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创新作文构思让写作有章有法

创新作文构思让写作有章有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9-10-04 11:03:42
创新作文构思让写作有章有法
时间:2019-10-04 11:03:42     小编:

写作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审题、立意、构思、表达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运用,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而构思又是学生写好作文最关键的一步。那么,写作之前,应如何巧妙而富有创造性地构思呢?在此,试举作文构思的几种方法,以期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构思之门”。

一、用好线索,贯穿全文

线索贯穿是在构思文章时,选择一个与主题紧密相连的人或物,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篇,它就如骨架,而材料就是包裹骨架的血与肉。

如《羚羊木雕》一文,采用的就是线索贯穿全文的方法。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发生的一次“矛盾”,通过“要羚羊木雕”“送羚羊木雕”等一系列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地告诉读者“爱是需要理解沟通的”。再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紧扣父亲的“背影”,将现实和回忆融为一体,通过对“背影”的五次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爱意,通过“背影”的艺术串联把父子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使文章的脉络自然、清晰、流畅而又然一体。由此可见,线索贯穿全文的写作方法要扣紧一个人或物来写,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写作素材,使文章内容丰满、主旨凸显。当然,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升,还可考虑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迁、情感的变化等为线索的较为复杂的构思方式。

二、注重片断,布局谋篇

片断组合的方法是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或是几件具体典型的事件等,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的构思方法。

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讲述了阿长称呼的由来、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给“我”买《山海经》等八件事,真切地表达了先生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几个既各自独立,又珠联璧合的故事,从儿童的视角再现了阿长这个不幸而又渴望平安的劳动妇女形象。同时加入抒情,使得思想感情的表达和选材构思的艺术相得益彰。又如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作者用自然、质朴的语言描述了“母亲每天叫我早起”“母亲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罚”“除夕夜面对大哥的债主,母亲面无怒色”等有关母亲的六件事,既有母亲对“我”的训导,也有母亲与家人和谐相处的场面。作者通过回顾从童年到少年的这些看似零碎的小事,塑造了一个严师慈母的形象,并真切地让读者感受到“母亲是他的恩师”,体会到“他”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由此可见,片断组合的方法可以使写作思路更加开阔。当然,片断的叙述一定要具体、生动、形象,要按照时间、主次、情感变化等顺序做好统筹安排。

三、善用对比,凸显主题

对比写作的方法是将对立的人、事、物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凸显主题、传情达意。用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物作对照,形成巨大的反差,产生较强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愚公移山》一文,以愚公为歌颂对象,借以称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同时文中还出现了“其妻、智叟、遗男”等人物。愚公因深感“迂”“塞”之苦而移山,认为只要子子孙孙坚持不懈,必定可达目的。文中其妻的关心、担心与智叟的轻蔑、嘲讽的态度形成对比;“京城氏之子”刚满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跳往助之”,智叟却“笑而止之”,两者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智叟的短视与冷漠;而更主要的是智叟面对愚公移山一事,表现出的目光短浅、自作聪明,凸显了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以智叟的“愚”反衬愚公的“智”。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再如,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成功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挣扎着的闰土、庸俗的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年轻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的对比,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愚昧、落后与贫穷。由此可见,对比、反衬的价值就在于冲突和对立,在对比中明事理,在反衬中显褒贬。

四、转换视角,标新立异

转换视角是指改变以“我”为主的常规视角,换一个角度去写的一种构思方法。因为人具有“喜新厌旧”的审美习惯,故同一视角的写法看多了,自然会有审美疲劳。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写,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就“绿色环保”这一主题让学生作文,学生常常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来倡导大家保护大自然,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就难免落入俗套。如果换一个视角,以动物或是植物的成长环境的恶劣变化给它们带来的后果,来呼吁人类救救它们的同伴,美化它们的家园,就显得标新立异,大大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这与小说《喂――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也是以环境污染为题材,通过奇特的想象,写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人们将垃圾不断地扔进洞里,最终使黑洞不堪重负……文章跳出常规的环保视角,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视角来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当然,在视角的转换上一定要贴切、自然,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强拉硬拽,力求做到转换既有创造性,又有新鲜感与亲和力。

五、创设曲折,引人入胜

曲折是指写作时,把故事讲得起伏曲折的一种构思技巧。“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果平铺直叙,读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叙事、写人时,叙述方式要曲折回环,结构要新奇、合理,构思要巧妙,力求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在作文中,通常以巧设悬念、欲扬先抑、铺垫渲染等形式来表现。

以欲扬先抑的方法为例,如鲁迅的《社戏》写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没去)――和他人一同(不准去)――坐八叔的航船(踌躇)――双喜打包票(同意去)。总之,看戏先历经了很多波折,最后能看到那场戏很不容易,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强烈地表现出看社戏愿望得以实现的极大欣喜和快乐。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开篇写到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许多人在看布告牌,还写了上课前教室里与以往不同的气氛。这些内容都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大大地吸引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曲折的构思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的关注,让读者的情绪和感受跟随着文章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如果说主旨是作文的灵魂,材料是作文的血肉,那么构思就是让作文的血脉相交、灵肉相连的粘合剂。构思需要创意、需要智慧,更需要方法。“学无定法、思无定势”,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构思时,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巧妙构思,让学生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