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5 00:45:19
从《齐物论》看《庄子》
时间:2023-05-15 00:45:19     小编: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 与儒家孔孟荀历史清楚明了不同,道家从老到庄,不论身世还是著述,都同其思想观念一样,蒙胧而且神秘。以《庄子》为例,这一状况虽然可能给一般读者造成扑朔迷离的困惑,但也为历代解庄家提供考验或表现自己学识、才智的竞技场。不说解家各自依托的哲学信念的区别,单纯由于对内、外及杂篇作者判断的不同,在文献利用上就出现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把《庄子》全书当作思想统一的作品来解读,如郭象注庄;或者有所改进,即在意识到它是庄子及其后学文章合集的情况下,只归纳那些前后一致的说法来作为整个学派的思想。第二,以内篇为基本素材,兼取外、杂篇个别章节,作为研究庄子本人思想的依据。这种追随王夫之的作法,在现代学者中较普遍。第三,同第二种方法相反,不是从内篇,而是从外杂篇寻求庄周本人的思想真谛。这种主张虽然接受者不多,但也别有一格。上述诸角度对理解庄子或《庄子》思想均有助益。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即接受内篇为庄子作品,而外杂篇主要为庄子后学的解释或模仿之作的前提下,以《齐物论》为中心,分析其主题在外、杂篇中的发展或演变。处理得当的话,或许可以找到进入这座精神秘殿的另一个门道。

一、庄学典范

以《齐物论》为中心,得假定它不但是庄子(或者说内篇)的代表作,同时得证明它是庄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表达的思想的主要资源。

先看《天下》提供的参考论断。《天下》虽不能断定为庄子作品,但它所涉的思想史知识,就可勘查而言,如墨、老甚至象宋鈃、尹文之流的观点,并无问题。故无理由怀疑作者会不知或曲解庄子的思想。请看其关于庄周的评述: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也。

上述评介包括思想内容与表达风格两个方面。风格的描述最传神,不仅《齐物论》,而且《逍遥游》、《大宗师》以至外篇中的《秋水》、杂篇的《庚桑楚》也符合这种说法。内容上,依冯友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主要体现于《逍遥游》,而“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则同“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等“两行”观点更为一致。1依张恒寿,则“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源于《大宗师》,而“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来自《齐物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

除《天下》外,《庄子》一书中能证明《齐物论》重要性的,还有《寓言》篇。王夫之曾说:“此内外杂篇之序例也。庄子既以忘言为宗,而又繁有称说,则抑疑于矜知,而有成心之师。且道惟无体,故寓庸而不适于是非;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以与道不相肖。故障于此发明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使人不泥其迹,而一以天均遇之,以此读内篇,而得鱼兔以忘筌蹄,勿惊其为河汉也。此篇与《天下篇》乃全书之序例。”3《寓言》是否为庄子所作暂且不管,但它对阅读《庄子》确有重要的提示。除了“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之类与《天下》类似的说法外,还有对《齐物论》思想直接叙述的段落: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为了使答案更有说服力,我们再利用一下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提供的资料,分别就内七篇同外杂篇中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明显相同或相通的材料进行统计。结果依次为:《齐物论》33条,《大宗师》28条,《人间世》17条,《德充符》15条,《逍遥游》11条,《应帝王》10条,《养生主》则为7条。4这表明《齐物论》在对外杂篇的影响中,居内七篇之首。由于内篇与外杂篇已被刘著证明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时期,所以两者之间的相同或相通,大致都可看作后者对前者的复述、模仿或发挥。《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是庄子学派发展的主要思想资源。后世大多数《庄子》学者同庄子后学的眼光是一致的。

二、齐物绎义

从《齐物论》看《庄子》,还有一个对其思想的解读问题。学术史上,单就对题目的读法,就存在“‘齐物’论”与“齐‘物论’”的分歧。刘琨《答卢湛书》说:“远慕老庄之‘齐物’。”《文心雕龙·论说》也有:“庄周‘齐物’,以论为名。”这是倾向于前者。王夫之则相反,其题解说:“当时之为论者多矣,而尤盛者儒墨也:相竟于是非而不相下,唯知有己,而立彼以为耦,疲役而不知归。其始也,要以言道,亦莫非道也。其既也,论兴而气激,激于气以引其知,泛滥而不止,则勿论其当于道与否,而要为物论。物论者,形开而接物以相构者也,弗能齐也。使以道齐之,则又入其中而与相刃。唯任其不齐,而听其自已;知其所自兴,知其所自息,皆假生人之气相吹而巧为变;则见其不足与辨,而包含于未始有之中,以听化声之风济而反于虚,则无不齐矣。”5

两种说法并不对立,都有意思,客观上显示出它至少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内容。而且,如果《齐物论》(包括整个内篇)不是作者自己命名,而是后来编者加上的,那就不存在谁更符合原意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表明,在齐万物与齐物论之外,隐涵在标题而呈现在文本中,还有第三个层次的内容,那就是“齐物我”。三者贯通,才是对《齐物论》的完善理解。

依王夫之,《齐物论》是针对百家蜂起,是非淆乱而作,那么,齐物三义中,逻辑上当以齐论为先。齐物论也即齐是非,在庄子看来,问题的关键是是非之争缺乏判断的客观标准:“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葚喑,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哉?”要害就是价值信念在不同的人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即“俱不能相知也”。同时,不同主体都有其独有的价值观念,也就没有任何人有权利代他人作选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之上。“齧缺问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曰: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耶?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不惟如此,即使个体本身对自我的把握,也不是确切无疑的。在庄子笔下,个人甚至连生死、梦醒这种同生存联系得最密切且又最个人化的问题都没法确定,那么,人生在世,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

从指出是非之争没有客观有效的评判标准,到揭示不同的人不可能存在共同的价值信念,再进到暴露个人自我把握的困难,层层推进,个人连信念的根基都被瓦解,儒墨各自所倡导的社会价值系统不就成为自以为是者的笑柄么?由于是非难定,引来世事纷扰。故齐是非,就是要杜绝无谓的惹是生非。这得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把是非看作象彼此、生死甚至是与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一样,是相对的。

物论纷争,是非滋扰,根本上是基于人对不同的物那种利用、打量的态度或眼光。所以齐物论背后的问题是齐万物。齐万物不是做齐,而是“看齐”。即不要把它们看作不同的东西,而是看作一“物”即够了:“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橘鷑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日常的或者可以利用的物都是具体的、有自己特性的,如果只从其同一性来着眼,将其抽象化,所谓“有”,便不如说是“无”。庄子所要引出的,正是这一结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知的几个等级层次很分明,至知是未有,即无;次知是有而不分,只是抽象的“有”;再次是对物作审察区分,但不涉是非。至于计较是非,则已是对“道”的整体价值的损害了。说到底,知是否近“道”不是基于其与真实的关系,而是由其远离是非的程度来决定的。

所以,下面这种化有为无的言论,就不适于看作认知意义的分析,而应当成其价值意义上的世界观的巧妙表达:“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己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这个“无”不是本无,而是有而后无。“无”是要无物,即有所去除、放弃。这同齐物我的思想有密切联系。

齐物我就是“吾丧我”:“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偶。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所谓“丧我”或“丧偶”,即去掉系于心身上的负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不要自以为“是”。人就象物,就要这物的效果。这效果就如“三籁”,可以万窍怒号而相互激荡。然“吹万不同”,“咸其自取”,是自自然然的表现。它不是刻意的结果,不见得有何造作者(“怒者”),故也不必认定“我”是“谁”。

关键的问题是颜成子游所提的:“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可使如死灰乎?”哀莫大于心死,问题拆开来便是:为何死心?死者何心?如何死法?庄子的解答是,人生各种是非与苦难的根源,全系于这一会自以为是从而产生物欲的“心”上。《齐物论》中的“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便是世俗人生的一种写照。而人对物的利用、占有,是以我与物的对立为前提的,故要齐论、齐物,从根本上讲还要齐(物)我,也即无心。无心也靠心,只不过有心之心是心与物分,而无心之心则追求心与物化(或曰齐)。这就是庄周梦蝶所要象征的涵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种着重个人经验、主观感受的特点,使《齐物论》呈现浓厚的心学色彩。

总之,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思路上是相互贯通且层层递进的。而且,其所涉范畴,无论是是非、有无、还是物我,都具深刻的哲学涵义。套用今日的用语,就是认识论、世界观与人生观是统一的。下面我们可以尝试以齐物三义为线索,分析《齐物论》的思想结构在《庄子》一书中是如何被放大或扩展的。

三、争是非与辨言意

“齐物论”就是齐是非。这篇以泯是非为己任,貌似超脱于俗世利益之上的哲学篇章,也有未被掩饰的价值立场。“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这大概是整篇文章中仅有的露底的话,它点明庄子所辩论的对手是儒与墨,批判的内容是由仁义之争引起的是非问题,是由反仁义而上升到泯是非的。

对于这种思想的底蕴,可以从司马迁所描写的庄子的政治立场来了解:“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6这段描述与《列御寇》中的记载相类似,生动体现其与当权者不合作的立场,说明庄子不仅不是得势者,而且对一切权势、一切政治现实都怀有不信任的态度。这一态度在《人间世》关于楚狂接舆言行的描写中也有充分流露:“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哲学批评同政治抗议,在庄子那里,本来就是相表里的事情。但庄子后学中的不同派别,却从不同角度发挥其不同层次的思想。其中有一种倾向,兴趣集中在政治抗议上,而且矛头特别指向倡导仁义的儒与墨:“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胠箧》)这类文字可以说是《庄子》外篇中前四篇,《骈指》、《马蹄》、《胠箧》及《在宥》等篇章的基本观点,与司马迁概括的“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及“剽剥儒墨”的立场较接近。这就不是泯是非,而是坚持争正义的立场。故今人也有将其划为“道家左派”的。7

不过,在纯哲学的层次上,泯是非的思路也被部分后学延伸与拓展。《齐物论》泯是非的思路,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辩论的双方以至任何企图充当仲裁的第三者,都有自己的主观立场,不存在评判是非的客观标准;二、以人、鱼、鸟、鹿四者对“色”的不同观点为喻,强调每个认知主体本身都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尺度,不能互相代替;三、即使每个独立的主体,不论对自我还是对外物的把握都存在不确定的一面,故其价值立场也可能游移不定,这样谈是非问题自然更无意义。可以说,这一思想旋律贯串在整部《庄子》、特别是其外(杂)篇中。它包括对这种思路的复述、引伸以及发挥、创新两个方面。

内篇的最后一篇《应帝王》,开篇就与《齐物论》呼应:“齧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四不知”的观点,外篇的《至乐》中还有转述。此外,《庚桑楚》、《徐无鬼》、《寓言》等都引伸了泯是非的思想。然而,更值得重视的是,外杂篇的部分作者,能从是非的检讨深入到言与意的讨论上。这有哲学上的突破。

不同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知解角度,因而产生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要进行交流,就必须借助语言作为表达的工具。而交流过程一旦意见分歧,未能达成一致的结果,就必然导致是非之辩。因此,知、言(道)、辩是相互联系的环节。《齐物论》中有明确涉及三者关系的地方:“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特未定也。果有言耶?其未尝有言耶?其以为异于估 音,亦有辨乎?其无辨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焦点在于“言”,而且是对其负面意义,即言在掩盖真实制造是非中的作用的关注。但庄子对此尚未充分地阐述,问题在他的后学那里再行展开: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天道》)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其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8夫精,小之微也;郭,大之殷也。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得意而忘言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吾安得乎忘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以上三则论述引外(杂)篇的不同篇章,大概不是一个人的手笔。但三者的中心都涉及语言的功能及其限制,同时均把“意”作为与“言”相对的范畴提出来讨论。《齐物论》中只有“知”、“道”、“指”或者“是非”,但没有“意”,而论言非得达意不可。《天道》要告诉我们的是,人们珍视言语,是以为其能传达某种意义。然意不一定可以用言来传,因为语言所表达的,往往同形色、名声联系在一起,而意是超越现象、超越“物”的。《秋水》的说法是,“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物之粗指可以感觉的现象世界,物之精大概就是潜存于物之中的情与理,或者叫做“道”,与物相对的道。前一层次的问题可以用语言来传达,后一层次则很困难,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然意会并不能完全排除言传,否则《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与外(杂)篇的存在本身就没有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言”。《外物》提醒我们的,不是笼统抛弃语言,而是注意言与意的区别,牢记言只是工具,学会得意忘言。与《齐物论》只是注意“言”的限制性不同,这些论述不仅探讨了这种限制性的原因,而且根据其功能提出运用的可能性,思路更精微。不但如此,由言意并举而作的讨论,具有深刻的解释学含义,对后来的魏晋玄学产生广泛的影响。9

四、道通为一

齐万物是齐是非的深入。在《齐物论》中,齐物的观点有几个环节:一、把形形式式的物只是看作“物”,将物抽象化,故万物化为一“物”,即“道通为一”;二、将知的性质区分为知是非,知万物(而不分是非),知有(即以万物为一“物”)及知无(“未有”)四个等级,以知无为“知之至”;三、以任何有限物都有其开端(“始”)的现象作类比,推论万物的总体“有”也有其开端,得出有无相互转化的结论,从而同“知之至”相匹配起来。事实上,这不是在揭示事物的真相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如何把事物看作什么。借一个用俗了的说法,是一种“世界观”问题,而还原为道家的术语,则是“道”。《齐物论》有若干处使用“道”这个词,但从无一个形式上较严格的定义,从其用法看,最抽象者如“道恶乎隐而有真伪?”“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最多大概有普遍真理或真实价值的意思,而没有所谓“本体论”(ontology)的含义。《大宗师》使问题起了一点变化。它把“道”描写成“东西”,一种非常伟大的“东西”:“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但这究竟是一种真切摩状,还是修辞式的比喻,都很难讲。惟有外杂篇,则同时把“道”当成“观点”与“东西”来看待。

所谓“观点”,用《秋水》的说法就是“以道观之”。当河伯望洋兴叹,自惭形秽时,北海若开导说:“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语大理矣。”这个“道”或者“大理”就是小大、贵贱之辩(或辨),他总结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舜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罗根泽评论这段引文“所言较《齐物论》更为明辩,显然是据《齐物论》之说而益加推阐。此外如谓‘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多何少,是谓谢施。’也极切合《齐物论》的旨趣。《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这里也便说:‘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为丘山,则差数等矣。’《齐物论》说:‘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这里也便说:‘知尧舜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定矣。’无处不与《齐物论》的论旨凑泊。”10

把“道”描述为“东西”的典型则是《知北游》,它成了“无所不在”的“物物者”: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下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汝惟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

(庄子曰:)“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隆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隆杀非隆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颉积散也。”

“物物者与物无际”,“际”即区分、界限,它是对“道”之“无所不在”、“每下愈况”的进一步解释。“道”在物中,它非物,而是“物物者”,即塑造物的力量。它不同于神,神在物之外,但“道”在物之中。这是从空间的观点看,从时间的角度看又如何呢?《知北遊》提供另一种说法作补充: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耶?”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耶?’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日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末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耶?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尤其有物也,尤其有物也无己。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由于古今、始终、生死诸关系的辩证性,从而也从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从小说《崩溃》看齐努阿?阿契贝看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发布时间:2023-03-07
一、阿契贝对“去人性化”的种族主义叙事的回击与逆写 在《崩溃》这部小说中,阿契贝对“去人性化”的种族主义叙事的回击与逆写主要体现在他重塑了一个鲜活生动的非洲。在阿契贝笔下非洲人当然具有人类的一切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绝......
‘大而化之’看《庄子?逍遥游》中的精神超越
发布时间:2022-10-05
摘 要:《庄子》一书中提出 ‘大’和‘化’。他所说的‘大’就是要超出小大对的等性比较的樊笼,站在超然物象的文学想象下的达观的大。而‘化’就是要不停滞在‘大’所达到的思维的范围之内,超然于有意识的范畴达到无意识的纯粹精神......
从凯特生子看西方文化
发布时间:2022-12-21
从凯特生子看西方文化 引言 一.王室文化 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王室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太多的分量,但它的作用是其他权利机构不可替代的。过去20年,英国王室经历了几位王子公主的婚变、戴安娜王妃遭遇车祸去世等变故,王室的地......
从物理学角度看色彩
发布时间:2023-06-24
许多人认为,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色彩,颜色只是各种不同波长的光。许多人也都见过牛顿的光谱,一道白色日光被分解成如彩虹般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特定波长的光。所以人们会说:“哦,颜色就是我们周围世界的光的波长,不同的物体反射不同波长的光,因此我们看到这些物体拥有不同的颜色。”但这并非是全部事实。如果你看到的是反射红色物体或者蓝色物体的波长,它们也并不会是我们所认为的“哦,这是蓝光的波.........
从《魏书·自序》看北齐皇室图书管理的有关情况
发布时间:2023-08-05
《魏书》的作者魏收在自序中,详细叙述自己编撰该书的经历,其中提到许多与北魏、北齐图书管理有关的机构和官职。这就为我们研究北魏、特别是北齐的国家图书管理制度以及图书管理机构提供了直接且有依据的史料文献证据。本文就此问题......
论庄子对死亡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3-08-14
摘要:死亡哲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死亡的本质是气的聚散;死亡可既可以为个体带来无尽的快乐,又能够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他者的生命。庄子在承认死亡的重要价值之外,还极其重视养生之道,将生命放置于崇高的地位。相比而言,孔、孟等儒家学说对死亡的探索,则以仁义道德为基点,认为只有获得“正命”,方能实现死亡的意义。关键词:庄子生死观孔孟先秦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论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发布时间:2022-12-07
" [论文关键词]老子;化胡;佛教徒;道教徒 [论文摘要]汉魏六朝时期是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进而引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作为道家象征符号的老子,曾被道教和佛教双方进行大规模的宗教化解读和利用,“老子化胡......
从《庄子》审视当下“学人”形象的建构路向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 要:当下国民共捧“国学热”,在国学复兴和普及的同时,引起学术界一阵浮躁的学风,很不利于国学根本的传承和国学研究之人的个人学术发展。本文在《庄子》和前辈学人有关庄子的论述中,提取出求真知、顺自然、敛锋芒和淡名利等国学......
从立法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
发布时间:2013-12-19
从立法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 从立法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 从立法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 摘要: 奉行物权行为制度有利有弊,不采用物权行为理论同样如此。笔者尊从实用主义,不 赞同我国民法......
从解释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
发布时间:2013-12-19
从解释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 从解释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 从解释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德国民法的特有理论,中国的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法确立了物......
印象中的孔子与庄子
发布时间:2023-06-23
印象中,孔子是楷书,中规中矩;庄子是草书,天马行空。我们知道,习书先习楷。未有楷书不习先习草书的道理。其实,做人也是如此,孔子是首先要研习的。人只有先懂得规矩,才能灵活自如。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从何来?一部《论语》。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我个人觉得不切实际,有点夸大其词了。但是,就修身而言,《论语》是绕不过的必修教材,这是没有疑义的。恰如习书的人,必须首先研习欧体或.........
从学人刊物看学人谱系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要:民国中央大学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其与政局、时局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是在大学发展的脉络中,以文化的名义或形式发生的,学人办刊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民国中央大学学人谱系具有内在的延续性,作为位于首都南京、最受执政党关照的“中央”学府,其学人经由办刊论学、论政有求“正统”或“道统”的趋向,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学人群相比,呈现相对保守的特征。关键词:学人刊物;学人谱系;中央大学在我国百年大学出版史上.........
从《老子》看王熙凤与曹操的赤子情怀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王熙凤与曹操皆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已经超脱了小说人物或者历史人物的范畴,而成为某种性格与命运的象征。本文从《老子》中赤子情怀的角度,通过分析王熙凤与曹操的性格中的可爱之处,去伪存真、剥除历史与生命的迷雾,还原......
从历史看赃款赃物去向
发布时间:2023-08-06
沿着历史长河回溯,可以一眼看出贪腐成了中国历朝历代难以根治的沉疴宿疾。刑法史学者蔡墩铭先生曾有言:“一部中国二十四史是相砍史,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一部贪污史。”大风有坠,贪人败类,贪官蠹国害民,为历朝历代所痛恨,故......
论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07
【摘 要】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庄子以自然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肯定自然身体本身的美。庄子以感觉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注重从身体的感觉和被感觉的身体出发来理解身体。庄子以完满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除了重......
从《庄子》探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方特色
发布时间:2023-08-06
2014年7月,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在甘肃兰州召开。大会从总体上探讨了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其中包括地域景观与文学的关系、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地理环境与文学的关系、区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地域民俗与文学的关系等等。由此可......
从《庄子》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方特色
发布时间:2023-05-26
2014 年 7 月,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在甘肃兰州召开。大会从总体上探讨了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其中包括地域景观与文学的关系、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地理环境与文学的关系、区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地域民俗与文学的关系等等。由此......
庄子是一口井
发布时间:2023-02-04
人在得意的时候,是不会想到庄子的。一旦失意,这才把庄子想起来,感觉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一样。其实对于那个溺水的人来说,这根稻草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但在心理上,起码有那样一点安慰,觉得自己抓住了一点什么,可能还是有救了。人其实是很势利的。人对庄子的爱,其实就包含着这样势利的成分在。我是个爱庄子的人,我对庄子的爱,其实也是包含着势利的成分的。而且现在提笔遥望庄子,说明我的人生,可能又落回到某种低.........
从《抱朴子》看道教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死亡是最能引发形而上思考的。正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后起的道教继承了先秦道......
从《江城子》看诗词情感的运动
发布时间:2023-02-04
摘 要:诗词是情感的自然流泻,在分析诗词时观照诗词中情感的运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苏轼的《江城子》,诗词的三种情感运动全都囊括于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情感的持续延长,“纵使相逢应不识”是情感的层次提升,“小轩窗......
庄子“彼是”说疏解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要:《齐物论》在《庄子》诸篇中历来颇受关注,因其牵涉的思想因素不尽在道家的本位系统,即便对文本作浅显考察也可发现它与名辩学派的关联。文中屡次出现“彼此”“是非”及“彼是”等对仗工整的铺排,历代《庄》注多对“彼是”一......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色彩
发布时间:2023-03-15
拥有正常视觉的人,视网膜上有视锥细胞。视锥细胞是对白天光线具有感光作用的光感受器。所以,白天光线明亮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色彩世界,那是我们的视锥细胞在工作,它们能感知不同波长的区别,第一时间向视觉系统提供了色彩信息。因为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反应不同,我们才能够看到物体的不同颜色。但是,波长与色彩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我们能看到什么颜色,还要取决于不同视锥细胞接受周围世界光线能力之间的平衡,.........
乾陵边的土庄子
发布时间:2023-01-04
在乾陵周边,有过去留下来的大大小小的土庄子。所谓土庄子,就是渭北旱塬上人们为了建窑洞而在平地上垂直挖一个正方形的院子,在院子的四周打上窑洞,再从地势较低的一方出个洞子,就形成了土庄子。小时候,我曾见过挖土庄子的过程。......
从孩子的餐桌礼仪看日常教养
发布时间:2015-08-27
在餐厅里,我们都有过这样默默崩溃的时刻――邻桌孩子不停打闹、上蹿下跳、互相追逐;小孩把盘子、碗敲得丁当乱响,挑拣食物或把食物当作玩具;席间一同就餐的孩子不断打断大人谈话,大声尖叫、娇纵顽劣…… 每当此时,作为旁观者总是......
庄子的游世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01
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1)......
庄子的思想世界
发布时间:2023-08-06
以一般的情形而论,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思想与学术都异常活跃的 时代 。儒家和墨家当然都已经成立,并在现实的 政治 、 社会 、生活以及思想领域中发生着 影响 。老子开创的传统似乎也有了很大的 发展 ,这从“黄老”以及杨朱......
漫谈庄子 2014年2期
发布时间:2023-02-16
【摘 要】本文从庄子的生平、价值观念、主要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庄子》著作等方面引出庄子的思想。庄子对自然界永恒性的思考以及对自由的渴求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时间的车轮碾过千年后仍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
从冯友兰论孔子看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3-08-13
摘要:冯友兰曾撰写大量的评孔、论孔文章,以真心尊孔、扬孔为主而兼有违心批孔、反孔的言论。在涉及孔子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时,尽管冯友兰一度也采取“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方法,但从总体上说,他既主张“同情......
浅谈“和”与《齐物论》的思想主旨
发布时间:2023-04-21
如果说齐通万物是《齐物论》的思想旨趣,并由此开出庄子的精神境界,那么和则为诠解此思想旨趣的方式和臻至此境界的功夫。和与天籁天钧天府天倪以及照之于天相联接,在《齐物论》中主要涵义有三:一为涵纳、融汇之义;二为调剂、均......
从英语动物习语看西方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22
从英语动物习语看西方文化 一、引言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动物,作为人类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回避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对人类的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英语中与动物有关的习语的产生就是有力表现之一。 同时,......
从日本“毒饺子”事件看政府危机公关(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 2008年初的日本“毒饺子”事件引发了中国的食品安全危机,使中国的食品安全威胁论再度升级。中国政府展开的危机公关对此次危机的最终解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此次事件的研究探讨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论文关键词......
浅论从物权行为理论看无权处分的效力(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物权行为理论 负担行为 处分行为 无权处分 论文论文摘要:无权处分的效力,直接影响着真正所有权人和善意的交易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批判地借鉴国外物权行为理论,区分负担行为的有效性和处分行为的效力待定性,对于保护......
《庄子》至人观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28
一、问题的提出 圣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想人格,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诸子依据自己的理想人格塑造各自不同的圣人形象。有学者立足儒家圣人观的表达,试图透视中国文化的精神(王文亮:《中国圣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立法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8
论文摘要: 奉行物权行为制度有利有弊,不采用物权行为理论同样如此。笔者尊从实用主义,不 赞同我国民法确立物权行为制度。 关键字: 物权行为 立法论 唯美主义 实用主义 从立法论的角度看,制定中国的物权法典......
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4-04
摘要:《庄子・养生主》以“知无涯”接续《齐物论》,突显生命的主题,提出保养生命的纲要。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包含生命与社会、形与心、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几个层次。在《养生主》中,“庖丁解牛”阐述了处世即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人间世》的主题。“右师一足”和“泽雉”两段探讨了形与心的关系问题,这是《德充符》的主题。“老聃之死”和“薪尽火传”则探讨了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这是《大宗师》的主题。《.........
从古玺看老子思想在先秦的流传
发布时间:2023-05-20
古玺是秦朝以前玺的特称。其中有大量成语玺,玺文或直接取自《老子》,或受老子思想影响。这些古玺可弥补先秦文献中老子史料奇缺之憾,对于研究老子思想在先秦时期的流传有着重要的意义。古玺所见的老子思想成语玺或称为箴言玺,乃用当时流行之格言、警句等制成,以对自己进行警戒或劝勉之用。与其他古玺相比,成语玺更具思想性,从中可以看到极其丰富的老子及道家思想。1.重道安宗,自然无为“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以为“万.........
梭罗与庄子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一 瓦尔登湖(Walden Pond)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Concord)郊,湖的四周青山环抱,碧绿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树木丛林的倩影,环境幽静,景色宜人。公元一八四五年四月,一位二十八岁的美国青年携带一把斧头来到这里,砍伐树木,建造......
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发布时间:2023-08-24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一篇著名散文。赏析庄子的这篇散文时,我们一定要抓住他灌注其中的哲理性和文学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赏析到位。众所周知,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将之作为阐发哲学观点的论据,这些寓言故事又常常以人物间问答的方式出现。由于庄子写作“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因而,故事中的人物描写极为生动形象,如《逍遥游》中许由的形象,《人.........
庄子技术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21
孙守领摘要:庄子的技术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判断标准的“道”。一方面,“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万物得道而生,技术的存在依赖于道;另一方面,“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万物遵道而行,技术的存在受制于道。二是具有人性内涵的“技”,主要是人的自我之性的技术。它是背离自然本性之道,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技术异化,因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为物役”负面影响.........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物流产业
发布时间:2023-08-21
摘要:由于 现代 信息技术的 发展 ,把很多产业融合在一起。从某个角度看,物流产业是为了达到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由运输、仓储、邮政、通信等产业融合而成。文章认为物流产业是一个“大”产业,这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上认识物流产业,指导物......
从动植物看《诗经》时代婚恋风俗
发布时间:2023-08-16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历来都是文学、动植物学、语言学、民俗学等研究的热点。《诗经》中运用大量动植物意象比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周人的生活。文章从《诗经》中的动植物入手,研究《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和生殖......
“看球去!”2015石家庄城市热词
发布时间:2023-05-17
惊艳亮相:球场氛围让人动容 3月21日,石家庄永昌第一个主场比赛,对手是曾经国内足坛霸主辽宁队。初次亮相,又逢中央电视台直播,当天的石家庄,不啻于迎来一场足球嘉年华。 最先惊艳的不是球队,而是球迷。当央视镜头切到现场,......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发布时间:2023-08-22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语言顺应理论,是由比利时的语用学家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其发表的著作《语言学新解》中提出的。维索尔伦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对语言结构和语言策略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与顺应......
《庄子》中的连绵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5
《庄子》汪洋恣睢的行文风格早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其中连绵词的使用却被许多人所忽视。本文研究《庄子》中的连绵词,主要从语汇和文学性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其中的连绵词进行列举和统计。对《庄子》中的连绵词进行词义上的......
讲看齐守纪律懂规矩树形象
发布时间:2023-03-11
3月26日,兵团召开2016年赴中央、国家机关和对口支援省市挂职锻炼干部座谈会。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组织部部长宋浩出席会议并讲话。 宋浩要求,挂职干部要准确把握大局大势,找准定位,把准方向,把挂职锻炼当作一次难得的“加油......
尼采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比较论
发布时间:2023-08-07
尼采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比较论 尼采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比较论 尼采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比较论 摘要:通过尼采与庄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生环境,由此来了解两人人生哲学思想中的异同,从而给予现当代的人们在这浮躁、躁动的社会一......
浅谈庄子与荀子“天人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28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天人观上庄子和荀子都强调了天的客观性,然而他们的天人观最终又反映出各白立场的差异。庄子以客观性的物质之天为起点,最终将天落实于白然之维,荀子同样是以客观性的物质之天......
从男子形象看《聊斋志异》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3-08-25
《聊斋志异》为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作者将其中男子塑造为情痴、朋友、清官、孝子、儒生、商人、僧侣等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寄喻了作者矛盾的仕途观念,憧憬向往男女的美好爱情等、 一、矛盾的仕途观念 (一......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1.导论庄子对技术的见解,可发见于其关于知识的论议。在区分假知与真知时,庄子曾以技术为典型来说明后者。故将见庄子......
从功能目的论视角看《孙子兵法·计篇》的两种译本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孙子兵法》作为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的一部兵书,很多学者曾用不同的翻译理论研究《孙子兵法》的翻译。本文欲从功能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出发,对《孙子兵法》两个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英文译......
从偷影子的人看法国当代文学潮流
发布时间:2023-04-20
摘要:对于在世界文坛占据重要位置的法国文学来说,除了始终存在的经典潮流外,自我虚构这一法国当代文学新潮流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放大,基于此,笔者从《偷影子的人》一书的核心主题“影子”入手,对自我虚构、哲学合流这两个法国当代文学新潮流展开了深入分析,并以此揭示《偷影子的人》一书的内涵。关键词:《偷影子的人》;法国;文学新潮流;自我虚构除了始终存在的经典潮流外,副文学、新小说等都曾是影响深远的法国文学潮流。.........
从人物性格来看中西方家庭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09
从人物性格来看中西方家庭文化 摘 要:《家》鸣凤、梅、瑞珏等女性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两部作品的男性形象——同为家庭统治者觉新与海尔茂,其性格也形成了较大反差。究其原因,是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造就......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
发布时间:2023-03-19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 精 品源自语 文科 【论文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情感 【论文摘要】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
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05
一 引言"反智论"译自英语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称为"反智识主义"。与其认为它是种学说,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态度。在古代中国,始终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种现象却一直存在于政治,文化等领域。(1) 在禅宗中,反智论的表......
庄子的自由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5
一、自由与逍遥 (一)自由 对于政治领域中的自由概念,穆勒在其被公认为自由理论经典著作的《自由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就直陈其所欲讨论的自由:并非意志自由而是公民的或社会的自由:亦即社会能够对个人正当行使的权利之性质与界限。......
《庄子》的诗性思维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11
诗性思维是在人类分化之前就具备的,是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因此不存在诗性思维本质上的归属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研究的话题,而且对诗性思维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人类最初的现状,对当下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进而对全人......
面对城镇化,村庄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5-09-11
【摘 要】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往往是以村庄数量的急剧减少为前提。然而,被城镇化相关政策“赶进”城里的村庄和暂时“遗忘”的村庄,在发展过程中都显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来反思目前村庄生存和发展模式存在的......
从《猴子王国》看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2023-04-29
2015年地球日,“迪士尼自然”制作的纪录片《猴子王国》(中译名)在全美上映,之后的短短28天这部纪录片票房收入便超1400万美元。《猴子王国》以严谨的态度,深入到了猴子的生态圈中,与大部分纪录作品不同的是,该片将动物界的生存......
论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 关联理论 广告 最佳关联 认知 [论文摘要] 广告成功的关键是要抓住广告受众的认知。关联理论作为探索交际与认知关系的语用理论,对于以实现AIDA功能为目的的广告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
从齐奥塞斯库的终结说开去
发布时间:2022-10-19
一 虽身陷囚笼,但“喀尔巴阡山的雄鹰”并未死心―― 不是要审判我吗?既然封我为“人民公敌”,至少公审公判吧?至少面对广大人民吧?他暗暗打定了主意,只要国际媒体的镜头盖一打开,只要电视直播的摄像机一启动,即用那滔滔不......
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22-10-18
近两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同时粮食库存量也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这种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是以往少见的新情况。那么,发......
从庄子和谢林的艺术哲学异同浅谈哲学与美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8-06
一、审美结构的意向性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一个述语,是表示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必然的、结构性关系的概念。杜夫海纳敏锐地意识到 意向性和 先验一词有着某种联系,他说:先验,尤其是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先验,同时规......
从目的论看简介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3-05-07
关键词:目的论;简介;简介翻译策略 一、引言 “简介”是以简明的文字向公众介绍有关人物或事物的基本情况和特征的应用文体,主要包括人物、单位、产品、旅游景观和影视作品等的简介。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简介的译文成为了对......
从辩论赛看中西方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18
从辩论赛看中西方文化 和“FLTRP CUP”结缘http://WWw.LWlm.cOM已经有五个年头了,伴随着比赛水平的提高,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渐渐地,我对议会制辩论的理解也越来越明晰而深刻。纵观这几年的比赛,选手的水平总是停留在某个层......
从管仲粮食兴齐战略到世界粮食危机(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8
春秋时期,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产量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主,与管仲实行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战略一,服帛降鲁梁......
从文化角度看博物馆文物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发布时间:2023-04-14
[摘 要]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民族间的文化活动越来频繁,博物馆是收藏文物的场所,是为人们提供艺术文化的场所。在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代表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文明延续到今天,......
从《青旗》报看蒙古族家庭教育与女子教育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要]对于家庭教育及女性教育的启蒙与重视代表着蒙古族教育向近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内蒙古地区女性教育事业可以追溯到清末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创办的喀喇沁右旗毓正女学堂。这一举措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代......
《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1)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高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
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19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是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为理论基......
从老庄到郭象:自然观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3-12-19
从老庄到郭象:自然观的转变 从老庄到郭象:自然观的转变 从老庄到郭象:自然观的转变 [内容提要] 老子之“自然”无论其为“价值原则”还是“终极实在”,显然具有形而上的绝对性和独断性; 庄子则常以“天”言“自......
石家庄:依法治国从这里走来
发布时间:2023-04-08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这座英雄的城市早在60多年之前,就为共和国的法制建设进行了最初的探索,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新中国的三部大法: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都诞生于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红色圣地。在石家庄......
从石家庄走出的革命新年画
发布时间:2023-03-09
诞生于战争年代的革命新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创举。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战斗在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响应毛主席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与武强年画艺人结合成立了“冀中年画社”“大众美术社”,形成新木刻与民间艺......
从“声现象”的教学看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23-08-05
从声现象的教学看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热络,源自于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显然,这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但其所带来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却方兴未艾,不少综......
有体温的庄子,兼论其思想的两度放飞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杨义先生的新作《庄子还原》从多个层面为我们还原了庄子的形象,为我们描摹出一个有体温的、真切的庄子,角度独特,材料翔实,考证严谨。但其在对庄子哲学的论述过程中,稍微混淆了“逍遥”与“齐物”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主要部分......
基于SWOT分析的齐齐哈尔恒腾物流园区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8
摘要:齐齐哈尔将发展物流业作为发展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重要举措。借助整合齐齐哈尔物流资源和整治齐齐哈尔北出城口的契机,引资兴建了黑龙江西部地区最大的物流配送园区――齐齐哈尔恒腾物流园区。基于此,运用SWOT分析法对......
从动物视角看严歌苓笔下的人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当代文学中动物视角一直是作家们极力在拓展的领域,尤其是近年来人与动物与环境的紧张关系逐渐引起人类的关注,动物视角成为解读文学作品灵魂的又一个有效窗口。严歌苓作为当代以描写女性世界擅长的作家,作品中的动物种类繁多......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基底及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8-09
摘 要:庄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庄子思想核心内容的人生哲学,其理论基底一个是庄子对人生困境思考的现实基础,分别为死生困境的问题、命运困境的问题和情欲困境的问题;另一......
浅谈《庄子》中的“技”及其消解
发布时间:2023-08-06
《庄子》中有很多关于技的论述和寓言故事。《庄子》直接论述到技的内容,多认为技伤物、乱世、害生,对技持否定批判态度;但在《养生主》、《达生》等篇的寓言故事中,又对能工巧匠充满了赞叹。 一般认为,《庄子》批判的是悖道之技,赞......
从卢梭人民主权论看卢梭
发布时间:2023-01-22
【摘 要】卢梭在其著作《 社会 契约论》中提出了“公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人民主权论,而其人民主权论所具有的空想性也构成了卢梭即享有民主主义者的赞誉又背负极权主义者恶名的因素。本文主要从卢梭人民主权论具有的空想性出......
从《诗论》看朱光潜的美学观
发布时间:2023-08-05
《诗论》,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经典之一,是朱光潜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主要以《诗论》为中心,探讨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中西合璧的文艺观,民间文化的自觉意识,独特的诗学观。 中西合璧民间文学意识诗的语言形......
谈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
发布时间:2013-12-17
谈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 谈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 谈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 来源于www. [论文关键词] 关联理论 广告翻译 最佳关联 认知 [论文摘要] 广告成功的关键是要抓住广告受众的认知心理。关联理论作为探索交际......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1)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语言。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
从《弟子规》看传统文化之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8-20
摘 要 《弟子规》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之一,是一部针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全部需要身体力行,执行力与示范性很强的读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的许多内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意义,但《弟子规》在整体内容上所呈现的全面细......
从詹金逊的鉴定观看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要:在当今时代,电子文件越来越多融入各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为了保障其真实性和证据价值,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思想也被档案学界所认可和实施。然而,笔者以为,詹金逊的鉴定思想对电子文件前端控制理论应当具......
从支架理论下的阅读过程看现代电子图书的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22-09-05
【摘要】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从古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现代电子图书的海量发行,都能够体现阅读的重要性。本文从......
从“贞惠”“贞孝”公主墓志看渤海国的女子教育
发布时间:2023-08-17
[摘 要]渤海国作为崛起于东北的地方民族政权,通过不断的向唐朝学习,迅速由奴隶制末期发展至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渤海国的女子教育作为渤海国教育体制的一部分,不仅为本国女子接受教育提供......
浅析《庄子》隐士文献的经典化
发布时间:2023-01-21
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是相对于传统社会中主流仕宦文化而言的边缘文化,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我国隐逸文化源远流长,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隐士,且隐逸传统非常之强大,这从传统......
从马桶看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05
文化的落差,是否由马桶也可“看出”端倪? Erika Jung,写过《怕飞》的那个美国女作家,曾经挖苦过德国人。她把德国的马桶称作“Leistungsklo”,嗯,翻作“成就马桶”吧!怎么说呢?德国一般马桶的底部是平的,这样也就是说,掉下......
从《狂奔》中父子伦理叙事看苏童的叙事伦理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作家在叙写“父子伦理”这种富含传统文化价值隐喻意义的关系时,都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创作主体“时代性”和“文化性”的价值理念和艺术观念。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父子伦理关系多被简单地叙写成现行历史观主导下的文化象征符......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发布时间:2023-02-06
AbstractIn his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Freud introduced the term “Oedipus complex” also called “Mother fix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mythology in which Oedipus who killed his father and marrie......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