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历史编纂学近代转型概说

历史编纂学近代转型概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3 02:35:26
历史编纂学近代转型概说
时间:2022-12-13 02:35:26     小编:倪敬华

内容提要以近代社会和史学转型为背景,传统历史编纂学经历了一场解体与重构的艰难变革,其过程大致可以1900、1919年为节点划分为突破传统格局、建构近代体系、形成多元格局等三个阶段,而主要呈现出:史学科学化与历史编纂理论、方法的突破;章节体的兴盛与“新综合体”的发展;专史书写的兴起;学术规范的形成与历史叙事的转型等。其间,传统历史编纂学主动进行自我调适,使数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融入新潮流,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章节体“新综合体”专史书写历史叙事

〔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2-0092-10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统史学是以历史编纂学为主体的,一切理论的阐发、事实的考辨、价值的传播等,皆以此为载体或归宿。①可以说,自汉至清的历史编纂学,基本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并作为史学的主体象征、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以及农耕文明、君主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近代史学,尤其是以西方现代史学为参照的20世纪中国史学,旨在走出以历史编纂学为主体的传统史学(以叙事为中心),进而建立以历史研究为主体的现代史学(以问题为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历史编纂学经历了解体与重构的艰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历史编纂学主动进行自我调适,使数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融入新潮流,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大致说来,近代历史编纂学的发生及发展可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自鸦片战争爆发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西文化冲和及经世思潮下历史编纂学突破传统格局的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为世界意识和近代意识的滋生和强化。以“考史”反动面相出现的“著史”,成为发挥史学“重新认识世界”和“实现救亡图强”功能的主要媒介,世界史、当代史与边疆史编纂异军突起,有关历史变易、民族观念以及国家疆域等的新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贯彻,而经过创新后的典志体则成为容纳新内容、传播新知识的流行体裁。第二阶段,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五四”前后,是传统历史编纂学解体、近代历史编纂学体系初步建立,即以封建皇朝为中心的历史编纂体系向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历史编纂体系过渡的时期。传统历史编纂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正史,遭到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家的猛烈攻击,以西方现代史学为参照的“新史学”借助历史教科书编纂,主导了一场以进化史观、民族主义、整体视野、民史书写、史论结合等为基本特征的“国史重写”运动,进而引发历史编纂学从目的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叙事的全面变革。第三阶段,自“五四”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以前,是近代历史编纂学形成多元互涉格局的时期。一方面,西方史学理论的大量输入以及科际整合的治史取向,缔造了历史编纂指导思想和方法的多样化图景;另一方面,日本侵略引发的民族危机推动了通史编纂的高涨,分科意识的上升促成了专史书写的兴起,而历史编纂的社会化以及史书体裁的综合化趋势亦渐次凸显出来。

一、史学科学化与历史编纂理论、方法的突破

完成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革命的西方国家,以武力敲开了依旧徘徊在农耕文明阶段的中国大门。此后中国百余年间的思想行程,即为从接受落后现实到实现文明对等乃至重建文明中心。期间,作为传统学术大端的史学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并经历了一个蜕变、整合的过程,逐渐脱离旧有格局,走向科学化。与此相适应,历史编纂学不仅渐次丧失在史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于理论和方法上皆实现根本性突破。

历史编纂学主体地位的丧失,是随着史学的现代转型一步步完成的。严格来说,在20世纪初西方史学成体系地传入以前,历史编纂学的地位并未被真正撼动,其作为经世史学的主要载体发挥着特有功能。乾嘉时期的历史考证,多以正史为对象,并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历史编纂,与“五四”以后将“考史”视为史学鹄存在根本差异,分属不同的史学体系。鸦片战争以后,这一“考史”风气因无益于时事而渐趋衰落,以关怀现实为主旨的“著史”迅速兴起。此种交替与更迭虽未超越传统史学范畴,历史编纂学在形式上也仍在旧有体制内革新,但时代条件的特殊变化赋予了历史编纂新的内容和意义,使其展露出不同于以往的学术特征,即完成“三大转向”:由中国转向世界;由内地转向边疆;由古代转向现当代。

其中,世界意识的增强与世界观念的重建,是晚清历史编纂学领域最突出、也是最核心的变化,其余变化大都肇源于此。清朝在整体上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朝野对于世界变化反应迟钝,虽偶有介绍西方情况者,如康熙时陆次云著《八译史》、雍正时陈伦炯著《海国闻见录》、乾隆时郁永河著《裨海纪游》等,然无人问津,以至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道光帝仍在追问类似“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47,中华书局,1964年,第18页。等幼稚问题。以《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法国志略》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介绍世界各国知识的史著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试图扭转中外之间在信息掌控上的不对等局面。尤为关键的是,随着世界知识传播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士人头脑中以地域和文明中心自居的传统夷夏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承认西方的先进并向其学习的主张被明确提出,而在外国的参照下,关于疆域、民族和国家等的近代意识亦开始萌生,实已酝酿着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阶段的过渡。故此,历史编纂学的对外转向,对于传统天下观念向近代世界观念的转型,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历史必变、今胜于古的史学观念,在救亡思潮和激励民心的双重推动下,被广泛投射到历史编纂学领域,并以今文经学为媒介,逐渐与近代进化史观衔接起来。此外,晚清边疆危机的日渐加剧,以及清廷思想控制力度的减弱,使得边疆史地、元明史以及清朝现当代史编纂亦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并在史料采择方面开始注重外国史料及中外对比,而且逐渐表现出史论结合的特色和趋势。

19世纪后半期的历史编纂学,虽整体上仍能维持原有体系,但各方面均开始打破旧有格局,滋生新的元素,至19世纪末已是蓄势待发,梁启超在1901、1902年分别发表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成为其喷薄而出的助推器,自此以崭新面貌出现。梁启超对“新史学”的倡导,就结果而言,以历史编纂学为主体的传统史学开始逐步向以历史研究为主体的现代史学转型,但就出发点而言,其学术批判以二十四史为主要对象,理论建构亦服务于新史编纂。《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皆旨在“说明一部通史应如何作法”,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则侧重于专史编纂诸问题,并力矫“五四”后兴起的史料整理与考订之风,明言“应该大刀阔斧,跟着从前大史家的作法,用心做出大部的整个的历史来,才可使中国史学有光明、发展的希望”。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之99),中华书局,1989年,第168页。在梁氏的话语体系中,传统史学被看作是以二十四史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因此,“新史学”首先应当被视为对传统历史编纂体系的批判与重建。自汉代始,历史编纂与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而怀有新政治诉求和新史学理念的梁启超意欲超越以往修修补补的做法,实现带有根本性的整体重建,即推倒以封建皇朝为中心的历史编纂体系,建构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历史编纂体系,主要包括:确立进化史观在编纂思想上的主导地位;以国家主义、社会视野重新厘定历史编纂内容;突出国民意识,转变历史编纂的价值取向以及采用新式体裁和叙述模式等。20世纪初涌起的以历史教科书为载体的“国史重写”运动,正是历史编纂转型与历史教育改革因缘互动的直接表现。故此,表面看来,史家的理论认识多落实于通史编纂,然而这一时期的通史编纂与传统的修史,不论在理论、目的还是内容、形式等方面显然已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加之报刊等历史传播新载体、分科治学模式以及出版业的逐渐兴起,皆使得历史编纂学在史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开始坍塌。

  新史学思潮开启了输入西学以建设中国现代史学理论的大门,此后史家围绕“什么是史学”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持续探讨,尤其是留学欧美取代留学日本成为潮流、史学界摆脱中介直面西方史学后,探讨迅速走向多元化。与此同时,以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会、史学期刊以及史书出版和图书馆等为基本要素的现代史学机制逐步得到确立,史学走向职业化、学科化、学院化和专门化。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编纂学被纳入以问题为导向的历史研究范畴,史家多以大学或研究机构为安身立命之所,并以“术有专攻”为努力方向,遵循现代学术规范,往往不再将倾一生之力纂修一部流芳百世的史书视为史学大宗,而以撰写、发表论文或专门性著作作为表达史学见解的主要方式,故专门家众而通人寡,且修史所需时间亦因现代史料保存机制和出版业的发展而大为缩短。因此,历史编纂学虽仍为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但所占比重和地位与古代相较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而理论与方法则随史学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突破。

首先,西方史学理论的多途输入使得这一时期历史编纂在指导思想上趋于多样化,打破了进化史观取代复古、循环等旧史观后的一统局面,大致形成进化史观、综合史观和唯物史观三足鼎立的格局。其次,从事历史编纂的史家开始有意识地弥补20世纪初对史料问题的忽视,试图将求真与致用熔于一炉,并首次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总结,即张荫麟关于编纂过程中史家所受历史资料之限制的论述,同时新历史考证学派在史料扩充、鉴别、整理以及史实考证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也对历史编纂学产生重要影响,极大拓展和增强了历史叙述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尤其是考古史料的发掘直接促成了史前史和先秦史的“重写”。再次,史家重现客观历史进程的方式由隐晦转向直接,不再“寓论断于叙事”,参见白寿彝:《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1年第4期。或依靠体裁、体例、修辞来进行“春秋笔法”式的裁断,而采用“史论结合”的叙述模式,将其对历史演进的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概括为明确的论点。最后,跨学科思维被引入历史编纂,哲学、社会学、地理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均对历史编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史家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态度趋于理性,由破坏性批判转向建设性吸收,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得到重估并被整合到新型体系内。

二、双线并行:章节体的兴盛与“新综合体”的发展

史书的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裁形式的确定和运用,往往决定它所能容纳的内容之深度和广度。历史理论上所达到的新高度,必须落实到编纂体裁这一载体之上。这并非单纯的有关史书结构的技术问题,而是体现史家对历史事实、进程和价值的理解、把握及评判。体裁的变化意味着历史事实的重组,所呈现历史结构或历史面貌亦随之迥然而异。我国史家在历史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精神,不仅勇于创造丰富多样的史书体裁,而且对于已有体裁的运用也并非墨守成规,往往加以发展,赋予新的内涵,从而使每一种体裁几乎都有完整的演进脉络可寻,此为中国历史编纂学所特有的自我更新传统,其发展虽有内在逻辑,但从根本上说,始终与历史的发展保持着密切关系。晚清以来,史学取代经学成为显学,而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在应对全新的时代课题时再度发挥重要作用,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史家对典志体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传播世界史地知识的主要载体。不过,在20世纪之前,史书体裁的变革仍大致维持在原有系统内,此后,随着“新史学”的兴起,中国史学发生根本转型,史书体裁也相应地突破传统范畴,形成新的取向和格局。其中,最关键的变化就在于,西方章节体的传入为其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并迅速反客为主,占据主流位置。

作为舶来品的章节体被我国史家认可并广泛运用到历史编纂中,是在20世纪初期,这股热潮大约持续到辛亥革命之前,向国人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书写模式,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晚清教育改革的产物,基本局限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而教科书主要在于提供历史知识,往往内容简略、浅显,且仍带有浓重的日本史学痕迹,对于章节体也远未做到运用自如。至“五四”前后,将章节体娴熟运用到中国通史编纂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以吕思勉最为突出,王桐龄、萧一山则创造了运用章节体编纂大型史书的成功范例。此后,章节体成为20世纪中国史书编纂的主要体裁,人们对此也都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提出疑问。周谷城曾批评章节体“除将历史事情纵剖之外,还按朝代横断之……于是纵剖出来的诸部门间彼此必然的关系固不明白,即每一部门前后相续之状或演变之状,亦令人茫然无知”。(《中国通史・导论》,开明书店,1939年)

乍看起来,章节体的迅速风靡颇为“突然”,细究下去,则这一现象的出现实为“必然”。 首先,我们不能孤立看待章节体的传入和兴盛,应将其置于特定时代和学术背景下加以考察,其为中国社会近代化和史学典范转移的必然结果。当西学在知识分子心中完全占据文化优势后,他们“反求诸己”所看到的多是传统之鄙陋,表现出强烈的激进情绪,渴望毕其功于一役。这一文化心态表现在被赋予了救亡功能的史学上,即为20世纪初梁启超等对传统史学近乎全盘的否定,试图一举颠覆原先的皇朝史学体系,以西方现代史学为模板建立新的史学典范,而章节体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优点在于综合贯通、照顾全面、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灵活等。它打破传统的王朝分期模式,便于采取社会变迁的历史分期标准,呈现整个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总趋势,并可以推演未来的走向,因此在发挥史学社会功能、重塑大众历史观念方面具有其他体裁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而且结构十分灵活,既可以分门别类地展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情形,写清单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又能够在宏观上阐明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史网,符合人们认识历史整体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它打破原先较为单纯的叙事传统,而以分析研究作为基调,能够将史论结合发挥到极致,而且便于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再现人物,为人物定位。上述优点能够充分满足20世纪初中国史家宣传新史学并藉此实现救亡目标的需要,故而备受青睐。换言之,章节体的兴起是人们接受新史学的必然逻辑结果,二者乃不可分割之整体。

  其次,中国传统史学中的纪事本末体,成为章节体顺利传入的重要媒介,此颇有类于今文经学与进化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在章节体传入之前,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已经提出突破旧有编纂形式的要求。早在18世纪末,章学诚就明确提出用纪事本末体因事命篇、灵活变化的优点弥补纪传体的缺陷。至20世纪初,这一体裁再度成为新史学家学习西方、从事编纂形式创新的基础。诚如梁启超所言:“纪事本末体与吾侪理想之新史学最相近,抑也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73),中华书局,1989年,第20页。这一时期的学人大都将二者等同起来,正因为如此,他们所编纂的章节体史书往往同时具有纪事本末体风格,而其他传统体裁的优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糅合进去,因此成为中西史体真正融合的先行者,并开启了章节体中国化的行程,此后史家对新综合体的探索也自始至终都刻有章节体的印记,这是20世纪中国史书体裁发展的一大特色。章节体与纪事本末体之间确有相通之处,尤其表现在突出事件的重要性、展示历史演进大势等方面。当然,章节体的进步性显而易见,比如它将“事件”发展为“专题”,极大扩充了历史编纂的范围,并且特别注重事件、现象等之间的联系,而纪事本末体则存在范围狭窄、互不连属的缺陷,因此梁启超才会提出“事实集团”的概念。他说:“过去的纪事本末体,其共同的毛病,就是范围太窄。我们所要的纪事本末体,要重新把每朝种种事实作为集团,搜集资料,研究清楚。”(《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之99),中华书局,1989年,第31页)

与此同时,史书体裁的综合创造趋势亦渐次凸显,同章节体的兴盛大致成并行之势,一齐构成20世纪中国史书体裁创新发展的两大主线。“中国史学发展到17世纪以后,在历史编纂上出现了一种探索新综合体的趋势。”陈其泰:《近三百年历史编纂的一种重要趋势》,《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新综合体”的特点,在于突破单一体裁的限制,从而创造出既能反映历史演进大势,又能涵括社会丰富内容的体裁。这一趋势在晚清得到延续,如《海国图志》采用“志”“论”“图”“表”相互配合的方式;《元史新编》采用“传以类从”的方法,“皆以事得性质归类……虽是纪传体的编制,却兼有纪事本末体的精神”;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之99),中华书局,1989年,第26页。《法国志略》充分吸收典志体与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加以糅合;官修《筹办夷务始末》亦尝试将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引入编年体;等等。至20世纪,新综合体的创造和发展蔚为大观,尤其在中国通史编纂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遵循三大路径。

第一,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章太炎与梁启超在中国通史体裁设计方面形成大体相近的思路,分别提出“表”“典”“记”“考纪”“别录”五体配合及“年表”“载记”“志略”“传志”四体配合的设想,而“记”和“载记”的设置即是对纪事本末体优点的吸收。此外,金毓黻亦主张:“新史宜立纪、表、志、传、录五体;录者,纪事本末之异名也。”金毓黻:《静晤室日记》,辽沈书社,1993年,第6535页。第二,纪事本末体与典志体的大胆糅合。最先将这两大体裁糅合一处而编纂中国通史的是卫聚贤。他充分借鉴两大体裁的贯通和分类优点,编成一部《新中国史》,既从纵向上对中国历史演进大势作整体梳理,又以分类观念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工具、民族、意识等作贯通叙述,认为:“分类叙述,又患其彼此分离,不能发生相互的关系,故于《新中国史》首列一表,并有一类历史的概念以为贯串。”卫聚贤:《中国史学史讲义》,上海持志学院内部刻本,1932年,第24页。不过,无论从框架还是规模上看,卫氏之作都显得极为简略。时隔近十年后,吕思勉以基本相同的编纂理念完成了影响巨大的《吕著中国通史》。第三,寓传统体裁的精华于近代章节体之中。这一时期的历史编纂,大都采用分章节的形式,以往多被简单定义为章节体而不加深究,以致忽视了其内在所蕴涵的民族特色和风格。事实上,新史学家大都致力于将传统体裁(尤其是纪事本末体)与西方章节体加以糅合,夏曾佑、吕思勉、萧一山、张荫麟等史家的努力即共同体现了这一方向,而作出的建树则各具特色。夏曾佑等早期新史学家在对所撰史书体裁的自我体认上,往往不称章节体,反强调对传统体裁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夏氏曾谓:“五胡之事,至为复杂,故纪述最难。分国而言,则彼此不贯;编年为纪,则凌杂无绪,皆不适于讲堂之用。今略用纪事本末之例,而加以综核。”(《中国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43页)此后,萧一山《清代通史》的综合性最为突出,除吸收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外,在人物和史表方面又对纪传体有所继承。需要特别指明的是,此时史家所运用的纪事本末体已经逐渐突破了“事”的限制,而发展为“专题”,因此原先典志体的内容(近代多称文化史)就以“专题”的形式很自然地被吸纳其中。梁启超所谓“把每朝种种事实作为集团”和金毓黻所谓“将外交、经济、学术、文化等亦按纪事本末体加以记载”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近代史家处在中国历史编纂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以雄伟的气魄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展示了中国史家所具有的非凡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这不仅说明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发展趋向多元和综合,并且也证明了中国传统史书体裁与近代西方传入的新史体之间存在共通性,其精华符合于近代史学的要求。

三、专史书写的兴起:历史编纂内容的拓展与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史学的近代化是由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编纂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研究,而专门化和精细化则是这一重大学科转向的必然结果和核心表征。学科意义上的专史体系,乃是现代西潮冲击的产物,与农耕文明下的中国学术传统存在根本区别,包含“分科的学史和分科的历史两种,前者为用各个学科现在的形态追述出来的学科发展史,后者为用不同学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门别类的历史”。桑兵:《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分科意识的不断上升以及对西方现代分科体系的逐步接纳,是专史书写兴起的一大关键,而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物”的概念的反思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
发布时间:2023-02-17
“物”的概念的反思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 “物”的概念的反思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 “物”的概念的反思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 当下民法学界正在发生的关于是制定《物权法》还是《财产法》的争论,就我看......
英国近代均势战略发展历程概述
发布时间:2023-03-17
英国的均势战略逐渐形成于16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运用发展,在19世纪达到成熟。在这一时期内,英国不论是哪个君主在位、哪个政党当政,在对外活动中一直坚持均势战略,即“干预欧陆政治,防止出现压倒一切的大陆霸主,在必要时不惜投入......
历史概念解读中的“历史味道”
发布时间:2022-12-10
摘要:历史概念解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偏重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对历史概念的解读缺乏“历史味道”,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考试的成绩。历史概念的解读要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历史概念形成的前因......
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
发布时间:2023-05-23
[关键词]典当;押店;道德;趋利化 [摘 要]近代以来,江南典当业受战乱及 社会 经济 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 ,经营日渐困难。为谋求生存,典当业试图提高利息、缩短当期以牟取商利,但其求利行为日益受到社会的道德批判和政府的制......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21
" 论文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使大学生掌握历史人物评价方法,对历史人物能够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是这门课程应当实现的教学目......
从近代西方史学著作的史料运用看近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28
编辑。从近代西方史学著作的史料运用看近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摘 要: 历史研究是十分重视方法论的,这包括研究的角度、着眼点,思维的方式,以及表述的方式,等等,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离不开研究者所掌握的史实、资料和对待这些史实的态度......
世界古代、近代史
发布时间:2023-03-18
【世界古代史】 阶段古希腊罗马时代 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政治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自然条件 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三面临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古希腊民主政治......
学生与历史近距离面对面
发布时间:2022-11-11
历史是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它包罗万象,既是对过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系统阐述,又详细记载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程。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历史虽然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发生的年代遥远,学生往往产生一种距离感......
古代少数民族辞书的编纂传统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辞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不仅辞书种类繁多,语种广泛,而且不少辞书的编纂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我国辞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辞书编纂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少数民族辞书编纂传......
研究近代中国知识转型视野下的“命学”
发布时间:2023-02-11
在明末清初时,西学在中国就有一定程度的传播,但传播的范围和内容十分有限,未能改变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原有的知识结构。以下是由查字典范.........
试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发布时间:2016-06-14
近年来,史学流派众多纷呈,史观也是多姿多彩,因此在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这一观点上,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出现。 很多学者将近代中国的发展表述为中国实现近代化的过程:徐泰来在《中国近代史记》“绪论”中指出,近代化是指......
专科词典编纂的学科依托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 专科词典编纂术语学术语词典学 论文摘要 学会的生命在于学术。不同的学会有不同的依托学科。作为辞书学会下属的专科词典委员会,应该把辞书学、术语学、术语词典学都看作专科词典编纂所依托的学科。特别是术语学和术......
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10
" [论文关键词] 传统 道德文化 历史转型 时代意义 [论文摘要] 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的向心力和生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价值。我们生在现时代,活在传统中,这是不可选择的文化定式。各种解构主义对生活和价值的破坏性......
论近年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
发布时间:2023-07-28
网络小说自1990年代末期兴起,现在每年生产的数量可能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其身份逐渐得到认同,其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当前,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还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一些传统小说作家也开始在网上发表作品,一些网络作家也在开辟网下写作的领域。在网络小说初起之时,作者群以青年人为主体,而现在,中年作家甚至老年作家都成为了其中的成员。尽管网络小说的写作呈勃兴之势,但如果仅从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来看,网络小说到.........
转观念变教法学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17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
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8
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意义一、当今社会文化思潮主流的历史及现状(一)文化研究的产生及发展在当今西方学术界,文化是人们谈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也是经常出现在许多学者笔下的一个词语,经典文学研究正面临着文化......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管见
发布时间:2023-02-01
" 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及高考历史科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愈来愈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 师的关注,分析并探讨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无疑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 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法的修改与历史转型(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22
摘 要:目前,世界上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均以不同途径、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环境法的历史转型。我国环境法如何实现历史转型?选择“日本模式”,新制定一部环境基本法或修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为名符其实的环境基本法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
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
发布时间:2023-04-15
20世纪最后10年,欧美学术界兴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但是,学者们普遍采用的不是传统的哲学和文化史学的研究取向,而是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其研究对象是现代流行文化。 一 流行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定义一样,也是众说纷纭。首先......
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发布时间:2014-01-10
广大朋友们,关于“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关于“变与常”,无论古今中外,都有着莫名的热衷,但却聚讼纷纭,未有定论。如古希腊......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发布时间:2022-12-20
[摘 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近代化、现代化和数字化阶段。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媒介产业实现了三次整体性提升,并呈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 ......
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发布时间:2022-10-22
广大朋友们,关于“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是由查字典范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变与常”,无论古今中外,都有着莫名的热衷,但却聚讼纷纭,未有定论。如古......
从历史古装剧说起
发布时间:2022-10-20
近日,《芈月传》终于迎来了大结局,这部历史演绎版的古装剧一直承受着各方褒贬不一的评论,在播放期间,街谈巷议,话题无《芈》不欢,谈资以知《芈》为荣。《芈月传》的红火,离不开《甄执》的铺路,作为姊妹篇,自然备受关注,也让演员孙俪的演艺事业锦上添花。区别在于,《甄执》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芈月传》并非完全虚构,而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改编,讲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政治家芈月的一生传奇经历。然而,.........
福州烟台山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06
一 烟台山近代建筑概况 在中国建筑史上,人们通常将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间称为中国近代建筑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具有承上启下、新旧更迭、中西交汇、风格多样的特征。 烟台山位于福州市区南台岛北端仓......
毛泽东近代史观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8
一、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近代史观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在探索中前进的历史,许多青年才子提出了强国的主张并为之努力奋斗。在血雨腥风中经历了一场场运动,在一次次失败中给后人留下了警示。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直到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
“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
发布时间:2023-06-13
一、传统图书编辑转型的危机1.传统出版企业转型路径不明晰,导致出版社和编辑对转型认识不清晰目前,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企业成功转型的案例几乎没有,数字出版即使在某社有一定发展,利润贡献也比较低。成功的互联网出版企业还是一些成立时间短、本身定位于依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高新企业。中国知网(www.cnki.net)、读秀学术搜索(WWW.duxiu.com)等数字出版企业主要是已出版期刊、图书的检索和下载.........
“交往”与历史转折
发布时间:2022-10-17
" 在传统的历史哲学里,交往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范畴。但是,在唯物史观中,它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唯物史观的实践原则与交往原则有着一致性,它们都是主客体交互关系中的中介范畴,只不过交往范畴是实践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拓展和......
从人文历史走向管理:档案学学科范式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5
摘要:为了揭示我国档案学知识生产的范式转型,发掘档案学研究在新世纪前15年的阶段性特征,本研究采用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两种研究方法,选取档案学权威期刊《档案学通讯》为样本,以5年为时间切片对2000年~2014年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档案学研究从侧重历史档案的保护和开发向数字档案的开放利用转变,整个档案学科的研究范式也在由人文历史范式向管理范式转变。关键词:档案学研究范式;人文历史范式;管.........
近现代贵州古琴艺术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要:古琴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在西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的贵州如何传承与发展,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旨在介绍古琴艺术在贵州近来百年的发展状况,为这门古老的艺术今后在贵州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为相关的......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生成的历史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6
周慧梅、郭雪敏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5期中撰文,从历史与传统文化入手,揭示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生成与运行,厘清政府行政力的外在制度规定和传统影响而形成的习俗性内在制度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推进职......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难教的症结及应对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3-02-19
"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从1996年秋季使用以来,以其时代感强、科学性实、理论阐述高和能力培 养活的四大特点,令广大教师大有耳目一新的强烈感受。但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很难教好。那么,新教材难教 的症结何在呢? 从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学研究回顾
发布时间:2023-03-05
毕业论文 [关键词] 萌芽时期 初创时期 发展时期 特点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modern Chinese music history is one of the branches in the ......
大型语文类辞书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 大型辞书的编纂投入人力多,耗时长,对社会、读者的影响也较大,编纂过程也非常艰辛。大型成语辞书是大型语文类辞书的重要类型,它的整体设计、收词立目、注音释义、书证检索等都有自身的特点,在编写中必须尊重辞书编纂规律,......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本文指出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面临的问题,并从观念和操作两个层面探讨编辑转型的方式和途径,认识现代出版中图书编辑的核心价值,让传统图书编辑更好地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字出版;编辑转型;复合型人才 ......
隐私权与志书编纂
发布时间:2023-01-15
随着社会的进步,隐私权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类媒体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案例亦时常见诸报端。目前,隐私权已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2009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侵权责任法,并于次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隐私权在我......
世界近代史学科发展述要
发布时间:2023-01-02
摘要讲述1949年后我国如何将《西洋近代史》转化为《世界近代史》。1978年后又如何发展学科理念,在诸多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关键词世界近代史,“西洋史”,西方史学史中图分类号K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2-0067-06世界近代史是一门断代史学科,是世界通史的一部分。它的萌生与发展是与世界通史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西洋通史》曾是《世界通史》教学与研究的开始。《西洋.........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9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摘 要」抗辩权的概念来源于抗辩的概念,它经历了罗马程序法、罗马宗教法和德国法三个发展阶段。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
宋代地方志编纂中的“地方”书写的方向
发布时间:2014-01-26
一 城市化刚起步时贸易功能的地价表现 一、交通要点区域价差不大 在上海租界城市化刚刚起步的时候,洋人买地首先着眼的是其贸易功能,其次是其个人或家庭的居住需求。居住需求在一开始是很有限的,因为人数少,生活方面的问题......
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喻示
发布时间:2023-02-21
【摘 要】历月余读毕熊召政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随着主人公张居正逐步施展政治才华,在匡扶社稷、富国强兵的改革之路上踽踽前行的历程,自己仿佛亲历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心情也随着小说起伏不平,不吐不快。 【关键词......
术语词典知识组织模型及辅助编纂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 要 文章基于知识组织理论,提出了术语词典知识表示的基本模型,作为术语词典编纂系统的知识框架。对术语词典辅助编纂的系统架构进行设计,分解为三个核心功能模块,将基于语料库的术语计算、数据可视化、用户交互模块紧密结合,直......
中国近代史复习歌
发布时间:2022-10-16
中国近代史复习歌 第1课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 1840年。英起战争,祸因是鸦片。林则徐销烟,在虎门海滩。六月英舰至,对大清开战。两年又俩月,满清服了软。签南京条约,辱国又丧权。割让香港岛,赔款两千万。五口要通商,领事驻口岸。进......
走出晚清的近代史
发布时间:2022-10-26
近代史要以近代性为准。晚清,还停留在中世纪,在时间上,多指1840年以后。而近代,要走出中世纪,不过,它在时间上有可能更早,大概在明中叶以后。由此,我们可见,历史的进程,并非如直线一条,总是往前走,有时会中断,有时会回头,......
历史剧在说唱乐中“新生”
发布时间:2023-03-02
林-曼纽・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的音乐剧新作《汉密尔顿》(Hamilton)在纽约的寒冬掀起了一阵热潮。《纽约时报》剧评人本・布兰特利(Ben Brantley)毫不吝啬地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形容该剧“就像一发加农炮弹飞向夜空,唤醒......
精心编制历史试题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3-04-02
高考命题无小事,每一个环节都要慎之又慎,认真对待。不仅要精心确定考查内容和切入角度,精心选择材料,精心设置问题,而且要精心编制答案。综观多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和答案,笔者觉得,命题专家们在题目设计方面用的功夫似乎要多一些,而在答......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23-02-06
本文阐述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认为在古代,所谓市民社会往往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其含义与政治社会并无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自然(野蛮)社会的概念。现代市民社会概念是对近代欧洲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
近代史教学中诗歌运用初探
发布时间:2014-01-27
近代史教学中诗歌运用初探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石,优美的诗篇当然是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之一。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说过:“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作者对当时社会所涂绘的历史阴影,不过他们所涂绘的阴影有浓有淡而......
近代胶济铁路沿线小城镇历史的延续与再生
发布时间:2023-01-08
【摘 要】因胶济铁路而生的百年小镇坊子,至今仍保留着旧时的风貌,呈现出近代胶济铁路沿线工业小镇特有的城镇布局和历史人文景观,其近代德式建筑群保存基本完整。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使以坊子镇为代表的......
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18
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汉字学已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今天,当站在新的历史台基上回首汉字研究的遥遥历程时,我们既为它在具体汉字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的累累硕果而感到欣慰,也为它在理论体系上的苍白以及潜伏的危机而抱有深深的焦虑。东......
试论近代史学的螺旋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01
近代史学相比传统史学(1)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生变化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社会处于鸦片战争后一个中西互动、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相应的,史学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转型。所以说史学的变化发展是当时社会的变化发展在学术文化上......
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3-14
历史小说跨越历史和文学两个学科,其性质甚为特殊。它既是一种文学形式,有着与生俱来的虚构性和表现性,又处在历史学构造的强大话语背景之下,并深受其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叙事话语结构。话语是一定数目的陈述之问的散布系统,是......
近代史应从何时开始
发布时间:2023-01-22
西人几番叩关,始终未能唤醒天朝,谁又能说,1840年后的种种苦难,只是历史的偶然? 看到本文标题,可能不少人会怒发冲冠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此为常识,岂能不知?但读过这本《海上冒险回忆录》便会感到,曾经的常识已有刷新的必要。......
初中历史课堂的“听说读写”
发布时间:2023-03-25
由于课程及考试分值的改革,初中历史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在学生的意识中自然成为了副科,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历史的基础知识学到、理解到、掌握到。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
历史题材类图文书编余手记
发布时间:2023-01-26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笔者所在的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图说》一书。作为责任编辑,笔者全程参与了该书的编辑出版,其中甘苦自知,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对业界同仁策划编辑重大历史题材类图文书提供些许参考。一、重大历史事件与选题确定早在2013年上半年,笔者在一次与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时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李建平研究员的闲聊中,得知他正计划开展.........
陈垣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23-07-09
摘要:“新历史考证学”方法的创立,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分析陈垣对山西云冈石窟寺的研究、对《大唐西域记》的研究、关于《四十二章经》译撰时代的讨论、清初宫廷与禅宗史的研究,是运用“新历史考证学”方法研究佛教史的典范,从而确立他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地位。关键词:陈垣;中国佛教史研究;“新历史考证学”方法在中国,宗教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中国宗教研究最初.........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之编纂与价值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2
《李朝实录》(亦称《朝鲜王朝实录》)是朝鲜王朝官方编纂的最重要的史书之一,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朝鲜王朝时期,一直封存于朝鲜半岛内的各处史库中。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大韩帝国灭亡。20世纪30年代初,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将......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3-05-24
都说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的画面,无非是东方宗法专制国家向 现代 社会 转型特别艰辛的记录。为什么这样的局面恰恰在 中国 出现? 历史 是斩不断的链条。晚清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如此曲折,根源应该从中国传统......
历史概括能力的考查和培养
发布时间:2023-05-15
" 一、概括两类型及特点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 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 为......
“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
发布时间:2013-12-17
" 引论 在黑格尔对形而上学与科学进行综合的企图失败之后,欧洲哲学开始为纯粹理性寻找其他的出路。这种寻找构成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或者也可以说,构成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开端并且成为它所包含的一个贯穿要素,从而使十九世......
700天中国历史惊天逆转
发布时间:2016-08-29
从胡宗南攻占延安算起,到蒋介石下野,短短700天,中国历史发生了惊天逆转,为什么看上去很强大的一方瞬间垮掉?而弱小的一方却迅速取胜?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彼此的命运? 历史需要多角度 以往我们出版的解放战争题材的书,多从胜利......
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
发布时间:2023-01-23
" 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必须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教学。什么是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呢?概括起来就是人类社......
近代昆明同乡组织发展概述
发布时间:2023-03-06
[摘 要]同乡组织是移居异地的同乡籍人士,以乡土地缘为纽带而自发设立的一种民间互助自治性团体,有会馆和同乡会两种形式。昆明同乡组织兴起自清中晚期,到民国时期发展已达上百个之多。本文就近代昆明同乡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城市生......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发布时间:2023-06-26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看法不一,有明末清初说,这主要是受世界近代史划分的影响;有鸦片战争说,这是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先生从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
略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要: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坚守着各自的“天下秩序”。中方继续坚守“天朝体制”,西方却要求整个世界接受“对等”的世界秩序。两者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最终爆发了鸦片战争并以中国被迫接受西方的世界秩序而告终。即此可见,鸦片战争充其量只是中西方冲突后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相互间的体制冲突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为此“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非始于鸦片战争,必要的“前推”,不仅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之开端进行“长时段”的“解.........
英语辞书编纂中的全球化视角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 随着国际英语以及各种新变体的形成,英语的单一性标准和规范受到质疑,多元标准和多中心论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文章试图通过呈现全球化视角对世界范围内英语辞书编纂的影响,探讨其对我国英语辞书编纂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启......
中国近代数学科学和数学教育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2-12-18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我国在各方面都面临着急剧的变革,我国数学、数学教育的近代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近代数学科学变化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前言 笔者在前一篇论文中,曾说到我国近......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时代感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自2007年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直沿袭......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发布时间:2023-02-03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
《皖东人物》编纂的辩证性反思
发布时间:2022-08-10
一、关于编纂主体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经过近八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在中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经形成共识,各级政府、各级组织对人才都特别尊重、......
现代化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1-09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化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国内研究现状以及教材中的体现,然后对现代化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介绍,最后就现代化史观在高考考试中的体现做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现代化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一、......
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
发布时间:2023-05-05
【 内容 提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 自然 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 历史 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即人......
三维教学模式与“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2-11-07
三维教学模式与“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 “世界近代史”是师范院校历史、思政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世情,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要提高该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概念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06-05
摘 要:纵观中国近现代史,“革命”概念总是一个萦绕不去的话题。在近代以来中央政权更迭的时空背景下,梳理“革命”概念的演进,沿着“革命”到底指涉什么、怎样认识曾经的“革命”、今后又如何看待“革命”这一逻辑理路展开分析。据......
思辨历史:当代历史剧创作的第三种倾向
发布时间:2023-02-27
笔者曾就历史剧《伏生》与《我们的荆轲》做过一次比较,勾画出当代历史剧创作存在的两种倾向即对传统道义精神的呼唤和对现代人性的考量。理性来看,传统道义与现代人性是相对而非全然对立的关系,《伏生》与《我们的荆轲》共同暗示着这......
小说是历史的另一种诠释方式
发布时间:2022-10-08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比较有历史感的写作者,我对现实生活缺乏精准的把握,顶多只能算一个冷眼旁观者,而在典籍和历史事件中,却常常像一个发现新大陆的探寻者,或者挖到宝藏的寻宝人。那些被历史风尘湮没了的人和事,就像久违了的朋......
县级志书编纂的记述事物分类
发布时间:2023-02-25
县级志书,是处于基层的综合类志书。其比较省、地级志书而言,应该更具结构的整体性。一部志书的整体性如何取决于其对记述对象事物分类标准的统一。 “志书的记述,如记叙类文章的写法一样,都要解决“记什么”、“怎么记”这两个问......
第二轮志书编纂记述方法探讨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在记述上不仅记述要真实、准确,而且还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横与纵、主与次,量与质的关系,必须做到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关键词]地方志;记......
走向新历史主义:接受美学的转向(1)
发布时间:2023-07-18
回顾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接受反应文论的诞生与 发展 ,我们看到它在20世纪文学 理论 与批评中所具有的鲜明特征,所产生的巨大幅射作用和它的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对世纪之交的新的文化转折,接受反应文论再度转移,汇......
叶芝与近代爱尔兰南北之痛:文艺、宗教与历史的纠缠
发布时间:2015-09-08
Anthony Bradley, Imagining Ireland in the Poems and Plays of W.B.Yeats: Nation, Class, and Stat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1845年受晚疫病菌影响爱尔兰各地出现马铃薯灾疫,粮荒严重加上流行病的肆虐,爱......
试说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3-02-06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代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的短促,忽视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隋朝这样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在其存在的三十多年中,......
巧用历史口号 盘活历史教学
发布时间:2015-09-15
历史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年代乱、事件杂、人物多。要想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弄清前后事件的联系,找出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教学来说,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笔者经过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摸索出一套适合历史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巧......
浅谈近代史中的创新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03
浅谈近代史中的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
论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双语教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29
"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同并提出双语教学具有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等效果。 [论文关键词]世界近现代史 双语教学......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微课教学
发布时间:2023-03-10
微课是指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合理运用微课教学浓缩和整合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
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笔谈
发布时间:2023-07-08
" 【编者按】 近代以来,在急剧变动的历史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加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正在疯狂地吞噬着农耕文明,乡村社会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作为整个人类摇篮的、绵延了数千年的带有中古韵味的原始村落正一个个地被五光十色的......
历史的声音,原型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 要:原型意象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前苏联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在创作中擅用大量的原型意象, 这些原型意象不仅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具有独立的原型作用和思考价值。本文将分析作家笔下的多种原型意象,试图探索其所积淀......
电视新闻编辑的定位和转型
发布时间:2023-04-19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我国媒体之间的竞争。在电视媒介传播节目当中,电视新闻占据重要位置,为了能够在竞争环境下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需要从受众需求角度加强电视新闻编辑的能力。文章主要分析电视新闻编辑的定位和转型,希望能够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参考性价值。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角色定位;转型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8)209-0021-02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
历史纪录片与中学历史教育
发布时间:2023-02-28
历史从来都不是枯燥的,历史教学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各种多媒体出版物中呈现的历史却让人无法把握历史的真伪,而历史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经过了还原的相对真实的历史,将历史通过影像娓娓道来,让学生获得了感官上的真切体验,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一、历史纪录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
解读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
发布时间:2023-07-25
一、从十七年文学到新时期文学 在70、80年相交之际,我国历史语境有了较大的转变,这样一来当代文学就不可避免的面临转型情况,然而实际上,这种转型不够完全,而是在特殊的历史下,我国文学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复杂而不可拒绝的过程,这......
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11-28
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学习历史就是学习过往事件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中总结经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学习历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历史地图的帮助,所以,本文就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做简要分析。一、使用历史地图的优点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目前世界的样子与古代世界的样子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在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由于学生自身缺乏对古代地理的认识,阻碍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历史.........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发布时间:2023-05-22
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