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2:32:46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时间:2023-08-07 22:32:46     小编:

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Hegel ) 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 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从一定意义上说, 20世纪儒学的一个重要的面相是通过讨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方面 与西方精神资源相沟通并对话,另一方面由此而深化对于先秦、宋明 儒学等五经传统、四书传统的认识。扬弃清世汉学,经受五四洗汰之 后,始有当代新儒家重新省视东亚精神文明及其价值内核。儒学是一 种特殊的人生智慧,是生命的学问。儒学是否是宗教或是否具有宗教 性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对“宗教”的界定和对宗教的价值评价,而且 涉及到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界定与评价。只有超越“绝对他者”的 一元神宗教的界定方式,只有超越排斥性的、二分法的寡头人文主义 的“启蒙心态”,才能真正理解“儒学是什么”、“儒家的特质是什 么”和“儒学精髓与精义是什么”的问题。对于儒家道德所具有的宗 教性功能的讨论,只是这场讨论的浮面的前奏,真正有意思的是关于 儒家道德实践、儒家安身立命之道背后之超越理据的发掘和发挥。因 此,围绕此一问题而展开的“性与天道”、“天人合一”、“超越内 在”、“两行之理”、“自我转化”等方面的讨论,成为当代儒学的中心与重心。本文拟通过对唐君毅、牟宗

三、杜维明、刘述先四人关于道德宗教意蕴的研究,展示当代新儒家这一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其给下一世纪中国精神之继承与创新的多重启示。

一 概述

本世纪曾不断发生过儒学究竟是不是哲学或是不是宗教的怀疑与争论,原因盖在于人们往往以西方思辨哲学或一元宗教作为唯一参照 来评释东方儒家思想。世纪初,唯科学主义盛行,“宗教”在中国近乎成了贬词,与“迷信”打上等号。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胡适 以进化论、生存竞争学说的信仰代宗教;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重 佛法而不忍以佛法与宗教等量齐观;欧阳竟无亦说“佛法非哲学非宗 教”。唯有处在广州、香港中西文化接触地带的康南海、陈焕章师徒, 面对基督教势力的扩张,欲化儒家为儒教(孔教),但他们有太强的政治功利心,且对宗教的精神价值并无深层理解。

我国知识精英出于救亡图存、求富求强的心结,几几乎全都接受了近代西方的启蒙理性,并使之变成20世纪中国的强势意识形态。这就包括了对宗教的贬斥,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科学至上,乃至以平面 化的科学、民主的尺度去衡量前现代文明中无比丰富的宗教、神话、 艺术、哲学、民俗等等。其解释学框架是单线进化论,如孔德(A.Comte) 的“神学——形上学——科学”的三段论,特别是已成为我们几代人 心灵积习的“进步——落后”的二分法。其“成见”“前识”正是以 “排斥性”为特征的(排斥宗教、自然等)寡头的人文主义。

当代新儒家的第三代人物杜维明、刘述先等,具有开放宽容心态, 对西方宗教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们在唐、牟、徐的基础上,又借助 西方宗教存在主义或其他宗教学家等有关“宗教”的新界定、新诠释, 面对西方读者或听众,积极阐发儒学的价值与意义,主动与基督教、 天主教、回教对话。他们对神性与人性、道德精神与宗教精神、终极 关怀与现实关怀、内在超越与纯粹超越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尤其 阐发宋儒“身心之学”、“自我”观念与自我实践过程中的本体论意 蕴和伦理宗教的特质。面对两种西方模式——科学主义模式与绝对外 在的上帝模式的夹击,他们作出了创造性回应,努力与西方神学界沟 通,为其提供儒家资源中把超越外在的天道与俗世生活、自我反思连 在一起的慧解。

从以上描述不难发现,对儒学内蕴的精神价值各层面的抉发和诠释,与诠释者自身对西方精神价值的理解程度(或方面)密切相关。 三代现代新儒家对西学的回应由对抗式的,逐渐转变成理解中的对话, 汲取中的发挥。对话亦由被动变为主动。关于儒学是否是儒教,或是 否具有宗教性的问题,本来就是从西方文化出发的问题意识。第二代 现代新儒家借此阐明中国文化、儒家精神的特质——“内在的超越” 的问题。第三代当代新儒家增事踵华,更加主动。总之,当代新儒家 不同意把一元宗教的“外在超越”移植过来,而是充分重视儒学在凡 俗世界中体现神圣的特点,充分发挥儒学中许多未被认识的珍贵资源。

二 唐君毅:人文涵摄超人文,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

唐先生是最具有悲悯恻怛之心与存在实感的哲学家。他对世界各 大宗教都有相当同情的理解,认为当今世界、人类,极需宗教、道德 与哲学加以救治,主张宗教间的相互宽容、融通,企盼建立中国的新 宗教,由传统宗教精神发展出来,主要由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发展出 来。

首先,唐主张超人文与人文的和合。宗教精神是超人文的,宗教 家追求现实生命以上的另一生命,肯定超现实世界超人文世界的形上 实体,有超越的信仰,由此见宗教的神圣与庄严。同时,一切宗教事 业又与人相关,宗教家一般都从事社会人文事业。[4] 因此,宗教也 是人文的一支。在现当代,超人文的宗教精神对人文为必需。人文世 界中的人,可以相信有神。神灵世界的信仰,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使 我们不致只以物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为托命之所,可以平衡我们精神 的物化、自然化和背离人文的趋向,自觉了解人文的价值意义。[5] 儒家讲极高明而道中庸,使超世间与世间不二,而肯定一切人生人文 的价值。儒者不是只有干枯的神的观念,而是通过“仁”的流行,通 过人与天、人与人的精神感通以见神,体验神境。儒者的宗教情绪、 宗教精神,是通过我们对人伦、人文之爱,通过社会历史文化活动而 生发建立的。唐的思想,肯定自觉能通贯到超人文境界之人文精神, 肯定儒家之人重于文,由人文世界,以通超人文世界之天心天理的修 养之路。[6] 其次,唐主张天知与良知的和合,以良知作为判断宗教 信? 龅谋曜肌S钪姹驹词翘熘蛱煨幕蛏系郏颐遣荒芩堤熘肓?nbsp;知是绝对分离的二物。良知可说只是天知之呈于我,天知只是良知的 充极其量。二者为互相保合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本体属性关系、 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良知是人的一切判断的自生之原。“依良 知为标准,可以说一切高级宗教中的超越信仰,都出自人之求至善、 至真、完满、无限、永恒之生命之要求,求拔除一切罪恶与痛苦之要 求,赏善罚恶以实现永恒的正义之要求,因而是人所当有的。”[7] “依良知的标准,我们可以说,一切高级宗教中所讲的上帝、阿拉、 梵天,在究竟义上,都不能与人的良知为二,而相隔离。”[8] 中国 古代实信天为一绝对的精神生命实在。孔子的时代,有郊祀之礼,人 民相信天,故孔孟的精神在继天的前提下偏重尽心知性立人道,融宗 教于道德。宋明时期人们不信天神,故宋明儒重立天道,即道德以为 宗教。前者承天道以开人道,后者由人道以立天道,都讲天人交贯。 [9] 儒家讲性与天道、天心与人心的不二。儒教是以人之本心本性即 天心天性的天人合一之教。儒家以良知判断和反求诸己的精神,不会 走入宗教战争、宗教对抗、宗? 堂钥窈兔つ砍绨荨?/P>

最后,唐先生晚年有融摄世界各大宗教、哲学的《生命存在与心 灵境界》的巨构,即心通九境之说。心灵生命次第超升,从客观境界 的三境到主观境界的三境再到超主客观境界的三境。通过升进与跌落 的反复,通过超升过程中感觉经验、理性知识、逻辑思维、道德理想、 宗教信仰之正负面作用的扬弃,最终达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 “天人合一”之境。这也就是“天德流行”、“尽性立命”境。在唐 氏看来,儒家融摄了西方一神教和佛教,其说最为圆融。达到最终境 界的方式是“超越”。“超越”是本体即主体的特质,是主体超越了 思维矛盾律的相对相反,超越了主体所表现的活动之用以及一切境物 的有限性,达到自我与天道的冥会。当然,在这里,“超越”主要是 指的内在超越,指的心灵的无限性。唐氏所做的是一种广度式的判教 工作,对东西方宗教与哲学的主要传统,予以包容和定位。[15]总之, 唐君毅以儒家的“良知”“仁心”学说作为涵摄各宗教和判教的根据。 唐氏肯定儒家由道德向超道德境界的提升,由尽性知命的道德实践向 “天人合一”或“天德流行”的无上境界的提升。就终极之境而言, 此与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涅 ”之境相类似。就达成的路径 而言,儒教不走否定现实人生之路,而是走道德实践的路,以此融通 种种超越的信仰,把宗教的价值转入人的生命之中。生命心灵由“经 验的我”到“理性的我”到“超越的我”,心灵境界由“客观境”到 “主观境”到“超主客观境”,次第升进,不断超越。每一重境界对 生命也是一种限制。但生命心灵具有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本性。 唐氏进一步把儒家的信仰内化,肯定人能完善自己,肯定而且张大了 “合神圣以为一兼超越而亦内在于人心之神圣之心体”[16]. 这实际 上是对作为价值之源的,积淀了“天心天性”的“无限的仁心”、 “本心本性”的完满性的信仰。

三 牟宗三:内在而超越,道德的宗教

牟先生是最具有思辨智慧的哲学家,他对儒学宗教性的问题亦有一番特别的论说。首先,他对儒佛耶三教作了粗略的比较。他认为, 儒家的悲悯,相当于佛教的大悲心和耶教的爱,三者同为一种宇宙的 悲情。耶教的恐怖意识,佛教的苦业意识,从人生负面的罪与苦进入; 儒家的忧患意识(借用徐复观的说法),则从人生正面进入。儒家凸 显的是主体性与道德性。“在耶教,恐怖的深渊是原罪,深渊之超拔 是救赎,超拔后的皈依为进天堂,靠近上帝。天堂是耶教之罪恶意识 所引发的最后归宿。在佛教……由无常而起的痛苦(苦),由爱欲而 生的烦恼(业),构成一个痛苦的深渊,它的超拔就是苦恼的解脱, 即是苦恼灭尽无余之义的灭谛,而超拔苦恼深渊后的皈依就是达到涅 寂静的境界。”[17]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引发的是一个正面的道德意 识,是一种责任感,是敬、敬德、明德与天命等等观念。中国上古 “天道”“天命”等“天”的观念,虽似西方的上帝,为宇宙的最高 主宰,但天的降命则由人的道德决定。这就与西方宗教意识中的上帝 大异其趣。天命。天道通过忧患意识所生的“敬”而步步下贯,贯注 到人的身上,成为人的主体。在“敬”之中,我们的主体并未向上投 注到上帝那里去,我们所作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肯定。这个主 体不是生物学或心理学上的所谓主体,而是形而上的、体现价值的、 真实无妄的主体。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由此真实主体而 导出。[18]其次,牟通过对“性与天道”的阐释,论述了儒学“超越” 而“内在”的特色。他说,天道一方面高高在上,有超越的意义,另 一方面又贯注于人身,内在于人而为人之性,因而又是内在的。天道 兼具宗教(重超越)与道德(重内在)的意味。在中国古代,由于特 殊的文化背景,天道观念在内在意义方面有辉煌的发展。孔子以前就 有了性命与天道相贯通的思想传统。孔子以仁、智、圣来遥契性与天 道。“天道”既有人格神的意义,更是“生生不息”的“创生不巳之 真几”。天命、天道可以说是“创造性本身”。(然而,“创造性的 本身”在西方只有宗教上的神或上帝才是。“本身”就是不依附于有 限物的意思。)“天道”是从客观上讲的,“性”是从主观上讲的。 这个“性”是人的独特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人的本体,是 创造性本身,而不是生物本能、生理结构、心理情绪所? 哉摺!俺墒ァ?nbsp;是从应然而非实然的层面讲的,意思是正视自己的精神生命,保持生 命不“物化”,以与宇宙生命相融和,相契接。“仁”就是精神生命 的感通、润泽,层层扩大,以与宇宙万物为一体为终极。“仁”代表 了真实的生命,是真实的本体,又是真正的主体。孔子讲“下学而上 达”,意即人只须努力践仁,便可遥契天道。古人训“学”为“觉”, 即德性的开启或悟发。孔子之“天”仍保持着它的超越性,为人所敬 畏。孔子对天的超越遥契,有严肃、浑沌、神圣的宗教意味。

牟先生发挥佛教天台宗判教而显之圆教观来会通康德的圆善论, 重释中国儒释道的精神方向。他指出,基督教认为人有限而不能无限, 上帝无限而不能有限,人神之间睽隔不通,因此可称之为“离教” (隔离之教)。佛家的“般若智心”,道家的“道心”,儒家的道德 意义的“知体明觉”,都是“无限心”。儒释道三教都承认人虽有限 而可无限,都把握了“慎独”(在佛家是“修止观”,在道家是“致 虚守静”)这一枢纽,都认为人可通过自己的实践朗现无限心,故称 之为“盈教”(圆盈之教)。[24] 牟论述了儒释道三教的圆教与圆 善,指出佛家的圆教是由“解心无染”入,道家的圆教是由“无为无 执”入,而儒家则直接从道德意识入。儒家的圆教自孔子践仁知天使, 经孟子、《中庸》、《易传》直至宋明儒,得到大的发展。相比较而 言,佛道两家缺乏创生义,不能直贯于万物。儒家“预设一道德性的 无限智心,此无限智心通过其创造性的意志之作用或通过其感通遍润 性的仁之作用,而能肇始一切物而使之有存在者也。”[25] 牟认为, 儒教具有道德创造的意义,纵贯于存在界,十字打开,是大中至正的 圆教。道德主体使圆教成为可能,只有在此圆实教中,德福一致的圆 善才真正可能。在康德那里,德福一致的实现需要上帝作保证,在儒 教这里,按牟氏的说法,是以自由无限心(道德主体)取代了康德的 上帝。自由无限心本身就是德福一致之机。上帝对象化为人格神,成 为情识所崇拜祈祷的对象。然而,儒教的道德主体(无限智心、自由 无限心)却能落实而为人所体现,在道德实践中达到圆圣理境。“圆 圣依无限智心之自律天理而行即是德,此为目的王国;无限智心于神 感神应中润物、生物,使物之存在随心转,此即是福,此为自然王国 (此自然是物自身层之自然,非现象层之自然……)。两王国‘同体 相即’即为圆善。圆教使圆善为可能;圆圣体现之使圆善为真实的可 能。因此,依儒圣智慧之方向,儒家判教是始乎为士,终乎圣神。…… 由士而贤,由贤而圣,由圣而神,士贤圣神一体而转。人之实践之造 谐,随根器之不同以及种种特殊境况之限制,而有各种等级之差别, 然而圣贤立教则成始而成终矣。至圣神位,则圆教成。圆教成则圆善 明。圆圣者体现圆善于天下者也。此为人极之极则矣。”[26]在这里, 有士、贤、圣、神四位教。士位? 逃小吧兄尽薄ⅰ疤亓⒍佬小被颉独?nbsp;记。儒行篇》等。贤位教以“可欲之谓善(此可欲指理义言),……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为代表。圣位教以“大而化之 (大无大相)之谓圣”乃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以 天地万物为一体”为标志。神位教以“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君 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为内容。四位教亦可以说 是四重境界。

总之,牟宗三关于儒学即“道德宗教”的反思,打通了性与天道、 道德与宗教、超越与内在、圆教与圆善,明确提出了儒学即是宗教的 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迄今为止,当代新儒家关于此一问题尚未 逾越的里程碑。

四 杜维明:作为群体行为的终极的自我转化

杜先生为儒学的源头活水流向世界而不懈陈辞,是目前最活跃的 新儒家代表。在主动与世界主要宗教对话的过程中,在新诠儒家传统 的过程中,他对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作出了多方面的揭示。

首先,他不同意以一元宗教(超越外在上帝)作为衡量是否“宗 教”的普遍标准。他在70年代初就提出不要把西方文明的特殊性作为 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以希腊的哲学思辨、基督的宗教体验作为范式, 或以“哲学”“宗教”的抽象观念来分析儒家,可能会犯削足适履的 谬误。他主张把作为哲学或宗教的儒家的问题转化为儒家的哲学性与 宗教性问题。在哲学与宗教的交汇处与共通处理解儒家的学术或体验 的特征,它恰恰是体验式哲学或智性的宗教。要之,哲学与宗教在西 方是两个传统,但在中国乃至东方只是指向同一传统之两面。[27] 80 年代,杜批评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关于儒家只是对世界的 适应的说法,认为此说“严重地贬抑了儒家的心理整合和宗教超越的 能力”[28].90 年代,他反驳了中国文化的缺失是没有上帝等说法。 他认为,五四时以为缺科学民主,现在又认为缺宗教传统,都是从西 方文化出发的问题意识。前者从启蒙思潮,后者从一元宗教。杜既不 接受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宣扬儒家的所谓无神论,也不赞成以基督教 或其它一元宗教的“超越外在”来补救儒家传统的“超越内在”? 牟?nbsp;足。他对时下一些华人学者一厢情愿地把西方特殊形态的宗教移植过 来,或为了开拓一种宗教领域,而把自家文化中还相当有说服力和生 命力的价值资源,在没有深入研究之前就消解、遗弃的作法,提出了善意的劝告和批评。[29]凡此种种,都是要自立权衡,善待或正视自 家资源的特色,避免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这都具有方法论的启迪。

其次,在儒家及其心性之学具有宗教性的思考方面,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他直承唐、牟、徐的传统, 可谓“接着讲”。第二,他深受宗教存在主义者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保罗。 田力克(Paul Tillich)、戈伯。马赛尔(Gabriel Marcel)等人的影响,齐克果(Kirkegaard)也是杜感到亲切的人, 这对心性之学内蕴的宗教体验层面的发挥不无启发。第三,他受到美 国宗教学家史密斯(W. C. Smith )关于宗教的界定及宗教意义、目 的研究的影响。史密斯区分了“宗教”与“宗教性”,前者指静态结 构、客观制度,后者指传统、信仰,特别是某一信仰群体中的成员在 精神上的自我认同。后者对作为一种精神传统的宋明儒学的内在层面 的揭示颇有补益。第四,他在与当代神学家、宗教学家对话的过程中 亦得到启发。

五 刘述先:两行之理与理一分殊

刘述先无疑是当代新儒家阵营在现时代最有哲学修养的学者之一。 他代表儒家,积极推动儒学与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方面的对话, 努力参与世界宗教与伦理方面的交流互动。他有关儒学宗教性问题的中英文论文,最早发表于1970-1971 年间[40],基本论旨至今未有大变,然关于孔孟思想的宗教义蕴,近年来的论著显然有更深入的发掘。

刘认为,进入现代,面临科技商业文明的挑战,儒耶两大传统所 面临的共同危机是“超越”的失坠与意义的失落。新时代的宗教需要 寻找新的方式来传达“超越”的信息。就现代神学思潮企图消解神化, 采用象征语言进路,重视经验与过程,并日益俗世化,由他世性格转 变为现世性格来说,儒耶二者的距离明显缩短。儒家本来就缺少神化 的传统,至圣先师孔子始终只有人格,不具备神格,阴阳五行一类的 宇宙观是汉儒后来附益上去的,比较容易解构。中国语言对于道体的 表述本就是使用象征语言的手法。中国从来缺少超世与现世的二元分 裂,儒家自古就是现世品格。儒家有一个更注重实践与实存的体证的 传统。面对现代化挑战,在现代多元文化架构下,宗教传统必须与时 推移作出相应的变化,才能打动现代人的心弦,解决现代人的问题, 既落实在人间,又保住超越的层面,使人们保持内心的宗教信仰与终 极关怀。在这些方面,儒教比基督教反有着一定的优势,有丰富的睿 识与资源可以运用。[43]其次,刘发展“超越内在”说,充分重视二 者的张力,提出“超越内在两行兼顾”的理论。刘在《“两行之理” 与安身立命》的长文中详细疏理了儒、释、道三家关于“超越”与 “内在”及其关系的理论。关于儒家,他指出,儒家有超越的一面, “天”是孔子的超越向往,《论语》所展示的是一种既内在而又超越 的形态。刘指出,孟子从不否认人在现实上为恶,孟子只认定人为善 是有心性的根据,而根本的超越根源则在天。我们能够知天,也正因 为我们发挥了心性禀赋的良知和良能。孟子虽倾向在“内在”一方面, 但孟子论道德、政事同样有一个不可磨灭的“超越”的背景,由此发 展出一套超越的性论。“只不过儒家把握超越的方式与基督教完全不 同:基督教一定要把宗教的活动与俗世的活动分开,儒家却认为俗世 的活动就充满了神圣性;基督教要仰仗对于基督的信仰、通过他力才 能够得到救赎,儒家的圣人则只是以身教来形成一种启发,令人通过 自力就可以找到自我的实现。既然民之秉彝有法有则,自然不难理解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境界;而君子所过者化,所存 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中庸》讲天地参,与孟子的精神也是完全 一致的。”[44]刘认为,孟子与孔子一样清楚地了解人的有限性,接 受“命”的观念,但强调人必须把握自己的“正? 薄H绱艘环矫嫖?nbsp;们尽心、知性、知天,对于天并不是完全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天意 仍不可测,士君子虽有所担负,仍不能不心存谦卑,只有尽我们的努 力,等候命运的降临。

刘指出,由孟子始,儒家认为仁心的扩充是无封限的,这一点与 田立克之肯定人的生命有一不断自我超越的构造若合符节。儒家这一 路的思想到王阳明的《大学问》,发挥得淋漓尽致。大人的终极关怀 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能局限在形骸之私和家、国等有限的东西上。 在阳明那里,人对于无限的祈向实根植于吾人的本心本性,良知的发 用与《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的本质性的关连是不可以互相割裂 的。“儒家没有在现世与他世之间划下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所体现 的是一既内在又超越之旨。由这一条线索追溯下去,乃可以通过既尊 重内在又尊重超越的两行之理的体证,而找到安身立命之道。”[45] 刘肯定“仁”是既超越又内在的道,同时强调即使是在孟子至阳明的 思想中,天与人之间也是有差距的,并非过分着重讲天人的感通。 “孟子既说形色天性,又说尽心、知性、知天,可见通过践行、知性 一类的途径,就可以上达于天。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内在的超越的思 想,无须离开日用常行去找宗教信仰的安慰。但有限之通于无限不可 以滑转成为了取消有限无限之间的差距。儒家思想中命的观念正是凸 出了生命的有限性,具体的生命之中常常有太多的无奈不是人力可以 转移的。”[46]人的生命的终极来源是来自天,但既生而为人就有了 气质的限定而有了命限,然而人还是可以就自己的秉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觉以天为楷模,即所谓“正命”、“立命”。天道是一“生生不已”之道,这一生道之内在于人即为人道。儒家“生生”之说体 现的是个体与天地的融合。刘认为,自中国的传统看,宇宙间的创造 乃是一个辩证的历程。创造要落实则必具形,有形就有限制。宋儒分 疏“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后者讲的是创造过程落实到具体人 的结果,说明人的创造受到形器的、个体生命的、外在条件的制约。 但“气质之性”只有返回到创造的根源,才能够体现到“天地之性” 的存在。只有体证到性分内的“生生之仁”,才能由有限通于无限。 儒家强调,吾人接受与生俱来的种种现实上的限制,但又不委之于命, 不把眼光局限在现实利害上,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计成败,知 其不可而为之,支撑的力量来自自我对于道的终极托付。如此,超越 与内在、无限与有限、天与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与器,都是 有差别有张力的,两者的统一不是绝对的同一。刘氏认为,光? 还顺?nbsp;越而不顾内在,免有体而无用。“而超越的理想要具体落实,就不能 不经历一个‘坎陷’的历程,由无限的向往回归到当下的肯定。而良 知的坎陷乃不能不与见闻发生本质性的关连。超越与内在的两行兼顾, 使我有双重的认同:我既认同于超越的道,也认同于当下的我。我是 有限的,道是无限的。道的创造结穴于我,而我的创造使我复归于道 的无穷。是在超越到内在、内在到超越的回环之中,我找到了自己真 正的安身立命之所。”[47]再次,刘强调超越理境的具体落实,重新 解释“理一分殊”,以示儒家宗教哲学的现代性与开放性。刘认为, 超越境界是无限,是“理一”,然其具体实现必通过致曲的过程。后 者即是有限,是“内在”,是“分殊”。“理一”与“分殊”不可以 直接打上等号,不可以偏爱一方,而是必须兼顾的“两行”。兼顾 “理一”与“分殊”两行,才合乎道的流行的妙谛。

刘氏指出,培养哈贝玛斯(J.Habermas)所说的交往理性,求同存异,向往一个真正全球性的社团,同时要反对相对主义,肯定无形 的理一是指导我们行为的超越规约原则。我们所要成就的不是一种实 质的统一性,而是卡西勒(E.Cassirer)所谓的“功能的统一性”。 “通过现代的诠释,对于超越的理一终极托付并无须造成抹煞分殊的 不良的后果。但是对于分殊的肯定也并不会使我们必然堕入相对主义 的陷井。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分殊而分殊,人人都以自己的方式 去追求理性的具体落实与表现,虽然这样的表现是有限的,不能不排 斥了其它的可能性,然而彼此的精神是可以互相呼应的。宋儒月印万 川之喻很可以充分表现出这样的理想境界的情致。”[53]总之,刘述 先沿着牟宗

三、方东美等人的思路,强调儒家仁心与生生精神可以作 为现代人的宗教信念与终极关怀,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多维批判,肯 定儒家思想的宗教意涵有着极高的价值与现代的意义。他着力论证、 开拓并辩护了“超越内在”说[54],并通过“两行之理”、“理一分 殊”的新释,注入了新的信息,使之更有现代性和现实性,肯定超越 与内在、理想与现实的有张力的统一。

六 结语

唐、牟、杜、刘关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深化、丰富了我们 对儒家精神特质的认识,这本身已成为贡献给现代世界的、极有价值 的精神资源。在人的安身立命与终极关怀问题日益凸显而科技又无法 替代的今天,这些论说就更加有意义。

他们反思的共同点是承认儒学资源中饱含有超越的理念和宗教精 神,尤其肯定了其特点是“内在的超越”,即相对于基督教的他在的 上帝及其创世说,儒家的“天”与“天道”既是超越的,却又流行于 世间,并未把超越与内在打成两橛。基督教相信一个超越的人格神, 失乐园之后的人有原罪,需要通过对耶稣基督的他力得到救赎,超世 与俗世形成强烈的对比。传统儒家体证的道在日用行常中实现。儒家 相信无人格性的道,肯定性善,自己做修养工夫以变化气质,体现天 人合一的境界。

他们的反思也各有特色。总体上是唐牟打基础,杜刘循此继进, 有所发展。但相比较而言,唐、杜偏重从中国人文精神,从人文学或 哲学的人学的角度涵摄宗教;牟、刘则偏重从存有论,从宗教哲学的 角度阐明儒学之宗教之旨。唐注意宗教与道德的分别,牟直接指陈儒 家即宗教即道德,为“道德宗教”。牟不重视伦理学,杜重视伦理学, 更接近徐。杜只肯定到儒学具有“宗教性”的程度为止,即先秦、特 别是宋明儒学观念中有着信奉精神自我认同的宗教倾向,在超越自我 的精神修养中含有本体论和宇宙论的道德信仰。刘则把宗教定义为终 极关怀,在此前提下,肯定儒学有极其深远的宗教意蕴。虽然在牟那 里,天人也不是绝对同一的,但牟不太注重超越、内在之间的距离, 刘则突出了这一点,强调“超越”、“内在”的并行不悖。唐、牟注 重儒耶之异,其比较还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对耶教等,唐、牟以判教 的姿态出现,杜、刘则放弃判教,转向吸收神学新成果,在理解中对 话。这看起来似乎是把儒家拉下来了,但却不是消极退缩,而是积极 参与,为世界各大宗教的现代化提供儒教的智慧。杜、刘比唐、牟更 重视《论语》。杜、刘的批判性、现实性较强。

唐的贡献在从存在实感上奠定了儒学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的基础,开拓了儒学宗教性研究之领域,揭示了仁心良知、本心本性即宗教性的安身立命之所,发掘了包括“三祭”在内的儒家的宗教价值,设置 了“天德流行”“尽性立命”等超主客观境界。牟的贡献在奠定了儒 家道德宗教学说的主要理论基础,特别是从宗教哲学的高度创造性地 解读了“性与天道”和相关的内圣、心性学说,融摄康德,架构了 “内在的超越”、“有限通无限”、“圆教与圆善”论,凸显了道德 的主体性。杜的贡献是在英语世界开辟了儒家论说领域,进一步揭示 了“为己之学”的伦理宗教意义,并在儒家的“自我转化”观、“圣 凡关系”论和“体知”问题上有全新的发展。刘的贡献在进一步推进 了“内在超越”学说,为儒家宗教精神的现代化和落实化,重新解读 “理一分殊”,积极倡导“两行之理”,发展了“仁”与“生生”之 旨。所有这些,对儒家学说乃至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化都有多方面 的启迪。

我觉得还有一些尚待思考的问题需要提出来作进一步研究。

(一) 在学理上,当代新儒家主要关心的是心性之学和知识精英士大夫的信 仰,而礼乐伦教是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生活,对儒教设施、组织、祭祀 活动、政教关系,特别是历史上民间社会、民心深处的宗教性问题却 疏于探讨。在儒家伦范制度中体现了临近终极的强烈情绪和信仰,也 渗透了对生死问题的最后意义的解答。不仅在士大夫中,而且在民间, 人们并非凭藉超自然的力量,而凭藉人的道德责任。足见儒家体制对 现世的重视,儒家宗教精神对民间的渗透。但小传统中的民间鬼神信 仰与儒学信仰毕竟有很大差别。[55]对这些问题,尚需作全面的研讨。

(二)对儒学宗教性的负面效应,包括伦教之负面,还要作出进一步 的检讨与批判。

(三)无需讳言,儒学超越性不及,而内在性偏胜。 如何从宗教现象学、比较宗教学和儒教史的角度,解答超越性不足所 带来的中国文化中的诸多问题。

(四)在诠释儒学的宗教意涵上,需 要并重经学资源与理学资源。目前特别要加强考古新发现的简帛中的 先秦儒学资料的研究。

(五)在比较康德与儒学时,充分注意康德的 近代知识学与理性主义的背景,此与仁心良知的体验实践路数有着重 大区别。

(六)本心仁体、自由无限心及知体明觉活动的限制问题, 即道德的主体性的限制问题(此还不是“命”之限制性问题),道德 的主体性与个体性不能互相替代的问题,作为生命存在的个体全面发 展的问题,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才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问题, 尚需作进一步的疏理。

(七)儒家、儒学、儒教之精义能否或在什么 意义、什么层次上重返现实社会,并为当代人安身立命的现实可能性 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探讨。

[2] 例如唐君毅说:“直到民三十七年写《宗教意识之本性》一 文后,至今五六年,我才对宗教之价值有所肯定,同时认识儒家中之 宗教精神。”(见唐君毅:《我对于哲学与宗教之抉择——〈人文精 神之重建〉后序兼答客问》,项维新、刘福增主编:《中国哲学思想 论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第八册,第186 页。)

[3] 这一宣言的起草者是唐君毅,初发表于《民主评论》,香港, 1958年元旦。现收入《唐君毅全集》,卷四,台北,学生书局。

[4] 同注[2] ,第202 页。 [6] 见唐君毅:《中国未来之文化创造》,《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第八册,第220-221 页。

[7] [8] 同注[2] ,第204 页。

[9] 同注[6] ,第215 页。

[10]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台北,学生书局,1974 年月10月三版,第343 页。

[11]同上,第348 、373-374 、377 页。

[12]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北,学生书局,1980 年月4 月三版,下册,第465 页。

[13]同注[10],第379-381 页。 [15]另请参见拙著《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年6 月,第339-340 页。 [17]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1963年1 月始由香港人生出 版社印行,此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 版,第13-14 、15-16 页。

[18]同上,第16-18 页。 [20]参见牟宗三:《作为宗教的儒教》,同上,第93-106页。

[2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5 月初 版,此据1981年10月四版,第一册,第一部《综论》,第4 页。

[22] [23] 同上,第6 页。

[24]参见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学生书局,1975年 8 月初版,此据1976年9 月再版本,第453-455 页。 [26]同上,第332-334 页。另请参见颜炳罡著:《整合与重铸— —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5年2 月初 版,第350-352 页;杨祖汉:《牟宗三先生的圆善论与真美善说》, 1997年7 月第10届国际中国哲学会(汉城)会议论文。 [28]杜维明:《儒家论做人》,《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 我认同》(以下简称《儒家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11月版,第57页。

[29]周勤:《儒学的超越性及其宗教向度——杜维明教授访谈》, 《中国文化》第12期,1995年秋季号。

[30]参见杜维明:《宋明儒学的宗教性和人际关系》,《儒家思 想》,第155 、149 页。 [32]同[30],第155-156 页。

[33]详见杜维明:《中与庸:论儒学的宗教性》之第五章《论儒 学的宗教性》,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4]] 杜维明:《从宋明儒学的观点看“知行合一”》,《人性 与自我修养》,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116-117 页。 [38]参见杜维明:《从“体知”看人的尊严》,1998年6 月,北 京“儒学的人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另请参见杜维明与冯耀明有关体知问题的论战,见杜维明:《宏愿、体知和儒家论说——回应冯 耀明批评“儒学三期论”》和冯耀明:《“儒学三期论”问题——回 应杜维明教授》,分别见台北《当代》月刊,1993年11月第91期和1994 年1 月第93期。 [40]详见(A )刘述先:《儒家宗教哲学的现代意义》,《生命 情调的扶择》,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5 月二版。第47-48 页; (B)刘述先:《由当代西方宗教思想如何面对现代化问题的角度论儒 家传统的宗教意涵》,《当代中国哲学论:问题篇》,八方文化企业 公司,1996年第12月初版,第85-93 页。

[41]同上(B ),第94页。

[42]刘述先:《论孔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一贯之道》— —一个当代新儒学的阐释》,台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 1997年3 月,第7页。

[43]同注[40](B ),第98-99 页。 [45]同上,第226-227 页。

[46]同上,第228-229 页。

[47]同上,第239 页。

[48]同上,第236 页。 [52]刘述先:《有关儒家的理想与实践的一些反省》,《当代中国哲学论:问题篇》,第237页。

[53]同[44],第237 页。

[54]冯耀明对“内在的超越”提出质疑,见冯文:《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在”说》(《当代》,台北,1993年4 月,第84期)。刘 述先作文回应:《关于“超越内在”问题的省思》(《当代》,台北, 1994年4月,第96期)。另请见李明辉著:《儒家与康德》,台北, 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李明辉著:《儒学与现代意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55]参见郑志明:《当代儒学与民间信仰的宗教对谈》,收入林安梧主编《当代儒学发展之新契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05
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下是由查.........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12-19
一、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概述(一)孔子的美育思想概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为了立人弘道、育化人心,培养人的人格和道德建设,使人达到高尚美好的君子境界。关于孔子的美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亲仁为目的。孔子的美育思想中有着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其精神实.........
儒家传统中的道德和宗教道德
发布时间:2023-05-16
" “德不孤,必有邻”(4:25)孔子《论语》中的这句引文,能给任何读者或作者的心灵引发希望与恐惧之双重撞激。说其希望,乃因其那激动人心之断定:人的美德将永远不会遭致忽略,而真正的共同体终将出现;说其恐惧,乃因其暗示出......
浅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发布时间:2023-02-07
浅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浅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浅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来源于www. 内容提要:《性自命出》意在调和心志与性情的矛盾,解决心无定志的问题,是孔子心志之学的自......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7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儒家的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的研究;儒家......
解析关于儒家文化与当代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30
在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沧海桑田之后,如大浪淘沙般沉淀卜来世代相承的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表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定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无论是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历史乱世,还是稻米流脂粟米白......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发布时间:2023-04-29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
儒家美育观与当代大学生美育实践
发布时间:2023-03-05
美育(Aestheticeducation),也称作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将美学理论实施于日常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之中,体现了美学的目的、任务、功能,是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对象。它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并有特殊的教育实施,又属于教育的范畴。其目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美和艺术的发展.........
儒家哲学的主要课题:理性与情感
发布时间:2023-06-26
儒家哲学的主要课题:理性与情感 儒家哲学的主要课题:理性与情感 儒家哲学的主要课题:理性与情感 摘要:情感是孔子仁学的第一原则。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孔子仁学的主要课题。孔子以“仁是理性的普遍情感”这一论断解决......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战略
发布时间:2023-03-15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创新。本文试从现代化建设切入,对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的关系及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各位方家。 一 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
汉代陶瓷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 要:汉代是距今2000多年的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持续了400多年的汉代王朝与之前的秦代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汉文化。在古代世界中,汉文化的形成无疑是一次思想的大爆炸,对当时社会以及世界还有之后社会的发展,乃至今日都有巨大的......
浅谈陈荣捷儒家哲学思想三题
发布时间:2023-03-02
作为华裔美国学者,陈荣捷对于中国哲学在美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陈荣捷之哲学研究尤其是儒家哲学研究有诸多理论新创。关于儒家哲学,其主要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儒学之人本主义,儒家形上学之综合特征,儒学之宗教性。 一 在西方,人本......
新儒家、新道家与新经济
发布时间:2014-01-07
新 经济 本质上是新道家、新儒家价值观在“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一种 历史 实践。 大国“和平崛起”的本质是什么呢?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使 中国 变为强国。强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和平崛起的实现,最终系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
人性诘问与儒家早期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 从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建构的必然需要着眼,在人性假设上,善应当是一个共同认可的思维焦点。不承认善作为人性的预设,势必不能进一步陈述伦理政治的德治之术。但以孔孟荀董四人的言述来看,尽管一方面可以以善通约、从而保证了伦理政治......
试析网络时代下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10
" 论文摘要:道德是生命的发扬,是心灵的归宿,是我们行走在人间的正路。儒家思想一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在道德方面对人的规范也一度成为中华民族行动的不成文准则。但是现今网络时代的到来,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及趣......
讨论儒家文化对现当代舞蹈艺术价值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9-12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仁、礼、中庸三大主流思想占据儒家文化的主体,而历代封建君王,也将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学问作为统治社会的思想工具。随着舞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专业舞者或舞蹈爱好者,抑或是从事舞蹈理论研究的专家们,对儒家文化为......
儒学在美国:动向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3-07-02
" 一、南乐山论儒学的现代意义 前波士顿大学神学院院长南乐山(Robert C. Neville,2000)几年前出了本名叫《波士顿儒家——现代晚期的可行传统》的书,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儒学在西方的传播及发展非常有帮助。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绍......
浅论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下的关照
发布时间:2015-08-25
摘 要:随着长篇著作《平凡的世界》改编而成的同名影视剧的热播,路遥这个名字被重新带入大众视野。路遥以其敏锐的视角体察人性,关照生活。他的作品《人生》也具有这样的魅力,本文将从其中两个主人公的形象所凸显出来的儒家传统文化......
探究一种现代儒家道德哲学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3-01-27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澄清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儒家传统道德与现代龌龊性的讨论己经很多了,相关学术成果也颇为丰富。龌龊既然如此,本文就无需拾人牙慧,用一种简单枚举龌龊的方法来罗列它们两者之间的诸多差异。虽然这龌龊种罗列......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09
摘 要 儒学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儒家思想得到了世界的瞩目,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很多亚洲国家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我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等,......
对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发布时间:2023-05-22
对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对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对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精品源自化学科 摘要: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儒家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其目的在于限制王权的膨胀和保障社会的和谐。然而,此种崇高的学说由于其内在学理......
儒家文化
发布时间:2023-04-15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虽然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
中国古代儒家和道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28
[摘 要]古代中国地缘位置和政治发展的因素,导致产生了中国本土儒家和道教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道教;儒家思想 一、地缘位置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特点鲜明。而历史上的中原地......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儒家文化的内涵,阐述了儒家文化的特征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的意义,探讨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影响下,如何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建设的策略:转变观念,提高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健全公民道德建设机制,完善制度;丰富活动......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 提要:出于在 现代 化背景下弘扬儒家文化传统的意图,本文提出一种“后儒家”的 理论 构想,试图通过深度批判“原儒家”和“新儒家”始终坚持的血亲情理精神,彻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转而依据一种原本就内在地......
新儒家、新道家与新经济(1)
发布时间:2013-12-18
新经济本质上是新道家、新儒家价值观在“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一种历史实践。 大国“和平崛起”的本质是什么呢?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使中国变为强国。强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和平崛起的实现,最终系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即对东方理......
现代新儒家重建本体论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3-03-23
一、传统儒家的本体论 本体论不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概念,而是西方的舶来品。探讨传统儒家哲学是不是存在本体论思想,是研究宋明理学本体论根源及当代新儒家对本体论的重建的思想源泉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先秦儒学形而上学的问题与占希腊哲......
从三教合流到批佛辟道:论张载对儒家宗教观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7-06
[摘 要]三教合流后,佛教和道教的地位日益上升,儒学地位日渐衰微。为了复兴儒学,北宋时期的理学家张载以气为本体,批判佛教和道教中对于轮回、鬼神的解释。通过太虚与气之间体用不二的关系,建构了儒家天道本体。与传统儒家宗教观不......
儒家思想对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7
【摘 要】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辅导员可以在儒家思想这些原则性的教导中得到启示,并结合实践,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儒家思想;辅导员;以人为本;......
当儒家伦理遇上企业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05
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先生已经去世,外界也在关注新加坡未来的走向,这个城市国家是由多个种族和文化拼接起来的。笔者曾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光耀的政治哲学思想:有儒家传统思想的理想主义者通过马基雅维利式的手段,实现霍布斯式的秩序以......
从徐复观看儒学对当代政治观念的反应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25
作者:陈少明 儒学是一套从人生信念、社会理想以至政治原则都有全面安排的价值系统。这个系统塑造了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但其功能也为其所投射的现实结构所制约。因此,当传统社会解体之后,它也随之落入风雨飘遥的境地。这是众所周知......
关于儒学“修身”之道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08
" 【论文关键词】儒学 修身 职业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当下,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儒学“修身”之道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借鉴。 一、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
论曹操对儒家思想的矛盾心理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儒家思想不仅使曹操深受其影响,也使他认识到在治国理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在汉末乱世政治决策中他对儒家思想便无法弃之,这主要表现在择用人才、改变风俗、推行教化、发展文化等方面他都以儒家思想为准则来治国理政。......
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20
当今世界,一切有识之士无不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自然 环境的日趋恶劣而忧心如焚。生态平衡的肆意破坏,引起了全球的气候反常;生活环境的横遭污染,带来了致命的怪病恶疾。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地威胁着现在世界人类的生存,而且将遗......
儒家思想与中国民主
发布时间:2023-02-23
"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20世纪实现民主转型。进入21世纪后,仍然有一部分“特殊国情”论者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基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决定论的逻辑,......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发布时间:2023-02-16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德福,即道德与幸福,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先秦时期,儒、道、墨诸学派都对德福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思想。其中,......
儒家思想对大学德育教育发挥的借鉴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28
一、儒家思想内涵 (1)儒家思想的礼本含义是异,具体是指在贵贱、尊卑和长幼方面所体现出的独特行为规范。儒家的礼也是法的表现形式。其中心是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有效维护。 (2)儒家思想的德治强调通过道德对人进行感化教育。儒家思......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黄宗羲与卢梭常常相提并论。本文以卢梭的思想为背景,从整体和本质两个维度解读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中尽管有与卢梭相似的话语,但它并不具有卢梭的人民主权诉求,它不是民......
现代性隐忧与儒家道德学说体系之重构
发布时间:2019-12-02
摘要:“现代性隐忧”在当代中国社会引发出一些道德难题。功利与价值关系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公平与平等关系间的不协调以及国人道德观中出现的“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主体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儒家道德学说对“现代性隐忧”进行化解,存在较大可能性。但传统与现实间的张力又促使儒家道德学说必须进行体系重建。重新诠释道德范畴内涵,将“德得相通”原理与和谐社会建立相联系,在新的意义层面托举“内圣外.........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其的接受
发布时间:2017-02-15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主流文化而存在。儒学在发展中不断融汇道、法、佛等各家文化,从而使其思想体系更加丰富并臻于完善。纵观中国文化史,儒学与我国政治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在封建时代,始终位居中国传统政......
浅谈汉代儒学
发布时间:2023-05-03
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批儒生引用儒家经典评议时政,认为应该依据古制实行分封制,不应推广郡县制,秦始皇疑心儒生传播不利于自己的言论,于是进行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文化的粗暴否定,文......
儒家角色伦理
发布时间:2015-08-18
〔主持人简介〕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100。 〔作者简介〕安乐哲(Roger T. Ames),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檀香山96822。 〔译者简介〕孟巍隆(Ben Hammer),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发布时间:2013-12-18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江总书记关于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对于理财学的研究与实践很有指导意义。实际上,理财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理财作为一种特......
明代日用类书与儒家童蒙教育
发布时间:2023-02-23
关键词: 明代;日用类书;童蒙教育;儒家伦理; 摘要: 明代中后期刊刻的日用类书作为当时民间社会一种面向普通民众的通俗读物,在孩童教育内容上,它包括了对孩童进行孝亲敬长、笃敬求学等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在表达方式上,它......
建立现代儒家企业制度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 现代 企业 制度及其缺陷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 的企业组织和运作形式,它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前提,以有限责任的财产组织制度为核心,以科学的治理结构以及专家经营为表征。 现代企业制......
试论儒家孝道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05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在极其重视忠、孝的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孝道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佛教的生存及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是国内......
唐代科场试诗对儒家经典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3-01-02
摘 要:唐代科场试诗对儒家经典表现出多层面的接受。在现存科场试诗中,主司首先以正经或注解为题,其中存在取用原句或化用经意的区别。在题目规定下,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经义的理解。在行文中,应试者常援经入诗......
儒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7
当今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核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髙等教育愈加倾向于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指......
浅议儒家文化影响在当代日本社会的残留
发布时间:2023-06-21
中日两国从地理位置上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隋唐时期进入了交往的繁盛时期。众所周知,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国,日本汉字是以中国汉字为基础创造而来。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日本,并对......
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发布时间:2023-05-31
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摘要: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儒家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其目的在于限制王权的膨胀和保障社会的和谐。然而,此种崇高的学说由于其内在学理的悖论,从而使荚好的......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问题及先秦儒家思想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01
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和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同时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有性格压抑扭曲、价值观功利化以及学习生活作风浮躁等现象出现,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以孔丘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从“礼治”、“德治”和“人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法律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封建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他们的法律思想并客观地进行评价,推陈出新,其中积极的思想主......
简谈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14
[摘 要]“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文化中的“和”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当前,我国......
当前儒学研究的任务
发布时间:2023-05-01
一、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隋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白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
浅谈《水浒传》中的儒家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30
浅谈《水浒传》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根深蒂固,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不渗透着这种思想,《水浒传》用其酣畅淋漓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
当代文学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3
摘要:语言是文学环境下较为重要的表达形式,文学语言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不仅具有较为重要的表达技巧及审美风格,而且也可以充分展现社会环境下的基本政治意图,通过口语化及简洁化艺术体系的表达,可以实现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充分体现,实......
儒家伦理学对西方伦理学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2-12-28
〔作者简介〕李慧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
何为儒家之道(一)
发布时间:2023-05-03
译者按:本文原为杜维明先生为Arvind Sharma所编Our Religions一书撰写的第3章,笔者译出后收入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 现代 性》(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2001),作为该书下部。 一、界定儒家的精神性 我们......
儒家民主主义
发布时间:2013-12-19
儒家民主主义 儒家民主主义 儒家民主主义 众所周知,一些西方人对自己的民主制度深感骄傲。这些人对中国的看法大抵可以分 为两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极权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华民族自始 至终......
中西文化中的儒学与社会学——儒学现代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3-04-08
内容摘要: 社会学不是历史决定论或社会决定论的科学,而是社会阐释性和自身建构性的“社会的元学”,科学哲学的元学内容提供了社会学自身性质的启示,意识形态是社会共生的观念的社会形态或社会范式,社会变革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革命......
儒家和谐取向社会哲学的现代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根据对内部与实力增长和谐两个基本目标的排序不同,规范性哲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和谐取向社会哲学,增长和并重社会哲学,增长取向社会哲学。中国传统社会中代表儒家主张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和谐取向社会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主张的和谐取向社会哲学逐渐被增长取向的社会哲学取代,不再局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中国社会哲学完成了转型,虽然增长取向社会哲学制造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但它的存在仍然具有很深的影响。关键词儒.........
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08
讲到儒家,多数人都会觉得儒家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的主流,并且在五四激进派看来,是中国问题的根源。这也是为什么五四的时候要打倒孔家店,把中国的坏文化的根割断,我们才能拥抱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原因;而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
现代企业管理中儒家人本思想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6-21
以史为镜,古为金用,不仅能够将优良传统继续传承,还能够创新现代文明。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就可以借鉴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使管理者能够科学、有效地管理团队、企业,能够有效激励员工为企业服务的热情。本文将研究儒家人本思想在现代......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发布时间:2013-12-17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文 章 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摘 要】中国素以“......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发布时间:2023-03-22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内容提要: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区别和分析,本文即试图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发布时间:2022-09-26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很重视天人关系,强调只有人类和自然界形成和谐与统一的天人关系,人类社会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
论儒家道德文化与当前国民教育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2-08-26
[摘 要]儒家道德文化中包含很多文化精华,其中很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对于当前的国民教育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关于“道”,儒家主张士志于道,人应该秉持建功立业的信念对社会有所担当;关于“德”,儒家认为事举而中、中庸至德,中庸之......
当代中国电影中儒释道思想观念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1-27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获得世界性的赞许,故事片年产量在2016年达到了772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饱含儒释道思想观念的精神内核,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母题浸入。一、儒家思想之孝悌观对电影主题的呈现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进而提出孝即孝敬父母,悌即爱护兄弟。在此孝悌观念下,父子关系便是一个集中体现儒家思想伦理规范的典型,.........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发布时间:2023-07-16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
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1)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于“实践” 毫无疑问,把实践引入美学,是一场美学革命。以实践为出发点而建构的实践美学,是目前中国美学的最高形态。正如刘纲纪教授所说的,实践美学是中国对世界美学的大贡献。90年代以来,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实践美学由于自身的......
论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发布时间:2023-01-26
论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论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论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摘要: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儒家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其目的在于限制王权的膨胀和保障社会的和谐。然而,此种崇高的学说由于其内在学理的悖论,从而使......
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4-20
近年来,生态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学者们发现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并试图从儒家文化中发掘生态启示。因此,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不断升温,学术成果日益增多。 一、国际上对儒家生态哲......
浅谈晚清传教士的反儒观念
发布时间:2023-03-19
[摘 要]传教士入华以来,基于传教之需不断同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协调和抗争。从固有成见到体系内涵的冲突,无不体现着基儒艰难的共存性。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根本在于两重价值观的差异,同时儒学体系的自傲排外性、教育体制特性......
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12
内容 提要:李柏称为“关中三李”之一,是一位儒家的隐者。他在思想上对儒学(包括 理学 、心学、关学)的有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体悟和阐发,特别是对儒家的隐逸思想有诸多发挥,这实质上是吸取佛道思想的结果。他以儒为本,兼......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01
一、孔子思想传入吐蕃 作为中国王朝的统治思想即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传入吐蕃,是贞观年间伴随文成公主入藏的。 公元7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正是李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弃松赞干布,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
试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发布时间:2015-12-04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关键.........
浅谈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
发布时间:2023-07-22
一、现代中国与儒家叙事 曾亦: 保守主义的回归: 从康有为到邓小平在我看来,现代中国思想实际上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就是从孙中山到毛泽东,这是一条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各派思想,无论是左派的马克思主义、......
建设性后现代的道德教育儒家道德观与怀特海思想之融合
发布时间:2023-04-08
一、人性与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世界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类经验中关于道德品质状态令人不安的模糊性。在当今文化生活的多维语境下,我们对自我的理解既可以参照尼采崇高的超人楷模,也可以依据行为主义卑微的刺激一=反应模型。我们可以......
谈儒家的实践智慧
发布时间:2023-04-14
我们知道孔子虽然较少谈智,但孔子非常重视好学,而按照《中庸》好学近乎知的看法,孔门提倡的好学和智是一致的,这提示了一个重要的通向实践智慧的诠释方向。不过,儒家的实践智慧不限于对智德的提倡与实践,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儒......
略述清儒关于周代天子宗庙礼制的论述
发布时间:2022-11-09
宗庙是中国古代社会身份性阶层祭祀祖先和举行其它重大活动的礼制性建筑。为体现不同社会阶层的等级尊卑差异,统治阶层对不同社会阶层祖先宗庙庙数、祭祀仪式进行了详细、严密的规定。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结构的巨大变......
试论林励儒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林励儒非常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认为实习搞得好就可以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征。为此他曾下功夫努力办好实习场所,突出附校的师范性;曾严抓教育实习管理,突出实习的实效性;曾亲自指导学生的实习,凸显出他对实习的执著追......
反思“儒学复兴”的内在困境及其存在价值
发布时间:2023-04-21
摘 要:近年来,儒学复兴的声音日渐强烈,在这些声音中,有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值得警惕。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历史性,文化的传承应该遵循正确的原则,一味复古与全盘西化同样不可取。真正有价值的传统应该为当下的人类提供生存智慧,真......
何为儒家之道(二)
发布时间:2023-07-27
三、儒家之道的第一期 依韩非子之见,孔子死后不久,其后学就分为八派,每一派都宣称合法继承了孔子的遗产。大概每一派均与孔子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弟子有关,或者受到了他们的启发。虽然对孔子思想互相冲突的诠释在于“道”的分裂......
略论儒家的修身观
发布时间:2023-07-20
修身是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支撑点,先秦儒家的修身思想由孔子开创,经过孟子和荀子及历代儒家思想家的发展与完善,使其有着深刻的内涵。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儒家崇尚道德和人格的培养的训念,在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1修身的终极......
浅探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09-10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伦理性特征。儒家文化关注人的心性、情欲、修养、境界、生死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本质上是以家族伦理为核心、以伦理教化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强调以 仁、义......
谈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发布时间:2013-12-19
谈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谈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谈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文章 来 源 教 育 网 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了二......
儒家以善为美及其对诗学影响
发布时间:2019-12-09
[摘要]儒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关学思想更是对中国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起至今都对中国的社会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而儒家“以善为关”的关学思想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以善为关”的关学观落到诗学上,“善”成为评价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首要标准,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否积极;而对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
给朱伯儒当老师
发布时间:2022-12-31
上世纪80年代,有两个风靡全国的人物,一个叫张海迪,男一个则叫朱伯儒,他俩都是当时的“活雷锋”。1984年9月,朱伯儒与我同时到解放军后勤学院学习,他当时就任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年龄已满47岁,是学员队中职务最高、年龄最......
儒家早期道德教育对道德情感的陶冶
发布时间:2023-05-15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文化体系,其涵盖了先进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是深刻而广泛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在道德上对人们进行影响,培......
探讨儒家“以德治国”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相当完备的行政伦理体系。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当时诸子百家关于德治的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