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得枯燥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课堂教学效率呢?本人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六法进行阐述。
一、点面交叉法。拓展历史知识内容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二、知识串联法。提高历史知识记忆效果
知识串联法,就是围绕一条历史线索,把有关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连接起来,系统讲清楚。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穿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三、语文教学法.把历史课讲深透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讲得更加深透,取得良好的教学的效果。如,我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场景,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实践证明,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是有很多益处的。
四、对抗辩论法。突破历史教学难点
我在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对抗辩论,破解历史教学的难点,很受学生欢迎。每次讨论前,我都要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还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一自由争论一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为了驳倒对方,学生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五、教学技能训练法.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侧重把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环节。一是精心备课。我在实践中注重备教材,知道教什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备学生,明确为什么教(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备方法,掌握怎么教(开头、中间、结尾)。这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二是创新上课方式。我一直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突出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做,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抽签提问法。调动历史学习积极性
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通常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其做法分为五步: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