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新传统主义与现代化——透视艾森斯塔德的东亚发展观

新传统主义与现代化——透视艾森斯塔德的东亚发展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28 00:17:35
新传统主义与现代化——透视艾森斯塔德的东亚发展观
时间:2023-06-28 00:17:35     小编:

内容 摘要:以色列学者S.N.艾森斯塔德反对“一个 社会 传统越少,也就越是 现代 化”的极端观点,他主张重新考察传统与变迁的关系,以便对“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以 中国 经验为例进行考察,就是这种重新定位的尝试。他把中国对现代化的反应分成三期:晚清(或帝国)时期;民国(或后帝国)时期,共和国(或共产主义政体时期)。认为第一期的现代化反应还是传统主义的,而在第二期,现代化反应是新传统主义的。到了第三期,现代化反应虽不再是新传统主义的,但“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取向,并在很大程度上为这种传统所 影响 ”。艾森斯塔德认为中国 台湾 、日本和泰国现代化的成功,是在新传统主义框架下的成功,但受益于它们所处的国际关系中的边缘地位,减弱了国内外对它们的期望或 政治 经济 方面的压力。新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艾森斯塔德还是建议要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现代制度建设(包括各种中介制度和组织),以整合和化解在现代化过程里产生的新的“动机”或取向(必须有吸纳和释放机制)。艾森斯塔德的传统与现代性相容,并能为现代性所合并和控制的观点,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深度推进富有启发,现代化建设要摈弃简单地否认 历史 与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连续性过程。

关键词:传统;现代化;新传统主义;东亚;中国

S.N.艾森斯塔德(Shmuel N.Eisenstadt),当代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现代化 问题 专家,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教授,著有《社会的进化与 发展 》(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1966)、《帝国的政治体系》、《轴心文明的源头与分殊》等。他在《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一文里认为,现代化并不需要消灭传统,也不可能消灭传统,需要探讨的是应该如何让传统适应或顺应现代化,即让传统为现代化所吸收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就是现代性的一部分。他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制约和影响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并与日本和泰国作了比较 研究 ,得出了新传统主义与现代化可以相容的结论,这与他主张的“多重现代性” 理论 是一致的。

一、重估“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

艾森斯塔德反对“经典”现代化理论把“传统”与“现代性”两极化的做法,主张两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共存,“现代性”实际上在不同的程度上是从传统中发展(传统的创新)而来的。“传统”中具有可以现代化的“潜质”。从“传统”向“现代性”演进的过程是连续性与断裂性的统一。成功的“现代化”过程不是简单抛弃“传统”的过程,而是把“传统”不断转移和整合到“现代性”中去的过程。因此,需要对“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第一,“一个社会传统越少,也就越是现代化吗?”

众所周知,在“经典” 文献 以及近年来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的论著中,“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个两分法中,“传统”社会常被描述为一个静态社会,分化或专业化的程度很低,城市化与识字率的水平也不高,而“现代”社会则被看作是一个分化、城市化、识字率水平很高,大多传播媒介较发达的社会。在政治领域中,传统社会被认为是以某些“天”的代言人控制的“传统”精英为基础的,而现代社会的基础则是大众的广泛参与,他们并不承认统治者的传统合法性,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产生必须基于世俗价值与效能。总而言之,传统社会被它的传统所限定的文化视野所束缚,而现代社会在文化上则是动态的,具有变迁与革新取向。这种两极化的思维导致对所谓“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功能的极端看法,这种看法认为,持续不断地发展与现代化要以摧毁现代生活中的所有传统因素为条件,甚至将两者完全等同。在这种观点看来,一个社会传统越少,也就越是现代化。S.艾森斯塔德认为,“很明显,这种探究法或观点是似是而非的”。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靠不住的,“可以发现一些相反的证据”。[1]

第二,现代化能够也必须从传统中受益

艾森斯塔德认为,常有这样的情形:传统背景中的某些组成部分——如家庭、社区、甚至包括政治制度——的瓦解导致的是解组、断裂和混乱,而不是有生命力的现代秩序的建立。在日本、英国等国家,其现代化是在传统象征的庇护和传统精英的赞同下取得成功的。在许多情况下,现代化的最初动力是来自反传统的精英,但不久以后,他们就试图将传统社会中的某些方面或象征恢复起来。无论从原则上来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有多大,现代化的成功,即成功地建立有生命力的现代社会,都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传统背景中的某些因素,而现代性正是从这个背景中发展出来的,对现代化冲击进行反应的也是这个背景。现代社会功能的不断履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可利用性,以及被整合到现代背景中去的可能性。[2]

第三,应该对“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二、现代化对中国冲击的性质与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

现代化对中国冲击的性质是什么?在这些力量的冲击之下,中国不得不应对的问题是什么?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 中国 对 现代 化的反应的异同、特征与原因

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对现代化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艾森斯塔德认为,在晚清,从必须重构整个 社会 政治 秩序的意义上来说,现代性的基本挑战并没有被感受到,特别是没有被中心制度感受到。对这种挑战的反应,充其量不过感到有必要使现成的秩序适应新的技术和国际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意识形态环境。而在民国时期,挑战已经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秩序。也就是说,在晚清,现代化反应还是传统主义的,而在民国,现代化反应是新传统主义(新传统的儒家取向、非改造型、半世袭性)的。

尽管存在基本差异,但对现代化的反应还是有一个共同的一般性特征,即中国对新的环境、现代力量的冲击和现代性的挑战的适应能力是很低的。在晚清时期,统治中心仅仅愿意促进某种有限的并为自己所控制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往往局限于技术以及某些 经济 和行政领域。不愿促进更长远的可以确保广泛阶层参与政治秩序的变迁。统治中心的政策以强调维持现成的社会结构为特征,对社会运动和独立的公共舆论进行镇压,使之转变为积极的、较为成形的政治成分和组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在统治中心之外的现代化群体的组织程度是很低的,改变现存的象征和制度秩序的效能很低。在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基本现代化取向是新传统主义的。在最一般的象征层次上,国民党精英常常是按照传统主义的方式来定义社会、政治和文化秩序中的中心象征,并将由革新性群体所形成的新的象征和取向的内部整合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在组织领域,国民党精英努力控制其他群体,使之不超出传统的界限,互相分离,缩小和控制他们流通的渠道,将他们与中心相分离,限制他们对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参与与接近。在社会的宏观层次上,新传统主义反应是在秩序中心形成了军事“传统主义”和新型世袭制。其特征主要是:保守的军人意识形态;强制性的取向与政策;新中心在意识形态和象征上的封闭性;主要关心的是现有政体的维持,并与社会中的主要群体(大部分是传统的)建立临时性的妥协。[5]

在这两个阶段,中国对现代化的反应为什么会这样?艾森斯塔德从传统社会文化秩序的特征和传统中国社会的变迁传统(改革与“革命”传统)两方面予以说明。

第一,社会秩序中与(对现代化)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一般性特征,就是社会、文化和政治秩序互相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而中国社会不具备这种独立性。首先从文化与政治的相互独立性来看,艾森斯塔德认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与政治中心的互相交织是最紧密的,几乎成为一体。”在中国没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教会或文化组织。“虽然从原则上来看,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意识形态中的许多普遍主义的伦理因素是超越于特定的边界和社区的,但在实际上,这种意识形态是与中华帝国的特殊政治框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帝国是由儒家象征合法化的,但儒家象征和儒家伦理取向也在帝国内部找到了自己的‘ 自然 ’位置与框架,以及主要‘对象’。”[6]艾森斯塔德认为,“儒家伦理取向的基本对象就是帝国——科层框架中的政治活动,这就带有很强的特殊主义色彩,并局限于现有的文化——政治范围”。[7]其次,从社会与政治相互独立性来说,“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整个社会的分层体系完全是按照政治中心形成的。”带有强烈儒家取向并由儒家学说加以合法化的帝国中心,是威望与荣誉的唯一分配者。各种社会群体和阶层都不能形成独立自主的身份取向。几乎所有较重要的宽泛的取向都是与整体性的政治——宗教中心相联系的。将帝国中心与广泛社会联系起来的文人阶层可以在帝国体系中承担一些至关重要的整合功能,也能够对政治活动产生 影响 。但是他们发挥这些影响的方式则是支持等级制的社会——政治——文化秩序。作为一个精英阶层的文人的存在依赖于统一帝国的理想的维持。中国文人的特征虽然有利于在长跨度的 历史 时间里调节和吸纳变迁,但也恰恰是这种特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中文化上和政治上最成形的群体的改革能力和改造能力的 发展 。中国社会广泛群体中的改革或改造能力的水平也与他们内部的凝聚力和自我认同的基础有关,这个基础就是“家庭主义”。虽然“家庭主义”不一定是中国没能成功地进行现代化的原因之一(重要的是家庭内部凝聚力的性质以及它与其他制度领域的联系),但中国的家庭确实是“一种相对自主而又自我封闭的群体,但却很少带有自主性的广泛取向。”除了那些在科层系统中获得地位并对科层系统承担义务的人之外,个人的基本责任是扩大家庭的力量和所拥有的资源,而不是按照某种外在的目标和义务来体现家庭的价值。[8]

第二,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的这些特征与中国历史上的变迁、革新和造反的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意识形态也许是它对于现世责任和现存的社会框架中的活动的强调,这些活动包括家庭、亲属群体的活动以及为帝国提供的服务,同时它也相当强调恰当地履行这些职责与个人责任的终极标准的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是大规模意识形态和宗教中最具有“此岸世界”特点的一种,它特别强调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方面的政治的重要性。这种取向并不缺乏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但这种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和家庭标准来表达。因此,这样的意识形态革新以及在这种意识形态氛围中形成的改造取向大都趋向于在这些框架中完善个人责任,或使他们脱离现实生活,而很少具有对这些社会关系的具体结构和社会政治的基本方面进行改革的取向。中国社会的边际性变迁——造反和地方主义(地方长官演变为半独立的军阀)也具有以上基本特征。从政治组织的观点历来看,“这种造反和武力反抗都不能带来一种不同的、新的政治表达的层次”。他们虽然能够传播社会抗议的许多象征符号,但却很难就政治 问题 和政治活动形成积极的要求。一般地说,他们的目标只是在于夺取政府和科层系统,以及按同一个模式建立新政府。这些造反所提供的只不过是对现成的价值结构的第二种解释,而并不能提供创新性的,完全不同的新的价值取向。同样,军事总督和军阀的政治取向通常也是在现存的价值和政治框架内形成的。虽然他们努力在更大程度上脱离中央政府,或控制中央政府,但他们很少想到去建立一种新型的政治体系。即使军事总督和军阀最终分裂了帝国,但其终极的政治理想还是在“传统制度的肯定与强化”的基础上重新实现帝国统一。[9]

四、中、日、泰“新传统主义”式的现代化成败及其原因比较

民国时期新传统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是不断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一方面是统治精英努力去控制社会中的所有权力位置的群体,垄断所有有效的控制地位,另一方面又向各种群体的要求不断让步。民国新秩序的中心象征是传统与更极端的现代象征或反西方象征的混合物,它不能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现代政体形成和发展中提出的具体的、手段型的组织与制度的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的指导。这种新传统主义政策将导致以前的传统型关系的延续,如 工业 背景中以及涉及官员、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关系的家长制,而且这一点又与在新的背景中缺乏承担责任和首创性的准备联系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这将导致传统主义群体进行长时期的努力,以控制社会中较重要的广泛领域,并利用急剧的变迁来支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将较为分化的、有效的中间性和中心制度发展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的限度。结果浪费了那些至关重要的资源,同时也破坏了国民党想建立的那种社会政治秩序的基础。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是否应该归之为新传统主义的政策,还是应该归之为结合在一起的内部瓦解力量和外部冲击力量过强,艾森斯塔德认为是“一个争论不清的问题”。他以战后 台湾 的经济起飞为例,说明了新传统主义政权与较高的经济发展和对国际力量的挑战较强的适应能力共存的可能性。新传统主义政权可以容纳部分的制度创新(一方面防止制度中心制定将导致政权崩溃的政策;另一方面逐渐释放在制度中心社会参与的空间),但几乎完全依赖美国保护下不受国际压力影响的特殊国际环境。国民党在大陆现代化失败,而在台湾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艾森斯塔德归结为国际环境作用下的内外压力的差异。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所处的比较边缘或与世隔绝的位置,会有利于形成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具有生命力的新政体”。[10]

泰国的例子与台湾相似,甚至“也许可以最形象地说明传统政体的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其中心象征和制度中并没有发生变迁,在有效的社会政治参与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基础方面也没有发生大的变革。泰国的现代化适应是通过改变这些制度中的某些方面而实现的,特别是通过科层系统的理性化以及在中心和统治圈中的参与扩大到众多的群体实现的,这种变化是结构性的,但与旧的群体并没有很大区别。这种对不断变化着的现代条件的高度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国际上所处的相对边陲的地位。[11]

从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来看,日本显示了一种独特的特征。它是这样的一种现代化案例:由专制寡头驱动,而且专制寡头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指导和控制现代化的进程,并在既有的框架中吸纳许多新的社会力量。这种独特的特征的形成,也许在于这种寡头本身是革命性的、想进行现代化的,但同时,他们又把传统的帝国的象征的保留作为自己的基础。这种帝国传统的连续并不完全是象征性的,确切地说,它成为新的国家认同的目标和 内容 。在新的政治体系中,他们成功地形成了具有弹性的中心制度和集体目标。因此,这些精英虽然强调的是政治领域中的创新,特别是极为老练地在政治和行政活动中进行创新,但在其他领域中,特别是在经济和 教育 领域中,也具有同样的取向。由于这些特征的作用,同时也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广泛社会群体的支持,使得它能够疏通广泛阶层的某些传统型效忠,并通过科层制的手段将这些阶层结合到新的中心框架中去,实际上并没有授予他们政治权利,至少是没有授予他们有效的政治权利。[12]

五、新 中国 对 现代 化的反应及其 社会 文化基础

新中国对现代化的反应与前两次存在明显的不同。从 历史 上看,这三次现代化反应是互相联系的,特别是从表面上看,前两次存在明显的连续性,而第三次则与前两次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前两次对现代性的挑战的适应能力是很低的,现代社会和 政治 秩序没有得到制度化的建设,秩序中心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协调控制机构。而第三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成了相当团结的领导集体,而他们有能力运用权力,并努力去建立一种强有力的中心,而这种中心又能够建立起一种新的、革命性的,而且又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秩序。

第三次现代化反应建立的秩序中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艾森斯塔德认为,从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令人感兴趣的非连续性与连续性的混合物”。新中国政体与中国传统秩序及新传统主义秩序之间的非连续性是很清楚的,这就是新中国政体努力摧毁大部分具体的传统象征、传统阶层和传统组织,形成新型的社会和政治目标,并建立新型的社会组织。但尽管如此,这两者间还是存在明显的连续性,特别是在某些价值和取向的层次上就更是如此,突出表现在对不同的传统象征和取向的使用,以及对这些象征和取向的支持。这个政体感受到了与传统秩序并没有什么不同的某些广泛性的社会与文化秩序中的基本 问题 ,在许多方面都努力去利用传统的取向,而剔除这些传统取向的许多具体 内容 ,以及这些取向对旧秩序或旧秩序的某些组成部分的认同和联系。这个政体努力将旧体系中固有的动机取向释放出来,同时又按一种新的方式对其内容和基本本体加以改造。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是如此,在制度创新方面也是如此。在国家的作用和集权化的科层系统方面,形成了一种利用以前的职员、知识和组织机构的趋势,但同时又将这些与以前的框架分离开,并对这些因素的自主性加以否定。[13]

为什么新中国的现代化反应与前两次具有根本的不同,艾森斯塔德从两个方面加以 分析 :

第一,第三次现代化反应在中国不同方向的“改革”和“造反”传统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联系,即在文人和绅士群体的“理想主义”趋势与“秘密会社”和农民的造反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这种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见的联系,使得绅士群体、某些秘密会社、某些军阀和农民造反者能够超越他们自己有很大局限性的社会取向,去寻求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形成新的、更加广泛的取向。

第二,第三次现代化反应是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形成的,这样一开始,就没有在国家秩序的改造与社会秩序的改造之间形成很大矛盾,相反,这两方面之间到存在一种持续不断的互相加强的关系。[14]

以上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 着新中国政体从新的国际力量的冲击中所选择的那些象征和取向的性质,而这些象征和取向又成为新的具有内聚力的精英和改造取向的纽带与目标。新中国的意识形态中有两个基本取向:一个是“乌托邦式”的公共——整体取向,另一个是 经济 和技术变迁的工具——制度取向,在不同的时期,对这两个取向的强调程度是不同的。但新中国的许多活动并不主要是以公共——整体取向为基础的,而是主要基于“更理性”的努力,以打破有局限性的传统效忠,激发新的动机,即有关新型的经济活动和组织活动的动机,并反复灌输对新的广泛的社会秩序的效忠意识,疏通被封闭性的群体和组织割断的效忠。[15]

艾森斯塔德对新中国的现代化反应存在两个忧虑:第一是如何控制在现代化过程里产生的新的“动机”或取向的问题?第二是如何运用人们对它的效忠来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现代制度建设?他认为困难在于“既有的制度模式与正在形成的制度模式之间的极端不信任,即官员、地区性组织和经济 企业 之间的互不信任”,也在于“(所有这些组织之中)精英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也存在这样的不信任”。[16]艾森斯塔德强调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互不信任”会严重影响中国对现代化的反应,尤其是社会凝聚力和现代性制度建设方面。他认为中国社会“没有形成任何新的独立的中介制度和组织”或“没有形成任何新的独立的社会群体组织以及这样的社会身份的基础”,会在事实上导致传统社会结构的一些重要方面的延续,对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会有消极作用。[17]

结论

以色列学者S.N.艾森斯塔德反对“一个社会传统越少,也就越是现代化”的极端观点,他主张重新考察传统与变迁的关系,以便对“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以中国经验为例进行考察,就是这种重新定位的尝试。他把中国对现代化的反应分成三期:晚清(或帝国)时期;民国(或后帝国)时期,共和国(或共产主义政体时期)。认为前两期与第三期有明显的区别。第三期则与前两期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前两期对现代性的挑战的适应能力是很低的,现代社会和政治秩序没有得到制度化的建设,秩序中心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协调控制机构。而第三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成了相当团结的领导集体,而他们有能力运用权力,并努力去建立一种强有力的中心,而这种中心又能够建立起一种新的、革命性的,而且又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秩序。但前两期中国对现代化的反应也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一期,现代性的基本挑战并没有被感受到,特别是没有被中心制度感受到。对这种挑战的反应,充其量不过感到有必要使现成的秩序适应新的技术和国际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意识形态环境。而在第二期,挑战已经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秩序。也就是说,第一期的现代化反应还是传统主义的,而在第二期,现代化反应是新传统主义的。到了第三期,现代化反应虽不再是新传统主义的,但“中国共产党是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取向,并在很大程度上为这种传统所影响”[18]。艾森斯塔德认为中国 台湾 、日本和泰国现代化的成功,是在新传统主义框架下的成功,但受益于它们所处的国际关系中的边缘地位,减弱了国内外对它们的期望或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力。国民党新传统主义现代化在大陆的失败与这种压力的强弱有关。新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艾森斯塔德还是建议要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现代制度建设(包括各种中介制度和组织),以整合和化解在现代化过程里产生的新的“动机”或取向(必须有吸纳和释放机制)。鉴于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互不信任”,只有加强“信任建设”(也可以看作一种隐性制度建设)和“制度建设”(显性或刚性的制度建设),“信任危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化解。艾森斯塔德的传统与现代性相容,并能为现代性所合并和控制的观点,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深度推进富有启发,现代化建设要摈弃简单地否认历史与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现代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连续性过程。

注释:

[2] 参考(以) 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88——1089页。 [4] 参考(以) 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90页。 [6] (以) 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97页。 [8] 参考(以) 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98——1099页。 [10] 参考(以) 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

9

3、10

9

4、1095页。 [12] 参考(以) 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96页。 [14] 参考(以) 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06——1107页。 [16] (以) 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08页。 [18] (以) 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化——对中国经验的反思》(1968),见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05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2-27
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究竟采取何种政治形态来适应发展的需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形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种政治形态在多在大程度上对其现代化的成功起到推进作用?它具有那些消极特征和问题?这是东亚现代化研究中特别受到......
当代俄罗斯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5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的当代俄罗斯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欢迎阅读。在世界人们的心目中,俄罗斯艺术是成功的,而这成功的背后,却没有剥离开对俄罗斯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延续。继承,是对俄罗斯艺术的承接,而延续,则是在俄罗斯艺术中注入了时代的色彩。这也就意味着,俄罗斯艺术并没有将其轻盈的.........
后现代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09
【内容提要】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涌现出对现代主义分析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女性主义从颠覆性较强的解构主义获得了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理论武器,试图摧毁现存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解构主义的......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3-01-15
" [论文关键词]荣辱观 儒家道德传统 道德自觉 [论文摘要]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传统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的风格,是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八荣八耻荣之两......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3-07-27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国家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历史文化相契合的重要言论,这也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命题。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文化,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精华。因此,我国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融入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25
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建设现代化的戏曲舞美需要我们在继承借鉴的过程中寻求创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顺应时代的变迁,也迎合着当前观众审美的变化。概括说来,传统戏曲舞美讲究的是一桌二椅,即以大小戏曲砌末和简单舞台装置为基本形式,而现代戏曲舞美已融入了电脑技术、舞台灯光等现代化的手段,视觉冲击力更强。本文将就戏曲舞美的内涵、.........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9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更多内容源自 幼 儿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总的看法。它涉及诸......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23
摘要:死亡观是 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 自然 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现是抑我的、消极的,......
新传统主义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发布时间:2023-02-06
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正本清源 由中国的历史进路所决定,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正本清源。 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西方文化逐步被中国接受之后,随之开始了反传统的“全盘西化”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论
发布时间:2022-12-07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播种、开花、结果,除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外,还因为有着适合它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部分具有内在亲缘性。这种亲缘性既说明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何以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亲缘性对于二者的亲缘性,梁启超曾在《欧游心影录节录》的社.........
功利主义义利统一观视角下的道德资本探究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以价值取向和义利关系来划分,道德可分为道德主义义利对立观、道德主义义利统一观、功利主义义利对立观、功利主义义利统一观四种类型。从历史角度看,道德主义义利对立观在封建社会起着巨大作用,功利主义义利对立观在资本主义......
近现代西方哲学视域中道德观的多维透视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3
甘美人生:饮食里的中国哲学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道。卓立世界的饮食之道是中华文明注重实用理性、寓虚于实的一个典范表现,它将饮食之道与人生之道天下之道相互贯通互证,于精微处见持久的经验智慧。饮食虽然人皆不教而行,但饮食之道却是不知则不成,其精彩之处表现为知止、守和,以及以食物涵养身心。知止中国古人将满足生命的必需和维持身体的健康作为饮食之本,强调身心满足的协调,反对品味脱离身体实体欲求的舍本逐末式的心.........
传统音韵学的现代化审视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21
摘 要:传统音韵学在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后,不仅形成了个性鲜明的风格特征,而且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意蕴。就算放在当代社会,也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对传统音韵学进行现代化审视与思考,以推动传统音......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7-24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去年2月24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观点。同时,也就历史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提出了指导......
谈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颠覆
发布时间:2023-03-08
20 世纪20 年代前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引发了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波及了艺术、设计领域,现代主义设计开始由建筑设计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带来的改变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观。 一、中国传统设计......
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8
[摘要]私有化、市场化、非管制化作为当代新自由主义的三大核心特点,集中体现出新自由主义所具有的特点。对新自由主义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文章从非管制化、私有化、全球自由化和福利个人化四个方面分别对新自由主义进行了分析。 [......
从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视阈谈初中生品德发展与培养
发布时间:2013-12-19
" 摘要:本文主要从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视阈探讨了初中生的品德发展与培养的问题。主要包括: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品德发展与培养的影响;重视活动在品德发展与培养中的作用;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激发学......
传承与发展:简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发布时间:2016-12-30
从理论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所创造,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质与中华民族风貌的一种文化。也指通过不同文化形态来表达的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英德传统美食擂茶粥的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26
[摘要]在中国,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精神,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食物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可是打着“老字号”的招牌。擂茶粥是广东英德农村地区的汉族传统美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色香味俱全,唇齿留香,老少......
传统逻辑向现代逻辑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布时间:2023-05-30
一、传统逻辑的特点及缺陷 在西方,逻辑学与哲学一起,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和解决了作为认识真理工具的推理论证有效性问题,对......
社会发展中新疆塔城达斡尔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01
一、达斡尔族概况我国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少数居住在新疆伊犁、塔城市及阿西尔达斡尔自治乡。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人口由聚居向散居呈扩散形分布;即以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为相对聚居地而向周边乡镇扩散分布,并由近及远逐渐分散居住,人口也在逐年逐量减少。总体上,新疆境内的达斡尔族人口不多,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如渔、猎业)和饮食习俗也由于各种原因已有所改变,但.........
弗洛伊德主义观照下的现代人的焦虑
发布时间:2022-12-18
摘 要:施蛰存于1930年代凭借其心理分析小说跻身文坛,他吸收了弗洛伊德主义,善于将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图通过对收在其代表作《梅雨之夕》中《魔道》的解读,兼及《夜叉》和《......
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25
摘要:中国历史的发展非常悠久,在每个时期的发展中,都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但是,每个时期文学的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的现代文学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其发展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就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国现代文学并不推崇文言文,而提倡白话文,是在“五四.........
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
发布时间:2015-07-31
摘要:本文首先概括地介绍了现代景观设计中传承了传统园林的设计思想,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景观设计中传承了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最后阐述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发展,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可参考依据,促进现代景观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
发布时间:2023-02-01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和灵魂。思想文化的状况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思想文化强,则国家、民族、社会强;思想文化弱,则国家、民族、社会弱。如果思想文化弱到无法凝聚人心,无法集合力......
亚当·斯密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24
论文 关键词:亚当·斯密 经济 自由主义 论文摘要: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 政治 经济学的鼻祖。在他的名篇《国富论》中,他论证了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社会财富的根源;经济秩序是由上帝的”看不见的手”来安排的。在此基......
激进主义思潮与现当代文论的新视域
发布时间:2023-03-04
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备“自为调和持中”的特性,中国的知识人信奉先贤中庸的教诲,这样的文化传统与激进主义毫无瓜葛。但是,我们看到,现当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此起彼伏,各派力量的文化博奕不妥协、不让步,锋芒毕露。中国现当......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要: 中国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 现代 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系统考察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积极作用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现实考察和 理论 思考的基础上,从文化 哲学 视角......
现代性、後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6-26
" 摘要: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後现代主义是西方对现代性的又一次启蒙,是现代性的延续和调整,它是对现代性弊端的批评,而不是对现代性的终结。现代性是唯一的,并不存在与西方......
论自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传播的创新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10
[摘要]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也随之迅速崛起,传播更加快速、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亲民的特点,成功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媒体的声音显得越来越弱。那么如何在这个人人是媒体的时代,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的不断创新和自我完善。[关键词]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创新;完善自媒体是公民通过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点到面”.........
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7
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 现代文学演变过程中的传统文化 现代文学是指在中国社会历史性条件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出现的能广泛接受接纳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文学。现代文学广泛受到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
发布时间:2022-10-26
[摘要]国内学术界对于战后联邦德国的统一政策研究颇多,如学者邓红英就对阿登纳统一政策进行了研究,她认为阿登纳的统一政策之所以没能实现德国统一反而加剧了国家分裂,是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的,主要体现在美苏两国掌握德国统一的主......
中国与东亚共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形成了以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和组织(APEC)为主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东亚国家陆续创造“东亚奇迹”,伴随的中国的崛起,中国与东亚一些国......
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气质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繁衍与发展的根系所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儿童是这种文化延续的最初受用者。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民间游戏是人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浓烈......
新疆和田艾德莱斯绸:Xinjiang Atlas Silk
发布时间:2023-03-31
2008年,“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田吉亚乡成为艾德莱斯绸的技艺保护基地,古老的工艺得到保护与弘扬。这次展览使用的艾德莱斯绸便是来自吉亚乡,以传统植物和矿物染纱的纯手工绸布。在吉亚乡的工坊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12
广西是壮族人民的聚集地,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口口相传,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歌文化,在广西,山歌文化丰富多样,关于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在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山歌文化进......
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
发布时间:2023-02-24
论文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两种新的理论倾向,一种是新的理论综合的潮流.另一种是研究的视野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向全球化扩展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吉登斯关于“结构化理论”大纲、“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3-07-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传递向心力,汇聚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正能量,提供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指南,蕴涵着丰富的时代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与精神追求决定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4-09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1.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价值是指人们赞成或反对、追求或抵制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等所构成的思想观念的总和。比如,自由、法治、集体主义等。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化培育
发布时间:2023-06-21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渠道,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要在育人格局构建、精神文化培育、行为文化落实等方面,建构和拓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科学化培育的实践路径。 传统文化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党的十八......
审美主义者的危机与现代困境——重读《洛丽塔》
发布时间:2023-07-21
论文关键词:《洛丽塔》 主义 现代性 困境 论文摘要:突破传统对《洛丽塔》的评价,从审美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文本中女性主人公的象征意蕴亨伯特在对美的迷恋中产生了感性与理性的;中突,而美本身在消费的堕落最终导致了悲......
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是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在不断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传播学核心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发布时间:2023-06-13
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信息舆论场有利于在国际社会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更加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世界了......
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发布时间:2023-02-10
宁波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同时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家族藏书楼之一①,现藏有古籍三十余万卷,其中善本八万余卷。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这座藏书楼能够平安延续近四百五十年,并且不断扩大藏书的规模,......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26
提要:20世纪30-40年代,世界现代性遭遇全面危机,以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为代表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解救现代性危机同时发出以主体性文化复兴为核心理论的呐喊。本文通过比较三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一时期的文化观,分析......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布时间:2023-02-1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化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120138-01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为今后的农业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工作观念、调整农业工作思路、改进农业工作方式,.........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博弈
发布时间:2023-06-2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博弈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式面临着时代的淘洗,人们的价值观也走向多元。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东亚”的现代是否可能?
发布时间:2015-08-18
内容提要 本文将日本的现代叙事同中国的现代化叙述相比较,考察了东亚文化叙事背后所传递的现代性理念。由此提出,应该重新确认文化“东亚”的内涵。理解和阐释文化的东亚,应该是在确定某个历史的场域后,在这一场域中,去思考与挖掘......
超越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发布时间:2014-01-17
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在中国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国内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包括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价值取向)主要来自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1)所以在大多数的文章中一直弥漫着一种浓重的精英......
透 视 现 代 性
发布时间:2013-12-19
透 视 现 代 性 透 视 现 代 性 透 视 现 代 性 摘要:科学把宗教的真理的桂冠争夺了过来,并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根本现象,但笛卡尔以来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为科学作真理辩护的努力并未成功,科学主要因为对自然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国家价值......
以传统文化为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发布时间:2023-04-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它来源于多个方面,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培养科学的价值观理念十分重要,在具体......
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维护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发布时间:2013-12-17
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维护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http://wWW.LWlm.Com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发展进步之......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25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分析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24
"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与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丰富的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蕴了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为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提供了道德规范和标尺,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
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13
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探析 一、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1、确立了“和谐”文化的理念 当前,“和谐”已成为新时代的核心话题,追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总......
从传统文化角度透视中小企业管理现象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近年来,国内中小型企业没有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管理机制,大多抄袭西方的管理模式,严重的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家不可能卓然独立于特定的文化之外,所以植根于传统文化并进行积极地借鉴西方理论,并结合我国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0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的开启
发布时间:2013-12-18
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的开启3.1殖民入侵当南太平洋岛屿中的社会沿着其古老的生活方式缓慢向前发展时,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若干大帝国的阴影开始向他们世代居住的岛屿笼罩过来。最初,一些捕鲸船光顾这块相对来说尚未开发的海洋,以补充水和食......
诌议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事管理的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10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人事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2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事管理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
《洛丽塔》中的文学后现代主义特征解析
发布时间:2023-06-17
摘 要:本文将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中的文学后现代主义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后现代主义”在《洛丽塔》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意志自由、现实经验的艺术范式、对传统的反抗等因素为线,以小说片段解读为点,以作家创作的时代思想动......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性及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8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实际上是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创作权和发言权的一种追求。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是单向的,主要是公众对于信息的了解,而不存在对某一类事情具有发言的权利。而新媒体不仅扩展了媒体存在的方式,同时,也让公众从信......
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演绎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项赛事,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由学校、行业、企业共设,是园林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本次大赛二等奖作品“创意山水,水岸花溪”,以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线型为设计灵感,提炼书法......
科学发展观: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的展示与启迪
发布时间:2022-12-05
"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在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洞察时代变化、审视发展大势、驾驭实践发展的理论新视野,对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新的理论创造,具......
从传统文化角度透视中小企业管理现象
发布时间:2023-05-24
【摘要】近年来,国内中小型企业没有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管理机制,大多抄袭西方的管理模式,严重的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家不可能卓然独立于特定的文化之外,所以植根于传统文化并进行积极地借鉴西方理论,并结合我国具......
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
发布时间:2023-05-31
[摘要]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不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有其共性,又都各有其个性。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是我们所关注的,本文将对此做以探索。 [关键词]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
论晚清传统思潮及其中国近代化发展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0
[摘要]晚清时期是传统封建体制向近代化过渡的转折期。“天朝上国”思想、传统纲常礼教思想、“夷夏之辩”思想是晚晴时期重要的传统思潮,深深影响晚晴政府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发展。封建专制的传统思潮下,外交战线仍然处于极为封闭的状......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7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早在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将首都的城市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宜居的城市环境不仅包含城市自然和物理环境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朋友有信”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7
中国传统文化朋友有信的现代意义 一、古代人际关系中朋友的地位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就为我们昭示了三种自我完满、内涵丰富的人生幸福。其中第二种讲的就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2-09-05
摘 要:传统文化积厚流光,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更是民族精神的精髓,现代文化的基石。但是,纵观如今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崇高品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11
一、 经济 转轨时期道德滑坡的经济诠释与文化反思 当今 中国 ,正处于一个由 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 历史 时期。刚刚跨入市场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冲破若干传统束缚,“摸着石头”走过第一段......
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01
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同样要重视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紧密联系,双方要携手融合发展,共同加快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丰富产品的内容和手段,创新服务的机制,提升服务的效能。但是,当前在群众容易感.........
论传统文学在现代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11-17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分析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火爆的原因,文中引入这样一个概念:社交货币。这是一个来自新兴的社会媒体经济学的理论,大意就是我们以某个话题、现象、概念作为谈资,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在对信息的分享与谈论中,实现......
传统的整合与利用——试析儒学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27
【 论文 关健词】儒学 道德文化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擂学道德丈化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贵积淀,铭学道德文化虽有压抑、奴化人性的局限性,但其德欢,重德索义等道德理念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有利于克......
现代教育中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18
" 论文关键词:阳性文化 阴性文化 和谐 论文摘要:本文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碰撞,认为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新时期、新环境下的......
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1)
发布时间:2022-10-21
电视是一门技术性的艺术。它是不会停滞不前的。大尺寸的屏幕,磁带录像机……这不过是它所走过道路上的几个里程碑而已,还会有多少不起眼的其他措施将在短期内改进其表现力呢? (前苏联)A·G·特罗申 《电影与电视》 21世纪,人类的智......
论斯图亚特·霍尔的大众文化与传媒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要:作为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霍尔对大众文化的定义、编码/解码模式的创立,尤其是对媒体、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从不同层面拓展了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编码/解码;意识形态;文化政治学......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判
发布时间:2022-11-17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早在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将首都的城市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宜居的城市环境不仅包含城市自然和物理环境建设......
浅谈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 传统 现代化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引发了争论,中国艺术界只有立足当下,正确理解“现代性”,客观地对待、的全球化,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区别对待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与文化艺术。将西方现代艺术与......
浅谈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 要】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指出,自由是在实质的意义上定义的,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他从马克思的积极自由出发,结合新自由主义消极自由观的合理因素,提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自由观。森的自由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 中国 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 影响 深远,也为我们的 现代 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 经济 社会 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7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来自于历史的延续,它不仅是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具有极其宽泛的内涵,渗透在我们的思想、道德、www.LWlM.cOm风格、心志、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更是中华......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
发布时间:2023-05-27
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包含了我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文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现实中,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内容都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它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融入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将.........
杰罗尔德·列文森的历史主义艺术定义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要:列文森的历史主义艺术定义是一种后韦兹时代很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它由定义Ⅰ和定义Ⅱ组成,定义Ⅰ又包括定义Ⅰ本身和定义Ⅰt、定义Ⅰt',其根本特征是意图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结合,其中心观点是体现于先前艺术作品中的某种整体......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11
[摘要]面对多元化思潮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理论上的关注与回答。为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问题的沟通与对话。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文化理论,认真解读这一理论,尤其是开掘和研究这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国家审计系统科学发展观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2-08-30
一、从系统 科学 理论 看国家审计系统的科学 发展 观 1.国家审计系统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 国家审计系统是开放性系统。这就意味着国家审计系统不断与 社会 大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如审计人员的招聘与流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现代设计发展速度相当快,在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性元素。而随着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接受、喜爱,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使得其更具有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视野下的生成运气
发布时间:2022-12-26
摘要:威廉姆斯曾说道德给不公平世界的一种慰籍,然而由于生成运气的介入,似乎我们在道德上先天的就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这在一定能程度动摇人们的道德信仰。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优良品格的理论家,对人类的运气因素有着独特见解,本文将......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2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摸索中,发现照搬别人的模式只能注定失败,因为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
传统与现代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3-02-04
[摘要]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以及不可逆转的多元化创作潮流,要求建筑师们要以建筑文化为背景,不断提高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建筑文化素养。这对于弘扬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