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国家建设和治理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国家建设和治理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5 02:51:09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国家建设和治理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
时间:2022-11-15 02:51:09     小编:邓文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建设和治理的基本理论,集中回答了建立和运用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制度,怎样运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实现国家建设和治理目标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度评价了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的意义,科学总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经验,鲜明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核心理念,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突出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工作重点,系统阐发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思想,精辟分析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发展、功能作用、评判标准,客观展示了中国解决政治制度重点问题上所取得的决定性进展,辩证把握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清醒指明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的问题导向与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建设和治理的基本理论,集中回答了建立和运用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制度,怎样运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实现国家建设和治理目标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化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度评价了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的划时代意义

习近平指出,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此,不能无视历史、脱离历史,要具有历史眼光,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中国人民为了寻找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道路,对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艰辛探索。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前后,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和治理国家,怎样组织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建设和治理,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怎样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行了探索并得出了科学结论,这就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兼具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兼具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科学总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的四个必须基本经验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习近平讲话科学总结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经验四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所在。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凝聚人民政治智慧所进行的政治制度设计的创造性成果。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这就进一步指明了党的领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和路径。坚持党的领导,不是把党的组织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也不是让党和政权组织的领导干部高踞人民头上,不是把党的主张越过法定程序强加给国家政权组织,不是把党的意志越过法定程序强加给人民,而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正确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人民代表大会法定程序的考量、人民的评判和实践的检验。再次,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此必须转变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能力,做到四个善于,即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目的。首先,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关于国家制度的设计与改革、完善和发展都不能违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其次,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坚持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监、权为民造福。再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必须更好地为人民当家作主服务。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政权机关依法进行授权,不是给人民当家作主设置障碍,而是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规范、政权平台和实现路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路径。首先,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必须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保障。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机关、是人民的代议机关、是国家立法机关。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健全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执行力,强化法律监督,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促进国家各领域法治公正化。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首先,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其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就中央国家机关而言,一席二会一府两院[1]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地方一府两院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都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第三,国家机关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第四,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第五,人民政权是一个有机体。当代中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基本政治制度,实际上形成了国家领导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的科学分工与有效合成的人民政权体系。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权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直接地和整体上促进人民政权现代化人民政权体系和人民当家作主能力现代化,人民在此过程中得到民主和集中的体验,经受民主和集中的锻炼,分享民主和集中的果实。

三、深刻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国家政权、执政党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就必须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遵循政党、政权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的基本规律。三是坚持人民政权这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四是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五是倡导和践行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坚持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和责任担当。六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问题,针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针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存在的不足,继续加以完善。按照习近平讲话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增强人民政权机关及其公务员自觉为民、主动为民、积极为民、高效为民、依法为民、廉洁为民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人民政权功能输出的整体效能。

四、清晰揭示了设计、改革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只有推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才能设计好、改革好、发展好国家政治制度。因此,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既要树立历史眼光,不能割断历史,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充分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作用,重视和加大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国家政治制度设计、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又要扩展现实视角,增强现实关怀,客观看待国家政治制度在新时期面临的现实新挑战和发展新动态,科学分析和运用国家政治制度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要深入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治制度设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积极推进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理论创新,构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国家政治制度理论体系,增强理论、制度自信,又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和发展实践,善于将实践中形成的新观点、新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积极推进国家政治制度实践创新。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要正确把握形式反映内容、反作用于内容的规律,充分认识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实现形式的重大价值和作用,不断创新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国家政治制度对实现国家目标内容、国家政治制度实现形式对实现国家政治制度内容的作用,又要正确把握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充分彰显国家发展目标内容对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治制度对国家政治制度实现形式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五、重点突出地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重要工作

第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推动国家法律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第二,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各法律实施主体,必须担负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和法治体制改革。第三,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把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加强党纪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和国家机关内部各种形式的纪律监督。要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健全申诉控告检举机制,加强检察监督。坚决打虎拍蝇、反腐肃贪,取信于民。第四,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到人大代表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加强各级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第五,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坚决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制度创新[3],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健全人大常委会联系人大代表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完善人大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六、系统阐发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思想

习近平强调: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定力,坚持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5],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真实性、广泛性优势,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集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明新能量,增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明新优势,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七、精辟分析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功能作用、评判标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国家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强大功能作用。国家政治制度以国家强力为后盾、以制度规范为表现形式,不仅规定了各政治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而且还通过自身的改革完善动态调整调节各政治主体的政治关系,实现有效政治吸纳,维护政治系统的动态平衡,进而建立和保障了良好的政治秩序,推动政治秩序良性发展;不仅为一国的政治发展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实路径、奠定了基本的政治发展范式,推动国家整体沿着既有的政治制度向前发展,而且还发挥自身对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生态制度等其他国家制度的牵引作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维护国家稳定。

放眼世界,尽管有若干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但是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6]。习近平强调: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7]。因此,要依照这个国家政治制度评判标准,科学看待各国国家政治制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那种机械地认为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的[8]观点都是简单化、片面的,是不正确的,必须予以摒弃。

八、客观展示了中国解决政治制度重点问题上所取得的决定性进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在解决中国政治制度重点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这些决定性进展世人有目共睹,任何人都必须正视和承认。

习近平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政治制度体系,有效保证了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有效调解了国家关系,让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更加充满活力;有效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九、辩证把握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的关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需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又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增强制度活力。

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的前提。习近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是被实践检验的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志的先进制度和正确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有理由、有条件、有能力对其充满自信。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缺乏必要的支撑,缺少挺起的脊梁,缺失改革创新的勇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10],推动制度更成熟和完善。离开改革创新,制度自信也不可能自觉、不可能久远。但是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11]一方面要客观全面认识到,当前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12]。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但绝不照搬西方的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稳妥、依法依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3],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增强制度自信的厚重感。

十、清醒指明了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的问题导向与努力方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就是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15],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是增加和扩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和特点。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保证。离开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局面,确保党始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强领导核心,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是增加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优势和特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因此,必须依法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权利,依法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同时,切实加强监督与问责,确保人大代表恪守承诺、保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坚决杜绝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

三是增加和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与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友党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必须坚定不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又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心同德,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切实防止出现政党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17],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四是增加和扩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18]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舟共济、和谐发展。同时要充分认识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把握民族问题规律,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固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

五是增加和扩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健全以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居民自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提高自治主体的自治能力,推进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切实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正确处理好基层民主形式与民主内容的关系,不断改进和创新基层民主实现形式,丰富和发展基层民主内容,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19],切实维护和发展基层民主的真实性。

六是增加和扩大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的优势与特点。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的组织原则,而且包括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20]。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能够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够促进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确保一席二会一府两院高效运转,能够发挥中央统一领导、地方自主创新的协同优势,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断凝聚起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努力营造有集中又有民主、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国家发展态势,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发布时间:2023-01-12
摘要:党的十七大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简单的来讲,当代中国马克......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6
关键词:社会建设;平等公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等理论,蕴含着他们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思考和主张,他们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发展的道路,为更多的马克思主义......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8
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
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2-08-02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合贯通,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
分析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2-11-01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我们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智慧理解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也要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指导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提供哲学滋养和哲学智慧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研究理路。这种研究理路注重从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路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 要 本文在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据此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路径的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政党。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就是一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关键......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这不仅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热点。特别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国学热”、“儒学热”不断升温......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2-25
【摘 要】马克思主义强调要从哲学中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等特征中去理解和辨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
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面对新时期的问题和挑战,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体经历了初步创立和发展完善两个历史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实践与对象世界、实践与人的本质以及实践与认识等。在新的历史时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6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础,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核心,而大众化是时代化和中国化的落脚点。为了使其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于......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中,面临着即在世界的发展博取一席之位,同时又不随波逐流,走自己发展壮大的道路的难题。毫无疑问,马克思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是中国化的理论武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
浅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3-03-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我们可分别称之为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文化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层面的含义是紧密相连、互相统一的。......
理论·实践·创新: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审视
发布时间:2022-10-06
" 论文摘要:按照理论、实践、创新之间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理论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以实践为中心,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空间研究转向以来,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已经经历了理论开拓、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城市社会来临的背景下,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具有了新的理论意义。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
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刘家义审计长关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内生免疫子系统的论述,将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从经济社会层面上升到了政治领域层面。国家审计内生于国家治理,其发展会受到国家治理基础与进程的......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
发布时间:2023-06-19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逻辑思路
发布时间:2022-12-14
摘要:简要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范式之争,提出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危机与范式转换,并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视野梳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线。主张多维度人的假设前提,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重构政......
浅析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7-12
摘 要:国家既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不同利益的工具。马克思从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区别的基础上,论述国家的起源和国家的本质。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中,“国家”和“社会”是一对最基本的概念。本文就马克思的国......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23-07-07
【内容提要】文章首先指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理论创新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文章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历史,认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本身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形态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落后国家 当代形态 [论文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是因为其艰难探索并成功找到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现实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并借鉴其他的理论资源,在研究当今时代人类实践的重大问题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尤为重要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
资本逻辑批判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7-14
资本逻辑批判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近年来,资本逻辑批判研究热潮的出现,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辩证地认识资本逻辑、利用资本逻辑、规制资本逻辑,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资本逻辑批判应当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的重要切入点。一、资本逻辑的客观存在:当代中国资本逻辑批判研究兴起的现实基础马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0
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
关于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26
摘 要: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智慧,以哲学特有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2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摸索中,发现照搬别人的模式只能注定失败,因为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当前社会正保持迅猛发展势头不断前进,诸多新生事物萦绕在广大民众的周旁,各类各样的思想相继碰撞产生,不过当今社会研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新的实践要求与时代的内涵,在什么境遇下要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命运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这一问题才能确实有效的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学习、掌握并加以运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马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2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建设,这些都表示将会产生一系列矛盾纠纷。首先,主流思想观念越加活跃,不同文化之间碰撞激烈;其次,大众信息获取途径逐渐增加,信息选择更增加针对。这也就表示当代大众心理及精神都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落实更加艰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一)批判性内涵哲学实际上就是批判社会,树立批判哲学真理.........
焦点与争鸣:当代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6
1、如何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种 社会 批判和文化批判 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来到 中国 以后,对它的 研究 一直处于逐步“升温”的状态。学界和大众读者对于它们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否定性批判到肯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管窥
发布时间:2023-03-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创始至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发展道路上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将马克西主义大众化对中国来说是十分符合国情和实际发展走向的决策,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中......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10
" 论文关键词:当代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国家关系 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但又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现实、关系及其历史定位进行理......
论合作主义国家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一、问题的提出 持续百年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生死较量是二十世纪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场百年竞争显示,市场比计划更有能力创造经济繁荣。如今市场正在征服全球。但是,市场的全面胜利并不意味着困扰人类的基本问题从此得到完......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探析
发布时间:2022-12-13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但,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这既是一个争论不休而又歧义层出的当代哲学问题。马克思主要从实践角度认识文化及文化现象,认为文化是人类实践活......
浅析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
发布时间:2016-12-14
2014 年7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2015 年中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缘起
发布时间:2013-12-18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缘起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创造性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同中国先进分子寻求革命真理,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紧密地联系在......
真理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
发布时间:2023-05-15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检验实践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任何真理一样具有主体性。真理是指经过实践检验了的、主体的认识成果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科学理论。真理的主体性是指真理被一定的实践主体所发现、创建、检验并实现其实践功能的特性。从真理的主体性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有利于增强人们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赢得共识、凝聚力量。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当代中国土地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08
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部门经济。应当注意的是,农业经济历来是其他部门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其他部门经济的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
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发布时间:2013-12-17
" 国家是政治学的传统对象,欧洲的学术传统甚至把政治学放在“法与国家学说”中。政治学从制度的角度对国家的构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功能方面也有过卓有成效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当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对政府行为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发布时间:2016-07-04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也应该深入到改变世界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就此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是一个理念研究和思想宣传的问题,更是一个反映现实矛盾和破解......
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2-11-06
摘要: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系统化认识、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河。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22-12-23
一个国家的未来体现为这个国家青年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前景体现为这个民族青年的前景,一个社会的活力体现为这个社会青年的活力,一个政党的远见体现这个政党中青年的远见。古往今来,青年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活跃的力量,始终是一个社会、一个政党最新鲜的血液。正所谓:青年兴,国家兴、民族兴、社会兴;青年强,国家强、民族强、社会强。2017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1-28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初步实践马克思主义,到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将其中国化。具体表现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最初受到苏联影响,后来有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为革命胜利后民族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3-02-0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引言:自省与申辩 一、学术规范 二、文本基础 三、比较视野 提要:学术性不强是中国马克思......
政党统合与现代国家治理
发布时间:2023-07-24
政党与社会关系是贯穿于现代国家的一组基本政治关系,在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逻辑和治理实践中,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化为国家―政党―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换通过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得以实现。自近代以来,政党与社会关系呈现出从政党动员到政党控制,再到政党统合的历史性转变,国家治理模式和实践也随之发生变化。政党统合是在社会成长的基本态势下政党与社会间型构的一种新型关系形态,具体体现为坚持党领导地位的前提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论
发布时间:2022-12-07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播种、开花、结果,除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外,还因为有着适合它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部分具有内在亲缘性。这种亲缘性既说明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何以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亲缘性对于二者的亲缘性,梁启超曾在《欧游心影录节录》的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自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传播到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怎样才叫做“中国化”,如何才能够“中国化”,一直存在着争论与分歧。“中国化”问题日益变成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前......
论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的基础(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06
【论文摘要】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主要是建立在民族主义之上,然而随着1990年代以后冷战的结束和世界范围内公民更加普遍自由地流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必然联系,因此,如果仅仅诉诸于民族主义,并不足以实现公民对国家的普......
试析创新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大学生中不太受重视的实际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马......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发布时间:2023-02-17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一、国家审计 (一)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的审计。实施审计监督是确保国家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我国国家审计......
试论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放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01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放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百多年历史演进过程的理论经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范式它的基本特征、思维方法、话语表达方式的整体反思和......
浅析新时期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发布时间:2023-04-26
" 论文摘要:青年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切实加强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要把握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抓准青年价值......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将具体的理论应用到各成员群体的实践活动之中,为其提供发展动力,同时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在农村不同地区及群体在认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政治安全
发布时间:2022-12-16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政治安全之间具有深层关系。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国家政治安全所遭遇的困境与难题;另一方面,国家政治安全又是推进和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国家治理的功能类型及能力方面与现代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国家治理在民主与科学方面还难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公众期待;国家治理过程及结果在公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本文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为视角,用阶级分析法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且联系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 本文认为,当前增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实践路径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夯实增强理论吸引力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消除制约理论吸引力的现实症候;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筑牢增强理论吸引力的政治堡垒。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
发布时间:2023-02-10
" 内容提要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不仅表现在它的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的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功能,改变了哲学问题的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
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23-02-1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指导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旗帜。应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引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家的各种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机关、组织等要定期举行思想报告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
发布时间:2016-12-30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最早由毛泽东同志提出,其含义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在每一个表现方面都带有中国特性,并按照中国的实际特点去运用它。中国的实际中就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4-01-20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意大利哲学家、政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6-11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舶来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大国扎根生息,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人们也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下面......
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条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6
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条件研究一、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是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客观前提一切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也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整个过程。早在革命时期,在革命的不同时期以当时的实际国情为出发点进行革命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处于高速稳健发展亟需相应与时俱进的理论为指导的关键时期,充分认清中国国情.........
“实践转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政治的正义性决定了法和国家的合法性。西方古典政治正义观是形而上的以“君主”为视角的抽象正义观,追求臣民服从国家制度、实现君主统治的目标。近代启蒙思想家基于理性主义的原则,以抽象的人和抽象人性为视角,借助设想的自......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发布时间:2023-02-25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文章 来源 于 教 育 网 摘要: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
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的地位刍议
发布时间:2015-08-21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二者的相通性,二者结合的原因......
简谈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6
所谓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的审计。实施审计监督是确保国家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简谈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以实践为基础,各国领导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变化了的的实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被......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实现
发布时间:2022-11-02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实现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实现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实现 来源 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完善自我、发展自......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与“多”
发布时间:2023-01-24
" 论文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一”与“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表现在多个方面,相互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只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
以国家审计为主导 共同参与国家治理
发布时间:2022-11-18
以国家审计为主导 共同参与国家治理 http://wWW.LWlm.Com审计机关作为各级政府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长期以来都与社会各行各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关注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继2008年提出“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
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发布时间:2023-02-14
" 【内容提要】毛泽东提出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思想,开启了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如何有效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两大战略性问题的探索。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两大历史性课......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
发布时间:2023-06-24
" 一、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更为普遍。” 西方学者,如韦伯、李普塞特、哈贝马斯等人,对合......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
发布时间:2023-06-14
" 一、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更为普遍。”西方学者,如韦伯、李普塞特、哈贝马斯等人......
简谈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发布时间:2022-12-19
国家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必须执行;审计决定涉及其他有关单位的,该单位应当协助执行。这里是一篇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国家审计 (一)国家审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国家审计......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其的接受
发布时间:2017-02-15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主流文化而存在。儒学在发展中不断融汇道、法、佛等各家文化,从而使其思想体系更加丰富并臻于完善。纵观中国文化史,儒学与我国政治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在封建时代,始终位居中国传统政......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与任务
发布时间:2022-12-20
" [论文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大批博士点、硕士点的建立。学科建设的任务变的极为繁重。首先统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清学科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最关键的;其次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理清队伍......
试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5-10-13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工程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围绕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
试论在完善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5-08-18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国家治理;政治发展 一、“十八大”对中国政治体制机制进行的变革 (一)最高政治权力交替和有限任期制度将最终确立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尤其是从邓小平到江泽民,进而再到胡锦涛,以及中共“十八大”......
浅析国家治理框架下的中国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3-03-27
一、引言 20 世纪60 年代莫茨和夏拉夫的经典著作《审计哲学》发表以来,审计理论研究一直受到审计职业界的重视,从早期认为审计理论是一系列概念框架,到认识到审计理论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审计理论界对于审计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至今,已发展了近90多年了,但我国对其认识是比较晚的。在中国传播的这30年,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承认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这三个阶段。对于西方马克思主......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培养新型大学生负有重要使命,唯有与时俱进、不......
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3-04-27
"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建设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阐明构建和谐社会科学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创新,对于全面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
发布时间:2023-02-01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和灵魂。思想文化的状况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思想文化强,则国家、民族、社会强;思想文化弱,则国家、民族、社会弱。如果思想文化弱到无法凝聚人心,无法集合力......
建国前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求的心路历程
发布时间:2013-12-18
建国前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求的心路历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周扬是同时代最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之一,他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作“奋斗目标”。张大明指出,“我们如果要写中......
论当代中国水彩画家创作观
发布时间:2023-02-27
一、中西融合、相得益彰当代中国水彩画中的当代是一个时间概念,是随着研究者生存时段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时空观。当代的中国水彩画是在东西方两块沃土中健康成长起来的画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纲,以西方绘画观念为要,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水彩画。中国人是善用水的民族,从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可见中国人对于驾驭水有着天然的灵性。因此水质材料这种绘画语言体系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中国水.........
对地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实践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09
对地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实践和思考 一、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特点,确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重点 根据不同项目,明确不同的审计重点。不同的部门制订的发展规划不同、社会管理的重点等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部门的主要领导在任职期间的工作......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灵魂植入中国的大脑当中,让它能够为改造中国、建设中国而发重要的作用。把辩证唯物论用于中国现状,指导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存活、成长、结果,也为中国社会......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与音乐艺术对象化
发布时间:2017-02-20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思潮是一个音乐思潮史课题,其学术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述之矢来射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思潮之的,以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在我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和思潮发展......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1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丰富并具有鲜明的特点,分析并熟知它的内容和特点有利于用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可小觑的,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
浅谈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形成与内涵 正义是法的王国中永恒的主题,人类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史是一部逐步认识正义的历史。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启了人类对正义的思考,指出个人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城邦中才能实现。亚里士......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2-10-20
" 论文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创新 论文摘要: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尤其是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创新更有着及其重要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