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

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4 02:25:05
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
时间:2023-01-24 02:25:05     小编:

摘 要 高职院校组织专业诊改应先设定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并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在建设专业诊改工作链的基础上,从专业定位、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资源建设、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专业特色形成等方面入手,通过数据分析对专业进行诊断与改进。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58-04

2015年教育部发布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1]。专业作为职业院校的办学基础,是职业教育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的水平既反映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2]。《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明确提出“试行专业诊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出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从而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3]。专业建设和诊改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牛鼻子”,是学校开展诊改工作的基础,扎实做好专业诊改工作,既有利于专业健康良性发展,又能为课程、师资、学生等主体的诊改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给自己预定发展目标。专业建设目标由专业自主设定,一般是由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经过深入研讨后确定,多以3~5年为期限,既要设定阶段性目标,也要设定长远性目标。

一般来说,专业建设目标分为专业的社会声誉和校内的地位两个方面。专业社会声誉是指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在行业企业中的知名度,具体来说,是把专业建设成全国知名的专业、品牌专业,或是省级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是校级的示范专业、特色专业。专业在学校的内部地位,是指专业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存在感,比如说,提到学生素质高、毕业生好就业、学生竞赛成绩好,师生们就会联想到学校某些对应的专业。专业建设目标的确定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能不停地“跳起来,摘桃子”,切忌“高大上,概而全”,不切实际。定什么样的专业建设目标,就决定专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二、明确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建设标准是将专业建设目标细化分解成具体的建设任务,形成可监测、可量化、可描述的数据或指标,是建设目标的具体化、数量化、任务化。专业建设标准既要有定量的数据,又要有定性的描述,包括预计专业学生规模、确定专业教学团队的组成与结构、明确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与质量(含课程、教材等)、建设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等)、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实施产教融合的模式与程度等。建设标准是专业建设目标的支撑,实现了专业预定的建设标准,即初步达成了专业设定的建设目标。

三、制订专业建设规划

确定了专业建设目标和需要达成的建设标准,就可以制订专业的建设规划,将建设的目标和标准按条块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

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是要在分析专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n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进行系统规划,制定出相应的建设措施或改进策略,同时,还要把规划转化成具体的阶段性工作任务,形成年度实施计划,分年度组织实施,保证建设目标和标准“落地生根”。

四、开展专业诊改

针对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标准,依据专业建设规划,就可以定期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的诊断,在充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修正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形成常态化、周期性的专业诊改机制。组织专业诊改主要从如下方面来进行。

(一)专业定位是否准确

诊改要点:专业职业定位是否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需求;面向的职业岗位是否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与产业需求对接,是否满足产业职业岗位需求。

分析数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数据;专业人才招聘网站提出的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数据;麦可思调研数据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职业和就业行业、就业工作现状、对口就业率等相关分析数据。

(二)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

诊改要点:课程体系是否科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否纳入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否合适,是否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内容是否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比重是否适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重实践教学,教育活动是否系统地设计;毕业生质量是否可检测。

分析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麦可思调研数据中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度、满足度分析数据;A(理论课)类、B(理论+实践课)类、C(实践课)类课程所占比重;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所占比重;专业实践课占整个课程体系的比重;专业核心能力及其考评方式。

(三)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适

诊改要点: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

分析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前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对比分析数据。

(四)专业带头人是否得力

诊改要点:专业带头人职称、能力是否满足;专业带头人是否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在行业中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专业带头人能否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指导专业建设和改革;专业带头人能否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和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

分析数据:专业带头人的职称、职务,教研、科研能力,在行业和协会中的社会兼职等数据;如果是校外专业带头人,是否被聘为本省技能名师,带头人所在工作单位及其单位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等数据。 (五)教学团队是否合理

诊改要点:教学团队的规模是否适度,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是否协调,专业的生师比例是否恰当;教学团队结构(包括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是否合理;教师双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否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团队教师是否具备较强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能力,是否有较好的成效;是否制订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建设方法和措施是否有力[4]。

分析数据:教学团队的人员构成、组成结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基本情况,专业师生比例;教学团队近三年的教学,担任学生导师,教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师培训进修和下企业参加社会锻炼,开展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相关的数据;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六)实践教学条件是否满足

诊改要点: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布局是否合理,实训室数量、设备配置等是否满足教学、生产、科研、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的需求;校内实训室的管理是否规范,是否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学校、行业、企业是否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是否够用,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建设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的活动是否有效;是否制订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规划[5]。

分析数据: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名称、数量、面积、工位数、设备配置情况数据;实训室的功能、适用专业、开设的实训项目相关数据;实训室的管理及“四率”(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实践项目的开出率)考核数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名称、适应专业、实习实训使用率等相关数据;创新创业实训室的设置,组织开展活动情况;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规划。

(七)教学资源是否丰富

诊改要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就业创业的需求;专业课程标准是否科学规范,系统完善;是否建设一批优质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资源使用效率高,并形成了可持续开发、应用机制;是否建立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是否注重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专业实践教材是否开发完成;是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的、仿真的实训教学项目[6]。

分析数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及其质量;课程标准的数据及质量;职业标准;信息化课程网站数量及其资源的完整性;选用教材的质量;开发的实验实训指导书数量及其适用性;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数量。

(八)教学活动是否有效

诊改要点:教学组织模式是否恰当,教学管理是否严谨、规范;教学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活动(理论、实践)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知识是否理解,训练是否到位;专业实践教学是否根据真实工作过程序化设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顶岗实习(见习)是否系统完整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分析数据:专业教学活动安排表;专业课程体系的属性和类型统计分析;专业教学管理、运行保障制度;专业教学方法、手段及其教学改革材料;麦可思调研数据中毕业生反馈的教学满意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有效性、核心知识培养效果、创新创业能力等相关分析数据;专业实践教学安排表,专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见习)方案与实施管理。

(九)校企合作是否深入

诊改要点:校企合作是否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是否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分析数据:校企合作的企业情况,合作的方式方法,合作共建的成果等;校企合作开展的专业订单培养班及其订单人才培养的效果,订单班学生毕业就业岗位、就业率、薪资水平、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业现状吻合度、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等就业质量分析数据。

(十)职业技能是否达标

诊改要点: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体系是否系统完整;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措施,培养效果是否达标;专业毕业生能否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分析数据:学生“三通一专”(计算机基本技能、职场英语、应用文写作、专业核心能力)测试成绩;学生参加校内外职业技能竞赛及其获奖数据;学徒制改革实施情况;麦可思调研数据中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效果分析数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数据;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十一)学生是否可持续发展

改要点:学生素质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全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否系统完善。

分析数据:专业素质拓展教育方式、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专业文化基础课的开设情况,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施开展情况;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麦可思调研数据中毕业生素质培养效果分析数据。

(十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

诊改要点: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学业作品(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否适当,过程管理是否规范,作品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否达到毕业资格标准;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否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分析数据: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学业作品(毕业设计)选题及其成果材料;毕业生跟踪调研数据;麦可思调研数据中毕业生就业率、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业现状吻合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等就业质量分析数据。

(十三)社会服务是否有成效

诊改要点:专业是否实现了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否承接政府和行业企业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多样化的职工继续教育;能否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能否面向社区、社会成员组织开展群体性的各类惠民服务活动。

分析数据:专业每年“就业湖北、就业黄冈”的毕业生数量;组织开展的各类社会培训及其培训人员的类型、数量,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行业企业开展的技术研发、横向科研、生产服务等,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惠民服务活动的类型、数量及受益人群。

(十四)专业特色是否形成

诊改要点:专业建设和发展是否有亮点;专业特色是否形成。

分析数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学徒制改革、中高职衔接、示范引领、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数据,及其与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数据对比。

五、建设专业诊改工作链

专业诊改工作链是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专业诊改的依据,应包含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其中,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规划等,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学生毕业标准等,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教研活动制度、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学业作品管理办法、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诊改工作链,专业诊改工作才能有据可依,才能顺序实施和开展,才能逐步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自定目标、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断螺旋提升的过程,需要专业全体教师切实履行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进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Z].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2015-12-30.

[2]万德年.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设计[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79-81.

[3]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5]2号,2015-06-23.

[4]万德年.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研究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5(15):71-74.

[5]陈寿根.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93-96.

[6]万德年.试述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4-2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