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类的学习源于模仿,外语学习中学习者要通过大量的、有序的、有质的模仿才能实现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提高自己的外语口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模仿创造模因
一、引言
作为创造性的技能,英语的口语和写作是很多中国学生认为较难掌握的。学生常常在学了十几年英语进入大学后仍然无法流利地用英语同国外的同学、老师交流。即使能写出英文文章,却也常常被评价为汉式英语。对此,迈特林尼(Matalene)认为这是学生缺乏创造力而导致的。[1]创造的基础是模仿,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创造与模仿是学习的两个阶段。人类所有技能的形成也都是从模仿到感悟,再到创造的。对于外语学习者,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意味着面对一无所知的发音、语法、句法以及陌生的文化,只有通过模仿本族语者的语言才能克服学习障碍进入下个学习阶段。因此模仿不一定产生创造,但没有模仿一定没有创造。
二、关于模仿与创造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模仿是人性使然。模仿不仅存在于儿童身上,成年人也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认为是好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模仿是人类本能这一命题提供了科学的证明。镜像神经元广泛存在于人类大脑中,它与模仿有着密切的关系。[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指出模仿是人获得知识,艺术创作的源泉,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模仿史。[3]道金(Dawkin)最早建立了关于模仿的理论体系――模因论,他认为模因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信息,例如:乐曲、服装、语言等,这些信息具有稳定性、渗透性、长寿性、生殖力和复制能力五种能力,因为这些信息具有实用性,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某种意图,所以被广为复制和传播。[4]作为模因的一种,语言模因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对目标语的部分或整体的背诵、重复属于基因型,这是对内容的复制、传播。仿造例句造句、词的替换练习属于表现型,这是模仿目标语的结构,改变内容。
模仿可以是有意识的,如外语学习中的练习,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习得”或“浸润”。当学习者处于目标语环境中,周围所见、所听、所讲都是目标语的信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目标语信息会被无意识地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创造是使新的东西出现。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本身就具有创造性。这是由于词与词之间有着无限可能的搭配方式以及语法规则使用的灵活性和自由性。语言的这种创造性使得有限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这种创造称之为结构创造。为使语言得体,适合当时的语境,人们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即使是交流相同的内容,选择的措辞、语气会有所不同,这称之为交际创造。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创作目的会突破常规地使用语言,例如改变词序等。翻译地方食品、当地节日时,会发现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这种类似的语项缺失现象需要学习者发挥创造力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变通地理解和表达,这称为自主性创造。
三、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模仿与创造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先经过大量的、反复的听力、阅读训练这种外语语言信息的输入之后,才会有口语、写作的输出。这个过程不等同于简单的、机械的抄袭式模仿,因为人类的机械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输入的信息不经加工,一段时间之后很快会被遗忘,无法实现输出,如果要长时间记忆保存,信息必须被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方法进行加工,到输出时原有信息已经烙上了学习者的烙印,因此学习过程中的模仿不等同于复印机的复制。没有模仿的输入,学习者失去可以加工、存储的材料,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输出,没有输出,模仿的输入就变得毫无意义。
模仿与创造是相互渗透的。同一个学习过程往往既包含模仿,又包含创造。例如听说训练中,学习者要想听懂听力材料的内容,需要利用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认知能力对材料进行加工,这个过程包含了创造的成分。在口语练习过程中,虽然要自己组织语言,但也要按照固定的语法规则来说,不能随意说,否则很难让人听懂,所以有时模仿与创造是很难分隔开的。
模仿与创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蕴含了模仿向创造的转化关系。塔尔德说,一切发明和发现的构造成分都是对以前事物的模仿,而这些复合体再被模仿,最终将构成更大的复合体,形成一个由这些前后相继成功的首创物组成的普系树。[5]所以模仿为创新提供了条件,新创造出的事物又会不断地被模仿,从而成为模仿对象。
综上所述,模仿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模仿的最终目的。在外语学习中,没有模仿,不仅学习者会感到无所适从,失去学习的依托,而且学习者所说、所写,也会让人无法理解。仅仅模仿,没有创造,就没有了语言的输出,模仿将失去意义。
四、创造性模仿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模仿能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提出的一种观点,旨在通过模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培养创造性模仿能力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从多个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不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解答可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多元的、不定向的。这种无限制的、灵活的、多维度思维方式可以通过话题讨论,社会新闻热点讨论或者翻译练习来训练。例如:同一句汉语可以尝试用多种英语的表达方式,同一句英语也可以用汉语的不同措辞表达。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对已成定论或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反过来想一想”,要在所有人都一致认同的观点、事物中发现差异、区别,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是学会批判地思考问题。关于这一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讨论,打破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权威性教学模式,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自信地站在和教师同样的平台讨论问题,让学生做到敢想、敢问,同时教师要随时准备接受“挑战”,不要急于去否定学生的想法,要以引导、启发为主。例如:学生对英语的“时态”提出疑问,汉语没有时态,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时间,英语的表达中是否可以忽略时态,只用时间状语表示不同的时间?教师需要从英汉的文化中时间观念不同这一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解释。只有真正理解才会实现模仿,否则就知只是接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模仿能力,还要注意模仿的序、量、质。
序即学习顺序,要求循序渐进。很多研究表明外语的初学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负迁移。即如果母语和目标语的表达范式和结构在某一语法现象上恰好一致,就产生正迁移,如果不一致,其结果就是负迁移。[6]尹广琴对大学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也表明学生英语基础越差,用汉语思考,避难就易,母语直译的现象越多。这说明外语初学者往往将多数的注意力放在语法上而外语熟练者会将注意力放在内容的创造上。所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同可以从记忆英语短语、固定搭配、词块开始,然后使用这些已经熟悉的模式组织句子,完成语篇,直到一见到汉语就可以从记忆中自动地提取英语表达,学习者就可以摆脱语法束缚,去创造交际内容了。
量即模仿的数量,只有大量的信息模仿和输入,才会产生创造。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知识要真正转变为个人的具体语言,必须有足够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刺激。因此学习者要想自如地用英语说、写,必须经历一个长期模仿,大量记忆的阶段。
质指学习者模仿的语言材料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用来记忆的材料不能有错误,也不能难度太大,远远超越学习者理解力,而且要有价值,否则不会有真正的模仿,因为模仿的前提是理解,原样照搬不是模仿,是抄袭。
结语:
模仿是人类所有学习的基础,外语学习更需要模仿。学习者在发展发散性、求异思维的同时,只有经过大量的、有序的、有质的模仿,才能实现语言的创造,提高自己的口语、写作水平。(作者单位: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Matalene.C.Contrastive Rhetoric:an American writing teacher in China[J]College Engliah 1985(8).
[3]陈林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4]Dawkin.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5]塔尔德.模仿率[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XIII――XII,46,47.
[6]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