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扎根本土 会通中西

扎根本土 会通中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20 00:16:05
扎根本土 会通中西
时间:2023-06-20 00:16:05     小编:

进入新时期后,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复苏,并在真正意义上成熟起来。三十余年里,中国比较文学从混杂走向规范,完成了研究方法和理念一系列的反思、调整以及更新。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比较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的学术批评活动和理论构建实践,尤其值得关注与重视。

曹顺庆的学术研究生涯是从中国古典文学起步的。作为“龙学泰斗”杨明照先生的弟子,曹顺庆受到了系统科学的学术训练,具有扎实完备的国学素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真挚的热爱,这些不但为他将来的学术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还深刻影响了其学术批评与理论构建的原初动机及基本形态。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学界“走向世界”的热潮中,曹顺庆在把握学术动态的基础上,立足学术前沿,自觉拓展自身学术视野,主动将研究眼光从古代文论投向比较诗学,并于1988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以“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中西比较诗学》{1}。由此,他实现了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到比较文学学者的身份转型,开始了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长期的奋力开垦和辛勤耕耘。

本文拟就“失语症”“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以及“变异学”这三个最富理论价值和深度的命题展开讨论,以期由此窥得曹顺庆――上述命题的提出者或参与者――“扎根本土,会通中西”为特色的整体学术风貌。

一、从“失语症”到“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在国内,原指患者语言能力受损或丧失的“失语症”这一医学术语首次被借用到文学批评领域,是在1990年发表的《文学失语症》一文中,作者黄浩以此术语来批判新小说一味模仿西方的语言实验:“新小说所患的是运动失语症,即语言传达的功能性障碍疾病。通俗一点讲,就是新小说说话困难。”{2}然而,“失语症”真正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则是在曹顺庆将其引入至中国文论话语领域之后,他不无痛心地撰文指出:“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想想吧,怎么能指望一个患了严重‘失语症’的学术群体在世界文论界说出自己的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3}此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世纪末文坛最抢眼的一道景观”{4}。

需要明确的是,曹顺庆在以《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为代表的系列文章中所使用的“失语症”与“话语”“话语权”这两个概念是密切相关的。话语源自拉丁语“Discursus”,本为语言学术语,后经巴赫金、福柯等人阐发,“话语”一词从语言学范畴中走出,其意义更多地落脚于文化学及社会学领域,它迅速地与思想体系、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及权力关系相结合,成为西方学术体系最炙手可热的批评术语之一,而“话语权”,顾名思义,即熟悉话语的基本规则,掌握话语生成与言说方式的权力{5}。“失语症”所失之“语”,即是上述的“话语”及“话语权”,也即“所谓‘失语’,并非指现当代文论没有一套话语规则,而是指她没有一套自己的而非别人的话语规则”{6}。学界会有如此窘境,曹顺庆指出,这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知识阶层在与西方政治、军事斗争的失利中所产生的民族自卑感,由自卑感进而演变至一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偏激的文化病态。

关于曹顺庆提出的“失语症”,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一方面,“失语症”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或者是制造话题效应,更不是一种毫无实质内容和意义的策略性表达,它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界现状的宏观概括,是对以前存在当下仍然存在、需要学界继续努力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客观描述;另一方面,提出“失语症”并不是对百余年来中国现当代文论发展进程及所取得成果的全盘质疑乃至否定,凸显、强调它的着眼点在于过去发展的反思、现实状况的改善与未来战略的调整,毕竟,解决问题远比提出问题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关于前一点,当前中国文论界确实广泛存在着“失语”的病症,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中国古代文论的失效。在“……中国文化在近代被迫从直观体验式的‘感悟型知识质态’被整体切换为逻辑分析性的‘理念知识形态’后”{7},中国古代文论基本上丧失了对现当代文学的阐释力,取而代之并大行其道的是西方文论,“比兴“滋味”“气象”“神韵”之类的古代文论术语则很难见诸文学批评中。当古代文论被置入西方文论的逻辑域中进行审视与重估后,更深层次的“失效”随即发生:古代文论被贴上了“零乱琐碎,不成系统”“缺乏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等标签{8};甚而,中国学界还遭遇了“中国人读不懂中国古代文论”的乖谬处境,曹顺庆常提及的围绕“风骨”意义阐释的争论即是显例{9}。

(2)对西方文论的“消化不良”。古代文论“失效”以后,取而代之占据学界主流话语的西方文论的接受和使用情况又如何呢?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一系列五光十色的西方文论术语被以一种“饥不择食”的方式引入进来,研究者本来就在“消化”这些纷至沓来的理论资源中焦头烂额――文学审美与批评的主体性迷失乃至丧失正源于此,更何况这种“消化”本身就是“不良”的:最具代表性的公案就是学界冠李白的创作以“浪漫主义”之名,然而,对照西方浪漫主义的宣言《1800年版序言》中“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的表述的话{10},恐怕风格通俗浅近、关心民生疾苦的白居易的作品与“浪漫主义”的头衔更为相称。接受西方文论已是“消化不良”,西方文论的使用情况同样也不容乐观,正如有识者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文论“失去了对当下文艺创作的密切关注”“……是建立在一个远离创作事实的困窘境界之中的”,由是,它“更多的传达的是学院派知识分子的逻辑演绎”,这样一种远离创作实践的理论话语,必然会因缺少“中国自身哲学体系的‘形而上’的支撑”而走上翻译、介绍和模仿西方文学的道路,在这条道路发展而来的中国现当代文论,其独创性、有效性自然是大可质疑的。{11}可以说,学界之所以密切关注并激烈讨论“失语症”,既是由于这个概念的生动形象及其本身所涵盖的理论概括力,也是源于它深刻触及到了上述分析的学界最敏感的神经与痛处。特别是“失语症”为横跨古代文论与中西比较诗学的曹顺庆所提出,由于论者中西交融的特殊经历和学术背景,使得这一命题的提出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 关于后一点,在提出“失语症”的同时,曹顺庆也主张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作为“失语症”的解决之道。“重建”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它既涉及到如何有效整合与利用古代文论资源,也牵扯到如何重新调整对西方文论的“化用”方式。为了促成文论话语的“重建”,一系列方案与路径被提出和阐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了,这一提法在貌似合理的背后隐藏着古代文论不具有“现代性”、若想进入当下必须进行“转换”的内涵,毋庸讳言,这种“转换”所使用的理论资源自然是占据当代文论话语主流的西方文论,究其实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提法仍是“厚今薄古”心态的另一种变体。曹顺庆以敏锐的学术嗅觉洞察到了这种倾向,结合自己长期的学术研究经验,相继提出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的“重建”思路,这些思路较之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提法更为通达平允,且它们的共同出发点正是曹顺庆一贯以来的学术态度:“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加以创造地吸收,并切实有效于中国当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12}除了学理层面的思辨外,曹顺庆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做出了很多实际工作,如曹顺庆在与李清良、傅勇林、李思屈合著的《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一书中,清理、总结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三种最基本的话语规则,即“言象意道”“以少总多”“虚实相生”,并成功将“虚实相生”原则运用到了对《红楼梦》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批评实践当中;又如曹顺庆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和提倡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力矫经典教育缺失的弊病,从而为古代文论话语的“激活”奠定坚实的现实条件;再如,曹顺庆近年来多次撰文呼吁旧体诗词入现当代文学史,这或可以视作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一个策略性行为{13}。

回顾“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提出与探讨历程,作为亲历者的曹顺庆的总结贴切凝练又不失宏观:“这种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和‘重建’的学术讨论和学术论战,实际上是中国文学理论另一个转折的开始。这个转折,从微观上看是在‘以西代中’的深刻教训和学界长期反省的情况下产生的。从宏观上看,这与当今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密不可分,东方经济与政治的复兴,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东方文化的复兴。”{14}但是,必须正视,不论是“失语症”的“治疗”,还是“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都属于异常复杂艰巨的工作,它决不是一人一力或者某一学术团队即可完成的事业,还有很多问题和工作亟待解决和处理,目前相关方面的成果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差强人意,当下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存有“理论争鸣”多于“实践探索”的现象。可以清楚地预见,“失语症”“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仍然会是学界绕不过去、需要严肃面对的两个重大命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它们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有效性依旧不容小觑,围绕它们的讨论和探索不应就此止步,而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二、跨文明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1995年,曹顺庆在《东方丛刊》(第三辑)发表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失语症”首次作为一个文学理论范畴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同年,曹顺庆在《中国比较文学》上发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一文,旗帜鲜明地赞同并使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这一名称,并初步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以及五种核心研究方法{15}。“失语症”的提出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总结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这一现象出现在曹顺庆的学术生涯中并非偶然,两个命题的出现在时间段上的重叠意味着二者的提出在初始学术动机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扎根本土,以我为主,在立足中国自身的学术资源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术批评,开展理论建构。关于这点,曹顺庆在《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中讲得再明白不过了:“……一些学者在话语言说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规则上都已经西方化了,与中国传统和本土的学术现实及现实关怀严重脱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文艺理论界,在比较文学界也同样存在。”{16}如果说“失语症”的提出刺激了学界开始反思“以西代中”的文论话语方式的话,那么曹顺庆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鼓与呼则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学界逐渐摆脱了对以法、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比较文学亦步亦趋的模仿,从而使当前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更加契合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实际情况。

早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比较文学界就已经出现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倡议和实践。关于这一话题,最为明确且具有宣言性质的表述莫过于在台湾长期任教的美国学者李达三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一文:“我们谨此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以期与比较文学中早已定于一尊的西方思想模式分庭抗礼。由于这些观念源自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有兴趣的学者。我们就将含有这些观念的学者统称为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17}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在上引李达三文章稍早的时候于《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言里,还首次将所谓“阐发法”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研究方法{18}。相较于台湾比较文学学界的理论主张与建构,曹顺庆的理论无疑更加深刻、完善,也更具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不满以及对东西方学术平等对话的诉求是台湾比较文学界提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最主要的动机,他们在奋力呼吁“西方国家必须再度朝向东方,如此一来,非西方国家方可以西方国家平等伙伴的身份,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上占据合法的地位”的同时,更多地在关注比较文学“外部”的“生存空间”与“话语权”,相对忽略了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比较文学“内部”学理上的合法性的阐述与说明,而只是指出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是对“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一种变通之道”,是对上述两个学派的取长补短、兼收并蓄{19}。毋庸讳言,对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成立的合理性或必要性做如此这般的解释,难免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与此相对,曹顺庆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跨越第三堵“墙”,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体系》等系列论文中则着力从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内部”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来论述分析成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关注并执著于各国影响关系”的法国学派与“树起无影响关系的跨国和跨学科的平行研究大旗”的美国学派,从根本来说“同属古希腊-罗马文化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化圈”,在“比较文学面临着一个跨文化的时代”的新情况下,从来“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化差异的挑战”的法、美两派的理论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由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冲突”有切身体会的中国学者提出并组成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20}。在回顾比较文学百年发展史的基础上,曹顺庆既切中肯綮地指出了法、美两派的理论缺陷,又贴切指出中国比较文学面临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学术特点,所以,这样的论述以其深刻的学理性而显得更为独到深刻、更具学术上的说服力。 其次,台湾学界将“阐发法”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研究方法,在这批学者看来,“阐发法”具体是指“受西方文学训练的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古典或近代文学”的时候“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其根本目的在于“开发中国文学的宝藏”,是“一种新的研究途径”{21}。这种“阐发法”无疑非常明显地存在着过分强调西方理论普适性的缺陷,仍是“以西释中”“以西代中”思维下的产物,将其作为“中国学派”的特色与研究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除此之外,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早期倡导者们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方法论体系的探讨难以称得上充分与系统,即使是倡导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最力者的李达三也不得不承认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迄今仍在建立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规模”,而他的宣言性质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一文只是“一种揭橥目标与方针、属于意识形态的临时声明”{22}。而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体系初探》一文既吸收台湾早期倡导者论述中的合理成分,如对于叶维廉的“文化模子”论的述评与发挥;又梳理了大陆比较文学的研究经验,如引述陈、刘象愚的“双向阐发”用以纠正“阐发法”的缺陷与偏见。曹顺庆不但从纷乱的方法论提议中整合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五种基本研究方法――跨文化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中西沟通的对话法、整合与建构法,还精当地将“跨文化研究”概括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生命泉源、立身之本、优势之所在,是中国学派区别于法、美学派的最基本的理论特征”,并以此统摄上述五种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完备体系,诚如古添洪在《中国派与台湾比较文学的当前走向》一文中评价的那样:“(曹顺庆的这篇论文)最为体大思精,可谓已综合了台湾与大陆两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策略与指归,实可作为‘中国学派’在大陆再出发与实践的蓝图。”{23}

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中国大陆学者也纷纷就“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少学者对于“中国学派”的提法是赞成且期待的,如杨周翰先生就认为“不妨根据需要和可能做一个设想”,又善意提醒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们“同时也必须通过足够的实践”,“中国学派”才能实现“水到渠成”{24};也对此有提出质疑和否定的学者,如严绍T先生指出“研究刚刚起步,便匆匆地来树中国学派的旗帜。这些做法都误导中国研究者……堕入所谓‘学派’的空洞概念之中”,而当今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大可不必为自己树‘学派’,而应该把主要精力运用到切切实实的研究之中”{25}。相较于上述学者,曹顺庆对“中国学派”的提倡无疑更为积极,态度更为鲜明,姿态也更为主动。这种热心的鼓与呼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理解与支持,他们认为曹顺庆的文章“无疑宣告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走向成熟”{26},并且还“表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已经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理论上的制高点”{27}。 然而,反对的声音亦有不少。王向远教授在《“阐发法”与“中国学派”――文字虚构与理论泡沫》{28}一文中的观点就极具代表性:“跨文化研究”不能作为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因为“谁都知道,比较文学研究――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本质上都是‘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跨越东西异质文化”亦不能作为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理由是“任何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质的规定性,相比之下都可以说是‘异质’的”“西方诸文化之间的差异、东方诸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比东方和西方的差异还要大”。而将“阐发法”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理论大厦的第一根支柱”(曹顺庆语)的做法,在王向远教授看来也是不合理的,因为“阐发法”虽然“与比较文学有重合和交叉,甚至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比较文学的边缘地带”,但是“它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更不能把它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特征”。至于曹顺庆总结的中国学派的另外四种方法――异同比较法、模子寻根法、对话法、整合建构法,王向远同样持否定态度,因为这些方法“实际上是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比较文学研究都可能,也应该通用的方法,而不是中国学派独有的方法”。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王向远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和建议:“‘学派’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如果急于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制订什么‘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这就不免带有相当大的虚拟性,其理论价值也大打折扣。”

这些批评“中国学派”的声音不乏合理性与深刻性,但其中有不少探讨和商榷是在误解或误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如由于在汉语语境下“文化”一词的使用范围过于宽泛、种类也过于繁多,许多学者对于曹顺庆所言的“跨文化”或“跨异质文化”的误解就源于此,上引王向远的若干观点即是一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曹顺庆借助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这一理论资源,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重新表述为更符合其本意的“跨文明研究”,因为“文明是文化差异的最大包容点”{29},希求以此减少歧义与误解。另外,曹顺庆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中国”加“学派”这样的词语组合极易引人联想起“民族主义”与“宗派主义”的这一事实,随后又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的三阶段理论,将比较文学在中国称之为比较文学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有意淡化了“国别”与“派系”的色彩,并坦然承认“比较文学在亚洲也并非只有中国才有,印度、日本、韩国、伊朗等国家也都有比较文学研究,都有可能创立自己的学派理论”,认为“中国学派”的提出并非是为了国别或面子的意气之争,学界将着眼点应放在推动研究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上来{30}。从上述这些调整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曹顺庆作为学者所具有的勇于自省的可贵气度,同时也能看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探讨与构建至今仍存有不小发展与改善的空间。

三、变异学的提出及其意义与价值

自2005年曹顺庆在《比较文学学》中首次将“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范畴以来,就引发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例如,杨挛叭衔:“从学科建构角度讲,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提出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基本观念从‘求同’到‘存异’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对于中西文论的‘异质性’及其传播、阐释中产生的‘变异性’认识,不仅是中国文论界,而且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论题。”{31}又如,王向远在其简洁精当的《比较文学系谱学》一书中将“比较文学变异学”作为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收获与贡献之一,并指出:“曹顺庆的‘文学变异学’,除了强调研究中的‘变异’的角度之外,还是一个比较文学中的整合性概念,他试图以这样的概念,超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的表述模式,将比较文学中与‘变异’现象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领域统驭、整合起来。”{32}还有论者对曹顺庆的“变异学”与赛义德的“理论旅行”进行了有益的对照与探讨{33}。2013年,曹顺庆以英文对变异学进行了系统论述,随后交由世界著名的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以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为题出版{34},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佛克玛(Douwe Fokkema)还亲自为此书撰写了序言,这说明,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界最为优秀的成果之一,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理论开始走出国门,并逐渐产生世界性影响。由此观之,曹顺庆本人对于变异学之价值的估测和判断――“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是相当准确且到位的。从《中西比较诗学》的出版到“失语症”命题的提出,再至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提倡,最后到“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突破与创新,曹顺庆的若干倾向与追求是始终贯彻并体现在其学术“路径”之中的。 其一,曹顺庆在其多年的治学生涯中始终是一位坚持文化多元立场的民族主义者。早在学术生涯的初期,曹顺庆就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自信与自豪,如他在《“物感说”与“模仿说”――中西美学思想研究札记》中指出:“通过比较,我们更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物感说’在美学理论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地位,完全可以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相并列,它应当而且也完全可以在世界美学宝库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35}在另一篇早期的文章中,他更是表示:“我们不应一味去崇拜西方现代派文艺。……中国的文学艺术应在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兼收并蓄,才能以其独具的色彩与世界文艺争奇斗艳。”{36}这样激烈的措辞与表达在今天看来不免稚嫩生硬,这样的态度固然和曹顺庆由古典文学入比较诗学的身份置换有关,但潜在于背后的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学者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当以如是立场出发对中国文学研究现状进行审视时,曹顺庆自然会对文论界“以西代中”的“失语”现状产生不满并提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诉求。而当他将眼光收回至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时,因不满对于法、美学派的亦步亦趋,所以呼吁号召进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设;因不满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失语”,所以基于深刻的学理性提出了变异学,并尝试以英语进行学术写作,希求让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上“发声”,乃至与他者展开平等的“对话”,从而实现“和而不同”“杂语共生”。

其二,曹顺庆在其多年的治学生涯中始终极其关注和重视对“异质性”的研究与阐释。曹顺庆对于“异质性”的关注是民族主义立场的自然延伸,因为民族主义的立场和反普遍主义、反西方中心主义紧密相连,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珍视,推己及人之后,必然走向对存在着的每一个“异质”的尊重和敬畏。关于这点,也可以从曹顺庆早期的学术论述中发现:“比较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探索相同或相异现象之中的深层意蕴,发现人类共同的‘诗心’,寻求各民族对世界文论的独特贡献,更重要的是从这种共同的‘诗心’和‘独特贡献’中去发现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以建立一种更新、更科学、更完善的文艺理论体系。”{37}倘若对上述引文作一简要的语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曹顺庆在强调共同“诗心”的同时,也辩证地关注了属于“异”的“独特贡献”。这种对于“异”的强调与关注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构建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提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由于对于法、美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都缺少对于东方文化的关注、且同处于西方文化圈之内的发现,因而提炼出“跨(异质)文化研究”以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由于对法、美学派分别以同源性、类同性为可比性之基础而缺乏对“异”关注的认识,因而分别以变异性、异质性弥补法、美学派研究中的可比性的漏洞,将“异”提升到了学科理论的高度,从而解决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存在的重叠和混乱的问题,实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可以说,比较文学变异学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和曹顺庆一贯以来的学术立场、倾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无疑也将促使学界重新检视治学动机中的民族主义与世界情怀之间的相互关系。

杨明照先生在为《中西比较诗学》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提倡比较研究法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建立我们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而中国学界在这一过程中“正确的态度还是应该立足于我,兼收并蓄;结合中国文学实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8}――这即是对曹顺庆的鞭策和激励,也是对中国学界的发展建议。在简要回顾曹顺庆的治学生涯之后,当我们再次重温杨老先生的这些话时,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老一辈学人所具有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而叹服,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曹顺庆一直以来正是笃定地沿着这一“扎根本土,会通中西”的思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脚踏实地垦拓,逐步实现了个人在学术研究上甘美的丰收。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多年,曹顺庆以其厚重的国学积淀、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投身于新时期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历次反思与争鸣当中,坚持不懈地为“激活”中国古典文学在当代的生命力而鼓与呼,身体力行地推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构建与完善。他的学术研究不仅对中国比较文学30多年的发展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还对这一时期整个学界的学术生态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虽已过了耳顺之年,但曹顺庆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教学与科研的最前线,孜孜不倦地著述、育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样一位对民族文化充满热忱、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富有学术创新精神的学者定会在未来给学界带来更多、更优秀的学术批评与理论构建的成果。

注释:

{1}{37}{38}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2}黄浩:《文学失语症》,《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3}{6}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4}程勇:《对九十年代古代文论研究反思的检视》,《江淮论坛》2001年第3期。

{5}曹顺庆、郭明洁:《话语权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12}曹顺庆、谭佳:《重建中国文论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8}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页。

{9}曹顺庆、李泉:《为什么中国人读不懂中国文论?――从黄侃先生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谈起》,《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10}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11}李怡:《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

{13}参见《当代中国文论的创新路径》(《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7辑)、《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收录现当代人所著古体诗词的批判》(《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8期)、《残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四川师范大学大学报》2013年第6期)、《重谈“重写中国文学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等文章。 {14}曹顺庆:《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15}{20}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1期。

{16}{30}曹顺庆:《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7}{19}{22}李达三:《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中外文学》1977年第6卷第5期。

{18}{21}古添洪、陈慧桦:《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2页。

{23}古添洪:《中国学派与台湾比较文学的当前走向》,见黄维拧⒉芩城毂啵骸吨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24}杨周翰:《镜子和七巧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25}严绍T:《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实证”的方法问题》,《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

{26}刘献彪:《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比较文学跨世纪发展》,《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辑。

{27}代迅:《世纪回眸:中国学派的由来和发展》,《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辑。

{28}王向远:《“阐发研究”与“中国学派”――文字虚构与理论泡沫》,《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1期。

{29}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跨越性”特征与“变异学”的提出》,《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3辑。

{31}杨挛埃骸豆劾蕉索源,反本而弥新――曹顺庆文学理论研究述评》,《东方丛刊》2009年第3辑。

{32}王向远:《比较文学系谱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238页。

{33}吴兴明:《“理论旅行”与“变异学”――对一个研究领域之立场或视角的考察》,《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

{34}CAO, Shun qing: 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rlin &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2013.

{35}曹顺庆:《“物感说”与“模仿说”――中西美学思想研究札记》,《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36}曹顺庆:《论西方现代派文艺表现说与中国古代文艺表现说》,《文艺研究》1984年第8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扎蝴蝶结的气生根
发布时间:2023-03-29
在没有见到大画家苏哲明前,我自我感觉超好。 一个26岁的中学美术老师,接连三年在市书画展上荣获第一名,画作还频频亮相省里的画展,隔三差五总有人殷勤求画,这一切让我感觉自己是一只马上就要飞入青云的小鸟,喜悦常常充盈着我的......
扎根华山 建功索道
发布时间:2023-07-19
提起这个在全国索道业内数一数二的大型项目,不能不提起其财务的“当家人”。张永红同志,目前担任陕旅集团麾下陕西太华旅游索道公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财会工作二十多年,经历了财务会计工作由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到成为企......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1)
发布时间:2023-05-08
我最近把莫扎特的书信重新读了一遍,那是由亨利·特·居仲先生译成法文,而所有的图书馆都应该置备的:那些信不但对艺术家极有价值,并且对大众都有裨益。你一朝念过以后,莫扎特就能成为你终生的朋友;你痛苦的时候,莫扎特那张亲切的脸......
会通中西的尝试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要〕 刘永济先生的《文学论》是其在明德中学的文学课的讲义,体现古代文论现代性转化的客观需要,符合了当时学科教学之需。其对于碰撞交流中的中西文化采取积极应对的方法,既不盲目排外而固步自封,也不全盘西化而失掉了传统,用......
谈扎根人民弦韵永存
发布时间:2016-12-23
著名民族音乐家闵惠芬先生在业界与民间影响半个世纪,如此长时间地被欣赏、被学习,几达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境界,关键在于其音乐作品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符合广大人民大众的审美,具有鲜明的人民性。2015 年10 月......
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3-07-09
一、完成了遵义会议未能完成的既定议程,对实现第一次历史性转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遵义会议在危机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我们在充分认识到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寻找中国文化的乡土社会之根
发布时间:2023-01-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与历史学便开始出现合流的发展趋势。前者主要强调人类学研究中的历史学视野,后者则突出历史学研究中的人类学视野。而无论人类学或历史学,二者均有必要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形成多元开放的方法论自觉心态,......
根植本土的融合才有未来
发布时间:2022-10-29
记者:湖南经视的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皓峰:经视的历史影响力、人才储备和今年的布局定位,对今后收视率提升和创收有积极作用。从自制内容来看,经视有很多自产的新闻、综艺节目、自制剧、直播、大型活动、栏目剧、各类专题片......
扎西的菜园子
发布时间:2022-11-20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老马是省农科院的技术员,来到日喀则地区后,在农业局当技术顾问,种菜是行家里手。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什......
扎根农广基层 传播农业科技
发布时间:2023-01-02
在津沽大地农业科技教育战线上,有一位常年深耕书香,立足广袤田野,为农民教育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人,他就是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津南区分校校长张立岐。20年来,他扎根基层,服务农民,走乡镇、入村户、进田间、送科技,足迹遍......
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3-06-28
这次全省文学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座谈会,是经过省委宣传部领导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贯彻中宣部等五部门全国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哥本哈根会议的实质
发布时间:2023-02-17
或许意识形态、伦理和信念的改变才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根本。与成熟的生态系统原理类似,调整能源消耗应实现 人类与生态价值的一致,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合作而非扩张的社会 哥本哈根口水战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焦点集中在最大......
张士英:扎根农村发挥余热 等
发布时间:2022-12-14
张士英:扎根农村发挥余热 张士英是河北省人大机关离休干部,已是82岁高龄。2000年,已经离休的张士英成为了“东留善固村顾问”。平时张士英与老伴长期居住在石家庄,13年来,他先后驻村84次,840多天,不驻村时就通过电话、书信与......
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扎好“根”
发布时间:2023-02-05
黄小的校园是孩子们的学园、乐园、花园。校园中处处体现出育人环境的自然与和谐,环境设计突出体现了温馨和教化。它像一本无声的立体教科书,又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潜移默化地陶冶着置身其中的师生们。 让学生乐学成长是学校办学之......
扎西的诗 2014年2期
发布时间:2022-10-30
读曼德尔施塔姆随笔选 当我翻开那一页,看到两张照片, 年轻的曼德尔施塔姆和 年老的曼德尔施塔姆, 是两个人,有一个在崩溃边缘, 将在流放中神秘死亡。 他在给科・伊・丘科夫斯基的信中说: “你能借给我一点钱吗?” ......
谈谈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1-10
一、导言 扎根理论是一种常用而有影响力的定性研究方法,在搜集数据资料、确定核心概念、探寻社会现象间关系、建构理论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且流程清晰、步骤明确,可操作性强,具有规范性与科学性。 国外公共管理研究( 如政策分析、......
王劲峰:中国在哥本哈根会出什么牌 ?
发布时间:2022-12-19
从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国际社会就开始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努力。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环境峰会,把这种努力推向了最高峰,促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称UNFCCC,即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
民粹主义激荡西方社会之根源
发布时间:2023-01-24
民粹主义激荡西方社会之根源 www.LWlm.CoM观点与主张: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需要离开精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上。其具有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
西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及其伦理困境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西部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其本土化面临着一些伦理困境,制约其发展,探索西部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的伦理困境非常必要。 【关键......
扎根基层善理财 情系医院建章制
发布时间:2022-11-03
个人简介 伍大春,高级经济师,现为广东省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总会计师,党委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财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医疗服务成本与价格专业委员会......
皖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2023-02-11
摘要:皖西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徽省境内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创立及发展不仅在安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西方文化寻根
发布时间:2022-10-02
文化寻根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 现代 性的普遍反应。在过去的20世纪,西方文化寻根 发展 成为波及范围最广泛的思想运动和民间文化复兴运动,在 理论 上也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的思想成果,其中以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成就最为卓著。然而,由......
山西省曲沃联社扎实开展“六权治本”专项活动
发布时间:2023-01-10
近日,曲沃联社扎实落实“学习讨论落实”专项活动,认真学习习近平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王儒林书记在全省动员大会提出的“六权治本”具体要求,并结合联社具体工作实际,采取“六个完善”的具体措施落实“六权治本”工作,......
土地私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发布时间:2023-05-26
" 摘要: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增长,所以社会总会达到人口饱和状态并陷于停滞。裴小林认为,必须用“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完善马尔萨斯模型的基础。李嘉图认为,西欧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结构转换”的“充分必要条件......
李光耀:西方眼中的“中国通”,中国眼中的“西方通”
发布时间:2023-03-16
编辑。李光耀:西方眼中的“中国通”,中国眼中的“西方通” 20011年5月,李光耀“退休”了,这位自新加坡自治那一天起便不间断出任内阁职务的87岁老人,如今终于“全退”了。 然而李光耀并没有远离人们的视线:东方或西方寻章摘句,试图......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与中国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2-11-25
在去年底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根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温家宝总理出席领导人会议并与有关方面合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始终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
学校德育当扎根于学生学习生活
发布时间:2023-02-19
学校德育当扎根于学生学习生活 :您当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作的博士论文《学生学习生活研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引进教育研究的视野,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生活质量问题,引起学术界较大反响。请问您当时确立了“学生学习生活研究”这一主题,......
扎根电力献赤城 朴实无华写春秋
发布时间:2023-02-13
说起井师傅,十二师一○四团的老人小孩都很熟悉,谁家的电表坏了、电线短路了、电器坏了都会想到井师傅。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凭着一股钻劲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先后发明了瓷瓶固定卡、拉线包箍、地锚拉杆冷握器、放线盘等施工用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公司节约数万元的资金,他带领的水电部每年为公司创造利润都在200万元以上,为团场的“三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井建新,今年53岁,现担任西.........
哥本哈根的下一步会怎么走
发布时间:2013-12-18
可以预测,未来50年里,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主题将贯穿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如何开展减排的机制上,各国有了一定的共识和成果——从气候议题的高度复杂性来看,任何进展和变化,即使很小,都可能具有深远影响。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刚......
试述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3-02-10
【摘要】本文首先讲述了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最后介绍了解决交通拥堵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车辆的增多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一种普......
关于从诉诸宏大理论到扎根具体背景
发布时间:2022-08-03
"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科学主义 生态主义 教学情境 论文摘要 科学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通常诉诸宏大理论,忽视具体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与教师、儿童的个性特征,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种种困境。生态主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强调......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不同文化圈、地区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这其中,西风东渐无疑处于主导地位,西方主流节日在当下迅速地融入我国的民众生活。对此国内的反映不一,有坚决抵触,有热心拥护,有巧为利用,更多的表现为......
以“四个融入”推进群众工作扎根基层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 要 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开展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好群众工作清晰了方向,丰富了途径。针对当前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
扎根传统文化智慧 清澈生命价值之源
发布时间:2023-01-27
扎根传统文化智慧 清澈生命价值之源 一、生命教育的迫切性:生命状况危机重重 人类对生命的关注是建立在对死亡的恐惧上。当今世界风云万变、国际国内局势复杂,人们在对战争苦难的反思中在权衡利益中努力地维护着互利双赢的和平共存。......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启动
发布时间:2015-07-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郭庚茂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根据上级精神,洛阳市文联迅速启动了“深......
中西美学会通与对话的个案研究(1)
发布时间:2023-04-08
一、庄子美学自然观述略 中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自然审美意识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追根溯源,这种自然审美观源于庄子,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司马迁在《史......
扎根大凉山21年 “数据王”甘当“飞天”护航人
发布时间:2015-09-16
一年春节刚过,某系统研发任务进入攻关阶段,车著明却患上严重的甲型副伤寒,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满脑子想的是工作,他要求家人把笔记本电脑送到医院,把病房当做了临时办公室,每次输液他都对护士说:“请扎我的左手,右手还要握鼠......
劳动:实现中国梦的根本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后又在不同场合中,用不同的内涵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他强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本土文化与“文明社会”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西方文明由于对土著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摧毁正引导世界走向终极毁灭,因此需要反思所谓“文明”及其价值。透过充满进化论色彩地认识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这种“文明”的历史不过是胜利者的历史和城市文明的历史,以对大自然的异化为......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中国社会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之路却远未停止。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政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本土性社会工作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关系,警惕“社工万能”的意识。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
建立农村土地市场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
发布时间:2022-11-18
" 内容提要: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至。如果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通过地价评估、低价出让、依法颁证、合法交易等步骤逐步建立和培育农村土地市场,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不仅将从根......
蓟县农广校:扎根农村 致力农业 情系农民
发布时间:2023-03-22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蓟县分校成立于1981年,是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多职能于一体的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学校。蓟县农广校长期致力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扎根农村,不断奋进,逐步发展......
中医养生四条根本准则
发布时间:2023-05-26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的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从而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认为,养生重在保养精、气、神,未......
智能交通技术本土化问题讨论
发布时间:2022-10-11
摘要:随着各国 交通 事业的飞速 发展 ,道路越修越长,车辆越来越多,同时交通面临的 问题 也越来越严重。智能交通技术是这些交通问题的新兴边缘学科解决方案,它起源于美国, 目前 正在各国得到发展。智能交通技术的 研究 内容 与......
西安北客站管委会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
发布时间:2022-07-24
近几年,我国加速对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化布局与建设,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构建,铁路门户枢纽地区迎来了新的建设高潮,它是城市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连接点,是人们开启对一个城市认知的形象窗口,更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组......
“三个代表”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发布时间:2022-10-23
【原文出处】贵阳市委党校学报【原刊期号】200301【原刊页号】3~7【分 类 号】B1【分 类 名】哲学原理【复印期号】200307【 标 题】“三个代表”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历史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三个代表”【 作 者】邓永昌【......
从莫扎特的书信中看莫扎特
发布时间:2022-11-05
毕业论文 我最近把莫扎特的书信重新读了1遍,那是由亨利�特�居仲先生译成法文,而所有的图书馆都应该置备的:那些信不但对艺术家极有价值,并且对大众都有裨益。你1朝念过以后,莫扎特就能成为你终生的朋友;你痛苦的时......
决胜根本之策
发布时间:2022-12-11
“打赢”、“攻坚”、“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脱贫《决定》的标题用词。这些高强度“战争用语”彰示着高度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决定》正文同样坚定指出: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年多来各地的“超常规”行动和“过硬”措施,对此作了初步注解。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必须决胜它。扶贫脱贫,包括“产业发展脱贫一批”在内的“八个一批”多途径都非常重要,但最终都.........
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
发布时间:2013-12-18
2009年12月7日,19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以及第5次《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缔约方会议。代表们将在12天的时间内,探寻未来应对气候变......
《泰西新史揽要》史传会通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3
关键词: 《泰西新史揽要》;翻译会通;史传诗学会通 摘要: 《泰西新史揽要》以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会通“冷静无私”的西史、以强调“知人得时”的历史叙事会通客观叙事、以中国史传的文笔会通西史写实的史笔。该译作在以中史会通西史......
从哥本哈根会议看国际气候政治博弈
发布时间:2013-12-18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15)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CMP5)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全球193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政府首脑参加了这个重要的国际峰会。会议对《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于2......
试论创新的根本
发布时间:2022-07-23
" 摘 要 认识的创新是创新过程的根本,这与创新是“实践的事情”并不矛盾。深入挖掘人的认识能力、“能动的反映”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是深入探讨树立和培养全民族全面创新意识之必需。关键词 创新意识 认识 能动的反映1 创新的定义 近些......
从文学名著看西方语言文化的中国本土化倾向
发布时间:2023-02-01
文学名著一直是我们整个人类的财富,而西方文化的影响,伴随着文学名著的到来,也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着中国本土化的倾向,这也是文化的冲突后融合,并以此带动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一、西方语言文化的国别变体研究 在......
为师之道,爱是根本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 要:教师,是学生走向社会,通往科学宝库的引路人,传播文明,塑造人格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有人说,教师好像是海上的灯塔,百花园里的园丁,人生道路上引人向上的人梯。崇高的职业,光荣的使命,迫使我们教师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关于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由于社会需求主体和内容的多样性.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是动态性地满足社会各种需求,因此建立新型的职业教育观就显得非常必要。 【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教......
老西安 皇城根旧事·宋群
发布时间:2022-12-08
1989年,西安西门里北马道巷。马道,旧时是供军队走马之用。清代乡试,各县武生来西安赶考,常聚集在这里骑马、射箭、举石、盘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安整修城墙,种树植草,加装围栏,建成环城公园。在公园里放羊,当然是不允许的。......
回归根本创新求变
发布时间:2023-03-23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博物馆无疑应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历史类博物馆首先需要在藏品与观众的权衡中回归社会教育的核心功能。同时,博物馆自身文化建O的加强、传统陈展方式的更新、生态理念的引进和避免过度艺术化等,皆为历史类博物馆在现当代转向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关键词]历史类博物馆;当代转向;社会教育[中图分类号]G2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7).........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定位差异化的扎根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旅游日益融入中国普通民众生活,住宿业发展迅速,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离职率困扰着酒店管理实践。以在酒店实习的该专业学生为研究样本,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详细采集数据,并对其逐级分类编码,在理论饱和的状态下完成理论抽样。研究认为,在同样条件下,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易离职。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可以从学生专业选择、学校人才培养、酒店.........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
发布时间:2023-03-17
近日来,围绕着求是网刊发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和袁贵仁同志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引起的广泛讨论,意义重大。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仅......
读费孝通与《乡土中国》(1)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化自觉引 言 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这些学界前辈毕路蓝缕,在曲折艰难中将社会学研究推向了发展的繁荣时期......
探索社会风险提炼本土理论
发布时间:2015-08-19
中国社会矛盾冲突最终以群体性事件形式表现出来,如何解释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制?朱力教授的《走出社会矛盾冲突的漩涡――我国重大社会性突发事件及其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做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将社会矛盾冲......
哥本哈根对世界和中国的教训
发布时间:2022-12-01
为期12天的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尽管作了“加时赛”,会期比原计划延长了半天左右,但哥本哈根仍难以逃过像多哈世贸谈判一样的“惨败”命运,最后大会在一份没有约束力的声明下,草草收场。这样的“黯然”落幕,使人类失去了一次通力合作共......
对史铁生人本困境中“根”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寻根小说”与“先锋小说”思潮几乎同时兴起。而史铁生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注意。相比“寻根小说”在文化中挖掘文学的“根”的含义,史铁生认为文学的“根”是深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
论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04
1887年,现代行政学鼻祖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发表了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学之研究》,他将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行政学与美国本土特色相结合,借鉴法国和德国行政学的长处,将欧洲大陆的行政学本土化,使之具有美国的观念、语......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发布时间:2013-12-17
蕴含在宪法规范中的价值,并非是什幺神秘的东西。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观点来看,它既不是一种先验的存在,也不是像近代古典自然法论者所说的那样凝结了所谓永恒不变的普适内容。它是一定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政治统治状况所决定......
[访谈]转型发展是山西的根本出路-综合新能源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5
和谁对话? 张复明,1963年9月生,山西省介休人,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经济学科评审组专家。曾长期......
『国际观察』 中国和西方文化劣根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2-12-25
很多年前,大概是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本书和一部电视剧在当时比较流行,书的名字叫《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是台湾的柏杨,电视剧叫做《河殇》,剧本是苏小康写的。所宣扬的思想大同小异,总的来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比做污秽的"酱缸"......
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
发布时间:2023-06-27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是大学应该坚持的最基本的办学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
浅析改土归流对鄂西土家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1-12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发,改土归流对鄂西土家族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土家族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发展。事实上,流......
浅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发布时间:2022-11-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个重大论断是对新中国成立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6年以来法治建设......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18
(2)自由与平等:“自由”乃今日所谓的“人权”或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近代经典形态,其中包括人身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以及经济的自由,即所谓的近代宪法中的“三大自由”,其中又以经济自由、尤其是财产权为其整个自由概念的硬核;[44]而......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发布时间:2023-03-15
一、20世纪我国宪法学的主要盲点 鸟瞰式地观察20世纪我国宪法学的学术状况,尤其是全面透析其所活用的根本方法,乃当属于所谓“宪法学学”的课题。也许是受到面临世纪之交人们可能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愫以及展望未来、一举刷新之类豪情的诱......
中西方跨文化音乐之通补
发布时间:2022-07-22
中西方跨文化音乐之通补 中西方不同价值观造就彼此音乐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呈现出诸多不同点。以下笔者将详细地分析中西方音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 二者的相同点: 1.1 民间音乐之社会实用性:http://www.LW......
社会工作“案主自决”原则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01
我国社会工作还在发展时期,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同时,不仅要有意识拓展专业理论和方法的中国化,还要自觉推进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本土化。“案主自决”原则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项核心原则,体现着社会工作的精神特质。“案主自决”的本土......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10
作者:唐晓英 精华 郑克岭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 论文摘要: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不仅界定了社会工作本身的目标和意义,同时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探讨
发布时间:2016-03-03
【摘 要】分析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的现状,结合嘹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提出本土民族音乐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本土民族音乐 高师 声乐教学 嘹歌 一、广西本土民族音乐现状分析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09
没有意识到事实与价值的紧张关系,这可能是肇源于我国现行宪法规范中某种语言模式的暗示;反之,或许诚如“鸡在先还是蛋在先”这一辩题所隐示的那样,也正是因为对事实与价值之紧张关系的无意识,才会促成了这种规范的语言模式。该模式的......
诵读——语文教学之根本
发布时间:2022-11-02
" 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朗读能力太差,一个班级能把一篇课文流畅的读完的同学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的讲,却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琅琅的诵读之声。我认为:......
关于梁启超对西方新闻观念的本土化解读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梁启超;西方新闻观念;解读 论文摘要:梁启超对西方新闻观念解读的本土化特征集中体现在他的新闻自由观、报刊功能观、受众观方面。这种本土化解读与梁启超的调和主义中西文化观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分不开。 ......
汽车化导向交通对土地利用影响成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8
摘要:本文通过我国机动化背景的 分析 ,指出我国城市 交通 正处于转型时期,应加强小汽车交通对城市 影响 的分析,深入 研究 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成本,为我国城市交通政策和空间增长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机动化 影响......
通化音乐师范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29
音乐师范教育为音乐基础教育提供着师资保障。音乐师范院校如何更好地实施其发展战略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从音乐师范院校的角度看,在学生的培养方向上普遍存在重技术,轻能力;重理论,轻文化;重讲授,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归根结底,这是......
湘西苗族扎染的艺术特点及其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8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湘西苗族扎染的历史背景、工艺制作、艺术特点以及发展现状。旨在深入挖掘湘西扎染的独特艺术魅力,为扎染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湘西 苗族扎染 艺术特点 传统 扎染是我国非常古老的......
分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发布时间:2023-01-18
分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分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分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更多......
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西著东译与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5
"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就是把适用于市场选择的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非市场选择;制度分析(Institutional Analysis)则着眼于人类选择的制度基础,包括市场选择和非市场选择。这两个传统有一定的区别,但其价值、方法和所探讨的问题在很......
材料流成本会计理论及在稀土企业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8-28
摘 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较少生产过程中材料损失,提高企业材料利用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现代企业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材料流成本会计(MFCA)是通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流入以及正负产品的产出,核算企业在生产......
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发布时间:2023-02-18
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析“中西合璧”要用中国文化底蕴作为自己的根基 精 品 源自......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3-02-13
" 【内容提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提供了一些认识的原则和方法,而没有作出具体的阐述;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会......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取向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0
【摘 要】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融入社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如何在基层供电企业扎根探索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含义,阐述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五统一”的内容,通过对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基层企业扎根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促使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在基层电力企业扎......
国企薪酬问题根本出路
发布时间:2023-05-28
国企经理人超额薪酬的出现恰恰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证据,需要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也不可能通过简单限薪来加以解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在公司高管超额薪酬问题凸显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多次出台国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