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理雅各英译《易经》及其易学思想述评

理雅各英译《易经》及其易学思想述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0:09:48
理雅各英译《易经》及其易学思想述评
时间:2023-08-07 20:09:48     小编:任永功

[摘要]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关键词] 理雅各;《易经》;翻译;文化传播;易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2―0126―07

Abstract:James Legge's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Book of Changes aroused much attention and criticism after its publi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ransmitting The Book of Changes to the West, his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has been a milestone, inspir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who were and are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ancient classics in many ways. The essay intends to probe into James Legge's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per se, including his academic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the motivation of translating The Chinese Classics including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sic texts and other reference books,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the forma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so as to interpret his thoughts on Yiology.

Key words:James Legge; The Book of Changes; transl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Yiology

理雅各与《易经》及其英译研究自其《易经》译本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评论,至今不息。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在多方面启示着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乐仁称赞他和卫礼贤为“攀登汉学中喜玛拉雅山的巨擘”[1](P21-57)。本文拟围绕理氏《易经》译本本身进行系统考察,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一理雅各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

及其翻译动机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求学生涯中,有三件事对他日后的工作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一是翻译布恰南(George Buchanan)著作。为了练习拉丁文,他翻译布恰南的著作。在此期间,理氏已经形成追求知识、专心向学的学术习惯。[2](P26-27)二是评注解经的原则和批判性方法。在阿巴甸(Aberdeen)皇家学院(King’s College)求学期间,他除了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之外,还进一步学习了希伯来语,并“深入学习”(higher study)《新约》,掌握了评注解经的原则和批判性方法,这些方法日后对他解读中国典籍非常有帮助。[2](P31)三是中文的学习。1838年,他在伦敦开始学习中文,老师为修德(Samuel Kidd,1799―1843)神父,那时用于中文教与学的读本极为稀缺,其教学材料包括由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编撰的《英华字典》及其《新约》汉译本、一本《论语》手抄本和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编写的汉语宣教小册子。中文的学习从此永远改变了理氏的人生轨迹[2](P31),为他日后翻译《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和撰写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文章奠定坚实基础。

理氏对中国古代典籍的兴趣与探索始于少年时代,当时他已接触到米怜(William Milne)从中国寄来的中国典籍。[3](P43)而且他一直都在思索怎样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并坦言他是以哲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认为中国了不起,从而想了解其语言、历史、文学和道德与社会形态,以满足其好奇心。[4](P194)

他具体思考的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1)语言问题:汉语按什么原则形成,经历了什么变化?(2)历史问题:中国有据可查的历史可上溯到何时,中国人源于何处,他们与其他种族和国家间的关系如何,其语言和文学如何相互反映?(3)宗教和伦理问题:中国主要不同的宗教和伦理体系的状况如何?(4)中国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国人口如何,政府体制如何,如何维护司法公正,中国各省与中华帝国的关系如何,鞑靼人与中国人的关系如何,中国人实际崇拜什么,他们的实际道德规范是什么,他们的智力活跃到何种程度? [4](P194-195) 这些可谓理氏在翻译《中国经典》时的学术动机。正是因为想解开这些谜团并找到相关答案,理氏开始关注中国典籍。中国典籍一直被视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必经之路,其中最集中、最权威的中国典籍便是《十三经》。于是,对理氏而言,翻译《十三经》便是其最佳选择。因为理氏认为“懂得中国文学的人,才能理解中国。”而且理氏深信“如果他不能掌握中国人的经典书籍,不能通过深究中国圣人所设定的思想范畴,那么他就无法认为自己有资格从事目前的(传教)工作。”因此,他开始了毕生的任务,开始研读孔孟之道和其他中国典籍,最终向世界贡献出两套颇有价值的译本:(1)《中国经典》译本,包括八大卷,每一卷都有中文原文、英文译文、批判性和解释性注释和长篇绪论(prolegomena);(2)穆勒(Max Müller)所编辑出版的《东方圣书》中的六卷译本及其他一些篇幅稍小的著作。[5](P29)

另一方面,理氏翻译《中国典籍》主要是出于传教动机。理氏是职业传教士,他力图通过介绍、翻译以及研究中国典籍来襄助他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他坚信如果将儒家著作及其注疏全部翻译并出版的话,将大大促进未来的传教工作。[5](P40)

费乐仁指出,这些想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方方面面的义务就成了理氏一生的第一(或原)推动力。古往今来,没有哪位西方学者能够像他这样研究范围如此之广的儒家经典,而且出版译作或评论如此之多。[4](P195)

二理雅各英译《易经》的底本

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

在英语世界,首部权威的《易经》译本由理氏完成。[6]理氏将《易经》等中国经书统称为《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s)。他认为,这些经书是理解中国人心灵的钥匙,并努力通过系统“破译”的方式,将中国经书呈现为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理氏翻译《易经》时采用的底本为朱熹的《周易本义》。理氏将“传”从“经”中析出,也主要受朱熹的影响。在英译《易经》的“序言”里,理氏说他本打算将朱熹著作和宋代其他一些理学家著作的部分章节翻译出来附在《易经》译本之后,但因篇幅所限而只在必要处随文附注,以阐明文王和他儿子得自数字和易爻的教诲。[7](Pxvi)

另据白寿彝的《周易本义考》,朱熹采用吕祖谦的《古周易》本作为底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区别四圣作《易》的差别性,抵制时人以传解经的风气。所以他认同《周易》应当恢复到郑玄、王弼以前经传分离的古本的主张。[8](P58)

另外,朱熹的《周易本义》分十二卷,即《易经》分上、下经和《易传》七种共十篇。萧汉明指出,十二卷本《周易本义》的特点是:(1)吕祖谦《古周易》中经传分离,因此《易经》恢复到了郑玄、王弼之前的面貌,有利于理解经传文辞的本意,可以克服分经合传所造成的种种弊端;(2)在注释方面,朱熹注重经文与传文的差异,将卦爻辞与传文进行有区别的诠释,可以历史地看待四圣作《易》的不同思想状况,避免了以传解经所造成的抹杀时代差异的弊端;(3)朱熹注意到经传的卜筮功能,他认为时人看占筮不雅,总是尽力回避,而这并非《易经》本义;(4)朱熹的诠释文字力求简明以与《易经》易简之理吻合,因为先儒解《易》甚多,不必过分解说,而且他主张随经句分说,不离经意;(5)《周易本义》的注释体例方面,朱熹注经文的体例主要重卦体、卦变与卦德,其次为卦象。[8](P59-61)

与理氏《易经》英译本对照阅读,可以看到萧汉明提到《周易本义》的五个特点中,其中前四个特点理氏都吸收了。这部分解释了理氏为什么选择朱熹的《周易本义》作为自己翻译《易经》的底本。

通过通读理氏《易经》英译本,可以梳理出理氏在翻译《易经》时主要中文参考书目有:《御制周易折中》(李光地主撰,1715年刻本)、《御制日讲易经解义》(牛钮撰,1682年刻本)和朱熹等宋代理学家所著的易学著作。

那么,是理氏先考虑到要将“经”“传”分开而选择了《御制周易折中》,还是理氏先读了《周易折中》,接受了其中的易学观点之后才认为“经”“传”分开是理解《易经》的关键?对此,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周易折中》是理氏翻译《易经》时最主要的中文参考书。理氏选择《周易折中》作为翻译《易经》的主要参考书,也许有两个原因:首先,《周易折中》是当时最权威的《易经》诠释集大成的著作;其次,《周易折中》尊崇朱熹的《周易本义》,而《周易本义》也确实能体现理氏所提倡的理解《易经》要“经传分离”的思想。

理氏反对分传附经,不仅因为《周易折中》如此,还因为《日讲易经解义》也持同样观点。《日讲易经解义》是日常讲课的材料,语言比较浅近;概括了历史上诸儒对《周易》的解释,综合了卦、爻的变化理论,探讨了易理宗旨及其与社会现象的联系。理氏认为《日讲易经解义》对他理解和翻译《易经》而言,其意义之重要并不亚于《周易折中》。[7](Pxx-xxi)

稍次要的书目包括阮元编纂的《皇清经解》(Explanations of the Classics, under the Imperial Dynasty of Ts’ing)、《十三经注疏》以及包括《史记》在内的《二十三史》(The Twenty-three Histories)。[7](P129-134)

再次要的书目包括(1)“四书五经”中的著作《诗经》、《尚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左传》、《孝经》以及道家经典《道德经》;(2)郑玄、虞翻、王弼和陆绩的著作;(3)唐代易学家中,理氏主要引用了孔颖达、崔憬和侯行果的易学著作,吸收了他们的易学观点;(4)宋代的易学家中,理氏主要征引了刘牧、王逢、欧阳修、周敦颐、邵雍、程颐、张载、王宗传、项安世、郭雍、朱熹,其中最重要的易学家则是程颐和朱熹;(5)元明清三代的易学著作中,理氏主要征引了元代的王申子、胡炳文、吴澄、俞琰;明代的蔡清、余本和陆振奇;清代的李光地和顾炎武等。 理氏主要参考的西文文献有两种:雷孝思等译的拉丁文《易经》译本和麦丽芝译的英文《易经》译本。另外尚有几篇《易经》外文译文,包括刘应(Claude de Visdelou)附于宋君荣的《书经》译本后的《易经概说》(Notice du Livre Chinois Nommé Y-king)。[9](P399-436)理氏在“前言”第7页注释中提到刘应的《易经》译本和柏应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的《易经》。[7](P7)与刘应一样,柏应理在1687年出版于巴黎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也翻译了《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谦卦》。该书是他与殷铎泽(Prosperi Intorcetta)、鲁日满(Francisci Rougemont)和恩理格(Christiani Herdritch) 等耶稣会士合作译就的。理氏也提及晁德莅(Angelo Zottoli)的拉丁文《易经》译文,该译文(Mutationum Liber)约100页,发表在晁德莅的《华文进阶》的第三册中,出版于上海。晁德莅翻译了其中的1-6卦和15-33卦。[10](P520-619)理氏提到晁德莅的译本相对雷孝思的译本而言有很大的改进;除上面提到的一些卦之外,晁德莅还翻译了《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序卦》和《杂卦》。不过,其易学观还是直接接受了传统的易学观,例如对于《易经》的形成,他的观点就是: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周公重卦和孔子作《十翼》。[7](Pxviii)拉古贝里(Terrien de Lacouperie)与道格拉斯(R. K. Douglas)合译的《易经》英译本也是理氏参考的译本之一,尽管他认为这一译本很多方面不完善。[7](Pxviii-xix)此外,理氏还引用了毕欧(Biot)翻译的周易(Le Tcheou Li)、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的《中国人的神学观》(A Dissertation on the Theology of the Chinese: with a view to the elucidation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term for expressing the Deity)、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华英韵府》(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 1831-1878)的《中国辞汇》(The Chinese Reader’s Manual: A Handbook of Biographical, Historical, Mythological, and General Literary Reference, 1874)、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所著的《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20)和路易斯(George Henry Lewes)的《哲学史:古代哲学》(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cient Philosophy,1871)。另外,他还提到穆勒(F. Max Füller)所主编的大型丛书《东方圣典》的十六卷和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等。

在征引文献时,理氏当然尽可能地征引了最具价值的中西文文献;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的是,理氏也疏漏了一些文献,这些文献本可以使他的译文更臻完善。例如中文的字书《尔雅》、《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均未加以参考。其时,邵晋涵(1743―1798)的《尔雅正义》、郝懿行(1755―1825)的《尔雅义疏》,这两本著作集成了清儒已有的研究成果,极具参考价值;另外,就《说文解字》而言,当时已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理氏也未加参考。再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对《易经》中的虚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11]707-708理氏也未参考。

当然,今天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并不是对理氏的《易经》英译或中国典籍的英译求全责备,而是想指出:如果理氏能吸收清儒的已有研究成果,那么他的《易经》英译也许会达到另一个高度。

三关于理雅各《易经》英译的评析

理氏翻译《易经》时,他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几乎没有哪部典籍比《易经》更难翻译。[7](Pxiv-xv)别说是在理氏的时代,即便是现在,要完全理解《易经》也绝非易事。在理氏的译本正式出版之前,西方已有两部全译本:一是雷孝思1736年翻译的译本,1834―1839年才由东方学家莫耳(Julius Mohl)编辑出版;二是麦丽芝1876年翻译出版的英译《易经》。即便如此,理氏在翻译《易经》时依然困难重重,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易经》的理解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易经》经传是否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经和传究竟有何区别,《易经》又是如何形成的?这类问题至今还无确论。而且,经学家或易学家一般都只解释自己能理解之处,而回避其不解之处,或将未解决的问题留待后人解决。对理氏而言,既然他要翻译全书,那么所有这些问题,他都无法回避。其次,对于关键性的术语,那时并无规范译法,如书名的翻译,卦名的翻译等等,都得由理氏首先解决。有论者认为,经典文献的翻译中,重要概念的翻译不能仅靠查辞典或孤立地从某个句子来分析,而应从辞源、文本、历史语境和译文语境等综合考察,并且儒家典籍最早的成书时间相距理氏时代已经两千多年,因此儒家典籍中许多基本语汇的译法是有原创性的,这无疑是翻译的困难所在。[12](P57)最后,能供他参考的译本很少,因为此前《易经》在西方的译本只有两本,一为拉丁文,一为英语。

理氏《中国经典》问世后,不断得到学界肯定。理氏逝世后,其教友艾约瑟(Joseph Edkins)在《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曾高度评价理氏的译著《中国经典》,认为这种工程实为罕见;对想了解中国文献的人而言,接触理氏的译本是最实在的事。[14]湛约翰曾在《中国评论》(China Review)上撰文评论说,理氏翻译的《中国经典》标志着汉学史的一个新纪元。[11](P1)中国学者王韬是理氏翻译中国典籍时的主要助手之一,认为理氏注全力于十三经,贯串考核,讨流溯源,别具见解,不随凡俗;西儒见之,咸叹其详明该洽,奉为南针。[15](P181) 有多方面原因表明理氏胜任这一项翻译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点:(1)他的特殊教育背景和严肃的学术态度支撑他能勇敢地面对理解上的困难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与他早年曾在《圣经》注释方面下过比较深的工夫是分不开的;[16](P66-68)(2)理氏选定《御纂周易折中》和《御制易经日讲经义释义》为基本参考书,在遇到疑难时能够广泛参考各类中外文文献,以得到较为通达的解释和译文;[12](P710)(3)理氏此前二十来年的《中国经典》翻译经历让他能够较好地把握《易经》的英译;(4)自1854年他第一次翻译《易经》到1874年他第二次翻译《易经》,他感觉自己掌握了理解《易经》的线索(clue)。

当然,理氏译文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刘家和与邵东方认为,由于理氏尚未全部通解《尚书》,所以其译文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两类来讨论:第一类是因误解经文或旧注而产生的问题;第二类是因接受中国传统注释中的错误而重复其误解。[11](P712-719)岳峰赞同刘、邵二氏观点,但他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1)《易经》原文本身很难理解;(2)理氏对理解原文或注释的语言时有失误;(3)理氏接受了中国学者的一些错误注释。[17](P172)这些原因无疑在《易经》的翻译上同样适用。下面试举例说明,必要时也可能与其他译文并置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问题。

关于这一卦的翻译,有六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推敲。

一是“师”的翻译。从译文可见,译者首先采用音译方法将“师”译成“Shi”,所以“师卦”也就成了“The Shi Hexagram”;然后,译者将正文中的“师”则译为“The host”。“host”在英语中有“army”(即“军队”)之意[18],因为“师”在本卦中大都训为“众”,如朱熹《周易本义》说:“师”,兵众也[19](P38);而成语中也有“兴师动众”之说。可见,理雅各在翻译“师”这一术语时,兼采了音译与意译的方法。

二是“贞”的翻译。“贞”字在卦爻辞中出现频率很高,因而“贞”字是理解《周易》卦爻辞的钥匙之一。而且,“贞”的翻译问题其实在多种译本中均存在。很多西方易学家采用《御纂周易折中》,接受其中的易学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思想,所以大都将“贞”训为“正”或“正固”[19](P16),所以就将“贞”译为“firmness and correctness”[7](P57),理氏便如此处理。当然,有学者认为“贞”的本义是“卜问”,李镜池力倡此说。[20](P26-34)

第三是对“师或舆尸”的翻译。关于这一句,黄寿祺、张善文认为是“兵众时而载运尸体归来”,其中“或”表示“有时或然之辞”,“舆尸”表示“以车载尸,喻兵败”。[21](P54)与此类似,李氏将“舆尸”训为“运送伤亡者”。[20](P18)高亨将“舆”训为“以车载之也”,“尸”读为“啤保表示“筮遇此爻,军队出征,或载贫归,是凶也”[22](P94)之意。而理氏将其译为“the host may, possibly, have many inefficient leaders”,似乎受程颐的影响,因为程颐在《程氏易传》中将“舆尸”训为“众主也”。[23](P86)由上述分析可知,理氏因为参考的旧注本没有理解正确,所以导致翻译错误。

第四是“田有禽,利执言”的翻译。理氏译为“birds in the fields, which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seize (and destroy)”。黄、张二氏将这句话解释为“田中有禽兽,利于捕捉”,[21](P54)理氏的翻译跟他们的解释最接近。不同的是,黄、张二氏认为“禽”泛指“禽兽”,而理氏则认为“禽”只指“飞禽”。“言”字均被视为语气助词。

第五是“长子帅师,弟子舆尸”的翻译。李氏认为“长子:犹言长官,是指挥作战的;弟子:犹言副官,是管后勤的,负责指挥运送伤亡者。”[20](P18)高亨则认为弟子即次子,与长子相对,[22](P94)且他在《周易古经今注》中的解释也颇为类似。[22](P143)黄、张二氏则解释为:“委任刚正长者可以统帅兵众,委任无德小子必将载尸败归。”[21](P55)理氏将“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译为“If the oldest son leads the host, and younger men (idly occupy offices assigned to them)”。一方面,他没有将“舆尸”的意思翻译正确;另一方面,“长子”与“弟子”的意思也较模糊,不像高氏、李氏、黄氏等人解释那么明确。

第六是“大君”、“小人”的翻译。按高氏、李氏、黄氏等的理解,“大君”即为“国君”或“天子”。本句中的“开国承家”则表示国君对臣子的赏赐,功大者则可以有自己的封地而成为诸侯,而功小者也可以受邑而成为卿或大夫等。因此,大君就类似于“king”、“sovereign”或“emperor”,而不是“the great ruler”。 “小人”在文中翻译成“the small men”显然不合适,因为“the small men”表示的是“小个子的人”。语言通常有表层意思,也有深层意思。作为外国人,理氏有时难以进入中文的深层结构以发掘其深层意义,可能因未能摆脱字面的束缚而产生貌合神离的浅层翻译。这里的“大君”和“小人”即存在这一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见,理雅各的翻译大部分还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理解与当代易学家的阐释颇有相合之处。这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因为身为外国传教士,在翻译当中,有一些疏漏,也是难免的。

四理雅各的易学思想

为便于梳理出理雅各的易学思想,有必要先介绍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列表如次:

一、序言

(Preface)

“序言”部分提到他首次翻译《易经》是在1854年,1855年译完,译完后因自己感觉没有把握住《易经》的精髓而搁置;1874年第二次翻译《易经》。这一次,他理解到“经”与“传”要分开,这是正确理解《易经》的第一步。在这一部分,他提到他主要参考的中文文献是《御制周易折中》和《御制日讲易经解义》以及朱熹和孔子的著作,西文文献(《易经》译文)是雷孝思、麦丽芝、晁德莅、拉古贝里等人的《易经》译作。 二、前言

(Introduction)

“前言”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易经》的著作年代;第二章论述“经”的主题,包括《易经》的作者及其编纂等;第三章论述“传”,主要包括“传”的性质、“传”的作者及其编纂等。

三、经

(The Text)

“经”按中国易学传统分为两部分,上经始于乾卦终于离卦;下经始于咸卦终于未济卦。

四、传

(The Appendixes)

“传”部分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彖传》,第二章是《象传》,第三章是《系辞传》,第四章是《文言》,第五章是《说卦》,第六章是《序卦》,第七章是《杂卦》。中国的易学传统一般是将《彖传》上下、《象传》上下和《文言》上下附在各卦的后面,而理雅各则认为那样做不能正确理解《易经》。

需要指出的是,为方便读者理解,理氏添注了大量详尽而有益的学术性注释。理氏翻译中国典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注释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从篇幅上看,与《易经》译文的篇幅可能相当。他的注解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注解可能横跨3至4页,而且都以厚重的中外文文献为基础;并且在注解中,他并不是一味接受中国易学家的观点,而是对这些观点有修正、有发展。他往往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注释的:一是随文附注(running commentary)[2](P371),二是运用括号。这类注释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注释难以理解的字词;二是科学考证;三是提供背景。目的均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典籍。理氏译著中的长篇绪论和随文附注对于读者研读中国典籍是大有助益的,因为理氏在其长篇绪论中给读者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典籍知识,从中国传统解经的浩瀚书海中理出了完整合一的头绪[24](P371-372),这也是费乐仁最认可的翻译模式,即在译著中有意识地诠释、解义和加注。[25](P99-110)

正因为如此,理氏的译本让人读起来就像读原著。难怪《中国评论》(China Review)会评论道:“当这些译本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感觉就是中国读者面对着这些典籍的感觉。”[5](P213)当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译文冗长影响了阅读感受。一般的阅读经验是,如果正文中以括号等形式添加的阐释性文字过多,阅读往往不顺畅,严重者则难以卒读。

综合分析理氏《易经》英译本,其易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他主张将“经”、“传”分开,排斥分传附经。在“序言”中,理氏明确表示,要正确理解《易经》,必须将“经”、“传”分开;从“传”的语气和风格来看,有足够证据证明“传”的绝大部分不是孔子撰写的,可能只是编者(们)在一些段落以“子曰”开篇,以引起儒生的重视。

1874年,他第二次翻译《易经》时,他认识到正确理解《易经》的第一步就是单独研究“经”,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7](Pxiii)《御制周易折中》就是将“经”、“传”分开这一点,对理氏理解《易经》具有直接的启发,因而他基本上接受了这一观点。

尽管理氏认为《易经》的“经”和“传”要分开,但是他认为完整的《易经》还是包括“经”和“传”两部分,而不能将“传”舍弃不要。为此,他批评了拉古贝里,因为拉古贝里的易学著作中只涵括了六十四卦这一原始文本(the primitive text),而将公元前1200年以降的文王、周公、孔子以及其他人所系的解释和注疏完全弃置一旁。理氏指出,如果将文王、周公和孔子所系的解释和注疏从《易经》中拿开的话,那么剩下的就只是伏羲的卦画而已,那么也就将整个《易经》从中拿开了。[7](Pxix)

二是他质疑孔子做十翼的传统观点。他认为,如果我们完全熟识十翼的语调和风格,那么便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十翼大部分不是孔子做的,而是后来的编者在一些段落前冠以“子曰”。[7](Pxiv)

三是他认为宋易并非源于《易经》本身,而是源于十翼,尤其是《系辞传》。正因为如此,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易更多表现为道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7](Pxvi)

四是他合理扬弃西方的《易经》翻译。即便是他认为麦丽芝和拉古贝里译本中古怪的理论而使其译文一无是处,但通读理氏《易经》英译本,读者还是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他对这两位译者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在理氏的评注中,随处可见他将麦丽芝的译文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自认为合理的翻译。理氏对雷孝思的译本推崇备至,认为是他所见过的最好的译本,是他主要参考的西方译本。

五是他对传统易学的怀疑。理氏虽然极其推崇《易经》内涵中的智慧,但经常怀疑它是否能起什么实际作用,又怀疑作易者在传授其哲学时,恐怕是以神喻作为借口的。尽管后来的学者批评理氏英译本“冗长”(wordy)、“呆板”(stiff)、“乏味”(prosaic)[26](P327),但在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易经》译本问世之前(1924年),理氏译本无疑是西方接受最广泛的译本。即使有了卫礼贤的译本,它仍是西方学者研究《易经》的必读译本之一。

五结语

理氏《易经》英译本的出版,在英国《易经》研究史中有着重要地位,此后《易经》英译者和研究者均借鉴其译本。英译世界的一些“占筮”(oracle)书所用的《易经》引文许多都选用理氏的译作。[27](P193-194)沈仲涛(Z. D. Sung或Shen Chung-t’ao)的中英对照本《的文本》(The Text of the Yi King 是对理氏《易经》译本的重新编排和改编,初版于1935年(1975年台湾再版)。欧雷蒙(Raymond van Over)编辑出版的英文版《易经》(I Ching)就完全是以理氏的翻译为基础的,其标题就是I Ching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Raymond van Over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by James Legge。该书基本上就是理氏1882年的《易经》英译本版本,只是编辑者对理氏的编排进行了调整。翟楚(Ch’u Chai,1906―1986)和翟文伯(Winberg Chai)编辑出版的《易经》便是由理氏翻译的,而他们编辑了该译本,并撰写了“导言”和“学习指南”。[28] 理氏《易经》英译本在英语国家的经典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卫礼贤德译《易经》再由贝恩斯女士(Cary F. Baynes)转译成英语才有所改变[29](P8-9),可见其译本影响之大。

[参考文献]

[1]费乐仁. 攀登汉学中喜马拉雅山的巨擘从比较理雅各(1815-1897)和尉礼贤(1873-1930)翻译及诠释儒教古典经文中所得之启迪[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2005, 15(2): 21-57.

[2]Norman J Girardot.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 james Legge's oriental pilgrimag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26-31.

[3]James Legge. Notes of my life[M]. 转引自岳峰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专门史, 2003: 275.

[4]Lauren F Pfister. Clues to the lif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an sinologistsJames Legge (AD 1815-1897)[J]. Journal of Hong Kong Branch of Regional Asiatic Society, 1990, 30: 194-195.

[5]Helen E Legge. James Legge: missionary and scholar[M]. London: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905: 29-40.

[6]李伟荣. 麦丽芝牧师与英语世界第一部《易经》译本:一个历史视角[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3):11-12.

[7]James Legge tr.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 1. confic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M]. London: Trübner & Co. 1861: xvi, xx-xxi, 7, 129-134.

[8]朱熹. 周易本义[M].济南:齐鲁书社,2003: 58-61.

[9]Claude de Visdelou. Notice du Livre Chinois Nommé Yking, ou Livre Canonique des Changemens, Avec des Notes. In Antoine Gaubil. Le Chou-king: un des Livres Sacrés des Chinois, qui Renferme les Fondements de leur Ancienne Histoire, les Principes de leur Gouvernement & de leur Morale[M]. Paris: N M Tilliard, 1770: 399-436.

[10]Angelo Zottoli, Mutationum Liber. In Angelo Zottoli, Cursus Litteraturae Sinicae[M]. Shanghai: Missions Catholicae, 1880: 520-619.

[11]刘家和, 邵东方. 理雅各英译《书经》及《竹书纪年》析论[J].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 71(3): 707-708.

[12]熊文华. 汉籍翻译大师理雅各. 英国汉学史[M]. 北京:学院出版社,2007: 57.

[13]Joseph Edkins. Dr James Legge[J]. North China Herald, 1898-4-12.

[14]John Chalmes. 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J]. China Review, 1886, 15(1): 1.

[15]王韬. 送西儒理雅各回国序. |园文录外编[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181.

[16]Lauren F Pfister. The Legecy of James Legge[J].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1998, 22(2): 77-82.另见Norman J Girardot.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 James Legge's Oriental Pilgrimag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17]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专门史, 2003: 172.

[18]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host, accessed on 2012.3.1.

[19]李光地主纂,刘大钧整理. 周易折中[M]. 成都: 巴蜀书社, 2010: 38. [20]李镜池. 周易探源[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8: 26-34.

[21]黄寿祺, 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54-55.

[22]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济南: 齐鲁书社, 1998: 143, 194.

[23]程颐. 程氏易传[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3: 86.

[24]Lauren F Pfister. Meditating Word, Sentence, and Scope without Violece: James Legge's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Confucian Hermeneutics[A]. in Tu ChingI ed.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s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C]. New Jers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0: 371-372.

[25]Lauren F Pfister. Reassessing Max Weber's Evalu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A]. in Jon Davies and Isabel Woolaston eds. The Sociology of Sacred Texts[C],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3: 99-110.

[26]Derk Bodd. A Review on The 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 The Richard Wilhelm Translation.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Cary F Baynes. Foreword by C G Ju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50, 70(4): 327.

[27]杨宏声. 本土与域外:超越的周易文化[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 193-194.

[28]James Legge trans. I Ching: Book of Changes[M].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Study Guide by Ch'u Chai and Winberg Chai,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64.

[29]David R Knechtges. The perils and pleasures of translation: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J].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004, 34(1): 123-14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周易》卦爻辞隐喻英译之显化
发布时间:2023-08-06
摘 要:隐喻是《周易》实现“以象明意”的有效手段,卦爻辞通过具体的物象隐喻深邃的寓意,而《周易》的英译往往要将隐喻加以显化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渐卦》是《周易》隐喻思维的典型代表,《周易》理雅各译本,贝恩斯/卫礼贤......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23-06-27
" 摘要:近年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倾向,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忽视自主学习的设计等等,......
多边贸易摩擦演进模式的经济学文献述评(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1
一、引言 争端解决机制(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DSM)是WTO的中心支柱,也是WTO对世界经济稳定最独特的贡献。事实上,自世贸组织运行以来出现的大量争端也使争端解决机制成为WTO最活跃的部分。截至2007年4月4日,正式提交至WTO的......
习近平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2-10-24
摘要: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将哲学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并创造性地提出系列中国化哲学思想,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光辉典范。习近平哲学思想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紧密跟踪当前习近平哲学思想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梳理和归纳习近平哲学思想研究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推动学界对习近平哲学思想的渊源、本质内涵、独特特征、重大价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而为.........
布莱恩•阿瑟的新经济思想评述
发布时间:2023-05-02
一、布莱恩•阿瑟的正反馈机制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静态的均衡分析基础之上,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为假设前提。依据一般经济理论,均衡意味着“最优”,即对资源的最优利用与分配。在此框架下,经济运行被描述成线性的、静态......
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研究进展述评(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9
论文摘要:文章以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的构建方式将贸易开放度的度量方法分为指标体系法和模型构建法进行阐述,并对每类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论:尽管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上有较为一致的观点,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却出现了不......
交易成本的经济学解释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19
供应链管理的兴起源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两者关系紧密,相互影响。从交易成本含义的界定和交易成本相关理论的对于实践中供应链的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交易成本的经济学解释进行综述,归纳交易成本的内涵。【关键词】交易成本谈判费用关系成本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TC)最早起源于制度经济学,科斯(Coase・R・H)认为交易成本(费用)就是市场上发生的每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费用[1]。.........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1)
发布时间:2022-10-20
孔子和鲁迅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他们生活的年代遥遥相距两千四百多年,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差异。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正在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关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形态,史学界尚无统......
关联方交易及其审计
发布时间:2022-12-03
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 企业 间合并、兼并、联营等现象日趋增多,这使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变得越来越广泛。关联企业之间为了达到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可能存在相互转移收入和费用,操纵关联方交易价格,内部资产转让,费用......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
发布时间:2023-06-27
" 内容提要: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财政分权问题,他们主要集中研究财政分权的原因、最优财政分权度及财政分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本文对国内外这几个方......
关于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研究评述
发布时间:2016-01-15
[论文关键词] 商务 交易风险 研究 评述 [论文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的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更加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评述了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及其特点,论述了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分析方法和......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23-04-17
[ 论文 关键词] 现代 性风险 全球化 后现代性 [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
“回扣”的法理辨析及其英译探究
发布时间:2023-05-14
引言 回扣这一核心法律术语不仅在法学研究中很常见,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大规模汉英法律术语数据库NUTERM的构建过程中,对1994-2011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法学来源期刊的关键词语料库 (以下简称关键词语料库......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3
【论文摘要】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及其理论
发布时间:2016-04-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电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正被全世界人们所使用和消费。而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特性,使得其对国际贸易带来不同的影响,......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3-02-21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除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一般定义外,着重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含义,并明确提出......
康有为宪法思想述评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历史不能重演 ,但不同的历史时代却可能有相似的问题。 1 9世纪末、2 0世纪初的中国与今天一样 ,都处在社会政治与法制的转型时期。因此 ,研究过去 1 0 0年中国宪法思想的发展 ,对今天的宪法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康有......
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 英美诗歌 翻译 余光中 译学思想 论文摘要: 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
英汉习语对比及其翻译
发布时间:2023-08-07
英汉习语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对比及其翻译 【Abstract】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a language, which have strong national colors and distinctive cultural connotations. So it is dif......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 关键词:自由主义 意识形态 思想渊源 论文摘要:任何事物的 发展 都有其 历史 渊源,要了解和认识它就要研究它发展的整个过程,“自由”作为 现代 法律 的基本价值之一,作为最根本的价值,有很多的社会原因, 经济......
新贸易理论及其技术和制度因素
发布时间:2014-01-07
摘 要 新贸易 理论 考虑了技术乃至制度对一国国际贸易的 影响 ,但是其终究是以发达国家的 经济 情况作为出发点的。技术和制度因素对 发展 中国 家的贸易发展、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关注的重点。关键词 新贸易理论 技术 制度 WTO 后发优势1......
关联交易及其审计探析
发布时间:2023-01-1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 经济 的不断完善和 发展 ,关联交易的总量日益扩大,对经济的 影响 也日渐突出,因此其审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关联交易及其特点,并针对存在的 问题 提出了关联交易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关联交易;特......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本文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做了系统的梳理,主要围绕二条线路进行:一是金融发展对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模式和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而是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可以为协调......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各国制定了对进口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从而起到了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TBT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
发布时间:2023-08-05
西汉贾谊在他的著作中更加清晰地阐述了重民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人民的力量如此伟大,以致于是“万世之本”。重民思想发源于西周,并且在管仲和先秦儒家的思想里不断得到发展。 一、周......
浅谈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法性评判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22-12-19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下,世界各国关税逐步减低,进出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外汇管制等非关税措施也明显受到约束和限制。而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各国均将其作为......
新贸易理论及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关系(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0
1.引论 当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体制改革以使政府保持其中性地位时,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正面临着摒弃中性贸易政策以增加本国福利的需求。这一需求源于近年来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现不完全竞争及递增的规模效益特性的模型的运用,它......
国外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研究述评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6-06-14
摘 要: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一直在进行着科学合理的改革,对于教学工作中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也需要同步做出调整,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做出适时的改革。国外中小学教育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我国可以进......
英语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发布时间:2023-06-11
英语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英语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英语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论文关键词:移就;修辞格;转移形容词;翻译 论文摘要:移就修辞格是英语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一定的语境中移就格的巧妙运用往往具......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4
1 《易经》基本概述 《易经》是最古老的书,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在《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古今图书集成》、《四书五经》等文化知识宝典中,首经,都是《周易》,所以说它位于群经之首、为文化之源。 笔者从易经系辞传中......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23-02-05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摘要] 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必须突破四个环节。本文就大......
鸠摩罗什及其佛经翻译
发布时间:2023-08-27
[摘要]鸠摩罗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的鸠摩罗什在众多佛经译者中赫赫有名,他所翻译的佛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他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及汉语言文学等领域产生了......
浅谈家禽易发病及其防治
发布时间:2022-11-03
浅谈家禽易发病及其防治 1 常见家禽病的种类及其特征 1.1 鸡新城疫 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常呈急性败血 鸡新城疫鸡新城疫症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便稀、神经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死亡率高,......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的量化研究综述(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文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量化研究的方法和利用这些方法所作的一些研究成果沿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可了解到当前国际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量化研究的进展,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我国研究技术性贸......
新贸易理论及其技术和制度因素(1)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 新贸易理论考虑了技术乃至制度对一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其终究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情况作为出发点的。技术和制度因素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新贸易理论 技术 制度 WTO 后发优势1 新贸易理......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7
【论文摘要】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式正在形成。但由于研究中重实证而轻规范,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且理论提升不够,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应进一......
试析翻译目的论述评
发布时间:2023-06-20
翻译目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的论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
西方古近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16-07-14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沿用自然科学的线性思维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从古希腊到近代莫不如此。查字典范文网为您编辑了“西方古近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述评” 西方古近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述评 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的认......
各安其位 各司其职
发布时间:2022-12-14
摘要: 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与评价其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在第二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暨《大学教育科学》卅周年刊庆中,专家学者围绕该问题展开了研讨。与会者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个体这四个相......
新贸易理论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文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新贸易理论将传统贸易理论的相对要素禀赋原理修正为相对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优势原理,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新的贸易现象。其中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基......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7
论文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各国制定了对进口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从而起到了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TBT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古诺的经济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发布时间:2023-08-07
安东尼奥古斯丁古诺(Antoine-Augustin Cournot)是曾经对经济理论产生过冲击的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之一。熟悉微观经济学的人一定知道,在消费者选择行为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古诺加总,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模型叫古诺模型,这些都反映了......
浅析英汉广告及其翻译原则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文章就英汉广告翻译原则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英汉广告翻译原则有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英汉广告翻译时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关键词】英汉广告;翻译;原则 一、广告 广告是广告者采用一定的媒体形式,公开而广泛......
论我国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及其改革
发布时间:2022-11-15
" 论文关键词:口译教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口译工作者所扮演的桥梁作用也愈显突出。然而,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我国高校口译教学体系仍不完......
泽柳政太郎的“实际教育学”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23-07-01
泽柳政太郎的实际教育学思想述评泽柳政太郎(SawaYanagiMasatarou,1865年1927年)是日本明治与大正时期的教育实践家,是日本实际教育学的倡导者与新教育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批判传统教育学脱离日本教育实际情况,内容空洞乏味,不符合时代需求,主张以教育事实为对象进行科学研究,并提出了记载的科学或记述的科学的实际教育学思想,为20世纪初期日本实现传统教育的根本性改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
简述“前思后想”提高高中英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字:英语教学 教学质量 课前准备 课后总结 论文摘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课改的深入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提出了“把握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两大环节”的做法,也就是要进行......
现代化经济管理及其发展论述
发布时间:2015-08-11
【摘要】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春风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健全,从原有的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现代化的多元化经济形式。历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稳健,经济管理形式日新月异,充满了活力朝气。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多重发展,经济管理形......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
发布时间:2023-02-06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 [Abstract] Numbers, as a special part in the science of linguistics, are words originally used to express quantity or seque......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发布时间:2022-07-22
摘要:在我们 中国 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 理学 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
发布时间:2023-03-02
一、中国哲学及其核心问题 所谓中国哲学,广义言,就是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应包括中国古代的、近代的和现当代的哲学思想在内。但我们现在谈论中国哲学时,却是以狭义言之,即专指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6
【论文摘要】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是目前区域一体化研究领域中比较新的一个分支,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现有理论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依据其假设条件分别从完全竞争假设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两个角度对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进行述评。 ......
英汉词义差异及其翻译探究
发布时间:2023-08-05
英汉词义差异及其翻译探究 英汉词义差异及其翻译探究 英汉词义差异及其翻译探究 文 章 来自 教 育 网 摘 要:语言翻译的过程不仅是代写论文语言形式转换的过程,更是思维方式和观念相互作用、不断深化的过程。分析英汉......
恩·迈耶尔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15-09-08
在西方20世纪纷繁复杂的现代哲学、美学流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体系下的美学理论无疑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音乐理论领域中也是如此。20世纪的许多音乐史学家、美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例如他们都普遍注重......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逆反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内涵、表现形式、形成原因、防治对策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利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深......
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6
论文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各国制定了对进口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从而起到了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TBT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试论哲学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分析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秉承语言语义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论对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术语误用和意义模糊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澄清,从而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分析哲学;......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3-05-04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摘 要: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 个方面: 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学派。前两种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 注重制......
想说爱你不容易
发布时间:2022-12-06
我决定这次不再用专业媒体编辑的视角完成这篇试车,因为是高尔夫,因为我对它的理解,我想站在一个老车主和用户的角度体验它,表达它。 十年前,两厢紧凑型车在中国市场还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虽然被称作“神车”,整体性能在当时也......
应用数学及其数学建模思想
发布时间:2022-10-19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们应用数学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应用数学建模的意义,提出在应用数学中渗透建模思想的措施,以期能够对当前应用数学建模思想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数学; 数学建模;建模思想 将建模的思想有效的渗透......
十三个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原理
发布时间:2016-05-09
十三个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原理 NO.1 1+12 为什么说结婚是1+12 ? 一是指1+1之后多出一个小孩,达到了人类繁衍社会目的。 二是两个人结婚之后,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比如减少一方在追求另外一方时发生的高额费用,如鲜花、衣物,而且婚后......
出口贸易中使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及其防范(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3
【论文摘要】 由于近年来使用FOB贸易术语出口,使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略有上升趋势,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出口时使用FOB的弊端,以向广大出口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论文关键词】 贸易术语FOB风险防范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实......
评析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理论及其评价
发布时间:2015-08-05
【摘 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使高速公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在经济与交通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本文就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的内涵、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不断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
浅谈杨时的仁学思想及其理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08
二程理学至朱熹集大成。杨时(字中立,号龟山)作为承洛启闽的关键人物,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以往学界的研究,往往偏重杨时对理学传承的贡献,而对其自身的思想发展和特色,缺乏相应的重视。陈来先生在《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中认为,从......
《易经》书名辨析
发布时间:2023-04-15
摘 要:《易经》最初书名为《易》,而非《周易》。后人将古籍文献中的“周易”二字添加上书名号所带来的误解,导致易学界长期以来将《易经》、易经、《周易》、周易四个概念混淆使用,造成概念混乱。其结果是,不但使学术科研的基础被......
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及其翻译
发布时间:2023-02-10
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及其翻译 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及其翻译 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及其翻译 更多 精品 来自 论 文 内容摘要:商务英语函电是一种在商务环境下,利用函电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进行交流的跨文化行为......
英语新词的发展途径及其翻译
发布时间:2023-08-05
英语新词的发展途径及其翻译 英语新词的发展途径及其翻译 英语新词的发展途径及其翻译 摘 要:二战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景象。因此,英语中涌现了大量的新词。......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发布时间:2023-08-06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中文摘要 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因此......
发达国家数字贸易治理经验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8-09
[摘要] 随着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依托互联网的数字贸易在全球发展趋势向好。我国拥有数字贸易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技术储备、消费市场以及政策基础,可借鉴发达国家突破关税和本地化等制度瓶颈,促进数字贸易开放,健......
论国际贸易全球下的经贸英语经济价值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要:近年,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不断发展经济贸易,经贸英语的重要意义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并且作为一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经贸英语具有十分明确的作用,即使两个国家贸易顺利开展的桥梁。在这种条件之下,经贸英语本身的价值也受到了......
评述《西乡南洲遗训》的修身思想
发布时间:2023-08-04
一、西乡隆盛修身思想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遗训》中的修身意识决不是西乡头脑中的意识流,其思想来源于他的微寒出身,所受的教育及较为独特的人生经历,该三方面构成了《遗训》修身思想的情感基础、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另外,西乡......
内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李倩经济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李倩 中央民族大学 100081【摘 要】内幕交易是一种证券投机行为,是一种欺诈交易行为,是证券犯罪的一种常见形态。本文通过对内幕交易概念的界定,法律规制内幕交易行为的价值依据和我国现行立法状况的分析,从内幕交易构成要素,预防监......
简述英语教学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第二语言习得 论文摘要: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概念。石化现象是成年人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正常现象。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成年人外语学习中中介语石化现象形成的......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思想解读
发布时间:2023-08-05
国际贸易分配的利益,是指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通过国际贸易这个渠道获得的由工人创造的新增的价值,国际贸易的利益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是超过正常国内利润的超额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和《1857 - 1858年经济学手......
对“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05
1999年10月,《 会计 法》进一步修订,对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将起到深远的 影响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对各类交易应严格审查,特别对帐面上难以发现的关联方交易更应慎重。1998年,财政部颁发了《......
民事简易程序的缺陷及其完善
发布时间:2023-08-07
民事简易程序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因其简便易行而在实际审判工作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简易程序的运作情况和环境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因此从我国实际出发对简易程序进行完善也是简易程序研究的题中之义。本文主要从民事......
欧洲各国督学专业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8-26
各国督学系统内部形成了较为通畅的晋级制度,在成为普通督学的应聘过程中必须经历培训和见习,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欧洲各国督学专业化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督导作为教育行政管理职能之一,是现代国家教育治理体......
想象的地理及其表述形式:东方化东方
发布时间:2014-01-17
严格地讲,东方学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们认为东方学研究正式始于1312年的维也纳宗教会议。那次会议决定在巴黎、牛津、波伦那、阿维尼翁和塞拉曼加设立一系列教授阿拉伯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和叙利亚语的职位。[......
《四民月令》的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四民月令》在中国古代农书中具有很大价值,对指导农业生产和改善农业经营管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其重农思想、家庭经营管理思想、耕读结合和宗族和睦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四民月令》的经济社会思想进行探究,并分析......
简述当前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3-04-12
加强财务管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实现财务供应标准化,最大限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全面保障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和新时期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是财务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笔者于近期专门下基层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一、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在经费保障能力上,容易出现区域保障不平衡、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消防部队的建设和.........
贸易自由化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3-05-05
摘要:根据传统的H-O理论和S-S理论,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不断深入,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将逐渐缩小。目前,国外学者高度关注对外贸易对国内收入差距、工资差距的影响,并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同时这一课题也是世界各国......
新时期邓小平对外贸易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24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新时期邓小平对外贸易思想研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邓小平对外贸易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
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
发布时间:2022-12-24
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语法隐喻(grammaticalmetaphor)最早由M.A.K.Halliday在1985年提出,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其研究内容包括类型、体现形式、性质、功能、运作机制几个方面。隐喻这种表达手法让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有了新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为了凸显文化特色,英语新闻在导语(lead)、标题(headline)与正文(body)中应用了大.........
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8
内容摘要:经济效益的评价是考察经济行为效率以及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归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
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对策浅析
发布时间:2023-07-20
介绍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环保问题以及环境贸易壁垒的概念、特点及内容、形式,概述了环境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举例说明了我国创外汇较高的几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因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制约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国外贸易低碳化发展经验及其对福建的启示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7
后经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低碳贸易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贸易增长模式。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延伸,低碳贸易也因此逐渐成为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导向。为抢占新一轮贸易发展优势,不少......
浅析商业银行关联交易及其监管
发布时间:2015-08-11
【摘要】在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及综合化的经营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关联交易问题不断凸显,越来越引起银行监管部门的重视。近几年,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对银行关联交易管理的关注度,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来加强管理,更体现在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技巧
发布时间:2023-02-07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技巧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技巧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技巧 更多 精品源自 试 题 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管是期末考试还是CET过级考试,翻译都是学生必......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2
"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
管仲的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6
管仲,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zz年一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从约公元前685一公元前645年之间主持齐国政务长达41年之久。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当时成为春秋时代诸侯国里第一个霸主。管仲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周......
国际贸易与国内收入分配关系研究评述(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0
不论是古典学说的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学说的资源禀赋理论(H-O模型)还是以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的新国际贸易理论都十分关注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最早直接把国际贸易与国内收入分配关系联系起来进行单独研究的是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1......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