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

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9 00:27:58
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
时间:2023-04-19 00:27:58     小编:

导论:根与花

人类超越的指向有近有远、有低有高、有浅有深,而其最远、最高或最深者,即其视为自身之根源与归趋者,乃是宗教学所谓“神圣者”或“终极者”,也就是在不同的象征体系中用不同的名字所称的神或上帝。[4]人类超越自身超越自然趋向永恒趋向无限的倾向,集中反映为关于神或上帝的观念和信仰,所以这种观念和信仰的体系即宗教,也就成了人类超越性的集中表达。这就难怪文化的诸形态(如哲学、 科学 、美术、诗歌、 音乐 、舞蹈、戏剧甚至 政治 、伦理等等)在其发生时期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性质,甚至孕育于宗教母体之中。如果说文化象一棵树,那么这种上帝观或宗教性就是它的根。作为人类超越性表现的上帝信仰,作为人类价值和精神载体的宗教观念,凭借这种精神的孕育力量而构成了不同文化之树的共同根基。

文化的生长是一个在分化中 发展 的过程。哲学、 艺术 、科学、政治等等脱离宗教的过程,也就是它们迅速发展的过程。但这恰如树木的分叉和枝叶的伸展。一方面,这种分叉和伸展带来的满树繁花格外引人注目;另一方面,这些花朵与其根基的关联却常常为人忽略。本文的宗旨,借用这个比喻来说,是要就 中国 文化之树上的一朵花——儒学,与中国文化之树的古老的根——“天帝”观念的关系,来谈谈 现代 儒学“返本”应取的路向。

一、儒学与“天帝”观

一般学者都承认“天道”是儒学的主要观念。但主张儒学与古老的“天帝”有关联者鲜有其人。在我看来,“天帝”可以说是儒教的观念,但又不仅仅是“儒”的观念,而是中国古人超越性的集中表现,是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最基本的“原型”。[5]

我所谓儒教,非反映儒学或儒家之整体,而是指殷周以来绵延三千年的中国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为核心,包括“上帝”观念、“天命”体验、祭祀活动和相应制度,以儒生为社会中坚,以儒学中相关 内容 为 理论 表现的那么一种宗教体系。[6]关于这种宗教体系在 历史 上确实存在,关于它同儒学的关系之密切足以称之为儒教,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作了一些说明。[7]在此且作一点补充,说说为什么一种远在孔子之前的宗教可以称为儒教。

这个 问题 对汉语学术界来说,相比于西语(如 英语 )学术界来说是很容易解释的。因为在汉语中,“儒”不等于“孔”。[8]“儒”,本来就指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有具体宗教功能的人(《说文·人部》释“儒”曰:“儒,术士之称”)。他们所擅长并用以“教民”(据郑玄注《周礼·天官·太宰》)的诗书礼乐具有很明显的宗教性质,尤其是贵族行“礼”。所以,世界上既有萨满教和喇嘛教等宗教名称,同理,儒教作为宗教名称并不显得突兀。而且,我也认为把这种宗教称为“孔教”是不恰当的,因为“孔教”之称易使人认为孔子是它的创立者。至于“天帝”观念之早于孔子,更不碍它可被称作儒教的观念,正如“上帝”观念之早于耶稣降生,并不妨碍它可以成为基督教的观念一样。基督教的《新约·约翰福音》甚至直说:“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经存在。”[9]

有些学者主张称这种 中国 宗教为“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或“中国原生性宗教”。这两个名称确实描述了这种宗教的某些特性。但是,第一,这种宗教完全可能还有其他特性,第二,其他宗教完全可能具有这些特性,所以,若以特性描述作为宗教名称,那么一种宗教就会具有太多的名称,而且一个名称就可以指称太多的宗教。因此,这类“名称”可以用于学术讨论,却无法成为一种实存宗教的指代性名称,正如我们不能采用“印度种姓制传统宗教”来取代“印度教”之名,也不能采用“日本原生性宗教”来取代“神道教”之名一样。“儒教”之名在 历史 之确实不用来指代这种宗教的祭祀活动和组织制度,而通常指称儒学的教化成分或儒学的教化功能。但是第一,以 现代 才有的“宗教”与“ 哲学 ”概念来看那些成分,它是宗教与哲学兼而有之,而且既是“教化”而非“学术”,既称“儒教”的非“儒学”,则其宗教成分就多于哲学成分,则其宗教功能就大于哲学功能(因为对文盲居多的大众而言,精微的哲学 理论 很难起“教化”作用),这种宗教成分正是我所说的儒教的理论表现,而这种宗教功能也是同儒教的祭祀活动(祭天祭祖祭礼)和组织制度(家族宗法制度)分不开的;第二,“儒教”之名常与“释道”二教并用,既然用同样含有哲学和其他成分的“释道”在并用时被理解为宗教,则“儒”至少也是主要从宗教方面来理解的,若非如此,“儒释道”之并列就成了非同类事物之并列,犹如“山饮食”一般既不上口也不 自然 了;第三,“儒教”之名是在历史上形成并长期习惯的,我对它的解释虽不完全切合于它的原意,[10]但在对之作了明确定义(如本节第二段所为)之后,是完全可以用作这种中国宗教的名称的。说到底,一种传统宗教的名称,只能是在历史中形成并通用的俗名,而不是 研究 者描述其特征而创造的专名。对儒教概念作了以上澄清以后,我们可以就它与儒学的关系说:儒教是源,儒学是流;儒教是根,儒学是花;儒教的理论在儒学,儒学的精神在儒教;儒教在人民的下意识里,儒学在学者的意识之中;儒教在民众的生活里,儒学在文人的著述中。由于儒教的本质,就是“天帝”观念,所以儒学同“天帝”观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实际上儒学的“天理”,“天道”学说,就是天帝观的哲学 发展 )。只不过儒学与“天帝”观的关联,已经被忽略得太久太久了!

二、“返”归何处是“本”?

在以后的 时代 ,“天”的另一种用法,即在“ 自然 ”意义上的用法逐渐增多,但是,具有明显的宗教意义的“天”,即表示“天帝”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概念。在《左传》、《国语》并于“天命”、“天道”的大量说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国语·晋语》:“国之将亡,天命也”和“天道无亲,唯德是授”等等)之中,有一些表明“天”具有鲜明的人格性。如《国语·周语下》:“自幽王而天夺之明,使迷乱弃德而即临淫,以亡其百姓”,此语令人想起西谚所谓“上帝欲使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又如《国语·吴语》说:“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左传·昭公十一年》说:“天之假助不善,非祚之也,厚其凶恶而降之祸也”,在这里所显示的“天”之人格性,丝毫不亚于《旧约》所述的上帝。

国内学界中主张儒教非宗教者,常常以“天”不具有人格性为由,认为“天”同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根本不相干。至少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姑不论西方人所说的“上帝”,实际上还具有“无限性”、“不可理解性”、“全然相异性”(wholly otherness)、“超人格性”,因而绝不是“人格神”一词所能概括的,即以孔子所说的“天”而言,也是具有明显的人格性的。《论语》中孔子本人提到“天”的地方共九处,其中至少有“予所否者,天厌之(雍也),”吾谁欺,欺天乎“(子罕),”天丧予“(先进),”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和“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等六处所说的“天”,若没有人格性(包括知、情、意等等方面)根本就说不通。[14]另外两处即“天生德于予”(述而)和“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则表明孔子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创生者。至于最后一条,即“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有人解此处的“天”为自然,冯友兰反驳说:“此但谓天‘无为而治’耳,不必即以天为自然之天。且以天不言为一命题,即含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否则此命题为无意义。如吾人不说石头不言,桌子不言,因石头桌子,本非能言之物也。”[15]冯友兰的结论是:“孔子之所谓天,乃一有意志之上帝,乃一‘主宰之天’也。”[16]

又常见论者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和“敬鬼神而远之”等语为据,主张孔子和儒学的“非宗教性”。这种论证的关键失误,在于混淆了 中国 文化成型时期和孔子本人思想中“天”(“天帝”、“帝”、“上帝”)同“鬼”、“神”的重要区别。“天”主要指谓至高的宇宙主宰,“鬼”主要指谓死后续存的人物,“神”主要指谓变化无穷而被神化了的自然事物。在后人的论述或民间神话以至晚出的道教神谱中,“天”与“神”虽偶有混同(如“五帝”说或“玉帝”概念),但并不是完全同一,而且那并非中国原初的思想。由汉语中“天”字的用法之全部 历史 所体现的中国人集体无意识来看,“天”这一概念的至上主宰含义从未完全消失,并且与一般所谓“鬼神”有着本质区别。这一久被诸多论者忽略的区别,也许是中国宗教思想中最关键的 问题 。[17]回到孔子的宗教思想上来说,笔者认为,儒教改革应该“敬天而不祭祖拜物”,正好符合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18]当然,从诗书到孔子,“天”这个词间或也有其他的涵义(“自然”之天是其中之一),但本文的主题并非对这个词进行详尽无遗的语义学考察,而只是要说明,在中国文化的成形时期,已经形成了集中体现中国人超越意识的比较完备的上帝观念或天帝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以后的 发展 特别是在精 英文 化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学的发展,却逐渐淡化了这种超越意识,疏远原初的宗教精神。

被统治阶级把持的儒教或被当权者看中的儒学往往已变成权威性甚至宰制性的道德和社会教条[23],已把自己超越的根据换成了人间的根据,把自己宗教的力量换成了 政治 的力量。于是,在中国的这种社会环境中,发源于上古时期、植根于民众的意识之中的超越性宗教情绪,必然发展出中国第四大宗教,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二大宗教——民间宗教。说它是第四,是指它在宗教学意义上可与“儒释道”并列,说它是第二,是指它在发生学意义上早于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又先于道教或可说是道教的母体。[24]民间宗教虽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统一的宗教,而采取了形形色色变化多端的粗俗形式,但它们始终反映着一些基本的宗教特征。它们可以说是自上古时期就潜伏于中国民众下意识中的宗教观念的表现或变形,后来又常常吸收了儒释道各教的成分而以杂糅的形式出现。

民间宗教不但是对儒教官方化和儒学空疏化[25]的反应,也是对释道二教上层在实际活动中靠拢统治阶层而在 理论 活动中疏离下层民众的反应。正如马西沙所说:“无论儒学,还是正统宗教,也无法涵盖整个的传统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之体的是底层社会,是下层民众……他们也有自己的所思所欲、所喜所惧、所依所持,他们也有自己的幻想和理想,此岸与彼岸,有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与信仰。”“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虽然存在质的不同,但差异更多地表现在政治范畴。”[26]说到底,宗教上的“异端”之接近民众,不过是宗教上的“正统”之接近统治者的相应产物。被统治者利用宗教,是统治者利用宗教(或统治性意识形态)的必然结果。这两种联盟的对立或对抗,只有实行真正的政权分离才能消除。所以 台湾 民间宗教 研究 者郑志明说:“传统宗教(引者按:指民间宗教)的发展在霸权宰制下原本应该是相当恶劣的,在民间文化接近真空之下,游走于霸权体系的空隙之中,反而开出一番天地,。这是一种奇迹,也是一种危机。奇迹的是本土文化在传统宗教的宣传下竟能在民间生根,保持住社会的文化传统;危机的是依旧受到霸权价值体系的宰制,缺乏理性的发展空间,可能使社会的生理体质更加恶化……要迎接一个 现代 化的多元社会,传统宗教是否已经不合时宜,这不单是传统宗教的 问题 ,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治本清源的办法在于树立真正的自由平等,建立多元社会的共识,那么传统宗教也就不用再土法炼钢了。”[27]

“土法炼钢”的产物,虽然粗糙,却曲折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所依所持”、“幻想理想”、“此岸彼岸”,反映了深藏于人民心中的超越感意识或朴素信仰。[28]前引布洛费尔德为《 中国 诸神》作的序言中的这种 分析 不无道理:中国关于终极者的概念从孔子以后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知识分子多接受的非人格性概念,另一个方面是下层民众在人格性概念基础上 发展 出民间宗教。[29]由此观之,中国文化的超越意识之根,历时态地说,是扎在春秋 时代 之前的“天”、“帝”观念之中(从《诗》、《书》到孔子甚至老、墨的“天”、“道”概念乃其表现形式);共时态地说,是扎在每一时代广大民众的宗教观念之中(儒释道三家的某些 理论 和民间宗教的某些成分及其表现形式)。[30]

综上所述,儒学之“返本”,在时间上须跨越宋明心学,返归先秦天帝观之根本;在 社会 上应克服正统情结,返归民间宗教性之根本。从学理上说,要跨越 哲学 和社会伦 理学 ,走向宗教学的 研究 ,要克服等差有别的人伦关系,返归共同人性的超越根基。笔者绝不主张恢复祭天古礼,更不主张传布民间宗教,而只想重申一个事实:任何文化之树,若忽略了精神根基的培养而一味向高处生长,那么它的前景,恐怕就不仅仅是枝叶衰败,花果飘零了!

三、不“开”何以能“新”

一般说“开新”,都是要开创新境界的意思。我在此想说的是,对儒学而言,这“开”字首先必须是“开放”、“开通”、“打开”自身。“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二是对内开放。

前面所述的先秦天帝观念颇为接近西方的上帝观念,表明中国文化之根与基督教文化之根是相连相通的,此处不赘。本节仅就作为中国文化近代之花的新儒学的一些重要观念,来看看它为了“开新”,如何可以和为何必须“对外开放”,换言之,它有哪些与基督教神学相通之处,它向基督教神学 学习 的必要何在。

其实,从理论上看,在心学得势之前,从孔孟到程朱的儒学或儒教理论是较近于基督教而较远于佛教的。程伊川云:“圣人本天,释氏本心”(《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下》),又说:“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同上书),这就肯定了天的客观性和至上性。余英时评论说:“在‘理’上添出一个‘天’字即为保证此世界为客观实有而设。……宋明的新儒家无论其对理字持何种解释,都无法完全丢开‘天’字。”[33]为什么呢?因为“‘天’是价值之源,分量之重,不可待论。主张‘心即理’的陆王一派,虽极力要把价值之源收归于‘心’,但也不能真将‘理’与‘天’切断。象山、阳明都自觉上承孟子,但孟子的‘四端’之‘心’,仍然是‘天之所以与我者’。故阳明也常说‘良知即天理’或‘天理之良知’之类的话,不过此中‘天’字的意义较空灵而已。”[34]大致说来,新儒学中程朱一系的思想更能反映儒教的精神,也更具有与基督教思想相通之处,从而为新儒学提供了向外开放的可能。因为这一派不象陆王心学之近于佛教禅宗,他们所说的“天理”或天道是超越而实在的。他们不象契嵩所批评的那样“徒守人伦之近事,而不见乎人生之远理”,他们并不因“天道远”而忽视天道,因为他们知道,这天道乃是“人道”或“人伦近事”的形上保证。这正是这派理论可以同基督教神学相通相接的地方。

一般人都认为儒家主张性善(来自孟子心性论),基督教主张性恶(源于圣经原罪说),所以二者不相容。此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致的错误结论。当朱子论述“天理人欲”或“善恶”、“理气”的关系时,他强调指出,“日用间运用都由这个气。只是气强理弱。”(《语类》,卷十二。)这里说在生活中,恶的人性胜过善的人性。实际上,从荀子的性恶论到宋儒的“气质之性”学说表明,儒学也有性恶 理论 ,只不过这种理论未能象基督教的类似理论那样,体现在追求法制不求圣主的 社会 政治 观念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反而被片面性善论的乐观主义淹没了。另一方面,基督教神学的“原罪”论虽广为人知,但是第一,它的另一层积极含义即对人的责任强调在 中国 未得到阐明(下文会有提及),第二,基督教神学的“原义”论在中国很少为人所知。原义论指出,人既“按上帝的形象造成”,就赋有爱或创造的可能,就可以成为“上帝的儿女”,甚至参与上帝的创造,“赞天地之化育”!由此观之,儒家与基督教的人性论,都不是单纯的性善论或性恶论,而是善恶兼有论。

当我们看到余英时说,“新儒家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此世’的负面力量,时时有一种如临大敌的心情”[35]之时,我们 自然 会想起基督教把人的罪性视为魔鬼的古老象征。当我们看到朱子说,“问天地会坏否!曰不会坏,只是将相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语类》,卷一)之时,我们也自然会想起基督教此说的上帝惩罚和世界末日。

但这里自然会出现一个 问题 :如何“打”,如何“起”?谁来“打”,谁来“起”?这就涉及了儒学特别是新儒家在论及超越问题时的矛盾或缺陷,显示出它“对外开放”或向基督教神学 学习 的必要性。

余英时已经看出这个矛盾。[36]他先引用《朱子语类·卷一》:“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这里要人见得。”然后评论说:“天上既无‘上帝’,如何又不能说‘全无主义者’。”[37]这确实是个矛盾。再者,朱子说的“主之者”即为“理”,而他说的理又“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这就有了更大的矛盾。因为第一,“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者对于无道的世界与人物,既不可能“打”,也不可能“起”;第二,既如余所言,“‘理’虽有‘天’的远源,但‘天’已不再管事,一切价值问题都收归人的‘心’中”[38],那么,鉴于人心各各不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以至世俗主义就不可避免了。这正是笔者所说儒学(特别是心学占上风后的儒学)疏离了天帝观的后果,也正是儒学最需向基督教神学取长之处。正如唐君毅所言:“即孔孟之思想中,如只有人道或人之心性论,而无天道天心之观念,或其天道只是如今日 科学 中所言之自然之道,则人之心脏与人道人文,即皆在客观宇宙成为无根者,对客观宇宙,应为可有可无之物。……诸个人之心,亦将终不能有真正贯通之可能与必要,宇宙亦不能真成一有统一性之宇宙。”[39]这简直是一些新儒家学说和某些当代儒学者给儒学和中国文化施行的窒息致死术!

正因为看出了超越性方面的堵塞是致命的缺陷,一些真有见识的“ 现代 新儒家”乃能洞察到儒学向基督教开放和学习的必要。杜维明说:“基督教的超越性很强,它可以完全独立于现实政治和现实世界之外,在另一个全然不同的领域里创造其精神文明,因而它总有办法保持它的纯净性。儒家没有这个选择,可以说儒家主动放弃了这个选择,这要进行内在的转化,因此在运作过程中,很可能庸俗化肤浅化,变成现实世界里唯利是图者的一个理论上的借口。……这是儒家传统和现实世界结了不解之缘后难以逃脱的缺陷。……我们应该吸取基督教神学的智慧结晶,从当代基督教神学家中得到启示。”[40]关于儒学“应该吸取”而且可以“得到”的“基督教神学的智慧结晶”和“启示”,不可能在此详述[41],只能在杜维明所谓儒学“放弃”而基督教未曾放弃的“超越性”选择之外,再举几例如下。

儒学学者通常接受朱子关于“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之天即不是人格上帝的观念,但是,姑不论这个“天”概念已背离其原初的意思,且看唐君毅接近于冯友兰的这一见解:“孔孟谓天为无思、无为、无欲,实正如其言圣人无为而治,不思而中。此非不及思虑、意志之意,而是有思虑、意志,复超乎思虑、意志以上之意。超乎思虑、意志之天,为人之所从出,亦即人的思虑、意志所从出也。”[42]西方神学和宗教 哲学 在论述上帝人格性的 问题 时,对于上帝之“人格性”学说为避免“不及”人格性之歪曲,在肯定其有人格性(当然包含思虑、意志等等)时指明其“超乎”人格性之上,以及超人格又包含人格性的上帝乃“人之所从出”,即人之人格性“之所从出”等等问题,都有远为详尽和周密的思考和论证,远不象一些当代儒学学者所以为的那样可用“人格化上帝”一语概括之。那些论证,是很值得儒学学者对照新儒学关于“天”、“理”的 理论 加以 研究 的。唐君毅说:“无论孔孟对天之态度及对天之言说,如何与西方宗教不同,然要可指同一形而上之超越而客观普遍之宇宙的绝对精神,或宇宙之绝对生命,而为人之精神或生命之最后寄托处也。”[43]这种出类拔萃的 总结 ,显然是这位儒学大师对西方宗教哲学中之绝对观念论和人格观念论虚怀以对,抱持开放态度的结果。

按余英时的总结,新儒家所谓“理本身不造作,一切要靠人心中之‘理’作主宰。所以此世界无所谓‘最好’,[44]而是可好可坏;坏到极处便会毁灭。”[45]“西方的上帝给人‘自由意志’,使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新儒家的‘理’则只给人以为善的自由。根据理气论,恶源于气,因为气不循理而动便成恶。所以恶是被决定的,并无自由可言。”[46]这里也表现出好几处误解和矛盾。首先,这里表明当代儒学学者(即令不是那种仅靠某些通俗简介来了解基督教的儒学学者)很需要对基督教神学尤其是 现代 基督教神学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按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恶”有两种,一指人为之恶(源于人的罪,即sin),一指 自然 之恶(源于非人为的原因,即evil),后者含有从本体论上说世界尚不完善尚有缺陷之意。有鉴于此,所谓“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之最好者”,并非说世上无恶事无坏事,而说世上之恶事坏事并非全无意义。[47]此说不但未排斥世界“可坏”的可能,反而有助于理解“恶是被决定的”。对这种恶,基督教神学恰恰作了更少臆测也可以说是更为合理的 分析 。[48]其次,这里也暴露了新儒学的矛盾:第一,既然一切靠人心中之“理”主宰,而“理”又只给人以为善的自由,那么,世界便只能“好”,如何能“可好可坏”呢?若说“气强理弱”“恶是被决定的”,世界便只能“坏”,又如何能“可好可坏”呢?第二,理既无情意,“不造作”,则世界“坏到极处”时,谁来“毁灭”?“人物都尽”时,谁来“又重新起”?第三,倘若“自由”(哲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而非 社会 政治 意义上的“权利”自由)意味着只能做一类事而不能做另一类事(在此指只能“为善”),则自由不成其为自由了。须知自由是有限的,但却不等于它的反面。[49]在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几个方面的关系上,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分析得更深刻也更周全。因为人的自由使人可能为善亦可能作恶(这正是人会犯罪的可能性,即“原罪说”的含义),所以世界“可好可坏”才合乎逻辑;因为上帝可以造作也可以惩罚(这正是基督教上帝观的一部分),所以世界可“尽”可“起”也才合乎逻辑——这不正是基督教神学可以给儒学的“启示”吗?而且,正因为人赋有真正的自由(可做一类事亦可做另一类事),所以善也才成其为善(不得不为的“善”,不能称为善)。这种自由意志学说由此而捍卫了人的尊严——人不是被决定只能为善或作恶的木偶,不是机器人,而是被赋予了自由因而自己决定去行善或作恶有抉择权的造物,因此,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不能推诿于命运或上帝。这种与“原罪说”和“自由意志说”相关联的基督教人性论,显然比单纯性善论的乐观主义和单纯性恶论的悲观主义更富于现实意义,因为它既鼓励人在道德上抱有信心(可以为善),又提醒人在道德上约束警惕(防止作恶),而且必然要求用外在的机制制衡来抑制人作恶的可能,而不天真地寄望于“清官”“明君”,这显然有助于符合人类实际的法制。

当代新儒学关于中西思想有“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之别的说法,会造成一些误解和困惑。[53]最表层的或字面上容易引起的误解是:超越既意味着超出自身、越出向外,则“内在超越”这一词组几乎是自相矛盾,而相应的“外在超越”这一词几乎是同语反复。当然,当代新儒家用这个词组有特定的含义,即指通过内在的路径去实现超越的目标,但是这里仍会出现 问题 :既然所讨论的是精神生命的问题,则西方人也是要通过精神信仰去走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的,而精神信仰难道不也是“内在的”路径吗?所以,如果“超越”是指个人的“成圣”( 中国 用语)或“圣化”(西方用语),则中西无别,都要走“内在超越”的路。

但是,就问题的关键即“超越”的 方法 来说,若一味只求诸“本心本性”,忘记了“尽心”、“知性”旨在“知天”,忘记了“存心”、“养性”旨在“事天”,凡事以己心为准则,恐怕会离孟子讲的这个目标愈来愈远。这种修身的方法被说成是儒家的典型方法,但却不符合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里的重要说法:“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第二十章)按此说法,知天是修身的条件,而且是根本条件。《易传·系辞上》也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用西方的语言来说,就是要“遵主圣范”,上帝既创世爱人,人就该努力创造,敬主爱人。人的作为,应效法上帝的作为。

从宗教 哲学 上说,“超越”和“内在”指的主要是“天”(或“天道”或“上帝”)与世界与人类的关系,了解这种关系,方能“知天”;知天,方能畏天、顺天、乐天。比之于“内在超越”说,似乎以下说法对于“天”与世界的关系,对于“内在”与“超越”,说得要清楚得多:“天既是客观地独立存在,有至高无上与统摄万有的意义,故天道亦有客观独立而为人的公义的依据,是绝对的与究极的意义。又天不离万有而独自存在,而是与万有共成其为天,故天道亦有超越而又内在的意义。”[54]这里借用西方宗教哲学的概念,说明了“天”与人的关系,与万有或世界的关系。而在这个意义上的“超越”与“内在” 问题 ,论述最详尽又最有说服力的,恐怕莫过于 现代 基督教神学中的“超越神论”(PannenthEism)。

我在此可以借用刘述先的话来说:“当代新儒家可以向基督教所学的决不止于上面所提到的几点,我只不过是尝试去开启几道门户,指出新儒学可以不必担心动摇、改变自己的终极托付,主动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吸收含藏在基督教传统内部的睿识。”[55]刘述先也观察到:“西方现代神学、宗教哲学所 发展 之新潮流颇有其与儒家思想之互相呼应处。……吾人今日正当重新反省儒家思想之义理结构,也自可以由西方相应之思想发展之中吸收一些营养的资粮。”[56]

以上所述,表明了当代儒家向基督教神学“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断言,儒学若不“对外开放”,便不可能“推陈出新”。曾专门撰文[57]论述儒学向基督教 学习 之处的刘述先,以及前引唐君毅、杜维明等现当代儒学学者,之所以可以成为现代“新”儒家,主要的原因之一,难道不是他们在基督教思想开放的环境下,又程度不同地对基督教思想持开放的态度吗?

最后,简单说说“对内开放”的意思。读者从前文可能会觉得,在重客观天理的程朱与重主观心性的陆王之间,我显然尊前抑后,其实并不尽然。因为第一,我认为纯主观或纯客观的进路都是不存在也走不通的(这是个专门的哲学问题,此处不遑详论);第二,与程朱学派面向士大夫、面向统治者,故易脱离下层生活变成外在权威的倾向相比,我又赞赏陆王学派面向大众、面向 社会 故易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 方法 。这种对比,当然只是相对的、方法上的。

王艮之所以能“指百姓日用以发明良知之学”,按余英时说是因为陆王之学“简易直接”。又王阳明所谓‘“满街都是圣人”,实指儒家伦理应普及于社会大众,而不只是士阶层的事情。因为“诵习乎经史之文,讲求于性命之本,此唯一二读书之士能之,未可执颛愚顽梗者而强之也。良知者,良心之谓也。虽愚不肖,不能读书之人,有以感发之,无不动者。”[63]陆王之学是不是就那么简易直接,“良知”是否能离开“天理”来说(如一些学者所为),这里姑且不论,但是王阳明确有不少值得现代儒学学者甚至整个“学术界”继承发扬的伟大之处。其中一点是他对“治生”的重视:“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蒙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学何二于治生?”[64]我在这里不是说学者都该“下海”(其实从原义来说,“作买卖”或“做生意”毫无贬意,而“下海”本来有非正当营生的意思),而是说,第一,时至今日若还以作买卖做生意为不正当,那就不如几百年前的王阳明了;第二,正如余英时所言,“作买卖”既是百姓日用中之一事,它 自然 也是“良知”所当“致”的领域,[65]今日 中国 所缺少的不是商,而是正当有德的商业竞争。王说的“心体无累”,确是“良知”作主之意,但是就建立真正的市场 经济 而言,恐怕高唱“良知”或高呼“儒商”是毫无用处的,有用的是建立在平等、公正基础上的法制,即相应的社会制度的保障,这里涉及的原则恐怕又关联到超个人之上的“天理”了;第三,所谓“治生”,当然不止是做生意,在现代社会中,也不止是“农工商贾”,因为人的生活全面依赖于社会,所以每一个方面的社会体制,都直接 影响 “治生”,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影响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若不以儒学的“天理”、学术的“原则”进入社会生活,进入社会体制,造福人民大众,儒学何用?学术何用?

4

4、按指莱布尼茨所谓“这个世界是一切万能的世界中之最好者”之说。

4

5、《 中国 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63页。

4

6、同上。

4

7、参J·希克《宗教 哲学 》论“恶的难题”的一章(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莱布尼茨以及其他思想家的“神正论”,包括“最好”说,其主旨恰恰是为恶之存在作出解释。

4

8、参阅保罗·蒂里希(P.Tillich)《系统神学》关于实存之“悲剧性”的 分析 。

4

9、余英时也指出新儒家伦理的哲学根据有“ 理论 上的困难”(参见《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64页注释。)

5

1、例如P·蒂里希的《系统神学》第四部(P·Tillich's Systematic The ology,PartIV)。

5

2、《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第537页。

5

3、这已经开始引起批评和争论(参见冯耀明、杜维明、刘述先等人最近在“当代”杂志第84期到第96期发表的文章)。

5

4、李杜:《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第6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

5

6、同上书,第65页。

5

7、同上书,第300?11页。

5

8、《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86页。

5

9、同上书,第87页。

60、《明儒学案·卷三二》。

6

1、《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90页。

6

2、《传习录》三一三条。

6

3、《传习录拾遗》第十四条。

6

4、《传习录拾遗》第十四条。

6

5、前引书,第94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谈新文化运动与儒家“孝”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23-03-13
【摘要】“孝”的伦理内涵,经历了从祖先崇拜的宗教伦理、尊祖敬宗的宗族伦理、善事父母的家庭伦理到孝治天下的政治伦理的发展演变。以儒家对“孝”伦理的建构和述作来看,“孝”的逻辑起点在于“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在这一视阈下......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与中国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2-11-25
在去年底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根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温家宝总理出席领导人会议并与有关方面合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始终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
拨开繁花锦 觅得语文根
发布时间:2023-04-26
摘要:尽管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断出新,尽管教育教学的手段不断变化,尽管教育教学的口号不断响起,但我们要守住语文的根――即我们必须明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只有明白这三个根源性的问题,才能让语文教学在进入了深水区,......
浅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
发布时间:2023-03-04
浅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 摘 要:在当今的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过去人们只是一味强调了解西方文化,导致我们放弃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对中国英语特色的研究,认为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我们应在......
谈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2-06
谈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谈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谈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论文摘要:旅游文本翻译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发布时间:2023-05-03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 时代 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13-12-17
孟子曾说过,益友有三,直、谅、多闻是益友。那么,余秋雨很直率地表示如果搭不起第四座桥,缺乏有终极关怀的生命体悟,那么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意义就没有办法公诸于世;陈瑞献的慨切陈词,一定要通过顶峰经验,有开悟的心灵,才能够创发......
培根养卉静待花开
发布时间:2015-08-25
2015年5月8日,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首届社团嘉年华在沈阳市第四中学隆重举行。 活动在沈阳市第四中学民乐社演奏的《担鲜藕》、《红楼梦》中,拉开了序幕。接紧着,沈阳五中等四所学校做了机器人和科技创新社团的展示。据沈阳市......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准备与开展论文范本
发布时间:2018-07-24
一、初中化学实验准备化学教师是实验的主要引导者,在实验的准备阶段必须先了解实验内容,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列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在部分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完美的实验效果,药品用量大,危害较大,所以在实验的准备阶段不仅要考虑到实验的成功与否,还要考虑到对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倡导绿色实验。在一般的化学实验过程中,仪器应以小型的为主,把药品的用量控制到最少量,在选择设备的时候除了关注实验的趣味性外.........
浅谈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
发布时间:2023-07-22
一、现代中国与儒家叙事 曾亦: 保守主义的回归: 从康有为到邓小平在我看来,现代中国思想实际上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就是从孙中山到毛泽东,这是一条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各派思想,无论是左派的马克思主义、......
道德的功利性与返本归真
发布时间:2023-04-01
道德的功利性与返本归真 道德的功利性与返本归真 道德的功利性与返本归真 【摘要】在经济主义成为强势话语的时代语境中,道德的外在功利性价值受到重视。它迎应了人的物质欲望,却导致道德的工具化和消解。道德的价值只有回......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战略
发布时间:2023-03-15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创新。本文试从现代化建设切入,对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的关系及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各位方家。 一 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
国力强大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
发布时间:2023-02-06
5月最后几天的纽约市贾维茨展览中心,书香怡人。北美地区最大的图书版权贸易盛会――2015年美国书展正在此举行。作为中国图书“走出去”活动的一项“重头戏”,中国出版商带来上万本图书参展。 这是中美建交以来,中国在美国举办的规......
文明中国梦,一路花开
发布时间:2023-05-21
黄河之水滚滚东流,千百年来送走了多少风流英雄,又见证了多少帝国王朝的兴衰。而被黄河之水深刻浸润着的华夏文明虽历经沧桑百代,确始终焕发无比的朝气与活力,绵延不息。 中国的文明史令国人自豪,文明的中国使国外学者惊讶万分。......
浅谈戴震与儒学哲理化进程的终结
发布时间:2016-07-04
从根本上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就是道德治理学问。随着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在历史进程中的深化和激化,以及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为争夺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而展开的角逐,启动了儒学思想发展的哲理化进程。其中,孟子出于......
文学史书写与《儒林外史》的经典化
发布时间:2023-02-26
摘要: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被纳入文学史的书写范畴无疑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史中,《儒林外史》经历了由缺席到出场直至经典化的过程。仔细梳理《儒林外史》进入中国文学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
发布时间:2023-01-29
全球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全球化是说全球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的全球意识的崛起,全球化意味着视全球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这个大家庭之中,国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
论经济学的文化本位与中国经济学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4-01-07
摘要:我国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但是我国缺失自身的经济学文化,这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中国经济学是必要的工作。本文首先提出现实问题,接着阐述了文化本位与经济学发展的文化本位,并在最后提出了如何建构中国经......
借鉴与发展:当代中国儒学与法律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3-16
摘 要:法律与信仰,作为支撑社会秩序与精神的两大支柱,一段时间以来被认为是两种独立的存在。然而,信仰作为人类文化之源,法律作为人类文化之流,二者往往割裂不开。作为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长时间受到儒学思想的熏陶,目前却尚......
开化,花开的时刻
发布时间:2015-08-25
雾霭中,那一声呼唤 犹如一道密令,只需转过身来 我就站到季节的前沿,就用水 洗净淤积的尘土,逃离般 奔向开化,迎接温暖的宿命 一缕缕光,源自根 又照亮根,照亮夜色和夜色中的 绿意。叶子竖起耳朵,佛的呼吸 以雨......
浅谈农村中学开发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摭谈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 开发 校本课程 文化选择 论文摘要:课程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课程的开发通常是从人类已有的文化选取部分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是由实施课程......
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要]目前,文化体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转变为多样性结构。例如,“草根文化”这类文化较为驳杂且具有新颖性,是在中西方文化冲击过程中融合形成的文化体系,备受老年群体喜爱。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精英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发展型压迫与家国理性:新时期返乡的痛与力
发布时间:2022-11-19
像中国这样具有五千年历史的超稳定农业文明国家,近现代以来受到外来现代化冲击时,其主要反应是“师从西方”的制度变迁:无论是器物改革的洋务运动、政体改良的戊戌变法,还是国体变革的辛亥革命、文化革命的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成......
儒家思想与中国民主
发布时间:2023-02-23
"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20世纪实现民主转型。进入21世纪后,仍然有一部分“特殊国情”论者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基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决定论的逻辑,......
论儒家道德文化与当前国民教育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2-08-26
[摘 要]儒家道德文化中包含很多文化精华,其中很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对于当前的国民教育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关于“道”,儒家主张士志于道,人应该秉持建功立业的信念对社会有所担当;关于“德”,儒家认为事举而中、中庸至德,中庸之......
浅谈儒家的和谐观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 关键词:儒家 和谐观 “无讼” 调解制度 论文摘要:调解制度作为解决刘纷的一种方式,是 中国 传统 法律 文化特别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渊源鱿在于儒家以“无祛,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观。主要论述儒家和谙观中的......
论《镜花缘》对儒家文化教育体制的消解
发布时间:2022-08-03
在《镜花缘》俄文译本的译后记里,苏联学者费施曼称《镜花缘》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巨著①,可见其体例的特别和内容的驳杂。本文想从较受忽视的塾师笑话、戏谑酒令入手,发现《镜花缘》中隐隐显露出的......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学,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解除课堂话语霸权,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真实的课......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要:近些年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我国外语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定位还不够明确,中西文化导入失衡,大学英语教材缺乏本土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师本土文化意识淡薄......
守住传统文化“根”与“魂”
发布时间:2023-04-25
守住传统文化根与魂《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虽然分布于不同篇章,看似零散,实则不然。在整理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这是关于认识和实践问题的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孔子从知之来源、知之能力、知之方法等方面对知进行了较为详细、透彻的解读,其中关于学习的论述贯穿知的各个方面。同时,孔子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强调实践是最基本的活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帝国主义、艺术与文文物返还》之人类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02
摘 要:《帝国主义、艺术与文文物返还》一书汇集了美国、土耳其、英国等国专家学者的9篇论文。这9篇论文也是2004年在华盛顿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的成果。本书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对人类文明进程中“帝国主义”掠夺文物的......
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05
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论文摘要:旅游文本翻译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旅游文本......
关于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1-14
关于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于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于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文章 来源 自 3 e du 教育 网 论文摘要:旅游文本翻译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与......
浅谈先秦儒学的地域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2023-02-09
儒学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能不断吸纳不同文化因素以丰富其内涵。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在生成、传播的过程中,就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拟以邹鲁儒学、齐地儒学、三晋儒学为例,对先秦儒学的......
试论创新的根本
发布时间:2022-07-23
" 摘 要 认识的创新是创新过程的根本,这与创新是“实践的事情”并不矛盾。深入挖掘人的认识能力、“能动的反映”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是深入探讨树立和培养全民族全面创新意识之必需。关键词 创新意识 认识 能动的反映1 创新的定义 近些......
略谈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23-03-28
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在开发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主重作用,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公民的传统文化教育,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用传统文化明辩义利的思想,端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
劳动:实现中国梦的根本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后又在不同场合中,用不同的内涵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他强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25
【摘要】我们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看,儒家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的文化进程。并且,二者又相互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征。......
“儒学思想”与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2-11-05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中,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中“......
自由与儒学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王海明认为,自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而不是自己的想望――进行的行为。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缺失利用自由能力的条件,自由行为仍然不能实现。接下来,王海明引进了对自由的传统的经典理解,即“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儒家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布时间:2023-01-25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把儒家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使儒家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通过儒家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 孔子提倡“仁”,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教育上重视......
初中化学校本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2-12-02
校本作业的开发,既要考虑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是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要注意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作业存在统一性、随意性等问题,需要在设计校本作业中注意校本作业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层次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校本作业具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初中化学;校本作业;问题;对策作业是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要取得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校本作业的开发.........
日本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5-08-05
摘要:通过对日本著名现代建筑师丹下健三及其作品香川县厅舍的分析,探寻日本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路,为我国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提供创新与传统相结合设计方法的借鉴。 关键词:建筑文化;继承;创新;香川县厅舍 中图分类号:......
论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发布时间:2023-05-25
摘 要: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泰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从而使得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互补现状,即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同时,也实现了双方的渗透发展。因此,本文将着重于分......
浅谈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2-12-17
" 【论文关 键 词】甘肃农村中学 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对策 【论文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分析甘肃农村中学在课程资源、教师专业素养、办学理念、管理体制......
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根本
发布时间:2023-06-13
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根本 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质,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 企业管理现代化以实现社会、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是包括企业管理观念、方法、技术、手段等全方位的现代......
浅论中国传统公文制度中的“押”与“花押”
发布时间:2023-07-11
论文 关键词:花押;五云体;公文制度 论文摘要:“押”,是 中国 传统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公文的处理者在处理好的公文上签署处理意见,并签注自己的姓名和日期的行为。“押”的内容在不同时期并不一致,早期主要指签......
儒学与人际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儒学;人际;和谐 【论文摘要】儒学是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中又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思维方式,探求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伦理机制。李真这位政坛上耀眼的新星何以堕落成特大经济犯罪分......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中中美文化冲突的根源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在全球话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商务活动中总会存在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但却因两国的文化差异巨大而经常出现文化冲突,甚至影响国际商......
儒学在美国:动向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3-07-02
" 一、南乐山论儒学的现代意义 前波士顿大学神学院院长南乐山(Robert C. Neville,2000)几年前出了本名叫《波士顿儒家——现代晚期的可行传统》的书,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儒学在西方的传播及发展非常有帮助。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绍......
浅谈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2-1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作为乡村中学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实现学生素质的培养、切实......
新儒家、新道家与新经济
发布时间:2014-01-07
新 经济 本质上是新道家、新儒家价值观在“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一种 历史 实践。 大国“和平崛起”的本质是什么呢?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使 中国 变为强国。强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和平崛起的实现,最终系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
植根传统文化 创新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植根传统文化 创新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需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教学因......
谈重返“精神原乡”的激情与迷失
发布时间:2023-02-18
巴金晚年散文巨作《随想录》,为他在重返文坛后赢得了举世声誉。其印数之众、传播之广、赞扬之多,就一部散文集在同时代产生的直接影响和获得的社会评价来说,《随想录》在当代中国可谓无与伦比[1]399。而同时,它也引起了一些非议。《......
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发布时间:2023-04-22
【 内容 提要】 中国 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即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症”的药方,就是重建有民族特色的,适应于当代文学创作实际的文艺 理论 体系。而建设这种......
国粹与儒家文化思想——兼论祭孔及我国发展的阻力
发布时间:2014-01-17
儒家文化思想,在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历史上,极大地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社会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人性的修养,对于社会道德的拯救和重建,对于社会文明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一种博大精深的传......
浅谈瓷花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3-02-20
摘 要:早在东汉时期,在中国的南方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瓷器就已经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陶艺家的钻研和探索,陶瓷艺术不断地发生着跨时代的改变,其制作艺术也越来越精湛。艺术需要继承,但不能一成不变,需要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进......
浅谈学校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升华
发布时间:2023-02-10
名校之名,首在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是指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
谈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3-01-27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经历几千的发展而产生的物质财务与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到高校的舞蹈教学当中拥有十分中重要的作用。艺术类高校的舞蹈教学是我国优秀舞蹈人才的培训基地......
中国文化的“体”与“用”
发布时间:2023-08-04
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总体上是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和破坏的历史。不过,这一过程中却不乏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但在“新文化”的滔天巨浪下,这些努力并未能挽救中国传统文化风雨飘摇、日趋衰败的历史命运。与它相关的“复辟......
重启中国文学的“寻根”旗帜
发布时间:2023-05-21
一、“文学寻根”的昨天与今天19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界曾经掀起过很辉煌的“文学寻根”运动。然而,短短两三年间,它就如昙花一现,迅速从文坛消弭,之后更为人们完全否定和基本淡忘。在谈论这场运动时,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人几乎一致认为其失败是必然的,理由在于其主张背离了时代潮流,犯了方向性错误。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当时(甚至包括之后)中国文学迫切需要的,是向西方学习而不是向传统回归(寻找)――事实上,取“.........
浅谈高校教育中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
发布时间:2023-07-13
"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 儒学人文精神 化育之道 论文摘 要: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丰富高校人文教育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内在超越的根本......
“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要寻根作家们最大和最终的追求是对文化的开掘,但是由于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使他们在“寻根”过 程中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因此在理论文本和具体创作实践中,呈现出了相当复杂的多样性. 关键词: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寻根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新的文学作品涌入我国的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往外输送我们的文学经典,我国的文学作品也在逐步走向世界。近几年来,文学作品的输出被置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位置。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文学要如何在世界文学之林中明确自己的地位,该怎么样与西方的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文学之根,如何寻求更完整的中国文学呢?关键词:全球化;现当代文.........
简述行政法的根本理念与制度(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25
行政法是在近代民主法治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法律部门,它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行政权的扩张和对行政权的控制而繁荣和兴盛了起来。各国的行政法,从概念、范围、制度到基本观念,都存在差异,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如何看待......
花押印章的设计艺术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 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花押作为古代印章的标志,对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花押印多指元押,元押多用于文书上,人们根据个人喜好,选用特殊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志,标在文书上。随着年代的不同,花押的用字、图案、制作、风......
浅谈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教师的作为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都是对话的主体。其中学生是阅读文本的主体;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文本是精神客观物化的形态,也是阅读教学多元主体对话的载体。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作......
寻找中国文化的乡土社会之根
发布时间:2023-01-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与历史学便开始出现合流的发展趋势。前者主要强调人类学研究中的历史学视野,后者则突出历史学研究中的人类学视野。而无论人类学或历史学,二者均有必要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形成多元开放的方法论自觉心态,......
浅谈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
发布时间:2015-09-10
【摘 要】指出了民居建筑反映了各民族、各区域的历史文化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针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及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价值的研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优秀的......
简谈生态危机根源的多维性与生态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23-02-04
现代文明的进步与人类的贪婪、自私、虚荣、享乐相互交织、难以剥离,如何避免文明的奢华毁灭自然的崇高而导致的人类最大悲剧,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日趋严峻的生态困境面前,人类本能的求生欲推动人类作出理智的选择,直觉感......
儒家法与西方自然法的本质区别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05
[内容摘要]:“儒家法与西方自然法的本质是否相同”这个命题困扰学界多年,本文主要通过考察《法哲学论》一书提出的观点,运用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的方法,在肯定两者是具有本质不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两者还具有有无斗争性和......
儒家伦理与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3-06-20
儒家伦理与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 商业伦理是指任何商业组织或生产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赢利时所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它不仅要求人们去做个好人,而且还要求人们在建立一个好公司时,要建立一套好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
基于任务的高中新生入学校本教材设计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3-02-11
高中学校通常在新生入学前会发放一本“新生入学指南”的小册子,帮助其提前熟悉校园环境。但由于纸质材料的局限性,效果往往欠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脑游戏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那么能否将教育内容和游戏有机结合做到......
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化性
发布时间:2023-02-05
1中国电影剧作现状 从中国电影文学剧本的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电影初期到1945年左右,可称为发展时期;然后是第三代到第五代导演的文学改编,可称为文学改编成熟时期;第三个则是从第六代导演开始的电影文学剧本的创......
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综合新能源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4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
飘向春天的叶与开在心里的花
发布时间:2023-07-09
秋天,一片黄叶从树梢落下,被风吹着,在空中悠悠地飘。 “妈妈,它要飘向哪里?”小女孩问。 “春天。”妈妈答。 “春天?” 春天到了,小女孩指着一片绽开的新叶问:“妈妈,它从哪里来?” “秋天。” “秋天?” “......
浅谈儒学中的道、德、仁
发布时间:2022-12-07
第一章 道 《论语》中称是天命令孔子去复兴道。在人们的理解中,天是一种无法理解和无法预知的力量,作为一种非人格的指令力量,类似与命运,是人类无法违背的。正如《论语》中所说,孔子的任务是去找到人类的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
试论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
发布时间:2023-01-04
"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 主体性教育 人文教育性 主体能力 主体人格 论文摘要: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包含语文教育在内的教育活动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因而由此可以观照语文学科性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唤醒和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为此则必须......
论儒道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 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虽虚而无形,但确是企业重要的软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构建深受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新儒家、新道家与新经济(1)
发布时间:2013-12-18
新经济本质上是新道家、新儒家价值观在“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一种历史实践。 大国“和平崛起”的本质是什么呢?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使中国变为强国。强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和平崛起的实现,最终系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即对东方理......
以人为本的开放与参与
发布时间:2023-01-25
环境治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制度和机制建设,并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善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革新
发布时间:2023-06-15
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说:人文教育的欠缺,会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学侈谈人文的边缘人。古代文学作为基础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大学生人格与学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本文主要讲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和结合,为平面设计和艺术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平面设计 应用和结合 一、设计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式、符号在世代传......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发布时间:2023-04-15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文艺美学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美育品格,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
浅谈地戏、傩文化与中国戏剧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安顺地戏是在明代军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军傩特色;它的发生与形成,亦与当地傩祭、傩舞的深厚传统有关。保护包括安顺地戏在内的傩戏,就是保护中国戏剧史的活材料。 关键词:军傩;安顺地戏;傩祭;戏剧活化石 在中国......
浅谈语感与文化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语文 教学 论文摘要: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文言文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成为目前中学教育的难点,本文......
乡愁:扎根于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发布时间:2023-03-24
思乡与恋土,在古代中国常被相提并论。陆机是重度思乡病患者,他在《怀土赋序》中写道: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曲街委巷,罔不与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这种高强度思乡几近变态,体现了卜居异乡者的原始心态遗......
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发布时间:2023-06-22
法治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治理制度的创新发展始终与法律制度体系的建构完善发展同步。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民主政治是法治政......
中国民法的法典化与中国民法典的开放性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中国民法的法典化是中国民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并不是没有民法,而是没有民法的法典化。这些问题,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法典内容中清清楚楚地看到。例如,中国古代的侵权行为法,内容极其丰富,体系相当完整,仅仅是各种不同的侵权行为......
从儒家文化浅谈中国梦的丰富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3-07-13
一、从儒家文化看中国梦的思想文化渊源 现今的中国,中国梦的呼声家喻户晓,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然而,中国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其含义,最可反映其中心的大概可以概括为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最终实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