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西方在华人士与洋务思潮

西方在华人士与洋务思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00:08:50
西方在华人士与洋务思潮
时间:2022-12-22 00:08:50     小编:
"

洋务运动期间,有一批西方人深深地卷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他们中有的掌握了税收大权,如总税务司一职及各海关的主要负责人,长期以来都由洋员担任。有的则担任军事顾问、教官,帮助中国组建近代海陆军;英国军官琅威理甚至受任为北洋水师的副提督(副司令)。而当时被称为洋务的各重要建设项目——造船、机器制造、铁路、电报等,也几乎都离不开西方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中为数更多的人则活跃在文化教育领域,其中多数是传教士,但又分别充任各类学堂的教习,或长期从事翻译出版等活动。简单地说,洋务运动与在华西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内外学人对此已作了大量研究,但仍有许多重大问题有待进一步弄清。问题之一是如何从总体上恰当地评价他们的活动?这是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难题。这些外国人流品不一,地位各异;而每一个人的活动又是多方面的,其思想在不同时期往往有变。不过,这并不等于没有轨迹可寻。本文拟对其中的一些方面作些探索,也许对全面回答这个问题有所助益。

《局外旁观论》与洋务思潮的形成

第一,由于虚文粉饰和腐败成风,中国已陷入非常危险之境地。

首先是官场十分腐败。外省臣工“尽职者少,营私者多”。京官则“名望公正者,苦于管辖甚多,分内职分,反无讲求之暇;部员任吏胥操权,以费之有无定准驳,使外官清廉者必被驳饬。”财政困难的原因在于“官之下取于民者多,而上输于国者少。”赫德:《局外旁观论》,《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第14、18页。

军队则“平时拉弓举石,只讲架式,股肱怠惰,止得养鸟消遣。”赫德:《局外旁观论》,《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第14页。

教育制度早已过时,士人所学非所用,“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同上第15页。

腐败带来恶果。“种种非是,以致万国之内,最驯顺之百姓,竟致处处不服变乱。”同上。如不急图改变,潜伏着亡国和被瓜分的危险:“盖中华果致终衰亡时,……一国干预,诸国从之,试问将来中华天下,仍能一统自主,抑或不免分属诸邦?此不待言而可知。”威妥玛:《新议论略》,同上书,第27页。

第二,中国处理对外事务不当。

30年来在处理对外关系中,以天朝礼义之邦自居,不能与外国及外国人平等相处,导致许多纠纷,数次失和。“居官者初视洋人以夷,待之如狗……似此各情,皆由智浅而欲轻人,力弱而欲伏人。”赫德:《局外旁观论》,同上书,第15-16页。

第三,中国必须改革。

为此,必须以竞争前进的进化现代替循环复古的怪论。“中华之患,悉如一年之中,四季转环,考其兴衰始终,皆同一律……尤有人云:尧舜之时为最。……盖查进化之约,英法俄美各国,以其五百年前与千年以前相比,五百年景况较前甚强;以目今与五百年前相比,则目今较五百年前愈强。又念自古以来,四海之内,无论何国,不欲较比邻邦尽心勇进齐驱,未闻不为邻邦所并。”威妥玛:《新议论略》,同上书,第34页。同时,要看到改革与否关系中国的生死存亡:“止有国政转移,无难为万国之首。若不转移,数年之内,必为万国之役。”赫德:《局外旁观论》同上书第22页。而且应该由中国主动改,否则就有碍于中国的主权:“设或代为之时,用外国之人,使中国之财,将中国置之不问,犹得谓之自主乎!”威妥玛:《新议论略》,同上书第35页。

第四,中国维护国家独立的基本道路,就是学习西方,借法自强,并与外国和睦相处。用他们的话说是:“中国自主之要,一在借法兴利除弊,以期内地复平。若论其二,立宜设法更求外国和睦。如果不能立派代国大臣往外驻扎,亦宜设法使其免疑见轻。”同上第31页和睦相处之道,除尽早派出使节外,关键是应“照约办理”。赫德:《局外旁观论》,同上书第18页。此外,对如何学习西方及各种应兴应革事宜也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时间已经过了120多年。回首话当年,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意见呢?

这些大部分是切中时弊的箴言。当时的军队和政府机构已经腐败不堪;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要走出困境,维护国家独立,唯一的道路就是学习西方,变法改革。今天看来,这些都已洞若观火。

可是,史学界对他们的建议的看法实际有很大的分歧。这主要出于对三个问题的不同认识。

一是中外“失和”的原因。在这些洋人看来主要是由于中国妄自尊大,不愿打开大门并与外国人平等相处。而我们的多数史家则强调这是西方侵略的后果。其实,这两个原因是并存互补,而不是互相排斥的。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历程,又是由宗法专制的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艰难历程。这些洋人连鸦片战争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都不敢正视,一味谴责中国的不足,这当然与历史实际不符。不过,假如我们走上另外一个极端,不承认清代统治集团中世纪式的愚昧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同样也与历史实际不符。这些洋人对中外关系的分析是片面的,可是,如果不求全责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不失为有益的忠告。

二是怀疑“照约办理”,力求与西方列强和睦相处是否正确。这只要了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劣势,面临的任务是争取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实现由贫弱愚昧到富强与文明的转化,就不难理解在对外关系中实行遵守条约,以和为主的方针首先是对中国有利的。参阅本书:《从林则徐到郭嵩焘》。

三是怀疑他们的动机。的确,他们是英国人,且是或曾经是英国的外交官,有所策划,能不首先为自己国家的利益着想吗?!所以,对他们的建议持怀疑和警惕的态度是合乎情理的。不过,另一方面的情况也是不能不考虑的:一是不能以人废言。人的行为动机是复杂的。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言行主要应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去检查和分析其效果或可能产生的效果,不必过多在他们的主观世界上纠缠,否则就很难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二是不能忽视当时西方国家与中国社会进步有不少利益重合点。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要扩展世界市场。东方各国如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过于腐朽,社会动荡不安,双方的贸易就会落空。而在经济上,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必要的适应世界市场发展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和原料、能源生产等设施,双方的贸易也不能持续地发展。有经济学常识的人还知道,除了少量利益直接冲突的生产项目,通常商品经济越发达,国家间相互的贸易量越大。

他们当时便不讳言,这些" 建议同样有利于西方,“一则中取前项新法,商局未免大受其益。二则内地从此容易治平,外国民人来往通商,常行居往,易得保全,各国亦可无虑;其最为欣悦者在此。”但总的说来,“外国虽受其益,中国受益尤多。”威妥玛:《新议论略》,同上书第31、30页。这些话是符合实际的。例如,消除他们指摘的腐败现象,中国不是受益尤多吗?又如,他们建议的建议铁道、电报、五金、煤炭各厂,制造轮车电机、工织器具、改革金融和邮政等等,又有哪一样权利于西方而不利于中国呢?因此,把他们的建议仅看作“有利于列强扩大侵略的事业”,无疑失之偏颇。

我们还不能不正视一个严峻的历史事实:直至19世纪,中国文化还没有提供从宗法专制的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必要的理论。中国是在缺乏应有准备的状况下被外力推到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大门被冲开后一再发生的进退失据的现象,既是对新事物的无知,又是旧的羁绊未除。新的理论指导成了历史的紧迫要求。可是,清政府及其管理洋务、筹划新政的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19世纪60年代根本没有提出足以成为行动纲领的方案。当时,提出了改造中国的比较切实方案的仅有冯桂芬、郭嵩焘等人;而郭氏的建议递交后又被湮没在总理衙门的档案中;唯一得以传播的是冯氏的《校庐抗议》。它的“鉴诸国”和“一于和”恰恰又与赫德、威妥玛的建议如出一辙。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篇议论不啻是太平天国失败后的当头棒喝,是洋务运动兴起之初的重要建言。如果从中国近代思潮的角度看,不妨说,这也是洋务思潮初起之际的重要文献。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的大众传播煤介。赫德、威妥玛的建议下发中央和地方大臣讨论,对这些大臣固是一次有力的震动,而这些建议和奏议的传抄,又令忧国之士更为关注洋务。当时就曾有人假借曾国藩的名义草就《致威妥玛书》,反对他们的建议。这封信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据王庆成先生惠赠的《曾侯致英夷使臣威妥玛书》(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和王先生的考释(未刊)。郭嵩焘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议更是对他们建议的直接回应。《郭嵩焘日记》(二)第608-609页。光绪元年,《万国公报》又重新发表了这两篇建议,其影响更大了。因此,说《局外旁观论》、《新议论略》对洋务思潮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似非过誉。

李鸿章曾用八个字概括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李鸿章:《复王壬秋山长》(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十九,第43页。也与他们建议与各国和睦相处,破成例和旧法,学习西方一脉相承。在戊戌维新思潮形成之际,梁启超有一段名言曾传诵四方:“大势所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8页,中华书局。在此以前三十年,赫德和威妥玛的建议中不是可以听到类似的声音吗?而就一些具体内容看,洋务运动的实际活动一直没有超出他们建议涉及的范围,有些反对者后来成了积极的推行者。甚至洋务运动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辩主要也是围绕建议涉及的具体项目——要不要举办铁路、轮车等等进行的。有识之士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问题——如西方的本末和政制等问题,在洋务运动期间一直没有成为激烈争辩的论题。后者或是被目为异端邪说,“以言贾祸”被顽固派利用权势予以压制;或是被当作海外奇谈而不予理睬。赫德他们的建议显然有一些重大的缺陷。主要是没有提出重大制度改革的意见。如只建议办一些专门学馆,却不敢触及废除科举,逐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揭露了官场的腐败,却没有像容闳向太平天国那样提议建立现代国家机关。这是由于见识所限,还是策略方面的考虑,已经很难揣测。有一条却可以肯定,他们不过是西方现代文明培育出来的能吏,而不是能洞察社会变革过程的思想家。因此,稍后就有一些中西人士提出了一些远胜他们的见解。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必否定他们的意见是适时的忠告,相对地说较易为人们所理解,更有助于洋务思潮的形成。

应该说明的是,本文的任务不是评论他们在中国的全部活动的功过是非,特别是作为外交官处理两国关系的交涉,内容和背景都非常复杂,远远超出本文涉及的范围。这里所论的仅限于同治年间的一次建议,且限于就事论事,不以人废言。《局外旁观论》开宗明义说:“矮人之于长人肩上所见,必远于长人。”《万国公报》三六卷第119页。他们所以能提出那么多切中肯綮的意见,秘密就在于他们立在资本主义世界这个巨人身上,体现了两种文明的时代差别。当代中国的史家通常毫不犹豫地赞扬晚清时期的改革呼声,为什么出自外国人的同类声音就非严加挑剔不可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过是宗法专制制度下的狭隘心理,早已不足为训。



甲午前的启蒙活动

他们的纯宗教性的活动如放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去鉴别,可以说是非善非恶。任何宗教都具有迷信性质,这些洋教与中国民间流行的释、道、祖先乃至泛神崇拜相比,洵属难分轩轾。但他们中有些人干了一些无可争议的善行,例如救灾和施医舍药。西方近代医学,包括人体解剖这些基础学科的传入中国,是与西方传教士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他们中的有些人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劣迹。例如,欺压民众,纵容教徒为非作歹,敲诈官府,等等。当西方侵略者大军压境之际,他们中有些人甚至提供情报,参与策划,不一而足,直接成了侵略军的一员。

这些报刊和书籍除部分宗教宣传品外,总的说来是大有益于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这是这些西方在华人士积极进行启蒙活动的成果。可以说,90年代以前,在一些开始认识到必须引进西学的官僚支持下,这些西方在华人士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主力。他们不但是当时的官方翻译机构——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支柱,还主动做了大量□译和介绍西学的工作。例如,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博士历尽千辛万苦在中国办学、办报,其指导思想是什么呢?他主办的《万国公报》于光绪七年(1881)初一连几期登出广告,命题征文。五个题目是:

“一、富国要策 总言振兴中国。一如何能富,二如何能强,三如何能智,四如何能善。

一、风水辟谬……

一、中西相交之益。中外通商考,究西学则效西法,交友西人。

一、崇事偶像之害……。

一、耶稣圣教中国所不可缺。”(《万国公报》六三三卷第292页)

这五个要点实际上可以概括这批西方人士在中国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他们是传教士,当然要宣讲耶稣,但他们活动的重点是针对中国富强和治国的需要介绍西方的学术文化。对实行宗法专制制度的晚清来说,这是一种启蒙性质的活动。

历史已经证明,任何国家要摆脱中世纪的自然经济、手工劳动和专制统治的束缚,向以商品经济、使用机器和民主政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化,思想启蒙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否则,就不可能造就和团结一大批志士为推陈出新而努力奋斗。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这表明尽管戊戌前后变革维新思想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远非甲午战前的状况所可比拟,但那时包括西方在华人士在内的启蒙仍有其不能否定的历史性贡献和值得珍视的特点。只要具体地考察一下他们究竟传播了什么,他们的历史功勋就会昭然若揭。



正确处理中西文化的忠告

这些西方人士是作为异质文化的代表来到中国的。任何文化体系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在19世纪的中国,中西文化交流中如何处理这两大不同类型的异质文化,便成为颇为复杂的问题。

总的说来,他们在文化问题上力求避免刺激中国当局。在他们办的《万国公报》上多次登出变器不变道的言论:“独是所变者治法而已,至三纲五常忠孝友悌礼义廉耻为天下古今所由之达道,则仍万世不变者也。”金琥:《富国要策·如何能富》,同上六四五卷第399页。虽然他们总的倾向是强调学习西方,主动变革,不能泥古不化;但这些言论也表露了他们谨慎地与当道认同,冀图说服他们变法的心情。从上述态度出发,他们对如何认识和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值" 得重视的见解和忠告。

从明季输入西学开始,中西文化的差别便成了中西人士的热门话题。鸦片战争以后,清帝国的窘相毕露,这个话题又以中西贫弱与富强差别悬殊为背景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些传教士也发表了许多意见。

首先,他们把虚妄与真实看作中西学术内容的主要差别。他们说:“中之格致虽亦察物,而大抵格之于书。西之格致虽亦读书而大抵格之于物。中虚而西实,中无凭而西有据。”韦廉臣:《泰西格致诸名家有益于国序》,《万国公报》第十四卷第8页。这里实际是将西方近代科学比对宋明理学。严格说来,两者有不可比之处。但从这两个不同类型文化的总趋势看,确实一者着力研究客观世界,一则沉溺于故纸堆,甚至空谈心性。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区别又是准确和深刻的。

其次,他们还注意到了两者在思维方法上的差别。他们批评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两大不足:一是“中国之学问增人之记性则有余,开人之心思则不足。”二是“惟知学古训”,“重古而薄今。”狄考文:《振兴学校论》,《万国公报》六五三卷,第23、28、29页。从今天对中西文化差别研究所达到的水平看,这些见解不过是常识。但在100多年前,当多数中国士子对此仍茫然无知之际,这却是适时的探索和忠告。

他们的思虑深刻之处在于把这些差别的性质规定为时代性。他们指出:“我西国百年以前亦如中国人,但读古人书而不肯用心探索物理。”《格物穷理论》,同上六九三卷第388页。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70年代,在猛烈抨击中国习惯于率由旧章的同时,他们反复宣扬伴随着西方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蜕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的变革。他们指出,中国士人“向遵古训……西国夙昔士人亦然……逮夫明季,有英士名曰培根……其意更易古昔之遗传,尽人探求天地万物,兼综条贯,精察物理,岂可茫然莫辨,徒从古昔遗言哉!……而于二三百年之间,凡有志修明者莫不奉为圭臬。”慕维廉:《〈格致新法〉小序》同上五四卷第58页。于是,中西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被还原为古今不同时代之差。

与此密不可分的是,他们预期中西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一道同风。”这是上述理论的直接延伸。他们说,当时已是“联五洲并二极”之时,一切“要质诸天下之公是公非为准绳。”台北鹭江氏:《说僻》,同上四十九卷第9页。“自来国分中西,人分中西,惟学问之道可通天下……是无论何法,合用则用之而已,胡问其由何方而出,自何国而来哉!”狄考文:《振兴学校论》,同上。作为传教士,他们自然期望广其教于中国,这是所谓“一道”的重要内容。但是,除去这个为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不易接受的神学呓语,其“一道同风”的主要内容是期望科学和治国之道的统一。所以,他们一再宣扬:“以中国治国之法治欧洲,欧洲能必其不弱乎!以欧洲治国之法治中国,中国未有不兴者也。”林乐知:《强国利民略论》,同上三九一卷第583页。在当时,这是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走向富强的合理主张,尽管由于守旧势力过于强大,“欧洲治国之法”根本无法付诸实践。

那么,这是不是等于无视中华民族的特点而鼓吹“全盘西化”呢?为了得出准确的答案,必须考察他们是主张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



富强之路安在

洋务运动是围绕着富强这个轴心转动的。朝野上下都在议论如何才能富强。西方在华人士也围绕着这个中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意见。他们甚至感慨万千地说曾为此“焦唇敝舌”!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这些意见究竟是帝国主义者的特洛伊木马,还是有益于中国独立和发展的箴言?这是值得我们认真考究的问题。

第一,要富强就必须全面、认真地学西方。

洋务运动追求的富强主要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参照系的。当时,世界上只有这些国家才称得上富强,而中国的贫弱也正是在与这些国家的冲突和对比中一览无遗的。因此,西人在同文馆等新式学堂中开设“富国策”一类课程,在报刊中发表文章都把学习西方看作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通道。“处今日之时势而以为西学可不事者,非迂谈即狂言耳。”《习西学不宜专事西文说》(选录《申报》),《万国公报》六六五卷第128页。这是当时在华西人和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认识,差别仅在于学什么和如何学。

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富是强的基础;要求富必须学习西方,致力于开矿、修路、办工厂和发展贸易;为此就要有人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译书兴学刻不容缓;而要使上述要求成为现实,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改革政治,改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工作,解决君民阻隔、官民互不信任和部分官员守旧不变,不愿借法自强的问题。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孤立求强的洋务方针,遭到他们反复抨击便是意料中的事了。狄考文说,清政府“独取新学问可以强兵……殊不知各国创造军器之法皆恃文人之变化,层出不穷,日显精妙。如中国徒法西人之旧式,而不求兴学校,独出新奇,吾恐强兵之愿终难偿也。夫学问固有益于武备,然而学问之大福见于太平之世者十居八九。”狄考文:《振兴学校论·错误》,同上六五四卷第30页。在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至90年代初屡见不鲜的这类批评,表明在甲午战争前,他们已一再为洋务运动敲警钟。

辛亥革命后,严复回忆上一世纪80年代“曾与总税务司赫德谈言,赫告予曰:‘海军之于人国,譬犹树之有花,必其根干支条,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由花而实,树之年寿亦以弥长。今之贵国海军,其不满于吾子之意者众矣。然必当于根本求之,徒苛于海军,未见其益也。’”严复《〈海军大事记〉弁言》,《严复集》第二册第352-353页,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这是来自西人的又一次切中肯綮的箴言。可惜,热衷洋务的官僚们对诸如此类的意见都充耳不闻。

第二,反对官办路线,倡导发展私人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有两条奉为天经地义的指导思想:一是以购买军备和办生产军事装备的工厂为主,精力和资金大部分消耗在这些项目上。二是一切都在官僚控制下进行,事事以官办为主。历史已经证明,这两点正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致命弱点。

在华西人除了对以军事为主的方针不以为然外,也一再劝喻当道,官办的弊端层出不穷,应该改弦易辙,走以商办为主的大道。

其次,他们反复鼓吹应该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他们一再以欧美各国为例,说明应该依靠民力去发展经济。他们不无所指地说:“国家与民同乐,即与民同利,独享其乐,独专其利,美国家不为也。即如造轮船,开铁路,民力所能为者,听其好自为之,朝廷不禁也。倘使民间资本不敷,发国帑助之可耳。”《利民之政》,《万国公报》三四二卷第580页。由于指导思想不当,洋务运动开始后不久,便遇到官办军事工业的资金难以为继的难题。出路何在,众说纷纭。针对这个情况,他们便对比中西,说明困难的产生就在于清政府走的是与西方不同的发展经济的错误道路。英国传教士慕维廉写道:“中外殊风。凡举大事、兴大利,中凭乎官而事多难举。外则凭乎民焉,各人有各地,若开矿铁路等事,地属何人之界,即事属何人所办,惟上输国课而仍藏富于民也。”因此,要解决资金困难,出路仍然在要依靠本国商贾:“中华如有事而需用,何必贷诸外邦耶!富商大贾中国非鲜……即如上海亦有华商口轮船等均有股份,惟隐匿其名而不显露恐有碍难口耳。”问题是要解除他们的顾虑,使之相信经营工商图利“毫无窒碍……则心可安而力可助矣。”慕维廉:《公报弁言》,同上五卷第687页。这是他们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与洋务运动推行的路线有别的另一种主张。

第三,介绍现代经济知识,提倡计算和提高经济效益。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任何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指导。19世纪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当作富强的典范,但对这个制度所知极为有限。在戊戌变法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前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介绍资本主义西方的经济理论。填补这个空白的正是西方在华人士。

分工、资本、工价、地租、利润、利息、经济周期等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流行的经济范畴,他们都根据西方通常的观点作了常识性的介绍。他们的介绍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理论为中心。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写道:“英人亚当·斯米所著有《富国探原》书,英国斯时兴盛多由于研求其生财之学术致之也。缘其书能使人洞晓贸易应无过禁、工作应无定限之一应利益,书出至今足(百)载,独惜人之不钦佩其良法,违忤其智谋而行,若等差谬者何其多也。”艾约瑟:《富国养" 民策》,同上四十三卷第10页。很明显,他们也力图以经济自由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正如海内外许多学人所指出,甲午战争以前,从客观条件看,中国确实存在着向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转化的机会。他们推崇的经济自由理论有助于冲刷阻碍中国前进的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专制式的控制及自然经济观念。

在经济生活的实际操作方面,他们也介绍了一系列实际知识。例如,银行和公司的有关章程,货币的统一和发行,建立有预算、决算制度的现代财政,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财务和会计制度,等等。他们甚至还介绍了劳资纠纷的发生和解决以及合作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为预防社会矛盾的激化作准备。

他们最为关注的是投资的经济效益。当80年代初,有些筹办中的企业顺利实现了招股计划时,他们就提醒必须十分注意防弊兴利:“如其任事非人,弊日丛而利日绌,或更见弊而不见利,附股者灰心索意,将来别有兴作,欲如今日之章程甫出而股份挂齐,不可得也。”《矿务以用人为最要论》(选录《申报》)《万国公报》七二九卷第164页。他们还一再提醒筹办企业必须做好市场调查,计算未来的产销状况,同时尽可能使企业接近原料产地。1878年,左宗棠力主兴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还在筹办之中,他们就坦率地说,此举“无益而有损”。原因一是官办有很多弊端,德法等国“织布之局亦由民自为之”;二是“夫开局甘肃也,只为一省之用,所用几何?……苟开局以后,其货若欲装运他省,未免路程寥远,装费浩繁……或曰局必衰,本必亏,或曰本资出于国家税饷,设竟亏本,弥补不易,定非重担压肩者乎?”《中国拟开织呢局》,同上五五卷第58页。也就是从市场容量、经营成本和官僚资本与生俱来的体制弊端等方面预告了这类企业的失败。可是,左宗棠不听善言,一意孤行。1880年这个企业勉强开工,一半以上的机器便处于闲置状况;加上水源和原料无法保证,日后更每况愈下,1883年夏就不能不停工了。139万银元就这样付诸东流!

第四,力主自力更生,同时积极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

70年代,日本藉故侵扰台湾后不久,开发和保卫台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在华西人甚至提出了类似设立经济特区的建议:“台湾一岛孤悬海外,隐然别一天地,其地幅员辽阔,物产繁丰,惟商舶货□往来尚少,近有欲拟请当道准免出入税饷,以旺贸易而广招徕,将见商贾云集,且可大兴种植,辟地聚民,则不出三年而台地必当改观。”《闽省船政并拟仿照各国专尚艺术说》,同上五四卷第48页。这不同于当时的租界,对于苦无资金的中国说来,应该说是可以考虑的开发边疆的一个方案。

不能忽视的是,在提倡开放和利用外资的同时,他们力主中国应该自力更生。

他们首先强调,一个国家“强弱之故皆由自致者也。”北京一知子:《论中国观今之势》,同上六一七卷第145页。“窃思中国若势力日衰,良由官方未能尽饬。”慕维廉《关爱中华第三书》,《万国公报》四九七卷第645页。这些意见不但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也表达了这些西方人士希望国官方振奋精神“借法自强”的善意。

与此同时,他们反复呼吁应该以同西人争利的观点,积极发展各种工矿和交通企业及海内外贸易。例如:中国应该采煤炼铁,“必取铁于英,是以利畀外人也。今我自开铁矿,则可以省各处厂局无穷使费……亦可以售于西人以夺其利矣。”又如,中国各处有金、银、铜矿,“中国诚能亟为开掘,以足国课,而广铸金、银、铜三品之钱,以便民用,俾易于流通,又何必全恃西国之银圆欤!”再说,“西人贸易于中国者,不过以疋头为大宗,若我自织,则物贱而工省,且无需乎轮船之转运,其价必贬西人,又何能独专其利欤!”此外,应“令民间自立公司,购买轮船,以往来内河,转输货物,装载人客……其大者亦可上溯乎长江而远至于外洋,装载各物以贸易于欧洲各国,久而行之,其利甚溥。”《中国为利薮论》,同上五九卷第114页。这是1878年在华西人发出的呼声。在此以前,有些洋务派官僚和先进知识分子已经表达过类似的意见。这些呼声的价值不在于它提出的时间是否在先,而在于当这些要求远未成为现实之际,他们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有一批不同于侵略者的西方人期望中国富强的夙愿。



革新政治的劝牖

同中国积极鼓吹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一样,在华西人谈及中国摆脱贫弱不能不涉及为此遇到的首要障碍——腐败落后的官僚专制统治无法适应现代化和维护国家独立的需要。革新政治也就成了他们不能不议及的问题。

各级官吏的腐败则更为严重。他们“一为利所夺,顿丧其所守,不惜寡廉鲜耻以求之。”莫维廉:《首论中华前行之事》,同上五一四卷第184页。“当今之时,上下交征利,隶胥猛如虎狼,每遇讼事,需索不已,投之以监,而守监者先行凌辱,后则索贿,有贿名曰通监,出入自如,此等恶弊,不可枚举。”慕维廉:《论中华今有之事》,同上五一五卷第198页。官民矛盾如此尖锐,不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幼芽在严霜厉风下枯萎。

上述挂一漏万的腐败现象归结到一点,就是当时的君与臣和官与民的关系处于严重阻隔的状态。林乐知为此大声疾呼:“君与民分而国有不危者哉!”“倘君处深宫,民居草野不相联络,以致国贫民弱,所中饱者惟居官人耳。官一中饱,上下交困……是君与民与臣当熟思上下相联之要法可也。”林乐知:《中西关系论略》,同上三五七卷第78页。沿着这条思路,革新政治便被西方在华人士视作中国“借法自强”改变国贫民弱状态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反复晓喻。为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治的意见。

第一,介绍主权在民的基础理论。

当人们正在议论什么是西方富强的本末之际,他们便极其明确地指出:“按泰西各国所行诸大端中,最关紧要而为不拔之基者,其治国之权属之于民,仍必出之于民,而究为民间所设也。推原其故,缘均是人也……或为君或为臣,耳目手足无所加焉;降而至于小民,耳目手足无所损焉。因恍然于治国之法,亦当出之于民,非一人所得自主矣,然必分众民之权,汇而集之于一人以为一国之君,此即公举国王之义所由起也,而辅佐之官亦同此义矣。”《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万国公报》三四卷第554页。在这段话中留下了好些不容忽视的历史记录:

一是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主权在民思想。

二是首次宣扬了现代西方流行的人生而平等的观点。

三是首次阐释了人民与执政者的权力关系的民约论思想。

在19世纪,这些观点的传入有极为重要的启蒙意义。问题的核心在于究竟谁是国家的主人。有清一代,官方坚持的仍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这个古老中国的传统观念。现代民主观念主要来自西方,传教士则是主要的介体。

他们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一再阐释实行民主制度的益处。他们指出:“以民议政,无政不洽舆情;以国属民,无民不心爱国。”得一庸人:《海外闻见略述》,《万国公报》十二卷第16页。而要消除政府工作的弊端,民主监督也是最强有力的工具:“狡滑之徒,欺君则易,罔民綦难。盖权在一人,欲售奸者或可逢迎而作伪;权在百姓,粉饰虽工,其如十目所视何!若任内不协人望者,集议会黜之。”得一庸人:《环游地球略述》,《万国公报》十三卷第9页。

第二,介绍宪法和三权分立理论。

林乐知在同一文献中写道:“第以众民之权付之一人,为其欲有益于民间而不致有叛逆之事与苛政之行,此之谓章程也。夫章程有行之自然而非语言所能宣者,有守之勿替而为笔墨所能纪者……然即其中之最要者言之,不过分行权柄而已……约举其目盖有三焉:一曰行政,二曰掌律,三曰议法。”《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同上三四卷第554页。这里所说的章程今译为宪法。这里还区分了成文法和非成文法。特别是肯定西方各国宪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三权分立,并简要介绍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如司法独立在于它“不为朝廷所拘,不受公议堂所制,且可解说律法于国皇之前也。”同上。这些内容介绍也是前所未见的历史新记录。他们还强调宪法的至高无上性,“不论民主(今译总统——引者),不论公议堂,不论联邦官员会议何事,不得不确遵章程。”得一庸人:《海外闻见略述》,同上十四卷第12页。

对生活在专制淫威下的中国人说来,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法治观念都是极为薄弱的。于是,他们努力灌输这一类观念:“国有律共遵而守之,匪特守之,而且共鉴之,勿使一人废法。”林乐知:《续环游地球略述》第27次,《万国公报》六四三卷第379页。法律为一国之主。上自帝后,下及庶司百职,同隶于法律之下……小民之身家性命,遂皆获保于法律之中。且上既不能悖律以行私,下自不敢于律以犯分。”林乐知、蔡尔康:《治安新策》下之上,《中东战纪本末》卷八第32页。

对行使立法权的议会,他们除了经常报导各国议会实际动作的动态外,还一再鼓吹:“国有议院,凡国事皆于议院议之……此事实有益于朝廷,能上下无所隔阂,惜中国不行此法,而实颇有裨益也。”《公报弁言》,《万国公报》五二卷第29页。期望中国实行民主之情溢于言表。

关于行政权,他们强调“皆照章程中已定之法及公议堂议定之事办理也。”《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同上三四卷第554页。即要按宪法的规定及议会的决议行事。与此同时,他们积极介绍西方的文官制度。指出出任政府官吏,一必须曾在有关学院学习;二要经过考试。“且西人试士,每艺必专考其成,如是则艺专,艺专则精而且熟,日后作吏必定英明。非同中国兼而考之,而又循行故事,试士几等于儿戏比也。”花之安:《臣道总论》,同上六九四卷第390页。说明只有经过这种现代教育制度的培养和现代考试制度的考选,授任后才不致败事。三是任事后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国法森严,稍于义有不合者即行斥革。”同时,这些官员也敢" 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即有时献可替否,间或未协乎时宜而理直气壮,君欲有所不必从。民言有所不足畏。”同上第391页。对于一口一个“奴才”,习惯于“天子圣明,臣罪当诛”的清代官员,这些知识当然是闻所未闻的天方夜谭。

在司法方面,他们一方面对中国因西方的治外法权而令主权受损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原有法律的残酷和不合理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们指出,中国当时的司法制度的弊端,一是使用酷刑拷打;二是株连父兄,拖累宗族;三是执法之官只知迎合上意,交结绅衿,徇私舞弊。“前者泰西刑罚与中国无异。今日行新法之后,酷刑俱已省除,故审事不用严刑拷打,亦无循情。其法,凡审讯之期,刑官之外另有陪审人员,且国家状师、民间绅耆俱在,请录口供,采访证据,公断是非。”花之安:《国政要论·省刑罚》,《万国公报》六四二卷第372页。“犯罪者只本人受刑,未尝牵连乎亲属,有司亦不得任意拿人……若夫两造相争,原告被告均可请状师代辩其是非。”“伏望中国人士仿而行之,庶几革故鼎新,一洗从前之陋习。’花之安:《保护善良》同上六七三卷第200页。这就在揭露清代司法制度落后性的同时,把代表人类文明新成果的更先进的制度介绍给中国人民。他们认为,中国也应该同日本一样,通过革新司法制度而达到收回主权的目的。

第三,明确现代国家为经济服务的职能。

他们一再说明,西方国家不但在国内采取的许多措施是为了便利商贾,而且国外的所作所为也是为商贾服务的。“凡远适异国者,非惟无所禁阻,且简派饮差,设立领事,差遣兵船,凡皆为保护商民起见。”《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同上三四卷第554页。他们宣扬这些观点,旨在劝喻清政府打消顾虑,清除发展内外贸易的障碍,也把自己的工作转到保护商贾,促进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但在客观上也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西方国家为资本家霸占世界市场服务的本质。这两方面都是对中国有益的。

第四,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素质是实行民主的基础。

西方传教士把民主制度的实行与提高公民素质结合起来。他们说:“泰西各国立国学,立义学,国中男女老少皆当入学读书,读史,读律,增长识见以明爱国之心,而知本身非无用之人,并知用本身之权也。况复多立新报馆,辩论国政之是非,品评人员之贤否,凡阅新报者,无不知国政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万国公报》三四卷第554页。

在公民素质中,他们特别重视两种素质。

二是自由和权利观念。他们介绍了西方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言论、通信等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不得任意拘捕及不得强逼人自证己罪等权利,特别强调各种权利的核心——人有自主之权。

早在1835年,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杂志上,写下这么一段“新闻”:“英吉利国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心竭力矣。”《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华书局1997年北京影印版第186、339-340页。这里说的“国之公会”是国会的早期译名而“自主”就是自由的意思。1838年,该刊又发表《自主之理》一文,假托在英8年的华人的书信,进一步阐明有关的道理:

“英民说道:我国基为自主之理。愚问其义。云:自主之理者,按例任意而行也。……自帝君至于庶人,各品必遵国之律例。所设之例,必为益众者,诸凡必定知其益处……上自国主公侯,下而士民凡庶,不论何人,犯之者一齐治罪……倘律例不定人之罪,国主也弗能定案判决矣……欲守自自主这理,大开言路,任言无碍,各语其意,各著期志至于国政之法度,可以议论慷慨。若官员错了,抑官行苛政,酷于猛虎,明然谏责,致申训诫警,如此露皮漏肉,破衣露体,不可逞志妄行焉。且崇上帝,各有各意见。国民若操自主之理,不敢禁神道,而容诸凡各随所见焉。虽攻异端,然不从严究治其徒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华书局1997年北京影印版第186、339-340页。

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自由与法治、自由与经济发展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国之兴旺与否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而从我读过的材料看,中国人自己谈自主——自由是从马建忠于1877年介绍“人人有自主之权”是西方政制的重要基础开始的,马建忠:《上李柏相言出洋工课书》,《适可斋记言记行》。但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地说,对此解说较多的还是西方传教士。他们对比中西,指出“美国圆颅方趾之众,莫不有自主之权……华人毫无自主之权,事事皆遵朝廷之命令,官司之法度,其于安分守己讵不谓然,然而动静相交之际,则其所干碍者大矣。”林乐知:《中美关系续论》,同上六十四卷第13页。

这些观念的传播不但在甲午战争前是引导时代前进的先进思潮的组成部分,就是在甲午战争后也是维新变法思潮中最有生气的组成部分之一。

第五,根本变革和渐变的统一。

他们清醒地看到,中国不图根本性的变革,富强的希望就要落空。他们对洋务派所作所为的臧否就是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在甲午战争前夕,他们说过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今日各国,无一不如雷之急鼓,风之猛扇,中国必须随之而动,若俟各国之渐肆侵陵,而忿而出于一战,迟矣晚矣!”林乐知:《中美关系续论》,《万国公报》六十五卷第2页。不幸而言中的历史纪录表明,他们之中的一些人" 是与中国的早期民主思想家王韬、郭嵩焘等并列而无愧的。早在1880年,他们甚至曾明确地肯定革命的合理性:“武王与华盛顿皆是分明叛其君,……若使之不叛其君,乱其世,当时殷之民与弥利坚之民长受暴君□吏之羁制,永陷水火之艰难……呜呼!圣贤有时有叛乱之精神,叛乱之人未必非圣贤,后之人主,可一鉴焉。”日本中岛雄:《论圣贤有时有叛乱之精神》,同上六一二卷第101页。宣扬革命的合理性也是为了督促执政当局实行根本性的变革。

不过,在他们看来,变革的坚决必须与稳妥的步骤结合起来。在70年代,他们说:“行之太骤人将有议其非者,必也从容不迫,思得善法而徐徐更之。既不骇人听闻,复可新人之耳目,斯为善变之法矣。”林乐知:《中西关系论略》,同上三五七卷第77页。到了90年代初,他们仍然坚持:“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韦廉臣:《治国要务·富国为致治之本》,同上十三卷第24页。直至甲午战争以后,他们也不改初衷:“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藉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林乐知、蔡尔康;《六裒私议以广公见论》、《中东战纪本末》卷六,第47页。

从主观上看,他们本来不是革命家。从客观条件看,当时革命的时机也远未成熟。因此,直到19世纪末,他们的观点仍是稳妥和有益的。

以上简要的评述表明,西方传教士19世纪在政治思想方面传播的信息,也是有助于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和在观念上推陈出新的。



鼓吹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在华西人这个时期的热闹话题之一。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他们目睹清帝国在富强道路上步履维艰的龙钟老态后有感而发的。

一切率由旧章,按祖宗成法办事;这是期望中国富强的中外人士经常遇到的障碍。这是当时的官僚、士子从小开始接受的宗圣尊经的思维方式的表现。为了改变这种陈腐的思维方式,一些西方传教士有过许多语重心长的劝说。

二是从认识论的观点揭露宗经的谬误。

古昔圣贤的教导和儒家经典既是士子学习的主要内容,又是判断是非的标准。“群言□乱衷诸圣”,这已经成了人们信守不渝的观念,清代也不例外。这是来自另一文化传统的西人大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力辨其谬。

另一方面他们指出,任何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一己之智慧有限”,“矧一己自有一己之见,众人自有众人之知”,因此,“即夫妇之愚亦可与知与能……圣人之知亦有不知不能。”求知之道在于“集古今万国之智慧聚于一身。”同上。不能眼睛只盯着圣贤和诗书。

三是他们直截了当地揭露所谓尧舜和尧舜之道纯属捏造。

尧舜是儒家塑造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尧舜之道则是郅治之世的经纬;三皇五帝当政的上古时期也被描绘为难以企及的黄金时代。历史上出现过王充等思想家对尧舜和尧舜之道的所怀疑,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这是极为罕见的异端。满清定鼎中原至19世纪中叶更未之见。因此,当19世纪70年代在华西人揭露这段历史的虚假性时,不愧为石破天惊的壮举。请看看他们是怎样说的吧:

“东周以前人君不称帝,《诗》三百首言帝数十处皆指上帝,而帝尧、帝舜、皇帝、黄帝、炎帝等号并不见于《诗》矣。《书》止有尧舜二帝,并无黄帝、炎帝、帝喾等号。孔孟所称亦帝尧、帝舜二者而已。……然则其余三皇五帝何足言哉!何足言哉!”《尧舜称帝不可信》,同上三八六卷第501页。

乾嘉学派曾辨明一些素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是伪书。但那是为了维护儒家经典而辨伪。这些西人却是为了打破儒家思想的桎梏而疑古证伪。虽然这里也夹杂着基督教和儒教斗争的气息,但其主要动机和客观效果都是启发人们以理性态度去看待古人和古代文化遗产,而所用的也是以可靠文献为根据的实证方法。此外,他们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揭示了这个作伪过程:

“尧舜之道实不可考也,而孟子每言之如在目前,何也?盖孟子所说如是之尧舜,非实有之人,乃当然之人耳。……凡己所贵为至道,所重为至善则归之尧舜。……老子之尧舜必无名无为之古人也。孔孟之尧舜必尽孝悌之礼,君臣之义……须知此皆后人作文,非实事也。”《稽古不得》,同上第502页。

与抨击尊圣宗经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他们积极提倡注重实证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花之安写道:“西国最重者理学,虽各等智慧分散无穷,贵乎能将各等智慧会归于一理,乃不至泛滥无统纪,所谓握乎其原也。”而求理的关键在于“言之有可征信”,“我心有此意而外无可证据者则不可恃以为可信之端……有可证据者则人始可共信。”花之安:《自西徂东·子学探原》,《万国公报》七二六卷第226-7页。在近代中国,从实际出发还是死守书本中已经过时的教条一直是思维方法变革的核心。在19世纪这表现为来自西方的理性主义的实证方法与中国传统的尊圣宗经思维模式的对立。魏源、" 冯桂芬、王韬等先驱在涉猎西方文化之初,已经察觉到现代西方文化贯穿着一切诉诸证据的务实精神,而与中国传统的奉古圣先贤为神明和空谈心性的虚妄状况迥异。西方在华人士对变革思维方式的呼吁,与他们的觉醒是互相呼应的。

为了促进中国的思维方式变革,在华西人一再介绍西方近代思维方法变革的历史经验。早在光绪二年(1876)林乐知便指出:“今中国率由旧章,动轻西人……,是盖今之中国与二千年前之西国无殊。我西国三百五十年来有识见迈众之大臣出,不敢谓古人尽非,亦不必尽信古人为是,于古人之事业择其是者存之,取其非者改之,反古之道不为□,从今之法不为偏,于是格致之学传之今日而愈讲愈精矣。”林乐知:《强国利民略论》第三,同上三九三卷第611页。

这些西人为促进中国人思维方式变革的又一重要行动是介绍西方的近代逻辑。英国传教士艾约瑟于1886年翻译出版了《辨学启蒙》一书。这是英国的逻辑教科书。它简要地介绍了西方近代形式逻辑,强调“即物察理”,通过归纳发现事物的公理,“使万殊归于一本”;也要“凭理度物”,通过演绎去推衍变化。它介绍了三段论式、假设、直言判断、假言判断等推理、判断的形式,阐述了观察、试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及对认识的检验等问题,并把认识过程归结为“一预为究察事物;一创成悬拟之说;一凭理推阐诸事;一征验所推诸理。”艾约瑟译:《辨学启蒙》第十五章。17世纪二三十年代间,李之藻和西方传教士傅汛济合作翻译了《名理探》一书,第一次介绍了亚里斯多德创建的西方形式逻辑,可是它不但没有介绍培根的归纳逻辑(原书先于培根的《新工具》一年出版),且连对亚里斯多德的逻辑也没有作完整的介绍。《辨学启蒙》补正了这些不足,而比严复对西方逻辑的介绍却早16年。

在鼓吹思维方法变革的时候,在华西人还关注到思想启蒙的其他有关问题。例如,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批评中国教育事业缺失之际,除了提出“一在女子无事于诵读……女子读书亦不可缓”这个重大社会问题外,还指出“二在无启蒙之良书……中国之话不入文,而文不归话,已非学问便利之门。”狄考文:《振兴学校论》,《万国公报》六五三卷第28页。时在1881年8月,是近代中国提倡言文统一的先声。



日本模式与印度模式

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必须首先郑重指出,笔者一向认为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正是因为事关重大,所以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慎重地鉴别哪些组织和个人是为帝国主义利益服务的。

以林乐知、李提摩太等广学会的中坚来说,他们是否应该担当“侵略者”或帝国主义分子的罪名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明确定位的标准。在近代中国,国际联系日趋紧密,几乎任何社会集团或政治势力都不能不与外国的机构或个人来往。从林则徐开始,王韬、郭嵩焘、李鸿章、严复、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历史人物都结交过外国人。这些外国人是中国人民的敌人还是朋友,关键的一点是要考察其言行究竟是有害还是有助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国家独立。在这里,是否具有传教士身份无关大局。如傅兰雅是英国传教士,但他却为中西文化交流耗费了毕生精力,把129部科学技术和人文及社会科学书籍译成汉文,且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否卷入了中国的政治斗争也不是区分敌友的标准" 。孙中山的外国友人有的不但参与政治策划,且直接驰骋疆场,这些正是他们冀图中国富强的碧血丹心的表露。

那么,根据这样的标准应该怎样评价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一批西方传教士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的活动呢?只要回顾一下本文已经评述的他们的主要言行,不难看出这些西方人士曾为中国的富强和进步煞费苦心。至于史家们的指责,在笔者看来不过是一些误解。

同一年,李提摩太则一再鼓吹,中国应聘请西方人士参与中央政府的管理,亟图变法。例如:“宜立新政部,以八人总管,半用华官,半用西人”等等李提摩太:《新政策》,同上第87卷。。为此,他还曾大肆活动,向总理衙门大臣和其他要员以及张之洞等地方重镇推销他的计划。

于是,他们想把中国变为印度那样的殖民地似乎铁案如山;把他们看作“侵略者”或帝国主义分子也就不足为过了。可是,深入推敲一番,事情却又没有那么简单。

鼓吹把中国或中国的一部分变成印度那样的殖民地,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于: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个建议的?他们当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应该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他们的思想脉络。在笔者看来,有几个要点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他们一贯向中国推荐的是日本模式而不是印度模式。这些西方人士在华期间正值日本明治维新蓬勃发展。目睹中国洋务运动步履维艰,他们殷切地期望中国也能像日本那样步入全面学习西方、实现国家富强的坦途。

从明治维新起步之日起,他们便注视着他们的变化。1871年间,他们在《教会新报》上发表《拟泰西人上书》,赞扬“大日本颇有欧罗巴之气象,东洋诸国莫能及也……凡此等新政新法,莫非取外国之善,收他邦之长者”。光绪二年,《万国公报》重新发表了这封公开信,并加上作者所写的一段“评语”,在历述日本学习西方后的一派兴旺景象后说:中国“于西国之道理虽未尽信,而耶稣之教堂不禁设立。于西人之技能虽未尽用,而轮船电信及洋枪洋炮等器所在皆有,且使年少书生往学西国……窃幸升平之有日矣,而区区日本何足道哉。”韦廉臣:《拟泰西人上书》,《万国公报》四二五卷第346页。这表明,明治维新开始不久,他们便鼓励中国也像日本那样认真学习西方,冀能与之并驾齐驱。

此后,直至甲午战争前,这个基本态度一直没有改变。他们一方面持续不断地、系统地介绍日本在政治、经济、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的情况;一面鞭策中国以日本为榜样,迎头赶上。

70年代初,当中国朝野对明治维新褒贬不一,连文祥那样号称开明的大员也认为“彼国近年改变旧制,大失人心”《大学士文祥奏》(同治十三年十月十八日),《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八,第40页,中华书局。之际,他们便一再旗帜鲜明地推崇其学习西方,卓有成效;是东方最为富强的国家,“日本向称侯国,今则改除旧规而宗西法,俨然一大国矣。”《学西法著有成效》,《万国公报》三六七卷第233页。

正当中国号称“变法自强”的洋务运动,走上片面学西方的歧途之际,他们又一再阐明日本的成功在于抓住根本,全面地学习西方。他们写道:“日本不泥乎古法,变通西法,不特制造枪炮等事而已,即国政文学亦莫不考察也。”林乐知:《续环游地球略述》《万国公报》五八五卷第298页。“前疑日本只效西国制造等法,而今知日本广设书院,激励人材,弃本来之旧法而效西国之新法,从可知日本学有根源。”探报万国者:《论崇实学而收效》,同上六五卷第442页。宣扬这些观点显然具有针对中国现实的意味。有时,他们更直截了当地指出,日本有那些方面足以为中国所效法,例如:林乐知曾经写道:“夫日本之足为中国取法者厥有四端:新法足以致富强,日本尽知之而力行之……此中国宜学者一。日本仿照西例,男女并重……且所读之书亦以新学为重,非若中国之拘守四书五经也……此中国宜学者二。”林乐知:《书日本新岛自历明证纪略后》,同上八十二卷第15页。如此等等,处处都流露出他们热望中国富强的苦心。

他们有时也介绍印度,但在数量上不及对日本的评价的二十分之一,而在内容上则主要是介绍他们在铁路建设等方面的进展。

总之,他们期望的是中国像日本那样走向富强,而不是像印度那样沦为殖民地。如果对此仍有疑问的话,不妨再读读他们写的一段话。在论述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一些国家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后,作者语重心长地写道:

“窃谓今日事事受制于人者,不独日然也。苟能毅然改图,亟焉更始,凡一切整军经武行政理财通商惠工诸不如西国之处舍旧谋新以变通尽利,既富且强,而后执公法以与西人周旋,庶乎大权不致旁落,而西人亦不敢生蔑视之心。不然遇事曲从,过为迁就,以为怀柔,彼将以为尊奉也。此以为优容,彼以为畏葸也。堂堂大国反不得海外诸邦齐驱并驾也,岂不为人所窃笑者哉!”《政令一新说》,《万国公报》五卷第12页。

这是1889年发出的劝导中国捍卫国家尊严的宣言。它既指出捍卫国家独立的正确道路——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实现国家富强;又阐明捍卫国家尊严的态度和方法——以实力为后盾,运用公法,据理力争,不曲从迁就。这些掷地有声的语言,能发自“侵略者”或帝国主义分子之口吗?

第二,甲午战争后,他们的态度有所变化,但期望中国富强的初衷未变。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清帝国腐朽不堪的状态暴露无遗。西方列强和日本已把抢占势力范围,攫取土地进而瓜分中国摆在自己的日程上。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维新变法的呼声愈来愈急。在帝国主义和中国人民的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这些西方传教士的主张有哪些变化呢?

再一个变化是更加尖锐和深刻地提出了变法改革的要求,直接卷入了当时新旧势力的斗争。李提摩太在陈述其改革纲领之时,沉痛地说:“此事,在中国二十年前,早应举办。延至今日,事机已迫,受害已深,果能迅速举行,中国尚有得半之望……当此死生呼吸之际,乃尚有人刻意阻挠,则是误国庸臣,与庸医杀人何异!”李提摩太:《新政策》。《万国公报》八十七卷第6页。而谈及具体的改革主张时,则把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和法制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而其核心则是要求冲破宗法专制的束缚,确立“人之自主之权”。

如何救治一个外有强敌、内已腐烂的古老大国,确是一个极大的难题。有些西人观古鉴今,确信不少问题是西方社会在转型期也曾存在的现象。因而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措施也不失为对症之药。一个美国的传教士在回答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的贪风遍地,如何自强的疑问时说:“仆观二百年前,英国贪夫不少,营私植利,虽极诸中国之残民以逞者,恐亦无以过之。一百余年前,法国亦沿如此……抑知是亦有法……仆得援西国之今已多行,而中国犹未遽行者,以为劝曰:一,使治清而报章宜遍也。二,贤才举而议会宜开也。三,学校兴而读书宜讲也。四,心法治而善教宜护也。”卫道生:《论中国保民至要之法》,同上九十一卷第3页。这里除了第四条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外,前三条确实是从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必须采取的措施。

显然,他们的陈词标志着对清王朝病原的剖析的深入和对策更为切合实际。而更重要的是在变化中有其不变之处,即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中国富强的初衷未变。林乐知一再说:“惟是中国颁行新政,实为救华之善策。转败为胜,在此一举。”林乐知:《中东战纪本末三编弁言》。他们一再呼吁“中国之宜速变,且宜全变”《中东战纪本末初编跋》,该书续编卷四。是合乎世界历史潮流,切合中国实现富强的需要,且与当时以严复和康梁等人为领袖的维新变法思潮互相呼应并融为一体的。

这个不变还表现在即使在甲午战争以后,他们仍期望中国走日本而非印度的道路。在发表《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后4个月,林乐知便在另一篇文章公开表示对印度道路的厌弃。他在历数自主之权对士农工商的重要作用后写道:“吾思身毒(即印度——引者),束缚士心;吾念扶桑,恢扬士气。一则禁习外方经典,乃□首而就外藩;一则许传他教规模,乃抗颜而称平等。为法为戒,何去何从,是皆近在同洲,不必远徵异域者也。”林乐知、蔡尔康:《中东战纪本末初续编总跋》,同上书。其实,林乐知早就对亚洲这几个主要国家的得失有所考虑,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初,他便说过:“东方诸国,改化之速,莫如日本;改化之迟,莫如中国;改化之难,则莫如印度。”林乐知:《辨忠篇》上,《万国公报》七十九卷第15页。肯定日本而斥责印度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即使对于日本,他也不是全盘肯定,早在70年代便一再批评日本的虚夸和狭隘的意识形态:“今观日本似乎年代便一再批评日本的虚夸和狭隘的意识形态:“今观日本似乎天地之中只一日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西方企业在华陷入“关系哲学”误区
发布时间:2022-07-24
我在与中国经商的西方管理者进行交流中发现,他们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地与中国合作伙伴打成一片。他们没有受邀去喝茶,或一起去打高尔夫球,而中国的许多生意常常就是在那些场合完成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受邀参加这些重要的活动,原因在......
西方法哲学思潮与国际私法理论流变国际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2
国际私法作为一门主要是解决法律冲突的部门法,其最早的理论基因孕育于古罗马人的万民法。在国际私法发展历史上,其理论和学说产生两次质变和飞跃,促使国际私法形成一个逻辑缜密、体系完整的部门法。公元14世纪发轫于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
关于批判与借鉴:谈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动及当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导致了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积极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
论西方文化语境下华人形象的生成
发布时间:2023-01-19
论西方文化语境下华人形象的生成 “东方是被东方化了的东方” 1840年以来描写中国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黄祸论”或对小脚女人的好奇。对中国事物的态度由几百年前的崇敬到诋毁,喜好到厌恶,由好奇到蔑视。一个典型的例子要属我们熟悉......
洋泾浜语的中西方文化解读
发布时间:2023-06-14
洋泾浜语的中西方文化解读 摘要:洋泾浜语是一种混合语言状态,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之一,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通过对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汉语的解读,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本文试从其产生的背景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就此现......
中华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2-11-24
摘要: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 体育 运动,通过它的全球化 发展 ,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体育的主要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华武术 历史 悠久,品类......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财务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22
" 案例简介: 互联网巨头美国在线(AOL)与传媒巨人时代华纳(Time Warzler)在2000年1月10日宣布了合并计划。合并后的新公司命名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AOL TimeWarner),被媒体称为全球第一家面向互联网世纪的综合性大众传播......
郑和下西洋的开洋起点
发布时间:2016-09-26
如果说郑和舟师下西洋,南京是决策地,太仓是起锚地,那么,福州的长乐就是驻泊地和开洋起点。 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余里。一支由数百只船、数万人组成的......
谈巴罗克与其西洋本原
发布时间:2022-09-21
在西洋绘画中,巴罗克风格一直强调构图上的宏阔壮伟,在寓意式内容上突出优美的神话式主题,当然也离不开那种宗教体验的精神特质。 谈巴罗克与其西洋本原西洋艺术创作之风格多呈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景物对象本身的个性与气质表达;再......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财务思考
发布时间:2022-07-21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财务思考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财务思考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财务思考 案例简介: 互联网巨头美国在线(AOL)与传媒巨人时代华纳(Time Warzler)在2000年1月10日宣布了......
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传教士
发布时间:2022-11-15
一、引言 由时空、质能、生命和心智构成的世界--过程,其未来的走向已同心智即人类发展紧密相连。自然选择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已让位位于“人类选择”过程。 世界的前途系于人的自由选择,人类的问题集于人的选择能力,即人的特......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华人导演李安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5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华人导演李安电影研究 一、对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理解 1、李安与中国传统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特别的华人身份,在于李安是现今华语影坛唯一一位可http://wWw.LWlM.cOM以驾驭中西方不同文化......
海洋热潮背后的“中国问题”
发布时间:2022-10-28
尽管墨西哥漏油事故已经过去了三年,但各国对海洋油气资源的眷顾不减反增,在热潮背后,“中国式老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力。 尽管,在全球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到目前为止总的勘探成功率不足40%,且海洋勘探成功率更低......
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文论主潮
发布时间:2023-03-07
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论出现了注重 社会 性和文化性的新走向,诸如女权主义文论、解构主义文论、后 现代 主义文论、新 历史 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文化 研究 、生态批评等,在全球化语境中,成为西方文论前沿话语与最新走向。这些与......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探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探析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况 对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影响较深的西方社会思潮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其一,消费主义。把追求物质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
一场“泥腿子”与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发布时间:2023-04-07
1931年,河北定县,平教会总干事晏阳初(左一)及其家属、同事的合影。图/ Sidney Gamble/FOTOE 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
发布时间:2023-07-24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顺利举办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无不显示中国-东盟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马来西亚作为中国-东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到马来西亚旅游、留学、经商等等。马来西亚是以三大......
华洋夫妻的爱国之心
发布时间:2016-06-17
这是一张拍摄于1947年春末的舞会照片,照片中身穿黑色西装、戴着黑色领结,风度翩翩的俊美男士正搂着一位身材苗条、穿着中式旗袍的洋女士翩翩起舞(图一)。他俩是一对华洋夫妻,这是夫妇俩为庆祝自己新开办的企业开业而邀请英国驻沪......
歌手李健与他的清华博士妻
发布时间:2022-11-02
大热节目《我是歌手》第三季,孙楠、韩红、张靓颖等一众“大咖”加盟,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半路杀出的李健。他一把吉他,浅吟低唱,文艺气息扑面而来,迷倒大批女粉丝,被奉为“男神”。 “男神”的个人感情生活也随着这档节目的热播而......
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 要】文章以公共外交内涵及特征为切入点,介绍了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的背景,研究分析了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在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进行回顾的同时,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
试析西方社会思潮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发布时间:2022-12-22
" [论文摘要]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大学生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恶性事件发生。文章从西方社会思潮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途径......
西洋政治乱中国
发布时间:2013-12-17
" (本文试图让读者更了解西洋的政治文化,虽然这些文化多属负面的,但希望读者能以中性的态度看待已经存在的事物。所谓知己知彼,当我们对西洋政治文化有更深了解之后,就更能适应西方国家的各种动作,并在冲突的政治文化之中寻找可行的......
从“伤痕思潮”到“寻根思潮”
发布时间:2023-06-08
摘 要:历史终究在文学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和痕迹,而文学又在感性与理性层面深深地反映与概括一个时代,文学最重要的是缩写时代的人性与美学,论文回顾“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这一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其美学特质与时代特质,研究探讨“......
古诗里的西洋景
发布时间:2023-03-25
中国的古代诗歌题材,一向以中原文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素材为主。近代以来,中国突然发现自己必须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面的那个陌生新世界,对古老的华夏文明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发起了剧烈冲击。即使是在最为坚固......
“中”为“洋”用:中国美术对西方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7
“中”为“洋”用:中国美术对西方的影响 “中”为“洋”用:中国美术对西方的影响 “中”为“洋”用:中国美术对西方的影响 当我们在讨论西方美术对近代中国,尤其是现、当代美术的影响时,西方也在探讨......
林楚吉:热衷服务 潮人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14
人物简介 林楚吉先生,新界粉X潮州会馆有限公司主席,新界潮人总会会董,揭西金坑同乡会会董。70年代末到港後投身多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沉淀出了沉稳、内敛的心智。工作之N,亦为社团服务献心献力,借事炼心,有感於前......
分析中西方文学中侠与骑士的正义体现方式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3-03
武侠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通俗小说,通常分为旧武侠小说与新武侠小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游侠,后来唐宋元明清文学中记载的侠客,主要思想也是为国家效力、伸张正义及人文精神的矛盾复合。中国侠有不同的分支,如明清戏曲小说中的忠臣义仆;杨家将岳家将中的良将义士以及宋代之后江湖上的非正统、反主流文化的侠客等等。骑士文学,也称作侠士文学,和中国的武侠小说一样,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两者都离.........
浅析《明史•西域传》反映的明朝士人西域观
发布时间:2023-07-15
《明史西域传》(以下简称传)是由官方编修的一部正史,其中自然会有官方对西域在思想观念上的认识。如何认识西域直接关系到明朝对西域的经营政策。当时,西藏、西番、哈密处于明朝的实际控制之下,与明朝有明显的臣属关系,而西域地区并......
论西方电影语境下的华人角色的形象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 纵观百年来的西方电影,作者发现西方电影中对华人的形象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或者凶狠狡诈,或者谦卑恭顺,总是在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间摇摆。其实,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形......
明清时期潮阳县海洋灾害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1
【摘 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我们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同时,应该更加深入地掌握海洋运动的相关规律,防止和减轻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广东又是我国海洋......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发布时间:2022-11-26
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家都对哲学做出重要的贡献。他们都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
大西洋西部的旅游胜地
发布时间:2019-12-23
提起百慕大三角区,谁都知道这里曾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海域。在这个海域里,有一处风景诱人的旅游胜地――百慕大群岛。百慕大群岛位于百慕大三角区北部,西距北美大陆900公里,由7个主岛及许多小珊瑚岛组成,总面积46.1平方公里。它是英国的殖民地,共有人口6万左右,气候温暖,景色宜人。自从本世纪20年代被旅游界发现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了当今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安乐之岛”16世纪初,西班牙航海家胡.........
西华方言里的几个特色虚词
发布时间:2023-03-13
【摘 要】西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漯项片。通过与普通话和其他地方方言的对比分析,重点描写了西华方言里的几个特色虚词,让读者能够对西华方言有所了解,并为河南方言语法的研究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关键词】西华方言;虚词;普通......
“骑士巡逻”与幻方
发布时间:2023-06-13
《最强大脑》的口号是:让科学流行起来!而我们的口号则是:让数学流行起来! 第一季有一期对战西班牙,教授马丁・洛佩兹的“骑士跳”,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首先就是一个棋盘上的由来已久的数学问题,很是有趣. 这一......
关于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一系列洋节在中国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洋节盛行的原因。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洋节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之间的博弈折射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
重树商务人士办公模式
发布时间:2022-12-13
2月5日,主题为“比薄更薄 方案随身”的2015惠普PPS商用移动解决方案暨新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为满足当前移动办公商务人士的需求,惠普在发布会现场推出了一系列移动性强、安全性高的新一代EliteBook旗舰级商用笔记本新品,以及8款移......
论西洋歌剧的欣赏
发布时间:2022-12-07
毕业论文 摘 要 关键词:歌剧艺术;咏叹调;欣赏;演唱特点;版本比较 ABSTRACT Opera-appreciating require us to store up much knowledge of diffe......
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发布时间:2022-11-09
中国文人的治学富有通晓人文、社会、政治和历史知识的传统,对于科学技术却少有涉猎。不论是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轻视工艺、技巧和货殖的倾向,但对于饮食却是一个例外。在这操作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上......
关于海洋开发与海洋安全现实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06
(二)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不容乐观 我国在海域划界和利用方面与邻国存在着许多分歧。在当前这场世界性的海洋争夺战中,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 1.岛屿被侵占,资源遭掠夺。南海是中国最大的海域,占中国海域的一半......
风起华西坝
发布时间:2022-07-25
对于华西坝,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那里有华西医院,这个医院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3位;陌生,就是我们不知道除了医院,这里还有什么,有过怎样辉煌的历史。 在民国,文人称华西坝为“坝上”,就像称上海为“海上”、“......
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
发布时间:2013-12-18
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 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 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
西方影视作品掀对华“文化冷战”
发布时间:2013-12-18
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俄罗斯过去一直是对立面,尤其是克格勃,更被丑化成无恶不作、与全人类为敌的罪恶集团。但现在在西方影视作品对立面排行榜上,俄罗斯已退居次要位置,中国反而逐渐上升。 英国广播公司一出间谍电视剧,讲述3名中国......
夏服西洋参有禁忌
发布时间:2023-02-01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洋参、美国人参等,原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西洋参在我国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用量也很大。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引种,目前我国为第三大西洋参生产国。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与人参的温热性不同,更适用于夏......
浅析西方不教思想下的人生悲剧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宗教 资本主义 抗争 悲剧 [论文摘要]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和制度对人性的影响有深刻的描写,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悲剧人生。 西方宗教思想和资本主义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宗教思想和社会制度给人......
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
发布时间:2013-12-18
编辑。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 内容提要 《良友》是“摩登西方”的一场视觉盛宴,编辑者以东方人对西方特有的文化想象方式和路径,幻想、切割、呈现了一个所谓的现代性西方,并将这一想象的“西方”作为现......
西方传教士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20
一、欧化与传教士 现代汉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代汉语指的是我们今天使用的普通话,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①广义的现代汉语还包括了各种方言。本文论......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 要: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萌生以来,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一个代表性思潮。中国先锋派小说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把当代文学的艺术创新......
从西方风景画看西方的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2-10-20
编辑。从西方风景画看西方的美学思想 摘要:在西方风景画诞生与发展及其创作中体现着这样的性质。西方风景画出于对大自然的赞美而取其内容作画。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将自然作为象征而寄托某种情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
《迟桂花》与浪漫主义思潮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 要: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生了分化,由20年代弥漫的感伤浪漫主义转为30年代潜流的田园牧歌浪漫主义。郁达夫的《迟桂花》具有浪漫主义形态转变的过渡色彩。与《沉沦》比较,能够发现《迟桂花》在思想情感、叙事......
浅析法的人性基础———中西方人性观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23-04-28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 ( 一) 孟子最早提出性本善一说 我国古代人人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开篇即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观点影响了大多数人对于我国古代人性思想的第一印象和主观判断,很多人往往颇为一致性的......
左翼文学思潮与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3-07-16
" 如果概括地看待中国现代文学史,它实际主要是由两个文学运动组成的。首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它扭转了从《诗经》到晚清文学的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方向,赋予了中国文学适应变革时代的现代化特征;另外是中国的左翼文学运动,它在“五......
后现代主义与神秘思潮
发布时间:2023-07-24
神秘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世界性的思潮。人们常常纳闷: 现代科学技术如此之发达,人类文明繁荣昌盛,知识经济的曙光正冉冉升起,为什么神秘思潮反倒盛行起来了呢?其实,人类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极为错综复杂、生动丰富。神秘......
中西方文化观照下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婚恋观
发布时间:2022-12-09
中西方文化观照下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婚恋观 一 《拜月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 爱情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始,古老的中国大地就在传诵着一曲曲婉转动人的爱情赞歌......
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一、人的安全理论概述 人的安全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形式。詹妮弗利宁和山姆阿里认为,人的安全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其主要衡量指标可概括为:可持续家园、建设性社会家庭网络、承认历史并积极把握未来。阿斯特里苏尔克认为,人......
西方古近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3
工业革命前后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思维不仅在理论,而且在实践中也初露端倪,开启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复杂性思想的先河。欢迎阅读这篇西方古近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希望各位同学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收获。 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至今,已发展了近90多年了,但我国对其认识是比较晚的。在中国传播的这30年,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承认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这三个阶段。对于西方马克思主......
昔日旧租界的西洋风情
发布时间:2023-01-16
百年魅力中央大街 “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中央大街是来哈尔滨旅游观光者必到之地。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构成人们心中浪漫、时尚、典雅、高贵的中......
西方思想史简论
发布时间:2013-12-19
西方思想史简论 西方思想史简论 西方思想史简论 西方思想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古代希腊人都生活在不大的城邦之内,除了城邦这种政治体制之外,他们别无所知,即使是亚里士多德(......
西方古近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16-07-14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沿用自然科学的线性思维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从古希腊到近代莫不如此。查字典范文网为您编辑了“西方古近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述评” 西方古近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述评 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的认......
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个人”观念之辨析
发布时间:2014-01-17
内容提要:人道主义话语在80年代常被宽泛地称为一种"思潮",本文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这一思潮在80年代的具体展开过程,尤其是其中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即80年代前期以"阶级性"/"人性"作为对偶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80年代中期的"主体论......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发布时间:2023-02-28
靠不住的“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 郑和下西洋过去300年后,清乾隆四年(1740年)张廷玉撰修的《明史》是这样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此后的几百年里,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然而,无论......
洋务运动评价之与大家商榷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到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一直是史学界存在很大分歧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各位史学界前辈对该问题的研究出发,浅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以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洋务运动; 评价 ......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发布时间:2013-12-18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摘要] 该文以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的丰富......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3-06-24
1.《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作者:[美]史景迁 译者:阮叔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定价:45元 美国学者史景迁在 2.《利玛窦中国札记》 作者:【意】利玛窦、【意】金尼阁 译者:何......
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
发布时间:2023-04-18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产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西方现代文学大量涌入,带动了翻译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文化运动......
人性的升华与沉沦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他们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本文通过分析这两位男性的形象进而集中探索两位主人公人性走向的原因。 关键词:伽西莫多;克洛德;宗教神权......
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3-07-02
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摘 要:中西方在思维上有着显着差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20世纪国际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其理论在各个国家文论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其自身的魅力对我国文论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产生了重要作用。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才真正系统地......
从中西方电影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3-04-06
摘 要:中西方在思维上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就会形成文化上的冲突、误解、隔阂,以至于在跨文化交际上出现问题,让我们不能很好的和西方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们要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进行一个研究。那么造成中西方......
清华博士当电工有何不可?
发布时间:2023-07-18
【背景介绍】 当前社会评价人才是否"大材小用",用的是学历与就业画等号的传统思维,什么学历就应当到什么职业岗位就业,如果就业岗位低于社会预期,就是"小用"或者"教育浪费""人才浪费"。近年来,博士到中学任教、到生产第一线工作......
论19世纪末期在朝华官对中朝海洋贸易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2-09-19
[摘 要]19世纪末期中朝海洋贸易无论是从关税收入、贸易额还是商人数量上都呈现出繁荣的情况,而促使两国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多重因素,其中这一时期在朝鲜的清朝官员无疑是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海上贸易;华官;华商 一、1......
余华笔下的中式西西弗斯
发布时间:2023-05-14
内容摘要:在余华的《活着》和同年创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叙述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早期的冷漠、绝望、暴力血腥,而是在对世情善恶一视同仁的基础上,经过温情的承受这种行为体现出生命的超然,而这超然背后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人物生......
海昌海洋公园:迪士尼对我们是鞭策
发布时间:2023-01-14
毗邻上海迪士尼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将于2018年8月试营业,9月末正式开门迎客。海昌海洋公园方面预计,开业第一个完整年度的游客量约为320万人次,进入成熟期后可达年客流量500万~600万人次。这家与上海迪士尼乐园仅相距25分钟的海洋公园,是否会与迪士尼激烈竞争?他们之间能否合作共赢?在公园同质化现象愈发明显的现状下,海昌海洋公园未来又会如何发展?    上海浦东公园“双引擎”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位于浦.........
在歌诗达大西洋号“邂逅”费里尼和意式风情
发布时间:2015-08-26
赏海上威尼斯, 费里尼《甜蜜生活》重现 根据歌诗达邮轮的工作人员介绍,大西洋号的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当代意大利电影之父费德里柯・费里尼执导的电影《甜蜜生活》。这部电影和费里尼也成为了大西洋号上的重要元素,在“甜蜜生活”层......
山西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情况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关键词]经济......
谈商务英语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2-02
谈商务英语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谈商务英语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谈商务英语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章 来 源 教 育 网 1 引 言 目前,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商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商家纷纷调整......
全球视野中的新流动:“华侨华人研究”重思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要: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海外华人研究”或“华侨研究”从认识论和政治角度来说,都倾向于保守地宣扬该群体的连续性以及他们与祖国之间的联系。尽管这些社群跨国关系密切,人口流动性强,但是他们往往被视为内部稳定、边界清晰。......
江苏江阴华西村
发布时间:2023-03-27
华西村建于1961年,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现有人口30340人,面积30平方公里。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
从政治学角度看西洋文史
发布时间:2022-08-16
林国华在2014年出版的《在灵泊深处:西洋文史发微》一书后记中写到:“此书的写作虽涉及广泛的作家作品,但作者因其政治学专业和问题意识,在此意义上使得全书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当然,作者此处所说的“政治学”,主要不是指现代......
潮州木雕在现代教学中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3
古代流传至今的工艺美术进入高等学校美术教学是为了把学术研讨、高等学校美术教学和名俗艺术的继承相融合,让传统工艺美术可以在学术研讨和教育之中得以储存和继承,也让传统工艺艺术在现今艺术流行的前提下得以拓展,让高等学校学生深层次的感悟到传统工艺艺术的魅力、特点和性质等等。以这篇文章为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的有清晰特征、把岭南传统工艺艺术当作重点的教育体系,为了岭南传统工艺艺术在高等院校的拓展、传承和发扬光大打.........
昔日旧租界的西洋风情
发布时间:2015-08-25
翻阅历史的老相册,曾经的租界区摇身变幻成为现在的西洋街。如果你没有时间飞去欧洲,如果你对欧式建筑依旧钟情,那么随我来吧,体会那些遗落在中国大地上的西洋风情! 百年魅力中央大街 “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海军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寻求自强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体西用”基本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海军的装备及建设由此开始,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虽然洋务运动的......
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地发展与启发
发布时间:2022-11-21
欢迎浏览,yjbys小编为你提供的一篇关于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地发展与启发的毕业论文 财务跟着商品生产与交换地发生而产生,并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流地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状态下和统一社会形态地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因为商品生产与交......
从清末洋务史看中国强国御侮思想
发布时间:2022-10-02
[摘 要]清末洋务,为安内乱抵外侮而兴起,虽然如今对洋务一词的评价不一而足,但其对于强大国家、抵御外族入侵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文据以史,深入挖掘洋务运动的“自强”、“御侮”内核,将西方开化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导,在这块东......
西方现代司法制度的解读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04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通过司法制度走向社会实践。司法制度是西方法治的精华,如程序正义、陪审团制、合理怀疑等,这些具体制度构筑起的司法体系塑造了法律权威。对于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我......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08-29
【摘 要】我国的改革巳进入“四个全面” 的新时代,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文章通过对发生于十九世纪中日改革之比较,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或许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会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成败 一......
对峙与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21
" [论文关键词]科学主义 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对峙整合 [论文摘要]受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在当......
人间最美在西湖
发布时间:2022-12-15
繁华的都市里汽车的轰鸣声和人群的嘈杂令我身心疲惫,慢慢地我睡着了……睁开的睡眼,迎着徐徐的秋风,我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望着这“三面环山,一面环城”的湖泊,我不禁沉浸在这人间仙境的美景之中。“百花斗艳观红鱼,三潭碧水映十月。断桥残雪飞天涯,蔚蓝天下雷峰塔。”花港观鱼、三潭映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中最令我难忘的四景。在百花斗艳的夏季,伴随着幽香四溢、沁人心脾的花香,看着红鱼在湖里嬉闹、游玩的情.........
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 文化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关注内容,同时文学自身也在趋向媒介性发展,涌现出的媒介文化思潮可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必然产生的结果。当代文化发展中融入的时代观念更加丰富,所以更需要对其进行探讨。本文......
洋人的真性情
发布时间:2023-02-08
尊重 有一次在爱荷华公园,见一妇女拿一件风雪衣与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说话,着急又认真,说个不停。过去一听,原来这件衣服一面是绿的,一面是红的。她非要孩子自己确定是红的朝外还是绿的朝外,她不替孩子决定,这是孩子自己的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