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下)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7:30:26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下)
时间:2023-08-05 07:30:26     小编:

或许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察觉到了血亲情理的这种团体性特征,孔子和孟子都明确要求人们从特殊性的"父慈子孝"出发,通过"由己推人"的途径,达到普遍性的"仁者爱人"。就此而言,他们实际上也曾试图主张:在以血亲情理作为本原根据的前提下,人们应该超越血亲团体性的有限范围,将血缘亲情积极地扩展到社会中的所有人那里,实现从特殊团体性到普遍社会性的推演。这也是目前学术界认为儒家思潮具有社会性特征、呈现出集体主义(群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问题在于,一旦像孔子和孟子那样肯定了血亲情理的至上地位,那么,在血亲团体性与普遍社会性出现对立冲突的情况下,他们主张的这种超越性的推演在本质上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例如,孔子主张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明确要求人们以血亲团体性的"孝弟"为起点,通过超越性的推演,最终达到普遍社会性的"泛爱众"。在血亲团体性与普遍社会性不存在对立冲突的情况下,这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实现普遍性"仁者爱人"的可行办法。不过,一旦二者之间出现了对立冲突,那么,无论是在"父之道"并非"正道"的情况下坚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还是在"其父攘羊"的情况下坚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虽然可以巩固"父慈子孝"的血亲团体性,却无法由此通过"由己推人"的途径,进一步实现"天下归仁"的社会性目标。相反,这些做法要么会阻碍人们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境界,要么会损害那位羊被攘去的无辜民众的正当权益、使他无法成为"仁者爱人"的对象,结果只能是使普遍社会性的"泛爱众"化为空谈。

再如,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原则,更是明确要求人们通过"善推其所为"的超越途径,把其他人的父母子女当作自己的父母子女来对待,由此将血亲团体性的"父慈子孝"扩展为普遍社会性的"仁者爱人"。与孔子的上述主张相比,孟子的这种主张显然更清晰地指出了从特殊性的"老吾老"、"幼吾幼"推演到普遍性的"人之老"、"人之幼"的可行途径,因而一直受到受到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的高度推崇,被认为是孟子对于儒家思潮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不过,一旦在血亲团体性与普遍社会性之间出现了对立冲突,依据孟子自己坚持的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这种超越性的"推恩"同样不可能真正贯彻到底;并且,恰恰是孟子自己,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指出了这一点。

首先,孟子自己肯定的舜的"大孝"典范,就自发地指认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可能真正贯彻到底。因为舜虽然曾经将自己的亲生父亲"窃负而逃",但另一方面却又"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孟子·万章上》),根本没有考虑他们原本也是其他人的亲生父亲,理应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那样去对待他们。而从更富于本质意义的角度看,当舜为了坚持血亲情理的本根至上而不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中遗弃了普天之下的所有民众百姓,充分表明他虽然的确做到了血亲团体性的"老吾老",却无法实现普遍社会性的"以及人之老"。

其次,孟子自己在批评墨家夷子的"二本"观念、阐发儒家思潮的"一本"原则的时候,还自觉地指认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可能真正贯彻到底。因为他提出的"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的质疑,其实就等于是强调:由于"人之亲其兄之子"的团体性血亲情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远远高于"亲其邻之赤子"的普遍性兼爱情感,因此,人们根本不可能像爱具有血亲关系的"其兄之子"那样,去爱那些没有血亲关系的"其邻之赤子"。这显然也等于是承认:只要坚持"事亲为大"、"爱有差等"的原则,人们就不可能通过超越性的"推恩"途径,从血亲团体性的"幼吾幼"出发,进一步扩展到普遍社会性的"以及人之幼"。

最后,孟子自己强调的"尧舜之仁,不徧爱人,急亲贤也"(《孟子·尽心上》),更是立足于"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血亲情理精神之上,明确把团体性的"急亲贤也"与社会性的"仁者爱人"对立起来,认为尧舜之"仁"的本质并不在于普遍性的爱人,而是首先在于特殊性的孝亲,结果甚至从根本上取消了所谓"推恩"的必要性。事实上,既然连"尧舜"这样的圣人在"仁"的问题上也仅仅限于"不徧爱人,急亲贤也",那么,人们当然也就没有必要通过"由己推人"的途径,把特殊性的"父慈子孝"扩展为普遍性的"仁者爱人";相反,只需要将血亲团体性的"孝弟而已"坚持到底,就足以达到尧舜那样的圣人境界。

众所周知,一方面,孟子曾经明确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著名命题,公开宣布:"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如是"(《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每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有为努力,都完全有可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另一方面,孟子也曾经明确主张"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于社会中的其他人抱有普遍性的仁爱之心,由此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性存在。就此而言,在个体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孟子可以说都从儒家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的最高境界。然而,在上面这段话中,孟子却依据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以尧舜两位圣人为榜样,极力推崇他们的"急亲贤也"、"孝弟而已"的血亲团体性存在,甚至因此主张人们不必达到普遍性的"仁者爱人",结果就使人的存在的最高境界(尧舜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沦为一种血亲团体性的状态。换句话说,倘若人们依据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去建构自己的存在,即便达到了"皆可以为尧舜"的圣贤境界,其结局也必然是:既无法确立个体性,又无法实现社会性,而只会落入血亲团体性。这一点充分表明了儒家思潮的血亲团体性特征。

其实,只要坚持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即便在血亲团体性与普遍社会性不存在对立冲突的情况下,孟子主张的从"老吾老"、"幼吾幼"到"人之老"、"人之幼"的超越性"推恩"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这是因为,如上所述,这种"推恩"在本质上就等于是要求:人们应该把其他人的父母子女当作自己的父母子女等同看待,对于他们一视同仁地实行"父慈子孝"的血亲伦理规范。然而,这种一视同仁、等同看待的做法,恰恰从根本上否定了孟子自己坚持的"事亲为大"的"爱有差等"原则,取消了血亲情理精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以致必然会沦为夷子主张的那种"二本"的"爱无差等"。因此,按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原则,人们显然既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至高无上的血缘亲情扩展到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普通人那里,以求达到一视同仁、爱无差等的境界。

毋庸讳言,在孟子哲学中,也有一种观点有力地肯定了人的普遍社会性存在,这就是他有关"心性之端"的理论。孟子明确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很明显,与"父慈子孝"、"事亲从兄"的特殊性血缘亲情不同,这里说的"恻隐"、"羞恶"等等,主要是指可以针对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展开的普遍性道德情感,也就是孟子说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因此,把这样一些普遍性的道德情感看成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要素、看成是仁义礼智之"端",无疑能够充分凸显普遍社会性因素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出于肯定人的社会性存在的目的,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一直十分推崇孟子的"心性之端"理论,认为这是孟子对于儒家思潮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然而,问题在于,依据孟子自己坚持的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尤其是依据孟子自己对于墨子展开的严厉批判,对于具有血亲团体性特征的儒家思潮来说,他的这种具有普遍社会性特征的"心性之端"理论实际上也是无法成立的。

众所周知,孟子在"距杨墨"的时候有一句名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滕文公下》)人们通常认为,孟子与杨朱和墨子在基本观点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孟子很强调仁义道德的超功利性;而杨朱则把"为我"与"利己"联系在一起,墨子也总是把"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在一起,因而流露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上面这句名言中,孟子的批判矛头根本没有指向杨朱和墨子的功利主义倾向,而是直接指向了"为我"和"兼爱"本身:"为我"就是"无君","兼爱"就是"无父","无父无君"就是"禽兽"。其实,倘若考虑到孟子自己也曾经把"仁政王道"与"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联系在一起,甚至还明确主张"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我们也很难说他就是把仁义道德与实用功利截然割裂了开来。毋宁说,孟子与杨朱和墨子在基本观点上的差异主要在于:他们分别是以人的团体性、个体性或社会性的存在作为本根至上的唯一原则的。

很明显,杨朱强调"为我",甚至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实际上就是认为只有人的个体性存在才是本根至上的唯一原则,因此人们为了个体性的"为我"可以否定社会性的"利天下";墨子强调"兼爱",甚至主张"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实际上就是认为只有人的普遍社会性存在才是本根至上的唯一原则,因此人们为了社会性的"兼相爱、交相利"可以牺牲自己的个体性存在。而孟子在上面那句"距杨墨"的名言中所坚持的出发点,则恰恰是儒家思潮把人的血亲团体性存在视为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所以,尽管杨朱主张的"为我"要比儒家更为重视人的个体性,墨子主张的"兼爱"要比儒家更为重视人的社会性,但孟子却明确认为:由于他们并没有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团体性"人之大伦"视为本根至上的最高原则,因而只能是属于"无父无君"的"禽兽"。换句话说,在孟子看来,无论是个体性、还是社会性,都还仅仅停留在"禽兽"的层面;只有"有父"的血亲团体性与"有君"的宗法团体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构成"人"的本质存在。结果,孟子在这里就从人的本质存在的高度出发,明确肯定了团体性血亲情理的不可超越,因为一旦为了确立个体性的"为我"和社会性的"兼爱"而超越了本根至上的血亲情理,就会堕入"禽兽"的行列。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孟子才会明确主张"尧舜之仁,不徧爱人",因为所谓的"徧爱人",显然很难与墨子主张的"兼爱"划清界线。至于孟子通过强调"有父有君"的团体性存在,而把"孔子之道"与"杨墨之道"严格区分开来,同样也能表明:儒家思潮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既不是人的个体性、也不是人的社会性,而是以本根至上的血亲情理精神为基础的团体性。

不过,倘若依据孟子如此明晰地澄清的儒家思潮的血亲情理精神,尤其是倘若依据孟子对于墨子如此激烈地展开的批判抨击,他自己提出的那种具有普遍社会性特征的"心性之端"理论,也不可避免地要陷入"邪说诬民,充塞仁义"的尴尬境地。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与墨子所说的"兼爱"都很难区别开来。

首先,孟子曾经明确要求将"人欲之私"从"恻隐之心"中驱逐出去,强调不应该出于个体性的私利考虑而对他人产生爱怜同情,即所谓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然而,墨子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同样不是旨在肯定个体性的"人欲之私",而是旨在认同就连孟子自己也不会反对的社会性普遍功利。实际上,墨子不仅坚决反对"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的个体性"亏人自利",而且也严厉抨击了"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墨子·兼爱中》)的血亲团体性"亏人自利"。就此而言,墨子其实也是明确要求将"人欲之私"从"兼爱"之中驱逐出去,强调不应该出于个体性的私利考虑而对他人产生爱怜同情。

其次,如上所述,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在本质上是指可以针对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展开的普遍性爱怜情感。然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在本质上同样是指可以针对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展开的普遍性爱怜情感。实际上,墨子曾经明确指出: "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墨子·小取》),特别强调了仅仅有选择地爱某些人并不是真正的"爱人",只有普遍性地爱一切人才是真正的"爱人"。

再次,如果说孟子曾经主张人们应该从作为"仁之端"的普遍性"恻隐之心"出发,通过"知皆扩而充之"的途径,推演出"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的特殊性血缘亲情,那么,正像夷子曾经主张"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一样,墨子也曾经主张人们应该从普遍性的"兼爱"出发,推演出"父慈子孝"的特殊性血缘亲情:"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墨子·兼爱上》)就此而言,墨子实际上也没有根本否定父慈子孝的血缘亲情的重要意义。

因此,依据孟子自己对于墨子展开的批判,如果说墨子强调以普遍社会性的"兼爱"作为至高无上的唯一本根,就是否定了儒家思潮主张的以血亲团体性的"父慈子孝"作为至高无上的唯一本根、就是"无父"的"禽兽"的话,那么,孟子自己强调以普遍社会性的"恻隐之心"作为"仁之端",也同样是否定了儒家思潮主张的以血亲团体性的"父慈子孝"作为至高无上的唯一本根,因而也只能是"无父"的"禽兽"。实际上,孟子自己一方面强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把"恻隐之心"视为人的本质要素,另一方面又明确认为与"恻隐之心"相似的"兼爱"仅仅属于禽兽的层面;一方面把普遍性的"恻隐之心"说成是"仁之端",另一方面又明确把特殊性的"事亲从兄"说成是"仁之实",已经从一个角度暴露出他的理论中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

结果,孟子哲学中具有普遍社会性特征的"心性之端"理论,由于明确主张可以把"恻隐之心"作为"仁之端",就必然会与儒家思潮以及孟子自己所坚持的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正相冲突,以致最终陷入"无父"的结局。所以,对于具有血亲团体性特征的儒家思潮来说,这种"心性之端"的理论根本不能成立。其实,如果把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儒家精神贯彻到底,那么,任何具有普遍社会性特征的理论学说,都会像墨子主张的"兼爱"理论那样,沦为"邪说诬民,充塞仁义"的"禽兽"之论,因而统统无法成立。

上面提到的孟子那句"距杨墨"的名言似乎可以表明:在人的存在问题上,儒家思潮不仅特别强调"有父"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十分重视"有君"的重要意义;因为在孟子看来,只有"有父"与"有君"的内在统一,才能真正构成人的本质存在,使人超越禽兽的层面。然而,问题在于,儒家思潮对于"有君"的这种积极认同,同样不足以使它具有普遍社会性的本质特征,而仅仅是使它在肯定血亲团体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了另一种团体性即宗法团体性。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虽然与父子之间的血亲关系相比,是一种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但它在本质上依然不是一种人与他人的普遍性关系,而仅仅是一种人与他人的特殊性关系,即君王与其臣民之间在政治生活中所发生的特殊性关系。因此,人们在这种关系中拥有的存在,同样不是一种普遍社会性的存在,而仅仅是一种特殊团体性的存在。同时,由于西周社会的分封制度曾经试图在一定范围内把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父子之间的血亲关系融为一体,并由此确立了所谓的"宗法礼制",结果就使前者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了血亲团体性的某些特征,乃至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团体性即所谓的宗法团体性。诚然,就像血亲团体性一样,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不存在对立冲突的情况下,这种宗法团体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普遍社会性保持某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但是,这种和谐统一并不足以使宗法团体性直接就成为普遍社会性。儒家思潮在强调"有父"的同时积极认同"有君",正是旨在肯定这种宗法团体性对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就其本质而言,这种对于君臣宗法团体性的积极认同,并不会使儒家思潮呈现出普遍社会性的特征。

进一步看,在当时社会的历史氛围下,孔子和孟子还从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出发,力图通过把君臣之间的宗法团体性植根于父子之间的血亲团体性的途径,特别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并由此凸显君臣宗法关系对于人的整体性存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例如,孔子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言,以及他主张的把"孝友"规范"施于有政"就是"为政"的观念,便是旨在肯定宗法团体性与血亲团体性之间的根本一致,由此强调它们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并要求人们通过"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的内在关联,把君臣关系等价于父子关系,从而依据"父慈子孝"的血亲规范,巩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的宗法礼制。正是出于这一理由,他的弟子有若才会明确指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并从中进一步得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结论(《论语·学而》)。同样,孟子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视为"人之大伦"中的首要二伦,认为只有"有父有君"才能构成人的本质存在,反复强调君王应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上》),甚至积极肯定舜在身为天子时的任人唯亲做法,主张"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也是旨在凸显父子血亲关系与君臣宗法关系的有机统一,并试图通过这种有机的统一,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赋予君臣宗法关系以某种类似于父子血亲关系的统治地位。结果,如上所述,他们的这些观念只能是使人的个体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同时受到血亲团体性和宗法团体性的双重压抑,难以充分展开自身的正常发展。

更重要的是,由于宗法性的君臣关系毕竟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能够直接等价于血亲性的父子关系,因此,二者之间也必然会存在着种种矛盾张力,甚至常常导致对立冲突。结果,在二者出现对立冲突的情况下,倘若依然坚持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只有血亲情理才是至高无上的唯一本根的基本精神,就必然会陷入为了维护血亲团体性而否定宗法团体性的片面性结局。

例如,虽然孔子在"齐景公问政"的时候曾经把"君君、臣臣"置于"父父、子子"之前,似乎认为君臣宗法关系在政治领域内可以高于父子血亲关系,但从整体上看,他始终是坚持血亲情理的至上地位的,并因此流露出为了维护血亲团体性而不惜否定宗法团体性的倾向。实际上,他主张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就其文本关联而言,便是直接针对叶公主张的"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所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主张就等于是认为:为了维护父子之间的血亲性孝慈关系,人们不仅可以消解自己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存在,而且可以消解君臣之间或是君民之间的宗法性惠忠关系,以致在"子为父隐"中放弃"臣对君忠"。更有说服力的是,宰我针对"三年之丧"提出的质疑--"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本来已经体现着血亲团体性与宗法团体性之间的对立冲突,即担心君子会因为尽了孝子之心、坚守三年之丧而导致所谓的"礼坏乐崩",以致从根本上危及君臣之间的宗法团体性关系。然而,孔子为了凸显血亲情理的本根至上地位,却断然指责宰我以此为理由去怀疑&quo t;三年之丧"就是"不仁",从而清晰地表明:在血亲团体性与宗法团体性出现对立冲突的情况下,他所认同的"仁"更倾向于维护和巩固血亲团体性的"父慈子孝",而不惜否定和消解宗法团体性的"君惠臣忠"。

再如,虽然《中庸》强调的"天下之达道五"也曾经把"君臣"置于"父子"之前,但孟子却在他所说的"人之大伦"中明确坚持将"父子有亲"置于"君臣有义"之前,从而有力地凸显了血亲情理的本根至上地位。正是从这种并非出于偶然的有序排列出发,孟子才会积极肯定:在"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的情况下,舜可以依据"父子有亲"的血亲情理将瞽瞍"窃负而逃",结果是不仅在"乐而忘天下"中放弃了他自己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存在,而且还在"终身訢然"中放弃了他与皋陶之间的"君臣有义",以致陷入"大亲灭义"的结局。从这一点看,孟子在肯定"尧舜之仁,不徧爱人,急亲贤也"的时候,把"急亲"置于"急贤"之前,同样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十分清晰地表明了他把血亲团体性凌驾于宗法团体性之上的倾向。

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这种为了维护血亲团体性而可以否定宗法团体性的主张,在古代社会中明显会导致对于统治阶层十分不利的局面。因此,在先秦儒家思潮内部,就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调适变化;一些思想家开始试图寻找克服消解血亲团体性与宗法团体性对立冲突的其他原则或途径,甚至要求把君惠臣忠的宗法团体性置于父慈子孝的血亲团体性之上。荀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一方面,荀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有关思想,依然明确肯定了血亲情理原则的本原根据意义;另一方面,他却不像孟子那样认为只有血亲情理才是唯一的本根,而是明确主张"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荀子·礼论》)换句话说,在荀子看来,只有"天地"、"先祖"、"君师"三本之间的有机统一,才能构成人的完整的本质存在。其中,能够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又首先是宗法性的君臣关系,所谓"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辨也。……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荀子·非相》);而"礼莫大于圣王"的根本理由则在于:"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荀子·礼论》)正是因为荀子认为"礼莫大于圣王"高于"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所以,如果说孔子是直接依据血亲情理来论证"三年之丧"的正当合理,那么荀子则是直接依据宗法礼制来论证"三年之丧"的正当合理:"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荀子·礼论》);如果说有若是以"孝悌"为本推出"仁义",那么荀子则是以"礼义"为本推出"孝悌":"曾、骞、孝已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荀子·性恶》);如果说孟子在"人之大伦"中总是将"父子有亲"置于"君臣有义"之前,那么荀子在"义之伦"中则总是将"忠臣"置于"孝子"之前,甚至明确主张:"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

荀子的这些看法为后世儒家思潮在"三纲五常"中进一步把"君为臣纲"置于"父为子纲"之上、强调君臣宗法关系高于父子血亲关系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春秋》三传中,便开始出现了这样一些类似的主张:"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公羊传》哀公三年)、"不以亲亲害尊尊"(《谷梁传》文公二年)等等。这里说的所谓"大义",其实并不是指普遍社会性的"正义"、"公义",而首先是指"君臣有义"中的那种宗法团体性"忠义";至于之所以要强调它是一种"大义",似乎就是针对孟子说的"莫大乎尊亲"、"事亲为大"而言,即认为"君臣有义"的"王事"本应该高于"父子有亲"的"家事"。所以,即便在"大义灭亲"的情况下,对于血亲团体性的否定所导致的也不是普遍的社会性,而只是另一种特殊的团体性即宗法团体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孔子和孟子之后出现的这种调适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所确立的儒家思潮的血亲情理精神。其实,在荀子以及后世儒家思潮那里,"君为臣纲"的正当合理,依然是植根于"父慈子孝"的血缘亲情之中的;只是为了适应古代社会统治阶层的需要,防止出现那种为了维护血亲团体性而否定宗法团体性的负面效应,他们才对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观念做出了一些有限的调整,主张把"君为臣纲"置于"父为子纲"之上。结果,即便在经历了这些调适变化之后,儒家思潮的本质特征还是在于:在涉及人的整体性存在的范围内,依然明确肯定血亲情理所具有的本根至上的地位意义,并由此出发要求人们将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从属于血亲团体性以及宗法团体性的存在;而在涉及血亲团体性与宗法团体性的相互关系时,依然明确肯定血亲情理对于君臣关系所具有的本原根据意义,要求人们通过把君臣关系等价与父子关系的途径,凭借血缘亲情的亲和力加强君臣上下的凝聚力,以便达到同时巩固血亲团体性和宗法团体性的目的;只是在血亲团体性与宗法团体性出现对立冲突的情况下,才转而主张君臣关系具有高于父子关系的特殊地位,要求人们为了维护宗法团体性而不惜否定血亲团体性,也就是所谓的"大义灭亲"。

进一步看,荀子以及后世儒家思潮做出的这种调适变化,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也不是源于儒家思潮自身,而是来自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潮。本来,在先秦诸子中,如果说以杨朱和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潮着重强调了只有个体性的"为我"才是本根至上的唯一原则,以墨子为主要代表的墨家思潮着重强调了只有普遍社会性的"兼爱"才是本根至上的唯一原则,以孔子和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潮着重强调了只有团体性的父子血亲关系才是本根至上的唯一原则,那么,以商鞅和韩非为主要代表的法家思潮,则着重强调了只有团体性的君臣法治关系才是本根至上的唯一原则。例如,商鞅就曾明确指出:由于"世事变而行道异",因而应该以"贵贵而尊官"取代以往的"亲亲而爱私"、"上贤而说仁",强调"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商君书·开塞》),并认为血亲团体性的"孝弟"会导致"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的局面(《商君书·靳令》),危害到君臣团体性的存在。韩非则进一步凸显了血亲团体性与君臣团体性之间的严峻冲突,宣称"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孔子主张的血亲情理精神,并因而强调应该以"法"(而不是"孝悌仁爱")作为处理君臣关系和治理社稷天下的最高原则,主张"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韩非子·五蠹》)荀子以及后世儒家思潮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法家思潮的这些观念,才赋予了儒家所说的"礼"以法家所说的"法"的内涵,并要求把"君为臣纲"置于"父为子纲"之上;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的这些做法才通常被认为是所谓的"杂揉儒法"、"阳儒阴法"。不难看出,这些评价其实已经指出了儒家思潮与法家思潮的分水岭:究竟是以父子血亲关系、还是以君臣法治关系作为至高无上的本原根据。

其实,无论是像孔子和孟子那样主张为了维护血亲团体性而可以否定宗法团体性,还是像荀子和后世儒家思潮那样主张为了维护宗法团体性而可以否定血亲团体性,都只能是导致人的存在陷入某种片面的团体性之中,而不会使人的存在达到普遍社会性的层面。甚至,按照孟子关于只有"有父"与"有君"的统一才能构成人的本质存在的观点,无论是"大亲灭义"的"无君"、还是"大义灭亲"的"无父",也只能是导致人的本质存在陷入悲剧性的分裂冲突之中。所以,从根本上说,整个儒家思潮的本质特征依然是团体性,而不是个体性或社会性。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虽然孔子和孟子由于坚持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因而在人的存在问题上最终陷入了血亲团体性的片面性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于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大力肯定就是一种虚伪的矫饰欺骗。实际上,孔子和孟子对于个体性自主自律和社会性仁爱理想的积极认同,诸如他们强调的"为仁由己"、"志士仁人"、"求诸己"、"人皆可以为尧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泛爱众"、"推恩"、"恻隐之心"等等,不仅构成了他们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发自他们内心的真诚意向;甚至,他们之所以特别强调以血亲情理作为儒家思潮的基本精神,也是试图为最终实现个体性的自主自律和社会性的仁爱理想奠定一个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然而,问题在于,由于他们明确赋予了血亲情理以本根至上的意义地位,却又从本质上决定了他们真心希望确立的个体性和社会性都不可能真正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既试图确立个体性、又试图实现社会性、最终却陷入血亲团体性,构成了儒家思潮自身难以消解的一个怪圈;而他们对于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存在的真诚肯定,恰恰又从一个角度鲜明地体现出这个怪圈的深度意蕴。

例如,孔子曾经明确主张:"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论语·卫灵公》),因而显然是十分真诚地要求人们坚持普遍的群体性(社会性)、否定有限的团体性。不过,依据他自己确立的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儒家基本精神,一旦涉及到需要"父子相隐"的血缘亲情和需要"君臣共济"的宗法忠义,他所认同的君子,也许就只能为了维护某些特殊的团体性(即以"父父"为核心的血亲团体性和以"君君"为核心的宗法团体性),而不得不根本放弃自己的群体性存在。同样,荀子也很重视人的群体性存在,甚至还明确认为:牛马与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不过,他紧接着又依据宗法礼制强调指出:"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并进一步把人的这种群体性存在直接归结为君臣之间的宗法团体性:"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养,群生皆得其命"(《荀子·王制》);"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荀子·君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确可以说:儒家思潮表现出了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不过,虽然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曾试图积极提倡普遍性的群体主义,但由于它在本质上是以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为依归,结果最终还是只能落入到特殊性的团体主义之中。

对于儒家思潮来说,上述怪圈之所以难以消解,原因就在于: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无论是真正确立个体性,还是彻底实现社会性,都必然要求在不同程度上超越特殊的血亲团体性;然而,孔子和孟子却将血亲情理视为不能超越的至上本根,并且以此作为儒家思潮所特有的基本精神,从而使个体性和社会性在根本上从属于血亲团体性,甚至认为在血亲团体性与个体性和社会性发生对立冲突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超越血亲团体性的特殊性,而只能够否定个体性和社会性。依据儒家思潮区别于其他思潮的这种独特精神,当然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结果,一方面,倘若儒家思潮坚持以血亲情理的本根至上作为自己的基本精神,它就无法实现它真心希望实现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而只能是落入到血亲团体性之中;另一方面,倘若为了实现个体性和社会性而超越血亲团体性,又会从根本上否定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意义地位,从而导致儒家思潮失去自己的立足根基,以致不可能再作为儒家思潮继续存在。

诚然,对于孔子和孟子在人的存在问题上并没有真正达到个体性和社会性这一点,我们不必苛求古人。毕竟,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历史时代的宗法礼制结构,主要就是呈现出了血亲团体性和宗法团体性的鲜明特征,并没有特别凸显普遍性社会关系或是个体性自主关系的独立意义。就此而言,以孔子和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潮所陷入的两种团体性,正是先秦社会的宗法礼制本身所能够达到的"社会性"。此外,进一步看,他们之所以会赋予血亲情理以本根至上的意义地位,也拥有相当充分的理由根据。毕竟,在人的存在中,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本来就是一种最自然、最深层、最强烈的情感活动,以致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它在维系人际关系方面就曾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孔子和孟子强调血亲情理具有本根至上的意义地位,主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从人性论的角度看,所依据的主要就是这一理由。

不过,我们也不能由于这些原因就一味地拔高古人,认为以孔子和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潮已经真正确立了"仁者爱人"的社会性普遍理想或是"为仁由己"的个体性自主自律,以致表现出了一种群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且,严格说来,孔子和孟子在理论上自觉地坚持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对于他们没有能够真正达到人的存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而陷入血亲团体性这一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上所述,同样处在先秦宗法礼制的社会历史氛围之中的杨朱和墨子,由于没有把血亲情理视为本根至上的最高原则,就至少是在理论上确立了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并且还因此受到了儒家思潮的猛烈抨击。

更重要的是,由于儒家思潮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它的这种血亲团体性特征对于历史上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整体性存在还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乃至在一些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首先,由于儒家思潮特别注重本根至上的血亲情理,在历史上中国人的现实存在中,不仅血亲团体性一直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而且其他类型的团体性(如宗法团体性、乡里团体性、朋友团体性等等)往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这些团体性的存在中,情感因素、尤其是血缘亲情的因素,也总是发挥着积极深刻的凝聚作用,凭借其特有的强大亲和力,维系和巩固着它们的稳态结构。

其次,由于儒家思潮特别注重本根至上的血亲情理,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个体性存在长期受到了严重的压抑,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并且,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相反,这种压抑实际上主要不是来自儒家思潮所肯定的普遍社会性,而是来自它所强调的特殊团体性(尤其是血亲团体性和宗法团体性),集中表现在:为了维护"有父有君"的至高无上,而对人们的自我意识、人格独立和个体自由的正常发展加以束缚限制。

最后,由于儒家思潮特别注重本根至上的血亲情理,在历史上,中国人的普遍社会性存在也同样长期受到了严重的压抑,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并且,这种压抑同样主要是来自儒家思潮所强调的团体性(尤其是血亲团体性)。这一点集中表现在:中国人不仅在伦理生活的领域内常常表现出特别重视团体性的家庭私德、却相对轻视普遍性的社会公德的倾向,而且在法律生活的领域内也往往表现出将团体性的亲情友情等等置于普遍性的法律规范之上的倾向,认可甚至从事那些"理无可恕、情有可原"的行为举动,以致难以真正确立达到了普遍社会性层面的法制意识。

当然,导致历史上中国人的整体性存在陷入这样一种状况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许多因素;不过,以孔子和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潮长期坚持血亲情理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在这方面无疑也产生了难以否认的深度效应。因此,鉴于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既要求实现个别的个体性和普遍的社会性(诸如人格独立和个体自由、社会公德和法制意识等等),又要求维系特殊的团体性(诸如家庭观念、团队精神、社区意识等等),如何在人的存在问题上,批判性地扬弃儒家思潮的有关观念,继承其积极内容、克服其消极因素,尤其是消解它由于把血亲情理视为本根至上的最高原则所导致的种种负面效应,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其实也是我们今天深入探讨儒家思潮在人的存在问题上呈现出血亲团体性特征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2. 冯友兰:《极高明而道中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梁漱溟:《孔子学说的重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6. 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论文英文题目:

On the Consanguineous Cliquism of 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儒家孔孟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适用探析
发布时间:2022-12-12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近代的管理方式,孔孟思想并无“人力资源”的相关论述,但孔孟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却可应用于现代人力资源领域。为此,本文从儒家孔孟思想的“用人之道”出发,探讨了孔孟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适用性。......
关于小学教师语言风格的个体性特征与普遍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17
小学教师语言风格是小学教师在长期教学教育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独特的言语风度和格调,是教师语言稳定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教师语言的个体差异,是教师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小学教师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小学教师语言风格......
论日耳曼财产法团体主义特征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3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日耳曼财产法团体主义的特征、成因及意义。文章分四部分:首先,指出了日耳曼财产法中的团体主义在法律上主要表现为双重所有权,并着重介绍了“支配权”(Gewere)制度,由此导出与团体主义相关联的财产转让的地域性......
教职工体育社团特征的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11
摘要:通过对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教工社团的调查与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认为,16个社团大致可分为4类;社团的综合活动量、综合活动年龄、综合实力与建团年数是社团的四项主要成分。从而,为管理社团、提高社团的效能建设......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发布时间:2023-06-28
诠释孔子——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 发展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 时代 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
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
发布时间:2023-03-27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 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4例。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
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
发布时间:2016-12-21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所引发的。这些,又可还原和归结为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状和特殊结构。而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待殊性在其现实性上,则集中表......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2
三、法律回应性中的过渡性特征和实践品格 前面提到,当代西方法学在回应社会时“缓慢而又艰难”,也说明了每一种法律法规在回应社会以后向传统法律门类转化的过程也将更为漫长。这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前提:即回应性的法律在完成对社......
研究糖尿病并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超特征
发布时间:2016-06-11
糖尿病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的代谢性疾病,也是导致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因素,相关研究报道,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同时,糖尿病还会引起患者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就是糖尿病常见......
秸秆深还对黑土团聚体特征比值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本文针对秸秆资源焚烧和农田黑土退化问题,通过将玉米秸秆施入土壤亚表层(20~40 厘米)来解决秸秆资源等问题,同时提升土壤肥力。结果表明,秸秆深还能够促进黑土团聚体特征比值(A/M)增加,即大团聚体转化。 关键词:秸秆......
浅谈汉语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与意合特征的契合性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本文试图沟通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学科领域,将汉语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和意合特征进行一番比较,让人们看到汉语的诗性与意合性的天然的契合关系。 关键词:汉语诗性;汉语意合性 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诗性特征,文学语言更是如此。......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9)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27
[63]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陈维杭校,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1版,第201页。又参见[联邦德国]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燕宏远、张金言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1月第1版,第585页。 [64......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7)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2
第五,提倡法律理论的创新,并与传统理论加以融合。如前所述,传统法律所面临的挑战是知识社会所引发的,那么,要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就得对传统法律理论进行改造与创新。例如,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雇佣资本”的现象改变了过去“资本雇佣......
关于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7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是中国儒学的创始者,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正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此时研究孔子和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是......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8)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53] 王晨光教授从现代法治对法律良性双向运行模式的要求出发,强调了法律可诉性作为法律特征的必要性。其中,作者举例说明了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一系列“权益保障法”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中大多数条文不具备规范性和可诉性。参......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发布时间:2023-07-17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以来非常关注“何为人性?”这个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告子说“性无善恶”,孟子则提出“性善”,荀子提了“性恶”。虽然思想家的人性观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但都是为了对人的本质的......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10)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77] 价值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外在价值,即功用价值,是指某物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效用;其二是指内在价值,即本身具有的优异特性,是用以衡量同类事物高低贵贱的标准。参见张岱年:《论价值和价值观》,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3)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04
法治是一门实践的艺术。[59]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是一个社会的、实践的概念。因为规则在本质上依赖于社会场合和重复性的人类行为。[60]无论是被认为业已建成法治的社会,还是正在走向法治的社会,都会面临一些具体场合下的特殊问题。也就......
论汉字构形的个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04
" [摘要]汉字是自源性文字,它的形体构造与表义方式直接受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构形特点和表义方式。本文着重阐述了古文字构形组合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分析了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字构形......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5)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3
那么,法律所追求的内在的、本质的价值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能够引起无数的法学家和思想家都在不断思索的命题。而对于回应型法律来说,其内在价值在于实现“原初权利”或称“初始权利”(the original right)。事实上,这是一个“提供了人......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4)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司法制度能动作用的发挥所依靠的是人,因而,回应型法十分强调执法者的素质。这不仅是因为上述三种司法手段的运用本身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技巧;更主要的原因是:尽管知识社会法律变革对旧制度来说是一种超越,但执法者却不能没有传统法......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物质性与主体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3-01-12
路易・阿尔都塞作为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理论思想家,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在整个中西方哲学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物质性特征、主体性特征进行论述,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阿......
儒家交往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特征和缺陷初探
发布时间:2013-12-19
儒家交往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特征和缺陷初探 儒家交往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特征和缺陷初探 儒家交往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特征和缺陷初探 更 多精 品源 自 课 件 摘要:古代中国人的交往及实践具有如下特征:整体主义至上,重人伦、讲亲......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战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3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战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一、引言 高阶理论认为,人口统计学特征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它对一系列中介变量和组织过程都产生作用,从而深刻地影响着组织结果。因此,在对高管团队的研究中,学者们基于高管团队的“一致性......
浅谈孟荀之人性论
发布时间:2023-07-28
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思想家,继承儒家思想的精髓,且各自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在善恶二元的对立之中,两人关于人性之善恶各有其论述。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
发布时间:2013-12-19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 三、法律回应性中的过渡性特征和实践品格 也有很多回应性的法律,由于缺乏相应的同构性......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征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在建国后至新时期以来一直都是独树一帜的,其小说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其独创的文体特征,在建国后文坛经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并在新时期深受其影响之后,汪曾祺小说的出现给文坛带来了一股优雅、淡泊......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治体会
发布时间:2023-03-23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疗经验及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积极预防和处理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预后。 硬膜下血肿 慢性 引流术 并发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神经外科比较常见,对收治的慢......
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探讨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
要细看的儒学书 习主席考察孔府
发布时间:2023-03-24
在随后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的座谈中习近平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2
【摘要】 目的 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20例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 分析脑淀粉样血管病临床影像学特征。结果 20例均为小圆形低信......
大学语文的隐性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2
摘 要: 隐性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广,本文作者主要就《大学语文》中的隐性课程因素谈一些看法。教师首先要重视《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因素,通过努力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内含的隐性课程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大学语文》教学活......
性别二态性线索下大学生的面孔偏好
发布时间:2022-11-10
摘 要 以往研究发现女性化的女性面孔较男性化的女性面孔更具有吸引力,而对男性面孔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依据感知男性化技术形成具有不同性别二态特征的面孔图片,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男性化和女性化面孔偏好......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成份输血治疗体会
发布时间:2022-10-2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THA)是由于患者免疫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或补体作用于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短期内出现严重贫血的患者需要输血,由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免疫血清学特点,输血时会出现配血不......
论体育文化审美心理特征
发布时间:2023-06-16
一、引言 人类的生活实践是一门以科学发展为前提的实践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能和智力,逐步发展为身体活动,形成了体育学。并从混沌蒙昧状态中历经了精神上的觉醒,开创了审美心理学。......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附150 例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14
目的 探讨钻孔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 2004 年9 月~2010 年8 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共开展的150 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钻孔引流术。结果 150 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通过钻孔引流术治疗,无1 例复发,效果满意。结论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
论艺术探索电影的整体特征
发布时间:2016-01-08
摘要: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人们的审美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相辅相成并且不可分割的。电影自从1895年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的发展节点,每一次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与创新都给电影艺术带来非凡的创......
论亲权的性质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亲权的性质 论亲权的性质 论亲权的性质 亲权是以保护教养未成年子女为目的的一种传统的民法上的身份权。亲权在德语中表述为elterliche gewalt,是父母权力的意思。 而英语的表述为parental po......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23-01-27
" 论文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继承和创新党的思想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深入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
论企业战略管理的渐进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3-02-07
以静态 分析 方法 为主的战略 理论 研究 ,长期以来都对 企业 战略的五个基本特征-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情景决定性、竞争性进行了肯定。显然,在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的三个阶段中,上述理论 总结 的实际意义主要偏重于战......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29
摘 要: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与荀子,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对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探究和比较,可知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实施路径虽然不同,但是其目的却一致指向教人从善。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本性回归;化性......
浅谈明郑时期闽台儒学的亲缘关系
发布时间:2022-09-14
闽台儒学关系始于明郑时期儒学的经闽人台。从儒学思想体系传播的历史轨迹看,福建儒学是台湾儒学的本源台湾亦闽学之台湾也。福建儒学是中国传统儒学传人福建后,经由历代福建儒学知识分子的传承与发展而形成的带有鲜明的理论特性的儒学......
物流需求特征共性下的营销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0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商业环境也已由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取代了企业间的竞争。基于地方经济特点所形成的区域特色产业群,在产品类别、包装规格、物流模数及标准化方面上等都相对固定,产业聚集缩短了地理环境的限制,便于......
论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2-07-24
" [论文关键词]汉语 别称词 隐性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内容,它们又集中地体现在命名理据、构......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2-09-30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具有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进行历史透视,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时代进行历史展望,可以判断出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改革目标更宏大、改革领域更宽广、改革......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发布时间:2023-04-04
到了西周末年,“临下有赫”的“上帝”终于“退隐”了——日益成长的理性已经不再信赖任何外在的权威,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理性自身。利欲熏心的权势者深信赋予其权力的乃是其心中不可遏制的权力意志。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
语域下土木工程英语词汇文体特征
发布时间:2016-10-17
[摘要]土木工程英语为专门用途英语,其词汇反映着独特的文体学特征。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以语域理论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语式为框架,以具体语言实例为佐证来分析土木工程英语词汇。以此得出的特征对于土木工程英语词汇的......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01
一、孔子思想传入吐蕃 作为中国王朝的统治思想即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传入吐蕃,是贞观年间伴随文成公主入藏的。 公元7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正是李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弃松赞干布,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
论声乐演唱中的个性特征的突显
发布时间:2023-06-01
摘 要:声乐演唱者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并且根据自己的综合条件充分发挥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以及独特的个人演唱风格。 1前言 所谓个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指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独......
论当代扬州刺绣“绘画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3-02-16
【摘 要】扬州刺绣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绘画性是扬州刺绣的一大特征,扬州刺绣与各个时代的背景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艺术风格在扬州的刺绣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也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
浅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25
"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认知工具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点,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学习者 构成 特点 近二十年以来......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3-05-21
论文关键词 :方言土语 俗谚熟语 歇后语 地域文化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类长篇小说,《歧路灯》反映了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者运 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谚语熟语等对民间风情......
浅论八大山人艺术的现代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29
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风东渐,伴随着西方世界的殖民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绘画艺术领域,有志之士如李铁夫、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纷纷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
点“赞”暴露性格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06
经常在社交网站上点“赞”的人请注意啦!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新开发的一种计算程序可根据一定数量的点“赞”数据,“算”出你的性格特征,其判断比你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更加准确。 社交网站......
新课标下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学生体育学习方式
发布时间:2023-07-09
新课标下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学生体育学习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吸引了不少人士的关注和研究,不管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解读,还是对它的推广效果的调查,更有不少一线体育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不难发现《体育与健康》改革在教学方式上,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确立学生.........
地方性商业网络媒体新闻内容特征
发布时间:2023-03-28
摘 要:本土化的地方性商业网络媒体,在内容方面倾向于生活服务和轻松娱乐,与官方主流媒体区别较为明显,有利于媒体自身于打造特色品牌栏目。地方性商业媒体过于注重媒体的趣味性,煽情、媚俗的软新闻,缺乏真实性的虚假新闻等时有发......
我的父亲孔另境与鲁迅先生
发布时间:2023-06-20
在纪念我的父亲孔另境去世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回望他的一生,常常想起他在家里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鲁迅先生是我一生最感佩的人!”这并不在于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人物,而是从他切实的体会出发的感言,浸润在他心底和肺腑之间......
糖尿病状态血糖、胰岛素的时间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3
【摘要】 目前,针对糖尿病治疗的主流思想仍是运动、饮食、药物三驾马车齐头并进,通过控制血糖水平缓解代谢压力。然而,随着时间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又拓展出新的方向。运用时间生物学原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择时......
论三峡民问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3-04-15
" 【论文关键词】三峡 民间体育 地域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对三峡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间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三峡民间体育形成于三峡特殊的自然环境、多民族交融的社会环境之中,研究它的地域文化特征,有助于理......
瓷的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3-05-12
瓷器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瓷器文化发展于中国,发扬于中国,瓷器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中国著名的瓷器有唐三彩、青花瓷等。如今瓷器已经从古代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到收藏、鉴赏、投资等商业方位上。瓷器文化......
论企业战略管理的渐进性特征(1)
发布时间:2013-12-17
以静态 分析 方法 为主的战略 理论 研究 ,长期以来都对 企业 战略的五个基本特征-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情景决定性、竞争性进行了肯定。显然,在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的三个阶段中,上述理论 总结 的实际意义主要偏......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11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产品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1]。根据我国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网络使用人数已经达到了7.3亿人,其中这些人当中,有78.5%的人对于网络视频使用频率比较高,35.4%的人经常进行网络游戏,69.5%的人经常通过网络听音乐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主要有网络游戏、动漫、电影、文学、音乐、娱乐视频等[3],尤其是近些年来.........
高血压病的特点及护理体会
发布时间:2023-05-19
高血压病的病理特点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的临床征候群。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可造成严重损伤;对脑的影响主要为脑血管意外,长期血压增高可造成脑溢血的发生。同时,由于高血压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而使病人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甚......
浅论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特征
发布时间:2023-03-18
【论文关键词】9O年代 女性小说 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对2O世纪9O年代几位著名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陈染、林白、徐坤及2O世纪7O年代出生的卫慧、棉棉等代表作品的分析、论述,文章概括了这个时代的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以“性别”为代......
浅谈广告语的语用学及文体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3-02-14
" 论文关键词: 广告语 语用学 文体学 特征 论文摘 要: 广告由于宽广的覆盖率,被众人所认识接受。它与生俱来的劝导性使它无论从语言学还是文体学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其特殊的单向、延时交流方式,使得它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广......
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15
国家在发展,信息科技发展尤为迅速,新媒体行业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其发展的迅速程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计。最近几年,信息科学研究的不断完善,促使了新闻影像时代的加快到来。这些变化,对于新闻摄影专业来说,真的是一个质的飞跃,不仅从表面的状态,还是抛开表面看实行性的内在,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为明显的是,受众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只关注电视广播带来的资讯了,电视台的播放,广播的传递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了.........
试论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及其培养
发布时间:2023-07-09
" 论文关键词:创造性人格 特征 培养 论文摘要:从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入手,着重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探讨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因素对创造性人格培养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作用。 创造性人格,主要是指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
论古汉语词语活用的形象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词语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词语在活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形象性的特征。本文拟从抽象语义的形成、修辞手法的运用、内外语境的烘托等方面来探讨古汉语词语活用的形象性特征。 [关键词]古汉语;词语活用;形象性 一、抽象......
珍妮姑娘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发布时间:2023-07-23
《珍妮姑娘》是德莱赛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讲述了珍妮姑娘的人生故事。珍妮是德国人葛哈德家的大女儿,为了帮助父亲供养自己的大家庭,珍妮随母亲去一家旅馆打工,期间被五十多岁的参议员白兰德看中,在白兰德的帮助下,珍妮的家庭逐渐有......
试论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特征
发布时间:2014-01-17
论文关键词:彝族文化学 学科特征 理论建设 论文摘要:彝族文化学是一门构建自己理论知识体系的学科,是研究彝族及其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复合性等学科特征。 彝族文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
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
发布时间:2023-03-19
众所周知,网络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更加深入的影响这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新媒体的爆发时增长,对于传统行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其中,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更加突出。当然,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新闻传播从业这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种种特征,拓展新闻传播的受众和传播质量,只有这样,新媒体下的传统新闻传播形式才不会被淘汰。二、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
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发布时间:2014-01-17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方法代写论文对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功能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文化既具有一般文化的属性,又具有它自身的基本特征;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经济功能等。 [关键词]体育文化 特征 功能 一、......
论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效益性特征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本文从审计时间、职能、目的、成果、依据、 方法 及 内容 诸方面论证了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所具有的效益性特征。 [关键词]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效益性;特征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是将公共工程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由审计人......
饿了么血战美团
发布时间:2015-08-25
融资完毕的消息就像号令枪响,两家超十亿级公司的数千名地推人员开始攻城拔寨 谈判 已经从美团离职的刘铭至今对一年前发生的械斗记忆犹新,他甚至能够清晰地对《博客天下》回忆起当天的天气,“那天北京上空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即......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
发布时间:2023-05-22
摘要: 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这三个方面是: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出充分的......
LED的电学特性、光学特性及热学特性-LED技术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11
LED是利用化合物材料制成pn结的光电器件。它具备pn结结型器件的电学特性:I-V特性、C-V特性和光学特性:光谱回应特性、发光光强指向特性、时间特性以及热学特性。 LED电学特性 A. I-V特性 表征LED芯片pn结制备性能主要参数。LED的......
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7
摘要: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引入企业国际化程度这一变量,考察其对高管团队同质性、异质性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以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行业中具有海外业务的307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国际化程度对高管团队平均年龄、平均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差异、任期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显著调节作用。最后,提出了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优化高管团队的建议。关键词:高管团队;同质性;异质性;国际化;企业绩效D.........
价值论视域下网络文化的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1
网络文化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联姻、应用所催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实践形态,从广义上来说,网络文化是网络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经新型整合之后构成的亚文化复合体。从狭义上说,网络文化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场域......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3-02-03
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Hegel ) 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 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从一定意义上说, 20世纪儒学的一个重要的面相是通过讨论儒学......
数学毕业论文-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变换方法
发布时间:2023-01-25
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变换方法 摘 要:目前,求特征值问题的方法有两大类,1类称为变换方法,1类称为向量迭代方法,变换方法是对原矩阵进行处理,经过1系列变换,使之成为1个易于求解特征值的形式。本文利用矩阵初等变换的命题及其......
浅析互联网条件下舆论监督的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29
摘 要 在当今社会,网络信息逐步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可提供便利的生活工具。公众通过互联网工具发表评论时事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这对世界各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平台有效的把网络工具融入到民众真正的生活中。......
本体的特征知识库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6
本体的特征知识库研究 本体的特征知识库研究 本体的特征知识库研究 论文关键词:领域本体 特征知识库 特征技术 论文摘要:使用特征类、特征对象来对零件特征进行表示,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概念化特征知识库。 1 本体和领......
法治问题:性质与特征
发布时间:2022-08-30
摘要:法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真切地表征它的正是法治问题本身。法治问题具有多元聚合性质,它主要通过有偏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显现出来。法治体系必须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性质才能具备更强的国家治理能力。更加坚实地将法治建设置于各种现实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来考量,我们就能够不断擢升法治问题与法治体系之间的契合程度,由此构建的法治体系才会具有更高程度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现实性,进而它才是当代中国的。关键词:.........
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24
摘 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以现代化为目标取向、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发展新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时期文艺理论也被打上了鲜明的开放性特征。新时期文艺理论这一带有历史必然性的发展特征,为其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
孟荀新论
发布时间:2023-05-15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姑且将"自我......
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与英语学习的相关性讨论
发布时间:2022-08-13
【摘 要】本文调查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卡特尔16人格因素,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英语学习是否与学习者的个性因素有关。结果显示:人格特质对英语学习成绩不具有直接影响,人人都具备学习英语......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展望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构建一个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个未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或者说开放性是其最为突出的基本特征。这种开放性基本特征实际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
彩色多孔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和光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9
目前,多孔阳极氧化铝(Anodic Aluminum Oxide,AAO)薄膜已经在装饰材料、超精密分离膜、偏光元件、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束状微电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AO 是通过阳极氧化法制备生成的一种孔洞高度有序的多孔氧化铝薄膜,孔洞呈六......
基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论李世民的人格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21
摘 要: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核心在于,个人的每个问题都可以从他的职业、社会和个性等三个问题做出的反应中看出其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一个人追求优越与成功是为了克服其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李世民......
论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特征(1)
发布时间:2023-02-14
摘 要 会计信息是企业生产、管理决策中使用最频繁的信息,在现代企业决策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分析了网络经济的特征,提出了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特征。关键词 会计信息 网络经济 会计信息系统1 引言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