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变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18:23:20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变革
时间:2023-08-04 18:23:20     小编:

摘要:受冷战形势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偏离了历史事实,德国大众试图逃避历史罪责。阿多诺不满于战后德国社会的大众文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以“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为代表的系列电台演说。他批判德国大众文化中暗藏的“野蛮”,诸如“冷漠”、“坚强”、“集体性”、“权威人格”和“物化”等阴暗面,呼吁对儿童的教育和大众的启蒙。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思想激起了德国青年人对父辈历史的质疑,并对60年代以后的德国政治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阿多诺;联邦德国;奥斯维辛;历史教育

一、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逃避性二战历史教育

50年代的冷战形势对联邦德国的历史教育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阿登纳政府全面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宣扬反共政策和民族复仇情绪,为了重整军备起用大批纳粹残余分子。此时的二战历史教育集中批判希特勒等纳粹头目的邪恶,但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描述却被严重歪曲了。例如,希特勒在1939年之前的一系列阴谋被写成“防御布尔什维克的正当演习”,第三帝国是和苏联一样的“极权主义”政权,德国的战败是因为“背弃了上帝”(Ab-fall yon Gott)。

除了政府层面的肆意歪曲,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还受制于德国民众面对纳粹历史时麻木逃避的心态。经历过战争痛苦的德国人希望“强制忘却”二战历史,不愿意反省共同背负的战争罪责,而是努力为自己在战争中的行为辩解开脱。成年人甚至在家里故意向孩子传递错误的历史知识,以掩盖自己过去对纳粹的支持或追随。此时的历史教师都是经历过二战的一代人,他们对于讲述纳粹历史怀有本能的恐惧,只想以最便捷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有教师在私下里对纳粹抱有同情和好感。学生因此对犹太大屠杀之类的事情知之甚少。

二、阿多诺针对教育领域的社会批判理论

从1955年开始,阿多诺在黑森州广播电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走向成熟的教育”(Erziehung zurMfindigkeit)的电台演说,其中以1966年4月18日题为“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演说最为轰动。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对导致奥斯维辛灾难的德国大众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抨击,强调教育对于避免奥斯维辛灾难重演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历史教育的理论和手段。总结阿多诺在50、60年代的系列电台演说,其针对教育领域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教育的任务和德国社会潜藏的危机

阿多诺在“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演说一开始就提出,“教育的第一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的灾难重演。”60年代的德国社会结构及其成员,相比纳粹时代并没有多大改变。因为认知缺失或非理性行为导致暴行再度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奥斯维辛屠杀中隐藏的那种阴暗性格并没有远离德国人。阿多诺认为关于教育方式的讨论都无益于阻止奥斯维辛重演,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野蛮”(Barbarei)。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文明本身会衍生出反文明的黑暗一面并不断加以强化,如果文明自身播种了野蛮,反抗就显得绝望。阿多诺认为,野蛮扎根于大众文化之中,奥斯维辛就是人类倒退到野蛮状态的象征。只要大众文化没有改变,野蛮就不会消亡,社会发生倒退的可能就持续存在。例如,人类社会自19世纪末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在全世界蔓延。从一战期间土耳其军队屠杀亚美尼亚人开始,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导致的种族屠杀愈演愈烈。科技的进步又带来了原子弹,它一次就能夺走几十万人的生命,这是一种变相的种族屠杀。人类不断地在进步和野蛮之间徘徊,这就是世界历史的本质。战胜野蛮、实现“去野蛮化”(Entbarbarisierung)的唯一希望就是教育。 阿多诺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促使纳粹时代的德国人集体犯罪的潜在机制,防止它再次激起人们某种负面的集体情绪。正是这种“机制”(Mechanismen)让德国人在非理性状态下将仇恨和怒火发泄到受害者身上,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进行自发性的反思。打破这种机制必须通过启蒙(Aufklairung)和教育(Erziehung)来完成,教育的所有意义都在于引领人们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儿童教育,特别是儿童早期教育;二是对大众的启蒙,努力创造一种阻止奥斯维辛灾难重演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氛围。

(二)儿童教育和对大众的启蒙

阿多诺认为,儿童早期教育是“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往往在5到8岁时就形成了暴戾的性格,因此教育应着眼于儿童早期。阿多诺调查发现,具有反犹主义倾向的孩子大部分来自工人和小市民家庭,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第三帝国时期都是纳粹党的积极追随者。“父母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同大众文化一样野蛮。”②这些父母成了历史教育的强大阻力,他们在家里为种族主义辩护,结果孩子也受到影响。为了同这些负面影响相对抗,启蒙和教育工作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阵地,学校只是儿童教育的辅助机构,因此应该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教师应该拿出勇气,甚至直接和学生父母相对抗,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父母也可能是错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儿童友爱互助的精神。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感觉被孤立的话,他也会不愿与他人交往,如此就形成并传播了“冷漠”,而冷漠正是反犹主义的温床。

弗洛伊德曾在其《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描述了个体具有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由的本能,而社会则会对个体的这种本能加以约束和控制,文明正是在个体与社会的对立和冲突中不断演进。

阿多诺认为,弗洛伊德没有预见到社会对个体的压力会引发大规模的暴行。在一个高度系统化、体制化的总体社会中,个体会有一种被监禁的感觉,阿多诺称之为“幽闭恐惧症”(Klaustrophobie)。社会对人的控制越严密,人就越想冲破社会的牢笼。对禁锢的不断反抗衍生出非理性和暴力,人们需要寻找目标发泄愤怒。而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愤怒总是指向弱者,特别是那些社会地位低下却被认为谋取了不当利益的群体,例如纳粹时代的犹太人、吉普赛人和同性恋者。当代社会的发展同样存在这种趋势。在文明有序的表面下,占统治地位的多数人会对少数群体或职业形成压迫,即使不是犹太人,也会有别的群体成为牺牲品。如果这时出现强权引导社会的话,压迫就会演变成大规模的暴行。平常最忠厚老实的人都可能在这场大潮中失去自我克制的能力,被诱惑参与对少数群体的迫害。阿多诺认为,只有通过启蒙大众、构建一种宽容理性的社会氛围,才能消解社会发展带来的压迫。启蒙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把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让人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强调人的“主体性”而非“集体性”,每个成熟的公民都不应该在社会浪潮中随波逐流。

(三)“冷漠”(Kiilte)与“坚强”(Hiirte)

阿多诺认为,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形态的基础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描述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而是个人为了自身利益对他人的损害,并由此产生了人类学的基本特征――冷漠。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大大加深了。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评价说,冷漠已成为资产阶级主观性的基本原则。奥斯维辛这样的灾难能在现代文明中发生,其心理学基础即是冷漠。冷漠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强权“跟随者”(Mitlgufer):人们在强权统治中发现了某些有利于自己的地方,然后就选择沉默,以免说话走火危害到自身的利益。这种暴政下的沉默也意味着漠视受害者的遭遇。纳粹领导人深谙此道,因此敢于肆无忌惮地施行暴行。整个纳粹统治期间,德国的抵抗运动人数寥寥,1944年刺杀希特勒行动也不过集结了两千人,而纳粹德国人口有七千多万。阿多诺进一步指出,冷漠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而有所减少。消解冷漠需要人们互相传递“温暖”(Warme)和“爱”(Liebe),“今天人们无一例外都感觉不到来自别人的爱,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去爱”。不能指望那些经历过“野蛮时代”的父母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们只能把冷漠传递给下一代。教育是改善这种状况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要让人们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变得冷漠,要从自身做起学会关爱他人。

由于军国主义思想的长期影响,德国人常常自诩为“坚强的民族”并将其视为一项美好的品质,希特勒也曾号召德国青年“如克虏伯的钢铁一样坚强”。阿多诺认为,这种备受推崇并成为教育方向的“坚强观”(Hart―Sein)根本就是在漠视痛苦。“坚强”鼓舞的是一种男子汉气概,要求人们面对痛苦时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忍耐力,最初漠视自身的痛苦,然后也漠视他人的痛苦。因为人们在痛苦时不能表现出来,往往就把怒火转移发泄到无辜的弱者身上。因此,教育不应当鼓励所谓的“坚强”,应当允许人们把恐惧和痛苦都表现出来,那么伪装坚强导致的灾难后果也许都会消失。

(四)“集体性”(Kollektiv)中的迷失

阿多诺认为,奥斯维辛集中展现了法西斯主义者以“集体性”为幌子对大众的操纵,以及大众在“集体性”中的迷失。在纳粹时代,对于集体力量的幻想填满了德国人的大脑,人们主动将自己融入集体感情,从个人对社会的屈服中获得快感。领袖和“德国”变得至高无上,个人理想也转变成对“元首”的无限崇拜和依赖。希特勒通过制造集体狂热来消解工业社会中人们低落的情绪,每个人都被打造成国家机器的一个齿轮,放弃或者丧失了自我判断的能力。在此,德国的传统教育难辞其咎,其理念是要求个人无条件服从国家的需要,整个民族都要按照某个设定的方向共同前进。因为作为集体成员的强烈存在感,个体愿意为此忍受肉体的痛苦,无视以集体名义犯下的暴行。

阿多诺认为,从过去的经验可以看出,个体走向群体成员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与行为退化的过程。战后的德国社会依然在强调个人对国家和集体的义务、责任和忠诚,各行业中集体利益至上的思想仍然存在,大众并未从“集体性”中清醒过来。为了摧毁大众在心理上对集体观念的认同和陶醉,教育应该充分借鉴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理论,揭露法西斯分子暗示、催眠大众的心理机制,培养学生自我决断的意识和能力――阿多诺称其为“自律性”(Autonomie)。抵抗奥斯维辛定律的唯一力量就是“自律性”,用康德的方式描述就是――反省(Reflexion)、自主(Selbstbestimmung)、不参与(Nicht mitmachen)。 (五)“权威人格”(Autoritaren Charakter)与“物化”(Verdinglichung)

阿多诺认为,权威人格的形成与德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密切关系。在西方各国中,德国的父母以对孩子的严厉管教和约束著称。这种专制的家庭气氛强调父母的绝对权威和孩子的绝对顺从,只有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才会得到关心与奖赏,孩子的叛逆行为只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德国的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学过程机械化,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的指挥。长期服从权威养成了心理上对权威的依赖,权威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另一方面,经历过长期压抑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寻求从非权威向权威角色的转变,对其他更弱小的个体形成压迫。因此,必须打破长期统治德国教育界的这种反个人主义的权威思想,当代教育家应该努力探寻平等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学阶段实现对权威人格的弱化乃至消解。

阿多诺曾在1938年《音乐中的拜物特性与听觉退化》一文中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的拜物教本质导致了“物化”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转变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被物驱使导致彼此间越来越孤立。在60年代针对奥斯维辛的批判中,阿多诺进一步指出,现代技术作为文化工业的帮凶,让人的“物化”大大加深了。在德国这样一个沉迷于技术的国家,技术被过度地神化了。技术沦为不同族类的人群自我防卫的工具,以至于人们忽视了技术的本来目的――让人有尊严地生活。沉迷于技术的人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因为他们的爱已经被各种物质、器械占据了。

“物化”在纳粹时代发展到顶峰,德国的工程师挖空心思设计出一个复杂的运输体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把全欧洲的犹太人运往奥斯维辛,却丝毫不考虑这些犹太人会在奥斯维辛迎接什么命运。绝对的极权带来绝对的“物化”,整个社会都在其中迷失了方向,“一个社会的极权程度越高,精神的物化就越严重,任何依靠自身努力逃离物化的尝试看起来都自相矛盾。”制止“物化”的蔓延应该从儿童教育开始。那些经历过“野蛮”的父母,往往只会给予孩子一些物品来代替“温暖”和“爱”,那么孩子就会认为“爱”存在于物品中,而不是人与人之间。教育应该帮助儿童树立对“爱”的正确认识,指导他们与他人交往以取代对物质的迷恋。

三、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的变革

阿多诺在“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系列演说中展示出对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道德现状的绝望,延续了自1944年《启蒙的辩证法》以来他对文化和理性的消极批判。他的演说虽没有谈论具体的教育方式,却为今后的德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一系列面向公众的电台演讲激起了德国青年一代对父辈历史的质疑和学术界讨论奥斯维辛的热潮,对60年代以后的德国二战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1968年大学生运动

1968年席卷欧美的青年运动中,联邦德国大学生运动集中展现了新老两代德国人之间观念与理想的激烈冲突,并以对父辈良知的拷问、对教育体制的抨击独树一帜。联邦德国学生运动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指导思想,阿多诺“否定一切”的社会批判理论更被大学生们视为经典(尽管阿多诺自身也在学生运动中受到了冲击)。战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德国青年发现,他们的父辈正是阿多诺口中把希特勒送上独裁者宝座的强权“追随者”,却在家中对自己当年姑息纵容纳粹政权的历史语焉不详。而现在老一代人又垄断着新的联邦共和国的所有权力,继续着充满压迫的“独裁统治”。批判理论家利奥・洛文塔尔(Leo L6wenthal)就此评价说,学生们的父辈在道德上的冷漠使得他们无法继承任何价值系统,因此要反对父辈的权威。愤怒的青年学生对父辈们的黑暗历史进行了猛烈抨击,整个联邦德国都在学生运动中接受了一场关于良知的洗礼。学生们还发现,以僵化的教学体制、陈旧的教学内容、教授对学生的家长式管理组成的西德高等教育体系,正是阿多诺口中培育“权威人格”和“物化”精神、传递“冷漠”的温床。大学生们叫喊着“学士服里藏着千年的腐朽”(Unter den Talaren―Muff von 1000Jahren),要求高校改革、师生平等、废除校长和教授的专制权力,迫使西德高等教育在60、70年代践行民主精神,进行了大规模改革。

1968年的大学生运动极大地震撼了德国社会,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运动中成长起来的“68一族”(68-Jiihriger)后来成长为德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存在,让德国的议会民主制度稳若磐石,奥斯维辛的灾难再也不会重演。

(二)德国教育界的大讨论

阿多诺此番演说第一次将教育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大众和人性,而不是此前历史教育中控诉的纳粹领导人及其罪恶,在联邦教育学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引发了60、70年代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学术界对“反独裁教育”(Antiautoritfite Erziehung)和“反种族主义教育”(Antirassistische Erziehung)的大讨论。

(三)联邦德国政治历史教育的革新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得到联邦德国官方的认可,并被运用到中学政治历史教育的课堂上,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思想则在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联邦德国政治历史教育的革新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个方面。

阿多诺此番演说后,西德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就把“犹太人大屠杀”设定为二战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后联邦德国的二战历史教育就被称作“大屠杀教育”(Holocaust Erziehung),成为政治历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主导下,中学二战历史教育的重心是关注普通人在纳粹时代遭受的苦难,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种族迫害和屠杀的批判。相对于50年代逃避性的历史教育,1966年之后的历史教育不再局限于抨击希特勒和纳粹政权,其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反思纳粹时代德国基层民众的软弱和冷漠,关注受害者的悲惨命运。除此之外,在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中,再也见不到诸如“国家至上”、“荣誉至上”、“意志坚强”这种德国传统教育中鼓吹的口号,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民主和法制的理念。

依照阿多诺的要求,教育应该宽容、平静、人道,致力于改善人的道德水平。1966年后,一大批具有批判思想和清醒政治头脑的年轻教师主导了中学政治历史教学,并积极实践“师生平等”、“平等竞争”、“小组合作”等教育方式,以消解“权威人格”和“物化”。他们特别注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考证历史,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此外,德国的小学历史课堂就已经开始组织二战历史的主题讨论,随处可见的大屠杀纪念馆、纪念碑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反思历史的氛围,这也回应了阿多诺对儿童教育和大众启蒙的呼吁。

在以阿多诺为首的社会学家的理论引导下,经过大学生运动和教育界大讨论推动的联邦德国二战历史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走上了正轨,并得到联邦政府的鼎力支持。此后的冷战岁月风云变幻,但联邦德国历届政府在批判纳粹历史、尤其是反思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时从未动摇过,这保证了德国二战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最终帮助德国主流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二战史观”,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阿多诺的社会批判思想对德国教育的影响直到今天仍随处可见。2004年柏林市发布的《学校法》(Schulgesetz)第1条写到,“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健全的人格,坚决批判纳粹主义和所有为专制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将国家和社会活动建立在民主、和平、自由和人权的基础上。”可以说,阿多诺以他对德国大众文化丑陋面的犀利批判,帮助联邦德国半个多世纪来在民主政治的道路上稳步向前,实现了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最大社会价值。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2-11-04
内容提要:中华民国1929年票据法被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成功立法。其成功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北洋政府时期起草了五部票据法草案,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为1929年票据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南京政府在起草票据......
联省自治:二十世纪的联邦主义尝试
发布时间:2023-06-14
"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充满机遇,而又极其不幸的世纪。二十世纪丧失的最大机遇之一,恐怕是与联邦主义失之交臂。中国在二十世纪遭遇的种种不幸与对中央集权大一统的不懈追求与忘情拥抱是分不开的。对二十世纪中国联邦主义运动的回顾......
论刘德海对20世纪琵琶艺术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3-04-15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受到社会制度变革的影响,各类传统艺术的生存环境、观演场所、传播方式、教育传承体系等均发生了全面转型。20世纪上半叶的所谓“民间琵琶”、“传统琵琶”虽然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从整体而言,却基本上被学院式的......
20世纪20至30年代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繁荣
发布时间:2022-12-14
[摘 要]20世纪由于国内民族主义的高涨以及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教授课程、师资力量以及学校规模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关键词]世界大战;华文教育;繁荣 在近代,东南亚的华......
浅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电影
发布时间:2023-06-05
浅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电影 一、中国电影初起步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中国最早的影片《定军山》,这部影片采用的是照相式的拍摄方法,露天的戏台子,用自然光、固定摄影机位进行记录,影片基本上是对舞......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按照其研究进程,可划分为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总体研究情况,反映了20世纪清代财政史研究的特点与得失。 在20世纪的中国财政史研究中,(注:近年也有新的财......
走进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北摄影艺术
发布时间:2022-11-28
陈万里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摄影艺术实践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摄影活动家。他先在北京组织成立摄影自学团体光社,开展各类摄影作品展览会,促进摄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而后他南下上海,与郎静山等人一起组建中华摄影学社,带动促发全国美术摄......
20世纪90年代德语文坛的作家群现象
发布时间:2022-07-29
摘要:20世纪90年代,文学已经成为一门产业而迅速地市场化。初登文坛的年轻作家们,为了能够顺利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于是在自己同代人中间寻找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以群体的姿态亮相。同时,为了引起批评界和公众的更多关注,有些......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2022-11-26
一、散文诗是中外在特殊时代契合的产物 中国是诗的国度,任何文体都被赋予了诗的色彩,中国诗歌也经历了由不定型—准定 型—定型—准定型诗体—不定型诗体转化的诗体演变过程。因此形同西方散文诗特点的 文体很早就存在。如郭沫若认为我......
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13-12-19
" “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本世纪之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前景将是怎样的?语文教育界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任务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应该深入研究和商议的问题。 一、......
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日美关系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2-11-24
摘 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美国和日本在东亚地区展开相互角逐争夺利益较为激烈的年代,也是美日关系由缓和妥协逐渐走向激烈对抗的时代。其实两国围绕着在东亚利益,两国很早就已经开始争斗,有合作也有对抗。日俄战争中正是由于美国......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史
发布时间:2023-03-10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史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史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史 一、引言 二、法典论争与历史法学 (一)法典论争 在19世纪前半期的德意志私法学上......
浅谈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发布时间:2023-03-21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文学作品中几乎找不到纯粹的爱情题材,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文学的“人学”性质才得以回归,先后出现了一大批以追求爱情自由为题材的作品, 给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本文旨在探究20世纪80......
论20世纪前期新历史考证学的史学建树
发布时间:2022-08-11
[摘 要]20世纪初,在传统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变过程中,新历史考证学继新史学思潮后异军突起,成为百年史学思潮递嬗中的重要一环。其中,以王国维、胡适、陈寅恪为代表的史学家,对史学研究进行领域开拓和方法总结,并在研究范式上展开......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历程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在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历史大众化进程中,白寿彝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与作用。如先生对回族历史与回族人物的史料搜集与整理,对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的历史梳离与定位以及对回族史......
20世纪30年代广西新桂系土地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0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广西新桂系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理论动力,试图以和平方式改良土地租赁方式,实现地主富农与承租农民的共赢,以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巩固新桂系的统治地位。然而其制定的诸多政策虽有进步意义,却未得到较好实......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人口增长动因论析(1928―1935)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其人口来源主要是城市周边的农民。通过对城市吸引力、农村战乱、农村天灾对于汉口人口增长影响力进行了量化考察与关联度上的实证研究后发现:汉口城市对其周边农民的吸引力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凸显出来;战乱与天灾对汉口入口增长的影响具有时间性与地域性的限制;战乱与天灾相较,前者对汉口人口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后者的影响相对较小;城市吸引力、农村战乱与天灾对于汉口人口增长.........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
发布时间:2023-06-30
摘 要:美国的中立政策贯穿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外交与内政政策的始终。中立政策使美国远离欧洲战事,保持和平的国内环境,并从战争中夺取大量财富提高了国际地位。它作为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着其深刻的根源。 关键词:中立政......
浅析20世纪中国的日语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2
浅析20世纪中国的日语教育发展 一、在对“西方近代文明”的 寻找中应运而生,在自我革新和抵抗防卫中展开的日语教育十八世纪后半,随着美国独立,西洋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和劳动力市场的视线由南亚向东亚转移。当中日两国都在西欧的......
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7
" 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阙失,值得认真回顾和总结。在已经发表的有关学术史综述中,对晚清财政史的研究涉及很少,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在总体回溯的基础上,重点缕述几个重要的专题研究......
20世纪拉美文学的二重选择
发布时间:2013-12-18
巴斯康塞洛斯的“宇宙种族”说包含着一种模糊的“本土全球化”意念,这与源远流长的美洲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对巴斯康塞洛斯而言,拉丁美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可以划等号的。由于种族构成和对一切先进思潮的兼收并蓄,拉丁美洲成为了一个名......
20世纪30
发布时间:2023-02-08
" [摘要]近代中国农业发生的最大变化,实际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外国列强入侵引发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中国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由过去封建社会的集中化转为分散化的趋势。但是,土地分散化趋势虽然是......
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科普教育运动述评
发布时间:2023-03-01
" [论文关键词]科学大众化;科普教育实体;科学报刊杂志;科学小说;科学教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兴起了一场科学教育普及热潮,又称科普教育运动。主要表现为:以鲁迅、陶行知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思潮的形成。受其思想的感召与......
关于美国技术教育课程百年变革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3-05-25
" 论文摘要:通过追溯美国制度化技术教育的演进历程,初步厘清美国技术教育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即技术教育孕育期、探索期、转变期、发展期。每一阶段均呈现为不同的技术教育范式,即手工训练、手工艺教育、美工教育、工艺教育以及当代......
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 ----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10
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 ----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 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 ----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 ----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 90年代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格局
发布时间:2013-12-18
20 世纪90 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生产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国家投资、以宣传为宗旨的主旋律影片,这类系列大片当时相当引人注目。第二类是艺术片,它们不如80 年代那么前卫。因数量上( 而非质量上) 的锐减逐渐成为少数派片种。第三类是娱乐......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发布时间:2023-06-23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
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 ----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1)
发布时间:2013-12-18
90年代以来的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不仅是公元纪年意义上的世纪转折,同时也是经过20世纪一百年艰难求索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世纪转折,因此,处在这一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既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这一时期......
历史纪录片与中学历史教育
发布时间:2023-02-28
历史从来都不是枯燥的,历史教学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各种多媒体出版物中呈现的历史却让人无法把握历史的真伪,而历史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经过了还原的相对真实的历史,将历史通过影像娓娓道来,让学生获得了感官上的真切体验,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一、历史纪录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安市水利管理变迁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 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安市水利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稳步推进、发展转型、发展加速、全面快速发展四个时期,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都市水利的转型。 【关键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西安市;水利管理;发展变迁 二十世纪......
20世纪90年代离婚主题电影创作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27
[摘要]20世纪90年代,伴随经济大潮的冲击,这一时期出现了离婚大潮,折射在电影中,便是出现了很多以离婚为主题的电影,如《离婚大战》《离婚合同》《离婚了,就别来找我》等。从这些以离婚为主题的电影中可以窥出,这一时期的离婚大......
浅析20世纪80年代末内蒙古救灾保险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民政部把救灾保险引入救灾工作,内蒙古民政厅贯彻实行并取得了成绩,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后经过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关键词:内蒙古;救灾保险 一、内蒙古救灾保险的实行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根......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通过减免旅途车船费,实施“催垦”“抢垦”,设立“垦务局”,加强移垦区建设等措施,积极救济和设法安置关内移民,很快形成了近代以来又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在这些移民政策的刺激下,到九一八......
学以致用与学以求知:20世纪30年代的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之争
发布时间:2023-07-14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又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只是政府中人,即使一般教育者也都希望能对变革施加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的碰撞。其中,最鲜明的两种观点是学以致用与学以求知。本来这是相辅相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3-07-12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结构、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
发布时间:2013-12-19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 十九、二十世纪的德国民法学说 一、引言 二、法典论争与历史法学 (一)法典论争 在19世纪前半期的德意志私法学上,最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管窥
发布时间:2023-02-26
" 摘 要:本文就当代宗族复兴的原因、宗族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宗族与农村民主政治的关系、宗族与社会经济和宗族与现代化的宏观思考等五个问题,对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农村宗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进而对研究中存......
贷存比20年历史被终结
发布时间:2023-02-23
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贷存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取消贷存比约束,有利于释放信贷投放规模,助力稳增长;降低实体经济融资......
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
发布时间:2023-04-12
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曲折历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的勃兴,使史学研究更加充分和完善。因此,对20世纪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进行科学总结,对于更好地把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发布时间:2023-06-21
编辑。【摘 要 题】世界近 现代 史研究 【关 键 词】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思想观念 【正 文】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 工业 化 时代 ,随着工业 经济 的 发展 ,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许......
关于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14
" 【论文关键词】教育美学 【论文摘要】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及其意义 一 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包含着许多值得发掘和思考的意义。限于篇幅,这里只就笔者的感受简单谈一点管见。 (一)教育美学的兴衰有着深刻而特......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发布时间:2022-11-09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一、 引言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20世纪初期,中国存在许多值得认真反思与研究的艺术现象,其中之一就是美术思潮......
二十一世纪文学史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2-2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史 罗宏:我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怎么来的。开始的时候,是个很小的问题。就是,我看了一些所谓“80后”作家的作品,韩寒、郭敬明的一些文本,我想看看:这些这么火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看完......
20世纪中国大陆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3-02-04
毕业论文 [摘 要] 合唱艺术,这颗音乐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她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在欧洲,可追随到距今已近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在中国,随着西方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番诸卫研究情况概述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明初,为了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在河湟洮岷设置“西番诸卫”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的统治,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行政建置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番诸卫的研究加以概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总......
简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3-01-19
" 论文关键词:英国;科技教育;古典教育;历史经验 论文摘要:19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兴起的科技教育运动改变了英国教育的古典传统,打破了古典教育的垄断局面,奠定了现代科学在英国教育中的地位,促成了英国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
20世纪羌族卫生习俗的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3
[摘要]20世纪羌族卫生习俗的变迁是外因性演变与内因性演变相结合的结果。西医技术与实践在羌区的传播、赤脚医生的选拔培养与回村服务、爱国卫生运动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等外部因素对羌族地区卫生习俗的变迁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羌族地......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与现代化建设关系浅论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外交政策调整 和平与发展 不结盟 现代化建设 [论文摘要]zo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在判断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基础上,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荒诞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荒诞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概念之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它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在现代文学中有集中而深刻的表现。本文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揭示了这一概念产生及变化的渊源,并分析和探讨了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荒诞的发展状况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在审美层次上的意义。关键词: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荒诞;反戏剧荒诞作为20世纪西方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审.........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
发布时间:2022-10-27
" 【内容提要】农村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广阔、最深厚的基础,因此关于农村调查及发展研究倾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20世纪上半叶尤其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试验区以及社会学家李景汉的定县调......
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百年历史及其在新世纪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17
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百年历史及其在新世纪的发展 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百年历史及其在新世纪的发展 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百年历史及其在新世纪的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百年历史经历了至清代末期的古代侵权行为法......
21世纪营销大变革
发布时间:2023-04-17
21世纪营销大变革 21世纪营销大变革 市场营销论文 更新:2006-4-13 阅读: 21世纪营销大变革 对世界来说,20世纪的结束宣告了工业文明之后一个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 无国界化的崭......
简述20世纪初期以来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07-11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回族教育勃然兴起。1908年,王宽阿訇赴圣城麦加朝觐并访问埃及土耳其归来后,在北京牛街创办了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开创了北京近代回族教育的先河。①此后,北京的近代回族教育事业不断获得发展。随着各类回族新式......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6
"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控制与反控制 国际主义 国家利益 集团结盟 独立自主 论文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经历7密切合作、分化改组、缓和调整等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反思这段历史,总蛄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世纪......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废检”与“法检之争”
发布时间:2022-11-21
摘 要:我国检察制度从清末建立之初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饱受争议,一方呼吁废止检察制度,而各级检察官员又据理力争,反对“废检”。从“废检”运动到“法检之争”,不难发现民国时期法检制度改革所陷入之种种困境,引人思考。 关......
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民族地区建政工作的两点看法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行了建政工作。但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建政工作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公民间创造出了一个地理上的二元“空间区隔”,推动了族群向加强其“民族意识”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民族意识不但没有加......
二战后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政策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6-06-21
摘要:二战后,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政策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联邦和州政府对教师教育机构、模式和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同时,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实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课程还是模式,雇佣制度还是认证机......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31
一、梵高绘画中朴素的题材梵高的创作主要选取质朴的农民、带有大自然气息的物象作为绘画题材。经历了各种磨难和痛苦的事情之后,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他热衷选取质朴、自然的风景。像他画过的向日葵、麦田、鸢尾花等,运用他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情地、细致地描绘,这些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景象给梵高一种洋溢着生命的热烈、饱满的感觉,他也因此被称为“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极高的热情。在.........
简评《 20世纪中国哲学论要》
发布时间:2023-06-27
郭庆堂教授等著的《20世纪中国哲学论要》一书,2013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论要》分析论述了20世纪在中国产生、流行并为中国人所诊释、理解的各种重要哲学思想,包括中国自身产生的和来自外国的各种派别、思潮、思想体系和......
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
发布时间:2013-12-18
"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西方和中国心理史学发展的基本状况。狄尔泰和李凯尔特是德国批判历史哲学中新康德主义的杰出代表;从费弗尔、布洛赫到布罗代尔,则代表着法国年鉴学派“精神状态史”研究与“长时段”理论有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
发布时间:2023-05-29
关键词:日本帝国主义;军事色彩;封建色彩 一、资本集中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甲午战争所获得的赔款更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轻工业发展非常迅速,重工业部门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1896年末“......
简析20世纪初英国的“协约政策”
发布时间:2023-04-29
摘要:本文集中分析了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格雷的“协约政策”。20世纪初,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及英国世界地位受到的挑战,两位外交大臣继续坚持19世纪晚期索尔兹伯里的“有限合作政策”,在调整与传统竞争对手法国与俄国关系的同时......
19~20世纪美国儒学研究概述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近现代美国的儒学研究从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开始,经过20世纪上半期专家学者的探索研究,到20世纪中后期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海外儒学研究中心。美国学者从西方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研究儒学及其发展,对于儒学向现代转变和现代性的阐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增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19~20世纪美国;现代化;儒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汉工商业研究述评(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8
东汉近二百年是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型时期,工商业在其经济结构中间占有特殊地位,但是因为资料的限制,人们研究的重点始终是秦、西汉,对东汉研究不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东汉工商业进行系统的研究,涉及经济政策、经济形态、......
联合国栽种“和平与团结树”纪念二战胜利七十周年
发布时间:2015-07-27
UN Plants “Trees of Peace and Unity” to Commemo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2015年5月5日 第69届联合国大会纽约当地时间5月5日举行特别全体会议,庄严纪念二战中的所有受害者。在此之前,联......
论20世纪50年代后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5-26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他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围绕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历史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提出......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以惊人的洞察力观察到“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趋势并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了人类历史的走向。
发布时间:2017-06-1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一栏中明确提出: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2015年12月初,永安市教育信.........
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发布时间:2022-07-21
"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跨越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类将以惊人的加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当前,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己经诞生,并迅速向全球扩展。知识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中地位的突现......
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艺术特点
发布时间:2023-01-16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
中国20世纪电影文学的发展轨迹
发布时间:2022-12-20
一、 前言 中国的电影剧作诞生在1913年,到20世纪结束己有长达87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电影剧作始终适应着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创作与生产流通之需要,在变革中不断拓展,在起伏中曲折前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87......
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偏向
发布时间:2013-12-18
二战前后,海外中国研究截然两分。要言之,前此重古代和文献学(或语文学)方法,后此则重近现代和社会科学(含人类学)方法。这一变化自有其必然与进步,但上升的螺旋之下,也不免曲折起伏,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前人由四裔而本土的努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08-25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演变历程与时代特征、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文化思潮,在......
20世纪建筑特点和21世纪建筑展望
发布时间:2022-12-22
l、大型化:由于城市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积聚和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使得建筑在不断向高空生长的同时,也在向地下扩展,例如北京的京广中心地下3层、地上52层,上海的金茂大厦地下3层、地上88层,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大。 2、复合......
中国石油工业60年变迁史-综合新能源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7
中国石油工业60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公元1世纪末成书的《汉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高奴(今陕西延长县)有洧水(延河的支流),水可燃。这说明我国的石油最早是在陕北发现的。东汉时,我国甘肃一带已用......
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之二)
发布时间:2023-06-24
【 正 文】 (四)宋元明清宗族研究 这一时期的研究从内容和观点来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前期为第一阶段,在该阶段,六七十年代留意族权问题的一些学者整理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形成宗族研究的一个高潮。研究的基本......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现代德育口标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2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虽然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但仍是我们研究现代德育目标问题不可或缺的视域。从理论角度看,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于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世界......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2-11-17
"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
二十世纪华南农村社会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4
" 华南的农村社会史研究,如果从20世纪上半叶陈翰笙、林耀华、傅衣凌等先生的经典研究算起,至今也有七十多年了。经过半个多世纪海内外学者的努力,华南农村社会史的研究,应该是目前中国区域农村社会史研究中成果比较丰富的领域之一......
浅谈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变革与藏族“新文学”的兴起
发布时间:2022-12-14
摘要:藏族当代文学经历了中国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文革风暴之后,显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以“新文学”思想内容代替旧时代佛典文学思想,继承了佛典文学优美文体之优点,摒弃了佛典文学的“利他”说。 关键词:社会变革;藏族文化;佛典文学......
从教育看战后德国的社会变化
发布时间:2022-12-29
战后德国教育体制中最能显出其自身特点的地方,莫过于将中学分成三类:基础中学、一般中学和高级中学。前两类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第一类培养简单操作人员,第二类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支撑的工作人员,第三类培养开发性或创造性人才,即以后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这种在中学阶段就进行分流的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有着紧密的切合,它将大部分人引向了社会大量需要的应用性领域,而只有少数人被引向要求高的创造性或开发性工作岗.........
论二十世纪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变
发布时间:2022-12-21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中国新诗的诞生与八十多年来几次大的转变中, 勘察现代汉语艺术建构的境遇。文章认为, 新诗发展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现代隐喻结构的形成———诗意语言对灵魂和生命的家园的抵达; 而对新诗体形式的一再误读, 则酿成了世纪的......
试论中国古代历史剧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3-03-18
一种文学样式的发展总是处于从幼稚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后来者之所以更完善,那是因为有前代的积淀作基础和自身不断的扬弃改进。中国古代历史剧最终在清代走向辉煌,出现《桃花扇》这样的典范作品,正是历史剧与时俱......
20世纪最后一 次日全食
发布时间:2016-04-22
1999年的今天,地球上出现了日全食,这是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大家一生中可能会看到好几次,咱们就不讲科学上日全食是怎么回事了,这个在中学课本中都讲过。现在只跟大家讲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大家知道古时候的人类对宇宙、......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
发布时间:2022-12-21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
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发布时间:2022-12-21
" 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所谓教育现代化或现代教育是指以现代生产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背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
20世纪初东北文言文学话语转型与新变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要:作为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一部分,20世纪前期的东北文学话语爆发式地发生了变化和创造,来自传统、西方、地域的多种体系的文学话语交鸣共处,使东北文学在一段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话语实验,在地域、时代、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做出了新的文学选择,回应了历史与时代对东北文学的吁求。《点金术》、《出人意外》、《家庭革命》三文本中体现出的话语选择历程,虽然有欠融会贯通,但也颇有历史意蕴,它们.........
对我国历史纪念馆的现代发展论述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在全球化视域下,历史纪念馆市场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现代历史纪念馆社会性和公共性日益加强的基础上,其国际性也日渐凸显。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及新历史纪念馆学体系的日益完善,推动了我国历史纪念馆的现代化。中国现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严重萧条,日本舆论称之为“失去的十年”。本文以翔实的数据剖析了日本经济衰退的诸多因素,随后对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给予了分析及评价,并指出了在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日本经济政策,探究其对我国经济腾飞带来的启示。[关键词]日本经济衰退因素启示引言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探寻其长期低迷的原因。199.........
浅谈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发布时间:2023-04-07
浅谈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1]历史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养......
二十世纪金代计量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3-24
摘 要:计量是百物制度的标准,对百姓的生产生活乃至国家治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计量制度研究的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其他社会制度的研究。尽管关于金代计量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但学界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