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夏日意象建构认知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夏日意象建构认知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1:06:1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夏日意象建构认知分析
时间:2023-08-06 01:06:17     小编:

摘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意象。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空间合成理论和经验认知观,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夏日意象产生的完美意义建构进行了分析。

一 引言

诗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是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的。正如美学家布洛克所说:“把一个柠檬放在一个橘子旁边,它们便不再是一个柠檬和一个橘子,而变成了水果。”意象的这种特殊建构能力,来自意象独具的性质和功能。美学大师克罗齐在谈到意象和艺术的关系时也曾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不能独立,意象也只为情趣而存在。”艺术作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作品中的艺术符号—意象,具有形式与意义的双重建构性。曹苇舫等(2002)认为诗歌意象的建构功能主要通过意象的并置性、组合性、不确定性和意象角度的创新性实现。朱徽(1996:11-15)对诗歌的组合方式及其作用做了详细的解释,认为拼合(组合)、并置、派生、叠加等方式,对诗歌有着重要的建构功能,可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具体化形象化抽象概念,同时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以及创造意境和增加感染力。 二 隐喻、转喻视角下的夏日意象并置阐释 在此首诗中,诗人将一个人青年时期的风华比作清朗多姿的夏日。在这一隐喻概念中,源域是夏日,目标域是风华正茂的友人。两者都具有生机勃勃、赏心悦目、孕育丰收的特性,映射出友人风华绝代的外在美。诗人还将“绿叶”与“香露”、“美的流泽”、“清芬”并置,形成转喻,赋予意象多义性。诗行由视觉意象转到嗅觉意象,由部分转到了整体。从而使意象不仅仅停留在“大脑图像”,还诉诸各种感官。夏日很美,但易逝,唯有在夏之绿叶中提炼出的香露才永吐清芬,突显年轻友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并置加强了物象的独立性、视觉性及空间感,读者的想象力和对意象意义的整合力得以充分地激发和释放。从诗中的意象并置,读者不难发现在诗人眼中,友人是完美的化身,时间带走的是爱友的“形”,而诗人留住的却是爱友的“神”。

意象并置既包括同向性,也包括对照性和矛盾性。英国的夏日有它美的一面,但也有缺憾的一面。“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内外兼修的友人也会因无法抗拒难测的运数和无情的时光而难于完满吗?诗人在第18首的第九句至十二句中用“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回应了“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用“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对应“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宠爱的嫩蕊”与“凋残或销毁”对立,“太短的期限”与“永远的长夏”矛盾。意象的对立性十分显然,情与景、景与景构成了双重对照。这种转喻式的答复所显现的对比是两个意象并置的结果。在这一对照性和矛盾性并置中,诗人坚信,“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岁月无情,但友人的完美是可与时间抗衡的,是不朽的,文学之美将永存。

三 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的夏日意象整合剖析

合成空间理论是两输入空间部分投射而产生包含突现结构的合成空间的认知过程,其认知模式包括四个心理空间的映射关系。四个空间分别指: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意象,类属空间对两输入空间进行映射,代表两输入空间共享的概念结构,它反映两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意象产生突现结构。

如第54首诗,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玫瑰花”和“野蔷薇”。两输入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产生了类属空间,即在英国的夏天,花儿很美。在合成空间里,组合过程将来自两输入空间的结构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结构。“野蔷薇”和“玫瑰花”有着同样旖旎的姿色,同在枝头搔首弄姿。不同的是,“野蔷薇”的美只在姿色,而“玫瑰花”却是色香俱全。读者在解构意象的组合过程中,无意识地调动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进行图式归纳,这个过程为完善。在扩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意象在合成空间产生了:“野蔷薇”在无人问津中寂寞地死去,而“玫瑰花”虽已凋谢,其香精永存。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组合和完善,在心理空间合成出一个内涵深厚外表俊朗的人物形象。在诗人看来,“可爱的友人”就是一朵芬芳的真玫瑰,即使青春消逝,他的纯真美德仍可从诗人的行文中获得永恒。

意象是由表象、情感和观念通过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不同的意象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是描写春天的意象,和阳光、绿草、花儿组合,就与阴雨、断壁、残花组合所产生的意境截然不同,构建的意义也不同:前者显出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后者则显出忧郁和伤感。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在第65首诗中,作者将夏日的“甜美娇花”与“铜”、“石”、“大地和无边的海洋”组合。“铜”、“石”、“大地和无边的海洋”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表面强硬无比,似乎坚不可摧,却毁灭在时间的威力之下。如此坚固强大的物体尚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更何况“夏日的甜美娇花”。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系列意象组合,用强硬的和柔软娇美的物体构成意义理解的输入,形成了“时间”的残酷性及与时间抗衡的无奈的“类空间”,最后构成一个合成的新的“心理空间”——对“生”之美的希望。作者认为唯一能与时间抗衡的是借诗歌永存,赢得与时间的战争,唯有他的诗才能永久地留住“青春”,留住“美”。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诗人利用了意象的可融性,整合“输入空间”和“类空间”产生新的“心理空间”,并在四个空间形成多向投射,把不同意象的组合融合在一起来表达内容和意义的无限性,使读者只能凭借感受、想象去体验意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意象图式表征,是对具体意象关系的抽象,是用有限的意象图式去组织和理解无限的经验。

四 经验超越视角下的夏日意象角度创新

经验主义认知观认为,人类认知结构来自人体的经验,并以人的感知、动觉、物质和社会的经验为基础,对直接概念和基本范畴以及意象图式进行组织和建构。曹苇舫等(2002:123)认为诗人在意象的发现和创造时,内心的体验常常是“一种突然被解放的感觉”、“突然成长壮大的感觉”,这是一种美的发现过程,是对往常经验的超越与突破。这种超越与突破,给意象注入了新的内涵与生命。

有时,一个意象从静态上看,其意义已十分丰富,在诗人的具体运作中,由于角度的变换或其他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其意义可以不断再生。在第5首诗中,诗人写到:“不舍昼夜的时光把盛夏带到狰狞的冬天去把它结果”,“生机被严霜窒息,绿叶又全下,白雪掩埋了美,满目是赤裸裸。”诗人担忧“冬天嶙峋的手抹掉你的夏天”。在诗人看来,似乎美好的事物都很容易逝去,夏天再美好也阻挡不了时间的脚步。这是人的一种常规经验,是对流逝的时间的一种无奈感知。

但在104首诗中,诗人笔锋一转,从意象创新的视角对夏日之美所具有的“生产性”进行了极力地推崇。“对于我,俊友,你永远不会衰老,因为自从我的眼睛碰见你的眼,你还是一样美。”“时序使我三度看见四月的芳菲,三度被六月的炎炎烈火烧光。但你,还是和初见时一样明媚。”不同于作者在第5首诗中所表露的消极悲观的情绪,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尽管冬季的寒冷吹落了林中夏季的盛容,但冬去春来,“你还是和初见时一样明媚”。通过意象角度的创新,诗人所要表述的是:自然界的万物经历一夏,曾经给人以各种绚丽多姿的美的形象和感受,等到西风吹起,生气盎然的绿叶和妩媚艳丽的鲜花都化作了灰泥,但是,他们的消失都是为了孕育下一个夏天的生机,为了下一片绿叶和下一朵花瓣的开放积蓄能量。所以,短暂的夏日之美,能通过冬夏交替,美美相传。在创造性意象中,诗人的经验超越了常规。读者也就不难发现诗人借此劝说友人结婚生子,代代相传,让自己的美永留世间。在这里,诗人将众多意象图式如“严冬”、“苍翠的夏天”、“阳春”、“秋天的枯黄”、“六月的炎烈”形成有效的组织建构,实现整体意义最大化。这种意义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需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即一个好的结构应该是“启发得最多”,留下创造余地让读者去完成的一种结构。在这样的结构里,意象之间相互照耀、互相激发、互相呼应,电光火石般辉耀出一个意义的天空。

五 结语

莎士比亚诗作是诗人思想和艺术高度凝练的结晶,诗中的意象让莎翁的诗读来如欣赏一幅连绵的画卷。春的明媚、夏的多彩、秋的慷慨以及冬的凄冷在这些诗中都被赋予了各种象征意义。诗歌的欣赏过程实际上是认知主体利用个人经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对意象的认知加工过程,能建构起一个能解读诗歌主题的合成空间,从而建构意象的实时意义。透过意象认知分析,读者能够洞察诗人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可以初步看到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并置、组合和意象角度的创新,来表现和强化其完美永恒这一主题的。

参考文献:

[1] Lakoff,G &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曹苇舫、吴晓:《诗歌意象功能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3] 李春华、李勇忠:《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 刘国辉、汪兴富:《论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途径:象似性与隐喻性表征》,《外语教学》,2010年第3期。

[5] 莎士比亚,梁宗岱译:《十四行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王改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特征探微》,《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

[7] 朱徽:《中英比较诗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疯癫”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当他身陷于世俗的泥淖中,理想被打得支离破碎,于是变得痴狂、疯癫。他把现实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却把自己寄托于疯癫的世界里,在理智与情感的漩涡里反复挣扎。从这一点来看,疯癫与复仇并道而行......
诺斯洛普弗莱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不仅构建了原型批评的理论大厦,而且对20世纪莎士比亚喜剧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弗莱认为,莎士比亚喜剧是“绿色世界喜剧”,它将新喜剧中的主人公的胜利和旧喜剧的仪式化的死而复生结合起......
中文版《莎士比亚全集》是如何诞生的
发布时间:2023-02-14
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杭州之江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朱生豪有幸被推荐担当此重任。早在中学时,他就接触到《莎士比亚全集》,也深深被这部巨著所吸引。而真正促使他接下这个宏伟工程的,是他内心涌动着的爱......
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12-17
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浅谈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更多 精品 来源自 3 e d u 海 量 教 案 内容提要:......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30
【摘要】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世界上同一时代中崛起的两位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家都将自己的人生认识理想,融入作品,所以构造出殊途同归的艺术魅力,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选取他们各自的代表作《牡丹亭》与《罗密欧与......
从《哈姆雷特》一剧看莎士比亚的罪恶观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本文对基督教文化和圣经与莎士比亚思想的关系,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性及人性善恶,罪与忏悔的部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针对此主题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一剧,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罪恶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基督教......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希腊神话与语境创设
发布时间:2023-08-04
引言 何兆雄的“语境理论”指出,语境框架是由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所构成。语言外知识由三部分组成:即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相互知识。背景知识是由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既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共同构成。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发布时间:2023-06-2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中较为复杂的领域。由于中西方诗歌在文化、诗歌结构、诗歌韵律上的不同,诗歌翻译往往难度比较大。而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意象的翻译则更是如此。传统的翻译原则注重诗歌结构或......
关于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圣经神话原型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8-06
摘 要: 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刻画与把握最能代表其戏剧水平,其对悲剧人物的塑造借鉴并吸取了许多传统文学的精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圣经》的借鉴。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中人物的圣经意象,对于深入地探讨莎士比亚作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论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捕鼠机”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3-07-16
摘 要:本文从奥古斯丁对“捕鼠机”的解释出发,阐释了笔者对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复仇的代价、自杀的意义、痛苦的自觉及哈姆雷特最终悲剧性命运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进而挖掘和揭示《哈姆雷特》中“捕鼠机”的深刻含义。 关......
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2-12-17
摘 要:从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本・琼生起始,关于莎剧的评论和研究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从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存在主义、原型批评、接受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一直到新历史主义构成了一条解析莎剧......
学习莎士比亚研究成果对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29
摘 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除了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各方面的学习和科研能力。本文以把莎士比亚研究成果引入大学课堂为切入点,讨论了学习莎士比亚研究成果对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积极意义。莎士比亚研究具有历史性、世界性,长期......
汉语诗词隐喻现象分析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要:宋词是我国的文化财富,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学者进行研究,而李易安词一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本文尝试以李清照诗词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诗词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诗词;认知语言学 Abstra......
分析诗的境界及意象
发布时间:2022-11-16
快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同学们的论文准备好了吗?说到写论文啊,我可是被指导老师退回了两次,论文要求可真高。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
中西方文化观照下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婚恋观
发布时间:2022-12-09
中西方文化观照下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婚恋观 一 《拜月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 爱情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始,古老的中国大地就在传诵着一曲曲婉转动人的爱情赞歌......
古典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
发布时间:2023-04-26
胡应麟在《诗薮》中曾提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一篇成功的诗作,往往具有独创性的意象。飞禽走兽,莫不入文人笔下,花鸟虫鱼,无不显诗人才情。因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的核心,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最基本的艺术符......
艾青和海子诗歌中的土地太阳意象对比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27
土地太阳意象在艾青的诗歌中其实是一个表象体系,源于母题忧郁、苦难、希望。海子诗歌中土地意象大量以麦地河流,村庄的形象出现,与其比邻太阳共同源于母题:神启、大地、死亡(艾青的土地、太阳意象是比喻,海子的土地、太阳是本体)。......
浅析夏俊娜的花卉意象
发布时间:2016-10-12
摘 要:当代女性油画家乐于从个人情感体验出发,使其艺术带有自述的特性。本文从夏俊娜画中的独特性自述展开,通过画面都市女子与花卉意象的感性显现,试分析作品的“纯粹性”意象表现。 关键词:夏俊娜;花卉;女性;意象 近年来......
《锦瑟》和《城堡》的意象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07
钱钟书先生讲过: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毫无疑问,对处于不同时空之下的作家在意象的创作上存在着共通性、可比性与差异性,而意象研究在文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意象( image) 作为一个术语,人们在解读上存在......
从《古诗十九首》来分析汉末士人的精神困境
发布时间:2023-08-09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它上承乐府诗歌,下启建安文学。刘耙称其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招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马茂兀先生认为它所反映的只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诗中内......
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5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巨大的物质财富是否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呢?回答是否定的。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收入人群的幸......
莎翁劝婚诗中女性形象缺失探究
发布时间:2023-08-05
一、莎士比亚与十四行诗 二、劝婚诗中女性形象缺失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前十七首为劝婚诗。劝婚诗中的主角是莎翁的男性友人南安普敦伯爵。他是莎士比亚的庇护人,是一个渴望自由,不想被婚姻的枷锁套牢的人。莎士比亚是受其母亲所......
夏日菜园里的比萨艳遇
发布时间:2023-08-06
在那部被戏称为“饭祷爱”的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中,在那不勒斯大快朵颐的茱莉亚・罗伯茨在饭桌上高呼,自己陷入了一场和Pizza的恋爱。 遇到对味美食的那一刻,是会像爱情一样让人“奋不顾身”的。至少会让你兴奋得不顾身材。......
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角度对比分析中韩民族认知心理
发布时间:2022-12-10
一、引言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的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身体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所以,山......
浅析性别建构的认知哲学观
发布时间:2023-06-27
自女性主义者提出性别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分后,性别的社会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不过早期的性别研究主要集中于性别的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差异、性别不平等等方面,性别被视为个体内在的、持久稳固的、与个人的社会政治历史情境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发布时间:2023-03-16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名句赏析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诗篇。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
种子移植理论下的十四行诗汉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要:诗歌翻译是翻译界的焦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苏珊・巴斯奈特提出了种子移植理论。本文以一首十四行诗的汉译为例,分析十四行诗,发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化,还应包括那些反映诗歌本质和精髓的因素,只有将这些“种子”适......
意象油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诗意魅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7
一、意象油画的概述 (一)意象油画的概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意象一直是一个常见常用的概念,是一种特定的审美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成就了意象的审美范畴,将其定义为一种高度凝聚的心理存在,进入人的自觉阶段。中国的意象......
《仪礼?士昏礼》中雁的意象解析
发布时间:2023-08-07
课题项目:本文为西安培华学院2014年校级课题《仪礼》中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及其现实意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仪礼・士昏礼》记述了上古时期昏礼的六道礼仪程式,值得注意的是《士昏礼》所记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
第四章“副学士”:澳大利亚的案例
发布时间:2023-05-20
副学士学位的产生和发展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先实践、然后逐步纳入资格框架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学习机会的需求,一些大学和TAFE学院开始提供副学士学位教育。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资格框架中由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文凭和高级文凭证书教育,完全可以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因为如此,一直没有将副学士学位纳入到正式资格框架中,相关机构开.........
黄金诗行选四
发布时间:2023-05-03
多年前给她写信 多年前给她写信 伏案面对一张张素色的信笺 光阴化成蓝蓝的思念自笔端流出 多年前给她写信 等待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两颗心纯洁如流云 晶莹如星 现在都流行发伊妹儿了 于是我也想给她发一封 却忘......
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对日本和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本文将李白诗歌里的“月”与体现日本本土美意识的和歌相比较,梳理日本和歌中月意象的变化历程,从而理清外来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之间既冲撞又彼此借鉴的互动关系,促进中日文化文流,增强中日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关键词:......
宁夏高校食堂清真食品顾客满意度模型构建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构建宁夏高校食堂清真食品顾客满意度模型、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思路,以期为发现清真食堂在提供清真食品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真食品;顾客满意度;模型构建 一、宁夏发展现......
正典意识与建构诗学
发布时间:2022-12-22
30多年来,中国文学批评队伍其增量可谓煌兮赫兮。当然,对当代批评界的不满与质疑之声亦从来不绝于耳。不过,不管是“乐观”还是“不满”,都难以规避两大事实:一是太多甚至不少金牌批评家在其文学屐旅中,难以刻拓出一道完整而清晰表征自己文学观的印痕;二是和前者紧密关联的是,其精神修持、操作实践约略“意见”远多于“主见”,终归为创作起到应有的指示引导之意识和功效都很稀薄。批评生涯与新时期文学同时发轫的胡良桂先.........
浅析秦观诗歌中的酒意象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 要】对于秦观诗作的研究,现今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秦观现存的诗作中,还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体现着不同于“女郎诗”的风格。并且在其诗作中,有五分之一多提及了“酒”这个意象,本文试图从秦观诗歌中的酒意象入手,分析讨......
医护人员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及人力配置认知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13
论文关键词:护士 认知 工作负荷 压力 满意度 配置 论文摘要:目的比较医生与护士对工作负荷、人力配置、工作压力和满意度自我感知的差异;探讨工作负荷、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与收人满意度之问的相关关系;了解影响工作压力与......
尘埃十二行(组诗)
发布时间:2015-08-25
只有疾驰的火车,被远方吃了 枕木与石子都完好,铁轨也完好 被刚刚驰过的火车,摸了两下 好像比黄昏,要亮那么一点 风掸着野花头上的灰土,一个穿着花布褂子的女娃 伏在草地上,吹一朵朵的蒲公英花 吹着,吹着,那些白色......
认知构式语法
发布时间:2022-12-3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认知构式语法 1 CL与CxG的基本目标 构式语法(CxG)也接受上述基本理论框架,主张语言研究当聚焦于发现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机制,其语法理论当聚焦于研究发话者和受话者有关语法知识在心智中的表征......
浅析亚里士多德与管仲的法律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16-12-23
一、人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通过区别公民与非公民解释人的平等与不平等。他认为公民与非公民之间是不平等的, 而公民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其进而通过血统论( 自然公民)......
游后旅游者对旅游地期望形象的认知结构简析
发布时间:2023-04-10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吸引旅游者前去观光游览的重要驱动因素,它既是对旅游地各种产品资源要素的整体反应,也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主观印象和认知,因此旅游形象是客观实体形象和主观认知印象的结合概念。对旅游者而言,旅游形象是由旅游地的......
构建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22-10-22
[摘 要]国内外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中国外研究性的文章较少,主要是实际构建,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机构库占绝对主流。国内的学术机构知识库以香港台湾地区发展较早,大陆地区近几年才开始发展,但是势头强劲。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
分析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成因
发布时间:2013-12-18
分析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成因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形成,有着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原因。从国际因素看,亚太经济快速发展与繁荣,澳大利亚与亚太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这是澳大利亚形成亚太意识最重要的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则进一......
朱熹天命观的构成与时代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4
天命,在古代主要是指天帝的旨意和命令,也指事物必然性命运及先天的禀赋。天命一词最早见于甲骨文,汤革夏命,周革殷命,都托天命《尚书汤誓》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泰誓》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孔子则主张畏天命,并认识到......
泰戈尔诗歌的死亡意象探析
发布时间:2023-08-26
摘要:死亡是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也因为面临死亡而精彩燃烧。面对死亡,人们总是惊恐的,但是泰戈尔却在诗歌中表达了他对死亡明朗而豁然接受的心态,他打破常规地在诗歌中解析了对死亡的理解,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意义。本文对......
符合认知规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4-08
[摘要]文章在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后,按照认知规律,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工学结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知、习、行”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拆分+建造”的课程体系。[关键词]认知规律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一、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思路是: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
简析杜甫诗歌中的浊酒意象
发布时间:2023-01-28
摘 要:中国文化纵横几千年,源远流长,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甘醇的酒香,这酒香中氤氲着的是祭祀者的虔诚,是有志之士的慷慨激昂,是青年才俊的雄才大略,是失意者的惆怅失落,是激愤者的“不平之鸣”。而说到酒与诗的交融,没有哪......
夏日的家居植物该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29
1 @卡箍笛喵:也不知道为什么,猫咪总会被家里的植物所吸引,其他猫咪也会这样吗? @宠物世界-猫迷杂志:猫咪在平时会有吃草的习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吐出胃里的毛球。另外,如果平时没有摄入充足的纤维素也会令猫咪去吃植物。一些......
利用认知结构进行应用题教学
发布时间:2019-10-31
数学知识结构指数学知识本身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法则等,它是客观存在的外在的东西。一道完整的应用题由情境结构和数学结构的紧密组合而构成。情境结构就是题目所叙述的事情的变化及过程,它不决定运算方法的选择,但对运算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题目中所描述的情节不熟悉,是很难进入数理分析阶段的。数学认知结构则不同于数学知识结构,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指数学知识系统的内容在小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系统的逻辑结.........
浅谈图像认知与创意思维之研究——以涂鸦《蒙娜丽莎》画作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引言 涂鸦(Graffiti)一词指在公共或私有设施,如墙上进行人为或具有某种意图的标记。涂鸦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文字。这项活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更早期的人类生活中就出现过以涂鸦来记录事件的情况。如今,不管是否受过绘画......
构建中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探析
发布时间:2022-09-03
〔摘要〕苏联解体后,诞生了中亚五国,留下了地缘政治权力真空。伴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目前该地区正遭受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这包括边界冲突、跨国民族矛盾、资源短缺、种族暴力、颜色革命、糟糕的边境管理、毒品走私、日益增长......
“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现象)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很多“有+N”结构,其所表示的意义也十分广泛。随着语言文化的不断进步,一部分“有+N”结构并不单单只是表示存在,还渐渐倾向于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具有了新的用法。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整理,本文将“......
中日数字使用现象比较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中国和日本向来被认为“同文同种”,但中国与日本在数字使用习惯方面有些差异,如中国人偏爱偶数,而日本人更喜爱奇数。另一方面,也存在共同点,比如都忌讳与“死”谐音的“4”,但是随着网络及各种媒体的发展,中日两国在数......
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及其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2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这是我们进行英汉语序对比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修饰语顺序上有共性也有相异性。这既可为人类语言类型学的 研究 提供左证,也为解释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尤其是语言上所映射的人类认知......
非认知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进步,用于考评学生的基准再也不仅是单一的一种方式。在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的现如今,对于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能力进行培养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机构重要的探讨课题。为了保证大学生从学校生活过渡......
现在进行体意义与用法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5
" 摘 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英语进行体的本质意义;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的理论基础上,试图构建英语进行体的原型图式及其变体,以期更好地认识英语进行体的本质意义和用法。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英语进行体的意义 英......
阳泉市二级以上医院护士满意度调查分析比较
发布时间:2023-08-09
【论文关键词】护士 工作满意度 分析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方法采用工作满意度指数量表(6个项目)对阳泉市二级以上医院372名护士进行工作满意度测定。结果6个项目中,满意度按由高到低为互动合作、护理工作、自主......
做好“亚投行”要构建六大框架
发布时间:2015-08-12
中国如何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处理好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何消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顾虑,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 从最初的中国和东盟21国积极筹建到英国加入所引发的西方世界“多米诺骨牌效应”,亚投行这样一个无论从立行宗旨和......
试析构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6
论文关键词:抽象行政行为 司法审查不足 构建 论文摘要:对于抽象行政行为,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认识不科学,重视不够,以致存在种种问题。为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充分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者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0
1、首页2、结 论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你提供新闻传播论文:第三者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摘 要:第三者是当前人们感情生活中提及频率很高的词汇,也成为媒......
分析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要:对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现状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总体上高于日韩,但从分行业看来,中国的贸易竞争优势集中于设计和工艺品等传统文化创意产品,新媒体等新型文化创意产......
叶芝诗歌中的动物意象
发布时间:2022-08-02
摘 要: 威廉姆・勃特勒・叶芝,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创造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叶芝在诗歌中使用大量取自爱尔兰本土神话、希腊神话和圣经典故中的意象,并且通过置换变形成为新的象征意象,用来抒发自己入神的想法......
浅谈李益诗歌及其意象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 要:中唐时期政治走向衰落,相应地在诗坛上表现为淡泊冷落的情怀的抒发,史称“大历诗风”,而与大历诗人群体齐名的李益在诗歌创作上显示出了不同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李益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抒情诗三类,......
比较阅读,构建精彩古典诗词课堂
发布时间:2023-04-19
【摘 要】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美丽情感作为阅读鉴赏与审美体验之对象,引导学生将思维的触角深深地探入作者寄寓于古典诗.........
出纳岗位认知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3
这是一篇出纳岗位认知分析,现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人们最为关心和渴求的一种财富;现金作为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流动性最强、性能最活跃的一种流动资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出纳工作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岗位,关系到贯彻......
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1)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象似性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重大。人类认知积极参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所以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人的头脑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
第十九回 冠亚军耻辱回家 斗牛士天下无敌
发布时间:2023-03-28
第一章非洲的呼唤 除去筹备阶段的不给力,当地球迷观赛人手一支的“呜呜祖拉”的噪音,更令诸强头疼不已,除去一向特立独行的乐坛天后Ladygaga,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一“民粹”皱起了眉头,不过抱怨归抱怨,2010年6月11日,简陋的开幕......
浅谈从认知到行动: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
发布时间:2023-01-19
" 【论文关键词】依法治教 教师教育法律素质 教育法律知识 教育法律意识 教育法律行为 【论文摘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依法治教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是重要......
认知视角下的“的”字结构转指构式及其认知转喻观
发布时间:2023-08-25
摘 要:认为“的”字结构是独立构式,且属“心理”构式,具有主观性、隐晦性、推导性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范畴化分类。重点分析了“的字结构”形成的概念转喻观及其形成机制,提出构式需符合“小部分来转指整体,个性转指共性,所属转......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21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和日本现代文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对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通性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从现代文学的本质从发,分析了中日两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基......
出纳岗位认知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6
出纳工作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岗位,关系到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规章制度,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也显示出财务会计人员的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水准。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出纳岗位认知分析。 作为会计术语的出纳,通常是指出纳工作......
汉英复合词中意象图式的正负参数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2-08-28
本文对汉英权威性词典中由“外”作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和由“out”作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在评价性语义方面进行了分类考察。对比发现“外”复合词多具有负面评价性意义,而“out”复合词中正面和负面评价性意义兼有,但正面所占比例较......
在九十的夏天
发布时间:2023-08-07
用数字为一个村庄命名,并且这个数字是不多不少的九十,大约只有天全人才干得出这样的事情。究其缘由,有两个不同版本的说法。一说是这个地处川藏茶马古道旁的小村落曾经有过繁华的过往。在茶马互市兴盛时期,大大小小的铺面开满了整......
多维视角下的神探夏洛克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5
《神探夏洛克》系列迷你剧改编自英国19世纪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著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由英国广播公司于2010年7月底推出。该剧将故事背景从19世纪烟雾弥漫的近代伦敦搬到了21世纪现代化大都市,将独具西欧风格的大马车替换成在......
生态园林的认知与构建原则探讨
发布时间:2022-11-20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城市园林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将传统的园林理论与科学的生态理念结合起来,改善自然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新型的生态园林,是我们园林专业工作者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研......
亚热带德宏州夏秋十字花科蔬菜高山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3-04-07
导读:云南省德宏州地区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喜冷凉的十字花科蔬菜在坝区栽培困难。云南省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利用高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总结出高山夏秋十字花科蔬菜高产栽培技术,供种植户参考。为缩短生产......
中西方绘画审美认知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27
中西方绘画审美认知比较 绘画常为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认知符号,中西方绘画的审美有着各自“约定俗成”的特点,例如西方绘画热衷于浓墨重彩,而中国绘画不强调色彩的丰富;西方绘画审美强调比例,强调景物、人物的黄金分割,而中国绘画则......
分析十九世纪交响乐与交响诗
发布时间:2023-08-09
分析十九世纪交响乐与交响诗 分析十九世纪交响乐与交响诗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十九世纪交响乐与交响诗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在十九世纪时期......
乐嘉藻日记·庚戌旅行日记(之四)
发布时间:2023-07-07
摘 要:清宣统二年庚戌,乐嘉藻北游京城,又南下津沪,日记中留下了交游和对所经之地社会风貌的记录。 关键词:乐嘉藻 庚戌 旅行 贵阳 重庆 武汉 北京 乐嘉藻在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至十月,有北京之游,作《庚戌旅行日记》。日......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发布时间:2023-06-24
"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
十日谈
发布时间:2023-08-07
十周感谈 ——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02031003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11年3月5日至5月21 日,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作义工时,我与这群因为上......
《双城记》与《红高粱家族》红色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2
【摘 要】红色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红高粱》和《双城记》中。在《红高粱》中,运用红色的主要载体是红高粱,红色既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还有着着原始生命力和女性崇拜等书中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在《双城记》中,红色主要运用......
瑞士和法国民族政策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6
【摘 要】瑞士成功地用多元文化主义民族政策将不愿生活在德国的德国人,不愿生活在法国的法国人和不愿生活在意大利的意大利人重新整合,塑造成一个具有高度认同的崭新瑞士民族,法国也用其“共和模式”整合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法兰西民族......
图书说法(四十四)
发布时间:2022-10-07
汉代隶书碑刻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立后,仅每天前往观看及摹写的人所坐的车子就有1000多辆,其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可惜的是其后不久,就遭战乱,被董卓损毁,后又屡遭破坏。石经残石被学者视若拱璧,被国内......
白马之夏[组诗]
发布时间:2022-12-12
短诗集 葡萄是我们的命运。而你是旁观者, 或西方来客, 并不知道我们的迷惘岁月,如何艰难。 葡萄是一本被太阳封锁的诗集。 就在今年夏天,我又去了那个 被我遗忘和荒废的园子, 它种植着不同年份的葡萄。 我发现,......
夏日谨防汗斑
发布时间:2023-08-05
花斑癣,又名汗斑、花斑糠疹,是一种皮肤浅表角质层的慢性真菌性皮肤病,皮肤上呈现出褐色或白色斑片,而且汗液增多时更加明显。因其对生命无危害性,许多人一直未予以重视。但是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许多人都换上了短衣、短裙,这种皮肤病就暴露在阳光之下,令人烦恼起来。一、病因:球形/糠秕马拉色菌感染诱发原因:诱发因素包括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激素、皮肤使用油脂类制剂、妊娠、慢性感染、营养不良、细胞外糖原沉着、家族遗传.........
日语教学中的认知语言学(二)
发布时间:2023-05-05
日语教学中的认知语言学(二) 一、研究目的与对象 目前,认知语言学作为近年的研究热门,在日语语言学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笔者尝试将认知语言学运用到日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日语句子的表达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发布时间:2023-03-20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摘要] 亚里士多德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对语言的层次进行了划分,他提出了约定俗成语言论、由种加属差来定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论、不能定义的最高的种即哲学范畴的意义分析理论。深入理解和把......
金钟儿与杜十娘形象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6
摘 要:杜十娘和金钟儿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两个有血有肉的妓女形象,其闪光点源于她们对真爱的追求,然而她们最终都没能实现幸福新生活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曲从良路上的悲歌。杜十娘的形象历来为人......
国家形象的自我认知:现实与想象的冲突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最大受众群体在国内,研究他们对国家形象的自我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网络评论的长期关注,聚焦优酷视频网中国家形象片(角度篇)的网民评论,通过经验研究发现,网民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存在一个主观的框架,它与国家形象片的叙事框架存在冲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最受网民关注的议题是社会民生,国家形象片中抽离的、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模式对网民的国家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关键词:国家形象;自我.........
船山诗文赏析(十六)
发布时间:2023-01-15
原文:天下死而己不独生,天下生而己不忧死。出处:《周易外传》卷三,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船山关于个人与天下关系的名言,表达出一个真正有天下意识的人会自觉地把自己同天下有机地联系起来,与天下同生死,共命运。如果天下灭亡,自己绝不独自活着,一定与之同亡。如果天下得以存续发展,而个人绝不忧患自己的死亡,想到天下得以存续,自己个体虽死犹荣。在船山看来,人是属于天下的,每一个人都是天下的一份子,都应当而且必.........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