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听不清的切分音(1)

听不清的切分音(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00:06:02
听不清的切分音(1)
时间:2023-01-02 00:06:02     小编:

摇滚、庞克、重金属、迪斯科、饶舌、嘻哈、迷幻浩室、青少年叛逆文化、流行音乐、唱片工业,近年的音乐社会学与文化研究已就这些标题产出了相当可观的文献。本文将不在这些标题的层次谈论音乐,而打算以同为感官听觉的两面界分:音乐/语言、音乐/噪音,作为评论的轴线。第I节讨论音乐与语言之间的界分与关系,第II节速描「高雅文化模式」音乐肃静噪音的过程,第III节略评流行乐类噪音的挑衅与被收编,第IV节评论John Cage的噪音实验音乐。

I.

比起其它形式的艺术或感官经验,例如绘画或戏剧,关于音乐的谈论显著地稀少,无论是哲学、美学批评、社会理论、或文化理论。在哲学里,或许除了叔本华、尼采与德勒兹,音乐是很边缘的。在美学批评的传统中,音乐很少是独立的主题,通常是与诗(poetry)并类评论,马拉美(S. Mallarme)与梵乐熙(P. Valery)皆不例外。在古典社会学里,韦伯(M. Weber)未完成的「音乐的理性与社会基础」、齐莫尔(G. Simmel)未被接受的博士论文「音乐的心理学与民族学研究」、舒兹(A. Schutz)的「一齐作乐」,或许是仅有的篇章。而当代文化理论,析论音乐的经典仍不出阿多诺(T.W. Adorno)、巴特(R. Barthes)等屈指可数的几位评论家。相较于这几个领域中为数众多的思想人物与庞大的文献,或许能同意我称之为「仅有」。

为什么如此寂寥?傅柯在一次专访中遭遇类似的提问:罗曼罗兰有句常被引述的评语,「法国浪漫派作家都是『视觉派』,音乐对他们而言只是噪音」,这评语显得夸张,近来许多人却同意这看法,而在你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绘画的评论,却绝少提及音乐,你也属于那罗曼罗兰指出的法国文化圈特征吗?傅柯回答:是的,当然。法国文化几乎没有给音乐任何位置。然而有趣的是接下来傅柯以自身经验解释「谈论音乐」的困难:我可以说──或许有点自大或冒昧──对于世界上任何绘画,我大都能够谈论出些名堂,然而音乐的美感对我却是个谜。我享受巴哈与韦本的一些作品,然而那音乐体验,却是我不能够理解,也说不出所以然的东西(that I cannot understand, something I cannot say anything about)1。

谈论音乐的困难,不只是傅柯个人的,也不只是法国文化的,而是因为言说与音乐分属两个国度。我且称之为:语境与乐境。之间的模糊边界、距离、摩擦与渗透,不仅是谈论音乐时挥之不去的问题(例如Adorno, Barthes, Schutz),也是探讨语言时屡被提及的问题(例如Rousseau, Saussure, Gadamer, Derrida)。

我们可以在杂志上读到各种「乐评」。但这些用语言来诠释音乐的企图,看起来如何呢?罗兰巴特曾表达他的失望:很糟!非常糟!如果我们对当前的乐评检视一番,会发觉这些作品,几无例外的将音乐转译为最贫乏的语言类别:形容词2。

诠释(interpretation),对于音乐和语言同样重要,意思却不同,阿多诺提醒:语言的诠释,是理解;而音乐的诠释,却是演奏3。若如Benveniste所说,只有语言符号体系(semiotic system)能够诠释另个语言符号体系4。那么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音乐创生语言符号体系吗?音乐是什么样的意符或能指(signifier)?有其语意体系(semantic system)吗?具有沟通意义的意图吗?具有可以概念表达的意义吗?有沟通的作用吗?有再现(representation)的作用吗?有表现(expression)的作用吗?有逻辑吗?可以藉由概念理解吗?我们必须理解(understand)音乐吗?音乐能够被转译为可被解读的言说吗?对于这些问题,有纷纭的假说,这里我只能略为推敲几个立场。

迦德玛认为:即使在聆听不含话语的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时,我们也必须「理解」它,唯有当我们理解时,它对我们才算是一件音乐作品。尽管(绝对)音乐不具有可以辨认客观意义的内容,理解它,毕竟意味着与意义进入了某种关系,只是音乐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模糊不确定的5。在另个脉络里,迦德玛有颇为知名的表达:「语言是理解发生的普遍媒介」,「能够被理解的存有就是语言」6。那么,依据逻辑,则音乐必须是语言。德国诠释学传统的贡献之一,即是将偏重视觉形象的西方知识论,拉回到倾听话语的伦理学。然而同样是倾听,诠释学明显的是以语言为中心。相对处于边缘的音乐,对诠释学仍然构成近乎谜般的困扰。稍后,迦德玛在一篇演讲中承认,不含话语或拟仿语言的「绝对音乐」,不含人、物、景观或任何再现,纯由点、线、色彩等元素构成的现代「绝对绘画」,我们认可/认识那是音乐或是绘画,试图解读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却觉得不能解释、不可名状。它们有某种意义,却不可解、说不出,我们像遭遇到令人困惑的谜7。

阿多诺认为:音乐像语言,却不同于语言,相像之处,既重要却又暧昧,将音乐当作语言,会是严重误导。音乐像语言,不单纯是比喻,音乐有惯用语(idiom)、语调(intonation)、乐句(phrase)、段落分节、标点强调、问号、感叹、插句、声调抑扬,所有这些音乐表情的词汇,都借自言说。音符接续有如逻辑,因此诠释可能有对有错。音乐在诉说,说些什么却无法自音乐抽离,音乐幷不创生语言符号体系(creates no semiotic system)。有人认为音乐无关乎概念,然而音乐有些接近「原初概念」的东西,由重复出现的记号与调性,创生语汇,犹如概念在语境作用那样地进入特定乐境,但这所谓的音乐概念却不同于语言概念,它不依赖外部的意义指涉。音乐被认为是不具意图的语言,但此一界分亦非绝对,也有其辩证。诚然,意义明确的意图性,属于语言的国度;在音乐中寻找意义明确的意图,是个误会。然而音乐具有表现力,不可能毫无意图性。音乐的意图性,并非意义清晰的,而是潜流的、间歇的、断续的。音乐并不耽溺于意图的意义,而总是意图的点燃、激发、激活。没有任何音乐是不具有表现成分的,在乐境之中,不表现也成为一种表现(John Cage的《4’33’’》是个好例子,详见IV节)。阿多诺认为,音乐和语言之间的区别,并非逐项对比其特质就可确认,反而唯有拉开音乐和语言的距离,更能展现:音乐如何像语言8。

巴特在〈声音的微晶体〉9这篇评论,将克莉丝蒂娃(J. Kristeva)的符号学分析概念「表型文本」(phenotext)与「基因文本」(genotext),转借为「表型声」(pheno-sung)与「基因声」(geno-sung),用来分析歌曲声乐。简单说,「表型声」包括了唱词的语言结构、花腔码式、惯用唱型、作曲与诠释风格,以及所有在演唱中用来沟通、再现、表现的成分,受到文化价值(被认可的品味、流行、批评)与某个时期的意识形态(艺人的性格,主体性、表现性、戏剧感)所结构出来的,表像型态的声音。而「基因声」则是语音歌声之中萌发的表意作用,不为了沟通、不为了再现、不为了表述,而是某种由旋律作用于语言的深度或强度。这个表意的声音,不在于诉说什么,而在于欲力与快感。若说它是语言,那么绝不是语言的符号结构,而是语言的作用力道。然而在声乐歌曲之外呢?器乐演奏的音乐呢?不再有话语的表意,但仍然,我们至少可以从演奏者的身体感觉到乐音「微晶体」的有或无。那种结晶的光泽,焕发在演唱者的声音里、在作家振笔的手中、在演奏者的指尖、舞者的肢体中,这也是巴特觉得他们的声音与身体最情欲的时刻。他强调这时聆听者与演唱者或演奏者之间,是一种情欲的关系,但不是主体之间的情欲。反观在为了大量销售而录制的唱片里,吊诡的,尽管录音技术与演唱技巧都臻于「完美」,听到的却只有彻底的「表型声」,捕捉不到微晶体的光泽。

巴特在另一篇评论〈音乐、声音、语言〉10用了不同的措辞:音乐是语言的素质。不言说、不解明意义,却足以表露快感、温柔、纤细、优雅,所有微妙的价值;同时既是表现的,又是含蓄的,既是超乎意义的,又是非意义的。他对立了两种美学:音乐是发声(pronunciation)的艺术,语言是解明意义(articulation)的艺术。后者经常是伪装前者而渗透的敌人。语言经常不合时宜的侵犯或骚扰音乐。巴特对「发声」与「解明」两个对立项的臧否是一面倒的:解明意义,在他看来,常被滥用来假装意义,即使对语言来说,也可能是致命的拖累。他认为,意义存活于极端暧昧与极端清晰之间。趋于两极端,意义都将死亡。后者尤其严重:无用而过度的清晰,犹如寄生物一般令意义承受不了而毙命。音乐在发声,含蓄表达,而无须解明意义,犹如恋人絮语般,是成功的表意关系。而任何像这般成功的表意关系,我们都可称之为,音乐的。

社会学者舒兹的〈一齐作乐〉11,为音乐/语言关联提出了一个社会关系的参考。音乐不受概念体系的束缚,然而乐境是有意义的,可以沟通的。作曲者与聆听者的沟通经常必须要有中介:一位个别的演奏者或是一小群演奏者。而所有参与者之间,有着结构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透过音乐过程而关联的社会互动,对演奏者与聆听者当然是有意义的,但这个意义结构无法藉由概念来表现。其间的沟通,基本上并非凭借语意的(semantic) 表达或诠释来进行。将音乐转译为视觉符号──乐谱──藉以传递幷解读的能力,预设了一个音乐文化,区别了受过音乐教育的与外行人的音乐经验。乐谱是音乐人沟通的工具之一,但是远不能等同于音乐语言,其语意体系不同于表意文字、数学方程式、或化学分子式。文字、数学与化学的符号都指涉着被表征的概念,乐谱的视觉符号却只是作曲者与乐师之间传递执行演奏的指示与讯息。今日乐谱的作用及其发展的历史,都反映了音乐过程不能藉概念来沟通意义的境况。

舒兹幷不逗留在语言或视觉符号,借着社会学者米德(G. H. Mead) 的洞见,他转而在「前语言」(prelinguistic)的互动中找寻「非概念的」面向,而却是任何沟通活动,包括音乐过程,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他称之为「相互调准频率的关系」(mutual tuning-in relationship),例如投捕手之间、网球、击剑、齐步行进、共舞、做爱、一齐奏乐12。舒兹以音乐经验作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颇受重视的说法:音乐是「内在时间」(inner time)的经验。内在时间展开的,是有意义的音符编排,唤起意识流(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参与。作曲的艺术,即在其编排能将聆赏者的意识导向将其实际听到的、依序出现的音符,参照为期待、浸淫、回味的交感作用。这种时间的内在经验不同于外在时间,也不能以钟表共量。然而音乐的沟通若发生,不同的参与者所经验的内在时间必然和同频率。作曲者、演唱演奏者、聆听者的意识流,分属不同的事件系列,然而音乐过程的流展,却创生了一个「同时渡过」(lived through in simultaneity),与他人在内在时间里共享的经验之流。这也是「沉浸」(immerse)一词所表达的,沉浸在音乐的内在时间之流。

「相互调准频率」的关系、「同时渡过」的经验,即令是匿名的,也有其强度与亲密性。我想与巴特所谓在聆听者与演唱演奏者之间「非主体的情欲关系」,所要指涉的,多少有些关联。这幷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同的动作、相同的感觉、相同的强度,但他们一齐感觉、一齐意欲,结合于「我们」的情境中。

Simon Frith曾批评,舒兹所设想的音乐沟通乃以欧洲的室内乐演奏为模式,用在时下的流行音乐可能会有些问题。他举的异例是,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与非洲的复节奏音乐(polyrhythmic music),聆听者必须抗拒将各部音融会的倾向,注意力必须在几个重复模式之间转换,虽然警觉于整体乐团,但互动方式比较像对话中的言说者,而不像专注于作曲者思想的交响乐团,也不可能有个指挥。因此创造出的是内在时间的紧张,或至少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内在时间13。Frith的批评带出了几个与舒兹的例说不同的有趣状况,质疑音乐经验内在时间的同一性。但舒兹所谓的内在时间,并不在于同一的内容(相同的动作、感觉、情绪、强度)14。Frith举的例子丝毫没有松解舒兹所谓「相互调准频率的关系」与「同时渡过的经验」这两个条件的严格。即兴演奏与复节奏音乐,因为有了内在时间的紧张,演奏者与聆听者对于整体音乐情境的警觉与涉入,或许是增强,至少不是减弱。

上述几种假说,彼此间没有交互的评论或对话,各以不同的方式尝试解明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我们没必要将这些不可共量的观点放在一个相互转译的架构中评析。它们看起来如何呢?巴特在谈论音乐之前,先预留后路的说:「谈论音乐非常困难,许多作家对绘画谈论得非常好,我认为,至今仍未有谈音乐谈得好的,普鲁斯特算在内」15。或许至今巴特的评断仍然有效,巴特算在内。然而「音乐/语言之间」始终是我们「谈论」的主题,我们总是寻求概念理解与意义解明。也就是「乐境」与「语境」之间,我们总是企图以其中一国的语法来厘定两境的关系。我好奇,「音乐/语言之间」能否成为「音乐的」主题:发声,含蓄诉说,无须解明意义,像恋人絮语般成功的表意!读过巴特之后,或许这不算奇想。也或许,这还是个巴特语境的狂想曲?

II.

乐境和语境,是同盟的文明国度。如迦德玛所说,即令其不可解的意义对我们是个困惑的谜,称其为音乐、语言、或绘画,却已然是一种认识/认可(recognition)。即令我不懂,至少我知道那是幅深奥的抽象画、那是高尚的古典音乐、那是优雅的法语对话(可能搞错,是意大利脏话)。有声世界,在音乐和语言之外,还有许多未受认识或未被认可的声音,噪音。那不算是另个分庭抗礼的文明国度,而像是边荒(frontier)。

「边荒」是个反映文明观点的意识形态,像十七世纪清教徒畏惧的新英格兰森林般不可测知、像昔日北美大西部般危险的法外之境,也像都市边荒(urban frontier)指涉的,衰败旧城区的脱序、犯罪、毒品、堕落。边荒并非单纯的无人/无声/无语之境,然而土著或都市底层的存在,被当作荒野鄙蛮的一部份。边荒相对于文明的注意而存在,又是种召唤,是文明的使命──征服、肃清、驯化、新秩序──传教士与拓荒者的事业。拓荒者(pioneers)是个相当傲慢的词汇,暗示着在其眼中,土著与原居民,都还不是受认可的社会存在。

Jacques Attali将音乐与噪音的关系放在权力与政治的脉络中讨论,他概括的指出,所有音乐,所有声音的组织都是缔造或巩固一个社群的工具(我认为,这个「社群」可以是阶级的、世代的、可以大如国族,乃至超国族的文明认同)。而对于颠覆性的、不顺从律则的、支持差异或边缘的、不正常的噪音,文化压制向来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他以十六世纪荷兰画家Bruegel一幅《嘉年华与四旬斋的争吵》(15

5

9)当作噪音的视觉考古,热闹哄哄的市井广场上,批鱼剁肉的、辘轳淘水的、玩耍嬉闹的、奏乐的、欢笑的、猪嗥的、叫卖的、讨钱还价的、牢骚叱喝的、赌博叫嚣的、旁观起哄的;另一边,从背景的教堂、依序行进的僧侣,依稀听见喃喃唱经的和声,以及随宗教音乐而逐渐蔓延的肃穆...16。图中有许多噪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消失。与Bruegel同时代的拉伯雷文学呈现了早期现代欧洲嘉年华节庆更为生动的噪音,特别是身体自然声响在开放广场上毫无遮拦的夸张表现:嚼饮、擤鼻、打嗝、放屁、欢笑、调戏,以及相关身体自然功能──尤其是排泄与性的──俗言鄙语,或仿真声响17。而Norbert Elias两卷《文明化过程》却正好叙述的是十六世纪以来「礼仪的历史」,西欧如何在宫廷社会与现代国家形成的脉络中发展出文明礼仪与自我节制的性格,逐渐压制了这些噪音18。可惜Elias没有关注同时期音乐与乐人角色的显著转变。

中世纪的吟游诗人(jongleur),不仅是音乐人,也是兼具模仿秀、杂耍、滑稽才艺的娱乐人,他们没有固定的雇主,游走各地献艺,可能昨晚在乡村为农民婚宴奏舞曲,今夜在城堡中娱乐贵族,明日在城中广场为工匠、小商人或市民节庆表演。他们将农民舞曲或市民的歌谣带入宫廷,也将宫廷曲目改编为农民歌谣传到乡村。他们使得通俗音乐与宫廷音乐不断流通,也同时流通社会消息与政治耳语。而在早期现代的几个世纪,出现了显著的转变。宗教音乐开始世俗化,运用更多的乐器、收编通俗的旋律,而记谱的技术与复调音乐在宫廷与宫廷之间传播,而不再是宫廷与人民之间流通,贵族开始包养教堂唱诗班训练的乐师,为庆祝凯旋、娱乐、舞宴等不同场合而演奏不同的音乐,乐师成为附属于一位主子的专业。宫廷逐退了吟游诗人,以及人民的声音,只聆听领薪俸的乐师演奏乐谱的音乐。乐师不再游走各方,而定居下来,依附于某个宫廷,成为城市的居民,与工匠商人一样组织行会,有行会的守护神明、有年会聚宴、有退休伤残基金、也有市政立法的酬劳费规,垄断了婚宴节庆的演奏市场,排除了独立的吟游诗人或非专业的乐人。宫廷借着财务赞助而完全控制了乐师,而乐师也服务于特定社会阶级。音乐人在西方社会取得了一个新的社会位置19。

十八世纪公共音乐厅与歌剧院的的出现,及其在十九世纪的发展,不仅更进一步取代了通俗节庆,也取代了宫廷的私人演奏。当贵族的权力及其赞助音乐的财力逐渐衰落之际,具有消费能力的布尔乔亚正在崛起。莫扎特的工作契约见证了这个转型。Attali描述了布尔乔亚聆听音乐的时代,对于音乐人的吊诡关系:从贵族控制的枷锁释放出来,却同时是另个陷阱的收网:成为在布尔乔亚消费者跟前竞争的专业艺人,唯有当其作品卖座的时候,一位音乐家才算诞生。乐人要创作布尔乔亚认可的商业作品,其音乐才可能被听见。他必须要先能求售,才有创作的权利20。音乐的创作、诠释演出与作品出版都制度化成为商品。Attali用「和声经济」(harmonic economy)这个概念将

八、十九世纪音乐的常态化过程与欧洲的政治经济关联。音乐的常态化(normalization of music)表现在对于乐人、演出者与作曲者的监督与训练,以及音乐生产的指导。在市场交换的基础上,将噪音元素收编为秩序井然的和音。聆听音乐,足以诠释欧洲在这两个世纪的经济成长。布尔乔亚令人惊异的价值积累,同时完成了一项巧妙的意识形态生产:创造了必要秩序的美学基础21。

音乐具有肃静噪音、创造秩序的作用,或许最戏剧性的例证,就是布尔乔亚如何收敛起自己的喧哗,逐渐成为音乐厅或歌剧院里肃静的听众。这正是James Johnson《Listening in Paris》这部文化史研究的主题。我们常以传统平剧场子里的喧闹、叫卖、走动,对比西方歌剧院或音乐厅里的秩序与肃静,然而今日我们所熟悉的表演场所礼仪,在欧洲与美国都是迟至十九世纪才养成的。十八世纪中叶巴黎的歌剧院或音乐厅,听众可以随意入席与离座,身份高的妇女且认为待到终场是不合宜的,厅院里最大的消遣是聊天,演出若乏味可以到庭园散心,听见隔壁包厢有趣的对话可以随时加入,那也是社交或较劲的场合,可以张望招呼友人,可以在包厢里刻意扬声讥嘲斥骂某人,反倒是专注听音乐会被视为十分古怪22。

到了十九世纪初叶,不仅警察介入维持秩序,禁制场中偶尔发生的叫嚣争吵或微醺听众的忘情高唱;乐评人、报导人与一般听众也都逐渐不能忍受令人分心的迟到或离座,以及令人不悦的喋喋聊天。这些抱怨逐渐形成「正当礼仪」的舆论,在表演当中交谈、呵欠、咳嗽、擤鼻,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会遭到旁人叱喝:「安静!」、甚至「离开!」23。作家斯汤达尔(Stendhal)当时已经察觉逐渐蔓延的静默从众,使得听众的口哨与笑声趋于寂静,他担忧未来的听众「只顾了在场他人眼中认可的礼仪」而压抑了对演出的快感与不满24。那表演当中陶醉忘形的引吭附和、受剧情感染而从座椅溜开到后庭的情侣、情不自禁而洴发的感叹欢笑、兴奋的口哨叫好,这么样生动活泼的听众即将消逝,他预见了未来那般行为正确、礼仪谨慎、持续专注、却丧失表现力(除了在正确时间鼓掌)的听众。当然他所先见的,就是我们时代的听众。

布尔乔亚的礼貌,为音乐经验划下了哪些反应不能被接受,哪些反应只能在正确时间表现,这样的教养,将音乐经验导入内向的反应;先前可以公开表现的感觉,被划入了私人领域。Richard Sennett为十九世纪中叶日趋静默的布尔乔亚听众作了心理学的解释:因为怕暴露自己没教养的举止失态,他们退缩成为郁郁消极的从众,静默是自我怀疑的征候,听众只有将他们的情绪投射在台上能动能感觉能表现的表演者。这时纷纷出现的「乐评人」反映了这种信心危机,听众逐渐丧失了自己具有判断能力的信心。静默的根源是害怕,怕出糗、怕丢脸、怕露出蠢态25。静坐在位子上,跟大家一样,没人看得出你是傻瓜,也没人看得出你很无聊。跟大家一样,显得专注和感动的样子,是听众的责任。若偶尔对附近发出噪音的人瞪视一下或嘘声制裁,那就更善尽艺术爱好者的义务了。

同样的戏剧性转变,在美国发生于十九世纪后半叶:交响乐与歌剧的表演场所肃清了噪音,听众收敛起自己的反应,逐渐成为静默的听众。而且这个肃静的模式,持续扩展到戏剧与舞蹈的表演,到了廿世纪初叶,已经形成高雅文化(high culture)表演场所的普遍模式。这整个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区别分化的过程,其历史机制不能局限于Attali政治经济学市场交换的解释。单纯凭借商业机制不足以确立菁英品味的文化权威。商业运作寻求卖座,对于流行品味太过妥协。唯有与商业化表演区隔,高雅文化的品味层级与正当性才能有独立于市场的自主领域。文化社会学者Paul DiMaggio研究波士顿的交响乐团与歌剧团的历史,分析这个分化的过程,他指出「高雅/通俗」的区别幷非由作品的艺术品质来界定,也幷非单纯由听众观众的阶级特质而自然区隔,而是肇因于都市上阶层与菁英身份群体积极推动文化机构与文化组织,进而以机构化、组织化的策略来模塑艺术家的生涯,界定创作与表演的性质与正典,也界定了其观众听众的品味与正当礼仪26。到了廿世纪初,非营利性的、董事会管理的交响乐团,已经在美国主要都会创立,到了卅年代,已成为全美各城市的模式,到了四0年代,不仅交响乐,戏剧、歌剧、舞蹈也都普遍形成此一「高雅文化模式」,区隔于商业、娱乐、通俗的表演27。

在「高雅/通俗」结构分化的过程中,大学与学院的专业体制扮演重要角色,它们的音乐分类学、与乐团剧团的网络、与制作者、赞助者的网络、以及将年轻人兴趣导入菁英文化的训练,对于缔造菁英品味的意识形态有不可或缺的贡献。相对的,未经训练的听众,逐渐从音乐的社会性撤出,它们既不能演奏、也无法评论,逐渐丧失了对于音乐经验的自主反应与独立表达能力。

这是音乐肃静噪音、驯化噪音的一个社会史侧描。当然音乐与噪音的关系不止高雅文化模式。下一节将评论流行音乐场域,噪音的反扑、骚扰,以及被收编。

III.

流行歌曲原来流行于街头市井,在西方原属于吟游诗人的传统。不再见容于贵族宫廷的吟游诗人,在

七、十八世纪也经历了功能分化。杂耍与身体的特技成为马戏团的专业,流行歌曲的歌手不再从事身体的表演。在Atalli的政治经济学看来,流行歌曲很早就成为市场上竞争的商品。在十八世纪中叶,曲本词稿就已借着沿街叫卖的方式兜售流传。街头歌手与人民打破了音乐的垄断,但那些未获授权的街头歌手,未受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控制的歌声,被认为是制造噪音、颠覆性的、甚至夹带流传当局不愿人民知道的小道消息,与乞丐、流莺同列当时警察监控任务的重点。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了歌手驻唱的小酒馆(cabaret) 与音乐咖啡馆(cafe concert, ca’f conç)。这些场所原来都是打算做布尔乔亚生意的,但没多久,波希米亚与学生也聚集在小酒馆,而音乐咖啡厅则成为一般劳工市民最爱的消遣处所。这些场所,入场费低廉、可以吸烟饮酒、气氛不拘束。但在布尔乔亚眼中,那是狂歌纵饮的放荡之处,其歌曲则是堕落而愚蠢。巴黎蒙马特的酒馆咖啡馆,包括今日仍在的「黑猫」(Chat Noir),已经造就了一些流行歌曲的巨星。他们瞬间获取钜额财富,往往转瞬间又倾荡败光。这也是音乐与金钱的一种市场结合,但在企业资产阶级与智识菁英看来,这样赚钱简直是丑闻28。 战后从经济危机到繁荣,唱片工业的成功故事也同时是音乐商品殖民扩张的故事。Attali指出,爵士乐市场的兴起,是白人资本的唱片公司将黑人劳工与贫民区表达异化的声音商业化,切离其原生脉络,转化为白人青年的消费市场;摇滚乐市场,也是将底层黑人的绝望之声过滤合成,转而表现白人青年的希望,而由广播公司与「美国作曲、作者与出版协会」精确追踪版税。对于底层的边缘声音,这是经济的与文化的双重控制30。在Attali的政治经济观点之下,流行音乐、摇滚、包括「披头士」驯化的假装反叛,都已经历了收编、殖民与净化。它们为年轻人提供了有效的社会化,一个由成人资本与企业为年轻人建构起来的小世界。选购唱片与CD往往是年轻人学习成为消费者的洗礼。流行音乐偶像,永远属于与其听众接近的理想年龄。青少年反叛的暴力,透过音乐而找到了替代的从众仪式。他们在偶像的声音与动作里,发现了他们叛逆的表达、梦想与欲望的喉舌,而所有这些想象都局限于商品的社会关系里。消费流行音乐,为了彼此相像,看似寻求个性,实则寻求群体一致的认同;唯一划异的姿态,是与昨日的流行划异31。将叛逆的噪音转化为流行的商品,是个有力的音乐政治:藉消费而整合、文化的均质化与常态化、推平阶级特殊的文化。

确实的说,每一种新崛起的乐风(style),甚至任何一种新乐器的使用,在其表现方式还未受到认可的时候,都具有噪音的性质。三0年代的爵士,曾被评为「充满情绪却毫无智性内容的音乐」;代表着「下层本能」、「低劣种族」对欧洲「文明」的反叛;也曾被当作资产阶级超我企图压抑的「欲力冲动」,被白人青年标榜为文化与音乐自由的希望,自我表达的机会。五0年代的摇滚,曾受到学院里音乐学、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者们的列队挞伐:「野性的」、「官能肉欲的」、「危险的」、「未驯的」、「食人族部落的」、「将青少年拋入无法无天的丛林节奏」、「中世纪的疯癫愚行」、「被毒蜘蛛咬到的传染性舞蹈狂闹」...32。草根性的新乐风每每挑战了菁英音乐严格自主的意识形态,带回音乐的社会性。然而音乐工业往往也随之约制草根自发的噪音,将其包装、收编为「乐风商品」(style- commodity):爵士或摇滚、民谣或饶舌、雷鬼或hip hop、披头士或罗大佑。以社会学兴趣来看,每种乐风创生特有的社会性形式、塑造阶级或世代的共同感、种族或国族的连带;然而就其商品化的性质、艺人的市场位置、音乐的交换价值与拜物形态而言,这些流行乐风属于同一个类别--市场交换的商品音乐33。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唱片工业用检禁的契约控制了十九世纪无法禁制的歌词与口语表达。Attali列举了长串案例:流行歌手与摇滚歌手因为违反歌词检禁的契约,用了冒犯性语言、不雅的身体暴露、出现"fuck"之类的脏话,而遭到罚锾或监禁34。当然,从反面来看,这也说明了流行乐类(popular genres)以口语挑衅秩序的潜力。事实上,流行乐类常见以「向下层借用」的语言、发音或腔调来挑战语言阶层:民谣歌手故意用乡下的腔调,白人雷鬼歌手学用牙买加黑人小调,欧洲饶舌歌手学用纽约街头的音调,庞克歌手故意用英国南方下阶层的发音、配上不标准的文法,罗大佑与OK男女合唱团的《再会吧!素兰》、猪头皮《笑魁念歌》里都爱用夜市摊贩的吆喝或底层的粗鄙语言,饶舌特别淋漓的发挥了街头俚语、片断的、反应式的、丑陋的、乌托邦的、以及谐谑陈腔滥调的政治语言。值得一问的是:如果流行乐类具有挑衅秩序的力量,造成听觉的警戒与检禁,那么挑衅的媒介与检禁的对象,究竟是歌词的语意还是音乐的意义?似乎公众的耳朵,歌迷谈论的或是检禁者评价的,仍然是歌词的话语(虽然是以音乐方式唱声表达的语艺)。试想,如果剔除肢体动作与歌词的语意,摇滚或流行音乐还能够具有多少挑衅的冲击?

盖希文(G. Gershwin)《波吉与贝斯》于1935年首演,藉一出黑人乞丐的爱情悲剧,不仅将黑人爵士乐带入正统歌剧,剧中坚持用南方黑人的习惯用语、拒绝迎合观众的高雅品味而将粗放的土语对白净化处理,成为当年冲击美国文化的前卫作品。这个例子呈现两个层次的越界挑衅,语言的与音乐形式的。马勒《第一号交响曲》出乎预料的引入喧闹庸俗的乡间舞曲,则是不涉语言的,「向下层借用」的鄙俗音乐形式夹带混入严肃音乐。就如阿多诺形容的,马勒成为「所有布尔乔亚音乐美学的丑闻」35,「毁了安全建构的形式...将艺术的绝对转为被入侵的竞技场,马勒的音乐毁了自我确认的美学秩序」,当然,阿多诺是借着布尔乔亚困惑的贬抑来褒扬马勒的前卫:「知道何时突破、何时崩解,正也就是掌握自主之道」36。的确,唯有在菁英音乐的层级才更能彰显这种逾越层级的混类所造成的怪诞诡态37。原本就来自下阶层的流行乐风,在借用鄙俗的语言腔调与姿态之外,不易以自身的音乐形式彰显越界挑衅,除非,其音乐形式成为被菁英音乐「借用」的元素。

越界借用的极端例子,所借用的不是下层的语言腔调,也不是下层的音乐形式,而是借自语境与乐境的法外,有声世界未受认可的「边荒」:噪音。我最后要评论的是,音乐文明深入「边荒」的拓荒者,实验音乐的约翰韦恩(John Wayne):John Cage。

IV.

《Silence》第一章 "The Future of Music: Credo"38,John Cage表达的第一个句子,由前四个段落的文首拆解合成:

I BELIEVE THAT THE USE OF NOISE

TO MAKE MUSIC

WILL CONTINUE AND INCREASE UNTIL WE REACH A MUSIC PRODUCED THROUGH THE AID OF ELECTRICAL INSTRUMENTS

WHICH WILL MAKE AVAILABLE FOR MUSICAL PURPOSES ANY AND ALL SOUNDS THAT CAN BE HEARD.

Cage传达的想象: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听到的大多是噪音。当我们忽略它,它骚扰着我们,当我们倾听,却发觉它真奇妙。时速八十公里的卡车声。电台之间的静电干扰。雨。我们想要捕捉、控制这些声音,不是用来当作声效,而是当作乐器。每个制片场都有个为影片录制的「声效」馆藏。如今用一张电影CD,就可以控制这些声音的振幅与频率,赋予它任何我们可以想象的韵律。用四张电影CD,我们就可创作、演奏一场引擎飙吼、风声、心跳、土石流的四重奏39。

Cage的构想其实是预设了许多现代性条件的后现代感受性。试想,莫扎特的时代,马蹄敲在石砖街道的节奏,壁炉柴火哔啪作响,无法被录制、控制,像乐器般地用于创作。只能够用传统乐器来模仿、给予印象式的表征,例如德布西的《海》、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大黄蜂疾飞》、华格纳《漂泊的荷兰人》里的暴风雨。再试想,莫扎特不曾听过汽机车引擎声、煞车声、飞机声、电台的静电干扰、警笛声、防盗蜂鸣器、冷气冰箱马达声、扩音宣传车、瓦斯喇叭、手机的音调铃声、电动游乐场的交响...。现代科技不仅增加了噪音量,制造了无以计数的噪音形态,也产生了恒常不间断的噪音背景。在莫扎特与我们之间,两个时代绝然不同的音景(soundscape),难道对于音乐的意义,毫无关连?

电子乐器的科技发明未必造就前卫,Cage指出Novachord、Solovox、Theremin这些电子乐器发明后,许多人用它们来模仿

八、十九世纪的乐器,就像汽车发明后,早期的设计师总是模仿马车的样式。这种模仿过去的欲望,幷不会实现新乐器带来的广泛的新可能性,反倒检禁了新的声音体验40。Cage强调倾听现在、建构未来的感受性,非常接近波特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师》(18

6

3)所表达的敏锐现代感。他指出那些钻研模仿昔日大师风格的画师,却无视于当下那流变不居、瞬息即逝、偶然际会的形象。他邀我们注目于现代生活中的风尚(fashion),不只在于服装、发式,还在于人们的仪态、姿势、神情与微笑,随着世代而快速蜕变,甚至鼻嘴、眉眼、脸型面貌,即便是猫狗宠物也不例外地呈现着时代的感官印记41。的确,当时画中小酒吧里手拈烟管撩裙慵坐的吧女神情,永恒地捕捉了十九世纪的巴黎风情。那些只知描摹古典仕女的画师可能觉得槟榔西施的样貌低俗煽情不堪入画,然而卅年前不存在的槟榔西施,卅年后仍会以今日的风情而存在吗?不会像昔日的艺阁女郎般一去不返?而我们当下显得喧嚣的音景,不会瞬息走入古董的时代?酒矸倘卖冇、面茶推车的午夜汽笛、补鞋修伞甩着铁片串的招呼,木屐(嘎啦板)的嘈杂,什么时候不都已成了我们子女不能理解的听觉乡愁?

科技不仅创造了噪音背景,从留声机到高传真音响,复制声音的技术也制造了过度丰裕的音乐。美术馆带来的现代性震撼,在廿世纪初叶已经触动了几位敏感的文化评论家。马尔侯(Andre Malraux)以罗浮宫为群众提供的艺术教育,对比一个世纪之前的波特莱尔,终身无缘见到意大利或西班牙的艺术名作,葛雷柯或米开朗基罗、提香或哥雅42。梵莱希(Paul Valery)对于罗浮宫的过度丰裕则感到困惑:视觉图像,野蛮的乱葬在一块儿!想象同时聆听十首交响曲的状况!一会儿肖像、一会儿海景、一会儿厨房静物、一会儿凯旋游行,更糟的是风格完全不兼容的绘画摆在一块儿,图画的独特性被扼杀,过度丰裕令我们荒芜贫瘠43。试想音乐的状况,莫扎特的时代,几人有缘听过莫扎特的大部分作品?贝多芬的时代,几人有缘听过贝多芬的《英雄》一次以上?而今日,我们或许不会同时聆听十首交响曲,但建立一个包括许多风格的私人典藏幷不困难,可以随时一听再听,可以泡在浴缸里听《费加洛婚礼》,可以听着马勒进入瞌睡,儿子还好奇地问你在听啥,因为那是他计算机游戏的背景音乐。

有谁曾经计算过一天下来我们收听了多少个播放音乐的「喇叭」:电视的、收音机的、计算机的、音响的,客厅的、卧房床头的、书桌上的、车上的、街上商店的、公园的、餐厅的...44。过度丰裕的音乐改变了音乐经验。Cage的一个标题警句,表达了这个吊诡:

那儿或许会有些音乐,但我们还是能找个可以交谈的安静角落45。

我们发现,音乐成了被回避的位置,音乐具有了噪音的性质。Cage接着论及Erik Satie "furniture music" 的想法:

然而,我们必须开发一种有如家具一般的音乐,考虑到环境中的噪音,与它们融为一体。我认为那是种旋律,柔化用餐刀叉的噪音,不要跋扈支配、不要壮丽堂皇。它会填补共餐友人之间凝重的沉默,它能排遣人们注意到自己陈腐谈话的困扰,同时它能调和街上那些粗率干扰谈话的噪音。制作这种音乐将会符合需求46。 或许有人认为《4’33’’》是愚弄听众的恶作剧,或认为这样的戏谑作品很容易。但Cage表示他对愚弄听众没有兴趣,而且自1947年构想出现,经历了几年严肃的创作过程。其中出现了两次观念的转折点,1951年他将自己关在哈佛大学的录音室,想要听听寂静,原以为听不到任何声音,结果听到自己血液循环与神经(耳鸣?)的声音。这个经验给予他的作曲哲学很大的启示:寂静(silence),若定义为没有声音,那么寂静并不存在;而且无论怎么努力,我们无法造成寂静。必须重新定义寂静,幷非与声音的客观二分,而是注意力未转向或已转离、因而未受觉察的声音48。换言之,寂静不是听觉的,而是心灵的转换。另个转折点也在1951年,Cage的朋友Robert Rauschenberg发表了《White Painting》以及系列白色(或黑色)单色空白绘画的创作,Cage立即领悟,那不是个对象,而是看的方式,影子的空港(airports for shadows),这触动了他必须完成「寂静」(声音的空港)的作曲,「否则我就落后了,音乐就落后了!」49

今日,《4’33’’》或许仍令许多人困惑,但在西方音乐史上已据有无前例的特殊位置,被认为是第一个完全解脱于意图性声音的音乐,代表着与美学传统的一个基进断裂,例证了Cage所谓「作品与环境相融合」(interpenetration),「未受决定」(indeterminacy)的「机缘创作」(chance works)50。Cage的理念,赞颂者认为是开放心灵的音乐,松开作曲者控制的意志,解除自我中心的品味好恶,邀请人们注意珍听环境中的有声世界,无所表现而无所不表现的旷达。本文无法细论Cage的哲学,也无法细评Cage在音乐史的地位,倒是对于《4’33’’》的演奏条件与被认可的条件,有些社会学兴趣的评论。 《4’33’’》仍是一件音乐「作品」,甚至是「名作」。即便是Cage,对其作品的演奏者都仍然要求严格,对差劲的演奏者也有所批评。这是何以我说Cage是音乐文明深入「边荒」的拓荒者,实验音乐的约翰韦恩。他纵横边荒、媒介噪音,但是享有音乐文明授予认可的警徽与枪法。廿世纪作曲家之中,能够像Cage这样同时获得阿多诺、德勒兹、李欧塔几位挑剔的美学哲学家青睐的,恐怕没几人。就如毕加索,大胆借用非洲造形,表现逾越、造成震撼,却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英雄。我们承认,Cage的实验骚扰了西方菁英音乐与高雅聆听的拜物性格。但恐怕也得承认,Cage在美学与音乐史的前卫地位,或许属于同样的拜物结构。噪音与音乐的遭遇、渗透,有无限可能的声态政略,有些被当作拙劣的模仿,有些被当作疯狂的愚行,有些或许造成一时的困惑,却终于受认可为不朽的前卫「作品」,其间的差别,或许在乐理之外,可以找到一些社会学的解释。

注释: Roland Barthes (19

8

5) "The Grain of Voice," The Responsibility of Forms, translated by R. Howard,New York: Hill and Wang, p.267. Cited in Barthes (1985: 2

6

7). "Language is the universal medium in which understanding occurs" (Gadamer 1989: 3

8

9), "Being that can be understood is language" (1989: 4

7

4).

Gadamer (19

8

6) "Image and Gesture," The Relevance of the Beautiful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74-75. 原发表于1964,Truth and Method出版于1960。 Barthes (19

8

5) "The Grain of Voice," pp.267-277. Alfred Schutz (19

6

4) "Making Music Together," Collected Papers, vol. 2,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p.159-178. Simon Frith (19

9

8) Performing Rit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147. Barthes (19

8

5) "Music, Voice, Language," p.279. Mikhail Bakhtin (19

8

4) Rabelais and His World, translated by H. Iswolsk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orbert Elias (2000) The Civilizing Process, revised edition, translated by E. Jephcott, London: Blackwell.

Attali, pp.14-16.

Ibid., pp.47-51.

Ibid., pp.61-65.

James H. Johnson (19

9

5) Liste Ibid., pp.171-2.

Cited in ibid., p.195.

Cited in ibid., p.228.

Paul DiMaggio (19

9

1)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in Nineteenth-Century Boston: The Creation of an Organizational Base for High Culture in America, " Rethinking Popular Cultur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Cultural Studies, edited by C. Mukerji and M. Schuds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ttali, pp.75-77.

Ibid., pp.94-96.

Ibid.,pp.104-5.

Ibid., p.110.

Frith, pp.128-9.

社会学而言,商品音乐有别于宗教音乐与军事音乐的功能,也有别于「高雅文化模式」菁英音乐相对不受市场支配的自主性(见前节)。

Attali, p.105. T.W. Adorno (19

9

2) "Mahler," Quasi una fantasia, p.84.

在绘画与音乐,这个不对称逻辑是同样的:毕加索在绘画中夹带非洲假面与雕塑的形式(例如《亚维侬的姑娘》),表现某种逾越、传达某种震撼,被赞誉为现代艺术的前卫英雄。非洲人运用欧洲的形式,那是模仿、被同化、丧失传统;欧洲人运用非洲文化形式,则是创造、进步、包容的现代主义。

John Cage (19

7

3) Silence: Lectures and Writings, Hanover, NH: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p.3。 原稿为1937年发表于 "Seattle arts society"的演讲。

Ibid..

Ibid., pp.3-4. Andre Malraux (19

7

8) The Voices of Silence, translated by S. Gilber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15.

T. W. Adorno (19

8

3) "Valery Proust Museum," Prism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pp.176-7.

我出了四百元台币请两个儿子帮我作一天的研究记录,他们颇有兴致的一早开始笔记,但到了下午三点半进入东海别墅热闹的商店区,他们放弃了。

Cage, p.76.

Ibid.. Joan Retallack (ed.) (19

9

6) Musicage: Cage Muses, Nanover, NH: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p.193, n.20.

Solomon, n.p., Retallack, p.121.

Solomon, n.p..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倾听树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2-09-09
何欣记得很清楚,那是小学毕业那个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回到家,兴奋地对她说:“小欣,爸爸找到一份新工作,做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博客人……” 就这样,他们坐着飞机来到了澳大利亚的凯恩斯。 何欣与爸爸的新家是码头对面的一幢屋子......
音乐听觉训练中的误区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25
【摘 要】随着国际音乐界的不断发展,对于音乐听觉的训练方法也越来越先进,但是在我国音乐听觉训练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虽然听觉训练只是音乐学习中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发现有效的训练方法,......
听莫扎特说:我是音乐家,不是仆人!(上)
发布时间:2023-05-29
1756 萨尔茨堡 爸爸是个音乐家,我出生时,他在萨尔茨堡大主教的管弦乐队里担任第四小提琴已经有十三年了。听妈妈说,爸爸是来自奥格斯堡的巴伐利亚人。他刚来萨尔茨堡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天主教修士大会主席、来自显赫的驿站马车家......
听花开的声音
发布时间:2015-08-26
青春是一首明媚的歌谣,朝气和活力就是其间跃动的音符。然而青春总是伴随着成长的刺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无需迷茫、更不必彷徨,因为路始终在脚下。年轻的朋友们,你准备好了吗? 因为不安,所以青春。因为茫然,所以青春。因......
音乐是聆听的
发布时间:2022-12-29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就改革后的音乐课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耳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听觉;视频;感受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音乐课的教学模式也一直在改变:从一开始的音乐课程转变到艺术课程,再......
古琴曲《双鹤听泉》音乐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04
古琴音乐中凝聚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气息。是传统文人音乐的精华结晶!琴曲《双鹤听泉》虽说是作为琴学门径的入门小曲,却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整的展现了一段动态的写意画卷!同样,其有限篇幅中包含了完整的结构,本文以金陵琴社已故社......
为什么分不清外国人的脸
发布时间:2023-04-14
在看外国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你有没有出现这样的状况:对出场的人物总是分不清楚:这是Tony还是Johny?这个人不是去度假了吗,怎么又出现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外国人长得都一样呢? 分不清外国人的脸很正常 不光我们分不清欧......
“一刀切”要不得
发布时间:2022-12-23
1.6L以下车型购置税减半政策虽然再次推出,但这种“一刀切”式的方法,对于脆弱的车市,会不会引起混乱呢? 对于小批量汽车政策的出台,很显然既有着救市的意味、又有着推动小型车发展的作用,可以说,是具有着一举两得功效的汽车新......
聆听春天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2-08-13
咔咔,咔咔,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湖面上的冰裂了。噗噗,噗噗,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花儿在开放。哗啦,哗啦,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小溪在跑步。叽叽喳,叽叽喳,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鸟儿们在歌唱了。轰隆隆,轰隆隆,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春天的大钟敲响了。……这一切,都是春天的声音;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在向全世界宣告:冬天走了,春天来了。金色的阳光洒在人们身上,人们舒舒筋骨,懒洋.........
听,鸟飞过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3-03-18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引自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 衣瑞龙是国内民间悬挂滑翔运动的前辈,也是《航空知......
孩子,让我听听你天籁般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3-01-22
2011年的8月18日,一个既平常而又久久不能忘记的和新生见面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遭受了十年班主任生涯中和新生见面的第一次尴尬。 “这位同学,由你来开始我们今天的自我介绍好吗?”我的一番亲切陈词后,选择了一位个子高高、面......
聆听自己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3-06-24
等待彩排的现场非常喧闹,只有小竹例外,她坐在角落里,闭上眼睛,把小提琴抱在怀里,用胸口贴紧着琴。小竹不是在打瞌睡,这是她拉琴前的静修仪式。每当小竹安静地用胸口贴紧小提琴,侧耳倾听,就能听到小提琴里传来美妙的乐声,而后拉出的乐曲,会分外悠扬。轮到小竹了,她自信地站在台中央,把琴架在肩上,琴弓轻轻划过琴弦,悠扬的《四小天鹅舞曲》响起来。静――一粒尘埃都不肯下落,生怕细小的声音干扰琴声。小竹的全部身心都.........
再也听不到袁阔成的“下回分解”了
发布时间:2022-12-26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评书,工作之后,没有多少时间听了。袁阔成先生的评书,我听得特别特别多,其中的故事我也比较熟悉,那时,还是抱着“匣子”――我们不叫它收音机――有固定的频道,定时播出,比如会播出《三国演义》《烈火金刚》。......
听声音 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25
听声音 学方法 在对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只有领会了物理思想,掌握了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把物理知识学到手,才能获得不断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下面谈一谈《声现象》这......
情话百听不厌
发布时间:2022-11-16
前一阵,有网站评选出最恶心情话,查尔斯王储的情话高居榜首:我愿意做你的卫生棉。同时中榜的还有,尤金・奥尼尔说的:我只是等待着像一只爱你的小狗一样躺在你的脚下;罗曼・罗兰说的:我自你出生以前就爱上你了;梁实秋说的:有桩事......
倾听群众诉求 密切党群关系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群关系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党群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执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执政能......
“我想听花开的声音”
发布时间:2013-12-19
" 曾听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老师要他的学生用“想”造个句子,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听花开的声音。”老师听了勃然大怒:“乱弹琴,花开的声音怎么可以听?错了,重说!” 花开也许真有声音,只是我们目前限于条件还听不到;花开也许......
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3-05-19
我一直不相信植物开花的声音会被人类窃听入耳,平日里在书上看到了大多是美丽的谎言罢了,因为物欲横流,因为这世上缺少美丽。所以说,艺术家们总是在以另类的方式推销他们的美学观点。 花就摆在那儿,不怒不喜,不嗔不笑,它们是......
玩水也能听音乐?
发布时间:2023-02-10
应该是在两年前,创新发布了Airwave蓝牙音箱,特别的三角造型、大胆的配色都一反创新音箱产品原有的稳重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回头来看,这应该代表着创新在音箱市场无线化、细分化趋势下做出的第一步改变。如果说去年推出......
让听力不再“无力”
发布时间:2016-05-11
课堂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需要用迸发的教学智慧,精到的教学设计来装点每一节课堂,也就是说,教学应该讲究技巧,而绝非靠长时间地疲劳作战。特别是对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而言,很多学生对听力课望而却步,在完成听力任务时根本无从......
“听话”的音响雅兰仕声控音响TT10
发布时间:2022-09-27
“听话”的音响雅兰仕声控音响TT10 在以前的各种科幻电影中,我们已经见到过太多人类用语音和机器交流,并指挥工作的场景了。但电影毕竟是电影,未来好像还离我们挺远。不过,如果告诉你国内有音响厂商开发出可以真正“人机对话”的产品,请不......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
发布时间:2023-04-28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基本途径。柯达伊曾经指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系统训练具有敏锐鉴别能力的听觉。①曹理等也认为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培养学生会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的耳朵的人。②音乐是陶冶情操,影响人内在气质的艺术学科。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
听着音乐下起雨
发布时间:2023-04-12
听着音乐下起雨(一)春精灵提着彩色油漆,给冬天里白茫茫的大地换上了新的色彩。麻咪很喜欢春天。春天什么都是好的,在各种各样的好里,还有一样是麻咪特别期待的,那就是滴答。一颗水珠落在了麻咪的鼻尖上,她伸手一摸,欢呼道:下雨啦!下雨啦!下雨啦!小魔女们齐声欢呼着,开舞会啦!这时候,扑克小镇的居民们都跑了出来。他们使用了雨衣魔法,让身体表面形成透明的薄膜,就不怕弄湿了。(二)他们抬起头看着天空,只见一朵朵.........
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2-11-17
摘 要:在学校这片成长的沃土上,在“体验教育”先进理念的影响下,在教育教学一线灵活化解了无数个难题,收获了学生的成长、快乐与进步,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践行“体验教育”理念的点滴收获,期待能对您有所帮助。 ......
倾听花开的声音(组诗)
发布时间:2015-08-25
倾听花开的声音 生活中的事情 总是穿过我的内心 像奔涌的江水 日夜不息 我常常倚在门边 望着白云自由的离去 真想把孤寂与无奈 还有淡淡的哀愁 挂上去 借着风的翅膀 目光穿过荒凉的大地 赶赴春天的约会 打探......
看不清的超声波
发布时间:2023-02-11
看不清的超声波 9次产检,其中4次B超,却没有诊断出婴儿畸形。产妇及其家人一怒之下将医院告上法庭。 产检无恙却生畸婴 据曾秀静介绍。她是30岁才怀上孩子,属于高龄产妇,所以格外小心。自2009年10月12日至2010年4月12日生产......
不锈钢切菜护手器
发布时间:2015-08-11
烹饪时要处理食材、要切菜,切菜容易切伤手指,即便是经过专业训练、技艺娴熟的人,也难免发生伤手意外。中国民间有句谚语:“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说的就是此意。有了本款切菜护手器护手,就能从根本上避免了手指受伤。使用时将护手......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中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 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学习的具体对策。 主 题 词:听课 解题 调查 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索宗剑 谛听瓷之音
发布时间:2022-12-25
青瓷之美,两宋为最。在索宗剑先生看来:“宋瓷之所以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概念,在于它的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它上与唐之鲜艳、下与明清之俗丽都迥然不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以与河姆渡文化关联较为密切的原始青......
倾听者文清丽(作家读作家)
发布时间:2023-03-13
多年后……这样的句式,是不是想起了马尔克斯?必须坦白,我在许多地方用过,而且仍然在用。多年后,我想起鲁院的时光,想起文清丽。三千多个日子,可不就是多年?一生也没有多少个十年吧。然而,很多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想清楚再说“不”
发布时间:2022-11-18
星xīn榔qī天tiān,爸bà爸b蝗qù买mǎi菜cài,妈mā妈m幻mán雷zhe打dǎ扫sǎo家jiā,语yǔ诗shī在zài客kè厅tīn览li看kàn精jīn啦cǎi的de动dòn阑huà片piān。这zhè时shí,妈mā妈m缓hǎn了le一yì声shēn溃骸坝yǔ诗......
谈音乐听觉的基础训练
发布时间:2023-04-27
谈音乐听觉的基础训练 音乐听觉,指的是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和理解能力。说的具体点,就是对音乐各种形式、因素如: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音色、和声、复调等以及音乐的内容如:风格、性质、情趣、音乐的塑造等方......
学音乐一定要多“听”
发布时间:2023-01-03
对于75后、80后的年轻家长来说,有个很普遍的情况:小时候在爸妈的压力下练习钢琴和小提琴,一个人在家练得苦哈哈,考级考得很辛苦,但如果有人问最喜欢哪个音乐家的作品,最欣赏的演奏家是谁,却往往答不上来。 很惭愧,我就是那个......
晚清名流:不吸毒,不成活
发布时间:2023-06-07
鸦片传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早,相传西汉时,已有罂粟种子通过丝绸之路被引入中原。中国人种植罂粟的确凿记载则是在唐代,一首唐诗写道:“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诗中的“米囊花”便是罂粟花。 不过,自汉唐以来,中国人只......
而一切并非必不可少
发布时间:2022-12-18
那时并不是很久以前,我记得秋天还没有来,中山的树叶和广州的树叶一样,绿得让人烦躁。我厌恶南方冗长而多余的夏天,但是能有什么办法呢? 大概在某一天,我打电话给弋舟说,我想去甘肃,看看草原,还有遍地的牛羊。电话里弋舟的声......
聆听生活的质感—谈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1)
发布时间:2022-11-05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 艺术 的两条腿、两个侧面、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它们是相互配合的伙伴关系,两者各显神通,缺一不可,轻一不可。电视......
聆听生活的质感——谈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1)
发布时间:2013-12-18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侧面、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它们是相互配合的伙伴关系,两者各显神通,缺一不可,轻一不可。电视中......
古方SPA:倾听身体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2-08-07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皇帝内经》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
听音乐的酒和要按摩的鱼
发布时间:2017-05-15
乍听这名字,是不是一脸懵?酒会听音乐,鱼还得按摩,岂不是骇人听闻吗?然而,在工匠的眼里,若不是费尽心思,是做不出绝佳美味的。只有将细节做到极致,才能造就工艺的神话。几年前,一本名为《水知道答案》的书风靡亚洲,该书作者用122张通过显微摄影拍下的水结晶照片,试图展示,水不但会听音乐,还会根据所听的音乐变换模样。听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水结晶就美丽工整,而听了浑蛋或者烦死了,它的结晶便破碎而零散。这.........
教育,切不“可目中无人”
发布时间:2013-12-18
" 曾看过一篇小文章,题目是《苏珊的帽子》,讲的是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珊,当她读一年级的时候,小小的身体里竟长了肿瘤,经过三个月的化疗,她的头发全掉光了,一个亮亮的脑袋对于一个七岁的女孩是残酷的,她发愁以后的学习生活。......
有些胆囊息肉不用切
发布时间:2022-12-05
最近我在门诊坐诊时,连续碰到了好几个忧心忡忡的患者,都是刚刚进行完每年一次的单位体检,被查出有胆囊息肉。原本轻松的生活改变了,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心和紧张,有的甚至主动提出要切除胆囊。其实,并不是胆囊息肉都必须......
钢琴演奏中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26
一、音乐听觉简述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官,在学习、理解、接受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的音高、声部、音色等都需要通过灵敏的听觉来听辨,要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钢琴音乐同样需要运用听觉鉴别、调控演奏的每个音符。具体而......
全清废模切开启印后加工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2-08-15
提及全清废模切技术,纸盒加工领域的同行们应该都不陌生,这项技术在我国包装印刷市场已有10多年的历史,最早由博斯特推出,当时在我国包装印刷市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全清废的先进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手工清废或半清废模式,让业界对清......
学生音乐听觉能力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03
在声乐教学中,听觉的作用已经日益凸显,良好的听觉能力,对学生声乐演唱水平和音乐审美能力都有显著地作用。因而,声乐演唱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学生听觉能力强弱的影响。 声音的听觉属性取决于四个主要方面:音的高低、强弱、音色......
清明节避不开的话题
发布时间:2023-04-24
“死亡”这个话题太沉重了。小时候村里有葬礼,我都躲得远远的,看到别人可以兴致勃勃地去参观品评,觉得特不可思议。 就这么怕了二三十年,直到养了孩子,还是在怕。但是,它还是来了。 39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我顿觉天塌地陷......
昔日清华不唯权
发布时间:2022-12-02
吴南轩宣誓完毕,监誓人张继发言。或许高居庙堂的日子久了,或许被气昏了头,张继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与发言场合,发言中多处指责清华,诸如学生多属纨绔子弟,飞扬浮躁,缺乏读书风气,清华并没有培养出人才,等等。 此时的清华,已......
音乐智能与英语听说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114名来自南京四所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音乐智能及英语听说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性研究,结果发现英语听说能力强和弱的学生其音乐智能有显著差异。鉴于此,中国的家长、学校及英语教师应重视......
音乐能治病且听中医说
发布时间:2022-07-31
音乐治疗,尽管我国在现代运用得相对不够广泛,但却是一门很古老的治疗方法。我国古代乐字繁体写作樂,加上一个草字头即为藥(药);在西方,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既是掌管医药之神,也是掌管音乐之神,可见中西方对于音乐具有治疗......
噪音污染:损听力 伤视力
发布时间:2013-12-19
噪音污染:损听力 伤视力 人长时间生活在噪音环境中,不仅会使听力受损,还会影响血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出现头昏、头痛、疲劳、烦躁、易怒、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可你知道吗?噪音还会殃及视力。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黄觉 四十不惑 且听风吟
发布时间:2016-01-09
不按常理出牌,是黄觉的常态。生活中内向,网络上却是活跃段子手;微博认证有摄影艺术家、画家、音乐人等,唯独没有演员这一项……也正因此,让黄觉成为圈里公认的“文艺怪咖”。 ”作为演员的黄觉,作品不多,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和周......
切不掉的坏肿瘤,可以“冻死”它
发布时间:2023-03-22
随着临床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有一部分肿瘤,尤其是早期发现的肿瘤,已经完全可以被治愈或者得到有效控制。但还有很大一部分肿瘤患者,在发现肿瘤时,已经属中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放疗、化疗效果也不好。那么,这部分患者只能“坐以待......
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
探究声音传播中的“视听艺术”
发布时间:2022-08-25
探究声音传播中的“视听艺术” 摘要:电台广播是一种用眼睛观看不到的听觉艺术,多元并富于变化的声效可以增加声音的“空间感”和“方位感”。本文描写了在电台广播节目录制中运用丰富的语言和音响效果,可为听众打造栩栩如生、身临其......
学会聆听身体不适的“潜台词”
发布时间:2023-07-06
我们常常会问医生我们缺少什么营养,其实,我们的身体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了。你们是否会觉得夜间视力下降,关节疼痛,常掉头发呢。其实这些症状,都是身体缺乏营养时给我们的暗示。这时利用食材补充所需营养素可是一个有用的妙法哦。赶......
清水音乐 2014年5期
发布时间:2015-08-20
每一个地方的民乐,都有感动人的理由。 可以因人而异,不喜欢她的曲调、内容,乃至所表达的情绪,爱与恨的方式方法。这些都不影响一个地方民乐的流传。 从藏地歌谣听出神圣,与神灵接通。江苏民歌,用小情调惑人,叫人想到南宋,......
李白:小清新不喝酒
发布时间:2023-02-02
没有谁天生就是酒鬼,李白也是慢慢染上了这个“恶习”。25岁以前,李白好像从不喝酒。在此之前,他写了不少诗,但没有一个“酒”字,可以说是滴“酒”不沾。搞笑的是,李白居然是跟一个和尚学会喝酒的。 25岁那年,李白到湖北参观赤......
消防行政处罚中听证程序的不足与完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1
一、消防行政处罚中的听证范围和条件 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公安部有关规定消防行政处罚中的听证案件包括责令停产停业和处以较大数额的罚款两项,所谓较大数额即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罚款和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0元以上罚款。而对......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难的思考(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8
摘要:随着农信社向农村银行改制步伐加快,不良贷款作为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化解不良贷款包袱已刻不容缓。农信社除了争取政府用土地置换不良贷款外,自身更要加大清收力度,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由于不良贷款多属长期积累沉淀......
让世界文坛听到中国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要:如今世界各国,都要倾听中国说了些什么,了解中国做了些什么。然而却有一个领域,即文学领域,未能向世界文坛发出有力的、响亮的声音。这和汉字文化圈的不断扩大是相悖的。当西方文艺界对我国作家作品进行评介时,我国批评界几......
不能因听话而耽误工作
发布时间:2023-02-26
大学毕业后,他进到国家安全部门当了普通办事员。一天,部长派他给上级领导送份文件。敲门进去后,他发现那位领导正在打电话,只好站在门口安静地候着。领导满脸愤怒,对着电话大吼大叫,“砰”地摔下电话后才瞥见了他,没好气地问:......
岗位不清何谈评估
发布时间:2013-12-14
岗位不清何谈评估 很多企业在搞岗位价值评估,以帮助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岗位价值评估是在:组织机构、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从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的任职资格条件出发,对岗位所进......
切比雪夫不等式的推广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10-03
切比雪夫不等式的推广与应用 摘要:在估计某些事件的概率的上下界时,常用到著名的切比雪夫不等式.本文从4个方面对切比雪夫不等式进行推广,讨论了切比雪夫不......
中古蒙语“不里”音译的归纳及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17
摘 要:学界对于北方民族古文的研究一直很重视,其中中古蒙语音译是重点的研究对象之一,有了不少论文和专著。《蒙古秘史》是一个中文音译书,原文已佚失,现有的都是汉译的基础上学者们再用蒙文音译的版本。中古蒙语的重要文献资料之......
浅谈如何聆听与感受音乐
发布时间:2023-05-06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观念之中,有提到行风之说音乐不仅要与阴阳之气,四时之风相同,而且要能够作用于气和风,将人对世界,自然的理解通过风传扬开去。在《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大音希声。从字面意思来看,最大的声响,反而听起来却没有声音。包括一些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解读傅佩荣: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响(《傅佩荣解读老子》);陈鼓应:最.........
静静地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3-02-11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育面对的主要是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不断努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待学生的心要像对待一朵花。”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
论音乐听觉教学中实际音乐作品的使用(一)
发布时间:2023-02-03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的所有技能中,音乐听觉是最基本的能力,发展音乐听觉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在传统的音乐听觉教学中,教师们更侧重于发展学生对独立音乐元素的认知能力。然而,在真实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对音乐的理解与......
美国必须学会听懂中国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3-02-09
美国必须学会听懂中国的声音 不知是美韩原本就是虚张声势,也不知是否中国的抗议果然生效,总之美韩的黄海军演数次宣布延期。 也许美国人不明白为何此次中国政府对黄海军演反应如此强烈,也许美国人就是要在中国的家门口炫耀武力,以显示其......
利率市场化:听得到摸不着
发布时间:2022-12-23
近期,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讨论见诸报端,《存款保险条例》的公布强化了利率市场化的热度,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呼之欲出,利率市场化似乎一触即发。然而,纵观货币当局实施的阶段性试水政策,衡量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横向比较各国......
老婆,这次你能不能听我说
发布时间:2023-04-15
沟通的核心,不是说服、不是辩解,更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而是倾听和感受。衡量一次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你是否通过这次沟通,体会到了对方的感受? 小白和大力是一对结婚刚两年的小夫妻。 婚后两人一直在一件事情上存在分歧: ......
隋代酷吏:不听话就打屁股
发布时间:2023-05-23
隋代酷吏、幽州军政长官(幽州总管)燕荣性情跋扈,施政与治民的唯一理念就是“屁股三天不打,就会上房揭瓦”。无论是谁,只要犯在他手里,一概大荆条伺候,轻则打个皮开肉绽,重则从早打到晚,直至见阎王。 每每有人被打屁股,燕荣......
新市:“何窗何户不清妍”
发布时间:2023-06-15
在文人墨客的词赋中,烟雨江南似乎总是一位笼着薄纱、惹人怜爱的少女。在这江南水乡之中,浙江省德清县的古镇新市算是个低调的漂亮姑娘。 在新市,行走的每一步都怕惊扰了沉睡中的古镇。石桥石路叙说着千年历史,白墙灰瓦浸透着古时......
吴越说其实我不清高
发布时间:2023-05-04
在纷繁的娱乐圈,能独守一份清静,低调而认真拍戏的人不多,吴越算是其中之一。吴越是上海人,1997年与张丰毅主演电视剧《和平年代》,以清新淡雅的气质为人关注。这些年来,她主演了许多影视剧,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也拥有了许多固......
听海的心 2015年1期
发布时间:2015-08-21
11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00例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患者要求的提高,胆囊切除术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 发展 。 目前 单纯性的胆囊切除的术式主要有传统胆囊切除术(O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 目前,在LC迅速开展的启发下,MC[1]已引起人们的......
刘清扬 少女心不停歇
发布时间:2015-09-08
眼前的刘清扬唇红齿白,留着齐耳短发,身着格子吊带裙,脚上穿着蕾丝短袜搭配厚底凉鞋,配饰简洁明快。她安静地坐在那里,已经可以很好地诠释她的个人品牌Chic-topia的浓浓少女味。她的甜美浮在表面,小叛逆躲在眼神里。 不想长大的......
明清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7-08-01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朝代的更替使得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人文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音乐美学思想的变化,考证我国音乐美学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不难看出这一点。夏商推崇侈乐、魏晋盛行文人音乐等,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政策空前高压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自秦以来的又一次文化浩劫.........
不见不散“滔客”扩音器
发布时间:2023-03-12
不见不散“滔客”扩音器 微型音箱产品发展至今,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各大厂商所能用到的技术和招数几乎全上了,要想更进步无疑非常难。这时候,对现有产品进行适当的变化,或许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不见不散T1就通过“变身”成为了一款扩......
聆听窗外声音 发展学生素养
发布时间:2022-12-30
聆听窗外声音 发展学生素养 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受益匪浅。他开展的教育六大实验行动非常切合实际,其中,我对“聆听窗外声音”这一项实验感触颇深。 纵观现在的学校,几乎实行关门......
试析清末民初北京话的合音和减音现象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 要:本文考察了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大家蔡友梅的十二部小说,对清末民初北京话中的减音现象和合音现象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清末民初;北京话;减音现象;合音现象 京味儿作家蔡友梅的作品如实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话的面貌,其中......
浅议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视觉元素
发布时间:2022-11-27
浅议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视觉元素 浅议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视觉元素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浅议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视觉元素 更 多精 品源 自 3 e d u 课 件......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
发布时间:2022-07-21
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是听觉、时间、情感上的艺术,同时,它又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寓教......
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06
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清末音乐启蒙教育探析 更多 精品 来自 3 e d u 论 文 一、精神教育 精神教......
清华美女做音乐剧译配
发布时间:2023-07-23
她是清华美女,一个理科学霸,却在21岁时放弃读研机会,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职业音乐剧译配。这几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各大剧院演出的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几乎都是她翻译而来的。美女学霸迷上音乐剧翻译身材娇小,顺直的长发,娃娃脸配上黑框眼镜,怎么看她都像个学生。程何1990年出生在浙江湖州市一个书香世家,受家庭艺术氛围熏陶,她自幼酷爱音乐。读初三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程何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剧。那是2005年3月,《.........
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6
摘 要:今年来,切换系统的研究成为了控制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切换系统涉及到了很多广泛的领域,如:电子科技领域、通讯领域、交通领域等,对于切换系统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见以切换系统的稳定......
致父母热切的目光不该被冷漠浇灭
发布时间:2015-08-28
我们知道在儿童节不应该说沉重的话题,它应该充满了玩具、掌声、祝福和开怀大笑。但如果你的孩子只在6月1日这一天,能真正快乐得像个孩子,你好意思说自己是称职的家长吗?假如你送了他一辆单车作为礼物,你可能希望他能在两天时间内......
花城一页的句号,数不清的雨滴
发布时间:2023-07-05
老的人喜欢咀嚼琐碎,喜欢回味。我自认是个不容易失忆的人,很年轻,却也习惯日后消化用敏感度捕捉带情绪的印象。如果说,一座城就是一本书,那么我对花城的印象是以页数计算的,且仅得一页。 南方酷暑的高温还未从混沌的头脑完全冷......
五成听力损伤来自家庭噪音等
发布时间:2023-01-22
五成听力损伤来自家庭噪音等 五成听力损伤来自家庭噪音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曹永茂教授主持完成的一项听力门诊调查发现,有五成听力损伤并非严重的噪音造成,而是潜伏在身边不以为然的“小噪音”引起的慢性损伤! 曹永茂教授和研究人员入......
在萨尔茨堡,听尽音乐的过去和未来
发布时间:2023-01-24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说要有天空,就有了天空。 有一天,世间开始有了音乐。它和行星或者恒星孤独地在宇宙间不舍昼夜地翱翔不同,而是处在每一个特殊的时刻。 这是一个人口不到20万的奥地利小镇,位于欧洲的中心,南面是......
西方声乐音乐一瞥—从格列高利圣咏到清唱剧(1)
发布时间:2023-05-13
摘 要:格列高利圣咏是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起点,是西方音乐发展的真正开始。几个世纪以来,清唱剧创作虽然在内容上仍主要以宗教为题材,但在形式、技法以及表现方式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20世纪取得了质的突破。 关键词:格列高利......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不刮一阵风 不搞一刀切
发布时间:2023-02-01
5年专项治理,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最怕的是搞运动,咱们一定不能刮一阵风,有始而无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有科学的治理模式,既不能照搬“城里模式”,也不能搞“一刀切”。现有农村生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