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农户“空巢”、农业“空壳”是当今不少乡村面临的难题。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7.35%,伴随着快速城镇化,大量农民跨出“农门”,农村“三空”化和老龄化问题凸显,“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各地对城与乡、产与村、人与地关系的理解正在深化。日前,笔者走进湘赣乡村,探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实践,寻求破解农村“三空”问题的新密码,感悟农业农村正在萌发的新动能。
土地合作:如何从“单一收入”到“三金农民”
对比当今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在城市,而在乡村。
要真正缩小城乡二元差距,破解“三空”难题,离不开“产业”二字。其中,土地问题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儿。
湖南省宁乡市选择首先在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动脑筋。
“土地合作经营刚开始,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愿意入股。”宁乡大成桥镇鹊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剑说,为了让大家理解支持,头一年村里开了大大小小几百次会,一轮轮听取村民意见,完善方案,终于成就了全国有名的土地流转“鹊山模式”。
说起当时村子的状况,陈剑感触颇深:“村里就是‘稻谷+稻草’,没有产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地还得花钱请人种。”
怎样促进产村融合?鹊山村尝试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把村里的零散田块整合起来,再组建土地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统一将耕地对外租赁。为了让土地增值,鹊山将耕地划分成生产片区,租赁给新型职业农民耕种,采用“水稻+生态”的种植模式,将水稻与虾、鳖、鱼混合种养,建设葡萄、柑橘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全村4500多亩土地全部实现‘双种双收’,抛荒现象基本消除。”陈剑说。如今,鹊山村村民变身“三金农民”,既可以拿租金,还能享受土地合作社的二次分红,如果愿意种地,还能再有一笔劳动工资,收入比往年翻番。
做好土地文章,只是先手棋。接下来,钱从哪里来?
戴着黑框眼镜,一身入时装扮,眼前的许松林曾在长沙担任百事可乐供应链经理。2015年,不甘于现状的他看中了有机农业的广阔前景,毅然辞职,选择回到老家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边洲村。2016年,他带领村里10个种植大户,从村民手中流转的土地规模达1800亩。
“我有一个担心,就是怕资金链跟不上。”许松林说。
要真正让1800亩农田变成有机农田,投入大、时间长。“今年做土质改善,投了600多万元,其中自己投入200多万元,拿到国家对土质修复的补贴资金六七十万元,生态农业公司签订稻谷收购合同拿到一部分资金。”许松林感慨,土质改善共需3年,如果资金链跟不上,前期的投入就很可能打水漂。
针对不少种粮大户面临的难题,宁乡市在金融创新上动脑筋,探索宅基地抵押贷款、农机抵押贷款等。
“我把农机抵押了一部分,用180平方米的宅基地贷了10万元,通过信用担保贷了20万元。”许松林说。他期盼着将来金融机构为有机农业项目打开方便之门,实现更便利的贷款流程,引来更丰裕的源头活水。
乡村建设:如何从“物质花园”到“精神家园”
此心安处是吾乡。
美丽乡村,不只是物质的花园,更是精神的家园。这需要创新农村发展模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乡村更为深刻的意义所在。
晚饭过后,湖南省浏阳市古港镇梅田湖村“松山屋场”渐渐隐入祥和夜色。村民周逢维家的屋坪里鲜花簇拥,乡里乡亲坐一块儿喝茶小叙。这样的温馨场景,在浏阳乡村各个屋场比比皆是。
当地人说,有屋场,真幸福。
屋场,一直就以宗亲、地缘、历史而形成的自然聚居村落形式存在着,如今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功能。乡村治理引入幸福屋场模式,不仅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变化,也让村民们的生活大变样。从社会管理创新、乡村环境治理、村民素质提升着手,创建幸福屋场不仅在浏阳农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大众舞台、文化陈列室,也让乡村建设达到了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的效果。
梅田湖村村委会主任周峰说,在幸福屋场治理模式中,农村“空心化”、垃圾成堆等问题迎刃而解。在他看来,关键是三个创新:一是融资模式的创新,通过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的PPP模式,村里投入66万元配备了800多个分类垃圾箱,每户每年交费120元,把垃圾承包给专业公司处理,公司每隔一天就来村里清理回收垃圾。乡村小道干净整洁,四周绿树掩映,溪水潺潺。二是奖补政策的创新。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完成了农户的花园式庭院改造和沿梅田湖大道绿化美化。三是统一规划的创新。统一规划农户庭院式样、绿化植物品种,完成了农户花园庭院改造,房前屋后路旁无杂草、无裸土。
在浏阳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9800万元中,群众自筹8100余万元,占82.7%。其中,不乏新乡贤的全力参与。以新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成为一种新趋势。
谈到村里的发展,江西省婺源县镇头镇冷水亭村党支部书记俞玄保说:“我们将传统家训融入现代乡村治理中,充分调动乡贤和普通群众的积极性,新乡贤主动扛起了支持乡村发展的大旗。”
美丽乡村的新变化也让村民们自觉融入乡村治理。在冷水亭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家训:“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健为本”“潜心做事,端正做人”“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村民们将祖辈传承下来的处世哲学挂在家门口,成为一道道特殊的风景。
融合发展如何从:“理念创新”到“模式创新”
在婺源县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笔者见到了“妈妈菜园”公司创业者程瑞祥-罗乔维-周赛团队和他们正在开发的互联网休闲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这套系统,用户不仅可以从手机终端清晰地看到合作民宿、农家乐的实景全貌,还可以通过定制菜园方式定制农产品,通过VR技术实现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
然而,以“妈妈菜园”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如何把新的理念落到实处,创造完整的产业链条,都有待时间的检验。”程瑞祥说,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是简单的“+互联网”,而是通过互联网思维,实现旅游和农业的全方位融合。
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域旅游”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新模式,需要创新思路,更需要统筹体制机制。
改革,正是不断破题、解题的过程。
“要以系统思维来谋划全域景区化,努力形成一镇一特色、一乡一故事、一村一景点。”宁乡市规建局村镇科副科长谢华指出,未来要更精准地打造特色,挖掘历史文化,保护绿色生态。
就在前几年,婺源县簧岭村,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徽州村落,因房屋倒塌、村f“空心”化等问题一度濒临消亡。如今,随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速,一大批城市“快客”前来“深呼吸”,这里已是闻名遐迩的油菜花和“晒秋”美景观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