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正典意识与建构诗学

正典意识与建构诗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01:35:27
正典意识与建构诗学
时间:2022-12-22 01:35:27     小编:

30多年来,中国文学批评队伍其增量可谓煌兮赫兮。当然,对当代批评界的不满与质疑之声亦从来不绝于耳。不过,不管是“乐观”还是“不满”,都难以规避两大事实:一是太多甚至不少金牌批评家在其文学屐旅中,难以刻拓出一道完整而清晰表征自己文学观的印痕;二是和前者紧密关联的是,其精神修持、操作实践约略“意见”远多于“主见”,终归为创作起到应有的指示引导之意识和功效都很稀薄。批评生涯与新时期文学同时发轫的胡良桂先生一路上谨守批评的原初要义,在这“两大事实”上保持相当的警醒,以至于凝结其文学精神的核心。这种自觉以及与之俱来的实绩在当代文学批评牒谱上大可浓墨重彩的,更足资“70后”“80后”等新一代学人以鉴。将其归纳起来,以我观之,就是“正典”意识和建构诗学。须指出的是,所谓“正典”就是在普遍人学思想贯通之下,实现历史与美学、世界与国别、民族与地域、多元与主流的辩证统一,是马列现实主义观、西方“人文”经典意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儒家诗学三者的有机融合;所谓“建构”就是在“正典”意识的武装下,系统性地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理想、标准、途径,让原本偏重于文学史(总结性)意义的批评活动置换成倾向于期待性、预见性、建议性的行为与心理。这种“正典”意识与建构诗学的高度融合,并具体演化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优秀长篇小说的标准:

建构中国当代的“史诗”

必须承认,黑格尔的“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①观点是刺痛过中华民族的心灵的。这也深刻地告诫了我们吟风弄月、逞才使气究竟不过辁才小慧,不是文学的出路,文学要有正道、要勇于担当。从这层意义上讲,1980年代初的中国文学是了不起的,它一方面负荷着拨乱反正、精神启蒙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在表达建构力所能及地摆脱“红色经典”模式而又能与世界文学对话和展现民族的心灵、历史、个性并希冀藉此获得民族尊严和自信的“史诗”。一直坚守着以“史诗”为主要审美标准②的茅盾文学奖其诞生以及由此曾经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便不是以“政治操作”所能“一言以蔽之”的,显然更多地源出“历史的选择”和“文化的规定”。早在1985年,刚出而立之年的胡良桂就被邀约在北京参加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初选读书班。这是因缘际遇,一者表明胡良桂所崭露头角的批评观是比较契合茅盾文学奖主导的审美观――“史诗”意识;一者也是督促或者奖掖胡良桂在相应问题上继续摩顶接踵地探寻和思考。抑或正因为如此,十年之后的1995年胡良桂再次“入赘”读书班;更可掷地有声地认为,《史诗艺术与建构模式》(1989年)、《史诗特性与审美观照》(1994年)、《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2002年)和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形态和艺术》等系列计有百十万字作品相继面世便是上述由因的必然结果。这四部专著是胡良桂前期文学生活的轴心之所在,它们气魄自雄、观点自足、材料自赡、体系自成;它们是理论与批评两者水乳交融……它们的意义矢的就是以“正典”意识和建构诗学为梁柱,树立胡良桂氏的“史诗”精神堂。而这堂其基材能且只能是长篇小说。总揽起来,其“史诗”观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题材源于民族的“公共生活”和“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③。依循语义逻辑和基本史实,所谓“史诗”应先有“史”后有“诗”,“史”在“史诗”中起着质性规定作用。因此,从长篇小说中建构当代的“史诗”,题材或内容的择取自是首义。毋庸讳言,胡良桂在这点上是历经过一个探索过程的。最初他将其定位为“历史的虚构性”④,这约略是受惠于时代同时又受制于时代的结果,因为正如上文业已提到亮相在1980年代初的中国文学基本上是“宏大叙事”,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史诗”中的“史”的某些规定性。但随着中国文学不断地开疆辟壤,长篇小说形态体制上的改弦更张现象层出不穷,固有论断是无法予以囊括的。胡良桂最终扣准了民族的“公共生活”和“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两个基本点。这是颇为出彩的。首先,它直通民族的心灵脉搏和文化脐带,在文化格调上切合了世界经典文学在主题上的一般性轨辙;其次,它明确地标示了与神话、传说时代的“史诗”所涵盖的文本对象、精神内蕴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是对它的扩充和丰盈。也应基此,胡良桂才放开胆量、施展手脚,撰写了《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这本大部头,将原本“史诗”中的“史”演绎成了“都市文学”“乡土小说”“军事小说”“家族命运”等具体固化而又琳琅满目的主题群落。事实上,这些主题群落的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百姓最为关切的“公共生活”,是在中国现代性嬗变道路上的“重大事件”,它们共同谱写了一部其时中国的“浮世绘”与“心灵志”。此外,高扬和重提“公共生活”与“重大事件”,对时下文坛也是一记警钟。众所周知,自1985年之后“启蒙”思潮瓦解开始,途径1990年代攻城拔寨的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以及伴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浪涌席卷,中国当代小说确乎在日趋偏离“宏大叙事”的航道,并渐行渐远,私语化、梦呓式、解构型的写作散落一地、水漫金山,有谓的“大制作”“大手笔”也不过是“宫廷大戏”“稗官野史”。故有论者指出,当下文艺有“轻叙事”⑤趋向是极为在理的。再则,就包括作家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而言,对“公共生活”的关注是对知识分子的天职、使命之捍卫。在“知识分子学”上辛勤耕耘且建树丰硕的萨义德坚毅地说过:“是的,你有信念,下判断,但这些信念与判断来自工作,来自与他人、其他知识分子、基层运动、延续的历史、一套真正生活的联系感”⑥,就高度肯定知识分子的“参与性”和“公共性”。是的,对“公共生活”毫无热忱的作家究竟不过“犬儒”式的“码字工”;对民族集体记忆无视和躲避的文化是失血的、无根的、可悲的。且尤须提到的是,“公共生活”与“历史事件”必须上升到民族性中来,在胡良桂的批评世界里,这一点是被摆搁在极其打眼的位置上。当然,这也紧扣了人们对“史诗”的一般性理解,毋庸展开。

第二、审美意蕴以“壮美”为基调,“壮美”与“优美”交响。东方文化在整体上属于柔性的,传统中国有关于诗性想象基本上倾向于“优美”。“五四”时期,理论家力倡“悲壮”与“崇高”美学,但在小说创作中一股抒情潮流还是不可遏抑的奔涌了出来,依然是以“优美”为狐步舞。这种精神姿态是不以构建“史诗”为己任的。就“史诗”审美意蕴而言,胡良桂的基本判断便是以“壮美”为基调,辅之不可或缺的“优美”。在《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中的“乡土小说”一章,他写道:“从乡土小说的审美方式上看,以‘悲凉’为其深层结构的美感意识。”⑦这就异乎通常我们对“乡土文学”的基本感受――田园牧歌,但你又不能不慨叹这种判断是精准的。事实上,乡土中国在20世纪整体上是处在嬗变之中,转轨可谓是乡土中国在20世纪中的最大历史。由此所带来的阵痛是史无前例的,也是无与伦比的。以“悲凉”一词予以概括估摸最为恰当不过,而“悲凉”从美学范畴上来讲就属于“崇高”“悲壮”。因此与其认为这是巧合,不如就说这是胡良桂严格践行“论从史出”的光辉结晶。也就抱定如此“史诗”的审美信念,胡良桂在评论其所十分欣赏的“史诗典范”――《芙蓉镇》时,开篇就说:“小说由芙蓉镇的翠竹绿水,写到玉叶溪畔四野皆碧,始终贯穿着一种严峻而又宁静、激昂而又和谐的节奏,对生活抱有一种欣羡而有批判、质朴而有诗意的态度,敏锐地从平常景物中展示出一种狂飙巨澜的美来。”⑧这与人家的断语――“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⑨即“以优美胜”之间所形成的对比是明了的。与之相反相成的是,人们通常关注“史诗”性小说的“崇高”或“壮美”时,胡良桂断断不忘从中发掘出动人情怀的细节、鲜活生动的性格、迷离飘渺的情调、温馨和谐的场景、隽永寻味的语言……“壮美”表达的是“敬畏”⑩,“优美”体现的是“爱”{11}。“敬畏”与“爱”两者缺一不可,譬如在“红色经典”中雕刻出一大批气壮山河、金刚怒目的英雄――杨子荣、朱老忠、周大勇……但在总体意蕴上予人感觉“爱”的成分稀缺了些许,普遍人性的光芒黯淡了些许。不过,一视同仁并不等于等量齐观,需要的是辩证统一,从中还是要建构出“敬畏”来,毕竟我们所面对的正是一种信仰缺失、价值坍塌尤甚的生存现状,一种血性消褪、自私泛滥尤甚的精神生态。“壮美”给人以信心与力量,给民族以生气与凝聚。 二、国别文学的意义空间:

建构一体化的“世界文学”

从长篇小说中构建“史诗”性作品,而“史诗”与“民族性”两者情同手足。问题在于:“民族性”又是与“世界性”两者相生相伴,任何一方的呈现都是以对方为或显或潜的背景。旨在为当代文学标示出一道前行的清晰路牌,无论如何不能不脱离对世界文学的状态与规律有所把握。约略正是随着批评体验的加深和建构意识的强化,胡良桂便步踏上了“世界文学”的探密之旅。一部历时8个写作春秋、计有42万字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就集中性地检阅了他在该旅程中的几许思考、几许心血。诚然,自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后,人们对其中所指涉的内涵见仁见智。胡良桂甫一开始就有个性化界定:“主要是从宏观把握上来观照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具体阐明世界文学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2}由此见证他是站在“发展”(即建构)这条主线来考察本体化、普遍性的文学,终极目的还是推动属于整个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学本身的积极建设。此过程中,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在内的“国别文学”会相辅相成地获得发展,实现“双赢”,最终真正履行文学应有的天职和散发出它的精神魅力。“国别文学”以建构一体化的“世界文学”为目标就是自身最好的发展契机。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有如下几个亮点。

第一、夯实了“文学是人学”的理念。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的观点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钱谷融提出,后在“阶级论”的语境中被大加挞伐。1980年代,它从湮没中重见天日。但它更多的是与时代所鼓吹的“人道”“人文”等“主义”含混和纠结。实际上,缺乏单独而深入的学理阐述和史实清理。在这上面有所作为亦非胡良桂的本意,但《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确在无意之间担待了某些填补功效。首先,“文学是人学”的观点是国别文学建构世界文学的基石之一。该著论道,“歌德‘世界文学’想法的产生,就是建立在这种人类‘普遍人性’的基础之上的。世界正在走向综合,‘世界文学’是其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13},明确地将“世界文学”莅临的必然原因之一归结为“普遍人性”的诉求。该著“主体框架”中的“美学的启示与读者的作用”“传播方式的革命对发展中文学的影响”“民族文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文学的民族性”“诺贝尔文学奖的总体人类关怀”“世界文学共同体的形式选择模式”等都是基于“普遍人性”而立足的。这些论题的展开就是对“文学是人学”的另类论证和深入阐释。其次,在具体作品阐述上,多上升到“人类”“人”之视野中。譬如“像鲁迅笔下的狂人,就溶入了各种外国文学狂人、疯人胚胎的影响”{14},“《麦克白》显示出人的欲望如何使人陷入悲剧的境地;《哈姆莱特》敞露出邪恶的无所不在”{15},而《静静的顿河》,它“既以大无畏的胆识,鞭挞了现实中的反人道暴行,批评了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失误,又满怀激情地赞美人的魅力,歌颂为正义和光明而奋斗的精神”{16},等等,可谓比比皆是。这些不仅是一种审美眼光使然,而更多出于作者文学立场和价值取向。如许一本厚重的作品都将其贯穿始终,这岂不是对“文学是人学”理念的强力论证和坚决捍卫?是的,不以人性、人情为核心的写作终究会失掉灵魂的。

第二、表达了破解文艺学难题的尝试。正如该著开篇就提出一个令人困扰的现象:人们对当前文学发展的原因究竟何在莫衷一是。进而,它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里的分歧,无疑缺乏一个比较一致的文学观念所致。”{17}这种不一致,说到底就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国鼎立”存在“权力博弈”和“利益分割”,从而使得“文学”这“汉室”本身堂奥不牢。基此,如何化解其中的尴尬与困惑呢?在胡良桂看来:“跨文化比较的文学发展,不失为一种选择。因为跨文化比较的文学发展,既是纵向的,又是横向的;纵向发展史各民族文学内部的继承性发展,横向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之间的影响、冲突和交汇。这一纵一横的经线与纬线,织成了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18}之所以说这种“一纵一横”的方法论能起到整合“三国鼎立”之不足,就因为它们是“内外结合”“内外兼顾”的眼光和策略,摒弃或超越了传统的单极思维――要么从“内”即风格的演变来考察,要么就“外”即社会生活的变幻来把握。这是辩证法的适切运诸,体现了胡良桂之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尊重和吸吮。这个体系表面是以“古今”和“中外”为坐标轴,但精神指向却在交流、沟通、重组、发现、学习,譬如中国当代文学在汲鉴外国文学时,就不限于同步横向地展开,它可以深入古典时期和神话时代。所以,这更是予本体论上的“文学”以还原和归整。一味地浸淫在“古今之辩”中,终究难以立稳历史脚跟,因为随着他族文明的融入,某些阶段沉潜的本族经验被激活而浮出历史地表,这些“新质”常令“一以贯之”的视野和观点等捉襟见肘、措手不及。还原和规整又不是将“东方”与“西方”简单叠加,而是明晰地标画出以东西文学中的普遍性、共通性的因素和趋势为文学的主流或文学的本质。综上,胡良桂提出破解文艺学难题的尝试其出发点就是通过从世界文学的建构规律中真正理顺出文学本质来,再回落到本国具体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中来,自然能做到“不变应万变”。文学发展的终极缘由就是――在“人学”的灵魂下,互相交流、互文辉映――“交流意味着一切”{19}。具言之,在交流和辉映中,个性化的文学其精神品格得以呈现和丰富,最终营造出良性循环,朝前推进。

第三、强化了“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结合的比较文学方法论。建构“世界文学”必以“国别文学”为基石,它不是对“国别文学”/“民族文学”的取缔。这是《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所反复强调的,但“国别文学”之间究竟是以何种姿态摆在世人面前?又以何种方式将它们联接起来?这就涉及到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问题。多年以来,人们围绕这一问题多有争讼。事实上,随着讼案的延展开来,人们对“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各自利弊良莠的辨认是愈加清晰了。不过,太多时候人们就是不太愿意“回退性”地反思,做出一个取长补短、补苴罅漏式地改良和提升。比较文学在学科思想上一度遭人质疑,其中自身在方法论上的自信度、操作性之不足不能不说是一大诱因。从论题出发,胡良桂将两者予以了调和与综合。当然,胡良桂的调和与综合并不是将两者硬塞强拽在一起。它们只属于整体布局和研究意识,并根据具体的情形而有所选择,相得益彰。譬如,在论及“人类性的精神情感的传达”时,所倚重的就只是“平行研究”。因此,在“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并举或各擅胜长的情形之下,使得该著在整体上既有思辨的空灵,又有材料上的实证;既有人类学的闳阔,又有文本细读法的缜密……最终,“世界文学”所昭示自身生命印痕得以有力地廓清――它是一种不能无视和忽视的客观存在,并标识了文学在未来的轨辙。这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在前行方向、精神气度等诸多方面都可谓是一种启示。《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作为一部的比较文学著作除了有学者所说的:“最主要的贡献是运用了交往对话思维方式。”{20}在我看来,它又一突出意义就在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成功应用。 四、多元文学格局的时代使命:

建构文学的主流

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当代文学从主题群落相对集中、表达技巧相对单一的状态逐渐步入一个多元并存的格局。尔后,途经1990年代的商品意识和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冲击,这种多元的格局更显渐行渐远。毋庸置疑,这种多元化的状态是“回归纯文学”和文学相对繁荣的表现之一。但是,当“繁荣”沦为“繁”而不“荣”或者“一地鸡毛”时,个中的问题也是令人堪忧的。万川去海,其态各迥,但总归离不开以东西为走向并以汇入黄河、长江这两道干流为生命冲动的大致特点。这是大概就是何谓“主流”的地理学诠释。“主流”是规则,为“对象”自我划定边界,否则“对象”本身都会在这种“群雄乱起,诸侯并作”的“王国”中失掉自我,成为“阶下囚”。立足这个角度而言,胡良桂从“正典意识”和“建构诗学”出发,撰有《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一书。在当下重提看似“老生常谈”的“文学的主流”不仅是切中时弊,而且同样是有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是对“本体论的文学”或“文学的本质”予以思考和辨正,其学术意义不证自明。胡良桂所谓的“文学的主流”其内蕴要义,以我观之,大约包括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以先进文化为路径指向。众所周知,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马克思的这种理想具有普适性,应该说是代表了目前人类的最高愿望,作为人类精神的表决器和指示牌的文学有理由也应该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在胡良桂看来,它就是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就是文学主流的价值尺度和基本特征。这也是基于当代文学中种种“非人化”想象的不满,是基于那种在文化内蕴上貌似很“新”而骨子里依然“旧俗”的文学形态的不满,胡良桂就批评过:“而1990年代的《骚动之秋》《世纪贵族》就是另一种形态的情爱模式了。农民企业家岳鹏程与秋玲的关系,作者意在表现一种新的观念――现代人性爱观。所谓性爱,干脆就是性。岳鹏程对秋玲就是一种强人加情人、英雄爱美人的性关系。”{30}以这种没有感情,只求快感和发泄的性关系而凸显农民企业家的行为粗暴和内心的虚无,因此“当代长篇小说在文化形态上所显示的特点是现代的,是在时代的前行之中应运而生的。这是长篇小说娱乐形式的时代特征。而从内容、思想、伦理观念上,它是传统的、纳入在传统文化各个观念的总体框架之内,并没有进行拆卸和再组合”{31}。关于这点,最近有论者指出:“‘非常态’民间主体形象的塑造,以偏至的姿态开辟了和民间主体对话的特殊途径,把文学书写中民间进程被遮蔽的许多生命欲求乃至这种欲求系统的复杂性呈现了出来,但也出现了不少违背主体生成规律的东西,以至于过犹不及,一定程度上削弱或遮蔽了对真实人性的发掘深度。”{32} 可谓同一问题上的共识。文学是人学,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将文学主流的路径指向设置为先进文化不仅是顺乎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大的课题、大的体系亟需建构。为此,胡良桂不惜笔墨地写下了《先进文化与现代人格建设》《先进文化与世界眼光》《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轨迹》等系列文章,从纯理论的角度较为详实地论证和充分展开了先进文化的指涉意蕴以及其对文学的指示意义。这是必要的,也是开拓性的。

第二、要有明确的价值承担。传播工具理性不是文学所负载的历史使命,被功利化所捆绑的文学无疑是异化的,是文学主体的沦陷,但这不等于文学就不能有任何的承担,而彻底地走向“存在与虚无”。显然,这将又是文学的自我糟蹋,是对生存根基的动摇,自然这更也是对千百年来文学发展所筑建成型的基本轨迹之背离。中国当代文学从“工具论”的迷雾走出来后这些年在经济大潮和后现代经验的冲洗下,“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时代呼唤文学的主流,应以高倡明确的价值承担。胡良桂认为,以人为本,这是文学的价值承担之基点。这正和他的“史诗”“国别文学”和“先进文化”等文学理念是一致的。这种价值承担既属于当下文学所必须直面的――《当下文学价值的功能与问题》,更需要当代文学能有以人类中的永恒性因素为不变的情怀――《文学价值的时代性与永恒性》《文学形象的审美境界与核心价值》。紧跟时代的步伐,胡良桂由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设性观点,诸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职》《新农村建设与文学责任》《批评家的责任和使命》,等等。在胡良桂看来:“繁荣当下的文学,必须走出‘问题’的阴霾,激发文学价值功能、道德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活力,增强作家的责任意识、建构能力和原创精神。”{33}这种对文学“非功利性”的功利性承担正是中国传统儒家的教化诗学、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主义诗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学观三者综合互补体质的产物。从中再次印证了“正典意识”和“建构诗学”作为胡良桂文学批评世界的精神起点和文化特质。

第三、要对文学精神严格恪守。何谓文学精神呢?胡良桂给出的答案是:“主要是指作家,以情感化、自觉化、意象化之类的呈现方式,在传达个人体悟,宣泄自我情感,表现人生世相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凝铸于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人生追求,等等。”{34}此概括极有原创性,也是相当精准的。文学精神就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是文学区别其他社会文化精神的标志之一。这也是胡良桂有感于当代文学“成了空洞娱乐文本与纯粹的文字游戏”{35}即精神匮乏而发的。这点我们可以从现代当代两个时段的文学做出比较,不难发现,当代的确在技法上比现代成熟,但现代文学那种可贵的启蒙意识、悲悯情怀、视文学为全部生命追求等人文向度似乎愈来愈稀薄。不可否定,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曾有一段“黄金时代”,文学精神极为看涨,那是全民求“文学”如渴的年代,文学是百姓的精神武库,而作家们可谓是以泣血的歌喉在喊出了一个民族的“伤痕”“反思”,亦在喊出自己文化根脉与民族灵魂中的深处回声。溯源历史,这也是文学主流的普遍性表征,譬如“魏晋风骨”“盛唐气象”等。抑或这正是作为亲历八十年代的胡良桂抱着对那个时代的追忆和留恋之结果?设若如此,我想这正是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和学者的品质呈现。近些年来,不也是有批评家在学界提出还颇具一时反响的“重返八十年代”说法?胡良桂虽然没有直接喊出怎样的口号,但以自觉行为在理论上的建构不正也与之异曲同工?从1980年代的中国风貌中可得知,文学精神不仅属于个体作家的,而且更属于民族的、时代的。在这一点,胡良桂尤为重视,《文学精神的理论探寻与当代历程》《文艺作品的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理想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新人文精神与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走向》都是从“大处着眼”“以面带点”的方式来诠释文学精神作为民族文学不可或缺的品质向度。这是对文学主流的建构,也是他的文学理想――“从国别文学中建构世界文学”的佐证和互补。 注释:

{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下),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70页。

{2}李建军编:《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3}{7}胡良桂:《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页、第147页。

{4}胡良桂:《史诗艺术与建构模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5}梁振华:《“轻叙事”:当代中国文艺的美学新征候》,《创作与评论》2014年9月号下半月刊。

{6}[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0页。

{8}胡良桂:《史诗特性与审美观照》,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页。

{9}雷达:《小说艺术探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0}{11}王元骧:《拯救人性:审美教育的当代意义》,《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

{12}{13}{14}{15}{16}{17}{18}{19}胡良桂:《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第60页、第127页、第274页、第346页、第1页、第2页、第383页。

{20}季水河:《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23}{24}胡良桂:《楚文学的现代回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第243页、第60页。

{22}胡良桂:《几部当代湖南长篇小说的时代精神》,《文坛艺苑》2004年第4期。

{25}{26}{27}{29}胡良桂:《蜕变转型超越现实》,《当代文坛》1991年第6期。

{28}吴笛主编:《外国文学作品与史料选》(下),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第235页。

{30}{31}{33}{34}{35}胡良桂:《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09页、第609页、第204页、第324-325页、第455页。

{32}姚晓雷:《新时期文学以来非常态民间主体形象的塑造》,《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关于如何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发布时间:2023-03-31
" 论文关键词: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论文摘 要] 成功的企业需要众多高素质的管理者和员工,而正确的职业意识是高素质员工的必然品质。在企业中大多数员工常常只为工作而工作,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工作,面对挫折往往不知所措,其心态与......
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
发布时间:2023-01-02
1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 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IA)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90年代末期得到广泛推崇和快速发展的一种信息组织和管理的理论,其理论和实践在这几年不断地得以完善。对IA的发展状况有众多的认识,如:有学者将I......
古典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
发布时间:2023-04-26
胡应麟在《诗薮》中曾提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一篇成功的诗作,往往具有独创性的意象。飞禽走兽,莫不入文人笔下,花鸟虫鱼,无不显诗人才情。因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的核心,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最基本的艺术符......
浅谈古典诗词中“正言若反”的现象
发布时间:2023-07-24
正言若反,也称为隐嘲,或称为反讽、反语。正言若反,就是内心的想法不从正面直接道出,而是借助反话,委婉曲折地透露出来。这种语言技巧的本质,就是正话反说,使用可避免直接言说的浅露急切,使言辞更加隽永含蓄,意味深长,能更好地......
论《诗经》的忧患意识
发布时间:2023-03-11
论文 关键词:《诗经》 忧患意识 论文摘要:《诗经》是一部具有深广忧患意识的作品,它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的忧患,在控诉婚姻恋爱的不自由中.在情人的隔绝相思中,在弃妇的怨愤中,在日常家庭生活对父母、......
谈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
发布时间:2023-01-02
谈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 谈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谈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 文章 来源 自 3 e du 教育 网 歌唱旋律......
精准成就经典,诗意源于情怀
发布时间:2015-08-24
德国作家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或许在你看到他们为你呈现的作品之前,很难想象在德国人心中的诗意究竟是什么。而工业文明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它让作品在诞生之日起,就流淌出真实的美......
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偏失与匡正
发布时间:2023-01-10
" [论文摘要]由于受传统法制文化、不良的法制环境的影响,也由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缺陷,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偏失。匡正法律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从改革高校法制教育和优化高校法制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匡正大学生法律意识......
关于中学校园法律意识体系之构建
发布时间:2016-04-11
中学校园法律意识体系之构建,有必要以社会、学校、家庭层面多元的视角,构建中学校园的法律意识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中学生抢劫案引发的校园法律意识缺失之思索 案例一:赵某是某省会城市某中学学生,曾是老师以及同学眼中的尖子......
强化读者意识,构建作者与读者之桥梁
发布时间:2023-01-24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指进入写作行为中的人对阅读对象的自觉确立的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心里始终有“写给谁看”的意识,并根据读者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恰当的形式,也就是写作服务于交际的需要。那么,如何才能......
如何构建建模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发布时间:2023-02-20
一、引言 材料:如果我们在中学生中作一个调查,问其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为了中考、为了高考;如果我们在非数学系的在读大学生中作一个调查, 问其学习数学的用处是什么?可能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应付考试......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发布时间:2023-06-11
" 【论文关键词】杜甫 诗歌 忧患意识 儒家思想 责任 【论文摘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
试析医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2-16
" 论文摘要:跨文化意识的构建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是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实现正常交际的手段。医学类高校英语教师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应着力构建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医学生了解中西医文化背景,消除跨文化交际误会,......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要:《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
雍正与《寒山子诗序》
发布时间:2023-04-15
【摘 要】雍正所作《寒山子诗序》,评价寒山子诗“非俗、非韵、非教、非禅”。文章便从这四个方面解读寒山子诗,明析其中的写作风格与禅宗思想。同时,结合雍正皇帝对于佛学的理解,全面揭示《寒山子诗序》中隐藏的深刻内涵。从寒山到......
典故书写与“元诗”叙事
发布时间:2023-03-24
《山有扶苏》的正文前引用了一段文字: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郑风靡靡,出自《诗经・国风・郑风》的这段引文不仅交代出小说标题的由来,更像是正文的引子,一段起“兴”,一份阅读期待,为接下来的叙事定调,暗示......
关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与高效课堂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2-02
" 论文摘要:加强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及注重文化背景的导人,是提高课堂学效率的方法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统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进行交际和思考.以达到广义范围下提高中学英语教......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美育模式的有效建构方式
发布时间:2023-03-31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美育者一方面使人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认为应促进社会个体在情感上、智力上、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全面发展,促使他们身心对美好事物的感觉完善起来1920年,蔡元培在演说中讲称为要特别惊醒社会起见,所以把美育特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可见,美育在教育中的价值是巨大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拨情设境,构建诗意灵动的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23-07-07
【摘 要】情境创设,是构建诗意灵动的语文课堂的一扇窗。有效的教学情境,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又是师生课堂互动的桥梁,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诗意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论强化服务意识 构建和谐烟草
发布时间:2023-04-16
" 论文关键词:服务 和谐烟草 互动 论文摘要:本文从强化烟草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及和谐烟草的构建进行分析,提出了把强化服务意识作为构建和谐烟草的切入点,并提出了现实条件下应做好的几项基本服务。 温家宝总理将建设公共服务......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3-05-13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 教 育 网 双性同体在中国古典闺怨诗中的体现 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思维模式,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阳刚与阴柔两种特征,都具有男......
谈谈关于中学校园法律意识体系之构建
发布时间:2016-04-11
欢迎来到查字典范文网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中学校园法律意识体系之构建,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一、问题的提出:中学生抢劫案引发的校园法律意识缺失之思索 案例一:赵某是某省会城市某中学学生,曾是老师以及同学眼中的尖......
古典诗词教学启思录
发布时间:2022-10-17
" 一 笔者正任教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象的相去甚远。以前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还有的学生喜欢选取诗中......
语文教学论文强化学生的作文订正意识
发布时间:2022-08-30
数理化作业做错了,教师会让学生订正,学生也会自觉去订正。这种学习习惯有效地防止了做错的习题再发生错误的现象产生。学生作文也有错误发生,或审题错了,或主题错了,或材料处理错了,或字写错了,或句子有语病了……一篇作文,教师批改讲评之后,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觉得万事大吉了,其中的错误和缺憾,学生自己恐怕都没有想,便束之高阁了,最多写几句“作文后记”,大多也是应付之作。下次作文,同样的毛病照出不误,几次.........
文本世界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的认知诗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3-01-12
摘要:文本世界理论起源于认知科学,是关于语篇产生和接受的学说,其创始人主要有Werth 和Gavins。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文本世界理论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之中。在中国经典诗词中,文本世界......
论教师自我意识建构的生命立场
发布时间:2022-08-14
摘要:教育应以提高“生命质量”和培育“生存意义”为目的。教育以建构人之完整的自我意识来理解生命的存在,教育以人之自觉的生命创造来实现人生的幸福。关照教师的生命品质,也就是在关照教师的职业幸福。教师自我意识建构的生命立场就是以自然生命的涌动来呵护人性本色的追求,以自觉生命的创造来捍卫教师职业的尊严,以幸福生命的达成来诠释生命教育的真义。关键词:教师自我意识生命立场自觉性幸福型教师一、教师需要唤醒自我.........
古典遗风(组诗)
发布时间:2022-11-23
穿过千年烛火 穿过千年的烛火,我把最红的 那一支蜡烛挑亮。让烛火的红 和我血液的红,在今晚 凝成一道相思的风景,之后 坐在景中,反复吟诵相见时难 吟到商隐兄的泪花打湿了心情 仍不肯罢休,直至让平仄的韵脚 在我......
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意蕴及内涵
发布时间:2023-06-08
茶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在漫长的发展中早已经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方式。茶,不但作为一种饮茶方式存在,而且还象征着中国人的民族个性和兴趣爱好。在中国,茶也在不断地被歌颂和吟唱,成为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分支,以文学的形式记录着茶文化的荣辱兴衰。就文学的题材分类,涉及到茶的文学形式便可以称之为茶文学。当然,茶文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学更多的是与茶相关的文学形式,即可.........
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乡土意识
发布时间:2022-07-24
摘要:余光中对“母亲”的热爱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凝结为作品之魂,热衷于“对脚下这块土地历史”进行追寻。余光中的“地理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本意识层面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地理感,这是与生俱来的类似基因的一种乡土意识情......
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浅论王维山水诗
发布时间:2023-07-24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家昌盛,有大批深受山川之美影响而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早年也与大多想要建功立业的才士一样,积极入仕。因此,在出使边塞时创作了《从军行》《使至塞上》等大气磅礴、豪气......
试论大学生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关系
发布时间:2023-03-30
" 论文摘要: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相互影响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全部。因此,调查清楚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行为准则,并通过思想上去引导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文章还探讨了高校共青团如何利用开......
浅析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0
摘要:每一部文学经典,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走进任何一部经典都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本文将从挖掘文学经典的价值以及文学经典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角度出发,阐述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关键词:文学经......
重建历史意识
发布时间:2023-06-20
重建历史意识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所有现在的事态,都是有其不同起源和节奏的运动复合体,今天的时间既始于昨天、前天,也始于遥远的过去。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任意挥霍社会资源,不仅屏蔽遥远的过去,还在拆除昨天与前天。近几十年里,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譬如出于商业利益拆毁过去幸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能够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时代情趣的建筑。北京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以及蒋介石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让人觉得这种.........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构建诗意美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 要】语文教学是对生命的教育,它对学生的精神建构意义非常重大。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由语文教学得了“诗意缺失症”。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诗意课堂做了积极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基于中学历史教学知识视野与知识目标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3-28
"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知识视野 知识目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既体现课程标准的针对性,也凸显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性。但是,与“历史教育学”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所讨论的教学目标理论不同,本文主要倜......
浅析阮籍《咏怀诗》中的忧患意识
发布时间:2023-05-22
摘 要:阮籍是我国魏晋时代正始文坛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咏怀诗》恰恰是魏晋易代之际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所挤压出来的一腔悲歌,是诗人内心最为痛苦的一段独白。诗歌以“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寓意象征手法,抒发了阮籍的......
少儿钢琴学习的误识与纠正
发布时间:2015-08-24
摘 要:在我国当下,少儿学习钢琴热虽然有些降温,但仍然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为孩子选择学习钢琴弹奏。少儿学练钢琴既来自于家长的意志,因而,家长对孩子学习钢琴应该抱有端正的态度,一些误识当认清并纠正。 关键词:少儿钢琴学......
浅谈学生权利意识变化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权力意识;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 论文摘要:“80后”学生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的主体。这些学生由于受到特殊时期经济政治体制变化、思想领域变化和大众传媒方式日益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学生的权利意识有了很大的变化。......
关于注重学生权利意识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权利意识;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 【论文摘要】“80后”、“90后”学生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的的主体,这些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如何主动适应高校学生权利意识的变化,积极构建高校学生管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夏日意象建构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01
摘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意象。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空间合成理论和经验认知观,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夏日意象产生的完美意义建构进行了分析。 一 引言 诗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是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发布时间:2023-01-20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在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以其严谨的哲学体系,和对问题的相当深入的探讨,成为一代现象学大师。他对"身体"的现象学分析,对"现代......
浅论意识转变与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2-10-28
" 论文关键词:农民意识;农民起义;村俗文化;新型农民 论文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的国家,农民意识已经在广大农村根深蒂固的存在着。面对着不断加速的工业化进程,我们面临着如何看待农民意识,以及如何改变错......
对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发布时间:2022-12-25
"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几乎每个人都保留着诗的可亲;读书之后,诗却在我们的成长中渐行渐远了:许多年前,对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政治性否定隔离了我们和诗。即使生活在“诗的国度”,诗的传人却了了无几。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哺育了一......
基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与和谐社会构建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29
1 前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马克思法律意识观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一个重要产业。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的理论体系里,所包含的法律思想非常丰富。伴随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的思想起到了指导......
诗情花意(组诗)
发布时间:2022-08-23
美女樱 你是谁 这般美丽别致 雪青的、粉红的 还有白、红、蓝 好似五彩花环 戴在少女头上 好看萌哒 我在江南看到你 知道你有一个动听的名字 ――美女樱 真的名符其实 盛开着绮丽光华 江南的花 大多娇小妩......
诗意冬天(组诗)
发布时间:2023-05-29
暖暖的冬阳 腊月的阳光 没有了树叶的阻隔 可以将光影顺畅的投在 冬天的大地上 腊月的阳光 诗意般的温暖 被一些雪所打动 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腊月的阳光 常常令我感动 富足地让温暖的词 有了新年的味道 腊月的......
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高校教育中的现实建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6-06-29
在高校教育中,如何来培养和引导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意识,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学生自主的理念,可以说是与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相符合的。然而,我们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过程......
严正的诗(9首)
发布时间:2023-03-05
严正,1984年生于寿县,在《诗歌月刊》、《大象诗志》、《作品》等发表过作品,现居广东清远。 日食 声音结束了,语言也会随时熄灭。 在田野的边缘有 回归线上的灼热、花圈制造商、墓地管理者和 墓碑上的讣告等待着我的名字......
浅析李贺诗歌中悲剧意识的成因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李贺诗风独特,他以一个苦闷者的身份作着苦闷的诗,诗歌大多浸润着浓厚的悲剧意蕴。从李贺个人情感的角度分析:由对自我才华的自信和家世背景的自豪而产生的自负感、因生理原因和家族现状而形成的沉重的自卑感,以及自卑和自负......
语文教学的诗意
发布时间:2023-04-12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安居。”是的,我们以万物灵长的骄傲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但是,曾几何时,我们——一群古老的文明与古老的语言的薪火传者,竟然失落了语文的诗意——生命的诗......
“春意盎然”学古诗
发布时间:2013-12-19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高中学生如诗的嘉年华、如春的好时节学习古诗可谓恰逢其时,更何况古诗阅读鉴赏又是他们的必修课。如何让学生品味、理解其语言,认同或挑剔其表达技巧,让古诗的光辉浸润到思维深处呢?古诗浩如烟海,得找准一个......
刍议《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9-10-28
【摘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校企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一、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内容本课程首先从分析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出发,设计《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本专业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考核方法。采用开放型的启发式、研讨式、.........
现代学习型词典理论框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要作为学习型词典理论研究的又一力作,《界于知识与非知识之间的词典学》不仅对词典学学科定位、研究范式等问题做了历时回顾,还阐释了现代词典编纂的功能观,并将其应用到学习型词典的编纂实践中。该书不仅对传统词典理论进行了批判、继承,还立足于语言学理论和词典编纂实践构建了新型学习词典体系,它既是批判基础上的继承、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同时也是实用基础上的创新。关键词学习型词典批判原则和参数可及性SvenTar.........
抉择与重构:论林纾的文化守成意识
发布时间:2022-12-19
【摘要】1919年春,屡遭新文学家谩骂的林纾作出了反击,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文学史形象被污名化。其实,在新旧双方口诛笔伐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始终困扰中国知识分子的议题:在文化亟须求借新质以完成转型的转折点,如何调适“......
柯尔律治诗学思想中自然观的现代心态与生态双重意识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例举构成柯尔律治自然观形成的因素,分析代表作中体现的自然观,以及阐释当下的时代主题:心态与生态的健康,以此来透视柯尔律治通过其作品传递的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呼吁心态与生态的双重平衡。 关键词:浪漫......
新疆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传播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6-06-21
当前,国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宗教极端势力再次抬头。在此背景下,新疆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正跨越式进行着法治新疆建设。然而要将对国家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新疆建设好,仅有法的理念是不够的。在坚持依法治疆的同时,如何将......
学习先进典型增强先锋意识自觉争做合格党员
发布时间:2023-07-23
近日,随着“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我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学习先进典型,我对增强先锋意识,自觉争做合格党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锤炼共产党员过硬党性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1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何学习先进典型,增强先锋意识,自觉争做合格党员1.注重修养,思想觉悟要明显高于普通群众。必须加强三个修养,即加强品德修养。坚守大公无私,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革命信仰.........
如何培养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择业意识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学生的实习实践,根据实习工作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更好地开展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 关键词:择业意识 素质训练 基本素养 学生就业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也是对人生幸福的选择。著名作家柳青曾说......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 要:波德莱尔和闻一多,虽然身处不同国度且并不属于同一时代,却在诗歌创作意向传达方面表现出惊人的趋同性。在他们的诗歌意向传达中,我们能感受到非常深重的死亡气息。而通过二位巨匠对死亡所负载的沉寂和绝望的描述,我们看到他......
研究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07-23
一、社会的开放变革与意识形态发展的一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创造与破除、更替与变革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社会肌体和结构中诸多层面、组织和元素的调整,既有社会物质元素的变化,也有社会精神元素的变化。伴随着人的实践和创造,社会在不断发生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促生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因,也是推动社会整体变革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
对经典的反叛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互文性写作是图尼埃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他喜欢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他将文学经典、圣经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儿童寓言、哲学理论甚至音乐作品都收录其文学文本之中,并通过引用、指涉、改写、戏仿“他语”的方式来传情达意,使得他的作品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互文性关系。正是在对经典的反派与重构中,图尼埃颠覆性地解构了原著,赋予旧题材、旧人物焕然一新的生命。关键词:米歇尔・图尼埃;互文.........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发布时间:2019-11-01
摘要: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在网上传播,西方国家加紧意识形态扩张,全媒体渗透成为新形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面临严峻挑战。直面现实,必须强化意识形态主阵地,建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努力做到:强基固本,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积极转型,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方式转换;主动出击,拓展意识形态话语国际影响力。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
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概说
发布时间:2023-02-24
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概说 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概说 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概说 一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都是对一种现......
简论建构主义的视角论教师的课程意识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课程意识的概念来自于对“课程”和“意识”两种概念的整体理解和分析,是一种关于课程系统的变化、发展和调控的心理活动。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概念;教学意识区别于课程意识,局限于关注结果。以建构主义为理论视角的教......
法治社会建构期高校群体法律意识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24
在法治社会建构的背景下,对于培养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已经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决策。因此,加强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从主体、契约、尊崇、信赖及守护意识等进行探讨,并论述培养高校群体法律意识......
浅谈企业管理与自建自控意识
发布时间:2015-08-05
随着我国煤炭市场一步一步开放,让煤炭企业更主动、积极去寻找降低物体耗费、提升质量、优化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近两年煤炭市场一直不景气,煤炭价格一路下滑,逐步由需方市场向供方市场转变,以前是需方向供方“说好话”,现在是......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育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是一个让学生体会美,欣赏美进而品评美、培养美的一个过程,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去完成这个过程,此小文期达抛砖引玉之效。 论文关键词:古典诗歌;乐意;情感;意境;语言 ......
对话视域下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流失与重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4-08
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的视角设计教学流程,强调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活动。本文试结合日常的数学课堂,从当前数学课堂上问题流失后教学面临的僵......
唐人编选诗文总集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建构
发布时间:2023-03-10
综合起来看,《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格局,开启了新的研究路径。因此,本文的讨论重在该书研究理路的梳理与研究方法的抉微,并在此过程中彰显其学术特点及其对于学术史的贡献。 第一,文化现象:唐人编选诗文总......
构建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22-10-22
[摘 要]国内外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中国外研究性的文章较少,主要是实际构建,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机构库占绝对主流。国内的学术机构知识库以香港台湾地区发展较早,大陆地区近几年才开始发展,但是势头强劲。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
天籁之韵的诗性建构
发布时间:2023-05-22
摘 要:迟子建短篇小说《逝川》,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解读其意蕴:“逝川”再现苦难生活的诗意之境;吉喜――救赎苦难人生的诗意形象;上善若水――冲出苦难城堡的精神策略。并阐释其重构了一个文学精神领域边城的意义,......
《大秦帝国》的史诗建构
发布时间:2022-07-21
小海曾经被看作是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但2010年,小海却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诗作《大秦帝国》,放下了抒情诗的写作传统,离开了他所熟悉的村庄、田园和李堡小镇,独自一人走进了历史的天空,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景观”。 ......
建筑式意识:数学教学的应然追寻
发布时间:2022-12-20
在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堆砌式”教学倾向仍然存在,出现了内容散点、方法割裂、视野封闭等问题。建筑式意识可以将复杂的数学要素视作整体,从宏观上形成体系,彰显整体之美,凸显逻辑之链,拓宽课程视野。教师应具有建筑式意识,以融通、关联为思维路径,帮助学生创建个性化数学大厦,真正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关键词】“建筑式意识”;结构;“堆砌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
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概说(1)
发布时间:2023-03-02
一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都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概括和总结,并且在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电视剧艺术学创建活动即是由于在社会展衍进程中现实地存在着的电视剧文艺实践所发出的历史必然要求而产生......
基于医学信息学知识构建的数据库知识服务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12-06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被运用在教育、医学、军事等方方面面,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的出现,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产业,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并且为提高社......
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12-09
"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在这些作品中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深含义,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去思考、去发挥......
创新意识与小学语文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8
创新意识与小学语文教育 教者:黄俊斌 论文摘要:传统的小学教育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课堂结构和课堂艺术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
过程意识与学前教育质量
发布时间:2015-09-15
一、回到经验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
关于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现代意识展现
发布时间:2015-08-27
摘要:中国古典舞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充满了荣耀、争议以及风雨。随着中国古典舞走向现代生活,现代元素也在不断进行融入。而这种现代元素的融入不仅具有进步意义,也是中国古典舞发展所必须的。文章就现代意识的......
正确认识与党组织关系
发布时间:2022-08-24
新时期,国企董事会该如何作为?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需正确认识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组织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双向进入的内涵,这不是要企业党组织凌驾董事会之上,更不是强化党委书记个人的权利。双向进入的意......
汉语诗歌韵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发布时间:2015-08-19
这一谈,我们进入到“诗坛新韵编撰乱象”的第三部分:关于十三辙的“十一痕勤”韵部的分合。 对于韵母“in”和“ün”,韵尾相同,韵腹却不一样。语音学家认为:“ü[y]是和i[i]大致对应的圆唇元音。先发出[i],然后逐渐把嘴唇撮圆......
政治常识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2-11-25
摘要:北宋台谏风闻言事的特权,是指皇帝对台谏的进言不可问由来,也不可追究不实之罪。该特权在北宋并非由真宗年间天禧诏书确立,而是在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实践中确立的。台谏在论说中反复借助“故事”这一托辞促其形成北宋的一个政治常识。尽管北宋台谏和执政双方针对台谏职守问题进行过持续的争论,但关于台谏“许风闻”一事却无人置疑,表明它已成为北宋士大夫的一个常识性存在。风闻言事特权的形成以及履践过程,体现了北宋政.........
谈如何培养学生绘画中的构图意识
发布时间:2023-04-07
谈如何培养学生绘画中的构图意识 谈如何培养学生绘画中的构图意识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谈如何培养学生绘画中的构图意识 更多 精品 源自 3 e d u 教 案 摘要:构图教学是高......
探究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与“历史意识”
发布时间:2022-11-14
一、元小说元小说这一概念首见于美国作家威廉加斯的《小说与生活中的人物》(FictionandtheFiguresofLife,1970)。此后,评论界对元小说做出了种种不同的释义。加拿大评论家琳达哈琴将元小说定义为有关小说的小说也就是自身包含着评论自己叙述和/或语言身份的小说。与此类似,英国评论家帕特里夏沃认为:元小说这个术语指的是这样一种小说创作,它自觉地、系统地关注其作为人工制品的地位上,以此.........
浅谈语言意识与语法教学
发布时间:2023-02-23
" 论文关键词:语法教学 语言意识 教学法 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外语教学法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到交际语言教学法的转变,语法教学的地位在整个语言教学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近年来由于对语法教学的忽视,其后果逐渐显现出......
和歌与唐诗的意境美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3
中国的诗歌和日本的和歌都是各自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两者具备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助相应自然物的性质特点,由深入浅的加以表述,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本身的感悟,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在其中。特别是我国的唐诗与日本的和歌都属于文化的精......
诗意的栖居:文学、电影与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2
诗意的栖居:文学、电影与文化研究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为自己创造一个能诗意地栖居的场所。生活于21世纪高科技极大影响当下生活品位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寻求各种使我们得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途径与方式。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
典型意象和情境再现法对诗歌情感审美的把握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 要:古诗词是古代诗人主观情感的表达,但由于其创作年代较远,诗词本身所蕴涵的独特情感、优美的韵味和深刻的寓意,很难被学生感悟。因此在诗歌鉴赏中,情感把握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运用意象分析法和画面再现法让学生领悟情感,加强......
雷平阳诗集《云南记》中的生命意识探析
发布时间:2023-01-28
【摘 要】 本文探讨作家雷平阳诗集《云南记》的主题――生命意识。阐释了作家对原始自然生命的抒写,对边地人的生命状态的抒写,对生与死的思考。分析了《云南记》呈现生命意识的艺术特点,生活细节呈现壮观的生命,质朴语言雕琢厚重......
凤鸣朝阳 资源建设意正浓
发布时间:2022-10-01
北京的一月,正值隆冬时节,袭来的丝丝寒意并不能阻止人们参观展览的脚步,这次由朝阳区档案局(馆)在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成功举办的《经典老照片辉煌新朝阳》主题图片展,从经济发展、功能区建设、对外交往、城乡面貌和民生改善等角度,通过103张新旧照片对比形式,记录了朝阳区的今昔变迁。攒动的人潮背后,展现给社会的是驶入档案资源建设快车道的朝阳区档案局馆。立本:丰富档案资源总量“197个全宗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