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鲁迅教我们学会感恩

鲁迅教我们学会感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12:28:52
鲁迅教我们学会感恩
时间:2023-08-07 12:28:52     小编:

摘 要:感恩之心是人类生命中一颗最真最善的种子,鲁迅先生用他的两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再一次唤醒了我们生命中这最精致、最美好的情感。一个关爱儿童心灵的长妈妈,一位以超越民族的大爱指引鲁迅心灵的导师,他们共同构筑了鲁迅完整而深刻的人生,更让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开启了直指心灵的反思,没有理所当然的爱,只有理解之后的成全。

关键词:阿长 藤野先生 感恩

鲁迅是中国人的脊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导师。一直以来,我们对于鲁迅的理解似乎只有他的冷酷与犀利,“横眉冷对千夫指”给世人创造了一个不可接近的人格高度。他的笔下更多的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深刻揭露,是对统治阶级的无情批判,是对伪知识分子的严厉控诉。他用锋利的笔触想要唤醒沉睡的国民,想要揭开虚伪的面纱,想要击碎流言的肆虐。这样一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不仅是我们仰望的伟人,更是我们身边一个孝顺的儿子,一名勤奋的学子,一位慈祥的父亲,一个体贴的丈夫。他有救国济世的伟大情怀,也有慨当俗人的悠悠情思。在他坎坷的生命中,那些曾经给过他帮助和温暖的人,让鲁迅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感受到了他人给予自己的尊严和爱,他将这份真情定格为笔下永恒的记忆,幻化为一生难忘的感恩。

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有尖锐的小说、犀利的杂文,还有蕴含着温暖爱意的散文。鲁迅让我们睁眼看清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冷酷,让我们正视淋漓的鲜血,同时他还给我们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一份懂得感恩的心。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启发过我们、唤醒过我们的真情。本文通过对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的解读,体会文中阿长与藤野先生给予鲁迅先生的心灵关爱和人生帮助,感受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和藤野先生的感恩之心,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一、直指心灵的关爱,懂得背后的真情

鲁迅一生从来没有为任何伟人立传作书,然而却有人因为他的笔而成为了不朽。是什么样的人值得鲁迅惜墨立传,他们对于鲁迅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阿长,一个没有名字的普通妇女,她本该隐于历史的长河,如万千尘埃般销声匿迹。然而,她却长存于文学的殿堂,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印记。鲁迅在自己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长妈妈,我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1}“阿长”是先前女工的名字,大家因为叫习惯了,因此不愿改口,仍然叫她为“阿长”。

在童年鲁迅的眼里,对阿长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的是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在背后议论别人。尤其是“一到夏天,睡觉时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甚至还将胳膊搁在“我”的颈子上。阿长还有很多麻烦的规矩,新年早上逼着鲁迅说福语,吃冰冷的福橘,使鲁迅新年的喜悦心情顿时遭到了破坏。就像鲁迅在《五猖会》里写到的,因为要背书而扫了看戏的心情一样。所以鲁迅只能用“无法可想”“不耐烦”“不大佩服”“磨难”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对于阿长的情感也是不大喜欢的。后来因为阿长讲长毛的故事,童年鲁迅因为当时认识的浅薄,觉得阿长是个有神力的人,因此又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是出于无知时的一种认可,而这样的敬意却在得知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彻底消失,并转为了仇恨。

然而,就在“我”还在哀悼隐鼠,想要给它复仇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阿长的看法。“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惊喜太意外了,以至于鲁迅还没有做好迎接它的心理准备。而此时鲁迅的心里却充满了喜悦与感动。《山海经》对于童年鲁迅的意义不仅只是一本小小的画册,更是鲁迅童年生活那份纯真的纪念。这份意外的礼物让童年鲁迅的自我尊严得到了尊重,是鲁迅作为一个儿童所感受到的成人世界的温暖。

自由童真的鲁迅离开了曾经的乐园百草园,他还来不及和那些儿时的玩伴做一个庄重的告别,就被卷入书塾的牢笼中。他在《二十四孝图》中曾经谈道:“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想要获得其他有趣书籍的一种强烈的渴望。这是为了摆脱书塾生活的枯燥无味,是为了满足他那一点孩子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天性。所以当他得知有这样一本“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的《山海经》时,他感到无比的喜悦与激动。他为没有能力得到这样一本书而感到无比的苦闷,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口里对它念念不忘,在心里对它朝思暮想。他不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谁都能看到他的表现和变化,却没有人去真正地关心他的愿望。而只有长妈妈,这个待他如自己孩子的长妈妈觉察到了小鲁迅的焦虑与不安,这样一个大字不识、一无所知的长妈妈询问了小鲁迅的心事。那时的鲁迅没有办法去得到这样一本书,但能够轻而易举得到书的成人却从来不去关心鲁迅内心的需求,他们集体无视鲁迅的心灵渴望。这对童年鲁迅的伤害也许那时的他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在他的内心却深深地体会到了那种无助、失落和悲伤。最后,他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而给他这份心灵满足的人,给他这份惊喜的人不是母亲,不是那位和蔼的远方叔祖,而是一个连书的名字都不清楚的阿长,一个自己曾经嘲笑过、厌烦过、憎恨过的阿长。这份惊喜太大了,那一刻鲁迅对于阿长――长妈妈的感情就像火山喷发一样宣泄而出,却最终只是化为“震悚”,化为心底无言的敬意。这份恩情从那时起就一直驻扎在鲁迅的心里,丰富和完善着鲁迅以后的人生。这种一生难忘的恩情,不是因为《山海经》是一本多精美的书,鲁迅在文中也谈道:“《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而是因为长妈妈懂得真正地去关心鲁迅的心灵需求,长妈妈对鲁迅的爱是理解,是在乎,是行动。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长妈妈,却给了鲁迅无法代替的爱和感动。

二、困顿人生的指引,超越民族的大爱

对于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大家的理解都有分歧。有人认为是对藤野先生高贵人格的赞美,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中日友好关系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是为了表现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解读都脱离了文本真正的意图,鲁迅先生并没有想过要给文章扣以多么高尚的主题,只是写下了藤野先生曾经给过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表达出鲁迅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一种感激之情和敬佩之意。而对于藤野先生来说,这种关爱和指引却是在不经意之间,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种本能的帮助,是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应有的责任。藤野先生在后来回忆鲁迅的文章《谨记周树人君》中谈道:“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可见藤野先生对于鲁迅并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鲁迅只是他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然而鲁迅却一直深深地记挂着藤野先生,鲁迅曾向人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当听说“没有下落”时,鲁迅无限痛惜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不在世了吧。”{3}鲁迅先生对于藤野先生的怀念一直没有中断过,是因为那份平淡的恩情,那份不经意之间的指引和帮助。

1.生存困境下的平淡关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4},写出了鲁迅先生当时内心的失望与迷茫。鲁迅因为家庭的变故,过早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面对国家的动荡、民族的飘摇,鲁迅想要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前面的道路却是茫然的。来到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无意于国事,过着浑噩的享乐生活,更无意于振兴救国之业,心情更加失望与苦闷。正是怀着这种失望与苦闷的心情鲁迅来到仙台,然而对仙台的生活也不适应。文中写道:“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就在鲁迅面临着生存的困顿之时却遇到了藤野先生,给了他意外的关心和感动。

藤野先生关切地询问鲁迅能不能记下笔记,还将鲁迅的讲义拿去做了认真的批注和修改。“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藤野先生一直坚持修改鲁迅的笔记,直到课程的结束,已经有三大本,鲁迅都收藏着,直到搬家时不慎遗失。藤野先生在《谨记周树人君》中说道:“我尊敬中国, 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对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这是出于一个有责任的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关心和帮助,更何况鲁迅又是一个初来异国的留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在鲁迅将血管图画错时,藤野先生严肃认真地指了出来,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藤野先生正是用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指导着鲁迅,他对于当时鲁迅内心的困顿和迷茫毫无所知,然而鲁迅却因为藤野先生这份平常的、不经意的关怀而深深地感动。在鲁迅无法摆脱困境的绝望的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关心和帮助给他孤寂的心灵以深深的慰藉。

2.精神困境下超越民族的感动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曾经有两件事情对他的精神成长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是漏题事件,日本学生怀疑“我”的成绩是因为得了教员泄露出来的题目。“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鲁迅先生因为这件事很是觉得受了打击,也感到十分的愤怒。所以,他在文中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鲁迅深刻感受到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的悲哀与无奈,在鲁迅被日本学生怀疑之时,藤野先生毅然站了出来,站在鲁迅身边,要为鲁迅讨回公道,对那些诬陷鲁迅的日本学生投以指责的目光。“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藤野先生作为日本人,并没有维护日本学生,而是站在正义的角度,让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更加感动与敬佩。另外一件事是幻灯片事件。一群中国留学生看到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枪毙,却跟着日本人一起拍掌欢呼。鲁迅为中国人的麻木而感到绝望。他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在日俄战争后,日本的民族主义狂潮中所受到的屈辱,所感受到的巨大压力,{5}这也让鲁迅不得不反省。这种精神的困境折磨着鲁迅,这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的痛苦。当鲁迅决定放弃学医,准备投入文学革命,在与藤野先生告别之时,藤野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在临走前,藤野先生交给鲁迅一张他自己的照片。他为失去鲁迅这样的学生而感到惋惜,从他后来回忆鲁迅的文章我们知道,藤野先生是很喜欢鲁迅的,藤野先生说:“他能认真作笔记,只是由于刚刚入学,日语程度和理解力还不充分,学习是很艰苦的。”{6}当鲁迅正陷入这样的精神困境中时,藤野先生又一次以“为中国”“为学术”的大爱感动着鲁迅,给绝望困惑的鲁迅一线新的曙光。

三、真情过后的回顾,响彻灵魂的感恩

长妈妈给童年时代的鲁迅以爱和心灵的关心,这种对于儿童内心需求的满足让鲁迅终生都难以忘怀。怀揣着对长妈妈的感激,鲁迅用笔为她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而藤野先生在鲁迅陷入生存与精神的困惑之时,又给予他人生的指引和超越民族的感动。这份恩情鲁迅一直都记在心里,陪伴着鲁迅人生的风风雨雨,见证着鲁迅精神的成长。鲁迅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将自己内心的感激化为笔下灵动而带着体温的文字。他们不仅留在了鲁迅的心里,也因为鲁迅的笔而活在了千万中国民众的心里,让文学成就和记载着他们的伟大。鲁迅写下这样的两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伟人曾经的感动,因为他的感动而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感恩,让他人的爱和帮助成为一粒种子,让更多的人收获到这种感恩与感动。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不是因为《山海经》真的是鲁迅所有书中最好的书,最值得珍藏的书,而是因为那是长妈妈买给“我”的书。“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长妈妈只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保姆,一个孤孀。但她却是一个真正关心我,爱我如孩子般的母亲。她给了我真诚的爱,满足了我内心最强烈的渴望,没有那些所谓的学者的高傲,也没有那些所谓的善人的虚伪。所以“我”感激她,鲁迅用长妈妈最能接受的方式表达着他的感恩与怀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待神灵如宗教般虔诚的长妈妈,她最终回到了黑暗地母的怀抱,让魂灵得到永息。无神论的鲁迅在这里却相信了神灵的存在,这种对信仰的颠覆不是因为理智,而是因为情感,因为对长妈妈的感恩与报答。 对于藤野先生,鲁迅一直心怀感念。有的学者认为,鲁迅写文章纪念藤野先生,是为了让藤野先生知道,现在的鲁迅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身份、地位和名望,没有让老师失望,可以让老师因为自己而感到自豪。这是对鲁迅的误解,是对鲁迅的不尊重。对恩师的怀念与感激是内心瞬间的情感涌动,是笔下款款流动的深情。鲁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不管藤野先生是出于何种目的对“我”关心和帮助,但却是出于真心。是对异国的“我”,孤独彷徨中的“我”的一种陪伴与安慰。藤野先生在后来纪念鲁迅的文章《谨记周树人君》中回忆说:“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可见,藤野先生并没有对鲁迅先生有过特殊的照顾,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对于初来日本的留学生的应有关怀。然而鲁迅却将老师改过的讲义一直珍藏着,后来还因为失去讲义而懊悔不已。“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惫,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在人生困苦、旅途无依之时的关心和照顾,更成为鲁迅以后抗争世俗的动力和勇气。鲁迅在“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时,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藤野先生那种对于学术的热情和忠诚,那种超越民族的大爱,让鲁迅受到新的鼓舞与激励,并继续与现实相对抗。鲁迅用自己的笔,划破那个时代的黑暗,用自己的铮铮铁骨,映射着一个时代男人应有的风采。

鲁迅先生教会我们不仅要拥有一双看透黑夜的眼睛,还应该有一颗感恩之心。他让我们去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那些曾经给过我们爱和帮助的人。不要让他们的付出成为我们理所当然的接受,不要让社会的冷漠石化我们的温情。从《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中我们也充分体会到了鲁迅感恩的品格,对作为普通人的阿长,鲁迅怀着深厚的感情,并将这份感恩之心化为历史永恒的赞美。而对于藤野先生,鲁迅依然固执地将他留在了文学的殿堂,让他接受一代又一代人的顶礼膜拜。让感恩之心成为我们人类普世的价值追求,感谢鲁迅,教会我们感恩!

{1} 本文中所引《阿长与〈山海经〉》原文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

{2} 鲁迅:《鲁迅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284页。

{3}{6} 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在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 本文中所引《藤野先生》原文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第四册。

{5} 钱理群:《〈藤野先生〉:鲁迅如何写老师》,《语文建设》2009年第9期,第14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JG14CB03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让学生学会感恩并不难
发布时间:2022-10-03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并把这种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从感恩、施恩中获得生活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三位一体;知恩;感恩;施恩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
鲁迅的模样
发布时间:2023-01-15
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文革”期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当然是按照五十年代官方钦定的顺序排列:“鲁、郭、茅,巴、老、曹”之类。我记得最后还......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1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鲁迅作品难学难教”这是现时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据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学生不愿学习鲁迅作品;一部分语文老师也说,鲁迅作品最难教,没法教。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怀疑过鲁迅作品对中学语文教......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发布时间:2023-03-14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
我的父亲孔另境与鲁迅先生
发布时间:2023-06-20
在纪念我的父亲孔另境去世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回望他的一生,常常想起他在家里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鲁迅先生是我一生最感佩的人!”这并不在于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人物,而是从他切实的体会出发的感言,浸润在他心底和肺腑之间......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17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鲁迅是中学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现代作家,仅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就有三篇他的文章(《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他的文章之所以频频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主要原因是他不仅......
鲁迅与小品文
发布时间:2022-07-23
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杂文、小品文写得酣畅淋漓,像尖刀,像良药,似匕首投枪,表露了对人民的真挚爱戴和对敌人的嘻笑怒骂。 关键词:鲁迅;小品文;战斗作用 一、鲁迅的战斗性与小品文 ......
鲁迅与古钱币
发布时间:2023-01-16
一 鲁迅收集古钱币,早已广为人知。早年在书店见过一本书,专门介绍鲁迅的收藏物。我自己收集古钱,对这一部分自然最感兴趣。一看就看出问题。比如战国时齐国的刀币三字刀,编者说,因刀背有三道横线,形似“三”字,故名三字刀。其实......
鲁迅杂文浅说
发布时间:2016-08-26
一、鲁迅杂文类型化写作所具有的超越性 先从前而提到的鲁迅杂文不知道背景读不懂的疑问说起。鲁迅杂文确实有这样的特点:它总是对现实问题作出及时回应,有很强的具体针对性,不了解背景,就不知道在讲什么。鲁迅杂文的取材、构思的起......
从“我”做起,深入社会—— 试析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
发布时间:2013-12-19
" 内容摘要: 鲁迅小说数量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艺术成就很高。他做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从“我”做起、深入社会。本文试从这一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鲁迅小说创作特色 从“我”做......
鲁迅的文献学成就初探
发布时间:2023-07-17
鲁迅的文献学成就初探 鲁迅的文献学成就初探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鲁迅的文献学成就初探 【摘 要】本章介绍了鲁迅的越文化渊源和地方文献情......
浅谈大学生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
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23-07-05
【摘 要】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感恩世界,人来自于自然,使学生具有“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 二、感恩社会,学会感恩父母,羔羊有跪乳之恩,懂得寸草报春晖;学会感恩老师,认真努力学习,学有所成是对老师的最......
鲁迅的浪漫柔情
发布时间:2023-04-08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在许多人眼中,鲁迅根本不懂浪漫,毫无柔情可言,其实不然,有一种浪漫折射在小事上,浸润于细节中。 同年9月,鲁迅南下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则去了广州,......
老师,放开那鲁迅
发布时间:2023-04-05
导语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让不少学生学起来十分头疼。不过,对某些“神奇”的语文老师而言,分析鲁迅的文童“那都不叫事儿”。下面就是一位网友模仿某些......
浅谈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22
学校教育除了教学之外还要育人,育人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这里我要说的做人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感恩家人,甚至感恩“敌人”。 为何要感恩呢?因为抱怨只能冤冤相报加深怨恨;因......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3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审美的价值。作家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故事环境的描写等,寄托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态度与理想追求。但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是不一样的......
鲁迅的深刻与伟大
发布时间:2022-10-24
比较起胡适和陈独秀以及其他“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来,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和陈独秀一样,鲁迅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胡适一样,鲁迅搞过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同于他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他在......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要: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最主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直作为中小学教材被广泛使用。他的作品因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精神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社会里,鲁迅的作品已经不再受......
试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23-07-07
"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从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增强感恩教育的对策进行研究,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论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11
摘要: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
缺乏思想——也谈鲁迅
发布时间:2013-12-18
写下题目,心里几经踌躇。是不是对先生大不敬?先生不是伟大的思想家吗?怎么能说缺乏思想呢? 诚然,先生作品里是有思想的。《阿 Q 正传》把 中国 农民的愚昧麻木刻划得入木三分,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阿 Q 成了共名,精神胜利法......
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发布时间:2023-07-27
欢迎来到,以下是一篇关于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摘 要: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本文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性进行了赏析。 鲁迅......
鲁迅笔名和《说文解字》
发布时间:2023-04-19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其书博采通人之论,总结经传训诂,根据“六书”原则系统分析汉字,指出各字本义――成为我国自成体系的首部字典。历代考究《说文》之学者不乏,著作亦良多,章太炎则是其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是中国......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
发布时间:2022-07-23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 美术大师吴冠中说过:“鲁迅先生是我的精神之父。”作为思想大师和语言大师,鲁迅先生不仅影响着吴冠中这样大师级人物的成长,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成长。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鲁迅《野草》的艺术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10
1.《秋夜》坚韧的抗争意志:方法,于是生虚无感,这种虚无是一种积极的虚无。鲁迅失望于现实的政治的黑暗与轮回,同时自身个体灵魂也找不到出路,双向的绝望,而又不沉沦于这种绝望。“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
分析鲁迅的升值之路
发布时间:2023-03-05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长达14年。其间,他工作卖力,但一直得不到升迁。而当初巴结他的朋友,后来却成为教育部的最高领导。 是鲁迅不想升迁吗?显然不是。从他1918年8月20口写给挚友、江......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8-04-11
一、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一)淡忘父母养育之恩。大学期间大学生基本都不能经济独立,其较高的学费及生活费主要依靠父母家庭供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他们进入高校后,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逃离父母的约束,而且从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解放出来,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些大学生却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并淡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没有认识到父母挣钱不容易。还有些大.........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毕业论文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安保仁 (陕西省西安高级中学,陕西 西安 710001)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1定冲击,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中学生存......
鲁迅的头号弟子是谁?
发布时间:2022-09-19
关于萧军第一次抵达延安的情况,牛津版的萧军《延安日记》出版之后,一些评述文章不但与历史脱钩,且缺乏相应的时代意识与文史知识。刊登在2014年4月17日《南方周末》的“往事”栏,由陈益南先生撰写的《里的萧军与毛泽东》这一整版文......
鲁迅与司徒乔的友情
发布时间:2023-04-19
鲁迅是中国现代大文豪,司徒乔是一位爱国画家,两人亦师亦友,相识相知,真情交往。 司徒乔,1902年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赤坎镇塘边村一个贫苦家庭。20世纪20年代初,在亲友资助下,他前往北京求学,就读于燕京大学神学院。由于他酷爱绘......
感恩教育需重视
发布时间:2023-02-01
摘要:现在很多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们养成了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荣誉感淡漠,生活自理能力、抗压能力差的性格和品行。文章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新课题。关键词: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现在的学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
论鲁迅《复仇(其二)》中的宗教意蕴
发布时间:2023-02-12
论文关键词:鲁迅 《复仇?其二?》 宗教思想 论文摘要:鲁迅的散文诗《复仇?其二?》是对耶稣蒙难故事的改写?融汇了作家个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并从内容和言语叙述两个层面对各种宗教进行了既有批判又有借鉴的理性改造。 宗教从)‘义......
议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
发布时间:2023-02-06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曾经狂热地追求个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子君为了婚姻自主,不顾一切非难,脱离了自己的家庭,更喊出了个性追求的最强音。涓生绝对不如子君勇敢和热烈,但他比子君......
论鲁迅《野草》的模糊性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 要】中国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实现了民族文化模式和深层心理结构的巨大变迁。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在确定自己启蒙者位置的时候,内心是复杂的。《野草》是鲁迅先生心理世界发生重大震荡的产物,他在这部......
地理教学中感恩教育述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4
案例1:在教学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我优化教材中提供的山地形成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案例的材料,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影像,教会学生在掌握地球内力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机理的同时,感受自然界的无穷力量和自然灾害的沉重危害,感谢自然的恩赐也不忘敬畏大自然,明白善待大自然的道理。案例2:在教学必修二《人口的迁移》时,我利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材料,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现象和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和父母团聚的现象.........
感恩教育与学生习惯养成
发布时间:2022-12-09
《心怀感恩,养成习惯》是笔者所在校确立的德育课题,其核心是养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并使之成为习惯,成为生活的方式。为使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切实有效的研究成果,学校以班主任工作为主阵地,深化学科德......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发布时间:2023-06-13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几篇入选。陈建忠先生将《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一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一家之言。基于此,我向读者朋......
鲁迅作品中的议论修辞
发布时间:2023-03-08
鲁迅小说文类的扩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向杂文文体的扩张,而作为这种扩张的最明显标志,就是鲁迅小说中的议论性话语及这些话语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具有杂文语体的特点。 一、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特点及魅力 鲁迅小说中的众多议论性......
童年经验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19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1】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情感基调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09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风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盛行使得感恩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小学语文教学对感恩教育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促进感恩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促进感恩教育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给予.........
谈感恩教育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0
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能更好地报效党和国家,报效人民。——题记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处处享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恩赐,时代的赋予……我们在恩惠的海洋里成长、成才,要知恩、惜恩、图报,因为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我们的人生才会充实,快乐而有意义。父母是最大恩惠的赐予者,他们不但给予了我们生命,还.........
浅谈鲁迅小说的审美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 要:鲁迅以其敏锐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借助小说刻画了20世纪初期不同的层面的人物群象――闰土、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夫妇等。作者在对人物的刻画中,除了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多数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还......
鲁迅视野里的读经与读史
发布时间:2023-03-25
读经与读史的问题,是观察鲁迅精神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鲁迅不仅自身经历过读经与读史的时期,而且以自己读史的经验参与读经问题的论战。在这个文化问题上,鲁迅虽然自身读过经书,但反对读经,而主张读史,尤其是读野史。 鲁迅反对......
鲁迅笔下的9类知识分子
发布时间:2023-07-16
一、帮闲、帮忙、帮凶与扯淡 鲁迅讲,中国统治者只在两种情况下关心到中国知识分子或者需要知识分子。第一种情况,统治者刚刚掌权时,“偃武修文”,需要知识分子来加以粉饰,此时知识分子扮演歌功颂德的帮闲角色。在统治发生危机,......
把教师节过成“感恩节”
发布时间:2022-10-17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马上就到了,往年我们对此并不重视,可女儿今年竟主动跟我提议说:“妈妈,您是不是得给我们班主任李老师准备点礼物呢?” “好啊,咱家小丫上了高年级就是不一样,知道感恩老师了。不过,这礼物要送也是你自己送哦......
新时期贬损鲁迅现象评析
发布时间:2015-09-14
我们湖北省杂文学会1985年诞生,如今已“三十而立”了。1986年,我们学会举办了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地点就在华中师范大学。我特别希望,杂文学会新的领导班子,继续高举鲁迅这面旗帜前进! 中国“五四”运动前后,鲁......
如何接近鲁迅的巴比伦塔
发布时间:2022-12-02
古巴比伦城的人想造一座通天塔,却受到上帝的阻拦,他让建塔者各操不同语言,彼此无法沟通,而使塔的建设难以完工。从文革结束延续到21 世纪,对鲁迅的认识一直使用着人的话语模式,如果把人的追求和还原作为通用语的话,接近鲁迅的巴......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发布时间:2023-02-13
摘要: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鲁迅借助悲剧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能促使人们觉悟,奋起争得做人的资格。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封建势力 一、前言 鲁迅弃医从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改革社会。在鲁迅的早期小......
鲁迅作品中的青年情结
发布时间:2023-03-14
鲁迅作品中的青年情结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一直非常关注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解读》明确指出:“鲁迅是近代中国精神建构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注意改进鲁迅作品的教学,要......
让感恩的种子在童心发芽——浅谈幼儿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14
1 试析当前幼儿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的含义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因此感恩可以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绪情感的认同;二是受情感支配后的回报行动。也就是说人们接受对方......
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27
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发生了一些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就是鲁迅作品与时代不合适宜了,不能与时俱进了,艰涩难懂,远离时代等等…并且要逐步淡出鲁迅作品。......
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22
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 从上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开始,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入鲁迅作品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虽然入选的数量和篇目不断发生变化,但不争的事实是,鲁迅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小学德育中的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17-03-29
感恩,正是一个正直人的起码品德,反观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不少学生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是行星绕着太阳转的真实写照,他们认为用父母的钱天经地义,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来混日子。更有甚者,还出......
小议鲁迅笔下的无名之悲
发布时间:2013-12-18
欢迎浏览,以下是应届毕业生求职网给您推荐一篇关于小议鲁迅笔下的无名之悲的毕业论文 摘 要:鲁迅笔下有许多人物都没有姓名,笔者认为这是作者表现人物悲剧命运的一种写作手法。本文以阿长、孔乙己、祥林嫂为例,分析了他们命运的悲......
鲁迅弃医从文的别种原因
发布时间:2015-08-24
摘 ; 要: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中学语文课本《藤野先生》一篇中曾提到。但是随着我们对鲁迅本人及其作品的深入发掘,发现原因并非那么简单。本文主要围绕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探讨,我们认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童年经验也促使鲁迅做出......
白描手法——以鲁迅作品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12
引言 语图理论是赵宪章于21世纪初提出的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他指出语言和图像的关系是文学图像关系的核心。本文将以鲁迅小说中体现的语象为例,分析白描手法与其问的祸合。从文艺学的形式美学来看,文学的形式以特定的语言风格体......
鲁迅的语文:有难度的跨越
发布时间:2023-03-25
基础教育中的“鲁迅语文”在最近10来年争议很多。围绕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选文的种种变化,关于鲁迅作品所谓种种不适合于基础语文教育的观点也层出不穷:不规范、晦涩、不切合时代要求等等。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语文教学杂志上,对鲁迅作品进行“语言纠偏”的论文不时出现,所谓:“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可师法之处确实甚多。但是,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六十多年了,若以当代之语法标准――现代汉语语法标准――.........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1)
发布时间:2022-10-20
孔子和鲁迅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他们生活的年代遥遥相距两千四百多年,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差异。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正在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关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形态,史学界尚无统......
重新挖掘鲁迅笔下的杨荫榆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 要]鲁迅笔下的杨荫榆是反动的,而将杨荫榆的一生及其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反映了杨荫榆悲剧的一生,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和民族的悲剧。 [关键词]杨荫榆;鲁迅;悲剧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提及杨......
永远的感恩
发布时间:2023-03-03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6年多了,可她的音容笑貌却时时在眼前重现着,好像还活着一样。 母亲的一生可谓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磕磕绊绊,一生为了我们6个兄弟姐妹的成长耗尽了所有,殚精竭虑。她出生在横断山腹地的深山峡谷里,出嫁到离自己......
常怀感恩之心
发布时间:2015-08-26
一天晚上,我问女儿:“你说说看,什么是幸福啊?”女儿兴奋地说:“我知道,我知道,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听着她脱口而出的网络用语,我不禁莞尔,仔细一想,也对,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会......
曼德拉教会了我们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19
从46岁入狱,到72岁出狱,他在监狱里整整待了27年。在27年的铁窗岁月里,他的灵魂和肉体一直处于极端环境下,被关禁闭和禁食是家常便饭,每天关押23个小时,只有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没有书看,没有书写用品,也没有人说话,被关押了......
数学课中感恩教育的渗透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7
一、借助我国数学的发明发现,进行感恩祖先的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学生通过求多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加法计算和用乘法口诀计算的比较,发现用乘法计算比连加的加法计算简单方便。教师引导学生“:这么简单有效的乘法口诀是谁发明的呢?”教师介绍,其实我国很早就使用乘法口诀了,只不过当时是将现在的口诀倒过来的,第一句就是“九九八十一……一一得一”简称“小九九”。最后,教师引出,古人这些数学的发现和发明,让我们的学习.........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07-21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鲁迅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初入选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非正式出版物《初中国文选读》以来,就—直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重头戏。回首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变迁,从唤醒国民精神、维护新中国政权、巩固“文......
民族寓言:鲁迅文学作品意义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6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最初往往以讲故事的形式传达人生哲理、生活经验,或者进行道德训诫、说教。寓言故事主角大多是动物、植物甚至是非生物,以拟人的艺术手法讲述这些事物生命历程中的奇遇,在故事的结尾获得哲理性的思考和感悟......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 本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而作。主要从文化观的感受形态与学术文化方式开拓的层面论述鲁迅为中国文化建立起的崇高风范,并引导出开辟新世纪中国文化方向的现代启示。 一 问题的提出 鲁迅研究发......
论鲁迅面对新式爱情的疑虑
发布时间:2022-10-28
论文关键词:鲁迅 新式爱情 伤逝 疑虑 论文摘要:妇女解放和新式爱情,是西方现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四”启蒙运动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伤逝》等文本充分展示了导致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各个方面的原因,表现了鲁迅对于个性解......
鲁迅笔下的女性地位与命运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要:《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人言可畏》一篇,不仅是对当时报刊行业的讽刺与批判,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作为被启蒙者之一的女性,鲁迅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均有体现。 关键词:人言可畏;看客;女......
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发布时间:2023-01-03
[内容提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故其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发布时间:2023-01-2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
发布时间:2022-10-14
摘 要:本文拟从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入手,对比分析鲁、梁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通过对鲁、梁关于“硬译”论战的追述,来阐释鲁、梁的翻译思想不同的原因,以期更好的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观。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类型多样,发挥着象征寓理、民俗风情展现、格调与气氛创造、讽刺、抒情写意等多方面的艺术功能。这些风景描写与战斗的思想性相统一,为作品创造出优美、典雅的品质。鲁迅小说的风景描写在中国传统小说和现......
鲁迅:镭元素中文拟名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3-03-02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A・H・Bequerel,1852―1908)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P・curie,1859―1906)和玛丽・居里(M・curie,1867―1934)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两种天然的放射性元素,分别命名为Polonium(钋,元素符号Po)和Radium(镭,元素符号Ra)。到1902年,他们又提炼出纯镭,并初步测出了镭的原子.........
鲁迅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教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08
鲁迅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教育意义 鲁迅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中学课本选了不少鲁迅的作品,当代青年没有接触鲁迅作品的很少。绝大多数青年,学习了不少鲁迅的作品,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当前......
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与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 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无法取代的地位;鲁迅的精神和思想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鲁迅思考和论述的一些问题,时至今日仍然缠绕和警示着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就是要铸造民族的脊梁与魂魄,鲁迅的精神和思想可以汇聚为时代......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发布时间:2023-05-20
[摘 要]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
夏目漱石和鲁迅作品中的“间离”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丰碑,两人都是各国文坛的顶尖人物。一次赴日留学的经历,把鲁迅和夏目漱石联系在了一起。夏目笔下的人物,生动细腻,又带有丝丝哀愁,鲁迅笔下的人物,哀......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疾病书写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 要:文学与医学之间存在相通性,因此文学艺术家往往将医学治病救人的特性带入文学,以彰显文学艺术在人们思想情感或者世俗时事中的疗救作用。“五四”时期,鲁迅洞悉时事弊病,以独特的疾病书写方式,在小说中揭示并抨击了社会时弊......
胡适与鲁迅交恶原因之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02
一 不论在鲁迅研究界,还是在胡适研究界,胡适与鲁迅交恶的原因,都是一个焦点话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学者认为两人的分歧在《新青年》时代的“双簧信”事件中就已见端倪,也有学者认为两人真正......
再看鲁迅《铸剑》中的目光与剑
发布时间:2023-06-09
研究者总是热衷于解开鲁迅小说《铸剑》中诸层寓意:或从复仇来阐释其严肃与荒诞,或从借古讽今来消解启蒙的意义,或进行美学与历史的分析,或探究黑色人究竟是谁。然而,对复仇、权力、成长、启蒙、荒诞等单一命题的论述都或多或少削......
青领班的感恩
发布时间:2023-06-0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我要讲的第一个主题是感恩。 咱们英俊帅气的祝宇老师与我是高中同学。有一次聊天时他感慨到筹办这样一次活动真是挺麻烦的。当然,祝宇老师不是在......
感恩一枚硬币
发布时间:2023-01-08
20世纪初,美国教师茱莉亚为了帮穷人的孩子创造条件上学,计划向富人募集资金创办一所免费学校。那天,她在一家公司门口拦住老板亨利・卡尔,向他说明了自己的设想。 亨利一向抠门,对公益事业毫无兴趣。他随手掏出一枚10美分的硬币......
我们可以控制时间的感觉
发布时间:2022-10-11
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特别忙,时间不够用。在工作和家务繁重、人人疲于奔命的快节奏的世界里,许多人都感到缺少时间,从而活得很不开心。90年代,研究者给这种感觉命名为“时间荒”。近来,他们又创造了一个词描述与之相反的现象:“......
那些感恩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3-07-06
将感恩化为善行 一对夫妻很幸运地订到了火车票,上车后,却发现有一位女士坐在他们的位子上。先生示意太太坐在她旁边的位子上,却没有请那女士让座。 太太坐定后,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那位女士的右脚有点不方便,这才了解先生为......
浅议社会化理论在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3-23
一、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责任和义务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懂得感恩和报恩的学生算......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发布时间:2023-07-28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作家把语言学引入艺术创作,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语言区别于普通语言的“特异性”或文学本身的“文学性”问题。语言的“陌生化”正是被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概念。“陌生化”为俄国......
鲁迅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鲁迅性格落寞、孤独的发展轨迹:生发期、发展期、高潮期、消解期思想嬗变,但鲁迅却仍固守自身对于中国社会和人生一贯秉持的敏感气质、怀疑精神、忧患意识和孤独情怀。阐释了鲁迅笔下人物的孤独,例如“狂人”“......
鲁迅小说《伤逝》的虚空的艺术性
发布时间:2023-01-15
鲁迅小说《伤逝》的虚空的艺术性 鲁迅小说《伤逝》的虚空的艺术性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鲁迅小说《伤逝》的虚空的艺术性 精品 源自中考试题 当封建制度蚕食人心的事实不断清......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要:素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和中国近代文学先驱鲁迅,作为同一时代的文学者在创作主题及风格上有必然的相似性,但不同国家中作家的创作差异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论文主要以《河童》和《狂人日记》为中心,对两位作家及创作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