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政治的回归与自然秩序的重建——重审玄学的基本问题

政治的回归与自然秩序的重建——重审玄学的基本问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2:52:19
政治的回归与自然秩序的重建——重审玄学的基本问题
时间:2023-08-04 22:52:19     小编:
"

内容提要:把魏晋玄学理解为心性哲学或精神境界形态的形上学,已经成为二十世纪的正统观念,然而,这一观念忽略了玄学作为政治哲学的内在维度。玄学的中心论题是名教与自然之争,它的实质是通过自然秩序来界定政治秩序的正当性问题。本文以郭象哲学为出发点,试图阐明,政治的退却与回归构成了玄学的最为内在的问题意识,从这个问题意识出发,可以敞开古代哲学对于政治生活本性的理解。

关键词:政治 自然秩序 玄学 郭象

魏晋玄学通常被概括为“不切实际”、但求个体主观精神境界的玄远之学,牟宗三在《才性与玄理》中更将之归结为境界形态的形上学。冯友兰、蒙培元等前辈学者亦作如此观。但在我看来,这种现代的理解恰恰游离了玄学的关切。我觉得可以以郭象哲学为中心,展开对于玄学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庄子注·叙》在概括郭象哲学的宗旨时云:“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1]在这里,内圣外王之道构成了郭象哲学其实也是整个玄学的中心关切,但是这一点在学术界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所以,对于郭象哲学本身来说至为关键的如下问题也就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什么“内圣外王”之道与“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的自然秩序联系在一起?我试图在此给出一种与通行见解有所不同的解释,从而表明,个体的自由只有在政治秩序中才是可能的,真正的自由个体的生成,伴随着政治的回归,而不是它的遗忘或退却。

一、形而上学秩序的确立与政治视野的退却

回顾自先秦到两汉的哲学史,就会发现一个根本的事实,哲学就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所有的哲学都在表达着自己的政治关怀,政治生活构成了一个隐性的背景在影响着哲学。尽管现代的人们把惠施、公孙龙的名学放置在逻辑学的畛域加以理解,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名学却具有积极的政治内涵;就好像董仲舒的哲学一旦脱离了政治的视野、仅仅被放置在心性之学中就无法理解那样。哲学与政治的如上牵涉,意味着,人的自我确证被放置在政治生活的语境中,人是通过政治生活这种更为广大的秩序来实现自身的。

当然,政治过程在古代思想中并不等同于国家与政府行为,政治生活的参与并不意味着做官入仕、成为政府官员。《论语·为政》记载:“或谓孔子,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对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思想家来说,政治生活具有一种公共性的维度:“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卷一《重己》)这种公共性把政治理解为公共治理,这种公共治理正是个人完善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所以,《吕氏春秋》卷二十《恃君览》云:“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政治生活把人们对自身的确证放置在群体中,而群体之公共利益的维护,需要通过君主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才能保障。“为天下长虑,莫如置天子”。(《吕氏春秋》卷十二《恃君览》)而所谓“天子”亦有其特定的含义:“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勿撄之者,谓之天子”。(《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承继天之事业,参与它,推进它,而“天”的事业对于人而言意味着一种公共事业。这里所谓的天乃特别包括了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自生-自发性秩序。[2]

对于先秦两汉人而言,政治的本性不能从近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视野加以理解,政治的原始内涵并非控制与支配的形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压迫的形式,而是意味着共同治理。政治就是一种治理,先秦两汉人认为,单个人对于自己与社会的治理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共同治理的概念对于个人域社会的完善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大学中,修身固然与正心诚意的心性修养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通达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德性从一开始就没有被限制在内在经验领域,对它的最高使用就是国家的治理与天下的太平。政治被视为这样一个领域,它提供个体自我确证的公共空间,克服单个人存在所可能具有的局限,从而把个体与更为广大的存在秩序联系在一起。这样,政治就是人的较高类型的存在方式。个体存在的政治视野的退却对于先前两汉时代的思想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制度的确立及其强化,政治现实生活对于个人的压力也空前强化,甚至成为沉重的压迫。在汉代的大一统的整体性秩序中,主体成了整体的具体环节,存在者的意义不是从其自身,而是从(宇宙)整体得以界定的,所以,在汉代哲学中,宇宙论的兴趣成为那个时代哲学意识的根本特征。到魏晋时代,整体性的认同方式发生危机,人们已经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政治存在的正当性与必要性究竟在哪里?一个人有没有必要通过政治生活来确证自己?魏晋时代的基本问题名教与自然之争,就是对政治正当性基础的探究。无论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论,还是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念,都把政治秩序也即名教的基础归结为自然——一种自生自发性的秩序。对于他们而言,现实的政治生活一旦背离了自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名教(政治秩序与制度)的出现正是自然秩序衰落的后历史结果。王弼哲学中常常被人们提及的“崇本息末”与“守母存子”的“悖论”,其实在上述语境中很容易获得理解:对于失去了自然的基础的政治秩序,王弼主张的是崇本息末,在这里显示的是王弼哲学的政治批判性质:所有不合法的政治统治都应该被废止;而对于自然秩序的维护说到底就是为了回归正当性的政治秩序,在此,又显示了王弼哲学为政治生活辩护的一面。

关键的是,与汉代的整体性大一统神圣秩序不同,王弼把自然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把自然秩序放置在有无之辨的形而上学层面加以表述。自然秩序与政治生活的关系被描述为无与有的关系。[1]“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道者,无之称也”,“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3]在把自然秩序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的同时,王弼本人也就成了形而上学贵无论的代表。

王弼的贵无论确立的不是回归世界本身,而是寻求世界最终根据的形而上学思想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世界毕竟是第二序的,政治生活也是同样。人的自我确证在此被导向了作为形而上学本源的虚无的体验,而不是政治生活与世界的伦理承付。在进一步的意义上,可以说,形而上学秩序本身就是非世界、非政治的意识的表现形式。在那个时代出现的鲍敬言的无君论,王弼的崇本息末论,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都是这种非政治的思想意识的不同类型。个人的自由与完善不再是通过政治生活来实现,相反,它在此被视为从政治生活中的解放,作为政治秩序的名教则被理解为束缚、控制的形式。作为政治活动的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休戚相关性以及主体间共同治理的意识在这个时代遭遇到了挑战。不是人们之间的关系,而是个人与形而上学本源的关系,构成了那个时代形而上学意识的中心关注。我们常常说,魏晋时代是艺术的自觉时代,其实,与这种自觉同在的是,文学艺术的政治教化视野的隐退。主体可以作为孤独者在艺术中确证自己,而它之所以可能正是由于其原有的公共政治性维度的丧失。在魏晋时代,对于公共政治性维度之隐退直接负责的,则是形而上学的虚无意识。

正如裴頠在其著名的《崇有论》中曾经明确指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 也。自身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遗者也。”[4]形而上学的“无”不过是真实存在——“有”的缺失,由此,不是“有生于无”,而恰恰是“有”构成了“无”的存在的前提。裴頠的理论贡献就在于揭示了那种贵无贱有的形而上学逻辑及其潜在的威胁。在他看来,这种逻辑把“无”理解为形而上学的造物主,但是,如此就必然“有遗而生亏”,敌视存在与生命,敌视世界:“遂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5]贵无贱有的形而上学意识把人们引向形而上学绝对本源的内在体验,由此它必然导致对于形色世界、典礼制度以及政治公共生活的疏离,主体不再通过公共政治生活的参与来确证自己。由此,形而上学意识恰恰是拒绝世界、遗忘政治的一种方式。



二、无“无”论与形而上学意识的克服

如果说魏晋玄学在其开始之际是通过有无之辨来建立形而上学秩序的,那么,有无之辨在玄学中最终又是以其自身的克服为结局的。王弼的贵无论到了裴頠那里被转换为崇有论,而郭象哲学则是彻底的无无论。

无无论的核心就是揭示形而上学的造物主——在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中主要是虚无——的不存在,因此,它也不可能构成内圣外王之道的基础。

郭象认为,无不能生有,存在的生成的根源不在于某种形而上学的造物主——无,而是事物的自生。“皆其自得,非无所生”,“自然之故,谁知所以也?”“皆物之所有,自然而然耳,非无能有之也”。(《庄子注·则阳》)事物的生成是其自为的结果,是其自生与自成。郭象在解释庄子的“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时说:“夫无有何所能建?建之以常无有,则明有无之自建也。自天地以及群物,皆各自得而已,不兼他饰,斯非主之以太一耶?”(《庄子注·天下》)事物的存在为一种事物自身的自为、自得、自己建立自己的秩序所主导,任何一种造物者或主宰者的设立都只能是人为构造的形而上学的“迷失”,这种造物主仅仅出现在主观的心理世界中,而不是发生在事物自身的存在中。

在王弼那里,形而上学的虚无本体被概括为大全性的、整体性的“一”:“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可一,一可谓无”。[6]在万物归一的陈述中,内含着的是还原、复归的形而上学主题。事物是在对于“一”的归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意义的。由于作为形而上学绝对的“一”被等同于虚无,所以,归一的意识以自我与实在的消解为其最终归趣,而伴随着这种消解的,则是沉醉于虚无之中“出神”或“迷失”的生存形式。在这种生存形式中,人成为单一的个人,成了脱离政治伦理生活的人,也就是孟子所指责的“无君、无父之人”、荷马所指责的“无族、无法、无家之人”。[2]郭象则与之针锋相对,他尽力解构“一”的形而上学性质:“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而且,一绝不能被归结为“无”,“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无也”。(《庄子注·天地》)事物的存在也不能化约、还原为形而上学的“无”。“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庄子注·知北游》)万有的存在不是形而上学虚无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不能化约、还原于虚无。“夫有不得变而为无,故一受成形,则化尽无期也”。(《庄子注·田子方》)

在形而上学意识中,造物主高高在上,与事物相比,具有逻辑或时间上的在先性。所谓“无在万化之前”就是如此。因此,形而上学意识承诺了具体存在者的衍生性或后起性。但是,郭象明确指出:“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吾以至道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无也。既以无矣,又奚为先?然则先物者谁乎哉?而犹有物无己,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庄子注·知北游》)郭象在这里所要摆脱的不仅是在存在者之先的形而上学造物主,而且还有形而上学优先性的思维逻辑。只要在“先-后”的框架中审视事物,那么,思想就会被引向主从性的形而上学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对于事物的自然本性的拒绝。所以,郭象提出:“物物者无物,而物自物耳”。(《庄子注·天运》)

形而上学意识总是把思想导向寻求世界最终根据、最初原因、最高目的的态度,以便为万有的存在提供一个简单经济的根据或理由。由此,形而上学总是与目的论的框架难分难舍。而后者总是体现在对于事物之“故”的寻求中。但是,郭象认为,终极的“故”仅仅是一种虚构,“夫物事之近,或知其故,然寻其原以至乎极,则无故而自尔也。自尔则无所稍问其故”。(《庄子注·天运》)从形而上学意识中的退却,就是从寻求终极之“故”的态度中返回,从而切入事物自身。“物各自主,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庄子注·齐物论》)

三、自然秩序的重建

从形而上学意识中解放出来的郭象,把思想引向了事物与世界自身。而在事物与世界中,郭象发现的乃是那种自然的秩序与独化的逻辑。

事物的自然性与独化性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作为独立自主性的个体,事物才处于真正的自然秩序中,因为,所谓自然就是事物自己如此,按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相对于个体的自主性,存在本身则似乎显得有些“被动”色彩:“道无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为得也。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庄子注·大宗师》)在此,郭象指出了自然秩序所具有的如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外不资于道”,个体的存在并不依赖于道,而是自得,也即自己建立自己的过程。自然本性就表现在个体自己建立自己的活动中。在此,自然秩序表现为秩序的自生性,它不是外在于秩序的形而上学造物主所能缔造。因此,郭象强调:“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尔”;“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庄子注·齐物论》)由此,自然秩序就是独立个体自生的秩序。

其二,“内不由于己”,个体自己建立自己的活动并非我之有意为之,秩序超出了主体的测度范围,具有内在的未决性。在其本性上,它是一个自发性的过程,主体参与这种秩序,却不能也不必对于秩序本身有清晰的意识。在此,自然秩序就是自发性的秩序。因此,郭象强调,“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庄子注·齐物论》)在自然秩序中,个体各行其事,各各自尔,更为重要的是,个体建立自己、参与秩序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非人为过程,它具有不可预测、计划的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的秩序就是天然的自发性秩序。

当然,自然秩序作为个体建立自己的秩序,它并不意味着个体与个体之间毫无联系。“天地阴阳,对生也。是非治乱,在这里互有也。将奚去哉?”(《庄子注·秋水》)天地阴阳,相因而有,是非治乱,是在交互作用中显现的。承认个体之间对生与互有的关系,就是承认自我确证的公共语境。也就是说,郭象所谓的独化的逻辑,并不意味着把主体引向孤独的单子式的存在,主体的自我确证也并非是单个人的独知、自证与自明。相反,主体是在更为广大的自然秩序中确证置身的。这种秩序把自由个体的生成导向了政治秩序。“天下若无明王,则莫能自得。令之自得,实明王之功也”。(《庄子注·应帝王》)郭象表明,单个存在者的独化是不可能的,自生与独化的主体只有在政治生活中才有可能,而政治生活的本性就在于为主体的自生" 与独化,提供充分展现的公共空间。换言之,个体的自由不可能脱离自由的政治而单独建立。

在以自然本性为中心的政治秩序中,并不存在主从性、主奴性的关系逻辑,个体处在自由的独化活动中,而与其他存在者或他的同类的交往并非建立在依附、支配的基础上。不同的个体处在俱生(共在)与相因的关系中,但是,却不能说个体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对待的。从这观点出发,郭象批判了通常所说的“罔两待景”的神话。“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主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明斯理也,将使万物各反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外无所谢,内无所矜,是以诱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今罔两之因景,独云俱生而非待也,则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故罔两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无之所化也。则化与不化,然与不然,从人之与由己,莫不自尔,吾安识其所以哉?”(《庄子注·齐物论》)

通常人们习惯于认为,事物是相互依赖的、相互构成的,犹如一条巨大的存在链条,所有的个体都是这一链条上的某一环节。这一观念在佛教的因缘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论观念中都有所体现。在这种视野中看待罔两与影、影与形的关系,就会得出如下的结论:没有形体,就没有影子;没有影子,就没有罔两(影子的影子),因此,事物是相互有待、相互依存的。然而,这样一种观念在郭象看来仅仅是人为的抽象,它反映的是人们理解事物的逻辑,而不是事物自身的逻辑。就事物自身的逻辑而言,并不存在“没有形体,就没有影子”等等的情况,因为形体与影子是同在的、俱生的,虽然同在,但却并不是相互依存的,影子之为影子并不是由于形体,而是影子自身的本性;形体之成为形体,也不是由于影子,而是由于它的自身。在这里,真实的情况是俱生而非待、历然而莫不独见。事物的显现是自己显现自己。这就是说,自然秩序其实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体的自由的秩序,或者说,正是在这种秩序中,存在者成为自由个体。

任何一个存在者的独化都是为另一个他者的独化提供了消极的条件。“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唇齿者,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宏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者也”。(《庄子注·秋水》)在相因而俱生的秩序中,不同的个体的自为从个体自身的角度来说,是自己的自由的实在表现;而从他者的层面来说,则意味着不去干涉他人,为他人的自由创造外部条件。所以,自然的秩序并不是孤独的单子式主体的存在样式,而是不同的相因而俱生的个体所拥有的秩序。而且,单子式的个体并不能够构成这种自然秩序,他者如何存在的问题,对于我的独化与否,乃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此而言,在自然秩序中,对于自己的自由的尊重是建立在对于他人的自由的尊重的基础上的。换言之,个体的独化需要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不同的个体的自为得以成为现实。这个公共空间,就是政治领域,就是名教制度与秩序。

与主张绝圣弃智的老庄不同,郭象认为,虽然“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但是,“而犹不可无圣者,犹天下之知未能都亡,故须圣道以镇之也。群知不忘,而独亡圣知,则天下之害又多于有圣矣。然有圣之害虽多,犹愈于亡圣,故未若都亡之无害也”。(《庄子注·胠箧》)自然性的政治秩序虽然并不一定以圣君(巫魅型精神—政治领袖)统治的方式出现,但是,在特定的历史现实性中,圣君统治却是不可少的,它的存在乃是政治生活在特定现实性中存在的方式。



四、无为——政治德性的根本特征

政治生活在郭象那里没有被理解为机械性的行政管理,这就使得德性的概念成为政治生活的一个核心要素。把政治的参建立在政治德性的前提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原理。但是,现代的人们通常将之理解为有意识忽略伦理与政治之间差异的前现代的政治意识,这种政治意识把政治生活归结为共同的道德价值(共同善)的表达。但是,这样的理解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来说,蕴含着一种危险。它没有认识到,中国古代对于政治德性的理解,具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甚至可以包含自由主义所呼唤的东西。这一点,在郭象那里就有鲜明的表现。

对于郭象而言,真正正当的政治秩序在其本性上就是自然的,而与此相对的政治德性就是无为,无为不是具体的德目,而是一切政治德性中最为基本的特征。无为包含着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在认识论上,这种态度要求,从他者本身审视他者,尽可能减少来自观察者本人的价值性因素;在实践的意义上,这种态度要求,不去干预他者,而让他者自己成就自己。

虽然,如前所述,郭象肯定明王有功于自然秩序,个体的自由只有通过政治生活才得以可能,但是,郭象同样强调,明王之所以有功于自然秩序,仅仅是由于他能够“功在无为,而还任天下”。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天下皆得自任,故似非明王之功”。(《庄子注·应帝王》)所有的政治德性都具有一种对于他者的无为性特征,而对于他者的无为,正是为他者的自为提供的消极条件。“任其自得,斯可谓德也”。(《庄子注·天地》)在此,所谓德性之治就其本性上就是无为之治。“德也者得也”,这一点意味着德性的主要特征是其获得性,它不同于出于自然的“天性”,是需要通过主体的实践与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把“德性”命名为“有得之性”,而动物只具有“不得之性”,也即“天性”。正当性的政治是对于德性的尊重。如果采取有为的方式,制定现成的完备的规则体系,让人们仅仅去遵守它们,那么,人们就生活在“不得之天性”中。所以,合理的政治是无为的,也就是说,它让人们以自己的实践获得自己的德性。无为的政治正是让人们去发现、建立自己的德性的政治,而有为的政治则试图以给与的方式去干预人们自己的德性的建立过程。对于郭象而言,政治不是它在现代世界中所成为的那种机械的官僚主义式的行政管理,而是把天下还归于天下的实践智慧。“故无行而不与百姓共者,亦无往而不为天下之君矣”。(《庄子注·逍遥游》)把天下还归于天下,就是不去干预自发性的政治过程,而让本来是公共治理的政治事务彻底成为天下之事务、真正成为公共的事务,这样真正的政治生活才能开启。换言之,无为的德性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是人们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条件。

由此,郭象指出:“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尧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之者也”,“治之由乎不治,为之出于无为”。(《庄子注·逍遥游》)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就是不去干预政治过程,充分恢复政治本身的自主性与自发性。对于他者的无为与对于自己的有为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付之天下,天下皆得自为,斯乃无为而无不为者也”。(《庄子注·天道》)可见,政治德性的无为表达的是不同的政治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的途径,它处理的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我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无为的德性只有在主体间才有可能。这种主体间性的语境使个体超越了孤独的单子式存在,而进入公共政治生活中。事实上,郭象对于那种仅仅注意孤独自我的道德学说的局限有着清醒的意识。“夫君子者不能索足,故修己者,仅可以内敬其身,外安同己之人耳,岂足以安百姓哉?百姓百品,万国殊风,以不治治之,乃得其极。" 若欲修己以治之,虽尧舜必病,况君子乎?今尧舜非修之也,万物自无为而治”。[7]以修己的方式安人,那么,所安之人仅仅是同于自己者,而不同的个体就在主体的道德视野之外。所以,这恰恰是一种逃离政治生活的方式。对于相互差异的不同个体来说,只有无为的原则才能真正使之安定。这就是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建立自己,从而走在自生与独化的道路上。这样,社会生活中基于民众自为而形成的自然秩序才能真正获得保证,并被作为公共政治生活的本性而得以实施。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玄学的基本问题不能用以孤独个体为基础的境界形态的形上学来概括,玄学之所以把名教与自然之争作为主题,这一点恰恰表明了它的政治关切。从王弼、嵇康等到裴頠、郭象,可以发现一条鲜明的线索,这就是玄学在本质上是围绕着政治的退隐与回归而展开的一系列哲学话语,这些话语显非心性形上学或境界形上学所能范围。

参考文献:

[2]陈赟.自发的秩序与无为的政治——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中的天命意识与政治的正当性[J].人文杂志.2002(6):4-40.

注释:

[1] 王弼云:“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王弼集校释》第65页)与此相类的是,夏侯玄曾经说:“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强为之名”。(张湛《列子注·仲尼篇》引)

[2] 孟子批判杨朱、墨翟,“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在其本性上就是政治的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脱离城邦者,或者是超动物,或者是鄙夫,就像荷马所指责的那种“无族、无法、无家者”,这是一种卑贱之人,仿佛棋盘中孤子。参见Aristotle, 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translated by Ernest Barker,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pp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及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5
一、自然科学对启蒙时代的影响不能离开自然科学的影响来理解启蒙及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变革。奥斯本说:启蒙运动时期,是以尊崇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为特征的时代,或者可以将之简化为一个名字伊萨克牛顿。在此,关键是自然科学作为更普遍的启蒙模式的问题。所以对孔多塞而言,启蒙的理想本身即屈从于自然科学范式,而且他指出,在每一阶段,这些科学都为启蒙了的人们提供赖以遵从的模式[1]。夏皮罗也认为:启蒙运动力图把知识建立.........
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11-18
广大朋友们,关于“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反思”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宋明理学,它的一个根本性任务,就是对天地万物作出本体论的思考和论证;这样一种任务......
回归自然的权利--自然、健康和设计论坛
发布时间:2014-01-17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漫步于岸边,或徜徉于花园中,或站在山巅,人们能够同时感受到静谧与活力,身心的交融与振作。这种感官体验无论对个体或是对社会都有着深远的良好的影响。” 精神学家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博......
法律锲入:政治冲突的秩序和地方自治的缺失
发布时间:2023-04-08
二 法和权力体系的实践解读 卡多佐对于法律做过精辟的论述,「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福利。未达到其目标的规则不可能永久性地证明其存在是合理的」(卡多佐,1997)。卡多佐认为法律收到历史、传统和哲学的多重作用,最终获得表现正义的......
法律锲入:政治冲突的秩序和地方自治的缺失
发布时间:2023-02-15
" ──栖村一桩诉讼案件的解读 民间法和国家法的分野和冲突是法学界关注农村治理的重要视角(苏力,2000;田成有,2002)。在村治研究当中,考察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冲突、效力、整合是建立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和现代化话语之上的。显然,......
法律锲入:政治冲突的秩序和地方自治的缺失
发布时间:2022-10-06
三 进一步的讨论 在对于村庄治理的法律方面的研究,在现有可检索的文献当中,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借用国家──社会框架讨论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冲突和融合关系,这类研究在法学领域占有统治地位;第二种是在史学视野当中发掘中国......
法律锲入:政治冲突的秩序和地方自治的缺失
发布时间:2013-12-17
参考文献 沈延生,1998,〈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第6期。2002,〈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www.ccrs.org.cn。 杨小凯,2001,〈土地私有制与宪政共和的关系〉,www.jjxj.com.cn。 刘军宁,2002,〈从政治体......
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
发布时间:2023-02-14
" 在《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1]中,我曾几次讨论到“国家政权建设”。那项工作的一个目标是,置疑一个主流性的研究路径:用“国家政权建设”作为影响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因,或者,将中国乡村社会呈现的种种性质,认识为“国家政......
自然辩证法基本问题理析
发布时间:2023-04-09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不断蜕变的过程,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基本问题包含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学科性质、学科内容、来源、价值等进行初步的理析,使我们对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以此促进......
交往行动理论与现代社会秩序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3-05-23
启蒙运动以来,整个西方社会掀起了现代化的浪潮。在这个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所谓现代性就是不断地求新、求异、求变。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变革是它的常态。既然社会要不断变革,那么在这个不断变革、不断打破旧秩序的过程中,社会依靠什么力量才能维系自己的秩序呢?在动荡的社会洪流中是不是存在着某种稳定不变的东西呢?一、关于现代社会整合问题的几种可能的答案按照波德莱尔的说法,所谓现代性,就是短暂性.........
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
发布时间:2022-08-01
" 一、理论上的失误与再失误 如今,恐怕再没有什么人会否认上个世纪40年代初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到70年代前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所产生的失误。那次失误主要表现在将文艺与政治割裂开来,将政治狭义地归结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它非无......
宇宙的秩序与无秩序(一)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绝对有序与无序的不存在性 绝对温度冻结 超温度冻结 断面原理 力的破坏性 摘要: 丝状体以实物存在,代表了一种柔性,而以裂缝存在,代表了一种刚性,而无论柔性与刚性,它代表了运动。鸡蛋、木箱、地壳,丝状体在这些顽固静止者......
宇宙的秩序与无秩序(二)
发布时间:2023-02-15
关键词:生物运动的无序性 奴性的回归 丝状延伸原理 摘要:有序与无序很难做到统一,而生物做到了,这很奇妙。有机生命比无机物包含更多知识量。然而让我们奇怪的是人等动物的行为却表现出了无秩序性,从单细胞动物到大型哺乳动物......
政治认同:政治秩序的一个隐性变量
发布时间:2023-05-12
【摘 要】如何引导公民的政治行为并使其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维护,是任何国家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培育政治秩序内在所需的政治认同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路径选择。然而政治认同并不是政治实体的政治行为,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地作用于......
主体性的重构与“人—自然”新关系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3-06-05
主体性的重构与“人—自然”新关系的建立 主体性的重构与“人—自然”新关系的建立 主体性的重构与“人—自然”新关系的建立 摘 要:近代人类主体性的张扬以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本文结......
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1)
发布时间:2013-12-18
二、政治是个历史性概念为了正确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需要对政治这个概念重新解读。政治这个概念和其它许多概念一样,是历史的。随着人类政治生活实践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最初,古代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
论出版精神的重塑和回归
发布时间:2022-09-2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出版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同时我国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市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环境的变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探究
发布时间:2023-06-13
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应该是哲学所有问题的灵魂,正是哲学基本问题统摄着其他全部问题,并使所有的问题都趋向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大体上包括两种观点: 不承认有哲......
携手让家庭教育回归本然
发布时间:2022-11-14
有一天,一个朋友问笔者:“现在什么行业最火?”笔者回答:“网络。”他说:“错,现在最火的是家庭教育。为了孩子,家长可以把所有网购的钱投进去……”诚然,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问题。任何问题当其成为焦点时,实际上......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22-11-19
摘 要: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它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它不是人类身外之物,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
政府收入回归财政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22-07-22
" [内容提要]最近几年,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实行费改税、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和加强财经纪律等问题不仅成为我国财政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也被写进了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为“振兴国家财政”的主要内容。但是从目前情况看......
城市管理秩序突出问题治理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03
一、基本现状:“五种现象”时有发生目前,重庆市主城区城镇化率已达90.5%,建成区面积732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100万人,常住人口920万人,是典型的特大型城市。在全市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秩序方面的许多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从调研情况看,以下“五种现象”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城市秩序和品质的顽疾。(一)占道经营现象时有发生今年以来,通过开展违法占道经营行为治理行动,对违法经营性占道行为劝.........
民事发回重审裁定能否抗诉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2-08-05
【摘要】法学界和实务界对民事抗诉范围争论不一。其中,对于检察机关能否对发回重审裁定提出抗诉,现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地有效进行。通过对民事诉讼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深入理......
全球化、主权国家与世界政治秩序
发布时间:2023-06-14
" 二十多年来,“全球化”(globalization)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政治理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于全球化的讨论会涉及诸多不同的问题,但处于全球化问题讨论中心的无疑是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的地位及发展前......
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 ———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
发布时间:2023-04-28
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 ———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 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 ———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 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 ———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 摘要: 关于程序乃法......
法治政党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7
一、公民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公民文化顾名思义属于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简单地说,公民文化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民主参与、主体意识和理性自律的精神,是一种人人平等参与国政的社会氛围。公民文化的核心在于通过社会成员在这些相互关联领域......
法治政党若干重大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2-12-21
一、作为中国问题的法治政党建设的含义与意义 法治政党指的是以法治的精神、理念和原则,以法治的思维方式,以宪法和法律为规范依据,来引领、规范、约束、治理、统一其内部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对社会合法有效的政治影响、政治领导甚......
文化的回归与设计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2-11-07
【摘要】 本文试图揭示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从认识与创造实践中向人类自我认识的回归。在这条线索下,从回归自我关怀的角度看设计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阐明设计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文化 设计 自我 回归 一......
传统·秩序·自由——柏克政治保守主义思想评析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 埃德蒙·柏克的政治保守主义思想以大卫·休谟的怀疑论为哲学基础。他批判了启蒙思想家对法国大革命“理性的误用”,认为抽象思辨应远离政治实践。柏克是保守主义者,因为他尊崇传统、倚重秩序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理性、传统与......
浅论晚明心学自然性向先秦儒学社会性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3-05-05
摘 要:李贽晚明心学强调“童心”,强调人应该无所熏染,应保持本真,不论是好色、好货、好勇,这都是人性的表现,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儒学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如何教化人民。所以,无形中“心”、“儒”两学就形成了一种对比......
回归“考”的本质
发布时间:2022-11-09
摘 要:MOOC的开放性、大规模性和互动性颠覆了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并将成为未来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与特征。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在定位与定性方面的局限性会因MOOC的冲击表现得更为明显。MOOC时代对于评价与认证的需......
重新审视中国农村的基层选举和村民自治
发布时间:2023-06-27
" 中国的村民自治:被赐予的民主 当海内外对异军突起的乡村民主赞扬声不断的时候,一些学者已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毛丹认为:“关于乡村民主,过于拘守流行的制度主义框架,偏重于制度文本分析,可能产生过于乐观的结论。......农......
我国刑事程序违法发回重审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0
摘要:我国基于刑事程序违法发回重审制度在发回重审的条件和发回重审的程序上都存在明显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及效率价值之间的关系。我国应该以兼顾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效率三种价值的实现为指导思想,......
探析脱贫攻坚视野下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
发布时间:2017-04-06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笔者发现我国当下传统乡村文化依旧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秩序危机,而这一秩序危机不仅为脱贫工作展开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长此以往,我......
回归分析法在审计分析程序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3-12-18
编辑。 (五)评估回归模型的质量 计算 出回归模型,还不能直接用于预期值的预测,还需要对其质量进行评估,这也是回归 分析 比传统分析更加 科学 的原因之一。估计的回归模型从函数的图形上是一条直线,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变量......
浅谈黄老哲学中的自然观与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2-09-19
一 这里所使用的自然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并不同于《老子》等道家经典著作中具体的自然范畴。以这一概念指称道家哲学中政治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和统治者施政所效法的对象,道天道天等一系列范畴都在其含摄范围内,构成了今天所理解的自......
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问题与重建
发布时间:2015-09-15
【摘 要】对农村特岗教师的校本培训不能只停留在培训教师这一层面上,要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形成科学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从而提高农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针对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柯尔律治诗学思想中自然观的现代心态与生态双重意识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例举构成柯尔律治自然观形成的因素,分析代表作中体现的自然观,以及阐释当下的时代主题:心态与生态的健康,以此来透视柯尔律治通过其作品传递的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呼吁心态与生态的双重平衡。 关键词:浪漫......
自然形态在画面中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3-03-13
摘要:大自然是万物之主,不论我们在做什么或是深处何时何地,都在大自然的掌控之中,作为我们绘画者们,在绘画风格和语言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是离不开自然的,所以在画面中我们应该追求本真,追求自然。 就我个人而言,我从......
重使命公共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之二
发布时间:2023-07-13
公共物品的存在及其特殊l生质决定了在一般情况下私人和市场机制不愿、不能有效提供和管理这类物品,而需要借助公共部门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来统—供给、配置和经营。这是公共管理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uJ。而公共物品同时兼备的“物品......
“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
发布时间:2023-05-11
" 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写就的《乡土中国》一书,以其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而闻名于世。在这本篇幅不长的著作中。费孝通先生以社会学的方法,剖析了传统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阐明了其“乡土性”的特点,回答了“作......
浅议转型中国的社会治安秩序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06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转轨、政治转型以及社会变迁所带来的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令人应接不暇,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日益复杂化。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治安也因此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转型时期的社会治安秩序构建......
本田重回F1起跑线
发布时间:2022-11-13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前,位于东京青山本田汽车总公司的大厅里,展出了搭载历代本田提供F1发动机的各款车辆。车体上标注的是冠军驾驶员给予的编号,看到这些编号就会让人想起本田发动机对威廉姆斯、迈凯伦、莲花等名门车队的贡献。这赛季开......
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回归课堂本真
发布时间:2023-03-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奠定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让学生自觉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在多......
浅谈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的理论线索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5
自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立以来,现代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都遭受到来自内部的质疑与外部的挑战。联合生产的负价值、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价值转形、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经济长波、机会公平、国际不平等交换和虚拟经济......
反思建筑学的基本问题
发布时间:2013-12-13
中国古代是没有建筑学的,更谈不上系统的建筑教育。最初的中国建筑学教育或传承欧洲的学院派,或受北美宾大等影响,以巴黎美术学院体系为主体(后又融入了苏联的影响)。1940、50年代,世界建筑从该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作了彻底的转变,但......
顺势而为与回归本质
发布时间:2023-01-04
我们目前所面对的经营环境、管理环境已不同以往。传统企业面临过的一些管理难题,对互联网经济而言已经消失不见。 人们越来越能够理解:重要的不是互联网,而是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回归商业的本质,最终留下来的终将是那些更懂这门生意......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发布时间:2023-05-27
" 【内容提要】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
重视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审题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教师在教导学生审题时,从数学教学的全局着眼,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整体素质,让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方法。在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上,既重视让小组的......
浅谈教育理解与人的自我回归
发布时间:2023-01-23
教育理解意指教育者能深入教育实践情境或教育文本,真实进入儿童的生活及内心世界或文本作者的内在思维逻辑,从而获得意义,藉以指导教育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自我全身心投入,带着自我过去的经验、认同与个性特质进入教育实践或......
论中国崛起与海洋秩序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2-27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海域划界、岛礁主权、渔业捕捞、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方面纠纷、争端、甚至低度的直接冲突层出不穷。中国在建构稳定、和谐的周边海洋秩序中受到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当代的国民经济有很大......
中国山水画论如何回应“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命题
发布时间:2022-07-22
摘 要:当代环境美学一直高度关注对自然的审美欣赏问题。齐藤百合子的《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一文旨在引导人们欣赏自然的本然面目,即真实的自然或自然本身。虽然她对艾伦・卡尔森的自然审美理论有所改进,但其研究范围仍然囿于科学认......
论王船山民本政治价值论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要:明清时期政治价值论转型和重构的重大时期,王船山和王廷相是重要代表。他们民本政治价值论的建立是从解构朱子理学中天理架构入手的,从理学走向气学,气本论的建立则使民本价值的提升找到哲学依据,民众合理欲求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人本价值具有合法性,他们的人学思想确立了人权是人确立为人的根本原则,人心、道心皆天赋,人本价值是基本的人权。民众人本价值的提升则是通过政治权变来实现的,权变而养民。他们主张和合的.........
基于不均衡样本重构的加权在线贯序极限学习机
发布时间:2023-02-11
摘要:针对现有学习算法难以有效提高不均衡在线贯序数据中少类样本分类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不均衡样本重构的加权在线贯序极限学习机。该算法从提取在线贯序数据的分布是否用特征更恰当?这里主要想表达提取数据内在的分布规律,......
重新审视发回重审制度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15
在我国现行的三大诉讼法中关于二审的裁判方式上均设置了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制度,作为本着“有错必纠”原则、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监督的一项重要程序保障,不容否认发回重审制度在诉讼程序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
基于中介审计视角的“忽悠式重组”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近年来,审计失败案例频发,中介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以及公正性也因此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而近日被中国证监会曝光的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大案更是将中介审计机构推上了风口浪尖。本文基于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案件,结合近年来中介审计机构的审计失败案例,以审计失败的原因为起点,探讨中介审计机构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以及全新商业模式下保持自身独立性,顺利完成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三方面职能。关键词:中介审.........
我国自然资产审计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18
[摘要] 自然 资产在一国可持续 发展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资产审计是顺利进行自然资产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保障。自然资产审计虽然在我国实践中已经存在,但 理论 研究 滞后,理论框架并不清晰。本文结合理论界的相关研究及审计署已......
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的隽永之美
发布时间:2023-04-26
罗素说:“教育要使儿童过上美好生活。”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基本特征,也是我们政治课教材名称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实践,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一堂好课也绝不应孤立于生活......
重新审视发回重审制度(4)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14
⑵对违反法定程序的案件应一律发回重审。如前所述,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对程序有问题的案件发回重审时强调“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行政诉讼中对程序问题还可以改判,刑事诉讼中虽然对发回重审的程序问题具体化,但仍不够到位,而......
论“重玄”一词的佛教使用路向
发布时间:2023-04-30
" 摘要:本文梳理了自东晋至隋唐时期佛教诸家对于源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重玄”一词各取所需的借用,并且指出:被佛教最早发明的“重玄”义中的“双非双遣”义在佛教中观的语义背景之下为道家重玄学所接受和完成,并......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
发布时间:2023-02-26
" 【内容提要】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哲学旨在回归近代哲学由之出发但却遗忘了的现实生活世界。阐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发生、实质和意义,廓清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的内容,并由此考察传统哲学的三大领域:自然、历史和认识,才能真......
文学基础理论的重大问题研究述要
发布时间:2013-12-18
欢迎浏览,yjbys小编为你提供的一篇关于文学基础理论的重大问题研究述要的毕业论文 我们首先讨论的一个重大命题是,在再现论、自律论和主体论之外,能否发现基础理论新的逻辑起点和论述焦点。这是构思的开始。许多理论家都认识到“......
浅谈自然科学课教学重在有效反思
发布时间:2022-07-22
" 论文关键词:教学反思 自然科学课 论文摘要: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
财务本质的回归:基于财务关系的表述
发布时间:2023-04-01
摘要:传统财务学对财务活动关注得较为充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这使得传统财务学表现出见“物”不见“人”的单纯技术倾向,进而既影响到财务理论本身的完善,又影响到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的效果。财务关系是体现财务本质的最重......
浅谈公证的秩序与正义
发布时间:2022-10-27
1秩序与正义在公证制度构建过程的重要意义 秩序和正义作为两个基本价值,它们在构建法律制度过程中,小可或缺一个法律制度若小能满足正义的要求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就无力为政治实体提供秩序与和平但在另一力而,如果没有一个有......
对我国审计复议前置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3-12-18
所谓行政复议前置程序也称“穷尽行政救济原则”,就是指在提起行政诉讼之前,应当经过行政复议。其基本涵义是指当事人(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个人)没有利用一切可能的行政救济以前,不能申请法院裁决对他不利的......
自然的观念与自然
发布时间:2023-07-27
" 自然的观念,the idea of nature,是一个近代的(现代的)词汇,它只有在近代才有它的意义。古希腊是没有这个词的:很难想象某个希腊著作家把这两个词象这样组合在一起[1]。苏格拉底以前只讲自然φυσις。观念,idea,来源于......
试论制衡高校秩序与学生自由冲突的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的日益扩张,学校侵权案件法律纠纷也呈上升趋势,田永案无疑是中国法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独特的视角分析田永案,在自由与秩序两者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张力才能彼此制衡,只有法治才能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
生态本位与行政法基本理念之重构(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生态本位 行政法 基本理念 重构 论文论文摘要:行政法的现代性转型不仅要求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从传统的规范—价值体系向现代法治型的规范—价值体系转变,而且要求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同如此。而如何......
不识最大自然数等使课本有一系列重大根本错误
发布时间:2013-12-18
标准及非标准无穷大数 假数集 推翻百年自然数公理和集论 极限论 级数论 变量的变域 可数集的各元都必可有自然数“配偶”这一特点使自识正整数5千年来一直“深埋地下”的最大自然数及无穷多无穷大自然数一下子“破土而出”推翻百年“标......
语文教学应回归语言的本真
发布时间:2023-02-20
【摘 要】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假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必须返璞归真,固本培元。教学中,可以通过质疑打开语言的奥妙之门,通过感悟体味语言的精华,通过联想丰富语言的内涵,通过翻转拓展语言的外延,这样提升学......
自然音阶经过性和弦的归类学习
发布时间:2023-03-19
自然音阶经过性和弦的归类学习 一:经过性和弦的概念 当低音作上行或下行级进时,处于中间位置的和弦,叫经过性和弦。 二:经过性和弦的特点 1、低音进行——要求是上行或下行三音列级进 2、声部进行——要求是尽量平稳,七和弦的七音......
语文联结性学习:建构“学的内在秩序”
发布时间:2015-09-15
【摘要】“语文联结性学习”,即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与建构“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获得言语意义,从而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联结性学习建构学生“学的内在秩序”,从而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独特......
财政政治学的缘起、发展与问题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财政政治学是财政学和政治学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它既根植于20世纪政治和经济交互作用日益加深、政府广泛介入经济社会领域的背景下,亟需关注和研究国家行为正当性,尤其是政府经济行为合理性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近代以来......
空间秩序背后的建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空间设计案例的研究,发现在当代形式主义泛滥的社会语境下,显示出肤浅的表象,对形式的过度重视成为空间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附庸风雅的简单造型和虚伪泛滥的文化符号只是人为主观臆断的结果。因此通过案例......
分期平稳自回归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2-12-28
简介: 本文建立屏山站日流量分期平稳自回归模型,并模拟5200年日流量过程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同时根据该模型模拟出大量的溪落渡电站入库洪水过程,演算得到相应的坝前年最高水位系列后方便推求符合要求的防洪设计特征水位,结果表明该......
压迫阴影下的本性回归
发布时间:2022-10-26
摘 要: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因其具有直指人类意识本源的普适性和深刻性,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浪潮,在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成长于以个人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念和环境中,中国自古以集体意识和更为森严的等级......
社保基金审计中应把握的重点及基本方法
发布时间:2022-11-17
社保基金是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 社会 稳定,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对社保基金的审计监督,已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社保基金种类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如何把握......
净化政治生态 重在夯实基础
发布时间:2023-03-19
近年来,中央继出台八项规定之后,又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反对“四风”等活动。这些新规定、新举措带来的新态势、新气象,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的“政治生态”正在日渐净化中。然而,净化“政治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成效,就必须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夯实基础。打破“山头主义”。种种迹象表明,“山头主义”像无孔不入的幽灵一般,潜入我们的阵营。君不见,在某些单位内部、一些班子里头,因争.........
法律社会学视野下社会秩序的建构与整合
发布时间:2022-11-06
摘 要 涂尔干关于社会秩序的法律社会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以《社会分工论》为起点,结合涂尔干不同时期的著作,梳理其关于社会秩序建构与整合的观点,探讨社会学的法律意义。 关键词 法律社会学 社会分工 社会秩序 作者简介:张释......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发布时间:2013-12-17
戏曲在 现代 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 有无现代化的可能?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 艺术 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
乡村秩序与县乡村体制——兼论农民的合作能力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07
" 当前学术界讨论县乡村体制改革的时候,习惯于从外部设计制度,抽象地将县乡村体制改革问题看作自上而下体制改革的一个部分,甚至仅仅将县乡村体制改革看作向所谓“现代制度”变迁的一个步骤,满足于简单地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
清明出行回归自然文化休闲 游客“偏爱”短线游
发布时间:2013-12-17
清明出行回归自然文化休闲 游客“偏爱”短线游 燕赵晚报 游客“偏爱”短线游 随着清明节小长假的临近,市民出行意愿逐渐攀升。在清明节的线路安排上,旅行社人士均表示,产品以“踏青休闲游”为主。 业内人士分析,清明节当日......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15-11-02
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明天,我国也相当重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总体要求:准确把握中学生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坚持“育人为本”。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内......
土建基本知识(基本要点归纳)
发布时间:2023-03-14
1、 什么是容积率?答:容积率是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小数表示。 2、 什么是建筑密度?答:建筑密度是项目总占地基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3、 什么是绿地率(绿化率)?答:绿地率是项目绿地......
论生态本位与行政法基本理念之重构(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行政法的现代性转型不仅要求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从传统的规范—价值体系向现代法治型的规范—价值体系转变,而且要求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同如此。而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必须对行政法的基本理念的范畴进行重......
论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
发布时间:2013-12-17
" 人们的政治行为隐含着一系列的价值取向。如果说政治科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客观地描述政治行为过程的基础上揭示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那么,政治哲学就是单刀直入政治价值的领域,对这些行为的价值取向进行规范的解释。在政治哲学的论坛上......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8
摘要:对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是对项目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延伸。一定要找准项目的主要控制点来开展审计工作。强化审计监督,保证审计质量,使工程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本文阐述了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及意义。根据多年工作......
论实验: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会计学;实验教学;教学创新 [论文摘要]会计学属于应用型的经济管理学科,不仅有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有科学严格的操作规范,实验教学更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对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方......
开展绩效审计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3-12-18
绩效审计,就国家审计而言,是国家审计机关对 法律 授权管理国家事物的政府及其部门、其他组织所发生的 经济 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和评价,检查其资源管理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是否符合经济责任的要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