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2:36:04
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时间:2023-08-05 02:36:04     小编:

" 一 前 言

近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巨变与西方文化的冲击,追求现代化成为最主要、最迫切的文化课题。而“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当然也成为知识分子最深切的文化关怀与焦虑。不过,征诸两岸三地(台湾、香港、大陆)中国人发展现代化的具体经验,愈加证实: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的两橛,传统的价值观与行为不一定和现代社会相互抵触。而且,从历史意识的觉醒来看,每一文化传统皆有其根源性的智慧与独特的价值,这些智慧将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值得珍视的宝藏。

为此,本文之作,乃择取儒家一体观作为论述的根据,详加探究其意涵, 阐释其现代意义。冀能从自家传统文化的掘取中,涌现智慧的源泉,促使“现代化”更“调适上遂”的发展。

二 儒家一体观的意涵

(一)从<西铭>的争议与诠释谈起:一体与兼爱 另一方面,<西铭>甫出,也引发当时学者不同的诠释与争议。如二程门人杨龟山(时,1053-1135)即质疑<西铭>之说:“言体而不及用,恐其流至于兼爱。”[3][3]而朱子(熹,1130-1200)也指出:“近见儒者多议两书”[案:即<太极>、<西铭>二解]之失,或乃未尝通其文义而妄肆诋诃。”[4][4]因此,我们除了可就<西铭>文本来抽绎其义理外,也可由杨龟山的质疑所凸显的问题意识,探究儒家一体观的特殊意涵。

<西铭>开宗明义便展示儒家一体观的宏规,其言云: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横渠认为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乃因其以乾健与坤顺之德生万物,故人与物同以天地为父母,以乾坤之德为生命的根源。吾人与万物同在天地乾坤之德的创生中,同生共长,浑然无别。如是,塞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即形成吾人之形体,而主宰天地之常理,即为吾人之本性,天人本不相隔。同样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也如朋友同侪,彼此血肉相连,痛痒相关、休戚与共。诚如朱子所云:“<西铭>首论天地万物同体之意,固极宏大。”显然地,<西铭>所强调的“同体”之意,偏重的是人与万物“同为一体”之意,而不是“同一本体”[5][5],故人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而不可分割。

承“天地万物同体”之意,<西铭>继而视天下犹一家,故云:“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孤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此一体之怀,正与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雍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相发明。

既然乾坤为父母,天下为一家,则事天之道犹如事亲之孝,故<西铭>云:“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盖敬畏天命与爱亲之孝,其义一也。因此,<西铭>的后半段,以孝亲之义阐发事天的实践工夫,所谓“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并以禹、舜、颖考叔、申生、曾参、伯奇等六子孝亲之事为例,具体地说明:圣人之于天地,正如孝子之于父母。质言之,圣人乃天地之孝子。因此,圣人之践形而穷神知化,即是孝子之“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最后,<西铭>以“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作结,正视道德实践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的命限,彰显儒家“乐天知命”的实践智慧,与“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孟子尽心》上1)的无限庄严。

细绎上述<西铭>文本,究其文脉语意,程明道以“仁孝之理备于此”诠释之,最中肯綮,最觉亲切。然而,杨龟山却质疑<西铭>阐发“万物同体”之意,恐类似墨子“兼爱”之旨。故伊川为之释疑解惑,提出“理一分殊”来诠释<西铭>,并判定儒墨之别。伊川说道: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原注:老幼及人,理一也。

爱无差等,本二也。)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

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

嗣后,朱子又承伊川之意而作更详尽的解释:

盖以乾为父,以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谓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一统而万殊,则虽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而不流于兼爱之弊;万殊而一贯,则亲疏异情,贵贱异等,而不牿于为我之私。此<西铭>之大指也。

伊川与朱子皆以“理一分殊”的义理间架,一方面诠释<西铭>的大旨;另一方面也如同孟子之辟杨、墨,凸显儒家思想的殊胜义。伊川从伦理学的角度,指出儒家的“民胞物与”是“理一而分殊”,并判定墨家是“二本而无分”。所谓“理一”是指“老幼及人”之“仁”,此“仁”人人固有,具普遍性。而就“仁”的具体实践历程言,则有差等之序。故儒家之“仁”,既能安立伦理分位上的差异性,更能统贯伦理秩序的整体性,是以能“分立而推理一”。如此一来,儒家的“理一分殊”,既能避免杨朱的分殊之弊:私胜而失仁;也能针砭墨家的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因为,在伊川看来,杨朱强调“为我”,却罔顾道德伦理意涵上的普遍性,以及实践上的整体性,“为我”遂沦为:一己之私。而墨家力倡“兼爱”,却由“爱人若爱其身”[6][6]的“二本”着眼。如是,“爱无差等”泯除伦理分位上的亲疏差异性,也抽削人性的真实性,故“兼爱”所欲宣称的普遍性与整体性也将全然蹈空。换言之,杨、墨皆无法证立道德伦理的人文世界。

至于朱子,进一步从人与万物“理同而气异”的形上学论述,深化“理一分殊”的伦理学意涵,使儒家的道德伦理深植于存有论的基础上,并批判“言理一而不言分殊,则为墨氏兼爱;言分殊而不言理一,则为杨氏为我。”只有儒家才能扣其两端:一统而万殊,万殊而一贯,所谓“言分殊,而见理一底自在那;言理一,而分殊底亦在,不相夹杂。”[7][7]

有趣的是,朱子还强调:“<西铭>通体是一个‘理一分殊’,一句是一个‘理一分殊’”、“始末皆是‘理一分殊’”。并以<西铭>文本举例诠释之:“以乾为父,坤为母,便是理一而分殊;‘予兹藐焉,混然中处’便是分殊而理一;‘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分殊而理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理一而分殊。逐句推之,莫不皆然。”尤有进者,朱子还将“理一分殊”从一个本属纯粹道德伦理学说的命题,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命题,论述全体与部分、理气、体用、一多等关系。因而,有关<西铭>的理解,伊川与朱子的“理一分殊”,成为主流的诠释。而且,“理一分殊”这一哲学命题,除意谓着儒墨的区别外,也衍为儒释的区分,如朱子的老师李延平(侗,1093-1163)即言:“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8][8]

其实,<西铭>原文根本没有提到“理一分殊”,这毋宁是伊川与朱子根据自" 己分解式的哲学思考,[9][9]对<西铭>作出创造性的诠释。若就<西铭>文本而言,“万物一体”之意,不一定要由“理一分殊”来证成,它还函蕴其他理解与诠释的可能性。不过,如果我们把<西铭>视为儒家“一体观”的主要文本来分析,那麽,杨龟山的疑问,伊川的回应与朱子的发挥,都显示出一个重要问题:儒家的一体观必须安立个体的差异性(分殊),也要证成存有上的普遍性与实践上的整体性(理一)。这样的问题意识,直至明代,仍有儒者继续讨论;[10][10]而若置于二十世纪末的人文世界,依然有其现代意义。[11][11]

(二)再论孟子与夷子之辩:一本与二本

虽然“理一分殊”的提出,区分了儒家“万物一体”与墨家“兼爱”的不同;但为了抉发儒家一体观更深层的意涵,我们有必要回到原初儒家与墨家论辩的文本,再度审思一本与二本的问题。有关儒家与墨家的对话,《孟子滕文公》有详尽的记载: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木里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在这一段对话中,藉由孟子学生徐子的传达,宗奉墨子兼爱学说的夷子与孟子有了论辩的焦点。首先,孟子以夷子主张薄葬却厚葬其亲的实存经验为例,质疑墨家学说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矛盾。而夷子的回应是,一则引证儒者之言“若保赤子”,即指“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之意。换言之,儒家也主张“兼爱”。再则夷之也认为其“葬其亲厚”,正是“施由亲始”的表现。并认为“施由亲始”与“爱无差等”(兼爱)两不相妨,也不一定冲突。

然而,孟子却进一步论证,“爱无差等”与“施由亲始”是相互矛盾,也无法相容。孟子指出夷子错解“若保赤子”之意,且批判夷子“二本”的谬误。孟子认为《周书〔康诰》之言“若保赤子”,乃指“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此譬喻诚如朱子所言,在于说明:“本为小民无知而犯法,如赤子无知而入井耳。”因此,在孟子看来,夷之把“若保赤子”理解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根本是引喻失义。《周书·康诰》“若保赤子”一语,本与“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不相干。

更严重的是,若依墨家“兼爱”之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则必视人之父母若视己之父母。如是,吾人的生命,竟有“二本”(两个根源、有二父母)。而且,他人之父母与己之父母二者并立,事他人之亲,如己之亲,二爱并存,一视同仁,故是“爱无差等”。换言之,“二本”函蕴“爱无差等”。依此思路推之,诚如朱子所云:“‘爱无差等’,何止二本?盖千万本也。”既是“爱无差等”,又如何能说“施由亲始”?反之,若主“施由亲始”,则必承认“爱有差等”,又如何能说“爱无差等”呢?显然夷子的“爱无差等”与“施由亲始”是自相矛盾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论辩的末了,孟子以孝子仁人之掩其亲的具体经验,来指点“一本”之意,尤为亲切。因为,人之“其颡有泚”,正流露爱亲之念,发于内心,不容自已:“不能不视,而又不忍正视,哀痛迫切,不能为心之甚也。”此“不安”、“不忍”之心,即是孟子所云:“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下)也证实孟子所谓:“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职是之故,孟子由“一本”而指点“爱亲之心”,由爱亲之心而启发不安、不忍之“仁”心。如此一来,“仁”体现人与人的“同情共感”(感通),代表真实的生命(real life),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全系于此仁心的觉醒与跃动,故孟子断言之:“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经由孟子与夷子的论辩,凸显儒家“一本”与墨家“二本”的根本差异。墨家“兼爱”的理想虽高,但其“爱无差等”只能诉诸天志的权威来强加规范,缺乏真实的人性基础与人的价值自觉。相对地,儒家“一本”正是要由人的爱亲之心,豁醒“仁”的真实呈现,求其感通。因而,伊川与朱子以“理一分殊”之“理一”来解释孟子之“一本”,着重的是:“仁”作为“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以“理”言“仁”,虽具存有论的普遍性,但依程、朱的哲学思考,“仁”的活动义与感通性就可能减杀了。[16][16]为此,回到儒家一体观的讨论,与其从仁之“理一”说起,不如从“一本”所呈现的仁之不安、不忍着眼。换言之,对儒家一体观的体会,首出的是“仁”的活动义与感通性,而不是仁的存有义。

(三)从“一本”[17][17]到“一体” 1.程明道<识仁篇>

根据明道的理解:“<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学者其体此意,令有诸己。”[18][18]而在<识仁篇>中,明道也说:“<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足见横渠<西铭>与明道<识仁篇>旨趣相同,皆阐发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只是,明道较横渠更明确地指出,体会“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之境界,应以“识仁”为要。故<识仁篇>首先强调: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明道所谓“识仁”,是指“识得仁体," 实有诸己”。而“仁体”之意涵,明道则以仁者之境界来表示。仁者的境界是“浑然与物同体”,意即仁者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浑然无物我、内外、主客之分隔。在这个意义下,“仁体”强调的是“仁”之“感通无隔,觉润无方”,吾人即以此感通无隔之仁为吾人之本体,真正的主体,故曰“仁体”,“仁”即是“体”。

虽然孔、孟言“仁”,已指点出仁之不安、不忍的感通,但明道更专注于仁之“感通”的体悟与阐发。故如何识仁,即从仁之“感通”来觉识,是以明道以医书取譬而言:

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明道以“手足痿痹为不仁”取譬,旨在强调仁的特质在于感通。有此感通,人与天地万物相互连属,成为一体,而天地万物也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不可分割。无此感通,就如同手足麻木不仁,吾人不会感到麻痹的手足是自身的一部分。因此,明道所谓“识仁”、“观仁”、“得仁之体”,皆由仁之“感通”作用来契悟。准此,义礼智信之为仁理,俱是活泼泼地;吾人只要以诚敬之心存养此仁体,即能从一己之不安、不忍,推己及人,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臻至万物一体的境界。

另外,仁之“感通无隔、觉润无方”,也蕴涵仁之“与物无对”,明道在<识仁篇>也阐释此义:

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

细绎<识仁篇>全文语意脉络,仁是“义礼智信”之“理”,也是“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之“心”,当然也是“大不足以明之”之“道”。仁理、仁心、仁道、仁体四词通用,感通之义同也。而就仁道之所以“与物无对”,明道并不采取存有论的推证来说明,依旧从仁心之感通来体证。明道援引孟子之言,指出吾人即在反身而诚的当下,仁心真实呈现,感通无隔,自然感觉万物之生命内在于吾人之生命中,故万物皆备于我,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如是,因感通之用,而觉物我一体、彼此无隔,主客俱泯,这即是“与物无对”。倘若吾人反身未诚,即表示仁心未能真实呈现,也无感通之用,则物我各不相干,并非一体,而是“二物有对”。当然,仁心之感通万物,亦犹如天道之体物而不遗。在这个意义下,即是明道所云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换言之,大人之德即是天地之德,仁心即是仁道,天道性命相贯通。尤有进者,明道以此“以心知天”、“践仁知天”的入路,特别阐发其圆顿的一本论。故明道乃谓:“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并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序。”[19][19]至此圆顿化境,“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天道具体化于吾人之生命中,而吾人之生命亦即是天道之化育流行。如是,不仅物我无对,而且天人亦无二,乃为大乐。明道的一体观,由此圆顿化境的“一本论”而全幅朗现。

2.王阳明<大学问>

继明道之后,明儒王阳明也屡屡阐扬儒家一体观的意涵。阳明的<大学问>即从“一体之仁”来发挥: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20][20]

在阳明看来,大人之所以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乃是出于“其心之仁”不容已的显现,全然无私利计较之意。而此仁心,人人固有,只是小人因躯壳起念,蔽于私欲,不能时时呈现仁心的感通之用,故有物我之分,而无一体之感。虽然如此,当仁心一旦真实呈现时,感通之情油然而生。故见孺子入井,恻隐之心自然流露,思以救之,不救则心不安。准此而言,恻隐之心已与孺子相感通,成为一体,孺子之伤即我之伤。同样地,吾人见鸟兽、草木与瓦石不得其生、不得其所,也会有不忍、悯恤、顾惜之心。即在此仁心的感通中,吾人与鸟兽、草木、瓦石成为一体。有趣的是,阳明对“大人与物同体”(人心与物同体)的解释,也不采取存有论的推证,而是透过具体实存经验的指点,彰显“仁”的“感通”义。所谓“你只在感应之机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传习录》下)换言之,因“仁”之“感通”(感应)而有“一体”之感。故阳明称之为“一体之仁”,仁即由真诚恻怛的一体感来启悟。

实则,阳明所谓“一体之仁”,就<大学问>而言,即是“明明德”之“明德”;以“致良知”来说,即是“良知”。合而言之:“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固然,阳明屡次由是非之心来识取良知。但值得注意的是,阳明也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也。”(《传习录》中)可见阳明也由一体同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的感应之机来体认“是非之心”(良知)。要言之,良知即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心。据此而言,“致良知”即是“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只有“致良知”,天地万物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此义<大学问>多所发挥:

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此外,阳明还将此“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视为儒者的本怀,转化为道德实践的真实原动力,阳明即以此契接孔子的生命。是以阳明对孔子有如此的感悟:“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 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同时,阳明亦以此“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来描述自家生命的存在处境:“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阳明更真切地疾呼:“呜呼!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矣。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传习录》中)孔子与阳明,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彰显儒家悲天悯人之怀,也成就儒家人文化成之世界。

三 儒家一体观的现代意义

从横渠、明道与阳明对“万物一体”的论述来看,我们发现,儒家的一体观,表面上似乎与墨家“兼爱”的理想相去不远,然而实质上却有本质性的差异。因为,儒家一体观的特色,即在于它是以“一本”所指点的“仁”为核心,加以开展而成的。相较于先秦儒家之言“仁”,明道、阳明等儒者更强调仁的“感通”义,且以“感通”为仁的本性,故曰:“一体之仁”。换言之,“一体之仁”是儒家一体观的拱心石、实践动力,也是终极的圆顿化境。因而,本文对儒家一体观的阐释,重点不在作存有学的理论推证,而是着重“仁”之“感通”义的豁显。

尤有进者,若将“仁”之“感通”义所彰显的儒家一体观,对比于当今现代化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modernity),则更显其现代意义。兹分述如下:

(一)人与存有相互开显

众所周知,就历史的机缘与发生的意义来看,现代化是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价值,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而现代化主要以“理性化”为特征,重视理性的价值。因此,举凡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多元化、科技资讯的效率化,与教育的普及化,都是现代化荦荦大端的贡献,对于人类的文化,具有正面且积极的意义。不过,由于西方科技的进步与成就,“理性”的意涵,被化约为“科技理性”。因而,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通过科技的控制,来征服自然界、宰制万物。[22][22]吊诡的是,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人的生活竟被自己所发明的工具所支配。如此一来,人丧失存在的意义,无所适从,难以安身立命,这即是现代化所产生的“意义危机”。

显然地,在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主导下,人以主客对立二分的认知模式,取代了人原初主客未分的存有形式。如是,人与存有(Being,天道)的关系断裂,人失去了领会存有、彰显存有意义的能力。以宋明儒者的观点来看,此即是天人有隔、与物有对。易言之,人之所以丧失存在的意义,追根究底,乃在于人与存有关系的断裂。用宋明儒者的术语来说,人之所以无法安身立命,乃肇因于天道性命无法相贯通。因此,唯有回到存有的怀抱,植根于天道,吾人才能创造、生发丰富的意义世界,解除意义匮乏的危机。准此而言,儒家一体观所显示的人与存有之关系,更足以令我们深思体会。

依据儒家的一体观,人与存有(天道)是相互连属的一体关系,“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西铭>更指出:圣人之于天道,犹如子之于父。可见人与存有之关系何等亲密真实!因此,“存有”(天道)召唤“人”来参赞天地之化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人”也能以其天命之性来开显(disclose)“存有”的真理(“人能弘道”)。更重要的是,儒家即从人与存有相互连属、相互开显的一体关系来理解人性,对待万物。于此意义下,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他有领会存有的能力,并能彰显存有的意义。如是,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者,而是万物的看护者。当人不断领会存的奥秘,参赞天地的化育时,才能满全人与存有相互连属为一体的关系,进而恪尽“人”与“存有”相互开显的存有论天职,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为此,<西铭>推事亲之心以事天,实有深意存焉!

事实上,面对现代化的“意义危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唯有回到人与存有相互连属、相互开显的一体关系中,才能领受“天道”作为“意义之源”(the source of meaning)的无限丰盈义蕴,开创价值世界。藉此,我们也才能彻底摆脱工具理性的宰制与桎梏,使人与万物活生生、活泼泼的存有意义得以苏活再现!

(二)人与人的相互感通

如前所述,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人与存有关系的断裂,人的真正主体性也隐没不彰,价值世界因而旁落,人遂失去精神之家的滋润,成为无家可归的游魂,疏离感由此萌生。

精神之家如此,现实之家亦然。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家庭伦理也随之变迁。不容否认的是,现代化生活已造成传统大家庭组织的解体,父母与子女被迫面对“分离”的事实,家庭伦理也面临冲击。尤其,儒家所重视的家庭伦理 父子有亲、长幼(兄弟)有序、夫妇有别,在传统中国历史发展积淀中,却随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而变质,家庭伦理乃被窄化为父权独大。其结果是,原初“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相互感通之情,在僵化、凝滞中,成为威权的宰制,压抑人性的伸展与实现。职是之故,现实之“家”反倒成为窒息人性之“枷”。人与家庭也疏离了。

再者,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是基调。但倘若个人的真正主体性未能确立,自我认同便会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将是精神的焦虑。而在庞大压力与焦虑的压迫下,人们可能选择逃避。如是,人们不愿意再与社会接触,宁可退化到自己的空间中。一方面对社会规范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不再进行相互尊重的社会互动。如此一来,人我分际的意义消失,人开始担心自己被入侵,更加疏离社会,形成了无可无不可的人际关系,这是“后现代主义”的人我相处模式。

由以上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社会之所以疏离感特别严重,人冻结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感通能力是主要原因之一。故儒家一体观所强调的“一体之仁”,对现代社会的疏离感,不啻为醍醐灌顶。因为,儒家的“一体之仁”,正显示:“仁”是真诚的感通能力,人皆有之,不待外铄。因而,“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有此内心真诚的感动与感通,人不仅能自我觉醒,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也能觉察别人的感受与需求,进入他人的心灵,产生相应的尊重与分寸。质言之,“一体之仁”即在“人与人的相互感通”中呈现。如是,人与人的沟通成为可能,人与人的相互尊重成为必要,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也得以化解,“民吾同胞”才算真正落实。

不仅如此,藉由“一体之仁”的“相互感通”,正显示儒家的道德理论本身是向世界开放的。因为,对儒家而言,道德生活的实践,不是依赖一套既定的权威规则来提供指引,而是必须回到具体生活的存在处境,予以道德创造。因而,道德伦理是以人与人的相互感通为起点,由小而大,由亲而疏,由近及远,显现为和谐的秩序与美感。于此意义下,道德不异化,伦理不变质,人我不疏离,道德即是创造。

(三)人与万物并育共生

由于现代化强调的理性,基本上是以主客对立的认知模式来构作,影响所及,固然发展高度的科技文明,但也将万物(自然界)视为宰制与剥削的对象,故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已在全球、各区域、各国家及各城乡相继发生。令人忧心的是,这些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或污染公害所导致的灾难,时" 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非人类社会所能补救与防患。因此,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说是现代化的另一场梦魇与浩劫!

其实,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减少),只是环境问题的表层现象,它背后反映的深层思考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如何面对万物”是现代化社会中人们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自然界与万物不应是人类宰制与剥削的对象,那麽儒家一体观所重视的“与物无对”,将根本扭转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自然界得以永续发展,人与万物能并育共生。

因为,根据儒家“万物一体”、“与物无对”的深层思考与体会,万物不可能是人类剥削与宰制的对象,而是人类互助的伙伴,故曰:“物吾与也。”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和谐的。据此,所有存有物(beings,万物)皆有其天赋价值,皆蕴涵存有(天道)的奥秘,故万物必须被当作目的本身。在这个意义下,人类并非自然界的主宰,而是系属自然界的众多成员之一。因而,人类对待万物,也应如同对待他人一样:相互感通、彼此尊重。倘若万物未能各得其所,人类也难安其位。换言之,人类不仅要尊重万物的存在价值与求取繁衍的权利,也应尊重这份价值、权利并进而捍护之,这是人类的天职。如是,道德对象和伦理原则,从人扩展到自然界。这不仅是环境伦理学的一种理论突破,同时也意味着儒家一体观的阐扬,能重整人与万物的关系,从观念上根本扭转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局面。

(四)个体与群体共同圆成

有关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一直是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所关注的重要课题。简言之,传统社会所积淀的儒家伦理,基本上是“文化主义”(culturalism)和“家族主义”(familism或patriarchism)所揉和出来的产品,因此个体性受到压抑是不争的事实。而现代化社会,尝试以理性取代传统的权威,追求个人的解放,建立一个更为理性的、公正的与人性的社会。奈何这一理想随着理性的扩张与独大,转化为权力与意志的现代化、系统化、正规化,形成另一种暴力的宰制,个体依旧被轻忽,甚至被压抑,个体仍未被解放。为此,后现代作为对现代的反省与重新理解而言,个体性成为其主要论述。然而,后现代所宣扬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固然彰显了个体性,免于理性的压迫,但却由于其趋于极端、过分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化,不免有堕入价值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虞虑。如何在赞赏个体的多样性时,不致贬抑群体的共同性,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对于现代化中个体与群体的对立,儒家一体观则提供深刻的睿识。这个睿识是,儒家一体观乃蕴涵于“仁”的“感通”中。在这个意义下,个体与群体并非对立关系,而个体与群体的价值,也因仁的感通,彼此得以保全。析言之,正因为儒家的一体观奠基于仁,故“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1),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生命内部找到价值的泉源,建立真正的主体性。也由于“仁”以“感通”为本性,所以个人的情感意向不会被压抑,个体的差异性也不会被抹煞。因为,儒家的“仁”是要去“私”(ego),不是要灭“己”(self),而宋明儒所谓“存天理、去人欲”也不是要灭绝所有的欲望,而是要使人欲合理发展。因此,个体性将因仁之主体性的导引,而使个体性的价值充分实现。

再者,“一体之仁”的实现,不是诉诸上帝的意志,而是植基于真实人性(仁)的自然流露,它必得在人与天、人与人、人与万物的相互感通中落实。因此,人不是孤悬于天地万物之外的个体,人的自我理解、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均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文化的整体脉络。换言之,个体与群体是动态的相继发展,不是静态的对立断裂。为此,“仁”的体悟,始于亲亲,显于人际之间的真诚感通,达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宏愿。如是,儒家奠基于“仁”之“感通”的一体观,可以由个人通向群体,可以由特殊关系发展为普遍关系。用儒家古典的论述来说,儒家一体观一方面排拒杨朱的极端个人(特殊)主义,另一方面又排拒墨翟的极端群体(普遍)主义。而用现代的论述来说,儒家的一体观既保全个体的特殊性,也成就群体的普遍性。一言以蔽之,个体与群体彼此圆成。

四 结 语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人,曾在现代化的摸索过程中付出惨痛的代价。不论是“中体西用”的迷思,或是“全盘西化”的一厢情愿,都提醒我们:传统与现代相承相续,并非对立;我们必须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化的资源。即以儒家一体观为例,它是传统儒家心性之学的智慧源头,它所显现的问题意识,它所强调的仁之“感通”,它所揭橥的“万物一体”之理想,对于为理性所压迫、为科技所宰制的现代社会与个人,不仅具有“松绑”(deregulate)的作用,同时也能在深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资源!

值此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儒家一体观仍将是最珍贵的献礼。因为,透过中西哲学与文化的深度对话,儒家的一体观有可能开拓人类文化会通的视野,也可能消弭文明的冲突,开创新的文明契机!为此,我们岂能再重蹈世纪初的覆辙“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呢?

[1][1] 转引自〔宋〕张载:《张载集》(台北:汉京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张子语录·后录上〉,页336。

[2][2] 〔宋〕程景、程颐:《二程集》(台北:汉京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河南程氏文集》卷9,〈答杨时论西铭书〉,页609。 [4][4] 〔宋〕朱熹:〈朱熹西铭论〉,见《张载集·附录》,页411。

[5][5] “同一本体”意谓著:人与万物皆源出于同一个“本体”,著重此“本体”的探究。而“同为一体”强调的是: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关系,偏重此“一体”之关系的探讨。当然从逻辑上来看,“同一本体”可以蕴含“同为一体”;而“同为一体”之所以可能,即在于“同一本体”。但儒家一体观的讨论,是以“同为一体”之意为主。 [7][7]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台北:华世出版社,1987年),卷98,页2521。

[8][8] 转引自〔明〕黄宗义:《宋元学案》(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卷39,〈延平答问〉,页68。 [10][10] 阳明学生陆澄即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见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上卷:93。而罗近溪的学生也问:“浑然同体与兼爱之学何别?”见〔明〕罗近溪:《盱坛直诠》(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上卷,页60。

[11][11] 参刘述先:〈“理一分殊”的现代解释〉,《当代》55期(1990年11月),页70-89。 [13][1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鹅湖出版社,1984年),《孟子集注》,卷5,页262。 [15][15] 《朱子语类》,卷55,页1313。 [17][17] 本文所谓的“一本”,取孟子之意,指涉由爱亲之念所指点的不安、不忍之仁心,即不是明道圆顿化境下的“一本论”,也不是戴震以“阴阳气化”为原理的“一本论”。换言之,本文所谓的“一本”,以道德伦理的意涵为主,而非建立在形上学的基础之上。 [19][19] 〔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卷26,〈大学问〉,页968。

[20][20]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上。 [22][22] 参袁保新:〈试论儒家心性之学的现代意涵及其与科学的关系——兼论当代新儒学对近代科技的理解与回应〉,《当代儒学论集:挑战与回应》(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年),页21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8
古代&ldquo;天人合一&rdquo;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古代&ldquo;天人合一&rdquo;的自然观,简单质实的消费方式和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调节手段,在当代都是十分珍贵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天人合一文化价值观的要义是尊重自然,同时也尊重人。道家主张&ldquo;道法自......
老子《道德经》中“观”的本体认知及其美学意义探究
发布时间:2023-07-13
观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很多古文献中多有提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解释观为: 觀,諦視也。从見雚聲。根据古文字学的研究,甲骨文中雚是觀的本字,古代雈、雚、觀通用。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雈或雚有......
纵横家的外交策略及其现代意义探究
发布时间:2023-01-0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此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成体系,真可谓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然亦有无成书留于后世,而对当时社会有重大影响并为现代人所熟知的大家,如纵横家。 纵横家是先秦......
生本教育: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教育改革
发布时间:2023-06-27
&quot; 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内地到港澳,由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实验,历经十年风雨,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 是的,如果我们承认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如果我们真诚地认为教育与民族兴衰休戚......
集团统一审计:现状\意义及潜在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8
集团统一审计:现状意义及潜在影响 www.LWlM.cOm企业集团是由以股权或家族为纽带的多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组成的。在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集团可能是&ldquo;典范&rdquo;,也可能是&ldquo;寄生虫&rdquo;(Khanna and yafeh, 2007)。企业集团可以通过监督、......
何为儒家之道(一)
发布时间:2023-05-03
译者按:本文原为杜维明先生为Arvind Sharma所编Our Religions一书撰写的第3章,笔者译出后收入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 现代 性》(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2001),作为该书下部。 一、界定儒家的精神性 我们......
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11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 内涵 意义 论文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在......
简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意义以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6-09-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促进了新领域技术的革命与发展。在机械工程中,利用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形成机电一体化,大大改善了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结构、产品构成以及生产管理方式。因此,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
探究一种现代儒家道德哲学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3-01-27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澄清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儒家传统道德与现代龌龊性的讨论己经很多了,相关学术成果也颇为丰富。龌龊既然如此,本文就无需拾人牙慧,用一种简单枚举龌龊的方法来罗列它们两者之间的诸多差异。虽然这龌龊种罗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23
摘要:死亡观是 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 自然 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现是抑我的、消极的,......
一心一意为娃做一道菜
发布时间:2015-08-27
一心一意为孩子做一道菜,是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一米一粟、一瓢一盆中的专注、期待与享受。 在美国生活那几年,我是全职太太,每天都给豆豆做饭。回国后,我开始工作,家务活由婆婆帮忙,包括做饭。 婆婆每顿做的量很大,但是做......
大振雄风的第一次长沙会战及其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12
【摘 要】第一次长沙会战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挫败日军的作战计划,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以及提振人民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长沙会战;第一次;历......
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08
讲到儒家,多数人都会觉得儒家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的主流,并且在五四激进派看来,是中国问题的根源。这也是为什么五四的时候要打倒孔家店,把中国的坏文化的根割断,我们才能拥抱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原因;而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
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8
分析&ldquo;天人合一&rdquo;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宇宙、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实到改善人类存在状态的一......
论朱光潜的美学体系及其当代意义(1)
发布时间:2023-03-05
1 朱光潜美学体系的四维特性 朱光潜的文艺思想与美学理论体系(尤其前期体系),是颇具特色的。其建构体系的路向是:以&ldquo;出世一一入世&rdquo;二极性人生态度(艺术形而上学)和现代多学科的实证知识(心理、生理、文学、历史-一一艺术生理学......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
发布时间:2023-05-09
摘 要:儒家伦理中&ldquo;仁&rdquo;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ldquo;仁&rdquo;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 分析 ,从礼乐 社会 、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ldquo;仁&rdquo;的模式的本土性......
起草的意义和一般要求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起草的意义草拟初稿是文章写作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在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起草是构思的实现。起草是作者把自已的设计构思草拟成文,将无形的思想变为有形的文章的重要步骤。不管作者的选题如何......
浅析“讨论”一词的中国语境与政治意涵
发布时间:2023-03-15
一、讨论的准备 宪法是党领导下人民参与起草的。为宪法草案的讨论提供思想的基础和组织的准备,是宪法修改的决定者党中央的使命。 ( 一) 讨论的思想基础依据、批示与标准 彭真同志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及其操作合理性
发布时间:2023-02-08
摘 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职能不断转变与治理主体不断转换的双重逻辑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治理的传统视域,将权力之治与公共事务之治相融合,旨在实现国家与......
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08
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
浅谈中高职院校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意义及保障措施
发布时间:2015-09-16
摘要:随着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日程的确定,中高职内涵式衔接被提上议事日程。内涵式衔接对促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满足中职学生升学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理顺中高职专业目录、统一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明确中高职课......
一切如意 人生如意
发布时间:2023-01-27
古老中国用时间酝酿了许多美好词语,在其中,我们只舀一勺&ldquo;人生如意&rdquo;。这是一句对彼此人生最质朴最长情的告白。年轻的父母为新的生命带上一把玉如意,年迈的老人在床前握着子孙的手留下一柄玉如意,沙场归来的战士亲手为心上人带上......
“五位一体”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ldquo;五位一体&rdquo;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置生态文明建设于战略地位,成为世界首个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执政纲领的国家与政党。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研究我国现代管理理论形成、发展、创新的新学科,其内容应......
让每一个生命更有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04
特殊教育学校里生活着特殊的学生,他们同样应该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抛弃、不放弃,全校干部教师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在内涵发展上不断突破,让每一个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课程课堂突......
一个 小意外
发布时间:2023-04-21
语文课,老师用甜美的嗓音为我们讲解课文。突然,有位同学喊了起来:&ldquo;老师,有人流血了!&rdquo; 我们纷纷回头,老师快速地走到那个流血的同学跟前,查看情况。受伤的同学用纸巾捂住伤口,血染红了一整片纸巾。他的手上、校服上都是血迹......
浅论“上”与“下”的隐喻意义及其文体功能
发布时间:2022-10-09
提 要:本文力图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解读曹禺名剧《北京人》。其中,&ldquo;上&rdquo;与&ldquo;下&rdquo;构成的垂直隐喻建构一个和谐的隐喻体系,形成强大的评价功能,为我们解读该剧提供重要的认知参照。在它们构筑的时间、数量、状态、等级、方所以及距离等......
浅析机电一体化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3-07-24
机电一体化就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
发布时间:2023-02-28
[摘 要]儒家&ldquo;天人合一&rdquo;思想包含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应当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对儒家&ldquo;天人合一&rdquo;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生态自觉、生态经济、......
质量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05
纵观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人类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高速变革、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质量管理及质量文化的水平、内涵也不断更新提高。而另一方面,高水平的质量管理及质量文化作为一种反推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长期质量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质量文化体现着社会质量实践活.........
论周公思想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周公是三千年前殷周之际的大思想家、政治家。他身处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漩涡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深刻地研究了周初社会,汲取了周人在创建新国家的复杂历程中产生的精深思想,同时又融合了禹、汤、文......
浅探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09-10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伦理性特征。儒家文化关注人的心性、情欲、修养、境界、生死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本质上是以家族伦理为核心、以伦理教化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强调以 仁、义......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1.导论庄子对技术的见解,可发见于其关于知识的论议。在区分假知与真知时,庄子曾以技术为典型来说明后者。故将见庄子......
浅谈“儒玄双修”的开启及其经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28
当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相对于魏晋玄学,儒玄双修是东晋南朝士大夫的新思潮。但对其逻辑起点、兴起的时间上限、发起者及其学理论证,大都少有提及或语焉不详。本文试就上述问题提出一点看法,敬请方家指正。 一、东晋前期的儒学转机 南渡司......
关于毛泽东“健康第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11-14
&quot; 【论文关键词】 毛泽东 青少年 体育 健康第一 全面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是一个从科学发展战略......
国外政要、专家、媒体点赞“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5-09-10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ldquo;一带一路&rdquo;倡议以来,相关规划逐渐明晰,各方交流日益密切。国外政要、专家、媒体热烈点赞这个宏伟的创新战略倡议。他们认为,&ldquo;一带一路&rdquo;的设想从历史的辉煌中走来,必将向未来的繁荣走去。 ●俄罗斯总统普......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7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堪称博大、深邃,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老子的诸多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依旧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德育思想是其思想大厦中的重要方面,它散......
浅析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22
一、哈特法律实证主义的核心理论 ( 一)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哈特承认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他也承认法律会受到传统道德的一定的影响。但是他认为并不能因此就证明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就必然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或服从于一定的道德......
郑玄《三礼注》的思想史意义(一)
发布时间:2023-06-08
目 次 引言 一 汉代经学的整合与郑玄《三礼注》的出现 二 郑玄对《三礼》的基本认识 三 郑玄《三礼注》的主要特点 四 郑玄《三礼注》的主要思想 内容 五 郑玄《三礼注》的 影响 与......
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8
新历史主义&ldquo;文史合一&rdquo;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一、当今社会文化思潮主流的历史及现状(一)文化研究的产生及发展在当今西方学术界,文化是人们谈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也是经常出现在许多学者笔下的一个词语,经典文学研究正面临着文化......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01
[ 论文 关键词]礼乐 文化 [论文摘要]&ldquo;礼乐&rdquo;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 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ldquo;贵和&rdquo;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10-01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摘要:儒家的权变伦理思想在孔子那里并未做出详尽的阐释,但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意蕴、处世原则和方式,......
浅谈马克思司法公正观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2-08-24
温家宝同志曾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正义是一种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民主、自由、和谐等社会价值实现的根基。同时,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在制度构架中必然要考虑的因素。司......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7
&quot; 日本民族向来被认为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儒学作为日本历史上的外来文化,早已渗透、积淀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日本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更成为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各种论说所援引的例证。王家骅在中日......
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2-12-22
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 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 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一众所周知,人类的文明离不开文化。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
试论朱熹理欲观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朱熹理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即理欲观&mdash;&mdash;所谓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念成为其构建理学之本体论基础,亦为朱氏工夫论之基本取向。本文试图.........
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2-11-20
一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明离不开文化。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无疑......
谂邓小平忧党意识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07-23
&quot; 忧患意识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深刻关切而升华的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志士仁人大都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一碗热饭的善意
发布时间:2023-02-01
2014年3月16日早晨,91岁的翻译家傅惟慈先生突发哮喘。北京赵登禹路四根柏胡同口,80岁的史焕珍正在修自行车,看到一群人匆匆忙忙从巷子深处抬出一担架,傅惟慈躺在上面,救护车绝尘而去。 上午11点左右,傅惟慈的小女儿段小沫从积......
满一,包你“满意”
发布时间:2022-08-22
下士满一是该团四连炊事班长,虽说只在炊事班待了3年。却足战友心目中的大厨。此话不假,煎炒烹炸对他来说样样不在话下,他做出的菜肴,每次都让战友们大呼过瘾,肥而不腻的红烧肉、鲜嫩爽滑的清蒸鱼、回味无穷的糖醋里脊……“只要菜谱上有的,没有他做不出来的。”指导员王武杰说,别看现在满一身穿白褂、头戴高帽,操持起锅碗瓢盆悠然自得,可刚进炊事班那会儿他还满腹不乐意呢。“出了学堂就进厨房,整天熏得脏兮兮、油乎乎,.........
张伯苓的“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1)
发布时间:2023-04-14
内容摘要:20世纪初期,张伯苓先生把戏剧活动引入学校的教育领域,借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其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不但指引着南开戏剧活动的路向,也给当时的戏剧方式社会教育思潮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注释。他所倡导的......
浅析常变观中的辩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08-01
常变观,滥筋于《周易》,发展于中国诸家学派思想之中,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而毛泽东思想,是根植于深厚的中国哲学土壤之中,并师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结合时代情局,所形成的一个系统的、成熟的思想体系。毋庸置疑,二者都蕴含着......
反转“六一”,从教师到家长的一体化行动
发布时间:2022-10-23
每年的&ldquo;六一&rdquo;儿童节,幼儿园都要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大都以孩子们排练和准备各种节目表演给同龄人和成年人观看的形式为主。然而程式化的表演忙坏了老师,累坏了孩子,却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快乐,甚至有人质疑儿童节已成为&ldquo;过......
从儒家文化浅谈中国梦的丰富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3-07-13
一、从儒家文化看中国梦的思想文化渊源 现今的中国,中国梦的呼声家喻户晓,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然而,中国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其含义,最可反映其中心的大概可以概括为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最终实现国......
一次意外的指导
发布时间:2015-09-15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教授刘文典专门到北大图书馆,借校勘古籍用的参考书。他一进图书馆,便把书单给了一位年轻的管理员。只见书单上列的都是些珍贵的古书,末尾还备注着&ldquo;为校注书籍所需,请馆长准予借取&rdquo;。管理员不敢怠慢,赶紧......
浅谈儒家诗教的另一支流
发布时间:2016-07-01
儒家诗教是儒学研究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谓累累然也,但儒家诗教在流衍的过程中发生着复杂的擅变,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覆盖面相当之广,却仍然有待补直罐漏之处。其中,从儒家诗教这个源头活水产生的一......
散文创作中的集体主义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2-12-07
1.由现代性而来的文化集体主义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性的起源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的转折相关,而人本取代神本的本质是人成为主体,以主体的姿态和思维视角来面对整个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所以,现代性的核心是人的主体......
管仲的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7
管仲,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zz年一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从约公元前685一公元前645年之间主持齐国政务长达41年之久。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当时成为春秋时代诸侯国里第一个霸主。管仲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周......
童话大王一家三代:童话大王一家三代:
发布时间:2023-02-09
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三代人,现在最大的梦想是第四代能培育出一位大学生,然后三个人会兴高采烈地围着他(她),把毕业证撕个粉碎,告诉他(她):先闭眼,再毕业。只要活着,永远自学不息。 这特别的一家,就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和他的......
论述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述新历史主义&ldquo;文史合一&rdquo;观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一、&ldquo;文史合一&rdquo;观的理论贡献(一)更新了对文学和历史二者关系的认识新历史主义的&ldquo;文史合一&rdquo;观,更新了我们原有的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认识,在传统历史主义看来,文学文本是一种历史......
论儒家关于“时”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要:儒家“时”或“四时”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知识,构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时”体现了宇宙与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节律,自然万物随“四时”的演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顺时”“适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根本价值;“违时”“失时”都会对人与自然造成损害。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利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化,就必须应时而变,顺时而为,与时偕行。因此,“时”就被赋予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成为处理人.........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创立过程、内涵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22
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着一条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实践证明,上述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尤其值得大书特书者,便是伴......
观《山子的一家》有感
发布时间:2022-12-18
2月27日晴《山子的一家》是一部苦情电影,故事情节感人肺腑,它不仅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更是向我们讲述一个道理:生活的磨难会鞭策着你向更高的人生目标迈进。这个影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集合了亲情、感激之情、孝心、坚强等诸多因素。小山村的贫穷赋予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任劳任怨和厚道淳朴的品性,生活的辛酸与磨难造就了他们大山一样的沉稳与坚毅。在山子生日那天,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一家人高高兴兴、无忧无.........
列宁“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12
摘 要:列宁晚年,为了防止官僚主义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制约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和制度创新,形成了依靠执政党党内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ldquo;三位一体&rdquo;的权力制约思想。列宁的权力制约思想和制......
孤独是一种生意
发布时间:2023-07-26
甚至这些流动的空气 也是孤独的。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 我把嘴巴交给异性 把眼睛交给异性 把皮肤和手指交给异性 把孤独也交给异性 热爱夜晚的空气 就像热爱你身体的起伏 热爱啤酒的味道 就像热爱你分泌出的任何一......
简析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12-14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ldquo;简析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rdquo;,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孔子的一生处事为人则处处体现&quot;权&quot;。但在《论语》中仅三处提到&quot;权&quot;,如:&quot;......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7
&quot; [论文关键词] 儒家思想 仁学思想 中庸思想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2-09-26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的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便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使得各国加强了了解好合作,但是也将会给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
孤独是一桩生意
发布时间:2015-08-24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要像森林、岩石、露水和野草一样忍受黑暗的孤独。21世纪的我们,可以去快乐地迎接黎明,却没法去淡定地迎接黎明到来前的孤独――&ldquo;忙什么&rdquo;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元素,&ldquo;你寂寞了&rdquo;在对话中成了一种讽刺,&ldquo;寂寞......
“多此一举”有真意
发布时间:2023-07-10
早就听说美国人的垃圾处理是一门学问,不但生活垃圾、报纸书籍、矿泉水瓶易拉罐等要分开处理,就连扔垃圾的日子都是不同的。这次去美国进修,我不仅切身感受到了美国的垃圾文化,更对美国人扔废品的细节处理&ldquo;刮目相看&rdquo;。 到美国的......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12
【摘要】:忠孝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它自己的起源、发展轨迹,既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
你责怪一个人审美是没有意义的
发布时间:2023-01-18
时隔多年,再一次来到(清华)西阶,跟过去已经完全不一样。15年前,我在这里学过信号与系统。当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多年后会在这里讲音乐。 有人说,如果在清华不考试的话,很多人愿意在这儿生活一辈子。我能够理解这种美好校园的感......
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
发布时间:2023-01-30
现代性的冲突 现代性的冲突:历史的根据 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立场不难理解,但现代主义的反现代立场似乎就不那么理所当然了。至少需要深入的辨析。假如我们仍沿用现代性反对现代性的悖论表述,那么,一个隐含的逻辑前提是至少存在着两......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21
&quot; [摘 要]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是日本新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理念或原则,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即:1)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2)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评价伴随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3)评价内在于学校、......
“自劾”的另一层意味
发布时间:2023-04-20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ldquo;自劾&rdquo;。这种检举自己过失的行为,因其饱含&ldquo;严格要求自己&rdquo;的成分,所以经常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褒奖。 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六》里说,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任命钟繇为司隶校尉,监察关中各路军队。后......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
发布时间:2023-06-28
作者:夏增民 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ldquo;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rdquo;。战国之季,《荀子》、《庄子&middot;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middot;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的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的道路......
青果: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意空间
发布时间:2015-09-08
一万多块老墙砖,六万多斤回收的旧木材,全部来自被拆迁的仓巷。五个月,其主人老唐硬是带领自己的手下,跟随木匠师傅与装修工人们一起,靠全部的手工活,完成了青果的整个装修。 脚下,有着包浆的老墙砖是松动的。老唐说,即使哪一......
浅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2022-09-05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大战略构想,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勾画出当今世界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推动下,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沿路参与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一带一路战.........
恩格斯的自然与意识辩证统一思想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0
[摘要]自然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在吸取前人关于自然与意识关系问题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实践的观点阐释了自然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恩格斯认为,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人的实践的产物,......
论现代媒体的传播意识
发布时间:2013-12-18
媒体的意识对传播行为产生支配和作用,并且贯穿于传播的全过程。对于现代媒体来说,传播意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同时还应增加传播意识的&ldquo;含金量&rdquo;。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说,媒体的传播意识即是事实在新闻工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只有上......
方文山歌词文学美体现及意义(1)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要:在流行乐坛中,台湾著名的作词家方文山,他的作品得到广大的歌迷的青睐和肯定。他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歌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诗意韵味十足,古典中带点现代特色,文字剪接宛如电影场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因而可以并且有必要对其进行......
华夷一体与元代纪行诗的繁荣
发布时间:2023-06-07
摘要:华夷一体是元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元代文坛,蒙古、色目文士大量涌现,他们有着四海为家的民族性格,所作纪行诗,多为亲自游历,有感而发。纪行诗在西北、东南的地域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且诗风多质朴自然、清丽喜人。在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民族文化传统作用下,少数民族诗人喜爱山水,善用拟人笔法,与山水风物深相契合。在混同华夷的文化环境下,上京纪行诗、奉使诗、奉祀诗也大量出现。从元代华夷.........
观万家红楼 品一家风味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 要: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评论也随之呈现异彩纷呈的状态。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评论派各有其观点。而作为评论派的代表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引用了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对早期红学研究做出了批判,......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精华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些作家一辈子 就写了一本书
发布时间:2023-01-23
在世界文坛上,有一些作家一辈子只创作了一部小说。这其中,有些作品与作者的亲身经历高度契合,比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都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感悟;而另一些则全然相反,譬如从未有过感情经历......
归来:一个穿越历史现实的意象
发布时间:2022-08-04
摘 要:《归来》是张艺谋根据当代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又一电影力作。电影以独特的美学意象表达了张艺谋对人生与人性的独特思考,赋予了&ldquo;归来&rdquo;意象以崭新的美学内涵,是一次穿越历史与现实的独创性努力。《归来》......
“一国两制”理论的国际法意义(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5
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两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的&ldquo;一国两制&rdquo;理论,深感它不仅是统一祖国的伟大理论,而且还突破了原有的国际法理论范围,是近年来国际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指导国际法的实践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ldquo;一国两制&rdquo;......
现代性隐忧与儒家道德学说体系之重构
发布时间:2019-12-02
摘要:“现代性隐忧”在当代中国社会引发出一些道德难题。功利与价值关系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公平与平等关系间的不协调以及国人道德观中出现的“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主体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儒家道德学说对“现代性隐忧”进行化解,存在较大可能性。但传统与现实间的张力又促使儒家道德学说必须进行体系重建。重新诠释道德范畴内涵,将“德得相通”原理与和谐社会建立相联系,在新的意义层面托举“内圣外.........
电影《观音山》:“家”文化透视下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 要:中国电影中关于两代人之间的故事并不少见,而且&ldquo;家&rdquo;文化一以贯之。《观音山》打破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尾,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缺失家庭这唯一的信仰后,人们能否在绝望中反击?电影《观音山》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不同人的答案。 ......
沉下身子解民困一心一意带民富
发布时间:2023-04-09
2014年,仁怀市从各单位选派400名干部,进驻重点村开展帮扶工作。一年多来,干部们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需,协调项目帮扶资金4859万元,驻村工作组交出一份令人欣慰的成绩单,得到群众普遍赞誉。 &ldquo;通村路还没有硬化,村民出行不便......
论人的主体性问题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01
&quot; 论文关键词:主体;客体;主体性原则;普遍必然性 论文摘要:主体性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原则,对它的论证和研究,构成了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主体问题产生、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主体性原则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