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历程

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历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1 01:11:26
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历程
时间:2023-03-11 01:11:26     小编:

摘要:近代的中国,外有列强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与蚕食;内部“中华民族”的整合又滞后于以王朝为框架的国家整固,是以,在近现代国家发展中,边疆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缓慢而曲折,边疆地区亦遭遇了种种民族国家认同危机,历届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关系呈现出相对疏离之图景。于是,在一个近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如何统合传统的“各民族”,进而在统一国家之下形成一个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的中华民族(“国族”)共同体,成为一个现实的时代使命。自民国开创以来,历届中央政府曾在规制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方面尽了诸多的努力,先后创出“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国族主义”、“宗支”理论,用以统合边疆民族地区之国家认同。

关键词:民国中央政府;边疆民族地区;五族共和;国族主义;宗支理论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毋庸讳言,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各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是领土统

一、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历史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演进的特点之一,是居住在国家边缘地带的边疆民族大多属于非主体民族,因而形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而近代以来境外列强势力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与蚕食行径,致使边疆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甚至在形式上还具有“选择性的地缘条件和社会条件”;并且,国内政治精英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国家构建模式的误读,亦让中央政府在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过程中陷入跋前F后、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

于是,在中国近现代国家和民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和空间节点上,民国中央政府必须应对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强化统一国度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以消弭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割据或分裂风险。那么,基于这种背景,在民国历史当中,不同时期的中央政府是如何规制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的呢?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将研究的视角触及民国中央政府统合边疆民族的理论构想和制度安排。基于此切入点,本文研究的主旨是,将特定条件下拥有重要政治地位的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合理念作为考察对象,从近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及民族国家认同与统合的角度,探究此期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地区之关系,检讨此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合历程及构建边疆民族地区之国家认同问题。

一、从“五族共和”概念到“中华民族”理念

18世纪以降,民族国家已经成为整个西欧乃至整个近现代世界典型和主要的国家形式。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亦认为,“民族国家是最适合现代的(即资本主义的、文明的、经济上进步的,不同于中世纪的、前资本主义等等时代的)条件的国家形式,是使国家能最容易完成其任务的国家形式”。显然,仅从实现国家职能和提高社会效率的视角来看,民族国家无疑是保证国家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形式。

然而,诸多研究表明,中国历朝的古代国家和近现代民族国家(modem nation state)虽有承前启后的继承关系,但在体制和内容上有诸多的相异。直至19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才在与近代世界秩序的对峙中,开始逐步将其版图整合到一元化的中国(中华)之中,通过同构型、排他性领土主权的确立,试图将传统的“天下中国”概念调整为近代民族国家。自是,近代中国开始模仿欧、美、日各国,将民族国家构筑的终极目标亦设定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一政治诉求意味着最终否定居民(或臣民)中的族群多样化与文化多样性,希冀将整个版图上的居民(或臣民)铸造成国民,并使其统合于一个“民族”(国族)之下。但是,受制于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清统治者对民族国家的整合并不成功。例如,北方外蒙古等边疆地区,临近辛亥革命之际,外有沙俄的蚕食与蛊惑,内有朝廷“新政”引发的某些负面作用,当地部分民族上层对中国国家认同之态度出现游离。

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派中的先贤们目睹朝廷的无奈和无措,遂各自对中国民族国家之未来做了设计。它们围绕未来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提出了两条不同的道路:革命派从推翻清朝“满族”统治出发,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和西方的民族建国理论,提出“十八省汉族建国理论”;而立宪派在论争中认识到了革命派建国理论的缺陷,遂提出“建立多民族的近代民族国家”理论。此两种理论之间的争执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的爆发。

其时,革命派率先提出了“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口号,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即是:“哪些人才是中国人?”在革命派看来,中华民国应当是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所说的单一民族国家,不少革命派主张“合同种,异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由此认定:在未来的国家构建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要么被排除在外,要么被汉族同化:“夫一国之中,数种杂处,不相为谋,而唯利是竞,其非福也明矣。于是欲求解决之方,不出二途。其一即为同化……其一则为分离……故革命者,所以解满汉之倾轧,或与割然分离,或遂相同化,皆有利而无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孙中山在文章和演说中亦有强调恢复汉族政权的内容,在未来国家设想中忽略了其他民族的政治地位,强调未来的中华民国,“是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皆得完全无缺的治理,这是我汉族四万万人最大的幸福了”。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的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二元论性质。一方面,试图通过创建民族国家来振兴中华民族;另一方面,又无法改变中华民族整合滞后的局面,在理念上无法摆脱种族民族主义因素,在清朝贵族集团专制统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倡导创建民族国家必须通过“驱逐鞑虏”来实现。在革命的发起阶段,以“驱逐鞑虏”为核心的“革命排满”口号被放大了许多,较之其国家主义因素来得更为强势。不可否认,这种强势的种族民族主义,起到了强大的社会动员效果,对于推翻清朝统治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对于建设一个统一多民族的近现代民族国家而言,其功能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辛亥革命初期,内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口号中所包含的剔除东北、内外蒙古、新疆与西藏,在内地十八行省恢复汉人地盘的理念,对边疆政治现实的冲击更是显而易见的;在此理念下,内地的独立是脱离清政府,则边疆的“独立”意味着要脱离内地中原。对于初创的民国政府而言,从国家治理的立场出发,首先必须维持构成国家要素的领土、主权、人民合而为一的三要素。作为执政者,彼时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民国欲继承清帝国的主权、国民与领土,必然涉及“驱逐鞑虏”问题,即涉及东北三省、内外蒙古与西藏等边疆地区是否归属民国的问题。与此相悖的是,革命党人既然把民族和种族等同起来,就很难反对日益发展的外蒙古独立运动及“独立的蒙古国”的建立,亦无法应付西藏和新疆的危险局面。

正是在这严重的边疆危机和国家分裂危险面前,民初中央政府在统合边疆民族之国家认同方面率先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模式;其次,在具体操作层面,从政治制度建设、权益让与、文化教育等层面,以培育国民认同。于是,一贯被革命党排斥的“五族共和”口号便被孙中山等人拾了起来,几乎原封不动地加以运用。历史的演变有时候就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的革命党人在政治实践中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反而成了自己的政敌――梁启超学说的实践者。

“五族共和”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其功效彰显于一时;但同时亦应看到,“五族”之说未必能够涵盖民国政府辖下中国的所有民族和地区。对此概念,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异议:“依近世学者之说,谓中国原始之住民,实为苗族。……而苗族独不得厕于五族之列,所谓共和,果如是乎?故我以为不举种族之名词则已耳,苟言及种族,则必日六族共和、六族平等,不得仅以五族称也。”时任护理西藏办事长官的陆兴祺亦在致民国政府的电文中提到:“且有廓尔喀者,本一极富强之小国,向修贡职,尊中土为上国,目前尚极恭顺。此次藏乱,廓人调停之力,亦颇不鲜。惟谓廓人心中有一疑意,中国动称五族共和,不知廓人究属何族。盖廓人所奉者回教耳。如为回族,则土耳其亦回族也,亦可列于五族共和中耶?”上述犀言直指“五族”口号的局限性,认为此说间接造成了中国内部“五族”与其他民族的对立,亦模糊了此间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以故,对“五族”概念做进一步的阐述和提升实属必要。

“五族共和”的口号具有明显的缺陷,袁世凯本人可能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可从他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往来函件中对“中华民族”一词的使用可见端倪。显然,作为政治家的袁氏,他可能较注重于操作层面的实用性,至于理论上的建构尚需由学者来完成。在这一方面,梁启超的追随者、《庸言》杂志的实际主编吴贯因先生提出“融合五族为中国民族”的理念,具有相当的创见。1913年初,他在《庸言》上发表了《五族同化论》一文,逐个地论证了五族的“混合性质”,进而说明了各族之间血统互相渗透融合的历史。为此,吴氏建议:“今后全国之人民,不应有五族之称,而当通称为中国民族Chinese Nation,而Nation之义既有二:一日民族,一日国民,然则今后我四万万同胞,称为中国民族也可,称为中国国民也亦可。”其中的中国民族、中国国民融合说,对于当时和后来“中华民族”的统合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中华民族”的理念在处理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上层的关系中得以确立和应用。

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使“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学说从最初的思想理念变成了政治实践,因革命而昌盛的“五族共和”观念作为初创的民国政府整合中央――边疆地方的思想,形成了当时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边疆地方对中国民族国家之认同的重要动力,并一直影响着中国之中央――边疆地方政治关系的演进。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来说,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二、孙中山创建“一族一国”的“国族”理念

“国族”概念的提出,就理论意义而言,乃是为解决中国民族与国家之间二元关系而提出的制度构建,力图化解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张力,用以促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不言而喻,在国族构建的征途中,亟需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存异求同”,即要在多民族的基础上建立国族文化,强化国族意识,统一国族身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族固然是民族,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族,而是由国家倡导、并与国家统合于一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

亦应看到,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尽管包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外壳多有变化,但“光吾国而发挥种性”的内核始终保持不变。自从事革命事业起,直至溘然去世,孙中山一直秉持民族主义思想,且构建一个“国族”的理念一直萦绕其左右。正因如此,以孙中山研究见长的美国学者史扶邻认为,“乍看起来,孙氏的民族主义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其实,在这里我们仍可以发现他的目的基本上是前后一致,始终不变的”。

其时,孙中山的“国族主义”,在对外一层,由于与反帝废约运动联系在一起,因而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包含着强烈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意识,对唤起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具有较强的动员作用;在对内一层,对于回应边疆民族地区所谓“民族自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出于政治继承性因素的考虑,亦继承了孙中山的“国族”理论。

三、蒋介石“宗支理论”之构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中国东北边疆,构建中华民国“近代国家”之组织,团结全体民族(国民)组成统一抗日战线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号召。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此时的外蒙古、新疆、西藏等诸边疆地区面临种种危机,并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及前苏联民族自决主义之冲击,随时有可能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中国边疆地区卷入“肢解化”的境地。

鉴于上述状况,中国政治界、知识界的精英们开始检省既有的边疆民族政策。当时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在现有的中央政府边疆民族政策之下,往往将民族问题与边疆问题纠合在一起,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顿,基于此,应当树立新的民族政策,在制度设计范畴可将现有的专门处置边疆民族事务的行政机构――“蒙藏委员会”予以调整。

其时,有一种见解认为,应从国家利益的全局上来认知中国的边疆民族问题。有论者撰文指出,蒙藏委员会成立后,致使国人对边省的认识是,只知有蒙、藏问题,造成“一种畸形及恶劣的现象”:第一,蒙藏本来没有骚乱或变乱,煞有其事宣抚,反倒产生问题,若无彻底办法或合理政策,宣抚并无效用;第二,过分重视和骄纵蒙藏民族,以致奔走活动的蒙藏人士出现背离国民统合的趋向,比如,由用汉姓又改蒙姓,由不会蒙语文字重新学习蒙语蒙字,由习用边省籍贯改用蒙古籍;第三,使蒙人脱离旧日所属各边省同乡关系,“另以种族单位来组织蒙古同乡会”,反倒形成汉、蒙间的民族斗争。

上述所谓的“畸形及恶劣的现象”决非妄谈或想象。据时人观察,包头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分校的蒙古族学生,“昔多以改用汉姓为荣,今日则多用蒙文汉译姓名”。改用蒙文汉译姓名,可谓乡情之举,未必招致离贰,本不必过于在意,但汉族精英从“它者”的视角看待,则认为其中隐藏着边疆民族意识勃兴的内在成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消解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的异己力量。为此,对于今后国民政府应当采取何种边疆政策的问题,该氏建议中央政府应着重培育各民族从“片面的种族思想着想”到“整个国家利益上考虑”的理念转换,同时,将蒙、藏民族与汉族一视同仁,“务使各族间造成政治上、经济上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不使形成一族的单独生活关系”。

另有论者从淡化“民族”的角度考虑制度层面的边疆民族政策,提出用“行政区域的统合”替代既有的“民族的统合”,以期解决日渐凸显的边疆民族问题和日益深重的中华民族生存危机。萧铮即呼吁,将来全国应当只有省域的区分,而无各小民族特立独行、界限分明的景象,“如果有人以民族口号来划分,那便是历史的倒退!也就是世界大同的障碍”!此种观点得到了一般社会精英的认同。有论者撰文呼应,认为化除民族畛域确是实现民族平等最为切要的途径,汉、满、蒙、回、藏、苗、夷等皆为历史名词,历史上各族的相互斗争使人触目此类名词而引起狭隘的民族观念,为此,中央政府应在名义上避免使用某某族字样,但中央或地方立法机关应设法使各民族产生议员代表该族利益。亦即在名义上取消民族之区分,但在立法上应予适当的倾斜,以维护边疆民族之利益。

受上述讨论之推动,至1939年前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学科的前沿学者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探讨了构建一个能够得到全体国民认同的“国族”的可能性。至于其名称,“中华民族”一词自然得到了一致的推崇。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始成为一个政治性命题,并且在社会精英和社会舆论的推导下,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大的民族主义话语。顾颉刚先生以此为题,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内其他群体是否都应称之为“民族”提出了自己立场鲜明的观点。他指出: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里,只有民族的伟大胸怀而没有种族的狭隘观念!

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

我们要逐渐消除国内各种各族的界限,但我们仍尊重人民的信仰自由和各地原有的风俗习惯!

我们从今以后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

中央政府在国民教育实施过程中,亦尽量避免使用“民族”字眼。如教育部拟定的1937年度边疆教育计划中明确提出,以前蒙藏回苗学校概称蒙民、藏民、回民、苗民小学或师范,为统一种族观念起见,此后所有学校应一律以地名称呼。边疆各族小学应以地名冠名,“不得以任何族别字样,以泯界限”。

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国民政府强调运用“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来统合边疆民族日渐萌生的疏离感。1935年国民党五大宣言中声称要“团结四万万人民为一大国族”,惟其如此,才能建设三民主义的强固充实之国家,才能完成立足于世界的任务。1937年前后,国民政府统辖下的绥蒙地方基层政府组织编撰了《绥蒙辑要》一书,在题为《中华民族》的开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主张:“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有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如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

伴随着制度设计的转向,国民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宗支理论”,用以正面应对民族的多元性对统一的中国国家认同带来的挑战。

在公开的谈话中,蒋介石声称继承了孙中山提出的“国族理论”。然而,细观“宗支理论”之内容,蒋介石的“国族”观念,与其说是孙中山“国族主义”之继承物,毋宁说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国族――宗支”理论。它强调:统一的、一元的中华民族,汉、满、蒙、回、藏等均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宗族”,而不是一个“自然力生成的民族”;中华民国是由整个中华民族所建立的,而中华民族乃是联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宗族组成一个整体的总名词;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先聚集许多家族而组成宗族,更由宗族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有宗族之分支,无种族之区别,古代所称的“四夷”、“四裔”均系炎黄子孙,近代所谓满、蒙、回、藏亦是如此,都是中华民族。是故,在蒋氏看来,“宗族”是构成中华民族各单位的最准确的称呼。

“宗支”的概念,来源于传统中国的“宗族”一词。一般语境下的“宗族”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基于限定的地域而形成的血缘纽带关系。蒋氏使用“宗族”这一名词,乃是对孙中山“宗族造成一个整体的国族”理论的继承。但比较孙中山、蒋介石的“宗族”概念,我们会发现,两者实际所指并不一致。通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六讲”,其所声称的“宗族”,应当为传统语境下的涵义,即“基于一种限定的地域而形成的血缘纽带关系”,实际上是仅就其统辖的汉族区域的凝聚与团结而言,进而在此基础上构筑一个有共同行动力的“国族”,这个国族所涵括的国民很多时候只能被解释为仅仅限于汉人。不言而喻,这种理念的形成与孙中山政治生命晚期偏处东南一隅有莫大关系。而蒋介石提出“宗支理论”的时代,正是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辖全国的时代,其政治统合视野显然不可能仅仅及于汉族,实际上涵括了当时国内各民族,于是,其“宗族”的涵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社会语境下的内涵。事实上,我们在梳理此期拥护蒋介石“宗支理论”的学者在相关文章中的阐释便可以略知梗概,他们使用的“宗族”一词之含义,实际上等同于今人所指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或称之为“族群”),惟将“民族”的政治含义剥离出去,强调了从“宗族”(汉、满、蒙、回、藏等)融合成“国族”(中华民族)的构想。不言而喻,蒋介石所谓“国族”层面之下的“宗族”,更多从“文化”、“种族”、“宗亲”、“血缘”的层面予以阐释。

结合上述考察,大致可以这样认为:蒋介石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国族理论。以言“继承”,乃是因为蒋介石使用了“宗族”概念,继承了孙中山提出的“宗族造成国族”的统合边疆民族的政治理念;以言“发展”,乃是由于蒋介石扬弃了孙中山“宗族仅局限于汉族”、“统合汉族”的构想,进而提出了将汉、满、蒙、回、藏等各族融合成一“国族”的实践之路。

如果仅从理论构建的视角予以观察,“宗支理论”宣扬的“宗族――国族”两个层次意义上的“国族构建”路径并无不妥,且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其初意,无论是那个时代的国人,抑或是后来的研究者,都能够深深地体察到,将汉、满、蒙、回、藏等中国国内“民族”的称呼转换为“宗族”的名义,乃是为了消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此期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地位的颉颃,更确切地说,它是为了磨灭此期外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汲汲于与中国国家分离的企图,团结全体国民进行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进而推动统一国度内中华民族的统合。 蒋介石的“宗支理论”,在事实上运用地域的直观性来统合民族的隐晦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人倡导的民族――国家观念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实际上是将民族国家观念植入现代中国的一种尝试。为了彰显民族国家和国民政府法统的合理性,它用“宗支”的理念凝聚蒙、藏、回、满等边疆民族,用以指向过去;而用“国族”这一被构建出来的共同体来统合全体中国国民,借以彰显当下。这正是国民政府进行民族国家构建动员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标在于从政策导向上淡化个体的族群意识,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竭力避免各族民众因族属认同问题而可能导致的政治冲突。另外,蒋介石的宗支理论将“国族”、“宗族”并举,表明蒋介石已经隐约地认识到了政治化的“民族”(蒋称之为“国族”)与文化性的“族群”(蒋称其为“宗族”)权利的差异。在其看来,唯有政治化的“国族”拥有构建国家的权利,而文化性的“宗族”断无主张特殊政治权利的资格。毋庸置疑,“民族”的内涵确具有层次性。“政治性”的民族是被构建出来的,处于“民族”的最外缘,实为“自为”;文化、血缘的“民族”则是天赋生成,可谓“自在”。实际上,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自决”,这里的“民族”之内涵当系政治性的“民族”,即在自然的“民族”基础上基于一定的契约精神“自为地”生成的政治共同体,亦系孙中山、蒋介石所宣称的“中华民族”。而文化、血缘的“民族”,则是指构成“中华民族”的“单元体”,如汉、满、蒙、回、藏等民族单元。在此意义上而言,具有传统与传承的“天赋民族”,难以承担西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理念下的“政治民族”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们应对“宗支理论”给予除如其分的评价。

然而,颇为吊诡的是,无论时人,抑或今人,多有对“宗支理论”持批判态度者。追寻其内在缘由,“宗支理论”之所以广为人诟病,乃是因为它否认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主观地宣称在近代中国内部只有一个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而其余如汉、满、蒙、回、藏等族,仅可称之为“宗族”。在很多人看来,国民政府墨守的西方单一民族国家理论――亦即蒋介石愿景中的中华民国,应当是致力于构建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所说的单一民族国家――显然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枘凿不入。此外,亦有论者严厉谴责“宗支理论”存在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及其对于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歧视与压迫。其实此说值得商榷,因为蒋氏所定义的“宗族”之中亦包括汉族,即汉族与其他各族一样均为“宗族”。

结语

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契机,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一个重要阶段,即推翻中国传统的王朝体制、建立具有民族国家性质的中华民国之过程。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已经确定了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雏形。然而,晚清末造,由于境外列强势力在中国边疆地区的持续渗透及对中国边疆民族运动的错位认知与举措,同时在此背景下边疆地区对中国国家认同的滞后性,导致边疆地区遭遇了程度不等的国家认同危机,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之关系亦呈现出相对疏离之图景。于是,在这个民族国家的框架范围内,如何统合各自然的“民族”而成为一个拥有共同利益的“国族”(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一个现实的使命。

彼时,在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过程中,民国中央政府创出了统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理念,先后利用“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国族主义”、“国族――宗支”理论统合边疆民族地区之国家认同。无论是民初中央政府使用的“五族共和”理念,还是孙中山创出的“国族理论”,抑或学者们呼吁“用行政区域的统合渐次替代民族的统合”、“中华民族是一个”,乃至蒋介石提出的“宗支理论”,实可谓殊途同归,其目标均是为了因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自决”带来的风险。

追溯这段历史,后来者或可深刻地体察到,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中,民国不同时期的各方社会精英在现实的政治境遇中提出将“民族”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剥离开来的良苦用心。他们的努力集中在“树立国内各民族同属于中华民族的意识与国家观念,灌输民族思想,使其明了整个中华民族之意义”。进而,他们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角度,从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和中华民族共同命运的角度,论证中华民族在历史与现实上的一体性,从而使中华民族观在整体上得到了提升,“中华民族是一个”即是彰显了这一提升的标示性政治号召。

然而,在当时的情形下,尽管政府的决策者对此已经有所认识,并且试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予以突破,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民族”原是从“nation”一词翻译而来,即一种政治共同体的概念以及以这种政治共同体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概念,这就容易授人以分裂中国的借口。亦恰如一位日本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先人们将这个词译为‘民族’时,就播下了今天令我们烦恼的意义混乱的种子”,因为“民族”可以被赋予多重的意义,“作为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术语的民族,与在历史学和政治学的场合讲述的民族,或者现实世界中发生种种问题的民族,互相之间出现相当大的脱节。同样一个‘民族’的用语,其概念明显不一”。此外,民国时期,由于没有与之匹配的国家力量来维护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之利益,这就很容易造成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背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英国贵族文化在英国近代小说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2-12-28
英国贵族文化在英国近代小说中的体现 英国贵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是其经久不衰、焕发生命活力的真谛。作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英国贵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特征。在英国受这种贵族文化的......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之无解
发布时间:2023-07-18
现代以来的民族国家作为一种以民族为核心凝聚力的政治共同体,都具备种族、地域、人口等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并将合法性建立在主权的基础之.........
民族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24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既要应对外来侵略,还要经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思.........
清末·民族·国家
发布时间:2023-02-01
曾经宣布“历史的终结”的弗兰西斯・傅山后来不得不承认,“民族―国家”――但他回避使用这个问题成堆的词,而代之以更为符合当今趋势的“主权国家”――依然是可以想象的唯一的可行的形式。我们经常将卡夫卡想象为对“人类状况”进......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发布时间:2022-12-20
[摘 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近代化、现代化和数字化阶段。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媒介产业实现了三次整体性提升,并呈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 ......
近代中国国家赔偿制度的产生
发布时间:2023-05-21
【摘要】从清末开始,中国法制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国家赔偿制度却迟迟未能建立。清末至北京政府二十余年间,由于国家赔偿责任并未被所有国家承认,因此该阶段中国也未能建立起国家赔偿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国家赔偿制度在国外......
浅议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产生…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 要】到了近代,面对蜂拥而来的西方各国,中国社会开始从天朝至上的同心圆结构坠落到一个民族林立的全新体制中。在强大的各国列强前,中国社会开始认识到原来“天下”并不属于中国,而中国却属于“天下”,而且是“天下”中比较落......
从现代国家构建视角浅析中国官员腐败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官员腐败问题成为一个普遍的政治乱象。政府官员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是国家形象和国家权威的直接代表,解决好腐败问题,是我国迈向现代国家必经的坚实一步。要解决腐败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出腐败......
民国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 要]民国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时代主题“救亡图存”密切相关,侧重于外交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等的研究,以为现实政治服务;同时中国近代史学科经历了从开创到完善的过程;这证明关注现实生活是史学发展的源泉。 [关键词]救亡......
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制度化不信任建构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要:秩序建构的现代国家治理逻辑表明,信任构成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制度化不信任是信任的姊妹,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客观情势。通过规范政治程序、保障公众权利、促进实现公共利益、增强政治体认感,制度化不信任对现代国家治理......
略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要: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坚守着各自的“天下秩序”。中方继续坚守“天朝体制”,西方却要求整个世界接受“对等”的世界秩序。两者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最终爆发了鸦片战争并以中国被迫接受西方的世界秩序而告终。即此可见,鸦片战争充其量只是中西方冲突后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相互间的体制冲突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为此“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非始于鸦片战争,必要的“前推”,不仅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之开端进行“长时段”的“解.........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9-08-07
【摘要】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声乐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表现形式,不断发展,呈现出越来越高雅的形式。在中国近现代时期,外来文化不断流入中国,使得我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声乐艺术文化受到的影响最大,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即吸取了外来声乐文化的精华也继承了中国声乐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再现和升华。本文将进一步讨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关键词】中国现代艺术;民族.........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民族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3-03-18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衰落,甚至消亡的境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坚持生活原真性,立足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样式的本色。其二是坚持完......
现代民主政治与现代国家审计
发布时间:2023-03-18
哲学 使人聪明, 历史 也使人聪明。哲学使人思维得更正确,历史使人行为得更正确。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是如此。一部二十五史,有许多兴替之道可引为鉴。我这几年时常提到“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这两句话,......
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6-05-31
1前言 在整个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出现了根本性改观,但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
走近中国现当代艺术
发布时间:2022-09-27
近些年来,无论中外,收藏家追捧现当代中国艺术的热情越来越高。去年11月30日,苏富比在北京举行了现当代中国艺术拍卖,共呈现56件拍品,获得空前反响。在现当代艺术品中,尤以水墨画作的发展趋势最为迅猛。不难看出,中外收藏家对于......
英国近代均势战略发展历程概述
发布时间:2023-03-17
英国的均势战略逐渐形成于16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运用发展,在19世纪达到成熟。在这一时期内,英国不论是哪个君主在位、哪个政党当政,在对外活动中一直坚持均势战略,即“干预欧陆政治,防止出现压倒一切的大陆霸主,在必要时不惜投入......
中国民族政策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要:我国古代民族政策内容丰富,既存在歧视、压迫政策,又存在有关于民族间和睦相处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发点依然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但它们所起到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些。中国的民族政策源远流长,它们相互影响......
谈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5-27
引言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有些学者和研究者亦称之为中国民族声乐、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或中国声乐学派。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民族声乐的概念的科学界定尚需进一步讨论,但是,经过几十年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声乐艺术......
边疆、民族与梁启超“新中国”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2-07-22
内容提要 梁启超身处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关切边疆危机,追求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梁启超依据现代地理科学认识东南诸省与西北腹地的国家疆域空间结构,面对中国西北陆地边疆和东南沿海边疆危机的日渐深重,发现民族主义的国家富强动力......
浅谈中国近现代体操概念发展历史及特点
发布时间:2023-05-06
" 论文关键词:体操 体操概念 体操发展 论文摘要:从体操运动的起源入手,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论述中国近现代体操概念的历史和发展特点,从西方近代体操的传入到近代中国体操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包括清末时期的体操、......
中国电影中的民族性与国家话语(1)
发布时间:2023-04-15
近年来,基於一种即使算不上焦虑至少也相当迫切的感觉,文化批评转向了民族地位与种族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力图考察种族、民族、民族国家以及诸如此类的相关术语(比如民族大众、民族主义、国家话语、文化霸权和主体性等一整套批评范畴)在......
现代国家的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免除农业税是对以农业财政支撑国家体系的传统时代终结,也是建立以工商业为支撑的公共财政的新时代的开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与此同时,农民负担问题却日益严重,农业地区的财政......
身体、国家与“现代、文明土耳其”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2-08-25
摘 要:身体不仅是一个非理性、充满激情和欲望的场域,同时也是一个权力和意识形态角力的场域,因此身体往往也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和政治使命感。这在土耳其共和国早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建设“现代”、“文明”的民族国家过程中,身体也......
浅议近代中国的民权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19
【摘 要】在中国,最早使用“民权”一词的是郭嵩焘,他在1878年5月19日日记中写到:“西洋政教以民为重,故一切取顺与民意,即诸君主之国,大政一出之议绅,民权常重于君。”作为这个时代的启蒙学者,梁启超在思想上对当时的政治、文......
浅谈中国古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3-05-17
在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当中,刑法一直具有着重要地位,在我国的历朝历代,都是以刑法为主,而同刑法相比,民商法在我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却一直没有具有明确的定位,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当中,根本就不存在民法。但是在相关研究者的研究以及相关文献史料的记载当中,则可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即如果从法典意义层面观察,在我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当中确实不存在民商法,而从法律规范意义层面看来,民商法在我国古代则是存在的.........
论《民族与民族主义》、《想象共同体》、《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三书的理论联系
发布时间:2023-03-28
盖尔纳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和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以及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两书相比,如盖尔纳所言,《民族与民族主义》是在论述一个简单的、定义明确的事例的著作[1],更像是在做一种引导性的科普工作,普及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概念。安德森和杜赞奇两书在盖尔纳理论铺开的道路后,进一步提出自己对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观点甚至是可以说是一种期许。所以,为了便于后文对上述三书的交叉比较,本文首先对盖尔纳的民族.........
文艺作品中的近代英国贵族服饰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 要]通过肖像画和时人所著道德训诫、政论性小册子、游记、私人日记等文艺作品,可以清晰看到近代英国贵族的服饰处在奢华与简约、矫饰与实用的冲突之中。都铎时期贵族穿戴夸耀式的奢华服饰,展现富足时髦的宫廷和强大的王权。复辟时......
论“中和”是中国民族音乐之魂
发布时间:2023-04-05
提要:“中和”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以中国儒家哲学为灵魂的审美形态。“中和”的人文、艺术和谐观所传达的音乐美学思想,贯穿了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体系的哲学基础和艺术观念特征,这一特征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实践中随处可见。将“中和”思想称为“中国民族音乐之魂”,当不过分。关键词:“中和”思想,中国民族音乐,音乐理论,音乐实践。音乐没有国界,它是人类的,世界的,这是音乐的共性;但是,音乐.........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
发布时间:2022-12-12
" 摘要:本文通过检视西方政治社会学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演进,揭示出当代中国研究中也存在一种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这种变迁正在导向后现代阶段,这集中体现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由二分对立式框架向三分互动式框架的转......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15
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从近现代民法的变迁看我国民法的任务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19世纪到20世纪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迁,以此为基础,民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如民法的社会化、去法典化以及自由法运动的兴起等等。我国民法应当从这些变化中汲取有益的经验,通过制定一部具有开放性的民法典来实现我国民法的......
解析民族危局中现代史诗性营构
发布时间:2022-08-24
五四文学过后的革命文学,继承和发扬了辛亥革命文学的传统,暂且把五四文学的核心命题如个人、人性、人道、科学和自由放在一边,而把国族、群体、民主和政治作为当务之急和中心工作。也就是说,社会矛盾盖过了精神问题,国魂铸造置换了......
《国家大道》记录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3-12-17
《国家大道》记录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历程 全面记录http://wWW.LWLm.cOM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宏伟壮美历程的长篇纪实文学《国家大道——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纪实》,日前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也是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纪念改革......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战略
发布时间:2023-03-15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创新。本文试从现代化建设切入,对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的关系及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各位方家。 一 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23-06-28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相比较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着很多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解释中......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21
" 论文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使大学生掌握历史人物评价方法,对历史人物能够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是这门课程应当实现的教学目......
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成长与目前情势(1)-行政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2
论文摘要:本文从地方的案例来考察现代国家构建的两个主要层面——现代行政科层制发展与社会生长的历程,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转型历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发展的复线状态,使得学术界在解释和研究中国问题时往往......
近代农民负担与国家财政条块分割体制
发布时间:2023-03-08
" 摘要:近代农民负担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而这与近代国家中央、省、县、区、乡、村的财政条块分割体制关系很大。从清代的起运、存留和耗羡归公制度到近代的亩捐、杂税以及摊派制度,无不体现了近代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制度的演变。近代中......
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11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家族 企业 的股权结构、控制权分配等问题,指出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构建与家族企业 发展 进程相适宜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家族企业 治理结构 交易成本 家......
试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发布时间:2016-06-14
近年来,史学流派众多纷呈,史观也是多姿多彩,因此在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这一观点上,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出现。 很多学者将近代中国的发展表述为中国实现近代化的过程:徐泰来在《中国近代史记》“绪论”中指出,近代化是指......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历程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在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历史大众化进程中,白寿彝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与作用。如先生对回族历史与回族人物的史料搜集与整理,对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的历史梳离与定位以及对回族史......
中国近代跨国移民对侨乡的经济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01
[摘 要]跨国主义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当代移民现象的理论,但将这一理论历史化,也可以用来研究近代华人跨国移民现象。近代华人的跨国实践是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对侨乡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主义;跨国移民......
在家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本文首先从家族企业的界定出发,分析了家族企业管理的优点及弊端。为了使家族企业能够扬长避短,有必要将家族企业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关键词:家族企业;现代企......
当代世界主要民族国家民族政治发展政策比较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 要:民族政治发展既赖于各民族的努力争取,也需该民族所属国政府高瞻远瞩,建立一套适合各民族平等、和平、共同发展的机制。当今世界,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基于本国文化、历史情况,相继出台了不少民族......
裂变: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历史景观
发布时间:2023-03-30
内容提要中国20世纪的人文学术和文学批评之发展,充满着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的裂变。如果说,跨文化语境的生成,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一次新的裂变,是从旧的肌体中滋生而出的一种新的文化呈现平台和方式;那么,就不能不顾及到这种......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的命运(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形成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性格及其命运,是由中国一百多年几代法科知识分子所铸就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从事研究的;受......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民族化趋向探讨
发布时间:2023-05-09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大多数城市建筑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我们的建筑逐渐失去了民族特性,失去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精神依据。建筑民族化,是维持、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我国的建筑界已......
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建设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历史悠久、灿烂丰富的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广泛而深入地推进民族工作,开辟并不断拓展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在政治制度上集中表现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综观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教育,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综合产物,是人类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反应方式,也是人们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它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美......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者:尹鸿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族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象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发布时间:2013-12-17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
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发布时间:2013-12-18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族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象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发布时间:2013-12-18
濒临绝境的中国民族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族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象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
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的问题反思
发布时间:2023-01-26
【摘 要】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良好积极的国家形象成为每个国家的外交目标。然而,“中国威胁论”的流传则在很大程度上了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这也引起了我国各阶层人民的反驳,但反驳的......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现代化;公民意识;发展历程 论文摘要:中国的现代化带来了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文章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探析中国人公民意识的发展历程,并进而分析公民意识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
中日韩三国民法现代化道路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04
中日韩三国民法现代化道路之比较 中日韩三国民法现代化道路之比较 中日韩三国民法现代化道路之比较 法律现代化是时下在中国,抑或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很流行的研究主题。然而法律现代化的目标究竟是......
论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
发布时间:2023-02-07
论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 文学创作是一种包含着丰富作家情感特色和个性的艺术,作品中无不体现了围绕着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文学作品又是现实生活的三棱镜,它巧妙而委婉地折射着生活的万千气象。因此,文学创作就具有了......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13-12-19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侵权法虽内容较为丰富,但制度规范及理论研究均较为落后。近代的法律家群体以丰富的学养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取......
现代中国的孕育之地
发布时间:2023-01-02
在唐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相比河西的铁马秋风、劲草狂歌,甘肃陇东深厚的黄土塬似乎悄然无声。但是,这块黄帝崛起之地、周祖中兴之地,似乎一直在默默地准备着,等待一个使命的到来。 1934年11月,刘志丹、习仲勋等在甘肃华池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变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9
摘 要: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政策的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学科,则鲜有人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对该门课的课程政策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课程政策带有浓重的时代......
浅析我国古代家族法中的继承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 要]我国古代家族法中的继承植根于对血脉这一自然事实的遵从,秉承了最朴素的自然法思想,它其中所蕴含的法理思想和人生观念,仍值得我们后世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继承;同居共财;承受;父子一体;夫妻一体 在中国古代,家是......
中国民族音乐如何发展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5-23
要想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和研究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
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发布时间:2014-01-10
广大朋友们,关于“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关于“变与常”,无论古今中外,都有着莫名的热衷,但却聚讼纷纭,未有定论。如古希腊......
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发布时间:2022-10-22
广大朋友们,关于“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是由查字典范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变与常”,无论古今中外,都有着莫名的热衷,但却聚讼纷纭,未有定论。如古......
“黄河情结”在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3-03-19
毕业论文 摘 要 本文以黄河历史文化引申到黄河精神的思忖,同时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几部具有时代特征的黄河题材的创作为陈述线索,论述“黄河精神”的......
印证民国时期广州建市历史之界碑
发布时间:2023-01-26
[摘 要]广州由1918年建市起,通过政府机构的变革、市区管辖范围的扩大、各项市政的建设等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城市。而“广州市界界碑”则印证了广州市在民国时期建市后的管辖范围由小变大的辉煌历史。 [关键词]界碑;建市;管辖;竖立......
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探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从知识传统的角度来看,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的概念、术语、原则、制度与理论框架主要渊源于西方的法典类型。它在我国新型法律体系以及在大学学科课程中的地位,是在本世纪最初十余年间以挽回法权为主旨的立宪修律活动的直接推......
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
发布时间:2023-05-22
"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是鸦片战争后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的产物,亦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它既具有回应救亡御侮历史重任的爱国品性,又具有吸收和改造中西文化精神的属性。它的演变历程对应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发布时间:2023-06-05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 [摘 要]在中国古代,既没有独立的民法部门,也没有独立的民法学科。近代,随着民法的传入,西方民法......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概念考
发布时间:2023-07-02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是受西方代议制民主影响,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相嫁接,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又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一个亦中亦西的概念。改良主义的民权话语的涵义主要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与以个人......
“中国文化复兴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要:“中国文化复兴论”的生成受到了“以复古为解放”的国学发展模式、西方“文艺复兴”和日本国粹主义的启发。近代先哲在建构民族复兴话语时,都从不同视角强调了“中国文化复兴”对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文化复......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
发布时间:2014-01-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科内史:“本土化”的努力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政治史范式代表了主流方向,基本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具......
宪法论文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
发布时间:2023-02-09
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整理了宪法论文之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变迁,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宪政是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宪政的实施首要是限制政府的权力,......
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发布时间:2013-12-19
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及评析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关键词: 近代;侵权法;理论涵摄;民法史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侵权法虽内容较为丰富,但制度规范及理论研究......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1)
发布时间:2022-11-15
" ABSTRACT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land transaction customs and contracts that prevailed in the village land market before the 1950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customs and contracts maintained the frequent land ......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时代感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自2007年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直沿袭......
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6-21
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虽然“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早在1770所即已出现, 其共认的定义至今尚未形成。本文认为,现代化所表明的是传统向现代的变迁......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3)
发布时间:2023-07-24
" 5、转典 在关于找价和回赎的习惯法中,出典一方往往居于主动地位,因为找价回赎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出典方手里。但是,在土地“活卖”或“出典”期间,双方经济状况的变化都可能是不确定的,双方也都可能遇到一些意外事件,而需要对......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4)
发布时间:2023-05-24
" 五、契约、习惯与国家法 十九世纪的外国观察者也注意到这种民间契约、习惯和官方法律之间“各司其职、和谐共处”的现象。英国皇家亚洲学会1889年报道说:“他们[中国]的立法者的主要努力,都用在制定镇压骚动及保护税收的法律方......
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困境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 要】自近代以来,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集中表现在政治身份、实力身份和文化身份三个方面,同时存在身份构成不均衡和身份冲突/模糊两大方面的困境,对国家身份建构的把握和困境的分析关系到中国对外政策的......
建构中国国家传播的战略体系
发布时间:2023-03-15
摘 要:当代中国亟须构筑一个既能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文明传统与历史实际出发,又能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强大国家传播体系,需要从文明传播的战略高度建构一个能讲好伟大历史与光明现实的“中国故事”的传播要素体系......
十年来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2-12-25
[摘 要]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的研究发展很快,在文化、社会、国家、经济及教育等专题方面均有了明显的进展,研究者还在个案、综合及理论研究等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这些研究极大的改变了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薄弱的情况。但在取得一系列研......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2)
发布时间:2023-05-18
" 三、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与习惯 上文指出:近代农村土地交易,尽管总的交易量很大,但因为每笔交易额数都很小,买卖的频率可能很高。上文的第二个结论是,这种高频率、小亩数、细零化的交易,大部分是在村级市场上完成的。 关于土地......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2-12-17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历史典籍。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兼有经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物品,即一般人所称的物质和精神的......
探究民国金融思想的现代解构
发布时间:2016-08-16
一、引言 1935年,一本当时中国国内最顶尖经济学者的论文集在序言中写道:货币问题与金融问题,可说是经济问题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恐慌深刻化的今日,这两问题简直成了世界经济问题的焦点了。各国货币专家,乃至金融专家,均在绞尽他......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生成的历史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6
周慧梅、郭雪敏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5期中撰文,从历史与传统文化入手,揭示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生成与运行,厘清政府行政力的外在制度规定和传统影响而形成的习俗性内在制度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推进职......
中国式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1-22
[摘要] 中国新民事诉讼法中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形似美国的专家证人,但又因两国诉讼制度的差异而只能在现有规定基础上对美国专家证人制度进行选择性借鉴,建立准入前的严格审查、参与中的证据开示制度,设置出庭义务并厘清其证明力和......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海军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寻求自强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体西用”基本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海军的装备及建设由此开始,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虽然洋务运动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抵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的优越性,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是中国革命和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