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概念考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概念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3 00:36:01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概念考
时间:2023-08-23 00:36:01     小编: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是受西方代议制民主影响,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相嫁接,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又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一个亦中亦西的概念。改良主义的民权话语的涵义主要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与以个人为本位、以调解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为目的的人权相比,改良主义者言说的民权主要以群为基础,以重塑君臣关系为目的;与以解决国家权力合法性问题的民主相比,改良主义者言说的民权则力图将儒家的民本主义与民主相调和。革命主义者所言说的民权同样并非西方意义上的人权,亦非公民权,而是指国民权,人民主权被言说成了“主权在民”,即人民作为整体被迅速提升为国家主人,同时人民仍然是需要被政治精英所引导的传统意义上的“民”。

关 键 词 民权 人权 民主 国民权

作 者 余金刚,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河南新乡 453007)

“民权”话语的由来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文“民权”一词是由日文的“自由”(liberty)转译而来。如何启、胡礼垣认为,“‘里勃而特’译为自由者,自日本始……自由二字而译为民权者,此必中国学士大夫读日本所译书者为之”[3]。这里的问题是在当时的中国,“自由”和“民权”也是被分作两个词使用的,例如严复就将自由和民权分开来使用[4]。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文“民权”一词是指日文的“法律自由”。作为西文译语的日文的“自由”其含义有二:一是与freedom相对应,主要指精神自由;二是与liberty相对应,主要指政治自由。在法学意义上,“自由”(liberty)指的是法律上的自律活动。从法学的角度讲,民权在日语中主要指法律所确定的“自由”,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或许正是从这一意义来使用民权这一概念的。[5]笔者感兴趣的问题是,既然“民权”与西文的liberty相通,何以自由和民权成为两个独立的词汇?并且民权在中国近代知识界的使用频率和普及程度要远远高于自由。民权这一概念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思维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政治诉求?

我们知道,民权与其他大部分的近代性话语一样,都由西方及其文化衍生、激发。关键的问题是中文的民权语汇要还原成西方的概念,那是相当困难的。在西语中,民权的原生意义是指公民参与城邦治理的资格,它所表达的是公民作为一个群体构成了城邦治理的主体和城邦权力的合法来源,与传统意义上的王权政治和贵族政治相对;而中国近代的民权话语则有着与西语中的公民权不同的意蕴,民权这一概念本身是为了唤起“民本”的民族记忆,其主要是作为一种解决近代中国国家和社会衰败的器具而被创造并流行开来,而不是像西方的公民权那样作为一种制度架构来解决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问题。

君民共主:改良主义民权话语之隐喻

1.民权与民主之比较

西语中的民主(Democracy)由希腊语的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或权威)派生出来,意为“由人民进行统治”,这样看来,民主潜在的前提便是“人民主权”。西方近代形成的民主理论其基础是社会契约论,它对传统的独裁统治和君权神授等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社会契约论认为具有自然权利和自由的个人的同意是一切政府权力的最终源泉,这样一种观念构成了日后西方民主政府的理论基础,并从此在根本上否定了君主的统治是神授或世袭的自然权力思想。因此,民主所主要解决的是统治权力的合法来源即“谁来统治”的问题,它强调的是只有民主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就改良主义者的民权话语而言,它的产生主要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影响有关。然而据记载,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使用民权这一概念的同时亦将democracy一词译作“民主”,并将其与中国传统话语中的“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尚书》)――作出了区分。①严复还将Democracy译为“庶建”,“庶建乃真民主,以通国全体之民,操其无上主权者也”[6]。问题在于既然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区分了民权和民主,他们为什么还如此热衷于使用民权这一术语?

实际上,中国传统王权政治的合法性主要由儒家的民本主义话语所提供,其前提和关键是“君为民主”;而民主则强调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只有人民同意的权力才是合法的,并且对于一切政权,人民都保留革命权。因此,民主所指涉的“人民主权”原则和儒家的民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冲突的。相应的,与民权相比,民主这一词汇所具有的颠覆性也就更加突出,“民权者,其国之君仍世袭其位;民主者,其国之君由民选立,以几年为期。吾言民权者,谓欲使中国之君世代相承,践天位于勿替,非民主之国之谓也”[7]。正是民主和民权之间的这种本质差异使得改良主义者才如此热衷于民权,因为在他们看来“民权”与“君权”绝不应该是相冲突的对立关系,相反而应该是相得益彰的互补关系。为了擦去民权所具有的民主含义即反君权的色彩,改良主义者采用了“人人有自主之权”(即“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8])这样一种模糊的表述,其目的就是既要分享政治权力同时又要让统治者相信民权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并最终通过伸民权来重塑君民关系,实现君民一体。 因此,与日语的作为法律概念的“民权”相比,中文“民权”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其表达的是一种分享君权的政治诉求。改良主义者使用民权而非民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决不是因为他们反对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相反,而是要通过民权这样一个软性概念来消解民主所蕴含的颠覆君权的危险,从而减轻民权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所面临的政治压力,这样也可以将中国传统的“民本”与西方“民主”之间的关节打通。

由此可见,改良主义者所言说的民权是一个既融入了西方的民主,同时由中国的民本话语所支持,而且又与民主具有一定差距的概念。这样一种民权话语其结果是一方面遭到统治阶层的强烈反对,因为“人人有自主之权”所暗含的民主政治诉求与传统的皇权体制本质上是相冲突的,“西人之言曰,彼国行民主法,则人人有自主之权。自主之权者,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守其所应有之义,一国之政,悉归上下议院,民情无不上达,民主退位与齐民无异,则君权不为过重”[9]。张之洞亦指出,“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10]。另一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使用民权这一话语是要打通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之间的关节,而其结果则是既损害了儒家的民本传统(因为民权所暗含的民主政治价值其本质是君主受制于人民,绝不是传统儒学的君民孰贵孰轻),又消解了民权这一话语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性(因为由传统民本话语所支持的民权其目的是“与君权合”,而非反君权)。沟口雄三曾经认为,中国清末的民权包含对皇帝的叛乱权。[11]笔者认为,包含叛乱权的民权概念只适用于革命主义者,对于改良者而言,他们要使统治者相信民权对自己有好处,所以改良主义者的民权话语不包括叛乱权,要不然改良主义者也不会竭尽全力地撇清民权与民主之间的区别。

2.民权与人权之比较

人权这一概念的政治文化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绝对的屏障”,用来阻止某些人将他们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它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理念:权利而非权力“才能被视为绝对的,从而使得所有人,不管什么样的权力统治着他们,都有绝对的权利拒绝非人性的举动”[12]。因此,自然权利或人权所要表述的是在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谁是第一位的、谁是本源、谁是目的?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个人权利是先于国家权力而存在的;个人权利是因,国家权力是果;个人权利是目的,国家权力是手段。它所要处理的是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它所关注的是国家权力如何受到限制,而不关注谁行使国家权力。正是在本源意义的人权――自然权利――的基础之上,西方才衍生出保障个人权利的宪政体制。

在西方,如果说要找到与民权相对应的概念的话,那么只能是指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公民权”,公民权主要是指一种公民个人的参政权,即城邦公民参与城邦政治事务的权利和资格;而由属于城邦的“公民”向与国家相对立的、原子式的个人的转变,或者说由古希腊公民权向近代人权的过渡,则是以“自然法”学说和罗马法中的权利概念为中介的。我们可以说自然法学说和罗马法中的权利概念一起催生了近代的人权观念,人权观念也逐渐成为西方近代政治统治的基础。通过人权观念,西方国家逐渐确立了以保障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为目的的宪政制度。

中文民权一词由“民”与“权”组成。首先,就“民”而言,中国古代的“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集合概念。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看来,民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人数众多,相反作为个体的人则毫无意义。国家被理解为“君―臣(民)”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君始终是共同体的主人,民只是君的所有物和附属物。所谓民本思想强调的是在坚持君处于主导地位的同时,要求统治者注意民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并对民的生活状况给予关注。对历代统治者来讲,“民惟邦本”的作用在于告诫统治者在政治上要谨慎从事,不能无视民的利益与需求;同时,民本思想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进行社会批判的武器。

民的这样一种“群”的性质在近代中国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近代最早一批知识分子之所以使用民权这一话语,是因为中国从未有过类似于近代西方的个人观念,相反,他们对于“民”却再熟悉不过,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可以说是改良主义者体认民权的主要依凭,同时民权也可以在民本的语境下得到诠释。就改良者的民权观念而言,他们并未突破传统的君民关系,而只是想借助民权这一话语来重塑君民关系以达到君民和谐,只不过与传统儒家不同的是,儒家的民本主义强调的是统治者对民道德上的怜悯和关切,民权则强调的是希望民在政治上具有权利。因此,民权与人权的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中西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人”表达的是与作为整体的社会、国家而相对立存在的个体;相应的,“人权”在价值上强调国家政治权力是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潜在威胁,并暗含着约束国家权力这一价值准则;“民”表达的则是与君对立的“群”,而民权话语的目的在于通过伸张民权而颠倒君民之间的权力关系,改变中国传统的权力走向,最终将国家权力聚合在一起并发挥它的最大功用,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至于民权当中的“权”,前文已述,主要是指“人人有自主之权”,即“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权也者,兼事与利言之也。使以一人能任天下人当为之事,则即以一人独享天下人所当得之利,君子不以为泰也……无权恶乎起?曰:始也,欲以一人而夺众人之权,然众人权之繁之大,非一人之智与力所能任也,既不能任,则其权将糜散堕落,而终不能以自有”[13]。这段话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启超看来,权是公有的,它是办事的机遇和利益,并且民权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目的和价值,而是国家强盛的手段。改良派民权话语的这样一种“人人有自主之权”的涵义,表明作为自主性的权利观念进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是和中国国家主权普遍丧失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权利的主体从一开始就是群体和国家,它表达的是国家和群体的独立自主以及正当的利益与权力。因此,作为单个个体的个人只能是国家富强独立的工具而已,其本身则没有独立的价值;民权之所以引起这些人的关注,就在于民权并不是一种现时态的话语,其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中国国家未来的欲求和状态,在改良派看来,民权能够解决中国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之所以提倡民权,是因为他们认为由传统民本话语所提供的君民和谐关系在中国近代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而民权在他们眼中,无疑为君臣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民权者,合一国之君民上下而一其心者也”[14]。 因此,西方近代的人权是一个“个体”概念。它着眼于调节个人与国家、人权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其表达的是作为一个个独立个体的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权利,这些权利是先于国家权力而存在的,它表明与社会和国家相分离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个人是终极价值,个人权利是目的,国家权力是手段。而西方的宪政民主政体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信念和价值之上。相比而言,改良派的民权则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它是个群体概念,而非个体概念。它既不同于古希腊的“公民权”,又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其二,民权着眼于调节君民关系,力求实现君民共主;其三,国家富强是无可争议的首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才必须要设议院、伸民权,改革传统的皇权专制体制。

正是通过民权这一中介,西方的人权变成了中国传统式的“重民”,西方的议会民主变成了“君民共主”。改良派民权话语的中国语义在于:西方的民主主要解决的是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它所遵循的价值理念是“人民主权”原则,而改良主义者的民权话语则是为了将中国传统的民本与西方近代的民主打通,它是一个既受西方民主制的影响,又与其不相同的概念;西方近代的人权概念以个人权利为基础,其主要是为了调节个人与国家、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它是以普遍的、抽象的个人为基础的,而维新派的民权话语则主要是为了重新调节君民关系,实现君民共主和国家富强,它以“群”为基础。

革命主义的民权话语:

由“人民主权”到“主权在民”

首先,革命派所论述的是权利对于国民而非个人的重要性。在1901年以后革命派的书刊中,到处可见“有国民则兴,无国民则亡”,“有民权则兴,无民权则亡”,“无权利者,非国民”之类的字句。他们援引卢梭的观点认为人权和自由是国民所必备的要素,“个人权利者,天赋个人之自由权也……故人生而欲保护其自由权,及增进其自由权,故不能无群,群之始成于所谓民约,此国家所由成立之原理也……放弃其自由权者,失其人格者也,侵害他人之自由权者,损伤他人之人格者也。失人格与损伤人格者,皆乱术也”[15]。有些文章甚至明确列出国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之内容:一类为天赋之权利,包括人的身体和生命的自由、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出版的自由、居住迁徙的自由、信仰的自由等;另一类是参政权,主要指立法、司法、行政的参与权。他们认为,参政权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和破坏,“国民者,有参政权之谓也。所谓权也者,在君主之国须经君主与议员所承认,而民主之国须经国民全体代表所许可,定为宪法布之同国。彼暴虐之君主,专擅之政府、多数之党派,皆不得而破坏之、专横之,攘窃之也。要之,国民之权利,须经宪法法律所定者,然后谓之权,不然则否”[16]。

对于革命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政治意图很明显,因此他们不再需要使用民权这一术语来遮蔽某些东西,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意义上来言说民权的呢?可以肯定的是革命主义者所言说的民权是为了其革命的目的,孙中山就将其政治主张称为“民权革命”。 民权可以说既包括了人民革命的权利,同时也是革命欲实现的目标。然而,革命主义者所言说的民权同样也并非西方意义上的人权,亦非公民权,而是指国民权。“国民权”这一术语是典型的中国式语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就“国民”而言,它主要是用于公共领域,特别是在谈到建立新型民族国家时。国民的内涵应该是“人人”,“人人”这一词汇首先包含了天生、多数、生存、平等等内容;其次,“人人”因具有“每个人”都能够独立的意象,它便很容易和自由、自主、自治、独立等词结合;再次,“人人”的概念也容易涵盖与“个人”概念相对的、同时作为“国民”必备条件的共同性、总体性的概念。[17]除此之外,只有与“国民”相联系时,作为国民载体的“个人”才是正当的。

第二,革命主义者所言说的国民权是“否定了个人的专横、个人的利己的团体权”[18]。其特点在于它是为打造对国家存亡负有责任的“国民”而行使的权利,是作为共同的、总体的国民权而起作用的;类似于西方的个人、私人的权利,在革命派这里并不是有机地构成国家、社会的原理性因素;[19]国民权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权利,同样主要适用于公共领域和国家领域,在这一点上革命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革命派所说的国民权是指与少数满人和君主一个人相对的多数汉人、国民全体的权利,即作为大众的国民的权利,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的个人权利。相应的,他们主张的民主是否定少数个人即皇帝专制的民主,是为总体的自由而非个人自由的民主,为了总体的民主,个人自由也可能受到干涉。

第三,“国民”既具有传统“民”的概念中作为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国家之本的涵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革命派认识到了权利的重要性;同时传统的“民”又被革命者作出了改造,即作为整体的“民”被迅速提升为国家的主人并被赋予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这在形式上大体相当于人民主权;但另一方面,“民”是一群需要被政治精英所引导的“阿斗”和“乌合之众”,即是说虽然抽象的人民整体在法理和意识形态层面上被奉上神坛,但在具体的实际政治操作层面上,传统的“民”的内涵在这里仍没有被改变,“民”仍然是消极的受治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所设计的权能分离理论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他既把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交给了人民,希望人民通过这些权利来限制政府权力,但同时又希望人民不要限制政府的自由。既然人民被孙中山看作是不知不觉的“阿斗”,那么这些“阿斗”会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吗?由先知先觉的人组成的政府又为什么要听命于这些“阿斗”呢?

可以说,“开民智”的言路完全托出了国民权的中国意蕴:作为国家主体的国民始终都是需要由先知先觉者来引领的。就人民主权理论来说,其在政治实践中要求具体地落实为每一个公民的政治权利,使每个公民按民主程序参与国家公共事务,只有这样人民主权才是真实的,西方的人民主权理论在中国近代革命者这里则被诠释为“主权在民”:不知不觉者掌握政权,先知先觉者掌握治权,用孙中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先知先觉的人,便应该先来造好这种机器,做一个很便利的放水制,做一个很安全的接电钮,只要普通人一转手之劳,便知道用他,然后才可以把这种思想做成事实”[24]。

概言之,中国近代的“民权”是受西方代议制民主影响,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相嫁接,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又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一个中国式概念。对于当时的中国民权言说者来讲,“民权”具有特殊意义:改良主义者言说民权是为了调和儒家的民本主义与西方的民主,以重塑君民关系,实现君民共主;革命者言说的民权主要是指与满人和君主一人相对的多数汉人的权利,而非以个体为单位的个人权利,同时应该享有权利的国民仍然是需要被政治精英所引导的传统意义上的“民”。

注释:

①如1875年《万国公报》的《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一文对“民主”一词作出了准确的解释:“按泰西各国所行大端,其中最关紧要而为不拔之基者,其治国之权属之于民,仍必处之于民而究为民间所设也……治国之法亦当出之于民,非一人所得自主矣,然必分众民之权汇集之于一人,以为一国之君,此即公举国王之义所由起也,而辅佐之官亦同此例矣。”

参考文献:

[3][7][14]何启、胡礼垣,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4

1

5、40

6、397.

[5]谢放.戊戌前后国人对“民权”、“民主”的认知.二十一世纪,2001

(6).

[9]王仁俊.实学平义――民主驳义.叶德辉编.翼教业编(第三卷).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144-145.

[10]张之洞,李忠兴评注.劝学篇.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86.

[20]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63:360-36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后现代后殖民文化问题
发布时间:2023-02-05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后现代后殖民文化问题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后现代后殖民文化问题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后现代后殖民文化问题 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已不再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而是怎样正视和进行研究的问题。现在学界......
民族意识的概念化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近年来,关于民族意识的研究开始成为民族理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想要清晰地弄清楚民族意识的研究内涵,首先要弄清楚民族意识的概念,而这也对认识正确的民族政策、科学地分析民族问题至关重要。文章拟就民族意识的概念......
论“功利主义”概念内涵在中国语境中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05-26
文章试图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展_对西方“功利主义”概念内涵在中国语境中的变迁研究。文章针对utilitarianism汉语译词的变化及厘定过程,查证了该词1869年与中文的首次接触;梳理了utilitarianism在日本的译词确定过程并对核心译词进行了溯源;澄清了历史上严复、梁启超在传播“功利主义”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了“功利主义”译词在中国被厘定的关键节点。根据该词曲折的传播过程,读者可以理解.........
近代中国引水权的收回
发布时间:2023-02-26
内容提要:本文揭示了民国时期收回主权运动史上极少为人所知的一幕。引水权为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但在晚清时期丧失于外国势力之手。民国时期,随着民族运动的发展,国人的引水权观念觉醒,政府谋划、行动于上,民众呼吁、支持于下,虽然历......
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发布时间:2022-12-25
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柳:上次谈话中,你说“对鸦片战争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为的分析评价,也应当首先从(民族复兴)这个视角和高度来看,而不是先强调阶级属性。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历史特点和地位,教......
本地化行业术语GILT核心概念考
发布时间:2023-04-03
摘要:对本地化行业的重要术语GILT所涵盖的“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四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加深对术语GILT的理解,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关键词:GILT,全球化,......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发布时间:2013-12-17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来源 当下,“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当代绘画正发生着全面的潜移默化......
隐私权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3-05-05
一、隐私权的出现 (一)隐私作为一个当代的价值 隐私权的概念已经取得了当代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社会性质的改变。与早期面对面的社会相比,我们生活在福柯所描述展示全景的社会里。科技的发展允许我们达到先前无法达到......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3-05-24
都说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的画面,无非是东方宗法专制国家向 现代 社会 转型特别艰辛的记录。为什么这样的局面恰恰在 中国 出现? 历史 是斩不断的链条。晚清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如此曲折,根源应该从中国传统......
“二元结构”下对中国生态农庄概念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8
摘 要:现代生态农庄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式,自出现以来,在各国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二元结构”特征,生态农庄表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存在形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研究。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
民国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 要]民国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时代主题“救亡图存”密切相关,侧重于外交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等的研究,以为现实政治服务;同时中国近代史学科经历了从开创到完善的过程;这证明关注现实生活是史学发展的源泉。 [关键词]救亡......
所有权概念检讨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16
一、所有权概念的探讨 所有权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法学概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权实实在在地关乎每个法律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其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所有权是产生其他财产权的前提,也是其他财产权的结果。准确把握所有权概念,完善......
文化在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1-15
文化在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的认同感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功不可没。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个体被集体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一种集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对某种文化眷恋的情感心理并以认知形式表现出来。它......
国际法中主权概念的地位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3-05-27
" 壹、前言 由于早期国际法向政治理论借用主权概念时,「绝对主权」理论已获得广泛的认同,且各国君主皆希望在取得国内统治地位的同时,也能排除外国或教会的控制影响,因此早期国际法反映欧洲政治社会的变迁,强调「绝对领土主权」......
学术史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民商法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教育方面也不断进步,逐渐引入并完善民商法学。近代学者对民商法学的研究数量多、视角多元化、具有时代特征,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很多人还没有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民商法学,民商法学这一......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发布时间:2023-03-27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探析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绘画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浅析医疗空间室内装饰的色彩设计......
权力概念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1
" 权力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但困扰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广受人们的关注,正如福柯所说:“在西方工业化社会里,人们最迫切而强烈地关心像‘谁实施权力?如何实施?对谁实施?’这样的问题。”[1] 一.“权力”概念综述 权力在......
浅议诗歌鉴赏中的几个近似概念
发布时间:2023-03-25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阅读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中国诗歌向来讲究含蓄,忌讳浅显直白,抒情往往曲折幽杳,方式方法尽皆不同,这都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困难。古典诗词有的触景生情,有的寓情于景,还有......
传统宗法文化与近代中国立宪(参考)
发布时间:2023-06-14
欢迎来到查字典范文网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传统宗法文化与近代中国立宪,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肇始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甲午一役,随着北洋水师在海面上的沉没,既标志着洋务运动以洋枪洋炮守护封建......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发布时间:2023-04-27
III 艺术策略对于早已对好莱坞模式烂熟于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从东方电影中看到某种对好莱坞的超越或者背离,因为他们始终是将中国电影看着是一种边缘、一种点缀或者一种补充。因而对于中国大陆电影来说,如何用一种不同的"讲述......
民法上抽象概念的局限和行为制度概念在当代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12-11
民法上抽象概念的局限和行为制度概念在当代的意义 民法上抽象概念的局限和行为制度概念在当代的意义 民法上抽象概念的局限和行为制度概念在当代的意义 很高兴今天又有机会来人大做学术交流,今天我想就行为、制度和权利......
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4-01-08
【英文摘要】Starting parative approach to studyurbanization in modern China. Arguing that urbanization inmodern hina that in the akes three observations:1)migration to urban areas inthe ena spiraledupetimes occurred od......
试谈现代性语境下教师的个体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教师话语;个体话语权;现代性语境 论文摘要: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以个体话语权作为契入点是探讨教师现状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言语源头与时代特征。在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共时性”特征的现代性语境下,通过剖析教师个体......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国文化安全刍议
发布时间:2023-01-17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国文化安全刍议 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多维度的社会变革。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在多领域、多层面发生的过程,那么文化全球化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
优先权的概念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04
优先权的概念分析 优先权的概念分析 优先权的概念分析 [摘 要]鉴于我国目前对优先权制度没有作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这一立法现状,本文试图从最基础的优先权的概念谈起,针对目前国内各种主要的概念......
“物”的概念的反思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
发布时间:2023-02-17
“物”的概念的反思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 “物”的概念的反思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 “物”的概念的反思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 当下民法学界正在发生的关于是制定《物权法》还是《财产法》的争论,就我看......
所有权概念新探
发布时间:2023-02-15
所有权概念新探 所有权概念新探 所有权概念新探 [摘 要]本文在反思我国传统所有权概念立法例及其理论缺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权改革的实践,运用法律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从所有权的结构,所有......
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市场——以华北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08-11
" 迄今为止,有关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演变的型式问题,依然是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尽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学者黄宗智以其著名的过密化理论,对“商品化必然导致近代化”这一大洋两岸各派学者共同存......
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本文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探讨道路交通领域的观念变化、系统结构变化、科研方向变化等问题,并对交通环境对策框架进行了讨论。 调,与能源利用政策的协调,对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等。 这种接口关系要求道路交通系统满足......
侵权法中“违法性”概念的产生原因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引言 依据《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与第1383条,在过错责任原则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为包括:行为、过错(faute)、因果关系(lien de causalité)、损害(dommage ou préjudice)。而在德国,依据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过错侵......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公民观念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3-07-17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公民观念的挑战 引言 一、中国:公民观念与公民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公民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不仅具有培养公民正确认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功能,也肩负着......
现代汉语“叠加”概念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8-04
语言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都出现过“叠加”(superposition)这种形式,但该语言现象引起语言研究者的注意,还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从外语研究来讲,Hopper&Traugott(1993)、Lehmann(1995)、Shaumyan&Sypniewski(1995)、Sypniewski(1996)等在其论著中都有所涉及;就汉语研究来看,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阐释并分析了“叠加”这一概念,如刘.........
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7
从2010年开始,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频遭做空机构袭击,导致其市值暴跌、股价低迷,从而形成了一股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浪潮。其原因何在?我国上市企业和政府又应当如何应对?本文对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中概股......
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7-17
摘要:本文针对可持续 发展 战略要求,探讨道路 交通 领域的观念变化、系统结构变化、科研方向变化等 问题 ,并对交通环境对策框架进行了讨论。1.前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其基本定义可以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
“观念权利”在古代中国的缺失
发布时间:2022-11-05
一、“观念权利”与“实在权利”——探寻文化根源的起由 (一) 古代中国有发达的财产、契约制度,即存在“实在”权利 从西周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到历朝历代有关动产和不动产的制度,是古代中国有着发达财产......
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历程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近代的中国,外有列强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与蚕食;内部“中华民族”的整合又滞后于以王朝为框架的国家整固,是以,在近现代国家发展中,边疆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缓慢而曲折,边疆地区亦遭遇了种种民族国家认同危机,历届中央政府......
国际法中主权概念的地位与演变(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3
十六、十七世纪时,伴随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国际法也逐渐发展并成为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而以探讨国家理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权理论,被国际法学者借用描述国与国之间关系,而很快的就成为国际法理论的核心概念。因此,为方便区分起见,......
物权法的方法与概念法学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29
一、导论:思维的抽象与财产权利体系的形成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构成了大陆法系近、现代民法上财产权利制度的“脊梁”。依照通说,物权为静态财产支配关系的法律表现,债权为动态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表现。二者的结合或者衔接,完成了......
论现代视野中的身体概念
发布时间:2022-09-16
摘 要: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于人的身体概念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体概念的意蕴是:它是存在的实体,具有感受性、自我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在现代人的视野中,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身体观,改变了人的身体观念,并......
近代中国宪政文化浅析
发布时间:2023-06-20
一、近代中国的宪政理念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政治制度,而是与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富强为体,宪政为用”。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看来,西方的政治制度不仅是西方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的希望。他们把宪政作为......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4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应该尽量客观科学,但由于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十分屈辱的一页,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也掺杂了太多名族情感,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分期显得不够客观科学,因此积极探究站在历史发展角度思考的中国近代史分期十分重要。 1.中国......
近代民法的个人权利本位思想及其文化背景
发布时间:2013-12-19
近代民法的个人权利本位思想及其文化背景 近代民法的个人权利本位思想及其文化背景 近代民法的个人权利本位思想及其文化背景 (一) 近代民法是个人本位和权利本位的资本主义民法,其典型代表......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发布时间:2023-06-05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摘 要]在中国古代,既没有独立的民法部门,也没有独立的民法学科。近代,随着民法的传入,西方民法......
德国环境刑法中污染概念的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5
环境刑法已经成为欧洲各国刑法发展最快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已经走过了头,因为学术界倾向于环境应当按照其本来的样子加以保护而毋须顾及人类生活的需要及其质量。这一观念也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德国环境刑法中法益的概念、范围以及在此......
物权行为概念辨析
发布时间:2023-05-06
物权行为概念辨析 物权行为概念辨析 物权行为概念辨析 摘要:物权行为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概念需要仔细研究,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尚待澄清。本文尝试着对物权行为理论作一研习,对概念......
中国近代跨国移民对侨乡的经济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01
[摘 要]跨国主义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当代移民现象的理论,但将这一理论历史化,也可以用来研究近代华人跨国移民现象。近代华人的跨国实践是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对侨乡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主义;跨国移民......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的命运(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形成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性格及其命运,是由中国一百多年几代法科知识分子所铸就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从事研究的;受......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13-12-19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侵权法虽内容较为丰富,但制度规范及理论研究均较为落后。近代的法律家群体以丰富的学养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取......
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如下几个问题:如何认识与把握以经济一体化为驱动力的在审美文化方面逐渐形成的全球化语境;学术界有必要从全球化语境的实质、内涵、判断的核心标准以及本土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生存等方面作出解释。其次,应......
数字化语境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民族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7
摘 要 毋庸置疑的是,计算机在当今社会的所有领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冯・诺依曼也无法想到他发明出的计算机能够对后世的全球造成巨大的影响。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只能靠纸笔将设计师脑海中一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不仅耗时,而且......
中国法语境下土地开发权是如何生成的
发布时间:2022-07-30
摘要:相对其他已经实证化的土地权利而言,土地开发权并未实证化而仅处于理论研究的合理性论证阶段。基于这一状态,可将其归结为“新权利”范畴。在我国现行实证法上,承认土地开发权这项“新权利”为一项独立财产权利,并将其嵌入到我国现行地权结构体系和内容中,不仅是契合土地所有权之权能权利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更是拓展、深化和开放我国现行土地权利体系与内容,协调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权与土地财产权保障之冲突.........
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
发布时间:2022-11-18
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 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 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 「内容提要」大陆法系“所有权”概念的产生具有两个重要的隐喻:一是......
英国近代均势战略发展历程概述
发布时间:2023-03-17
英国的均势战略逐渐形成于16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运用发展,在19世纪达到成熟。在这一时期内,英国不论是哪个君主在位、哪个政党当政,在对外活动中一直坚持均势战略,即“干预欧陆政治,防止出现压倒一切的大陆霸主,在必要时不惜投入......
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 要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美术教育教学模式逐渐走向近代化,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受“东学西渐”思想的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突破了宋代以来画院教育的固有模式,使得美术教育日趋普通化、教育模式日趋学校化。 关键词 中......
民国中学语文经典课文概览
发布时间:2023-02-19
一、数据来源 初中: 高中: 二、民国中学经典课文 1.十佳散文课文 从表1榜单的篇日来看,这些民国中学的经典散文课文大致可以分为时代意识文、祭文、作文教学文、文学理论文和励志文等五大类,而时代意识文的篇日最多,......
汉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以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01-14
一、引言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仅仅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真正把隐喻这一概念从语义及修辞领域引入到人类认知思维领域的是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标志着人们开始从崭新的视角即认知的角度来审视隐喻。Lakoff首先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政治话语分析中,他从哲学高度对政治隐喻所展现的伦理道德观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二、概念隐喻理论Lakoff认为:隐喻的实质.........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9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摘 要」抗辩权的概念来源于抗辩的概念,它经历了罗马程序法、罗马宗教法和德国法三个发展阶段。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
浅析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2-12-23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隐私权概念已经难以涵盖网络上的隐私内容和特点,本文从网络隐私权的定义、性质和内容分析网络隐私权的概念,以期引起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网络隐私权 定义 性质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
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动画概念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发展百年的动画也不断丰富,然而大众对动画概念的认识还很陈旧。对各种动画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动画专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大众对动画概念的认识都有促进作用。 Abstract: When human s......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
发布时间:2023-03-19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 1.引言 古之孝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孔德之容,唯孝是从。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古往今来,只有孝才是最无私、最值得信赖也不具有欺骗性的,孝是万物皆可亲可近的媒介,这种孝越淳厚......
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探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从知识传统的角度来看,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的概念、术语、原则、制度与理论框架主要渊源于西方的法典类型。它在我国新型法律体系以及在大学学科课程中的地位,是在本世纪最初十余年间以挽回法权为主旨的立宪修律活动的直接推......
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发布时间:2013-12-19
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关键词: 近代;侵权法;理论涵摄;民法史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侵权法虽内容较为丰富,但制度规范及理论研究......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豪放”概念
发布时间:2023-06-26
豪放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历来受到文论家的重视。传统词论中的豪放派,更是直接以豪放二字命名,并左右整个词坛的半壁江山,文学作品和其艺术影响都蔚为大观。除词外,豪放诗也凭借其恢宏的气魄和浪漫的文采在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影响深远。在此我们就准备分别从诗论和词论两方面入手,讨论一下豪放这个概念在文学理论中的具体体现和艺术特色。一、诗论中的豪放以《二十四诗品为例》署名为唐代司空图.........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环境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05
" 摘要:随着2005年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准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这是我们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前提。那么,在这一大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该如何定位?......
介词框架“在……之上”概念整合机制及语法化考察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介词框架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次很高,分布率也非常高的一种框式结构,其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历时演变,介词框架的形式和意义形成符合认知语义学中概念整合的机制,通过对“在……之上”语法化轨迹的阐释,以此为线索例证前领式“......
探究俗民语境中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2-12-05
天性与教养(抑或先天论与经验论)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永恒主题。在整个西方心理学史中,关于天性与教养的问题之争经历诸多曲折反复,其实质是科学追求与事实本身二者孰为研究之正色而此消彼长、渐趋融合的过程。期间,由于科学目标之设定,学院心理学以科学主义的主客二分为研究立场,但却缺乏对民众自身如何观待此类问题的揭示与反映,因而产生诸多遮蔽与疏离。至于生活世界中的一般民众如何观待此类问题,则是以往研究所忽视与.........
民主和等级:析技术概念的泛化与狭义化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20世纪以来,对技术问题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带来了技术概念的泛化和狭义化,即一方面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意涵,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另一面作为一个连续体的技术,又被分裂为“工程师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和“......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者:尹鸿  一、后现代语境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中国人从中世纪的蒙昧中惊醒后,对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表现出一种如饥似渴的热情。交响乐、芭蕾舞、西洋绘画、古典文学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抽象艺术、朦脓诗、荒诞剧......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27
 一、后现代语境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中国人从中世纪的蒙昧中惊醒后,对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表现出一种如饥似渴的热情。交响乐、芭蕾舞、西洋绘画、古典文学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抽象艺术、朦脓诗、荒诞剧、现代派小说也受到了......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一、后现代语境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中国人从中世纪的蒙昧中惊醒后......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28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一、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
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发布时间:2023-02-06
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摘要: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萌芽于19世纪下半叶,诞生于20世纪初叶的清末修律,成长于......
传统知识的概念考辨
发布时间:2023-01-14
摘 要:传统知识是传统部族在 历史 漫长的精神生产和知识创新过程中孕育、传承而成的结晶。从语义学和国际立法层面对传统知识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及民间文学 艺术 等相关术语进行辨析,期冀能引起学界对传统知识......
民族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24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既要应对外来侵略,还要经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思.........
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探讨道路交通领域的观念变化、系统结构变化、科研方向变化等问题,并对交通环境对策框架进行了讨论。 1.前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其基本定义可以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
中国体育相关概念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2-12-19
概念是人们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是体育理论研究的基础,是明确体育特有本质属性的前期工作。体育概念的问题之所以一直存在争议,与长期以来纵向与横向的体育定义不同有关。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人们的观察视野的......
国家侵权损害概念的“双层结构”(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26
关键词: 国家赔偿/损害/权利侵害/利益损失 内容提要: 在国家赔偿法的学理上,对侵权损害概念的界定或理解,存在一种“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不加区分的方法。该方法在解释论上演绎出国家赔偿仅限于人身权、财产权损害的观点,在规范论......
国际化环境下我国物流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17
摘 要:随着加入WTO进程,我国物流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各跨国物流 企业 正加快对我国物流市场的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我国物流业在严峻的挑战面前,需要理性思考,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利解决的方法思路......
谈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发布时间:2013-12-19
谈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谈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谈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精品源自化学科 关键词: 近代;侵权法;理论涵摄;民法史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侵权法虽内容较为丰富,但制度规范及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政治语篇浅析
发布时间:2023-05-18
[摘要]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实体性隐喻出发,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在政治语篇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概......
思考中国近代逻辑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06
西方传统逻辑自经历了明末清初第一次初步传入和清末民初第二次系统传入之后,中国近代知识界对逻辑学在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随着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逻辑学教育在各类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充分发展。笔者就中国近代逻辑学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一些初步认识。一、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经历了二级制向三级制的演变。1895年,盛宣怀创办天津中西学堂时,在《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
中国法律理念的现代化(下)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21
三、中国法律理念现代化的基本取向 中国法律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系统工程,从其结构来看,既标志着整个社会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也标志着整个社会法律理念的现代化。在制度现代化中,它既包括法律创制过程(立法层面)的现代......
历史编纂学近代转型概说
发布时间:2022-12-13
内容提要以近代社会和史学转型为背景,传统历史编纂学经历了一场解体与重构的艰难变革,其过程大致可以1900、1919年为节点划分为突破传统格局、建构近代体系、形成多元格局等三个阶段,而主要呈现出:史学科学化与历史编纂理论、方法......
当代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前提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07
" 1.当代世界民主化浪潮及对政治发展理论提出的新课题 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民主?或者说,现代民主的政治形式是否能够成功地移植到非西方国家?许多政治学家曾对此持怀疑态度。在60~70年代,世界上的一些权威主义政权显得稳定和强有力......
浅析中国古代推理思想的语境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3-05-11
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与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古今中外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逻辑是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或文化传统所孕育的逻辑思想有其共同性的一面;同时,它们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或烙有文化传统的印记,有其特殊性的一......
中考思品六组易混概念辨析
发布时间:2023-03-19
选择题是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考试的重要题型,在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选择题的主要特点是涉及知识范围广,选项设计灵活,迷惑性较强。由于选择时要做到唯一性和最佳性,不少考生在做选择题时,由于审题不清,对一些易混的概念或知识没掌握好,而陷入答题的误区,导致失分。下面我结合各地市中考试题,对考题中常涉及的六组高频易混概念进行梳理与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掌握知识。一、“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中考.........
城镇化语境下城中村村民公德现状探析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 要: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中村在其改在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城中村村民的公共道德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文在分析城中村村民公德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相应的对策,为缩小城镇化给城中......
宪法论文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
发布时间:2023-02-09
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整理了宪法论文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宪政是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宪政的实施首要是限制政府的权力,......
从近现代民法的变迁看我国民法的任务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19世纪到20世纪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迁,以此为基础,民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如民法的社会化、去法典化以及自由法运动的兴起等等。我国民法应当从这些变化中汲取有益的经验,通过制定一部具有开放性的民法典来实现我国民法的......
浅议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发布时间:2017-02-21
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初中化学教学涉及到很多化学概念,不仅繁多而且很零散,许多学生理解不了就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学习方式。化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通过不断分析研究推敲出来的,从而能够确保科学性,许多概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