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21:44:21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时间:2013-12-17 21:44:21     小编:

"

内容提要: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黄宗羲与卢梭常常相提并论。本文以卢梭的思想为背景,从整体和本质两个维度解读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中尽管有与卢梭相似的话语,但它并不具有卢梭的人民主权诉求,它不是民主思想,它仍是传统的儒学民本思想;但它并不是民本思想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对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它在很多方面已达到了民本思想的“底线”,再前进一步它就会超越儒学思想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所展示的是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民本思想的终结。

主题词:卢梭 黄宗羲 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 终极视域

在历史语境及当代语境中,许多思想家把黄宗羲与卢梭相提并论。有的把二人并列起来赞同,有的把二人等同起来批驳。前一种情况如梁启超和蔡元培,后一种情况如章太炎。无论何种情况,其前提都是认同二人思想的共性。因此,要解读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卢梭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不平等阶段之政权被推翻之后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回到“自然状态”,二是通过暴力革命废除一切不平等,三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新的社会平等。卢梭认为,第一条道路是不可能的,人们不可能再返归自然状态,私有制也不可能废除;第二条道路也走不通,因为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暴力不可能产生合法的权利。只有第三条道路可行,即通过社会契约来创建新的社会平等。

卢梭的社会契约既与格老秀斯不同,也与霍布斯和洛克不同。他说,社会契约不能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订立,也不能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订立的,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平等的状态下订立的。社会契约只能是人民同人民自己订立,即人民同由人民自己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订立。这种契约的本质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只有这样,一切人才可以得到与自己所失去的权利等价的权利,同时还可以得到更大的力量保护自己;因为每一个人都没有把自己交给任何一个人,在订约后每个人仍然“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同上,第115页)。很明显,卢梭的社会契约说所更要彰显的是对人民主权的诉求。

什么是人民主权呢?卢梭认为,人民主权具体体现为“公意”。“公意”是指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公意”不同于个别意志,它也不同于“众意”,它不是所有个别意志的总和,它是“众意”中排除掉相异部分而剩下的相同部分。“公意”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因而它永远是公正的、合理的。因而,体现“公意”的人民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它具有不可转让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代表性。

法律是“公意”的外化形式,而立法权则是“公意”即人民主权的集中体现。卢梭认为,主权者而且只有主权者即人民才能享有立法权,任何代表制度、任何个人(当然亦包括君主)都无权立法;法律只能规定全体公民集体的抽象行为,并不规定个别的、具体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对象的普遍性”,保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认为,政府的职责是按照“公意”的指示实施法律,这是政府得以存在的根据。

卢梭说,尽管他的学说所要彰显的根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即民主,但民主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谋得“全体最大的幸福”(同上,第155-156页),这种幸福“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同上,第156页)而“自由与平等”是人之本性,所以,“人性”这一概念是卢梭政治思想的基石和坐标,是卢梭政治思想的观念预设。为了人性的实现,卢梭从学理上赋予了人民一项根本的政治权利——人民主权。他的学说是“必须是”的理性判断,这种理性判断不仅改变了法国的现实,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为了立论,与卢梭一样,黄宗羲也描述了一个“自然状态”。他说,人类社会初期,在天下的公利无人兴、公害也无人除的艰难困苦时期,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开始领导人民兴利除害,于是君主及君主制就产生了。这个时期的君主具有高尚的道德,他们做君主是为人民,而不是为自己;是为天下,而不是为子孙;他们的治国方略是“天下之法”,实质是为民治国,因而是“无法之法”;他们倍受人们的爱戴,被“比之如父,拟之如天”。(《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页)这个时期就是历史上的“二帝三王”时期。在儒学史上,“二帝三王”被公认为是儒学理想人格的化身,他们是“圣”与“王”的结合,即“圣”者为“王”,“王”者为“圣”。

但是,“二帝三王”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君主考虑问题不再为民、为天下,而是为己、为子孙;他们把“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同上,第2页),把自己之享乐建立在万民的痛苦之上;他们的治国方略已不是“天下之法”,而成为“一家之法”,其根本目的只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尽管这时的君主也居于王位之上,但他们已不具备“王”者“圣人”的条件,所以被“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害者”(同上,第3页);尽管他们无不希望“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但无一能逃脱国破家亡的命运,“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同上,第3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比鲜明的情形呢?黄宗羲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为人君者道德境界的差异。前者以“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同上,第2页),后者却“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因而,前者得民心,遂得天下;后者失民心,遂必失天下。

在探讨了为君之道后,黄宗羲又阐述了为臣之道。他说,从根本上讲,与君一样,臣也应是为万民服务的,“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上,第4页)臣应是“分身之君也”(同上,第8页),臣的职责是协助君主治理国家,君臣之间应是一种“师友”关系。当君主贤明之时,臣子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君主昏庸、不合“君道”时,臣应“以规过失为贤”(同上,第44页),否则,就是违背“为臣之道”。

关于官僚体制,黄宗羲主张恢复被明太祖废除了的宰相制,以牵制“天子”的绝对皇权并防止阉官的擅权。他痛恨阉官当政,主张减少宦官的数量。他不赞成“文、武之事”分得太清,如果截然区分文、武之职,由于缺少了文臣礼义的牵制,“豪猪健狗之徒,不识礼义”(同上,第34页)的武将不能保证在国家危难之时忠君报国,因而,将帅之职应由文臣担任。王安石变法后胥吏逐渐职业化,黄宗羲认为这有很多弊端,比如职业胥吏往往仗势欺压百姓,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等,因而,应恢复以前的“差役制”,并由懂得儒教礼义的士人担任胥吏之职。黄宗羲在主张对官吏进行儒学教化的同时,也主张官吏儒者化。

黄宗羲认为科举取士制度有两个方面的弊端:一是湮没了许多人才,“" 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之法非也。”(同上,第17页)二是同时培养和选拔了很多庸才,“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同上)因此应改革科举制度。黄宗羲主张在科举考试中注重“经世应务”,不拘泥于一家之言,罢黜“空疏”及“愚蔽”的对答者。黄宗羲还主张在科举之外拓宽取士渠道,诸如“荐举之法”、“任子之法”、“辟召之法”、“绝学”及“上书”(同上,第17-19页)等,以为科举取士之补充而广揽天下人才。

与科举紧密相联的是学校制度。为了“君安而国可保也”(同上,第11页),黄宗羲继承孔子私学的议政传统,认为学校除了培养人才之外,还应该成为监督辅佐朝政、考核社会利弊的场所;朝廷政事应定期在国家兴办的太学公布、议论,太学“祭酒”有权直接批评朝廷政事。依此类推,各级地方官吏也应接受相应的学校监督,“学官”有权“纠绳”直至驱逐相应级别的官吏。黄宗羲认为,学校职责的扩大是“古之圣王”的意图。(同上,第10页)

从整体上看,黄宗羲是以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为切入点展开理论推演的,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对理想政治的期冀是黄宗羲政治思想展开的两条主线,其实,这两条主线体现着同一的价值观,即对“恶”的政治的否定和对“善”的政治的期许。我们还可以发现,黄宗羲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主要是道德批判,对理想政治的期冀亦主要是道德建设,因此,政治伦理是黄宗羲政治学说的实质,“德治”概念是其政治学说的基石和坐标。总之,黄宗羲的政治学说是“应该是”的道德判断。

主权归属是判定政治学说性质的惟一标准,主张人民主权即民主的是民主思想,而主张君主主权即君主制的是封建思想。卢梭主张主权在民,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不仅抽掉了君权的道德基本基础,而且也抽掉了君权的理性基础。由此看来,卢梭的思想是典型的民主性质。那么,黄宗羲的思想如何呢?尽管黄宗羲批判了自秦代以降的诸多君主,但他所否定的只是不合儒学理想人格的“暴君”或“独夫”,而对于“二帝三王”和“三代”政治他充满了渴望和憧憬。由此可以分析出,黄宗羲所批判的对象是具体的,批判内容也是具体的,或者说他所批判的只是“恶”的政治,并不是整个君主政治,并未涉及君主制的合法性这个一般性的问题。在黄宗羲的观念中,“善”的君主制是具有存在的道德基础的,他曾说过,“夫三纲五常”是“传自尧舜”的“中国之道”,是不可以否定的,(《留书》,第73页)“人主受命于天”,(《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5页)君权是天赋的、先验的,是不能够否定的。由此可以推定,黄宗羲所批判的是“恶”的政治,即君主专制,黄宗羲并无意否定一般意义上的君主制。恰恰相反,黄宗羲是以“善”的君主制作为政治理想的。因此,黄宗羲的思想不可称为民主思想。

那么,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是否可以理解为民主思想呢?我们知道,在政治语境下,“主人”与“客人”表达的是关于“主客关系”的理性命题,其实质是国家主权的归属。而如果我们以《明夷待访录》原文为根据,对其进行整体而不是断章取义的理解,依文章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的理解,黄宗羲这一命题所表述的是君主的一种道德境界,或者说是一种治国方略,并不是确定国家主权的理性命题。在儒学思想中,“天下”是一表示整体利益的抽象概念,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库全书精编•经部》,第247页)等,它并不具有公民社会之含义,并不指“人民”或“公民”概念,而是指君主的江山社稷。君主以江山社稷为重,是不可以解释为民主的。另外,从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中不难看出,民主权利从来就不是被给予的或被施舍的,而是人民自己争取的;而在黄宗羲的思想中,所有的人民权利都是被给予的。这就意味着,主权在君,而不在民。所以,黄宗羲的“主”与“客”应解释为“贵”与“轻”、“本”与“末”,“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只是儒学“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等民本命题的延续:在保有皇权的前提下,基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认识,君主应该实行“仁政”,以使君主的统治长治久安。

与这一命题相关的是对“天下之法”的理解。既然“天下”并不具有公民社会之含义,“天下之法”也就不可以被理解为体现“公意”的法律;况且,“天下之法”建基于君主个人的道德品质,它最终还要绝对地服从于君主的权力。因为黄宗羲并未赋予人民以立法权,所以,他所谓的三代之法、即天下之法,只是仁君所立授之于民的,而非天下之民所立、授之于君的。“天下之法”的实质并不是“人民为人民立的法”,而是“君权为人民立的法”。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以实践为向度的。所以,现实的实际效果是我们解读一种政治学说的重要依据。卢梭的政治学说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直接成为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的精神资源,它影响了近现代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而尽管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受到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认同和赞扬,并被认为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极有力”的影响,但事实上,戊戌变法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理基础并非《明夷待访录》,而是西学。事实上,黄宗羲的政治思想给梁启超等人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提供的并不是建设民主政治的理性基础,而仅仅是对君主专制批判的一种激情。

概括地讲,如以“君权”为参照系进行区分,卢梭所探讨的是“君权的合法性”问题,而黄宗羲所研究的是“君权的适当运用”问题,这恰恰分别反映了民主与民本的本质。民本思想有两个内在的规定性,第一是君主主权,第二是君主为了永久保有皇权应对人民实行“仁政”。二者是目的与手段之关系。很明显,黄宗羲的政治学说并不是对人民主权的外在诉求,而是对儒学民本思想的内在认同。不仅如此,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还体现了儒学的一些其他传统。

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以“二帝三王”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三代”以降诸多“为天下之大害”的暴君统治,最后以一一恢复“三代祖治”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为了超越暴君的统治,或者说为了防止明亡悲剧的再次发生,黄宗羲所“条具”的“为治大法”是恢复“三代祖治”,诸如“明君”、“仁政”、“井田”和“封建”等。这些“为治大法”的实现寄托于明君和圣人身上,“后之圣人复起,必将恸然于斯言。”(《留书》,第70页)众所周知,对“三代”的理想寄托和精神诉求是儒学的传统,是儒学的历史观,它的实质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但是,与其说黄宗羲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毋宁说儒学的道德理想主义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隐形结构”或“潜文本”。

儒学的“华夷之别”是有传统的,而且是比较激进和狭隘的。黄宗羲亦是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他把汉族与少数民族区别看待,认为汉人优于“夷狄”。“中国之与夷狄,内外之辨也。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犹人不可杂之于兽,兽不可杂之于人也。”(《留书》,第74页)因此,民族内外矛盾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种性质。“夫即不幸而失天下于诸侯,是犹以中国之人治中国之地,亦何至率兽而食人,为夷狄所寝覆乎?”(同上,第70页)他认为“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矣!”(《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18页)宋、明亡国就是“夷狄”为乱的结果,这是古今一大“厄会”。黄宗羲的后半生始终以明代遗民自处,不事二姓,并以此为傲;他不仅亲自参加了反清复明的军事斗争,还为众多的反清复明斗士树碑立传,以彰显了抗清志士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些思想和行动,都充分表达出儒学的“华夷之别”观念。

另外,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体制化儒学是“万殊" 归一”。所谓体制化儒学,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学成为了官方体制的组成部分;第二,官方以儒学为指导进行治国安邦的政治实践。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把儒学推上体制化的征程后,儒学就始终以维护既存的政治为己任。无论孔丘、董仲舒,还是朱熹、王阳明莫不如此,政治保守主义成为儒学的道统。作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继承了儒学的这一统绪,后人黄嗣艾对黄宗羲的思想有过这样的概括:“彼从政作制,胥有因革,若言立国大原,殆舍礼教外无一是处。”(《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100页)但黄宗羲承继和表达儒学道统的形式却与前人有很大差别,他基本上立言于批判;但,如前所述,在其政治理想的表述和对“箕子之见访”的期冀中,黄宗羲对于君主政治服务的意识几溢于言表,这种意图在其晚年的著作《破邪论》中体现尤为明显。由此观之,黄宗羲的政治学说只不过是体制化儒学“万殊”中之一种,其理论之“一本”仍然在于为君主政治服务。正因为如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并未计较被称为“夷狄”、“兽”和“伪朝”,不“因言以废人”,奏准将黄宗羲与王夫之、顾炎武一律从祀文庙。(吴光 编,第344页)

但是,应该注意,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并非儒学民本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它在很多方面深化和拓展了民本思想,在历史上展示了一幅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

儒学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是“圣”与“王”的紧密结合体。为了推进体制化的深度和广度,儒学始终推行其人格理想,对顺从者进行褒扬,违背者进行挞伐,如孟、荀对汤、武革命的赞同和对桀、纣的批判。但,以前的思想家大都是对君主个体的批判,诸如“暴君”、“独夫”或导致亡国的孤家寡人等。黄宗羲则不然,他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君主个体,而是“后之为人君者”这个君主群体;这个群体几乎囊括了自秦代以降所有的君主。在他的逻辑中,“后之为人君者”是一个群体概念,它是对君主个体的超拔。由此可以推论,假如黄宗羲把批判的对象由“群体”过渡到“整体”,由具体上升为抽象,那么,他就会由批判君主专制上升为否定君主制,整个思想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但,君主制必然导致君主专制这一点黄宗羲并未看到。不论如何,黄宗羲对君主的批判毕竟已由个体上升到群体,这本身就意味了民本思想的深化。

此外,尽管黄宗羲所讲的“法”并不具有近代意义,但它却揭示了“三代”以下封建“王法”的本质。他认为,所谓“王法”,不过是保护君主既得利益和维持其“祚命之长久”的手段,其实质是“一家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6页)正因为如此,“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同上,第7页)在这里,黄宗羲实际上是看到了君、民的利益对抗是产生“天下之乱”的社会根源,这一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另外,黄宗羲在对于“天下之法”的论述中还表达了一些非常宝贵的思想,比如,在“天下之法”面前“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同上,第6页);“天下之法”应为百姓树立道德伦理规范,对其进行礼法教化和引导等,这些观念大大拓展了民本思想的视野。假如黄宗羲弃绝君主制前提的话,其“法”的思想完全可以产生近代意义。

黄宗羲还提出了儒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权主张。《明夷待访录》第一篇《原君》第一句就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继而又提出“后之人君者不然,……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同上,第2页)更为耐人寻味的是,黄宗羲接下去又说:“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同上,第3页)无疑,黄宗羲已承认并肯定了“自私”、“自利”乃人的本性,并认定,保护这种本性的君主乃明君、“圣王”,戕害这种本性的君主乃“暴君”、“独夫”。可以看出,黄宗羲不仅看到了君民之间的物质层面上的矛盾,而且触及了人性层面上的冲突。应该说,人性层面的民权表达是民本思想框架内民权最大化的主张,亦即是民本思想框架内君权最小化的主张。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黄宗羲为什么反对把君主比之于天了,“小儒不通大义,又从而附会之曰:‘君父,天也。’”(同上,第45页)这种民权表达尽管还很初等,且处于非自觉状态,但与传统文本相比毕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在此意义上,黄宗羲的思想几乎就要突破民本思想,而进入到民主思想的层面了。

归而纳之,黄宗羲不具有卢梭式的民主思想,他仍是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的政治思想仍是儒学之民本思想。他不仅直接参与了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实践,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然而,尽管他不否定君主制,但他毕竟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揭露和猛烈批判;尽管他不否定皇权,但他毕竟主张民权的最大化,把皇权限定在最小化的程度上。如果说黄宗羲的哲学思想是对七百年宋明道学的修正,那么,他的政治思想就是对两千年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如果说黄宗羲的心学思想终结了陆王心学思想,那么,他的政治思想则终结了儒学的民本思想。黄宗羲对民本思想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使其达到了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它在历史上展示的是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思想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已经烂熟而面临着向民主社会的变革,因此,经历了同样长时期的儒学民本思想也进入了变革的前奏阶段。这就是卢梭与黄宗羲对话的结论。

参考文献

卢梭,1990年:《社会契约论》(节选),载《卢梭作品精选》,于布礼、孙志成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黄宗羲,1985年:《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黄宗羲,1994年:《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黄宗羲,1985年:《留书》,载《文献》第4期。

《四库全书精编•经部》,1996年,田晓娜 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黄宗羲论》,1987年,吴光 编,浙江古籍出版社。

The Ultimate Realm of the Theory of Regarding People as Foundation

--A Dialogue Between Jean Jacques Rousseau and Huang Zongxi

In history and reality Huang Zongxi is often treated as Rousseau equally, although some thinkers praise them, others criticize them. Although some words in Huang Zongxi’s works are quite similar to Rousseau’s, because Huang Zongxi hadn’t the thoughts of government by people, yet his thoughts didn’t belong to democratic thoughts. His was still the thought of regarding people as foundation, but it was a profound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regarding people as foundation. It showed the ultimate prospect of the theory of regarding people as foundation and indicated the end of the ancient theory regarding people as foundation.

Key words: Rousseau; Huang Zongxi; democratic thoughts; thoughts of regarding people as foundation; ultimate prospect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清太宗皇太极的民族关系思想探讨
发布时间:2023-08-05
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民族关系思想成为清前期满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为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既有......
论朱熹与黄宗羲对佛教“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回应
发布时间:2023-05-14
佛性、道性与人性是佛教成佛、道教得道成仙和儒家成圣的内在根据。然而,与儒家不同的是,佛道二教的得道成佛理论强调的是一切众生,而儒家坚守的则是孟子的人禽之辨,那么如何在理论上回应佛道的说法并藉此来完善自身的人性学说便成了宋明......
哲学理论中终极视域的特征及内涵
发布时间:2023-06-09
哲学理论中终极视域的特征及内涵 哲学理论中终极视域的特征及内涵 哲学理论中终极视域的特征及内涵 文章 来 源 教育网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与有限性视域即有形、有象的现实存在的现象世界或经验世界相对,还存在着一......
分析卢梭法律思想对完善中国宪法制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8-06
卢梭 (1712-1778),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特别是法津思想史上具有辉煌的地位。卢梭的法津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契约论》这部经典著作中,主要内容表现为卢梭对公意的理解,对民......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3-08-07
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Hegel ) 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 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从一定意义上说, 20世纪儒学的一个重要的面相是通过讨论儒学......
浅谈卢梭的语言观
发布时间:2023-08-05
近代早期的政治思想家在排除了神学权威之后,必然要为人类社会提供一套新的话语基础。他们追溯人的 自然状态,并以此替换既有的 原罪理论。而考察人类的语言能力是 自然状态理论建构中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卢梭亦不例外,他的 《论语言......
清太宗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与特点探析
发布时间:2022-12-18
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民族关系思想、降清汉官阶层和其父努尔哈赤的影响,又受到古代少数民族领袖的影响,同时又与皇太极本人的经历及当时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皇太极的民族关系思想受到传统的柔远安边观点的影响。在中......
儒家思想与中国民主
发布时间:2023-02-23
"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20世纪实现民主转型。进入21世纪后,仍然有一部分“特殊国情”论者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基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决定论的逻辑,......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09
摘 要 儒学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儒家思想得到了世界的瞩目,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很多亚洲国家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我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等,......
梭罗的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要:亨利・戴维・梭罗是和马克思同时代的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梭罗的哲学思想现在他的超验性上,他的理论认为自然是人感知的对象,是人的家园和精神归宿。梭罗认为人应回归自然,保护自然,因此他批判了文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
语言学视角下的《宗教的意义与终结》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 要】威尔弗雷德・史密斯在其《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中指出宗教概念的缺失,提议采纳“累积的传统”和“个人的信仰”。文章从语言学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宗教概念;涵义集;二重性 史密斯在其《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中阐......
论析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对其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夸美纽斯;宗教思想;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夸美纽斯是l7世纪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包括不少关于宗教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是对教育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发展。他提出教育为宗教国家服务,促进教育改革,从而改造社会......
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1)
发布时间:2023-08-07
内容概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因素以及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论文关键词:社会契约论、公意、家庭起源论、暴力起源论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最激进的民......
浅谈本体功夫论视域下的李蛰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8-24
冈田武彦就指出:在研究一个人的哲学思想时,要把他的体验移人白身,然后设身处地加以体验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在科学的实验中弄清楚他的哲学思想。川能否做到体验的方法,首先在于研究其思想时采取了何种话语体系。所以,本文旨在将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6-11-28
积极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由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所倡导的一门超越传统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的新兴科学。它以唤起人的积极品质和发展的内在潜能为核心,引导人类追求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的积极生活状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式创......
从《论语》探析儒家积极进取思想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在现阶段儒学复兴儒家思想备受推崇的时期,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对孔子巨著《论语》中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能够借鉴儒学精髓实现现......
“儒学思想”与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3-08-18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中,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中“......
对话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
发布时间:2023-08-04
叔本华把人们对自由的观念分为三类: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对于前两者,叔本华的论述虽少,然而却已显示出对自由的基本判断,以至于对于道德自由也即意志自由的探讨和分析也基于这一判断。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叔本华对自......
概念史视域下的家族与宗族
发布时间:2023-03-19
[摘 要]家族史研究已成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但众多学者笔下的家族与宗族关系却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家族包含宗族,有学者认为家族包含于宗族,也有学者认为二者关系复杂没必要区分。鉴于概念史近些年来在国内的兴起,笔者认为对家......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0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先秦儒者虽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其古老的思想不乏永恒的人文精神,先秦儒家早已经在其德福思想中展现......
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
发布时间:2023-06-02
一 关于那些自传性作品中,卢梭首先而且格外强调的是它的真实性。在这方面他实在是 说得太多,这里只消引《忏悔录》题记的开头和全书结束时的一节,想必便足以代表: 这是世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像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
论析宗教思想与日本园林设计
发布时间:2023-08-07
论文关键词:宗教,中国现代园林,精神内涵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园林正面临着发展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外来、设计理念的冲击.使中国的现代园林设计失去了传承与特色,没有了园林设计的精神内涵。如......
与咖啡师黄俊豪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5-08-26
如何选择一家专业的咖啡馆? 去咖啡馆的人,基本有两类,一类是为了享受环境,另一类则在寻求好的咖啡。如果趋于后者,我的建议是尽量和咖啡师多一些互动、交流,在聊天的过程中,评判他身为咖啡师的自信。这种信心的表现来自于他本......
宗教对话与和谐校园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宗教信仰是大学校园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何应对校园宗教是摆在所有教学及管理人员的一个问题,进行宗教对话是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宗教;对话;和谐校园 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在职......
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与儒学
发布时间:2023-05-12
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德川 时代 "町人的 哲学 "或"道德性实践之实学",在日本思想史和 经济 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心学与儒学有关,从而具有中日思想比较 研究 的价值;心学阐释职业伦理与商人赢利的合理性等,与 中国......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发布时间:2013-12-17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文 章 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摘 要】中国素以“......
青春狂想与江湖浪迹的神话终结
发布时间:2023-07-27
“]有神话,一切文化都会丧失其天然的健康创造力”(尼采语),神话亦是人类生活想象的最高级形态。但人类神话并非历史或先验的存在,它被庸常生活和现代科学所驱逐,却在生命体验和梦幻想象的奇崛冒险中发出召唤的魅惑。对神话的向往是激发人不断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但极致的神话笃信可能让人陷入否定现存一切存在意义的虚无深渊;神话的破灭是人性获得灵魂着陆的世俗赈济,但神性的彻底沉沦也附带着生命无望的黑暗危机。高临阳.........
读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发布时间:2023-07-27
在一般人看来,人类由自然状态转入社会状态有其必然性,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也有其历史性,我们承认了我们所面对、所承受的一切的应然性,也就是说我们把进步所得的一切都视为是合理的。然而,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直接民主制分析及其启示——从雅典民主到卢梭的相关理论
发布时间:2023-08-09
" 内容提要:通过对作为国家体制安排的直接民主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更主要的是它存在着从政治实践到理论本身的根本局限性。本文侧重于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分析,论证主要从两方面展开:雅典直接民主的实践及其暴露的弊端......
戚继光武学思想的“儒道”与“释心”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学和逻辑学方法,通过考察戚继光武学思想的理论内涵,论述其思想中包含的儒学渊源和其在实际治军和行军活动中对阳明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论的身体力行,以及透发出的汉传佛教之内在精神,并讨论戚继光如何通过其武学实践而将他的思想体系应用于世。认为:戚继光的兵儒合一之道践行着心学之路,他创造性的把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融会贯通至练将、练兵甚至军事作战当中,将武学与心学相融合,创造了.........
多元论、终极差异与社会的基本共识
发布时间:2023-03-08
I. 揭谛:历史的网 从多元论的立场来谈人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取向。自有形上学开始,理性思维取代了感官知觉,变成客观知识最可靠的来源。这毋宁是人类知识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启蒙时代的西方哲学承续了这套理性......
卢梭政治—社会共同体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3-06-09
在卢梭的人类历史图景中,人类由一种独立、孤独而悠闲的非社会存在(直接存在)转变为一种相互依赖、拥有理性与财产的社会存在(相对存在),由一种非劳动存在转变为一种劳动存在。在这个转变中,人的灵魂机制经历了自爱良心邪恶三个环节,......
对话视域下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流失与重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4-08
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的视角设计教学流程,强调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活动。本文试结合日常的数学课堂,从当前数学课堂上问题流失后教学面临的僵......
论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 论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 论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 摘要:朱熹重视民生,针对当时皇室、官僚、地主对百姓的压榨,朱熹提出正君、治官、安民的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本思想的......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要: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民族主义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该把民族主义纳入研究的重点对象,并加以引导。从马克思同共体思想视角对民族主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廓清民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见......
从简本《缁衣》与传世本《缁衣》的差异看儒家思想的变异
发布时间:2023-01-30
摘 要:郭店简与上博简都出现了《缁衣》一文,这对传世本《缁衣》的比对有很大的意义。两种简本只在个别字词上有微小差异。近年来,学者对简本与今本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发现简本与今本在章序、字句方面有不同程度的......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战略
发布时间:2023-08-09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创新。本文试从现代化建设切入,对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的关系及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各位方家。 一 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5-11-03
摘 要:与其他高校相比,民族高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宗教信仰、文化、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个性特点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人文关怀思......
浅谈清高宗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
发布时间:2023-06-25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开清中期满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之新风,为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学术界对乾隆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民族政策也从单一边疆地区......
儒家思想对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8-11
【摘 要】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辅导员可以在儒家思想这些原则性的教导中得到启示,并结合实践,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儒家思想;辅导员;以人为本;......
论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现代领导科学的新视野
发布时间:2023-08-07
内容 提要: 民本思想在 中国 历代执政者的思想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执政者不同,民本思想的内涵也不同,甚至有着质的根本区别。从民本思想的 发展 可以透视出 现代 领导 科学 发展的趋势。传统民本思想有其进步性和 历史 局限性;......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
发布时间:2013-12-17
钟国的古代思想体系,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儒道佛互补是古代思想理论的精髓,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倡导入世,而又以佛、道思想为铺,构成了一个复杂开放的互补系统。士人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谋求当官者可用孔孟之理来勉励求进,而图求隐......
浅谈儒学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影响极为深远。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论文关键词:儒学思想;大学生;道德教育 儒学思......
浅谈戴震与儒学哲理化进程的终结
发布时间:2016-07-04
从根本上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就是道德治理学问。随着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在历史进程中的深化和激化,以及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为争夺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而展开的角逐,启动了儒学思想发展的哲理化进程。其中,孟子出于......
浅析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发布时间:2023-08-05
【摘 要】在对卢卡奇的诸多研究中,“总体性”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思想是支配《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一条主轴,总体性包含多重原则,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还是辩证法上的总体性,也是......
探究积极心理学的建设性冲突与视域转换
发布时间:2022-08-15
1引言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提出,致力于研究如何促使个体、群体、组织发挥积极功能或走向繁荣等问题(GableHaidt,2005)。积极心理学侧重于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等积极层面,力图以积极取向的科学心理学研究推进个体与群体的幸福进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它既是对集中于解决心理问题的病态心理学的反叛,又是对人性中的.........
唐太宗的法律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25
[摘 要]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贞观法制对唐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唐太宗结合以往经验形成自己的法律思想对唐朝后期的法律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唐太宗;贞观律 唐太宗统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
儒家道德思想视野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07-31
【摘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人与自然摩擦增多等诸多矛盾的出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浅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发布时间:2023-02-07
浅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浅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浅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来源于www. 内容提要:《性自命出》意在调和心志与性情的矛盾,解决心无定志的问题,是孔子心志之学的自......
论曹操对儒家思想的矛盾心理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儒家思想不仅使曹操深受其影响,也使他认识到在治国理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在汉末乱世政治决策中他对儒家思想便无法弃之,这主要表现在择用人才、改变风俗、推行教化、发展文化等方面他都以儒家思想为准则来治国理政。......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07
“池水”已否“尽墨” “池水尽墨”。池中洗笔,日积月累,竟致满池之水,尽染墨色。 无论何种艺术领域,要想真正有所进步,必须时时自问:你的“池水”,“尽墨”已否? 李商隐的又一形象 李商隐(约813―858)敢于反抗权威......
從思想史論戰後台灣儒學的兩大典型──胡適和牟宗三
发布时间:2022-11-08
" 摘要 戰後台灣儒學大師雲集,胡適和牟宗三是其中兩大典型。 一、胡適當北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時,牟宗三是大學生,為了系刊稿件是否刊登,二人有所辯論,種下日後衝突的遠因。 二、分析兩人衝突的原因如下: (一)學術訓練的不同 胡適......
论析马克思的宗教思想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宗教;宗教批判 论文摘要:近代宗教批判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上帝的自然化。上帝的理性化和上帝的人本化三个阶段。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同时又超越了他,马克思对宗教采取了人本化的理解,他认为......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运动的源流
发布时间:2023-05-19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运动的源流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运动的源流 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运动的源流 1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拳理 道家思想中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中国武术吸取这一思想,认为武术最根本的特征也是“道”。......
现代企业管理中儒家人本思想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6-21
以史为镜,古为金用,不仅能够将优良传统继续传承,还能够创新现代文明。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就可以借鉴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使管理者能够科学、有效地管理团队、企业,能够有效激励员工为企业服务的热情。本文将研究儒家人本思想在现代......
企业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16
摘 要 随着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在 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在企业视域下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和谐化社 会的主要手段。......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7
" 日本民族向来被认为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儒学作为日本历史上的外来文化,早已渗透、积淀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日本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更成为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各种论说所援引的例证。王家骅在中日......
文学话语形态:文艺学研究的新视域
发布时间:2023-04-20
文学形态:文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形式与内容,一直是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但长期以来,人类的思维一直受一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分离的类型化观念的支配,所以在看待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至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单一片面的决定论思想:即不......
“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
发布时间:2023-03-06
“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 “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 “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 中国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不是从某种固有体系出发对后现代潮流加以把握,而是从自己所困惑的问题、当前论......
试析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 关键词:巴赫金 对话 狂欢化 人本主义思想 论文摘要:巴赫金的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汤。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对话是巴赫金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其本质的独到......
宗教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要]宗教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力较大,作为思政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其研究,特别是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研究。通过对四所高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研究宗教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浅谈方以智三冒思想与儒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22
《易余》是方以智历生死关后的呕心沥血之作,与《东西均》一样,可以奠定方以智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亟待开发的金矿。笔者初读《易余》时,在目录中发现了一个方以智独创的概念三冒,冒是什么意思?三冒又何指?带......
社会学视域下传播学本土化想象力构建
发布时间:2022-10-09
摘要传播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借用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中的观点,传播学的研究缺乏想象力。传播学在中国发展了40多年,在学科本土化方面却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文章试图将传播学的想象力与学科本土化联系起来,从运用想象力的角度,寻求学科本土化建设之道。关键词传播学;传播学的想象力;本土化1传播学本土化的现状传播学进入中国40多年来,本土化的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学界。近年来,我.........
谈果戈理的宗教思想
发布时间:2022-08-15
谈果戈理的宗教思想 谈果戈理的宗教思想 谈果戈理的宗教思想 论文关键词:果戈理;宗教思想;东正教;博爱;拯救;先知 论文摘要:果戈理是俄国着名的作家,但学界对其宗教思想知之甚少。研究果戈理的宗教思想可以更加深入理解......
浅析儒家思想对我国当代政治参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 要]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自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清末新政废科举,儒家思想在此期间以社会主导思想的面目出现,直至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人的政治行为仍然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建设高度发达的......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28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 摘 要:极限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是微积分的重要内容和难点。认识极限思想是把握和理解极限理论的前提。通过极限思想与辨证哲学的紧密联系,加强极限思想的辨......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发布时间:2023-08-10
关键字:道悟,信仰对象,人生的智慧,禅宗思想,思想文化史,佛教禅宗 禅宗从创立开始,首先强调的一个思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是关于禅的文字,是所有汉地佛教宗派经典文字最多的。所以禅宗的超越性,不但是超......
浅谈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
发布时间:2023-08-05
一、现代中国与儒家叙事 曾亦: 保守主义的回归: 从康有为到邓小平在我看来,现代中国思想实际上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就是从孙中山到毛泽东,这是一条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各派思想,无论是左派的马克思主义、......
内外超越的多元组合——继续“儒家与宗教”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30
" 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家栋先生主持召开之“儒家与宗教——当代中国思想论坛第一次会议”,汇集诸多中国哲学及宗教研究专家,首次对儒家与宗教诸问题做出集中火力的探讨与交锋。笔者有幸,自始至终都在现场,旁听了所有的发言。会上......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
发布时间:2023-08-09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一门学科,我们引入极限概念对客观世界运......
卢梭、休谟关于社会契约论不同观点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 要】 卢梭、休谟出生在相同的时代,但二者生活与写作背景大不相同;二者同受洛克思想的影响,却又对洛克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二者在理论上没有过争论,但从休谟所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休谟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是不赞同的。......
多维视角中的独白与对话透视
发布时间:2013-12-18
多维视角中的独白与对话透视独白与对话,不同视角折射不同的意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它与人类的文化、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有着潜在的联系。因而,要探明教育学中独白与对话的内涵与关系,就有必要从语言学、哲学、社......
数学极限思想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15
极限是高等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极限思想是近代数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是用极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极限思想,本文从极限的定义、极限思想的价值、教学中如何渗透极限思想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1、极限的概念1.1数列极限:设为一个数列,a为一常数,若,总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得当时,有,称a是数列的极限。1.2函数极限:函数在点a的某去心邻域内有定义,A为常数,若,总存在一个正数,使得当.........
生命美学:诗与思的对话(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美学研究都应以问题的存在为前提,否则就无所谓美学。它是美学之为美学的逻辑根据和最为基本的理论生长点,也是美学家进入美学研究的入场券、身份证。然而,这只是讨论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既然美学之为美学只能......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8-26
在西方历史中,最早正式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当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教学影响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
儒家思想对大学德育教育发挥的借鉴意义
发布时间:2023-08-06
一、儒家思想内涵 (1)儒家思想的礼本含义是异,具体是指在贵贱、尊卑和长幼方面所体现出的独特行为规范。儒家的礼也是法的表现形式。其中心是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有效维护。 (2)儒家思想的德治强调通过道德对人进行感化教育。儒家思......
经济学话语霸权的终结
发布时间:2023-08-20
近几年,学话语霸权的出现和引起的争论,成了学界特有的一个现象。围绕它的争论似乎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但是,当前经济学话语霸权终结的明显趋势,却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 在中世纪的西方,宗教支配了思想活动,因此,思想界毫无例外地......
反思“国民性”:儒家政治哲学与“国民性"论题的产生
发布时间:2022-10-20
反思“国民性”:儒家政治哲学与“国民性"论题的产生 反思“国民性”:儒家政治哲学与“国民性"论题的产生 反思“国民性”:儒家政治哲学与“国民性"论题的产生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教 育 网 摘 要:“国民性”论题本质......
对卢卡奇物化思想和浪漫主义立场的浅析
发布时间:2023-08-05
物化是卢卡奇早期理论探讨的中心话语,也是他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他认为物化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对象、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创造物变成了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支配人的力量,人成了物的奴仆,人与人的关......
浅析善治视域下的二程法律思想
发布时间:2022-10-12
一、志诚与才足善治的前提所在 在善治模式中,责任性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与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意味着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
浅谈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16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是西方历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研究,于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进行长期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本科俄语视听说教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又名“复调理论”引发了20世纪的“巴赫金热”。本文在阐释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并揭示了该理论对本科俄语俄语视听说教学的巨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俄语视听说教学 引言 2......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23-08-26
中国社会又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旧社会形态相互影响,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激荡,利益矛盾与冲突错综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只通过单一的政治动员,极易产生社会的浮躁心理,如果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得不到有效......
OKR落地,想用“执着”和“极致”说话
发布时间:2023-08-05
既然OKR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众多知名企业的青睐,势必会引来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下简称“HR”)产生小试牛刀的想法。那么,作为对OKR还处在“小白”阶段的HR,又该如何保证将OKR成功引入并平稳落地呢? OKR实施的前提条件 首先......
如何看待孔子的民本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25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儒家思想......
洪秀全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2-13
[摘 要]洪秀全属于清朝农民起义的领袖,其所率领的农民起义达到了我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巅峰,太平天国与其他农民起义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洪秀全已经在表面上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思想,将西方宗教思想用于表面,实际则仍是运用孔孟思想,......
比较视域中的古代犹太教与早期儒家之孝道
发布时间:2023-08-07
摘 要:古代犹太教和早期儒家具有高度相似的孝道,例如对父母的赡养、尊敬、承志继事、礼葬与悼念、婉言劝谏等等。与此同时,古代犹太教与早期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行孝的程度、孝道的范围,以及孝道在各自体系中所居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
“对话”随想
发布时间:2013-12-17
“对话”随想 “对话”随想 “对话”随想“对话”随想 ──访谈类节目的感与悟 樊 秀 丽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对谈话有这样一段阐述:人们渴望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希望对某种问题找到答案,于......
基于英特尔架构的超极本演绎高清720p视频通话体验
发布时间:2022-07-24
互联网及创新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对高品质、无缝视频通话的需求与期待。但在现有主流的网络带宽条件下,如果视频通话仅基于软件解决方案,无法顺畅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720p高清质量。英特尔与腾讯的此次合作,让这些瓶颈彻底成为历史。......
浅谈果戈理的宗教思想
发布时间:2023-08-06
" 论文关键词:果戈理;宗教思想;东正教;博爱;拯救;先知 论文摘要:果戈理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但学界对其宗教思想知之甚少。研究果戈理的宗教思想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他和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俄国当时的哲学、文化思想。 果戈理是俄......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