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28 00:22:28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时间:2023-06-28 00:22:28     小编:

诠释孔子——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 发展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 时代 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 理论 ,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孔子 孟子 诠释 美学思想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 社会 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以下只注篇名)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本文着重就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从孔子解诗到孟子解诗

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重要的 文献 典籍,相传孔子曾对《诗经》做了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他是把《诗经》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的。

把《诗经》作为教材来要求学生 学习 和理解,体现出孔子对《诗经》在社会 政治 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一般说来,后世学者把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当作孔子论诗的纲领,但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上是存在分歧的。近人匡亚明说:“‘思无邪’,本是《鲁颂·駉》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吆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意思(‘思’系虚词,吆喝声,‘邪’同斜,合起来即‘呕唷!不要乱跑!’)却被用为比喻思想正派。”[1]而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感情的诚正”,也只能看作是后来的学者用自己的观念去对孔子的话作符合自己思想观念的解释,这里姑不详论。在《论语》中,多处专门论述到《诗》,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诗》的社会政治、 教育 功能作综合地论述;另一种是对《诗》里的具体诗句的理解和阐述。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政治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说,他是把《诗经》当作立身之本来看待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学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从学《诗》起步(即“兴”),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礼”和“乐”。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就是对学《诗》的具体作用的阐述。朱熹对“兴”的解释是“感发志意”,也是从《诗》对人的正确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的形成,产生启发、诱导、陶冶等作用来加以解说的。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教诲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他还对儿子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孔子是从维护“礼”的目的出发,来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儿子的,在他看来,用《诗经》里的诗句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其对个人的素养而言,是“不学《诗》,无以言”,即可以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时说话有所依据,显示出符合“礼”的修养;而学习《诗》里面所提供的经验、原则,又可以作为政治活动中的决策依据,增加自己的施政经验,增强自己的施政能力,否则,“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所以,在孔子的理论中,《诗经》的价值是很具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也就是说,他把《诗经》里的诗歌,当作“仁”的教本和“礼”的规范,让它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孔子从这一原则出发,可以把《诗》里的许多诗句都往“礼”与“仁”的思想观念上去解说,对那些借《诗》里的诗句,能够举一反三地加以理解的学生,也就倍加赞赏。“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一般人看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都只是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述,可是到了孔子的眼里,就都带有强烈的“礼”与“仁”的色彩,而且他的那些得意门生,居然也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从普通的诗句里找到了“礼”与“仁”的深刻内涵。

这种解诗的原则和 方法 ,对儒家来说,可以是一种 理论 预设,他们在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前提下,借助于《诗》的素材,演绎出无所不在的“礼”与“仁”的观念,丛强化了“礼”与“仁”的无所不在。但孔子对《诗》的这些零散的解说,只是一些即兴的发挥,有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比如说,从子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再到《诗》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中间的联系在哪里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孔子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的原则出发,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达到这种“和”的境界的一种途径。这样的解诗方法,在一般人看来,确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自有其牵想妙得的合理性的一面。

而正是孟子,才从孔子的那些一言半语中看到了儒家诗学见解的闪光,并且把它上升为一般的美学原则来加以推导与 总结 ,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诗学理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肯定,孟子是否正是从子贡和子夏的颖悟中看出了儒学思想的精髓,因为他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而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正表明了他们具有“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的过人的智慧,他们都能够从《诗》里面所描述的极其浅近的小事中,引伸出对“礼”与“仁”的深刻领会,并进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至大至深的“道”。

对孔子的这种解《诗》的方法,孟子做出了这样的理论上的概括: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

在孟子看来,对诗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对字面意义上,根据诗句里的片言只字,就望文生义地作机械的理解,从而损害诗的含义。而是需要用自己的领会和感悟,去探求诗的真正的蕴涵,才能把握住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读诗与解诗的人的这种领会和感悟,是从自身的理解出发的,即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说的:“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孟子依据孔子解《诗》的实践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实际上包含着 现代 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理解的“前结构”理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原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了的。”[2]以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而论,他们都是从“礼”与“仁”的“前结构”出发来给定了,是以儒家“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的“礼”与“仁”的理论作为前提的。至于他们得出的结论,又可以看作是《诗》的特定视界(即“志”)和解《诗》者的特定视界(即“意”)这两个不同的视界的相互融合。

孟子的“以意逆志”这一解《诗》 理论 ,在儒家美学思想的 发展 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不是单纯从对诗的 艺术 欣赏的角度来解释诗的精蕴,而是把孔子解诗原则和 方法 ,理解成为一种 教育 手段,以《诗》作为一种教育的素材,强化人们对孔子“礼”与“仁”的理解,显示出了那种思想教育功能的无所不在。

事实上,孟子对《诗》的解说,同孔子所持的方法有着十分相似之处。比如,他在与公孙丑的一段对话中,就讨论了对《小雅·小弁》的理解: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者,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笑谈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 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告子上》)

传说《小雅·小弁》这首诗,是被周幽王废立了的太子宜臼的老师写的,以此来抒发宜臼的哀伤和怨恨。孟子从宜臼的怨恨中看到的是“亲亲”(热爱亲人),而既然是热爱亲人,那就是一种“仁”的表现。宜臼的怨恨为什么又会是出于对亲人的热爱呢?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从孔子的“仁”的观点看来,是因为宜臼对其父周幽王不合“礼”制的行为有怨恨,而发抒出这种怨恨,正是出于对其父王的爱戴。孟子不也是转弯抹角地“以意(己意)”揣摩(“逆”)了《小弁》作者的“志”吗?

内在的人格之美的升华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想努力塑造出一种完善的儒者的人格,以挽救春秋 时代 “礼崩乐坏”的颓势。他对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做出过许多论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仁”和“义”来武装。他以“松柏”来做比喻:“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扬了在 社会 大变迁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顽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就以“仁”为核心,做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在《论语·颜渊》中,他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在他看来,“义”是和正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义”,就有了做人的根本,因此,他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些都说明,他把内在的正直和仁义作为君子内在所固有的品质,认为这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使在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处境和条件下,孔子也特别推崇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他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了这样的描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因此,他也特别推崇他的得意弟子颜渊:“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论语·雍也》)从“仁”出发,在“礼”的制约下,达到“义”,于是一切行为就会都符合了道德的规范。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种以仁义来塑造“君子”形象的思想,他把孔子提出的“仁义”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人格之美的理论,进一步上升到了生命的价值的高度,作出了形象的发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这样一来,“义”就成为人的行为的最高的规范,据此,他就说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在他看来,“仁”是天下最宽广的住宅;“礼”是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是天下最广阔的“大道”,有了这几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说孔子是从人与外在社会的联系中应当保持的态度出发,来阐述一个君子对不仁不义的行为应当采取的立场,从而保持自身的纯洁,那么也不难看出,孟子则是把孔子“仁义”的思想,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角度作了生动形象的发挥,使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强化了君子的人格主体的内在力量。他不是被动地应对,去抵制客观世界里违背“仁义”的事对自己的诱惑,而是主动的排拒这种诱惑,让它根本不可能对自己产生诱惑。这样做,不是就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了吗?

而这种“义”的力量又是无所不在的,在孔子看来,一个能够称得上“君子”的人,需要十分重视人的内在精神的培养,使他的人格力量在言行的正派中表现出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他强调了正派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是可以具有感染力和召唤力的,有了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也就形成了他的人格的魅力。有了这种正气,就可以做到无所忧虑,无所畏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他把刚强、坚定、质朴和说话谨慎都列入“仁”的精神内涵。这种人,就可以做到“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至于怎样才能达到“正”和“刚”呢?孟子从人的自身修养的角度,用“浩然之气”来加以概括: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

在这里,孟子对人格之美的形成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靠一蹴而就。他用这种“浩然之气”,把孔子所说的道德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转化成为人的自身的情感意志和内在动力,从而进一步造就了无所畏惧的批判力和战斗力。

他甚至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艰难困苦的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这样,他就把孔子对颜渊的个人品德的赞美,提升到了人格的培养和锻炼成长的意义上,论述了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对崇高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就把孔子对“仁义”的内修学说扩展到了外练的层次,从而拓宽了孔子所提出的人格规范的狭义范畴,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楷模,从对君子、伟人的要求,扩展到了 社会 上的每一个人,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也如同他在《滕文公上》中引述的颜渊的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亦即他所肯定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的意思。这样,孟子就把孔子的“仁义”的 理论 和他所树立的圣人的典范,转化成为从普通人到君子、再到最高典范的圣人这几个不同层次人格美的,使孔子对人格之美的赞颂与渴求,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每个人都可以追求与达到的人格美的目标。

从内在的美到外在的美

孔子已经注意到了“美”和“善”的区别:“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与此同时,孔子也注意到“质”与“文”的区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但是,孔子又是很注重一个君子的外在形象的,《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孔门弟子与棘子城关于外在形态之美的争论:“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不同意棘子城对“文”的价值的否定,认为如果没有“文”与“质”的区别,就好像把虎豹的色彩斑斓的毛色去掉以后,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也就没有区别了。刘向《说苑》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可见孔子自己也是很重视外表的美的。

从人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人格之美来看,孔子的评价,表现为对“美”与“善”或“文”与“质”这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形成的内在统一的关系上,一方面是内在的“质”或“善”,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文”或“美”。孔子看到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没有了外在的美的形式,内在的“质”就显得粗俗、粗鄙;相反,只有外表经过文饰的华丽,也会显得虚夸浮饰。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充分理解了他的意思,就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把“质”与“文”的内在统一的关系表达得更加清楚了。

孟子在他们的 理论 的基础上,发挥了他对这种“质”与“文”统一的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他是在人们的感性形态上,对这种统一做出一个具体的描述: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孟子甚至撇开了孔子对子桑伯子那种 “不衣冠而处”所呈现的“其质美而无文”的狭隘理解,从人自身的品质着眼,强调了一个君子,如果有“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在自己的外在形体上表露出他的高尚:面色红润、身躯高大、动作得体。在他看来,这些才是“文”或“美”的本质的表现。

另外,他又说:

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离娄上》)

这里,他更进一步强调,一个君子有了“仁义”作为内在的品格,又会在他的眼神里表现出来,胸中藏有仁义(“正”),眼睛看起来就是清澈而明亮;相反,胸中没有“仁义”作内蕴(“不正”),眼睛就会暗淡无光。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只要看着他的眼睛,从他的眼神里就可以推断出他的内在品格,这是无法隐藏的。

对这种人格之美,孔子树立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最高的人格典范,那就是尧。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大”,颇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伟大”,这种“大”,是对尧的内在精神和外表气度上所表现出的完美所作的最高的概括,因此,也就是接近于他在评价《韶》乐时所说的既“尽善”,又“尽美”。在孔子看来,尧作为最完美的人格主体,既具有内在的仁义品格(即“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又具有与之相称的外在的容貌、举止、风度的美(即“焕乎!其有文章”),从而达到了高度地完美地统一,也就符合了他所说的“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典范。

而孟子则融合了孔子所说的“善”、“美”、“文”、“质”、“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美的观念体系: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尽心下》)

孟子在这里所取的标准是“仁义”,也是人格美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出发,他把人格美分为六个等级:善、信、美、大、圣、神,形成了梯级上升的人格美的不同层次。在他看来,第一层次是“善”,就是指一个人必须能够只追求符合仁义的东西(“可欲”);第二层次是“信”,就是指不但能够从行为上追求“善”,而且还要把它内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而且决不背离这一原则(“有诸己”),这也就是他在《离娄下》中所论述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的意思;由此出发,又进一步把仁义的原则扩大到自己的全部人格,就可以达到“充实”,这样就不仅具备了善与信的品格,而且连外部的容貌、举止、风度也都能体现出仁义的原则,那就可以上升到了第三层次——“美”的高度;如果更进一步要求,再使自己的容貌、举止、风度做到光彩照人,气象非凡(“充实而有光辉”),那就可以说是“大”了,这是第四个层次。而更高的第五和第六层次,则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了:如果还能够用这种“光辉”的气象去感化万物,就可以称之为“圣”,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像“天”那样可以化育万物;而这样的“圣”人,又是妙不可知,不是一般人所能完全理解的,即孔子所说的“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样的人就达到了“神”的境界。这六个层次的人格美,既是常人可以企及的,又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既是现实的目标,又是理想的高度。正因为如此,孟子才会说:“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这样一种美,已经超越了孔子所说的外在的表面的文饰的美,而是把孔子所说的“焕乎!其有文章”的意思,从具象的层次上升到了意象的层次,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美。

对这种人格之美,孟子又并不是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过程。他说: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这里,孟子显然不是强调西子形貌之美的重要,而是强调了即使是最美貌的人,也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精神,如果受到肮脏东西的污染,人们也会另眼相看,甚至会掩着鼻子走过她(他)的身边。与此相反,那种外貌丑陋之人,只要诚心诚意地斋戒沐浴,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也照样可以去做祭祀上帝这样圣洁的事。由此可见,人的内在的美是更重要的美。

在 中国 思想史上,素来是把孔、孟并提的,把孟子抬到“亚圣”的地位,也不是哪个人的随意之举,这正是因为孟子在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仁”的学说的基础上,融进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诠释体系,使孔子的思想更容易被 社会 的每一个人所接受,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和美学原则。

《韩非子·显学》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取舍相反不同,……皆自谓真”,基本上承认儒家思想是处于 发展 的状态的。但是到了荀子就不同了,他对思孟学派抱有十分浓厚的成见,认为他们背离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自立新说:“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日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袛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荀子·非十二子》)他抓住“五行”学说这一点,试图全盘否定孟子,认为他的那一套 理论 都是“造说”出来的歪门邪道,不是正统的孔门思想,缺少儒学理论的依据,应该说是很片面的。

注释: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引自朱立元主编:《 现代 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857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略论孟子君子人格理想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要:孟子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对君子人格理想展开了论述。同时提出了反求诸己、持志养气、存心寡欲等一系列方法以成就其君子人格理想,这在维系古代社会道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人格理想;君子人格 “人格”......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6
导语:《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以下是小编整理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不仅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而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透过课文可窥一斑。一、教育即生活。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六书,但是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从“里仁为美”浅议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1-14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称其时(春秋战国时期)之思想家,与后世以最大影响者,则有孔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也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思想对中国两千多......
略论孟子的德育方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2-10-07
[摘 要]德育方法是施教者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方式和手段,好的德育方法对德育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亚圣”孟子注重教化,基于人性善提出了一套特殊的德育方法体系,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今天,挖掘孟子......
孔子的音乐思想
发布时间:2017-08-07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
浅谈孔子“仁”思想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 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其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中就可体现出来。然而“仁”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但他却把仁思想进行扩展、丰富。本文从孔子“仁”思想的社会背景、“仁”的内涵、“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
继子女法定继承权的相关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04
摘 要 随着社会家庭离婚与重组数量的增加,继子女及其继承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继子女继承权的存废问题以及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抚养教育关系的认定问题都需要明确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 继承权 抚养 扶养 作者简介:何玄哲,华......
孔子以美育人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6
一、孔子以美育人的方式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其实质是为了立人弘道、育化人心。他的以美育人思想亦是如此,其目标是使人达到高尚美好的君子境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推崇诗、礼、乐三教,目的在于唤醒人......
小谈孔子教育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1-02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贤人,可说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他花了一生的时间,让儒家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身为华人后代,谁不知道这位圣人在教育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地位,又有谁不知道他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君主论》的重民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3-06-21
引言:《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传世之作,也是饱受争议的伟大代表作。这部凝结了马基雅维利核心政治思想的作品是马基雅维利献给君主的治国之书,从国家类型到管理军队再到治人之术,马基雅维利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解......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15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在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儒家伦理独立承担着培植中国人道德意识的使命。人们按照儒家伦......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19
www.LWLM.com编辑。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
浅谈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22
崇尚道义、依义取利是其价值观的取向。本文探索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积极因素,结合当前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丰富和完善以德治国的理论基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一个重.........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发布时间:2023-06-20
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
论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07
【摘 要】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庄子以自然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肯定自然身体本身的美。庄子以感觉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注重从身体的感觉和被感觉的身体出发来理解身体。庄子以完满的身体为美,是指庄子除了重......
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20
〔摘要〕 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两人的比较从经典文本、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展开,尽管受制于立孔教为国教的宗......
浅析电影《梅兰芳》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10
摘要:2008年末上映的传记电影《梅兰芳》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梅兰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而且体现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符合主流文化的形态标准,充满道德情怀。电影《梅兰芳》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君子人格美、家庭伦理美和民族大义美三个方面,通过对影片的分析解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此类影片的主题以及孔子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关键词:梅兰芳;君子人格;家庭伦理;民族大义中图分类号:J9.........
试谈孔子乐教思想与现代音乐教育的传承关系
发布时间:2022-12-05
【 论文 关键词】孔子 教育 思想 审美教育 传承意义 【论文摘要】孔子是先秦乐教的提倡者,更是实践者。他在当时乐教领域中做出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对 现代 音乐 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试着对照现代音乐教育思想从......
浅谈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07
战国末期的荀子,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融会诸子思想的同时,对诸子也提出了许多尖锐而切实的批评,最令后世儒者非议的是他在 《非十二子》篇中对子思、孟子的批判。荀子言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
从《春秋》论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07
[摘 要]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大一统”思想,主要蕴藏在《春秋》这部史书中。“大一统”思想为秦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春秋......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2-12-23
【摘 要】孟子的思想是中国道德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中的精髓,也为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孟子;“反求诸己”;思想政治教育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是儒家思想......
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传意识
发布时间:2023-06-27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就在这种情况下......
浅谈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 要: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关于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23-02-27
关于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关于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关于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教 育 网 [论文关键词]孔子;语言哲学;“名实之辩”;“言意之辩”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
孟子管理思想与Y理论中“人性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09
【摘要】管理思想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关系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先导。人性研究是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向内”道德建设与“向外”实践指导的源头。本文通过对孟子管理思想中人性分析与Y理论的人性假设分析基础之上,对两者“人性......
孔子教育思想与知识管理初探
发布时间:2023-05-04
" [论文关键词] 知识管理目标 孔子教育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论文摘要] 知识管理是将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与组织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充分博弈,找到二者最佳结合点的过程。通过结合信息技术的处理和人的创造,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知识共......
如何看待孔子的民本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25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儒家思想......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0
" 论文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论文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29
摘 要: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与荀子,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对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探究和比较,可知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实施路径虽然不同,但是其目的却一致指向教人从善。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本性回归;化性......
论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道德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以个体修身为出发点,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观性、自觉性和能动性。 “为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修己”,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仁”、“修己”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修道的和谐局面。因此,孔......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发布时间:2023-07-09
"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系,探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当代教育理论之间的渊源流变,对于教育科学的传统继承、理论创新,意义重大。本文试从......
《孟子》论民众
发布时间:2023-02-10
孟子非常重视民众的力量,他认为民心是政治的指针、得失的关键。得民心,就能得到天下。所谓得民心,就是尊重和满足民众的一般需要,不要去背离。因而,在政治的选择中,民众应该是第一位的,甚至超过了政权和君主的存废。这是非常大......
浅析孟子“孝”论
发布时间:2023-06-10
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根基和理论源泉,备受先秦儒者的关注和推崇。儒家创始人孔子第一次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孝作了规定,使其成为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以孝作为其仁学、德政的核心理念。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承继并发展了孔子......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27
论文 关键词:孔子伦理思想 明清徼州宗族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明清徽州宗族文化的 发展 达到了鼎盛阶段,其表现内容也十分繁杂,但都根植于孔子伦理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秩序的稳定,并成为中......
孔子论君子之德
发布时间:2023-07-27
【摘 要】孔子认为,作为担负着匡复天下重任的君子,首先必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楷模。为家、为国他应该是忠孝兼顾,交友、谋利他必须经得起利益的诱惑,坚守诚信和道义的社会道德底线。 【关键词】孔子;君子;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
浅论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伦理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2-11-29
" 论文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教育伦理 比较 论文摘要: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教育史上的奠基式人物,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都形成了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为推动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他们的教育伦理......
印象中的孔子与庄子
发布时间:2023-06-23
印象中,孔子是楷书,中规中矩;庄子是草书,天马行空。我们知道,习书先习楷。未有楷书不习先习草书的道理。其实,做人也是如此,孔子是首先要研习的。人只有先懂得规矩,才能灵活自如。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从何来?一部《论语》。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我个人觉得不切实际,有点夸大其词了。但是,就修身而言,《论语》是绕不过的必修教材,这是没有疑义的。恰如习书的人,必须首先研习欧体或.........
再论孔子与《春秋》
发布时间:2023-05-17
陈强韦先生: 您好!收到来函真有棒喝之感。先生谆谆相责,知道都是为了我好,高情深谢。我在印大的论文可不敢写得那么自由,否则恐怕连文凭都拿不到---美国研究所从来都是一板一眼。学校本是“人才工厂”,永远在制造着社会所......
《孟子章句》与《孟子正义》训释方法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30
本文试以《孟子・梁惠王》一篇,比较分析《孟子章句》与《孟子正义》在训释方法上的不同,明晰《孟子正义》对《孟子章句》在训诂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其注释学上的巨大贡献和成就。 1、赵岐《孟子章句》训释方法 赵岐《孟子章......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10-01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摘要:儒家的权变伦理思想在孔子那里并未做出详尽的阐释,但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意蕴、处世原则和方式,......
新论孔子“君子”观
发布时间:2022-12-18
君子在《论语》中出现107次,仅次于仁的109次,显然为孔门高度重视。有关君子的论著已有很多,多侧重君子的演变史,如《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化》、《先秦君子君子在《论语》中出现107次,仅次于仁的109次,显然为孔门高度重视。有关君子的论著......
讨论民商法角度的继父母子女间继承权
发布时间:2017-06-12
前言继父母子女间的继承权问题曾一度困扰着诸多公民。从法律角度来讲,其主要是着重从促进家庭结构稳定的层面出发的,鼓励我国公民积极形成养父母子女的关系。而在形成这一关系的同时,彼此也形成了抚养的关系,从民商法层面来讲,其继子女在法律地位上,与亲生父母子女间有着同等关系,本文就针对继父母子女间的继承权问题做出了进一步探究。一、继父母子女间的继承权继承这一概念原本就拥有多层含义,从学术层面来讲获得认可度较.........
《孟子》的“而”
发布时间:2013-12-19
一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中说:“而”字的用法大别为二,顺接和转换[①]。作为连词的“而”,在古代汉语中是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且,如吕叔老说的“顺接”用法在白话中无须用它,但在文言文中却用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
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
发布时间:2022-10-22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不同 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理论,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善。人性之所以善,是因为人性中有先验的纯粹的善端。先验的纯粹的善端指善的萌芽、善的开端,不能把善的萌芽等同于现实的善,可......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发布时间:2023-01-15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摘 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
孔子·《论语》
发布时间:2023-03-12
走进历史的长河,有数不清的浪花在激荡着、闪烁着,从我眼前飞逝而过。有那么一滴水吸引了我的目光,透过水滴,我看到的竟是孔子! 孔子与“学” 公元前551年出生的他自幼丧父,其貌不扬,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而是知书达......
论青瓷的继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2-09-20
历史地看, 继承和创新是贯穿于青瓷的整个发展过程的。解放后,政府更是重视青瓷的恢复生产和创新发展,许多产区组织多方专家、技术人才成立研究机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研究和实验,令传统的青瓷烧制技艺得以恢复。近年来,随着......
关于孔子的人学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5-04
" 论文摘要:孔子人学思想作为立人立德之学,关乎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建立。其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仁”。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有三层含义:爱人、成仁和学礼。这就启发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要注重生命教育、成功教育乖自主教育......
孔子
发布时间:2023-02-06
"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伟大圣哲孔子,二十世纪的首席科学家爱因斯坦,时代背景和涉及领域都相去远矣,但他们在人类“终极”观念上所见略同,遥相辉映,体现了绝顶高明的超级智慧。他们互相交集、相得益彰的“天命观”共识,可以“模糊化”有......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01
一、孔子思想传入吐蕃 作为中国王朝的统治思想即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传入吐蕃,是贞观年间伴随文成公主入藏的。 公元7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正是李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弃松赞干布,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
论《文子》的礼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2-04
[摘要]《文子》具有丰富的礼学思想,对礼的起源、本质、作用及礼的弊端、制礼的原则等都有独到的思考,其礼学思想上承老子,下启庄子,是先秦道家礼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文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末世的产物,其本质在谦和敬。礼与德、仁、义一起构成圣人治理天下、统御万物的四种手段,但道德是本,礼是道德派生出来的,对于治理天下来说,是末之又末的手段,其作用仅及于一乡的范围。末世不可缺少礼,但礼破坏了人美好.........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25
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其以好辩著称、究其原因:一是孟子为了坚持和宣传他的观点和主张,不得不经常展开激烈的争辩,其曾有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己也之语(《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即是佐证;二是孟......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发布时间:2023-07-17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以来非常关注“何为人性?”这个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告子说“性无善恶”,孟子则提出“性善”,荀子提了“性恶”。虽然思想家的人性观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但都是为了对人的本质的......
浅谈孔子“以人为本”的哲学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3-01-20
一、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 孔子认为,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启发人的智力,以实现后天的长足发展。《季氏》篇记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论由孔子教育思想看现代的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23-06-22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对如何培养人才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如提倡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培养完整人格、以身作则等。木文结合素质教育和孔子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以找出孔子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以及素质教育与......
简论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3-01-12
如何对待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书法界普遍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当前书法创作所面临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有理解和分析地继承传统 要有理解和分析地继承传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批判地继承传统。古代书法家的优......
试论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主张
发布时间:2023-04-16
" 论文摘要:全民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主张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历史......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精髓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10
【摘要】孟子注重将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他在传承孔子“为政以德”论基础上,阐释了政治伦理思想,为儒家政治伦理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孟子政治伦理思想是政治伦理的基石,并以此论证政治秩序安排,逐渐成为统治者的重要执政理念。孟......
试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 要 《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出现过许多人物,而其中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被提及频率最高、也是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庄子》三十三篇原文中共有二十一篇提到“孔子”其人,包括少量话题“谈论到孔子”和大部分“孔......
孔子伦理思想的双重性及其冲突与调和
发布时间:2023-02-21
孔子伦理思想的双重性及其冲突与调和 孔子伦理思想的双重性及其冲突与调和 孔子伦理思想的双重性及其冲突与调和 摘 要: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包含有两种不同的道德原则(即“亲情”原则和“泛爱”原则)和价值理念(即宗族主义......
孙觉《春秋》学思想对胡瑗的继承与发展探析
发布时间:2016-09-23
《春秋》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早在中唐时期,啖助、赵匡和陆淳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和汉儒治经方法完全不同的路子,他们有关《春秋》的著作很多,从这些著作当中可以看出他们抛弃了以往汉学家研治《春秋》的思想......
王船山对“无善无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要:王船山作为明末遗老,对晚明心学狂禅深恶痛绝,并在其著作中多次对阳明及其后学尤其是“无善无恶”学说批判。但思想史从来不可能有真正彻底的反题与断裂,本文试图梳理船山的“无善无恶”思想,及其与阳明思想之异同,从中见出晚明思想转折的内在理路。关键词:无善无恶;继善成性;天人之辨引言船山对“无善无恶”说的批判可谓不遗余力,散见于其著作多处,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他深恶晚明轻狂士风,认为这都是源于王阳明“无.........
独生子女继承遗产成难题
发布时间:2022-10-25
继承涉及继承人、被继承人和财产。如果作为被继承人的父母死亡,独生子女称自己是唯一合法继承人,却无法提供相关证据证明不存在其他合法继承人;或者对父母的财产状况不清楚;又或者清楚父母的财产却找不齐完成过户、继承所需要的证明......
《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1)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高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发布时间:2023-04-04
到了西周末年,“临下有赫”的“上帝”终于“退隐”了——日益成长的理性已经不再信赖任何外在的权威,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理性自身。利欲熏心的权势者深信赋予其权力的乃是其心中不可遏制的权力意志。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
会通孔子、马克思
发布时间:2022-12-20
【摘 要】儒家所谓“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相通之处:在管理体制上,二者都提倡对物的管理,对人则无需管理。在经济制度上,孔子与马克思都反对私有制,提倡全民公有的制度。在个人与社会发展状态上,二者都强调社会和谐,既是人......
孟子何以“亚圣”?
发布时间:2015-08-17
内容提要从儒家思想史的内在逻辑看,孟子能够成为唯一有资格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儒家“亚圣”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将孔子的“孝悌”观念和孔子的“仁爱”观念推扩到极致,富于原创性地充分展示了传统儒家的两大核心价值及其深度悖论。今天......
孟子:君权民授
发布时间:2023-05-22
对于权力的本质,哈耶克的认识远高于西方其他政治学家。哈耶克认为,仅从恶的一面讨论权力会产生误导,权力本身不是恶,用之不当、用来损人利己,权力才会恶化,即“一个人通过施加损害的威胁而迫使其他人去实现其意志的权力”才是恶......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新中国建立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学科的转换。其中,思......
《孟子》的譬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 要]《孟子》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一经流传,便轰动四方。孟子的比喻在先秦散文中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历来被世人传颂。孟子论辩长于譬喻,使用形式多样,时而以具体的事物为例,时而以故事、诗句为喻,因此本文拟从五个大......
从上博简《从政》篇浅谈孔子的从政思想
发布时间:2022-08-05
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似乎在学者眼中,孔子思想的重要特点在于其政治性。的确,孔子一生热衷于政治,致力于社会改造,不仅满腔政治热情,而且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在鲁国从政遇到阻力无法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历时14年周......
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 要:《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不仅是语录形式的儒学思想汇编,更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著作。其纵横恣肆的雄辩文风、严缜无懈的逻辑结构、如虹的气势与辞采都对后代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本相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要:《论语・述而》篇前五章,以“夫子自道”的形式,还原了孔子的“本相”,这对于我们切实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孔子的思想价值,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而学界对其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采用“集译”体例,对......
对于孔子政治哲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29
对于孔子政治哲学探析 对于孔子政治哲学探析 对于孔子政治哲学探析 文 章 来 源自 教 育 网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王朝衰微的时候,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生活混乱,人民生活困苦。《论语·八佾》中指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论老子的和谐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要:通过对老子哲学的学习与探究,本文对老子的和谐思想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分为个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主要板块,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老子的和谐思想进行了解析与阐述,同时与个人、现实社会、国家政策等现......
传统工艺美术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26
曾经辉煌的吴地工艺美术吴地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历史悠久。尤其在明清时期,行业门类之全,产品质量之高,流派大师之多,名冠全国。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建设智慧城市新时期,科学技术更新的浪......
浅谈《论语》孔子“学”之内涵
发布时间:2023-03-31
学在孔子的思想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好学的评价上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本人即以好学称于时贤。而在关于六蔽(《论语阳货》)的论述中,学已然是仁矢口信直勇刚等品质固......
浅析王弼《老子注》对《老子》的创造性注解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 要】在众多对老子思想进行注解的作品中,王弼的注释影响最大,成果最丰富。王弼作为一个主导时代潮流的思想家,他是通过注释《老子》的形式来建立“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的,因此他在对老子思想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对老子的思想进......
简析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12-14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简析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孔子的一生处事为人则处处体现"权"。但在《论语》中仅三处提到"权",如:"......
孔子教育思想中处理社会问题的手段
发布时间:2023-04-13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面是一篇探究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伦理思想教育是处理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 所谓伦理思想是指人类在相处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孔子是一位开明的思想家,他既希望贵族统治......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理念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和“因材施......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发布时间:2023-03-25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论中西视角中的孟子勇论 “勇”的内涵与分类 在汉语中,“勇”字的基本含义为果敢、胆大,如《管子?法法》中说“上好勇则民轻死”。《说文解字》解“勇”为:“气也。从力,甬......
浅谈孔子、老子人生哲学的启迪
发布时间:2023-05-11
无论学术传统还是文化传统,我们研究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往往看到的是二人的差异,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儒家与道家、孔子与老子放在对立的地位上去观照。然而,当我们研读《孔子家语》时,又真真切切地感到他们在人生哲学方法论上的......
试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
发布时间:2022-09-11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试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
论墨子的认识论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要:墨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时期奴隶制和封建制交替的冲击下,提出了“兼爱”、“非命”等主张,修正了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其理论对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墨子的理论及观点,属于经验论的认识论......
《庄子》中讽喻修辞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发布时间:2022-11-12
一.参透人生的“讽喻” 庄子能将讽喻修辞运用到如此深入人心的境界,归根到底在于庄子对人生世界的参透,参透后所看到的世界是充满肮脏和虚伪的,庄子便是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人。他的思想超前,对事物的观察可以窥其本质,这种......
论孟子性善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03
[摘 要]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它既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重视道德教化这一传统的思想渊源,更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今天借鉴和反思孟子性......
论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 论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 论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 摘要:朱熹重视民生,针对当时皇室、官僚、地主对百姓的压榨,朱熹提出正君、治官、安民的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本思想的......
试析孔子的理想人格与西方理想人格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2-09-18
" 论文摘要:对理想人格作了简单的介绍,着重从孔子、西方理想人格的内容、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作比较,力求将中西方的思想精髓融合并对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给予明确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孔子;西方思想;理想人格 一、......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5-31
一、有教无类思想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石 有教无类主张出自于《论语卫灵公》。该思想的提出与孔子所处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由于奴隶制的深入存在,初期所采用的办学形式依然是学在官府, 民间无学。在这种制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