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象占:原始思维与传统文化

象占:原始思维与传统文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21:47:57
象占:原始思维与传统文化
时间:2013-12-17 21:47:57     小编:

"

《易经》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并非由于它"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是因为作为一部凝结着原始思维的占卜之书,它仿佛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巫文化的彼岸,一头伸入人文文化的核心,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中国文化特色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要真正评价分析它在文化史上的地地位,首要的前提就是将它置于原始文化的背景之中,达成对其最初含义的准确的把握。

近代人类学的成就之一就是认识到,"巫术与宗教不仅是教义或哲学,不仅是思想方面的一块知识,乃是一种特殊行为状态,一种以理性、情感、意志为基础的实用态度。它既是行为状态,又是信仰系统;既是社会现象,又是个人经验。"(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民间文艺出版社版,第9页)马林诺夫斯基深刻地洞悉了巫文化对于早期人类生存斗争的意义与必然性。以图腾制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无不是主体的愿望需要与原始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商人以玄鸟为始祖而加以崇拜,就是因为不了解生育乃婚媾所致,而以为是某种动植物精灵进入妇女体内才繁衍出子孙。显然,这种鸟图腾还反映了商人对部落兴盛的渴望与乞求。

要建立一个原始文化的参照系来分析《易经》这个具体的巫文化孑遗,就必须承认并确立原始思维作为这一结构的基石。人类学开山泰勒在其划时代的《原始文化》中几乎用二分之一篇幅论述的万物有灵论,就是由原始思维所提供的用以解释身体和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万物有灵的观念在早期生民中对意识和行为的支配性是压倒一切的,并从而构成原始思维最主要的特征。另一方面,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布留尔提出的他所谓"互渗律"的著名概念,也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它是指原始人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认为在两件事物和两种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一,或彼此间存在某种直接影响;尽管实际上二者间并无空间上的联系和明显的因果关系。还应予补充指出的一点就是,由于初民个体尚未能从其所属的群体中分离出来,万物有灵论和互渗律中所含的特定内容等乃是作为一种集体精神(布留尔谓之集体表象)而为个体所得有。所以,彼时彼地的属于某一群体的诸种宗教观念和意识,"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先于个体,并久于个体而存在"。(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版,第5页)引入人类学的这些成果,才能将《易经》这类古老文化遗存赋予鲜活的生命,即与特定群体的生存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在那些看似毫无逻辑、晦涩费解的事件表述之中建立起内在的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原本存在于原始人的心理体验之中,虽很难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黑格尔曾嘲笑过认宗教为教士虚构的可笑说法。现代人类学更认为对于原始人类来说,巫术是件十分严肃的事。巫术本身并不与科学对立,它与科学一样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严谨思维体系,只不过它是建立在原始思维的感知和想象的基础上。占卜,早在新石器代末期的龙山文化中就已出现。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里将商代流行的宗教意识概括为天帝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三项主要内容。"殷人重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所言不虚。一方面国王被视为群巫之长,上帝鬼神与人之间的最高代理人;另一方面,由于原始宗教尚未建立明确严整的形式,"民神杂糅,家为巫史",凡事问神,无所不占。《易经》作为一部在大量占卜记录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占卜之书,用八八六十四卦的占筮体例将许多蒙昧时期生民的各类占卜资料规范成册,为我们今天沿波探源寻找中国文化之根提供了材料。

由于万物有灵论和互渗律信仰,古人眼中关于世界的图景是有机的。万物有灵,灵灵相通,所有的事物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并且互相感应联系。殷人不仅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人格化而加以祭祀崇拜,而且将自己的休咎吉凶与草木山川飞禽走兽的异动联系起来。象占就是他们试图通过对这种异动的揣测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象占一词,是李镜池先生在摄取《汉书·艺文志》对杂占定义的基础上新定的,"意思是指所有物象之变化或显现,人们见了,以为跟他有密切关系,因而探究神旨,推断吉凶的一种占验。"(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版,第123页)以物象明人事,或取天地阴阳之象,或取万物杂象,如此之类,乃古今筮书通例。上古太史之官就是负责"掌日月星辰变动,与常不同,以见吉凶之事",而《易经》之中尤为多见。高亨先生对四百五十条筮辞逐一列表分类,其中取象之辞占有绝对比重。难怪《系辞下》要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当然,它还包括八卦之象。

《易经》取象以形式区分,有二类,就物取象和就人(事)取象;以性质区分,亦有二类,特殊物象和一般物象(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版,第51页)。所谓特殊物象系指具有某种神秘观念意义的物象,如图腾动物、虚拟动物等。如旅卦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中的鸟就属此类。跟《国语·周语上》所载"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一样,这类特殊物象固然也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但它反映的主要是某种特定的宗教意识,须引入某种具体宗教观念才能明白"周之兴"与"鸑鷟鸣"及"鸟焚巢"与"旅人丧牛"之间的联系。(鸑鷟,凤之别名也,周人视为祥瑞。旅人,王国维考证为商先祖王亥,而鸟为商图腾。)对我们来说,以普通物象为占更能说明《易经》认知方式的原始思维特征(实际在该书中表现也更多),因而更能反映其实质,更值得我们研究。

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桑谷共生,大戊以兴;雊雉登鼎,武丁为宗。把这种由"天象垂"而到"吉凶见"的远古记载一概斥之为骗人的迷信是有欠公允的,正如将先前的巫卜祝与当代的巫婆神汉等量齐观是无知肤浅的一样;因为它们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意识基础都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我们先以《易经》中几条典型的象占筮辞为例,对它所凝结的原始思维和原始宗教观念作作些探讨。

(1)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乾九二)

(2)舆脱辐,夫妻反目。(小畜九三)

(3)黄离,元吉。(离六二)

(4)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大过九二)

(5)眇能视,利幽人之贞(归妹九二)

取象曰比。章学诚谓"《易》象通于《诗》之比兴"。让我们先看看这首诗:"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诗经·小雅·小宛》)朱熹《诗集传》认为"二人"即是父母。这首诗由小鸟写到对父母的怀念,这里的"兴"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修辞格,而是对内心情感意识活动过程的真实描述。照闻一多先生的解释,就是因为在古人的认知结构里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使得鸟类与其祖先建立了固定的内在联系。《易》象之所以能昭示吉凶悔吝其秘密同样也要到原始思维中找寻。前面列举的几条筮辞,其形式可表述为:象占等于取象之辞(A)加断占之辞(B)。A可以是事象,如舆脱辐等,也可以是物象,如枯杨生稊;B可以是吉凶之辞,如贞凶等,也可以是吉凶之事,如利见大人,总之是一种对未来状况的预测。

在现代人看来,车轮从车轴脱裂而出,怎么也不会联想到小俩口将反目成仇;枯树上发出新芽无论如何也不会意味着糟老头必得娇妻。因为它们之间如风马牛不相类,毫无逻辑上的关联。确实,要将A、B二者联系起来,使之意义上前后贯通相属,对于占筮者的认知结构必须有着特殊的要求。而事实上,观物取象本来就是原始思维驱动的结果。原始思维所运用的思维材料在互渗律的影响下,与我们今天所运用的思维材料(感觉、知觉、表象概念等)相比,已经被附加了许多神秘的属性。被他们感知的所有东西都已包括在那些神秘因素占优势的集体表象的复合之中。因此,那里不存在简单的只是名称的名称,也不存只是数字的数字,互渗使他们将属于这个数的某种神秘性质和意义结合一起来进行想象性推导(参见《原始思维》,第201页)。进一步说,在原始思维中没有纯粹的物理事实,也没有主客体的严格区分,也没有对其属性的规定限制,自然也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因果律。所以,取象之辞中的"见龙在田"和"黄离"之类,在占筮者眼中也具有超越其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即主体投射于其上的观念内容,从而与他们的命运关联起来。

取义曰兴。在这种原逻辑(prelogic)的认知活动中,想象起了关键性作用。想象并不是脱离一切的毫无根基的任意拼凑。恰恰相反,它在一定意义上较理性的计算更能反映生命存在的内部秘密和无意识中的文化本质。尤其在原始文化中,它总是带有强烈的意向性,与主体的个体经验、心理需要和文化背景相关联。中国是个农业社会,通过兴修水利等社会内部结构的组织而进入文明社会,带有所谓早熟性。从传说中的黄帝时候起,观象授时就是社会的头等大事,而天文历法与巫术是密不可分的。日月星辰之变关系着农业生计,因而自然地成为吉凶之兆,天与人被视为同源同构之物。古文天字就凝结了这种观念,由一个正立的人形而对其头部加以强调。再从原始宗教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双重叠合也反映了同样的意识。可以断定,在华夏先民的集体表象中,自然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人格的意志与物质的品格相融为一;草木山川日月星辰的枯荣流变正是天帝生命的显现,而人也置身于这一生生不息的阴阳大化之中,并互相感应。任何一个自然现象都被看成一个象征,被纳入一个普遍的精神世界里加以解释,而能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不会是逻辑而只能是想象。《史记集解》曾引孟康的话云"五星之精散为六十四变",故星占作为象占之一种,在《易经》中占有突出地位显然是不难理解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一例。龙系指东方七宿;田为天田星。天田共有二星,属于角属。角星北面为天子籍田。角有二星,左为法官,右为将帅,一文一武。由"龙"现于"田"这一星象得出"利见大人"的断占,显然是想象力在天人同源同构观念以及互渗律驱使下启动而形成的结果。同样,也只有在这种认知框架中,"眇能视"才能与囚徒脱囹圄这浑不相属的事件挂搭起来。离为一种猛兽,只因其色黄,而黄在经验里或为吉祥之色,占筮者便得出"元吉"之贞。高亨先生此解无意中揣测到了古人的思维路径。占筮者把特定的宗教观念和互渗律放在联想律下面,并把由此而产生的主观想象视为现实的必然性,这就是象占的秘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原始思维是怎样通过支配着想象力而制约着古人的认知活动,以及《易经》是在怎样的基础上与原始的宗教观念联系起来。有学者指出,"原始思维是一种被神化了的形象思维",正可与《易经》相互印证。

由象占可以引出这样一个问题,象占在《易经》中是否具有独立意义?抑或只是著占爻辞里的一种比喻?或者,如尚秉和先生理解的那样,爻辞所述之象乃卦符所含之象的展开?诸如此类的争议几乎已经延续了千年以上,我们今天无意再厕身期间。其实,只要我们承认《易经》是一部由巫史之官在大量占卜记录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典籍,这些问题就不难回答了。八卦是筮法产生之后才有的。蓍占只是众多占卜形式之一,并且,从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看要晚于象占。其次,揲著之法最初得出的只是奇偶之数,由奇偶之数而定吉凶(参见《文物》1984年第3期张政烺文);不必要也不可能导致取象之辞的出现。周原出土的甲骨所刻数字卦上不见取象之辞的痕迹,体例与殷人卜辞大同小异(参见《中国哲学》第3期徐锡台、楼宇栋文)。而《易经》六十四卦中,除载有取象之辞、说事之辞的卦外,直接得出断贞之辞的也不在少数(如解初六,大壮九二)。著占主要是因为它乃以天文历数为根据,而又是由官方巫史所创,加之运用便当才逐渐获得其权威地位,成为巫文化总结时所归依的基本框架。它显然不能抹煞象占的独立性,正如不能否认龟卜的独立性一样。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言"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乃是历史的事实。那些奇偶数字所代表的马牛龙鸡之类的八卦之象,只能是在《易经》成书之后的应用过程中附会发展的产物。至于以亁为天以坤为地则更是相当成熟之哲学观念的形象表述了。此外,相同的取象之辞重复出现也证明卦外自有其象,卦初原本非象。

肯" 定筮辞、象占在《易经》中的相对独立性,并不否定它与卦系间的联系。恰恰相反,我们要在这里着重讨论作为共同构成这一典籍的两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在思维方式层面由象占到卦系的发展。我们认为,作为以筮辞形式排列于六十四卦之下的象占记录,当它于西周年间被纳入著占的框架时,它便成为《易经》这个大系统里的断占之辞了(但并不排除占卜时占筮著仍以实象说吉凶),而卦画则取代原来的取象之辞的位置和功能,成为新的取象符号。换言之,由卦画与筮辞(含取象之辞和断占之辞)二个系统重组的《易经》是象占在结构上的放大和功能上的加强。我们不妨将前者称为实象之占,后者为虚象之占。由实象(物象事象)发展到虚象(卦画卦爻),既是《易经》成书的现实过程,也是巫文化发展完善的逻辑步骤。中国文化的早熟为人所周知,我们不妨把这部巫文化典籍视为它早产的馨儿。

卦画是揲筮的结果,最初只是一组(三或六个)奇偶数字的重叠排列,与占筮者及其所占事情之间不存在什么因果联系,不具备客观确实性,正如取象之辞与断占之辞的关系一样。人们之所以相信八卦能显示吉凶,是因为他们相信天地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同时将著草视为圆而神的灵物,加上筮法源于天文历数,使得他们认为方以智的卦画能"体天地之撰,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显然,这无论在思维方式,心理基础,还是所反映的宗教意识都与前文所论实象之占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实象之占的取象之辞与断占之辞的关系而言,卦画卦爻是非实在具体的虚象,它与吉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由依据经验诉诸想象来沟通,而是由编纂者固定下来。原始的思维方式以及宗教观念等也就不能直接发生作用了。同时,六爻最多也只有六十四种组合方式,在占卜之书的相对贫乏和所占之事的想对丰富之间不能不产生矛盾。于是,巫觋祝卜们对卦画卦爻与吉凶之关系的诠释就有必要进行挖掘创造,并变得复杂灵活起来。卦画卦爻作为符号的抽象性象征性则为激活的人类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施展的空间。《易传》对卦爻的阐释以及八卦之象等学说的产生都是后人于此进行这种努力的成果。它们分别开创和代表了易学的义理和象数的不同学术路向。

实象之占的解释虽然借助于想象,但宗教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取值域限。象之由实而虚使它从一种具体的殊相上升成为一般的共相。加之卦符的推衍有其相对固定的规则,排列组合自成体系。当人们以之来概括说明世界的变化发展,更使它有了对更多事物的包容性,"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成为所谓"宇宙代数学"。虚象系统的产生和所具有的功能及其运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理解。从这个范式里,万事万物获得了秩序性和统一性。它所蕴含的最基本的观念内容是: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事物是相互联系贯通的,同源同构的;这种观念的前提是万物有灵论和互渗律,其基础则是华夏特殊的小农社会生活经验。占筮时,根据认知情境的不同,卦画所象之像可以灵活转换而获得应有理解。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这个系统的结构和规则。可见,由实象之占到虚象之占,原始思维创造了初民意识中的世界图景,找到了自己对世界理解的最好表现形式;也为巫文化向人文文化过渡铺平了道路。到虚象之占时,巫术的内容渐趋淡化,哲理的因素逐步厚积。八八六十四卦的重心也由对不可知的虚构出来的神秘天意的贞占,转向对现实的支配着这一世界的规律的探究。正因此,《易经》既是巫文化发展的巅峰,又成为人文文化发展的起点。

文化人类学中有原生文明和次生文明的区分。前者指从当地民俗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明;后者指外界文明为主而吸收当地文明传统而形成的文明。希腊文明是在摧毁了当地的爱琴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希腊民族自身也是通过合并形成的),属于次生文明。而中国,众所周知,由野蛮入文明走的是所谓亚细亚式的维新道路。王国维侯外庐等前辈学者已曾就建立在血族关系基础上的公社制度对后来宗法政权形式的影响等作过精深的考证和阐发。如果引进原生文明概念(占卜之书成为群经之首正是最好标志。荣格指出,"在西方,这种思维从赫拉克利特时代起就不见之于哲学史了"),我们就可以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考察我国巫文化与人文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加深对自己传统的认识。因为没有恩格斯所称颂的那种商品经济的大进军将氏族贵族及其宗法制摧毁,相应地,人们的观念世界也没有受到新文明的清算。旧邦新命使固有的集体表象不仅延续下来,还使它在新文化的创造中发生作用并在这种作用中强化,由集体无意识转化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如果说作为一个占卜的操作系统,《易经》逐渐只为一小部分巫觋拥有于民间,那么,作为一个关于世界意义的解释系统,它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观念内容则几乎为全部的思想大家所重视。

春秋战国是我国人文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轴心时期。诸子百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儒道无疑成为后来文化发展的主干。二家的开创者就都与《易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就与成卦之筮法深相契合,正如揲著之法与天文历数深相契合一样,因而被宋人邵尧夫赞为"得易之体"云云。台湾学者吴怡教授认为,"没有孔子的思想,十翼就没有生命;没有十翼,《易经》也只是古代的占卜之书而已,绝不会对中国的文化、哲学、社会人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参见《周易研究》创刊号《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综述》)这道出了儒家思想在《易经》由巫文化向人文文化过渡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我们还想深入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易经》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人生有重大影响,那它与儒家思想又是怎样一种关系?我们以为,《易经》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它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关于天地人生的最根本的关系或模式,用荣格的话来说叫"无内容的形式"。它不仅为道家所传袭利用,也为儒家所继承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太极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乃至重功能轻实体、重直觉轻分析的思维特征等无不与《易经》所含的原始思维及巫文化因子有关。朱熹称颂"至哉易乎!其道至大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也只有在这层意义上才能获得理解。

我们的研究者们在论及《易经》和《易传》的关系时,常过分强调后者对前者的否定抛弃,强调前者对后者影响的消极性,而对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却缺少更深层次的挖掘。这主要是因为对《易经》的狭隘理解,即没有将它作为原始巫文化的典籍凝结着原始思维的颗粒,没有看到我们的文化乃是一种直接由原始文化生长起来的原生文明,因而仅仅简单地将它视同一般迷信之作而己。这里,我们从天人合一这个基本的文化特征的形成来谈谈原始宗教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成型于先秦。哲学史家还有人上溯至周公,将"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的敬德保民政治思想视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最初萌芽。其实真正的发生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并不能在哲学或政治学领域中找到,而只有在原始宗教乃至原始思维的特征之中才能找到。万物有灵论认为神灵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互渗律使人相信一切事物互含互摄,农业社会的生活背景更突出强化了人与天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作筮之巫咸就是殷商大戊时的传天数之官。虽然最早的成卦之法已不可考,但《系辞·大衍章》所载巫法及其解释足可证明,八八六十四卦的形成与原始宗教支配下追求天人同构的意识肯定有其内在的相关性。新近有论者干脆断言"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是以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为骨架构筑起来的。"(乌恩薄:《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吉林文史出版" 社版,第46页)立论虽嫌偏颇,却把握住了《易经》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武丁后殷人宗教的成熟形态祖先神与上帝神合一,也是这种意识的反映。小邦周代大国殷后,周公的改革也未能挣脱这个模式,只是使天与人合一的基础由亲族关系更换为德行的高下。这是理论哲学家在天人合一这个原始宗教框架里写下的第一笔,从而给这个"空套子"或者说"无内容的形式"赋予了现实的内容。到《易传》对卦爻辞进行新的注释时,这种伦理色彩更构成了明确的图画,但同样,其基本的结构形式却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我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使用形式一词,它具有原则规定、致思发展性向等规定性。

《系辞上》有这么一段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对于它历来有不同解释,或以为是论述天地起源(郑玄、虞翻),或以为是画卦之说(朱熹),还有人认为是揲筮之法(胡渭、李塨)今人对此有一精当议评,这几种解释"都有一定根据,不仅彼此不相矛盾,而且还可以互相参证,郑玄、虞翻的天地起源说,解释了这段话实际所指的内容;朱熹、胡渭、李塨的画卦说和揲筮说,解释了这段话所依据的巫占形式......如果分开来说,显得扞格不通,合起来说,反倒切合《易传》原意"(任继愈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版,第629页)确实,原始思维的特征并没有随着《周易》巫术内容的淡化而趋于消弭,而是沿着社会发展那条所谓亚细亚式维新道路悄悄步入了人文文化的门槛。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的实质就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解决新的认识问题。先秦产生出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阴阳学说等思想成果表明,原始思维的许多特征已积淀于后人心底,不自觉地制约着人的思考和行为,把不同时代的思维内容纳于固定框架之中,《易传》肯定"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说明它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解释系统去替代这个"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的世界图式。只是将它不断加以扩大充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下》)。尔后,无论汉学,玄学还是宋学,都证明天人合一乃是历代思想家所共同遵循的、用以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思维原则,并构成中国智慧的核心内容。正因此,中国文化才与西方文化乃至印度文化区别开来。

近人王治心先生写过一本《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今天再版,使我们得以在书里读到这样的话;"我们一读中国的古籍,无论经、子、史,无一不有关于巫术的色彩。"确实,我国巫文化对人文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思维模式上,这种影响又主要是经由《易经》而实现的,这就是本文的结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2-1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学会提取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别。 3.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明确21世纪我们......
原始文化的寻根者
发布时间:2022-09-19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禅宗信徒、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员,斯奈德也具有异于陈规旧俗的激进思想以及对社会问题的重视,但他选择了与其他成员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
海峡两岸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发布时间:2023-06-30
由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台湾以及......
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01
党的思想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需要全 社会 从不同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传统文化已深深地融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甚至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思维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3-12-17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思维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由于全球性文化的推动,欧美、日韩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究其根源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缺少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中......
北魏中原文化思维战略
发布时间:2023-04-30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造就了集中的政权、统一的制度、主流的文化,正式开启了以汉人为主体的华夏族对于自我意象与异族意象之间的辩证与区分,自此,族源历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①并形成了以中原汉族世袭旧王朝为正统、以胡族政权......
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对中国英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英语的全球化(gIobaIlzation)伴随着英语在世界各地的本土化(nativization)。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影响的中国英语也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的阐述分析,从中国英语的主语表达、语序结构和语义表述三个方......
传统文化缺失原因之探讨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为许多学者深切关注的 问题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内 历史 遗留问题及当前 教育 体制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本文针对流失现象、危害继而 分析 了传统文化流失的三个原因,提出传统文化对引导 社会 ......
电子文件原始性的认定与维护-档案管理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24
档案在 法律 上的凭证作用基于它的原始性。因此,认定 电子 文件的原始性,是保证其具有凭证作用的关键。 一、 电子文件原始性的认定 对于纸质文件来说, 内容 的原始性附着在形式的原始性上,人们可以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确认内容......
简析传统文化诗性思维下的王家卫电影
发布时间:2016-05-26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改编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影片《东邪西毒》问世,自1992年起,在此后长达两年的拍摄过程中,王家卫这位另类天才导演,将这部脱胎于金庸故事的影片,以古龙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大......
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气质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繁衍与发展的根系所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儿童是这种文化延续的最初受用者。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民间游戏是人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浓烈......
媒体融合视阈下传统文化的多维演绎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3-02-24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爆话题,还多次获得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8.5,受到大量年轻人的点赞和热捧。据统计,人民日报2月4日发布的视频中国诗词大会才女武亦姝高达到4317万播放量;2月以来,有30篇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微信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中国诗词大会》满足了大众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渴求。央视作为主流媒体,担负起了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责任。无论时代如.........
国术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发布时间:2023-06-10
国术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最近一友人就“国术”问题发表了一些见解,视角独特,看法新颖。笔者阅后不禁敬佩且浮想联翩,于此凑凑热闹,和着友人的国术观也来聊聊。 一、国术是个系统 国术,中国武术,武术,意思相同,然笔者以......
传统文化与旅游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要】文章从古建筑、宗教文化、中国旅游文学等几个层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其寻求更佳的结合途径,促进中国旅游产业的更大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建筑;宗教文化;旅游文学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古老历史记......
传统文化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发布时间:2023-05-02
传统文化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文化安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进入高层视野和民众关注的“热点”。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复兴进程的必然。 这个话题并非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居安思危的历史与未来的......
传统书法与抽象艺术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04-18
当抽象主义还是一个时髦名词的时候,国人十分乐衷于将书法附会到抽象艺术上。时至当今,将传统书法认作抽象艺术进行解读者仍振振有词,且为中国这么早就拥有抽象艺术而兴奋不已。然而,笔者对此却并不完全认同,试作论述。书法本是写字的技术,写字的方法各主要文明都有研究,然而唯独中国将此技术发展到了艺术的层面。这里的原因很多,但首先是中国书写工具(毛笔、宣纸、墨汁)的特殊性质及汉字的象形性。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客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始啦
发布时间:2022-10-11
仪式上,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讲师团,并为讲师团成员颁发聘书;举行了优秀传统文化图书捐赠仪式;启动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山西省红领巾体验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优秀文化......
从“象鼻B”到原始瓷大口折肩尊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 要:本文利用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试析夏商时期在中国南北方广泛分布,并具有极高社会价值的两类陶瓷器――“象鼻B”及原始瓷大口折肩尊,通过寻找二者在创烧与文化交流背景下的相同点,进而分析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5-30
中华传统文化是积淀了几千年的圣人智慧,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圣先贤的智慧应被我们后人所积累、总结和运用。因此,在高校的教育工作实践过程中,教育体系和教育者应当努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将中国传统......
形象思维与历史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9
"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 ,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他们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于 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
化学教学的直观教学与抽象思维
发布时间:2017-03-17
形象化教学法能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提供大量的、生动的感性材料,经过教师语言的直观性,使学生形成形象思维,再通过讲练为主的教学发展到抽象思维的概括,它能形成带有形象化的新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化......
浅议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12-01
浅议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从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已有60余年,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世界有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而这些改变和电子计算机以及作为其衍生物而出现的网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随着时代越发展,这种联系将越来越紧密。电脑或......
浅谈汉语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发布时间:2022-08-28
一、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汉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汉字是其精髓。下面先来谈谈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在文字创造之前,人们主要使用有声......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2-09-19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工作者,我们需要反复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里,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价值因素融入我们的德育工作?爱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做一个热爱家庭的人,做一个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做一个热爱学习,热爱仁德的人。第一,做一个热爱家庭、民胞物与的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浅谈设计思维的双重性:传统美学与设计思维的碰撞
发布时间:2022-08-17
摘要:结合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阐述在设计活动中设计思维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根源,并借鉴感官设计的理念对设计思维的方式进行探讨、分析,阐述了设计思维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特点与作用,从而探究得出设计思维在设计活动中的根本......
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12
传统文化素材在线李公涛:坚守碑林书法艺术2016年8月7日,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走了,留下30多年来历尽艰辛雕刻的近4000块、蜿蜒3公里长的碑刻。他就是被开封市人大常委会授予当代文化愚公称号的李公涛先生。1985年,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立下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家训。数十年如一日,李公涛倾其所有,带领全家艰苦奋斗,广征天下墨宝,并.........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传承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纵观 中国 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多层次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 自然 之间的和谐和人与 社会 之间的和谐......
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在国画创作中存在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07
摘要:最近几十年中,国画创作中出现了很多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境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从选材创造角度,还是其表达手法和表现意境都表现出不中不洋的怪相。虽然这些作品在名义上都冠以国画的美名,但是其中蕴涵的美却与中国传统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
发布时间:2023-02-01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和灵魂。思想文化的状况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思想文化强,则国家、民族、社会强;思想文化弱,则国家、民族、社会弱。如果思想文化弱到无法凝聚人心,无法集合力......
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
发布时间:2023-05-31
[摘要]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不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有其共性,又都各有其个性。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是我们所关注的,本文将对此做以探索。 [关键词]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
守住传统文化“根”与“魂”
发布时间:2023-04-25
守住传统文化根与魂《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虽然分布于不同篇章,看似零散,实则不然。在整理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这是关于认识和实践问题的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孔子从知之来源、知之能力、知之方法等方面对知进行了较为详细、透彻的解读,其中关于学习的论述贯穿知的各个方面。同时,孔子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强调实践是最基本的活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传统文化世家与民族文化神髓的承传
发布时间:2023-02-06
传统文化世家与民族文化神髓的承传 文化意识的复苏和强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社会思潮中一种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特征。从学术界的文化探寻意识的自觉、深入和强化,到决策层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建设的种种蓝图规划及其文化软......
曹禺与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25
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断裂的,一个时代之文学对另一个使其的文学总是有割剪不断地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淀,是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形成的我们民族特有的民族特质和历史风貌,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相互......
中和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要:儒家提出的中和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原则就是孔子提出的“时中”论和“和而不同”论,前者即“中”作为公正、公平之价值,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需要主体根据不同的“时”或境遇加以灵活地运用;后者即“和”作为和谐、和平之价值,乃是一种基于“不同”的有序或差序和谐,它需要主体养成包容、谦让的“内圣”心境。中和思想为当代的和谐社会构建与和谐世.........
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26
摘 要:彝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本文以南涧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具有的现实意义为根据;以南涧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提出正确认识民族文化......
艺术设计与文化传统
发布时间:2023-02-10
艺术设计与文化传统 文章通过分析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以及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认为艺术设计与文化传统是一种和谐交融的关系,并以此指出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传统艺术设计创新 文化传统(Cu......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思维的滥觞
发布时间:2023-02-13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思维的滥觞 中国最原始的艺术思维是伴随着古老的农耕文化开始的,这种农耕文化是原始巫术的延伸和发展,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中原地带以及长江以南的楚、蜀等区域逐渐演化出......
社会惰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04
一、概念和意义 社会惰化是一种出现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它指的是在某一群体中,个人付出的努力要远小于个人单独行动时所付出的努力水平。关于社会惰化的定义有很多,侯玉波认为,社会惰化又称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
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3-07-12
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是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然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考量,在现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
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及现代教师文化构建
发布时间:2022-09-17
一、教师文化病理的内涵 二、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表现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师文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性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生涯的一叶“方舟”,一间间教室......
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0
一、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传统武术有着长期流传、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形式多样、作用显著的特点。传统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该民族特色的总.........
我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少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事实材料,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心理思想,阐释了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研究了通过传统文化提升心......
清明引发的传统文化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15
清明引发的传统文化思考 清明节,作为新中国首个国家法定假日,留给我们崭新印象,自然也引发对于传统文化的诸多思考。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节日, 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的人与人的联系,可......
“三严三实”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10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参加安徽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论断,是新......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
发布时间:2023-04-22
摘 要: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中国化必然要面临的重要和首要问题,是学者们长期以来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在对二者相关内涵及外延进行概述梳理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辩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12-23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 任何外来文化想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都必须根植于当地的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当地文化发展中起作用,并且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来运用到实践中,对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发布时间:2023-05-17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神圣和最重要的日子,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1]我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
儒家传统伦理的“空壳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3-01-18
摘 要:《肥皂》围绕家庭来展开叙述,于场景呈现和语词使用上寄寓反讽意味。不同于传统道德寓言式的伦理叙事模式,鲁迅取法精神分析的小说笔法,揭示了儒家伦理维护者的情色想象和潜藏在家庭伦理之下的个人情色欲望。不仅批判了道学家......
现代思想交替演进与传统文化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3-04-15
现代 中国 思潮演化具有“交替式”演进的特点。所谓交替,一是“交换”,一是“替代”。一个思潮不会在它的顶峰期间驻留太久。宛如海潮的推进,一旦到达颠峰,随之下降,接着另一个思潮取而代之,奔逐新的峰顶。可以将这样的现象称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博弈
发布时间:2023-06-2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博弈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式面临着时代的淘洗,人们的价值观也走向多元。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创新
发布时间:2013-12-17
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创新 中国无疑是传统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资源和迄今熠熠生辉、异常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2-08-22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纵览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方面,比如:仁、义、礼、智......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综述
发布时间:2013-12-17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它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
发布时间:2022-07-22
自然 的 历史 依着时间顺序由过去往今天 发展 起来,人们对于历史的思考却往往是由当下开始而回溯上去的。在我对于历史的好奇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关切之前,我关注的只是当代史。据我对历史的观察,这是一个较一般教科书所界定的时期长得......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要] 中国 传统文化是思想 政治 教育 十分重要的 内容 。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在经过 哲学 的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
浅谈柳与中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它有关的姓氏、诗词和风俗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柳文化。 【关键词】柳;姓氏;诗词;风俗;文化 To Research on Willow and Traditio......
《小妇人》与美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6-03-22
摘 要: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小妇人》以真实质朴的语言描述了马奇一家平凡而感人的生活,故事虽然以战争为时代背景但却不见战争的硝烟与悲伤,取而代之的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如金子般”的道德情操,于是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27
中国古典舞学科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刻紧随中国传统文化无形的脉搏,其审美原则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中国古典舞则是在土壤之上生长结成的累累硕果之一。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门类,中国......
从传统文化角度透视中小企业管理现象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近年来,国内中小型企业没有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管理机制,大多抄袭西方的管理模式,严重的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家不可能卓然独立于特定的文化之外,所以植根于传统文化并进行积极地借鉴西方理论,并结合我国具......
关于传统教育原则论文
发布时间:2018-07-27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传统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由于过去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摧残和“反传统”教育,把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置于与传统隔绝的状态,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留有“阴景”.同时,刚刚恢复的传统教育,虽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
借助形象思维教好说明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 就语文教学而言,初中学生对那些形象性较强的叙事类文体感兴趣,而对说明类文体(说明文)缺乏兴趣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阅读和写说明 文,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十......
龙象开始共舞
发布时间:2022-12-14
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最重要也最难的是互信。没有了互信,就会在小矛盾处不断纠缠,捉小放大,去踢对方的痛脚,吵闹不休。如果有了互信,则一切事情好谈,小矛盾不会放大,可长可久的关系就可形成。这种经验,最近的中国和印度应当最有感......
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探究
发布时间:2017-01-19
摘要:汉语言文学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沉淀,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人文科学,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拥有我们中国特色的传统中国文化。汉语言文学通过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中国文化......
从传统文化角度透视中小企业管理现象
发布时间:2023-05-24
【摘要】近年来,国内中小型企业没有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管理机制,大多抄袭西方的管理模式,严重的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家不可能卓然独立于特定的文化之外,所以植根于传统文化并进行积极地借鉴西方理论,并结合我国具......
中国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的思维传统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中国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的思维传统分析 中国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的思维传统分析 中国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的思维传统分析 精品源自高 考 试题 当今社会,世人无不赞叹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博大精深,“上有天堂,下......
论传统文化与农村老人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7-12
论传统文化与农村老人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
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07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7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已经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中,其对于维系民族团结、培养民......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论析
发布时间:2023-04-04
"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审视;价值意蕴 论文摘要:本文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挑战和对......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
发布时间:2023-05-15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十九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14
[摘要] 中国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 天人合一 和为贵 协合万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
传统武术文化:守成、分歧、思变
发布时间:2022-12-20
摘要:本文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究其原因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作为一种结果,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因此,本文针对其现状探讨传统武术在守成中进行思变,对应其现状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浅析。研......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27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然而近些年不少的中国人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更多人愿意去过西方的节日。就拿圣诞节来说,每到圣诞节前后各大商场都会弥漫着圣诞的气息,圣诞树圣诞老人随处可见,不少的中国人也会以西方的方式来庆祝圣诞......
反思“占中”必挺梁?旗帜鲜明维法治
发布时间:2022-08-17
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反对派的首要目的就是推倒特首梁振英;而倒梁的根本企图就是挑战“一国”,推翻人大决定,让外部势力的代理人借“公民提名”“出闸”,夺取香港的管治权,进而将香港变成外部势力颠覆中国内地的桥头堡。针对这场港版......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6-11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舶来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大国扎根生息,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人们也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下面......
浅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3-03-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我们可分别称之为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文化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层面的含义是紧密相连、互相统一的。......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7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摘 要: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1-19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之我见 摘要:文化的关系。由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它们是同时态存在的文化的一体的两面。不应该用实体论、整体论的观点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出发,本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玉石鉴赏与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24
我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就有和氏壁的传说家喻户晓。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
关于文化传统与物理课程
发布时间:2023-03-16
"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物理课程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特点的研究,发现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因素对我国物理课程起着消极的影响。要分析、认识某些文化传统对我国物理课程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方式,促进物理课程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全面依法治国
发布时间:2023-07-0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实施要有一定的条件。而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论
发布时间:2022-12-07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播种、开花、结果,除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外,还因为有着适合它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部分具有内在亲缘性。这种亲缘性既说明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何以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亲缘性对于二者的亲缘性,梁启超曾在《欧游心影录节录》的社.........
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发布时间:2022-11-18
从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且从未中断。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篇章,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来所有智慧的结晶[1]。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与科学思想,其中不乏优秀的人格修养、理想、情操与道德规范等精华部分,这在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现代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
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23-07-05
论文摘要: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0
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
加强工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四个原则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四年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拥有健全人格、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时,我们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学......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2-10-10
摘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若干民族经历3000多年的融合形成的。新时期我们继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应该对其加强弘扬与维护。文章主要从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与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教育
发布时间:2022-11-16
www.LWLM.com编辑。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教育 摘要: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必然受一定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更是教育的根基,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消极因......
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 发展 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 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以“......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 中国 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 影响 深远,也为我们的 现代 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 经济 社会 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