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学以致用与学以求知:20世纪30年代的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之争

学以致用与学以求知:20世纪30年代的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之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0:15:28
学以致用与学以求知:20世纪30年代的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之争
时间:2023-08-06 00:15:28     小编:宋国正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又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只是政府中人,即使一般教育者也都希望能对变革施加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的碰撞。其中,最鲜明的两种观点是学以致用与学以求知。本来这是相辅相成并不矛盾的两个问题,之所以发生争论,关键是其背后所着意的社会问题不同。当时参与论争的,明显的有两类人:一是党化教育者,二是自由教育者,他们各自的主张实际上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和和改造方案。

关键词 大学 职业 教育 国民党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1-0084-11

北洋时期,教育的决策权基本上是在全国教育联合会,教育行政部门差不多只是执行机关。然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当政者千方百计地夺取了教育决策权,由此开始了各个层面的整顿和改革,尤其着力于学潮不断的高等教育界。一些改革为教育界历来所主张,因而受到欢迎;而更多的举措因过于服务现实政治,遭到非议和抵制。不管从哪方面看,1930年代,中国的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中,无论是党派势力还是一般教育者都欲影响变革的内容和趋向。有关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论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与之相关的还有文实之争,参见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这场论争表面上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的碰撞,背后却是不同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改造方案的较量。

一、起于广州的论争

1932年5月19日,广东几个负有行政责任的所谓“教育专家”召开了一次会议,专门讨论大学教育方针问题。会议最后通过了一个议决案,第一条即是:“停办文法科,或减少数量,同时多设职业学校,以适应社会生活之需要。”《教育专家昨日召开会议》,《民国日报》(广州)1932年5月21日,第5版。稍后,主持中山大学的邹鲁在总理纪念周演讲时,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方针,“前星期于本校开个教育会议,想把中国现在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设法救济,大家的意见都以为欲使亡国的教育变为兴国的教育,制造游氓的教育变为有实用的教育,殖民地的教育变为增加生产的教育,必然要于升学的基本教育之外,再加上一种职业教育。此种教育方针之改变,关于国家存亡兴废甚大,亟宜群策群力,急起直追,以求实现。”《民国日报・教育新闻》(广州)1932年5月25~26日。在他看来,职业教育“必须由教育主管机关统筹推进”。因此,他提议由西南教育改革委员会通过了一套发展职业教育的计划,其中包括经费之筹备、师资之预备、职业学校之设立、农业教育实施之原则和课程要旨、工业教育实施之原则与课程要旨等。⑧邹鲁:《改革现行学制之商榷》(续),《三民主义月刊》1933年第2期。

“职业教育的提倡”,并“非最近的事”;“教育专家们之觉到职业教育的需要,也不是最近的事,然而为什么到了最近,我们的教育专家才开会讨论并主张改变方针呢?”陈序经:《对于勒克教授莅粤的回忆与感想――续谈现代大学教育的方针》,《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广州)1932年6月10~11日。这恐怕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重点教育指向不无关系。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期间,有一个专门的“职业教育组”来讨论如何加强职业教育问题,大会通过的《请推行职业教育案》指出,“职业教育之举办,亦为当务之急。”“宜广开致用之途径,责成各主管机关,次第分别设立各种职业学校,以应时代之需要。”戴修骏原案、审查会修正、大会通过:《请推行职业教育案》,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2),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3辑(429),文海出版社,1977年,第495页。两广自己提出的议案也特别强调农业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和生产技能教育。“学校教育,须加入生产的劳动,以为养成生活技能之实际的方法,谋生产的劳动能率之增进”。《确立教育方针实行三民主义的教育建设以立救国大计案》,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1),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3辑(429),文海出版社,1977年,第40~44页。全国教育会议最后发表的宣言要求“各省区市县应于可能的范围内,单独设立特种职业学校,专授直接生产的技能。”《全国教育会议宣言》,1928年5月28日,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甲编(1),第6页。这实际上就是“于升学的基本教育之外,再加上一种职业教育”。只是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政局不稳而无法推行。直到1931年4月,教育部才训令施行,“查我国兴学三十年,而社会生产落后,人民生计枯窘日益加甚;其故盖由普通学校向不注重职业教育。”所以,“自二十年度起,各县立中学应逐渐改组为职业学校或乡村师范学校”,“各普通中学应一律添设职业科目。”《教育部为推进职业教育致各省市教育厅局训令稿》,1931年4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第410~411页。

邹鲁自己还讲,之所以提倡职业教育,一是有感于学生个人的出路,“各级教育方针,都不过为了学生的升学,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环境脱了节,其结果,各级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凡是无力升学的,由于缺乏实用的学识和技能,个人的职业问题且无法解决,遑论能为社会服务?” 邹鲁:《回顾录》,岳麓书社,2000年,第343页。二是有感于职业教育的“衰落”, “据《最近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一书所载:‘民国五年甲乙种实业学校五百二十五所,七年加入职业教员养成所共得五百三十一所,十年各种职业机关并计得八百四十二所,十一年得一千二百零九所,十五年得一千五百一十八所。’这五年间的职业教育,不能说没有相当的进步。十六年以后,没有统计数字可稽,至二十年而教育部发表职业学校仅一百四十九所,比民国初年不及远甚,乃至连前清光绪、宣统年间也赶不上,真可说是一落千丈了。”⑧有意思的是他的主张主要来源于几组统计数字。

北洋时期,各地教育自成系统,中央政府大都无权干预,也无暇顾及,由此造成了教育的某些畸形发展。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以后,在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进行全国性的各类统计,充分体现了统筹规划教育发展的趋向。另一方面,1930年代,教育界较为普遍地出现了对近代以来兴办新教育的反思和总结,其中也做了一些办学的统计,主要反映了几十年来教育领域的变化。而这两类统计数字都显示中国的职业教育较为薄弱,因此,一些负责或主持教育的人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倡议,并很快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上。实际上,对于这一点, 并没有什么人反对。问题是教育领域的当权者试图采用削弱高等教育的办法来发展职业教育,就为许多人所不能容忍了。 教育改革的方案公布以后,在广州的主流媒体《民国日报》,引发了长达一个月的讨论,首先撰文批评的是岭南大学教授陈序经。在他看来,“这种教育方针和政策,于国家的前途影响甚大,实在不容轻议妄动,而一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则更不能轻轻放过。”⑦⑨陈序经:《敬答对于拙作〈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的言论》,《民国日报》(广州)1932年7月28日。主持大学教育的人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实属异常,似有把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混淆的嫌疑,因而他明确指出二者的目的不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在乎应用,而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在求知,所以研习某种技艺以维持目前生活,与专为学问而研究学问,显然有不同的地方。” “社会上固有不少的人为了生活,应当对于某种职业上有相当的智识而入职业学校,然社会上也有不少的人是为讲求智识、研究学问而要受大学教育。”⑧陈序经:《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广州)1932年6月1~2日。由于人们的条件和自身的需要各不相同,那么,在受教育的时候进行的选择就会大相径庭。所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不同的需求,来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各种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陈序经心目中的大学教育是“专为学问而研究学问”。这一点似为当时的著名刊物《独立评论》所聚集的不少自由教育者所认同。同样反对把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混淆的萧公权,就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读书不是求知,不是为学问而学问。”⑤君衡(萧公权):《如何整顿大学教育?》,《独立评论》第58号,1933年7月9日,第7、6~7页。而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家”,“对于西洋求知纯粹科学(广义的)精神似又未了解”,“往往不能认清大学教育的真正功用在培养青年人的求知欲,在坚定他们为学问而问学的志趣”,萧公权:《问学谏往录――萧公权治学漫忆》,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86~187页。“于是拿科举时代学以致用的眼光来办以高等普通教育为主体的大学,这真是一件不幸的事。”⑤

在他看来,“我们要办大学”,必须养成“求知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精神而办大学,恐怕很难得着结果。所谓学以求知,就是爱好学术,或承认学术本身有价值,而去求学;至于学是否有‘用’,并不在心目当中。”他认为对于这种学术,政府和社会“必需”予以“物质的与精神的”“奖进”,以“养成一种尊崇学术的普遍空气”,这样“献身学术的人数自然增加,研究学术的兴味自然更趋浓厚,学术自然可以进步。不然,学以致用的观念永远压倒学以求知的态度,中国的学术永远不能与他国争衡,永远要落伍。”君衡:《如何整顿大学教育?》(续),《独立评论》第59号,1933年7月16日,第13页。不难发现,他之所以主张按西方“求知”的精神办大学,旨在要与西方“争衡”,这应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民族主义在学术上的反映。

陈序经还进一步指出,尽管“大学教育的目的和职业教育的目的毫不相同,然而他们却非完全没有关系”,“他们间的关系处就是要想应用,应先求知”,⑦“求知固未必为了应用,然要有所应用,则不能不求知。比如,要造一部汽车或轮船,第一个条件是要晓得制造的方法,因而,在文化发达的二十世纪的世界里,欲增加生产以改善民生,而不办大学教育,是做不到的。假使人人而能够入大学了,那么职业教育是用不着去提倡的。因为大学教育比之职业教育还要专门,还要彻底。不过大学教育太落后了,所以不得不借职业教育来补救一时之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更觉得大学教育的提倡,刻不容缓,今欲舍大学教育而取职业教育,混乱颠倒,曷甚于此?”⑧

虽然“求知”不是为了应用,“然能知得透切和彻底,也可以施诸应用。比方在大学里学理科的,对于制造香枧及各种的家常用品,总能了解,要是他自己离校以后,开开香枧厂来求生产的增加,未尝不可”。但是,“大学究竟不是一间制造厂,她是一间求智识的场所,所以大学的责任是要使学生明了某种事物的真相及其原理,就是求知。” ⑨可以看出,在陈序经的意识中,大学教育高于职业教育,并且可以代替职业教育。如果通过废除或改变大学教育的职能来推行职业教育乃是一种倒退,至少是避难就易。

为此,陈序经还引外国的情况来加强自己的论证,“美国因为他们的大学教育较为普遍,所以职业教育是不大听见的。美国是物产出品最富的国家,然美国人并不大声疾呼来提倡过什么大众的生产的产业教育。同时美国人也不像我们一样的提倡打倒大学教育。就是提倡生产教育,劳动教育的苏联,从来也没有提倡打倒大学教育,她每年还要费了不少的金钱和精神,去请外国的大学教育专家来指导。所以大学教育即不是所谓生产教育的仇敌”。陈序经:《敬答对于拙作〈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的言论》,《民国日报》(广州)1932年7月28日。美国和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国家,也是当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陈序经以这两个国家为例,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职业教育本是源于外国的,它的引入甚至在大学教育之前,可追溯到“数十年前的曾李”。陈序经:《对于勒克教授莅粤的回忆与感想――续谈现代大学教育的方针》,《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广州)1932年6月10~11日。当时,“谋国者对国内主张多设实业学堂,对留学生则限制其专习实业”。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华书局,1929年,第94页。即使反对曾李等谋国之道的梁启超,也提倡留学生“宜学实业,若工程矿务农商机器之类。”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5,中华书局,1932年,第130页。后来,蔡元培对此颇抱了解之同情:“盖兴学之初,目光短浅,重实用而轻学理,人情大抵如此也。”蔡元培:《北大二十周年纪念会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15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是从西方的职业教育或实业教育引发大学教育的,或许这正是时常有人把大学教育混同职业教育的缘由。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如果还在学习人家的职业教育,还停留在“目光短浅”阶段,可能就很难令人接受了。

从整体上看,办学和兴教确实存在着一个学以致用与学以求知的问题。致用,并没有错,关键是一个时代不同的人对“用”的认识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所谓“用”往往是可以预期的看得见的功利性目的。如果仅仅照此而做,一个社会就会丧失很多未可知的进步,何以“致”那些很久很久以后才能认识到的“用”呢?“知”能发现或开辟新的“用”;而紧紧盯着眼前之“用”,却束缚了“知”,使“知”流于狭隘之门。实际上,推行什么样的教育隐含的是对不同的社会问题的关怀,自然也与部门利益和个人立场有关。主持大学教育的人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其背后必有隐衷。 二、职业教育的浪潮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冲击

广州是国民党革命的发源地,在国民政府辖区,它的地位不同一般,在许多方面往往都领风气之先,或者扮演先行者的角色。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期间,时为中山大学校长的戴季陶,对于该校联合两广教育厅提出的那个“三民主义的教育建设”议案,“叠次函电,屡称此案两粤已决定实行,务请全案通过”,尽管会议对该案“已酌加修正”,但是闭会时会议主席蔡元培仍表示并不“以修正案绳之”。蔡元培:《闭会词》,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丁编(2),第8页。许崇清代表两广和中山大学致答词时,进一步阐明此议:“两广有特殊情形,不必严格的受大会决议之拘束。”许崇清:《会员代表答词》,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丁编(2),第9页。由于广州的这种特殊地位,它所实行的某些政策往往是国民政府政策的先导,或者至少常常与国民党中央某些决策人物的倡议遥相呼应。

邹鲁自己就说,尽管他发展职业教育的计划,“因为客观环境种种的困难,没有施行。可是后来本党四届三中全会改革教育制度的决议却也同此主旨。”邹鲁:《回顾录》,岳麓书社,2000年,第342~351页。查该决议确实指出,“职业学校嫌其缺乏,而中学、大学及独立学院则又觉太滥” ,“各省市应尽量扩充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应注重生产技能,劳动习惯”。《中国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重要决议案:关于教育之决议案》,1932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2),第399~400页。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公布了《职业学校法》,规定其目的在于“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之技能”。《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1932年12月1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第412页。《中学法》则规定,“中学应视地方需要,分别设置职业科目。”《国民政府公布中学法》,1932年12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第414页。根据一系列的文件和法令,可以看出当时国民政府对于职业教育有一种特别的重视,并且很快为教育当局所落实。有人注意到,“考察最近教育部的施政方针是要注意于职业学校”。林晓P:《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其改革的原则》,《北平周报》第85期,1934年9月9日,第4~9页。

不过,针对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关于职业学校的规定,也有不少人予以质疑。其中,署名为“亮功”的作者在《独立评论》上专门撰文指出,“假使在一种县市,其地方财力仅能够设立一个中等学校,在此种情形之下,如仅设立一个普通中学或任何一种职业学校,即使能适合地方需要,恐未必能适合多数学生各个需要。此种办法,是无异使地方设立之学校来决定学生未来之职业,而不能使学生各自按照其能力与兴趣及志愿自由选择其职业”。亮功:《三中全会之教育议案》,《独立评论》第35号,1933年1月15日,第10页。教育研究者大都比较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和需要,而当政者则往往只着眼于教育的“统筹规划”,以配合政治的需要与经济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正因为如此,这时“职业教育的意义逐渐扩大而和生产教育的意义甚为接近”,“职业教育一名词,虽然仍然时常见诸报章杂志以及政府的文件中,但实际上已以生产教育为其骨干,和生产教育名异实同”。郑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三民书局,1981年,第194页。职业教育是就社会中的个体而言的,生产教育则是相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的。这一话语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职业教育的背后常常是市场经济,生产教育的背后往往是计划型经济,而30年代的中国恰处于“自由经济”向“统制经济”的转变过程之中,学习苏俄计划经济的言论甚嚣尘上。不过,从其实际内容和作用来看,职业教育与生产教育基本是一致的:解决个人的职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的生产,充实政府的财力。如此效用,难怪当政者提倡起来要不遗余力了。

早在1929年,蒋介石拟定的“奉安以后之政策”之一即是:“改良教育,强迫普及注重小学与职业教育。”《蒋介石日记》手稿复印本,1929年2月15-17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藏。就在广州的论争发生不久,他在日记中写道:“对学以职业,尤重农业,实际教育,使所学皆为国家社会所用也。”《蒋介石日记》手稿复印本,1932年9月30日。其实,关于职业教育问题,国民党要人中还有比邹鲁更为偏激者,吴稚晖即是一例,他说:“我以为在中国简直不必办什么中学小学,就办些性质类似职业学校的学校就可以了。”吴稚晖讲演、陈展云笔记:《富国强兵的教育应注重科学》,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丁编(2),第15~16页。他提倡职业教育之迫切,由此可见一斑。应该看到,国民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确与其实际的需要有关,王世杰曾在日记中记载,“自政府决定加速经济建设工作以来,工科农科人才之供给渐感不济;工科中下级人员如工头及下级管理员之类大(缺?)。蒋院长自牯来电促部设法,于三五年内训练一二万此类中下级工作人员。”王世杰:《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1册,1937年6月6日,第58~59页。他所设之法即是拨款责令各省市加强和扩大职业教育。

同时,政府中人可能还受了外国或外人的影响,朱家骅曾说,“苏俄的政治是不足论了,但是他的教育”还有值得学习之处。《朱家骅在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上讲演“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及应行注意各点”》,1931年8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第279页。而苏联教育的最大特色便是“生产教育”,“苏联学校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络”。[苏]秋盖也夫:《苏联教育的设施》,孙寿译,《北平周报》第22期,1933年6月4日,第3~5页。其实,一般知识界对苏俄的教育也赞赏有加,陈西滢就曾说,“苏俄的青年”,“头脑里没有饭碗问题,他们进学校是学某种技能,而且常常是某一个工厂或某一种职业为了某种需要而送他们进学校的。”陈西滢:《苏俄的青年》,《独立评论》129号,1934年12月2日,第2~4页。 当时受国联委托来中国考察教育的英人R.H.Tawney,还曾直接建议国民政府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他指责中国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帮助学生预备他们将来在社会的生活”;中学教育“太偏重书本”,因而他提出“以农工为课程的中心而以其他科目为辅助”;“已有的高中如不设立职业课程,教育部应取消他们的注册。”R.H.Tawney著,蒋廷黻译:《中国的教育》,《独立评论》第38号,1933年2月19日,第12~16页。这与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中“普通中学应一律添设职业科目”的要求,竟如同出一辙,说明二者确有直接关系。时人李建勋也特别注意到外人对政府的影响,他说国联教育考察团的“主张”,“不但使吾国职业教育成一个整个的系统。而且的方法,教员亦较现在更为切实。吾国教育当局,已深明此(见教部所颁之职业教育实施原则)。”李建勋:《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之批评》,《师大教育丛刊》第1卷第4期,1931年11月1日,第13页。在他看来,政府的职业教育实施原则,正是受了国联教育考察团的建议才制定的。就外人对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来说,蒋介石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与孟禄谈话,彼主张以大学中学毕业皆须由中央直接派员考试,不使学生与教员狼狈,而学生勤于学业,勿作政治行动,此亦一法也。”《蒋介石日记》手稿复印本,1931年1月30日。

有人还指出,“自民国十八年以来,教育机关如雨后春笋簇生,若叩其内容,则叠床架屋,徒慕外国虚名,毫不顾虑实质。”社评:《当前教育之最大缺陷》,《晨报》(北平)1934年8月21日。仍在学习西方路上的中国,一种教育主张的变化往往不是源于自身的实际,尽管当时中国化已成为普遍的呼声,参见张太原:《“没有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反思》,《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而是由于向外学习榜样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教育的当权派的变化,比如在1930年代,最主要的是国民党力量渗透到整个教育界,是谓“党化教育”。其次,教育界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留欧派挑战先前居于主流的留美派,学习欧洲教育特别是重实用的德国教育酿成一种新的风气。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冠冕堂皇的宏论背后常常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动机、人事关系和利益纠葛。

不过,当时职业教育的提倡却也有其普遍性。即使一些没有国民党背景的“教育专家”对于职业教育、生产教育或实用教育,也颇为赞同。胡适在一次讲演中说,“无论做什么事业,如能做得发痴,总有多少成效。”由此顺口谈到“在座的杨卫玉先生”,“开口职业教育,闭口职业教育,也好像天地间只有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成了一个痴子”!心水:《胡适之先生劝人发痴》,《生活》周刊第3卷第32期,1928年6月24日。言语之间,不乏赞赏之意。舒新城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不是讲生产的,而是导示治术,论语所谓食人治人”,“欲救济此病唯在实行生产教育。”舒新城讲,曾伯声、陈应咸笔记:《中国教育出路问题》,《师大教育丛刊》第2卷第2期,1931年11月29日,第197~206页。

就在缘于广州的论争发生不久,主持大学教育的杨振声,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深表认同。在他看来,“所患者职业教育实在太缺乏了”,“绝大多数在社会谋职业者反无职业上之预备(职业学校在中学仅占百分之十一强)。这不但足以使失业者日众,增加社会的不安;而且生产能力低弱,不足以抵制外货,即不足以救济中国经济的破产与社会道德的堕落。”“其实平淡点讲,教育也就是一种职业上的预备。而在今日工商业的世界,顶好的人材与脑力,应当放在工业与商业的战场上去用。政府也应当有个逐年建设的计划,统计每年各项建设人才需用若干;教育方面也应当有个详细的调查,各地及各种社会事业所需要人材的种类与数目,作为办理职业教育的根据。”杨振声:《也谈教育问题》,《独立评论》第26号,1932年11月13日,第8~9页。这提示了一些人企图把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解决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篇文章发表十天之后,蒋介石还专门与他“谈教育”。一般情况下,蒋介石与学者交流后,常斥以“书生之见”。而与杨振声谈后,蒋介石却“自觉多言太过”。《蒋介石日记》手稿复印本,1932年11月24日。显然,他对杨振声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至少没有反感。不过,学者与领袖的共鸣,到底是学者的观点影响了领袖,还是学者投领袖所好,往往难知就里。

《师大教育丛刊》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近代教育,事实上与社会实质相离甚远,所以应从速革除这种弊端,走上实用教育的大路”。郝廷柱:《教育与政治――我们的出路在那里?》,《北平周报》第122~123号合刊,1935年6月23日,第4~8页。有人从教育史的角度观察,“实业教育之后便有职业教育的运动,近年来生产教育的呼声又甚嚣尘上。”社评:《论教育与职业》,《大公报》(天津)1934年11月26日。“民国二十年前后,生产教育思想极一时之盛。当时各报章杂志,如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申报、大公报等都为此问题出专号出特辑,各专家学者对于生产教育理论及其实施原则,阐扬至为详尽。”郑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三民书局,1981年,第194页。这样一种教育思潮的出现,一则反映了国家“统一”后各层面对“建设”的渴求,二则反映了在严重的国难面前,国人对迅速增强国力的希冀。除此之外,还应该与当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不无关系。

本来“横亘在青年前面的失业问题,在这纷乱的国度中,早已显得危机四伏了。”《书后续貂》,隽青:《毕业生出路问题》,《北平周报》第28期,1933年7月16日,第7~8页。进入30年代以后,则更加为甚,“毕业生无出路,为近年一大严重问题”;社评:《毕业学生出路问题》,《大公报》(天津)1932年6月29日。“‘毕业无出路’‘毕业就是失业’‘毕业等于毕命’,这是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一致的呼声和悲吟”;浩然:《再论毕业生出路问题》,《北平周报》第30期,1933年7月30日,第3~6页。“近年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供过于求,颇多失业,已成国家社会之严重问题。”《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确定今后教育改进方针案》,1935年11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2),第1061~1062页。20世纪30年代前期,蒋介石日记“预定”事项中有多次拟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记载, “失业大学生职业介绍处”;《蒋介石日记》手稿复印本,1933年8月11日。“失业学生之调查登记与职业介绍制度”;《蒋介石日记》手稿复印本,1934年8月3日。“指导职业与失业登记及职业竞争”;《蒋介石日记》手稿复印本,1935年7月6日。“职业竞争之研究(能力本位与事务本位)”“职业指导”。《蒋介石日记》手稿复印本,1935年7月13日。能够引起为内忧外患所困扰的蒋介石持续的关注,更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勿庸置疑,“一般青年入大学,大多数(虽然不是全数)是为将来谋职业的资格。”吴世昌:《改革高等教育的讨论》,《独立评论》第17号,1932年9月11日,第13页。而如此的社会现象,则难免使人偏激,有人说“站在教育的观点看,现在应根本把现行的教育制度一脚踢翻”。梦休:《论〈新生活与新教育〉》,《北平周报》第64期,1934年4月15日,第8~9页。与此同时,教育职业化的主张应运而生,“我们觉得目前整个的中国教育界被一个问题所压服,他重过万钧,压得我们挣扎不得,压得我们喘不出气来。这问题是甚么呢?就是那教育与吃饭的问题。”所以,“关心社会问题的不断研究这教育病态,教育当局也整天为这事绞尽脑汁。现在为解决这个严重问题,似乎大家都同意须将教育尽量职业化。”社评:《新学年的几句话》,《大公报》(天津)1934年9月7日。广州的“教育专家”、国民政府和一些力图改革教育的学者似乎都在这里的“大家”之内。

不少人还以此反思大学教育,“因学校与社会,截为两橛,书本所讲授与事实所需要,完全不相联系,遂致一出校门,有同盲目。”社评:《大学毕业生职业运动》,《大公报》(天津)1934年7月2日。“国家与社会所需要者,学校不能养成之。学校所培育者,皆非国家社会所需求。国家年费数千万元金钱,而其结果适以增加高等失业者而已。”从“教育的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教育最大的毛病,即所谓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培养出来的学生,等于费[废]物,学校等于流氓制造所。”李文熙:《中国近数年来教育思潮的澎湃及中国教育的前途(续)》,《现代教育》第34期,《民国日报副刊》(北平)1932年10月9日,第7版。基于此,有论者认为“当前我国所需要之教育,与其谓为高深学术,无宁谓专门技能。与其谓为供特殊志愿之研究,无宁谓为求一般民众之学习。吾人非谓我国无需高深学术与特殊研究,惟吾人感觉专门技能与一般学习,于充实国力,促进生产,尤有效果耳。”社评:《当前教育之最大缺陷》,《晨报》(北平)1934年8月21日。这实际上说的也是学以求知和学以致用的问题。

尽管“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元气,本来是不能计近功的”,但毕竟不能不考虑社会现实,所以“国家对于大学首先要有通盘打算,继之以严格办理,国家究竟需要特别发展哪几种学问,造出来的人才应如何容纳,那应当打算进去,务必人不滥造,造就一个就有一个的用处,不然学生毕业后就要失业,一毕即失,岂不糟糕。”《罗家伦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上讲演“中国大学教育之危机”》,1934年1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第286~295页。可见,针对大学生失业问题,主持教育的人明确提出了大学职业教育化的应对之方。虽然其“目的盖均在使学能致用”,但是,“这种趋势如说得过火些,便颇有以教育为方法,以饭碗为目标的模样。”④社评:《论教育与职业》,《大公报》(天津)1934年11月26日。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无论何事,若专注于一面,就容易陷入狭隘之途。

与这些人不同,蒋廷黻的视野显然更开阔一些,“近年教育和职业所以不能相辅而行的原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制度与状况不容这般所谓专门人材执行专门事业。另一方面,专门人才的专门知识和经验都不够;或虽是够了,但他们的生活习惯或欲望阻止他们从事于生财的事业。”蒋廷黻:《陈果夫先生的教育政策》,《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12日,第6~8页。这就是说,大学生失业并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更主要的可能还是所处的社会的问题,不问造因,只苛责于果,到头来可能是适得其反。有人还指出,尽管职业“与教育,当然须取得极密切的联络。但教育却须有他更远,更大,更完整的目标,和历史的与民族的使命。它同时自然也该增加个人谋生的能力,提高全国生产的力量,但无论如何,教育却不该弄成解决职业的手段!”④这里提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让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还是让教育担负起改造社会的使命,恐怕是“人言言殊”的问题。但是如果完全让大学按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办理,便很难摆脱蔡元培所谓的“目光短浅”,更谈不上“更远,更大,更完整的目标”了。

萧公权就指出大学教育的“失败”,反而在于“把全部的大学教育认为仅是实用教育,把高等普通教育与专门或职业教育混为一谈。”他提醒当政者和一些教育家,“不可因为现在大学中有实用教育的一部分即以为大学教育的全部是实用教育”;“既办大学,揭出最高学府的招牌,而又挂羊头,卖狗肉,大办其变相的职业学校,却是不可。”君衡:《如何整顿大学教育?》,《独立评论》第58号,1933年7月9日,第6~7页。因而,他“建议于教育当局,确定一种积极的政策,培养学以求知的风气,在大学当中提倡纯粹的科学精神。”并说,“如果我们不能逐渐地养成学以求知的风气,大学教育终不免似是而非,难于整顿。倒不如老老实实地免唱高调,不办大学,而专心致力于职业或专门学校,也许能够名副其实,得到相当的效果”。君衡:《如何整顿大学教育?》(续),《独立评论》第59号,1933年7月16日,第13~14页。可以看出,他极力反对大学教育职业化的倾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职业教育的格外提倡的当中,所谓职业教育的实施,除了政府今日出布告,明日出布告,和名流今日演说,明日谈话外,事实上职业学校的设立,寥若晨星,反之,大学的筹办之见于报章而行诸实行者,犹如春笋怒发(按:仅当时的广东就有拟设在广州的广东省立大学、鹎诖笱А⒒侨大学及拟在潮州开办的东江大学)。”陈序经:《敬答对于拙作〈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的言论》,《民国日报》(广州)1932年7月28日。1937年,蒋介石令教育部设法多训练工科中下级人员时,王世杰也曾在日记中抱怨,“予已于三年前即责令各省市在三四年内扩充职业教育使其经费达到与普通中学教育经费相当之程度(各省中等教育费极大部分均用于普通中学,职业教育则仅占极小部分),原亦以此。惟年来各省市均未能切实照部令实施。现复由部年拨职教补助费于各省市职校,或可稍助原定计划之实现。”王世杰:《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1册,1937年6月6日,第58~59页。 政府与社会越是宣扬者,往往越是不能真正推行者,这几乎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通病,而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得尤为显著。在内忧外患的紧迫形势下,人们急功近利的欲念背后,往往还有一种好大喜功的潜心理。大学教育在一般人的认知中,远胜于和高于职业教育,自然不倡自行。此外,大学教育也确有其本身的魅力所在。

三、大学教育的变化及争议

晚清以降,作为救国大计引进的现代意义的大学,一直在中国社会占有特殊地位,每一时代人都对它赋予很高的期望和使命。清政府制定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清华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清华学堂章程》,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稿第一卷――清华学校时期(1911-1928)》,清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6页。民国元年颁布的《大学令》,要求“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令》,张国有主编:《大学章程》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81页。要求大学培育的人才在学问上既博且深,充分体现了早年办学的特点。一则社会中大学少而又少,实属凤毛麟角;二则社会的“近代化”程度还较低,显然还未到陈序经所谓“进化的社会”,“因为分工的细微,所以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愈为深切”。陈序经:《敬答对于拙作〈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的言论》,《民国日报》(广州)1932年7月28日。因而,“全材”和“硕学宏材”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呼唤。

然而到20世纪30年代,这种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大学数目,居世界第二”;“根据南京教育部报告,截至十九年底,全国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大学已有六十三所,所谓专科高等学校尚不在内。”社评:《中国应裁并大学》,《益世报》(天津)1932年7月2日。其次,近代形态的工业经济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而这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与前不同,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1929年7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第171页。即使一些从事大学教育的自由知识分子也认同这一培养目标,陈序经就曾明确地指出,大学教育是为了“增进人民的专门智识”,甚至比“职业教育还要专门”。陈序经:《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广州)1932年6月1、2日。

傅斯年同样指出,大学教育“是培养一人入于学术的法门中的”,“虽大学各科不可一概而论,工农医等训练之步骤要比文理法商为谨严,然而大体上说去,大学各科虽不同,皆是培植学生入于专科学术之空气中,而以指导者给予之工具,自试其事者也。”傅斯年:《改革高等教育几个问题》,《独立评论》第14号,1932年8月21日,第2~6页。《师大教育丛刊》的一位作者,曾谈到“大学的功用,举其大者有三:即研究高深学术,教授学生,养成各种专材是也。”“训练专材,已公认为近代大学的重要任务。”董任坚:《大学的学术自由》,《新月》第3卷第1期第5篇,1930年3月10日,第1~6页。《晨报》上的文章则把大学中的研究院也包括在内,“大学或研究院,乃国家培育其所需要之各项专门人才,同时又为研究高深学术之机关。”社评:《大学合理化问题》,《晨报》(北平)1935年7月10日。可见对大学“研究高深学术”的要求仍与前同,而希望大学培育的人才,则由原来的“全材”“硕学宏材”变成了此时的“专材”或“专门人才”,这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演进与变迁。

不过,有一些办学者似乎仍秉持原来的宗旨,梅贻琦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因此,大学之“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大学所要造就的应是“周闻洽见,本末兼赅,博而能约之通士”。黄延复、马相武:《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5~340页。不过,与梅贻琦的认识相反,冯友兰认为,“清华向来的教育方针,注重于养成专门技术人才”(参见冯友兰:《清华廿五周年纪念》,《清华副刊》第44卷第3期,1936年4月26日)。萧公权也认为,“大学教育的功用”在于“养成‘通人’或‘学者’”,即“大学是培养学者和通人的最高学府”。君衡:《如何整顿大学教育?》(续),《独立评论》第59号,1933年7月16日,第13~14页。朱家骅的说法则更为具体一些,“一个大学的功课所以要各科系的打通注重基本的功课,是要使大学毕业生具有普通的常识,了解基本的理论,毕业以后,才能够离开别人指导而单独工作,继续研究,这才是目前中国的大学应有的效果,并不希望把很多高深的理论和专门问题,都要一一灌输到学生的脑筋里去。”《朱家骅在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上讲演“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及应行注意各点”》,1931年8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第279页。他们都没有要求大学培育的人才掌握“高深学术”,朱家骅还特别强调不希望灌输“高深的理论和专门问题”,表明这里的“通才”已非原来的“全材”或“宏材”,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有降低的倾向,这同样反映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变革,似乎是主张高等教育人才大众化的先声。

所谓“人才”,近代以来,无论是社会中人还是一般教育者,往往只看重“才”,其实首先是什么样“人”的问题。蔡元培说,“中国办大学,过去注重于学问方面”,“及后渐渐觉悟,采取学问及人格双方并重”,“吾人大学教育,应学问与人格并重。”蔡元培:《大学生之被助与自主》,《武汉日报》1932年5月27日。专门研究“教育学”的郑晓沧指出,大学有两种理想,“(一)英国的大学理想,在养成Gentlemen,可以牛津大学(Oxford)为其代表,(二)德国的大学理想,在养成专门学者Scholar,可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综论上两种理想,一为君子,一为学者。”“前者尤重人格上之修养,后者则重学问上之修养。”而中国的“今之大学学生,不可不勉为绩学之‘士’,不可不勉有‘君子’之风。”也就是说“应学问与人格并重”。郑晓沧:《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浙大日刊》1936年9月30日、10月1日。但是,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恐怕觉悟者也仅仅蔡元培和郑晓沧等少数人而已,实际上重“才”轻“人”,一直是社会和办教育者的喜好和追求;要成材,先做人,只是停留在一时的口头上。越是简单的道理,往往越是做起来难。 其实,大学还不仅仅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有论者指出,“一个大学必须负起以下几个重要的使命:(1)训练民族各种主要生活底领袖;(2)促进知识底综合化;(3)促进学术底自由化;(4)促进学问底深究化。”陈宗岳:《由专家会议说到中国教育》,《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广州)1932年6月3日,第1版。《大公报》的一篇文章更直接的把大学与国家联系起来,“所谓大学有双层责任,即一方大学可以担负救国的一部分工作,一方亦尽可保其超然的研究学术的立场,此在原则上虽无可非,但非国家目前情势之所许。吾人以为在此存亡呼吸之阶段中,学术救国应为大学之唯一责任也。”“救亡建国,首赖良好正确之智识,政治之趋势,实际上必成专家政治。然中国今日,尚无充分足用之伟大专家。此非中国学术界之无人才也,乃以缺少实际参加国事之机会,无揣摩简练之功,故尚未能养成解决重大问题之能力耳。中国之有成伟大专家希望者,多数当系集中于各大学。彼等学术有基础,其职业便于研究问题。”社评:《学术界与国家问题》,《大公报》(天津)1935年12月14日。以学术“救亡建国”,并希望增加“实际参加国事之机会”,以酿成“专家政治”,充分体现了30年代的大学教育者自感为社会的“中心”,并继续向“中心”努力的一面。关于知识分子被边缘化后,仍努力通过新的方式走向“中心”,参见张太原:《从边缘到中心:〈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在陈序经看来,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还担当着发展文化的重任,其“乃文明民族的特征,而且乃彻底改造和建设文化的机构”;⑩陈序经:《敬答对于拙作〈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的言论》,《民国日报》(广州)1932年7月28日。“我们在提倡大学教育,无非提高我们的智识文化的地位”。⑨陈序经:《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广州)1932年6月1~2日。有意思的是,提倡职业教育的人也认为,“大学教育,作分别科系之研究,其目的有阐明科学之真相,促进文化之发展,为学而学,开思想知识之先河。”戴修骏原案、审查会修正、大会通过:《请推行职业教育案》,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2),第495页。不难发现,提倡大学教育的人与提倡职业教育的人对大学教育的认识竟有惊人的一致,这说明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本身上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或空间,并不是相互竞争和纠缠的两种对立的教育方式,或许正因为如此,陈序经才一方面说“职业教育的发展,实不容缓”,另一方面又呼吁“大学教育之建设,尤为迫切”。⑨他还说“我们不但不提倡废除职业教育或是别的教育来迁就大学教育,就是提倡职业教育的人提倡废除大学教育来迁就职业教育,我们有时也肯愿意含默不语,所以我们这次的抗议,并不是向着职业教育或是劳动教育家而发,而是向主持大学教育的专家而发。”⑩

作为主持大学教育的专家,提倡削弱大学教育的某些部分,来加强职业教育,似乎的确有些不符合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教育责任,它从一个侧面提示了这些教育专家在大学教育者的身份之外还另有一种身份,即使从他们所谓的“把中国现在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设法救济”“使亡国的教育变为兴国的教育”这样一种口气,亦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一般的教育者,而是明显地代表着当政者对教育的废此兴彼。事实上,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等也确是国民党要人,身兼党政要职。专门从事大学教育的人往往从其自身所系出发,倾向于强调大学教育的“功用”,比如时人彭鼎曾注意到这一点,“‘大学是研究学术的机关’,‘大学是人才的发祥地’,‘大学是国家的灵魂’。一般吃大学饭的都喜欢这样说”。然而,当时“党派的黑烟不特笼罩了恶浊的政治舞台,而且漫延及了所谓清高的教育界,每当一个政治领袖在他失败了的政治地位退下来的时候,动辄就是要抓个大学作地盘”(彭鼎:《呜呼大学教育》,《师大教育丛刊》第2卷第1期,1931年4月15日,第2~5页)。其实,邹鲁正是这样一个“政治的领袖”。由此不难窥见,主持一方教育的国民党中人并不安其位,而是时刻想扩大自己的影响于全国。这样一身兼二任的心态,在当时几乎成为政治人物办学的一种普遍倾向。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教育界与政界仍然纠缠不清,不能不说此为原因之一种。

四、结语

20世纪30年代的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之争是在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其中,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学以求知还是学以求用,就教育的目的来说,这两个问题确实存在的。“用”解决的是眼前的问题,“知”着意的是未来的问题。本来这并不矛盾,而在当时之所以引起争论,关键是社会现实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建设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大学生又普遍失业。如何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一般人都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但是如何改革教育,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上自然看法大相径庭。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论争,不在于是否发展职业教育,而在于是不是削弱大学教育或把大学教育职业化。一方希望通过削弱大学教育,来加强职业教育,或者是让大学承担职业教育的职能;另一方则认为,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并行不悖,不能扬此抑彼,大学教育自有比解决职业问题更大的价值。论争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立论的基础不同,也就是双方所着眼的社会问题各异。不过,论争本身恰表明当时的教育正处在变革的过程中。论争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一些主导教育者的偏颇。

当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或主张大学教育职业化的,多是党化教育者或教育行政人员,为大学教育辩护并赋予崇高使命的多是自由教育者。作为当政者来说,最需要的是各类各样的“苦工”,每个人掌握一门专业的技能,谋一份“正当”的职业,自然可增加社会的稳定。然而,在一些谋国者看来,当时存在着众多的“高等游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潮盛行的环境里,参见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他们很容易走上共产党的道路。因此,高呼职业教育者用心不可不谓良苦。

然而,对于专门研究教育的或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学者来说,更希望从人本身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的需要出发来改革教育,理想的社会是为所有人提供符合他们本性和需要的教育,而不是人为地划定范围或强加什么内容。办教育的时候,如果预设各种各样的“用”,那么为社会更推崇的“创新”又在哪里产生?古往今来,人类各种突破性的进步大多是在未可知的“求知”过程中产生的,而仅仅着眼于现实中已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用”,显然是对大学教育的“矮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20世纪30年代广西新桂系土地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0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广西新桂系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理论动力,试图以和平方式改良土地租赁方式,实现地主富农与承租农民的共赢,以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巩固新桂系的统治地位。然而其制定的诸多政策虽有进步意义,却未得到较好实......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废检”与“法检之争”
发布时间:2022-11-21
摘 要:我国检察制度从清末建立之初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饱受争议,一方呼吁废止检察制度,而各级检察官员又据理力争,反对“废检”。从“废检”运动到“法检之争”,不难发现民国时期法检制度改革所陷入之种种困境,引人思考。 关......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3-07-12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结构、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探索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下)
发布时间:2022-12-06
" 转型期社会的教育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是:由于社会博弈难以达到均衡格局,故对教育的各种投入的预期难以达到均衡。例如,人们对‘小学老师’的(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而言的)收入水平沿时间的增长方案的预期是高度不确定的,而这种高度......
关于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14
" 【论文关键词】教育美学 【论文摘要】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及其意义 一 20世纪中国教育美学的走向,包含着许多值得发掘和思考的意义。限于篇幅,这里只就笔者的感受简单谈一点管见。 (一)教育美学的兴衰有着深刻而特......
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3-02-07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导向 职业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活动、社会职业实践体验、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企业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管窥
发布时间:2023-02-26
" 摘 要:本文就当代宗族复兴的原因、宗族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宗族与农村民主政治的关系、宗族与社会经济和宗族与现代化的宏观思考等五个问题,对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农村宗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进而对研究中存......
20 世纪的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9
一、逻辑、数学与哲学 20 世纪,逻辑和数学在人类的知识探索活动中占据着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数学是我们知识获求中最核心的部分,几乎在所有科学探索领域中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试论独立学院以职业化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2-09
"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为我国扩大本科教育规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独立学院大学生因社会原因及其自身原因在就业中承受着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
试论13至14世纪西欧法学教育的教师与学生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 13至14世纪西欧法学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基础性的角色。在当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基督教会的深刻影响,教会法教育与罗马法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13至14世纪西欧法学教育教师与学生的......
中世纪法学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阅析伯尔曼之宏述后,思考国情,动发几想,列于纸上,期有所获益。其一,对法学教育应在那里开展回想。法学教育应分为法学普及和法学研习两大部类,对于不同的类别应有不同的地方来实施。法学的普及可以在大部分大学进行,在这类大学对......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9
" 小学数学教育怎样面向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二个重要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我认为主要应从八个方面着手:教学内容现代化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沿袭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原苏联的数学课程,虽经过几次......
中世纪法学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7
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教育的关注是一个社会在文明状态必须不可轻易放松的。中国人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曲折坎坷,对教育的实践和思索有了可之的回溯的素材。对一个世纪的教育的研习实践与战乱并存的状况可以用历史的方法来获得,对......
19世纪20-30年代唯物辩证法的传人与马佩先生的辩证逻辑观
发布时间:2014-01-27
辩证逻辑这一概念在中国社会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有关。唯物辩证法的传人促成辩证逻辑学科的构建。在唯物辩证法传人初期,辩证逻辑是辩证法的代名词,1930年代,它以哲学观念面目出现,是批判形而上学的工具,当时一......
浅论大学排名与世界精英大学之争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世界性的大学排名现在不管何时、何地发布都会引起社会热议,它已成为衡量大学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优劣的重要指标,以此检验学校的国际竞争力。这如同对整个国家和世界的高等教育注射了一剂强力针,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排......
20世纪20年代苏联间谍遍布中国
发布时间:2023-07-24
俄罗斯的中国问题专家维・乌索夫根据前苏联解密档案写成的《20世纪20年代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一书介绍,除“克格勃”外,前苏联的特务机关还有“工农红军情报总局”。 ......
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与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 要 根据教学实践和现代教学论,提出高等教学改革模式,既坚持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组织数学教学,突出数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突出数学教学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应用性。“ISO标准”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启发、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浅议以美育德:美学实用化在大学德育中的作用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大学德育;以美育德;德美相长 论文摘要:在大学德育实施中,运用以美育德的桥梁作用,从德育的角度发掘美育的道德教育价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德育层次,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在以美育德的实践活......
工程作品教学:让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
发布时间:2015-09-16
【摘 要】工程作品教学是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近年来一直探索的新型教学法。它以一个知识模块为教学任务,通过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作品,串联该模块下的多个知识点,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体验作品创作的过程。本文介绍了工程作......
浅析20世纪中国的日语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2
浅析20世纪中国的日语教育发展 一、在对“西方近代文明”的 寻找中应运而生,在自我革新和抵抗防卫中展开的日语教育十八世纪后半,随着美国独立,西洋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和劳动力市场的视线由南亚向东亚转移。当中日两国都在西欧的......
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偏向
发布时间:2013-12-18
二战前后,海外中国研究截然两分。要言之,前此重古代和文献学(或语文学)方法,后此则重近现代和社会科学(含人类学)方法。这一变化自有其必然与进步,但上升的螺旋之下,也不免曲折起伏,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前人由四裔而本土的努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08-25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演变历程与时代特征、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文化思潮,在......
浅谈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发布时间:2023-03-21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文学作品中几乎找不到纯粹的爱情题材,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文学的“人学”性质才得以回归,先后出现了一大批以追求爱情自由为题材的作品, 给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本文旨在探究20世纪80......
核心竞争力与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发布时间:2022-09-26
摘 要: 职业素养是高职高专学生从事职业活动的行为规范,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竞争力主要由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五种能力构成。核心竞争力和职业素养之间有着高度的契......
以爱之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布时间:2023-07-26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成功教育的源动力。 ......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宽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03
"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职业要求;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以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荒诞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荒诞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概念之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它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在现代文学中有集中而深刻的表现。本文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揭示了这一概念产生及变化的渊源,并分析和探讨了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荒诞的发展状况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在审美层次上的意义。关键词: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荒诞;反戏剧荒诞作为20世纪西方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审.........
浅析法学教育现代化:定位、支点与趋势——以法学本科教育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6-12-05
一、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定位 高等学校作为法学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整个法学教育系统建设的核心;高校法学教育的准确定位,是引领高校法学发展的核心指针。基于现代化法律人的逻辑起点,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定位就是培养什么样的法学人才......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文学史的民族特性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初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家,既有着西方的文学视野,同时由于他们所观照的对象的特定性,又深感中西方文学的巨大差异,从而在书写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关注中国文学的民族......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视角分析大学生择业观
发布时间:2022-12-19
【摘 要】随着近些年高考扩招步伐加快,这就导致跳跃式增长的高校毕业人数,高等教育已经有之前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可是随即就出现特别明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文章正是在此背景下,选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视角,......
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中以生为本教学策略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3-10
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中以生为本教学策略的应用小学德育工作要相机寓教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教学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丧失了根基,成了空中建楼阁。一、小学德育教育以生为本的内涵我们的学生是有尊严有人格有感情有人权的人,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这一简单的道理。小学德育是学.........
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
发布时间:2023-02-16
1 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原则 1.1 实践、专业原则 现在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学好专业课,掌握专业技能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其他学科在实际中用不着,学不学不重要,从而导致缺乏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应用写作和专业学科之......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历程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在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历史大众化进程中,白寿彝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与作用。如先生对回族历史与回族人物的史料搜集与整理,对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的历史梳离与定位以及对回族史......
以艺术教育引领学校美育
发布时间:2017-07-30
以艺术教育引领学校美育在當代社会中,人的生活与艺术或多或少存在着联系,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为此,济南市章丘区汇泉小学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把艺术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艺术志趣的培养。学校在让每个人都拥有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从学校.........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物理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8-03-21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制度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关键词]职业教育物理教学改革职业院校的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据此,职业教育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联
发布时间:2023-05-26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联 一、从内涵上看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法律意义、政治意义和道德意义的统一。法律意义上的公民确定了一个自然人取得公民资格的前提条件,凡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即成为该国的公民。在我国,中华......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12-12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 一、导言美术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意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人的艺......
论学科教学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
发布时间:2023-05-17
师者,之所以为师,是因为他能够授人以书,提升人的内涵,也能够授人以德,提高人的品质。中国唐朝著名教育家韩愈就强调文以载道,即强调知识教学的教育性。西方赫尔巴特也提出了无教育的教学的思想。可见,寓道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
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要]人文关怀是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突出人文关怀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使高校体育教育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在推动学生发展方面的价值为出发点,对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
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发布时间:2023-04-05
国为我们很多老师的课都没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两个同学对课堂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教学的重要.........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浅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发布时间:2023-06-27
"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
浅谈孔子“以人为本”的哲学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3-01-20
一、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 孔子认为,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启发人的智力,以实现后天的长足发展。《季氏》篇记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浅析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学体系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文章阐述了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如何处理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整合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8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二十年,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取得重大进步、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二十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之际,回顾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引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成......
现代化:职业教育迈向21世纪的必然走向
发布时间:2022-07-21
" 一、国家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因现代化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这种变革,可以改变社会的目标、体制、组织、准则,以及改革人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2-11-16
[摘 要]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重要的价值体现。坚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合理融合起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创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药学教育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7
【摘 要】药学专业作为我国医药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亟需的人才。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理论课程占比仍较重、药学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指导能力不强、人才培......
简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发布时间:2022-12-24
"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项充满生机和富有发展前景的能促进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大学教学教育领域,是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它必将给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冲击,同时也为研究探索......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下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2-11-20
"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 问题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确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高职数学教育面临问题的探讨。 最近几年国家就职业教育建设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在这些文件中......
以学生学业为核心的美国大学教育服务体系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02
一、美国大学教育服务体系概况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美国现代高等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把促进学生完成学业作为核心任务,构建了以学术事务服务和学生事务服务为主要支撑,与学校发展、行政管理、信息技术......
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剖析
发布时间:2023-01-14
摘 要: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难以适应我国转型期社会发展,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教育中,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本文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涵进行了分析,对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高校职业道德教......
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写字教学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3-02-10
一、 写字课的师资严重短缺 不论何等教学,师资建设都是重中之重,是一切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而师资建设因为体制上的一些先天不足,一直存在着孰重孰轻的问题。譬如语文、数学似乎先天就是主课,其师资配备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保......
关于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3-07-01
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第一次转型 1、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14—16世纪,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本身的力......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发布时间:2022-11-24
" 一、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⒈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要求全新的培养模式 此外,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例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压力、粮食匮乏、毒品泛滥、色情暴力……等等),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
以学理姿态把脉新世纪文坛
发布时间:2023-02-19
所谓专业批评,通常指学理性较强的学术论著,其批评主体大多是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班出身,又称为学院批评。学院批评凭借其批评的学理性、立场的公正性、研究对象的历史感以及思想的深广度区别于当下热门、时髦的媒体批评,显示出独特的学术品格和专业风范。但也因专业训练模式及自身固有局限,凸显出诸如注重历史勾勒而脱离文学现场,唯理论评述而缺少文学感悟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最近读到《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一书,该.........
以学生职业道德例谈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3-05-26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全面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性压力与发展性挑战。“不在竞争中奋进,就在竞争中消退”――已经成为职教事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状和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向内涵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这种现代化企业模式业已成为职教人士的社会共识。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以职业道德为主的“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卫生职业院校学生是未来基层卫生医疗保健的主体执行者,肩负着.........
传统道德教育内涵的当代解读与传承:以宋代理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华传统道德与美德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两宋时期文化高度繁荣,儒家思想也发展到新的高峰,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等众多流派。其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有:士人们秉承儒家民胞物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心系国计民生,具有鲜明的入世精神:他们注重内心涵养,敛情约性,崇尚不慕荣利的人生态度.........
浅析以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推动高中历史教学
发布时间:2022-11-20
在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历史观与爱国情感,而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开展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进步。本文将探讨高中历......
以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3-03-03
1998年Seligman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书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理论正式问世,积极心理学摒弃传统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导向,转向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主要通过关注普通人的发展潜能和德行以及动機等方面,挖掘人性潜藏的积极的建设性......
20世纪初的三大论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解读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三大论争会使我们对论争的意义有一全新认识。“问题与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义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无政府主义之争则明确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任务。三大论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的逻辑链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逐步展开作了思想.........
以体质测试促体育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9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调整,使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变得更加实际。 关键词 体质 体质测试 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增强学生体质,所以体质测试显得尤为......
浅谈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01
" 论文关键词:学生就业 高职教育 论文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目前,在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初期发育,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第一,高职教育以就业......
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柔性教育论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柔性教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的择业,直接受职业价值观的支配。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其世界观、人生观所决定。高校可借鉴企业对员工的柔性管理与教育经验,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营造......
21世纪:求解21道中国教育难题
发布时间:2023-05-31
"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21世纪中国教育应当求解的21道教育难题:教育与社会的相互适应问题;中国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问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教育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施的关系问题;高等......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调查以及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 安全是高校一切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进行正常生活、学习的保证。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具有重要的......
大学教育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7
新世纪以来,全球进入科技创新、产业振兴的全新时代。人才竞争空前地激烈,人才的需求空前地迫切。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教育、培养全新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被人们看作是塑造人的灵魂......
新世纪亟待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17
" 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现阶段,资源的特征有:信息、教育这两大知识经济支撑发展的新资源,所以,我们一定要确定新的教育资源观。理由是;第一,知识经济时期生产力主要依靠知识,知识将是决定或促进生......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流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8
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的盛行,其改变了传统音乐较为呆板、单一的构造特点,其节奏形式种类繁多、变化莫测,旋律更加丰富多彩,整体风格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大众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体系的日趋完善,高校也更加重视......
大学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整合实践
发布时间:2022-10-28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以下是小编整理推荐的一篇探究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
21世纪以来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文体学研究热点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27
[关键词]文体学;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一、文体学研究文献数据处理 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博士和大连理工大学Wiselab团队共同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目前在国内外研究者中使用较多。相比传统的研究,文献......
浅谈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艺术 论文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幼教的声乐小课中,教学工作大有学问。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奋斗,用教师广博的......
浅谈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教育引导
发布时间:2023-03-22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当代 职业价值观 教育引导 论文摘要:本文简述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职业理想、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育等方......
新世纪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 从教育史上看,一种新的课程教材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是否提出了新的教育哲学思想和新的教育目标体系。特别是教育哲学领域的问题,涉及课程改革的根本,是课程教材编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力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发布时间:2022-12-21
" 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所谓教育现代化或现代教育是指以现代生产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背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
浅谈以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5-07-24
【摘要】英语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学效益不高。本文从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以此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生英语......
高职教育:析做到“以学生为本位”了吗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以学生为本位”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应当从理念、质量、效果三个维度解读其内涵,即理念上,以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和手段;质量上,以能力培养为根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位;效果上,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就业为......
浅谈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2023-06-17
【摘 要】 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人生教育两个重要的阶段,两者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包含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铺垫;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给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带来了无限的可能。针对目前大学新生教育中存在......
浅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模式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现在大学教育比较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目前较多情况是大学教育停留在中小学阶段,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其实这与大学阶段的学习特征是不完全相符的,大学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什......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促进学生自能学习
发布时间:2023-04-1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在......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就业导向 教学内容选择 论文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与认可。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娴熟的应用能力能使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英语作为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公......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学科教育教学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2-09-13
大学生毕业之前,都有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需要去学习,这就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大学四年,所学的课业很多,就业与创业技能的学习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门非专业课,对于这门非常重要却往往被处于毕业前夕内心焦躁不安的大学生忽视的课......
老年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3-07-18
一、老年大学应进行全面布局与系统规划 我的声乐班里有一位 67 岁的学员,刚来时腰都挺不直,脸色发青,身体浮肿的样子,常常咳嗽,唱音阶、唱旋律都张不开嘴,脸部表情呆滞,眼神目光发直,不爱说话。但她学习非常认真,努力地去做好......
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发布时间:2013-12-17
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高职教育教学体现中,必将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助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对高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就业力
发布时间:2023-06-25
" 论文关键词:劳动者 职业技能培养 就业力 论文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就沉重的我国就业市场更趋严峻。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力呢?这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解决就业难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培养基地的......
浅析以礼仪为载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21
" [论文关键词] 礼仪 大学生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物质文明,另外一方面也出现了人文危机,出现了道德沦丧,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也是我们 目前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礼仪和道德的契和......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发布时间:2023-01-31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毫无疑问,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
知行合一教育思想与高职物流管理教学
发布时间:2023-04-01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能知能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知行脱钩的问题,因此与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存在契合点。文中提出四个解决措施: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设置情境和任务展开教学;注重过程考核;加强顶岗实习......
大众教育应有的状态:君子之教,以美其身
发布时间:2022-10-01
教育的现实总是那么纷繁,教师的身影总是那么匆忙,学生的眼神总是那么迷惘,有没有经常停下脚步看一看、想一想国家的未来?即便是想一想自己的未来,想一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自己如何成才,也算是自我慰藉了。本期......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24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高职教育改革的力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充分促进了一线技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现代化生产进程的不断深入,众多工作岗位也纷纷均提出了技术人员应具备良好适应力以及强健体魄的要求。为满足这一社会需......
试论法学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培养
发布时间:2023-01-22
" 论文关 键 词:法学教育 职业教育 培养方式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的法学教育不断繁荣,法学教育的培养方式引起了法学界的重视,我国的法学教育有人认为属于通识教育,有人认为应定位于职业教育。笔者认为我国的法学教育既有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