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传统鸟瞰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传统鸟瞰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2:40:15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传统鸟瞰论文
时间:2023-08-05 02:40:15     小编:

写论文是件很严肃的事,通常要花很多时间去准备资料,写的时候也要注意各种格式。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传统鸟瞰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摘 要: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人们常常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传、古文、绘画与戏剧等诸文类的专门性术语,以裨补难以自足言说的缺憾,从而形成“拟于史传”、“拟于古文”、“拟于绘画”、“拟于戏剧”等“跨界取譬”的修辞批评传统。这种批评传统既针对叙事文本,也针对写人文本。针对写人文本的各种批评术语又常常围绕两个关键词形成会通:一是小说与绘画、古文、戏剧等诸文体所共享的“代言”理论,二是凸显传统小说人物角色表演特征的“态”这一重要范畴。这种传统小说批评既有利于评论者便捷地阐释与评批小说文本,又有益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小说较之绘画等其他文类在叙事、写人方面的文体优势,还便于当今研究者据此顺藤摸瓜、探本求源,以更好地清点或整理中国的叙事、写人传统。

关键词:文体互参;跨界研究;取譬批评;话语会通;互相阐释

作者简介:李桂奎,男,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从事明清小说及文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修辞批评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小说写人研究”,项目编号:07BZW029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1-0127-08

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来看,“文体独立”与“文类互参”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小说文体至唐传奇虽获得独立,但尔后仍然难以自足,常常借助他种文类写法以用之;之于小说批评,同样不免会遇到话语难以自足的问题,因而必然要“取譬”于其他文类的批评话语。于是,“拟于史传”、“拟于古文”、“拟于绘画”、“拟于戏剧”等“跨界取譬”批评应运而生,并蔚然成为传统。1为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特质和规律,本文拟对这一批评传统作一鸟瞰性的探讨与分析。1

一、传统小说批评中的“慕史”“攀文”意识

在文体学研究中,“文体互参”(或称“破体”、“文体交融”)现象已经颇引人注目。2 “文体互参”意味着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某些为文之道可以共享互用于各种不同文类。由“文体互参”带来的文本景观令人眼花缭乱,而与此相配套的“跨界取譬”批评也自然令人应接不暇。从传统文论所谓的“诗画一体”说、“以文为诗”说,到后来的“稗剧同源而殊途”说、“小说亦画”说,文学艺术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一直没有间断过。不过,受到“别是一家”、“文各有体”等文类壁垒观念的左右,诗、文、书、画以及词、乐、赋等各种文艺样式之间的互参毕竟还是有限度的,就连后起的戏曲等文艺样式也经常抱定“本色当行”,固守一方地盘;相对而言,小说这一文体最具涵容性和开放性。同时,由于小说这一文体身份卑微,难以自足,因而即使以唐传奇为标志获得相对独立后,也往往要依傍他种文体而存活。众所周知,唐代传奇体小说早已赢得了“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1](P135)这一评价。此后的小说创作也多善于采择文法而为。对此,古代小说批评家多有指出。如张竹坡说:“《金瓶梅》一书,于作文之法无所不备,一时亦难细说,当各于本回前著明之。”[2](P1505)由于古代小说常常文备众体,史才、诗笔、议论等各种文类特质兼容并包,文法、诗法、画法、剧法等各种技法兼容并蓄,故而批评家们有充分条件顺手拈来评说其他文类的术语来应用;再说,叙事、写人批评已在小说文体繁荣之前就在他类文体的批评中成熟,后人借以评说小说叙事与写人之技,将其比附为文法或画法,也是一种便捷而智慧的选择。另外,由于小说理论家们大多并非专才,像金圣叹那样的通才批评家都是既评画、论剧,也谈文,故而时常得心应手地援引他类理论来评论小说。于是,以针对叙事、写人为主的传统小说批评便拥有了较为鲜明的“跨界取譬”特点。

由于中国小说脱胎于“史传体”散文,因而“拟史批评”自然成为小说“跨界取譬”批评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人们惯常把小说名著比作《史记》,或拿《史记》与小说作比照,以校短量长,进而借助评论“史家”的术语来评说小说叙事、写人之道。如明代李开先《词谑》曾说:“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冈谓《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且古来更无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学之妙者也。”[3](P945)便把《水浒传》与《史记》相提并论,并用“史学之妙”来赞美这部小说的“序事”(叙事)之法,达到抵消有人攻讦其“奸盗诈伪”的目的。又如,清代金圣叹批本《水浒传》第十五回针对“智取生辰纲”一段叙述而作夹批曰:“从来叙事之法,有宾有主,有虎有鼠。夫杨志,虎也,主也,彼老都管与两虞候,特宾也,鼠也。……故于此处特特勒出一句不吃,夫然后下文另自写来,此固史家叙事之体也。”[4](P838-839)在高度评价小说“有宾有主”的叙事之法后,金氏补充交代说,这本来就是“史家叙事之体”。此外,人们常常把小说传神的写人境界比附为信誉极高的“史笔”、“史迁之笔”,如袁无涯本《水浒传》第三回针对“史大郎夜走华阴县”中的几句文字作眉批说:“直接此数句,眼里、心里、口里,一时俱现,更无一毫帮衬牵缠,真史迁之笔。”[5](P287)可见,这里是以“史迁之笔”来言说小说写人之道的。

相形之下,在诸文类和各艺术形式之间,小说与散文(除史传文外,还包括古文、时文、八股文等)之间的关联最为密切。为了达到叙事生动、写人传神等效果,小说家要大量创造性地运用散文化的语式和语言,以及散文体的篇法、句法、字法。小说批评家们本着小说法与散文法“彼此不分”的观念,再加上其中又有许多人拥有创作古文或撰写过八股文的功底,对所谓的“文法”深谙其中三昧,故而能够得天独厚地借助文法理论破解小说行文之道。于是,指证“文体互参”过程中出现的行文笔法的互相援引和借鉴等现象,便成为小说文本批评的一大重心。在传统小说批评中,笼统地将“小说法”比附为其他文类之法随处可见。批评家们曾屡屡指出某小说之“××作法”与某文类之“××文法”相通。如清代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四十九云:“《金瓶梅》一书,于作文之法无所不备。”[2](P1505)指出《金瓶梅》几乎包揽了所有“作文之法”(即八股文作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说:“小说做法与制艺同。”[6](P2)干脆将小说作法等同于“制艺”(八股文)作法。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也有言:“稗官野史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才得有个间架结构。”[7](P179)也指出作为下里巴人的稗官野史(小说)与作为文人宿儒之笔的八股文在“法则”上同属一路。近代《小说丛话》有题名“定一”者曾言:“《水浒》可做文法教科书读。”[8](P83)特别强调《水浒传》可供用以模拟训练八股“文法”。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小说理论所谓的“文法”主要指结构以及时空方面的“叙事”之法,也兼指某些传神写照的“写人”之法。   况且,作为小说生命的两种为文之道,叙事与写人又均非小说这种文体所独专,它们是多种科类、多种文类得以成型、赖以成文而必备的通用性手段。为此,关于传统小说叙事结构、叙事节奏与写人技法、写人效果的“跨界取譬”批评自然俯拾皆是。这从批评家们所撷取的专业术语即可见一斑。因而在传统小说批评中,“跨界取譬”理所当然地更能派上用场,它不仅可以面向叙事文本,而且还可以面向写人文本。当然,小说之叙事、写人向来又并非是泾渭分明的,有些用“××诀”、“××法”的“跨界取譬”往往既属叙事批评,也属写人批评。

二、“拟画”“拟剧”等“跨界取譬”批评方式的运用

在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小说批评者不仅时常以绘画艺术为参照系,而且还经常援引绘画理论来阐释小说为文之道。一方面,人们常拿绘画的色彩理论与构图理论来谈论小说的时空布局和结构运思,画论与小说论的关系特别密切;另一方面,人们还常把得天独厚的绘画写人理论当作文本批评的圭臬。如果说,叙事批评偏向于依傍“史”,那么,写人批评则偏重于攀附“画”。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常常把“小说法”比附为“画法”,尤其是把小说“写人”法比附为绘画的“传神写照”法。且不说金圣叹评说《水浒传》所提出的“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十五“法”,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志演义》所提出的“追本穷源之妙”、“以宾衬主之妙”等十五“妙”,就是其他批评家在评说小说叙事技法时也屡屡征用绘画等他类文体术语。如《红楼梦》第一回写石头在回应空空道人时说道:“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对此,甲戌本有眉批云: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9](P6)

此一口气便兜出大约十六种叙事秘法,而这些秘法大都是前人在探讨别种文体或科类时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成品”。作为行文笔法,叙事具有超文类、跨文类性,写人何尝不是如此!大凡诗词、散文、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等几乎所有一切被称作文艺作品者,无不把“写人”当作一种最基本的追求与使命,各种科类与文类的写人手段虽不尽同,但却可通,而小说却凭着自己作为“语言艺术”门类的独特优势,特别善于借鉴并努力包揽其他各门文学艺术之叙事与写人技法之长。这正是小说批评常常出现“跨文类”取譬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此,小说批评家经常指出“小说法”对“画法”的取譬。基于以上“传神写照妙手”等比拟性的“跨文类批评”,“传神”、“点睛”、“画龙点睛”、“颊上三毫(毛)”、“白描”、“绚染”、“正衬”、“反衬”等画学专业术语纷纷被引进小说文本批评中,成为用来强调写人达到逼真效果和指示某具体写人笔法的关键词。如脂砚斋评批《石头记》第二十五回针对“惟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一句,庚辰本作旁批曰:“全用画家笔意写法。”[9](P433)直言这部小说运用画家笔意写法。脂批各版本还以具体的画家作法来评批,如甲戌本第一回针对“满纸荒唐言”题词而作眉批曰:“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9](P7)在传统小说批评术语中,如果说“此即××法”多被用来评说叙事文法,也可以用来评点写人文笔的话,那么,“此即××笔”则基本上全部被用来评点写人文笔。

在小说批评中,人们不仅经常拿戏剧来比小说,而且还不断地用戏剧角色来比小说角色。如明代钟敬伯评本《三国志演义》第九十六回回评说:“做人极忌周旋世务,俯仰他人面孔以为荣辱。一遇正人,色色破绽,真如戏场丑净,徒供人讪笑而已,但看费祎之于孔明便是样子。”[10](P1180)便是用戏剧“丑”、“净”角色来比拟小说人物角色扮演。又如,题名“东吴弄珠客”的《金瓶梅序》云:“借西门庆以描画世之大净,应伯爵以描画世之小丑,诸淫妇以描画世之丑婆净婆,令人读之汗下。”[11](P2)也借用戏剧角色术语说明小说人物及其命运。更有甚者,康熙二年出版的《古本西游证道书》第九回有题名“憺漪子”的回评说:

从来戏场中,必有生、旦、净、丑。试以此书相提而论,以人物,则唐僧乃正生也,心猿当作大净,八戒当作丑,沙僧当作末;若以道理言,悟道者全凭此心为主,则心猿之大净,未尝不可为正生。唐僧慈善温柔,宛如妇人女子,则正生又未尝不可为老旦。[12](P77)

在此,批评者从不同视角把小说人物比附为戏剧角色行当,自然属于经典的“拟于戏剧”批评。至于清代李渔索性将以话本为主体的小说视为“无声戏”,并用戏法去经营小说,用戏剧术语去评论小说,则更是为人所熟知。

魏晋时期,随着宗教的传播、文艺的自觉,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及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人物画作品和《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等画论作品应运而生;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五代两宋时期,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这样,后人就不仅经常拿古代人物画的这“三巨头”——顾虎头(恺之)、吴道子、李龙眠(公麟)来比附或比衬小说写人所达到的传神高度,而且还时常以“丹青上手”、“传神写照妙手”之类的话语来称许小说写人高手。如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三回回末总评说:“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13](P107)又如,清康熙年间刘廷玑在《在园杂志》卷二谈到“历朝小说”时也有言:

《水浒》本施耐庵所著,一百八人,人各一传,性情面貌,装束举止,俨有一人跳跃纸上。天下最难写者英雄,而各传则各色英雄也。天下更难写者英雄美人,而其中二三传则别样英雄、别样美人也。串插连贯,各具机杼,真是写生妙手。[14](P83)

此高度赞美《水浒传》从章法组织到人物描写的妙致,将其比作画家“写生”。另如,陈其泰《红楼梦》第七回中夹批:“一笔而其事已悉,真李龙眠白描法也。”[15](P67)《花月痕》第十七回末评:“此回传秋痕、采秋,纯用白描,而神情态度活现毫端,的是龙眠高手。”[16](P111)以上所谓“传神写照妙手”、“丹青上手”以及“龙眠高手”等,都是将善于叙事、写人的小说家比附为有造诣的画家。   三、各式“跨界取譬”写人批评话语的会通

中国历代文学批评大多并非仅仅停留于探讨“文体互参”的显在层次,而是常常深入到探讨文本内部之“写法”,并形成一套相对稳健的路数和经验。传统小说批评除了笼统地采取“拟于绘画”、“拟于古文”、“拟于戏剧”等比拟批评来解读阐释小说的叙事与写人文理,还具体征用“文法”、“画法”理论,并借助与它们业已发生互动的“剧法”理论来评论小说的叙事与写人技法。这种“跨界取譬”形成多层面的会通,其中围绕“代言”与“态”这两个关键的会通最值得重视。

小说文本批评广泛征用文论、剧论中的“代言”理论,是评价人物角色表演的需要。在中国,无论就构思理路而言,还是就叙事写人笔势来讲,史传散文对小说戏曲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传统小说批评之所以动辄即以史传散文为比附对象,并非仅仅是因为人们为提高小说文体地位而蓄意去依傍这棵大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小说、戏曲与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以及设境等方面有着某种默契,“代言”即是它们之间的默契点之一。对此,钱锺书曾经有如下论述:

明、清评点章回小说者,动以盲左、腐迁笔法相许,学士哂之。哂之诚是也,因其欲增稗史声价而攀援正史也。然其颇悟正史稗史之意匠经营,同贯共规,泯町畦而通骑驿,则亦何可厚非哉。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左传》记言而实乃拟言、代言,谓是后世小说、院本中对话、宾白之椎轮草创,未遽过也。[17](P166)

史家叙事注意揣摩人情世态,尤其在“臆造人物,虚构境地”方面,与小说创作神理是相通的。史家之“拟言”、“代言”之笔后来被八股文行家如获至宝,并作为文体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八股文(又称“时文”、“制艺”、“制义”)理论中,“代言”,即代替古人说话,是指依据“四书五经”,通过还原古人思想口吻而写作。对此,钱锺书也曾指出:“八股古称‘代言’,盖揣摹(摩)古人口吻,设身处地,发为文章……其善于体会,妙于想象,故与杂剧传奇相通。”[18](P32)明确指出两种文类在“代言”层面上的会通。的确,传统小说写人非常看重“代言”策略,即通过摹拟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决定了它也有与戏曲、八股文会通的内在要求以及主动接受八股制艺创作经验和风气熏染的愿望。小说批评家们看清了这一点。如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五十五回的总评中所提出的“亲动心”说打上了八股文“代言”理论的印记:

盖耐庵当时之才,吾未知其际也。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也;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雄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非淫妇定不知淫妇,非偷儿定不知偷儿也。谓耐庵非淫妇非偷儿者,此自是未临文之耐庵耳。……若夫既动心而为淫妇,既动心而为偷儿,则岂唯淫妇、偷儿而已。惟耐庵于三寸之笔、一幅之纸之间,实亲动心而为淫妇,亲动心而为偷儿。既已动心,则均矣。[4](P3085-3088)

意思是说,小说家施耐庵自然不曾充当过淫妇、偷儿,他之所以能惟妙惟肖地将这些人物角色扮演的图景摄入自己的文本,是因为他具有“亲动心”的本事,这就将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来。显然,这一理论是在拿八股文理论来喻说小说叙事、写人之道,并已经触及一个现代社会学所谓的“角色揣摩”问题。常理而言,小说家要使所写人物的语言达到逼近生活原貌,给人以活灵活现之感,必须“设身处地”地体验、揣摩应有的情景,戏曲家更是如此。因此,清初李渔《闲情偶寄》在谈到“语求肖似”时提出了著名的“立心”说:

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19](P47)

他认为戏剧叙事写人离不开“代言”,而在为人物代言时要想达到“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戏剧家必须“设身处地”地揣摩角色心理。很明显,这种“代言”理论虽然源于八股文法,但用以评论戏剧却最能发挥效力。当然,文类互参还是双向互动式的,清代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曾指出:“子史佛经,尽入圣贤口吻;稗官野乘,悉为制义新编。”[20](P183)小说摹拟人物语言的诀窍又曾经反哺过八股文之“代言”。就这样,小说批评迎头赶上了各种文论交杂并进的文化语境,便顺势与戏曲理论、文法理论互通共融,形成“跨文类批评”之壮观。小说文本批评大量采用“立言”或“声口”、“口气”、“口角”、“口吻”等八股“代言”理论话语,适应了小说写人追求角色化的实情。金圣叹率先带头搬弄这套话语,其评《水浒传》有言:“《水浒》所叙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4](序三,P35)并在正文评点中八九次以“声口”评说鲁智深、李逵、杨志等个性化言论。现代社会学常借用戏剧角色来描述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类型人物,从而将角色定义为身份或地位的社会期待。其实,“角色”观念在传统小说批评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如“栖霞居士评阅”本《花月痕》第三十八回也有眉批:“是秋痕口吻,亦是秋痕身分。”[16](P906) “口吻”、“身分”都透露出角色扮演的意味。如此批评话语不胜枚举。可见,可供小说批评取譬的“代言”理论脉络较为复杂,人们既直接取譬于戏剧理论,又间或受到八股文理论的影响;而戏剧理论与文法理论尤其是八股文的“代言”理论早已发生过互动性的渗透。其互动的轴心是人物的角色扮演性,强调身份与说话的对位。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围绕角色意识,各种文论话语在“态”这一范畴上达成更深广的聚合。在传统绘画理论中,“态”向来是一个用以称美写人效果的重要范畴。人们常常美称那些有着生动感和逼真感的艺术图景为“有态”,反之则贬抑为“无态”,并由此派生出“多态”、“富态”、“得态”等一系列术语。与此同时,“态”还早已成为一个传统剧论范畴,尤其是对戏剧中关于女性表演的精彩描写,批评者常常施以“娇态如画”之类的评语。[21]基于这种文化背景,李渔在《闲情偶寄》这部戏曲理论中集大成地推出了“态”这一表演学范畴:“吾于‘态’之一字,服天地生人之巧,鬼神体物之工。”[19](P115)不无得意地道出了他发明“态”这一范畴的学术价值。又说:“闺中之态,全出自然,场上之态,不得不由勉强,虽由勉强,却又类乎自然。此演习之功之不可少也。生有生态,旦有旦态,外末有外末之态,净丑有净丑之态,此理人人皆晓。”[19](P153)这里非但讲女性之“态”,还指出了男性之“态”的戏剧表演性。在小说批评中,“作态”、“习态”等术语便带有角色扮演意味。如崇祯本《金瓶梅》第十八回于“(金莲)扶着庭柱兜鞋”句有旁批曰:“偏作态。”[2](P253)而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志演义》也多次指出了人物“学态”或“作态”等特点,其第四十二回针对孔明对鲁肃前来求援一段而有回评说:“求人之意甚急,故作不屑求人之态;胸中十分要紧,口内十分迟疑,写来真是好看煞人。”[22](P470)总之,古人使用“作态”来评价小说关于人物的描写,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显示了画论、剧论、稗论之会通。当然,古代小说批评更多地拈用“态”字来评价关于女性人物的娇柔描写。如脂批《红楼梦》第十九回写道:“少时,宝黛回来,命人去接袭人,只见晴雯淌(躺)在床上不动。”庚辰本评曰:“娇态已惯。”[9](P325)而针对第三十七回关于众人与史湘云讨论海棠诗社的描写,靖藏本有眉批曰:“观湘云作海棠诗,如见其娇憨之态。是乃实有其事,非作者杜撰也。”[9](P620)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总之,在小说批评中,“态”字大多带有戏剧表演性,是一个难得的“拟于戏剧”的批评术语,且多以“媚”、“娇”等形容词来修饰,充分显示出其偏指女性娇美的特征。既然“态”具有社会表演性,并与戏剧表演相通,那么我们就不妨进而“跨学科”式地运用现代社会学“拟剧论”审视之。[23]   在中国古代小说文本批评所取譬的绘画、戏剧、古文等其他文类的话语中,“代言”与“态”这两个关键词有共同的指向,即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角色化特征。如果仔细区分,那么“代言”理论主要被用以阐释小说写人中的角色“扮演”性,而“态”范畴则主要被用以阐释小说写人中的角色“表演”性。

当然,对在文艺创作中经常出现的文类多样而写法相通现象,前人也已有所认识。如清代焦循《剧说》卷六载:“吾友叶霜林尝云:‘古人往矣,而赖以传者有四:一叙事文,一画,一评话,一演剧。道虽不同,而所以摹神绘色、造微入妙者,实出一辙。”[24](P211)这段话就明确指出小说(评话)、戏剧、绘画以及古文等在“摹神绘色、造微入妙”等技法及其效果方面是相通的。

四、“跨界取譬”批评的“互释通解”意义

谈到传统“跨界取譬”小说批评方法的意义,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比较文学”中的“互相阐发”理论。所谓“互相阐发”,“即是说既要看到文学与其他艺术相通的特点,又要看到文学与其他艺术各具特性、因而不能调和的特点。……进行这类研究时,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同,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异,也就是说,要具有辩证的观点”。[25](P269)归根结底,小说“跨界取譬”批评也是一种“互相阐发”式的批评,其要务之一便是通过评批小说家与史家、画家、文章家在叙事写人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人们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和阐释。

相对而言,在传统小说批评中,人们最擅长借用“文章家”、“画家”之专业性的术语来解释小说写法,或借诸家专业术语来为小说的各种笔法作多重注脚。如袁无涯本《水浒传》第十七回在小说所写何涛、何清兄弟的对话处便用了这样的眉批:“许多颠播的话,只是个‘像’,像情像事,文章所谓‘肖题’,画家所谓‘传神’也。”[5](P718)意思是,小说写人物之语言,达到了“像情像事”的境界,而这个意为合情合理、活灵活现的“像”字,在文章家那里叫“肖题”,在画家那里,则被称之为“传神”,尽管各有行话,但大意却是相同的。通过如此这般的互相解释,批评家就很减省地将道理讲清了。另如,《红楼梦》蒙府本第七十二回的回前评有云:“此回似着意,似不着意,似接续,似不接续,在画师为‘浓淡相间’,在墨客为‘骨肉停匀’,在乐工为‘笙歌间作’,在文坛为‘养局’、为‘别调’:前后文气,至此一歇。”[9](P1118)在这里,批评者没有专门为小说之“似着意,似不着意,似接续,似不接续”进行如何如何的笔法命名,只是分别拿画师、墨客、乐工、文坛之术语来作比附喻说,让人们去意会心解。另外,小说批评家们还常常用“此史家××之法”、“此画家所谓××法”、“此真文章家所谓××之法”等话语来“对号入座”,即把小说写法对应于史家、画家、文章家之法,或拿诸家之法来直接“指示”或“比附”小说之法。此外,有的批评家用“正是”、“此即”、“此真”等口气来直接将小说“××法”坐实为文章“××法”或绘画“××法”等,都是以其他文类笔法来阐释小说笔法的显例和标志。

当然,传统小说“跨文类”取譬批评在与其他文类或门类进行“相互阐发”时,是既讲“同”,也讲“异”的。讲“同”便于对照理解、巩固印象,而讲“异”则有助于突出小说文本结撰技巧和效果之超越。为此,批评家们经常发出类似这样的声音:小说写人“如画”而“胜画”,“似史”而“超史”。如北宋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在评价小说《会真记》所塑造的崔莺莺形象时说:“夫崔之才华婉美,词彩艳丽,则于所载缄书诗章尽之矣。如其都愉淫冶之态,则不可得而见。及观其文,飘飘然仿佛出于人目前。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26](P142)这里所谓的“不可得而见”的“都愉淫冶之态”,就是“气韵”、“神态”,而“飘飘然仿佛出于人目前”则是通过写人物的姿态所达到的传神效果,而就这种传神效果的“工且至”而言,又是“丹青描写其形状”所不可企及的。又如,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第十三回回末总评曰:

水浒传文字既妙,转换又神,如此回文字形容刻画周谨、杨志、索超处,已胜太史公一筹;至其转换到刘唐处来,真有出神入化手段,此岂人力可到?定是化工文字,可先天地始,后天地终也。[13](P107)

在此,批评者为称扬《水浒传》所达到的高度至少取譬“史家”与“画家”之写人水平来比照,既突出其刻画人物超越了《史记》,又强调其“出神入化手段”也是画工难以企及的,如此才能堪称流传千古的“化工文字”。其第二十一回回末总评也说:

此回文字逼真,化工肖物。摩写宋江、阎婆惜并阎婆处,不惟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惟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顾虎头、吴道子安能到此?[13](P406)

这里所谓的“眼前”自然是指“形”,而“心上”、“意外”则是指“写心”的两个层次。的确,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画家能活现可观可感的“眼前”,而拙于表现“心上”、“意外”,其他文类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相对而言,戏剧长于展现“眼前”,散文长于倾诉“心上”,诗歌长于表现“意外”,而小说这种文体却具有全方位包揽表现“眼前”、“心上”和“意外”的功能,这是连顾恺之、吴道子这样的工笔人物画家也难以企及的境界。另外,《虞初志》卷五之《莺莺传》篇末有题名“李卓吾”的评语说:“尝言吴道子、顾虎头,只画得有形象的。至如相思情状,无形无象,征之画来的的欲真,跃跃欲有,吴道子、顾虎头,又退数十舍矣。”[27](卷五,P8)再次指出画家只能提供“有形象的”硬件,至于“无形无象”的“相思情状”这种软件,在小说家面前,即使连吴道子、顾恺之这样的大画家也不免相形见绌。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也有言:“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性子去,削高补低都由我。”[4](P6)可见,金氏解读小说也是自觉以史传作为参照系的,他一方面通过攀附正史来提高小说地位,另一方面又强调小说“因文生事”的优越性。总体而言,小说批评在谈到叙事与写人所达到的高度时,总是喜欢拿绘画、史书等他类文体作比照,不仅对应性地把小说法与绘画法、史传法作理论上的比附,而且还通过对它们的比照以突出小说这一文体在叙事、写人方面的优势。   总之,取譬其他文类话语对小说文本展开“跨界批评”的功能和意义是多重的,它既有利于评论者通过“相互阐释”简洁明了地阐释和评批小说文本,又有益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小说文体较之绘画等其他文类在叙事、写人上的优势,还便于当今研究者据此顺藤摸瓜、探本求源,以更好地清点或整理中国的叙事、写人传统。

参 考 文 献

[1] 赵彦卫. 云麓漫钞[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2]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会评会校本,秦修容整理[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3] 李开先. 李开先集,路工辑校[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施耐庵,罗贯中. 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圣叹评点[M]. 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

[5] 施耐庵,罗贯中. 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书,李贽批评[M]. 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6] 韩邦庆. 海上花列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 文康. 儿女英雄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 梁启超等. 小说丛话[J]. 新小说,1905,(15).

[9] 曹雪芹. 红楼梦·脂砚斋评批,黄霖校理[M]. 济南:齐鲁书社,1994.

[10] 罗贯中. 三国演义·会评本,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1] 黄霖. 金瓶梅资料汇编[Z].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 吴承恩. 古本西游证道书,黄永年,黄寿成点校[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 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M]. 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容与堂刊本.

[14] 刘廷玑. 在园杂志,张守谦点校[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 陈其泰. 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刘操南辑[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16] 眠鹤道人编次,栖霞居士评阅. 花月痕[M]. 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

[17] 钱锺书. 管锥编,第一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8] 钱锺书. 谈艺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 李渔. 李渔全集,第三卷[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20] 叶梦珠. 阅世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1] 李桂奎,黄霖. 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J]. 学术月刊,2007,(11).

[22] 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刘世德,郑铭点校[M]. 北京:中华书局,1995.

[23] 李桂奎. “拟剧”批评与中国古代小说人物之“态”追摄[J]. 中山大学学报,2010,(3).

[24] 焦循. 剧说[M].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25] 陈惇,刘象愚. 比较文学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6] 赵令畤. 侯鲭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27] 袁宏道参评,屠隆点阅. 虞初志[M]. 北京:中国书店,1986.

[责任编辑 杜桂萍 马丽敏]

以上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传统鸟瞰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发布时间:2023-05-08
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
浅析中国古代城墙体现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09-02
浅析中国古代城墙体现的传统文化 城墙,作为古代社会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与城市的兴起及发展本身并不存在着联系,但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城市自产生之日起,城墙就与之相伴。据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城墙在我国起源很早......
熔古铸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之路
发布时间:2017-04-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她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2-12-17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历史典籍。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兼有经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物品,即一般人所称的物质和精神的......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15
[摘要]五千年华夏文明,中国古代学者以其丰富的思维智慧提出的各种管理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的企业管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 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用于生产实践......
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发展及文化特质(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社会弥漫着浓烈的好剑之风,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剑崇拜心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有关“剑”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在诗歌里,剑作为文学意象被热情赞美;在小说中,剑衍生为神奇的“剑术”。唐代是剑侠小说的勃兴期,清......
试析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语言边界”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3-02-22
摘 要:我国古代学者不断地在本土语境内部探寻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界限,无论是先秦两汉时期对文学作为通识的知识形态的理解,还是到魏晋时期对文学语言场域中的“语言边界”的感知,或是明清以来对文学特质的强调,形成了与西方“语言边......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4-29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对不同事物的别称,雅号便是这种语言风格的要素之一。古汉语词汇中有一类词语和“ 通称”相对, 人们一般称之为“ 别名”,......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27
中国古典舞学科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刻紧随中国传统文化无形的脉搏,其审美原则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中国古典舞则是在土壤之上生长结成的累累硕果之一。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门类,中国......
现代科学研究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发布时间:2023-01-06
摘要:现代科学研究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道德经》为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悟’’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观察事物的主要方法,它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其二,“宇宙起源说”,提供了科学思维无......
从《百鸟朝凤》管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囧”境
发布时间:2022-11-27
从《百鸟朝凤》管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囧境 当前网络化时代,各大媒体通过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掀起一场又一场学习传统文化的全民运动,如《中华诗词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子拼写大会》等,传统文化在面临各种生存困境中寻求着自......
古代中国判例法传统的形成原因及启示(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判例法传统,其产生原因有三,即经验哲学、贵族精神以及实用主义。由于我国盲目地引进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制度,造成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失落。其解决方法就是实现法律形式与时代哲学的重新统一,引进判例法。[关键词]......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文化传统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31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文化传统比较研究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曾产生了灿烂的法律文化。中国古代法源远流长,称得上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的法制之一,排列整齐的法典,卷帙浩瀚的文献,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4-16
【摘 要】神话传说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无价瑰宝。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传承已久且内容丰富多彩,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当代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和学习借鉴的无限源泉。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一直流传到现在,其中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论中国古代说话艺术中的“常备人物”
发布时间:2023-02-10
在中国古代的说话艺术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小说中,有一些其名相同而形象也基本稳定不变的人物,在多个不同的故事中出现。他们多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但对他们进行较细致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说话艺术的特质及其艺术手法的认识。 ......
中国现代文论的传统性品格
发布时间:2023-02-24
四分之一世纪前,其时名动学界的李泽厚先生为宗白华老人的首部论文集《散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写下这样的序言:“朱先生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先生更是古典的,中国的,的……”①把朱光潜先生规定为“现代的”而把其同龄人宗......
论与传统相比下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构图的新特点
发布时间:2023-02-19
一、复古创新型工笔花鸟画构图的特点当代的绘画中,宋人的写实性也就是对于气韵神的表达被很好的继承下来,我们可以在当代很多画家的作品中看到这种写实性的元素。这类作品的出现主要是以色彩的不同色调来区别花鸟画中的关系。构图的色调是由黑白灰,三种基调组成的。其中一种基调为主导地位,另一些为辅,这个画面的调子就形成了,以黑色为基调,称为暗调子,具有凝重,沉着,严肃之感。以白色为基调,称为亮调子,具有明快,舒畅.........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发布时间:2023-03-14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提要] 考察“超越说”、“冲撞说”和“皈依说”,回顾美学探索与文化批评的行程,指出文化不执泥于理性积淀,感性对理......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发布时间:2023-05-2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或创造性转化,是近代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界长期思考的理论话题。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不仅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必然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继......
论现代中国小说对传记体的戏仿和拟用
发布时间:2023-05-27
一史传是中国小说重要的源头之一。《左传》《史记》等史传典籍,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逸史、稗史,不仅为中国小说积聚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同时也为中国小说提供了与史传传统紧相缠绕的文类与修辞。无论是成熟于唐传奇的文言小说,还是成熟于宋元话本的白话小说,无不回荡在“史传”与“演义”的双重维度之间。近代以来,在梁启超等大倡“小说界革命”之后,小说这一文类――如鲁迅所说――迅速成为文坛的“主脑”。鲁迅以《狂人日记.........
探究如何走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题研究的困局
发布时间:2023-02-03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学术研究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而且研究视野也空前阔大,许多前人没有涉足的领域,我们今天都涉及了。不过,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在大量的前人所......
试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对鲁迅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3-07-03
摘要: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脱离了当时国内意识形态桎梏的前提下,他以相对自由的视角解读一些作家――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为现代小说史开拓了新的疆域、注入了新的空气,在文学史上......
浅谈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法律语言
发布时间:2022-07-30
浅谈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法律语言 自20世纪70代年末我国的法律语言研究开展以来,大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学体系的专著、教材出版面世。如刘愫贞主编的《法律语言:立法与司法的艺术》,宁致远、刘永章的《法律文书的语言运用》......
中国古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统
发布时间:2022-11-15
摘 要: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是各种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及审美情趣的思维成果。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传统;文化 1前言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在近二十几年里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已经成......
浅谈民族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
发布时间:2023-05-18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宇宙和艺术的融合状态比较重视,而音乐又是古代艺术的中心所在,所以音乐艺术元素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承载着易风俗、陶民情和助教化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音乐在古代祭天、祭祖、图......
中国古代非自由传统与道德走势
发布时间:2023-04-10
" 「东方专制主义」,体现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印象。从黑格尔(Hegel)到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该印象已承之久远,难以改变1。以至于除了汤因比(Arnold J. Toynbe)等人的个别言说2外,人们很少能从西方人士的有关议论中......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负心汉”社会心理
发布时间:2023-03-05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同属于叙事文学的范畴,它们在题材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借鉴,许多故事都围绕着男女情感、婚恋来展开描写。情感婚恋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饮食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都会对爱情产生向往,期待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遇到完美坚贞的爱情,然后组建美满的家庭。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爱情的旅途总是充满艰辛与坎坷,许多情侣最终会因为现实中的各种原因而无法成就美好姻缘,让人惋惜,也正是因为惋惜等情绪的触动,促成了.........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思维的滥觞
发布时间:2023-02-13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思维的滥觞 中国最原始的艺术思维是伴随着古老的农耕文化开始的,这种农耕文化是原始巫术的延伸和发展,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中原地带以及长江以南的楚、蜀等区域逐渐演化出......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
发布时间:2023-05-20
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更多内容请点击......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发布时间:2013-12-17
中国 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 理论 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 社会 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
古代文学论文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
发布时间:2022-12-20
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古代文学论文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古代文学论文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要:中国古代治水的历史悠久,成就斐然。其原因在于古代治水中常常以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不仅重视水利工程位置的选择,而且在统筹规划中突出重点,辩证考虑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善加转化,同时又能根据当地环境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等,......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者:尹鸿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族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象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
发布时间:2023-02-17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是语言的艺术,即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 象,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主体思想感情的表 达。语言作为......
对话与融合:德国批判理论之思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之探
发布时间:2023-01-24
一、在文学和社会之间李莎:从您早年的研究来看,当代文学和西方现代性理论悉入囊中。您曾经说,当代中国文学都是按全集一网打尽,赵树理、汪曾祺、路遥更是笔下常客,而像卡尔维诺、艾柯、昆德拉、萨特、加缪、策兰等人也常出现在您对时代症候的参照之中。首先,请您谈谈这些文学经验对您日后文学批评的视角有哪些影响?赵勇:与做文学理论研究的许多同行相比,我可能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关注要多一些,以前是一种喜好,后来则成了一.........
古代文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04
“古代文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古代文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以及高尚的人格、渊源的......
中国古代社会伦理与传统建筑设计
发布时间:2022-10-20
中国古代社会伦理与传统建筑设计 古代社会的统治者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看为立国兴邦之根本,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都要纳入“伦理” 的制约之中, 而建筑作为起居生活和行使诸多礼仪活动的空间场所,成为社会伦理......
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发布时间:2023-03-19
一、对外汉语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愈加提升,国家形象及文化符号也获得了更多国外友人的关注和喜爱,有很多外国人及华人华侨对于中华汉语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发展现状,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大学或是中小学机构也开设了汉语学习的相关课程,更好地去了解我国语言及文化,同时也有许多外国人及华侨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为了满足当前教育需求,我国在高校范围内开设了留学.........
取代传统SAN存储
发布时间:2015-09-09
vSAN是VMware公司2014年3月才正式发布的首个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它与传统SAN存储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它直接运行在服务器上,采用分布式集群架构,依靠闪存实现应用加速,并且与VMware vSphere虚拟化软件高度集成。出于业务稳定性与安全......
古代中国判例法传统的形成原因发展及对现代的启示(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0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判例法传统,其产生原因有三,即经验哲学、贵族精神以及实用主义。由于我国盲目地引进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制度,造成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失落。其解决方法就是实现法律形式与时代哲学的重新统一,引进判例法。 [关键词......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双效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24
【摘 要】目前在中国大陆, 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注重文化教学已受到外语教育的普遍认可。大学英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拓展了学生的文......
“互联网+娱乐”,传统文娱业大跨界
发布时间:2022-08-16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那些传统文娱业大佬们,用这句话描述他们当下的心情再合适不过了。当互联网来袭,他们惊奇地发现:不是对手改变了,而是规则改变了。过去出版一本销售百万册的书、拍出一部票房10亿元的......
古代中国判例法传统及其启示/周成泓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23
周成泓 (西南政法大学 研究生院, 重庆 400031)[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判例法传统,其产生原因有三,即经验哲学、贵族精神以及实用主义。由于我国盲目地引进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制度,造成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失落。其解决方法就是......
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
发布时间:2022-09-22
摘 要:生态批评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的自我反思,它产生于美国,并逐渐席卷全球。本文着重探究“生态批评”这股由西方刮向东方的飓风对中国文学的土壤上所发生的效应,尤其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上的运用,为生态批评与中国......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要:任何法治的构建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本源的 法律 文化是构建 现代 法治不能割舍、不可或缺并起决定作用的内源力,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尊重 中国 传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
《伟大的传统》和英国小说家
发布时间:2023-01-19
摘 要:利维斯所著的《伟大的传统》在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利维斯小说批评的奠基之作。在其中,利维斯指出符合其传统的英国小说大家。本文旨在梳理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对英国小说家的点评,并指出利维斯批......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发布时间:2013-12-17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发布时间:2013-12-18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族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象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
科幻小说《三体》跨文化传播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要]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第73 届雨果奖,这是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得到了国际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力对《三体》小说获奖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理论......
从《师说》中的“传道”探古代教育政治功能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要]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应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常识性,注重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分析,引领学生探究社会常识性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社会,适应社会。通过对《师说》中“传道”具体含义的分......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1)
发布时间:2022-12-17
提要 考察“超越说”、“冲撞说”和“皈依说”,回顾美学探索与文化批评的行程,指出文化不执泥于理性积淀,感性对理性的超越以及个体对繁体的冲撞总会遭遇存在的界线,文化批评又不可能终止于“超验的神性”。最后暗示美学与文化批评需......
论小说《边城》的当代传播
发布时间:2023-06-24
文学作品的传播是从传播学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出版、译介、改编、阅读和教育等,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传播,文学经典的产生尤其如此。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经典的生成过程。小说《边城》最初于1934年连载发表于《国闻周报》,解放前就被多次出版和译介。进入当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沈从文热”以来,《边城》的传播呈现出“三多一广”的特点,即出版次数与版本多、译介语种多、传播媒介方式多和阅读与教育面广。.........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
明代通俗文学批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12
一、明代通俗文学批评之审美 (一)真情流露的本色之美 明代通俗文学批评之美在于,对图书内容以真情评介,以抒发自我情感为主,做到了以情唤情。比如,针对于《玉茗堂批评焚香记总评》,汤显祖谓之“其填词皆尚真色,……无情者心动,有情......
从“四只小小鸟”说说课堂导入
发布时间:2023-01-14
内容摘要:堂导入是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导入应该具有三个特点。本文举例说明了以上观点。 关键词:四只小小鸟 课堂导入......
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古典舞中的展现
发布时间:2023-06-28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思想 和思想博大精深,被称为最高意义的美,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尤其是中国哲学的三大支柱儒、道、释,对和思想有着了不同的见解。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要求不同的事物聚在一......
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 提要】在 中国 社会 百年的 现代 化进程中,文学乃至整个文化观念似总难摆脱“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之二元对立,这在中国文论 研究 中表现为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视界融合” 问题 。古文论研究主要是对传统经典的诠释......
中国传统艺术论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28
中国人学习西画,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血脉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学到的永远都是人家的皮毛而已。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从世界格局来看,世界是属于西方的,东方国家处于世界的边缘,那么,东方艺术家要进驻世界艺坛,得到西方人的认同,该怎么办?许多的东方艺术家为之绞尽脑汁,例如张艺谋。张艺谋作品中那种质朴的乡土气息已经随着《秋菊打官司》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结束而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英雄》、《满.........
浅谈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因果轮回背景
发布时间:2023-04-30
《说岳》是笔者最早接触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其第一回便预叙了书中一干人物的夙世身份:金兀术乃奉命下界扰乱宋室的赤须龙,岳飞乃降凡卫戍宋土的金翅鸟,其余人物因缘亦皆有数,全书故事始末归结为因果轮回。笔者初读时便倍觉新奇有......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
发布时间:2023-02-26
印度文学的中国承受史,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有着特殊位置,所以越来越遭到中外学者的注重。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普通以为,中国承受印度文学始于东汉......
浅谈现代陶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 中国 陶艺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但十几年的 发展 已同世界陶艺主流相结合。文章通过对 现代 陶艺的介绍,将之与传统陶艺相比较,深入分析现代陶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证实中国陶瓷文化 艺术 有着最纯真、......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
发布时间:2013-12-17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 文 章 来源 自 3 e d u教 育网 摘......
分析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传统美学元素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儿童文学;中国传统美学;曹文轩小说 论文摘要:曹文轩是当代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儿童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及通过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美学精神引起了国内外文坛的广泛关注。他的小说个性鲜明、独具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 中国 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 影响 深远,也为我们的 现代 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 经济 社会 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
浅析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
发布时间:2023-04-03
[摘 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及国家社会环境等差异的影响,决定了中西传统社会国家统治下社会结构及行政管理机制运行的不同,在长时段历史发展环境结构的影响下,各自走上了独具特色的道路。彰显着不同的文化理念与追求。历史是......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象”的命题
发布时间:2023-06-01
象,是一个渺阔宽广的概念,可以涵盖大千世界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一切被赋予文化内涵的符号。 上古时期,人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观察到外部事物的客观形态,然后通过攀拟外物的形象而反映对外界的认识象形文字的创造便由此而来,正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现代设计发展速度相当快,在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性元素。而随着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接受、喜爱,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使得其更具有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
论中国传统园林的当代演绎
发布时间:2023-04-16
摘要: 在中国建筑师不停的追寻传统民族形式的背景下,无论是老一辈建筑师还是年轻一辈的建筑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中国传统园林汲取养分,也以不同的方式与手段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当代演绎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本文把传统园林的当代演......
当代中国伦理文化小说的书写者
发布时间:2014-01-26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出的伦理革命,号召“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把伦理问题提升为超越政治、经济、军事之上的本源性位置,认为伦理问题不解决,政治等其它问题都不可能得到彻底根本的解决......
卡尔《美国小说评论史》
发布时间:2014-01-20
卡尔《美国小说评论史》 最近美国出版了纽约大学文学教授弗莱德列克·R·卡尔的《美国小说评论史:一九四○至一九八○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第一部小说评论史,作者原是个美国文学指南一类资料书籍的多产作家,素以写作详尽......
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2-10-26
【内容提要】援引“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各种尝试明显带有“传统——现代” 两分的现代化模式的印痕。中国古代市民史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或现 实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之上。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
传统中医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2-09-11
中国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思想历史悠久,但由于历代对音乐治疗思想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国内至今还未建立起本民族医疗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探究中国传统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思想,对于对构建中国传统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中国古代医疗价值取向音乐治疗思想中国古代医疗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思想源于远古巫师的音乐医疗行为,之后,在古代中医整体论学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五音与五行、五脏.........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1)
发布时间:2013-12-18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族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象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
浅议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吸取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成果的取得得利于他与中国民间文化的深厚而密切的联系,也与他善于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中吸取反抗精神与......
浅谈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后现代性与价值反思
发布时间:2022-10-12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中国批评 失语 文化语境 误读 论文摘要: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批评,在价值取向和思维向度上,呈现了不同以往的一种后现代景观。后现代主义批评为久经“失语”尴尬......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7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摘 要: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7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论文”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论文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论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3-07-27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所谓的孝道,其实主要是指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与孝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统称。可以说,传统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3-05-18
随着历史长河滚滚而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像那河床上绵密的沙砾,静静地沉淀下来,待河水轻轻地抚摸过后,在夕阳的柔波中闪烁着璀璨的光。儒家经典、四大发明、汉字那些岁月中的记忆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这不仅仅是中国这只东方雄......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示例
发布时间:2022-07-23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示例”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示例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示例”,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浅析蒂博代的文学批评论
发布时间:2015-07-24
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将其有关文学批评的部分演讲稿编辑成书,并为之命名《批评生理学》。在此书中,蒂博代将文学批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他强调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批评方式构成了一个和谐的......
论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现代价值(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 要] 一百年来,传统司法制度几乎被视为落后和守旧的代名词而被束之高阁,移植西方法律以实现中国法制的现代化成为法学界的主流思想。反思历史,正视现实,我们会蓦然发现传统司法制度依然具有推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可忽视的价值......
现代教育中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18
" 论文关键词:阳性文化 阴性文化 和谐 论文摘要:本文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碰撞,认为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新时期、新环境下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12-2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一、中国现代设计现状(一)学习西方现代设计中国现代设计是在学习西方现代设计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步完善的,具体体现在:一是目前国内大学开设的现代设计课程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为基础,借鉴西方国家的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择,使西方现代设计课程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二是现代设计的独立性、艺术性和个性较强,这便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大多数国内设计师推崇欧美发达国家现代设.........
浅论明代小说中的诗词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诗词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先秦群体创作的《诗经》到唐诗宋词的繁荣,中国诗词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至宋元以后,通俗文学戏曲小说等逐渐兴起,但仍深受古代诗词的影响,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明代的章......
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发布时间:2023-04-22
【 内容 提要】 中国 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即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症”的药方,就是重建有民族特色的,适应于当代文学创作实际的文艺 理论 体系。而建设这种......
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07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会员资料)
发布时间:2022-07-27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会员资料)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会员资料)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会员资料) [提要] 考察“超越说”、“冲撞说”和“皈依说”,回顾美学探索与文化批评的行程,......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05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画的交融
发布时间:2023-04-08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