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9 16:48:36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时间:2013-12-19 16:48:36     小编: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在西方文化里,理性与信仰长期以来处于紧张的不协调关系中。不少基督教神学家

们曾努力弥合这两者,用古希腊哲学来论证信仰的合理性。但这种做法自近代、特别是

康德以来受到质疑。克尔凯戈尔极鲜明地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基督教信仰从根本上超

出了概念理性,不管这理性是否是辩证的。「1 」他主张,这信仰只与个人的生存方式

相关。但问题在于,这种生存是完全“荒谬”的,还是能够容纳某种理性的光亮?

海德格尔在1917年至1919年间所做的宗教学笔记表明,他那时已极为关注早期基督

教信仰与古希腊宇宙论及古罗马法典思路之间的不同。「2 」通过狄尔泰的著作的提示,

他在奥古斯丁那里看到了这种不同或冲突的深刻程度,以及早期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重要

特点,即具有“一种无实底可言的生活〔或生命〕性”(ein unergruendlich Lebendiges)。

「3 」按照这种看法,基督教的内省里有着某种不寻常的对终极实在的体验,与古

希腊的内省大师苏格拉底及斯多葛学派所体验者也很不同。虽然现在还难以确定海德格

尔最初是从哪里得到这种“生活”或“生命”观点的,(除了狄尔泰外,克尔凯戈尔、

尼采、柏格森也都有这种倾向),但很明显,这是他早期宗教现象学的出发点。不过,

更关键的是,这个思想在他那里经历了表达方式上的或解释学方法上的重大改进,以致

发展出了一种在时机化的历史情境中理解信仰的现象学,使得信仰经验以“形式显示”

的方式进入了这种理性的视野。这是他的前人,包括克尔凯戈尔和狄尔泰都没有达

到的。

本文将主要介绍和分析海德格尔在二十年代初阐述的这样一种“形式显示”的解释

学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如何体现在海德格尔对保罗书信的解释之中。

一、实际生活的方法论含义

如上面所提及的,在海德格尔之前已有一些哲学家强调人的生活经验是一切有意义

的思想活动的源泉。这种倾向与英国经验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它所强调的是超出了当下

片断的感觉观念的活生生的整体体验性。虽然“生活”(Leben )这个词已出现于海德

格尔的《教职资格论文》(1916年)中,「4 」但只是到了1919年题为《哲学的观念和

世界观问题》的讲课稿中,它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词,特别是“活生生的体验”(Er-leben),

才取得了极重要的地位。「5 」由此也可以从一个方面印证克兹尔的看法,即海德格尔

的思想(包括其宗教态度)在1916年至1919年这三年之中有了重大变化,即更加彻底地

清算了经院主义形而上学和新康德主义,使他原来就有的现象学思想被进一步彻底化。

「6 」“生活”与“体验”这两个词显示出海德格尔所受到的狄尔泰和胡塞尔的影

响。

对于这后两者,生活和体验都是原发的、本身自明的意义源泉,只是狄尔泰讲的生

活有一个明显的历史维度,而胡塞尔讲的体验则更多地表现为纯意向或纯意识的。海德

格尔则居于两者的交点上,取其原发性而摒其“世界观”的类型论(狄尔泰)和意识内

在性(胡塞尔)。

那么,海德格尔讲的“生活”或“体验”的独特含义何在呢?简言之,就在于去研

究“生活是一切意义的源泉”这个原则的根本含义。换句话讲,在海德格尔看来,狄尔

泰和胡塞尔都还未能充分揭示出生活体验本身的存在论和方法论。比如,狄尔泰认为生

活总要通过不同时代人们持有的世界观表现出来,「7 」这就依然是在依据某种可作为

研究对象的历史的格式塔结构(相对化了的“理念”)来理解生活的源泉性,也就如同

写作《西方的衰落》的斯宾格勒那样,没有关注这沸腾的生活本身的意义构成本性。因

此,这种反柏拉图主义依然没有完全脱开柏拉图主义的影响。「8 」这个问题的尖锐性

还可以通过新康德主义那托普(P.Natorp)对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的质疑而暴露出来。

按照海德格尔的表述,那托普的意见可以被归为两条:首先,现象学的反思会使生

活经验不再被活生生地体验着,而是被观看着,从而在某个意义上“止住了〔体验的〕

流动”。

其次,对经验的任何描述都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普遍化和抽象化;这样,现象学所许

诺的“达到事物本身”的纯描述也是不可能的。「9 」海德格尔高度重视这种批评。他

认为,现象学家必须从方法上表明,生活体验本身(而非它的观念化形态)就是有意义

的,而且这种原发意义是可以得到真切表达的。这是一个前人从未真正解决的关于生成

与存在、直觉与表达的问题。

二、拉斯克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关节点上,海德格尔受到了他的师兄E.拉斯克(两人都先后受教于新康

德主义者里克尔特)的重要影响。「10」拉斯克从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学说中受到极

大启发,提出了这样两个重要看法:(1 )人的“投入”(Hingabe ,献身、放弃自身)

的生活体验形态(比如美学、伦理和宗教的体验)尽管先于一切概念化和理解化,着一种最原初的生活经验,在那里还既没有概念活动,也还没有意识到感觉的区别,人

完全丧失自身于这正在进行着的体验之中。拉斯克称之为“非感觉状态中的纯开显”。

「12」

更重要的是,这种混然一气的生活体验与纯思想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关联。拉斯克

写道:“相对于每一种〔概念的〕认知,生活是只朝向非逻辑者的直接投入。但是,在

最广的含义上,生活是向任何一种东西的直接投入,并不只限于非理论者,它也投向理

论本身。”「13」很明显,这种看法从方法论的思路上受惠于胡塞尔“范畴直观”学说

;该学说认为意向活动可以在直观中构成多于感觉对象的范畴形式。「14」拉斯克则更

进一步,认为原本的生活体验是“向任何一种东西的直接投入”。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超

出了传统的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区别原则,即认为形式、意义和价值是从外边加给质料和

赤裸的事实的。按照这种新看法,在感官经验和理智意识区分之先的投入体验或生活本

身是一切意义和形式的唯一来源。

拉斯克的范畴区分是这样的:“构造性范畴”由形式与质料关系决定,即这种范畴

被它所规范的质料或内容所限定。因此每一个构造性范畴都有自己的内容领域,不管是

感觉的还是非感觉的。「15」“反思范畴”则是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引发出的,因而并

不直接被具体的质料内容限定,而只是发自面对客体的主体,因而被拉斯克及他之前的

洛采和文德尔班称为“内在和反思的”。「16」由这种主客之间的纯逻辑关系构成的

“‘普遍内容’的纯模型”「17」就是反思范畴。拉斯克认为,它们“寄生于”构造性

范畴之上,「18」但几乎不涉及质料对象和抽象对象,而是通过(主客)关系来构成意

义和表达对象。这种反思范畴的例子是:“有”(es gibt )、“同一性”、“持存”、

“区别”、“某物”等等。它们在语言中还表现为“和”、“另外”、“总括”、“多”、

“种”、“普遍”、“特殊”、“超出”等等。「19」按照这个思路,“对象”并不是

现成的,而意味着“关联着主体性的‘站在对面’”。「20」

这两种范畴学说与生活的“投入”体验的看法有某种关联。照理说,反思范畴在很

大程度上超出了对象域的区别,因而更适于表达投入体验。但是,这种范畴在拉斯克那

里还未脱尽新康德主义的束缚,它们出自主客关系(虽然强调“关系”而非先天主体性

已有了某种新意),并寄生在构造性范畴之上,因而与在一切区别之先的投入体验并不

很相合。

三、“实际生活”本身的“形式显示”

海德格尔将拉斯克关于投入经验和范畴的学说推进到了一个更彻底和一致的境地。

他讲:“达到这样一个事情本身的领域只能通过向这个事情的纯投入(rein Hingabe)。”

「21」但他更清楚,要能充分回应那托普的挑战,就必须找到一种比拉斯克讲的范

畴更合宜的表达这种投入经验的方式。这就导致了他的“形式显示”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现象学研究引论》的讲课稿中,「22」他关于“实际生活经

验”(die faktische Lebenserfahrung )和“形式显示”(die formale Anzeige )

的学说得到了迄今可见文献中最充分的两次表述。他认定:“到达哲学之路的起点

是实际的生活经验。”「23」这种实际生活经验的特点是:(1 )“无区别”或“不计

较”的,也就是不顾及任何对象的区分。但这无区别并不是指完全的空洞干瘪,而意味

着一种根本的发生可能、变换可能和通达可能。“这实际经验为生活的一切事件都提供

可能,区别和重心变换也完全处于这〔生活经验的〕内容本身之中。”「24」因此,

(2 )这生活经验是“自足”的,它同时意味着主动与被动、经验与被经验。这样,

(3 )它就总是一种“充满了意义的状态”。「25」这就比拉斯克还要原本和纯粹地阐

明了生活本身是一切意义源头的原则。实际生活经验不限于美学、伦理和宗教的投入经

验,而是首先表现为对于一个混然的生活形势和世界的投入和相互引发。“在这样一个

决定着经验内容本身的充满意义的方式中,我经验着所有我的实际生活形势。”「26」

“形势”

(Situation )这个词后来也出现于《存在与时间》中,表示一种发自人的生活境

域或世界的“解释学形势”。「27」按照这样一个思路,人在实际中所体验的首先不是

“对象”(Objekt),而是“人能活在其中的那样一个世界(人却不能活在一个对象之

中)。

我们可以将此世界形式地(formal)表达为“环-境”(Umwelt,世域),……

「28」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德格尔讲的”实际生活经验“不仅是充满意义的,

而且本身就具有可被表达出的境域形式。这就远比拉斯克更透彻地贯通了原本生活经验

与对它的语言表达,从根本处回应了那托普。而且,这句话中”形式地“一词点出了这

种表达的方式,即”形式显示“的方式。如果更确切地加以理解,就是一种境域关系式

地显示的方式。

海德格尔通过区分普遍化(Generalisierung )、形式化(Formalisierung)和形

式显示(Formale Anzeige )来更确切地说明这形式显示的特点。古希腊哲学家已经能

自觉地运用普遍化方法。通过它,就能形成一个从低级的种或属上升到更具普遍性的属

或类的概念等级。比如从“人”到“哺乳类”,再到“动物”、“生物”等等;在此普

遍化过程中,概念的外延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小。定义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给出它的

属和种差,比如“人”可被定义为有理性(种差)的动物(属)。「29」从表面上看,

这种普遍化可以一直向上进行,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存在”概念。但是,依照胡塞尔和

海德格尔,这是不对的,因为普遍化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必被形式化打断。「30」例如,

从“红”到“颜色”,从“颜色”到“感觉性质”是普遍化,而从“感觉性质”到“本

质”(Wesen ),从“本质”到“对象”(Gegenstand)则是形式化,因为前者受制于

“事物域”(Sachgebiet)的限定,后者则不受此限制。「31」“红”色有它的事物域,

即一切具体的红色事物的集合:“颜色”的事物域则是由一切具体的颜色(红、黄、兰、

绿……)组成,等等。但“本质”不受制于这样的事物域(说“本质的事物域由一切具

体的本质或性质组成”没有意义),它的意义不能被属加种差的层级次序来决定;它是

一个形式的概念,其意义来自“纯粹的姿态关系本身的关系含义”(der Gezugssinn

des reinen Einstellungsbezugs selbst),而不来自任何“什么内容”(Wasgehalt)

或事物域内容。「32」因此,“这石头是一块花岗岩”与“这石头是一个对象”这

样两个句子就属于不同的逻辑类型,因为前者的谓词(“花岗岩”)是事物性的,而后

者的则不是。按照这个区分,“对象”、“某物”、“一”、“多”、“和”、“其他”

等等只能被视为形式范畴。

自莱布尼兹以来,这个区分已在数学基础的研究方面隐约地为人知晓。现代分析哲

学的开创者们,比如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也很关注类似的“逻辑语法”区分,依据它们去

推翻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传统。人们却往往没有注意到,欧陆哲学在一开始也明确注意

到了这类区分,而且在海德格尔这里这种区别被进一步深化和彻底化,达到了“形式显

示”,最终引导到“存在论的区分”。

海德格尔看到,这形式化的原本意义可能而且往往被掩盖住。掩盖的方式之一,就

是将形式化概念视为“形式本体论(formal-ontologisch)的范畴”。这样,它的关系

意义就又受制于普遍的对象域或“形式域”(die formale Region),比如数学中的抽

象对象域,在最广义上也是一种事物域。海德格尔称这种看待形式化的方式为“不真正

切身的(uneigentlich)理论态度”。「33」为了达到“更本原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他提出了“形式显示”,用它来防止形式本体论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实现(vollziehen)

关系姿态的意义构成。海德格尔写道,“它「即”形式显示“」属于现象学解释

本身的方法论的方面。为什么称它为‘形式的’?「因为要强调」这形式状态是纯关系

的。

显示(die Anzeige )则意味着要事先显示出现象的关系——不过是在一种否定的

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警告!一个现象必须被这样事先给出,以致它的关系意义被维持

在悬而未定之中。“「34」这种”悬而未定“意味着不受任何对象域的规定,但它本身

又绝不缺少意义;相反,这正是原发的、还未被二元化思路败坏的纯意义实现,因而最

适于表达那”无区别“、”自足“、”有深意的“实际生活体验。这是更原本意义上的

现象学还原和构成,绝不会”止住“或”抽象化“生活流的原发冲动,因为这被”凭空

维持“的纯姿态关系只能靠它们原本趋向的相互构成「35」而实现出其非对象化的意义,

因而是纯境域、纯语境和纯缘发构成的。这样才从方法上排除了脱离实际生活体验的实

体化倾向。

绝不表明海德格尔放弃了这个方法;恰恰相反,“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显示”中包含的

思路对于他是如此根本和至关重要,以致他无需特意标明它。而且,“形式的”这个词

也很容易被误解,如果将它视为与“质料”相对的“形式”或康德主义意义上的“先天

形式”的话。实际上,如上所示,这个思路要表达的是:在一切二元——不管是先天与

后天、质料与形式,还是一与多、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区分之先,在人的原发生

活体验之中,就已经有了或存在着(es gibt )一种纯关系境域的意义构成,它不能被

抽象化、孤立化为任何存在者和存在者层次上的关系。这条思路贯穿了海德格尔1919年

之后的全部学术活动,不管它以“缘在”(Dasein)的“在世界之中”、“牵挂”(Sorge)、

“朝死的存在”、“先行的决断”、“时间性”的方式出现,还是被表述为“语言本身

的言说”、“诗意构成”、“技艺”和“缘发生”(Ereignis)。海德格尔关于“存在

意义”的探讨以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这与近代西方哲学讲的观念“主体性”有原则

不同)为活生生的源头,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彻头彻尾地是形式显示或境域揭示的,而

不是普遍化及观念形式化的。《存在与时间》的基本思路就是:“存在”不是任何意义

上的种或属,也不能通过“形式本体(存在)论”来把握,它的原本意义只能通过对于

人的形式显示本性即“Da-sein ”(在缘)及其“牵挂-时间性”(比线性的“宇宙时

间”从根子上更原本)的揭示而得到理解。《存在与时间》对缘在的生存(Existenz)

状态和所处的解释学形势的分析,充溢着形式显示的洞见。形式或境域显示的状态

总要比普遍化和对象化的状态要更原本,比如“应手状态”(Zuhanden)较之“在手边

的现成状态”(Vorhanden )、“世域”(Umwelt)较之“一切对象集合意义上的世界”,

“对谈(甚至聊天儿)”较之“陈述”,“在先的领会”较之“对象直观”,“(无对

象之)畏”(Angst )较之“(有对象的)怕”,解释学的“先有”(Vorhabe )较之

观念的表象,缘在的“整体能在”(Ganzseinkoennen )较之它的事实(wirklich)存

在,等等。这其实也正是解释学-现象学与传统哲学以及那些受制于形式本体论的现代

哲学的区别所在。存在论现象学只能被理解为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显示或对这

种经验的形式显示。「36」这也就是海德格尔的解释学(Hermeneutik )超出施莱尔马

赫和狄尔泰的解释学之处,它从根本上避免了主观任意性和相对主义,因为主客相对在

这里还未出现,而原本的领会、解释与意义已经有了、“在场”了。

四、宗教生活的现象学分析

他刚刚表述的(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显示的方法来阐释《圣经。新约》中的保罗书

信,具体地表现出这种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的独到之处。它阐发的由人的生存关系姿

态构成的“时机化时间”(kairology )正是《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的原型。

海德格尔的父母和他本人都是天主教徒,他22岁之前一直为成为一名出色的天主教

神父而努力;1911年因患病而放弃神学追求,完全转向早已吸引着他全部身心的具有

“内在真理性”的哲学。「37」除了这个及其它的一切外在因素(海德格尔的妻子是一

位新教徒)之外,决定海德格尔的宗教观的最重要动力来自他青年时已具有的基本思想

倾向,即认为人的生活本身的真理性是一切知识真理的内在源头。「38」因此,他能被

胡塞尔、狄尔泰、克尔凯戈尔的思想吸引,继而与天主教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并于1919

年1 月在给友人的信中宣布不再受天主教思想框架的限制,「39」但他终未正式脱离天

主教会,也终生没有放弃对原本“神意”的追求。因此,这位“自由的基督徒”(胡塞

尔语)之所以选择保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债权让与担保的可行性释解
发布时间:2023-08-10
债权让与担保的可行性释解 债权让与担保的可行性释解 债权让与担保的可行性释解 来 源自 教育 网 一、债权让与的构成要件 在债权让与的过程中在,原债权人与原有的债的关系相脱离,受让人代替原债权人称为新的债权所有人。......
环评机构侵权相关条文的目的解释及文义解释探讨
发布时间:2016-12-30
一、《侵权责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适用缺陷 在新《环境保护法》及《环侵司法解释》出台以前,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都对环境侵权做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在适用中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 一) 《侵权责任......
德国宪法解释方法与比较解释的可能性(上)(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8
内容论文摘要:宪法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宪法文本进行解释,因此,解释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国《基本法》的意见自由条款的解释为例,归纳、分析德国宪法解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宪法解释吸收、借鉴外国宪法解释的可能性。 严格意......
德国宪法解释方法与比较解释的可能性(下)(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4
就事实陈述而言,只有在有关事实陈述真实的情况下,意见自由原则上才优先于与之相冲突的法益。然而,这方面也存在例外。例如,有关他人私生活的事实陈述,即使是真实的,也不值得保护。此外,违反信任关系取得信息之后予以公布的,意见自......
信仰体制还是信仰政策?
发布时间:2023-03-27
《从增长到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们不会自然地、平等地共享经济扩张的成果。如何为更广泛的民众带来福祉已经成为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标。本书从如何实现利用经济增长带动国民生活水平上升、消除......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一)
发布时间:2022-12-21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一)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一)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一) 一、绪言 一方面,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请求司法保护须以证据为根据,法院对事实的认定以及最终对案......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二)
发布时间:2023-02-04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二)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二)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二) 三、关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一)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 1、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之......
生命的尊重与信仰
发布时间:2023-08-15
摘 要:汪曾祺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深受传统文化冲淡美学思想的影响,对生活抱有一种理解和审美的态度。他的小说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多彩生命, 使其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生命的灵动,蕴含了人类一种强烈又恬淡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三)
发布时间:2022-10-22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三)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三) 实务性诠释与学理性批判(三) 五、关于“质证” 民事诉讼中的质证,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当事人就所提出的证据,围绕证据的真......
解释与适用
发布时间:2023-03-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此条文字表述虽简,但体现的立法精神实为可嘉。对此,理论界多予以肯定评价。但是,法律的功能不仅是要进行权......
事实与解释
发布时间:2023-08-05
尼采说:“世界上没有事实,只有解释。”这当然太过偏激,但事实确实可以做不同的解释。读了《无声的革命》,我对此更坚信不疑。 这本书的特点是认真发掘事实。作者们将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现存十五万本科生的学籍卡片输入计算机,然......
解读毕淑敏新著《远行,与最美的世界相遇》
发布时间:2023-08-08
著名作家毕淑敏,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既是医者又是作家的身份,让毕淑敏一次次目睹生命的青春与苍老、健康与病痛,对珍视生命与灵魂有了独特的领悟。在她的新著《远行,与最美的世界相遇》(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年 8 月第 1......
在路上与美食相遇
发布时间:2023-01-17
普洱市的美食总能叫各地来的游客无端滋生出许多想象。这很自然,尤其是在这拥有14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地方,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食材,在无尽的民间智慧面前,也是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第一道美味 到普洱第一天已是傍晚,长时间坐车略......
只为途中与美相遇
发布时间:2023-08-06
喜欢欧游的人不少,谢哲青也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一个旅行者,还是一个艺术欣赏者,他的欧洲游记同时也是一次美的记录。这一本《欧游情书》,仿佛情不自禁晒出的恋爱心境,款款情深,喃喃“艺”语,倾诉与美的一次次相遇。 当然,这......
论规范性司法解释的性质
发布时间:2023-02-12
论规范性司法解释的性质 论规范性司法解释的性质 论规范性司法解释的性质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法律解释的实际,明确区分了规范性司法解释与个别性司法解释,把规范性司法解释作为中国特有......
茜莉与“上帝”的三次相遇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紫色》以茜莉给上帝写信的形式展开叙述,茜莉由一具男权压迫下的没有自我的工具到自我意识觉醒自我价值实现的女人,经历了思想和精神上的新生,索菲亚、莎格对她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对索菲亚、莎格和茜莉的关系解析,探讨“......
论传统音乐“信仰”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3-07-13
福建南音又称南管、弦管、南乐、郎君乐。现流传于我国东南沿海泉州、厦门、漳州、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并随着当地华人华侨传播至: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及香港、澳门等闽系华侨聚居地。成为当地华人华侨寄托乡思,联系乡情的重要文化载体。20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院搜集世界各洲民间音乐加以比较研究,其结论是: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古。[.........
最美的相遇和相伴
发布时间:2023-08-05
不记得谁说过,只要一本书里有一百个字的营养,这便是一本值得购买的书。以这样的标准,我与《莫愁・智慧女性》的定身契实在是高出这标准许多,除了文字上的打动,它将我引向了一个“熟人”的世界,拥有各种忘年交。 果尔达・梅厄这......
自我解释效应的内容及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6
一、自我解释效应及举例 自我解释是学习者对知识内容进行自我解释的活动,这种解释活动可以使知识更加精细化,其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不是去记忆学习材料。可以说,自我解释是一种知识的自我心理建构过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
欧美文化相遇与碰撞
发布时间:2023-05-08
欧美文化相遇与碰撞 亨利·詹姆斯一生致力于“国际题材”小说的创作,用布鲁克斯的话说,就是“在美国人胸中的欧洲戏”。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塑造了大批踏上欧洲大陆进行文化朝圣的美国人,他们带着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感,去欧洲......
解读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相互干涉
发布时间:2022-10-17
从表面看来,心理学学科与经济学学科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但是归根究源,两者不仅存在多种共同点,还在学科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与干涉着。从学科起源来看,两者都来源于经验主义哲学的研究发展,并且两者皆为实现事物计量而存在的学科类型,而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分别针对人类经济行为与人类心理两方面。并且在两学科不断发展之下,经济学研究中心理学因素的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为其发展提供了助力。而对于心理学学科来.........
追寻个性:解释学视野中的教学指向
发布时间:2023-03-25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机械化的培养方式让本应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丧失了原有的本真,遮蔽了具有生命的个体,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在解释学的关照之下,教学开始关注自我呈现,理解应作为教学的存在方式、视域融合应成为教学自我把握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学解读与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3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对其做出了系统的部署。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决策,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
那一天,我与宁静相遇
发布时间:2023-06-02
我在老家整理旧物时,突然注意到角落里的一台缝纫机,岁月在上面盖了一层厚重的灰尘。我抓起一块抹布仔细地清理,直到它重现光亮,我会心一笑。那一天,也是在这个房间里,我与宁静悄然相遇。 我似乎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做成一件事,爸......
解释学转向:价值与论争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关于意义生产问题,罗蒂提出用“解释学”来取代“认识论”的策略。这一解释学转向主张把事物置于意义之网中进行考察,破除了意义拥有不变本质的神话。它在学界引发了强烈共鸣,但也招致颇多微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罗蒂同属......
“诚信”的民法基本原则解释?
发布时间:2023-05-18
民法基本原则解释――诚信原则的历史、实务、法理研究(再造版),徐国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一 承袭上一版(2004年)“以诚实信用原则的法理分析为中心”的副题,本次“再造版”将副题定为“诚信原则的历史、实务、法理研究......
真迷信,假信仰
发布时间:2022-12-08
儒学本来是很纯朴的人学,是不讲“怪力乱神”的,但到汉朝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出,儒学便有了一些神性了。当然,儒家讲天,自孟子便有,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类,但将其系统化、完善起来的还是董仲舒。董仲舒说,“......
用青春血性捍卫崇高信仰
发布时间:2023-08-05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他指出:“信仰问题是头号考题”,“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充满活跃气氛的二十年。中国似乎进入一个狂飙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在国门向西开放当中,人们张惶等待,希冀有新鲜的理念来荡涤激活僵化的中......
法院合宪性解释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3-08-06
理论界对合宪性解释的内涵,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在宪法审查制度意义上的理解,发生在宪法案件的处理过程之中,指的是宪法审查机关在处理有关立法机关的立法合宪性争议的时候,除非有非常充分的理由或根据能够判定系争的法律......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要:满族从白山黑水不断南迁进而建立清王朝,所凭借的不仅仅是所向披靡的八旗劲旅,还有基于共同文化、信仰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爱新觉罗家族延续三百年的萨满祭祀,以及满蒙联姻的国策,使得清宫信仰呈现出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生职业信仰论述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7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对于职业的记载与阐述也是比比皆是,本研究以医学生职业信仰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职业信仰研究的观点剖析,从不同角度分类阐述与职业信仰相关的观点。本研究使人们从理论层面上深......
塑造法科学生法律信仰的社会性因素的问题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06
法科学生是未来的法律职业人,他们是否对法律心怀虔诚,不但对其自身的法律行为具有指引作用,也在全社会民众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塑造并强化法科生坚定的法律信仰对我国法治社会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从......
音乐美学释解
发布时间:2022-11-21
音乐美学释解 音乐美学释解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美学释解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会相应产生或平静或激昂或忧伤的情绪,随之而产生想象和思想......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发布时间:2013-12-17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更多 精品源自 3 e d u 试 题 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审美特征 (一)因拙出古......
论宪法信仰的培育与树立
发布时间:2023-08-05
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这是促进民众更加了解宪法精神、培育全民宪法意识和推进宪法实施与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决定。纵观世界各国,没有哪一个国家公民的宪法信仰能在短期内迅速的树立起来,都是需要......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法治性危机与释解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良好的法治性环境,而良性的法治环境不仅得益于执政党依法治国理念的实施与落实,而且需要遵循法治轨道,持续提供现实的动力结构和制度规范。法治本身其实潜存着制度性失衡和社会利益偏向......
“ 90 后” 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解析
发布时间:2023-08-05
为了了解90 后大学生信教的现状,以辽宁省部分高校为调查对象,用随机抽样调查法选取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高校1000 名同学进行发放问卷,共收回970 份,其中无效问卷38 份,有效问......
语言路上的相遇
发布时间:2023-02-01
[摘要]在语言问题的看法上,庄子与海德格尔存在着高度的同一性。在他们看来,一切语言的出发点并不是人,而是语言本身,人们能够在语言中去体悟道、体悟存在。这里借助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分析对庄子《齐物论》之言进行了探讨,从多方面......
一场美妙的相遇
发布时间:2023-07-15
莫名其妙地,我就来到了一个透明的装着水的杯子里。好在杯子够大,我还可以在里面自由地游来游去,和一个个水分子做游戏。你问我是谁?我的名字叫钠离子。记住了吗?别再问我第二遍,我的脾气可是出了名的暴躁。一天中午,透明的杯子被一只大手拎起来,放在一团红红的火苗上面加热。哎呀,浑身暧洋洋的,好舒服!咦?不对不对,我身边的水分子们怎么一个接一个地变成气态,消失了呢?“好朋友们,你们去哪儿?你们走了,谁来陪我呢.........
藏族的民间信仰
发布时间:2023-08-22
" 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 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 教中去了。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
浅谈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十八相送”的解释力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十八相送 解释力 论文摘要:论述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在参考其言语行为分类的基础上,时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中的“十八相送”,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的时话进行了分析解释。 一、言语行为理......
学术期刊的美学释解
发布时间:2022-12-08
学术期刊的美学释解 学术期刊的美学释解 学术期刊的美学释解 一、对学术期刊内容上的美学观照 学术期刊的样式和种类虽林林总总,但内容上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应该基本相同,可以从逻辑美、平实美、结果美三方面去观照......
浅析“半影推理”与“几何学模型”———美国宪法解释中的结构解释方法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8-08
一、半影推理结构解释的方法 在格里斯伍德案之前就有所应用。早在1819 年,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就在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 McCulloch v.Maryland) 的判决书中指出,尽管宪法并未明文规定联邦议会有权设立国家银行,但宪法第一条第八......
浅论民间信仰概念构建的开放性
发布时间:2022-11-20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民间信仰的概念应该是随着研究的进程而不断完善并具有开放性的。然后解释了为什么民间信仰的概念是开放性的。最后通过三个方面对民间信仰概念构建的开放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民间信仰;构建;开放性;中国梦 ......
适之先生的信仰
发布时间:2023-08-17
【摘 要】 文章解读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阐述了他从绩溪小城的“`先生”成长为在新文化运动中登坛点将的一介思想领袖,解读胡适之先生的思想升华历程。评介了其对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民主宪政、学术独立发展的贡献。 【关键......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5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为何要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其有应然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是法治本身的需要;还认为,法律信仰的培养所面临的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立法的膨胀、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的......
思想道德与法律课的哲学释解
发布时间:2013-12-19
思想道德与法律课的哲学释解 思想道德与法律课的哲学释解 思想道德与法律课的哲学释解 哲学基础之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 根据以上引述明显看出,上层建筑仅指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政治、法律、道德、艺术、......
论法理学中的法律信仰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17
摘 要 法律信仰是什么?通常认为,它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的守法的升华。法律信仰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强调依......
唯一坚定的信仰
发布时间:2023-08-05
我从小就听话,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孩子堆里听孩子王的话,有一年我生了病,很严重的肾炎,医生不让我吃盐,我就听医生的话,将近半年时间没沾一粒盐。 我从来不具有叛逆性格和坚强的男性性格,这一点也让我不......
探究相遇问题的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2-12-20
“相遇问题”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对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于“相遇问题”的教学方法,请大家指导。 一、复习旧知,打下扎实的基础 速度......
探讨悉合宪性解释与合宪性推定原则(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10
【论文关键词】宪法解释 哲学解释 合宪性解释 合完性推定 论文论文摘要:从哲学解释学解析,法官的解释是一种理解后的适用,这种理解解释是一种法律适用的前提性要件。宪法解释发生在宪法诉讼层面的宪法案件之中,而合宪性解释作为一种......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
发布时间:2023-01-29
提 要:小句关系是语篇建构的基础和语言研究的中枢。尽管语篇分析已成为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对小句关系的研究似乎并不多见。Halliday & Hasan, Winter,Hoey, Mann & Thompson等人对该领域虽有涉猎,但对小句关系的概念和分类以......
论大学生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11-08
摘要: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核心,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信仰教育的历史使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必须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一是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信仰教育层次性和现实性;二是结合实际,分类开展信仰教育;三是着眼长远,建立主渠道与主阵地相统一的信仰教育机制;四是从宗教信仰宣传中吸收有益成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关键词:信仰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图分类号:G.........
帕斯卡尔信仰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3-08-27
帕斯卡尔关于信仰观的阐述,是帕斯卡尔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帕斯卡尔作为一名数学家、科学家,虽然其哲学部分的论述并不多,且其哲学路线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但其崇尚真理的人生追求,反对经院和相信科学的哲学态度,对西方哲学......
简论哲学解释体系的缺失与还原
发布时间:2023-03-01
" [论文摘要]哲学解释体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哲学的非哲学化解释,即哲学解释体系的“非人化”倾向、唯科学主义倾向和单纯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哲学解释体系的缺失使哲学本性的恢复即哲学解释体系的还原成为必要,哲学解释体系的还原即向以......
量子力学的“交易”解释
发布时间:2023-04-26
20世纪初由一大批杰出物理学家创立的量子力学描写微观现象的基本规律,它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的两大基石。迄今,许多迅速发展的物理理论,甚至一些新的学科领域都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形成或建立起来的。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物......
文化理解前见与文化阐释视阈
发布时间:2013-12-18
文化理解前见与文化阐释视阈本章内容提要:本文和文本,互为因果,互表互证。人类生活的文化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其理解阐释前见的复杂多样性和可变性。正是由于文化理解前见和在此基础上的所形成的文化阐释视阈的差异,才导致了文本......
兰州交通民俗信仰与禁忌
发布时间:2023-08-09
[摘 要]交通民俗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出行习俗、信仰与禁忌构成了交通民俗的主要内容。兰州交通民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兰州人的交通活动与交通运作,而且也反映兰州人的生产、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兰州交通......
你的爱情,我的信仰
发布时间:2023-08-07
这世上的事就是这么稀奇古怪,有些人陪伴你走过了许多年,可还只是熟悉的陌生人;有些人只是擦肩而过,你却总也无法忘怀。就像,那个在我拍照时冒冒失失闯进照片里的女孩儿一样。她抱歉羞涩的微笑毫不费力地敲开了我的心扉,久久萦绕......
论归纳推理结论的相对可信性
发布时间:2023-04-26
摘 要:归纳推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逻辑方法至今在各领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永恒的真理。那么,作为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绝对正确的吗?其具有永恒的价值吗?值得可信吗?本文从休谟的归纳......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1)
发布时间:2022-08-27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般性分析 公司作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李......
“法”与“法律”的区别与民法解释
发布时间:2023-02-18
“法”与“法律”的区别与民法解释 “法”与“法律”的区别与民法解释 “法”与“法律”的区别与民法解释 [内容提要]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应有规则,存在于社会中。法律是将法成文化。法是解释法......
在月光下相遇
发布时间:2023-01-02
夜色中我再一次和你相遇 你的目光将天上人间的距离 变成池塘边的心语呢喃 曾经在西湖的风中我和你相遇 乌篷船头摇晃的光晕 一圈一圈如同草丛中橘子的清香 在心头荡漾 曾经在太湖的雨中我和你相遇 三千年的时光荏苒 ......
只为和你相遇
发布时间:2023-08-08
一个人,一辈子,会有无数的擦肩而过。但称得上邂逅的,却不可知,亦不可期。或离奇或平淡,千变万化。这个瞬间的化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于爱情的本质,忠实于感觉,而与结果无关。 野有蔓草,零露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论司法解释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8-22
在法律存在着漏洞的情况下,司法解释具有填补漏洞的作用。在我国,司法解释历来是保障法律正确适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法的重要渊源,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现行司法解释权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
关于我国司法解释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 司法解释制度 观念误区 制度法学 判例制度 [论文摘要] 完善的司法解释制度对于指导法官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维护法律正义,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剖析 了支撑该制度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和法律观念,并用现......
浅析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劳动法解释与应对
发布时间:2022-11-12
一、群体性劳动争议与群体性事件 在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首先被作为群体性事件看待。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2000年,我国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将群体性治安事件定义为聚众共同实施违反国家法......
相遇信息估算概率的机会网络路由协议
发布时间:2023-03-12
0 引言 机会网络是一种不需要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存在完整路径,利用节点移动带来的相遇机会实现通信的,具有时延和分裂可容忍的自组织网络。它是移动自组织网络的一种演化,其概念源于早期的延迟容忍网络(delay tolerant net⁃wor......
萨迦派的文殊信仰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作为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中国佛教中的汉传和藏传佛教中都有文殊信仰。藏传佛教中萨迦派在这方面极为突出,被认为在文殊信仰方面有一定代表性。探讨萨迦派文殊信仰的重要特征以及这种信仰在历史上的......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释语言的不可译性
发布时间:2022-11-20
认知语言学作为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很快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以一种严格的科学来开始研究认知语言学和整个语言系统的关系以及对以前的语言学观的冲击。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围绕着这个学科的关键......
科幻|21世纪的信仰?
发布时间:2023-02-04
自从人类存在开始,我们就开始对无数的星星开始感到敬畏。但万里无云的壮丽星空只是这个令人惊叹的宇宙的一小部分。自从有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像仙女座那样的小脏点儿都可以被清晰看到。但是,银河系有一万亿颗恒星,这些恒星的壮丽程......
我们信仰什么?
发布时间:2014-01-17
——中西文化中的人性与价值 摘 要:信仰与信仰什么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人性就是人的价值,信仰是人的终极价值,信仰什么是终极价值的实现方式,宗教信仰是以对超验的人性(神)目的去追求的人的终极价值。人性是人与自然、社会的......
以弗所——历史与大海相遇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3-08-07
在土耳其西南部,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城以弗所,它以宏大的建筑规模和丰富的历史遗存蜚声世界,吸引着无数游客。 历史和大海相遇的地方,当地的旅游小册子里就是这样介绍以弗所的。虽然以弗所如今离大海还有一段距离,但在2000多年前,以......
“人性”与“哲学”:一种可能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3-08-05
" 【内容提要】人性问题作为人及其存在的始源性和本然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内在相关。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二重化,构成人类学本体论悖论。历史上真正的哲学家都对此有着深刻的体认。精神存在对于肉体存在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
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在中国20世纪的美学历程中,王国维、鲁迅……都是令人心动的名字,而与他们的名字一同进入我们的视野的生命美学,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它与西方的现代美学(尤其是现象学美学)传统、中国美学传统一同,构成了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
浅析汉乐府爱情诗中女性的爱情信仰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要:汉乐府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爱情诗,占有较大比重,这些爱情诗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而透过这些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剖析出女主人公的爱情信仰。本文针对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爱情信仰做具体分析,将其分为......
浅谈正当性法律解释(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16
论文关键词:正当性法律解释 司法制度 程序保障 论文摘要:司法适用中,将作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涵慑于作为大前提的一般法律规范的过程中,其关键环节在于司法人员对法律的解释。由于法律语言的“空缺结构”和法律解释的主体性等原因,一......
论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连贯解释的互补性
发布时间:2023-08-15
论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连贯解释的互补性 〇语言的功能维度 编者按:功能是多维度研究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内外语界,尤其是英语界,将太多精力集中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引进和诠释上。本刊不否认这一功能语言学......
高中的化学理论在环境方面的解释
发布时间:2023-04-29
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的数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因而打破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恶化 ,环境中发生有害物质积聚的状态。当前,主要有三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那么面对目前日益恶化的......
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征及原因分析如何应对信仰危机
发布时间:2023-08-12
【摘 要】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人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大学校园也无法独善其身,大学生宗教信徒有所增多。为了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与原因,笔者在校园内开展调研,从实际出发,分析学生信......
论阐释的公共理性
发布时间:2023-07-09
摘要:阐释行为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性认知,当这种理性与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交融而集凝成人的公共理性时,在本质上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物质世界进行理性认识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上它是作为基本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与建构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公共理性这个场域,文本的意义才能得到正确判断和理解,阐释才能获取合法性的身份。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的目的:一是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让.........
句法―语义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发布时间:2023-08-12
摘要:语言不对称性现象普遍存在,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相同词类的句法结构虽然存在不对称性,但它们在语义概念结构上呈现出很大程度的语言理据性或象似性。语言不对称性结构与人类的经验感知具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我们对现......
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释解
发布时间:2022-10-24
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释解 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释解 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性质释解 根据我国《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其他有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所构筑的制度,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要经过三个阶段......
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发布时间:2023-01-30
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一、起草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圆明园的信仰口诀
发布时间:2023-05-21
西方文学巨匠雨果说:“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帕特农神殿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所谓“梦幻艺术”就是中国原创的、流传了几千年的风水艺术,而圆明园就是......
企业家信仰型道德的内涵与价值
发布时间:2022-12-03
摘要:企业家的道德水平对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文章从企业家道德的分类分析入手,提出了信仰型道德的概念,用以描述和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一种高端道德形态;在阐释了信仰型道德的涵义及其与非信仰型道德的若干差别之后,还......
给政治以伦理化解释
发布时间:2023-02-02
" 儒家思想是建构伦理政治的思想。这一思想由早期儒家奠定方向,其中,孔孟贡献最大。孔子为伦理政治的理论建构打了桩、奠了基。但是,他所提供的观念与见解,还需要解释。整全地看,伦理政治还只限于“为政以德”的笼统叙述上。分别地......
浅谈智慧生命体近乎不可相遇性的证明
发布时间:2022-10-12
地球是在这个浩翰宇宙剧院里的一个细小舞台。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那里有所有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听过的人、曾经存在过的人在活着他们各自的生命。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上千种被确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所......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传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5-29
" 论文关键词:哲学解释学 传统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论文摘要: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视域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是......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