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及审美意蕴
中国民间美术创作基于客观现实,但不完全还原客观,表达人们感受生活和认识事物的审美理想,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影响,丰富着内涵,体现真自身独特的艺术规律。民间美术造型显著表现出它的实用性,在物体实用性的基础上制造出可爱、错落、奇特的审美效果。如:民间玩具的圆浑稳实不易破碎;藤编器皿透气性强;门神财神因职业不同面部表情也各有不同;民间美术的人物造型追求完整的手法,在民间剪纸和木板年画中较为常见。例如陕北民间剪纸中侧脸双眼的造型,山东门神年华和天津杨柳青年画中人物,无论是站立还是盘坐或者奔跑都是采用全身表现,很少有半身或局部;侧面的人物五官也是正面的画法。民间艺术家在避免残缺的人物形象,构图饱满,突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喜爱完整、圆满的审美心理。中国自古以含蓄为美,许多民间美术的造型有象征意义。在象征性方面,比如用谐音的方式,将一组画面表达出吉祥的象征意义:金(鱼)玉满堂、早(枣)生贵子、福(蝠)寿双全、喜上眉(梅)梢:用喻意的方式,如百合、核桃喻百年好合,花生、灵芝喻长生不老;用符号的方式,如虎辟邪、鹰镇宅、五毒驱病消灾,抓髻娃娃辟邪招福。民间美术用各种多种物象的组合传达着美好的理想与情感,这种奇特的审美蕴含着强大的艺术魅力。民间美术造型从以概括、抽象性的手法,追求视觉符号的神似,展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质风貌。在概括性方面,夸张、提炼、省略、简化,即扬长避短。夸张的表现如民间的画诀“文人一根钉、武将一张弓、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简化,如陶、泥玩具的造型,绘上花纹才能活气。在抽象性方面,抛开现实的,形象本身的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及其简单的形式,如点线面来概括现实形象。织锦、刺绣、挑花大部分用用抽象的几何图案表现,如当地人能从“牛角花、螃蟹花、南瓜花”等织绣品几何图案中直呼出花的名字。民间美术追求情感上的真,求神似不求形似,用朴素、真实的造型手法表现事物的面貌。民间美术形象或其特定组合的寓意和使用场合具有稳定性,是约定俗成被民族群体所公认的,在形象创造过程中,凭借千百年来的经验结晶,民间艺术家常常信手拈来,出神入化。在随意性方面,造型有“熟能生巧”和“即兴发挥”之作。文化观念的传承性,形成了共性的艺术表现思维和审美趣味。
二、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与民俗文化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是一种民俗现象,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和生命的理解。它产生于民俗活动中,并逐渐发展。中华传统的农耕社会的形态结构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以万物有灵、求生避灾的意愿为主线美术造型的审美理想。民间美术造型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哲学体系。民间美术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把宇宙世界拟人化,认为万物有灵,自然是个人神交融的。图腾崇拜是这种观念的表现。世界一切事物归为阴阳、雌雄两性。阴阳对立、但相互依存的规律,对民间美术造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八卦图哲学体系《周易》、《老子》、《庄子》、作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长期影响者民间美术造型。传统节庆活动是民间艺术造型的大展示。民间美术造型与民俗活动相交融,如剪纸、编织、刺绣等艺术品按其流传渠道进行传播。木偶、皮影、龙灯、舞狮、社火等走村串乡表演,场面壮观。色彩艳丽的参与,为民俗活动增添了情趣和气氛。民间美术品与民间游艺活动融合,又使民俗活动借助民间美术更为人们喜闻乐见,影响广泛。
三、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交流和发展
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在节庆日通过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方式有家庭系统的传承、民族系统的传承、宗教系统的传承。家族系统的传承。家庭之间作品风格和内涵差别不大。民族系统和宗教系统的传承在地域之间造型观念和风格有明显差别。民间美术造型风格在传承上形成明显的地域特征。黄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风格粗犷、古拙、强烈、豪放。长江流域民间美术作品风格精巧、优美、细致。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的民间美术作品民族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西南少数民族蜡染等艺术品在全国特有。民间美术造型艺术既区别于中国人文人艺术,又有别于近百年来传入我国的西方绘画艺术。经过人们不断地结合民俗传统和生活需要,在保留原始的造型观念上再创造,形成整体的艺术风貌和独特的造型特色,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形式和内容都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体现。在小农经济解体,工业商品经济的冲击的情形下,中国传统民间美术面领着变异和消失的风险,民间美术造型以新的面貌发展有利有弊,全方位地对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研究,传承和开发民间美术,在传统精粹中融入新的艺术特征,才能为民间美术赋予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10.
[2]张道
一.《中国民间美术概说》.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