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反叛与回归———余华小说读解

反叛与回归———余华小说读解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7 00:24:23
反叛与回归———余华小说读解
时间:2023-08-27 00:24:23     小编:

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在80年代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他拒绝用传统的代码去处理生活,试图建构一种背离常规经验的认识方式。他认为,“真实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世界的无边无际”,“所以我宁愿相信自己,而不相信生活给我提供的东西,在我的创作中也许更接近个人精神的一种真实”,“我将为虚无而创作”。[1]他用利刃撕裂了世界的本相,裸呈出它的本质,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隐喻象征世界,文本中弥漫着血腥的杀戮气息及诡异的氛围。余华作为纯然旁观者,对丑恶和暴力纤毫毕见,不动声色地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否认了人身上出现美好、高尚的可能性。也许与他五年的医生职业生涯有关,也许与他的体验与偏好有关,余华在揭示人性恶方面的确是深刻而近乎残酷。但当读到他90年代两部长篇力作《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时,我们不禁会惊诧于他转变之大之迅速。这两篇具有“闪光质地”的作品,以其明确的非自我重复性及对人的精神维度的独特探索,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心灵视界,同时也在先锋派的革命性将成为明日黄花时,及时有效地激活了余华的创作生命力,使他不仅能充任先锋派文学的干将,也同样能在先锋文学向当代化转型的大潮中独领风骚。

读余华的先锋作品,仿佛走进一个暴力和恶的世界,文本中散发着一股股发霉的死亡气息,笼罩着无际的死亡阴霾。他不但对颠覆人们的阅读期待和话语经验乐此不疲,而且对伦理道德、对历史、对常识的反动亦得心应手。余华小说的一个核心语码即暴力。他热衷于描绘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间的争斗与残杀,通过特定情境下人的暴力本能的迸发以致相互杀戮让“兄弟怡怡”、“温情脉脉”的面纱无声滑落,以此来否定亲情、友情、爱情,证明人与人之间亘古不变的冷漠、敌对与仇视。这在《现实一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说皮皮摔死堂弟尚属失手的话,那么他对堂弟揍耳光、掐喉管的行为并从中感受到无限乐趣的心态已隐然阐述了人性恶之主题;山峰兽性大发,一脚踢死皮皮,这导致山岗对他的杀害;山峰的妻子则充满恶意地将山岗尸体献给国家以期医生将他零割碎剐,让他死无完尸。在这整个杀戮过程中,母亲始终漠不关心,犹如局外人,只是自顾自怜,热切地盼望儿子们来“关心一下她的胃口”。传统意义上家作为温馨幸福的港湾这一概念在此被解构得体无完肤。《世事如烟》中,90余岁的算命先生不惜一一克死儿子以给自己增寿;60余岁的老妇与孙子同床而怀孕;父亲卖掉六个女儿以牟利,并出售了第七个女儿的尸首,整篇小说阴风惨惨鬼气逼人。《古典爱情》中,饥荒之年即使是昔日娇贵的富家小姐也同样被家人无情地抛弃沦为“菜人”,读至此处犹如走进一个血淋淋的屠宰场,看到一幅残酷狰狞的生存世相。《河边的错误》中疯子挥舞着一把柴刀大开杀戒,让人毛骨悚然,《难逃劫数》则是“一锅阴谋、情欲、凶杀、变态的大杂烩”。《呼喊与细雨》通篇氛围沉闷而压抑,孙广才扮演了一个卑劣、狡诈、贪婪的无赖角色。他将自己的父亲及儿子斥为“两条蛔虫”,无端地嫌恶、虐待。当经过20余天不耐烦的等待终于听到了父亲的死讯时,他不禁“喜形于色”,“如释重负”。小儿子舍己救人,成了英雄,孙广才一心指望凭此资本能荣誉加身,财源广进。梦想幻灭后,他破罐破摔,与大儿子共同出入于寡妇的卧室,并调戏儿媳。家庭之外同样充斥着阴谋、丑恶、陷害与歧视:苏宇凄惨地死去,冯玉青被欺凌,国庆被遗弃,学生与老师私通……人性乖戾、怪诞,被彻底扭曲了。惯常的温情被冷漠与暴力肢解得破碎支离。

余华用绝对冷观的叙述态度和超然物外的叙事语感从容不迫地向我们展示人与同类间的残杀及人的自戕自残,似乎在演示一场人体解剖实验,绝对清晰生动具体可感,这无法不使每位具有正常感情的读者感到惊悸。一段段文字犹如一把把利斧,在砍斫着我们的神经,撕扯着我们的感觉,从可怖的场景中我们窥视到了一个非人的世界。“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2]世界是如此混乱、无序、陌生,人性是如此可怕、可憎、可鄙,那么死亡便是不可避免的了。死亡这一仪式在余华作品中频频出现,我们无法忽略它的存在。死亡作为暴力的不幸后果抑或必然产物,似乎是克服命定谬境的一种出路。孙广才不仁不义不慈不孝又淫又贪又残暴又无能,他只好可悲地醉死在粪坑里;《一九八六年》中疯子20年后仍无法摆脱“文革”的阴影,他在精神的重荷及肉体的自戕的双重折磨下孑然一身死在街头;东山与广佛毁于自己泛滥的情欲;刑罚专家未能如愿以偿死于自己独创的刑罚,他自缢身亡……。死亡,曾被古典悲剧作家赋予崇高的精神价值,现实主义作家也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对死亡的敬畏,而余华冷冷地告别了死亡之崇高、悲壮等感人色彩,而把死还原给生命本身,由死亡顿悟出生的脆弱、冷漠,历史的虚伪、无聊。在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中,漂浮出一种价值的虚无感,死亡只是一种成规化的游戏,死亡的可能性正在挤压生存的平衡性,而生存又日益丧失其魅力及意义,那么,人的精神家园位于何处呢?这难怪余华在痛悟生存的荒诞本质、人类的荒谬处境后会深深遁入非理性中去,在作品中赫然升腾起一片非理性的世界来。

通过对历史中积淀着的暴力、罪恶的无情剖示,余华慢条斯理地解构着历史。历史不再是绝对真理,它本身也是一种叙事。余华对之追问、质疑,试图揭示其本相。《古典爱情》中,人像食物一样被出卖、被宰杀、被吞吃,这比《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来得更直观,描绘得更细致,因此也就更触目惊心。历史的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淫着血腥的气息。《鲜血梅花》里武林中刀光剑影闪烁不定,是非恩怨纠缠不清,整个武林的历史就是一部血雨腥风的历史。《一九八六年》中一个在“文革”中被关押迫害而发疯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流浪了20年后又走回了小镇,走进了这个昔日血流成河今日春光明媚的小镇。“文革”的暴行在他脑海中的深刻烙印使他无法与现实亲合,他安详地生活在自己的记忆中,依次在自己躯体上向人们再现古代各种酷刑:墨、劓、宫、大辟,让围观者也让读者感到不寒而栗。余华将这令人发指的一切轻松地置于笔端,“文革”对人的生存权利的褫夺及历史的暴虐在疯子身上得以体认和再现。这就是历史的本相,历史就是由杀戮、暴力、刑罚与荒谬交织而成。所以余华在《往事与刑罚》中毫不怜悯地将历史从昔日权威的宝座上拉下来施行车裂、宫刑、腰斩及点天灯。历史不复是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不复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文韬武略,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那样神圣不可动摇的,人类的历史就是暴力的历史,暴力是对历史的一种提纯,一种总结方式,是历史的前进动力,同时也是余华颠覆历史的有力手段。

余华的小说还不遗余力地揭示常识的谬误及罪恶。他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2]常识是人们约定俗成、代代相习的一些知识、经验、道理,是人们感知、认识、判断事物的方式,余华认为生活常识包含着很强的理性内容和庸俗气息,常识并不总是真理在握,他背弃了常识,构筑了一个与常识经验迥然不同的文本世界。在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自始至终都充溢着种种不确定的、难以捉摸的情境,整个过程如梦般迷蒙离奇,游移不定,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河边的错误》写连续杀人案,许亮因为几次连续出现在杀人现场而被常识判断为重要嫌疑犯,他无法忍受这种心理折磨终于自杀了;而真正的凶手疯子却让法律束手无策;马警官不愿让罪犯逍遥法外,击毙了他,却要为此负法律责任;为逃避牢狱之灾,他依计装疯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整个事件就是这样怪异荒诞,令人不可思议。这是一个常识的怪圈,人们都受着常识的捉弄与嘲讽,而常识在野性面前又显得滑稽可笑,这就产生了一种深切的荒诞感。《四月三日事件》中有一个迫害妄想狂,他总怀疑在四月三日有一个阴谋在等待加害于他,这个阴谋是由他周围的一切人———父母、朋友、邻居共同策划并将合力实现的。他认定现实中杀机四伏,在幻觉中越陷越深,终于爬上列车胜利逃亡。变形的碎片中折射出一个痛苦、焦灼的灵魂。“我”作为理智贫弱者的存在向常识发出了挑战,显示了超验的非理性世界对理性、秩序世界的侵压。余华对常规经验的反拨使旧有价值摇摇欲坠,他穿透了禁锢人们感觉的现实之厚壁,让世界的本真无蔽地显现出来。

余华对固有秩序和权威的挑战还表现在他的文本颠覆及对读者阅读期待的破坏上。《古典爱情》沿袭了古典文学描绘爱情的套路:布衣书生、朱门小姐后花园一见倾心,盟誓切切。我们正等待着出现书生金榜题名与小姐喜结良缘的结局,不料情节陡转直下,小姐在荒年竟成为“菜人”,沦落到任人屠宰的境地,书生心如刀绞却无力救助,只好看着心爱的人在怀中死去。这一幕何其凄惨哀绝,构成了对古典才子佳人小说的巨大反讽。《河边的错误》则可视为对侦探小说的反拨。侦探小说对案件的动因、结果极为重视,层层铺垫之后是令人恍然大悟的结果。这篇小说中也出现了几起凶杀案,颇为扑朔迷离,令读者兴致勃勃,哪知凶手是个毫无理智可言的疯子,他杀人没有任何动机可言。因果链破碎了,警方的忙碌显得狼狈可笑,成了无意义的程式。《鲜血梅花》是对古典武侠小说的戏仿。阮海阔庄重地承担起为父复仇的使命,四处漫游,寻找仇人。当他得知无意中已假别人之手杀了仇敌时,不是欣喜若狂,而是“依稀感到那种毫无目标的美妙漂泊行将结束”,怅惘不已。为父报仇本应是侠客最神圣的使命,但阮海阔有仇无恨,漫无目的浪迹天涯,将必然轻飘地化解为偶然,传统的武侠小说在此遭受了一次善意的嘲弄和打击。余华对传统文本的戏仿、对经典话语的解构是他对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颠覆的途径,是他对理性、秩序挑战的又一大旗帜。

在惯看了余华先锋作品中那些泛滥的暴力、勃发的情欲、习见的死亡、下意识的原始冲动及荒诞的命运后,我们无法不被一片别样的天空深深吸引,那就是余华于1992年、1995年发表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乃至价值尺度均有明显转向。《活着》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来构架全文。福贵曾是一个家有良田百亩的地主少爷,同时也是一个浪荡子、败家子。他将田产和房屋全部输在牌桌上,将父亲活活气死。当他洗心革面准备重新生活时却被抓了壮丁一去数年。在这期间母亲撒手西去。归家后他与家人安心活命,虽苦亦其乐融融。但变故接二连三:妻子家珍患了软骨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被过度抽血致死,家珍受不住这沉重打击凄然离世。女儿凤霞因病致哑,她好不容易找了个贴心丈夫,却死于难产。女婿二喜在上班时又死于意外事故。爷孙俩艰难度日,孙子苦根又因吃多了豆子被撑死。到头来,福贵孑然一人,形影相吊,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除了中途一次时空转换(由福贵作为叙述人回到“我”作为叙述人)外,没有什么可用来缓释这些犀利的非正常死亡给人造成的沉重压抑。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灾难与苦痛的历史,他命运多舛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心中伤痕历历在目,但外在的死亡体验不断重复,他内心的死亡感受却越来越轻飘空灵,直至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他虽无法理解贫困、苦难、死亡的内部规则,却仍持一种坚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视人生,去化解苦痛,去战胜岁月。《活着》点明了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并不在生命之外的“身外之物”,而恰恰在于生命过程本身。死亡,在此不再是暴力及人性恶的助手与帮凶,也不是荒谬的生存空间中人们的一条逃路,不再具有宗教般的玄秘之感,而具有乡野田舍的日常气息,是用来提醒人们记住善良、坚毅、同情、勇气、希望、淡泊、牺牲精神等人类美德和荣耀的标识物,是强烈地震撼着读者心灵的如歌行板。余华在《活着·前言》中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余华重新拥抱此在的现实,笔下不再只是恐惧、焦灼、颤栗与仇恨,他重回人的心灵,让我们洞察并珍视真善美的存在,闪耀着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与《活着》的凝重相比,《许三观卖血记》更具故事性,更好读,甚至具有一些喜剧色彩。主人公许三观为情势所迫,不得不以卖血来应付窘境:第一次卖血出于好奇,卖血的钱用来娶了媳妇;第二次是因为一乐闯了祸卖血来付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第三次卖血是与林芬芳偷情后为了报答她的好处;第四次是困难时期全家连续喝了57天玉米粥后卖血改善生活;第五次由于一乐下乡生活太苦;第六次是为了招待二乐所在队的生产队长,以期能关照二乐;为了筹集一乐治疗肝炎的医药费,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连续三次卖血,差点把命也搭上……他用卖血来缓解苦难对现实人生的一次次侵压,真诚地坦露了一个平凡的人在苦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忍顽强,所做的牺牲,所奉献的爱。一乐是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与何小勇的私生子,许三观抚养他,呵护他,在情与理的煎熬中不计回报地疼爱着他。许玉兰曾背叛过丈夫,但当她被当作破鞋揪出来批斗示众时,许三观给了她无尽的温暖并尽量弥缝母子间的隔阂。情敌何小勇薄情寡义,但当他病危时,许三观力劝一乐去替他叫魂,并说:“以前的事别记在心上……救命要紧。”话语朴素无华,却深刻折射出许三观的正直、善良、宽容。这熠熠生辉的品质,是构架人类精神维度、提升人类生命向力的主要因素,它们一一从许三观的言行中汩汩流出,我们无法不对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表示由衷的敬意。加缪曾说:“面对着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反抗不自知地在重新寻找一种道德和某种神圣的东西。它虽是盲目,却是一种苦行。”[3]正是由于像许三观所表现出的无私、仁义等高尚品质的持久驱策,人类才有望在生存之重的过度挤压下,活出人所应有的精神境界。福贵和许三观用坚毅和善良来回答生命苦旅中无助的境遇,柔韧而顽强地抵抗着苦难的侵压,主人公不再寂然空虚地死去,而是坚定执着地活着,理想、正义与爱重回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这是余华创作思想深度转换的结果。

父法的重新确立是余华回归理性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余华的先锋作品中,从未有过“父慈子孝”的天伦之乐图,父与子是一对尖锐的二元对立体,父对子有的只是阴谋暗算,冷漠仇视,无一不显得卑鄙、龌龊、无耻。《呼喊与细雨》中的孙广才是“父”的典型代表。《四月三日事件》中父辈是以监视者、迫害者的面目出现。《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是被父亲“和善”地送入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中去独自承受暴力的肆虐。《现实一种》中母亲对子辈的残杀视若无睹,听之任之,显示了一种可怕的狡诈。《世事如烟》中算命先生克子寿以增己寿,采阴补阳;而“6”则毫无人性地出卖了六个女儿的身体及小女儿的尸首。这些父们如此可憎可怖、狰狞阴险,其神圣性、权威性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余华在此对父法投出了雪亮的匕首。而在《活着》及《许三观卖血记》中,父法被一种新目光审视。福贵、许三观辛勤劳苦,克己奉家,对儿女无微不至地呵护,用鲜血喂养着孩子。他们宁静、慈祥、隐忍而不失尊严,自强而达观,用铁的脊梁支撑起家庭,用无私的爱为子辈遮风挡雨,这些美德的反复演绎使父辈的神圣、权威、尊严从轰然倒塌的废墟上重新确立起来。

自我的张扬是余华回归理性世界的另一个标志。在其先锋文本中,自我是萎缩的。《现实一种》中一群医生谈笑风生地将山岗解剖了,各取所需。皮肤科的女大夫把他的皮整张剥落,“将皮肤刮净了,像衣服一样折叠起来,也离开了”。人,高贵的万物之灵,被如此无动于衷地消解为乌有,真让人感到彻骨的无助的悲凉。暴力与死亡的极端上表现的是自我的卑贱与渺小。“我”做为窥视者、偷听者、观望者犹疑在事件的边缘,自我符码化、零散化(这在《世事如烟》中达到极致,人物干脆以数字命名),成为孤立静止的景物。而在《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不复是道具,他们血肉丰满,内涵深刻,也许并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捍卫某种精神,但他们确实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自我重被激活,具有了高尚情操,昂扬振作起来。他们无愧为真正大写的“人”!

纵观余华作品,有一个“反故事—故事”的流变轨迹。在其先锋作品中,故事完整性被破坏,时空交错循环流动,现实的感受与某一过去的回忆巧合、重叠,使往昔复活,创造了立体时空的幻觉(如《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呼喊与细雨》)。因果链被打碎,大量感觉、想象、幻觉的运用使意义混沌、难以捉摸。重复是余华擅用的技巧,《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我”与外乡人的会面以及与杨柳关系的重复叙述,使整个事件惝恍迷离,故事被语言谋杀。而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时间呈线性流动,情节贯穿始终,叙事完整顺畅且扣人心弦。死亡与卖血的重复发生迅速积累起悲剧气氛和撼人心魄的效果,在余音袅袅的悠长韵味中积累了深厚的情感与意义。孙绍振认为,作家的根本使命是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深刻洞察,一旦存在被悬搁,写作就很可能成为一种可疑的自我玩赏。相比之下,故事似乎更能出示人类存在的当下图景。这不仅在于故事里有活动的人物及事件,重要的是,故事本身包含着作家本人的判断力———情感的,或者良心的。[4]从惯于颠覆人们的阅读期待到对之确认、投合,由艰涩到朴素,似可反映余华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要回到现实大地的倾向。这是余华回归理性世界的第三个标志。

余华前期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范畴还是从形式探索上说,都是与先锋文学发展同步同调的。他以本体论为核心观念去体察世界,形成了一种以无选择性、片断式、精神分裂式文本结构为特征的叙事风格。他蔑视秩序的存在,消解绝对信仰与终极价值,到偶然和本能自我中去寻找法度。在这个非理性的虚无的世界中,恶与暴力便不可扼抑地流溢出来。在《现实一种》中,死亡环舞。山峰、山岗杀人后均神情恍惚,精神近于崩溃,他们的良知尚存似给人性恶的世界带来一抹亮色,但最后那段被评作“骂世过甚”的溢恶描写,分明再次指斥了人性的可鄙及世界的荒谬。《古典爱情》中余华残酷地让惠小姐本可复生却仍复死去,扼杀了读者的任何善的指望。《偶然事件》、《难逃劫数》中漂浮着一种阴沉的宿命感,人物一步步走向深渊,走向命定的劫数。恶,虽能提示人们反观善的存在,唤起人们对苦难与罪恶的“畏”,但更表明了余华对通常意义的真实和对世界本质的怀疑和否定。出于对无法把握本体层次的生命本相和欲求的焦虑,也由于绝对信仰的缺席,先锋作家们选择了逃避与消解,遁入历史,解构价值,以各种寓言的形式对现实和人性的经验世界作出超验的描绘。先锋文学在后期走向了片面与偏激,有论者将其特征概括为:1.语言:无限膨胀的碎片;2.叙述:暴露的虚构行为;3.情节:无序荒诞的游戏。[5]中心边缘化了,他们很难获得一个生存的终极依据来实现对现实的审视、统摄,只能亲见死亡的悲剧。然而,回到当代、回归真情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对当代生活具有敏锐感受和强大穿透力是先锋性的本质特征。90年代初,《米》、《我的帝王生涯》、《活着》、《敌人》、《呼吸》等小说的出现表明先锋文学减弱了形式实验,开始关注人物命运,追求价值,倾注人文关怀,重建理性深度,这是它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作的一次重大转型,以期与当前文化语境进一步融合。陈晓明在评论《呼喊与细雨》时指出,当代小说不会在极端个人化的心理经验和语言乌托邦世界里找到出路,要与变动的现实对话,不仅要回到自我的内心世界,而且要回到广大无边的真正作家生活中的现实中去。[6]郜元宝也指出:“我们只知道余华拒斥了什么,并不知道他树立了什么。”[7]余华也认识到:“作家的信仰是没有仪式的,他们的职责不是布道,而是发现,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作家的不稳定性取决于他的智慧与敏锐的程度。”[8](P235)于是我们看到,在《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中,父法确立,自我昂扬,爱、善良、坚毅等品德重返它们不可撼摇的至尊位置。阴暗、诡异的氛围烟消雾散,明媚的阳光普照在文本之上。人物从虚幻的天空回到现实中来,脚踏坚实大地。文明、秩序与美德向暴力开火,暴力被流放。余华对拯救世界的信心坚定起来,他孜孜不倦地探求生存焦虑的根源,向存在的终极意义发问,最终确立了绝对信仰、终极价值,用精神的丰富与沉实消解了生存的苦难之痛,心灵找到憩息的家园。黑格尔说过,理性是宇宙万物的实体、本质和共性。[9](P212)余华向理性回归,他与现实的紧张、对立关系正逐渐缓解,调整为一种常态关系。“先锋”之后该怎么走?余华认为小说的评价有两条标准:1.作家创造故事的本领;2.作家对世界和人生所产生的深刻感受能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他的作品从历史的自我言说、从生存的颓废感、从内心的真实、从自我的分裂、从语言技巧的玩赏中突围出来,发出了精神重建的召唤,反观人类本体层次上的存在意义与人性价值,展现重返精神家园的可能性。余华在这个物欲泛滥、理想褪色、商业文化气息弥漫的时代勇敢地回到当代性情境中直面生存,对生命意义追问,对存在本质质疑,对人的精神进行形而上的求索、追溯和拷问,表现了他所具有的高尚的精神使命感,同时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了牢固的精神根基、深刻的精神蕴涵和独立的精神品格。

[参考文献][1]余华.我的真实〔J〕.人民文学,1989,(3).[2]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3]洪治纲.逼视与守望〔J〕.当代作家评论,1996,(2).[4]孙绍振.小说与故事〔J〕.小说评论,1995,(2).[5]张向东.文体解构:先锋文本与存在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1996,(4).[6]陈晓明.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J〕.当代作家评论,1992,(4).[7]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3).[8]余华.河边的错误·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9]王玖兴,汝信,王树人.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余镇(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3-06-23
一方海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怪事,以前没有,今后也不想再有了。但人间的事,总是逃不过个“事与愿违”。余镇中,那个喜欢穿着红裙子的疯女孩,在咸湖溺水了。人们慌了,怎么说这也是条人命。当这厄运,恰巧发生在余镇面貌万象更迭,建设如火如荼的关键时刻时,人们更慌了。余镇极小,历史却极老,周遭的城镇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这座古镇的传说。相传余镇的先祖是改名换姓逃遁于此,因地势险要隐逸而鲜少与世相交。镇子围绕咸湖而建,.........
从女性成长小说解读《飘》
发布时间:2023-05-26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气势恢宏,它以美国南北战争前后为背景,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以郝思嘉为中心人物的若干个家族的兴衰事件,成功塑造了多个饱受争议又十分牵动人心的人物形象,成就了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以《飘》为研究对......
文化的回归与设计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2-11-07
【摘要】 本文试图揭示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从认识与创造实践中向人类自我认识的回归。在这条线索下,从回归自我关怀的角度看设计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阐明设计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文化 设计 自我 回归 一......
阎连科小说《天宫图》解读
发布时间:2023-02-25
摘 要:阎连科的《天宫图》发表于《收获》杂志1994年第4期。小说讲述的是关于救赎、被伤害与被侮辱的故事,死亡是叙事的开始,而不是结局。小说文本向死而生的叙述,以及文本呈现出的批判笔力,是阎连科早期小说创作中一篇不可多得的......
阅读教学应回归语言
发布时间:2023-04-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内涵进行了全面诠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论何永生的小说技术解读
发布时间:2015-09-14
初次看到语文特级教师何永生的新著《创作小说的技术与阅读小说的技术――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出版),就被书名所吸引。当时的第一感觉便是:用技术来解构和重构小说艺术,实乃匠心独运,一言中的,深得......
霍普的反叛
发布时间:2023-06-01
摘 要: 霍普是菲力浦・罗思代表作《鬼作家》中一个备受忽视的角色。受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压抑,她一直处在故事的背后,扮演着“物”的角色。她是丈夫的“天使”和婚姻的“奴隶”,她的聪明才智只能在厨房里得到表现。然而在现实的......
关于教育真谛的回归——存在主义教育解读
发布时间:2023-05-06
" 论文关键词:存在主义教育 人道主义教育 人性化 主体化 个性化 论文摘要: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世界流行很广的一种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人的主观性、个人选择,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
浅谈教育理解与人的自我回归
发布时间:2023-01-23
教育理解意指教育者能深入教育实践情境或教育文本,真实进入儿童的生活及内心世界或文本作者的内在思维逻辑,从而获得意义,藉以指导教育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自我全身心投入,带着自我过去的经验、认同与个性特质进入教育实践或......
爱伦?坡小说主题的内涵读解
发布时间:2023-02-04
摘 要: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六十多部短篇小说。爱伦・坡深受哥特主义风格的影响,在其短篇小说作品中贯穿着恐怖与死亡主题,追寻一种深入内心的恐惧美感与死亡......
解读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12
一、引言明清小说的形象和具体化使得小说的发展由盛转衰,逐渐成熟,其本质特征除了艺术的写实手法,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明代的印刷业的繁荣为小说的创造奠定了物质基础。明代小说主要包括长篇和短篇两大类,小说的描述中有事实也有虚构。《三国演义》是明代初期罗贯中的著作,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是一部勇士奇谈小说,作者施耐庵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西游记》是仙神小说的优秀代表作,吴承.........
对昂山素季访华解读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2-11-17
2015年6月10日,昂山素季抵达仰光国际机场准备飞往中国,中国驻缅大使杨厚兰(左三)为她送行。 2015年6月10~14日,缅甸最大的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主席昂山素季率团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访问,在中国刮起了一股缅甸......
从《第七天》的幽灵叙事看余华小说先锋性的重显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要: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中大量的“新闻串联”让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而小说中采取的幽灵叙事又让人看到了作者早期创作的先锋性因素。本文试图从《第七天》的幽灵叙事模式入手,分析《第七天》中的先锋性的再现与突破,......
回归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无锡国宾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郊太湖饭店内部。项目基地坐落于饭店南侧濒临太湖的一处风景优美的小山上,四周被幽静茂密的香樟树丛林所环绕,山顶可以俯瞰烟波浩淼的太湖风光,项目面积约7000平米,具备住宿、会议、餐饮、休闲功......
“失位”与“回归”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 要: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蝴蝶梦》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主体,借“我”──这个无名女主人公之口,呈现了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女主人公的生活故事游离其中,看似无关紧要,却蕴含深刻意义。以女主人公身份、地位的......
电影《大圣归来》对传统文化的再次解构与回归
发布时间:2023-07-01
一、《大圣归来》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再创造 (一)人物形象 在传统西游题材中,孙悟空被塑造成一个集人性、动物性和神性三者合一的忠心徒弟形象,《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从个性上摆脱了以往的形象,从《西游记》中的猴子变成了一个更......
像狼一样反叛
发布时间:2023-01-25
我几乎绝对地怀疑父母的教育能使人变好或者变坏,《三字经》所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其实含有不少胡说八道的成分。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因为我认为敢于最早地举起反叛义旗的孩子必定是乱世或者治世英雄的雏鸟。一......
狼一样的反叛
发布时间:2023-05-30
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因为我认为敢于举起“反叛”义旗的孩子,必定是乱世枭雄或者治世英雄的“雏鸟”。一般来说,伟大人物的性格里一定有反叛的因素,在成为英雄之前,首先要叛逆。 敢跟父母作对的孩子,他身上自有一种天才的素质,......
余小华:微商的营销能量
发布时间:2023-03-02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15年微商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带动1000万卖家。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新机会出现,所以微商几乎是拔地而起。 在电商时期,淘宝、京东以流量吸引眼球,不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玩法,电商时代已经过去了。微商崛起,微......
赵树理早期小说文化内蕴解读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 本文从文化层面对赵树理早期小说的内蕴进行解读,以矫正以往研究中单一的政治视角切入的倾向。论文从风俗习尚、国民尤其农民身上的奴性和人性之恶三个层面对赵树理早期小说的文化内蕴进行梳理和论述。 一......
对经典的反叛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互文性写作是图尼埃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他喜欢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他将文学经典、圣经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儿童寓言、哲学理论甚至音乐作品都收录其文学文本之中,并通过引用、指涉、改写、戏仿“他语”的方式来传情达意,使得他的作品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互文性关系。正是在对经典的反派与重构中,图尼埃颠覆性地解构了原著,赋予旧题材、旧人物焕然一新的生命。关键词:米歇尔・图尼埃;互文.........
美丽的反叛
发布时间:2022-10-06
【摘 要】凯蒂是《喧哗与骚动》整部小说聚焦的中心人物。作者让我们从不同的视点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完整真实的凯蒂。凯蒂是班吉唯一的守护者、昆丁生存希望的唯一寄托者、自我理性的践行者,她的一生悲惨而不失美丽,一无所有却无需......
解读小说《故乡》人物形象的艺术美
发布时间:2023-03-22
摘 要:小说《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该作品塑造了“母亲”、中年闰土、少年闰土、水生、宏儿、杨二嫂等各种形象,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文本的语言,解读其人物形象之美。 关键词:人物形象;真善美;纯真;悲剧色彩;丑陋......
解读文艺类畅销小说的书名元素
发布时间:2023-07-17
书名并非图书畅销的唯一因素,一本书的成功是选题内容、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营销流通各个环节的综合作用,而一个好的书名无疑是成功策划的第一步。 “书名是图书封面上最重要的元素,是区别不同图书的首要标志。更是打造与标榜图书......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发布时间:2023-05-10
摘 要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之殇,在背叛与救赎之间挣扎,最终从无知走向成熟的故事。对成长小说的研究,对当今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卡勒德・胡塞尼 成长小说 《追风筝的人......
让小学数学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22-07-26
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利用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出发,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要从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确定教育......
阴性返魅——解读徐小斌中篇小说《双鱼星座》
发布时间:2023-06-26
" [摘要] 女性主义者认为,进入父权制以来,女性作为一个"人"的权力被剥夺,已经很久了。即使在现代社会,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着以男权为中心的历史限定的文化模式或文化霸权。徐小斌的小说《双鱼星座》以女性的视角,叙述了女性在现......
小小说阅读训练四则
发布时间:2022-12-22
意外乔紫汪建国驾驶的汽车在行驶到距目的地还有十三公里的地方突然熄火了。他瞅了身旁正呼呼大睡的父亲一眼,又把头探出车窗外看了看渐渐发黑的天空,便小心翼翼地试着发动了几次,但汽车只是空响就是不肯挪窝。汪建国没办法,只好寄希望于父亲,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爸,醒醒,车坏了,你醒醒……”汪建国的父亲醒来的时候,听完汪建国结结巴巴的叙述,什么也没说。他伸手试着发动汽车,但车依然没.........
从地志空间角度解读小说《哈利?波特》
发布时间:2023-06-10
英国女作家J.K. 罗琳所著的系列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叙述了主人公哈利与邪恶魔法势力做斗争,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历练的故事。《哈利・波特》被翻译成近70种语言,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
Updike 小说《兔子,跑吧》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2-08-02
一、Updike 及其小说《兔子,跑吧》内容梗概 Updike 是一个多产作家,被称为美国文学现实主义大师。凭借着他史诗般的巨著兔子三部曲,Updike 在美国现实文学界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并且获得了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在兔子三部曲中......
对霍桑的小说《红字》的女性主义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5-27
前言 在小说《红字》中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抱着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婴儿,被判站刑台示众,从那一天起佩戴红字A(A代表Adultery,意为通奸)。和她在欧洲就分离的丈夫从森林中出来,她丈夫是一个无情、冷淡的知识分子,并有了一生的时候来......
顺势而为与回归本质
发布时间:2023-01-04
我们目前所面对的经营环境、管理环境已不同以往。传统企业面临过的一些管理难题,对互联网经济而言已经消失不见。 人们越来越能够理解:重要的不是互联网,而是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回归商业的本质,最终留下来的终将是那些更懂这门生意......
苔丝的反叛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18
Abstrac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successful tragic masterpiece of Thomas Hardy.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volt of Tess in two main aspects: reasons for the rebellion and......
反叛的精神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17
摘 要:作家韩东的小说叙事呈现出与传统、先锋断裂的新质,其平淡、松弛的叙述,异常冷静,贴近本色。通过这样的叙述反叛故事结构的外在紧张状态,一切传统意义上故事性突出的地方,他的小说均予以拒斥。韩东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
读不懂的解说词与画面的和谐美
发布时间:2013-12-18
电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具有强大的兼容性,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乐,特技相互配合,和谐完美,构成了很好的电视节目。因而电视解说词本身就是电视节目众多元素其中之一,它的叙事描述都具有和画面的统一性,是非“独立性”的。电视解说词的主......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3-02-21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课上,很多教师大搞阅读判断,阅读选择,阅读回答,阅读填空等作业九连环式的走场秀,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度被打压殆尽。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立足“有效”,让学生始终处于生产性学习之中,才能......
唐·德里罗小说《白噪音》中的科技伦理解读
发布时间:2023-01-07
唐德里罗小说《白噪音》中的科技伦理解读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自然环境、社会和人自身都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
泛娱乐时代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回归
发布时间:2022-08-24
【摘要】泛娱乐化时代背景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中小学艺术教育在教育动机、教育地位、教育内涵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关键词】泛娱乐;艺术教育;理性回归21世纪,中国在后现代里走向泛娱乐化时代。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裂变,当下理性和价值受到质疑,表面化的生活方式、文化妖娆的假相,都与灵魂相隔,与梦想无关,更无法解决精神困境的种种问题。一、审视:泛娱乐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真正的艺.........
谈谈小说《个人阅读》
发布时间:2022-10-21
我为澳大利亚作家加德・卡希尔新近的短篇小说《个人阅读》而睁圆了眼睛,并为它在曼努尔学派和生姜沙龙等圈子里获得的认可而感叹。众所周知,生姜沙龙对操弄形式的写作向来厌恶,而曼努尔学派自半个世纪前形成以来,还从未屈尊俯就地......
会计回归与会计外部化
发布时间:2023-03-24
—— 会计 国际化的一种途径 「摘要」会计职能和会计信息的膨胀,使会计不堪重负,会计系统相对市场毫无效率可言。会计应适当回归,提供原始信息和核心的会计程序,而将剩余的功能交由更有效率的市场,如会计服务、按需财务报告和......
从焦虑到回归
发布时间:2022-10-02
摘 要:形体和精神流浪是犹太裔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的认知和思想方式,短篇小说《未来的爸爸》通过描写主人公身心流浪历程中由现实世界引发的精神世界的起伏变化,揭示其由焦虑、探索到回归的心理流变过程,凸显了当代美国知......
回归(外二首)
发布时间:2023-02-14
一棵芦苇走到了白头 依然走不出水波 我是人到内心旅程的失踪者 在这里谁都举目无亲 流沙贪婪地分享我的骨头 用以补修塌陷的天地 世人笑我,为何不 适应并学会 生的世俗 我也笑了 回归了雪山 森林 天空 看遥远的......
余秀华和她的诗
发布时间:2023-04-11
最近,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这个患有脑瘫的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农妇,被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的第一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也......
解读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3-01-13
摘 要:莫言的小说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品勾勒的时代背景里成为了典型。莫言以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视觉角度,将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在莫言小说中不难看出莫言对追求爱情女性的赞扬,对叛逆女性的欣赏,对......
父爱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3-03-12
摘 要:普拉东诺夫是20世纪20―50年代优秀的苏联作家之一,他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但其创作道路却是极为坎坷的。主宰作者命运的小说《归来》曾数次改编为电影,受到观众喜爱。改编并更名为《父亲》的影片深刻地揭示了卫国战争胜利后军......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例说
发布时间:2022-12-20
"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习题 目前伦理学应承担的任务 ①如果说道德产生于人们解决冲突、追求和谐与完善的努力,那么伦理学则要对道德现象本身寻根究底 ,启迪人们要在理性自觉中把握自己及其创造物,掌握和遵循那些得......
脑瘫女诗人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读你
发布时间:2023-01-25
她是一个女人,农民,脑瘫患者。当然,她更是一个健康的诗人。她有些抵触外界突如其来的对诗的热捧,还有伴随在这热捧之后的猎奇。 诗人余秀华在网络“爆红”了。在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的横店村,她家里也有了喧嚣,来了很多记者。“......
论判例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3-01-10
论判例的回归 论判例的回归 论判例的回归 内容摘要:判例的本质就是法官造法。我国是以成文法为法律传统,可是不同历史时期,判例也可以不同形式与成文法相伴而行,以弥补法律漏洞,却始终未形成......
小说《华而不实》人性意识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欧・亨利小说擅长从平凡的生活中攫取素材,以幽默的笔触揭露美国生活真实的一面,构思精巧,结局出人意料,既有对小人物人性善的赞颂,也有对上流社会资本家人性变异扭曲的抨击。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剖析了以钱德勒为代表的虚荣......
试论“浅阅读”背景下的中职生传统文化阅读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3-04-30
从中职语文教学的功能来看,阅读无疑是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和理解生活的常用途径。然而,在商品经济时代,随着 信息化节奏的不断加快,短、平、快的庸俗作品大行其道,浅阅读不断挤压着经典阅读的空间,成为一种绝对性阅读。由于中......
解读美对华经贸政策(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7
论文摘要:自中美建立贸易关系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
“多余人”的华丽蜕变
发布时间:2015-08-21
摘 要:《饥饿的女儿》是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文中的六六就是虹影。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六六生存背后的精神危机,她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的心理原因以及逃离家庭后走上写作道路的潜在内因;分析她如何在自我、本......
余秀华为什么会红
发布时间:2023-07-12
余秀华火了,作为诗人。她39岁,来自湖北农村,由于患脑瘫,高中毕业后在家赋闲。余秀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爱情、亲情,以及身体残疾和封闭的乡村生活。 其中一首《我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上疯传。人们嗨了起来,记者蜂......
《群山回唱》中妮拉的创伤解读
发布时间:2023-07-27
[摘 要]2013年出版的畅销书《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新作,以一个家庭的分散离别为线索,引出的九个关联人物的不同故事,讲述了几个家庭内部亲人之间相互抛弃与伤害以及导致的严重后果,揭露了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
回归的“农二代”
发布时间:2023-01-13
人物档案 李春风:男,35岁,高中学历,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人,家庭农场主。作为最早经营家庭农场、最早创业的青年职业农民之一,他应用新农机新农技、探索种养结合模式,在改善土壤、增产增收、绿色循环种养等方面贡献突出,......
德育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15-09-11
摘 要 “教育要回归生活”是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呼声。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应试教育的大潮中被知识化、科学化和边缘化的危机,“回归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奠基性介绍,德育与生......
回归价值银行
发布时间:2023-01-12
2015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市场仍在较大不确定中缓慢前行,美国复苏、中国崛起、欧洲持续低迷的大局势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新兴经济体分化明显,未来格局尚不明朗。全球银行业的表现直接反映经济格局,基本呈现美国银行业强势......
回归“考”的本质
发布时间:2022-11-09
摘 要:MOOC的开放性、大规模性和互动性颠覆了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并将成为未来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与特征。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在定位与定性方面的局限性会因MOOC的冲击表现得更为明显。MOOC时代对于评价与认证的需......
反封建话语与土改小说的翻身叙事
发布时间:2023-03-21
摘要: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以发动―觉醒―斗争―翻身为结构,回答“如何使农民站起来跟党走”这一中国革命的“最大问题”。这些小说将反封建话语植入传统的乡村社会,借助苦难言说唤醒农民的阶级身份意识,激起他们无比强烈的阶级仇和家国恨,并将这种仇恨转化为不可遏制的土改渴求和“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力量,进而生成了以阶级平等为指向的利益机制和权力结构。然而,反封建话语与沿.........
麦家谍战小说《刀尖》与档案解密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 要:谍战作家麦家2011年出版的小说《刀尖》就是谍战相关档案解密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档案解密,那些深藏在故纸堆里的珍贵资源,被挖掘出来,历史上很多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内幕不断揭开。 关键词:谍战小说;档案;解密 作者......
多谢了,多谢余秀华
发布时间:2023-03-21
1 余秀华一直想感谢我。 来北京参加朗诵会的时候,她提了一些鸡蛋。 2 这年头,一个诗人写不出痛感,我认为是不道德的。 “喜欢余秀华的诗,因为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因为也曾不管不顾,也曾痛彻心扉,也被世俗抓住头发往墙上......
论汉绣复兴与传统文化回归
发布时间:2023-03-27
一、汉绣的楚文化背景 在众多的刺绣作品中,鲜有人知道汉绣的存在。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汉绣就已远销国外。汉绣以楚文化为生存环境,是展示楚文化的一个生动载体,它真实地记录了楚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通过现存的汉......
回忆的荒凉与归乡的无望
发布时间:2023-01-28
[摘要] 《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题材,表达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艺术思考。两个艺术文本在内在精神和言语形式上构成了互文,一起见证了70后个人精神视域中的中国经验,隐喻着一代人回忆的荒凉与归乡的无望......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22-11-19
摘 要: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它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它不是人类身外之物,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
鱼 空余宝瑟思华年
发布时间:2016-05-10
在古代的先祖们看来,鸟类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这对还未曾设想过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他们来说,无疑是值得向往的。同样,江海湖泊中自由穿行的鱼类,在先祖们眼里无疑也是具有特殊技能的神奇生命。而无论鸟或鱼,似乎都比人类......
让理性回归大脑
发布时间:2023-07-09
常听人们说,放飞你的心情。其实,无非是让人愉快、高兴。记得莎士比亚有句台词:“人在悲哀之中,说不出娓娓动听的话。”确是如此。 现实生活表明,当代人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引起的心理障碍、精神异变日趋突显,其中不良情绪......
叛逆与追求
发布时间:2023-02-23
摘要 朱丝婷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中的一位重要女性角色。她经历了行为的叛逆与内心潜在的脆弱之间的挣扎,进而追求独立的人格、成功的事业、平等和谐的爱情与婚姻,体现了女性意识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 ......
海托华悲剧的经典叙事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八月之光》中的盖尔・海托华牧师,是连结主要故事的重要人物。两个主人公的命运最终都汇集到牧师这里,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终于意识到是自己做出的人生选择造成了自己和妻子的悲剧。本文运用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海托华牧......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31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地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
浅论余华新作《第七天》
发布时间:2023-06-28
摘 ; 要:著名作家余华在沉寂七年之后推出新作《第七天》,学者们以期待的目光审视之后引发了大量争议与讨论,褒贬不一。本文从叙事手法、写作技巧、主题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求对其进行完整解读,分析其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再解读:“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及其文学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04
摘要:本文以“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为切入点,从“文化寻根”小说对民间生存本相的展示、对世俗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规范”之外的边地族群的生命经验和生存境遇的书写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寻根”所显示的话语方式在何种意......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05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
浅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回归
发布时间:2014-01-22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浅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回归”,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从人类理性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论溯源 前工业社会,人、自然、社会是和谐的统......
康德时间观的二律背反解读
发布时间:2023-05-28
摘要:康德对二律背反的阐述具体的表现在四组实例中,其中第一组关于时空观的二律背反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选择从第一组二律背反的解读入手,经由对康德时间观的内在逻辑,以及与之相关的有限、无限概念的内涵演变,逐步理清康德时间......
让数学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23-06-06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总给人一种枯燥、刻板的印象。尤其是小学数学,认数、读数、数的混合运算等等,在孩子们的眼里,总是“0―9”这几个数字的组合、变换、计算,而这与他们直观生动、充满情趣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
还在读古龙小说的那些年
发布时间:2023-05-30
在网络出现之前,很难想象我们是如何打发青少年时光的。那时有大把的时间,却没有网络、没有游戏,也几乎没有玩具,岁月显得如此悠长。我们无事可做,闲逛、打闹,能认字之后就开始租小说来看:读武侠小说的女生和读爱情小说的女生轻......
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23-07-10
【摘 要】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能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方面对文本有较高、较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
论《第五号屠场》的“反小说”形式
发布时间:2023-05-09
摘要:《第五号屠场》以德累斯顿大轰炸为主题,这部小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采用“反小说”的形式,即用破碎、无序的故事情节,时间旅行法和荒诞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荒诞、无序的社会的无奈和绝望,以及对社会的丑恶现......
小说与动物
发布时间:2023-05-25
今天谈的是“小说与动物”。这样的题目显然有很多话可以说,因为一部小说讲动物的故事、描述动物,肯定会非常有趣。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谈到小说与动物,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中国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想起他的《聊斋志异》。如果再......
身份的认同——对金庸小说及电影的文化解读之一(1)
发布时间:2023-01-11
无论是对于个人或者群体,身份的确立是存在的合理性的根本,因此能否确定自我的身份成为一种存在意义的探求。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来讲,在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双重驱使之下,这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可能是一种不言而......
当神圣回归日常
发布时间:2022-08-09
1975年,由于英国文化委员会的一个交流项目,十名中国学生赴英学习,而吴芳思(Frances Wood)和另外八名英国学生到北京学习了一年,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与中国学生赴英学习英语以便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明确目的不同......
让写作回归真『实』
发布时间:2022-07-26
读完蔡明老师的这一章《生态写作:一片希望的田野》,不由得想起学生的两篇习作。甲生写了她妈妈在自己生病时要出差,内心希望妈妈留下来的心路历程;乙生写了外婆为了让自己睡得好,亲自种花、摘花、晒花,制作菊花枕的经过。我记得我......
让英语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22-10-31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英语不仅是为了交流,也是为了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以及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但环顾我们的英语教学,似乎永远只是为了考试。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授学生以渔,教......
解读困与道
发布时间:2016-08-24
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自清末.中国文学就一直致力融入世界文学。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伴随着弱势文化逐渐失去民族身份的危机,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愿望极其迫切。翻译出版是中国文学走向......
让礼回归本来面目
发布时间:2015-07-31
礼中见“礼” 《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礼治精神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 古人讲“礼者敬人”,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 不少当代中......
读王安忆《小说讲稿》所想到的
发布时间:2023-01-23
很久以来我都没有如此认真地读完一部研究小说的论著了,但当我翻开王安忆的《小说讲稿》阅读时,却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特别是看到她通过对一部部名著的解读所揭示的作家创作动机和心灵奥秘时,其视角之新颖,剖析之透彻,“点睛”之......
正说反说新经济
发布时间:2023-04-27
近年来,新 经济 在美国鼓噪一时。但是,美国人的经验能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中国 人能否拿来一用? 新经济、互联网走入中国后。大力为新经济呐喊,视之为中国经济主角的有之;给一哄而起的 网络 狂潮狠泼凉水者有之;主张"戒急勿躁......
从新华小说看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的急遽变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序言 新加坡的华裔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整个国家所受到的华族文化影响是异常深远的。过去在殖民地时代,英文是唯一的官方语文,可是民间仍然普遍使用方言与华语,以及恪守华族的风俗习惯,英化的程度并不严重。 新加坡于1......
论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重建
发布时间:2023-01-09
摘要:拥有健康心智和人格的儿童关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越来越技术化的教育让儿童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迷失方向,呵护其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正在遭受侵蚀。回归儿童的本性,以儿童而非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成长过程,给儿童更多的自......
让知识回归一线客服
发布时间:2015-08-11
・知识库与员工培训 在企业或组织内部,知识库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平台和实现工具,承担着知识载体的功能。在呼叫中心这样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内部,知识库系统更是被定义为核心支撑系统,在一家上规模的成熟呼叫中心,离开知识库系统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