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个人、社群与道——古代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个人、社群与道——古代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7 00:05:26
个人、社群与道——古代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时间:2023-07-27 00:05:26     小编:
"

在中国传统中,典型的儒家思想者是那种具有深沉的历史意识、娴熟的琴棋书画艺术技能以及对政府日常事务深切关注的地方学者-官员。如果将哲学宽泛地定义为由洞察力方面的训练有素的反思而形成的教言,那么儒家思想对于人类境况的观察与承当确实是卓越的。它是一种具体的思想形式,其洞察力发生于实践生活。不同于希腊哲人、希伯来先知、印度教宗、佛教僧侣或基督教牧师,儒家学者参与社会,投身政治,并且致力于现世文化的创化。

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学者与现代西方知识分子的观点具有某些显著的类似,但构成这些观点的观念却各不相同。源于俄国知识阶层的现代西方知识分子观念是启蒙运动的产物,是一种世俗的人文主义。而儒家学者则从宇宙学以及人类学的观念得到启示,从而完全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对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具有号召力的两种恰当方式是科学与政治学。儒家知识分子在关切政治、参与社会的同时,还必须通过教育致力于文化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以免社会和政府仅仅被财富和权力所统治。随着神秘境界或普遍友爱的解魅,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如同韦伯自己承认的那样——已被科学、技术和专业主义所支配,因而变得与宗教事务不再和谐,而且对于独特的本土知识也予以忽视。然而,从近几十年来北美和西欧学术界对于民族、性别、语言、领土、阶级以及信仰的兴趣高涨的情况来看,韦伯的植根于抽象普遍主义的现代观似乎已与时代相悖。

儒家知识分子的观念——关心政治、参与社会、创造文化——看来对于学界、政府、传媒、企业、宗教以及公共组织中的那些关心世界事务、参与社会实践、献身于文化风俗完美的从业人员具有特别的参考作用。在这一意义上,儒家学者无论是精神上的自我界定还是社会功能,都比希腊哲人、犹太先知、印度教宗、佛教僧侣或基督教牧师更令人联想到现代知识分子。而且,基于对环境恶化、社会分裂、分配不公的普遍关注,儒家具有包容性的人文主义看来比启蒙时代以人类为中心的世俗人文主义更加切合当前的时代精神。

十多年来,我一直基于儒学进行启蒙反思,因为我强烈地认为,现代西方强势意识形态盲目否定的后果已使中国传统精神资源边缘化,并且威胁到中华世界的核心价值乃至人类的未来生存。我确切地意识到,启蒙心态业已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明确特征,而且由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某些最时髦观念的推波助澜,它已基本上摧毁了儒家传统,以至任何对儒学进行重新思考或使之恢复活力的努力都必须以启蒙主义的评判作为出发点。我对于启蒙主义的批评力图从总体上对它加以拓展、深化和丰富,而不是加以解构。

艾得温·赖肖尔(Edwin Reischauer)教授于1973年向由亚洲学会主办、在日本举行的“东北亚的道德活力”会议提交了一篇具有思想挑战性的文章,认为“儒家世俗伦理”“在东亚发挥了基督教在西方所发挥的一统作用”。他指出:

东亚四国(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基本伦理观念以及价值体系令人惊异地相似。例如他们都非常强调家庭稳固、子女孝顺、个人服从群体、与权力冲突之平衡相对的群体和谐观念、社会组织、细致的政治(而非宗教或纯文化)的整合、以勤奋工作为价值、节俭、以教育作为道德提升以及个人和家庭达致成功的正道;诚然,日本人在这些价值之外还特别强调根源于其封建历史的坚忍、尚武以及超家族的忠诚。由这些基本观念可以看出,东亚在许多方面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单元。

关于“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的反思——儒家知识分子指那些献身于政治关切、社会参与以及文化新创的东亚以及北美(仅指现代新儒家)的知识分子——我试图提供一些尝试性的、希望有所进展的思想;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化交叉以及多学科共同参与可能在东亚研究方面取得丰富成果。

柏克莱历史学家戴维·凯特利(David Keightley)在其《关于中国人如何形成的思考》中认为,从新石器时期到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文化传统的扩展与延续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人,他列举了七个特征:

1. 社会等级的区分;

2. 大规模动员的劳动;

3. 对于群体而非个人的重视;

4. 对于生活各个层面的礼仪的强调;

5. 对于正式场合以及典范的注重;

6. 义务、责任和竞争伦理;

7. 悲剧感和幽默感的缺乏

与《圣经》中挪亚的故事意义相当的禹的神话使我们发现凯特利的看法是有见地的。禹的故事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世界范围的洪水传说的反应。这位中国文化英雄运用人的创造力抗御自然灾难。他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卓越的协调而得以控制洪水。首先,他通过示范来激励人民,治水九年他从未回家。其次,他的领袖魅力增强了他的自我奉献精神,从而使他能够动员成千上万的民众进行这一巨大的、常识无法理解的系统工程。再次,与其父采用筑坝拦洪的方式招致失败不同,禹研究地势,分析灾害的性质,形成了一套总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从而治服了洪水。他最终疏导了华北平原的洪水,将帝国划分为九州,并且根据土质,将水源均衡分配给各封建君主。传说禹始建中国第一个朝代——夏(公元前2205?—公元前1766?)。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主流理论”注重宗教和政治,哈佛考古学家张光直就主张这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凯特利的看法似乎过于世俗和理性化,以致与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深厚的宗教意识不相吻合。在原始宗教的事务规则中,权力、威势、影响力以及声望均以通达上帝的强烈愿望为中心。如果我们将儒家人文主义传统作为与商代巫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分离的辩证过程,那么这种发生于原始政治文化的特殊形态的人文主义就既是伦理的,又是宗教的。事实上,伦理效应与宗教真确性的相互作用为包容的人文主义的生命取向提供了潜在势能。迄于西周,随着天命观的出现,巫教的特殊形式业已显示其确证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本身价值的内在特征。然而,吊诡的是,这种内在特征绝非虚无的超越物,注意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人的自省

从周代早期铜器铭文所反映的社会秩序建构、劳力动员、群体精神、礼仪体系、艺术装饰、工作伦理以及改善现存状况的信念中,突出表现了人的特征。通过对这一文献的研究,陈荣捷将中国哲学的特征直接归结为人文主义,看来具有自证的正确性,但总体上却过于简单化: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整个中国哲学史,这个词应该就是人文主义——不是那种否定或轻忽至上权威的人文主义,而是确信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在这一意义上,人文主义从中国历史的黎明期开始就居于思想的主导地位。

兴盛于春秋时期(前722—前481)的中国古代思想以其学派纷呈而引人注目。所谓“百家”代表了那一时期的生命取向,而儒家所持有的“人文主义”观念看来过于狭窄,并不足以对应当时中国思想所展开的整个哲学领域。A.C.格雷汉姆(A.C.Graham)在争辩时所持的“道”的观点看来更宜于作为将古代中国学术世界概念化的方式。例如公元前三世纪聚集于齐国都城稷下的七十多位学者中,就有博物学家、宇宙论者、辩者、逻辑学家、重农主义者、军事谋略家、原始法家、墨家以及儒家人文主义者,如著名的荀子。

天人观

孔子(前551—前479)非常赞赏子产。这位宰相对待作祟鬼魂的理性方式肯定在孔子的伦理-宗教思想中引起了同情的反应。当有人向这位人师请教“事鬼神”时,他反驳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当有人向他请教关于“死”的问题时,他反驳道:“未知生,焉知死。”时下的诠释者常常将此语理解为孔子唯独对人生感兴趣,而忽视死亡与鬼神。我以为这是对儒家人文主义关于生死和人鬼关系的意蕴深厚的表述的严重误读。主张知生为知死的前提决不意味着否定知死的必要性。相反,恰恰由于不能首先理解生的意义,才不可能明白死;而充分地玩味生才会引发探究死之意义的要求。同样地,对于人的境况若无提前一步的认识,要想把握鬼神一类精神性存在也是难以操作并且确实是不可想象的。而充分领略人生意义也便会要求我们去理解鬼神一类精神性存在。

现代学者基于对孔子的实用主义和无神论的印象,很难解释儒家关于孝道的格言所谓子女按照恰当的礼仪,对其父母生则侍奉、死则安葬,并且时常祭祀、一如他们总在近旁一样。事实上,儒家传统之引人注意正在于它的繁缛的丧葬礼仪以及富积的纪念与崇敬祖先的文献。如果孔子对死丧和精魂都不感兴趣,人类学家何以可能将祖先崇拜界定为儒教的特征?《论语》中有丰富的关于死丧和精魂的材料: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在孔子看来,人的生存形式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而毋宁是天人交感的;在人类世界与宇宙秩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影响、持续沟通和活力交流。儒家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包容性的有机的人类发展观念,涉及生、死以及精神性存在。

作为生存实体的人性

儒家关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主张不同于“人为万物尺度”的希腊观念和“人拥有知识和力量驾驭自然”的启蒙理性。诚然,禹的神话隐喻着,人们通过辛勤劳作、合作奋斗、有号召力的领导、知识、决断以及虔敬,可能将紊乱(例如洪水)转化为有序(例如水利设施良好的“九州”);然而,儒家的人先验地赋有丰富的自我转化的内在资源,本质上是上天的侍从、伴侣以及合作创造者。作为侍者,天命通过人的中介得以实现;作为伴侣,经过修身的人传播体现上天意志的文化;作为合作创造者,人参与上天事业,共同完成宇宙进程:“天生人成”。人的弘道能力使人成为谦卑的侍者、负责任的伴侣和恭敬的合作创造者。恰恰由于上天强化了人作为天人合一而非人类中心的存在,人类方才获具谦逊、负责和诚敬等美德。

这种人的观念的意涵,借用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的术语,即人性的非归约观念。孔子对于人类自我认识的唯一贡献或许就是他所宣称的当下实存的个人乃是人类自我反思的基础。如此构想的个人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结构,他必然变化并且有意识地趋向转化。作为儒家学派主要精神资源的《易经》,在其重新解说的部分,明确指出了天运与人道之间的联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自新过程以三个相互联属的阶段为标志:诗、礼、乐。美感使人与自然发生同情的共鸣;礼仪实践使人在社会中找到适当的位置;而自我与他者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和谐,则为人类发展提供可靠途径。

基于这种观点,实存的个人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各种关系的中心。作为各种关系的中心,个人尊严决不可归约为他或她的社会实用功能。正如孔子所强调的,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己。而从与中心相关的各种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们永远与日益扩展的人际沟通与交流网络相联系。“为己之学”诚为个人本职,但他人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故“为己之学”必然是一种群体行为。

从词源学角度看,通常认为,《论语》中的儒家基本德行——仁——以双向对待关系为前提,因为仁看来是由“人”和“二”构成。伯克莱汉学家彼得·布伯(Peter Boodberg)对于这种组合印象深刻,从而聪明地将“仁”解释为“合作的人性”。的确,在儒家文本中,仁是被理解为合作的人性。尽管这决不意味着个人尊严可被归约为社会性(也不意味着人的价值被外在地决定),但却强调了对话与交流确是学习做人的适当方式。

作为实存的个人,我们通过礼仪行为学习做人。我们可以将儒家的教化过程界定为礼仪化过程。只有与他人不断交往,人才可能发展。儒家基于亲子关系的生物性而建立的文化规则依据于这样一种信念:亲代对于子代的抚爱以及子代对于亲代的依恋是一种最直接最自然的人类情感表达。这种情感是道德力的原生资源,也是侵略行为和自我毁灭的基本动因。因此,至关重要的是,从启蒙教育开始就逐渐转化儿童依赖其父母的生物需求,将其导入子女的孝道伦理之中。



修身的具体化

因此,儒家教育以个体作为出发点及其持续的见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基于个体陶冶的精神锻炼。修身,从字面上理解意即“修养身体”,乃是个人通过感知能力的完善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形式。食、立、坐、行、言的恰当方式是启蒙教育的重要课题,藉此使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基本礼仪具体化。

的确,孔子将仁界定为克己复礼,并要求弟子们遵循礼而视、听、言、动。通过身体的礼仪化,我们才能适应文明的交往方式。也只有在文明的交往规则被具体化之后,我们才能通过形体表达自己。将礼仪具体化的艺术乃是严格和反复训练的结果,而这正是学习做人的过程。

孟子宣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人具有通过自知而知天的潜能以及通过养心而自知的能力,这一信念应该形成于不仅将感性身体作为心灵的理想居所、而且将其作为人性的真切见证的基础之上。

赋有上述特征的身体并非一件私有物,而是天地与父母的馈赠。我们并不拥有自己的身体;我们成为自己身体的过程即是充分认识作为实存的人的自己。在此应该注意三个突出特点:

(1)身体是一个载体,作为上天合作创造者的人藉此投身于参赞化育和承担道德

责任的伟大转化之中;

(2)身体是一种成就,作为天、地以及万物的受惠者的人藉此保持并丰富其作为尽孝的子女以及尽责的守护者的性质;

(3)身体是一支导管,人藉此与各种生存方式相沟通,从而在普通的人类存在中认识生活的终极意义。

儒家对于通过修身转变人的境况的信念从作为这种转变之起点的身体的礼仪化而表现出来。身体尽管存在着结构上的局限,却是自我实现不可或缺的资具。它是心灵和精神的理想居所;进而通过积极参与智性和精神生活,身体适应于人的周围环境,并且创造以人为目的的宇宙和谐的真实可能性。因此,当孟子宣称“万物皆备于我”时,他不是在作出一种万物一体的神秘表述,而是在作出一种伦理指令,即我们应当通过严格的互惠互让的实践,建立与外部世界的沟" 通,从而扩充我们的人性。

人类境况的五种见解

在人的完善这一课题中,至少蕴涵着五种关于人的境况的见解:诗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以及形上学的。诗的见解涉及心灵语言,它道出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以及人类关怀的互通性。它着重于同步韵律,诸如与激情音乐和舞蹈相应合的自然情感宣泄。人是诗性的存在,并且在隐含的意义上也是音乐和艺术的存在。在美学意义上,人与自然合拍,并且能够与人本身乃至天、地以及万物产生内在的共鸣。

社会的见解使人们借以学习自我表达的礼仪形式成为必需。六艺被用于转化身体这一给定的生物性实存,使之变得适应社会,甚至可以合乎美感地表达自我。通过程序化训练、树立对照榜样和相互影响,启蒙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身体的礼仪化。

《论语》第十章生动描述了孔子的服饰、面容、姿势,甚至表现了这位人师应对各种场合时的完美的与众不同的行为举止。对于孔子的弟子来说,他的身教,即其立、居、行、食、言之道,是令人敬畏而又富于魅力的。人是社会的存在。人们以交流与沟通构成实际生活。人的身体必须按社会规范礼仪化,如此方能充分切入人际关系网络之中。

政治的见解植根于善良政府的观念。对于道德与政治密不可分以及统治者以其德行作为治理民众的前提条件的强烈信念,使得作为控制技巧的政治成为难以想象的。毋宁说,真正的政治是矫枉的技巧,因而始终是一种教育行为。我们的确可以设想政府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一种契约,其目的在于双方互相劝勉和互相依赖。民众完全不是无所作为的群盲,而如同载舟之水,他们可能支撑政府,也可能颠覆王朝。既然“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那么统治的权力就决不是稳固不变的。维护统治权的最佳方式在于其政治作用为民众认可。

历史的见解以深存于人们意识中的集体记忆为前提,这一记忆帮助人们确认自我。历史以生动的细节叙述远古的特殊事件对于当下人们生活的直接关系。历史还表明,人是累积的自我创造的文化成果总体中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成果的总体则是人的完善的范型。历史不仅是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而且也是对于该事件何以能够如此及其应当如何的评价。历史的功能是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的明智的忠告,因而它也就是对于那些制造对人类群体发生持久影响力的主要事件的人物的评判(或赞扬,或指责)。按照这种看法,历史学家就是社会的良知,集体记忆的卫士,政治的批评者。如同《孟子》书中所载,孔子对撰作《春秋》这一事业是怀着战战兢兢的感觉的。这表明真正的历史著述是大胆地作预言,并且是以审判的方式认定那些与和谐、群体、沟通一类可贵价值发生根本冲突的人的罪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关于他的个人事业的观点很好地把握了儒家的历史使命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形上学的见解令人信服地表明,宇宙间所有存在形式都是互相联系的。荀子认为,万物皆有活力,植物有生命,动物有意识,人则进一步具有义。荀子这一认识意味着人物同宗,与万物共享活力,与植物共享生命,与动物共享意识。确实,按照《周易》的观点,在最完美的意义上,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因此,可以理解儒家最高的自我实现是天人合一。

由上述五种见解构成的儒家关于人类境况的认识表明,在儒家看来,人不仅是理性存在、政治动物、工具使用者或符号运用者;作为诗性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形上的存在,人能够吸取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涵养自我认知,并深化对于世界的认识。不过应该指出,这五种见解并非必然结合以形成整合的人性观念。例如孟子带着悲感讨论了诗性见解与历史见解之间的张力。“诗亡而后春秋作”似乎表明,群体精神的同情的共鸣被基于历史想象而非政治现实的粗硬心灵的判断所取代了。在《论语》中也有大量证据表明政治见解与形上见解之间的张力。孔子无从实现其政治理想从而陷入哀伤之中,“知我者其天乎”!

然而,这五种人性的见解提供了精神自我实现的丰富的结构形式;通过精神的自我实现,社群被纳入复杂的礼仪程序,其目的在于人的完善。



社群:超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孟子思想中,礼仪程序涉及个人经验的四个层面:自身、群体、自然和天道,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三个层次的问题:自身与群体的依存,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心与天道的合一。孟子奉持的这种具有广泛包容性的人文主义取径乃是对两种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倾向的回应,即阴柔的集体主义和阳刚的个人主义。在孟子看来,阴柔的普遍之爱妨碍亲子关系的建立,而阳刚的自我中心则使政治及社会秩序的维持难以可能。儒家择取中道,藉此,作为各种关系之中心的自我可以成为群体政治的基础并与天地进行富有成果的相互作用。

由此可以理解《大学》特别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将人的完善的条件规定为道德作用,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社群。荀子(生活于前298—前238)对此作过深入观察。他对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但却与孟子一样相信,通过自身努力,人的状况可以改善。荀子将修身视作道德转化的积累过程,并将人化视作礼仪化。为了实现礼仪化,荀子强调那些重要社会角色的榜样作用,如父母、教师、长者、官吏和朋友。不过他也认为,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道德教育之中乃是形成有序社会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荀子对正名、富国、君道、臣道、致士、议兵、礼论、乐论、正论以及天论作了系统的探究,这表明他的政治兴趣相当广泛。在他看来,政治的矫正作用包括语言的正确使用,对统治者的适当引导,管理的恰当措施,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社群功能的顺利发挥,如对个人的成功整合,需要持续的关注与严格的训练。君子之心是有接纳力的、统合的和宁静的,总是存在着接受新信息的空间、整合能力和平衡的天赋。认知力一如心灵的主人公,能够将零散、矛盾、混乱的信息转化为智慧形式。当着贪婪的欲望和暴乱的情绪所构成的人性企图将社会导入纷争的时候,心灵受到认知力的帮助从而确知义之所在并凭借意志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既然人只能在群体中生存,那么正确的行动应该是维持并增强社会的和谐。

按照这种观念,政治乃是礼仪程序的组成部分;通过礼仪程序,道德群体得以形成。政治的目的在于为人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霸道相对的王道对于新观点是开放的,对于不同的声音是容忍的,对于一切人都是善意的。其政治风格是群体的、参与的和平民主义的。与心满意足的人民的情感相共鸣的基本音调是诗性的。霸道也可能赞成仁义,以之装点权威统治的门面,但是对于霸主来说,政治不过是一种攫取财富和权力的技巧。然而,只要霸权政治维持法律和秩序,那么即使其道德是虚伪的,也仍能发挥其有效的社会功能。在孔子时代,霸权体制业已崩溃,财富和权力的新的角逐者大体上都抛弃了道德原则。迄于战国纷争最剧烈的孟、荀时代,统治者们已感到没有任何必要赞同仁义。的确,在政治上,暴力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同的声音

尽管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或许比阴柔的集体主义和阳刚的个人主义更加盛行,儒家事业也有荀子这样的强有力的捍卫者,但儒家仍然受到道家的严峻挑战。《论语》记载了孔子与一些隐者的遭遇,其中楚狂敦促孔子放弃社会责任,断绝人际关系,并且抛离尘世;既然政治之混乱一如湍激的洪流冲荡天下,不可止息,那么任何改变这种历史必然进程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实际上,这些隐者所主张的行为取向乃是一切主要的伦理-宗教传统所奉行的美德,即超脱当下的尘世而培养精神上的圣园。基督教的“上帝之城”或佛家的“" 彼岸”验证了这种普遍超越的突破。孔子力图通过在“道”所由构成人类群体中的工作而恢复“道”,这种存在选择是一种异常行为。

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

儒家知识分子与道家隐者一样,相对于其时的权力结构是比较弱的。胡适试图从字源上对“儒”字加以定义,“懦”(思想性格软弱)与“儒”的关联足以引发联想。然而,认为儒家在政治上失败而法家由于得以通达政治中心施展其理念因而获得成功——例如商君运用权宜手段和华丽辞藻将仁义转变为富国强兵之道,这种诠释乃是基于中国古代狭隘的权力、影响和权威概念。

儒家由于缺席及其选择,从未进入少数统治者的决策群。但是,作为文化精英,他们是社会的意义的施赋者以及政府权威合法性的论证者。这主要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特别是儒家浸润于集体精神之中,献身于积累符号资本的长期性投资,以之作为内在于社会的基础重建策略。按照儒家的话语,其文化的传播需要终生的期许:“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吊诡的是,这种英雄使命感乃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改善在政治领域中形成的人的境况以及实现普通人生的终极价值。

孔子教育的民主化(有教无类)使社会底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随着孔子的学生逐渐增多,儒家学派形成并由地方思想发展为中原王国的主导精神。儒家师生代复一代培养胸怀大志的读书人,这种共同努力导致了一种始料不及的结果,即新的政治态势的出现。权力角逐者的强大不再仅仅取决于暴力。无论君主在军事上如何强大,其官僚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文人运作,诸如推行法令、编户齐民、鼓励耕织、规划都邑、征收赋税、裁断争讼、确定礼仪、建立学校乃至折冲樽俎。

儒家在建立中国文官体制方面的贡献不应被夸大,其教育上的最卓越的成就在于儒家知识分子的形成。通常印象是,儒家知识分子只会在官僚体制之内申说他们的不满,而在政治秩序的重构方面则无能为力,不能运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社会变革。一般认为,儒家知识分子总是宁愿从事政治中心同样需要的行动,而不对这种行动作深入探究。

受他们所承当的核心价值所驱使,儒家知识分子为其政治行为吁求三种根据:自我良知、人民福祉和天命。最具概括性的社会相关(人民福祉)与最具普泛性的伦理宗教约束(天命)的合一,使儒家知识分子能够为其政治行为找到确当的方向。他们的自我定位使之在君王面前保持尊严与自信。例如,孔子训诫子夏说,既然他具有年资和德行,集此两种权威于一身,而君王仅仅拥有统治权力这一种权威,那么他便享有以道的名义指教君王的特权。荀子明确要求他的弟子遵从道而非君意、遵从义而非父命。孟子以崇高的词句描绘了这样一种儒家知识分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象征意义上,“广居”即仁,“大道”即义,“正位”即自我发现的定命。儒家知识分子从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中汲取文化资源,而不依赖于财富、权力或影响力。他总是能够独自“行道”。

《孟子》一书最卓越的部分在于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所作的辩护。可以说孟子力图找到他所属“阶层”存在的终极证明。尽管儒家知识分子不事耕种,不劳体力,也不营商贸,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成员:“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儒家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最大补益分三个层次:道德转化、政治服务以及天人相通

在针对将一切价值都归于农业生产这种重农主义观点的辩论中,孟子明确表述了他的上述看法。他首先精辟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必要性:农民、工人、商人均为一个社会有机体的顺利运行所必需。接着他令人信服地论证了“服务部门”之必要以及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相互依赖的愿望。他的结论是,统治者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全部投入治理国家。有人会问,如果不为统治者服务,儒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又是什么呢?

即使我们承认作为服务部门成员的儒家知识分子必须以智力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但他们从事的方式也使之非常不同于一般官吏。儒家知识分子代表人民为统治者服务。他们必须自我修养,鼓励他人向善,尚友古人,效法圣贤,建立文化范型,阐释天命,并且传扬天道。总之他们不能放弃作为师表的责任。

作为师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明显不同于希腊哲人、犹太先知、印度教宗、佛教僧侣和基督教牧师。他们关注人民的日用常识、理性良知和真情实感,从而建立世间秩序。诚然,作为教师、顾问、督察、官宦和吏员,儒家知识分子属于领导阶层,但是从根本上说,他们乃是农夫、工人和商人,在理论和实践上,他们总是与人民保持着有机的联系。

注意孟子认定的那些伟大的文化英雄的社会出身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是东鄙野人、农夫、建筑工匠、囚犯、刑徒和商贩。孟子藉此企图传达的意涵是,这些人物通过严格的修身,得以成为对仁道作出重要贡献的伟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从阶级出身的角度看,儒家知识分子只是平民百姓。通过教育和严格努力的修身,他们形成了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基于这种意识,他们将体现天道、通过榜样施行教育作为毕生的使命,以便将社群转化为有益于人的完善的道德群体。

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一书跋语中,本杰明·史华慈教授重申他所持有的古典时代文化路向共同性的观点:

我将再次强调以下观念:以基于宇宙论的普遍王权概念为中心的普遍的、总体包容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更加普泛的包括天人范围的至上秩序观念;以及在主导倾向上关于秩序的整体“内在”的观念。这三种路向无疑是互相关联的。

可以想见,对于儒家知识分子来说,“普遍王权”自尧舜神话时代以后就从不具备实现的可能,而由权力中心重建“总体包容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梦想也自周公以降便消逝了。但是,儒家知识分子从内在方面转世的受托与承诺驱使他们关心政治并参与社会。他们确信,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修身教育乃是恢复秩序的最基本的方式。秉具由这种信念所获得的力量,他们认识到,尽管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着毁伤人性的强力,但是天道作为“天人范围的至上秩序”的终极见证,却通过寻常百姓的生活实践而持久流续。于是,从日常生活的终极意义中获得了真实意味的儒家知识分子担当起实现这种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内在价值的责任。“在主导倾向上关于秩序的整体‘内在’的观念”意指每一个人身心内在资源的转化力量。而就“普遍的、总体包容的”人文精神而言,儒家知识分子既是学生,也是传播这种精神的教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意识的演进
发布时间:2023-06-29
一 史学界倾向于认为康、梁维新派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是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论著直接肯定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形成并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①这是值得讨论的。笔者认为康、梁维新派是科举知......
我国边缘群体的社会保障现状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11
摘 要:农民工、城市游民、低保边缘人群不仅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时也常常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而游离于体制之外,更加剧了他们的困境。通过分析三类典型边缘群体的特点和社会保障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
当代中国个体纪录实践现象学批判(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和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立场出发,对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的个体纪录实践做内在价值上的厘清诠释。“个体化”一词已经成为当代纪录运动中生命精神的一个具象。90年代的纪录片自觉地走上了“现象学悬搁”的......
法治社会建构期高校群体法律意识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24
在法治社会建构的背景下,对于培养高校群体的法律意识已经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决策。因此,加强高校群体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从主体、契约、尊崇、信赖及守护意识等进行探讨,并论述培养高校群体法律意识......
麦金太尔的现代道德哲学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麦金太尔以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闻名于世。现代道德哲学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道德主体理论、价值理论和规范理论。在麦金太尔看来,现代道德哲学的这三个部分都存在根本的错误:道德主体理论的错误是自我的个人化,价值理论的......
浅析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批判意识
发布时间:2022-10-20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女性开始活跃于中国画坛,在分析这些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各自以一种个性化的形式对以往的作品进行了反思,以一种鲜明的批判意识开始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突破与颠覆,这种颠覆标志着当代女性艺术家女性意......
族群认同与个体价值
发布时间:2014-01-17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性经济、政治、价值观念的整合进程冲击着由传统国界筑成的坚固壁垒,使国际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对话、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汇的复杂格局。“寻求普遍伦理”、“价值普遍主义”、“价值一元主义”、“价值多元主义......
自由与自我:康德的自由概念及其批判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要: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关键概念,康德主要通过道德法则来论证自由,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根据,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根据。自由意味着按照我自己设定的律令行动,自由即自律。共同体主义者的叙事式的自我观把自我视为在某种程......
《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中的个体与群像
发布时间:2023-05-29
1前言 《水浒传》人物众多,笔者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百回本《水浒传》中写到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粗略统计,其中有姓名或姓氏的人物约六百余人;虽无名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约四十个。此外,书中还有许多提到但并未出场的人物......
现代性业已耗尽了批判意义吗?
发布时间:2023-03-27
" 摘 要 本文借用哈柏玛斯关于文化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对比,说明现代性不仅不同于单纯的现代化,并且由于文化现代性具有反思与自我正当化的基本特色,现代性内部其实涵蕴着丰富的批判能量。从一个有限的意义上说,这种批判性格,在......
道德不是批判他人
发布时间:2023-02-18
从法国回台湾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私立大学任职,是校内十三位一级主管之一。当时学生如果要记大过,就必须开会,由十三位主管都同意签字后才能通过。 我第一年参加时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南部学生到北部读书,在外租屋;房东写了一......
走出“特殊人群”的雾霾
发布时间:2022-11-04
摘要:从园艺疗法到康复花园,国西方一些国家对康复花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早,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及成果。通过相关资料的检索和目前的理论研究发现,康复花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康复性的治疗意义,本文以伊丽莎白及诺娜・埃文斯......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判
发布时间:2022-11-17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早在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将首都的城市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宜居的城市环境不仅包含城市自然和物理环境建设......
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本文侧重从心理与文化的角度研究城市贫困问题。通过调查分析认为,由于城市贫困人口大多认同贫困群体,从而在心理上拉开了与非贫困群体的距离,出现了与社会分离的趋势,这不利于社会融合。城市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会形成贫困群......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3-05-13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古代诗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 教 育 网 双性同体在中国古典闺怨诗中的体现 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思维模式,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阳刚与阴柔两种特征,都具有男......
论我国女性群体的人权保障
发布时间:2015-12-03
摘要:保障女性群体的人权,是女权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人权思想的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在现实中女童辍学、女婴被遗弃、家庭暴力、性骚扰等事件屡见不鲜,基于社会稳定、实现人权的考量,我国应从法律、文化......
我为什么要批判后现代主义
发布时间:2023-03-15
" 理论界流行着这样的见解:20世纪乃是批评的世纪。单从一波接一波风起云涌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ies)而言,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夸张。从上世纪初的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到上世纪中叶的结构主义、新结构主......
“三个代表”与深化党的群众工作
发布时间:2023-02-19
【原文出处】学术探索【原刊地名】昆明【原刊期号】2003.专辑【原刊页号】10~13【分 类 号】D2【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复印期号】200309【 标 题】“三个代表”与深化党的群众工作【 作 者】王锡林【作者简介】王锡林 楚雄师范学院社科......
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考察
发布时间:2023-02-15
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考察 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考察 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考察 一个社会要得以维持,必须要有一套为社会所有......
群体推理的逻辑与群体理性问题
发布时间:2014-01-23
广大朋友们,关于“群体推理的逻辑与群体理性问题”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一、导论 人们通常认为,逻辑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范性的科学。这样的推理和论证是纯形式的......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5-19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来 源自 教育 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从哲学和制度层面推进了黑格尔的现代性......
当代自由主义对社群主义挑战的回应
发布时间:2022-10-23
作为一种伦理和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在当代遇到了社群主义等理论的挑战,但当代自由主义者对各种质疑和批驳采取了积极应战的态度,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和自我辩解。这些论辩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由主义在当代的理论诉求和进展。下面集中围绕几个主......
群众文化艺术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3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是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手段。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繁荣,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扩大。在新的形势之下,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建设好精神文明,发扬群众文化艺术的光辉必不可少。群众文化艺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将从群众艺术的内容及特点入手,深入阐.........
人与社会的相遇——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的全面反思
发布时间:2023-06-11
" 因而,就本书而言,我们甚至不能简单地将丹尼尔·贝尔归入纯粹社群主义者的行列之中。他对公共领域规范失效的警觉,对自由价值实施过程中种种弊端的剖析,对历史源流的辨识与信赖,其实都是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互为依照的前提下,......
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
发布时间:2023-06-21
从老舍小说人物的“异化”看其文化批判意识 一 “异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想内涵,主要表现社会、科技、物质等异己力量对人的挤压、扭曲、变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陌生、敌对等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孤独感。它主要受西方现代文......
珠三角“代耕农”群体的社会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 要: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中心,对珠三角“代耕农”群体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其生存与发展状况。“代耕农”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收入支出、代耕规模等都没有太大差别。其居住环境、子女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情况更是极度相似。“代耕......
简析道家的人民群众观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要:道家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关于安民逸民的观点。其主张:待民必须守道遵玄德;民众疾苦、多欲、多智难治与圣人侯王有为而治直接相关;由百姓自然而为,实现自行化育,侯王们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不扰民残民,谦民爱民合民心等。要珍视蕴含于道家纯自然主义思想中的大智慧,谨防反自然的偏差和权力的异化;要警惕蕴含于道家纯自然主义思想中的反文明倾向,谨防反现代性的偏差。老子思想中确有民愚和愚民的主张,对此,今人当有清.........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发布时间:2022-12-21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角度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强群体主义与“圈子”现象
发布时间:2023-06-17
基于中国人对个体与群体(集体)关系的处理,我们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强群体主义”特征,既非个人主义,也非集体主义。中国民族文化重感情、尚人伦、讲关系,存有家族家庭情结。而由家族家庭情结出发,很容易以血缘关系为圆心建立自己......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批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也随之逐渐发展,对于的文学的批判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文学批判作为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甚至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引路灯。因此,做好针对文学作品的批判工......
现代审美观与日常生活批判
发布时间:2023-04-28
现代审美观与日常生活批判 现代审美观与日常生活批判 现代审美观与日常生活批判 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角度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
六十年代出生的舞蹈创作群体详细内容
发布时间:2023-07-14
在一种孤立和经常单腿独立的状态下,舞蹈从来就是清高而又大同地 发展 着,没有代的区分,混沌的帮派,个体作坊的独爽,学院权威的批发,游击队式炒更和大晚会的排场互不干涉,学术思想的分流和编导实践的克隆都是被一笑了之,从来没有特......
关于增强西藏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2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是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藏族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藏族人民的思想也摆脱了旧社会奴隶制的束缚,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在经济发展......
社群时代,召集“学习圈”
发布时间:2022-10-27
社群时代如何学习 随着社群互联网生态的逐步形成,企业传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在此之前,企业培训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覆盖更多的人员,培训的最终转化效果也更加取决于受训对象本身。社交平台的大行......
现代社会和谐的理想:政治正义与个人自由的统一
发布时间:2022-07-24
" 论文关键词:社会和谐 政治正义 个人自由 社会公正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和谐的理想是政治正义和个人自由的美好契合和有机统一。一方面,以人为本,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公正社会的最后目的。为了公平正义的社会大可不必......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7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早在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将首都的城市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宜居的城市环境不仅包含城市自然和物理环境建设......
探究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与“历史意识”
发布时间:2022-11-14
一、元小说元小说这一概念首见于美国作家威廉加斯的《小说与生活中的人物》(FictionandtheFiguresofLife,1970)。此后,评论界对元小说做出了种种不同的释义。加拿大评论家琳达哈琴将元小说定义为有关小说的小说也就是自身包含着评论自己叙述和/或语言身份的小说。与此类似,英国评论家帕特里夏沃认为:元小说这个术语指的是这样一种小说创作,它自觉地、系统地关注其作为人工制品的地位上,以此.........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群体路径生成方法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3-02-24
摘要:对群体行为进行模拟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研究热点,如何表现出个体运动的独立性和群体运动的整体性是群体行为模拟的困难所在。首先对群体行为进行分析,然后将粒子群算法的群体智能性用于群体路径生成中,既使用了粒子群算法初始生成思想,又针对不同的群体行为进行了修改,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能够快速完成群体路径生成的方法和手段。关键词:粒子群算法;群体行为;路径生成;跟随路径;避障路径......
论现代媒体的传播意识
发布时间:2013-12-18
媒体的意识对传播行为产生支配和作用,并且贯穿于传播的全过程。对于现代媒体来说,传播意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同时还应增加传播意识的“含金量”。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说,媒体的传播意识即是事实在新闻工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只有上......
自身抗体筛查对健康体检人群的预警作用
发布时间:2023-02-27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1157名健康体检人群,年龄14~86岁,男767名,占66.3%,女390名,占33.7%。体检人员均进行自身抗体相关项目、常规血液、免疫学指标等检测。所有人群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备用。所有项目均在抽血当天完成检测。1.2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
试论大学生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关系
发布时间:2023-03-30
" 论文摘要: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相互影响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全部。因此,调查清楚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行为准则,并通过思想上去引导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文章还探讨了高校共青团如何利用开......
从群体性侵权透视知识产权文化意识的培植(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29
关键词: 群体性侵权 知识产权 文化意识 内容提要: 知识产权群体性侵权是知识产权发展进程中颇具时代特征的侵权行为形态,由于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影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根本,观念问题是造成侵权的内......
六十年代出生的舞蹈创作群体详细内容(1)
发布时间:2023-03-09
在一种孤立和经常单腿独立的状态下,舞蹈从来就是清高而又大同地发展着,没有代的区分,混沌的帮派,个体作坊的独爽,学院权威的批发,游击队式炒更和大晚会的排场互不干涉,学术思想的分流和编导实践的克隆都是被一笑了之,从来没有特定......
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群体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2-11-26
在更多关注社会公平发展的今天,农村弱势群体往往成为被遗忘的对象,由于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出身以及身体健康等种种原因,对农村弱体群体帮扶的难度加大。丰利镇成人教育中心对社区存在的农村弱势群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农村里......
浅谈从“礼与法”看古代判词的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6-19
人类自从走出丛林、走出伊甸园结成社会关系以后,就存在着各种矛盾纷争、利益纠葛。在社会常态的背景下,人类内部解决矛盾是非的多种可选方法中,臣服既定法则诉至衙门请求官府判明是非、了断纠结,应当说是人类经历太多血腥争斗以后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也是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不灭的原理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判词依然有着需要我们继承的文化精华,中国古代判词中的法学与文学价值乃至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如.........
探析留学生群体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创建
发布时间:2022-07-25
在中国古代的学术话语中,只有经、史、子、集等类别概念,没有现代的学科概念,因此,也就没有中国现代的学科分类。实际上,中国现代学科是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学习、借鉴乃至移植西方现代学术话语和学科规范的......
论我国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
发布时间:2023-06-14
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无论是 理论 界还是有关政府部门, 目前 大都把着眼点放在集群竞争优势及其有利 影响 方面,而对集群风险和衰退 问题 认识不足。迄今为止,我国的产业集群大都......
关于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现代意识展现
发布时间:2015-08-27
摘要:中国古典舞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充满了荣耀、争议以及风雨。随着中国古典舞走向现代生活,现代元素也在不断进行融入。而这种现代元素的融入不仅具有进步意义,也是中国古典舞发展所必须的。文章就现代意识的......
论我国失独群体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发布时间:2022-12-13
摘 要:失独群体是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实施30多年以后日益凸显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失独群体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各地进行的失独群体社会保障试验混乱和失独群体社会保障权益受损等现象,凸显了政府在失独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中责任的......
在新兴群体涌现的背后--对小资、BoBo族、IF族群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3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尚自由选择,追求个性彰显的时代。人们在物质上会追求衣食住行的富足,在政治上争取应得的公民权利,而在文化上则力趋高雅、超凡脱俗。而个性的高扬也离不开群体的认同和归宿,一批新兴群体涌现了。我这里所......
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
发布时间:2022-10-2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平衡各利益群体之间的资源分配,维持一定限度的社会公平,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国内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10-31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在线社交网络甚至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等日常生活的主要行为方式。网络群体作为在线社交网络的主体,受网络结构和信息传递的影响,在线社交网络群体行为研究已经成为各......
古代文学论文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
发布时间:2022-12-20
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古代文学论文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古代文学论文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群众路线”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27
【摘 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要坚持群众路线。在中国现代化国家的构建进程中要实现国家的民主与理性,就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构建创新与......
论中国古代的审判怪状“审出多门”
发布时间:2015-08-13
[摘 要]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在运行中,司法审判权不能划一行使呈现出“审出多门”的怪状。文章将中国古代“审出多门”表现具体总结为会审机关的审判、监察机关的审判、军事司法机关的审判、特权机关的审判及皇权的审判,并结合“审出......
我国青年人群社交网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3
摘 要 社交网瘾是伴随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网瘾。我国青年生存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心理需求是造成社交网瘾的两大成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应形成合力,更新教育理念、降低青年生存压力、加强网络使用引......
新媒体时代,群体极化的生成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21
[摘要]群体极化是群体观点向某一方向倾斜的一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特征。本文首先界定了群体极化的概念,进而深入地分析了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笔者分析了新媒体对于群体极化生成机制......
社会媒体、说服传播与环境群体性事件
发布时间:2022-12-19
摘要: 社交网络平台正逐步成为普通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最为常见的入口。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在说服的视域下从信息加工角度(ELM模型)探讨PX事件的动员机理及应对机制中说服传播的特点。社会媒体上的说服信息对集体行动的参与意......
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谈判者缺席”问题的社会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呈现出突发性、暴烈性、难以控制、难以协商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群体性事件中“谈判者缺席”问题有关。“谈判者缺席”问题直接反映的是群体性事件的无组......
理性批判与现代重建--汉语世界的文化现代性问题(1)
发布时间:2013-12-18
另人高兴的是,前些年的那场"自封为王",围绕着" 现代 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紧张关系所展开的与其说是争论,毋宁说是争吵乃至争骂,并没有持续太久,最终被明智之士以一句轻描淡写的调侃"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而不了了之。如果说这场争......
我与《学习与批判》等刊物
发布时间:2015-08-19
一 文革后期上海出版过《朝霞》《学习与批判》《自然辩证法》《摘译》等几本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刊物,其中《学习与批判》从开头到结束都是我负责的,《自然辩证法》最初也是我负责的。 我来说说这几本刊物。 萧木调走后,还是很......
汉语社会中识字社群的汉字字形思维例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迄今为止,在为人所知的古今一切文字体系中,无论是从历时的角度看还是从共时的角度看,汉字体系包括的不同个体都是最多:《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已经接近五万五千个,《中华字海》收录汉字更达八万五千有余。同时,汉字作为由线段构成的......
“人道主义干涉”的国际法批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02
[内容摘要] “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是主权与人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国际法上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但是,《联合国宪章》制定以后,“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被国际法所否定和摒弃。西方学者对“人道......
到群众中去做群众最欢迎的人
发布时间:2022-11-02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群众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有“群众立场”,坚持走“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坚......
从“全能的神”到“完整的人”——席勒的审美现代性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04
【 内容 提要】本文论析了席勒的 现代 诊断和现代性见解,从抽象和形象两个层面, 分析 了“完整的人”的概念,进而揭示了席勒审美现代性批判的深刻内涵。 一 现代性的发生在西方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 理论 问题 和实践问题。几乎所有......
哈贝马斯对于作为意识形态的科技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28
【摘 要】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强调一种对话的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完善的和有限的,因此需要不同的思想视角之间的交流,实现一种视域融合。哈贝马斯看到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科技占领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域,从而变成了一种意......
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发布时间:2023-04-06
——为当代知识分子研究定位 一、知识分子:覆亡与觉醒 "知识分子"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在中外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俄国是"知识阶层"这一名词的起源地,其知识分子的始祖是被别尔嘉耶夫称为"18世纪俄罗斯最卓越的人物"的拉吉舍夫⑴......
桂兴华:一个以个性姿态出现而自觉占据时代坐标的诗人
发布时间:2015-08-25
读桂兴华作品,总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和扑面而来的陌生感交织在一起。 说熟悉,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活跃在中国散文诗坛且引人注目,到现在将近30年,他的名字和作品风格早已为读者所熟悉;说陌生,在他持续不断的散文诗创作生涯中......
简析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2-11-29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我国法律确定的人民司法概念,既体现了司法的民主价值,也体现了司法的公正价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根据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从扩大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出发,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有关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探讨之批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18
近来,本人阅读了有关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的诸多论文。总的感觉是莫衷一是,唯一的结论是:与其直接探讨个人是否是国际法的主体,不如先对作为我们探讨基础的探讨“姿态”、逻辑方法、真理的标准、知识的产生机制予以重新认识和确立。......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
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14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文化建设投入也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成绩我们都应肯定并表彰。例如,大部分地区都加强了......
新媒体下现代女性的法律意识与维权
发布时间:2023-07-2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行动者的政治表达和利益维护活动增多。维权意识和行动的觉醒是社会趋于现代化的标识之一,特别是中国女性运用媒体维权的意识更加强烈,渠道也趋向多元,建立有效、理性、畅通的表达路径保护女性权利越来越迫切。这一趋向令人不禁沉思,新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新兴传播形态,为这些现代行为的完成起到了哪些助推的作用?一、绪论(一)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规模也迅速扩大,.........
人道主义干涉的国际法批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6
[内容摘要] “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是主权与人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国际法上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但是,《联合国宪章》制定以后,“人道主义干涉”及其理论被国际法所否定和摒弃。西方学者对“人道......
宋代妇产医学的发展与从业人群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21
[摘 要]中国医学发展至宋代已有一定的进步,医学界出现许多名医,他们大都是男性医者,于各门类各有专长,为患者排忧解难,部分医者还逐渐进入妇产科这一女性独有的空间。由于妇科疾病和生育与女性的隐私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这方面为女......
农村青年:一个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发布时间:2023-04-21
" 摘 要:农村青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地位被不断边缘化,城乡隔离的社会制度在设计理念上、实际运行中把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村青年排斥在制度利益之外。农村青年的发展正成为社会发展过程突出的社会问题。 ......
艾滋病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15
关键词:艾滋病群体;社会救助;社会互动 社会救助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由于不同国家的福利理念和政策制度,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定义。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一般是指在公民陷入生存危机或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状况时,由国家和社会按......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言论自由
发布时间:2023-01-14
【摘要】 几千年来像自由这样的普世价值一直为现代政治社会所孜孜以求。无论是古典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曾对自由进行了较为深刻和详尽的探讨。但是中西学术界对政治自由中的言论自由的认识千差万别,凸显许多理解不足,以致出......
辽西蒙古栎林的群落结构及自然演替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要:指出了辽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华北植物区系向长白和蒙古植物区系过渡地带,大批蒙古栎林以优势种或主要伴生树种的状态生长,通过对天然蒙古栎林进行乔木及林下灌木调查,掌握了林分结构及生长状况,对其提出了保护利用措施,以发挥生态作用。关键词:蒙古栎林;群落结构;自然演替;辽西中图分类号:S79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14-021研究区概况辽西青.........
贡斯当现代个体自由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01
【摘 要】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贡斯当被认为是消极自由的提倡者。这一判断忽视了贡斯当对个体自由的复杂思考。贡斯当认为个体自由是现代人自由的主要特征,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贡斯当并没有因为个体自由符合历史发展方向而忽视个体自由......
现代文人批评的底色
发布时间:2023-02-08
摆在面前的是一本饶有趣味的文学研究论著。说它饶有趣味,是因为作者的切入点颇为独特,他抛开了我们常见的文本研究或背景研究而另辟蹊径,从现代文人们相互关系的视角,通过“唱和”与“辩驳”两个角度去“知人论世”,展示出了一幅......
魏晨:偶像的自我意识
发布时间:2023-04-07
魏晨上了微博热门和新闻头条,这一次不是因为他疯狂的粉丝或者是他出格夸张的着装。他被狗仔队拍到和美女亲密地吃饭热聊,一同回家,魏晨为她做饭,她从背后温情无限地搂住他的腰……偶像的恋情由此曝光。 在当下娱乐圈语镜里,艺人......
论历代狩猎赋体现出来的古代帝王狩猎的时间与程序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 要]古代帝王经常举行大规模狩猎,其每年举行的次数和具体的时间以及狩猎程序都不是随意的。《礼记・王制》对天子和诸侯的狩猎活动作了明确规定:“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但并没有指明究竟是哪“三田”。本文从历代狩猎赋文......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15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在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儒家伦理独立承担着培植中国人道德意识的使命。人们按照儒家伦......
关于现代公司制度构建的伦理审视与批判
发布时间:2016-09-13
一、引言 现代公司制度是最有效的为股东盈利的制度设计,因此公司被看做是为自然人创造财富的手臂,是股东获取更多投资回报的工具。传统公司各项制度的构建,如股东有限责任制度、法人治理制度等,无不是为了促进公司的运行效益与效率......
羊群效应下的暴走热现象社会学
发布时间:2023-03-19
摘要:通过社会学中的"羊群效应",用文献资抖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暴走运动所蕴含的社会学特征,研究我国暴走运动的困境和发展状况。如今我国暴走运动存在会共设施建设的缺乏、政府介入的合理性、个人会共意识的淡薄等发展问题。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加强政府管理力度、创办俱乐部、开发新颖的运动方式等建议,将暴走等社会群众运动更加科学化。关键词:羊群效应;暴走;社会现象暴走,学名为健步走,是一种高强度又简单易行的.........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要:《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复杂化矛盾化的倾向,文章把社会心理相关知识与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探讨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分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科学认识群体性事件,从而维护社......
现代企业管理如何加强自检自控意识
发布时间:2023-03-07
摘要: 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态势。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成本控制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当作是生存与发展的制胜法宝,也是企业成本的关键所在。在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怎样强化......
古代史学家忧患意识的浅析
发布时间:2016-09-22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造就了历史的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期,逐渐形成了代表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族性质特征,这些特征在古书中就有记载,比如:有备无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警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