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00:27:33
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时间:2022-12-25 00:27:33     小编:

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柳:上次谈话中,你说“对鸦片战争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为的分析评价,也应当首先从(民族复兴)这个视角和高度来看,而不是先强调阶级属性。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历史特点和地位,教学上也许更有时代意义”。能聊一聊这个话题吗?

聂:谢谢!中国近代史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段历史。多年前,我的一位学生的博士论文就属于中国近代史范畴。三年半前,我的学生王德民所选的博士学位课题就是讨论高中《中国近代史》课程。这促使我不得不花时间学习和思考,向有关专家请教,并和他一起讨论,教学相长。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些想法是我们共同的,或者是他花了一些功夫的。

历史的解读是现实和过去的对话。精神变物质,如果形成较大的民众意识,就会有很大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历史地看,从阶级斗争的视角解读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如“三条主线”说,对史学的发展是有新贡献的。在社会影响和实践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到了巨大的思想推动作用。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解读逐渐被推向了极端,把学术问题政治化,甚至刑事化了。

柳:曾经完全排斥过其他视角的解读,成了极左思潮的根据和帮凶之一,流毒匪浅。

聂:对!应当说阶级分析的方法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但极端的、排斥其他一切视角及分析方法的滥用,是反唯物史观的。其实,任何分析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短板,用过头了,或用得不是地方,就会影响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也会扭曲对现实的看法。那些年代,在封闭的、火热的高温高压下,接受这种教育的青年,特别是在群体中有号召力的,有相当数量义无反顾地成了从批判《武训传》到文革的急先锋、牺牲品或盲目的支持者。当然,也有投机的。如今,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作为一种思想方式却挥之不去,不召自来,有时还集束、脉冲般地反弹得很离谱。如果不以历史的真相为依据,从思想的立场、方式上反思和清理这种在非常时期形成的非常教育的非常内容,反以所谓“革命”的名义坚持下去,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或如何虔诚地善良、怎样道德的正义,现实中会颠覆对改革开放的看法,也是对共和国思想、品格与前途的糟践和葬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叛和对莘莘学子的祸害。对此,基础教育理应有所担当,按照时代的要求,建设近代化潮流中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学《中国近代史》课程。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柳:课程改革以来,在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上,中学历史课程从宗旨、内容到方法都有很大、很多的改进。但从你上次关于辛亥革命评价的谈话中可以看得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聂:是的。虽然“以阶级斗争为纲”被否定了,但清理造成它的那种思想方式并没有这么容易,太深层了。

柳:教学实践中,好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种是在该用阶级分析的时候倒忐忑了,有的索性采取了“鸵鸟政策”。

聂:没错,根子还在这种思想方式。就像有前辈说的,如果不让学生真正懂得和理解文革之类的错误与严重危害,我们的中学历史课程就在这一块丧失了本职,文革就容易再来。我看,这不是危言耸听,是负责任的态度。其实,无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还是从政治氛围上看,逐步建立近代化潮流中,民族复兴视野下的高中《中国近代史》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从学术积累上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鼓舞下,史学界有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开风气之先的是对李鸿章的重新考查和“翻案”。接着,有对鸦片战争失败内因的深度剖析,对太平天国性质、行为的深入透视,对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特别是对曾的全面评价,对洋务运动及其作用的客观分析和历史肯定,对甲午战争主要人物和失败原因的“平反”和纠偏,对戊戌变法人物、性质、作用和失败原因的考订与补足,对义和团运动的史料钩沉、清理和改正,对清末新政及其主客观因素和作用的重新定位,对辛亥革命中各种派别、人物及其变化的具体考量和比较,对北洋军阀的历史性质和地位的辩证分析,对新文化运动领袖起死回生般的高度敬仰,对“殖民主义双刃剑”的再回顾,对五四运动中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客观梳理,对历史选择了共产党的多角度论证等,数不胜数。另外,研究的领域和视角也走向了全方位的动态考察,从列强的作用与影响到内部的反应与分化,从官场内幕到社会生活,从全球视野到口述历史,又引进了社会学、心理学、计量学、文化学、解释学等新方法,大大突破了原来“阶级斗争宣传画”和京剧化的模式,逐步恢复了历史的真相。

柳:如果平时能关心和读一点史学研究的文章,包括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专业杂志和高校的学术刊物,还有重要的专著和各种文史资料汇集,应当能看到这些重要变化和巨大进步。这三十多年来,我们《历史教学》也刊登了上百篇与这方面有关的论述或介绍,书评书摘,还有教学设计、案例和评论。这些变化与进步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更有利于纠正长期以来极端的斗争史观造成的“左倾”及其内在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创造了可贵的学术前提。

聂:是的。从主流意识上看,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从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其中所持最基本的历史观、价值观或者说评定人民英雄的标准就是在历史上有利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不是其属于哪个阶级、哪个政党,出于什么目的。

柳:是的。否则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中,至少有两幅就成问题了。比如其中的“金田起义”“虎门销烟”。

聂:其次,1980年代,邓小平多次说到明中叶后中国落后了。1984年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柳:这段话的重心是说闭关自守的严重后果,很多教师引用过。

聂:是的。但你是否注意到,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问题,其中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就是从近代化立场或标准看的,明朝中叶后,中国并非都是衰落,而且还有很长、很多的辉煌。不仅有江南经济的繁荣、“康乾盛世”,而且还有很多文化建设上的巨制鸿篇。但从世界近代化的潮流来看中华民族及其发展和进步,整体和本质还属于农业文明时代的范畴,至多说是集大成,依然是一种“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社会状态。

柳:有人形容为“落日辉煌”。

聂:对!第三,辛亥革命一向是中共中央最隆重纪念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纪念辛亥革命整十周年时历届领导人的讲话中,也可以看到中共中央在中国近代史问题上,视野和史观的逐步变化和华丽转身——从阶级分析转向了世界近代化潮流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野。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去年十月,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上的讲话,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也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否则,这个说法就不成立了。我想,衡量和评价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人物、组织、政党、团体及其行为、措施的合法性,贡献或错误,最基本的标准应当是看其在怎样的条件下做了什么,是否尽力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不是叫什么名称、打什么旗帜,或者说了什么,主观上为了什么。

从学生的角度看,无论他们所处的环境,还是已经和将面临的世界和问题,与当年封闭社会中的包括我们在内的青年已经大不相同了。他们处在开放的信息环境、宽松的政治氛围中,思维非常活跃,敢想敢说,对历史有着天生的兴趣。如果我们历史课程不能满足他们这方面知识、思想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需求,那么其他信息就很容易成为思考元素的主要来源,良莠难分,结果之混乱是已经普遍看得到、听得见的。

柳:从各种媒体上看,这些年有关清官和晚清的内容是相当多的,好坏都有。即使退一万步讲,就是按“种牛痘”的原理,基础教育也应当在这方面有所担当。

聂:我们有些同仁出于对历史,也是出于对社会和学生负责,对《百家讲坛》等节目提出了一些批评和建议,是很好的。我以为,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应当认真地想一想,我们的历史课程可以把学生面对面地“绑架”在课堂里,实际“收视率”却为什么还高不了?甚至令学生讨厌。而人家没有这个“条件”,却把观众的心收了去?关键是人家讲的虽然有许多不足,甚至还有刻意的噱头,但却像人的故事,而我们教的历史课看起来“完美”,上起来“花样”也比课改前多多了,但依然缺少思想的过程,缺乏人味儿,特别是有个性的人味儿,有悖于当今学生的思维特点,相比之下,还是更像脸谱化、概念化的东西。

柳:从这个角度说,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确实可以,也应当虚心向人家学习,努力把“塑造”“教化”的过程变为学生发展和学会发展的过程。

聂:呵呵,你最后这个话说得很专业,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通俗地讲,就是中学历史课程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习“凭证据说话”,“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个最基本的人文意识,比较全面地以民主的原则立场,科学的思维习惯讲人的道理、学习人的道理,想学人的道理和会讲人的道理,而不是只想和只会机械地背诵“革命”的道理。

柳:是的。世界形势、国际环境都大不相同了。我国已经从过去的革命时期进入了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学生走进了开放的时代,教育观、人才观必须与时俱进。

聂:从总体上看,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人类从“点状”文明走向“块状”文明的历程中,经过了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之发展历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霸王道杂之”的儒家文明。然而,明中叶后,在人类走向真正的世界历史,走向近代文明时,它却囿于现状远远落伍了,至晚清,则走上了“被世界”的中国、“被文明”的民族之路:

——代表先进工业文明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它们“发财的原则”,以基督文明为旗帜,坚船利炮为先锋,侵入已经外强中干的中国,掠夺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飓风海啸般地重创和实质上摧毁了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同时,也有意无意、不可避免地带来和催生了新的“物种”和气息;

——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民族和地区,基于不同的利益、处境和认识,为了捍卫自己的生存,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反应和对策,抵抗与屈从、光荣与梦想、腐朽与顺应、顽固与改良、起义与革命、悲歌与哀号、旧制与洋规、道统与新风……交织汇合成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社会动荡和千年巨变,开始了痛苦的近代化过程。

这是在一个曾经辉煌并“恩沐”亚洲,或有“泽被”世界的多民族的农业帝国从没落、衰亡走向再生的涅槃;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天朝上国”蜕变为在世界工业化、一体化浪潮中“被开发”的半殖民地半专制化的过程;是一个持帝国包袱的数亿生灵在危及生存的内患外扰中,被迫执迷抗争、学习醒悟、曲折彷徨,转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起步过程。

总之,是一种黄土地沉沦中的蓝色鲸吞,老城厢涅槃里的西洋风化,是痛苦的被打入近代化的畸形蜕变。

柳:你描绘得很简练,直观和形象。如果我想得不错,你可能还有更深层的想法吧?

聂:想过,但没有把握。抛砖引玉,开个头吧,供大家批评,为的是促进中学历史课程的思考、改革和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这样的话,在近代工业文明及其全球化潮流中,“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当然,这是从趋势和本质上说的,并不否认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其具体特点。在这个历史转变过程中,中华大地确实在近代化诸关键要素的进步上,颇具“中体”特色:

第一,思想上,主要是民主与科学的问题。“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近代化最要紧的不可分割的元价值观。然而,国人不仅没有如此思考的内生基础,相反,在数千年曾经辉煌的巨大惯性和民族记忆中繁衍,生活在数百年闭关锁国状态下的绝大多数人,被牢牢钉在了鲁迅笔下的那些典型形象中。

柳:华老栓、祥林嫂、阿Q、假洋鬼子、孔乙己、高尔基……

聂:不错,而且根深蒂固,难以自拔。“中学为体”始终是主流中的主流意识,“民主”成了儒家“民本”的同义词,甚至是“民之主”的简称,也就是皇帝。大多数中国人在概念上分不清民族、祖国、王朝、衙门、政府、官员之不同。“反贪官不反皇帝”,祈盼包公、海瑞是普遍的社会现象;“科学”仅仅被认为是一种法器——“打人”和索取自然的西方“妖术”或“长技”而已。以“人权”为核心的自由、平等、博爱,以世界整体为视域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和以实验、实证为前提的科学思想,只在极少数精英分子和“海归”中发酵膨胀,或者说影响极为有限。因此,每逢民族、国家危急时刻,他们的前途就不得不以悲剧轮回: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境遇和心态下,要么放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躲之不及,或趋炎附势;要么“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成了常态。其中,前者又占了绝大多数。

第二,政治上,主要是反帝、反专制问题。理论上,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诸矛盾简明而集中地概括为中华民族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君主专制的矛盾。但事实上,这两种矛盾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空间、特定的 人群中不断变幻、交错和纠结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列强的尔虞我诈和用科技革命积累起来的资本与暴力,向帝国主义急剧演变、瓜分世界,并使国内各种矛盾加速激化。绝大多数国人能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是奉行落后就得挨打的列强带来的日益扩大的损害与威胁,以及为中华千年文明所不解、不齿、不容的傲慢与偏见,使人们在应当形成制度进步与革命意识的时候反而抛弃和仇恨它,眷恋和希冀于自大汉,实际上是自秦以来的帝国体制和汉人统治的复活,没有足够的条件、时空和信息来判断正是这种体制,而不仅仅是“满人统治”在近代社会已经构成了挨打的根源,这种体制更不是救命的“乾坤圈”。于是,理性的反专制就成了极少数人的理想和“专利”,或虽然经历了短暂的“房颤”,但终归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合时宜和国情的“画饼”、泡影和异端邪说。

第三,经济上,主要是工业化转型的问题。市场的充分发育、发展是向工业经济转型的充要条件。然而,这本身就是这个在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靠分散的小农自给自足的精耕农业、家庭手工业和重农抑商政策而发达之国家的对立物;另外,我国近代工业首先诞生于外资企业,本国工业因军需才萌发于官府衙内,民间企业只是其“求强”而必需“求富”的附庸而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了中国近代在资本结构上,外资、官资当道和民资生态的不良和经常恶化;在产业结构上,三种产业的严重失衡和第二产业的畸形,使金钱集中于军用生产而不能正常地转化为商业资本;在地区结构上,城乡及沿海与内陆的天壤之别;在分配结构上,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人极尽豪华,而大多数人却疲于活命——无法形成拉动生产的冲要内需,变为市场繁荣的原动力。与此对应,生就的是以专贡、奢侈品见长,而民生、制造业不足为特色的“非典”市场,工业化又从何谈起?

第四,文化上,主要是平民及大众化问题。文化是民族的信仰、规则、风俗、道德、学术等精神生活及境界,是社会生存方式长期孕育的产物,并对社会产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的深层影响。而中华文化又由于大汉、大唐的辉煌自豪、明清以来的僵化不堪,使其与近代化格格不入,更何况近代文化是在中国人挨“枪子儿”和被“打屁股”的过程中鱼龙混杂、蜂拥而人的。这造成了中华文化的近代化与日本明治维新在道路、风格上的迥然不同:从认识态度上看,认“夷”为“洋”走了二十余年,称“文明”和“先生”则要到民国以后;从接受特点上看,首先是以军工及其相关者为龙头的技术文化,其他则多有折腾,连西方医学这种比较实用的东西,也遭遇了数十年的排斥、抵制或围观;其次多为穷奢极欲、搞笑发泄的娱乐文化和宗教中消灾避难、厌世疾俗的那部分文化;从传播渠道看,通过东洋“二传”的居快、居广,而“一手”西洋的要到四、五十年后才成大势;哲学、伦理、政治、法律、舆论等“开民智”的近代文化不仅起步晚数十年,而且相对这广阔的黄土地而言,几乎连“毛毛雨”都不如。可见,当年先哲们不断呼吁的改造国民性的公民文化何其步履蹒跚,又何其窘也!

第五,战略上,主要是民富和国强的问题。西欧资本萌生于庄园、君主、宗教“三不管”之地,史称“城市的兴起”;生长于它和君主权力的结合,冲破最后的封建堡垒;发达于推翻君主专制和全球性扩张与渗透。概言之,是一条富民发起的、为了富民的、主动的民富国强之路。然而,这一切在中国几乎都不复存在。首先,中国是数千年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国度,法统上不存在这般“三不管”之地、之人,信奉的是“大河有水小河满”之准则,而“小河有水大河满”的自然规律因历史上极易形成对中央权力的威胁,而为主流所不容;其次,中国被近代化之时,面对强大的外国和官僚资本,富民的资本化连“早产儿”都算不上,更无力向外拓展和攫取,处于尴尬的“潜水”“附庸”和经常性失语状态。于是,按有深厚传统的潜规则,投靠或寻租官僚、洋人就成了不二法门,在盘剥本已山穷水尽的农民、贫民和出卖祖宗留给子孙的诸资源中分一杯羹。如此,修炼了与专制制度密不可分的、不可持续的买办和权贵经济。

柳:你从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五个重要的主题上,谈了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征。我想,对广大中学教师从宏观上学习、思考和把握中国近代历史会有帮助,促进课堂教学辩证设计和有效实施。听说,上海市正在修订《课程标准》,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试图提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概念。

聂:是的,这样做或许会有利于教师思考“为何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第一步是想在每个单元做,到不了每一课,原因是没有把握;另外,还怕《课标》在这方面做得太细会束缚一线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适得其反。这里只能介绍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我以为,“横”过来看,这五个纵向的主题特征在中国近代重大事件,也是在一般中学历史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复杂,也更精彩,有意思。下面一些看法或许可以为中学《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设计时把握核心概念,或者叫立意提供参考。

1.关于鸦片战争

“日不落帝国”以罪恶的鸦片贸易和坚船利炮推行其先进的工业文明;行将腐朽的“天朝上国”为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战。在爱国、保族的旗帜下,部分民族英雄执着英勇地献身。然而,“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卖贵卖的特权”。这是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的离奇悲剧。

2.关于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民和下层贫民首当其冲,受到了毁灭性的压迫、掠夺、打击和蔑视。他们由道德正义而迸发出“魔鬼”旋风和肆意扫荡。但是,其破坏的正是使中华民族备受凌辱和侵略的根本所在,业已没落的晚清王朝。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虽然不可能是新社会的代表,而且是最为激烈的维护旧体制的复辟者,但客观上却是中国人民反抗序幕中狂热的先声和开障破碍的力量。

3.关于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天朝上国”受尽屈辱,知道了厉害。太平天国起义加剧了清王朝的危机。统治者逐渐醒悟:也许“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启用汉族精英,学会与洋人打交道才能复兴。失败的战争、弱国的谈判、军备的购买、工厂的筹建等等,把洋务领袖推向国门前沿和国际社会。他们是中国人中真正知道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列强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第一代,在鼎力于王朝免于崩溃的过程中,成为集政治上无可奈何和军事、外交、经济等移花接木地创新于一身的,为近代化奠基之巨擘。

4.关于甲午战争

挺身甲午之役的将士无疑是可歌可颂的民族英雄!可惜,此时他们的可歌是以可泣为基调的。他们捍卫的这个从骨子里反近代化、反民族的专制王朝,并没有因为洋务运动的努力而挽回其沉沦和用奴才、草民的生命苟延残喘的命运。英雄们在民族危亡时别无选择地献身,血喷了凛然大义,气冲了苍天浑噩,惊秫了中华大地,也显示了这个王朝的气数将尽和中华民族的必须重生。

5.关于戊戌变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世界潮流、列强之道和中华垂危。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在极端义愤中,以知识分子为主策划的、极少数开明中央官僚和地方大员鼓动的改革。不幸的是他们依靠也只能依靠远未真正掌权的皇帝,在势力尚不足以改变现状时,历史就把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背水一战,对蛰伏的后党发起攻击。无论是高看自己,还是低估对手,都是由于其弱、其险而不得不为的孤注一掷。

6.关于义和团运动

所谓“拳匪”是在半殖民地半专制的蜕变中长大的,是农民和贫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最低生活权利与尊严的一种靠仅有的生存本能的结社。他们和顽固派走到一起,愚昧、拼死地“扶清灭洋”正是这个过程的必然产物。假如连他们都能以近代思维和方式保卫自己、还击外侮,那么鸦片战争及其以后的一系列厄运岂不是成了头等的好事?所以,义和团是在中国被近代化遭遇中,最被“贱民”化者的神圣邪教及其反抗,是最底层阶级和小农历史的绝唱。

7.关于清末新政

义和团运动、庚子国变和革命党的兴起,使病入膏肓的清皇室感到末日来临,不得不回首当年血溅菜市口的惊天狂呼,以图在世界近代化潮流中的“适者生存”,一面慌不择路地加紧接纳近代社会和政治的制度和形式,一面却又因坚守、苟且于“家天下”的奢望和已经无法遏制的大批官僚的庸俗、腐化、作恶而丧尽民心,一再误判形势和错失良机,使在自己的新政中崛起的立宪势力也严重不满,进而倒戈,把自己推到了众矢之的、危在旦夕的境地。

8.关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在革命条件尚不充分,但清王朝已经一触即溃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前仆后继、以退求全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首创伟业,可谓20世纪早期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共和性质的《临时约法》,在政治上打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文明之闸,宣告了数千年君主专制统治已是非法之政,使国人看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一线曙光,也使革命党人痛感社会的觉醒和武装力量的严重不足。

9.关于北洋军阀

相对三民主义,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一种反动。但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历史现象:在谁都想按秦皇汉武的方式实现霸业、天下大乱之际,出于自己的利益和扩张的冲动,他们都以最龌龊的手段阉割共和,但又用心卖力地在自己控制的地盘里推动近代军事、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不自觉地“充当了革命的遗嘱执行人”,是比较典型的“恶的动力”。

10.关于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以后社会的剧烈动荡与反复,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普罗大众的自我失却与隔岸观火是根本原因,再次以天下为己任奋起呼号。他们请来了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制造深度“思想炸弹”,推行白话文、新文学,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吹响了顺应世界潮流,铲除以“孔家店”为幌子的旧文化、解放新思想,走向近代化的号角。

11.关于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引发的危机使中国社会之热点旋即从反君主专制转向反帝、反殖,爆发了救亡图存的五四爱国运动。白话文虽然不可逆转地普及了,但新文学变形了,新思想靠边了,两位“先生”下课了。似乎是天意,苏俄的“十月革命”给愤怒、无助中的国人送来了崭新的憧憬和外援,不仅使激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普罗大众为了生计所爆发的摧毁敌人的地下之火,及其宣传、组织、发动之路,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也使迷茫困顿已久的孙中山找到了最为现实的生机,遂使本为人权独立、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自然地转向颇具中国特色的“以俄为师”的潮流。

柳:我觉得你的这些看法很有意义,可以促进设计中国近代史课程时,有一个更集中和史学上常说的更有通感的思考。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不少教师明白上课和写文章一样,要有一个聚焦的主题或主线。这样,课就会上得合乎逻辑,有神韵。学生愿意学、好理解、乐意想、容易记。

聂:是的。不能陈年烂谷子都上,或“一地鸡毛”,扫到哪儿是哪儿。课程改革不会把教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特征也改掉了。

柳:上海过去有位老教师包启昌,在1980年代中期就说过“一堂课一个中心”的观点。现在,李惠军老师也强调一堂课要有一个灵魂。其实,许多优秀的历史老师都有这个经验,只是具体说法、侧重各不相同、各有千秋而已。

聂:是的。我再说点可能是题外话。就一门课程而言,抓住“核心”和“主干”是明智的,但并不等于非“核心”和非“主干”的都没有基础或结构性作用和学习意义。还有,“红花要有绿叶衬”嘛。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野和实践看,让学生瞳得悲剧性的人物、事件会出现喜剧般的后果,喜剧性的人物、事件也会引来悲剧性的下场;近代来华外人中也有不少建设性人物;中国劳工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农民阶级的定位和特性,以及不可忽视的中国官场之道;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等等,至少有个印象,可能既符合史实,有助唯物史观,也更有利信息社会和改革开放环境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柳:这么说,是不是还要增加不少的内容?

聂: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系统的“四则运算”和“高等数学”:

第一,不仅要按世界近代化潮流中中华民族复兴的视角来选择和整合史实,而且一定要从课程和学习的角度提出立体的掌握要求。有的只求印象,有的必须记住,有的要达到理解和运用水平。这两方面是配套的,否则也会偏离课程改革的要求。

柳:能举个例子吗?

聂:还没有深入研究,说不好。大的方面看,比如可以试试把高中《中国近代史》改为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四个单元,使重心及脉络更为突出、简明、清晰,其他内容则分别按与这四个主题的关系,以不同的轻重、要求和形式放进去。

柳:这个力度挺大的。不过,史学界确实有鸦片战争是受到外来冲击的开始,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清末新政虽然对清王朝而言已经失去时机,以加速灭亡告终,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却是第一幕的观点。

聂:是的。如果不是拘泥于清朝存废这个角度的话,是有道理的。小的方面,可以举一个例子。周飞老师有一堂课,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如胡适日记、与王侃论辩白话文的小故事,《新青年》目录,还有大型油画《北大钟声》中人物的服饰、青年毛泽东的自白等等,透视了《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与弘大背景和意义,可谓深入浅出、见微知著,既有知识又有方法与价值观之经典。但他没有忘记不能让学生觉得胡适是神,信手拈来地出示了一张胡适与发妻江冬秀的合影,似乎漫不经心地点了一下其中的“小脚”,略加议论就把胡适变回了那个时代的人,对我启发非常大,用时极少却效果非凡。

第二,要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类目标。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将重点和典型内容做透,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理解“为什么”的过程中,懂得最基本的何以知道“是什么”及为何这样的立场、方法及其相对性,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有些内容可以放在必修板块,有的可以放在选修板块,有的则可以列入活动或校本课程。

第三,大力研究教、学、考的有效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系统架构和协同改革,不能搞“跷跷板”。学习和引进一切有利的方式、方法和艺术,为我所用。切实开发和用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第四,我国的改革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这次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这有其非常有利的一面,立足高、起步快、力度大。但确实也有不利的一面,容易运动化、形式化、官场化,甚至引发造假、腐败。其实,广大一线教师才是课程及其改革的主人和主力,是最活跃、最知情的“生产力”,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意见和建议,解放他们的首创精神与实践动力,改善他们的待遇。

柳:看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发展的有效性,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空间还大得很啊,改革是系统性的,课题多而深,涉及方方面面。

聂:是的。我们应当思想上知难而上,实践上创造条件上。放开眼界,积极学习,善于借鉴和创新。其实,任何领域都一样,研究和进步的结果不是问题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任何科学或艺术进步的真正标志。

柳:谢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民族复兴背景下新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7-03-24
引言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从古到今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直至新中国的成立,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从未间断过。而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的......
基于中国近现代史视角下对中国梦内涵的解析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门历史性属性的公共必修政治课,同时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凝聚中国力量、宣传中国精神以及实现中国梦的主要渠道。文章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去对中国梦的内涵、实现路径进行解析,并且与中国梦......
现代法治视野下的宗族调解
发布时间:2023-04-20
【摘要】宗族调解是古代民间调解中最普遍的调解方式,在化解民间纠纷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宗族资源对于现代法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宗族;宗族调解;现代法治 中国社会已经从宗法等级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法治中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3-05-25
【摘 要】人民是享受国家利益的根本主体,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民的需求性就是法治改革的风向标,人民的满意度就是法治建设的试金石!文章分析了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中国法治进步,系统阐述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途径,以期为......
民族和谐视野中的回族习惯法
发布时间:2023-07-17
在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和谐是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与主基调。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回族群众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回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长期以来保持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回族习惯法作为一种民间规范体系,......
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发布时间:2023-07-13
鸦片战争的开始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伴随着国外侵略者的入侵,中国民族传统、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对外经济贸易等也逐渐地开始发生转变。伴随着近代史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变革逐步的深入,中......
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发布时间:2017-02-18
摘 要: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是一部充满灾难和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存亡之路、寻求民主与民族振兴的历史。从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以再次重读中华民族救国存亡的道路历程。文章从中国传......
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3-05-22
【摘要】文章从历史的正面和副面分析探讨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日本是影响中国的重要邻国;日本是影响中国的世界重要大国、强国;惨痛的近代历史关系映衬着日本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既要看到中日关系的不好历史和现实,也有看到积极因素。我们牢记历史不是为了纠结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作为大国,中国需要日本,同样,日本也需要中国。让我们用原则和智慧处理好中日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关.........
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圆梦”
发布时间:2023-05-05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对印度尼西亚进行访问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欢迎和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28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http://wWW.LWlm.Com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新民歌初探
发布时间:2023-01-04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新民歌的文化内涵、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认为,新民歌的文化价值体现在: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促进和深化了经济价值,增加和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民族文化的相互......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现代化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22-11-20
摘 要 目前中国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现代化差距巨大,已被国家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之中。民族地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本地区的发展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发展战略。发展落后及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差异表明,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采取......
遵义会议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要: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不仅在当时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而且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遵义会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启迪 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
毛泽东近代史观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8
一、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近代史观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在探索中前进的历史,许多青年才子提出了强国的主张并为之努力奋斗。在血雨腥风中经历了一场场运动,在一次次失败中给后人留下了警示。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直到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
论法治视野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发布时间:2023-07-12
摘 要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大学,担负着时代赋予的特殊的历史使命,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使中国大学走向良治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法治的视角探讨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几个核心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大......
边疆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 要]实践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开设几年来,学界对纲要课程实践教学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丰富成果。边疆民族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既要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
文化在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1-15
文化在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的认同感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功不可没。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个体被集体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一种集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对某种文化眷恋的情感心理并以认知形式表现出来。它......
民族民间文化视野下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8
在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史中,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舞蹈既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浓缩体现。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在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我国的民族舞蹈陷入了一种危局:不仅生存空......
民族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24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既要应对外来侵略,还要经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思.........
我国现当代视野下的豫剧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浸润和影响。本文现当代文学对豫剧的影响,从现当代文学的视野角度分析了当前豫剧发展面临的困惑,希望能够对于推进豫剧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外交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从文化视角去理解一国对外关系的行为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了,但其分析的价值与意义却恒久未变。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分别从宗教意识、秩序观念、“和合”文化以及“以德行仁”等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外交作简要分析,......
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建设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历史悠久、灿烂丰富的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广泛而深入地推进民族工作,开辟并不断拓展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在政治制度上集中表现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发布时间:2023-06-26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看法不一,有明末清初说,这主要是受世界近代史划分的影响;有鸦片战争说,这是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先生从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概念考
发布时间:2023-07-02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是受西方代议制民主影响,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相嫁接,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又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一个亦中亦西的概念。改良主义的民权话语的涵义主要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与以个人......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习者具有怀疑知识的真与假、有用与否等判断思维能力。随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日益普及,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日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汉语教学需要做到学生、教师、课堂、评价系统等四个方面的要求。关键词:批判性思.........
《老农民》 电视剧视野中的乡土中国
发布时间:2023-03-15
电视剧《老农民》将叙事窗口置于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麦香村”,展现出肇始于土地改革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乡土中国。全剧以老农民“牛大胆”为叙事起点,描画出中国当代农民的艰难奋斗历程,扎实、质朴地建构出中国农村演进背景下农民......
概念史视域下的家族与宗族
发布时间:2023-03-19
[摘 要]家族史研究已成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但众多学者笔下的家族与宗族关系却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家族包含宗族,有学者认为家族包含于宗族,也有学者认为二者关系复杂没必要区分。鉴于概念史近些年来在国内的兴起,笔者认为对家......
略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要: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坚守着各自的“天下秩序”。中方继续坚守“天朝体制”,西方却要求整个世界接受“对等”的世界秩序。两者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最终爆发了鸦片战争并以中国被迫接受西方的世界秩序而告终。即此可见,鸦片战争充其量只是中西方冲突后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相互间的体制冲突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为此“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非始于鸦片战争,必要的“前推”,不仅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之开端进行“长时段”的“解.........
高职院校开设《中国近代史》课程探索
发布时间:2023-02-15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其强调的重点在于技能,但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具备一定的史学修养。具备一定的史学修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与生存智慧,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心......
中国民族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31
虽然历史上民族有分合,领土有盈缩,政权屡更迭,形势常变化,但是中国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这与世界上其他几个古代文明中途夭折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国文明没有中断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不断融入新鲜血液,不断地吸纳和辐射,文化的更新和民族......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代经济史
发布时间:2023-01-29
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代经济史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代经济史”,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兴趣·视野·积累
发布时间:2023-01-03
【摘 要】大多数学生总是害怕议论文的写作,这和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生活范围狭窄,不注意观察事物等有关。文章主要就如何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积累材料等方面探讨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兴趣;视野;积......
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
发布时间:2023-01-29
全球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全球化是说全球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的全球意识的崛起,全球化意味着视全球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这个大家庭之中,国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
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公民教育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09-07
【摘 要】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逐渐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90年代初随着中国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公民教育以及对公民教育的理论探索日益兴起。我国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对公民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文章拟在相关文......
关于中国近代人口史的综述
发布时间:2023-04-02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的复兴,社会史的很多内容都被史学家所重视,其中对人口及其构成的研究是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状况的基础。许多重大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问题与近代社会的人口状况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中国近代化发展......
论“善治”视野下的法治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善治”视野下法治文化的概念重构及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指出,“法治”作为实现“善治”的基础要件,必须要体现善治的基本诉求,即:体现法治性、民主性、合作性。 【关键词】......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发布时间:2016-09-30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前一段的历史。虽然多年来大家习惯上称这一段的历史为中国近代史,但是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
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6-05-31
1前言 在整个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出现了根本性改观,但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
文艺复兴与当代文学的历史重述
发布时间:2023-03-06
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回望近百年来中国文学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我们心中不禁五味杂陈。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群心中对于“五四”存在着不同的历史面影,由此必然会带来他们对于深受“五四”影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叙述的不同。依照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的说法,国人对于“五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阐释和评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自由主义者”认为“五四”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一场.........
近代史是中国发展的“清醒剂”
发布时间:2016-09-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呼吁: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并提出,要牢记中国近代史中的屈辱沉沦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学研究回顾
发布时间:2023-03-05
毕业论文 [关键词] 萌芽时期 初创时期 发展时期 特点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modern Chinese music history is one of the branches in the ......
历史学视野下的整体与局部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整体的组成犹如建造一座大厦,当最终建成后,映入视野的仅仅是一座大厦,然而在建筑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都可以看做是这座大厦的局部,而且还有更多的人们看不见的局部在背后支撑着大厦的建筑工作。若将文艺复兴比喻成为这座大厦......
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笔谈
发布时间:2023-07-08
" 【编者按】 近代以来,在急剧变动的历史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加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正在疯狂地吞噬着农耕文明,乡村社会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作为整个人类摇篮的、绵延了数千年的带有中古韵味的原始村落正一个个地被五光十色的......
中国民族政策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要:我国古代民族政策内容丰富,既存在歧视、压迫政策,又存在有关于民族间和睦相处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发点依然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但它们所起到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些。中国的民族政策源远流长,它们相互影响......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海军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寻求自强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体西用”基本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海军的装备及建设由此开始,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虽然洋务运动的......
中国近代史,爱国主义的最好素材
发布时间:2023-03-28
中国近代史,爱国主义的最好素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国近代史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要求是: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
论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现代领导科学的新视野
发布时间:2023-03-27
内容 提要: 民本思想在 中国 历代执政者的思想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执政者不同,民本思想的内涵也不同,甚至有着质的根本区别。从民本思想的 发展 可以透视出 现代 领导 科学 发展的趋势。传统民本思想有其进步性和 历史 局限性;......
关于近代民族企业中的官商关系探析
发布时间:2014-01-15
正如任恒俊先生所评的那样“拨转中国近代新式机器缫丝生产机捩的陈启沅和他的继昌隆缫丝厂,迈出的第一步竟然得不到当地官府的保护、支持。但是,比陈氏开办早的近代机器生产的工厂,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创办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17
(一) 重视社会史研究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1949年以前学者们就程度不同地有过相当不错的理念和著作。吕思勉、顾颉刚等人曾在自己的研究中涉及社会史的内容。1948年,吴晗、费孝通等人组织过一个关于中国社会结构问题的讨论班,历时......
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27
" 在现代国家,民主是预防专制和反对专制的一种普遍国家形式。但是,对于民主的认知却始终迷雾重重,正如英国学者Keith.Granam曾经说过的:“十八世纪以前,每个人对民主是什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很少有人拥护它;而现在的情况正好......
民国文化视野中的四存学会
发布时间:2022-10-29
[摘 要]四存学会的文化观可以概括为以颜李为主体,兼顾中西新旧,这种文化观,明显具有调和论的特征。它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顽固守旧,而是主张中西文化互补。四存学会对于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颇多指责和不满,认为这种激进的行为......
浅谈民族复兴的文化自觉与哲学憧憬
发布时间:2022-12-11
当代中国正满怀激动地期待并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毫无疑问,民族复兴将注定是一个漫长、复杂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民族复兴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或是军事上变得足够强大,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也应当足够强大。朴素......
浅议近代中国的民权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19
【摘 要】在中国,最早使用“民权”一词的是郭嵩焘,他在1878年5月19日日记中写到:“西洋政教以民为重,故一切取顺与民意,即诸君主之国,大政一出之议绅,民权常重于君。”作为这个时代的启蒙学者,梁启超在思想上对当时的政治、文......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文学史的民族特性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初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家,既有着西方的文学视野,同时由于他们所观照的对象的特定性,又深感中西方文学的巨大差异,从而在书写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关注中国文学的民族......
“互联网+”时代下美育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11-22
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学习中,对历史的整体性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将历史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美育的含义 关于美育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张债券改变了中国近代史
发布时间:2023-01-27
一张债券改变了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金融历史很短,资料缺失,可供参展的品类不多;同时熟悉历史、金融和博物馆知识,又能有操作能力的人太少。就是这张沉浸了历史密码的旧债券,诉说着金融与辛亥革命的直接关联。“可以毫不夸张地讲,......
综观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教育,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综合产物,是人类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反应方式,也是人们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它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美......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4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应该尽量客观科学,但由于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十分屈辱的一页,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也掺杂了太多名族情感,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分期显得不够客观科学,因此积极探究站在历史发展角度思考的中国近代史分期十分重要。 1.中国......
浅论中国古代音乐的民族审美心理透视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审美心理;情感体验;天人合一;音乐品位;心灵境界 论文摘要:文章试图从民族审美心理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音乐发生、发展的流程,并揭示其内在审美机制:以“中和美”来展示内心体验的世界;以特有的“音色美”作为艺......
论现代传媒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历史观
发布时间:2017-05-27
论现代传媒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历史观从现代传媒的角度来分析当下的人才培养现状可以发现,随着我国在近些年来进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和相关资源的有效重组,人才培养的激励体制和专业程度也在逐渐完善。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有才华的人,更多的是体现在个人能否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人才是现如今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人们在探究人才培养这一问题上往往更为.........
论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12-15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通过一定的艺术样式传达出一种特定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对接受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艺术设计。这种艺术设计包括的类型丰富,包括图案设计、工艺设计、美术设计、平面设计等多种设计类型。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形式独特新颖......
文艺作品中的近代英国贵族服饰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 要]通过肖像画和时人所著道德训诫、政论性小册子、游记、私人日记等文艺作品,可以清晰看到近代英国贵族的服饰处在奢华与简约、矫饰与实用的冲突之中。都铎时期贵族穿戴夸耀式的奢华服饰,展现富足时髦的宫廷和强大的王权。复辟时......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时代感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自2007年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直沿袭......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兴起
发布时间:2022-12-05
一、传教士电化教育活动缘起 19世纪以来,随着基督教海外宣教活动的扩张,尤其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传教士联翩东来。他们为了将基督福音传播给信仰儒教的中华民众,不断地探索传教的策略和手段。除建教堂并冒险深入中国各......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23-06-28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相比较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着很多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解释中......
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抗日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发布时间:2023-01-13
摘要: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个部分,国家富强又包括祖国实现现代化和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而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大团结为核心的抗战精神为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
浅析协商民主视阈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27
一、民族区域自治中协商民主的现实性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立法工作中协商民主的推行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就是要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基本法,需要多种法律法规与之相配套。在立法过程......
对于多元视野的民族音乐艺术简析
发布时间:2013-12-17
对于多元视野的民族音乐艺术简析 对于多元视野的民族音乐艺术简析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对于多元视野的民族音乐艺术简析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3 e d u 教 育 网 音乐教育在我......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发布时间:2013-12-17
"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农村手工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很少有人对其兴衰加以注意。近代以来,农村手工业和中国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业曾一度相当兴盛......
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探讨
发布时间:2023-01-08
近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重要发展阶段,新的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研究价值,自从中国现代文学创生以来,就与现代传媒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而又彼此共生。因此......
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浅析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要: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现代文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功于现代传媒的影响,其是通过期刊、报纸、杂志、广播等传媒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现代传媒不但强化了现代文学的传播,也是现代文学质变的重要添加......
羌族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10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财富。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一直采取保护政策,并在相关文化建设项目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和相应的倾斜。羌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研究羌族的民歌、舞蹈、器乐可......
意甲的复兴时代
发布时间:2023-02-18
尤文图斯 主 帅:★★★★★★☆☆☆☆ 阵 容:★★★★★★★★☆☆ 底 蕴:★★★★★★★★★☆ 夺冠指数:★★★★★★★★☆☆ 阿莱格里入主尤文,依然面临是资金有限的困境,但三连冠的尤文已经有近乎完美的稳定性,......
世界古代、近代史
发布时间:2023-03-18
【世界古代史】 阶段古希腊罗马时代 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政治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自然条件 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三面临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古希腊民主政治......
关于民族自决视野下职教理论研究的主体性选择
发布时间:2023-03-05
" 论文摘要:当下中国职教理论研究如火如荼,成绩喜人,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职教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缺乏中国本位观与民族自决意识,未能确立民族自主立场,有意无意地漠视中国国情与中国职教发......
关于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1
" 论文关键词:休闲 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专业 专业建设 论文摘要:从休闲视野的角度,论述了休闲体育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阐述了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从科学构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视角,......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施坚雅模式是指以市场史、人口史和城市史为内容并以区域体系理论和集市体系理论为主要方式的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的理论,从客观上来说,虽然施坚雅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得力于施坚雅模式,中国的近代史研究取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2022-12-02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发挥着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大作用。建设有中国自信、中国理论、中国表达、中国智慧、中国评价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
传统文化指向下近代国民性反思
发布时间:2023-07-02
一、相生相息的传统文化与国民性 传统文化与国民性之间相生相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国民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支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式乃至行为方式。 国民性是......
解析民族危局中现代史诗性营构
发布时间:2022-08-24
五四文学过后的革命文学,继承和发扬了辛亥革命文学的传统,暂且把五四文学的核心命题如个人、人性、人道、科学和自由放在一边,而把国族、群体、民主和政治作为当务之急和中心工作。也就是说,社会矛盾盖过了精神问题,国魂铸造置换了......
英国贵族文化在英国近代小说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2-12-28
英国贵族文化在英国近代小说中的体现 英国贵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是其经久不衰、焕发生命活力的真谛。作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英国贵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特征。在英国受这种贵族文化的......
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的共建
发布时间:2022-11-05
【摘 要】分析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共建的目标、价值和可行性措施,提出在共建过程中应把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紧紧结合在一起,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实践中积极贯彻“中国梦”的内涵精神,以实现对高校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产......
国际化视野下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建设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10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理工科大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分析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全局设计、教学内容、氛围营造、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方面推进改革,从而......
经济行政法视野下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 要 本文是在经济行政法框架内对美国诉银联案的分析。首先是国民待遇原则的介绍,分析将侧重于主题语境之下的适用。其次,银联案中对于银联是否具有垄断地位与国民待遇原则的冲突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涉及到我国银联性质、地......
公共管理视角下浅析佤族女性农民工婚育变迁近
发布时间:2023-03-18
十年来,在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的强大作用下,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全国人口流动趋势的影响下,云南省佤族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外出务工的热潮。笔者通过对世界佤乡,秘境临沧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芒卡镇莱片村岩门二组佤族......
民族文化视野下的体育大课间“全程音控化”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5
民族文化视野下的体育大课间"全程音控化"模式研究 大课间是一个学校的窗口,从大课间就能看出一个学校管理质量及学生的精神风貌。如何推动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地开展?如何把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学生的精神面貌、和......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民族化趋向探讨
发布时间:2023-05-09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大多数城市建筑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我们的建筑逐渐失去了民族特性,失去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精神依据。建筑民族化,是维持、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我国的建筑界已......
重视小学生书法兴趣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09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怎么提高学生兴趣,并且长久地保持学生的书法兴趣,这是我们当老师和家长必须探究的话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书法教学经验来谈谈。 一、书体选择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小学生毛笔字教学入,从《曹全碑》或......
论民族复兴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逻辑关系
发布时间:2023-04-0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可见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民族复兴的时代化表达,也是民族复兴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成......
意识形态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思潮(1)
发布时间:2013-12-18
1、概念的解析 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意识形态人类就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我们既是各种意识形态的创造者,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的创造物。作为一个在某种特定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包含着欲望、情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