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18:13:38
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时间:2023-08-05 18:13:38     小编:

摘要: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

关键词:夷夏之辨;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夷夏之辨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从历史上看,夷夏问题古已有之。民族之间冲突与融合越是激烈的时期,往往是夷夏之辨越是凸显的时期,夷夏之辨也因之成为该时代的思想主题。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

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多途起源、多元发展并最终形成多民族国家的漫长过程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明中的一部分。在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与华夏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传统的夷夏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夷夏之辨大致包含着这样几个含义。一是空间、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所谓夏,又称华夏、中夏、诸夏,指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部族。而所谓夷,则是指华夏部族周边四方的其他部族。《周礼・职方氏》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谓,《尔雅・释地》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语。夷夏之辨是指中土与四方在地理意义上的不同。

作为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夷与夏的范围自然是不断变化的。黄帝是华夏人文始祖,他率领的部族打败炎帝,并联合炎帝部族打败蚩尤,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干。作为古史传说人物,虽然炎黄部族活动的具体地域难以确定,但经历代史家推断,他们生息繁衍的活动范围均未超出黄河中下游地区。周初《何尊》铭文有“宅兹中国”之语,“中国”意谓天下之中央,指黄河中下游流域。司马迁有“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的说法(《史记・货殖列传》),指夏、商、周三代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此在三代时期,所谓的“夏”,指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所谓的“夷”,指的是生活在华夏族周边的少数部族,如夏周边的淮夷、九夷、有苗,商周边的夷方、戎、狄、楚、越、鬼方,周代周边的戎狄、肃慎、淮夷等等①。到了春秋时代,夷夏的地理空间意义发生了变化,生活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活动区域逐渐扩大,华夏族势力拓展到南至长江流域,北至长城以南的广大区域,此区域之外,则是戎、夷、蛮、狄等族。至战国时期,随着战国争雄的范围逐渐扩大,加之殷周以来的民族迁徙融合,《春秋》所谓“内诸夏而外夷狄”(《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的格局形成。东夷诸族已与华夏族融合无间,华夏族的活动区域较前更加扩大,夷夏的地理空间意义亦发生变化。随着秦朝的统一以及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民族分布较先秦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地理空间意义的所谓“夷夏”随之变化,北方的匈奴、鲜卑、乌桓,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挹娄,南方的南越、夜郎、哀牢等,构成了汉民族周边的四“夷”,以汉人为主体的“夏”共同体的地理区域及文化圈更加扩大。

夷夏之辨第二个方面的含义是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有“氏”与“姓”的分别,大抵男子称“氏”,指居住地而言;女子称“姓”,指血统而言。由于古代部落中“同姓不婚”的习惯,使得此一部落中的男女必须与其他部男女通婚,因此通婚是中国人相互同化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原因②。古史传说时代的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战后融合为炎黄部族,形成了血统意义上的华夏族。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冲突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血统意义上的“夷夏”界限在不断模糊,华夏与戎、夷、蛮、狄的区分并不绝对。各民族间的迁徙、会盟、经商等频繁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各民族间的通婚交织在一起,同步进行。血统意义上的华夏已很难保持纯粹,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华夏初步形成,到汉朝,形成了“汉人”、“汉族”的称谓。

有学者说,“自五胡云扰,种族殆不可辨识”③,认为民族间血统的融合始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自先秦始,华夏族与其他部族之间的通婚,已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民族融合浪潮,各民族间血统的融合从来没有停止过。比如春秋时期北方的狄族很强大,频频南侵,后来为晋所灭,狄人逐渐与晋融合为一;长江流域的楚人自称“蛮夷”,也被鲁人称之为“非我族类”,而到了战国时期,楚人早已在民族融合的浪潮中融入华夏族共同体;隋文帝的皇后是鲜卑人;唐朝皇室杂有胡族血统更是普遍;唐代敦煌地区的粟特人与当地汉族通婚而走向汉化;清初,满洲八旗时的汉人以及汉八旗可以和满族通婚,在蒙古地区,一些汉人为了生计去开荒种地,他们行蒙俗娶蒙妇,等等。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民族间的血统融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然基础。种族或者血统意义上的“夷”与“夏”,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早已生长在一起,成为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夷夏之辨第三个方面的含义是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历史上,夷夏之辨多不是斤斤于地理和血统意义上的夷夏之别,而重在凸显其文化象征意义,夷夏之辨其实就是夷夏文化之辨。中国古人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定公十年》疏),华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象征,周边其他部族、民族的文化,则是相对落后的文化。的确,其他少数部族、民族的文化,与华夏文化在生活习惯、风俗、道德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在发展上也很不平衡,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司马迁曾对当时的匈奴、西南夷、南越、东越等少数民族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两性道德等做了翔实的描述,“(匈奴)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a。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史记・匈奴列传》);云贵川地区的少数民族“皆编发,随畜移徙,亡(无)常处,亡(无)君长”(《史记・西南夷列传》)。虽然司马迁对匈奴也有“不知礼义”的价值评价,但总体上,司马迁主要还是对当时夷狄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进行事实描述,而不主要是诉诸道德评价。但在历史上,大部分思想家对所谓夷夏之辨,并不是像司马迁一样秉持一种宽和的态度。如果说,司马迁谈夷夏不同,更多是着眼于夷夏之“别”,那么,更多的人则着眼于夷夏之“辨”,即不仅仅关注二者文化上的差异性,而是更注重其文化的先进性。因此,始于春秋时期的夷夏之辨,旨在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强调中华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相比所具有的先进性。 在孔子的时代,长江流域的楚、北方的狄都是当时的“夷狄”,他们数度侵扰中原,楚灭邓、Y,狄灭邢、卫,致使这些中土小国灭亡,“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但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孔子此言主要是着眼于文化方面,强调突出中华文化的象征意义,寓意“文化中国”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同时,孔子盛赞管仲相桓公的事功,强调“尊王攘夷”对于保护华夏文化的历史意义。比之孔子的夷夏文化观,孟子推崇华夏文化的立场更为鲜明,文化优越感更为明显,甚至表现出鄙夷夷狄文化的狭隘文化观。自此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旨在凸显文化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以华夏文化为贵、以夷狄文化为贱的观念是主流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

综观中国历史,民族间冲突激烈的时期,中华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峙的时期,往往是夷夏之争引人关注、夷夏之辨越发凸显的时期。可以这样说,夷夏之辨贯穿在民族冲突融合的历史进程中,贯穿在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冲突融合的文化进程中。

首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夷夏概念古已有之,并不具有明显的价值评价意味。狄,是一种雄健的鹿,代指北方捕猎民族;蛮,在《诗经》中原指一种小鸟;戎,原意是兵器,代指西部民族生性勇敢,善使兵器;夏,指的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族,是当时中国人的自称。《尚书・舜典》有“蛮夷猾夏”之语,记述了舜时少数部族侵扰华夏族的史实,据孔颖达解释,“夏”为“大”,乃是指“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左传》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之语,孔颖达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将“夏”训为“大”,凸显中华文化先进性的意味,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夷狄的关系是当时各国对外政治的重要关系之一。北方的狄人势力强大,侵扰中原的华夏小国。管仲极力主张齐国联合华夏诸族,出兵抗狄,他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闵公元年》)意谓北狄豺狼之心,不可厌足,必当伐之;华夏诸国血缘相近,必当出兵相救。在管仲“诸夏亲昵”的口号下,齐国联合其他华夏诸国,北击戎狄,南御荆楚,桓公因此获得了周天子的礼遇和诸侯的拥戴,成就春秋霸业。当此之时,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的“尊王攘夷”,主要是从齐国自身的利益考虑,为了处理当时齐与周天子关系、齐与其他诸侯国关系、齐与夷狄关系的政治举措。当然,攘夷在客观上确实扭转了当时南夷与北狄交相侵伐中原的危机,使得中原华夏文明得以保护,但文化守土的意味并不明晰,主要是出于齐国生存和发展的政治考量。

其次,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如果说管仲和齐桓公尊王攘夷主要出于政治、经济考虑的话,孔子则赋予了尊王攘夷以鲜明的文化意味。孔子放大了管仲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的文化象征意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孔子认为管仲的贡献在于他保护了华夏文化正统,使其免于被异族文化所吞没,使中国人免于披发左衽,斯文沦丧。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见,孔子具有很明晰的文化守土意识。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华夏文化从夏商二代传承至周,已成人文勃兴之态。但在春秋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斯文式微,周代文化似乎出现了不可挽救的颓势。在此背景下,孔子以周代礼乐文化的传承者自居,心慕周公,述而不作,把自己作为挽救斯文、传述文化的木铎,使华夏文化不至于中绝。从孔子对于三代文化的看法,亦可窥其自觉的文化守土意识。在谈及华夏与夷狄关系时,孔子说过,“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这句话的语境是回答弟子问仁,从孔子的语气看,“夷狄”在孔子的地理观念、文化观念中均具有被边缘化的意味。正是在文化守土的意义上,孔子提出了“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论断,强调周代礼乐文化之兴盛,凸显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孟子的文化守土意识更为强烈。在谈及与夷狄及夷狄文化关系时,孟子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优越感。陈良是楚人,楚在当时属于南蛮,楚武王曾自称“我蛮夷也”(《史记・楚世家》)。陈良北上学习周公孔子之道,孟子肯定陈良的行为,认为这是“用夏变夷”,而其弟子陈相则背离师道,是“变于夷”。孟子骂陈相所师许行是“南蛮G舌之人”,毫不掩饰其对南方楚人的文化歧视。孟子认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即主张用华夏文化去影响、教化、陶冶夷狄,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较之孔子,孟子的夷夏文化观中,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和对夷狄文化的歧视兼而有之,文化守土意识与狭隘的民族观点同时存在。

这种文化守土意识在中华固有文化遭致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入华之初,依傍方术逐渐深入民间,并未对中华文化的主干儒学造成冲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渐呈鼎盛之势,无论朝野,崇佛之风日盛。佛教的盛行必然影响国计民生,也必然对儒家的纲常人伦观念产生影响,冲击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当时的很多儒家学者纷纷激烈反佛,他们的思想武器就是中国古老的夷夏之辨。王度认为,“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伺奉”(《晋书・佛图澄传》);荀济认为,佛教毁坏了中国固有的人伦纲常,“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广弘明集》卷七);韩愈认为佛是“夷狄之法”,他说:“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论佛骨表》)。不止儒家学者排佛,道家学者也从夷夏之辨的角度反佛。据《广弘明集》卷一记载,东汉道士曾给汉明帝奏表,说释迦牟尼是“胡神”,“所事乃是胡神,所说不参华夏”,这也是以夷夏之辨作为武器排斥佛教,以维护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合法性地位。儒、道学者激烈反对佛教,把佛教说成是夷狄之法、夷狄之教,其目的在于维护华夏文化正统,是一种鲜明的文化守土意识。 第三,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之间,既有各美其美、和睦相处的融洽氛围,也不乏剑拔弩张、彼此攻伐的战争状态。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历程并不总是以和平和睦的方式实现的,其间一直伴随着各个部族、民族间的不间断的冲突和战争。当民族间冲突激烈之时,尤其是当华夏族被少数民族武力征服之时,夷夏之辨就会成为该时代的思想主题。知识阶层每每以夷夏之辨作为思想武器,用文化来反抗他族的武力征服。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局时期,清朝的建立是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痛彻骨髓之恨。王夫之说,天下之大防有二,中国与夷狄,君子与小人。他说:“中国之与夷狄,所生异地,其地异,其气异矣;气异而习异,习异而所知所行蔑不异焉。乃于其中亦自有其贵贱焉,特地界分、天气殊,而不可乱;乱则人极毁,中国之生民亦受其吞噬而憔悴。”(《读通鉴论》卷十四,《哀帝》)王夫之既看到了华夏与夷狄的文化差异性,但也表露出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认为夷狄“终不可移而之于华夏君子之津濉保ㄍ上),必须坚守夷夏之大防。很显然,王夫之是从文化的角度反思明朝倾覆的深层原因,并以夷夏之辨为武器,视满清为夷狄,极端鄙夷满人文化,推崇华夏文化正统,倡导反清复明。生活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抱刘越石之孤愤,希张横渠之正学,他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民族屈辱的沉痛情感,虽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情绪,但正如有学者所言,“王夫之的忧患意识和遗民情结,早已超越了狭隘的明清满汉概念,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兴亡、文明的进退以及伦理精神的存废的层面上”④,不等同于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情感,而是爱国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前所述,夷夏有地理、血统、文化三个方面的含义。这三个方面的含义是交互在一起的,无法截然分开。民族融合的过程,是中土与四方地域变迁的过程,是华夏族与夷狄血统杂融的过程,更是中华文化与其他部族、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古时越人断发文身,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被朝服,冠章甫,因而被称为中国人,“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s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论衡・宣汉》)。可见,是“夷”还是“夏”,文化比血统更为重要。陈寅恪先生说:“汉人胡人之分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⑤钱穆先生也认为,治《春秋》的学者所谓“诸夏而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而进乎诸夏则诸夏之”,此说绝对不错,夷夏文化界限在文化而不在血统⑥。传统的夷夏之辨,并非斤斤于血统和地域之辨,而实质上是夷夏文化之辨。

华夏文化的优长是在与夷狄文化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华夏文化的先进性也是在与其他部族、民族文化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守土意识与文化优越感之间的界限很难厘清,甚至很多时候二者就是一体两面。历史上,华夏文化与他族文化交往中,“用夏变夷”确实是主流,华夏的先进文化确实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明化进程,一些开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动向华夏文化学习,加快本民族的汉化过程,如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放弃鲜卑语改说中原话,改穿汉人服饰,并且“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隋书・经籍志》)。所有这些,是在精神上认同中原华夏文化,表现出了一种文化自觉意识。但与此同时,华夏文化“变于夷”,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亦不鲜见。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音乐、饮食等方面影响汉人,“胡化”现象大量出现。不仅如此,“胡化”也影响到此一时期的社会道德层面,“胡俗直接影响了北朝至隋唐的寡妇再嫁之风、妇女专持门户之风、男女私通之风,成为这一时期开放社会风气的催化剂之一”⑦。这说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用夏变夷”与“变于夷”都是历史事实,民族间文化上的交互影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未闻变于夷者也”,是囿于历史局限的一种文化浅见,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观。

民族共同体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联系起来的人类群体。在构成民族共同体的四要素中,共同的文化,尤其是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共同的道德心理,是形成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自源头始,就呈现出多途起源、多元发展的民族格局。各个民族,包括在历史过程中消失的、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少数部族、民族,都为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先秦开始,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未停歇,夷夏之辨也从未停止。可以说,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先秦时期,孔子推重管仲,孟子肯定陈良,都是在明确告诉人们,“被发左衽”、“变于夷”对一个民族来说不啻为沦丧,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何等重要的象征意义。他们倡导“夷夏之辨”,辨的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旨在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精神气质,能够以人文教化天下、教化夷狄,使华夷结为一体,不论地域空间,不论血统人种,可以融合、凝聚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夷夏之辨无论是作为反对异质文化的思想武器,还是作为爱国主义情感的一种表达,虽然在某些历史时期表现出了贵华夏、贱夷狄的狭隘民族情绪,但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正因如此,经过历史上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逐渐融会合流,繁衍成世界第一大民族,并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做出了独特而伟大的贡献。

【 注 释 】

①参见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3―103页。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5页。

③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7页。

④王泽应:《王夫之“古今之通义”的深刻内涵与价值建构》,《船山学刊》2015年第3期。

⑤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00页。

⑥钱穆:《中国文化十二讲》,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59页。

⑦关健英:《民族融合过程中道德的交互影响及其意义》,《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5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社会共识与国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基础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 要】意义重拾、信仰重建和社会价值观重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使命,确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凝聚最大程度的社会共识和获得国民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识;认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
探究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21
本文所谓的初唐,是指学界所认同的唐朝建立后约百年的时间段内,即从高祖即位至玄宗登基前的这段时间( 618 - 713) 。在这段时间内,本文着重关注太宗和高宗的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及其与极盛疆域形成的关系。极盛疆域的出现与综合国......
论《民族与民族主义》、《想象共同体》、《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三书的理论联系
发布时间:2023-03-28
盖尔纳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和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以及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两书相比,如盖尔纳所言,《民族与民族主义》是在论述一个简单的、定义明确的事例的著作[1],更像是在做一种引导性的科普工作,普及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概念。安德森和杜赞奇两书在盖尔纳理论铺开的道路后,进一步提出自己对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观点甚至是可以说是一种期许。所以,为了便于后文对上述三书的交叉比较,本文首先对盖尔纳的民族.........
华夷一体与元代纪行诗的繁荣
发布时间:2023-06-07
摘要:华夷一体是元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元代文坛,蒙古、色目文士大量涌现,他们有着四海为家的民族性格,所作纪行诗,多为亲自游历,有感而发。纪行诗在西北、东南的地域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且诗风多质朴自然、清丽喜人。在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民族文化传统作用下,少数民族诗人喜爱山水,善用拟人笔法,与山水风物深相契合。在混同华夷的文化环境下,上京纪行诗、奉使诗、奉祀诗也大量出现。从元代华夷.........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发布时间:2023-07-06
我想以这次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发表Tanner讲演的机会,提出我多年来常在探索中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问题 向各位学者请教。请容许我坦率地说我对这个格局的认识是不够成熟的,所以这篇讲演只能说是我对这问题 研究 的起点,并没......
Aloha!花样夏威夷
发布时间:2023-01-15
阳光海滩的宜人温度,绿意盎然的岛屿景观,欢乐轻松的民间音乐,空气中漂浮的鸡蛋花味道。这是夏威夷,一踏上这片土地,你的感官会全部打开。 对于没有去过夏威夷的人来说,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更像是一个符号,这个常常出现......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形成与策略
发布时间:2023-05-10
【摘要】意识形态终结思潮是西方极具影响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社会影响分析有助于理性地回应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构建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从思潮与思想的区别出发,分析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形成。从现实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剖析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影响成因。最后提出了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策略。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及其背后的思想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同各种社会思潮的对话能力。【.........
民族意识的概念化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近年来,关于民族意识的研究开始成为民族理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想要清晰地弄清楚民族意识的研究内涵,首先要弄清楚民族意识的概念,而这也对认识正确的民族政策、科学地分析民族问题至关重要。文章拟就民族意识的概念......
简论各民族共创中华法律文明
发布时间:2022-10-27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学术主题得到广泛关注,以构成中华文明的各个文化学科为基本研究单位的专门史研究方兴未艾。作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华法律文明在法制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民族史、民族学界,已有方家提出了“各......
论中华民族传统祖国的意义结构
发布时间:2023-01-18
" [论文关键词]中华民族;祖国;乡土;民族文化 [论文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祖国是“三位一体”的意义结构体,“天下”为体,故土家乡是根基,政治国家是保障,伦理文化是支撑,是“乡土之国”、“中国”、“中华”的有机统一。 ......
华夏之根出桐柏
发布时间:2022-10-13
桐柏山山清水秀,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景象万千。水帘寺宇殿阁危立,云台禅寺海外名扬。以淮源文化为内涵,融盘古文化、佛道文化、苏区文化于一体。 我们一行二十余人会师淮源,举身心融入淮源文化。淮河是我国......
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 族群/民族/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宪法爱国主义 内容提要: 族群(ethnic group)是一个自生自发的历史文化共同体,通常以共同的历史、语言与文化来界定,而民族(nation)是一个人为建构的政治法律共同体,通常以主权国家和公民身......
谈中国形象的海外认同从意识形态到形象
发布时间:2022-11-10
一、国家认同、国家形象认同与形象的特征 首先需要说明的,国家认同不同于国家形象的认同,尽管两者的目标都是认同。前者强调在想异求同心理中( 现实或想象的他者威胁) 形成身份政治,同处一个利益攸关的共同体( 如领土及主权范围、文......
浅析台湾意识的主体特征与中国意识之关系
发布时间:2014-01-17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事实决定了台湾社会意识必然呈现中国意识为主体意识的特征。中国意识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心理基础,是抵制“台独”的最深厚力量。为完成统一大业,中共中央提......
《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所亡”辩证
发布时间:2023-07-17
摘要:《论语・八佾》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所亡”一句,历来歧见不少,其主要分歧有两点:一是夷狄落后,虽有君主,不如诸夏无君;二是夷狄尚有君长,不像华夏没有君长。针对此种情况,古今学者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讨,笔者将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整个语篇的内在结构,考辩此句之含义。关键词:《论语・八佾》夷狄有君诸夏所亡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7)0.........
公民、公民伦理与社会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3-07-03
" 一 对公民健全生活的推崇,是公民伦理存在的情感基础。着眼于公共领域美德的培养,何谓公民伦理,这是一个仁智交锋的问题。基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与社会合法正义的塑造--这两个基本理念,公民伦理不仅是着眼于社会共同体成员在交际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书评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幅以独特的多元视角撰写的民族历史长卷,以时间和空间二维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行了描述。本书评中,笔者肯定了该书的研究意义,并与中央民族大学吴明海教授“一核多元,......
人人都爱夏威夷
发布时间:2022-12-30
电影控:去古兰尼牧场寻访电影里的夏威夷 欧胡岛上的古兰尼牧场曾经是夏威夷卡美哈美哈国王的皇家牧场,随着后代的不懈经营,这里成为当地一处集休闲和观光于一体的美丽牧场。你经常能在美国大片中见到古兰尼牧场,《侏罗纪公园》中......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3-05-13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 教 育 网 双性同体在中国古典闺怨诗中的体现 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思维模式,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阳刚与阴柔两种特征,都具有男......
中亚五国增强少数民族主流意识认同经验借鉴
发布时间:2023-05-22
中亚五国(亦即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都是多民族国家,且其拥有的民族在我国都有存在。民众多半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受前苏联民族政策影响,中亚五国都曾发生过民族矛盾的激化。苏联解体之......
生存环境与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生理心态的形成发展
发布时间:2014-01-17
【英文标题】Existing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ology and Mentality of the South China Minorities During Historical Phases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体质生理及民族心态......
民意与司法的关系辨析
发布时间:2016-09-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司法改革的有序发展,民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以加强,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更广泛的表达渠道,民意成为司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司法改革也逐步倾向于体察民意,保护民意。许霆案、邓玉娇案、药家鑫案......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9-08-07
【摘要】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声乐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表现形式,不断发展,呈现出越来越高雅的形式。在中国近现代时期,外来文化不断流入中国,使得我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声乐艺术文化受到的影响最大,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即吸取了外来声乐文化的精华也继承了中国声乐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再现和升华。本文将进一步讨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关键词】中国现代艺术;民族.........
民族舞的意蕴与意境
发布时间:2023-01-10
摘 要:在舞蹈表演中,所谓的意境主要指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氛围。在舞蹈创作中,营造意境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意境是指舞蹈表演时所营造出来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氛围,以及看到舞蹈之后人的内心产生的无限的遐想。意境之于舞蹈......
少数民族汉语语体意识培养现状与优化建议
发布时间:2019-07-16
[2]雷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生汉语言口语表达能力的症结与对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6):43-47.[3]项正文.滇东南苗语倒语现象浅释[J].语文知识,2007(2):86.[4]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37-246.[5]刘红.重视语体教学,提高汉语水平[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3-25.[6]董入菘.偏远山区.........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发布时间:2023-01-28
[摘要]我国 音乐 文化多元一体,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关键词]民族音乐 音乐形成 音乐特点 我国是一个......
论夏舞与夏朝、夏族无关
发布时间:2023-03-04
内容提要 《礼记》记载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有“舞《大夏》”,古代注疏家一致注解为夏代的歌舞,其实《诗经》记载万舞的表演是“左手执a,右手秉翟”。翟是翟羽,即雉鸟的羽毛。因此这种舞蹈又叫羽舞。《春秋・隐公五年》:“初六献......
多民族大家庭 共发展同进步
发布时间:2016-01-05
攀天阁海拔2700米,是一块典型的亚高山盆地,地处云岭山脉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萨马阁林区。特殊的地质运动在这里形成了盆地,雨水、光照、土壤、气候的优越条件孕育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一百多年来,当地纳西族、普米族人民利用这些优越......
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3-05-22
【摘要】文章从历史的正面和副面分析探讨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日本是影响中国的重要邻国;日本是影响中国的世界重要大国、强国;惨痛的近代历史关系映衬着日本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既要看到中日关系的不好历史和现实,也有看到积极因素。我们牢记历史不是为了纠结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作为大国,中国需要日本,同样,日本也需要中国。让我们用原则和智慧处理好中日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关.........
史式先生与中华民族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9
史式先生(1922-2015)是一位有影响的史学家。数十年来,先生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和视角,持续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史式先生作为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发起并主持开展了新的一波“中华民族史研究”。先生提出并号......
谈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5-27
引言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有些学者和研究者亦称之为中国民族声乐、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或中国声乐学派。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民族声乐的概念的科学界定尚需进一步讨论,但是,经过几十年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声乐艺术......
浅论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及其达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管理正逐步成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并成为促进高校教师共同体发展的另一条新途径。文章主要以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分享与创新为着眼点,立足于高校教师共同体发展,并从......
遵义会议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要: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不仅在当时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而且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遵义会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启迪 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
民族音乐美学的思想桎梏与意识觉醒
发布时间:2023-06-12
我国民族音乐富含鲜明的艺术性特征,其本质是社会现象的折射与情感价值观念的诉求,或歌颂或嘲讽,或光明或黑暗,都交织着无数悲喜。曲折多变的旋律与复杂明暗的情感叠加导致真实性极高的音乐意象纷至沓来,由此呈现出多元化、区域性、文化性特征,这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审美理念的重要形成依据。[1]在发展与融合的当代文化传播趋势下,交互式机制作用的强化与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催化民族音乐美学思想得以丰满与升华,经济审美价.........
浅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2
" 论文摘要:学生体质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随着我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在某些形态机能方面出现了退化现象。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竞争......
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觉醒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 要: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在近代遭受了很多屈辱,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领土的主权。正是这些屈辱,这些不平等条约激发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觉醒。而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与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侵略战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我......
文山广南八宝壮族民俗中的环境意识
发布时间:2022-11-10
摘 要:民俗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被本民族所接受传承的反映本民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情感、信仰等的民间文化。被传承后往往又成为本民族的文化核心。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可以了解到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本文主要通过对八......
政治清明与清官文化异同之辨
发布时间:2016-12-21
在中国古代,曾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时期,也有推动社会善治的经验积累和浓厚的清官文化思想,也出过包拯、海瑞等清官,这是当下推进廉政建设、实现政治清明的重要思想来源。但人们往往把古代政治清明时......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发布时间:2023-06-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重视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发展,还必须重视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建设,这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重要内在......
浅析西夏的民族习惯法
发布时间:2023-02-09
在党项原始部落与外族发生冲突时极重复仇,而解决部落内部纠纷时则注重调解,党项人质直而上义、强梗尚气、重然诺,因此,盟誓在党项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强的约束力,甚至在西夏颁布实施了成文法典之后,誓言仍然被党项族人视为最为神......
试析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自组织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组织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其特征表现为自主监控、自主接纳、自主适应和自主发展。形成机制有:开放性是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形成机制的先决条件;非平衡性是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形......
新民族主义对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战略的冲击
发布时间:2023-01-31
民族主义是一个内涵较为复杂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界定。但我们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27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着力创新发......
民族文献形成特点与开发利用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民族文献形成特点与开发利用的新思考 民族文献形成特点与开发利用的新思考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民族文献形成特点与开发利用的新思考 魂丽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形成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 要】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自治权作为其核心内容。保障民族自主权的实现,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接触到民族自决的思想......
试论李泰俊与郭沫若《苏联纪行》中的民族自省意识
发布时间:2023-07-12
摘 要:韩国作家李泰俊和中国作家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有着共同的苏联体验并著有《苏联纪行》,纪行文中体现了作家强烈的民族自省意识。本文从民族自省意识的产生、表现及现实对应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泰俊; 郭沫若;《苏......
谈“音乐的实践共同体”中的学习与共享
发布时间:2023-06-27
前言 人们每天都在做音乐,无论他是业余爱好者还是职业音乐人,年龄是大还是小,是爵士爱好者还是摇滚明星。所有聚在一起做音乐的团体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有创建音乐的实践共同体( Communities of Musical Practice,简称CoMP) ......
简论各民族共创中华法律文明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学术主题得到广泛关注,以构成中华文明的各个文化学科为基本研究单位的专门史研究方兴未艾。作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华法律文明在法制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民族史、民族学界,已有方家提出了“各......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 要:“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王弼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言意之辨”的中心内容就是在研究言意象关系的问题。“言意之辨”的实质其实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人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人是否可以通过语言......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
发布时间:2014-01-09
1、首页2、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3、注释 【摘要】本文是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您奉献的精编范文新闻传播论文: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
维吾尔族的伊斯兰信仰与民族认同
发布时间:2023-07-05
[摘 要]维吾尔族作为在当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必然要受到主体民族汉族的影响,同时作为穆斯林,本民族的一些文化特征也将受到影响,必然会形成意识强化自己与汉族的不同,以及与其他穆斯林民族的差异,并会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一些象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3-07-05
习近平同志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习近平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
童话中的社会伦理与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3-05-07
关键词:视觉空间;类型人物;镜像;社会伦理;意识形态摘要:几乎所有童话故事都在某种程度上再现社会伦理与意识形态。《白雪公主》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但在拉康与福柯的视觉空间里,这则童话对上述二者的再现又超越刻意否定与丑化王后的传统叙事空间。通过一面会说话的镜子奇妙地成为“谁是最美丽的人”的判断主体,身为继母的王后对“美丽”镜像的偏执实质上得到祛魔,从而将缺席在场的国王及其欲望暴露出来。国王的隐晦现身使童.........
文化在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1-15
文化在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的认同感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功不可没。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个体被集体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一种集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对某种文化眷恋的情感心理并以认知形式表现出来。它......
举办奥运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发布时间:2017-12-14
成功申奥,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申奥成功,说明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已经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成功举办奥运,是全中国人民,也是所有华人的大事。我们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和关心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开幕的第29届奥运会。传递奥运圣火,是在传递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奥运圣火,是在传递和增进全世界人民的友谊,交流世界人民的感情。通过传递圣火这样一种特定形.........
清华同方凝聚政企共识 PPP助智慧城市升级
发布时间:2015-08-25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社会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智慧时代和信息时代,“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尤其在今年两会期间,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城镇化建设,发展智......
民事欺诈与刑事欺诈之辨析
发布时间:2023-06-26
欺诈行为,违背平等、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原则,尤其是在市场交易中,违背等价交换原则。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妨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造成社会诚信危机。 一、欺诈行为的概......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建设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和实现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体制机制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舆论宣传机制,即强化以人为本的舆论宣传理念,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工作内容,改进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方式;建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机制,即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受理机制,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保障机制;.........
从成语“老马识途”中窥观古老的山戎民族
发布时间:2022-12-11
山戎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支曾经相当强大的部族,早于东胡。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时期,早在虞舜时期即已经存在,这在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大戴礼记・五帝德》载孔子谈论舜时说:“(舜)南抚交趾、大、教,鲜支、渠度、......
共同危险行为构成要件之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08
共同危险行为构成要件之探讨 共同危险行为构成要件之探讨 共同危险行为构成要件之探讨 [摘要]由于法无明文规定,学界对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的认识很不统一,由此导致审判机关在实践中认定的混......
人民利益: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核
发布时间:2023-04-15
摘要:在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主流价值的弱化、“精神疲倦”的状态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紧张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人民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点具有现实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任何时候都应该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中心任务而不动摇。关键词:人民利益;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建设;合理性;必然性中图分类号:B0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
发布时间:2015-08-04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航道规划 第三章 航道建设 第四章 航道养护 第五章 航道保护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保护,保障航道畅通和通航安全,促......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中国设计发展时代背景的分析,深入阐述了在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旨在强调民族文化对中国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引起设计教学工作者对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视。 关键词:民族文化 中国元素 民族性 艺......
西部民族农村村民参政意识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要:提高村民的参政意识对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由于经济社会基础、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村政治生态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村民的参政意识呈现出参政愿望与参政实际水平不协调的特征。促进该地区农村村民参政意识健康发展需要从加强该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入手,逐步实现经济、政治和人的现代化。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村民;参政意识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论
发布时间:2022-11-10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分工作为切入点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形成了重要的分工理论。社会分工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分析分工发展的基础上,......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四川模式”之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23-05-09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宪法确立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是实现自治权的重要形式与基本规制。 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四川模式”:从法规名称的视角证实《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1)
发布时间:2023-01-22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总之,香港的身份与认同,是在多维时空的互动与共振中被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化想象,与之相关的“中国”他者也因此被赋予了多元、含混的外观。他中间或有我,我中间或......
民族精神的华彩诗篇
发布时间:2016-09-27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赫赫的福建船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船政附设的教育机构,船政学堂开中国大规模官办西式教育之先河,是中国海军教育、船舶工业教育、机械工程教育等事业的鼻祖。学堂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成就难以计......
西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 要: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遭受到国内国外各种势力的齐力冲击,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面临着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削减、指导作用被减弱的“边缘化”局面。我国属于多民族特征明显的国家,而各民族的宗......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3-05-24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路径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http://wWW.LWlm.Com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上的追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催生了人们在精神生活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除了......
《海国图志》和“师夷之长技以治夷”
发布时间:2023-03-20
" 内容提要:《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
公共财政体制;民族区域自治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 要]国际贸易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对于如何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世界各国推行各具特点的战略。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础,自然对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是不言而喻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独具特......
成人仪式:权威意识与东方主义的殊途同归(1)
发布时间:2023-05-29
1999年的中国影坛,因为其特殊的时世背景,为中国导演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纷纷登场亮相的机遇,特别是60-70年代出生的一批青年导演如雨后春笋,纷纷出土发芽,尽管他们自身的先天不足以及机遇本身所规定的制约,使他们的影片很难在整体上对......
简论各民族共创中华法律文明 (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1
二、从国家制定法的起源考察国家制定法与国家具有孪生关系。从其起源看,夏、商、周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定法的肇始。夏商周三个古民族从制定法的角度对中华法律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夏、商、周民族的刑法夏王朝是姒......
族群认同与个体价值
发布时间:2014-01-17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性经济、政治、价值观念的整合进程冲击着由传统国界筑成的坚固壁垒,使国际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对话、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汇的复杂格局。“寻求普遍伦理”、“价值普遍主义”、“价值一元主义”、“价值多元主义......
现代公民意识之人格意识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
发布时间:2022-10-20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也日益提升;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主政治也在不断进步,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要求也就愈加明显。在学校教育体......
浅论科学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
发布时间:2023-03-26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浅论科学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需要首先指出,本文所说的“科学”,既是指各种具体的自然科学......
试论大学生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关系
发布时间:2023-03-30
" 论文摘要: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相互影响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全部。因此,调查清楚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行为准则,并通过思想上去引导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文章还探讨了高校共青团如何利用开......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树立课程意识
发布时间:2016-08-24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
美国电影华人形象的认同
发布时间:2023-03-11
美国电影华人形象的认同 美国电影华人形象的认同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美国电影华人形象的认同 更 多精 品源 自 3 e d u 课 件 在早期的美国电影中,美国人往往以偏概......
关于增强西藏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2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是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藏族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藏族人民的思想也摆脱了旧社会奴隶制的束缚,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在经济发展......
“中国文化复兴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要:“中国文化复兴论”的生成受到了“以复古为解放”的国学发展模式、西方“文艺复兴”和日本国粹主义的启发。近代先哲在建构民族复兴话语时,都从不同视角强调了“中国文化复兴”对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文化复......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图腾的形式构成
发布时间:2023-03-20
摘 要:云南少数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的图腾图案更是蕴含着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审美情趣。它是最典型、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入地研究......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战略
发布时间:2023-03-15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创新。本文试从现代化建设切入,对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的关系及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各位方家。 一 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
浅析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公民参与
发布时间:2022-07-23
摘要: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公民参与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目前民族地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重点研究了加强民族地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对策,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参考。关键词:公共管理;民族地区;公民参与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民族地区受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更是较为落后,不.........
论《海国图志》与日本型华夷观念的颠覆
发布时间:2023-06-10
摘 要:幕末锁国背景下盛行的日本型华夷观念推崇东方文明特别是儒家文明,导致日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偏差。《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日本儒学者重新审视和定位西方文明,致使固有的日本型华夷观念亦日趋瓦解。 关键词:《海国图志》......
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教育 民族高等教育 邓小平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就巨大。本文根据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曲折前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进步恢......
意识形态的诱惑
发布时间:2022-10-24
小说的流行尽管得益于妇女地位的上升,但同时也反映并加深了18、19世纪英国妇女 仍相对卑微的社会地位。“反映”显而易见,“加深”则需要一个前提:即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干预作用。法国批评家福柯有关知识与权力的论述为这个前提提供......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共创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公民意识 人文关怀 互动交流 【论文摘要】中国已进入公民时代,作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应在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
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解神秘化与现代意识结构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7-27
" 我们初步探讨了西方理性主义以及韦伯分析这一现象所使用的概念。我们看到,韦伯的主张是:文化价值领域的分化是解释西方理性主义的一个契机,而文化价值领域的分化本身反过来又是内在历史的产物,而且是世界观合理化历史的产物。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