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人性恶”与法治

“人性恶”与法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26 00:39:28
“人性恶”与法治
时间:2023-06-26 00:39:28     小编:

【内容提要】本文以形而上学的视角,探讨了对人性的不同判断可能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性恶”的理论前置与近代西方法治文明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出,我国的法治前景能否可瞻可欲,关键在于能否以历史为鉴,以先进为师,充分认识人性之恶,在制度安排,首先是政治架构的安排上以防恶为首要。【英文摘要】The paper in a metaphysical way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judgment,which is likely to have the relation with the political practice,especiall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the sin of humannature"and rule of law as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And it alsotells us that whether the key to rule of law comes true completelydepending on our studying the history as a mirror,and following theadvanced as an example.So,we ought to plan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case of guard against"the sin of human nature"firstly.【关 键 词】形而上/形而下/本体论/人性善/人性恶/人治/法治metaphysics/noumenon/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the sin of humannature/rule of law/rule of men【正 文】 近年来,学界关于法治问题的讨论虽日渐深入和广泛,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讨论涉及更多的仍是有关“法治”的概念、原则、历史以及制度方面的厘定和梳理,鲜有形而上层面的展开而略显不足。

为此,本文拟从这一视角探讨近现代法治文明与其背后关于人性的判断之间的关系,望为当下学界的讨论以及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补益。 众所周知,政治的本质是如何对待人。

因此,任何政治理论、学说和实践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关于人性的判断为基本出发点。然而,古往今来,有关人性的判断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善,或曰恶(注:事实上,人类对人之本性的判断远不止此二种,还有善恶皆有之人性观,如西汉末期的杨雄就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也即通常所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此外还有关于人性的既无所谓“善”又无所谓“恶”的其他判断,如“食、色,性也”。然而,本文将仅仅论及性善观和性恶观二种。

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这两种观念更具有形而上意义的根本性和统摄性,而其他判断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要么视经验层面人的各种本能为“人性”,要么系这两种观念的派生。),因而建基于其上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也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

纵观古今中外的政治、法律学说史、制度史,钟情于理想的人性,却屡屡事与愿违;而在对人性从根本上持悲观态度的性恶观基础上,却建立起了民主法治的宪政大厦。或许,人性恶的判断在形而上学的思想史中并非全貌甚至主流,然而历史却表明依凭于它的制度层面上的实践却是迄今为止人类政治实践中最为成功的一例。

这个中的奥妙到底何在?关于人性的不同判断与各自的政治法治实践这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首先从西方开始讨论。 一 我们知道,影响西方思想的源头,若按阶段大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二是基督教神学;三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四是启蒙时代的思想。

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家虽未断言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但从他们对知识、真理和正义的探讨中,我们无疑可以推测其人性观的倾向。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将善定义为知识、理性,以及对后人的教导:“智慧是唯一的善,而无知是唯一的恶”、“认识你们自己,从而承认你之所知微乎其微”等观点,我们可以推知,既然人生下来显然无知,只有在经过受教育和学习之后,才能获得“微乎其微”的知识,从而获得善,可见人生便就具有恶的根性。

两次去小亚细亚险些被卖为奴的经历,使得早年曾大力推崇“哲学王”的柏拉图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是靠不住的,即使是集智慧与德行于一身的哲学王的统治也难免演化为独裁的丑剧,从而极大地动摇了他对人性的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深处对“人性之恶”已有相当的警觉。

身为其弟子的亚里士多德进而声称“不敢对人类的本性提出过奢的要求”,则更是深刻地意识到人之为恶的能力,并指出:“正如当人完成为人的时候,人才是最好的动物一样,当脱离法律和裁决的时候,人就是最坏的动?铩!盵2]他还认为:“谁说应该由法律遂行其统治,这就有如说,惟独神祗和理智可以行使统治,至于谁说应该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据此提出了“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著名论断。这里,值得注意的不止是他对“一人之治”的否定,而是对“人性”的根本否定。

这为非人格的法律提升到“统治者”的地位确立了理论的逻辑前提,也开创了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思维模式。古希腊先哲对人性的这种警惕,也渗透到了古罗马的政治哲学与实践中。

它通过西塞罗“人服从自然理性”的逻辑梳理,法律在理论上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形象渐渐明朗。然而,我们仍然发现古希腊罗马的先哲们对人性的批判远未至达根本意义的形而上层面,尚带有较多的经验事实成份。

很显然,这种对人性的不彻底批判并不能必然地逻辑出“法律至上”的结论。只要对人性的判断还更多地停留在事实层面而未上升到形而上的价值高度,对人性的否定就不可能是根本的,法律也就实现不了对人的超越。

同样构成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源头的古希伯莱文明及其后来的基督教文明却因对人性的彻底批判,从而对法律地位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不夸张地说,没有古希伯莱文明及其后来的基督教文明,就没有今天西方的宪政与法治。

由于西方自古以来就具有世俗与宗教、人与神的二元对立的源远流长的宗教思想,故而对古典的性恶论获得本体论的提升影响至深。以希腊神话表达出来的宗教观念,若以世俗的眼光执拗地破解其义,可能是荒诞的,但若觉悟其象征意义,就会领略个中精巧的智慧。

这种思想的中心意思大概就是:神以其自己的形象造人,因此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基本的一点“灵明”,但这“灵明”却因人对神的叛离而沉落,由此黑暗势力在人世间伸展,造成人性与人世的堕落。这种对人性的双面认识,一方面,因人为神造而肯定其固有的尊严;而另一方面,则认为人人都具有与始具来的堕落趋势和罪恶的潜能。

这意味着,人虽可以得救,却永远不能变得象神那般完善。也就是说,在至高无上且完美无缺的神的面前,人的提升是有限的,而其堕落却是无限的。

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人制定的法律必须让位于神法的主张,正是这种宗教观念的生动表达。 这种对神的信仰被后来影响西方文化更为深远的基督教文明所承袭。

性恶论透过“原罪”说以及欧洲中世纪宗教文化的渗染成为了不争之说。按照基督教的“原罪”说,人人都生而有罪(注:参阅《圣经》:“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思的尽都是恶”。

)。为了获得自身灵魂的拯救,人必须向神忏悔,遵守神的戒律。

如果说神的莅临本身就是对人、人性的绝对否弃,那么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就是甄别人类行为(包括政治秩序)正义与否的最高尺度。因此,圣·奥古斯丁坚信,“世俗的政治秩序不可能是真正正义的秩序”。

他对人性的悲观在其所描述的“地上之城”里有充分展现:“自私统治着这个国度,各种自私自利的目的相互冲突,使它终将沦为罪恶的渊薮。”十三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其四种法(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的分类理论中进一步佐证了前三种“自在之法”高于人法的理由,并强调指出,在有关灵魂的拯救方面“人们应该服从宗教权力,然后再服从世俗权力”,因为世俗的政策法令“只能对外在行动作出判断”;而“只有作为神法制订者的上帝才能判断意志的内在活动”。

无疑,作为一个中世纪的神学家,阿奎那此论的前提仍是基于人性恶的假定。 近代的西方世界,伴随着理性主义的复归,人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得到一定的恢复。

但是,正如宗教改革并未改掉人们对上帝的信仰,而作为宗教理念不可或缺的性恶观在宗教改革以后的西方文化中依然被承袭下来,并深刻影响着近代以来的政治理论与实践。将西方法哲学从中世纪神学和教会的直接影响下解放出来的路德和加尔文,也都“信奉人的完全堕落”,并且认为,堕落的人“倘若不被管束,那么在凶暴残忍方面,他就会远胜过所有凶禽猛兽”。

十六世纪的另一个神学家胡克尔也认为:“除非假定人的劣根性比野兽好不了多少,并针对这种情况作出规定,以防范人们的外部行动,使他们不致妨碍所要组成社会的公共福利,除非法律做到这种地步,它们便不是完善的。”胡克尔的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洛克,他在其《政府论》一书中写到:“谁认为绝对的权力能纯洁人们的气质和纠正人性的劣根性,只要读一下当代或其他任何时代的历史,就会相信适得其反。

”而另一位为近代分权论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孟德斯鸠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尽管这些现实主义的思想家,未必言称上帝,甚至得出的结论也多为经?楣鄄斓慕峁恰八撬沙龇⒌牧⒊。

酥了茄扒蠼饩龅姆椒ㄋ姥耐揪叮济飨源谢浇涛拿鞯挠『邸盵11]。 基督教文明留给后世西方文化的遗产是多方面的,但人性恶的思想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应该说,迄今为止的政治哲学,无论是基于典型的宗教形而上学(如法国的雅克·马里旦)或是基于经验主义的实证观察(如霍布斯和那些被称为实用主义的美国思想家们),在支持民主与法治的理论上,都遗传了基督教文明的基因,对人性的缺陷怀有深刻的警惕。在《美国百科全书》对“民主”的词条解释中就有这样的评论:“对于民主的信心根本不以人性的善良为依据,……民主确实也作过不少愚蠢的决定。

但是,如果这类错误不被较为健全、较为见多识广的民主行动所纠正,而求助于独裁者或超凡的领袖时,往往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12]。 性恶论与法治的关系以及对法治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性恶论作为一种对人性的终极判断,断然否定了“完人”临世的可能性,这既拆除了指望“圣贤”或“哲学王”等好人救世的价值基础,并且为“法律的统治”确立了理论的逻辑前提。主张人治的哲学在解决政治权力的归属上往往都归结于拥有完善人格的统治者,这在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从柏拉图的理想政治“哲学王的国家”,到孔子的“圣王”政治,都同出一辙,骨子里透出的还是对人性的自信。这种理论上的一厢情愿和实践上的行不通,不仅被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而且也被后世的历史所证明。

贤明的君主总是可遇不可求,或许恩泽一时,但其英明只能是结果的公正,没有任何道义或程序的必然。更何况“皇恩浩荡”毕竟是一件稀罕的礼物,至于寥若晨星的“清官”,更无法刷新整个政治的颜色,他们总是被诗意的美化,仅成为一种期望的象征。

当然,性恶论对人治的釜底抽薪,还不仅是政治经验的。至少,西方的性恶论,是通过宗教的神与人的绝对分立展开的。

基督教不相信人在世间有体现至善的可能,因为,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堕落性,虽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神的恩宠,人可以得救,但却永远无法变得完美无缺。这份完美、至善,只有神才拥有,而人神之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人无完人。

可见,在形而上意义的“性恶论”基础上,人治无由生长。 其次,性恶论对人性的根本否定,与形而上学的“法”的提升,不仅拥有共同的哲学理念,而且二者在理论上的相互关照,为法治提供了必要的价值基础。

仅有对人性的否弃,而没有对法律的提升,或许可以否定人治,却并不能当然地推导出法治;否则就不能解释,同样基于性恶论,何以在西方发展出了“法治”,而在中国却强化了“人治”。这要归因于贯之西方文化始终的“自然法”理念。

即自古希腊以来人们对自然法的坚信,尤其是主张自然法作为不证自明的法与人定法的对应,以及对人定法的绝对的超越。在西方法律文化中,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法有不同的解说,或称为“正当理性”或“神的意志”,甚至有人对其存在的方式及意义抱有怀疑(如实证主义法学),然而一个可与上帝比肩、超越了人、负载正义且永恒存在的法的理念却始终伴随着西方法律文化的成长,构成了它最具品位的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自然法思想,以自然法与人定法相对应的二元对立观,通过自然法对人定法的批判,呼应了对人性根本否定的性恶论;同时,又通过自然法对人定法的超越,实现了法律自身的提升。这一切,都是法律成为“统治者”、法律拥有正义和获得“至高无上”地位所必须的价值基础和文化来源。

正因如此,在西方,法治有规模的建立是基于古典自然法学的兴盛,而后来的演化似乎又与自然法思想的兴衰共进退。以历史法学、功利法学以及实证主义法学为代表的反自然法学思潮的风行,“恶法亦法”的思想就被纳粹所利用。

“二战”以后,通过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重谈价值的自然法思潮再度复苏(如新自然法学、统一法理学等),使法治在当代获得了更有规模的发展与进步,以至在西方世界以外的地方也被逐渐接受。 最后,性恶论为政治社会确立权力制约机制的必要性和“法高于权”的关系提供质然的支持。

权力的结构及其分配始终是任何政治社会关注的焦点。大致而言,历史上解决权力问题的途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权力高度集中,并希望和相信执掌权力的人通过内在道德的培养,以完美的人格运用并净化权力;另一种则是分散权力,追求制度上的有效防范。

前者的人性依据是性善论,而后者的人性依据是性恶论。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秦王暴政,还是法国路易十四的君主专制、雅各宾专政,人类不堪回首的政治黑暗与腐败,都根源于“绝对的权力”。

为此,英国阿克顿勋爵的政治名言,才成为千古不朽的警句:“权力是腐败的,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13]在许多人看来,权力不过是个中性的东西,它的好坏对错,必须置于具体的环境才能作出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无道理。然而所有信仰自由主义的思想家们都对权力(尤其是绝对权力)抱有深刻的不信任,在他们看来,权力的产生和运行既然与人有关,而人性本身的“恶”就决定了权力可能具有无法消解的毒素。

对于权力,必须用缰绳缚住并加以有效的约束方不致祸害无辜。于是,政治思想史上“分权与制衡”的理性设计便登堂入室,权力正式归属于法律,法律不再是权力的婢女,而是权力存在的依据和运行的凭证,是防范权力洪水肆虐的堤坝。

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以及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实践盖源于上述的思路。人类走向民主与法治的第一个里程碑就是宪法,而当年起草人类法律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的美国人正是怀着对人性的深刻警惕进行创作的。

汉密尔顿就说过:“我们应该假定每个人都是会拆烂污的瘪三,他的每一个行为,除了私利,别无目的。”[14]而素有美国“宪法之父”之称的詹姆斯·麦迪逊也论证说:“政府之存在不就是人性的最好说明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天使,政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15] 二 如果说,西方的性恶论通过基督教教义进一步强化其本体论地位并成为其主流政治哲学建构的理论前提,从而开启出民主的与法治的文明成果,那么对人性相反的判断其结果又将是怎样的呢?回顾我们自己的历史或许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考虑到儒、法两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对大众的心态、思维模式以及政治安排、法律品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在人性观上的代表性,因此本部分将把视点主要集中于这两家的人性观及其所影响的政治实践上。

如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儒家圣人基本上都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其中尤以孟子的表述最为明确:“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6]孟子更具体定义善为仁义礼智四端,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7]早先的孔子虽未明确说过人性本善或本恶,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孔子对善的最重要的解释:“仁”却透露出人性本善的倾向。正因为如此,宋代王应麟在《三字经》开篇就将孔孟的人性观概括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后来,儒家学说虽历经两汉经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的变迁,然而儒家学者在“人性本善”的倾向上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愈益突出、鲜明。尽管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增加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说法,但天命之性本善却是根本。

所谓天命之性是“理”,“理则无有不善”[18],而气质之性则“一本而万殊”,以此补充孟子的“人性本善”的不够全面处,但“大体”却不变,如他所说:“孟子说性善,他只见得大本处,未说得气质之性细碎处”。[19]而明代大儒王阳明虽为心学家,但也认为“心也,性也,天也,一也”,“然心之本体,则性也。

”“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20]由此可知,孔孟之道的“人性本善”大致是贯穿了两千年来中国的思想史,并且这种观念已深入一般人的心理。

历代儒家对人性的这种基本判断,自然导致其在政治上主张人治。孔子在论治道时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1],“君子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论也不无道理。“成德”之君子,以德施政,自然会大受拥护。

可是,凡夫俗子真的都可以成为“成德”的君子吗?几乎儒家先贤都以为这绝无问题。孟子就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3],同时他还认为,人心有仁、义、礼、智诸善端,只要诚心修身,便可“成圣成仁”;而一俟“内圣”完成,则无往而不胜,“内圣”可致“外王”。

这种“内圣外王”的思想就成了当时以至后世历代儒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家经典《大学》对这一思想有进一步的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下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盵24]可见,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圣外王”或“修齐治平”,其基本的逻辑起点仍是“人性本善”的理念。

由于人有根本的善端,所以就能“内圣”,而要作到“内圣”,就要努力培养“善端”,即“修身”。在这里,“内圣”成为了目的,而“修身”则是必要的手段。

天下不太平,不因其他,只能是“内圣”未果,修德不到家。于是,一条“贤人政治”的线索变得清晰起来,“王权至上”的政治结构也就顺理成章、不可动摇了。

孔子为寻圣贤以挽救礼乐崩坏而奔走六国,虽大声疾呼,却无多少人理会,“惶惶如丧家之犬”。然而,文化大师的受挫不仅没有终结“贤人”政治的梦想,反倒使这种追求有了更多的悲壮意味。

尽管,在中国的政治史上,明君、贤主屈指可数,暴君、独夫比比皆是,太平盛世也远不及暗无天日来得痛快,然而,历代儒家圣贤仍然坚信只要为君者修身成德,人间治道便可实现。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政治史上,历代都不乏冒死进谏的儒士,试图说服君主。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6]。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7]。

《大学》中也有“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28]的教导。类似的话语在儒家的经典中随处可见。

从这里我们已能依稀感觉到,一个本来具有超越性的、合乎人本真性生存的道德哲学已经不自觉(抑或自觉)地转变成为君王政治统治服务的谋术和策略了。 事实上,汉武帝统一中国后,遂采纳儒士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式作为官方哲学被推上了正统一尊的地位。

从此以后,儒家的学说,就成为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人治社会的理论基础,成为了为专制政治辩护的最有利的工具。儒家思想的这种“极其遗憾的演变和沉落”,除了有历代统治者对其的利用因素以外,从根本上讲,不能不与儒家自身将其以性善为前提的道德哲学引入到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从而求得以王道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有关。

儒家性善论,既为政治上“王权至上”的权力绝对化提供了正当性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政治问题伦理化、道德化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的命运便岌岌可危。

首先,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是法律与权力的关系所决定的。至上的王权必然要求规则的从属,而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控制规则体系对权力的奴隶般的服从在世界史上都是罕有的。

这集中表现为法律的工具属性和地位卑下。在权力绝对化的社会里,法律与道德、宗教等一样都只能成为权力运行所倚凭的手段。

君主言出法随,法律的存废只在君主的一念之间,因而,其作用有限、地位低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刑法领域。

这意味着,用暴力维持政权的生存和社会的秩序不仅是法律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甚至是全部的任务。刑法的发达、刑罚的野蛮是人类文明最不堪回首的经历之一,它在多大程度上维持了权力的绝对地位,就在多大程度上伤害了法律自身。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刑的发达几乎到了等同于法的地步(注:值得说明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的思想或观念含义是多层面的,而并非简单到“法者,刑也”的地步。如《尹文子》说:“法有四呈: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衡是也。

”但在传统的法律实践中,无论法家或儒家都更强调法的后两个含义。而本文在此的评述,意不在观念而在法的事实作用或法的结果。

)。法律被挤压到狭窄的领域,成为维护“礼”所代表的道德伦常等级秩序的手段。

不言而喻,法律这样的作用范围,不仅反映也决定了其地位的卑下。在权力绝对化的社会中,法律永远只是权力的奴婢。

如果说,法治的建立需要法律在人文观念上具有根本上的提升的话,那么,在权力至上的社会里就只有望洋兴叹。 其次,权力绝对化,要求道德的配合。

在中国其系统化的表现是“礼”。事实上,“礼”不过是社会各种等级差异的理论术语,是人们政治等级(君臣、上下、贵贱)和生理等级(亲疏、长幼、男女)等的集合体。

在根本上乃是围绕家族伦常推衍出来的规范体系。基于人伦秩序,礼被赋予了神圣的渊源,然而其反映和维护的却是现实的权力结构。

礼对不平等的维护证明了权力的绝对地位,排挤了法律;而自西周以后,随着礼入于法、礼法合一,礼所代表的不平等便成为了法律的题中之义,法律不仅地位低下,而且价值也十分可怜,甚至卑微。由此,当法律已经没有、也不可能负载社会秩序必要的正义等崇高价值时,“法律的统治”自然无从谈起。

最后,权力的集中和绝对化,以及法律的卑微,必然导致权力的崇拜。法律卑微的结果,不仅导致规则体系中个别规则的畸形发展,而且还刺激了非规则调整的增多。

当一个人的正当要求不能指望通过合法渠道得到解决时,求助于权力的直接干预不仅快捷而且有效。这样的结果,一是法律的威信荡然无存,二是权力的迷信和崇拜不可避免。

权力既然如此重要,获得和保持权力便成为有利可图和荣耀的事业。中国历史上多少士人才子拥挤在仕途的窄路上,为功名利禄耗尽一生,求的是一朝金榜题名获得一官半职,从而光宗耀祖、鸡犬升天。

与对权力的崇拜形成对照的是法律职业者的地位:讼师与地痞相类。(注:关于中国历代对讼师的评价,读者可参见荀子对邓析、惠施等人的评价(《荀子·非十二子》),另可参阅汪辉祖:《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以及《学治臆说》。

)讼师的地位反映了法律地位,因而讼师的悲剧也就是法律的悲剧。在专制的威权下,人人自危,官僚大多变成见风使舵、阳奉阴违的奴才。

所谓的忠臣义士,也不外是表现一份愚忠,最终都不免心灰意懒,或纵情山水、或隐匿山林而独善其身,断然给后世留下绝望。很难说儒家的政治哲学是失败的,因为它曾经成功地支持了人治,并对中国社会的专制王权在两千多年的延续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它的确与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理念相去甚远。这一点,已经被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所证明。

如果说儒家的性善论不能在中国传统社会衍生出近代法治文明,那么中国古代的性恶论又如何呢?历史似乎也给予了答案。的确,中国古代的性恶论者(主要是儒家的荀况和法家)在人性观上与儒家的乐观主义颇不相同,他们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好利恶害,好逸恶劳皆是人之本性,人与人的关系只是金钱和利害关系,荀况就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注:《荀子·性恶》。

荀子论天,极力推开天道,注重人治;其论性则极力压倒天性,注重人为。他的天论是对庄子发的,性论则是对孟子发的。

孟子说人性是善的,荀子则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性恶论的大旨。

荀子之“性”和“伪”今人多有妄解,实际意思是:“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可见,性乃生就而成之义,伪乃人为之义。)。

他还认为,人的各种生理、心理的欲望与生俱来,因此一切“恶”性皆生而有之:“凡人有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29]荀况的性恶观深深的影响了历代的法家。

正因为他们对人性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因此,他们主张君主对臣民应该象牧人对牲畜一样,用鞭子和草料相“牧”。荀况的学生韩非(也是法家的著名代表)就曾在其“法”、“术”、“势”的学说中,表述过这种基于性恶观上的治世主张。

他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30]如此可见,法家虽然持所谓的性恶观,并对人和人之间的利害关系颇多省察,然而他们的“恶”却更多地是从经验层面上讲的,至少他们对人性的批判在形而上的层面不够彻底,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因为他们并没有对人性作普遍的否定,至少对君王有所保留。

比如,荀子论性恶根据便全然以对人的经验观察而发:“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故淫乱生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和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是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和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官之,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31]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此亦有同感,他说:“荀子言性恶,杨子言性善恶混,是论气不论性;孟子言性善,是论性不论气”[32]。由此可见,这样的性恶论与西方形而上的性恶论不可同日而语,它不仅不能为制约专制王权的绝对化贡献智慧,反倒还会给君王的苛政提供理由:对恶人大可不必客气,对小人要时刻警惕;君王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事实上,历代法家极尽谋臣之能事,为专制君王制定出一套套“极为阴险残酷的御下之术”[33],并最终堕落为专制王权的御用理论和帮闲便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法家所谓的“法”,与儒家其实并无二致,仍然不过是君王手中的“工具”。

其出发点就已经决定了权力的绝对性和法律对权力的从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上,法、儒两家没有根本上的分歧。

他们对君王的权力不加置疑,对法的内涵也无歧见。这些共同性,决定了历史上的所谓“法儒之争”,并非“人治”与“法治”之争,而仅仅是在王权至上不可动摇的大背景下而展开的“治国方略”或统治手段之争。

由是观之,中国的性恶论,因其不具有彻底的形而上本体论性质,所以不能成为法治理论必要的逻辑前提。而性善论虽具有形而上本体论的意义,却又只能逻辑地开启出“人治”。

中国历史的人治命运在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源头似乎就已注定了。几千年来,我们对人性的乐观、对人治理想的浪漫憧憬,已经化作一种极其稳定的心理结构,成为我们传统极其顽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只是王朝的兴衰更迭和治乱循环,却从未促使人们反省自己的信念并进而尝试一种新的政治样态。

虽然清末以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我们选择了变法改良,并按照“中体西用”的想法,在法律方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西式法制,然而这些制度本身所代表的那些“精神价值”,却与我们固有的观念格格不入,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我们断然拒之门外,时至今日,这种状况还远未得到根本的改观,于是,当历史的现实最终迫使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些法律制度时,立刻就陷入到无可解脱的精神困境之中”[34]。一方面,鉴于对人治之下权力腐败的切肤之痛,我们整个民族,都深切地认识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权力的自我限制依然抱有幻想,压根儿没有放弃对“自我”的自信,因此,“法治”也就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在权力的绝对性不可动摇的政治背景下,指望权力为善就如同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一样不可能,而寄希望于人们自觉性的“吏治”也只能是走走过场;法律的地位必然因依附于权力而不可避免地低下,其“工具”的性质和功能难以改变。 三 那么,中国能否走出这种“困境”从而找到走向现代法治的希望之路呢?如果能,路又在哪里?通过上文的考察我们知道,东、西方在各自的文化根部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点通过他们各自对人性不同判断我们便能了解。

其实,性善、性恶或是其他,作为对人性的形而上意义的不同判断,原本可有不同的说法,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在其观念的影响下所作的不同制度安排和实践却判然有别、渐分高下,这一点恐怕就是东、西方的先哲们也没有料到,同时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也许,西方的性恶论乃至其法治文明并不是(或不仅仅是)出于人们的理性设计,而仅仅是(或更可能是)一种文化的偶然。

这一点,我们或许是想拿也拿不来的。然而,是不是我们这古老民族的“人治”阴影在历史文化的血脉深处就已经注定,并且只能在历史的怪圈中徘徊折腾呢?未必如此!我们知道,近现代西方民主、法治文明的出现原本是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于气候、地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绝不仅仅是一人性判断所能成就的。

再则,世界各国相继近代化的历史也表明,法治并非千篇一律,也可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当然基本的原则和精神还是共通的)。因此,我们不必(当然也不可能)将西方法治文明形成的各种因素悉数照搬和移植,包括对人性在形而上意义的哲学或宗教判断。

但是笔者坚持认为,审慎地分析、梳理这些因素如何具体影响并促成法治文明的形成,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最大可能的借鉴和吸收,对于正在倡导“以法治国”的我们来说至为重要。由于本文限于论旨,因而仅仅以一个形而上学的视角探讨了人性的不同判断可能与法治的生长和形成的关系,至于其他因素则未一一展开,只能待以后另文讨论。

总之,在笔者看来,充分认识并直面人性的根本缺陷,对于我国能否彻底实现法治极为攸关。如今,我国已经改革开放多年,完善法治的诸多社会、经济等因素日渐成熟,如果我们能以历史为鉴,以先进为师,充分认识人性之恶,在制度安排首先是政治架构的安排上以防恶为先,辅之扬善,那么法治的前景就将可瞻可欲,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任你把“公正、廉洁”叫得震天响,完善“法治”也将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收稿日期:2001-05-11【参考文献】 梁治平.法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84. (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科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上)[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14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67-169. (美)卡尔·J·弗里德里亚.超验正义[M].周勇,王丽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9. (美)G·F·穆尔.基督教简史[M].郭舜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2. (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

5

3、127. (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科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382. (英)洛克.政治论(下)[M].翟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3-143. (英)洛克.政治论(下)[M].翟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3-8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4. 梁治平.法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20. [12]国外法学知识译丛(宪法卷)[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2.134. [13]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A].公共论丛[C].北京:三联书店,1995.88. [14]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A].公共论丛[C].北京:三联书店,1995.88. [15]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A].公共论丛[C].北京:三联书店,1995.88. [16]孟子·告子上[M]. [17]孟子·告子上[M]. [18]朱子语类[M].卷87. [19]朱子语类[M].卷4. [20]传习录[M]. [21]论语·为政[M]. [22]论语·颜渊[M]. [23]孟子·公孙丑上[M]. [24]大学[M].九章、十章. [25]论语·颜渊[M]. [26]论语·子路[M]. [27]孟子·公孙丑上。 [28]大学[M].十章. [29]荀子·荣辱[M]. [30]韩非子·定法[M]. [31]荀子·性恶[M]. [32]荀子·性恶[M]. [33]顾准.顾准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399. [34]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1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恶、人的自由与上帝的自由
发布时间:2013-12-17
"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查谢林的自由概念。象谢林一样,要考察自由的概念就必须考察与自由相关的各种对象,包括自然、人的本质、上帝和恶等概念。这些概念是谢林理解人的自由概念的境域。本文将对谢林的《自由论文》进行全面的解读。谢林曾......
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新诠
发布时间:2023-01-29
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新诠 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新诠 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新诠 一、民法上善意与恶意含义的界定及解释 笔者认为,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的含义应该界定在“信息对称或不对称”(“知或不......
可怕的恶性竞争
发布时间:2023-03-27
刘震云的小说《新兵连》中,新兵们都希望能当上“骨干”,这是个人进步的第一站,所以人人都盯着“骨干”。可连里规定,一个班只能确定三个“骨干”,这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为了表现出积极性,大家早晨起来开始抢扫帚打扫卫生。......
自体TIL细胞合并凝血酶治疗恶性血性胸腔积液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要] 目的 自体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合并凝血酶治疗恶性血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方法 对6例恶性血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积液闭式引流后,凝血酶胸腔灌注合并胸腔积液TIL体外扩增后并自体回输,观察近期疗效。 结果 6例患者胸......
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
发布时间:2022-10-22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不同 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理论,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善。人性之所以善,是因为人性中有先验的纯粹的善端。先验的纯粹的善端指善的萌芽、善的开端,不能把善的萌芽等同于现实的善,可......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发布时间:2023-04-29
《论语》为儒家经典,全本共二十篇,涉及文学、哲学、教育、政治等多方面,是流传后世的重要著作。里面所记载关于孔子的言论,句句精简扼要,影响深远,不仅是当代学生的金科玉律,而且为许多社会人士奉行。 《论语・里仁》中有一句......
黄蝎治恶 2013年1期
发布时间:2023-01-17
梁家员外梁诗光中年得病,卖光了田产,也没能救回性命。小妾胡氏育得一子,诗光临终嘱咐妻子阚氏好生照看。阚氏自身育有一儿一女,疼爱无比,当初答应得好好的,哪想到当家的一咽气,她就把胡氏母子撵进磨坊边的破屋里居住。胡氏连哭......
四肢恶性黑色素瘤28例的治疗回顾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26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术;放化疗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重要检查项目及意义:术前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通过体检,可以初步判断瘤体的部位、范围、良恶性趋向、淋巴结有无肿大转移表现等。笔者认为术前行头......
法治问题:性质与特征
发布时间:2022-08-30
摘要:法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真切地表征它的正是法治问题本身。法治问题具有多元聚合性质,它主要通过有偏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显现出来。法治体系必须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性质才能具备更强的国家治理能力。更加坚实地将法治建设置于各种现实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来考量,我们就能够不断擢升法治问题与法治体系之间的契合程度,由此构建的法治体系才会具有更高程度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现实性,进而它才是当代中国的。关键词:.........
脑恶性胶质瘤复发的再次手术治疗体会
发布时间:2023-03-08
【关键词】 脑恶性胶质瘤;复发;再次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研究中, 3例患者周围沟裂内存在线状增强反应或者病变周围轻度强化;10例患者经MRI检查, 能够见到脑膜、血管强化, 表明肿瘤细胞浸润脑膜和血管。 2 结果 3 讨论 ......
4大恶习催人老
发布时间:2022-12-08
生活中一些不良的习惯会让肌肤衰老提前,比如下面4类状况,如果你也中招了,不妨现在就改掉这些恶习。 粗暴洁面 多数男士肌肤出油量较多,为了达到清洁的目的,在面部用力乱搓,延长洁面时间是不少男士的习惯。其实这样洁面很容易......
浅议恶法亦法(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16
恶法亦法“的形式逻辑结构是”坏人也是人“,然而这不过是对论题望文生义的理解,没有多大意义。”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之争的真正意义在于:执法者是否应当执行恶法,守法者是否应当遵守恶法? 什么是恶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
合法性与法治:教义性视角下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2-08-15
[摘要]对法治理想的恰当解释要区分政治性的法治观与教义性的法治观。教义性的法治观把法律视为一种自主性的规范实践,而非政治行动的工具,因此恰当的法治理论要呈现完整的合法性主张。合法性的概念分析要区分判准意义和教义性意义,......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发布时间:2023-01-10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彻底性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实施腹腔镜手术的60例宫颈癌患者及4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设为观察组(......
论法德共治与政治体制之特性
发布时间:2023-01-06
" 从理论上来看,法治与德治无论是作为社会秩序状态,还是作为国家治理方式都不可 缺少政治体制的基础支撑。对中国来说,由于政府在法治与德治发展中扮演着推动者的 角色,实际的发展进程对政府进而对政治体制的依赖就会来的更大一些。显......
荀子性恶论的中性色彩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08
在先秦诸子针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中,孔孟和墨子强调了爱人,希望能够激发人性中指向外的情感,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杨朱和老庄则论述了自爱,亦即人对自我完整性的关注。无论相互间的差别有多大,这些思想家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肯定了......
公司法人治理的治标之策与治本之道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 我国公司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公司成立后,其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公司法人治理的所有策略与手段,均是为公司利益所服务。公司法人治理的治标之策......
制度、体制、隐性规则与政治人
发布时间:2023-02-01
" ——从基本概念到相关性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广义政治制度的各种具体形式,然后分析了不同的政治人角色。接着在一般意义上分析了政治制度与政治人之间互动的相关性。结合政治制度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类型的政治人,文章较为宏......
恶意串通之恶意诉讼产生的程序法原因
发布时间:2023-06-28
摘 要 恶意串通之恶意诉讼是当前司法实践中最为常见的诉讼违法行为。恶意诉讼当事人常以恶意串通的方式利用法律的漏洞诈取法院的调解和判决,从而得以实现非法获益。此种犯罪现象的频发违背了诉讼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设置初衷,更......
一次失足,永远的恶人?
发布时间:2023-02-10
尽管官方这些年加大了出监教育力度和建立安置帮教机构,但很多人出狱后,从未想过依靠政府或者个人组织的帮教类机构,他们想摆脱坐牢的阴影,而不愿以一个可怜的出狱人的身份继续活着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个叫布鲁克的老囚犯,......
法治与人类形象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6
作者:舒国滢 ■法治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在法律上呈现并准备加以法律规定的人类形象问题。 ■对于一个法律时代的风格而言,重要的莫过于对人的看法,它决定着法律的方向。 湖北随州市人,1962年5月生。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
儿童世界里的成人之恶
发布时间:2023-03-18
安徽蚌埠怀远县火星小学的小强今年十二岁,正上六年级。今年五一前,家长得知,小强经常从家里偷拿钱“进贡”给副班长小J,这些年已有数千元。孩子说,小J被班主任授予检查作业和背书的权力,如果不给钱,就不能通过检查,甚至还会被......
人性诘问与儒家早期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 从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建构的必然需要着眼,在人性假设上,善应当是一个共同认可的思维焦点。不承认善作为人性的预设,势必不能进一步陈述伦理政治的德治之术。但以孔孟荀董四人的言述来看,尽管一方面可以以善通约、从而保证了伦理政治......
“恶棍”与“英雄”——浅谈谭恩美笔下的男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2-10-27
美国,一个素来称为大熔炉、沙拉盘的国度,以自己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着世界各民族及其文化。华裔作为一支少数民族裔群也逐渐在这个大熔炉里成长壮大起来,华裔文学也亦趋凸显出来。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作家的一员,以自己的细腻情怀书......
私法自治的变迁与民法中“人”的深化
发布时间:2023-07-10
私法自治的变迁与民法中“人”的深化 私法自治的变迁与民法中“人”的深化 私法自治的变迁与民法中“人”的深化 摘要: 私法自治是民法的基础理念。但在现代民法中,私法自治出现了国家强制加强与......
德性与人性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 要】一个“范跑跑”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社会上骂战,而应是对当代教师个人道德现况的深刻反思和重塑,教师的德性到底意味什么?当代教师的德性又是如何?这些现实而又关键的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同时也让人关注到了一个忽略已久......
超声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探讨
发布时间:2016-05-31
目的 探讨超声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情况。方法 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研究基地选择20例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盆腔淋巴囊肿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20例患者使用介入超声进行盆腔淋巴囊肿的治疗。结果 20例患......
谈德治与法治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 要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法治与德(礼)治结合的结果。德治与法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就能够实现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关键词 德治 法治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
政治运动与复杂人性交织的篇章
发布时间:2015-08-21
摘 要: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自1981年发表以来就备受关注,不仅成功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更是成为反思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在小说《芙蓉镇》中,古华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朴实的乡村风情画,同时反思了“文革”带给人们的伤痛。本文将主......
法治与政治民主背后“理性”的力量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权是一种公共权力。作为一种活动,政治是围绕政权的取得、组织、行使、更替等而展开的行动;作为一种制度,它则是以整合公共资源和建立公共秩序为宗旨的。 从公共权力存在的那天起,政治就开始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一......
人治与法治——先秦古希腊关于统治方式问题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13
" 本章标题也许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以为先秦思想家谈人治,古希腊哲人谈法治,然后进行两者的比较。实际上,先秦思想家(以儒家和法家为代表)既谈人治又谈法治,并且还自觉地进行了比较。同样,古希腊哲人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尽管......
论恶意占有人权益的保护
发布时间:2023-01-08
一、“恶意占有”之概念厘定及现行立法例解读 我国《物权法》对占有的法律规定有: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致使该不动产或者动产受到损害的,恶意占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242条)。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
恶性肿瘤的预防从饮食做起
发布时间:2015-08-04
现在更多有识之士,包括一大批临床医师都感到压力巨大,认识到仅靠治疗是无法减轻肿瘤对人类的危害和所造成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应开展更广泛的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重,特别是应将肿瘤预防作为肿瘤学科发展的......
从“法律的统治”到“法律人的统治”
发布时间:2022-09-19
一、法律职业论及法律人观念 法律职业论与法律人观念出现于我国构建法治国家与法律自由性确立的过程中,因此两者对于法治国家的建立与法律自由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法律职业论提出的目的是相对于政治而言,更好的实现法律的独立。法律独......
善恶之辩与管理之道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要] 任何管理理论都有其人性观基础。中国传统管理人性观主要围绕善恶问题而展开,代表性观点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和韩非子的性恶论、世子的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无善无恶论四种。与西方管理理论侧重从“自然”的角度客观描述人性不同......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2-08-25
1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症状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显症高峰表现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其中以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1.1 苗期症状 带菌秧苗节间明显伸长,表现徒长,比健株高......
法治文明与商人阶层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的非法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化的过程,而我们所建立的法治社会,应是一种追求政治民主、社会正义、保障人民权利的文明社会,其基本特征及价值在于它的公正性、正义性、合理性。因而,中国现阶段的......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3-02-24
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内涵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 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构,根据立法程序制定的文件。通常而言,法律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公民基本义务及权利等根本性问题,法制也叫做法律制度,将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
上市公司信息虚假与会计市场的恶性竞争
发布时间:2022-12-13
上市公司信息虚假与会计市场的恶性竞争 上市公司信息虚假与会计市场的恶性竞争 上市公司信息虚假与会计市场的恶性竞争 摘 要:注册会计师增长快速,而市场需求未能有效放大,导致了会计市场的恶......
试析恶意占有人权益的保护
发布时间:2023-06-30
一、惩意占有之概念厘定及现行立法例解读 恶意占有是指占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占有为无权占有的占有。对于恶意占有的认定,有的主张善意即为主观上无过失,反之为恶意。有的则主张善意占有人误信其有占有权利,如不能则为恶意。也有......
法治的自治基础与自治的法治保障
发布时间:2023-03-19
最近,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因不服中国足球协会对其作出的处罚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一事件引起了法学界、法律实务界的广泛争议:足协,作为非国家行政机关的社会自治组织,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其对组织成员行使管......
浅析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与依法治国
发布时间:2017-01-17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之源起: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现代政治是一种政党政治,政党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实际操作者,往往成为实际的政治权力中心; 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治权之合法性便转换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而政党获取政权的......
经济法概念的人性基础:在理性与德性之间
发布时间:2022-11-10
摘 要:交易成本其实是在交易中因交易人的理性和德性的有限性而产生的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即交易的理性和德性成本。作为“经邦济国、经世济民”的制度安排,经济法的人性基础在于控制交易人的理性滥用和道德沦丧而降低交易成本,即降......
整治运营商恶意扣费须切中要害
发布时间:2023-02-28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中国有12.9亿手机用户,几乎人均一部。手机不仅是通信工具,也已成为生活助手。然而,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每月的电话资费都或多或少超出预期,被运营商乱扣费和恶意扣费的不在少数。之前,中央电视......
简析法治中国与国际法治
发布时间:2016-09-06
法治中国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是在2013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批示中,习总书记提出要把建设法治中国作为全国政法工作的奋斗目标之一。. 2013年2月24日,习总书记对于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民法上的善意恶意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 要】善意和恶意的划分往往很大的影响着案件的责任判定,所以善意和恶意在民事案件中越来越多的受到业内人士的注意。 【关键词】民法;善意;恶意;应用 一、研究背景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
浅论法治中国与国际法治
发布时间:2022-11-04
摘 要 法治是国际法治以及一国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法治中国”理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中国的建设既要遵循国际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不能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国......
腹腔镜手术治疗43 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近期疗效解析
发布时间:2022-11-04
为进一步证实腹腔镜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效果, 现将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腹腔镜手术治疗43 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于我院诊断为宫颈癌Ⅰa......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诉法人适格性探讨
发布时间:2022-09-07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诉法人适格性探讨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诉法人适格性探讨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诉法人适格性探讨 在司法实务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法定代表人可否作为原告起诉法人,法......
恶性腹膜间皮瘤超声诊断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15
关键词 腹膜间皮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恶性 资料与方法 实验室检查:12例患者血、大小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所有病例均行腹水检查,最后病理确诊。 结果 讨论 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较少见,发病率较低,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3-03-03
在法治秩序的建构屡试不成、改革的目标迟迟不能达到的今天,的确有必要检讨一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把握是否正确、新制度的设计是否适当、能否采取某种与西欧法治模式在功能上等价的替代性方案等问题。无论如何,首先需要换一个角......
家有恶“邻”
发布时间:2022-11-30
要说住在公寓楼里最担心发生的事情之一,就是有个爱折腾的邻居。比如安静的晚上你在睡觉,他在鬼哭狼嚎地唱卡拉OK;比如你在阳台上晒枕头,他在楼上抖烟灰;比如你粉刷了墙,他家厕所渗漏……总之,有个糟心的邻居简直就是人生噩梦。......
雷经天的法治人生
发布时间:2023-02-23
新民主主义法治建设的开拓者 新中国司法战线的老前辈 1950年6月,他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组建这么一个领导六省的大区法院,完全是白手起家,困难可想而知。为了开展工作,雷经天身边除了几个领导干部外,......
法治是人民的事业
发布时间:2023-01-26
贺海仁著《法人民说》结合中国法治进程对人民主权论进行了法哲学阐释。作者用法人民这一术语整合自由、人权、民主、公正、平等、法治等现代性概念,确立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最高地位,构建国家权力来自人民、通过人民并为了人民的法理......
恶性腹水的实验室诊断最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2-12-21
【关键词】 恶性腹水;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恶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MA)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治疗的难题。及时而准确诊断出恶性腹水,是决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首要任务。相关研究人员正积极努力的寻求更......
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1
【内容提要】西方法治,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都源于人们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关怀。古典的法治理念和学说脱胎于希腊时期人文思想的襁褓。而近代法治的生成又得力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张扬。人文精神的理性追求奠定了近代......
以异物的风节鞭笞人心的恶劣
发布时间:2023-07-11
摘 要:《聊斋志异》中有一些描写动物、植物、非生物等异类精灵的小说,作者蒲松龄没有赋予它们人的外形,让它们与那些人格化的花妖狐魅一样在外表上和人一致,而是试图以纯粹的精灵外表来负荷最完整最优美的人性,以虎、蛇、犬、鸟、......
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01
" 【内容提要】政治合法性应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利益分析方法入手,就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政治合法性基础在于民众利益(既包含现实利益又包含预期利益,既包含经济利益又包......
“恶意欠薪”法律适用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5
关键词 恶意欠薪 劳动报酬 入罪 作者简介:堵久虎,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处长;程颖,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书记员。 作为一个新罪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在法律实践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和障碍。以H市G区为例,......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法治化
发布时间:2023-01-28
" 自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以来,依法治国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根据我国宪法,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通过党的领导实现的。宪法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
试析“以人为本”理念与中国法治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26
" 论文摘要: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与经济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并指导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我国的法治建设同样应该实践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提出......
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家,李健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是极为矛盾和复杂的。他早期的文学批评以人性为基点,高扬文学独立自足的审美特性,文学批评方法以感悟、印象的批评方式为主,文体和形式上自由、洒......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意义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要〕 作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主要在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如何透过诸多修饰词,正确解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道德祛魅与人性张扬:民法人格价值论纲
发布时间:2013-12-19
道德祛魅与人性张扬:民法人格价值论纲 道德祛魅与人性张扬:民法人格价值论纲 道德祛魅与人性张扬:民法人格价值论纲 内容提要:考稽近代民法以来人性理论与民法之关系,必须寻求一个价值平台或......
人性中有的,政治里都有
发布时间:2023-03-06
第二季的13集《纸牌屋》一次性集中上线,如同大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在它的本土播出地美国和对美剧追捧正热的中国,都吸引了大量观众,形成了热点话题。新一季《纸牌屋》由一个长镜头开始,宁静中孕育着兴奋,阴郁的色调里,隐藏着真实......
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我国国有改革始于1978年,到现在已逾30年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缺乏制衡、效率低下的企业治理结构。由于股东的特殊性,公司制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改组进程中发生了异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
双管齐下―德治与法治
发布时间:2023-05-12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治国”主要思想,并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探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内在联系,为十八大以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些许现代价值。 关键词:德治;法治;文化理念;内在联......
小儿恶性黑色素瘤心脏转移1例
发布时间:2022-10-04
摘要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眼、外阴、直肠、肛门等部位,多见于30岁以上成人,小儿少见。本文对1例小儿恶性黑色素瘤进行探讨,发现该患儿可能为隐匿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广泛转移至心脏、胸膜及肺。 关键词恶性......
乳腺局灶性良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15
乳腺;局灶性病变;超声诊断;超声弹性诊断 乳腺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严重威胁女性的生理健康,并给女性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早期对乳腺疾病进行诊断,判断患者的肿物的良性或恶性,是临床的基础[1]。近年来,......
“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发布时间:2022-10-28
[摘要]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关键词] 爱情;......
环境监测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的互助性
发布时间:2022-12-04
摘要:环境监测人员常年从事野外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工作,为及时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经常加班加点,深入环境重污染工作现场,“5+2”、“白加黑”是工作常态。特别是应急监测状态下,更是不分昼夜值守、现场排查等重污染现场作业。因......
民法上的善意、恶意及其运用
发布时间:2022-12-19
民法上的善意、恶意及其运用 民法上的善意、恶意及其运用 民法上的善意、恶意及其运用 [内容提要]善意和恶意作为表示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民法学范畴,国内论著少有涉及。本文从分析善意和恶意的......
简析民法上恶意串通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04-06
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你提供 论文范文:“简析民法上恶意串通的探讨”,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简析民法上恶意串通的探讨 一、国外关于恶意串通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恶意串通合同是我国法律所独创的制度。在英美法律体......
宪法的人性探讨
发布时间:2023-06-23
一、宪法生成的基础源于对人性全面的认识 人性论作为哲学主题,在宪法层面上的价值即体现在人性作为宪法的基础而存在。在时间不断流逝的长河中,在人类生活的千变万化后面,传统哲学家们总是希望发现经久不变的人性,曾提出了各种各样......
对法治可比性的评估
发布时间:2023-06-13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决议当中,特别提出要构建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标准。就此,我想谈两个问题:一个是法律评估(亦即法治指标体系构设)的前提,就是法治可比性的问题;第二个是法治评估,就是指标体系的设计问题。 一......
真善美与邪恶的较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 狄更斯将人道主义情怀渗透在他创作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当中,宣扬一种仁善道德的精神,以一种宽恕,理解的态度来对待阶级矛盾。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体现了狄更斯创作中不能彻底批判的局限性。 关键词: 查尔斯·狄更斯 人......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现代转向:从政治人到生态人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的哲学溯源。在生态危机蔓延与理论主题发生变迁的今天,传统以“政治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理解需要接受检视,为适应与配合现代思想政......
论法治与德治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3
论文摘要:法治在当下中国法学界中没有统一的定义,“依法治国、举措而已”、“君尊则令行”则是古代法家所述。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以德服人是传承的文化。法治和德治是......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法治性危机与释解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 要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良好的法治性环境,而良性的法治环境不仅得益于执政党依法治国理念的实施与落实,而且需要遵循法治轨道,持续提供现实的动力结构和制度规范。法治本身其实潜存着制度性失衡和社会利益偏向......
治理腐败:德治与法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15
" 论文关键词:德治 法治 治理腐败 措施 论文摘要:德治是治理腐败的基础,法治是治理腐败的保障,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 江泽民总书记于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开展党风......
治理腐败:德治与法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22
治理腐败:德治与法治的思考 治理腐败:德治与法治的思考 治理腐败:德治与法治的思考 文章 来 源 教 育 网 论文关键词:德治 法治 治理腐败 措施 论文摘要:德治是治理腐败的基础,法治是治理腐败的保障,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人格与法人人格权
发布时间:2023-03-30
人格与法人人格权 人格与法人人格权 人格与法人人格权 [摘 要]人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罗马法时代被用做区分人与人的技术工具;在近代以及现代法律中,人格一词所指的应该是主体在法律上的一般的......
“魔鬼律师”韦尔热斯:专为“恶人”辩护
发布时间:2023-03-14
恐怖分子、纳粹战犯、独裁者……因为所辩护对象的身份,雅克・韦尔热斯成为了“魔鬼律师”。在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笑对外界的指责与质疑,甚至为此自傲。 在欧洲乃至整个国际刑事法学界,他是名气最大的律师之一,成名的“......
依法治国:抗争性政治的化解之道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国内知名政治社会学学者于建嵘先生作为游走于中国底层社会的一位政治社会学专家,是“底层研究”的学界先锋,其作品《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一书很好地展现了其“底层视角”的学术解读框架。文章拟从依法治国......
浅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3-07-13
浅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浅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浅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论文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论文摘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依法治国”......
浅析自治机关构成与自治州地方性法规的授权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20
一、自治机关的概念 沿革自治机关正式作为一个规范概念始于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下称《纲要》) 第2条: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其一,根据《共同纲领》......
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与政治文化的民族性
发布时间:2023-06-06
" 一般来说,学界都认为是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首先把政治文化纳入政治科学领域的。他在《比较政治学》中,就把政治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
“三个至上”的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要】文章概述了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与党的领导的法治理念,论述了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与宪法法律至上的有机统一:“三个至上”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宪法法律至上是直接的人民意志至上,实质的人民利益至上;“三个至上”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键词】“三个至上”;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
人格性与动物
发布时间:2023-02-23
摘 要:西方通常的假设是动物不能成为人。即使在动物伦理学中,人格性这一概念也经常被避免使用。与此同时,在认知动物行为学中,很多论证认为动物确实有心智(minds),并且,动物伦理学提出了有说服力的论证来支持动物的个体性价值。......
政治强人与他的国
发布时间:2022-12-14
有的政治强人留下一个“美丽国家”,有的则留下一片混乱,或者一个巨大问号。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逝世,再次引发了对政治强人与强人政治的反思。国际舞台上从来不乏政治强人,强人政治也绝不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和涟漪。历史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