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1)

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3:00:40
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1)
时间:2013-12-18 13:00:40     小编:

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20世纪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文献,从传播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说,纪录片功莫大焉!欣逢世纪交替,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演变轨迹作一番梳理,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演变之一:传播途径的变迁

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先天具有非商业性、公益性的特点。就传播途径而言,纪录片享受的便利远较故事片逊色,一般在商业院线作为“加片”插映,才有机会与观众见面。这里既有放映商牟利的考虑,也有观众欣赏习惯的因素。然而,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电视媒介在全球的兴起,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一下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由于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覆盖面极广,业内人士认为“电视业即使在最初几年对纪录片所做的贡献,就超过电影业60年的总和”!

1978年前后,中国电视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起飞,电视纪录片创作也日趋繁荣。尤其中央电视台在1978年底率先从日本引进ENG设备之后,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新闻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的16毫米电影胶片拍摄,大大解放了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80年代中期,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的国产电影“统购包销”的措施被取消了,新闻纪录电影一下子面临生存危机。电影院经营方为增加放映场次,不愿在故事片之前加映新闻纪录片,结果导致纪录电影的放映空间大受挤压。当然,这种尴尬处境乃是在影视业分家的情势下出现的,此后,在中国影视业整合的时代潮流推动下,纪录片又获得了可遇不可求的发展空间。

中国电视业始于80年代的超常规发展,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目前随着电视栏目的扩容与规范,纪录片在电视栏目中生存的地盘日益扩大:既有“独门独户”式的专栏,如《纪录片之窗》、《纪录片编辑室》、《纪录》、《地方台30分》等等;又有附属于其他社教类栏目的一方园地,如法制、体育、财经等栏目中播出的纪录短片;至于题材重大的鸿篇巨制,则辟出黄金时段特别播映,如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本关键字已替换***》、《邓小平》、《新中国》等等。全国从中央台到省、市台,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势头方兴未艾,一批富有才华的纪录片编导脱颖而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个创作群体,纪录片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观众中已养成观赏纪录片的收视习惯。例如,上海电视台名牌栏目《纪录片编辑室》的收视率在90年代中期曾上冲到30%以上,《毛毛告状》、《重逢的日子》等作品一度成为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1993年9月,建厂40周年的新影厂整建制并入中央电视台,此举意味着中国纪录片驶上了新一轮影视合流的快车道。由于胶转磁设备提供的技术支持,使新影厂自“延安电影团”以来长期积累的胶片资源在电视中又得到二度开发和利用,如《***本关键字已替换***》、《周恩来》、《邓小平》等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的摄制,都调用了大量珍贵的电影胶片素材。面临新形势下纪录电影是否会消亡的问题,新影厂资深人士认为:“电视纪录片完全替代纪录电影,恐怕一时还无可能,电影胶片为历史保存资料的作用,一定时间内录像磁带尚难以做到。”在认识上,我们亦有必要理清“片种”与“载体”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目前纪录片在中国制作、传播的主渠道无疑是电视,但采用电影胶片摄制纪录片的做法并未绝迹,例如荣获电影“金鸡奖”的纪录片《往事歌谣》(1994)便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精品;《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1996)、《周恩来外交风云》(1998)等片公映后产生的轰动效应,也意味着长纪录片又堂而皇之地重返阔别已久的电影院。

演变之二:从“单声道”到“多声道”

电影、电视作为视听媒介,画面信息与声音信息共同承担传播职能。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影视之“声”为我们提供了考察纪录片创作观念演变的切入点。我们发现,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从“单声道”解说文本逐渐演变为“多声道”纪实文本,使传播效果更加真实可信,适应了当代观众的接受心理。

“新闻影片不单是报道新闻,不单是纪录式地客观主义地反映事件。而是政治性强烈的‘形象化的政论’。”

“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应当是形象化的政论,而其精神应该符合于我们优秀苏维埃报纸所遵循的路线。……新闻电影工作者应该向我党苏维埃报刊的优秀典范学习政论,应该成为手拿摄影机的布尔什维克的记者。”

列宁这番话在建国后相当长时间里成为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指导方针,并且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画面配解说”的模式,十分重视纪录片的宣传教育作用。(予生也晚,笔者心存一个跨世纪的疑问:列宁生活的时代乃无声电影时期,他不可能看到过“画面配解说”的有声电影;那么,后人的“误读”究竟是怎样产生、流传的呢?“形象化的政论”怎么会跟“画面配解说”划上等号的?敬请纪录片前辈指教澄清为盼)

纪录片将解说词的作用凌驾于画面之上,画面势必沦为声音的图解,由此产生的效果乃是一种耳提面命式的“单声道”灌输,致使观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与此同时,在这种纪录片中出现的男女老少,大多成为“沉默的人”或者“只见嘴动,不闻其声”,因为他们讲的话语统统由画外解说者善解人意般地“代言”了,而这样的“代言”难免让观众觉得别扭。声画分离所隐含的弊端是不容忽视的,极而言之,解说文本在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之间的“弹性”非常大,不能排除失真的一端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当年周恩来总理审看新闻纪录片时曾谈过一条意见:“能不能让人们在片子里听到老百姓自己说话的声音呢?”应该说,这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要求,也揭示出解说文本“声画两张皮”所造成的局限。

突破“单声道”的外力来自技术装备的进步。50年代后期,随着16mm轻便摄影机、1/4英寸盘式录音机、高感光度胶片、微型照明器材的广泛应用,国际影坛上掀起了一场以同期录音为标志的“纪录片革命”,纪实文本应运而生,解说文本日趋式微。自60年代以后,纪实文本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流。但与国外纪录片的演进相比,中国纪录片创作在60—80年代期间明显滞后,银屏上依旧由解说文本唱主角,纪实文本姗姗来迟。

1978年底中央电视台引进ENG采集方式之后,纪录片编导的创作观念却未与先进的硬件同时更新,一度“新瓶装陈酒”,仍旧依靠解说词传达信息,传播效果继续维持“声画两张皮”状况。此后,随着中、外电视界学术交流与联合摄制日益频繁,带来了世界风行的纪实观念的冲击。从80年代中期起,中国纪录片创作终于突破“画面配解说”的模式,开始为“同期声叙述”补课。在理论领域,朱羽君教授一再大声疾呼:“声音是形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声音的形象是不完整的形象,不纪录声音的纪实是不完整的现实”!这种崇尚“声画合一”的现代纪实观念,一举扭转了昔日解说文本一枝独秀的局面。

这场“同期声革命”在中国出现虽然晚了一些,但来势迅猛,尤其是《望长城》(1991)在业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望长城》的创新首推同期声的“彻底”运用,总编导刘效礼在策划阶段就明确提出“节目要创新,首先在声音上要有突破”,摄制组为此定下全片统一的声画结构:拍摄素材必须带有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不允许后期制作时人工配音;起用焦建成、黄宗英等3位主持人,让他们以“现在进行时”的现场采访贯穿所有场景。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将生活的原生态呈现给观众,不仅画面纪实,声音也保持“原汤原汁”的韵味。全片共计有近百位署名或不署名的采访对象直接面对镜头说话,他(她)们的话语、举止、神情以及话中包含的潜台词等等,向观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信息。《望长城》在中国纪录片演变的进程中,给沿袭已久的“画面配解说”形态划上了一个明确的句号。

纪录片创作演进至今,就声源构成而言,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政论片,这是解说文本唯一值得保留的品种。在政论片中担任解说的播音员一般不出镜,他(她)在幕后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地诵读由专人撰写的解说词,这种声源的性质属第三人称或泛人称的画外解说。

第二种类型是纪实文本推向极致的作品,基本上已弃用传统意义上的解说词。例如《潜伏行动》由编导本人担任画外解说,他似“隐身人”般在摄像机跟拍过程中向观众同步讲解有关破案内情。又如《望长城》大胆取消解说一职,完全通过现场同期声来传播信息,声源处于画面之内,至于必不可少的背景介绍等内容,则由出镜的主持人代劳,或者通过字幕方式来传达。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第三种类型是目前最常见的,片中既有同期声又有解说,两者呈互补状态,但并非平分秋色,本质上仍属纪实文本,解说词是为同期声作必要铺垫与补充的。以《百年恩来》为例,该片是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之作,其中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总编导邓在军专程拜访国务院参事管易文,他是周恩来的老战友。管老年事已高,罹病在身,只能靠在轮椅中接待客人。当邓在军把周恩来照片放在他面前时,出现了以下这组画面与解说:

(解说)作为最后一位告别世界的“觉悟社”成员,他在百岁之年已经失去了辨别亲属的能力。但是当周恩来的形象送到他面前时,竟然出现了这样难以想像的奇迹!

(同期声画面)管老的目光顿时变得炯炯有神、亲切柔和,他用颤抖的手指一再抚摸周恩来的形象,口齿清晰地连呼三声:“音容宛在,永别难忘!音容宛在,永别难忘!音容宛在,永别难忘啊!”

(解说)这令在场的人们动容,令全体摄制人员撒泪。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补拍的镜头,五十多天之后,这位老人带着他唯独保留着的对周恩来的记忆和这个奇迹告别了世界。

(画面)苍山如海。霞光万丈。

在这个长镜头记录的完整场面中,解说与同期声相得益彰,传达出浓浓的感情色彩,使观众的情感为之深深激荡。

继解说文本、纪实文本之后,纪录片还出现了第一人称的“自述”文本,其特征是叙述者拥有特定身分,叙述方式是个性化的,叙述效果是他人转述所不能替代的。这种文本的传播效果显得更加真切、生动,有可能成为纪录片在21世纪演进的新趋势。例如《往事歌谣》以90分钟的大容量叙述“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传奇经历,编导意识到这位主人公“自身声源异常丰富”,便大胆舍弃解说词,以王洛宾的独白、吟唱及他的音乐作品贯穿全片,令观众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中国纪录片声音观念演进的轨迹清晰可辨。“单声道”解说文本在20世纪末基本上已划上了句号;“多声道”纪实文本及第一人称自述文本受到观众青睐,将成为21世纪起主导作用的节目形态。

演变之三:对真实性的探究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在纪录片画面上出现的影像,理应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真人、真事、真物及真实的时空状态所构成的。那么,纪录片是否意味着与客观现实毫无二致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牵涉到影视艺术的本体理论。长期来人们围绕纪录片所产生的种种分歧与困惑,正是由此而派生的。

西方有两位学者巴赞与爱因汉姆曾对电影本体理论作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理论成果完全适用于纪录片。巴赞在1945年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其中一段核心论述将同属造型艺术的摄影与绘画作了比较:

“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况且,作为摄影机眼睛的一组透镜代替了人的眼睛。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对现象的解释中表现出来;这种个性在最终的作品中无论表露得多么明显,它与画家表现在绘画中的个性也不能相提并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巴赞的见解耐人寻味,他下的结论看似不留余地,特别强调摄影影像“自动生成,不让人介入”,细加琢磨却又隐含相当大的弹性,因为“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对现象的解释”这3个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足以使两位个性不同的摄影师在相同命题下拍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后来,巴赞又在另一篇论文《真实美学》中明智地指出:“一切艺术,即使是最现实主义的艺术也摆脱不开共同的命运。它不可能把完整的现实捕入网内,它必然漏掉现实的某些方面。无疑,技术的进步和运用的得当会使网孔变得细密,然而,仍然需要在各类现实事物中进行一定的选择。”很明显,巴赞的电影美学思想在这里已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作为摄影机眼睛的一组透镜”并非万能的,它也会“漏掉现实的某些方面”;其次,摄影机毕竟是由人掌控的,所谓“漏掉”也可以理解为有意舍弃,即出于艺术家自觉的选择。对此,巴赞用一句精辟的话作了归纳:“为了真实总要牺牲一些真实”。到了50年代,他还借用“渐近线”这个几何学名词,提出了“使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近线”之说,以此来强调电影不断向现实靠拢,但电影永远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

爱因汉姆原先专攻心理学,30年代初他偶涉电影研究领域,写成了观点鲜明的《电影作为艺术》一书。爱因汉姆是抱着一种不破不立的姿态来建构他的理论体系的,当时在欧洲文化界有许多人士心存偏见,执意将电影排斥于艺术殿堂之外。爱因汉姆针对此种偏见强调指出:“把照相与电影贬为机械的再现,因而否定它们同艺术的关系的论点,值得进行彻底的和系统的驳斥,因为这正是理解电影艺术本质的最好途径。”为此,爱因汉姆依据电影媒材的物理属性,细密地考察了银幕影像和现实世界存在的诸多差异,总共罗列出以下6项“根本性差别”(他论证的对象是无声电影、黑白电影):

1.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2.深度感的减弱

3.照明与没有颜色

4.画面的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5.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并不存在

6.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失去了作用

爱因汉姆的论证可谓滴水不漏,针对论敌所持“机械地再现现实不是艺术;电影是机械地再现现实的手段;因此电影不是艺术”的三段论法,他的全部努力便在于证明:“使得照相和电影不能完美地重现现实的那些特性,正是使它们能够成为一种艺术手段的必要条件。”爱因汉姆与巴赞的理论出发虽然不一样,但两者的结论都表明电影影像不可能等同于客观现实。在创作者不可避免的主观介入以及媒材特性的双重制约下,银幕上再逼真的影像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失真”或假定性,可称之为“有我之境”。

然而,在世界电影史上不乏有人追求“无我之境”,尝试制作“零干预”的影片。早在20年代,法国先锋派导演费南·莱谢尔就设想拍摄一部“其长无比的”影片,把一男一女在连续24小时内的生活不厌其详地完整纪录下来,但最终并未付诸实施。无独有偶,美国“纽约派”纪录片导演安第·瓦荷尔亦萌生奇想,在60年代动手拍过一部《睡》。该片长达8小时,原原本本地纪录了被摄对象睡觉的全过程,唯一的剪辑出现在换胶片的时候。《睡》的放映效果我们不得而知,但完全有理由相信导演本人也没有耐心耗费整天时间再看一遍的!追求“真实”走火入魔到这种地步,纪录片也就异化成一种“全天候安保监视系统”了,犹如现在金融机构、交通要道、危重病房等场所特别安置的摄录设施,它们提供的影像才真正是“自动生成”的、不间断的、原生态的。上述事例实际上提示我们:纪录片的价值绝不在于原封不动地“复制”现实,而是体现于创作者对现实的“再现”,一种包含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再现。

纪录片既是对真人真事的踏实纪录,又是由编导完成的一次创作行为。对应故事片编导所从事的“虚构性创作”,纪录片编导的创作行为可定性为“纪实性创作”,通常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有选择地采集原生状态的生活素材,然后是创造性地提炼、整合所拍摄的素材来构成具有艺术形式的视听文本,向观众提供一种包含审美价值的情感体验。在纪录片创作中,摄影机不仅仅是记载客观现实的纪录机器,亦是受创作者主观掌控的表意工具。摄影机镜头作为人眼的延伸,所有纳入摄影机取景框的外界物像都在创作者调控之下,诸如景别大小、角度变换、镜头运动、延续时间等因素,无一不受到创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情感倾向、审美意趣以及操作手段的影响。伊文思曾坦言:“我对于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定纪录片必然客观的想法感到惊讶,也许纪录片一词并不周延,但对我而言,纪录和纪录片之间的分野是相当清楚的。”我们一旦廓清了这两者的分野之后,就能够理直气壮地承认纪录片也是艺术,应当允许创作者把自己的真情、激情与艺术个性融入作品,不必回避或消解“有我之境”。诚如克拉考尔所指出的:“克己自制并不永远是一种美德。一个高度重视真实性的纪录片导演也可能不由自主地投身到他镜头的生活场景中去。事实上,有些纪录片是介于直接纪录和较多感受的表现之间的。”

回顾中国纪录片演进的历程,不难看出我们的理论准备不足,长期来对真实性的把握基本上只关注“客观真实”这一端,而忽视了处于另一端的“艺术真实”,尤其缺少对创作者层面(包括创作个性、创作心态、艺术风格)的深入探究。直至90年代以后,随着优秀电视纪录片、优秀编导的不断涌现,纪录片工作者从实践到理论都拓展了对纪实性创作的深层理解。例如,《远在北京的家》的编导陈晓卿谈到自己的天性中具备一种漂泊者与流浪者的基因,从小就向往离开家乡小县城到外边闯世界。在其自筹经费拍成的《远在北京的家》中,他对那几个小保姆的漂泊身世倾注了深深的同情,对她们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陈晓卿总结道:“镜头纪录的是被我的心折射的现实,那里面有我的审美感情,有我的人生体味,有我的喜怒爱憎,有我的镜头诉说,而这一切又集中在被纪录的人的生存状态上。”陈晓卿的创作实践表明,优秀纪录片乃是创作者“情动于衷”的结晶,在作品所呈现的客观现实中,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创作者自我个性与情怀的烙印,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说到底,纪录片的创作思维与艺术创作规律是相通的,纪录片素材的原生形态(无我之境)和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处理(有我之境)是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的。当然,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分寸感的问题,纪录片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投入激情,但不能失控,否则便容易导致煽情、矫情或滥情。刘景在《三思纪录片》一文中曾作过反思:“《毛毛告状》的编导在有些场合显然太过煽情,在片中她不断以温情的话语去触动被采访者的痛处,直到对方痛哭失声,这样的干预是令人遗憾的。”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将这种现象郑重地提到道德层面加以审视,呼吁编导站在人道的立场上对待拍摄对象,“不要有意无意地把拍摄对象当作一种表现资源进行剥削”。

总之,中国纪录片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演变,对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都提出了不少值得探索的新课题,让我们来认真应答这份跨世纪的答卷。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谈纪录片的选题
发布时间:2023-06-01
摘 要:近些年,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纪录片为了更好地吸引受众,故事片的手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创作中,不乏在市场和口碑方面比较成功的纪录片作品,范立欣导演的《归途列车》就是一部代表作,它的故事化创作是比较成功的。如何运用......
简析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3-05-22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伟大变革,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传播给世界,是我们这一代电视人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纪录片有着无可替代的跨文化传播优势。然而,纪录片怎样讲好中......
搬演手法在纪录片中的发展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13
摘 要 介绍搬演手法的定义及起源;搬演手法在历史中存在的不同类型;搬演手法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方法类型;目前搬演手法获得的新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在纪录片中所会发挥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搬演手法在纪录片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的角......
浅析纪录片《大秦岭》的艺术性
发布时间:2022-12-13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大秦岭》的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和镜头语言,论述了其艺术性。指出未来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要在艺术性上不断创新,在构图、色彩、光效、音乐等方面要有大的突破。 【关键词】 纪录片;“大秦岭”;艺术......
21世纪营销大变革
发布时间:2023-04-17
21世纪营销大变革 21世纪营销大变革 市场营销论文 更新:2006-4-13 阅读: 21世纪营销大变革 对世界来说,20世纪的结束宣告了工业文明之后一个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 无国界化的崭......
纪录片商业化的理性思考(1)
发布时间:2023-04-09
在近几年,电视届的同仁们经常以“纪录片是不是商品?纪录片应不应该商业化运作”为题,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题讨论,尤其是各电视台的纪录片制片人,纷纷呼吁建立和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具备竞争力的纪录片市场,使中国我们的纪录片节目在国际......
论纪录片中戏剧性场景的形成(1)
发布时间:2022-08-30
美国纪录片工作者怀斯曼在1997年北京国际纪录片会议上说:"我认为纪录片和其他所有电影一样,都需要有一些戏剧性因素。"本文所说的戏剧性场景,也即影片中包含有明显戏剧性冲突的镜头,或者包含有富于戏剧性细节的镜头。这里的镜头,可以......
被遗忘的纪录片海报
发布时间:2023-02-04
被遗忘的纪录片海报 被遗忘的纪录片海报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被遗忘的纪录片海报 文 章 来 源 w w w . 3 e d u . n e t 观赏、怀旧、收藏老电影,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
纪录片的娱乐化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11
纪录片的娱乐化思考 纪录片的娱乐化思考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纪录片的娱乐化思考 文章 来源 于 3 e d u 教 育 网 摘要:娱乐化对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分析纪录片中音响的功能
发布时间:2022-12-05
分析纪录片中音响的功能 分析纪录片中音响的功能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分析纪录片中音响的功能 精品 源自中考试题 对于电视节目制作,基本的步骤是前期的采集......
微言大义:由纪录片《 城殇》的感受
发布时间:2022-07-31
2014 年 12 月,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时,微纪录片《 城殇》在电视与网络同步推出。 这套 30集的微纪录片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创作,在央视等多家主流电视台播出,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同时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也突破......
像纪录片一样有质感
发布时间:2022-11-05
这次我们来聊聊纪录片吧。 其实写下这句话我特别心虚,就像遇到有人要跟我聊读书,一般我要么抬头望天说云彩真好看,要不就低头看鞋子很老实地承认:我真的没读过很多书。换个背景来讲,我其实也没看过很多纪录片,那些被资深纪录片......
从胶片到智能手机: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0
一、中国早期纪录片的引进与独立拍摄 1. 外国纪录片的传入 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大街的大咖啡馆地下室放映了《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进餐》 等记录影片,这成为电影诞生的标志。1896 年 8 月 11 ......
台湾纪录片的美学问题初探(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背景 二、台湾纪录片的写实情结是如何建立的? 985 年第22届金马奖评审委员决议该年的最佳纪录片从缺,因为参加的影片不是产业宣传片(industrial film)就是资讯简报片(information film)。(注二)此次决议在台湾电影界引起相当大的......
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生态主义观照
发布时间:2022-11-1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生态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引起了官方和民间越来越多的关注,国民的生态意识也得到提高。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传播起步较晚以及受其他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
纪录片《三姐妹的故事》艺术特色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09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相册。记录当下影像,传承时代特点是纪录片的历史使命。社会现实题材类纪录片《三姐妹的故事》历时16年,记录了一个大家庭里三姐妹的人生故事,镜头下既有时代大潮下小人物命运的波折起伏,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
突围:冲出纪录片创作的误区(1)
发布时间:2023-05-01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
拍纪录片“洗白”美国富豪为何自认三起命案
发布时间:2022-11-09
家世显赫却命案缠身 罗伯特・德斯特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地产大亨赛摩尔・德斯特的长子,从小在豪门贵族中成长,享受着锦衣玉食。然而在七岁那年,他亲眼目睹母亲因不堪家暴而绝望跳楼自杀,这件事给罗伯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
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
发布时间:2023-01-07
——透视"新 时代 运动" 新时代运动,自上一世纪六、七使年代以来,经历30多年的迅猛 发展 ,从西欧和北美扩展到世界各地,形成风靡全球的反叛 现代 性的文化寻根大潮。 影响 所及,在学术、思想、宗教、 科学 、 法律 、商......
探究纪录片的摄影方法
发布时间:2023-07-08
说到纪录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对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真实的还原,与电影、电视剧带有假设、虚构性质的记录手段有着本质的区别,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不应该出现人为妨碍和摆布的痕迹,长镜头的使用是纪录片摄影的主要运......
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1)
发布时间:2023-03-28
【正 文】 20世纪末至今,中国依然存在直接以西方音乐为样板进行创作和教育,以及西方音乐在社会音乐生活或音乐文化市场中占绝对大的比例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是后殖民现象。这是从20世纪初就开始,而现在自觉或不自觉就这么做的。也就是......
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1932年,西班牙电影大师布努埃尔的新作《无粮的土地》上映,这部纪录短片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观众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震撼。这部影片是布努埃尔最为人所熟知的影片之一,因为将“被遗忘的人们”如实地记录下来,并改变这一地区的社会面貌。这就是纪录片的力量。不仅如此,纪录片还凭借自身的要求使得影片本身具有记录社会、扮演史料的价值。关键词布努埃尔;《无粮的土地》;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对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27
最近,看了一部英国BBC的纪录片,说的是英国一所知名学校将中国内地几位中学老师请过去做一个实验。英国老师按照英式教育教一个班,中国老师按照中式教育的方式去教一个班,最后,以考试的平均分来确定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劣。 最开始......
中西方纪录片种类比较及创作方式(1)
发布时间:2023-02-09
电视纪录片创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纪录片通过多种的纪实手段可以深刻地达到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五行八作,三......
论纪录片的大众化与多元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7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以及大众化的纪录片依托市场与受众,通过运用新颖的技术实现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突破与创新,这给纪录片带来了较多的观众缘,但同时它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怎样在当今大众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中开创出我国纪录......
历史纪录片与中学历史教育
发布时间:2023-02-28
历史从来都不是枯燥的,历史教学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各种多媒体出版物中呈现的历史却让人无法把握历史的真伪,而历史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经过了还原的相对真实的历史,将历史通过影像娓娓道来,让学生获得了感官上的真切体验,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一、历史纪录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
我们能为你做点什么,中国的纪录片?
发布时间:2023-06-04
为时三天的由纽约大学电影系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当代纪录片双年展 (REEL CHINA) 虽然落下帷幕,但是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的考现学断面。和一年半以前的第六届双年展活动比较,这次代表的地区更加广泛,继续关注中国当代现实问......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发布时间:2015-09-08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首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拍摄地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60多个中国各个地域,全方位展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 一、选题......
纪录片生存的保障——故事性
发布时间:2023-05-15
纪录片生存的保障——故事性 纪录片生存的保障——故事性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纪录片生存的保障——故事性 摘要:中国的纪录片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备受冷漠的电影类型......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发布时间:2023-04-23
一、选题 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1.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的事物。《舌尖上的中国》选题为中国大......
纪录片中的河南形象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5
[关键词]纪录片;河南形象;文化符号;市场化 一、以“河南”“河南人”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概述 域的自然风光,或介绍民风民俗、社会风貌的纪录片(见表5)。六是舞台纪录片。舞台纪录片指的是记录舞台现场(唱歌、跳舞、戏剧、曲......
来自以色列的动画纪录片
发布时间:2015-08-24
在中东,艺术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伊斯兰教宣称只有安拉能通过神圣的灵感和创意塑造人物形象,在这种背景下有人类形象的艺术形式都被刻意回避了。伊斯兰艺术以抽象为主,重点描绘事物的意义和本质,而不是物质形态。就这种层面......
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客体论和主体论(1)
发布时间:2013-12-18
没有人会否认题材对于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会很谨慎地讨论这一话题,因为题材之于纪录片的成功,由于创作者的不同会有很大的不同。越是普通的题材就越能体现出创作者的功力,但是有时候许多创作者都努力争着去拍同一......
浅析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6-0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中国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的关注,如何有效的向世界传达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消除世人的疑惑就显得越加重要了。 一、纪录片与国家形象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
电视文艺纪录片的使命探讨
发布时间:2023-02-02
摘 要 中国在关于文艺纪录片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缺,拥有的文艺纪录片成就不大数量也少,造成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现如今人们对传统美学的价值体系产生误解、对商业文化的推崇与支持使得电视文艺纪录片向着越来越偏颇的方向发......
电影中声音的出现对纪录片产生的影响(1)
发布时间:2023-07-25
内容摘要 但是声音在电影中出现了,在有声片初期,人们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有声的语言上,剪辑的节奏被打乱的一塌糊涂,默片时代的镜头语言体系被搁置一边。 声音的出现打破了默片时代的平衡。在有声片初期的几年里,几乎是语言主宰了画......
纪录片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3-05-02
摘 要 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传播途径是纪录片的制作与播放。纪录片真实的还原性能够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有效传播,且对人们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 纪录片;传播;传统文化;价值 0 引言 “纪录片是影视的血脉”,且具有......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7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播出后获得空前的成功。故事化手法是其成功的要素,也是中国纪录片在市场化进程中主要依仗的艺术手段。然而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赞美中有了批评其过度故事化的声音。......
我国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的娱乐特质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 要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电视节目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发展,在我国电视记录节目发展的过程中,不再以单纯的记录讲述真实的事件和故事,而是在其中融入了各种娱乐的元素,从而使得当今我国电视纪录片更加的生动。 关键词 电视纪录......
论20 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发布时间:2023-03-31
一、暴力与暴力美学 暴力与美学一经融合便在世界影坛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两个看似完全不能相融的个体吸引了许多电影人和观影者的目光,同时,这种独特的美学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国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相比于众说纷纭的暴力美学......
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发布时间:2023-04-18
"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当代中国政治学经过恢复、补课和重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终于建立起来了,由此中国走出了没有政治学的政治中国。在这过程中,政治学的发展有过波折,但是,总的说,政治学科的理论体系、教育体系、科研体系等......
试论电视纪录片的荧屏“亮点”与“禁忌”(1)
发布时间:2013-12-18
纪实性的内容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这是近十几年来荧屏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电视纪录片也因此得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一致重视。本文拟结合 纪录片的特点谈谈电视纪录片的荧屏 “亮点”与“禁忌” 。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
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作 者】宋瑾 【作者简介】宋瑾,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音乐学系教授、音乐美学博士。 【正 文】 20世纪末至今,中国依然存在直接以西方音乐为样板进行创作和教育,以及西方音乐在社会音乐生活或音乐文化市场中......
浅析纪录片编导的采访技巧
发布时间:2022-12-22
一部好的纪录片成功不仅在于画面拍摄、后期制作,最大程度取决于现场采访。一部本来在前期策划好的题材,然而在面对现场实景或真人真事时,会有很多变数。这就需要我们创作人员不仅要策划好,而且要主动去适应采访的环境,掌握纪录片采......
台湾纪录片的叙事特点鉴赏
发布时间:2022-11-27
近年来,台湾纪录片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自 2004 年以来,每年几乎都会有一部较有影响的纪录片, 如 《 生命》( 2004 年)、《 无米乐》( 2005 年)、《 被遗忘的时光》( 2010 年)、《 签阮的手》( 2011年)、《 不老骑士欧兜......
纪录片《工厂青年》的“零件美学”
发布时间:2022-12-04
郭熙志的纪录片《工厂青年》(郭熙志编导,深圳渡口文化传播公司出品,2016.9.)一开始,采用了一种标准化的官方新闻报道的镜头语言,看上去仿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闻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有关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工业生产的新闻报道......
浅析纪录片创作的“常熟现象”
发布时间:2022-08-09
1984年,就在常熟电视台获批成立的同一年,常熟台自己创作了一部电视片《请来常熟喝杯茶》,从此,常熟台开始了对纪录片创作持之以恒的探索。至今,常熟台已有180多部纪录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纪录片送到江苏台......
探讨中国白酒业的跨世纪网络营销
发布时间:2023-02-19
内容导读:加强产品的促销力度和加快促销速度是为了缩短网络产品的培育期。网络产品网络专销,区域网络商独家垄断和建立区域模拟网络并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就是为了延长网络产品的成熟期。 革命是需要 渠道是所迫 二十世纪的最......
论中世纪绘画艺术的演变及其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19
中世纪的文明虽然在后世看来是衰落的、停滞不前的,但是其绘画在外在形式上和情感表达上与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都是不同的,因为频发的战乱和不断的民族纷争,使得中世纪的绘画艺术都具有融合性。中世纪是欧洲宗教最为繁盛的......
从《猴子王国》看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2023-04-29
2015年地球日,“迪士尼自然”制作的纪录片《猴子王国》(中译名)在全美上映,之后的短短28天这部纪录片票房收入便超1400万美元。《猴子王国》以严谨的态度,深入到了猴子的生态圈中,与大部分纪录作品不同的是,该片将动物界的生存......
纪录与虚构(之二)(1)
发布时间:2022-10-19
新纪录电影”:主张虚构的纪录片 威廉姆斯认为,“新纪录电影”作品“尽管丰富多彩,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满足了部分观众了解现实的渴望,这些观众表面看来对好莱坞故事片非常满足,事实并非如此。影片《巴黎在燃烧》(这是一部广为人知......
纪录与虚构(之一)(1)
发布时间:2022-11-20
常言道:“知过去,晓未来。”在这个意义上说,预知未来的最好方式也许就是研究过去和了解现在。古人云:“惟智者能以往知来”。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人类历史上的先知先觉毕竟屈指可数,而且他们的预言往往如同天书,令吾辈缺乏......
从此岸到彼岸:纪录片《彼岸》中纪实语言表达的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 要: 非虚构是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如果失去真实,纪录片也将失去生命,但真实不是目的。客观是纪录片本该持有的立场,但客观也并不意味着袖手旁观。“纪录片如果仅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不提供新信息是肯定不够的,优秀的纪录片应该......
新世纪金融大国的崛起
发布时间:2023-02-19
一、引言 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年里不论在经济还是在科技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美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与逐渐成熟。如今,作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极的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强劲影响力日益彰显,本世纪前......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6
"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控制与反控制 国际主义 国家利益 集团结盟 独立自主 论文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经历7密切合作、分化改组、缓和调整等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反思这段历史,总蛄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世纪......
新疆题材电视纪录片选题透视
发布时间:2023-07-09
新疆题材电视纪录片选题透视 新疆题材电视纪录片选题透视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新疆题材电视纪录片选题透视 文 章来 源 自 3 e d u 教育 网 纪录片是对生活......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 要 新媒体环境的不断改变,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和挑战。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对纪录片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了介绍,并概括了这时纪录片的现状和误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创作的要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纪......
浅析纪录片的娱乐化价值取向与思考(1)
发布时间:2022-11-02
关键词:纪录片 娱乐化 市场化 摘要:近年来,纪录片发展呈现出娱乐化倾向——戏剧冲突、画面可视性强,故事有趣幽默。国内纪录片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要想腾飞必须走市场化(娱乐化纪录片)道路。娱乐化给纪录片发展带来了无限曙光,......
论BBC纪录片的画面审美启示——以《中国新年》为例
发布时间:2022-12-05
在《中国新年》里,BBC 的纪录片不再以黑中国为习惯,而是以西方人的视角切身感受中国人民喜迎春节、欢度新年的过程,最终将东方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中国新年》画面的拍摄尤为让人深刻。 一、欢快的快节奏剪辑 所谓旁观者清,......
情景再现手法在纪录片制作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 要: 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前进,我国经济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影视行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而在影片的效果表现技术和视觉冲击效果不断提升,观众从影视作品中获得了一种视觉的体验,但是随着雷同的表现手法......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20
1《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背景:中国纪录片的历史转型 无疑,《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着实火了一把,或者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中国自主拍摄制作的纪录片能够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因......
21世纪中国内部审计的十大发展方向(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内部审计将如何发展,是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者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对新世纪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加以探讨。一、内部审计模......
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发布时间:2022-07-21
"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跨越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类将以惊人的加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当前,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己经诞生,并迅速向全球扩展。知识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中地位的突现......
浅析从中国古典美学看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06
广大朋友们,关于“浅析从中国古典美学看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存环境恶化问题的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思潮越来越成为......
跨世纪中国电影的艺术主题与文化走向
发布时间:2023-01-22
2000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表面上看,不时有一些兴趣热点激起波澜,但艺术散化状态和文化潜流起伏构成创作较为平淡的表现。随着世纪交替的临近,原本应当激动人心的影像世界平铺直叙,艺术话题被市场、进入WTO、降价......
论纪录片影视语言的叙事与造型
发布时间:2022-11-06
摘 要:纪录片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客观记录方式,以遵循真实性的特征中兼具艺术性与人文性。2013年由王冲霄执导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跨越世界不同国家,通过对近60位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的采访与......
跨世纪中国电影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眼光
发布时间:2013-12-18
尽管新世纪来临之时我们没有陷入世纪末的忧虑和狂躁之中,尽管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期盼依旧殷切,但中国电影进入的2000年确是被困惑纠缠不休的一年,也是各种议论纷争而不休的一年,从创作到理论界,思考虽在,但疑惑丛生,电影艺术的出路到......
新世纪德国电影中的“柏林墙”(1)
发布时间:2022-12-19
柏林墙建造于1961年,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90年被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拆除,作为东欧剧变中的一个象征事件,也被赋予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内涵,新世纪以来,不少德国电影都涉及到了这一事件,主要表现对东......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语境要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08
摘要:对解说语境各要素的全面认知,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写好解说词,进而成功配音的前提。文化语境是解说创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语境是解说语意确切传递的重要依据,上下文语境解说完成意义表达的潜势,协同语境使传受双方言语交际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发布时间:2023-06-21
编辑。【摘 要 题】世界近 现代 史研究 【关 键 词】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思想观念 【正 文】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 工业 化 时代 ,随着工业 经济 的 发展 ,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许......
13世纪~16世纪牛津大学与牛津城关系解析
发布时间:2022-08-12
摘要:牛津大学在初创和发展之际与牛津城一直处于对抗模式。由于特权以及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匀等原因,牛津大学早期历史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学人与市民”冲突。双方解决冲突的方式从早期的暴力殴斗逐渐演变成法庭诉讼,最终达到融合状......
位置·策略·前景--对中国电影跨世纪发展的一点感想(1)
发布时间:2023-03-2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社会的跨世纪发展划出了广阔的宏伟的前景。意义极其重大;其可能发生的历史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在这个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电影,将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对中国电影的前途我们满怀......
探究17、18 世纪意大利美声的演唱风格
发布时间:2023-04-01
一、17、18 世纪美声的特点 ( 1) 如何进行准确的呼吸? 在歌唱过程中我想呼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经常会听到用气息托住声音这种说法,这其实体现胸腹式呼吸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实际演唱中可以通过对气息的调配来改变声音的状......
当代中国个体纪录实践现象学批判(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和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立场出发,对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的个体纪录实践做内在价值上的厘清诠释。“个体化”一词已经成为当代纪录运动中生命精神的一个具象。90年代的纪录片自觉地走上了“现象学悬搁”的......
卖座三世:“无心生”、“有心闯”、“创世纪”
发布时间:2022-10-27
从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开始至今,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历史已有一个多世纪。从最初的几个片段到如今的3D巨制,从无声到有声,从国内开花到国外香,中国电影始终都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今,互联网精神正在席卷各行各......
现在进行时纪录片有预期“等拍”探论
发布时间:2022-10-29
现在进行时纪录片有预期“等拍”探论 现在进行时纪录片有预期“等拍”探论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现在进行时纪录片有预期“等拍”探论 文 章 来 源 自 3 e d u 教......
浅析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艺术魅力
发布时间:2022-09-19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纪录片”是电影发展的产物。它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纪录片的艺术手段,创作方法、特别是技术是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而不断进步的。不同国家、不同组织、不同机构先......
纪录片故事化制作思路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3-03-18
纪录片故事化是当今人类学、历史文化、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类型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纪录片故事化制作思路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 新闻要见人,这是让新闻活起来的关键,同理,......
20世纪初的三大论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解读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三大论争会使我们对论争的意义有一全新认识。“问题与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义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无政府主义之争则明确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任务。三大论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的逻辑链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逐步展开作了思想.........
《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书评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是近年来研究中世纪日常生活的一部重要作品。著者为已故法国中世纪历史学家罗贝尔・福西耶。虽然相关作品众多,但是福西耶呈现给我们的绝对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他以历史学家特有的视角......
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主要表现手法
发布时间:2022-08-02
【摘 要】历史题材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类型,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1],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本文将着重论述历史题材纪录片......
谈论历史题材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1-07
一、历史题材与纪录片创作概述 1、历史题材定义 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故事,包括历史人物、历史战争、历史文物、历史朝代等等在艺术中的呈现被称之为历史题材。历史题材来源于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挖掘出来的有纪......
前期策划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7-03-21
引导语:媒介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纪录片一直被排斥在大众主流媒体之外,仅仅是部分精英人士和小众群体追捧的对象。以下是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前期策划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2012年5月14日,由中央电......
当前纪录片热点现象分析及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0
摘 要 经过政府、创作者、媒体的长期共同努力,纪录片已经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节目形式之一。而纪录片热点现象背后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高质量纪录片短缺,同质化竞争严重,纪录片类型分化。今后国产纪录片应当从理念、题材、风格......
2015年不是“中国世纪元年”
发布时间:2023-06-15
“中国世纪”为时尚早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2015年是“中国世纪元年”吗?如果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不是,为什么? 波森:从数字上看我同意,但不论从中国人民的福祉(人均收入)考虑,还是从美国投射力量的能力考虑,......
20世纪30
发布时间:2023-02-08
" [摘要]近代中国农业发生的最大变化,实际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外国列强入侵引发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中国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由过去封建社会的集中化转为分散化的趋势。但是,土地分散化趋势虽然是......
20世纪西方政治学:形成、演变及最新趋势经济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8-30
【内容提要】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所奠定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科学分化的一般趋势,西方政治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框架,完成由传统政治研究向现代政治科学的转变。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及后行为主义政治......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2-11-17
"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
21世纪:中国旅游看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24
21世纪:中国旅游看什么? 21世纪:中国旅游看什么? 21世纪:中国旅游看什么?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各地的景点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使人产生深深的忧虑:中国旅游,2......
试析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
发布时间:2023-06-20
论文关键词 标准;翻译思想;翻译风格;“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论文摘要 翻译标准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脉络,但缺少清晰的勾勒与合理的评判。有鉴于此,本文从各时期重要的翻译标准理论入手,勾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