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对民族与时代的超越--鲁迅与普希金之比较分析

对民族与时代的超越--鲁迅与普希金之比较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1 00:06:26
对民族与时代的超越--鲁迅与普希金之比较分析
时间:2023-07-21 00:06:26     小编:

“为人生”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共同的主张。关心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体现时代脉搏也是中俄许多作家共同的追求。这种文学的共性本身就给中俄作家与中俄文学比较提供了一个基点。本文就是从此出发,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从鲁迅与普希金两个具体人物之比较提出继承与超越的命题。

20世纪初的中国与19世纪初的俄国都处于内忧外患中痛苦的转型期,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古老的俄国在万分不情愿中逐渐摆脱了生存已久的农奴制,在向西方的借鉴与学习中向近代化靠近,俄罗斯文学也在艰难的蜕变中寻求新生,开始了俄罗斯文学的复兴。而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维新改良,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革命运动推翻了帝制,以西方民主、科学为武器的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承担起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责任。在这种极为类似的时代背景中产生了两个代表着各自民族精神的文化巨人--鲁迅与普希金。鲁迅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民族的太阳”,“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于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

同作为精神价值的战士,民族的儿子,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表达。用新的“法”去“重整乾坤”,在这个急需“立法”的年代里探寻着新生的文化,去催生一种新的体制。当然,由于民族特征与个人精神气质的不同,他们的文化抉择、信仰与追求具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他们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巍峨的丰碑、世界性的大师,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精神与艺术都契合了时代甚至超越了时代。他们与时代保持对话,成为时代精神的灵魂。而这种超越的基点恰恰在于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充分的表达。时代性与民族性的价值判断是任何文化都无法回避的命题,也是鲁迅与普希金给予我们的超越了时代与国界的共同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一、精神内涵之比较

面对20世纪初的中国与19世纪初的俄国内忧外患的形势,鲁迅与普希金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深刻的表达,进行了民族前途艰难的追寻。

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情势,促使鲁迅对如何不致亡国灭种这一严峻问题进行深沉思索;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促使鲁迅思考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体系、国民劣根性与民族振兴事业之间的矛盾;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社会弊病,促使鲁迅关注人的主体性,重视焕发人内心的精神光芒;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西方人学传统(特别是个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促使鲁迅对人的价值和个体生命的自由予以高度重视。

在俄罗斯,普希金面对激烈的民族变革,探寻和追求着时代的出路。“普希金之所以能产生极大的影响,是由于他对俄国来说是真正时代的儿子,他同他的祖国齐头并进,他是祖国精神生活发展的代表。” 俄罗斯国家的命运、有启蒙意识的贵族青年与俄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俄罗斯妇女问题、俄罗斯社会演变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发展等重大主题均由普希金最先感悟并加以开掘。

1.民族性的开掘:鲁迅的批判与普希金的培育

同为民族之魂,鲁迅与普希金对本民族的精神都有者深刻的领悟,但鲁迅更多的是进行国民劣根性的探讨,在批判中找寻挽救国民性的一剂良方,以拯救大多数“思想有病”的人们,“拔除人性的萧艾,培养人性的芝兰”(茅盾语)。而普希金则努力张扬民族的希望,在理解中培育出理想的人物。

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被吃”的历史,中国人在“一治一乱”的循环更迭中,“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而“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在她历史和现实充分的审视和深刻的痛挽中,鲁迅对在此土壤中生长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冷静而有力的批判。五四时期,因为雷峰塔的倒掉,他一面批判中国人的“十景病”,一面斥责愚昧的民众的“奴才式破坏”。他赞美卢梭、尼采、托尔斯泰、易卜生等“轨道破坏者”,叹息的是“中国很少这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他感叹:“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祝福》中身受封建思想毒害不可自拔的祥林嫂,《采薇》中喜欢制造谣言的阿金,他们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激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让人深感无奈之后的恐惧。如果说《狂人日记》是民族整体与个体的自审为精神背景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封建文化最恶毒的咒语的话,那么《阿Q正传》则把被以封建文化为根底的旧文明剥蚀一空的躯壳,活生生地呈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自决能力”丧失的人是什么样子,他怎样活着。作品 里包容了我们民族全部苦难的历史和在此基础上深厚的劣根性,鲁迅的其他小说和他一生中各个 方面的作品,也都无不是从不同角度同这两篇作品的主题相呼应。从反面教育人们应该怎样做人,是鲁迅一贯采用的手法,也是“鲁迅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普希金出身贵族,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本阶级日趋没落所产生的屈辱感,以及设法战胜屈辱以保全自己的个人尊严与社会地位的热烈愿望。《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一个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人的“新人”,是普希金内心精心培养的那个时代的“新生儿”。因为只有“人”才会表现出过多的无可奈何,只有人才可能作为一个改革者,对自己的农庄进行农奴改革,提出对人的关怀(包括对农奴的关怀)。普希金也是第一个正确认识和评价妇女社会价值的伟大作家。他的前辈,如卡拉姆津等,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俄国妇女受压迫遭歧视的悲惨境遇,对他们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和关切,但总的来说,没有一个作家像普希金那样重视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社会问题,更谈不上积极评价妇女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作为一个具有博大的民主意识的诗人,普希金在作品中高度评价妇女的思想境界及能力,颂扬她们的抗争精神。他认为,低估妇女的理解力或把她们排斥在“重要题目”之外,“普天之下都是不礼貌的。”他要凭借文学的力量改变“妇女生下来仅仅为了在家绣花或在舞会上跳苏格兰舞”的古老世俗偏见。因此,普希金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与男主角平起平坐,而且,她们的形象往往比男主角更具光彩。《上尉的女儿》中执着而勇敢的玛丽娅最后变成青年军官的拯救者,傲视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塔吉雅娜最终成为整个“俄罗斯妇女的圣像”(陀斯妥耶夫斯基),她“整个人仿佛用一块完整的原料塑造而成,没有斧凿的痕迹,也不夹杂任何杂质”(别林斯基)。她从一个纯洁、忧郁,在爱情上大胆得出奇的乡村少女成为一个贵夫人之后,心中依然保持着对感伤小说主人公的怀念,对奶娘的深情以及对社会的反抗。她的主要特征已不同于往日,但前后两个塔吉雅娜同样纯洁,一个纯洁地幼稚,一个纯洁地高尚;她们都不满现实,一个公然反抗,一个把反抗藏在心底。这些都艺术地表达出诗人对妇女优秀品格和才能的诗意的理解。

2.个性气质:鲁迅的无奈痛楚与普希金的纯洁平和

不管是新人还是旧人,不管是批判还是培育,鲁迅与普希金都在紧扣时代的脉搏,寻求民族的新生。“新人”的痛苦与“旧人”的痛苦都是民族的痛苦,面对痛苦,他们不压抑自己鲜活的个性,一方面对未来寄以厚望,但又不将希望简单化,而是以强健的人格与积极的心态进行不同方式的努力。同作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鲁迅与普希金强健人格与积极的心态正如优秀的作品一般同样令读者同样的心醉。创作本体内部的和谐、为人与创作上一脉相承的协调,这是两位民族文化之父共同的特征,也是促使他们孕育出伟大作品的内在因素。但是,作品始终是他们的人格气质与民族精神的外化,正是这两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着眼点的不同。

就鲁迅而言,“确定的体现”和“稳定的性格” 是他之所以伟大的内在原因。少年的困顿使他感受到尊严的受挫,社会政治文化精神各个层面的腐烂与崩溃考验着他的人格与文化创造力,对一切非人因素的高度敏感及强烈的反抗性使他时刻咀嚼着痛苦与耻辱,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记录这份耻辱,拼尽全力维护人格之尊严、人性之尊严、个性之尊严、思想之尊严。因此,他的一生都处于痛苦的煎熬中,“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在《野草·复仇其二》中鲁迅重现了《圣经》中基督耶稣被杀的场面。“突然者,碎骨的大痛楚痛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他的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苦的波。”实际上,鲁迅也像耶稣一样,被悬在不可战胜的虚空之中,低头以沉默面对津津有味的看客们。对于鲁迅来说,他所处的时代太残酷了,一切超前性的思想和探究都因这残酷而显得奢侈,他能够走出铁屋子,却割舍不下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尽管熟睡的人们把他当作可恶的惊梦者。先锋总是孤独的,他对时代的超越,决定了他的痛苦与煎熬,他的深刻决定了他的地位,也带来了他“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与悲哀。痛知中国文化之毒,苦无中国自救之理,而自己最终又不得不向中国这无限的存在去求活,他孤身一人,自责自苦,没有答案。所以,我们决不会因为鲁迅没有参加北伐而责难鲁迅,我们也不会因为鲁迅没有参加“三·一八”请愿而责难鲁迅,我们更不会因为鲁迅始终不像个弄潮的好手而责难鲁迅,正像我们不会责难嵇康要去打铁,向秀的《思旧赋》为什么只写了一半。他与犹太神教先知们相类似的性格特征,从人类黑暗和苦难面切入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对被压迫者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交织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作品具有宗教式的哲学深度和为受难者而牺牲的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些与“尊个性而张精神”、注重个体精神自由的启蒙逻辑结合,使得鲁迅作品《阿Q正传》、《狂人日记》、《孤独者》、《野草 》以及诸多“人史”杂文等等,具有了永远不会消失的现代意义。在置弃了爱和文学性(小说、散文和一切叙事性或抒情性的)写作之后,借助临终遗言和死亡絮语,他发出了20世纪最冷酷而又动人的战斗呐喊,并在20世纪后半叶引发了巨大的回响。

普希金浪漫而理想,为爱情决斗,因决斗而死亡,这一生命的终结方式给他富有浪漫诗人气质的一生划上了光辉的句号。19世纪的俄国作家中似乎只有屠格涅夫不拐弯抹角地点出普希金身上的“阴性”和“阳性”因素,并将之称之为“感受性”因素和“首创精神”的因素。正是这种敏锐的“感受性”和由反抗性、创造性结合产生的“首创精神”,赋予了他能够把民族性完全展现出来的能力。这种秉性孕育出了和谐,“普希金是纯洁、和谐、平衡、圆满的象征,是使人免于堕落或使堕落的人摆脱危机的保护人和指路明星,他是‘灵魂纯洁并且一生纯洁过度的人’,他永不会衰老的奥秘’在于其精神不同寻常的圆满’。” 正是基于这种平和与纯洁,普希金尽管主张俄罗斯变革,但却只是改良,而非革命。从主人公格里尼约夫那个可怕的梦幻中,读者又不难体会到普希金对农民革命深深的忧虑甚至是恐惧,从而才有了作者对叶卡捷琳娜女皇“慈爱宽宏”的描写,由此表达了诗人对所谓“明君”的幻想。这也是俄罗斯19世纪解放运动第一阶段贵族改良思想的主要特征。纵观19世纪俄罗斯文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渴望俄国社会制度改良而又惧怕民众革命的矛盾心态,贯穿于其时俄罗斯众多贵族作家的作品中,格里尼约夫的那个恐怖梦幻通过世纪的文学长廊,又演化成拉斯柯尼科夫可怕的梦境。托尔斯泰在其小说中对受苦受难的“玛丝洛娃”们寄予了深切同情,对腐朽的沙俄社会进行了更加尖锐无情的抨击,但他的改革“良方”仍然是人类心灵的善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3.方式的选择:鲁迅的斗争哲学与普希金的道德探寻

在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的方式上,鲁迅与普希金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选择。他们都充分意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普希金将道德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并对未来俄罗斯文学的创作主题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鲁迅在艰难的尝试之后发现了道德的软弱,最终选择了斗争。

五四时期的中国已进入尖锐的阶级斗争的时代,实际的社会变革活动已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历史主题。在这种历史境况下,任何一个敢于直面社会、热爱人民并力图以艺术改造人生、社会的作家,都不会呆板地空守于一种道德象征口号,将人的自我意识与自由发展仅停留在一种抽象的道德模式之上,而是要从具体的社会变革中获得特定的内容,用显示本身来重新理解“人类”和“人的解放”的内涵。它包括阶级的政治解放、物质解放和精神的解放。无论人们对《伤逝》、《孤独者》等小说主题做出怎样的解释,但物质的和政治的因素在涓生与子君离异的悲剧中,在魏连自戕的人生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鲁迅作为一个时刻直面人生的现代思想家,也必然不断从现实中汲取思想资源,选择以斗争的方式来获得为人的权利。早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就大力介绍过反抗复仇的外国作品。他赞赏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先人祭》第三卷中囚徒们高唱惩办沙皇、绞杀沙皇的反抗歌声,拜伦长诗《海盗》中康拉德的那首囚歌:“渴血,渴血!复仇,复仇!仇吾屠伯!”也令青年鲁迅热血沸腾。被压迫者采取反抗、复仇的手段惩办侵略者和刽子手,拯救危难中的祖国和人民,是他们神圣的权利。

鲁迅从来不信人人相爱会成为事实,早年他批评托尔斯泰“和平主义”时就指出:“故其所言,为理想诚善,而见诸事实,乃弗戾初志远矣。”对那种婆婆***人道主义不以为然。他主张热烈的爱,也主张热烈的憎。他总结专制时代人压迫人的历史教训指出:“俄皇的皮鞭和绞架,拷问和西伯利亚,是不能造出对于怨敌也极仁爱的人民。” 统治者用非人道的恶辣手段残害人民,人民当然不会对他们讲仁慈。面对旧社会剧烈的阶级对抗,他热烈鼓吹:“在现有这’可怜’的时代,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憎与爱相统一,便是鲁迅为人道主义而抗争的情感基础。鲁迅后来学会操马克思主义的枪法以后,对“人类之爱”的道德说教更是进行了彻底清算。他指出:“在帝国主义的主宰下,必不容训练大众个个有了’人类之爱’,然后笑嘻嘻地拱手变为‘世界大同’。”博爱主义者试图以阶级调和的手段消除阶级对立,进向世界大同,无论抱有多么真诚的愿望,只能 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普希金是俄罗斯以及苏联小说“道德问题”或“道德探索”主题的开创人。《强盗兄弟》多侧面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揭示了他们由良成寇复杂矛盾的心态,在同情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否定了他们的愚昧和违心选择,正是作品积极的道德力量之所在。《别尔金小说集》的代表作《驿站长》中冬妮娅形式感情的转变可以看做是传统道德失落的一种典型象征,她心态的改变反映了19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的某些侧面。古老的传统道德在物欲横流的生活风气冲击下松动了它的基石,她虽然眷恋养育她多年的父亲,却也经不起都市贵族生活方式的诱惑,终于弃别相依为命的老父亲,跟着军官私奔而去。在作者普希金心目中,冬妮娅抛下的不仅仅是苦命的父亲,而且是人类最可珍贵的亲情;贵族欺压下层小人物的现象固然可恶,应该抨击,但亲情的丧失和美德的湮没,却让人更感痛心。伟大的诗人似乎在用他的故事拷问每一个读者:在圣洁的亲情和世俗的物欲之间,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面对种种诱惑能否依然故我?由此可见,《驿站长》的道德批判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更为普遍和深远的人道主义意义。普希金时代之后,无数俄国作家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出现了《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佳作。

4.对大众的态度:普希金的眷恋与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每个民族都要寻求一条传播“大众”声音的线路,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只属于这个时代的自白,以保证民族精神强健的发展。大众是时代的主体,也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刻认识使鲁迅在关注大众的同时,更具有启蒙与批判的意识。而作为贵族的普希金更多的是认识到对立立场的缺陷与狭隘后,对人民的全身心的融入甚至爱戴。

鲁迅前期对民众的态度大概是公认的,他之所以弃医从文,就因为看到了中国民众的落后与愚昧。“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章显示的对庸众的态度人们已多有论及。但是他的现代启蒙主义立场使他不可能与大众在思想情感上保持一致或者打成一片。因为他知道,“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他悲哀于大众 的冷漠,竟将烈士的鲜血吞食,竟把革命家逝世的日子作为欢乐的时光。因此,当左联讨论文艺大众化的时候,他首先担心的是“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他主张“应该多有为大众总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目的却仍然是“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 这种选择使鲁迅走上了既无权威可依,也无大众可靠的异常孤独的道路。同样,这种选择也使鲁迅成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奠基者,在与历史的相互选择中,他为把中国引向现代而自觉地承担起了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空间的创建。

但是,这选择不是由于对民众的冷漠,而是由于对民众的热爱。正因为爱之深切,才对其弱点不能容忍,发出毫不留情的猛烈批判。鲁迅对民众的态度没有表现出尼采式的对民众的蔑视甚或敌视,他对弱者,对孩子,对女性,对受压迫和欺凌的大众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使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在强调个性主义的同时,留下了通往大众的道路。所以,“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是必须联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哀其不幸,就失掉了人道主义的博大情怀,就背离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如果失掉了怒其不争,这种同情就容易使知识分子滑入民间大众的话语立场。是否承认大众的落后性,是否坚持启蒙主义立场,是否承认个人的权利和地位,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之后中国文学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与民间话语和权威话语的重要分界线。

二、创作方式、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之比较

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代表,鲁迅与普希金都对民族语言进行了创新与改造。五四时期,文言与白话语言的斗争席卷文学界。鲁迅虽然没有在理论上参与讨论,却在作品中坚决摈弃了文言,成为白话文的倡导者和主要实践者之一,他的《狂人日记》被视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经历了狂风暴雨式的文学革命,中国的白话文由于鲁迅的出现而彻底摆脱文言文的痕迹,走向了成熟的状态。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语言的限制,鲁迅和普希金的创作显示出差异性。而且,所处时代的不同,也使他们的创作在文学史中占据不同的角色。同时现实主义创作的大师,普希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创者,鲁迅的作品则已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但是,作为民族的灵魂与时代的先驱者,鲁迅与普希金都充分看到了文学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并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尝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就此作一阐述:

第一,追溯历史的创作方式

鲁迅的《故事新编》均采用对历史故事的改编来表现今日的主题,他所要追寻与表现的,正是这“古”与“今”之间的深刻联系。他在《序言》中宣称自己“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为了揭示古人与今人在精神气质、性格、思想上的相通,他在小说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试验: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如女娲、羿、禹、墨子、老子、庄子等)大都有典籍记载的根据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喜剧性的穿插奇怪界,如《理水》“文化山”上的许多学者既以古人身份出现,又开口“OK”,闭口“莎士比亚” 。鲁迅这种创作方式目的是要在古今相通之中,以现代照亮古代,更有力地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了的真相。例如在《采薇》中,作者写了两类“先王之道”的信徒:小说主人公伯夷、叔齐真心实意地身体力行,却处处不合时宜;与他们相对立的周武王,他的伐纣明明是违反了先王之道,却打着“恭行天罚”的旗号,因而博得“王道的祖师而且专家”的美名。在《起死》里,玄学家庄子与乡下汉子围绕“赤条条”展开的论战,就已经让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赤条条”地当场出丑。如此放肆地将已经被神圣化与神秘化的古代哲学戏谑化,这本身就显示了鲁迅的一种眼光与胆识。人们从这类戏谑化的描写中,看到了鲁迅杂文的锋芒:包括杂文的眼光、思维、手法、以至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故事新编》又是鲁迅打破文体界限,以杂文入小说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第二,精确简练的写作风格

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人们经常提及的,是《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仿佛绘画中运用疏体笔法涂抹大色块,色彩单纯而浓重,同样取得强烈的效果。祥林嫂那最后的“肖像”也只有寥寥几笔:“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寥寥数语留给读者的印象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

同样,普希金在语言形式方面崇尚的最高诗学原则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简明。用他本人的话语来说:“精确和简练,这是萨那翁的第一个优点。”的确,鲜明、准确、简洁和修辞结构的极度纯朴,有意识地弃绝任何种类的修辞装饰,描写手段的简约和经济而又不失表现力,乃是普希金叙事创作最基本的话语表征。在遣词造句上他惜墨如金,在故事结构上也尽可能洗练文词。他善于在简洁中展示复杂,往往是只用三言两语,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故事的来龙去脉就跃然纸上,活现眼前。在小说《驿站长》中,作者对于站长的住所的描写只用了两个形容词“简陋而整洁的住房”和三个细节“几盆凤仙花”、“挂着花帏子的床”和“四幅浪子回头的画。”这寥寥几笔却让站长家庭的简朴然而充满温暖的生活跃然纸上。住房的整洁和那几盆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冬妮娅这个美丽、活泼、勤快的姑娘,此间的和谐与小说结尾的悲剧产生鲜明的对比,在叙述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诗学原则的建立得益于所钟爱的以纯朴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语言为特征的民间文学。从他的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普希金的诗学观念与他的社会意识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第三,多方借鉴的叙事技巧

鲁迅在试验为中国现代小说寻找自己的小说形式的最初阶段,自觉地借鉴了西方的小说形式。因此,在谈到《狂人日记》的创作时,鲁迅强调“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但在试验过程中,他自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逐渐发挥作用,使他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吸取中国文学的养料。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谨严均被他借鉴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的创作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普希金作为卓越的诗人,他的叙事散文同样充溢着丰富饱满的诗情,确立了叙事散文的情感化和抒情化。在这方面普希金继承了卡拉姆津感伤主义的散文创作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无论是写景壮物、营造故事发生的氛围,还是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普希金的话语总是饱含着动人的情愫,以诗情去领悟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和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正如别林斯基概括的那样,他能“为最’散文化’的对象增添诗意。”驿站的感伤,传奇的忧郁,复仇的激荡,多余人的失落,农民英雄悲壮苍凉的情怀,弥漫在娓娓的叙述中。《上尉的女儿》中作者两次让读者去体味这位农民领袖的悲壮豪情,欢宴上的“纤夫之歌”和“苍鹰的寓言”既突出了普加乔夫坚毅无畏的性格,同时又向读者暗示出一个命定的慷慨就义的豪迈结局。这种在叙述过程中的抒情或散文话语的情感化使普希金作品的叙事本身平添了意趣和张力。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普希金的情感总是一种正直而又高雅的情感,“他的任何情感中总有一种特别高贵、亲切、温柔、芬香与和谐的东西”(别林斯基),它脱离了世俗生活的低级趣味,可以表露和咏唱。

三、继承与超越

相似的时代背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对文化的深刻体悟,造就了普希金与鲁迅两位世界性的文化巨人,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然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两者对中国文艺现状的意义,我们无法脱离时代与民族这两个永恒的话题。他们不是简单地契合了时代,扎根于民族的土壤,更可贵的是进行了深刻的透视与勇敢的超越,从而达到了他人未及的高度而成为人类景仰的大师,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首先,他们都超越了民族,在文化选择上达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他们从人学的高度,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人类的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天才观照和哲理反思,从而创造出由不朽形象所构成的艺术精品。

在对民族文化批判的基础上,鲁迅强调的是文化的同一性,他在对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向的肯定的基础上,即在世界现代文化的框架下,以中外文化交汇对话为纵横坐标系,以立人立国为终极价值,提出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中国民族人格的现代性重塑。鲁迅首先肯定了人类的精神生命努力向上的共同趋向:“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的。” 这里,鲁迅提出的向上的精神生命之路,是人类在生物的共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的共同性,具有更为普遍的文化哲学和生命哲学意味。他在文化选择的价值判断中,不仅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而且从文化哲学的高度看到二者的共同性,从而超越了一般的人类文化异质观而上升为一种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命题。他把“人类的道德” 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价值取向和自己的文化选择标准:“人类尚未长成,人道自然也尚未长成,但总是在那里发荣增长。……将来总要走同一条路的。”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被纳入了现代化的轨道上,无论是走是推,都必须沿着同一个方向。“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正是鲁迅为完成立人立国巨大历史使命而建构现代化的自我主题意识的独特方式(或途径)。文化的民族性或特殊性应适应文化时代性的需要而发生变革,这正是鲁迅为自己更为民族所做出的文化选择。

在普希金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对俄罗斯性格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信念,一种作为俄国人而存在的伟大希望。但是,普希金又超越了民族,而深刻把握了“人”这一主题,从而达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奥涅金说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不会站在人民方面”,他是属于自己的,从而能够独立能成为自己,去追求理想。《茨冈》中,吉普赛淳朴的民风是道德批判的铺垫,也是作者对真诚、纯洁的人性真实的向往。这与现代社会对人的关怀这一文化主题具有鲜明的一致性。张承志的宗教皈依,周涛的自然追慕,卡夫卡提出的人性复苏,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始终以不同的方式在进行着人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去选择有普遍意义的答案。无论结果如何,这种思考与探求的本身始终具有世界性的一致,普希金寻求的正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这深层的一致。

其次,他们都超越了时代,从一个痛切的爱国者出发,以自己的思想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内涵,推动了时代,并以此与民族的历史保持了永久性的联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世界性文化趋向,即人类文化的共同价值趋向。这一趋向在当今时代的集中表现就是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鲁迅在五四时期就以他自己的方式深刻地领悟并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哲学命题。他在世界近现代文化中感受到了那种只有具有思想家气质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到的现代精神,提出了以“自知”与“他知”的尽可能广阔的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对一种古老的封闭性的文明进行现代性的改造,完成真正民族精神的恢复和升华。如果说,他在《摩罗诗力说》里把“首在审己,亦即知人”作为“扬宗邦之真大”的根本性策略,本身就包含了哲理化的宏阔视野,《科学史教篇》也证明了他对自己这种哲理化思考的实践的话,那么,《狂人日记》的发表则标志着他的思想已完成了以从整体上继承现存世界文明成果为前提来打破古老封闭僵化文明的理性升华。虽然《狂人日记》是以民族整体与个体的自审为主要内容,但这种自审所达到的深度却证明了在这种自审之外所达到的“他审”的广度。而他在《野草》中体现出来的深刻的“荒原感”则是充满孤独、破碎、恐惧的现代人今天的通感,鲁迅在那个尚属启蒙的时代仿佛就已预知人类精神的未来。

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中惟一的完人,我国民族面貌中唯一全面的代表。” 他看到了近代化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向,塑造出了“奥涅金”这一具有超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形象表现了历史的动向。高尔基曾经指出:“作为典型,奥涅金在20年代刚形成起来,但诗人马上便看出这种心理状态,对它们进行研究,了解之后便写成了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继奥涅金之后,“多余人”的画廊里相继出现了毕巧林(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的主人公)、罗亭(屠格涅夫《罗亭》的主人公)、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的主人公)等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多余人的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丰富了俄罗斯文学殿堂,更展示了人类寻求希望与真理的良知和处于时代、社会夹缝中的迷茫与痛苦,这是当时“多余人的悲哀,也是今天所有思想者的悲剧。普希金则”导夫先路“,成为揭示人类这一意识的先驱。

第29届普希金诗歌节上,著名作家瓦·科斯特罗夫曾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拥有在民众中深具凝聚力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只有这样,一个民族才有能力抵御任何敌人,战胜一切困难。”郁达夫在鲁迅逝世时曾说:“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俄罗斯的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的大型文化活动--“普希金与现代”反映出俄罗斯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有识之士的共同担忧:大量欧美文化,尤其是美国式的快餐文化的涌入使人们感到民族文化的日益匮乏。他们对普希金在当代俄罗斯的回归既不属于忧郁的怀旧,也不应算空洞的纪念,而是一种澄明的精神升华和当代人最向往的生命活动的昂扬,显示出俄罗斯这一民族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力求独创性地繁荣文化的信心,即俄罗斯要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立足点,找到一条未来文化发展的出路。而现在的中国,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迫切地需要新的思想和思维,新的价值理念。几十年文化的封闭,造成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根本的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逐渐呈现出来。金钱的诱惑使旧社会的沉渣泛起,烟赌娼卷土重来,宗法势力死灰复燃,“黑社会”悄然抬头,贫富差距拉大造成新的等级分野……鲁迅毕生关注改造国民劣根性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失去了理想、信仰,失去了精神家园。面对这些,我们更需要鲁迅,需要普希金。思想大家的出现不光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积累,还依赖于他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气质,“作为一个思想者,我的责任就是把我自身和民族共同经历的苦难,转化为精神的资源。”(钱理群语)我们要通过普希金、鲁迅的作品引导读者认识人类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上的某些时刻,从而引导现代人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现代文明中树立起较为牢固的精神文化的依托。

谈继承,也必须有正确的理解与有效的方式。看鲁迅与普希金,我们决不能脱离民族与时代的母体。他们在对民族的精神的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上契合了时代的语境,并根据民族需要进行了有效的转换,从而超越了时代,烛照千秋。契合、转换与超越,这是两位文化巨人民族文化改造的共同模式,也是两者精神的连接。从立足和尊重鲁迅讲,“回到鲁迅去”是正确的,但任何研究都是为了建设新文化,在当前信息社会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对文化的建设不可能保留在鲁迅的时代,而应将鲁迅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我们对他们的继承,也必须前瞻性地继承,超越性地继承,将21世纪的中国文学纳入不断发展的螺旋式、阶梯式框架,既牢牢把握时代的现实基础,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整合的动态平衡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提升,又在继承的同时有超越性的创造与发展,这才是继承的本质。

赫尔德在评价莎士比亚时有过精彩描绘:“如果说,有一个人使我心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庄严场面:高高地坐在一块岩石顶上!他脚下风暴雷雨交加,海在咆哮;但他的头部却被明朗的天空照耀着!那么,莎士比亚就是这样!--只是当然还得补充这一点,他的岩石宝座的最下面,有一大堆人在喃喃细语,他们在解释他,拯救他,判他的罪名,为他辩护,崇拜他,诬蔑他,翻译他,诽谤他,而他对他们的话却一点儿也听不见!”用这段话来描绘鲁迅与普希金,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在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著名评论,我们不难会明白得更多,无论是对鲁迅、普希金本身还是他们那个时代,今天的时代以及未来的时代。

点 评

作为中俄两国的文化巨人,民族精神的代表。学术界对鲁迅和普希金的研究已极为深入。但将两者放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本身就显示了此文的难能可贵。

文章以中俄文学“为人生”的共同主张为基点,从文本出发,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精神内涵和文体的比较中总结出两者作为民族文化的巨人的共性,即“对民族与时代的超越”的命题,并创造性地得出“契合、转换与超越这是两位文化巨人民族文化改造的共同模式,也是两者精神的连接”的结论。视角独特,资料详尽,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视野。尤其对两者在精神内涵上的总结、分析与提炼在异中求同,既能说明问题,又有着丰富的文学观点,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价值。第三部分鲜明地提出了两者比较的现实意义,即继承的命题:认为继承的本质在于前瞻性和超越性,也就是“将21世纪的中国文学纳入不断发展的螺旋式、阶梯式框架,既牢牢把握时代的现实基础,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整合的动态平衡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提升,又在提升的同时有超越性的创造与发展。”这也就赋予传统的命题以时代的新意,使之有较强的时代性。

总之,全文构思大胆,视角新颖,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现实意义。具体的行文过程亦时有思想的亮点,它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年轻一代学者对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思考,值得推荐。

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

摘自《中国大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精评 文学卷》2002-10-17 (J-0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鲁迅与古钱币
发布时间:2023-01-16
一 鲁迅收集古钱币,早已广为人知。早年在书店见过一本书,专门介绍鲁迅的收藏物。我自己收集古钱,对这一部分自然最感兴趣。一看就看出问题。比如战国时齐国的刀币三字刀,编者说,因刀背有三道横线,形似“三”字,故名三字刀。其实......
胡适与鲁迅交恶原因之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02
一 不论在鲁迅研究界,还是在胡适研究界,胡适与鲁迅交恶的原因,都是一个焦点话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学者认为两人的分歧在《新青年》时代的“双簧信”事件中就已见端倪,也有学者认为两人真正......
鲁迅的语文:有难度的跨越
发布时间:2023-03-25
基础教育中的“鲁迅语文”在最近10来年争议很多。围绕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选文的种种变化,关于鲁迅作品所谓种种不适合于基础语文教育的观点也层出不穷:不规范、晦涩、不切合时代要求等等。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语文教学杂志上,对鲁迅作品进行“语言纠偏”的论文不时出现,所谓:“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可师法之处确实甚多。但是,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六十多年了,若以当代之语法标准――现代汉语语法标准――.........
鲁迅的深刻与伟大
发布时间:2022-10-24
比较起胡适和陈独秀以及其他“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来,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和陈独秀一样,鲁迅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胡适一样,鲁迅搞过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同于他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他在......
民本与民主——先秦与古希腊关于政权基础问题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12
" 正如人治与法治一样,民本与民主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概念。可以这样说,人治与法治,民本与民主就像两根柱子,分别支撑着中西政治思想两座大厦;又如两块磐石,分别为中西政治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治与民本相关联,法治与......
传统成本会计与现代成本会计之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4-01-15
随着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传统成本会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崭新的现代成本会计。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传统成本会计与现代成本会计之比较分析”传统成本会计与现代成本会计之比较分析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
反思与超越:全球化时代的情感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16
【摘要】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发展滞后的问题,集中地反映在重视“唯智性教育”,而忽视甚至无视情感教育上。事实上,自人类诞生起,情感活动就成为人与自我及他者进行交流与对话的桥粱和纽带。在全球化时代的......
民族寓言:鲁迅文学作品意义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6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最初往往以讲故事的形式传达人生哲理、生活经验,或者进行道德训诫、说教。寓言故事主角大多是动物、植物甚至是非生物,以拟人的艺术手法讲述这些事物生命历程中的奇遇,在故事的结尾获得哲理性的思考和感悟......
传统成本会计与现代成本会计之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6-07-20
传统成本会计与现代成本会计之比较分析 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成本会计的一个中心目标是计算产品成本,为对......
超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
发布时间:2022-11-14
摘 要: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写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悲凉心境,引起了古今有志之士的共鸣,加上诗中对时空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叹息,更是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生思考,《登幽州台歌》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者......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05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比较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比较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比较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民族......
探析鲁迅与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民间资源
发布时间:2023-06-20
民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可以从社会学范畴去解读,也可以从文学视角去关照。依照陈思和最初的提法,民间具备以下特点: 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
新时期贬损鲁迅现象评析
发布时间:2015-09-14
我们湖北省杂文学会1985年诞生,如今已“三十而立”了。1986年,我们学会举办了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地点就在华中师范大学。我特别希望,杂文学会新的领导班子,继续高举鲁迅这面旗帜前进! 中国“五四”运动前后,鲁......
民本与民主:中西政治理念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2-10-28
"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儒家认为“民惟邦本”,民心的向背和民意的支持与否,是王朝统治能否稳固的基础,但王朝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则在于“主权天授”,这与古雅典民主制创制者们在政治理念上所坚持的“主权在民”是有明显区别的。......
析鲁迅《奔月》
发布时间:2015-07-23
摘 要: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中对传统和诗意的消解,将神圣凡俗化,但无厘头的情节却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了新的审美向度。而这些正暗合于当下的先锋性,其实质恰是深刻的指向现实。 关键词:颠覆;无厘头;审美向度;先锋 一、颠......
康氏家族文化与豫商文化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2-08-22
[摘 要]康百万是豫商的杰出代表,康氏家族文化与豫商文化一脉相承,它不仅传承了豫商文化的义利并举、居安思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重土安命等特征,而且又有区别于豫商文化的尚儒又尚道、目光远大、诗书传家的特色。 [关键词]豫......
鲁迅与司徒乔的友情
发布时间:2023-04-19
鲁迅是中国现代大文豪,司徒乔是一位爱国画家,两人亦师亦友,相识相知,真情交往。 司徒乔,1902年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赤坎镇塘边村一个贫苦家庭。20世纪20年代初,在亲友资助下,他前往北京求学,就读于燕京大学神学院。由于他酷爱绘......
代际僭越与成长“超克”
发布时间:2023-03-05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文学商业化语境的自省和文化生态发展需求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小说文本被改编成国产影视剧搬上荧幕。电视剧《长大》便是较为成功的表现青春成长类的范式,成长主题超越了文本限制,融合到影像之中。本文从代际的僭越......
中希神话比较
发布时间:2023-04-25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知识不足,借以表达对无法解释的自然以及自身的幻想与愿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其古代神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要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
如何接近鲁迅的巴比伦塔
发布时间:2022-12-02
古巴比伦城的人想造一座通天塔,却受到上帝的阻拦,他让建塔者各操不同语言,彼此无法沟通,而使塔的建设难以完工。从文革结束延续到21 世纪,对鲁迅的认识一直使用着人的话语模式,如果把人的追求和还原作为通用语的话,接近鲁迅的巴......
我国体育电影的现代比较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 要】体育电影是作为电影类型的一种,具有娱乐性和广泛影响力,是推广体育和普及体育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我国体育事业和电影事业。本文试图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比较和分析,找出制约我国体育电影发展......
公司财务分析:框架与超越
发布时间:2013-12-18
" 简介:面对公司所遇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财务报表分析的学科定名和框架安排已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扩展财务分析框架需要转换财务分析视角,包括价值创造、战略、价值链或价值网、生态化等,都应当纳入财务分析体系。扩展后的财务分析......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3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审美的价值。作家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故事环境的描写等,寄托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态度与理想追求。但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是不一样的......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共鸣技术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2-12-03
共鸣在声乐演唱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与歌唱声音的音量、音色和音质等都有着很大的联系,并且对演唱中的呼吸技术、发声技术以及吐字咬字技术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属于声乐艺术中两种不同的类别,它们在共鸣技术上存......
民办普通高校“考教合一”与“考教分离”模式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6
学校培养人才,是通过众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在目前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学校能做的就是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教师的态度、业务能力、学术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这些因......
金钟儿与杜十娘形象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3
摘 要:杜十娘和金钟儿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两个有血有肉的妓女形象,其闪光点源于她们对真爱的追求,然而她们最终都没能实现幸福新生活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曲从良路上的悲歌。杜十娘的形象历来为人......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
发布时间:2022-10-14
摘 要:本文拟从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入手,对比分析鲁、梁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通过对鲁、梁关于“硬译”论战的追述,来阐释鲁、梁的翻译思想不同的原因,以期更好的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观。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
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09
一、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和中国先秦道家学说 1. 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 同早期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不同,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的人生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伊壁鸠鲁(Epikouros)作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比较·借鉴·超越
发布时间:2022-10-06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同属于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流派,二者既存在理论共识,也有着理论分歧。将二者进行比较既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可以挖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可贵品质。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
现实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3-05-21
摘 要:作家格非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于2004年一经问世便获得如潮好评,评论家们认为“他的写作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续着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作家采用凝练优雅的语言将魔幻性与现实感高度熔铸在有条不紊的叙事中......
鲁迅视野里的读经与读史
发布时间:2023-03-25
读经与读史的问题,是观察鲁迅精神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鲁迅不仅自身经历过读经与读史的时期,而且以自己读史的经验参与读经问题的论战。在这个文化问题上,鲁迅虽然自身读过经书,但反对读经,而主张读史,尤其是读野史。 鲁迅反对......
偏执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2-11-02
" 大约十年前,某个电视剧里有这样两句台词,说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演出以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语和行为圭臬。 这一流行是有道理的。首先因为这两句话很实在。在商品社会里,没有钱,的确......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与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03
关键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法律素养;调查;比较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
徐志摩与鲁迅的文坛恩怨
发布时间:2023-03-05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率直而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秉承英国绅士的生活方式,追求有小资情调的闲适生活,飞机失事不幸结束了他浓情而感伤的短暂生命。与此相对的是,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旗帜,他长期生活在批判和忧思......
公司财务分析:框架与超越(1)
发布时间:2023-02-23
简介:面对公司所遇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财务报表分析的学科定名和框架安排已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扩展财务分析框架需要转换财务分析视角,包括价值创造、战略、价值链或价值网、生态化等,都应当纳入财务分析体系。扩展后的财务分析框......
回归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无锡国宾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郊太湖饭店内部。项目基地坐落于饭店南侧濒临太湖的一处风景优美的小山上,四周被幽静茂密的香樟树丛林所环绕,山顶可以俯瞰烟波浩淼的太湖风光,项目面积约7000平米,具备住宿、会议、餐饮、休闲功......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师队伍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26
摘要基于2010-201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将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教师队伍从整体发展状况、教师队伍素质和女性专任教师的发展情况加以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职学校除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重、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女性教师的职称结构优于普通高中外,在校均规模、生师比、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以及女性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等方面皆与普通高中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从编制、准入、职.........
伤愁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3-03-18
摘 要: 本文着重探究我国古典文学中登临之作的情感内涵,对钱锺书等人关于登临之作的某些论断进行了分析,认为:登高望远并非皆为“永恒‘伤愁’之象”,亦可表达“豪迈”或“闲适”等情感内容。文章分析了这些情感内容产生的原因,......
小议鲁迅笔下的无名之悲
发布时间:2013-12-18
欢迎浏览,以下是应届毕业生求职网给您推荐一篇关于小议鲁迅笔下的无名之悲的毕业论文 摘 要:鲁迅笔下有许多人物都没有姓名,笔者认为这是作者表现人物悲剧命运的一种写作手法。本文以阿长、孔乙己、祥林嫂为例,分析了他们命运的悲......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发布时间:2023-02-13
摘要: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鲁迅借助悲剧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能促使人们觉悟,奋起争得做人的资格。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封建势力 一、前言 鲁迅弃医从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改革社会。在鲁迅的早期小......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文化传统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31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文化传统比较研究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曾产生了灿烂的法律文化。中国古代法源远流长,称得上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的法制之一,排列整齐的法典,卷帙浩瀚的文献,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
关于中德当代美术教育比较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2-08-07
" 论文关键词: 中国 德国 美术教育 比较 论文摘要: 本文从我国高校的扩招谈起,对比德国艺术教育从入学、学制、办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各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通过具体细节的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更进一步改善我国当代......
三七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06
摘要:本研究以三七为原料,分别对三七根、根茎、花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与相关研究资料比较,进行营养学评价。结果显示,三七花的蛋白质成分为23.96%;粗脂肪含量为1.73%;多糖含量0.115%;灰分含量7.30%;三七花营养价值较高,是一......
中西之间:轴心时代文化转型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3-12-17
" ——以《周易》为透视文本 提 要:中国文化形态在轴心期发生了第一次大转型:由神学文化形态转变为世俗文化形态。这次转型确立了作为人文主义精华的心学传统,这是今天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资源;但同时也逐渐失落了作为“第一实体”......
民族性与后殖民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民族性与后殖民分析一、 民族性问题的提出我们虽然需要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但实际上理论常常是踩着实践的脚印前行的。这正如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虽然源远流长,但作为文艺学命题,“民族性”的明确提出,却是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者和浪漫主......
我的父亲孔另境与鲁迅先生
发布时间:2023-06-20
在纪念我的父亲孔另境去世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回望他的一生,常常想起他在家里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鲁迅先生是我一生最感佩的人!”这并不在于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人物,而是从他切实的体会出发的感言,浸润在他心底和肺腑之间......
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中罚金刑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 要 本文以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罚金刑为基本视点,在对两者进行对比与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刑法罚金刑具体使用情况、刑法罚金刑基本适用原则以及数额裁量方案、刑法罚金刑具体执行程序等内容,期待可以成为相关人士学习和参考的重要......
重温鲁迅作品,感受鲁迅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29
重温鲁迅作品,感受鲁迅精神 鲁迅作品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鲁迅作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鲁迅作品却未能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不能在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学校教育......
“金砖国家”教育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2
一、金砖五国的教育概况 1政治角度。巴西政治体制采用的是联邦制,高等教育中联邦学校最多,专业设置齐全,实行电气化的教学模式,实行免费教育,对贫困生实行国家助学金制度,政府对教育事业大力支持。俄罗斯为总统制的联邦体制国家......
瑞士和法国民族政策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09
【摘 要】瑞士成功地用多元文化主义民族政策将不愿生活在德国的德国人,不愿生活在法国的法国人和不愿生活在意大利的意大利人重新整合,塑造成一个具有高度认同的崭新瑞士民族,法国也用其“共和模式”整合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法兰西民族......
鲁迅笔下的女性地位与命运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要:《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人言可畏》一篇,不仅是对当时报刊行业的讽刺与批判,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作为被启蒙者之一的女性,鲁迅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均有体现。 关键词:人言可畏;看客;女......
议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
发布时间:2023-02-06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曾经狂热地追求个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子君为了婚姻自主,不顾一切非难,脱离了自己的家庭,更喊出了个性追求的最强音。涓生绝对不如子君勇敢和热烈,但他比子君......
关于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之比较和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 比较 分析 论文摘要: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是常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并且产生的作用各有千秋。为此,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心理状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3-12-17
作者:郭齐勇 摘要:朱熹主张“恻隐是情”“四端皆情”,强调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互动。王夫之则严格区分“四端”“七情”,批评朱子“以性为情、以情知性”,混淆了性与情、道心与人心的界限,认定已发的道德情感仍然是“性......
电化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26
1、前言在20世纪80年代初,廖泰初教授针对我国的电化教育提出了有关更名的问题,此后,教育界就开始了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的争论,而且这一.........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11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在国家和阶级存在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自由贸易只能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清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平等交换的实质,甚至错误地高估本国工业的发展水平,错误地坚持和实践发达国家倡导的所谓......
孙中山与毛泽东民主思想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9
" 【摘 要】孙中山与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两位伟人,他们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中国人民的解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前所未有的丰功伟绩。在他们的一生中,为人民当家作主,各自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孙中山以西方议会民主为样板,强调宪法......
谈商法与民法主导价值之比较(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11
论文摘要:法律价值是一定的社会主体需要与包括法律在内的法律现象的关系的一个范畴。这就是,法律的存在、属性、功能以及内在机制和一定人们对法律要求或需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通过人们的法律实践显示出来的。“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
再看鲁迅《铸剑》中的目光与剑
发布时间:2023-06-09
研究者总是热衷于解开鲁迅小说《铸剑》中诸层寓意:或从复仇来阐释其严肃与荒诞,或从借古讽今来消解启蒙的意义,或进行美学与历史的分析,或探究黑色人究竟是谁。然而,对复仇、权力、成长、启蒙、荒诞等单一命题的论述都或多或少削......
浅谈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3-04-15
论文关键词:鲁迅小说 知识分子题材 现代性 论文摘要: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5月,《新青年......
当代世界主要民族国家民族政治发展政策比较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 要:民族政治发展既赖于各民族的努力争取,也需该民族所属国政府高瞻远瞩,建立一套适合各民族平等、和平、共同发展的机制。当今世界,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基于本国文化、历史情况,相继出台了不少民族......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发布时间:2023-05-20
[摘 要]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
鲁迅的模样
发布时间:2023-01-15
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文革”期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当然是按照五十年代官方钦定的顺序排列:“鲁、郭、茅,巴、老、曹”之类。我记得最后还......
标点符号在鲁迅作品中妙用之浅析
发布时间:2023-01-05
以下是一篇关于标点符号在鲁迅作品中妙用之浅析的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摘 要:标点符号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补白、作品艺术的升华,是字面语言的中止及感情的延伸,其含蕴隽永、意味无穷,妙用之处屡见不鲜,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本文......
关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对冲基金比较
发布时间:2022-11-18
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相比于海外对冲基金,存在着很多本身的缺点。投资活动相对保守、私募筹资的人数少、筹资的范围小,是制约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内部因素。 摘要: 我国存在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海外对冲基金,共同构成完整的商......
探究民族寓言与“中国形象”的营构———以《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为例
发布时间:2017-06-05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驱动了包括鲁迅在内的现代知识分子开始探求走出当前困境的未来之路。关于中国形象设计等一系列的民族国家想象的思考也因此被催生出来了: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中国现在的境遇如何?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未来将会是怎样?这些问题涉及到的核心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困境及纳入世界文明轨道的路径。吴翔宇教授专著《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正是对上述议题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其将现代民族国家重构使.........
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09
" 论文关键字:梦希腊 古代东方国家 初等学校 教师地位 论文摘要:纵观古代东方各国及罗马和希腊等国,研究者发现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高低截然不同,本文立足于描述它们之间教师地位差异的事实,比较影响教......
中日韩三国民法现代化道路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04
中日韩三国民法现代化道路之比较 中日韩三国民法现代化道路之比较 中日韩三国民法现代化道路之比较 法律现代化是时下在中国,抑或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很流行的研究主题。然而法律现代化的目标究竟是......
78转时代声乐与现代声乐的对比
发布时间:2023-02-17
78转时代声乐与现代声乐的对比 所谓78转就是上世纪初到80年代左右唱片业所采用的78转录音技术。这个时代在美声史上也正是一个大的飞跃时代,并且是树立持续到今天的美声最成熟的方法的时代,更是美声最大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有男高音卡......
关于违约金与赔偿金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1
违约金与赔偿金的比较研究,在合同实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违约金与赔偿金进行比较研究。 违约金,指由当事人通过协商预先确定的,在违约发生后作出的独立于履行行为以外的给付。赔偿金,损害赔偿的形式之一,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
浅谈古希腊哲学家与马克思幸福观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2-10-07
幸福的话题自古就有,马克思以前的幸福思想一般有两种归宿:一种是追求个体的幸福,以个体的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古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幸福观、伊壁鸿鲁的感性主义幸福观等都旨在实现个体的幸福。另一种是追求集体的幸......
中国梦与美国梦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有深远的社会和世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梦的终极目标是个人成功,核心内容是“白手起家”,其产生和实现的土壤是关国精神和美国制度,三者交互作......
超越正义与权利
发布时间:2022-10-09
自70年代以来,美国哲学场景中最突出的事件就是政治哲学的崛起。一大批思想背景不同且观点各异的政治哲学家脱颖而出,从颇为正统的德沃金(R.Dworkin)到反抗传统的桑德尔(Michael Sandel), 从崇尚古希腊的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
射线追踪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3-01-27
本书对近代射线追踪技术在等离子体物理中的应用做了一个完整的介绍。书中描述了一般应用于非均匀介质中向量波动方程中的有力的数学方法,并且清晰地说明,应用了这些方法简化和解决了等离子体波动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本书细心地介绍了......
贪污罪与受贿罪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07
贪污罪指的是国家公务人员、国家单位委托管理人员、国有财产经营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窃取、侵吞、骗取等手段非法把国有财产据为己有的犯罪行为;受贿罪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出于为他人或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主观动......
鲁迅笔下的9类知识分子
发布时间:2023-07-16
一、帮闲、帮忙、帮凶与扯淡 鲁迅讲,中国统治者只在两种情况下关心到中国知识分子或者需要知识分子。第一种情况,统治者刚刚掌权时,“偃武修文”,需要知识分子来加以粉饰,此时知识分子扮演歌功颂德的帮闲角色。在统治发生危机,......
“孔颜之乐”与罗素“幸福之路”比较
发布时间:2022-12-05
〔摘要〕 作为儒家德性幸福的典范,“孔颜之乐”具有鲜明的道德精英特质。而罗素的“幸福之路”则把目光投向普通大众,并依据观察与经验提出了造成不幸福的种种原因,进而为一般民众指出了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幸福之路”与“孔颜之......
中泰拉祜族亲属称谓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2
【摘 要】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对中泰拉祜族亲属称谓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对拉祜族亲属称谓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澜沧拉祜族;清莱拉祜族;亲属称谓;比较 拉祜族是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等国......
《锦绣谷之恋》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14
《锦绣谷之恋》是王安忆三恋中最富有诗意的的爱情,女编辑在参加庐山笔会10天里,爱上了一个男作家,短暂的爱情过后,又回到了现实烦乱的生活当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的代表作品,以书信的文体格式讲述了......
鲁迅编印《比亚兹莱画选》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28
关键词:鲁迅;比亚兹莱;译介 但由于比亚兹莱的插画形象诡异怪诞,画风充斥着恐慌和罪恶的情色意味,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学界对此三缄其口,它隐约成为学者们眼中鲁迅研究的“歪门邪道”,研究者们最好绕道而行。因而对鲁迅编印《比亚......
浅析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26
一、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方针下,解决广大中小企业、个人创业者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便成为了国家、金融领域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要关心的问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供应链金......
关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08
" [论文关键词] 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比较分析 [论文摘要] 随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的提高,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改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发生改变。本文从普通教育侧重于社会性,职业教育突出个体发展......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21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和日本现代文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对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通性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从现代文学的本质从发,分析了中日两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基......
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发布时间:2023-07-27
欢迎来到,以下是一篇关于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摘 要: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本文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性进行了赏析。 鲁迅......
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21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是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贯穿古今,更是贯穿着整个世界的历史。身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承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与延续这些神奇而美妙的文化则是我们这些中华子孙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只有不忘历史,......
论跨文化管理的“跨越”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3-04-06
[论文关键词] 跨 文化 ;跨越超越策略;文化智商 [论文摘要]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跨文化 管理 的定义,细致地阐述了跨文化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并提出了跨越和超越跨文化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尤其是推出了最新的管理理念——......
鲁迅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教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08
鲁迅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教育意义 鲁迅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中学课本选了不少鲁迅的作品,当代青年没有接触鲁迅作品的很少。绝大多数青年,学习了不少鲁迅的作品,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当前......
中美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01
【摘 要】文章选取了西方民族精神教育的典型美国的《社会学习》和我国的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3-6年级的有关民族精神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提出了一些对我国当前民族精教育有用的启示。 【关键词】民族精神教育;中华民族精......
纸媒与网媒优劣势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 要]无论是甲骨文还是楔形文字,文字信息通过实物载体传递内容为人类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以网络媒体为首的新型媒体出现之前,全世界范围内以纸制印刷为代表的出版传媒是最有影响力的信息来源之一。然而,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
新民歌与原生态民歌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6
毕业论文 摘 要 在对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的实证方法,对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的艺术特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