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1)

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5 01:35:08
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1)
时间:2023-04-15 01:35:08     小编:

一、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就目前检索到的资料看,中国大陆知识界对于大众文化的集中批判,大约开始于90年代初期,

(2)而西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则是应用得最早、最普遍的范式。首先使用这个范式的可能是我本人在1993年《文艺争鸣》第六期发表的《欲望与沉沦———大众文化批判》,这篇文章基本上是对于大众文化的抽象批评,没有特别针对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我自己后来对此有所反省,详下)。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大众文化提供的是一种虚假满足并使人们丧失现实感与批判性,从而有利于维护极权统治;大众文化的文本是贫困的(机械复制的、平面化的、没有深度的、缺乏独创性的;大众文化的观众(大众)是没有积极性批判性的,他们不能对于文本进行积极的、选择性的阅读(即虚假满足论、文本贫困论、读者白痴论)。这个对于大众文化的基本判断在后来立足人文精神、借用西方批判理论的大众文化研究中,基本上得到了延续。

但是把批判理论范式引入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在当时重要的针对王朔的所谓“痞子文学”)并形成气候的,是“人文精神”的倡导者。1990年代初期,特别是1993年以后流行的中国本土大众文化,以及几乎同时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构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流行的重要语境。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世俗化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相比,中国知识分子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则是针对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其核心是以终极关怀、宗教精神拒斥世俗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与审美主义拒斥大众文化与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与商品化。这个精英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与审美主义的批判取向一直是中国大陆大众文化批判的主流,而它的西方理论资源则是法兰克福学派与存在主义、现代主义等。它在大陆流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五四”以来通过文化解决问题的传统。

(3)

除了直接参与“人文精神”讨论的那些人以外,借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与道德批判的有影响的文章是

尹鸿

先生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批判意识》(《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三期)和《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大众文化批评导论》(《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二期)。这两篇文章都花费相当多的篇幅引用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是运用法兰克福理论批评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性文本。文章认为: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民众经久不衰的政治热情开始退潮,而消费主义观念却开始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于是中国主流文化开始出现了一个巨大转折。无论是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或是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文化,都或者悄然退出或者被挤出了文化舞台的中央。那些五彩缤纷但却昙花一现的文化“快餐”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文化市场,以宣泄和释放为目的的消费文化铺天盖地,“这一切,标志着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它“标志了中国文化从政治、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变”。

(4)

作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功能上是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是一种无等级的泛市民文化,“文化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

(5)大众文化放弃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历史意识、美学个性的孜孜以求,也不再把文化当作济世救民、普渡众生的神赐法宝,不再用艺术来显示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越和智力优越。它们仅仅只是一种令人兴奋而又晕眩的视听时空,只有现象没有本质,只有偶然没有必然,一切朝生夕亡、转瞬即逝。这些文本供人消费而不供人阐释,供人娱乐而不供人判断。它们华丽丰富,但又一无所有。文化最终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一种文化游戏。

尽管作者一笔带过地认为“大众文化的抚慰功能、娱乐功能对于人们心理结构的平衡和调整,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它的文化整合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文化的民主化和平民化进程”,但是文章的重点无疑是从批判理论的立场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大众文化提供的是虚假满足,把主体滞留在一种表演性的快感中,而遗忘了意义和生存本身;二是它的“非现实性”的本质往往会误导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从而解除人们对现实的判断和实践能力。我们看见的只有关于世界的影像,而没有“世界本身”;三是它的复制性的生产方式及其对审美理想的消解。这种复制性导致个性、创造力、批判热情、现实精神都消失殆尽。作者认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义务是“对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批评机制———这种机制一直是文化进步的现实条件和超越理想———这种理想则是文化发展的远景参照,从而为大众文化提供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商品拜物教———的终级价值。”很明显,这种对于大众文化的尺度是“人文精神”倡导者的大众文化观的延续与体系化。直至今天,“人文精神”的这个批评范式在延续。

(6)

二、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如果说批判理论更多地体现了传统人文学科的思维方法与价值立场,那么,现代化理论则更接近社会科学或社会理论。从现代化理论出发研究中国大众消费文化的范式同样集中在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但其视角与价值尺度却又迥异于批判理论。现代化理论更多地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世俗化转型角度肯定大众文化的进步政治意义(而不是审美价值)。

这个大众消费文化研究范式的代表有李泽厚、王蒙,后期的金元浦等,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我本人。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正是在与“人文精神”与“道德理想主义”的论争中,我逐渐修正了我前期机械搬用批判理论的做法,形成了我的大众文化观。虽然我的系统反省批判理论的理论文章是发表在90年代末,

(8)但是主要观点却形成于90年代中期,

(9)我的论述角度开始从美学或伦理学转向社会理论。这形成了我后期的大众文化批评的主要特色,也构成我与“人文精神”论者以及“道德理想主义者”的最鲜明的对比。我认为,从道德主义的立场、审美主义或宗教性价值的尺度完全否定世俗化与大众文化是不可取的,理解与评价世俗化与大众文化首先必须有一种历史主义的视角———此处的“历史主义”指的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来分析与审视当今社会文化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强调联系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解放后30年的历史教训来确定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即把大众消费文化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世俗化现代性的核心是祛魅与解神圣,在中国新时期的语境中,世俗化所要祛的是极左的魅(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由于世俗化削弱、解构了人的此世存在、日常生活与“神圣”(不管宗教的还是意识形态的)之间的关系,人们不再需要寻求一种超越的精神资源为其日常生活诉求(包括与物质生活相关的各种欲望、享受、消遣、娱乐等等)进行“辩护”,所以它为大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我在1996年的一篇文章中曾经写道:

如果我们不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合理性与进步性,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当今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及其文化伴生物———世俗文化,具有正面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80年代文化界与知识界对于准宗教化的政治文化、个人迷信的神圣光环的充分解除,改革开放的历史成果是不可思议的。

(10)

这个意义上,我坚持认为,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角度看,世俗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世俗大众文化)具有推进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进程的积极历史意义,而作为世俗时代文化主流的、以消遣娱乐为本位的大众文化,在中国特定的转型时期客观上具有消解政治文化与正统意识形态的功能。当然这不是说大众消费文化对政治文化采取了面对面的、直接的、严肃认真的批判姿态;而是说它在客观上冷落了打破了文化的一元格局,大量的大众消费文化产品覆盖了大众的文化阅读空间,从而使得原先的一元文化的“市场”与“地盘”大大缩小,影响力大大降低。从大众消费文化的本质来看,消遣娱乐对它而言无疑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要求它以精英文化的方式来对抗政治文化或者追求终极意义,否则无异取消了它的存在。更何况在今日,精英文化自身也无法以直接对抗的方式来面对政治文化。当然,对于大众消费文化中文化品味与审美格调低下的问题,应当加以批判,但历史主义地肯定其意义,恐怕是第一位的。推进民主化的政治功能是我评价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最主要的尺度,这个立场与尺度迄今未变。

其他提倡“世俗精神”论者(如王蒙、李泽厚、张颐武、刘心武等)对于世俗化、对大众文化、对人的欲望、对文艺的消遣娱乐性等也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认为世俗精神以及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等都不是“人文精神”的对立面,“人文精神”的对立面是计划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极“左”意识形态。他们的论证具有明显的进步论色彩,有论者指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大众文化与人文精神并不矛盾,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物质生活变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反映,而且它标志着世俗文化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我开始从理论上反省西方批判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的问题。针对中国大众文化批判普遍存在的脱离中国的具体语境而机械搬用西方批判理论的问题,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加以批评性的检讨。

(1

1)我认为,在研究评价中国当代大众消费文化的众多著述中,普遍存在将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描述—评价框架机械运用到中国的大众文化批评的倾向,而没有对这个框架在中国的适用性与有效性进行认真的质疑与反省(我的第一篇论述大众文化的文章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检讨具有自我反思的性质)。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知识—话语型”。我强调的是:西方的任何一种学术话语与分析范型,都不是存在于真空中,都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因而无不与中国的本土问题/本土经验存在程度不同的错位与脱节。如果不经转换地机械套用,必将导致为了(西方)理论而牺牲(中国)经验的结果。

我在文章中首先指出了法兰克福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美国的大众消费文化存在的某种错位。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其初期的形成过程中是以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群众文化为主要经验资源的,而到了美国之后,他们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对当时(4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的批判而没有看到德国法西斯群众文化与美国大众文化的区别,或者法西斯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斯大林主义与美国大众文化的极权主义的重要差别。这是一个方面,它表明法兰克福学派在这方面本身就存在非语境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我重点论述了批判理论在中国的语境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我认为,正是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以法西斯德国的国家主义为经验基础与分析蓝本的,所以,它更适合于用来分析与批判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文革中的极“左”意识形态专制与群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所分析的极权主义统治的特征,在文革时期的中国都不难发现。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法西斯群众心理(受虐心理,寻找“父亲”的渴望)的分析,也十分适合于分析文革时期的“领袖崇拜”。阿多诺对于与极权主义紧密相关的“总体性”“同一性”与文革时期的“大公无私”“集体主义”何其相似。“文革”专制主义的合法性依据也是这样一个“总体性”诉求,一种虚假的自由与解放的承诺。

如果说法兰克福学对于总体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用来分析与解剖文革时期的革命群众文化是十分有效与犀利的武器;那么,用它来批评中国新时期的大众消费文化,特别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中国大众文化反而显得牵强。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在很多方面具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极权主义的特点,那么,从80年代开始的中国社会的世俗化与商业化以及它的文化伴生物———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正好出现于长期的思想禁锢与意识形态一体化驯化被松动与瓦解之时,而且它本身事实上也是作为对于这种意识形态一体化驯化的批判与否定力量出现的。如果说最早的、现代文化工业意义上的中国大众消费文化(而不是革命性“群众文化”)是80年代初期从港台传入的

邓丽

君的流行歌曲(比如著名的《

何日

君再来》),那么,如果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把它们一律理解为肯定性的、完全缺乏反抗性的统治性文化或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就显然缺乏历史的眼光(语境抽离)。恰恰相反,这些“流行歌曲”是作为对于极“左”时期一花独放、一统天下的“革命文艺”、“革命歌曲”的反拨与否定出现的。

必须指出的是:现代化理论范式内部是存在差异的。比较一下陶东风与金元浦的观点,虽然切入的角度不乏相似之处,但陶东风显然不像金元浦那么乐观。金文认为,大众文化不仅对于改革开放前的意识形态有冲击和批判,更重要的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主体是大众,它本能地具有一种依托大众的、趋向民主的品格,指向开放的双向交往的多元化的意识形式,使大多数人可以更自由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喜爱的文化资源。大众文化还创建了大众的新的文化时尚与公共文化话题。从一部流行的电视剧,一张VCD、磁带或者一场足球比赛,到服饰、旅游、家居装修,它日用而不察地形塑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并进而进入一种制度形态。作为公共空间,大众文化是不同意识形态汇集、交流、沟通、共享、对立、冲突的公共场域,又是社群特别是弱势群体和边缘话语的表达场域。

应该承认,金元浦的文章敏锐地捕捉到了大众文化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在拓展公共空间方面的民主化潜力,以及弱势群体利用这种空间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又开发很不够的研究视角。但是金文存在的问题是:首先,他对于中国大众消费文化的消极面几乎没有论述,特别是对于大众文化的体制环境(市场与官方的双重语境)注意不够;其次,他关于大众传播扩展公共空间的论述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中的个别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而不适用于其他的大众媒体,特别是官方化的媒体(如电视和报纸),同时也忽视了大众文化中许多站在中产阶级立场的那部分(比如《精品购物指南》);再次,他对于大众消费主义和日常生活关切的估价也偏于理想化或缺少历史分析(比如认为练歌房提供了文化的个人空间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我虽然在近来的几篇文章中呼吁关注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问题,但是在日常生活的政治意义方面有自己的理解。首先,我认为消费主义、日常生活关切与世俗化一样,其政治意义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才能阐述清楚,因为它是不断被历史语境改写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时候,日常生活关切(所谓“服饰、旅游、家居装修等日常生活方式”)的确发挥了激进的政治意义,因为那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压制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到了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急剧消退,消费主义本身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话语的政治含义也被迅速地改写,带有政治抵抗意味的日常生活叙事迅速退化为围绕时尚与市场旋转的解政治化的欲望叙事,它与政治意识的淡化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的重要症候。比如,70年代末的“靡靡之音”与“奇装异服”的批判性是当时的语境赋予的,而在消费主义本身日渐成为主流文化而且与国家意识形态渐趋一致的今天,情形就不同了。其次,正因为这样,对于日常生活同样也应该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乃至新的阶级分析。在我发表于《文艺争鸣》2003年第六期的笔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个讨论》中,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方式、时尚话语的制造者是些什么人?”“谁在享受消费主义时代的浪漫和高雅的生活方式?”等问题。

关于大众文化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我早在1995年发表的《官方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妥协与互渗——89后中国文化的一种审视》中就进行了探讨。

(1

4)我对于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的民主化潜力虽持肯定的态度,但却不像金元浦那么乐观和理想化。我强调的是大众文化的妥协性格,看到它在“官方”与“民间”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分析了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并行、交错、对立、渗透,以及冲突中有妥协、对抗中有互渗的复杂关系。

(1

5)大众文化在官方所让出的有限思想文化空间内建构自己的价值规范、趣味取向与操作方式,它一方面在尽力取悦于市民大众,而另一方面又在谨慎地回避官方文化及主流意识形态所设立的禁区,把官民同乐作为自己的目标与策略。大众消费文化在拓展公共空间与民主化方面的作用常常是在追求经济利润的过程中产生的附带结果而不是自己的有意识政治诉求。即使我们承认中国有正在生长的市民社会或公共领域,那它也是在原来的政治社会的框架之中举步维艰。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没有从原先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中根本摆脱出来。也就是说,两者关系的基础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调整。国家的权力仍然在强烈地控制与干预民间和社会的生活,尽管范围与程度有所缩小和降低。中国的市民社会在一开始就与国家权力处于难分难解、纠缠不清的关系之中。由于国家在市民社会的建构中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这就使后者得对它的权力抵制力极为有限。

上述结构性转换在文化与传媒生产与传播上的表现,就是权力媒介与市场机制的混合,构成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与传媒的管理与运作机制,以及官方与民间混合型的文化空间。电视台与图书出版方面情形就如此。

总之,我的大众消费文化观比较复杂,并不完全地、无条件地肯定它的合理性,相反,指出了它们在中国特殊语境中的畸变。在这方面我也显示出与“世俗精神”论者的某些不同,但是与道德主义与审美主义的批判也不同,我不赞成机械搬用西方批判理论来解释这种弊端。相反,我认为: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文化语境对这种“弊端”进行具体的分析———就像对大众文化的合理性的分析一样。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切实揭示中国世俗化与大众文化弊端的特殊社会土壤而不是流于抽象的道德批判或审美批判———后者常常诉诸抽象的人性。要在中国转型时期的特殊语境,特别是中国的特殊社会体制环境与思想文化环境,来把握中国世俗化的消极面,不应当笼统地把道德滑坡归于市场经济或世俗化,更不要笼统地拒斥世俗精神或大众文化。“人文精神”论者与道德理想主义者在批判“世俗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的时候,常常笼统地把中国的大众文化与世俗化归入“后现代主义”的范畴,然后不加转化地将西方的批判理论(如对物质主义的批判、对传媒霸权主义、对技术理性主义的批判等)用于批判中国的世俗化与大众文化。或者就是进行抽象的人性批判。这样,不但批判的准确性与力度大大削弱,而且不应当地忽视了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进步意义。

四、新“左”派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所谓新“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与道德主义与审美主义批判范式之间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联系是它们都对大众文化采取了激进批判的态度;区别则是它更加注重政治经济学分析与阶级分析而不是抽象的道德批判与审美批判,它们声称代表的是底层群体或弱势群体的利益立场(而道德主义与审美主义批评范式则以大写的主体“人”自居)。新“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范式最早的一次集体出场是在1997年第二期的《读书》上。该期《读书》的专题文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基本上奠定了新“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大众文化是中产阶级/特权阶级的文化。韩少功的《哪一种“大众”》与旷新年的《作为文化想象的“大众”》明确指出:“大众文化”是中产阶级与白领的文化。在《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这篇代表性文章中,戴锦华先从“广场”这个词的含义的变化写起,谈商业与政治的合谋。Plaza取“广场”之名,表明消费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的逻辑挪用、改写、僭越与亵渎了“革命”话语,本身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一个革命时代的过去,一个消费时代的降临。作者列举了广告等商业文化中挪用革命历史话语的例子,以表明革命与商业的某种相互利用、置换与缝合关系。接着,文章论述大众文化及其所体现消费主义与当代中国中产阶级或新富阶层利益的关系。作者认为,90年代繁荣之至的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不约而同地将自己定位在所谓中产阶级的趣味与消费之上。大众文化就是中产阶级文化,是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新“左”派的核心观点。中产阶级文化以自身的强大攻势,不仅反映而且在“喂养”、“构造”中国的中产阶级社群。《世界时装之苑》、《精品购物指南》等类似出版物,“体贴入微地”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产阶级成员。以王朔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在90年代中期开始不仅丧失了颠覆性,而且开始有效地参与构造中产阶级文化(即大众文化),其颠覆性已被有效的吸纳与改写。但这种浮华的中产阶级文化却掩盖了正在发生阶级急剧分化中的中国社会状况,中国的大众文化行使的是把中产阶级利益合法化并遮蔽中国两极分化的现实的“文化霸权”实践。它是以非意识形态的方式行使的意识形态霸权。作者认为:“历经80年代的文化实践及其非意识形态化的意识形态构造,‘告别革命’成为90年代很多人的一种社会共识。与‘革命’同时遭到放逐的,是有关阶级、平等的观念及其讨论。革命、社会平等的理想及其实践,被简单地等同于谎言、灾难,甚至等同于‘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作为90年代中国的社会奇观之一,是除却少数有名无实的官样文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批判的立场,不仅事实上成了文化的缺席者,而且公开或半公开地成了中国知识界的文化‘公敌’。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经济规律’、‘公平竞争’、‘呼唤强者’、‘社会进步’。”

(1

6)这已经不是对于大众文化的批评,而且也涉及到了对所谓“消极自由主义”(又名“改良主义”)的批判,或者说,她认为大众文化与消极自由主义的倡导者是同谋关系,它们都是抹杀阶级冲突与贫富差距新现实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新意识形态的语境中,似乎指认阶级、探讨平等,便意味着拒绝改革开放,要求历史“倒退”;便意味着拒绝“民主”,侵犯“自由”。尽管不可见的社会分化现实触目可观,比比皆是;但它作为一个“匿名的事实”,却隐身于社会生活之中。这里作者把消极自由的言说者当成了反对平等与阶级分析的人。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另外一篇代表性的文章是旷新年的《文化研究这件“吊带衫”》。

(1

7)文章认为:文化研究是资本主义与中产阶级这个“夫君”/主子的“二房”、“二奶”、“姨太太”,它不是真的要批判“夫君”(资本主义)的罪恶勾当,而是“打情骂俏的资料”,“二房”可以耍脾气、犯上、挑衅,这些都是小骂大帮忙。文化研究被它的研究对象收编,它批判消费主义但是本身又变成了消费文化的小妾。他指出:

文化研究建立在中产阶级深厚的土壤和根基上,她敲打着中产阶级的感性生活,是中产阶级感性生活天然的守夜人。她深知人性惟一光明的前途就是改良和提高人性,政治的惟一出路就是用学院政治代替暴民政治。

于是作者的批判锋芒从文化研究的“阶级出身”转向学术身份:“学院政治是没有任何真正的政治目标的政治。作为没有政治目标的离经叛道,文化研究迅速地被吸收到大学的学科建制之中,结成与现代体制亲密无间的手足情谊。文化研究的兴起标志着学院政治的真正成熟,标志着左翼批判力量阵地的彻底转移,或者说标志着‘传统左翼’向‘现代左翼’的脱胎换骨。文化研究既拆除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结构的暴动和爆破,同时也无力发起对于资产阶级的文化阵地战。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研究将战场从外部转向内部,也就是说,文化研究‘从资产阶级内部向资产阶级发起进攻’,使阶级斗争变得越来越无害化。”总之,文化研究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生死攸关的政治斗争转变成为一场装满橡皮子弹的语言和文化斗争。与其说是炮火连天的战争,不如说是装点后现代社会和消费主义时代的绚烂烟花。

“新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比较深刻地抓住了大众文化的最新发展趋势,突出了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优势。但同时也把大众文化化约论地处理了,似乎所有的大众文化均为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没有看到大众文化构成的复杂性。我们完全可以在事实的层面找到相反的例证证明大量的大众文化无法归入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另外一个问题是:不能把消极自由主义、大众消费文化、主流文化简单地等同起来。的确,倡导“改良主义”的消极自由论者(如李泽厚的“告别革命”)的确曾经为大众文化辩护。但不能不指出的是:消极自由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思想思潮,被归入其下的人也很杂,它产生的语境也很复杂(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顾准的著作的出版,中国知识分子对于80年代末激进政治运动的反思,等等)。但不管如何,有相当部分倡导“消极自由”(或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知识分子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哈耶克等人的思想来反思文革的专制主义。消极自由主义者的确有肯定大众消费主义的一面,但也有始终一贯的对于专制主义的批判,对于民主的坚持。

(1

8)

最后,关于学院政治问题。今天对于大众文化研究的学院体制化的批评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批评者的批评依然是学院政治的批判依然是学院政治话语,作者依然是学院中人而且其批评的声音依然主要在学院中传播。这是学院政治的批判者面临的一个深刻悖论。第二,其实在中国,谈学院政治还太奢侈。

五、对一些误解的澄清

现在我们回到关

于鲁枢元

身体从文化的幕后走到前台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我们研究身体绝对不能忽视80年代末的历史性事件: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以及普通大众的启蒙主义话语被迫中断,中国进入了一个畸形的消费主义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消费主义语境中,政治的身体迅速地转化为消费的身体,带有政治意味的身体叙事迅速退化为围绕时尚与市场旋转的欲望化叙事(尽管打着女权主义的颠覆旗号或青年文化的“反道德”旗号)。我们关注身体的政治性与批判性、颠覆性,但是我并不认为身体必然地、无条件地具有这种批判性和颠覆性。身体的这种批判性和颠覆性,比如,70年代末的流行歌曲与“奇装异服”是批判性的,这是当时的语境赋予的。在消费主义本身日渐成为主流文化而且与国家意识形态渐趋一致的今天,情形就不同了。文学界的所谓“身体写作”与所谓“下半身”的颠覆意义都应该紧密地结合中国的具体语境加以理解。

即使在我发表于《文艺争鸣》2003年第六期的文章中,同样也体现了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消费主义的批判精神。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个讨论》中,我引用布尔迪厄的理论指出: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与阶级分析:“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或者说生活方式的审美化里面的确存在有一种权力关系,可以对此进行阶级分析,博德里拉的符号泛化导致等级消解的观念有些太极端化。在文化的所谓‘民主化’背后包含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我认为,按照布尔迪厄的说法,审美与文化领域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区格”(distinction)行为,通过趣味的差异、通过设计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跟别人进行区分。问题在于,这种“趣味”的区分并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种权力运作策略,它把趣味分成不同的等级、并把它延伸到道德的领域。关于“高级的”趣味、“低级的”趣味的界定权力(象征权力)是掌握在那些拥有大量符号资本与文化资本的人手中,下层的弱势群体没有这种界定权力。趣味判断的背后实际上有经济、政治的权力在起作用。在一种趣味的背后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我特别指出:“谈到生活方式,有些人可以追求高雅的、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但另外的人却不行,后者可能不是天生的趣味低俗,而是他没有经济实力让他去追求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常常体现为时尚,而时尚话语的制造者是些什么人?这个问题值得深究,应该进行阶级分析。甚至可以说,浪漫和高雅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趣味是金钱堆积起来的。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没有一些基本的、‘趣味’以外的条件,就很难在趣味的竞争上跟别人处于平等地位。”我以为,这已经非常清楚地指出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中存在的权力与不平等问题。我的立场绝对不是站在那些中产阶级、白领或新贵阶层一边,而是站在真正的“大众”与弱势群体一边的。在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论者”的文章中,这样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他们并不是一个同质的无差异的群体。

必须重点说明的是:我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消费主义的批判与包括“崛起”在内的其他批判的不同在于,我倡导一种具体的、结合中国的实际的社会历史批判,而不是抽象的道德批判或审美批判,这与我以前的研究范式是一致的。我认为中国的消费文化并不必然是进步的也不必然是保守的。它的政治含义取决于它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恰恰在这点上我与包括“崛起”在内的道德或文化哲学批判存在差异(但是也可以互补)。比如,“崛起”的作者对于市场与消费需要的批评追溯到了现代“产业”。他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认为“产业”。他说:“在现代社会,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商业似乎不断地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若进一步追索,在这一切的背后,则是一套精心算计、精确运作、久经考验、百试不爽的资本的经营体系、金融的运作法则、货币的使用数学。”我认为这样的批判仍然是抽象的,因为“资本的经营体系、金融的运作法则,货币的使用数学”都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的具体规定性的,目前中国这种浸透了权力的“资本经营体系”就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重大差异。同样,也不存在抽象的“消费欲望”或消费主义,更不存在脱离具体历史语境的消费文化的政治含义。与“崛起”相比,我更倾向于直接把矛头指向中国的特定阶层及其制度依托,因为无论所谓“产业体系”“资本运作体系”等等的背后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定阶层在实施操纵。对于中国的具体问题,用抽象的市场批判是不解决问题的。我最为担忧的是与消费主义伴随的大众的政治冷漠。还是在《文艺争鸣》2003年第六期的那个对话中,我说:“对于消费方式的关注,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热衷,是现在的新型知识分子与一般大众的时尚。……这种对于审美化的热衷会不会导致政治参与热情的淡化,或者对创伤记忆的遗忘?还有,会不会越来越远离底层?对真正的现实问题的遗忘?因为中国确实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语境里出现消费主义的,简单的说就是80年代的政治参与热情逐渐淡出(虽然现在似乎有升温的迹象,但是仍然不足以与铺天盖地的消费主义抗衡)。我的感觉是,90年代的知识分子,不是从广场回到书斋,而是从广场回到身体,大家都很关注自己的身体,身体成了消费的主体也成了消费的对象。我觉得这样一种对身体的极度的、甚至变态的迷恋,不是一个孤立现象。今天的公共空间充斥着以身体为核心的各种图像与文字,美容院与健身房如雨后春笋涌现,人们在乐此不疲地呵护、打造、形塑自己的身体。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一个糟糕的状况:实际上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基本政治权利仍然有待争取的社会环境里,而大家却都把眼睛盯着自己的身体、生活方式,这很有点滑稽与悲哀。”

这段话是理解我的观点的一个关键。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好像一旦研究消费主义、研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必然是在为它辩护,就是鼓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我对于消费主义的关注的出发点与问题意识实际上是:今天的消费文化还有它的反抗性与批判性么?它反抗与批判什么?以前我曾为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辩护,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它客观上冲击了文化的一元主义局面,也颠覆了“文革“时期的禁欲主义(参见前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主流文化的不断调整,消费文化的政治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它自身的批判性正在淡化乃至丧失,我最为担心的实际上是出现这样的局面:沉溺于消费主义的中国大众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了越来越不关心自身的政治权利、公民权利问题,他们对于公共领域的重大问题视而不见,沉浸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忙于塑造身体、布置小家庭、享受日常生活)。由此可以引出一个理论性的问题: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具有自明的、无条件的政治含义,语境的变化会改写特定文化形态的政治含义。所以,我以为对于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看法的变化并不能视之为自相矛盾。

注释:

(2)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的批判,主要是由一些“左”派理论家进行的,对象主要是港台流行文化而非本土大众文化。他们把港台大众文化说成为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但是当时中国的精英知识界却认为:大众文化,如邓丽君的流行歌曲,表现了人性的解放,是与思想解放运动一致的,从而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这一点与90年代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3)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张汝伦的《论大众文化》(《复旦大学学报》1994年第三期)为代表。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批判是知识分子的责任,知识分子应该是精神文化的建设者,而不是文化工业的从业者。

(4)

(5)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大众文化批评导论》,《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二期。

(6)参见《“人文精神与大众文化”笔谈》,《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三期。

(7)参见王先霈等的文章:《为大众文化减负》,的《文艺报》。

(8)参阅陶东风:《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9)参见陶东风:《超越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的二元对立:论对于大众的第三种立场》,《上海文化》1996年第3期;陶东风:《人文精神遮蔽了什么?》,《二十一世纪》香港,1995年6月号;《人文精神与世俗化》(陶东风、金元浦),《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二期,全文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6年第八期等文章。

(10)陶东风:《超越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的二元对立:论对于大众的第三种立场》,《上海文化》,1996年第三期。

(1

2)见《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二期。

(1

3)参见文化研究网站“大众文化”专栏文章。

(1

4)《官方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妥协与互渗后中国文化的一种审视》,《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秋季号。

(1

5)我当时分析的案例是所谓“主旋律”影片,现在则正在做“红色经典”的个案研究。

(1

6)《大众文化的隐形意识形态》原载《天涯》,本文引自“学术连线”网,http://www.xslx.com/hlm/szrp/shls/

2002-2-13

(1

8)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在这里不能展开,可以参见拙文《现代性反思的反思》,《东方文化》,1999年第3期。以及《从呼唤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6月号。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资源计划及其优化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1
资源计划及其优化技术研究 资源计划及其优化技术研究 资源计划及其优化技术研究 文章 来源 应急响应资源计划的设计 应急响应资源计划的快速制定关系到应急救援的效果。应急响应资源计划包含应急目标、物料清单、应急资源......
中西方纪录片种类比较及创作方式(1)
发布时间:2023-02-09
电视纪录片创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纪录片通过多种的纪实手段可以深刻地达到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五行八作,三......
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一、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1.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不可能离开本土的文化资源。传统的民间通俗文化、五四平民文学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
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7
前言消费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所影射出的一系列动作。人类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人类心理活动也会因外.........
大学生消费及理财创新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6
[摘 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消费观念的不同导致了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消费理财方式。目前,大学生在消费理财方面存在着盲目跟风、消费层次不平衡、理财观念淡薄及实践效果差的问题。但近年来,大学生在文娱方面支出不断增加,理......
英语电影的特征及其西方文化渊源初探
发布时间:2013-12-18
英语电影的特征及其西方文化渊源初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得到增强,显示着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全......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9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文艺界有句熟语:越是民......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
发布时间:2013-12-18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 ......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1)
发布时间:2023-05-15
一、视角转换之于电视文化研究的必要 主张从多种视角来研究电视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 第一,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落后于迅猛发展的实践。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 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
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8
摘要:消费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整个经济链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消费理论。在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剖析理论本质特征,最终提出实现经济可持续、构建和谐消费环境......
消费主义及其超越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 要:随着现代化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消费已经从传统社会商品的使用价值需求转变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符号消费需求。消费主义也日渐成为现代商品社会人们趋之若鹜的价值理念。它控制着人们的生活,主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
分析西汉赋中植物描写的三种方式
发布时间:2017-06-16
西汉赋中植物描写有三种方式:一种以植物名称命题,以吟咏单个植物为作品主线,多为咏物小赋;一种不以植物命题,植物为一种材质,具体描写,植物是作品旨意和情感表达的载体;还有一种通过大量铺陈不同种类、不同名目的植物,构成主题表达的辅助手段,以汉大赋中最为常见,形成以类相缀的铺陈特点。《全汉赋》收录西汉辞赋家23位,辞赋作品67篇,存目12篇,残篇5篇。其中以植物为题有枚乘《柳赋》、司马相如《棃赋》、孔臧.........
东莞市网球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观察法和数据统计法,对东莞市网球活动消费特征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东莞市网球消费者参与网球活动的方式、消费者的群体特征以及消费水平等,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东莞市的网球发展,进一步......
以研究文化消费区域差异为契机,探索促进文化消费之路
发布时间:2022-11-08
消费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消费需求是总体消费需求的重要构成要素。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繁荣。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最终环节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认真研究文化消费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提高国民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共中央.........
西方仲裁的起源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02
摘要:仲裁制度是一种解决民事纠纷的非诉机制。作为西方社会的舶来品,我国仲裁制度还存在一系列缺陷。了解西方仲裁制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正视仲裁发展的内部因素,更好的审视我国的仲裁制度。 关键词:仲裁制度;西方;......
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及其对策(1)
发布时间:2023-05-04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述绿色消费的起源、涵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绿色消费-[飞诺网FENO.CN] 关键词: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
论东西部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1
" [论文关键词] 体育消费 东西部地区 重庆市城镇居民 体育消费结构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比较研究法。对重庆市城镇居民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2
【摘要】 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区域的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处于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为例,利用STIRPAT模型对比分析城镇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碳排放量的影......
论中国审计资源配置方式的特殊性及其优化
发布时间:2023-04-30
摘 要: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以 社会 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性为核心。审计资源配置的方式应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制定审计资源配置的具体优化措施。 关键词:审计资源配置;配置方式;配置优化 为使审计工......
研究网络交易监管过程消费维权规范化
发布时间:2023-05-28
一、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义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至今已有20余年,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通讯以及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并见证了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2017年1月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络购物用户.........
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大话文学的语体特征与快感类型无论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经典”都有规范、法则的意思, 它不但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 更包含此类文本所或明或隐地体现的制约、规范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文化2道......
重庆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9
摘 要:高校规模逐步扩大,使得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数量庞大的女大学生因其不断提升的购买力使得女大学生这一化妆品消费群体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化妆品消费群体。化妆品企业深入了解女大学生的化妆品消费行为特性,并结合其特殊的......
基于LMDI―ANN―DEA集成方法的我国能源消费评价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1
摘要:文章利用LMDI-ANN-DEA集成方法对1980―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进行了评价和预测,得到优化的节能潜力。LMDI模型的分解发现,我国能源消耗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的,能源强度因素对能源消耗具有显著负向效应,经济结构对降低能耗的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利用ANN模型和DEA模型对我国能源消费及节能潜力进行预测和优化。得出结论,1980年以来,我国年平均可节约能源495万吨标准煤,尤其.........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 要】当前社会,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备受社会关注,针对长沙市高校,调查大学生当前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构成、消费期望状况,结果发现大学生仍以经验型消费为主,消费期望较为理性;家庭背景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无相关性,受教育......
从消费本质看消费资本化的伪科学性
发布时间:2023-03-05
消费本质是研究消费问题的出发点,而“消费资本化”理论背离了消费本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分配原理,会造成对消费者主权的损害和生产者行为的扭曲,甚至侵蚀市场 经济 基础机制,在实际中是不可能成功实施的,是一种伪 科学 理论。 关键......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21
小 引 一 “家庭主妇”的消费就是一个例子。在19世纪的美国家庭里,男子挣钱养家,女子 自然 管起家事。大家都期望如此,富裕的家庭也的确是这么安排的。一部分人越来越富,阶级差别于是形成。区分阶级的方式之一是看妇女的衣着。......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6-12-30
摘要:纵观朱光潜美学历程,有三大理论资源:一、朱光潜早期美学的发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二、朱光潜前期美学基本面貌是西学的,其美学的基本框架、理论依据乃至提问方式都来自西方理论;三、朱光潜后期美学主要运用了马克......
劳务派遣: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1)-传播学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24
[摘 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劳务派遣在日德等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为了更好的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于九十年代中后期引进,发挥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比传统的用工方式有更多的优势,本文从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角度对它的......
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开发及消费特征变化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20
【论文摘要】 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关系到河南省高校整体产业的发展。本文提出的对策有利于河南省高校管理部门对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重视,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关键词】 河南省 高校 体育市场 消费 研究 高校体......
矿产资源税费的调整方向-综合新能源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31
“十一五”以来,在高油价的形势下,国内多个部门陆续出台或准备出台针对石油企业的政策,尤其是资源税费政策,如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准备大幅提高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这不可避免地带来政出多门、重复征收问题,造成石油企业税费......
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
发布时间:2023-03-20
提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 社会 学的元 研究 及其元 理论 化趋势的高涨,既受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元理论内部因素的 影响 ,也受社会学学科之外因素的影响。但作为社会学 发展 中自我反省意识的必然产物,它又是在反思社会学自身......
考研资料种类及其选择
发布时间:2022-11-20
考研复习资料根据内容、用途和针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 全真试题。包括历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试题和所报考专业的专业试题。这些试题对于考生体会出题思路、强化答题技巧、了解命题重点等意义重大。 ● 考试大纲。考试大......
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2
跨国资本汹涌,全球化势不可挡,盖因文明的演进犹如时尚,虽系人为,却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甚至是强制性的。换言之,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及其传统明显具有强迫性、颠覆性与取代性。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地以为全球化只关涉经济。上层建......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六种(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8
论文摘要:国外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工业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和自身特点,从中有所借鉴和创新。 一、"抽屉式"管理 在现代管理中,它也叫......
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论及其文化与跨文化意识(1)
发布时间:2023-01-28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他一生为中国美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往学术界对宗白华的研究侧重于他的美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宗白华在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的成果也多有探讨,但忽略了他的美学研究方法论。“方法是科学研究的灵......
构建西部矿产资源集群化特区可行性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摘 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在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区域内,借助产业集群模式科学构建矿产资源特区。明确了产业结构、政府效能、技术创新、对外合作等因素在特区形成中的效用,旨在带动整个西部矿业资源......
年薪的四种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3
报酬结构:基薪+津贴+养老计划报酬数额:取决于所管理企业的性质、规模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一般的基薪应该为职工平均工资的2-4倍,正常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应该为平均养老金水平的四倍以上。考核指标: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当年任......
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1
【摘 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旨在揭示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动机、特点、消费水平和未来消费趋势,以便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参与体育消费。 ......
关于高职高专城乡学生消费方式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3
" 论文摘要:本文就高职高专城乡两种生源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的差异进行调查、探究,得出科学论断并提出相应地教育改革措施,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城乡学生;消费方式 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在经济......
分析运用体验经济理论促进大众创业大众体验消费
发布时间:2023-02-20
一、体验和体验经济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体验经济(TheExperienceEconomy)是未来经济的一种发展方向,直到1999年,美国约瑟夫派恩二世(B.JosephpineII)和詹母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合著的《体验经济》问世,体验经济理论,才在世界范围内盛行,普及和应用。从此,奠定了体验(experience)这个基础,否.........
高校学生文化艺术消费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艺术素养的提升成为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较高的艺术素养将成为独有的竞争力。文章以苏州大学为例,对高校学生目前的文化艺术消费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研究为高校......
大学生矿泉水消费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关键词】矿泉水;消费;大学生 一、市场分析 如图1所示,各类饮品中购买矿泉水的学生的比例是最大的,达45%;且大部分学生都有运动后买水喝的习惯,占被调查大学生中49%。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周都会购买矿泉水,尤其在炎......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及其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13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及其比较 摘 要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利用语言之间的交流可以领悟彼此之间在情感、意境、思想等多个方面的感悟。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历史发展变革历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13
摘 要:能源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随着全球化资源问题的出现,探讨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能源消费角度来看,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
“灵晕”消逝后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3-01-11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末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之前所有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无法比拟的水平。这种高水平生产力对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样也是之前所有社会阶段无法比拟的,艺术品被大规模的复制;大众第一次与所谓的上层阶级......
《西方文化要览》用大文化观观察西方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28
《西方文化要览》用大文化观观察西方文化wWw.LWlm.com 这部书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破了将文化仪视为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是用“大文化观”来观察、介绍西方文化的。该书主编朱寰先生在序中指出:“社会文化的范围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
文明史研究范式的探索历程及其社会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写在《文明史演化的逻辑》发行之后 经过十余个春秋的探索和汗水的浇灌,《文明史演化的逻辑》已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作为一本涉及研究范式和学科整合的著作,映射着我的学术探索历程和求学轨迹。 1987年,我开始读......
大学生消费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要]: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大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是否合理发人深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消费能力,是当前大学生自身、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都......
研究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因此如何实现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成为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
大学生品牌消费观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0
[提要] 随着大学生消费群体所蕴含的市场价值日益突出,有关大学生消费市场蕴含的价值研究和营销活动也不断增加。大学生对于品牌消费还处于迷茫阶段,更多的是跟风,这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品牌消费观;调查与研究......
分析大众消费奢侈化与新奢品营销策略的调整
发布时间:2023-02-23
中国消费者趋优消费的趋势日渐明显,其消费更加理性化,更喜欢品质卓越、高性价比以及具备环保、低碳特征的产品。【摘要】当前大众消费奢侈.........
唐文化对外交流对陕西文化资源利用借鉴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0
【摘要】文章介绍分析了唐代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方式,认为可以为当下陕西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确立一脉相承的陕西文化精神内涵;制定文化保护和管理政策;打造陕西特色的文化项目;提升文化服务支撑力度。【关键词】唐文化;对外交流;陕西文化;资源利用当前,突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掘陕西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实施陕西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陕西文化强省地位的重要方向。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先进、最发达.........
大学生“高消费”现状及营销对策(1)
发布时间:2023-04-10
[摘要]面对这几年大学生市场中出现的“高消费”现象,企业应分析大学生细分市场的消费心理特点,探索科学的营销方式,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文章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指出我国企业界在开发大学生市场时,应讲求经......
历史视域下西方语言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3-12-18
历史视域下西方语言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1 语http://wWw.LWlM.cOM言学发展至今,是多学科交互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及其本质取得深入认识的结果。最近三十年,在全球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就是借助现代认知科学知识,把人类极其复杂的大脑机制与......
女性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8
女性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研究 女性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研究 女性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研究 文章 来 源 教 育 网 内容摘要:女性消费者作为奢侈品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奢......
长三角泛化趋势下江西的策略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 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 区域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原有的“15+1”模式逐渐难以满足竞争需求,要求扩容的呼声渐起。江西作为长三角相邻省 份,理应......
浅议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及其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6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消费者信息的概念、类型以及个人信息权的主要内容,重点从保护意识、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自律三个方面探讨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策略 知识经......
研究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开发利用及其策略
发布时间:2023-05-09
研究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开发利用及其策略 研究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开发利用及其策略 研究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开发利用及其策略 精品 源自 英 语 摘要摘要:本文介绍为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献计献策,开发城市污水处理后的二级出......
试论商、商法及其研究方法(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09
摘 要:文章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和分析法学方法对商法基础理论中所涉及的商、商人和商法等基本概念作理论研究和探讨。 一、引言 在私法领域,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立法,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通过一系列立、改、......
论我国公民公益消费动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15
[论文关键词]公益消费 慈善捐赠 税收 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在我国公民公益消费动机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税收制度的视角探讨了对其进行合理激励的几点思路。 我国慈善组织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利用有限的资金在扶贫、 教育 、助残等多个......
自然:西方文化之源
发布时间:2023-01-19
自然:西方文化之源 [摘要]梁漱溟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相应于这三大关系就有三大博弈。在原初时分以三大博弈中的何者为主,在相当程度上“锁定”了一个文化的走向。希腊——西方文化的源头,即......
孤独的大众与大众文化
发布时间:2014-01-17
在媒介化以及市场化、全球化的影响之外,大众文化的产生还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就是:孤独的大众的出现。 一 所谓“大众”,当然应该是“大众社会”的产物。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 从彼此之间密切联系的社会转向了彼此之间相互疏......
其它教育论文当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08
当前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表现为参加性、参观性体育消费和体育用品消费,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其它教育学论文当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研究”其它教育学论文当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研究一、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表现。高校学生体育消......
应对“消费者漂移”的动态营销范式
发布时间:2022-11-13
摘要: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当今消费行为发生系列新变化,出现了“消费者漂移”新现象,人们的消费心理也表现出动态的新趋势,并呈现一系列的新特点。基于传统消费心理基础上的营销范式,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动态变化的消费心理形势下,应当相......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发布时间:2023-05-24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一、视角转换之于电视文化研究的必要主张从多种视角来研究电视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第一,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理论研......
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一种关于成本管理战略的认识(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30
一、成本及其本质 (一)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 在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一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过度包装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05
[摘要]过度包装的主要危害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过度包装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着重从消费文化视角下探讨过度包装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过度包装可持续发展消费文化一、消费文化的内涵消费文化,顾名思义,是指文化中那些影响人类消费行为的部分,或文化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即整个社会人们的消费理念、.........
产权管制研究范式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产权管制理论范式把“产权管制一公共领域一租金耗散”和“信息约束一管制放松一经济增长”这两个定律作为内核,并以原因、过程和绩效三个假说作为保护带。该范式把经济体制转轨理解为一个产权管制不断放松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及税费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9
摘 要: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矿业有偿使用及税费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现阶段我国矿业有偿使用乏力,税费制度不合理、重叠,缺失弹性,严重阻碍着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市场竞......
野生稻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其完善对策(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论文摘要:野生稻资源是中国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当前推广品种所缺少或没有的优质种质,是研究和改良水稻物种不可缺少的物种基础。而现今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主要是人为原因,野生水稻正面临严重的衰退、丢......
地方文献资源专题研究及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23-07-07
[摘要]以近30年在CNKI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定性的数据统计,从发文总量、研究机构和作者、文献工作、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整合研究、共享共建、体系建设、数字化数据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特点和不足,提出解决策略。[关键词]地方文献资源;专题研究;发展策略1引言“地方文献”一词是杜定友先生于1957年提出,至今已有近60年。作为我国图书馆界地方文献事业的奠基人,杜先生认为:“地方文献是.........
武汉城市圈跨城市互补消费途径与方法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文摘要】武汉城市圈显著特征是一城独大,迫切需要构建由市场主导的跨城市错位消费产业。现代都市居民本身具有回归自然、进行户外运动的需求,周边城市若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产业,将有效引导武汉消费者跨城市消费,形成互补消费。 【......
西方电影文化及其影名翻译策略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 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同时,国外的电影也进入了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外影片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而西方电影占据着主要的位置。由于语言不同,外国电影在中国上映必然需要翻译成中文,而电影名称是一部电影的标签,在广......
提高消费税能够遏制燃油过度消费吗?-综合新能源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8
日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中国将加快研究制定鼓励发展节能车型的财税政策。目前,我国排量在1.0L以下的微型轿车税率为3%,排量为1.0L到2.2L普通轿车的税率为5%,排量2.2L以上的高级轿车税率为8%。根据财政部透露的信息,可能完全取......
在校大学生消费成本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6
摘要:当前大学生群体已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大学生的消费成本问题是当前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某大学城区域的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现状、影响因素以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得出的结论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提出加强理财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建议。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消费成本;超前消费大学生群体作为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越.........
预付式消费合同的法律管制(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 预付式消费、消费者保护、消费卡、资金安全、法律控制 内容提要: 预付式消费作为新型消费形式,既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内在缺陷。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向企业提供了长期信用,却难以进行自我救济,容易造成对消费者利益......
中西方玉文化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玉石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喜爱。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延续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自西周以来,孔子就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用玉中所包含的特性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玉文......
被“消费”的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09
索尔・贝娄是美国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作为一名美国犹太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现代西方文明对犹太性的异化,其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即体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美国犹太移民的犹太性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异化,表达了作者对传......
论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单面化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2-10-21
论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单面化及其启示 摘要: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及其产品都因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而走向单面化。这种单面化的根源是西方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绝对优先获得。因此,当下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决......
论关于西安市老年体育消费市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4
[论文关键词] 西安市 老年人 体育消费 市场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状况的 调查 研究,分析了老年人的消费动机、消费意识、消费结构以及对体育消费项目的满意度,探索老年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为老年体育市场的开发提......
消费文化中的躯体
发布时间:2014-01-17
在消费文化中,广告、流行出版物、电视、电影文化等,提供了大量风格化的躯体形象。此外,大众传媒持续不断地强调化妆品对于身体保养的好处。对于严加约束的躯体的奖赏,不再是灵魂的拯救,甚至也不是改进了的健康状况,而是强化了的外表......
“星巴克”消费行为及动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8
摘 要 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形,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现代性之体现越来越受到消费的影响。本文通过描述某地星巴克消费表现,分析本地居民的星巴克消费行为和消费动机,在总结星巴克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行为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消费行为......
异化消费理论的发展进程及其借鉴价值
发布时间:2022-08-17
摘要: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自身异化又克服异化过程的分析,将异化内涵从自我意识的精神领域拓展到现实领域,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认为劳动与资本存在着根本对立,其劳动异化思想为后来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开拓......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10
摘 要 自从传播学引入我国以来,美国传统经验主义传播理论一直占据我国传播版图的主流地位,而对欧陆传播批判理论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作为欧陆传播批判理论继法兰克学派之后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其传播学思想独具特色......
贸易投资一体化:江西的实证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摘要:江西的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利用最新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尽管能够相互促进,但它们......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形势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建立能源供需预警系统,建立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目标管理系统,探索一条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消费模式,对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如果不加快能源行......
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本文针对西方节日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做好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和引导的做法及设想,以使大学生走出对西方节日文化认识的误区,更好地结合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和吸收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创建和谐校园。 关键字:节日文......
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01
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术语、概念、范畴、话语方式以及理论体系及其来源等,学术界作了比较多的研究,而对于现代中国文学欣赏方式,学术界的研究却相对薄弱。笔者认为,自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以来,现代文学欣赏方式主要是两种: 一种......
浅议人力资源会计及其应(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1
论文摘要: 目前在我国,由于传统会计的束缚,人力资源会计发展还有待提高本文重点从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出发,阐述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实务和实行人力资源的制度建设等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会计;确认与计量; 制度......
谈西部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2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并提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措施,以期发挥西部人力资源优势。 论文关键词:西部人力资源;专业素质;文化层次 一、我国西部人力资源现状 21世纪上半叶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