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0:10:37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
时间:2023-08-07 20:10:37     小编:

摘 要: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 分析 ,从礼乐 社会 、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 中国 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等级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 现代 公民意识的“善”,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性,就必须 研究 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关键词:儒家伦理;仁;现代公民意识;公民伦理

Abstract: The pattern of “benevolence” of Confucianist ethics was derived from common human character,emotion and sociableness,varying into benevolence in household,government and behaviour as a system of norms for public morals. An analysis of its cultural character,Conficianist “benevolence”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hina-characteristic tyrant society from propriety and music society through clan society to patriarchal society. In terms of its spiritual meaning,this benevolence applied only to a hierarchal arrangement of society. Just as those factors involved in benevolence in Confucianist ethics are not exactly equivalent to the “goodness” in modern civic awareness,so the pattern ofConficianistic “benevolence” doesn't agree with modern civic sense.

Key Words:Confucianistic ethics;modern civic sense;civic ethics

一、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决定中国传统庶民与士人心理及行为的实质 理论 ,而生成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境遇中的儒家伦理,带有一种道德上的准宗教感。儒家伦理的价值理性是仁,基于对仁的核心意义的认知。倡入世、言人事的儒家伦理并不强调理性立法,它希图以仁所开出的实用理性来塑造其所支持的人伦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本体论上,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是在贴切性上一种典型意义的本土心 理学 。

基于本土的契合性,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广大民众与其社会 历史 、文化生态及 经济 脉络密切融入的调和。它既是经验整合(empirical integration)的结果,也是同化性合成(assimilative synthesis)的结果。儒家伦理的规范准则,是置身“仁”的模式的历史处境。 在孔子看来,刚毅木讷是四种趋近“仁”的品质。《康注》言之:刚者无欲,毅者果敢,木者朴行,讷者谨言。不屈服于物欲,不张扬于形式。在质朴无言中,接近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境界。对仁之品质的成全,需要在“亲亲、仁民、爱物”的展开中,达到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所说的“一体之仁”。一体之仁的逐渐达成与逐渐外化之过程,是“为仁由己”。从自我的修炼,以至于无穷。这种道德理念的对外扩展,使仁爱的差等性逐渐走向普世价值。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认为,孔子把仁塑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心理结构,仁也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心灵。儒家把仁根本建立在日常家庭生活的情感关系上。人伦日用的基本交往是与家庭成员的活动相随的。所以其中也隐含着基于血缘关系的血亲伦理。人性之本根,也从家庭之亲情推之以社会生活的互惠。

关于仁,后来者的认识也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蔡元培认为:“仁”乃“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注: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章。)。梁启超则认为仁是一种同类意识,他说:“仁者何,以最粗浅之今语释之,则同情心而已。”(注:梁启超:《先秦 政治 思想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本论第3章。)钱穆先生则认为:“仁者从二人,犹言多人相处也。”[3]

儒家伦理中的“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以道德自我的无限开展作为基点。它在社会体制、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层面所塑造的仁政与礼治的格局是融合在一起的。仁在精神根底处高于礼。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活就受道德条件决定。仁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道德条件。”仁政既是一种制度安排,又是一种道德呈现。《论语·颜渊》中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施仁政必须从修身开始,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是一种追求情理模式的家族主义伦理。《孟子·离娄章句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种互动式的情理模式是一种仁的模式。仁是儒家伦理的根本范畴,是孔孟人性结构的根本理想。在孟子看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4]《离娄下》。儒家伦理在人性论上一般是倾向人性善。而孟子之所以认为人性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由人性善而来的人之仁,是一种良知良能。如同孟子所言:“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仁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品德。

除了顺应孟子人性善的不忍人之心之外,儒家伦理之仁与中国古代社会氏族伦理政治的孝道紧密关联。一种神秘性的敬畏情感既来自对夏商周时期圣王君主的虔诚,也带着与礼制相关的原始宗教般的服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学而》按朱熹的理解,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这是人类上古 时代 以来就有的一种族群意识的自觉。这种古已有之的仁之情怀与社会心理是具有传承的力量。历史风俗的演化,在上行下效的教化交融中成为社会群体实践的准则。在对祖先的崇拜中,一种来自丧葬礼仪的原始宗教意识,在道德的积淀上使仁成为古代社会自我意识的核心。

儒家伦理以仁为先,孝悌在仁中。孝为对父母之孝,悌为对兄弟姐妹的友爱。《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来源于古代中国氏族伦理的一种敬畏与崇拜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外在的一种仪式规定,也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姿态。它更多地已内化为一种传统人群的特殊情感。从孝到敬,这种特殊情感有着 自然 而然的转化。从祭神的畏惧到祭祖祭宗的崇奉,在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外,它实则也是出于对道德律令的遵守。如同康德所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孝作为道德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它以自然的血缘纽带作为基本联结,是神圣的不可超越的,对中国古代人来说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令。

孝作为家道之仁,不仅仅是家庭性的私德,也成为了社会性的公德。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不再是抽象化的理念,也不是形而上的教义。孝从一种宗族礼仪,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标准,一个社会的道德标杆,也是一种深层情感的紧密关联。孝与不孝,由此远远超出了家庭生活道德品行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与社会稳定的根基。但在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的 法律 体系中时时见之的例如连坐、诛九族等连带责任,又是家族主义的明证。

以孝治天下,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王道政治的常规。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少有操行,以孝闻”。孝亲成为家道之仁的核心,它进而表现为尊君。因此在“父为子纲”的基础上所推演而出的,则是“君为臣纲”的政治伦理。尽管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5]《子道》之说,但在汉唐儒家之后“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道之仁便成为常规。 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修身开始,在儒家伦理皓首穷经的道德教化下,“仁义礼智”所塑造的道德能力超强的个人,在“内圣外王”的道德逻辑进路中,凭借一种先验式的道德占有,找到了一条把握自我教化的人生之道。而诚意的内在历练对儒家伦理来说又是极为关键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仁的外化在政治路径上的选择是王道。如《中庸》所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而成就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需要一种时时自我反思的道德反省。道德能力强的个人,其自我的反省能力也强;道德能力弱的个人,其自我的反省能力也弱。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在能自悟、促反省的道德践履中,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士人其道德心理的体验是无尽的,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道德责任,而且连带着对君主圣上与封建朝廷的道德义务。这种臣民对君主尽心尽责所履行的道德义务,反向上成为了君主对臣民居高临下所发出的道德命令。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士人其道德意识是清明的。明断是非,辨别善恶,厘清真假。人之道德行为的实行需要一种自知与自明作为支撑。在耻感心理和罪感意识的提醒下,成就光明正大、惩恶扬善的道德行为。

二、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地域性与差序格局

从其文化属性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从礼乐社会、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以仁体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塑造的是社会结构内部超强的亲和性与粘合性。从亲亲到尊尊,由之而来的仁已以人伦日用的道德的形式成为宗法关系的核心之道。“因为在中国,社会与伦理是重叠的,为了显示传统社会的特殊性,往往径称之为伦理社会,也有人说传统中国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根据这个理解,对应上述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我们可以说传统伦理是家族中心的,因为以村落为中心的社会,多半就是一个家族,家族的长辈为伯叔,晚辈为子侄,同辈则以兄弟相称。五伦中有三伦(父子、夫妇、兄弟)属于家庭,其余君臣、朋友虽非家庭成员,但基调上完全是家庭化的……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特别重视的是‘情’,情是维系伦理关系的核心……儒家坚持爱由亲始的等差之爱,就是因为这种爱最近情。……这样特别重情的伦理,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狭小而孤立的环境里,是产生不出来的。”[7]

儒家伦理中的“仁”的模式有一种对应于传统中国专制政治社会结构的倾向。其中作为专制社会基础的臣民是统治意志的奴隶。而高居金字塔顶端的君主用来奴役臣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足以摧毁一切自由人的意志。建立在道德政治之上的君权,不仅在对广大臣民进行奴役,而且也在形成对君主自我人格的强制。这种君权以一种君高临下的奴役,形成对广大臣民的政治钳制与精神控制。臣民以习惯性的意志服从来遵守君主政治的基本格局。儒家伦理中的“仁”的模式塑造了传统中国一个以道德威望来体验臣民敬畏与服从的政治统治模式。由于儒家政治在政权上的道德政治运用 问题 ,它并不可能在实质意义上创造一个人人皆依其努力改变其社会地位的自由社会。“儒家只指出人君可以‘易位’,提出了征诛与禅让的两种易位形式,同时指出了操易位大权的应该是人民。但人民如何去行使此一大权,则没有提出解答,而要等待今日民主政治的实现。”[7]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所信奉的不可挑战的天权,是传统中国封建社会古已有之的自然崇拜。在“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传统合法性面前,“君权神授”的思想逻辑赋予君权以天权一般的神圣性与庄严性。它是无可超越的。它对广大臣民的宰制是一种人格与精神上的控制。在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奉面前,臣民甘愿献出属于个人的主体人格,并且服从于君权所塑造的谨守分寸的儒家伦理。《大学》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从家庭伦理、政治伦理到天道伦理,孝敬父母、忠诚君主与敬天畏天的美德吻合在一起。《孟子·离娄上》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主品质的至关重要,君主意志的一言九鼎,君主权威的天下臣服,所塑造的传统合法性是极具魅力的。

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 分析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差序格局。所谓差序格局是一种等级制的安排。这种等级制的伦理格局是爱有差等,也是敬亲有别,更是 社会 不平等的体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4]《滕文公上》差序,既是一种等级尊卑,也是一种社会秩序格局。如《中庸》说:“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这种等级意识形态的存在,使百姓只能成为“治下子民”而善待,而非认为是“ 政治 主体”而让渡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完全是以君主的视域而建构的。在这种“家天下”的治国模式中,君臣民的等级分布是一种不平等社会结构的呈现。

差序格局蕴育了一种尊卑有别的差序伦理。差序伦理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其上下尊卑的君臣民的等级关系是根深蒂固的,并涉及传统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体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模式,在维护封建社会政统的意义上塑造的是君主的权威伦理。

《论语·季氏》有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的至尊地位是上天赋予的。诸侯无以抗天子,因为不仅天下士人不从,而且也不具备道德合法性。而在孟子的社会分工 理论 看来,劳心的君子其社会地位必然在上,劳力的百姓其社会地位居人后。因此劳心者作为统治阶级,劳力者作为被统治阶级。这种等级伦理模式不是建基于理智及知识之上的分辨,而是建基于信仰者基于传统合法性对权威势力的遵从和依附心上。

在此,臣民的自主意志完全已被他人操控。个人的自主完全让位于他役。一种纯粹的自我感知已被谨守分寸的规矩感所取代。这样一种典型的而又既定的传统人文生态环境,是奴性文化传承的遗传基因。君主的价值自觉在于为政以德、修身以仁政,臣民的价值自觉在于谨守分寸、不逾规矩,广大臣民不仅在受到君主的强权奴役,而且也在受到一种依赖性的奴役意识的压迫。

君主对臣民的奴役是一种权威意志的凌驾。它剥夺了臣民作为人的主体意志,并且侵犯了臣民作为人的主体人格。臣民已麻木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他们既不求自由,也不觉得不自由有什么不好。在一种自甘于不自由的状态中,自趋于奴役的行为都成了 自然 而然。他们不仅没有任何恢复自由的期待,而且从根本上对自由为何物盲然无所知。

而对一般意义的为臣之道来说,“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5]《臣道》。

臣民的一切言行、习惯、思维、性格与心理结构,已深深地镌刻上顺服与依赖的烙印。他们不仅不能公共决定公共生活的事务,而且甚至不能自主决定个人生活的事务。他们听从于君权的支配,把个人的意志完全蛰伏在皇权崇拜中。其权利主张在保全个人生命与安全的基础上,别无他顾。这是 中国 封建社会传统秩序的必然。

当然,为了对差序伦理提供合法性支持。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也对君主的道德品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荀子·君道》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磐也,磐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而为了完备其中的正当性,仁义之名便被贯穿于其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怀抱的政治理想是一种仁政所带来的心悦诚服。民众内心认同,才会有真正的归依。它摆脱了宗教性道德的神秘经验,在成仁取义的层面上重视用德行与礼制来管理与规范。而其中所固有的尊君抑民的内涵是封建性君民伦理的必然。而在秦汉以后封建帝国的专治体制下,在家族血缘关系与自给自足小农 经济 的 影响 下,控制人民的权力结构逐渐定式化,政治与伦理被封建纲常教化捆缚在一起的。

总之,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是一种深度人格悖论的伦理。一方面,它带有尊君崇圣的人格崇拜;另一方面,它又带着一种深厚的奴性意识。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润的臣民,其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封建专治制度下的君主是主人,而千千万万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奴性的臣民。臣民体现为被压迫与被奴役的对象,其主观能动性被消融在客体之外。臣民是没有自主意志的人群,他们作为被治理者是既没有政治能力,又没有政治功效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自主判断往往消融在他者的意志与命令之中。一种顺从的个人主义,令广大臣民顶礼膜拜在神圣的君权面前。

可见,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其实是一种主张奴役与顺从的臣民伦理。这种由君主发号施令的仁政也在于统治者的价值自觉与责任担当。封建社会的外在秩序需要一种君主的无限威严;另一方面又需要在下群众的顶礼膜拜。

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对基本人权中人之自由权有着先天的漠视,那么它也可以被解释为在中国传统社会背景下体现 现代 公民意识的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体恤爱民,一方面明德慎罚。大致成书于西周之初的《尚书》就已留下保民、敬民的传统。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君主的天下,就不能失其民;而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就不能失其民心。《尚书·泰誓中》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最高的道德诉求上,天命与民心紧密关联,甚至天意与民意等同在一起。

但这种民本理念,却难以达到真正的民治。能做到“与民同乐”的君主,也只是基于自己统治的需要,才做出些许民有、民享的形式。而在实质上,老百姓作为君主治理的对象是没有真正权利可言的。为了百姓,依靠百姓,是一种仁政的姿态;在切实意义上,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文化特点是王道之治、家族主义与义务本位,仁君爱民在宗法人伦主义的体系内,相反地产生了广大人民对君主服从的义务。特别在外王的致仕路径选择中,政治化的儒家其意图显现得非常明显。君臣的名分是不可逾越的,它是封建社会古已有之的政治秩序。君应该具备的是德与能的成就,在孔子看来“有德者必有其位”,而先天居于上者、保有其位的根本就在于所谓的德能。

在此状况下,与现代公民意识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道德救赎,才是最终的法则。以共同体的公共利益为优先,以契约的合理性联结,社会整体才能被看成是一种高于君主的存在。

三、与现代公民意识相匹配的公民伦理

如若判断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那是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善”。它在禁扼人格与压抑个性的程度上是无从用个体的自主生活来保全生命个体的人本权利,是不可能形成体谅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独立、自主与平等生活的社会伦理规范;而且中国传统家族社会血缘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其实质上也是与现代公民意识其内在精神相违的。 现代公民意识强调公民权利的天赋拥有,它不受其他任何人为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它是以公民自身的存在为根本,从尊重公民的生命权开始,捍卫公民的人格权与言论权,保障公民的财产权、政治权与社会文化权。在权利的赋予下,公民既是政治的主体,也是伦理活动的主体。公民既拥有私人自主的自律人格,同时又有向共同体成员敞开、追求共同体利益的公共人格。

现代公民意识从其自主性出发,主张一个公民在非公共生活领域中接受一种道德规则而拒斥另一种,其最后根据和最高权威往往是公民自身的道德价值判断。公民为自身立法,并且成为私人生活领域道德价值惟一的立法者时,其个体自由与独立人格是受到充分保障的。当然它并不与公共领域的非个人的、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道德权威构成冲突。因为公共领域带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并非个人在私领域的道德自由所能锻造的。集合了众多公民的意志而形成的道德共识,与公民个人的道德意志自由之间也处于一种张力之中。

因此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意识,就必须 研究 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公民伦理在实体的层面上是公民本位主义的演变。它并不是无所期地抬高公民的地位,而是从最普遍的意义上确立公民在社会共同体中的行为规范。公民本位,表现为既不是贫民本位,也不是富人本位。它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尊重,是对每一个共同体成员权利的捍卫。人的自由自主的社会公共活动是合乎人的本性,也是符合建基于理性自律之上的公民伦理。

从其强调个人自主与社会共识的内在属性分析,公民伦理的产生与现代法治国背景下的民主机制紧密相关。在西方世界世俗化的进程中,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得以确立,民主社会价值观平等的原则毋庸置疑。“所有的个人,不管他是谁,均在政治决定和使政权具有合法性当中发挥同样的作用,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一种在社会生活中近乎是自然天成的已知条件。虽然妇女的投票仅在半个世纪前才开始,但它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是一种极为遥远、让人异常淡漠的 历史 。它把我们带回到了对我们来说好像是某种近代社会中的史前 时代 、几乎无法理解的时期。”[9]1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奴役与被奴役的封建社会机制被去除,不仅恢复了公民的人身自由,而且使公民自主性决定的权利在公民伦理维度被大大扩展。 其次,在西方政治民主的普选体制的 发展 中,扩及所有公民个人的选举权,使公民权利、政治经济权利、社会文化权利与理性观念的自主意识结合在一起。它是一场政治参与史上的公民运动革命,也是社会思潮史上公民共和主义的折射。公民是社会共同体的主人,也预示着公民不仅是个人事务的裁决者,也是社会事务的决定者;公民之间平等的关系,使公民主体意识被社会成员广泛一致地承认。公民从消极地服从政治权威,到自行确立自主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遵守具备社会共识的公共意志。公民伦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随公民思潮的演进而酝生。

再者,触及地缘文化的宗教意识,使公民伦理体现出对人之个体尊重的精神 哲学 。犹如“投票权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可将其与被认为是更真实的经济或社会平等概念对立起来的形式上的自由(权),就像对民事平等一样。与之相反,政治平等在远离一切先前已充当了西方社会中平等价值观之基础的自由主义或基督教的表象的情况下,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9]3从个体范畴的平等到政治活动中的平等,西方公民伦理观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基督教文化影响。人在上帝面前所保有的无差异的尊严,是一种社会平等在精神层面的基础。“基督教的力量和独创性,曾经重新构成了社会团体的观念,即通过赋予它一个惟一的圣父把它理解为一个亲友统一体;是把它设想为一个不排斥任何人的全体;是让其成为一种改变、扩大与革新继承下来的社会形式的集体存在。民事平等与经济平等,来自一种对同等的尊严以及对彼此独立的团体成员予以保护的同等需要的相同理解。”[6]3在基督教文化的地缘环境中,公民伦理既继承了基督教教义中天国子民一律平等的思想,又试图超脱神权的支配意志对人权的强力主宰。而且公民伦理把权力合法性与公民自主权、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公民资格与公民平等、政治参与和公民自由的关系做了有效的平衡与连接。

总之,与现代公民意识相匹配的公民伦理是一种强调公民道德平等的社会规范,其在理念意义上是西方社会近代政治思想史的主轴之一。在一个法定的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服从与抗争、自由与压迫,始终构成了一种矛盾的张力;而从自由民主的国家体制的建立,到普遍选举制度的完善,以至于公平正义的社会机制的健全,在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政治伦理文化系统中,每个人所履行的社会权利与他所承担的社会义务是对等的,是相辅相成的。所有公民在社会公共事务的决定中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而在西方社会共同体主义的促动下,一个真正的公民共同体也正是一个平等的公民社会。其中所蕴含的公民伦理,不仅以对个体意志的尊重作为社会民主机制的基础,而且在公民之间的相处中形成彼此相互认同的格局,实现公民之间相互关系的平等,创造和谐与信任的社会共同体秩序。

[ 参考 文献 ]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钱穆.论语要略[M].台北: 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7:77.

[4] 徐克谦.《孟子》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 荀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6] 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7] 徐复观.中国自由社会的创发[M]∥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63.

[8] 梁启超.新民说[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56.

[9] 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M].吕一民,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意识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09-08
[摘要]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公民参与动机的源头和由来,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意......
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17
" 一 前 言 近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巨变与西方文化的冲击,追求现代化成为最主要、最迫切的文化课题。而“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当然也成为知识分子最深切的文化关怀与焦虑。不过,征诸两岸三地(台湾、香港、大陆)......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儒家文化的内涵,阐述了儒家文化的特征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的意义,探讨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影响下,如何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建设的策略:转变观念,提高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健全公民道德建设机制,完善制度;丰富活动......
儒学“为政以德”传统与现代行政伦理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 要:儒家“为政以德”,特重官德修养,不仅是儒家“治道”的基本理念,而且由于儒家“治道”讲求的是透过德治而使整个社会达到理想境地,故其又是儒家政治哲学最主要的内容,内含着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隐含着中国......
儒家伦理学对西方伦理学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2-12-28
〔作者简介〕李慧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
“道在人伦日用间”:儒家伦理日常生活化表现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20
【摘要】儒家在传统中国以贯彻“道在人伦日用间”的思想、实践原则而充满活力。换用现代术语,儒家之道是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和延续空间,而“日常生活......
试论儒家伦理轻视公德的负面效应
发布时间:2022-12-12
传统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 问题 , 目前 正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本文试图围绕家庭私德与 社会 公德的关系这一契机,通过对孔孟儒学基本精神的 分析 ,在充分肯定传统儒家伦理对于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着......
探讨儒家“以德治国”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相当完备的行政伦理体系。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当时诸子百家关于德治的争鸣.........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其现代性转化
发布时间:2023-06-15
摘 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主体,源远流长,其对于构建中国人精神家园、建设中国和谐社会和化解当下各种文明冲突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儒家在其历史演变中,日益发衍出的契合封建集权统治的思想,对于当下民主时代儒家思想的......
浅论儒家“君子人格说”对企业家伦理精神培育的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 要 实现个体的终极人生价值,成就个人完美的人格操守,一直是儒家人生哲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批判地继承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当代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培育和完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时期有着......
论儒家关于“时”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要:儒家“时”或“四时”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知识,构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时”体现了宇宙与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节律,自然万物随“四时”的演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顺时”“适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根本价值;“违时”“失时”都会对人与自然造成损害。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利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化,就必须应时而变,顺时而为,与时偕行。因此,“时”就被赋予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成为处理人.........
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生成与培养问题
发布时间:2023-05-29
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生成与培养问题 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生成与培养问题 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生成与培养问题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是公民产生立法要求的前提,亦在法律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和提升我国......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发布时间:2022-09-26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很重视天人关系,强调只有人类和自然界形成和谐与统一的天人关系,人类社会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
现代公民意识之人格意识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
发布时间:2022-10-20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也日益提升;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主政治也在不断进步,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要求也就愈加明显。在学校教育体......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7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儒家的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的研究;儒家......
儒家思想与中国民主
发布时间:2023-02-23
"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20世纪实现民主转型。进入21世纪后,仍然有一部分“特殊国情”论者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基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决定论的逻辑,......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发布时间:2023-03-22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内容提要: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区别和分析,本文即试图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
儒家家庭伦理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2-11-19
儒家家庭伦理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嬗变 染和家庭故事的探索。通过上述语料库的定量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谭恩美是一位擅长以中国为背景讲述家族故事的华裔作家,其作品《接骨师之女》是一部探讨家庭伦理的家族小说。谭恩美对东方家族史和血脉......
童话中的社会伦理与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3-05-07
关键词:视觉空间;类型人物;镜像;社会伦理;意识形态摘要:几乎所有童话故事都在某种程度上再现社会伦理与意识形态。《白雪公主》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但在拉康与福柯的视觉空间里,这则童话对上述二者的再现又超越刻意否定与丑化王后的传统叙事空间。通过一面会说话的镜子奇妙地成为“谁是最美丽的人”的判断主体,身为继母的王后对“美丽”镜像的偏执实质上得到祛魔,从而将缺席在场的国王及其欲望暴露出来。国王的隐晦现身使童.........
关于现代家居中家具实现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 家具 实现模式 定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现代家居中家具三种不同实现模式的分析和比较,指出现代家居中家具完全“个性化”大规模定制方式将变为主要实现模式。 家具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活动必不可......
论生态公民与公民生态意识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 要: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同物质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并列,合为五位一体,共建设美丽中国。”......
当儒家伦理遇上企业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05
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先生已经去世,外界也在关注新加坡未来的走向,这个城市国家是由多个种族和文化拼接起来的。笔者曾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光耀的政治哲学思想:有儒家传统思想的理想主义者通过马基雅维利式的手段,实现霍布斯式的秩序以......
儒商与企业伦理
发布时间:2023-07-27
[摘 要] 商品经济在现代化的潮流下,工具理性高于价值理性,见利忘义导致商业伦理败坏,造成种种社会的不幸事件。本文先对西方“现代性文化”之本质作扼要引述,强调杰出的企业取决于企业的精神文化,文中追溯先秦儒家的基本伦理观念......
浅谈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 要: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公民、公民伦理与社会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3-07-03
" 一 对公民健全生活的推崇,是公民伦理存在的情感基础。着眼于公共领域美德的培养,何谓公民伦理,这是一个仁智交锋的问题。基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与社会合法正义的塑造--这两个基本理念,公民伦理不仅是着眼于社会共同体成员在交际生......
基督教与儒家核心伦理价值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11
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中国儒家伦理价值观中最重要的道德准则,本文前半部分将从三纲中的两纲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两个方面为引入点,以来讨论基督教与儒家伦理价值观中的不同点;基督教与儒家之间有一个共通点,即两者都强调爱,虽然仁爱......
浅论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2-12
" 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伦理思想 大学生 道德情操 塑造 论文摘要: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实意蕴及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内涵切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义......
法律意识现代化之模式分析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02
【内容提要】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是世界不同国家在法律意识现代化过程中解决传统与现代、本国传统与外来文化影响的关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范式特征,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民族特色问题。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划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中儒家人本思想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6-21
以史为镜,古为金用,不仅能够将优良传统继续传承,还能够创新现代文明。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就可以借鉴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使管理者能够科学、有效地管理团队、企业,能够有效激励员工为企业服务的热情。本文将研究儒家人本思想在现代......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战略
发布时间:2023-03-15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创新。本文试从现代化建设切入,对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的关系及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各位方家。 一 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
对当代新儒家民主理论的评价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格平等的思想是民主思想的种子,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儒家能够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道德资源,儒家可以通过民主政治实现道德主体的客观化。认为儒家思想既包含有利于......
浅谈儒学中的道、德、仁
发布时间:2022-12-07
第一章 道 《论语》中称是天命令孔子去复兴道。在人们的理解中,天是一种无法理解和无法预知的力量,作为一种非人格的指令力量,类似与命运,是人类无法违背的。正如《论语》中所说,孔子的任务是去找到人类的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
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07
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论文关键词:儒家孝道;传统社会;社会稳定;当代省思 论文摘要: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
仁政与仁术:供港制度的现代反思
发布时间:2023-02-09
【摘 要】香港乱象激起了陆港两地部分民众的情绪对立,供港制度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作为官方话语体系中的“政治任务”,供港制度似乎是中央赋予香港的特权。实际上,供港制度并不是一种“特供”制度,而仅仅是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供给制......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发布时间:2013-12-19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摘 要:民法现代化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制度(身份)以及近现代民法......
建立现代儒家企业制度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 现代 企业 制度及其缺陷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 的企业组织和运作形式,它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前提,以有限责任的财产组织制度为核心,以科学的治理结构以及专家经营为表征。 现代企业制......
现代新儒家重建本体论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3-03-23
一、传统儒家的本体论 本体论不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概念,而是西方的舶来品。探讨传统儒家哲学是不是存在本体论思想,是研究宋明理学本体论根源及当代新儒家对本体论的重建的思想源泉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先秦儒学形而上学的问题与占希腊哲......
基督教的爱和儒家仁爱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9
仁与爱都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但相较于基督教所提出的一视同仁的爱,儒家的仁爱给予的标准则更为严格。面对好人、恶人,我们应该有差别的对待还是同等对待?对于这个问题基督教与儒家的回答可谓南辕北辙。《马太福音》中耶稣曾教导他的信......
民生政府与公众环境意识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现实中许多做法都与真正的环境意识渐行渐远,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欠缺有关,又与当下奉行的教化原则有关——宣传了这么多,总有一句你该听吧?但空话起不了好作用,反倒引起民众的反感。如果政府关心民生,民众会体会到国家真......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
发布时间:2023-05-12
作者:任剑涛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在此,讨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问题的指向,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那......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剧审美取向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27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剧审美取向探析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代表的是主流价值观。由于受忠、义、礼、智、信等儒家传统道德理念的影响,社会上早已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规范。例如,忠诚、信义、善良、孝顺、隐忍、......
现代民主政治与现代国家审计
发布时间:2023-03-18
哲学 使人聪明, 历史 也使人聪明。哲学使人思维得更正确,历史使人行为得更正确。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是如此。一部二十五史,有许多兴替之道可引为鉴。我这几年时常提到“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这两句话,......
论《野草》中的现代性意识
发布时间:2023-03-03
论文关键词:野草 中国生活的不幸 主体性的人 现代性意识 论文摘要:在《野草》中鲁迅以敏捷的反思与深刻的直觉为我们讲述自由的人在中国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及绝望的处境,鲁迅意识到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现代性的本质和核心,这是......
试论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规范。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展程度,增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律意......
儒家民主主义
发布时间:2013-12-19
儒家民主主义 儒家民主主义 儒家民主主义 众所周知,一些西方人对自己的民主制度深感骄傲。这些人对中国的看法大抵可以分 为两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极权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华民族自始 至终......
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对儒家“成于乐”的现代理解
发布时间:2013-12-17
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对儒家“成于乐”的现代理解 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对儒家“成于乐”的现代理解 音乐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对儒家“成于乐”的现代理解 [摘要]孔......
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对儒家“成于乐”的现代理解
发布时间:2023-01-07
作者:陈赟 [摘要]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成为一个真正成熟了的人。但是,究竟为什么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论文的观点是,音乐使人摆脱了以视觉为中心的空......
网络生活中公民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10-09
一、网络生活中的公民意识网络生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网络生活中公民意识体现在:1、民主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网络正日益走进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网民的民主意识,训练了其参政议政的能力,还通过汇集民意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决策,使倾听民意、公民做主变得更加直接和高效。公民.........
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对儒家“成于乐”的现代理解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要]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成为一个真正成熟了的人。但是,究竟为什么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论文的观点是,音乐使人摆脱了以视觉为中心的空间视野,把人的完......
培育公民意识的浅议
发布时间:2023-04-23
培育公民意识的浅议 培育公民意识的浅议 培育公民意识的浅议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三个层面。其作用在于指导和规范公民依法行使自身权......
浅议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产生…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 要】到了近代,面对蜂拥而来的西方各国,中国社会开始从天朝至上的同心圆结构坠落到一个民族林立的全新体制中。在强大的各国列强前,中国社会开始认识到原来“天下”并不属于中国,而中国却属于“天下”,而且是“天下”中比较落......
公民教育的关键是形成公民“意识”
发布时间:2015-09-16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意识;职业教育 从地面打到空中,由国内打到国外,其影响之恶劣,令国人深恶痛绝。三件事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关联,但细析之下不难发现,现象背后折射的却是国人公民素质的问题。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也......
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审美表现
发布时间:2022-12-19
1引言 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以演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的电视剧类型,对家庭成员之间人伦关系的状态进行审美化和真实化呈现是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表现,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把目光聚焦在普通大众和普通家庭的塑造......
浅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10
"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儒家生态伦理 德育 现代价值 论文摘要: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今天仍然体现出宝贵的价值,为人类提供着智慧和启迪。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与构筑和谐......
中西文化中的儒学与社会学——儒学现代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3-04-08
内容摘要: 社会学不是历史决定论或社会决定论的科学,而是社会阐释性和自身建构性的“社会的元学”,科学哲学的元学内容提供了社会学自身性质的启示,意识形态是社会共生的观念的社会形态或社会范式,社会变革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革命......
谈儒家伦理道德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3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新旧体制的交汇使意识形态领域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型期,既有现代意识与封建残余的交锋,也有吸纳外来文明与弘扬传统美德的矛盾,道德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直接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而学校德育明......
关于现代公司制度构建的伦理审视与批判
发布时间:2016-09-13
一、引言 现代公司制度是最有效的为股东盈利的制度设计,因此公司被看做是为自然人创造财富的手臂,是股东获取更多投资回报的工具。传统公司各项制度的构建,如股东有限责任制度、法人治理制度等,无不是为了促进公司的运行效益与效率......
简论高校新生民主自制管理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2-19
" 论文摘要:针对“90后”高校新生的特点,在高校开展民主自制管理和公民意识培养,将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丰富校园文化、促进社会进步。通过达成思想共识、组建学生骨干队伍、建立班规、开展各项活动等形成班级民主自制管理模式,并指......
中国梦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公民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国梦的提出,赋予了公民意识以新的时代内涵,也对公民意识教育提出了紧迫的现实要求。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提升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围绕实现中国梦,准确把握公民意识教育......
儒家无为而治与全程互动式管理
发布时间:2023-03-03
摘要:儒家的无为而治管理讲求榜样效应、上行下效和有效沟通,是一种全程互动式的管理。儒家培养君子的主要目标就是治人,“草上之风”的管理模式脱胎于自然现象,是融合了道德和自然的“无为”,同时也是中国式管理的隐喻,代表了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与企业管理模式转变
发布时间:2022-12-0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产生了,相对于原有的农民工群体特征发生了改变,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新生代农民工管理上的弊端凸显,导致了“民工荒”。显而易见农民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经济的发展也......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1
1.公共管理中缺乏公民参与的原因 (1)公民意识薄弱。目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茶,政府职能也日趋完善,公共管理亦得到推进。但从另一方面看,公民对政府实行的公共服务需求就更加迫切和重视,但是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
论金仁顺小说的民族渊源和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2
摘 要:金仁顺作为一名具有朝鲜族身份的女作家,在发扬和传承朝鲜族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她的民族性作品中能轻易的发现各种民族特色和传统,吸引读者去了解不一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但她擅长改变传统,又使得这些民族传统更加具有......
现代中国的法律职业伦理
发布时间:2023-07-13
一、中外法律职业伦理的发展轨迹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一直由儒家思想引领着君王的统治。人们更多的是遵循君王的号令,法律的颁布也是君王掌控的。西方的文明,尤其是在法律方面的发展,是让人敬佩的。很早的时候就奠定了现代法律......
现代文学编辑中的审美意识
发布时间:2023-04-21
一、审美意识在现代文学编辑中的重要性 现代文学编辑中,编辑是该项活动的实施主体,他们通常是将自己的审美观念附着到文学作品中对其进行润色、加工,从而达到提升作品审美要素,增加文学作品价值,优化文化作品的目的。因此,可以说编......
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08
讲到儒家,多数人都会觉得儒家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的主流,并且在五四激进派看来,是中国问题的根源。这也是为什么五四的时候要打倒孔家店,把中国的坏文化的根割断,我们才能拥抱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原因;而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
现代社会与基督教伦理学
发布时间:2023-07-16
" ——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视野中的基督教伦理学 内容提要: 两千年来基督教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基督教信仰作为一种独立的声音一直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不断发挥影响。本文认为,基督教信仰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神学家们的不懈努力,......
儒家交往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特征和缺陷初探
发布时间:2013-12-19
儒家交往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特征和缺陷初探 儒家交往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特征和缺陷初探 儒家交往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特征和缺陷初探 更 多精 品源 自 课 件 摘要:古代中国人的交往及实践具有如下特征:整体主义至上,重人伦、讲亲......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发布时间:2013-12-19
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在印度古代社会的某些发展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古代印度部分宗教信徒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看法。这种伦理思想开始主要是在南亚地区发生着影响。后来,随着佛教传播地域的......
现代性隐忧与儒家道德学说体系之重构
发布时间:2019-12-02
摘要:“现代性隐忧”在当代中国社会引发出一些道德难题。功利与价值关系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公平与平等关系间的不协调以及国人道德观中出现的“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主体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儒家道德学说对“现代性隐忧”进行化解,存在较大可能性。但传统与现实间的张力又促使儒家道德学说必须进行体系重建。重新诠释道德范畴内涵,将“德得相通”原理与和谐社会建立相联系,在新的意义层面托举“内圣外.........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
对《谢晓娥传》中的忠孝伦理意识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29
【摘 要】《谢晓娥传》中流露出了一种主题意识,而这种主题意识就是忠孝伦理意识,其目的就是维护封建国家统一意识。而这种意识的产生和唐代的社会政治现状与社会思想现状密切相关。 【关键词】谢小娥;忠孝意识;体现;目的;原因 在米......
浅探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09-10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伦理性特征。儒家文化关注人的心性、情欲、修养、境界、生死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本质上是以家族伦理为核心、以伦理教化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强调以 仁、义......
关于现实社会主义与落后国家现代化模式刍议
发布时间:2022-07-23
" 论文关键词:现实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现代化模式;选择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可以分为“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自从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最大特点是......
探究画境意蕴与儒家学说的契合
发布时间:2023-07-11
画境是具有生命力的美术范畴,由唐代以来至今逐渐成熟、拓展,其基于儒道禅等多维思想的融汇; 基于心物的贯通和知行的统合; 基于画论、画理、画语的绝妙诠释; 基于变幻不已的视觉图式的涌现,延绵不已、各会其时地体现出华夏文明的高度......
现代民法典:时机、模式及结构
发布时间:2013-12-19
现代民法典:时机、模式及结构 现代民法典:时机、模式及结构 现代民法典:时机、模式及结构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市场法制体系。所谓市场法制休系,主要指民商法......
对培育国民公益意识与发展民间公益组织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 要】 目前,我国国民的社会公益意识还相当淡薄,已成为制约民间公益组织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通过公益文化建设,促进广大民众对公益的认知、了解、接受、赞誉和付诸行动,使国民牢固树立公益价值观,使公益行动从......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奠基石-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8
【 内容 提要】 中国 现代 城市治理模式正在进行新的构建。其中日益 发展 的社区公民自治--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则是现代治理模式的奠基石。当然这块奠基石仍处于打造之中,而转换政府职能、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则是打造这块基石的铁......
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伦理根基
发布时间:2023-05-06
一、民间伦理的基本概念 民间慈善活动的产生需要相应的伦理根基。“伦理”是指引人们行为活动的一种观念,是以概念维度对道德行为哲学方向上的思考。“伦理”牵扯到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规范问题,而且它也有按照一......
中国古代儒家和道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28
[摘 要]古代中国地缘位置和政治发展的因素,导致产生了中国本土儒家和道教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道教;儒家思想 一、地缘位置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特点鲜明。而历史上的中原地......
古代史学家忧患意识的浅析
发布时间:2016-09-22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造就了历史的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期,逐渐形成了代表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族性质特征,这些特征在古书中就有记载,比如:有备无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警示名言,......
儒家和谐取向社会哲学的现代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根据对内部与实力增长和谐两个基本目标的排序不同,规范性哲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和谐取向社会哲学,增长和并重社会哲学,增长取向社会哲学。中国传统社会中代表儒家主张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和谐取向社会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主张的和谐取向社会哲学逐渐被增长取向的社会哲学取代,不再局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中国社会哲学完成了转型,虽然增长取向社会哲学制造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但它的存在仍然具有很深的影响。关键词儒.........
汉代陶瓷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 要:汉代是距今2000多年的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持续了400多年的汉代王朝与之前的秦代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汉文化。在古代世界中,汉文化的形成无疑是一次思想的大爆炸,对当时社会以及世界还有之后社会的发展,乃至今日都有巨大的......
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23-02-17
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模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试析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发布时间:2023-03-22
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提供“试析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解决您在写民法论文中的难题 试析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 建国伊始,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还有对当时的基本国情的分析错误,我们在法制建设与民主......
现代公法理念与中国外贸管理法的范式转换
发布时间:2015-08-06
摘 要 中国外贸管理法作为公共权利法,其在基本理念、原则和精神、法律特征及具体的制度层面,都应该受到公法一般原理的支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日新月异、变化迅速,与之相适应的外贸管理法普遍......
关于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现代意识展现
发布时间:2015-08-27
摘要:中国古典舞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充满了荣耀、争议以及风雨。随着中国古典舞走向现代生活,现代元素也在不断进行融入。而这种现代元素的融入不仅具有进步意义,也是中国古典舞发展所必须的。文章就现代意识的......
简论思政课教学改革视域下的高职生现代公民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3-02-15
" [论文摘要]高职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高素质的公民,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当今很多高职大学生现代公......
传统伦理与和谐社会中国公民人格建构
发布时间:2023-07-27
摘 要:由“实然”状态的 中国 社会 所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难题,以及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理想人格的失落等现象和原因,表明公民的人格 问题 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人格是一个诸多要素相......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2-11-01
"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为己任,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总结 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开拓进取,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