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我的百年家族史

我的百年家族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7 00:03:41
我的百年家族史
时间:2023-08-17 00:03:41     小编:

欧洲有一位诗人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滴水珠中可以看到整个太阳,从一颗沙粒里可以看到整个宇宙。我想,从每个家族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大历史的缩影。

我对历史的兴趣,也许来自家族的传承。我祖父是衡阳的开明士绅,生前藏书万卷。据说,在抗战前家中还有王船山的手写遗稿,抗战逃难中散失殆尽。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可以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小时候每次从上海回衡阳常胜路老家过年,就可以听到大人围着火盆讲家史,讲历史,听他们叙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小学时的我,听得似懂非懂,我会在一旁迷迷糊糊地睡去;醒来时,常常发现大人们还在火盆边不停地谈着,用很低沉的衡阳家乡话。他们回忆着抗战时全家逃难到桂林途中船翻时的险境,谈论着现在还在台湾的某个萧姓亲戚。火盆边的大人们总有着谈不完的话题,常常是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也在似懂非懂之中,潜移默化地承继着家庭中的那种特殊的文化意识。我总是在想,成年后保持下来的许多人文爱好、价值取向,例如对历史的热爱、对政治的兴趣、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很可能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有关。这些家庭文化因子,往往是无心插柳地播种在我的心里,只不过后来要到一定时候才会被激活而已。

一百多年来,湖南地处南北要冲,加上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张之洞等人的惨淡经营或思想影响,近代以来就是保守绅士文化与激进的农民文化势力冲突较为激烈的地区,也是近代以来社会阶层变动较为剧烈的地区。这百年里,我们家有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参与者,有老共产党人,有国民党将军,有浪漫气息的文学青年。所有这些人的活动与经历,既构成我们自己家族的历史,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画卷的一部分。

由于过去只能从长辈那里知道一些家史,现在自己在从事近现代史研究,就会把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家史拼接起来,以家史来看国家的百年史,用国家百年史的眼光来理解家史;把一个历史学者的专业知识与对历史的感悟结合,来解读自己从小就从先辈那里听来的有关家史的信息,这实在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

祖父:办学堂的开明士绅

萧族在衡阳是大姓,从家谱上的记载可知,萧族是几百年前从江西移居到衡阳来的。话就先从我高祖谈起,他的情况我知道的很少,只知道高祖是咸丰年间参与过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小军官,后来回家务农。

不过以后他变得很破落。我一直很想知道,当太平天国运动在湖南被镇压以后,他是如何逃脱清政府的清查与追究的。据我所知,当时清查得很严,可惜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些故事了。

我的曾祖是个瘸子,出生时家庭已经很穷困,在农村又缺乏劳动能力,跌入了社会最底层。他在衡阳乡下无法谋生,据说被一个讨饭的流浪汉背到三十里外的衡阳城里,以做鞋匠为生。后来他开了家小书铺,在衡阳城里站住了脚跟。

到了我祖父时,家业开始兴盛起来。祖父毕业于湖南高等学堂,民国初年曾在广东文昌县与广西某地当过县知事。回家乡后从事慈善公益,一直担任衡阳的图书馆馆长。他还集资办萧族学堂,凡是萧族子弟都免费入学,据说深得乡民尊敬。他是个思想左倾的开明士绅,年轻时与徐特立、谢觉哉还是至交。有《忆秋文存》《艺兰馆联话》《湘影诗草》等诗文集传世。

新中国成立后,祖父应邀作为湖南省代表,参加了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他写的诗中有一句“他年相思忘不得,怀仁堂里过生日”,表达的就是自己在怀仁堂见到毛主席的心情。他生前一直担任衡阳市人民法院院长。小时候,我在衡阳跟着祖父去参加衡阳抗美援朝动员大会,亲见他在千人大会上慷慨陈词,声泪俱下地号召市民捐钱出力,这一情景我至今仍然还有印象。

伯父:湘字七十七号党员

伯父告诉我,他还是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入团介绍人。夏明翰是当年衡阳第五中学的进步学生。我们这一代人对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绝命诗耳熟能详,而伯父正是把他引上革命道路的人。在“马日事变”发生时,伯父作为当地中共党组织派往长沙去的交通员,找中共负责人滕代远时被捕,关进死牢。后来被乡亲邻舍联名担保,才得免死。伯父出狱以后,做点小生意,默默无闻于世。

60年代,他与伯母来上海,我与他有过长谈,得知家史中许多事情。他回到衡阳后,就被遣送下放,回到衡阳县的松山农村老家。记得那是1973年冬天,我的敦煌之行完成后,从大西北转到桂林,再转车到衡阳,后赶到乡下的松山老家去看他。那是我与他第二次长谈家史,再次从他那里知道父亲许多往事。

不知是出于对自己人生失败的自我解嘲,还是对一生一事无成的心理安慰,他用“达观”两字来概括自己的一生。他一辈子与世无争,几十年来,一直甘于做衡阳一家文具店的营业员。他表现出的性格让我无法与大革命时代共产党支部书记激烈慷慨的形象联系起来。那一次我离开松山老家回上海时,他从乡间家门口开始,一路默默送我到汽车站。我在汽车上望着他,他穿的是黑色的大棉袄,这个近八十岁的老人站在冬天枯黄色的田埂边一动也不动,特别醒目。这是我最后一次与他见面。两年后,由于营养不良,伯父患上黄疸,继而去世。 父亲:奔赴朝鲜战场

我1946年出生在西安,西安古称为秦,我是萧家的功字辈,由此而取名萧功秦。那时父亲在西安胡宗南总部。我两岁多时,他在石家庄,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三军的参谋长。从石家庄战役中逃出来以后,又改任三十军参谋长,当我三岁多时,他在成都起义。其他军官起义后不久就解甲归田,而他由于有军事指挥业务上的专长,被编入解放军第三兵团第十二军。父亲两次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此后就在重庆郊外的青木关部队幼儿园生活。1953年,我七岁时被姑母接到上海生活。第二年,我父亲在南京军事学院去世,那时我只有八岁,此后我就在姑母的抚育下长大成人。

据伯父说,父亲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当上工程师。伯父告诉我,多年以来,父亲行军时,简单的行装里总还要带上一些化学烧瓶之类的东西,一有空闲,就会自己做化学实验。父亲逝世后,从南京军事学院带回来的遗物不多,而他手写的密密麻麻的化学笔记本却占了相当一部分。

凡萧姓家族中读工科的年轻大学生,有经济困难的,父亲都会去资助。即使我们家的经济陷入困境时,也是如此。许多年以后,伯父与伯母来上海,文化程度不高的伯母提到我父亲时,实在想不出用什么话来说明父亲的乐善好施,她总会用很浓重的衡阳话说,你爸爸是“解放前的雷锋”。一位生活在四川崇庆(现为崇州市)的远亲,当年就是由于得到父亲接济,读完大学建筑系后成为路桥工程师的。这位老人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一直到现在,他还把父亲视为自己的恩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一直在寻找我们兄弟三人,打听我们的下落,总希望通过帮助我们,来报答当年父亲接济他读完大学的恩泽。

其实,当年父亲之所以这样乐于助人,用伯父的话来说,或许还是为了在萧族子弟身上,了却自己当不了化学工程师的心愿。

父亲考无线电学校,本意还是想实现自己做工程师的梦想,入学后,他才知道这是军事学校,容不得他有那么多自由。由于成绩优秀,他转入黄埔六期,从此进入军界,离他的工程师梦越来越远。

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当过清华大学军事训练部教官兼主任。这件事我们家的人谁也没有说起过,还是我二哥萧默被录取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研究生以后,在参观校史展览时偶然发现的。父亲的照片,赫然放在校史馆陈列的当年的报纸上,发黄的报纸上还有一篇以父亲名义发表的《告清华大学全校师生书》。那是在1935年7月,中日签订《何梅协定》后,国民党中央军训团不得不奉命撤出已经被划为非军事区的北平,他就以军训部主任的名义,向师生告别,要大家勿忘国耻。这张从校报上翻拍下来的相片,现在还保留在我的书房里。那时,父亲二十七岁。 1937年,父亲任清华大学军事教官。

成都起义后的父亲。

父母合影

从他后来的简历中知道,他在1939年进了陆军大学特五期,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伯父曾告诉我,蒋介石要把父亲留在身边,但父亲希望去前线,后来就分配到了胡宗南的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根据我在网上搜到的信息,父亲在1943年任第1战区少将高参兼参谋处长,当时他34岁。1946年任第1战区司令长官部军务处长。

正是这个十二军,接替秦基伟的十五军,担任上甘岭战役后半段的坚守任务,直到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到朝鲜时,原十二军军长王近山已经是第三兵团司令员。上甘岭战役中父亲的情况,我知道得不多。只知道他担任十二军的教导大队长并从事军部参谋工作。

父亲:

去年八月,我到青木关看过弟弟(功秦),他比以前更胖、更好玩。他的衣服穿得很干净,保姆很喜欢他,给他做了鞋子。因为对功秦特别的好,对别的孩子不怎么样,这位保姆还受到了批评。去年功秦五岁,应该编到乙组,但他的记忆力较强,先生把他编到甲组。先生带我去看他的图画,他画的是一个志愿军用枪对着美国兵,先生说他画的意义很好,并且是他自己想着画的,画好了还能把意思讲出来。他们小孩间还有检讨会。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父亲在打美国兵,他们也知道为什么打美国兵。我觉得从小向他们灌输爱国主义教育是很好的。我刚去的时候,他好像还有点羞羞答答的,但后来就和我亲近了。最后他还问我,母亲的病好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了他后,他很高兴。在八一建军节那天,他们还跳了舞,演了儿童剧……

刚把上面的信写完,下午我们几个同学到第二招待所去看望志愿军归国代表。有一个叫崔明礼的同志,他给我签了名之后,我请他写他的通讯地址,他写的是22部的。我说,我父亲也是22部的。他问我是谁,我说出了你的名字。他听了大笑,热情地紧握了我的手。他说,你和他在一起一年多,一起吃饭,你的身体比过去好些了。当时我就把奖章取下来交给他,请他带给你。又,昨天我们到汪山旅行,我顺便去看了一下鲁崇义副司令员(时任川东军区副司令员)他要我写信向你问好,假如你有空也可写信给他,不久后他要写信给你。

预祝朝鲜停战谈判胜利。

功平

下面是我父亲在朝鲜读了上面这封信后给伯父与全家的信。

大哥:

据功平来信,似乎进步很快,无论是他写的信、作的诗,都非常有思想、有战斗性。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据现在看来,我们认为功平落后的,现在已经赶过功汉了。上次功伟(指堂哥,伯父长子)来信说,老二(伯父次子)进步很快,几乎要成为他的学习榜样了。我也同意他的说法,好像长江的波浪,在滚滚激流中不前进是不可能的,青年们真是可畏啊。我们家庭分散各地,我提议每个人的信都要相互转阅。这样一来,则对各人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学习情况,大家都可了解,大家也都可帮助;谁进步得快就向谁看齐,这样就可以无形中收到相互鼓励、相互教育之效果。

现在政府在搞“三反”、“五反”运动,这次运动是广大的,意义是深刻的。我们要打通思想,打通思想首先能争取主动,要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后做小生意的,要根绝暴利思想,要根绝发展成私人资本家的思想。小本经营可能会长期存在,能维持两三个人的衣食住就适可而止。现在不需要为儿女筹教育费了,只要能解决两三个人的衣食住,不会有大困难的。

如能按革命的人生观、革命的意义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不是改良旧事物并保存旧事物。而新社会的形成,要以革命手段实现之,想通了这些问题,则一切问题都可想通了。生活刻苦是有好处的,态度老实一点是有好处的。

听说亲戚的店中有些问题,你们最好设法帮助,讲清道理,改变作风。他那里的情况我一点儿也不清楚,但首先也要打通思想,眼光向前看,向将来看;不要向后看,向过去看。

敬礼并请父亲福安。

萧健

在近百年的苦难时代,我们这个民族有过许多求索者,在我们民族为美好未来所做的所有努力中,也包括所有失败者的求索与努力。当我们心平气和地看待过去的历史,我们反而会变得更加聪明而睿智。 祖父伯父与我。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