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全面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定义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从此成为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日新月异的大众传媒的影响等,普通话在促进各地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语委2000年全国语言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约为53%。推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共同语和方言并存的状态,推普工作的如火如荼进行势必会对方言的使用及传承造成一定的威胁。虽然许嘉璐先生曾指出: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但是方言还是面临一定的危机。本文就以上海话为例,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一谈上海话保护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几则新闻说起。
二、针对上海话的几则报导
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几位中学生,于2005年暑假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上海话处境不妙。学生们发现最应该使用上海话的地方,比如城隍庙的商铺,上海老街,通用语言都是普通话。
教师在课堂上不准说上海话,课堂外不会说上海话,学生们也很少用上海话交谈,大同中学的一位学生对本刊说:有外地同学在,我们说上海话是不礼貌的。
如今在小学初中校园内,已几乎听不到学生之间的吴侬软语。而在家庭里,孩子们强大的推普力量甚至逼迫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也卷着舌头讲起洋泾浜普通话来。
如今在上海,沪语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我们发现身边的许多小孩都不会说上海话,而且这样的比重还在逐年增加,为了让上海小囡重新开口说起上海话,前不久上海专门定制了一本沪语童谣教材,从这个学期开始这本教材走进了上海的中小学课堂。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昨天发布,要点透露,今年本市将完成上海话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全面完成12个调查点语音数据的调查采录及记音转写工作;在通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将有声数据汇入国家总库;启动上海语言资源网络展示平台建设。
浦东的785路巴士车近日开始全线试点沪语(上海话)、普通话和英语同时报站,深受上海市民欢迎,但也遭到部分在沪外地人的抨击,说是未顾及900万外来人口的感受。
从前3则新闻的报导中,我们发现上海话的生存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上海话是沪方言的代表,是一种地域性语言,然而她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还承载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上海话出现危机意味着上海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存危机,也意味着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在普通话如此强势的今天,上海人对上海话产生危机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更有一些学者和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上海话,如上述后3则新闻。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此些举措真的会扭转上海话处于弱势地位,走向危机、甚至最终逐渐消亡的趋势吗?下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语言学的解释。
三、语言学视角下的上海话保护
本文认为为了保护上海话而采取的以上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上海话处于弱势地位,走向危机、甚至最终逐渐消亡的趋势。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如下:
(一)从语言的功能上来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的这一论断,从人类历史角度对语言的功能作了本质的揭示。语言是适应人类社会复杂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交际需要不仅是语言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与条件,更是语言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语言一旦不被当做交际工具使用,那么它的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
在当今中国,普通话作为国家法定共同语被大力推广,而当前普通话的广泛推广、使用因其被广泛需求。尤其在上海这个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聚集,人们使用普通话能够更好的完成其交际目的,于是普通话便当之无愧地成了人们的优先选择。这样一来上海话的生存空间被逐渐挤占,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其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得不到最大范围的发挥,语言价值遭到贬值,在社会发展中不再能提供其存在的依据,久而久之便自然会被淘汰下来。
在对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普通话在学生语言交际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而且目前学生所讲的新派上海话在发展演变中较多的受到了普通话语音、词汇的影响,上海话不断地向普通话倾斜、靠拢。不能不说,如今在上海话方言区,普通话的使用已经蔚然成风。
(二)从语言发展的规律性而言
每一种正在使用的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从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而言,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再被人们运用的语言是死的语言,死的语言当然谈不上发展变化。
众所周知,上海话中有大量词汇来自英语的音译,比如沙发的来源是英文单词sofa,上海话使用之后,才被引进了普通话,直到今天,用上海话读沙发,发音和英文单词十分接近,用普通话发音则相去甚远。
然而文化学者朱大可感觉最突出的是近二十年来,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只出现了一个语式不要太......和捣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前面提到过,上海话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功能萎缩,导致其新陈代谢速度变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上海话的发展变化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长此以往其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发展前景堪忧。
(三)从语言的体式而言
就语言的体式来讲,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口头形态,又称为口语,它是语言体式的基本形态,是任何语言都有的;一种是书面形态,又称为书面语,它并不是任何语言都有的。体式完整的语言在传播使用中才会更具优势。
今天对于上海话及大部分汉语方言而言,是一种有言无文的局面。也就是说上海话只能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却没有自己独立的书面语记录系统。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努力致力于上海话的保护工作,其中以上海大学的钱乃荣教授为首,他不仅编写了大量的沪语教材,还编纂了《上海话大词典》,可以说为了保护上海话煞费苦心。然而《词典》中的词目用国际音标标注上海话的读音,用五度制标注声调并依照实际读音标注连续变调,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会认读这些国际音标,而且就现在上海话的使用范围而言,也很难说普通使用者会专门为了自己方言中的某个正字去查词典,所以在本文看来这在推广上海话方面是一种徒劳,这只是为上海话的保存尽一份心力,为专业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资料,而在上海话的推广使用中收效甚微。
(四)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来说
语言规划,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为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它包括语言的地位规划、语言的本体规划和语言的功能规划三大部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上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到80年代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的力度空前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此有专门条款,上海的相关工作也在此时加大力度。就连学钱乃荣教授都说: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从幼儿园到学校,开始统一用普通话授课,连课外也不准说上海话,甚至厕所里都不准说。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我看到有中学教师撰文说,现在是进了学校门,就到北京城。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推普的决心和力度。
不仅如此,国家行政干预的另一个措施,是取消了几乎所有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海话的危机。
所以,從以上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话走向危机的事实,想要从根本上扭转此种局面就目前而言是无力回天。
四、结语
对于上海话面临危机甚至最终逐渐走向消亡的观点我们不容置疑,但是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得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应该思考上海话究竟是要以一种怎样的状态生存才算得上是既合法又合理?针对上海话保护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