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项综合性极强而又充满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写作的过程是极艰苦的创造过程。古人曾说:“普天下之事,唯此为最难…… 耗心疲力,饥食寝梦,悲欢得表,殆来易可以言工。”加之应试教育和教学方式的种种不足,学生厌倦甚至害怕作文,把写作文看作是一件痛苦而又无奈的事情。写出的文章选材贫乏,内容空洞、俗套,是学生用来应付老师和考试而挖空心思拼凑出来的一堆无多大意义的文字。
叶圣陶对学生作文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又做。”特级教师徐明也曾说:“写作的本质是生命的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它永远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一种与精神发展、生命轨迹变化同步的文字化显现。”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作文和学生的个人生活、个性化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来说,每次作文都应该是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他应该在作文中反应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展现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借文章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寄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写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让学生有兴趣、有内容、有方法能写。因此,作文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接近社会、亲近自然、表现自我,多去挖掘并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寻找立体化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达到此目的,我在作文教学中,除了进行规范、专题作文之外,还尝试用“小作文”的形式,灵活多变地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写作能力,一题有一个训练点。
一、 培养观察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同学们能够自觉、准确、敏锐、有条理地观察事物,让同学们面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现象以及人能主动观察,认真品味。自然景物的观察,如春天的雨,夏天的山,秋天的叶,冬天的雪等。鼓励学生去观察老师、父母、同学,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刻画、描述,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逐步地体现事物和人的特征。
二、 培养思辨力
利用最新的新闻报道、热点话题作素材,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然后写成文章。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汶川地震的思考”“快乐大本营”等,有力地吸引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来的文章大多观点鲜明,表达有条理,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培养写作技巧
把各种写作技巧融入平时的作文训练当中。使枯燥、抽象的写作知识生动、有机地融入写作之中,在学习完《散步》之后,我随机安排了一次小作文,在学习完《三峡》之后,立即让同学们写一篇环境描写的作文,学练结合,同学们都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特征、有感受的作文出来。
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绝非短时所能奏效,这就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随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作文“快乐”或“忧伤”,要求学生直接描写“快乐”或“忧伤”,要求使用修辞方法,400字左右,要求写具体、形象,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正是有了具体的要求和针对性的引导,这次绝大多数同学写出了较高水平的作文。
五、培养想象力
同学们年龄小,思维活跃,正是富于幻想的时候,抓住时机,及时切入,利用现成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二十年后的自己》这题目一出来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在进行了简单的引导之后,同学们当堂写了三百字左右的文章,结果有不少同学写出了颇具新意而又想象合理的文章来。
这种灵活多变,极具时效性、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写作方式,一改往日死气沉沉,无病呻吟的尴尬局面,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更能从中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感受到自由写作的愉快,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歌唱。这不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