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个性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作文训练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以及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开启习作活力、引导学生积累丰富习作素材、注重作文评改提升习作实效等手段,不断增强学生在习作方面的能力,让习作坚实起步。
【关键词】激趣;积累;评改;小学习作
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写作文这件事一直是学生所头疼的。如何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作文都是心存敬畏的,而且在学生中经常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那么又该如何消除学生在习作中的畏难情绪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开启习作活力
苏联教育家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昂且想表达自己独特想法的氛围下,才能让学生产生丰富多彩的想法、感情以及词语。”由此看来,写作中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是开启写作之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时,才会愿意花时间去做功课,并且愿意去享受写作带来的满足感。
首先,作文命题要新颖。一个有新意的题目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在看到题目的时候有想要表达的欲望。例如,写妈妈时,笔者就没有用《我的妈妈》这个俗套的题目,而是选取了更小的角度,如:《妈妈我想对你说》、《我和妈妈有个约会》、《妈妈的高跟鞋》.这样在写作的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以去写。同时,在写作中还能挖掘出学生对妈妈的真实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次,作文课堂要富有情境。对于作文来讲,首要前提就是要“言之有物”,特别是对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更加重要,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创设写作情境。例如,笔者在布置学生写一篇题目为“记一次××比赛”的作文之前,就先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在比赛开始之前先划分好小组,要求学生在比赛中有重点地观察身边人的动作、神情以及拔河双方同学的反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玩得开心,调动学生兴趣,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有“物”可写,很流畅地表达出自己在比赛中的所见所闻。
二、引导学生积累丰富习作素材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厚积薄发才可以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源源不断地积累,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性。写作文讲究的是“蓄”,只有“蓄”了丰厚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才会如鱼得水,信手拈来。那么又该如何积累?
首先,从生活中积累。哪里有生活,哪里就会存在写作的源泉。教师要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接触大自然,融入社会,搜集更多的素材,这样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写作经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组织学生秋游,看枫叶满地,累累硕果;鼓励学生参加文体活动,让他们亲身经历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落寞等。其次,从课本中积累。我们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积累多样的百科知识,看质量优良的电视电影,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积累。此外,用读书笔记积累。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好词、好句、好段,学生就可以使用读书笔记将这些都积累下来,并且之后进行反复诵读,久而久之就会生成记忆,并慢慢地消化成自己的知识,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信手拈来了。
三、注重作文评改提升习作实效
古语有云:三分文章七分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教师都没有进行课堂点评。其实,同学和教师在课堂之上的点评,能够激励班级中其他学生写好作文。在一篇作文写完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比较好、比较典型的作文先让学生浏览一下,总结一下每篇作文的优缺点,之后再由教师根据作文的立意、选材以及构思进行梳理和讲评,给学生指名进步的方向。当然,教师的讲评也并不是学生作文评改的最后一步,教师更多的是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改或者是互改,自改一般都是学生凭借语感自由发挥,改错别字、改标点、改病句等。互改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好的作文被同学所发现并予以肯定,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评改他人的作文,也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思考,看自己的文章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可以借鉴其他同学在文章中的谋篇布局,学习其写作方法,进而提升写作实效。
总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能够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情况授予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积累,注重作文评改,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进而让习作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坚实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