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20世纪30

20世纪30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8 00:33:21
20世纪30
时间:2023-02-08 00:33:21     小编:

"

[摘要]近代中国农业发生的最大变化,实际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外国列强入侵引发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中国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由过去封建社会的集中化转为分散化的趋势。但是,土地分散化趋势虽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衰落,但并不意味着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规模趋向分散,并非是由于小规模经营优于大规模经营,而是由于中国广大的农民处于人口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尽管经营条件不利,他们还得接受这种不利于经营条件而继续维持生产,走投无路,不生产就得挨饿。小经营在市场面前,还缺少随市场涨落而调节其生产的机动能力,这并不是他们不知趋利避害,认识上迟钝麻木,而是由于极端贫困所致。这种家庭经营表面上的牢固稳定,掩盖了这种经济实质上的贫弱性。从而使人们忽略了近代农村经济的贫困化与小农经济反而有所发展这两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小农经济 土地分散化 农业危机

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发生的最大变化,实际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即由外国列强入侵引发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中国市场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变化,但变化的趋势和原因到底是什么,即是本文所要研究和说明的问题。本文试图利用20年代末至50年代的保定农村跟踪调查材料,通过对农村地权的分散趋势及其原因的研究,来说明20世纪3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华北农业经营规模的变化及其原因,证明土地分散化趋势虽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衰落,但是并不同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土地制度的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预设和数据问题

一是恰亚诺夫提出的小农经济是以生存为目的,可以不计成本和利润。

二是土地出租或雇工经营者必须考虑利润,考虑农业投资和非农产业投资的利润差别。因此,在无特殊背景下,大土地所有和经营者的减少,土地的分散,即意味着农业投资的撤出,也意味着农业收益或比较收益的下降。

三是在假设农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来自兼业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加,即意味着农业收益的减少和农业的衰落。

四是假设农民的农业收入不变,但是农民投入的劳动增加,即劳动生产率的降低,也意味着农业效益的下降和农业的衰落。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19世纪建立起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都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小农经济也将分化,逐渐被大规模的从事商品生产的农场所取代。马克思根据英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认为:“大工业在农业范围引起的最有革命性的一件事,是剿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而用工资劳动者去代替他们。社会变革的要求与阶级对立的情形,在农村,因此就和在城市归于平衡了。”[ii]

斯大林也说:要使农业成为现代的大农业,具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能力的农业,“只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资本主义的道路,即是在农业里培植资本主义,使农业成为巨大的农业,结果使农民陷于贫困,而使资本主义企业在农业中发展起来。……另外一条道路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即是在农业里培植集体农庄和苏维埃农庄,结果是使小农户联合成为用技术和科学武装起来的巨大集体农庄”。[iii]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完成土地改革以后,中国共产党也认为:“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时刻向两极分化,有的人因天灾人祸而穷困破产,有的人却利用做投机买卖、放债、雇工的办法来剥削旁人;如果不对它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的少数人就会发展成为富农剥削者,而多数人就不得不忍受贫困甚至破产的痛苦。”[iv]

在外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像非农产业那样,出现两极分化,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即一方面是资本的集中,另一端是无产者的集中。而是家庭农场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中国,虽然没有经过一个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封建制度解体或被消灭以后,在市场经济和允许所有制存在发展的条件下(例如新民主主义体制和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像我们过去所预测的那样,出现两极分化,导致少数人变成资本主义性质的地主,而大多数农民变成农业雇佣劳动者呢?还是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并不导致土地大规模集中经营。

这里需要明确,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像它在其他产业中的发展一样,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家的各种行为,无论是投资方向、扩大或缩小规模、改进技术以及寻求垄断等等,都是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和保持利润最大化。在农业中也不例外,资本家是否对农业投资或追加投资以及扩大再生产(兼并),一是取决于目前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的投资收益(或称资本利润率);二是取决于对农业未来收益的预测,即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的发展空间,以及降低成本(包括管理成本)的空间;三是取决于农业规模效益的边际,即扩大生产规模是否有利于提高资本的利润率,因为毕竟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它不同于工厂生产和第三产业。如果在上述前两个方面,农业处于劣势,而在第三个方面,与家庭经营相比又没有优势,则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大规模农业就不可能取代家庭经营。这里还不说政府为社会稳定,有意识地保护和扶持家庭农场。

在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甚至中国的台湾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摧毁家庭农场,换句话说,农业中的家庭经营是与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

在中国,我们过去长期认为,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两极分化,导致小农经济被资本主义大农业取代。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i]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之一,其中吸收了大量有关课题的前人调查研究成果,郑启东教授对本文写作给予了特别的帮助,特此说明并感谢。

[ii]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617—618页,人民出版社,1958。

[iii]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斯大林文集》。

[iv] 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二、农业经营规模缩小及经营分散的趋势

从以上保定11个村三个年份土地经营规模的变化,可以看出,1930年至1946年(当地解放前),家庭经营耕地面积呈缩小趋势,即农业用地具有分散的趋势。与家庭自有土地规模缩小相一致,租入土地也不断减少,在租地减少的过程中,租地也愈趋分散。富农减少租地速度最快,富农出租土地趋向增加,由租入多于租出,转化为租出多于租入。经营分散不是通过增加出租土地实现的,而是因经营不利引起的。经营分散与地权分散相结合。

近代以来出现的这种经营分散起着破坏封建土地制度的作用。它和通过租佃关系实现的经营分散起着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的作用相反。农业经营分散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破坏封建土地制度。这表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化已经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不相容了。

1930年开始在保定出现的经营分散与租佃减少的趋势反映了农民所受剥削已达到这种地步:即农业利润已经非常低,农民牺牲部分必要劳动仍然难以实现地租了,反映了农民在各种剥削加重的情况下负担能力已到了尽头。事实是,农民经营面积的不断缩小,不能不使农民负担能力相应减弱,至此,地租无论在地主经营中或农民经营中都已难于实现,从而导致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形式和经济内容(地租)相分离,地权已由谋利转化为谋生的性质。通过租佃关系实现经营分散转化为通过地权分散、阶级变化而实现经营分散的过程了。于是封建土地制度开始解体,经营分散过程由维护封建土地制度走向与封建土地制度解体过程相结合,农民经济由小佃制向小土地所有制转化。过去农民取得土地经营的代价是增加地租的支付,现在农民取得土地经营的代价是支付一笔远比地租为重的地价,农民为实现和保留必要劳动部分所须付出的代价更大了。

这里需要说明,我们对农业经营分散趋势观察和把握,是在以下几个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这里研究的农业经营分散和集中,是前资本主义农业的大小经营问题。小生产占优势的局面不在于大生产不如小生产,而在于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谋利,小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谋生。在市场不利,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碍的环境下,通过经营实现利润很困难,为谋利而经营的大经营不能维持,如果只是为谋取地租,则把土地出租给农民经营同样也能实现地租。因此地主经营无单独存在的必要。农民经营不管如何极端不利,在别无其他出路的情况下,都必须维持经营:“农民挨饿艺术可以引起小生产的经济优越性”。

[i]

这一点也得到调查资料的证明:农民占有土地是为了谋生。在保定,土地占有在地主看来已不合算。一是地租已难存在(土地生产率下降和市场风险);二是地价过高以致地租率远比利息率低。

第二,在分散经营的问题的研究分析方面,没有从地主富农经济破产的角度出发。这是因为,地主富农缩小经营和抛卖土地正是为了避免破产,并不是因为破产而缩小经营,抛卖土地。原因是在粮价急剧下落的情况下,农场生产和生活上所需物资的价格并未相应成比例的下落,相反的,有些东西,如食盐、煤油等都反而上升。利息也趋向上涨,捐税负担反而增加。生产规模愈大,生产和生活信赖市场的程度愈大,而农产品商品率也愈大,在交换上的损失就会依交换程度而扩大。土地愈多就愈需要缩小经营或抛卖土地。这可能导致改变阶级成份,而这种变动也是使得分散经营和地权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在分散经营问题的研究分析方面,分家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1930-1946年间因战争、动乱等原因人口增长很慢,从被调查的村来看,户数增加并不明显,保定调查样本的增加是由于调查范围的扩大。因此,这里没有分析这个因素。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可能会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在解放前基本上没有波及被调查的这11个村,这里也忽略不计

三、农业经营分散化所表现的中国特殊性

"

为什么农村经济破产的现象表现为地富缩小经营和分散地权。而不是农民放弃经营和丧失土地呢?为什么阶级分化现象只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各阶层逐渐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不在农村内部发展呢(指过去长期存在的随土地集中而出现的两极分化)?反而出现反分化的趋势呢?这都有必要加以阐明。

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不仅加速了封建土地制度的解体过程,而且也规定了解体的方向,因为劳动生产率落后的农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竞争和国内腐败政府赋税的压力,几乎无利可图,只能向小土地所有制发展,而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这对今天也是一个启示)。

在战前粮价跌落的冲击下,愈是规模大的经营缩小愈显著。地租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态,地租决定利润,利润只是地租支配剩余劳动以后的余额,利润的有无、多少受地租所决定。利润的有无无确切保证。单纯为谋取利润的大经营不可能存在,偶然出现亦很难长久存在下去。大经营存在的根据或其经营目的,主要是地租而不是利润。主要是凭借地权,而不是凭借资本去取得的。旧中国农业大经营主要是建筑在自有地的基础上,凭借地权取得农民的剩余劳动。地主从事经营或放弃经营均不失为地主。农业资本家只能从事经营而不能放弃经营。放弃就不成其为资本家。封建性地租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态,由于它排斥利润的独立存在,使得谋取利润的大经营不可能出现。这种地租只允许小佃农制经营出现。其经营结果将全部剩余劳动交给地主,留下的仅是必要劳动部分,无法积累扩大经营规模。所以在封建社会不发生大经营排斥小经营问题。但是这也不说明小经营优于大经营,只说明封建剥削关系的过度成熟。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封建土地制度本身已经孕育出使自己走向灭亡的种子,即小佃农制会转化为小土地所有制。相反,虽然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具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的特点,但是其本身却不可能孕育出资本主义种子来,资本主义从城市工商业中发展起来,并充分发展之后,才能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关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可以从这种生产关系本身的内在矛盾去分析。封建租佃关系本身包含了使自己解体的矛盾在内。

第一,封建租佃关系是建筑在地主和农民小经营之间,地租把剩余劳动全部掠夺去了。封建地租扼杀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也扼杀了自己赖以剥削的基础。

第二,封建地租的反生产性、反经营性,必然引起土地的贫瘠化。以保定为代表的华北平原(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是著名的低产易涝的多灾区,单产下降,灾害愈演愈烈,生产下降,人口增加,人穷地也穷,地穷人更穷,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

土地贫瘠化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只会引起周期性的重新分配资源的社会动乱;但是在1840年中国转入工业文明发展道路后,却可以促使封建土地制度的解体。这是因为:收成不稳引起租佃关系不稳定,促使地主自己经营。经营地主形态出现有三个条件:收成不稳定;自营便于经商;当地劳动力过剩,工价便宜。保定地区的经营地主具有封建性(指与封建社会的经营地主没有什么不同)。地主大经营与农民小经营没有技术上质的差别。生产工具好一点,但雇工耕作质量差。经营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普遍存在高利贷,经营地主往往是兼商人、高利贷。地主、商人、高利贷三位一体。地主经营内部雇佣关系带有封建性,和封建租佃关系一样,都是基于土地占有形成对农民剩余劳动的占有。地主经营与资本主义经营区别点是地租与利润尚未分离。保定地主经济中的雇佣关系实质上是租佃关系。

第三,促使封建土地制度趋向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商品经济对于自然经济的破坏。保定在华北属于于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地区,城乡关系比较密切。当然,封建土地制度解体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地主、高利贷、商人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农民起而反抗,抗战前十年内战正是农村经济矛盾在政治上的反映。统治者为镇压农民加速扩大军事机器、政权机器,财政支出大增,加重农民负担,十年中农民负担成倍增加,土地税增加,地主转嫁负担到了极限,形成占地不利,也促使土地制度的解体。

四、农民贫困化与经营分散化的关系

根据前面数据,保定农业经营是趋向分散的:地主富农的大经营趋向缩小,中贫农的小经营趋向发展。对此怎样认识,是农村趋向繁荣?还是进一步贫困化的表现呢?前面已经指出,当时的农副业经营是处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之下,农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和销路不畅,农业捐税大大加重,抗战期间及以后货币贬值均给农业以严重摧残。小农经济正是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有所发展的,是贫困化的一种表现。在经营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地富大经营趋向没落,中贫农小经营走向发展,说明地富大经营的落后性。地富经营和中贫农小经营在技术上并没有显著的质的差别,都属于经营管理和技术上比较落后的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态。当市场出现了不利于农业经营的情况以后,地富大经营即不能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技术的办法去应付危机,结果只有走向收缩经营一途。

可是为什么大经营收缩,而小经营趋向发展呢?并非小经营优于大经营,而只是由于中贫农小经营处于人口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尽管经营条件不利,他们还得接受这种不利于经营条件而继续维持生产,走投无路,不生产就得挨饿。小经营在市场面前,还很少有随市场涨落而调节其生产的机动能力,这并不是他们不知趋利避害,认识上迟钝麻木,而是由于极端贫困所致。这种表面上的牢固稳定掩盖了这种经济在实质上的贫弱性。从而使人们忽略了农村经济的贫困化与小农经济反而有所发展这两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随着地富经济的趋向收缩,保定农村租佃关系、雇佣关系和借贷关系亦一同趋向收缩,农民所受地主剥削有所减少,这是否意味着农民经济的独立性加大,经济情况有所改善呢?事实上却恰好相反。

第一,为什么这三种剥削关系趋向收缩呢?岂不是由于地富在雇工经营无利可图所以减少雇工,岂不是由于小农已不易在经营中实现地租的完纳所以减少租地,岂不是由于农产品降价和销路疲滞,所以商人和崐高利贷者不敢轻易放贷吗?总之,正是由于小农经济的贫困化,引起了上述三种剥削关系的收缩。

第二,在这三种剥削关系收缩后小农经济的情况如何呢?小农在自己的经济中每一劳动力的收入趋向落在长工工资水平以下,小农为减少租地增加自地必须在短期内集中支付一笔地价给地主,加深了小农经济的拮据局面。在农产品降价和销路疲滞的情况下,举债的条件又苛,因此金融上更困难。总之,他们为取得劳动机会,为取得土地使用,为取得资金周转,都是愈来愈困难和愈来愈代价高了。

第三,农产品价格的急剧下降,赋税的加重,乃是城市对于农村剥削的加重,使农村内部剥削关系向城乡剥削关系转化,变化了的不是剥削本质而是形式罢了。

"

在殖民主义者控制下的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加重的结果,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途是愈加渺茫了。保定调查资料更进一步告诉我们,在当时的条件下,影响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除了封建剥削这一因素外,还有帝国主义剥削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两个因素。所以当帝国主义者和官僚资本主义者对农村的剥削加重,因而使封建剥削有所削弱时,农村资本主义也仍然得不到发展的机会,连落后的地富大经营也都不易存在,至于资本主义经营就更没有发生和发展的条件了。原因是当时缺乏一个有利于本国城乡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条件,我们不仅不能开拓和发展国外市场,而且还不能保持国内市场的控制权。本国市场的主权已经旁落,这就是扼杀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保定的资料说明,在殖民主义经济和城市工业的影响下,农村封建关系虽呈动摇瓦解趋势,自然经济虽有向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但结果不是朝向农业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而是朝向农业小商品生产发展。农民不是趋向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而是趋向与生产料相结合。城市对农村的种种剥削就是建立在这些小商品生产者的广大基础上的。

这些小农的经济非常贫困,经营面积不断趋向缩小,这就使得他们不能退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去,必须把他们的劳动力和商品投入到市场上去。保定农民的粮食本不够自给,但他们要省下价值高的细粮(小麦)作为商品出卖去换取价值低的粗粮来吃,要把一部分种粮土地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棉花、蔬菜和白薯等商品性作物。农业收入不足他们还要往商品性副业上谋补救,尽管当时农村副业经营条件很不利,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副业已趋向崩溃,但农民仍想方设法在副业上开辟新途径,形成各种副业此起彼落的现象。除了以农副产品供应市场外,外出人口也趋向增加。凡此均说明,当时保定小农经济由于经营面积过小不能不依附于市场的情况。贫困使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市场,忍受极为不利的市场条件。尽管棉花价格过低,保定地富不愿种植了,下层农民却仍在增加棉花种植面积。如果说,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使城乡交换的剪刀差的扩大,会促使农村小商品生产者的发展,反之,农村小商品生产者的广泛发展,又会成为促使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和城乡交换剪刀差的扩大。这种局面出现,不利于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于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农业商品生产者的贫困相伴而行,因此形成资金不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而停留在流通领域。有钱人不愿从事农副业生产经营,却宁愿从事于农副业产品的收购。保定地主多有从事粮食收购和钱庄业务者,保定的小麦市场被少数商人所全部垄断,棉花市场亦出现垄断现象,无锡蚕丝业亦曾出现垄断现象,高阳手工织布愈来愈为少数商人所垄断。高阳纱布商的资金中有一部分属于地主“堂子”号货款,这也说明地主与商业资本的一脉相通的关系。于是出现农副业生产领域是趋向分散,农副产品流通领域却是趋向集中。被剥削的劳动者停留在分散的小生产中,拥有资金的剥削者却聚集在集中的流通领域中。这种商业资本的落后性、腐朽性和寄生性是极为明显的,成为阻碍农副业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崐产发展的桎梏。

商业资本怎样达到控制农副业生产的目的呢?在手工业中主要是利用“资本主义家内劳动”的形式控制产品的收购。这种方式在保定的手织业中曾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保定织布业中属于高阳织布体系那一部分发展了一个很复杂的而又极严密的商业资本体系,有兼营贩纱和收布的布线庄,有专营贩纱的纱号,有专营收布的土布庄,还有兼营染线(工业)和收布的染线庄。除此之外,还有专营布匹整染的工业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布线庄成为业务最为发达、资金最为雄厚也最集中的商业形式,原因是这种商业资本通过原料供应和成品收购实行了家内劳动制紧紧把织户控制在手,他们的原料直接供应给织户,织户的成品由他们收购,所以原料推销便利,成品收购有保障。

布线庄之所以占据高阳布业中工商业资本家中的王座,除了上述原因,即与织户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既掌握了原料市场,又掌握了成品销售市场。当市场极富于风险和投机性而不能由自己操纵和使其稳定时,营业的成败关键就主要决定于流通过程而不是主要决定于生产过程。所以商人的地位超过生产经营者的地位,后者须以商人为耳目并听从其确定营业方针。再者,由于原料和成品的市场崐均极为波动而不能由高阳商人控制,所以布匹生产的数量和品种也极富于波动性。这就使得生产经营状况经常处于不能稳定的状态中,极不利于大批资金的投放,因为资金在生产领域比较凝固冻结,不象在流通领域可以较快的收回,这就使得高阳布业中的资金始终停留在流通领域而不进入工业领域,使得商业资本不能向产业资本转化。在高阳布业中,工场手工业只是昙花一现的发生过,而且始终还没有在生产领域取得支配地位就消逝了,更谈不到进到近代工厂的阶段了。由此可以看出,市场条件如何影响了资金的投放领域,如何影响了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关系,如崐何影响了小商品生产形式的广泛出现,如何影响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

在农业中,商业资本同样不进入生产领域中,如果市场销路较好,商人往往就采用预购办法和小商品生产者挂钩。如果市场较广,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划一产品规格,商人往往进而帮助小农作些技术改革,如供应良种给棉户,贷给棉户打水井和购水车的费用,从而控制了棉花的收购。又如无锡设立蚕种改良所,统一供应长绒蚕种给农户,又如设立烘茧行,把鲜茧烘好后提供给缫丝厂,这样就使育种烘茧和缫丝分别成立独立的企业,至于育桑以至育蚕到成茧的整个过程,则仍分散给农户。商业资本只在育种烘茧和缫丝三个环节向产业资本转化,并通过蚕种的垄断供应和鲜茧的垄断收购,去和蚕户进行不等价交换,并垄断了成品的收购市场。这些育种和缫丝的企业家的盈利收入还包括了对蚕户不等价交换的商业剥削在内。这些企业兼具旧式商业的落后性。

在市场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商品生产所以仍能进行,是依靠于这些贫困的小农。从这一方面来说,小农在商品生产中是以一个积极的因素出现。但也正是这些小农由于他们极为贫困,所以他们要尽量少消费,更由于他们的劳动力还和土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也力图使自己的消费品尽量自给,他们也有条件在消费上多求自给。他们愿意多为市场提供商品,但他们却宁愿少向市场购入日用品。从后一意义来说,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乃是国内市场不能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不同经营规模在劳动力使用上的差别

地主富农经济和中农贫农经济的差别主要不是表现在生产资料集约的程度上,也不是表现在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上,而是表现在因土地所有权而对生产物的分配上。这种大小经营方式上的差别不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当捐税加重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的打击出现以后,大经营趋向收缩,小经营增加(但不是向自给自足经济退缩),这种趋势和资本主义大排小趋向截然相反。这是因为传统的大规模经营既不能用改进技术的方法,也不能用降低工资(佃农则是指分成)去对付农业经济危机,承受不住危机的打击。但为什么小经营在危机中反而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可以从大经营和小经营在劳动力利用上的差别来说明这一问题。

保定的地主富农的劳动力利用率均低于中农、贫农很多。可是另一方面地主农业用工中有七成或八成以上是靠雇工,富农亦有三分之一的工是靠雇入的。如果按中农标准提高基准劳动生产率,地富劳动力(后备)自给程度超过了80%,需要雇工只在20%以下。地富经营的目的,不在于实现自己劳动力的价值,而更在剥削雇工的剩余劳动,具有谋利性和剥削性。中贫农家庭经营的劳动力利用率明显高于地富大经营,可达53%以上。中贫农劳动力利用的结果往往只能实现自己劳动力的价值,至于剩余劳动则往往通过雇佣关系和租佃关系被雇主和出租者剥削去了。1930年保定中农虽雇入了0.45%的劳动力,但却租入2.66%的耕地。保定贫农农业劳动力有28.29%出雇,耕地有7.29%是租入的。

"

再从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上考察。每一劳动力所创造的纯收入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年工工资1930年保定是102.75元。长工工资水平刚好与贫农每一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相符合。但是贫农每一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中还要经过再分配扣除地租或捐税等。所以贫农实际所得低于长工工资水平,中农则可能达到长工工资水平。这一对比说明,中贫农经济的收益边际基本为零甚至负数,这也正好验证了恰亚诺夫提出的小农经济的边际收益可以为负数、小农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论断。同时,也就说明为什么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耕地资源相对于人力资源极为稀缺),租佃制要比雇佣经营制不仅能够降低监督成本和减少经营风险,还能够压低劳动者的报酬。

另外,从农村各阶层劳动力利用的差别还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劳动力剩余情况是非常严重的。

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在技术上并没有质的差别,但是其劳动生产率却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同样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中贫农的劳动力价格更低,即劳动成本要比经营规模大的地主富农低得多。农民为了生计所迫,力求提高劳动力利用率,然而可供他们利用劳动力的机会很少,只能饥不择食地不论条件好坏去利用劳动力以糊口,结果使生活和工资下降至很低水平。中贫农小规模经营中劳动力的浪费是惊人的,每亩耕地用工数大大超过地富,但每亩产量还要略低于地富。中农约浪费三分之一左右,贫农约浪费二分之一,这说明传统的农业经济的确进入了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化”时代。

六、农业经营分散化与市场化的关系

保定商品性作物面积约占全部面积的55.8%,小麦、谷子、薯类、棉花、蔬菜是商品性作物。玉米、高粮、杂粮三项产量是245万斤,口粮消费290万斤,尚缺1/6需由外地供应。

商品性生产发展趋势:保定总播种面积中,商品性作物面积所占比重:1930年为55.8%,1936年为57.1%,1946年为58.6%。稳步上升。

中贫农发展速度超过地主富农的趋势在保定也可以看得出来。保定中贫农口粮作物面积1930年仅占46.01%,发展趋势:1936年减至44.3%,1946年再减至41.48%;反之商品性作物增至55.69%和58.50%。商品作物中的薯类、大豆、棉花和蔬菜则由10.79%增至13.28%和16.69%。地富的商品作物变化是:58.92%,59.54%,59.10%。农民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商品性作物。为什么在市场不利情况下,趋向发展商品性生产?在经营不利情况下,农民为维持生计,必须设法增加每亩收入,必须提供更多产品,应付农业经营上的危机。这与1930-1946年间农民外出谋生条件愈来愈坏,外出人口每人平均寄回的款额逐渐减少的趋向相符合。

商品性生产的发展使每亩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经营规模缩小,经营分散,地权分散相结合,这种现象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正是农村经济的相对贫困化。在农产品价格下降,负担加重,农村金融窘迫,利息率上升的情况下,农民不发展商品生产以增加每亩收入是不可能的。不如此,很难维持生活。而在发展了商品生产增加每亩收入的情况下,地租的提供尚且发生困难,利润的取得更属幻想。如果不发展商品生产提高亩产收入,则农民生活更要悲惨。

种植经济作物是否能够实现地租和利润,问题决定于价格高低,只要价格保持一定水平,能实现地租和利润,地富就决不放弃机会。地富所考虑的不单是作物经济价值高低的问题,也不单纯是每亩收入多少的问题,更要考虑到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剩余劳动的更多的取得。保定地主的作物播种面积构成中小麦比富农、中农、贫农都大,并非由于小麦亩产高、产值大,而是由于收入扣除支出之后的盈利大:因为小麦主要是种在洪淤地上,洪水淤上一层油泥,当作自然恩赐肥料,种上就可以等收。靠天吃饭,种“蒙金地”。由此看出,一亩地能提供较多产值和每一元投入的货币所能增殖的货币,或每单位劳动时间所能增加的剩余劳动时间,是不同的两回事,可以以不同的趋势同时出现。

然而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每亩产值的提高,并未能挽救地富经济的衰败和促使其向前发展,因为农业税的增加和农产品价格下降大于其种植经济作物所增加的收益。而中贫农经营的目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则在于取得必要劳动部分,在缴纳出农业税后,在农产品价格下降使价格落后于价值后,只要还能保留必要劳动部分,则中贫农即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但在原有的地租或地价的负担下,农业税的加重,产品价格下降,必然要促使其经济进一步恶化,以谋取必要劳动为生计的中贫农收入必然要减少。为了维持生计,就不能不往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和增加复种指数方面前进。这就意味着必须比以前投入更多的劳动才足以维持生计。除了更多的劳动和更少的消费,也别无出路可走。

商品生产发展和每亩产值提高的实质是农业劳动力的价格下降,越是经济困难的越往这方面走,富裕的反而却步不前。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是建筑在农民经济贫困化的基础之上的。捐税加重、价格下降、利率提高,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民经济的贫困化,从而加速了农民商品经济的发展。面积进一步缩小,进一步贫困化,使农民不但不可能退回到自然经济,反而进一步依靠商品经济,增加对市场的依赖。

这种农业经营性质和条件的变化,不仅促使封建土地制度趋向解体,而且也使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遥遥无期。农民经济进一步恶化,比以前投入更多的劳动,才能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因为更多的劳动所创造的更多剩余劳动,以增税、增息、降价等形式转移出去了。剥削形式在起变化,农民受剥削加重,这是保定1930-1946年间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意义。

这些小农因经济非常贫困,经营面积不断趋向缩小,这就使得他们不能退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去,必须把他们的劳动力和商品投入到市场上去。保定农民的粮食本不够自给,但他们要省下价值高的细粮(小麦)作为商品出卖去换取价值低的粗粮来吃,要把一部分种粮土地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棉花、蔬菜和白薯等商品性作物。农业收入不足他们还要往商品性副业上谋补救,尽管当时农村副业经营条件很不利,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副业已趋向崩溃,但农民仍想方设法在副业上开辟新途径,形成各种副业此起彼落的现象。除了以农副产品供应市场外,外出人口也趋向增加。

凡此均说明,小农经济由于经营面积过小不能不依附于市场。贫困使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市场,忍受极为不利的市场条件。尽管桑蚕价格一再下降,最下层的贫困农民都仍然维持蚕桑的生产,尽管棉花价格过低,保定地富不愿种植了,下层农民却仍在增加棉花种植面积。如果说,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使城乡交换的剪刀差扩大,会促使农村小商品生产者的发展,反之,农村小商品生产者的广泛发展,又会成为促使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和城乡交换剪刀差的进一步扩大。这种恶性循环局面的出现,并不利于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于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是与农业商品生产者的贫困相伴而行的,因此形成资金不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而停留在流通领域。有钱人不愿从事农副业生产经营,却宁愿从事于农副业产品的收购。保定地主多有从事粮食收购和钱庄业务者,保定的小麦市场被少数商人所全部垄断,棉花市场亦出现垄断现象,无锡蚕丝业亦曾出现垄断现象,高阳手工织布愈来愈为少数商人所垄断。高阳纱布商的资金中有一部分属于地主“堂子”号货款,这也说明地主与商业资本的一脉相通的关系。于是出现农副业生产领域是趋向分散,农副产品流通领域却是趋向集中。被剥削的劳动者停留在分散的小生产中,拥有资金的剥削者却聚集在流通领域中。这种商业资本的落后性和寄生性是极为明显的,其存在的前提,就是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大量不能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

商业资本怎样达到控制农副业生产的目的呢?在手工业中主要是利用“资本主义家内劳动”的形式控制产品的收购。在无锡的丝黄草布、绩麻线、花边业、摇袜业中,均曾出现过家内劳动的形式,商人是通过原料的供应去垄断成品的收购。这种方式在保定的手织业中曾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保定织布业中属于高阳织布体系的那一部分,发展了一个很复杂的而又极严密的商业资本体系:有兼营贩纱和收布的布线庄,有专营贩纱的纱号,有专营收布的土布庄,还有兼营染线(工业)和收布的染线庄。除此之外,还有专营布匹整染的工业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布线庄成为业务最为发达、资金最为雄厚也最集中的商业形式。原因是这种商业资本通过原料供应和成品收购,实行了家内劳动制,从而把织户紧紧控制在手中,他们的原料直接供应给织户,织户的成品由他们收购,所以原料推销便利,成品收购有保障。

布线庄之所以占据高阳布业中工商业资本家中的王座,除了上述原因(与织户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既掌握了原料市场,又掌握了成品销售市场。当市场极富于风险和投机性而不能由自己操纵和使其稳定时,营业的成败关键就主要决定于流通过程而不是主要决定于生产过程。所以商人的地位超过生产经营者的地位,后者须以商人为耳目并听从其确定营业方针。再者,由于原料和成品的市场均极为波动而不能由高阳商人控制,所以布匹生产的数量和品种也极富于波动性。这就使得生产经营状况经常处于不能稳定的状态中,极不利于大批资金的投放,因为资金在生产领域比较凝固冻结,不象在流通领域可以较快的收回,这就使得高阳布业中的资金始终停留在流通领域而不进入工业领域,使得商业资本不能向产业资本转化。在高阳布业中,工场手工业只是昙花一现的发生过,而且始终还没有在生产领域取得支配地位就消逝了,更谈不到进到近代工厂的阶段了。由此可以看出,市场条件如何影响了资金的投放领域,如何影响了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关系,如何影响了小商品生产形式的广泛出现,如何影响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

在农业中,商业资本同样不进入生产领域中,如果市场销路较好,商人往往就采用预购办法和小商品生产者挂钩。如果市场较广,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划一产品规格,商人往往进而帮助小农作些技术改革,如供应良种给棉户,贷给棉户打水井和购买水车的费用,从而控制了棉花的收购。又如无锡设立蚕种改良所,统一供应长绒蚕种给农户,又如设立烘茧行,把鲜茧烘好后提供给缫丝厂,这样就使育种、烘茧和缫丝分别成立独立的企业,至于育桑以至育蚕到成茧的整个过程,则仍分散给农户。商业资本只在育种、烘茧和缫丝三个环节向产业资本转化,并通过蚕种的垄断供应和鲜茧的垄断收购,去和蚕户进行不等价交换,并垄断了成品的收购市场。这些育种和缫丝的企业家的盈利收入,自然还包括了对蚕户不等价交换的商业剥削在内。这些企业兼具旧式商业的落后性。

在市场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商品生产所以仍能进行,是依靠于这些贫困的小农。从这一方面来说,小农在商品生产中是以一个积极的因素出现。但也正是这些小农,由于他们极为贫困,所以他们要尽量少消费;更由于他们的劳动力还和土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也力图使自己的消费品尽量自给,他们也有条件在消费上多求自给。他们愿意多为市场提供商品,但他们却宁愿少向市场购入日用品。从后一意义来说,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乃是国内市场不能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主要参考文献:

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于东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

[3]夏明方:《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近代史研究》,2002,2期。

[4]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1期。

[5]史建云:《浅述近代华北平原的农业劳动力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4期。

[6]郑起东:《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1期。

[7]陈意新:《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期。

刘克祥:《对〈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一文的质疑与辨误》,《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期。

[8]郑起东:《再论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期。

[9]姚洋:《小农与效率——评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4期。

[10]曹幸穗:《学术呼唤批评——兼答姚洋对〈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的批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4期。

[11]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7
" 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阙失,值得认真回顾和总结。在已经发表的有关学术史综述中,对晚清财政史的研究涉及很少,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在总体回溯的基础上,重点缕述几个重要的专题研究......
19世纪20-30年代唯物辩证法的传人与马佩先生的辩证逻辑观
发布时间:2014-01-27
辩证逻辑这一概念在中国社会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有关。唯物辩证法的传人促成辩证逻辑学科的构建。在唯物辩证法传人初期,辩证逻辑是辩证法的代名词,1930年代,它以哲学观念面目出现,是批判形而上学的工具,当时一......
简评《 20世纪中国哲学论要》
发布时间:2023-06-27
郭庆堂教授等著的《20世纪中国哲学论要》一书,2013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论要》分析论述了20世纪在中国产生、流行并为中国人所诊释、理解的各种重要哲学思想,包括中国自身产生的和来自外国的各种派别、思潮、思想体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
发布时间:2023-05-29
关键词:日本帝国主义;军事色彩;封建色彩 一、资本集中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甲午战争所获得的赔款更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轻工业发展非常迅速,重工业部门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1896年末“......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发布时间:2022-11-09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一、 引言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20世纪初期,中国存在许多值得认真反思与研究的艺术现象,其中之一就是美术思潮......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2-12-18
论文 关键词:文化批判;理性;价值取向;技术理性 论文摘要:文章以20世纪的西方批判理论为主要考察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了生活世界理论派、人本主义批判理论派和后 现代 主义派各自的文化批判理论在发现文化危机,认真反思各派......
学以致用与学以求知:20世纪30年代的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之争
发布时间:2023-07-14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又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只是政府中人,即使一般教育者也都希望能对变革施加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的碰撞。其中,最鲜明的两种观点是学以致用与学以求知。本来这是相辅相成......
20世纪拉美文学的二重选择
发布时间:2013-12-18
巴斯康塞洛斯的“宇宙种族”说包含着一种模糊的“本土全球化”意念,这与源远流长的美洲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对巴斯康塞洛斯而言,拉丁美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可以划等号的。由于种族构成和对一切先进思潮的兼收并蓄,拉丁美洲成为了一个名......
19~20世纪美国儒学研究概述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近现代美国的儒学研究从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开始,经过20世纪上半期专家学者的探索研究,到20世纪中后期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海外儒学研究中心。美国学者从西方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研究儒学及其发展,对于儒学向现代转变和现代性的阐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增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19~20世纪美国;现代化;儒学研究......
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文论主潮
发布时间:2023-03-07
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论出现了注重 社会 性和文化性的新走向,诸如女权主义文论、解构主义文论、后 现代 主义文论、新 历史 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文化 研究 、生态批评等,在全球化语境中,成为西方文论前沿话语与最新走向。这些与......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荒诞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荒诞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概念之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它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在现代文学中有集中而深刻的表现。本文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揭示了这一概念产生及变化的渊源,并分析和探讨了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荒诞的发展状况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在审美层次上的意义。关键词: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荒诞;反戏剧荒诞作为20世纪西方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审.........
简析20世纪初英国的“协约政策”
发布时间:2023-04-29
摘要:本文集中分析了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格雷的“协约政策”。20世纪初,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及英国世界地位受到的挑战,两位外交大臣继续坚持19世纪晚期索尔兹伯里的“有限合作政策”,在调整与传统竞争对手法国与俄国关系的同时......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31
一、梵高绘画中朴素的题材梵高的创作主要选取质朴的农民、带有大自然气息的物象作为绘画题材。经历了各种磨难和痛苦的事情之后,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他热衷选取质朴、自然的风景。像他画过的向日葵、麦田、鸢尾花等,运用他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情地、细致地描绘,这些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景象给梵高一种洋溢着生命的热烈、饱满的感觉,他也因此被称为“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极高的热情。在.........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13-12-17
[⑤] 其他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均请参见谢怀栻:《评新公布的我国票据法》及后记,载《谢怀栻法学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页,342页。[⑥] 参见谢怀栻:《评新公布的我国票据法》及后记,载《谢怀栻法学文选》,中国法制出版......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13-12-17
而此前,由立法院商法起草委员会起草、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的“票据法原则”也与工商法规讨论委员会提交的草稿“大致相同,惟较简略”,只有十九条。[26] 其后,立法院又于1930年修正通过了工商法规讨论委员会起草的《票据法施行法草......
20世纪罗马法研究中的罗马学派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20世纪初,在罗马出现了以夏洛亚为中心的罗马法学派,汇集了意大利各地最优秀的罗马法学家,包括彭梵得、德・法兰齐西、阿兰乔・鲁伊兹、贝蒂、格罗索等人,他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论,包括教义学、历史学、语言学、碑铭学等,......
中国20世纪电影文学的发展轨迹
发布时间:2022-12-20
一、 前言 中国的电影剧作诞生在1913年,到20世纪结束己有长达87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电影剧作始终适应着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创作与生产流通之需要,在变革中不断拓展,在起伏中曲折前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87......
浅析20世纪中国的日语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2
浅析20世纪中国的日语教育发展 一、在对“西方近代文明”的 寻找中应运而生,在自我革新和抵抗防卫中展开的日语教育十八世纪后半,随着美国独立,西洋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和劳动力市场的视线由南亚向东亚转移。当中日两国都在西欧的......
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偏向
发布时间:2013-12-18
二战前后,海外中国研究截然两分。要言之,前此重古代和文献学(或语文学)方法,后此则重近现代和社会科学(含人类学)方法。这一变化自有其必然与进步,但上升的螺旋之下,也不免曲折起伏,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前人由四裔而本土的努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08-25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演变历程与时代特征、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文化思潮,在......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3-01-11
[19] 参见《工商法规辑览》所载“委员会陆梦熊审查票据法意见书”,中华书局1930年版。[20] 财政部金融监理局也起草了一个票据法草案。原文见《工商法规辑览》附录:“金融监理局拟订票据法草案”,中华书局1930年版。[21] 参见《立法程......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2-11-04
内容提要:中华民国1929年票据法被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成功立法。其成功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北洋政府时期起草了五部票据法草案,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为1929年票据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南京政府在起草票据......
20世纪末中日积极财政政策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16
" 1997年年中,东南亚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继而引发了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东亚、东南亚有关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受到了重创,进而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
20世纪羌族卫生习俗的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3
[摘要]20世纪羌族卫生习俗的变迁是外因性演变与内因性演变相结合的结果。西医技术与实践在羌区的传播、赤脚医生的选拔培养与回村服务、爱国卫生运动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等外部因素对羌族地区卫生习俗的变迁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羌族地......
高维乐谱视域下20世纪音乐解析
发布时间:2023-06-22
【内容摘要】20世纪音乐中的现代派和先锋派大胆创新、标新立异。现代作曲家开始追求新奇的音效,以达到创作新式音乐的目的。但是,让作曲家和演奏者感到困惑的是,对记谱标记的解读比较困难,有些甚至无法表达作品原意。应用高维乐谱中的二维谱解读20世纪音乐,则能够准确表达作曲家的意图,并给予演奏者二次创作的提示,应用科学、简约、直观的二维谱成为必然趋势。【关键词】高维乐谱二维谱20世纪音乐高维艺术20世纪以来.........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12-12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 一、导言美术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意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人的艺......
20世纪西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述评
发布时间:2023-05-06
一、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兴起的基本背景 二、20世纪西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成就 在企业管理当局要求提供优质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内审部门自身希望改善审计效果的动力的作用下,20世纪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浅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电影
发布时间:2023-06-05
浅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电影 一、中国电影初起步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中国最早的影片《定军山》,这部影片采用的是照相式的拍摄方法,露天的戏台子,用自然光、固定摄影机位进行记录,影片基本上是对舞......
20世纪初哈尔滨俄侨慈善组织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4
摘 要:自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开始至1931年伪满洲国成立之前的近30年的时间里,俄侨在哈尔滨历史上扮演着双重角色。在众多事业中,作为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的慈善事业在俄侨的积极努力下办的有声有色。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的慈善形式是俄......
论20 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发布时间:2023-03-31
一、暴力与暴力美学 暴力与美学一经融合便在世界影坛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两个看似完全不能相融的个体吸引了许多电影人和观影者的目光,同时,这种独特的美学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国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相比于众说纷纭的暴力美学......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通过减免旅途车船费,实施“催垦”“抢垦”,设立“垦务局”,加强移垦区建设等措施,积极救济和设法安置关内移民,很快形成了近代以来又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在这些移民政策的刺激下,到九一八......
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7
摘 要 黑人文艺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纽约的一场重要文化运动,在纽约黑人文艺运动的众多活动中,非裔美国艺术家围绕着博物馆展开的斗争格外引人关注。黑人文艺时代,一些非裔美国艺术家在不同场合发声,直陈其被冷落和轻视的地位......
走进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北摄影艺术
发布时间:2022-11-28
陈万里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摄影艺术实践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摄影活动家。他先在北京组织成立摄影自学团体光社,开展各类摄影作品展览会,促进摄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而后他南下上海,与郎静山等人一起组建中华摄影学社,带动促发全国美术摄......
关于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3-07-01
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第一次转型 1、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14—16世纪,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本身的力......
20 世纪的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9
一、逻辑、数学与哲学 20 世纪,逻辑和数学在人类的知识探索活动中占据着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数学是我们知识获求中最核心的部分,几乎在所有科学探索领域中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20世纪西方会计思想演进研究初纲
发布时间:2023-03-24
人类社会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的无数史实已经充分表明,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经济离不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早在140多年前,马克思就在其宏篇巨著《资本论》第二卷中就曾明确地谈到了会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
20世纪90年代德语文坛的作家群现象
发布时间:2022-07-29
摘要:20世纪90年代,文学已经成为一门产业而迅速地市场化。初登文坛的年轻作家们,为了能够顺利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于是在自己同代人中间寻找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以群体的姿态亮相。同时,为了引起批评界和公众的更多关注,有些......
20世纪90年代离婚主题电影创作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27
[摘要]20世纪90年代,伴随经济大潮的冲击,这一时期出现了离婚大潮,折射在电影中,便是出现了很多以离婚为主题的电影,如《离婚大战》《离婚合同》《离婚了,就别来找我》等。从这些以离婚为主题的电影中可以窥出,这一时期的离婚大......
浅析20世纪80年代末内蒙古救灾保险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民政部把救灾保险引入救灾工作,内蒙古民政厅贯彻实行并取得了成绩,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后经过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关键词:内蒙古;救灾保险 一、内蒙古救灾保险的实行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根......
20世纪80年代整党中否定“文革”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3-05-20
内容摘要 1983年至1987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整党。为彻底清除党内存在的“左”的思想,真正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党达成共识,进行彻底否定“文革”的教育便成为这次整党中思想建设的一......
论刘德海对20世纪琵琶艺术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3-04-15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受到社会制度变革的影响,各类传统艺术的生存环境、观演场所、传播方式、教育传承体系等均发生了全面转型。20世纪上半叶的所谓“民间琵琶”、“传统琵琶”虽然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从整体而言,却基本上被学院式的......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2022-11-26
一、散文诗是中外在特殊时代契合的产物 中国是诗的国度,任何文体都被赋予了诗的色彩,中国诗歌也经历了由不定型—准定 型—定型—准定型诗体—不定型诗体转化的诗体演变过程。因此形同西方散文诗特点的 文体很早就存在。如郭沫若认为我......
为什么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发布时间:2023-02-18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进入卢浮宫的艺术家。 在今天,毕加索仍为世人热议,不仅是因为艺术,更重要的是这位天才带来了艺术之外的启示。西方......
20世纪初东北文言文学话语转型与新变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要:作为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一部分,20世纪前期的东北文学话语爆发式地发生了变化和创造,来自传统、西方、地域的多种体系的文学话语交鸣共处,使东北文学在一段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话语实验,在地域、时代、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做出了新的文学选择,回应了历史与时代对东北文学的吁求。《点金术》、《出人意外》、《家庭革命》三文本中体现出的话语选择历程,虽然有欠融会贯通,但也颇有历史意蕴,它们.........
论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权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10
论文关键词:20世纪 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 女权 女性文学 论文摘要:随着20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权的繁荣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对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权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指......
关于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14
" 【论文关键词】教育美学 【论文摘要】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及其意义 一 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包含着许多值得发掘和思考的意义。限于篇幅,这里只就笔者的感受简单谈一点管见。 (一)教育美学的兴衰有着深刻而特......
论20世纪前期新历史考证学的史学建树
发布时间:2022-08-11
[摘 要]20世纪初,在传统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变过程中,新历史考证学继新史学思潮后异军突起,成为百年史学思潮递嬗中的重要一环。其中,以王国维、胡适、陈寅恪为代表的史学家,对史学研究进行领域开拓和方法总结,并在研究范式上展开......
浅谈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发布时间:2023-03-21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文学作品中几乎找不到纯粹的爱情题材,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文学的“人学”性质才得以回归,先后出现了一大批以追求爱情自由为题材的作品, 给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本文旨在探究20世纪80......
陈衡哲开20世纪初现代白话文风气之先
发布时间:2023-02-12
陈衡哲是江苏常州人,是民国第一批庚款留美女生,是中国第一个女教授。陈衡哲在美国留学时结识了任鸿隽、胡适等,开始响应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陈衡哲率先开始用白话文写小说,开白话文风气之先;陈衡哲的白话文充满自由豪迈......
20世纪中国大陆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3-02-04
毕业论文 [摘 要] 合唱艺术,这颗音乐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她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在欧洲,可追随到距今已近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在中国,随着西方文化......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文学史的民族特性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初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家,既有着西方的文学视野,同时由于他们所观照的对象的特定性,又深感中西方文学的巨大差异,从而在书写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关注中国文学的民族......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6
"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控制与反控制 国际主义 国家利益 集团结盟 独立自主 论文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经历7密切合作、分化改组、缓和调整等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反思这段历史,总蛄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世纪......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的多向展开
发布时间:2023-06-17
【 内容 提要】马克思主义 艺术 生产论是接受美学重要 理论 来源之一,接受美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借鉴与转换;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那里得到了深入 研究 和大力弘扬,西方马克思......
20、30、40,快来找你合适的发型
发布时间:2015-08-27
二十岁的你当然是要活力迸发,这一点必须从头发上就看出来。 柔和的精灵短发 麦莉・塞勒斯(Miley Cyrus) 超短发,比如这款精灵短发,长期内仍将是流行和个性之选。米歇尔、麦莉、安妮,她们都留着短发,但是她们是彼此完全......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历程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在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历史大众化进程中,白寿彝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与作用。如先生对回族历史与回族人物的史料搜集与整理,对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的历史梳离与定位以及对回族史......
20世纪中国西北开发思想比较论纲(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8
内容提要 本文从20世纪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从20世纪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現代化历程在西北演进的角度,力图阐明各时期西北开发思想的内核。揭示前后期西北开发思想的必然联系。比较各时期西北开发思想的异同,从......
欧洲先锋派恩特林登博物馆20世纪藏品展
发布时间:2023-02-14
2014年7月11日至9月17日 昆明市博物馆 来自法国恩特林登博物馆20世纪藏品的24件艺术珍品,包括艺术大家奥古斯特・罗丹、巴布洛・毕加索、费尔南德・莱热、罗伯特・德劳内、让・杜布菲、瓦萨雷利在内的22位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先锋的......
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为“过密化”,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被认为“和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率较高、影响较广泛的概念”,1这一概念随着黄宗智研究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著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
20世纪太阳能科技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作者: 李锦堂(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北京100033) 【论文摘要】 据记载,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
20世纪前期中国之民商事习惯调查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23
20世纪前期中国之民商事习惯调查及其意义 20世纪前期中国之民商事习惯调查及其意义 20世纪前期中国之民商事习惯调查及其意义 20世纪是中华法律文化经受空前巨大、深刻、剧烈之变革的伟大世纪。回......
分析20 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
发布时间:2023-04-08
一、爵士乐在上海的缘起及初步演变 爵士乐于 20 世纪 20 年代传入中国上海,在其不断地发展演进过程之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现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爵士音乐人和爱好者。据朱争平先生在《老上海的爵士乐》中记载:爵士乐......
浅谈20 世纪40—60 年代苏联生活水平衡量问题
发布时间:2023-01-27
一、贫穷成为日常生活 布尔什维克政权一直标榜通过剥夺富人以号召和动员民众,却未能制定出任何有效的减贫战略。实际上,布尔什维克党不由自主地走上了推行贫困的道路,而脱贫始终未列入国家的优先发展计划之中,国家把所有资源都用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格局
发布时间:2013-12-18
20 世纪90 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生产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国家投资、以宣传为宗旨的主旋律影片,这类系列大片当时相当引人注目。第二类是艺术片,它们不如80 年代那么前卫。因数量上( 而非质量上) 的锐减逐渐成为少数派片种。第三类是娱乐......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变革
发布时间:2023-06-02
摘要:受冷战形势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偏离了历史事实,德国大众试图逃避历史罪责。阿多诺不满于战后德国社会的大众文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以“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为代表的系列电台演说。他批判德国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番诸卫研究情况概述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明初,为了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在河湟洮岷设置“西番诸卫”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的统治,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行政建置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番诸卫的研究加以概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3-07-12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结构、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人口增长动因论析(1928―1935)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其人口来源主要是城市周边的农民。通过对城市吸引力、农村战乱、农村天灾对于汉口人口增长影响力进行了量化考察与关联度上的实证研究后发现:汉口城市对其周边农民的吸引力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凸显出来;战乱与天灾对汉口入口增长的影响具有时间性与地域性的限制;战乱与天灾相较,前者对汉口人口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后者的影响相对较小;城市吸引力、农村战乱与天灾对于汉口人口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发布时间:2023-06-23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
杜佳瑶纪念偶像辞世20年献新歌《致敬,邓丽君》
发布时间:2022-10-28
正逢邓丽君辞世20周年纪念日,近日一曲《致敬,邓丽君》光速走红网络。演唱者为杜佳瑶,她是邓丽君的铁杆歌迷,也是一名职业歌者。《致敬,邓丽君》这首歌词曲由音乐人王宝制作完成,杜佳瑶首唱,整首歌全曲歌词均为邓丽君的音乐作品......
20世纪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三次修正主义浪潮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20世纪西欧左翼的社会主义政治史历经了三次大的修正主义浪潮,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彻底否弃。最终的结果是,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元素被修正主义全面取代时,西欧社会主义也就丧失了自身的理论辩护力和左翼立场,沦为与自由主义合流的修正主义思潮。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可以得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左翼运动,作为以自由和人类解放为己任的现代性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不可或缺的正当性尺度和理论辩护的基础。当这.........
走向生活的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体走向(1)
发布时间:2023-05-13
第二种是朱狄先生的意见。他认为,“整个20世纪,西方对美学的思考就是以加深经验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这两种类型的区别来进行的。这样,这两种最基本的类型就被划分为‘科学美学’和‘分析美学’。”(注: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汉工商业研究述评(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8
东汉近二百年是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型时期,工商业在其经济结构中间占有特殊地位,但是因为资料的限制,人们研究的重点始终是秦、西汉,对东汉研究不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东汉工商业进行系统的研究,涉及经济政策、经济形态、......
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
发布时间:2023-01-03
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 1、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向全球的扩张 对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资本主义改革,以奥地利 经济 学家冯·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936年美国 政治 评......
雅可布逊和巴赫金:20世纪的两种语言艺术理论家
发布时间:2023-01-17
内容提要:雅可布逊和巴赫金是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两位著名的语言艺术理论家。雅可布逊致力于建构诗歌体裁的独白理论范式,而巴赫金则发掘了小说体裁的对话理论范式。巴赫金曾对同时代的形式主义进行过批评,所以学界多年来一直认......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07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 内容提要:艺术形式问题是20世纪美学和艺术哲学关注的焦点之......
20世纪初的三大论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解读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三大论争会使我们对论争的意义有一全新认识。“问题与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义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无政府主义之争则明确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任务。三大论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的逻辑链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逐步展开作了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管窥
发布时间:2023-02-26
" 摘 要:本文就当代宗族复兴的原因、宗族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宗族与农村民主政治的关系、宗族与社会经济和宗族与现代化的宏观思考等五个问题,对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农村宗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进而对研究中存......
免费的20世纪初中国进口贸易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一)
发布时间:2023-05-28
20世纪初中国进口贸易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关 键 词】工业化 进口替代 轻工业产品 一、引言 二、1912-1926:民间主导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民族工业进入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棉纱纺织品、面粉、火柴、卷烟等进口量大......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
发布时间:2023-01-29
"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乡镇体制的变迁过程,是在控制型治理和自治型治理两种模式中进行选择的过程。由于政治动员的性质及政权更替的方式所决定,国家行政权力最终深入到了乡镇并成为了国家现行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
21世纪课程
发布时间:2023-06-21
" “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这是美国未来学会理事科希尼喜欢说的一名话。 一般的学者,本性上都认为搜集、研究、传扬古代的文化能表现学识的渊博和功力的深浅。因此,传统教育,尤其是人文......
真爱半世纪
发布时间:2022-12-09
等着我,我会归来,在梦的彼岸。白桦树叶铺满地,天边飞鸿雁。悲欢离合的故事,都离不开爱。只要有你在守望,奇迹将出现…… 书信情真演绎跨国“山楂树”之恋,男女主人公古稀之后才聚首。 一份爱,跨越几千里 1939年,依娜出生......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与现代化建设关系浅论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外交政策调整 和平与发展 不结盟 现代化建设 [论文摘要]zo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在判断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基础上,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
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1)-行政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6
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为“过密化”,是近年来在 中国 社会 学 研究 领域被认为“和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率较高、 影响 较广泛的概念”,1这一概念随着黄宗智研究20世纪中国 农村 社会变迁的著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
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民族地区建政工作的两点看法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行了建政工作。但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建政工作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公民间创造出了一个地理上的二元“空间区隔”,推动了族群向加强其“民族意识”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民族意识不但没有加......
简述20世纪初期以来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07-11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回族教育勃然兴起。1908年,王宽阿訇赴圣城麦加朝觐并访问埃及土耳其归来后,在北京牛街创办了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开创了北京近代回族教育的先河。①此后,北京的近代回族教育事业不断获得发展。随着各类回族新式......
“创”世纪:马云说
发布时间:2023-07-12
1 是时势创造了英雄?还是英雄打造了时势? 多年以后,当马云和阿里巴巴帝国在纳斯达克市场上笑看风云之时,微博微信上疯传的,是当年马云召集他的初创团队――十八罗汉,“神神叨叨”布道的故事。 那时候的马云,看起来确实像......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20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
发布时间:2022-09-22
AbstractCaddy was the central character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There was no separate chapter to express her thoughts, but everything was connected with her. From Benjy to Jason, the narration of each of them reflect......
论20世纪50年代后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5-26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他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围绕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历史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提出......
《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书评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是近年来研究中世纪日常生活的一部重要作品。著者为已故法国中世纪历史学家罗贝尔・福西耶。虽然相关作品众多,但是福西耶呈现给我们的绝对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他以历史学家特有的视角......
西沽公园的“新世纪纪念林”
发布时间:2022-10-26
近日,笔者在编撰《红桥区志》―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篇目过程中,查找资料时,发现一张14年前市区人大代表植造“红桥区市区人大代表新世纪纪念林”的旧照片。一时兴起,到红桥区西沽公园寻找那片纪念林,发现那片林子高大密植,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