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传统词学视野中的“明词”之论

中国传统词学视野中的“明词”之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07 01:06:20
中国传统词学视野中的“明词”之论
时间:2022-08-07 01:06:20     小编:匡兴红

[摘要] 我国传统词学视野中的“明词”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明词总体性否定的判评,二是对明词衰亡的多元分析探讨,三是对词亡于明的消解与纠偏之论。其中,在第二个维面,人们主要从词曲相混、自度曲律、委靡软俗、意格不高等方面对明词之弊予以论说;在第三个维面,况周颐、赵尊岳从较为辩证的角度论说明词不足与值得肯定之处,显示出超越于时代的卓越识见。传统词学对“明词”的批评,从一个独特视点展开与深化了对古典词史演变发展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传统词学;“明词”之论;总体性否定;缘由探究;消解与纠偏

[中图分类号] I207.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2―0094―06

Abstract:The criticism on Ci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ipoetry visual field, mainly embodies in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comprehensively negative judging to Ci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econd is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ecline of the Ci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third is dispelling and correcting the criticism that Cipoetry died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second aspect, people mainly discourse the disadvantages of Ci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from interblending the Cipoetry and traditional opera, melodycomposing, and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like listlessness and vulgarity, absence in meanings. In the third aspect, Kuang Zhouyu and Zhao Zunyue , discussed the deficiency and merit of Ci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from a dialectical point, which is extremely epochmaking. The criticism on Ci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ipoetry, perfectly expands and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classical Cipoetry from considerably unique point of view, which is of important value.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ipoetry; the criticism on Ci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comprehensively nega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dispel and correct

一对明词总体性否定的判评

在我国传统词学史上,对明词的否定性之评起始于明代当世。其时,陈霆从一定意义上对明代词人词作予以总体性评析,导引了后世对明词的否定之论。其《渚山堂词话》云:“予尝妄谓我朝文人才士,鲜工南词,间有作者,病其赋情遣思殊乏圆妙。甚则音律失谐,又甚则语句尘俗。求所谓清楚流丽,绮靡蕴藉,不多见也。”[1](P378-379)陈霆批评明代当世善于作词之人较少,而其所作又大都体现出创作运思与情感抒发不够圆融巧妙、声调音律表现有失谐和、字语运用俚俗尘下等特征,他们在创作之路上偏离了传统词作的内在艺术要求,是令人遗憾的。陈霆之论较早从多方面体现出对明词的贬抑之声。

清代,词学中兴,词学批评活跃,对明词的否定之音不断突显。这一时期,从总体上对明词予以过否定性评价的主要有朱彝尊、高佑祀、吴衡照、凌廷堪、储国钧、陆蓥、林昌彝、江顺诒、丁绍仪、谢章铤、陈廷焯、郑文焯、王国维、文廷式等人,他们将对明词的否定之论不断张扬开来。如:凌廷堪在《梅边吹笛谱目录跋后》中认为“有明则高者仅得稼轩之皮毛,卑者鄙俚淫亵,直拾屯田、豫章之牙后”。(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记)[1](P3511)储国钧评说“明三百年直谓之无词可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记)[1](P3528)林昌彝在《海天琴思续录》中持论“朱明三百年,诗人间出,而词学不振”。[2](卷四)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认为“元明之词不足道”。[1](P3227)丁绍仪在《听秋声馆词话》中评说“格调之舛,明词为甚”;[1](P2575)“就明而论,词学几失传矣”。[1](P2689)陈廷焯在《云韶集》中持论“词莫盛于两宋,至有明一代而风雅扫地矣”;[3](卷十二)“词至明而词亡矣”。[3](卷十三)其在《白雨斋词话》中认为“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4](p3)“明代无一工词者,差强人意,不过一陈人中而已”;[4](P3)“词至于明,而词亡矣”;[4](P57)“元明而后,词之变也”;[4](P185)“词至元明,犹诗至陈隋”。[4](P185)郑文焯评说“元、明迄今,迷不知其门户”。(陈锐《碧斋词话》记)[1](P420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附录》中持论“有明一代,乐府道衰”;[5](P255)“自元迄明,益以不振”。[5](P256)文廷式在《云起轩词钞序》中认为“沿及元明,而词逐亡”。[6](P1877)等等。 民国时期,许泰、蒋兆兰、吴梅、林大椿、张尔田、陈兼与等人,将对明词的否定性之评继续彰显开来。如:许泰在《梦罗浮馆词自序》中认为“词始于唐,衍于五代,盛于宋,稍衰于元明”。[6](P1939)吴梅在《惜余春馆词抄序》中评说“明人无词”。[6](P2080)其在《词学通论》中又持论“明词芜陋”;[7](P133)“三百年中,词家不谓不多,若以沈郁顿挫四字绳之,殆无一人可满意者”;[7](P144)“往者明三百祀,词学失传”;[7](P147)“词亡于明”。[7](P162)林大椿在《词之矩律》中认为“有明一代,实为中衰之期”。[8](P1099)张尔田在《近代词人逸事》中评说“曲盛词衰,实在明代”。[8](P402)陈兼与在《读词枝语》中持论“至明则真无词矣”。[9](P96)等等。

在对明词总体性否定之评中,极少数论说稍见细致,将明词演变发展的主要环节及其不足较为清晰的予以了叙说。如:陆蓥《问花楼词话》云:“人有恒言,唐诗、宋词、元曲三者,就其极盛言之。风气所开,遂成绝诣。明以时文取士,作者辈出,诗学殊逊唐、宋。即如填词,虽刘诚意之雄略,夏少师之警悟,坊间所传二公开元乐、浣溪沙诸阕,犹恒人耳。王元美艺苑卮言,辨晰词旨,而所为小令,颇近雕琢。长调亦多芜杂。尤可笑者,小诺皋二阕,信手涂抹,真是盲女弹词,醉汉骂街。升庵论词,时有妙会,摹写处,亦伤尖薄。不独花犯、个侬诸小令也。先广文谓有明无词人,信然信然。”[1](P2544-2545)陆蓥以点串线,对前人所持“明无词人”之论予以展开阐说。他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体,一代有一代之代表性文学成就,这主要是就不同历史时期“极盛”而论的,并不是说在其他历史时期,这一文体的创作就衰落不振了。实际上,以明代而论,其诗文创作相对还是比较兴盛的。此时期词坛,刘基、夏言的创作可谓各具特色,乃明词中的“大家”;但王世贞所作词则或流于修饰雕琢,或随意涂抹、信手而为,毫无创作讲究与艺术追求;至于后来杨慎作词,则又伤于刻削逼仄,缺乏流美之笔调与浑融之意致。陆蓥论断,其代表性词人尚且如此,明词的整体性衰落命运便是不言而喻的了。

二对明词衰亡的多元分析探讨

我国传统词学视野中“明词”之论的第二个维面,是对明词衰亡的多元分析探讨。在这一维面,刘体仁、朱彝尊、高佑祀、吴衡照、杜文澜、谢章铤、江顺诒、王国维、蒋兆兰、刘毓盘、张尔田、林大椿、吴梅、龙榆生、刘缉熙等人,从不同角度联系词作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对“词衰于明”、“词变于明”、“词坏于明”或“词亡于明”的主要缘由及相关因素予以了探究,以不同视点体现出对明词衰亡的较深入思考。

清代前期,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词亦有初盛中晚,不以代也。牛峤、和凝、张泌、欧阳炯、韩、鹿虔辈,不离唐绝句,如唐之初未脱隋调也,然皆小令耳。至宋则极盛,周、张、柳、康,蔚然大家。至姜白石、史邦卿,则如唐之中。而明初比唐晚,盖非不欲胜前人,而中实枵然,取给而已,于神味处,全未梦见。”[1](P618)刘体仁以唐诗的初盛中晚之分期及其阶段性变化比譬由唐五代至明代的词作历史发展。他将明初之词类比为晚唐之诗,论断其创作者实际上也并不是不想超越前人,乃因其词作在内涵表现上多流于虚化,在艺术形式上多止于模仿,以致与唐宋词作相距甚远,无甚可道。朱彝尊《水村琴趣序》云:“词自宋元以后,明三百年无擅场者。排之以硬语,每与调乖;窜之以新腔,难与谱合。至于崇祯之末,始具此体。”[10](卷四十)朱彝尊较早对明词予以总体性明确否定。他论说明代几百年中善于作词之人极少,其创作者大都在字语运用与音律表现上体现出不合规范的特点,无视词之体制的内在要求,甚非本色。高佑祀《序》云:“词始于唐,衍于五代,盛于宋,沿于元,而榛芜于明。明词佳者不数家,余悉踵之习,鄙俚亵狎,风雅荡然矣。”[11](卷首)高佑祀论说明人词作在总体上呈现出芜杂平庸的特点。他认为,明代很多词家在创作上大都以《草堂诗余》为学习效仿对象,词作旨向晦暗虚化,艺术面貌鄙陋浅俗,不合中和之道,风雅之义荡然无存。

清代中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金元工于小令套数而词亡。论词于明,并不逮金元,遑言两宋哉。盖明词无专门名家,一二才人如杨用修、王元美、汤义仍辈,皆以传奇手为之,宜乎词之不振也。其患在好尽,而字面往往混入曲子。昔张玉田论两宋人字面,多从李贺、温岐诗来,若近俗近巧,诗余之品何在焉。又好为之尽,去两宋酝藉之旨远矣。”[1](P2461)吴衡照在总体上评断明词甚至比不上金元之词。他剖析其缘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明代致力于作词之人甚少,这影响到其时词的整体水平与面貌呈现;二是即使像杨慎、王世贞、汤显祖等少数“大家”,他们也只不过更多地以创作散曲的态度与笔法技巧来作词,词作“曲体化”现象甚为明显。很多人词作意致表现缺乏含蓄蕴藉之味,字语运用流于俗化,艺术创造趋入取巧之径,这从根本上低化了词品、有伤于词格,词作之道由此坠入歧途。

晚清,杜文澜《词律校勘记序》云:“元明以来,宫调失传,作者腔每自度,音不求谐,于是词之体渐卑,词之学渐废,而词之律则更鲜有言之者。七百年古调元音,直欲与高筑嵇琴同成绝响。”(江顺诒《词学集成》记)[1](P3237)杜文澜论说元明时期词作在声调择取与音律运用上都脱却词之本色体制。很多人在创作中,常常自度声腔,其突出地显示出音律表现不见谐和的特征,词作之体由此而日见卑陋,词律之学也日益趋入变径。其《憩园词话》云:“词学肇自隋、唐,盛于两宋。崇宁间设大晟乐府,命周美成等诸词人讨论古今,撰集乐章,每一调成,即可播之弦管。于时有五声八音十二律七均八十四调,后增至百余,换羽移商,品目详具。迨南度之末,张叔夏已有旧谱零落之叹。至元季盛行南北曲,竞趋制曲之易,益惮填词之艰,宫调遂从此失传矣。有明一代,未寻废坠,绝少专门名家。间或为词,辄率意自度曲,音律因之益棼。”[1](P2851-2852)杜文澜更为细致周详地对明词之失予以论说。他认为,北宋周邦彦等人系统发掘与整理词律谱系,规范音律表现之道,有力地促进了词的创作发展。延至南宋,词谱词律逐渐失传,处于其末年的张炎已有对词律失传的无奈感叹;发展到元明时期,由于散曲创作大为盛行,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与社会的广泛接受,人们在不自觉中便以作曲之法而用之于填词。其突出的特点体现为:漠视词体本身的音律之求,而仅仅使词作字语运用合乎曲律之法,词律之道由此失范,词的创作逐渐走上“放逐”之路。杜文澜指出,这种不合音律之道的词作,由于创作之法便易,少入锤炼之功,其呈现出委靡细弱的面貌特征,词作之道由此坠入衰途。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云:“自明以来,词学道微,不独倚声无专家,即能分句读者亦少。”[1](P3403)谢章铤也从音律之道的角度解说明词衰亡之因,他将明人在词律认识与运用上的肤浅归结为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又云:“盖明自刘诚意、高季迪数君而后,师傅既失,鄙风斯煽,误以编曲为填词。故焦弱侯经籍志备采百家,下及二氏,而倚声一道缺焉。盖以鄙事视词久矣,升庵、m州力挽之,于是始知有李唐、五代、宋初诸作者。其后耳食之徒,又专奉花间为准的,一若非金荃集、阳春录,举不得谓之词,并不知尚有辛、刘、姜、史诸法门。”[1](P3433)谢章铤对明代词作历史演变及内中环节予以解说,其论与他人有所差异。他论断自明初刘基、高启等人开始,由于词的创作缺乏有效的师法对象,词作之道便逐渐偏离轨道。很多人自度曲律用于填词,致使对词之体性的认识茫然不清,词作之性无以识见。明代中期,杨慎、王世贞等人意欲振起词道,显示出一定作用,但总体收效仍然不大。及至明代后期,很多词家一味地以《花间集》、《金荃集》等为效仿对象,致使词的创作之途日趋于仄径,词作之道日益衰微,其与宋人创作境界是相距甚远的。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云:“夫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雕琢也。”[5](P255)王国维将明词归之于“不振”的序列中。他虽然肯定明人词作中也有不少佳言妙语,但认为其主要缺欠在于雕琢字句,致使词作气脉潜贯与流转反而受到影响,其面貌呈现自然给人以局促委顿之感,这成为导致明词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国时期,蒋兆兰《词说》云:“词至南宋,可谓精矣。至元,而音律破坏。除二三名家以外,已不餍读者之心。有明一代,词曲混淆,等乎词亡。清初诸公,犹不免守《花间》、《草堂》之陋。小令竞趋侧艳,慢词多效苏、辛。竹大雅闳达,辞而辟之,词体为之一正。”[8](P541)蒋兆兰将明词衰亡之因主要归之于词曲体制相互混淆。此论寓意着,词的过度曲化从音律上破坏了其本色之道,在很大程度上,也从艺术面貌上改变了其表现特征,因为便易的创作之法是容易失却雅正之貌的;之后,词的创作再回归于雅正之途,那则是清代朱彝尊等人的贡献了。刘毓盘《词史》云:“明人小词,其工者仅似南曲,间为北曲,已不足观。引近慢词,率意而作。绘图制谱,自误误人。自度各腔,去古愈远。宋贤三昧、法律荡然。第曰词曲不分,其为祸犹未烈也。根本之地,彼乌知之哉。”[12](P169)刘毓盘在前人所论明人词曲相混导致词作衰亡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声调运用与音律表现的角度加以分析。他认为,明人作词时不太考虑词体的本色之求,随意将曲之声调引于词中,并且也不顾及词作本身的体制差异,他们在声调运用与音律表现上是甚显粗糙的。其创作层次与唐五代宋人相距甚远,未能有效地承扬前人的创作之法。刘毓盘归结,相对于词曲相混而言,声律表现的根本性变化乃导致明词衰亡的内在最重要原因。林大椿《词之矩律》云:“有明一代,实为中衰之期,惟刘基辈尚具元末典型,不乖风雅,其余作者,竞度新声,率畔宫律,扣之讥,大家不免,是为词最混乱时代。”[8](P1099)林大椿在总体上界定明代为词史演变发展的衰落时期。他除肯定明初刘基等人作词合于风雅之道外,论断明代词人大都在创作中自度声律、随意敷衍、体制不明、有失本色,因而,归结其为词的“最混乱时代”。 林大椿对明词的否定是甚为尖锐的。龙榆生《晚近词风之转变》云:“彼明人及清初人之词,大抵非音节未谐,即意格不高,二者交病,故识者无取焉。”[13](P414)在这里,龙榆生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说明词之弊:一是音律表现不见谐和,在以曲为词中脱却了音律表现的本色之道;二是意致与格调呈现不见超拔,体现出委靡纤弱的艺术特征。刘缉熙《词的演变和派别》云:“到了明朝以作诗方法去作词,谓其无词,当然不可,谓之有词真是勉强。因为明到清初是曲最发达的时期,世称元曲,实不尽然,盖元不过曲之发端而已。故自明到清初,是词为曲夺,词为曲混的时代,时人每以作曲法来作词,所以明人的词,大都是小令及香艳之词。”[8](P1282)刘缉熙论断明词的演变发展过程,一方面继续受到“诗体化”的挤压,另一方面更受到过度“曲体化”的冲击。此时,词体内在艺术质性不断受到消解与淡化,词的创作之法也不断被转替与扭曲,正由此,明人之词大都以小令为主,这便缘于其更类似“曲子”体制之故,其在风格表现上多呈现出香艳软俗的特征,这些,都是与词曲相互混淆所分不开的。

在民国时期对明词衰亡的分析探讨中,吴梅继承发扬前人之论,对明词之弊予以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切中肯綮,极富于典型性。其《词学通论》云:“论词至明代,可谓中衰之期,探其根源,有数端焉。开国作家,沿伯生、仲举之旧,犹能不乖风雅。永乐以后,两宋诸名家词,皆不显于世。惟《花间》、《草堂》诸集,独盛一时。于是才士模情,辄寄言于闺闼,艺苑定论,亦揭橥于香奁。托体不尊,难言大雅,其蔽一也。明人科第,视若登瀛,其有怀抱冲和,率不入乡党之月旦。声律之学,大率扣盘。迨夫通籍以还,稍事研讨,而艺非素习,等诸面墙。花鸟托其精神,赠答不出台阁。庚寅揽揆,或献以谀词;俳优登场,亦宠以华藻。连篇累章,不外酬应,其蔽二也。又自中叶,王、李之学盛行,坛坫自高,不可一世。微吾、长夜、于鳞,既跋扈于先;才胜、相如、伯玉,复簸扬于后,品题所及,渊膝随之,C闻下士,狂易成风。守升庵《词品》一编,读m州《卮言》半册,未悉正变,动肆诋。学寿陵邯郸之步,拾温、韦牙后之慧。衣香百合(用修《如梦令》),止崇祚之余音;落英千片(m州《玉蝴蝶》),亦草堂之坠响。句摭字捃,神明不属,其蔽三也。况南词歌讴,遍于海内;白苎新奏,盛推昆山;宁庵吴Q,蚤传白下。一时才士,竞尚侧艳。美谈极于利禄,雅情拟诸桑濮。以优孟缠达之言,作乐府风雅之什。小虫机杼,义仍只工回文;细雨窗纱,圆海惟长绮语。好行小慧,无当雅言,其蔽四也。”[7](P133-134)吴梅具体地将明人词作之弊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其时词的创作未入“尊体”。他认为,明代永乐年间之后,词坛深受《花间集》与《草堂诗余》等的影响,人们在词的创作中,在题材抒写上往往言说个人化之事,题材狭窄;在风格表现上,常常呈现出香软丽的特点,这使词作之体与传统风雅之求相距甚远,其必然从内在低化词品,有伤词格。二是明代科第之风盛行与交友唱酬之习浓郁,大凡生活中的琐细,文人才子们常常托之于辞章,词的创作也不例外。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词的创作蜕变成应制唱酬之事,这也从内在虚化了词作所表现社会内涵,削弱了其价值功能。三是明代心学兴盛,士人佯狂成为一时风气,这对词坛创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大致体现为:促进了不拘格套、不求甚解风习的流行,对词之体制、音律与法度之求形成冲击与解构。另一方面,明人在词的创作中,拟古、模古之风却又较为盛行,他们拘泥于在前人体制与词法表现中讨生活,步趋过多,缺乏创新,“神明”不显,这实际上削弱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以上两方面相互牵扯与作用,导致明词面目不一、芜杂不堪。四是明人作词,在整体上呈现出偏离大道而入于仄径的特点,以汤显祖、阮大铖等人为代表,其创作或竞趋新巧,或追逐绮艳,将艺术智慧更多地显摆在词的字语运用与技巧表现之中,更多地关注“枝叶”而忘置“树木”,这实有碍于词作典雅之性的呈现,与词的创作本质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上述几方面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明词“中衰”便成为历史的必然结果。吴梅之论,从不同的视点上剖析阐说,可谓切中明词之要害,是甚富于启发性与说服力的。

三对词亡于明的消解与纠偏之论

我国传统词学视野中“明词”之论的第三个维面,是对词亡于明的消解与纠偏之论。在这一论说取向上,民国时期的况周颐、赵尊岳针对一味贬抑明词之论作出了分析辨说。他们从较为辩证的角度论说明词的不足与值得肯定之处,显示出超越于时代的卓越识见,一定程度上对修正对明词的偏颇认识体现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况周颐《蕙风词话》云:“明以后词,纤庸少骨。二三作者,亦间有精到处。但初学抉择未精,切忌看之。一中其病,便不可医也。”[5](P18-19)况周颐在持论明词纤巧细弱、芜杂不彰、少有骨力的同时,肯定明代也有极少数词人在创作上有其精妙之处,但关键在其含蕴较为精深,故一时不易被人理解罢了。其又云:“世讥明词纤靡伤格,未为允协之论。明词专家少,粗浅、芜率之失多,诚不足当宋元之续。唯是纤靡伤格,若祝希哲、汤义仍、(义仍工曲,词则敝甚。)施子野辈,偻指不过数家,何至为全体诟病。洎乎晚季,夏节愍、陈忠裕、彭茗斋、王姜斋诸贤,含婀娜于刚健,有风骚之遗则,庶几纤靡者之药石矣。国初曾王孙、聂先辑百名家词,多沉着浓厚之作,明贤之流风余韵,犹有存者。词格纤靡,实始于康熙中。”[5](P111)况周颐针对世人所持明词纤弱委靡、有伤词格之论加以分析,明确界定此不为公允之论。他认为,明代致力于作词之人很少,其词大多在创作之法上乱杂无章,在意致表现与面貌呈现上粗陋浅俗,确未能有效地承扬宋元词作统绪。但况周颐认为,纤弱委靡、有伤格调的词人之作,在明代并不是全部,这从曾王孙、聂先所辑编的《清百名家词》中便可窥见一二。如果以少数而衡论全体,这显然是不为公正的。他肯定晚明时期夏完淳、陈子龙、彭孙y、王夫之等人词作,认为它们在风格上呈现出阴柔与阳刚之美有机融合的特征,在意致呈现上体现出诗骚之旨趣、合乎艺术中和准则,与纤弱委靡之作是截然有别的。况周颐之论,对以“纤靡伤格”而否定明词之论予以了一定程度的消解与纠偏。其《词学讲义》云:“洎元中叶,曲学代兴,词体稍稍蔽矣。明词专家少,粗浅芜纤之失多,诚不足当宋元之续。时则有若刘文成(基)、夏文愍(言)风雅绝续之交,庶几庸中佼佼。爰及末季,若陈忠裕(子龙)、夏节愍(完淳)、彭茗斋(孙贻)、王姜斋(夫之)词不必增重其人,亦不必以人增重。含婀娜于刚健,有《风骚》之遗音。昔人谓词绝于明,讵持平之论耶。”[8](P43-44)此论与上述论旨大致相同。况周颐在对明词演变发展内在关节点的梳理及所显示不同艺术表现特征的叙论中,对明代词坛予以总体性判析,对“词绝于明”之论予以了明确的反驳与否定。其论显示出对文学观照的辩证态度,在我国传统词学批评史上是体现出重要意义的。

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提要》之“弃言”中云:“明词疲芜,学者所共审。惟其疲也,咸不之重。亦惟不之重,而日趋于散佚。即今不图,后难为继……以流派言,由宋而清,势不能夺明之席。以词言,亦披沙炼金,往往得之,未可概以疲芜为言。”[14](P49)赵尊岳针对历来人们论明词所说的庸软俗化、乱杂不齐等予以立论。他论断,正因为存在这样的认识,人们无形中便对明词甚为漠视,致使明词散佚现象至为严重,真相由此不明。赵尊岳认为,在由宋至清的词作历史发展链条中,明词的独特之处与内在承衍之功是不能无视的。以具体词作而言,其中确有不少优秀之作,我们是不应以“疲芜”二字一概而论的。也正因此,他不遗余力,历十余年辑编明人词作,以自己切实的努力对修正人们对明词的认识起到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传统词史的建构作出了独特贡献。

赵尊岳《惜阴堂明词丛书叙录》又云:“虽然,声律之疏,不可以尽废明词也。试陈得失,为之煌引:大抵开国之时流风未沫,青田、《扣舷》、眉庵、清江诸子,思理绵密,韵调流美,虽不能力事骞举,要可厕于大家,入之凤林,诚无多让,外此姑苏七子,北郭诗流,咸有篇章,足资寻绎。此其大格椎轮,承逊国之芳矩;缓歌低唱,开新潮之文献者,固足抗手一时,平视侪辈。中叶而后,曲令渐繁,贤者所乐,换形移步,于是作者日盛,传著较罕。拈毫托兴,每尚浮华,鄙语村谈,俯拾即是,虽高深甫、陈大声、徐文长诸名辈,两擅胜场,分镳竞爽,而一时风会所被,斯道为之不尊。又明人习于酬酢,好为溢美,宦途升转,必有嶂词,申以骈文,贻为致语,系之慢令,比于铭勋。而惟务陈言,徒充滥竽,附诸《金荃》之列,允为点璧之蝇。逮夫万、崇以降,岩壑士流,复及词事,托诣较精,短调要以婉约见长,长调颇虞竭蹶之失,《湘中》、《茗斋》、《蕊渊》、《草贤》诸作,其朱王之祖祢乎!及于鼎革之际……若陈卧子、夏存古、张元箸、吴日生、陆真如诸家,典雅清雄,别具胜概,可歌可泣,以怨以群,不特敦名节于诗教之间,抑且起正声于俗乐之末,稼轩同甫,逊此才情;《花外》、《草窗》,微嫌刷色。此则殿朱明一朝之国运,亦所以振紫阳一代之词林。轩冕文章,从容大节,诋明词者,手此一篇,低回掩卷,亦当爽然自返矣。”[15](P17-18)赵尊岳的这段论说甚为细致周详,其针对“尽废明词”之论努力予以了消解与纠偏。他论断,不能因“声律之疏”而对明词一概持否定态度,这是不见客观公允的。赵尊岳大致将明词的演变发展历程界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明代初期,刘基、高启、杨基、贝琼等人现身于词坛,其词作意致突显、结构绵密、音调表现婉转流美,是无愧于风骚之求。其时“姑苏七子”、北郭诗派中的文士才子们,亦各有可以称道的篇什,也都有精妙而值得“寻绎”之处。从总体而言,他们有效地承扬了前人词作统绪,在一些方面并体现出开拓与延伸之功。二是明词的真正衰落大致是从中期开始的。其时,曲的创作繁盛,不断对词的创作形成消解与冲击之势,人们在“无意”中将曲作之法移入于词作之体中,依“兴”而作,便易而成,其字语运用呈现出鄙俚浅俗的特征,词的创作逐渐坠入“不尊”的境地之中。加之,明人常常将词作用于酬唱应答与抒写友朋间生活琐细,这使词作题材更显庸常与芜杂,创作旨向日益不见突显,无谓的“应酬”、“溢美”与“惟务陈言”的传统创作要求形成鲜明的区隔,由此,词的创作趋入衰亡之境也就在所难免了。三是延至万历、崇祯年间,不少士人才子又尽力于词作之道,其创作旨向体现出含蓄精微的特征,其时小令的创作尽呈婉丽之美,长调的创作则显缺乏流转而稳当之弊,词的创作从内在显示出更为分化的趋势与更见复杂的情况。四是明末变革之际,时代社会的变化促使忠义之士在词的创作中尽抒悲恸之音,词作内涵沉郁深致。陈子龙、夏完淳、张煌言等人寓深沉之思与悲愤之气于词中,赋予了词的创作以更宽广、更深厚的社会内涵,其创作旨向突显,风格表现典雅清雄,伸正绌变。他们有效地承扬了传统诗骚统绪,其创作才情毫不弱于辛弃疾、陈亮等人,而其词作也并不逊色于《花外集》、《草窗集》等当时流行之典范,词作之道由此趋入于正途。赵尊岳论断,对有明一代词坛演变发展的较为清晰认识把握,是纠正一味贬抑与否定明词的良方,由此而见,“尽废明词”之论与明词已有之事实并不符合,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总结我国传统词学视野中的“明词”之论,可以看出,其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明词总体性否定的判评,二是对明词衰亡的多元分析探讨,三是对词亡于明的消解与纠偏之论。其中,在第二个维面,人们主要从词曲相混、自度曲律、委靡软俗、意格不高等方面对明词之弊予以了论说;在第三个维面,况周颐、赵尊岳不拘泥于一般之见,从较为辩证的角度论说明词的不足与值得肯定之处,体现出在善于承纳中又突破传统的精神。我国传统词学对“明词”的论说,在很大程度上深受正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立足于较为狭隘的词作体性之识,而贬抑其艺术成就与表现层次,体现出一定的武断性与局限性;极少数有识之士独持己见,肯定明词在词史演变发展中的承衍性作用,识见到明词的独特价值,这显示出超越于时代的卓越识见,是难能可贵的。总之,不同时期词论家对“明词”的批评观照,从一个独特视点展开与深化了对古典词史演变发展的认识思考,显示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M].清同治八年广州刻本.

[3]陈廷焯.云韶集[M].南京图书馆藏稿本.

[4]陈廷焯著,杜未沫校点.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况周颐著,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王国维著,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6]冯乾.清词序跋汇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7]吴梅.词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张璋等.历代词话续编[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9]刘梦芙.近现代词话丛编[C].合肥:黄山书社,2009.

[10]朱彝尊.曝书亭集[M].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

[11]陈维崧.湖海楼词[M].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12]刘毓盘.词史[M].上海: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1.

[13]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4]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提要[J].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1933.

[15]赵尊岳.惜阴堂明词丛书叙录[J].词学季刊(第三卷第四号).193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10-24
毕业了,要写论文了,毕业生们是不是很头痛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啊?论文不像作文,还包括了许多的专业语言,就得参考许多文献,写一篇论文准备.........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外交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从文化视角去理解一国对外关系的行为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了,但其分析的价值与意义却恒久未变。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分别从宗教意识、秩序观念、“和合”文化以及“以德行仁”等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外交作简要分析,......
从钱币的词源和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17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钱币相关的汉字,无不与钱币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钱币词源和演变 (一)贝币时代 中国原始氏族时期,需要货币作为交换介质,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海贝。《说文解字》里解释道:......
语言类型学视野中的中英韩基数词文化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中英韩基数词文化概述 基数词是人们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其作用不只是简单地计数,还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因此基数词文化的独特性不容忽视。基数词表示数量的多少,是数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词。基数词主要包括系......
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1)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本文试图发掘配价语法和格语法两大语法理论的思想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的体现,旨在引起我国语言研究者对国内著名语言学家其论著中某些独创性观点的重视,而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语法理论体系,摆脱凡事跟着国外转的被动局面。 关键......
简析传统审美视野下的“中国风”音乐
发布时间:2023-08-26
论文关键词:传统审美;“中国风”音乐;文化传播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
浅论中国文学中的赤壁诗词
发布时间:2023-03-29
浅论中国文学中的赤壁诗词 有关赤壁的诗dash;《江夏赠韦南陵冰》。《江夏赠韦南陵冰》是李白一首以赤壁为题材的送别诗,借赤壁表达了沉痛激烈的政治情感。考察这首诗的背景可知李白在唐肃宗和永王李璘的夺权内哄中成为牺牲品,蒙受了冤屈......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12-17
摘要:本文从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入手,阐明了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遵循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切实可行的做法,从而有助提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关键词:词汇教学实物教学创设情境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对于初一学生,由于内容较少,词汇简单,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的.........
“中国诗词大会”引发诗词热
发布时间:2023-04-29
央视一套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正月初二正式开播,2月7日晚经历了最后鏖战,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夺冠,节目完美收官。这位满足人们“心目中古代才女”想象的中学生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此外很多民间深藏的诗词爱好者得以一展诗才,比如40岁的农民,绝症患者白茹云。她说,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中国诗词大会》首播时即被视为黑马,第二季更是在春节期间蹿红成为街头巷尾热议话题.........
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探讨
发布时间:2023-01-08
近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重要发展阶段,新的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研究价值,自从中国现代文学创生以来,就与现代传媒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而又彼此共生。因此......
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浅析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要: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现代文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功于现代传媒的影响,其是通过期刊、报纸、杂志、广播等传媒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现代传媒不但强化了现代文学的传播,也是现代文学质变的重要添加......
文学作品中的遣词用字之误
发布时间:2023-07-24
中国的文字避讳很多,当年读到杜甫的《咏怀古迹》,诗中称王昭君为“明妃”,以为是后宫一种称谓,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西晋时要避皇帝司马昭的讳,王昭君只能改成王明君。 还有个趣事儿,曾经有人“纠”出苏东坡写过错别字,把......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
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31
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 然而,在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在"全......
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发布时间:2023-03-06
摘要:古诗词语言凝练、想象丰富、意境深远、短小精悍、韵律生动、语句优美、文字驾驭艺术独到,兼具画面之美、音乐之美、文学之美,凝聚了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人文特征,令人百读不厌、心旷神怡,教化义理委婉含蓄,具有美育、智育、德育等人文教育意义。将传统文化教育意义融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能熏陶美好情感,激励、净化与感染心灵,塑造健康灵魂,促进价值观、人生态度、情感教育。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词;教育古诗词平仄.........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28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http://wWW.LWlm.Com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
跟中央巡视组学反腐“新词儿”
发布时间:2023-08-09
在2014年里,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反馈意见”是一个备受公众关注的热点。梳理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可以发现,其中不少反映反腐新动向的词汇,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案双查” 中央巡视组在对青海、宁夏等地方的反馈意见中,多次......
全球化视野中的英语传播与传统文化冲突
发布时间:2023-08-05
[关键词]英语;全球化;语言;帝国主义 一、英语整体传播现状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媒介。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由此带来了政治、文化沟通的频繁。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它的普......
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度
发布时间:2015-09-14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词。这些诗词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30
"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词汇教学 多维联系 主动构建 [论文摘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词汇的教学应放人具体的情境当中,大脑对这种情境可能是简单一维的信息与信息的联系,也可能是双维、多维的信息与信息的联系,......
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8
一、研究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采用标准检索,将期刊年限设定为1985 - 2015年,指定期刊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 来源期刊,以篇名为检索条件,设定教育法、教育并含法律、教育并含法规等为检......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纳西传统词汇文化语义初探
发布时间:2023-03-08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保护问题也越发突显。对于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纳西族及纳西语的研究虽较之更多濒危语言而言,研究和保护力度稍好,但随着纳西民族汉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纳西语的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急需加强,特别是对于承载着丰富民族文化语义的传统文化词汇的研究更显如此。对于文化词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强文化的了解,且有助于对纳西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一、文化.........
英汉词典中新词的译名
发布时间:2023-08-08
英汉词典中新词的译名 英汉词典中新词的译名 英汉词典中新词的译名 汉语中的外来调大多来自英语。为英语新词找出妥帖的汉语对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在于,许多新词所表达的概念在汉语中无对应物,更无对应词可寻。......
浅析“黄色”一词含义历史变迁及中国传统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23-08-05
黄色代表端庄典雅、荣华、富贵,它给人一种内心平静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感觉。黄色在中国最初的含义是明亮和富贵,代表鲜明的个性,沉甸甸的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象征着尊贵。五行学说记载黄色中和之色,自然......
传承语素“脑”在现代汉语词语中的构词能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7
传承语素“脑”在现代汉语词语中的构词能力分析 传承语素,源于上古词语,即上自先秦http://WWw.LWlm.cOM下至西汉出现的词语。(杨晓黎,2012:57)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大多不能独立成词,而是作为构词成分大量存在。《周易》:“近者取身,......
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发布时间:2023-01-16
"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 词汇教学 策略 论文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寡和牢固与否,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他思想表达的丰富与准确程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改进教法,指导学法,讲究教学艺术,激......
“抽签背单词”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06-22
单词背诵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至关重要,这是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们深知的道理。单词背诵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至关重要,这是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们深知的道理。语言学家Terrel 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即使没有多少语法知识,......
浅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之拙见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 英语词汇教学 问题 方法 巩固 [论文摘 要]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简析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讲述一些词汇教学方法及指导学生学习巩固词汇的一些做法。 《普通高中......
高中英语单词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5-19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即将到来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好了吗?论文的要求多,想尽快的通过,那就来看看一些范文吧。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
中学英语中的系动词
发布时间:2013-12-19
" 试论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 英语作文网收集整理 英语作文网 www.345543.com 摘要: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
简述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之旅
发布时间:2023-04-10
第六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辞:李遇春的《传奇与中国当代小说文体演变趋势》,从文体角度入手,论述了中国当代小说与中国古代传奇小说传统之间长期被忽视的血缘关系,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传奇文体在当代演变的多元形态及其艺术得失,对当代小说如何进一步开辟新的艺术空间具有较大的启示性。论文视野开阔,观点明晰,示例丰赡。有鉴于此,评委会决定授予其第六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按照通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界定,1917年是.........
那些中国制造的词汇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 要】在一些英语国家的媒体与社会交际中,由汉语音译而成的英文词汇“古已有之”。如从前中英混合的词汇Coolie(苦力)、Typhoon (台风)、Kungfu(功夫)等。现在,我国有更多的专有名词、专用术语等,正逐渐被输入进英语词汇里......
论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传统中国货币制度表现出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明显特征,由于政治、经济和物产、地区联系等的特殊性,导致我国传统货币制度以中央集权行使管理权,以金属铜作为主要货币材料源,而贵金属由于物产的稀少只作为辅助源材料,......
试论词汇教学有效生成—高中英语单词教学例谈
发布时间:2014-01-17
【摘要】希望查字典论文网整理的英语教学论文:试论词汇教学有效生成—高中英语单词教学例谈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摘 要】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发展学生英语的基本条件。根据教改的要求,教师要针对学......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3-12-17
中华民族 历史 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 中国 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 现代 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
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传入
发布时间:2023-06-15
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传入 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传入 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传入 文章 来源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繁盛的。唐朝时期,日本全面以中国为学习对象,向中国数次派遣留学生、留学......
论英汉词汇的“言外之意”
发布时间:2023-02-27
" 论文摘要:文化涵义大多是由词汇来表达的,词汇在外语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通过对英汉语词汇在社会观念、宗教信仰、言语行为、联想意义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找出词汇的言外之意,以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之心象理论在中医学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8-21
心象具有深邃的文化哲学内涵,在中医学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以中医学辨证论治过程来讲,心象思维贯穿始终。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其实质是心象理论在中医临床应用的思维过程,整个辨证施治的心象过程可以概括为知象、取......
词汇教学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目标及实施
发布时间:2013-12-19
" 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读音(pronunciation)2.拼写(spelling) 3.译文 (translation) 4.释义(definition)5.词类(part of speech) 6.搭配(collocation) 7. 辩异(discrimination) 8.比较......
英语词汇学视阈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发布时间:2022-12-18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时代的车轮向前的推进,科技的发展也的确是日新月异。英语作为一门多方面需要的语言,在世界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扮演者极其重要的用处。它是一门工具,是一门将世界各个部分连在一起我的工具,世界各国的经济......
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标引
发布时间:2023-08-08
自由词尽可能选自其他词表或较权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选用的自由词必须达到词形简练、概念明确、实用性强。采用自由词标引后,应有记录,并.........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发布时间:2022-12-28
" 论文关键词:传统政治文明;制度性精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治国理论和和治国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带有浓厚东......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初中学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初中学生的思想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校本课......
非词语化在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表现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9
摘 要 非词语化现象是指语言中的高频词在搭配过程中丧失全部或部分语义内容,词义融合于语境中。文章以come, give 为例,对比分析发现,与语料库相比,英语学习词典表现非词语化现象不充分,呈现方式不明显,缺乏系统性。究其原因如......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发布时间:2015-09-06
摘要: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本世纪渐成主流。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学科。认知语言学为......
中国特色词汇及英译
发布时间:2023-08-05
中国特色词汇及英译 中国特色词汇及英译 中国特色词汇及英译 中文摘要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
试论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英语词汇 教学技巧 论文摘要:本文遵循英语词汇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较快地识记单词并掌握它们,从而提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
民主与中国传统之反思
发布时间:2023-02-18
中国知识分子接受民主的过程实际上成为一种主观诠释过程,表现出乌托邦特色。在西方民主被认为是一个有缺点但缺点较少的制度;然而在中国民主似乎被绝对化为一种完美理想。民主制度的引进对许多人来说主要为了追求国家富强,它的终极目的是倾向民族主义、国家目标而非个人主义式的,这种想法使民主具有强烈的工具性。民主在中国的艰难历程常使人想到民主的价值是否与中国文化有根本矛盾。制度性的设计并不构成阻力,而由于对掌握真.........
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
发布时间:2022-12-11
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 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 摘要:近年来,植入式广告发展迅......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发布时间:2023-08-05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词汇教学入手,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
“公共仪式”视野下的传统戏曲
发布时间:2023-01-16
婺剧是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本文从凯瑞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分析婺剧在当代的传播,认为婺剧构成的物质性实在是婺剧传播成为仪式的基础,而作为公共文化推广的婺剧展演和以学校学生为主的婺剧学习则是婺剧传播的两种重要途径,促进了传统价值观的文化传承,推动了婺剧在新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构成了仪式行为,形成了作为个体的身份确证和作为民族性的族群认知,以及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国家认同。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
论方文山歌词创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发展(1)
发布时间:2023-08-12
摘 要:方文山所创作的“中国风”系列歌词以及部分“素颜韵脚诗”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在题材上涉及到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如战争、爱情、尚武精神、羁旅行愁等多方面;在艺术上充分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等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并......
知人论世,古典诗词教学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3-01-14
[摘 要]教学古典诗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诗歌创作时的心境以及创作风格进行细致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初衷,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教学时,对诗人相关资料的引入,教师要从诗词本体出发,引导......
“香”中词话――试探《花间集》中与“香”有关的词句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本文据《花间集》中之“香”及有关名物,探讨其对丰富词作文学性、增添语言优美感以及传达深情切意产生的作用。同时,文中也涉及有关古代名物研究的内容,以此来辅佐理解《花间集》中那些优美哀婉的“香”中词话。 关键词:......
中古译经中以“满”为构词语素的几个词语
发布时间:2023-08-17
摘要:作为构词语素的“满”在中古时期汉译佛典文献中发展迅速。《汉语大词典》中多个以“满”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存在书证滞后和释义不全的阙失。探讨中古时期汉译佛典中以“满”为构词语素的几个词语的形成情况及出现时代,并以此为《......
论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英译中的处理
发布时间:2023-02-21
论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英译中的处理 1、引言《阿Q正传》里中国文化信息丰富,如何把这些含有中国文化的词汇以最小的损失传递给外国读者,是译者需要衡量的问题。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般来说有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然而,在实际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士文化”初探
发布时间:2023-08-05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下册,对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散文的学习,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士人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股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精神力量士文化。 一、士的起源 士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士作为介于贵......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发布时间:2013-12-19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论文关键词:传统政治文明;制度性精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国家。......
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发布时间:2022-11-29
摘 要 中国作为一个盛产诗词的古国,诗词的数量众多且历史悠久。本文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教师利用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进入古诗词美的境界的,将古诗词之中的美体现出来。教师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积极的教育热情,合理的教学......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发布时间:2023-05-17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神圣和最重要的日子,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1]我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
以礼化俗视野中的理学道统世界
发布时间:2023-08-07
文章以晚明思想家管志道、刘宗周的家礼实践为例,在以礼化俗的历史视野中勾画理学家在回应时代难题时所涉及的多层面内涵:礼与俗、三代之治、性命之学建构、封建与郡县、宗法与宗族建设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理学道统论的思想世界。由此说明,理学家以十六字心法诠释儒家道统,并非将儒学局限于“微观内在”的个体精神与心灵建构,而是对于宏观的社会政治难题的理想解决方案。家礼;道统;以礼化俗G112A008309把宋明理学解.........
从英式词汇透视英国文化
发布时间:2023-04-20
从英式词汇透视英国文化 说到语言,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词汇。因为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没有了词汇,语言将荡然无存。《现代汉语词典》对词汇的定义是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词的总称。纵观英语语言的发展,我们发现英语词汇是如此地丰富以......
词汇场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汇学习
发布时间:2023-08-23
摘要:词汇场理论是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常被用于分析词汇系统的结构,是结构主义语义学家分析词汇系统结构最具有影响力的方法之一。同一词汇场内的词汇,它们的含义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词汇场理论来建立词汇语义网络是扩......
论唐宋词中的伤春主题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要:伤春是中国文学时尚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特别是在唐宋词中以伤春为主题的词句更多,表现内容更丰富,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唐宋时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封建制度已经日渐完善,封建伦理教育也在逐......
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1)
发布时间:2022-09-11
从戏曲角度研究明清女性接受史,不能不关注《牡丹亭》。因为,在封建礼教高压和个性解放思潮涌动的变奏下,《牡丹亭》所讲述的女性故事,正成为那个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象征。立足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考察《牡丹亭》及明清女......
明清家具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8-05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历数千年我国文化代代相传。为了可以使后人了解中国的文明历史,现代的专家不断的进行研究。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物品很多,如瓷器、字画或是铜币等等。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征而每个朝代的物品都体现了各......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发布时间:2023-06-20
"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传统文化 论文摘 要:历史教育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通......
中国传统艺术论
发布时间:2023-01-08
人学习西画,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血脉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学到的永远都是人家的皮毛而已。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从世界格局来看,世界是属于西方的,东方国家处于世界的边缘,那么,东方家要进驻世界艺坛,得到西方人的认......
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发布时间:2023-05-28
1 中国古诗词教学的历史发展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文学教育,前几年,国学之风更是风靡一时,其中古诗词教育则当仁不让,成为文学教育的领头羊。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对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中国古......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3-01-31
解说词在纪录片表达上占据重要地位。在社会人文类纪录片中,解说词承担着叙事功能、补充和强化功能、连接结构功能以及抒情答意和提炼升华作用。而作为美食类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其文案创作很细腻,其解说词既言简意赅,又不失文......
呼伦贝尔方言词汇中的借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多民族长期共同居住、文化交流,必使外来词产生于语言中。呼伦贝尔方言受蒙、满、俄罗斯等多民族语言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给汉语方言词汇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汉语方言表达更加丰富,也使呼伦贝尔方言词汇呈现了鲜明的地......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语言教育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论文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词汇教学入手,通过对......
《老农民》 电视剧视野中的乡土中国
发布时间:2023-08-05
电视剧《老农民》将叙事窗口置于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麦香村”,展现出肇始于土地改革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乡土中国。全剧以老农民“牛大胆”为叙事起点,描画出中国当代农民的艰难奋斗历程,扎实、质朴地建构出中国农村演进背景下农民......
音乐传播学视野下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 要 世界经济的1体化、互联网络、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速了全球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改革开放的进程使得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离合词释文浅析
发布时间:2022-08-29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离合词释文浅析 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类比较特殊而在汉语表达中又占有重要地位的语言现象,对它的语法性质及界定原则的争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未曾停止过,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对外汉语教材还是工具......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8-16
[ 论文 关键词]礼乐 文化 [论文摘要]“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 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论中日汉字词汇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3-06-02
论中日汉字词汇的异同 论中日汉字词汇的异同 论中日汉字词汇的异同 精品源 自作 文 园地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本民族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古代也曾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汉字传入日本后,日......
大众传播环境下影视歌曲对宋词的传播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7
词又被称为曲子词,是一种按曲谱填词可以吟唱的文学形式。谢桃坊先生曾经说过:宋词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供小唱艺人演唱用的,而小唱是由简单的方式演唱流行的通俗歌曲。所以,宋词和音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当今大众传播环境下,......
现代教育中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18
" 论文关键词:阳性文化 阴性文化 和谐 论文摘要:本文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碰撞,认为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新时期、新环境下的......
民国文化视野中的四存学会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四存学会的文化观可以概括为以颜李为主体,兼顾中西新旧,这种文化观,明显具有调和论的特征。它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顽固守旧,而是主张中西文化互补。四存学会对于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颇多指责和不满,认为这种激进的行为......
从柳永慢词创作看其为词的“赋家之心”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柳永是词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位词家,落魄一生,浪迹天涯却赢得后世不断地咏唱。在创作道路上其以赋为词大量创作慢词,大大推动了词的演化进程,从而为后世词的创作确立了典范,影响了一大批词家。他的这种以赋为词的笔法人称“屯......
浅论高中语文诗词中“月”的意象
发布时间:2013-12-18
月亮应该是夜空中除了星星之外最引人注意的景物了。皓月当空,当人们仰望苍穹之时,总会引发无尽的遐想与感慨。正所谓:“月圆像画,月缺是诗。”回忆我们中学学过的古诗文,会发现,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曾用自己的诗词作品诵咏......
新年献词的传播活力
发布时间:2023-08-05
新年献词传统的表现手法还是建立在单向度的传播方式上。难怪一位网友说,新年献词不要像先哲,不然,就只有内涵而没有活力。 新年第一天,献词是看点。 严格意义上讲,新年献词这种文体,或叫新年献辞,或叫元旦社论,均属于社论......
论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法院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8-09
论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法院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随之日益提高,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的愿望日趋迫切,越来越多的问题都期待......
中职俄语教学中单词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4-01-28
中职俄语教学中单词的记忆 一、单词记忆必备的要素1.端正学习态度。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态,学生就不会想方设法地学习。所以要让学生明确他们为什么要记单词,这是他们学好俄语必备的条件。2.兴......
中国传统戏曲中西施形象之演变
发布时间:2023-06-26
1前言 西施形象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从《管子》开始到《越绝书》出现之前的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西施形象的萌芽阶段二从《越绝书》往后,西施形象进人发展阶段,到唐代已接近定型唐《吴地记》里关于西施与范蠡生子的记载可看作是较早......
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
发布时间:2023-08-07
文言文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文言实词也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虽然现代词语仍保留了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但大部分文言词语的词义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逐字逐句的讲解,那么学生只能理解教师教过的课文,而很难做到课外的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推断词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偏义式复合词的构词理据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4
摘 要:汉语中的偏义式复合词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作为合成式复合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从认知语言学“凸显”的角度入手对偏义式复合词的构词理据进行分类探析,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所......
浅谈词汇能力发展次序理论与我国英语词汇教学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词汇知识四种能力 发展次序 记忆规律 跨意识 词汇教学 论文摘要:词汇是的内核,词汇能力的发展在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对词汇习得的研究发现,词汇能力表现为四个方面:词汇知识的广度、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
论中国古代节气(立夏)诗词中麦黍稻作文化下的乡土民俗传承
发布时间:2023-07-24
本论文是2013年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承关系研究》的成果,课题号:L13BWJ014,主持人:张维娜。 摘 要:中国古代节气诗词中对立夏的描写多与农事活动有关,分属于中国南北方的稻作文化......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