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陈旭红:对完好有情的无尽追寻

陈旭红:对完好有情的无尽追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7 00:30:11
陈旭红:对完好有情的无尽追寻
时间:2023-07-17 00:30:11     小编:

杨晓帆 云南昆明人,生于一九八四年。二○一三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八十年代文学研究、当代小说批评等。在《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陈旭红 湖北浠水人,生于一九七○年。二○○八年开始在《芳草》、《清明》、《当代》等杂志发表多篇小说,作品曾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刊转载。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白莲浦》。

杨晓帆:您作为浠水人,从您的小说中,能感受到湘楚一地天高云淡、水瘦山明的灵秀之美,白莲浦、青岗峰、云踪屿,真真是有山有水有寺庙。能不能谈谈您心中的浠水,这种独特的人文地理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陈旭红:浠水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人物事迹,比如清状元陈子航、汤化龙、闻一多等,他们身上有着中国人古来尊之的节操和大义。不止浠水,与浠水一河(巴水河)相隔的黄冈,更是人物聚集,准确地说,黄冈市属之地,人物很多。但说来惭愧,我对他们的事迹只知道个粗略,要说来自他们的具体创作影响几乎没有,可是我想我们都受同一片山水的滋养,骨子里必定有相通的地方。浠水人多有“英雄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之气概,记得有次游三角山,在棺材石前,夏元明教授吟诵了抗战时期浠水人周觉南的一首写棺材石的诗作:“天上飞来一石岩,古今名唤作棺材。雪飘高岭千山孝,雨压群芳万树哀。案上灯烛凭月照,灵前瓜果待春来。不知天丧何家子,停柩而今尚未埋。”后来夏元明教授还讲到他的老师严步陵先生在“文革”期间写给一朋友的诗:“先生不我来,我不先生往。留得往来心,好作天天想。”夏元明教授本人也是豪气才情兼备,他是我的近乡邻,老家人都尊他是读书最好的人,一次偶遇,父亲特地将我带到他家,请他指导创作,关于浠水的故事多是从他那儿听来的,他择取这些讲来,也可见他的为人和心性。而我,更多的还是秉承了祖母这一代人的气性吧,说起上面这些来也只是欣赏和赞叹。

杨晓帆:您在《白莲浦》、《水月庵》等小说中,常常以主人公的回忆视角来追叙童年的乡村往事,这里面是不是也有您自己的童年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陈旭红:我想一个人的精神内核,跟最初对他影响至深的人有关,我生命中的那个人就是我的祖母。祖母非常疼爱我,我是被她惯大的,至今还有着小时候的任性,但也让我对爱有了深的领悟。祖母的“贤惠”与“贤达”,是我所遇到的人中的唯一,在她,这是做人该当有的,无须标说。我在短篇小说《遥远的纺车》中写到的几处细节都是真实的。祖母因家庭遭遇坎坷,七岁便来到我家,当时曾祖父已过世,曾祖母和祖父守着一座老宅靠几亩薄地过日子。祖母来后三年,曾祖母也过世了,从此祖母和祖父一起相依为命。自家没有老人,慢慢长大的她,常去照应村里的孤寡老人,近乎一生如此。待我们孙辈出世,她尽管溺爱我们,却也劝教我们要疼惜人。自己正吃着,有人跟前看见,定要分享给人,她说是“坛一张嘴,罐一张嘴”,谁都要给一口。

我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充满了敬意。她们每天的生活很繁重,那时谷要舂米要淘,一家子的吃喝穿戴多少事,还得照抚老幼,尽管这样,我从没见过祖母急急匆匆的样子。村里其他的婆婆也一样,她们从来都是干净得体的,发髻光洁,行止安详,清贫的生活中透露出女性的高贵,只要她们坐下来,天地间的一切就都安稳了。

杨晓帆:“毫无戾气”是我读完《白莲浦》后的第一感受。弃妇、弃夫、弃婴、弃子组成的家庭,本来可以营造出激烈的人物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您却用诗意的笔触写出平平淡淡的故事。能谈谈您最初构思《白莲浦》的缘起吗?

陈旭红:我的小说大都有原型,唯独《白莲浦》没有。你提到“弃妇、弃夫、弃婴、弃子”这个说法,让我心里一惊,我没有想过要故意去选这么四个人物来写。但我想想为什么又写出了他们呢,根本原因是他们都渴盼着能过上一份有情义的生活吧,因了相同的心理和愿望以及需求,他们就走到一块儿来了。这也应是众生共同的愿望,不然,浅白的《白莲浦》何以能被读者喜欢。

二○○七年写它时,我带着一种脱离这个世间、处在空中回望的感觉。那年秋天,我和一行人去了白莲河水库,水库处在斗方山上,山上有座寺庙,叫“斗方禅寺”。我们在那儿住了一晚上。傍晚,夕阳西沉,站在山顶看夜色苍茫,让我想起了另一座我熟悉的水库,遥想曾经在那儿的所闻所见,还有水中那个我曾上过的小岛,“孤屿清秋”就冒了出来,这是《白莲浦》最早的题目。刚开始,什么故事构思也没有,只有这么个意味,我被它笼罩着,它合乎我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现在再回想《白莲浦》的开头,其实就是人生一个长长的“叹喟”,一落笔,后面的人物便一个个走来了。

杨晓帆:《白莲浦》是以小女孩“我”的视角开头的――“爷死那天,我确信人世间的岁月是又长又凉,我应该背着包儿去流浪”,这一句本来是个向外的力量,但下面的叙述迅速又把人物拉了回来,“但是我没有,我默默地跟在母亲身后……”

陈旭红:一个对人世生活不确定的小女孩,当灾难突然降临,她感受到眼前的一切变得虚飘不实,她分明看到了世间的某种真相,尽管如此,她内心的柔弱与牵依仍在。我总是想做一种努力,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我总想挽回点什么,无论是茫然间失去的生命,还是那被伤害的人,我希望能尽一点绵薄之力,但我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泡一汪泪眼。

杨晓帆:读《白莲浦》,想起汪曾祺先生自称是“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您笔下的人物、故事总带给读者阵阵暖意,但又不是什么“大悲悯”或“大欢喜”,却是让人想,“人心原可以这样”。比如《白莲浦》中母亲对三爸的宽宥,结尾建哥的亲生母亲让兄妹几个回家吃团圆饭,这些都超出了世俗道德对善恶美丑的打量。可能会有人质疑这种人性至善的真实性,您是如何看待自己小说中的“暖意”呢?您觉得它的根在哪里?

陈旭红:我在《白莲浦》里的确用了“暖意”这个词,但后来可能被批评放大了。刻意去寻找暖意是没有必要的。我只是单纯地觉得,在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这样相互怜惜的关系。 有不少人把母亲这个人物当弱者来看待,我不同意这种认定,如果以已成之见来归类划分,这样的归类划分无非只是标明了有钱财有权位的人就是强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母亲这个人物有善信,有为人的尊严,有对生命中爱意的真切体味,正是拥有了这些,她这样的人才有能力给人以心力和无尽的爱意。

上中学时,路过街头,见班车上抬下来一位死去的中年男子,等候在路边的一个中年女子一下子扑了上去,轻声而深情地唤了一句“我的人啊……”,在八十年代中期,这样的一句话我是第一次听到,还是疯丫头的我被这句话怔住了,几近掉泪。后来在《白莲浦》里的母亲也这么叫了一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内心的牵念,就是一种归念,人活在世界上就得有这样一种归依感。《白莲浦》里的母亲,她不是单对某一个人,而是对所有人都同情,她的慈悲,也是因为她的需要,她需要一个女儿陪伴,需要一份彼此相依的牵念。她惜苦顾弱,就是她为人的“本分”。我们今天非要用“夫妻”、“娘俩”等等称谓来辨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觉得人和人之间其实还有更广大的东西。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一路走来,不只是亲人的陪伴,还有许多由陌生而熟悉的人的相携相扶,正因为这样,这个世界才会让人如此的留恋难舍,有种种的牵念在心,生命便有了律动与澎湃,人生自然就有了巨大而深情的意义。

杨晓帆:您的小说里经常出现两个世界,一个是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另外还有一个超越世俗的理想的精神世界。而《白莲浦》里的顿危师傅、《水月庵》里的少儒老人、《思富湾》里的蒙古大爹,则像沟通两个世界的信使,他们引领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平凡卑琐的日常生活里,体会到那些朴素厚重的人生道理。

陈旭红:这就是我内心的东西。我的小说一定要有意义,就像你说的,我会在小说中特别加一个评述性的角色或段落,让小说的意义完满。《水月庵》里的少儒老人和忠友,其实都是我家乡真实的人物。我中学时的学校是由一座名叫“栗寺”的寺庙改建而成,坐落在一个叫“陡山”的山顶上。每天上学,我们都会经过长长的上坡路。忠友那时住在坡路边的林场里,突然间从林子里跑到路上来吓唬我们。他个儿高,一米八几,嗷嗷嚎叫,我特别怕他。那时我并不知道有少儒老人这样一个照料忠友生活的人存在,后来听父亲和同乡的夏元明教授讲到他。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少儒老人因瘫痪不能自理,最终让忠友帮他打了绳结,上吊自杀。少儒老人死后,整个乡的五保户被集中到福利院,其中就有忠友。我的叔叔是民政干部,他没住乡政府,而是住在福利院。九十年代中期,我带着女儿回娘家去看望他们,忠友只要见到我们回来,便眉开眼笑地嗷叫起来,有一次他居然摸出几块糖,长伸着大手要给我女儿,我知道我女儿是因为害怕他才接下来的,但忠友却得奖一样开心。也不知过了几年,很久没见到他,问起叔叔,才知他已经死了。我早年写过一篇题名《人间岁月长》的稿子,在这个基础上改写成了《水月庵》。在小说结尾,写到少儒老人的坟墓,我心里升腾的是一个“人间圣境”。我写小说常要给出肯定,在我心中,少儒老人就是人世间的圣人。

杨晓帆:迄今为止您大部分作品都是写乡村生活的,除了对旧日里乡土人情的追念,您也在小说中写到了今日中国农村的溃败。土地抛荒、少年一代进城务工的精神漂泊、家中父老的惦念,村子富起来了,过上好日子,但人心却荒了。能不能谈谈您关于中国农村现实的经验和体会?

陈旭红:我在农村一直生活到十八岁。十八岁以后到乡镇府工作,其实也是在农村,整天接触的都是最本真的农村人的生活。我也读过一些农村题材小说,像有些作家的作品,他们笔下的农村跟我的家乡不一样。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农村,很干净,风物特别美。那时候多数人家的孩子是一群,而不是三两个,六七岁时就开始学着干活,见到鸡粪猪粪赶紧捡拾,送到粪池后赶紧用草编竹罩罩起来,到了傍晚,只要不下雨,家家比赛似的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家隔壁的老人家,她家门口种着两棵枣树,枣子熟了就招呼孩子们来吃。大人们下地干活很忙很累,但回家前时常顺手摘些香草别在衣服上,走过来的一阵香气,不仅能转移肚子饿了的孩子的注意力,还令人们心生好念。河堤上的桐子树,我在《水月庵》里写到过,一开花就非常妖冶,特别的艳丽,夏初,河堤上男男女女相互调笑,随手拈一朵花插在头上……现在回想起来,七十年代的生活清苦,却生机勃勃。现在的村庄,失去了村庄古老的气韵,村庄上空也不再有滋养灵性的魂。

杨晓帆:我们以为《白莲浦》在写意,其实您恰恰是在“写实”。

陈旭红:对啊,很多都是真实地在呈现我们那里的乡村生活。我妈妈不识字,但她种花。用破腌菜缸种夜来香、指甲花,不要的塑料盆种菊花,妈妈路过断桥,只要看见石崖缝里有好看的花,就会惦记着秋后把种子采回来,来春种下。这样的情节写出来,别人可能以为我在刻意虚构,他们会觉得现实生活中一个乡村妇女哪会有这样的兴致,但这种观念不过是把乡里人脸谱化、贴标签化罢了。

杨晓帆:您觉得记忆中的乡村还在吗?

陈旭红:环境的改变其实还好,主要是人心变了。有一回我开玩笑,说这改变是从听了《花心》那首歌开始的。一九九三年我离开老家一年,与外界有了接触,过的全是异域一样的生活,再回家蓦然发觉,真有乾坤大挪移一般的改变,所谓的“休闲庄”开到了家门口,女人们倚门卖笑,跟卖花一样坦然。“钱”已变成人们唯一的共同追求。不论乡村还是城市,当社会主流价值观以财富为重时,乡村哪能还是记忆中的那个乡村。

我在《思富湾》里写到的许多故事都曾真实发生过。我们村里的人都在北京打工,他们的遭遇也发生在那里。乡村的记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遥想的温暖,而事实上,他们在变,乡村也在变,或许,最后相互都不再惦记了吧。只有像我父亲这样读过书的老辈人,还会作些留住什么的念想。一个村子只是有钱就够么,何况乡里人有几个真正成为了有钱人,不过是隐性代价下换回的一点眼前利益罢了。小说《亲和酒》里的点子,就是我爸爸捣鼓出来的,每逢清明、重阳,村里人轮流做东,邀请各家各户的人来,大家平日里有什么不愉快的,都在酒桌上说出来,一笑泯恩仇。这种努力显然不会长久。 杨晓帆:您的小说里,像“亲和酒”这类仪式感的东西的确非常多。除了强调佳节团圆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伦理中的重要意义,您还用特别多的笔墨写到宗祠家谱,如“耕读传家远,家风继世长”、“礼周人便正”等。另外,您的小说常以“侃古”的叙事方式,让家庭或乡村中的一个老者,述说如“义门陈氏”、“百犬同巢”等家族故事与民间传说。这样写有什么考虑?今天这些乡土社会的传统越来越遭遇到现代生活的挑战,您是有意识地要在小说中重建那个守礼的乡土世界吗?

陈旭红:虽然我也同意一些朋友的意见,说我的小说写得太密,像《白莲浦》里插入的红毛狗传说,可能就有些做作,没有必要。但我觉得需要一种仪式感把日常生活中理想性的东西撑起来,不然就太平了。也许对于我父亲这代人来说,还有着“重建乡村”的心愿,但我深知这其中也有不实之处。与其说是我想在小说中重建乡村的礼,不如说我是择其人心所需的一面来加强,我没想过要刻意重建什么。

杨晓帆:这或许就是现代人的“怀乡症”,既依恋土地,又深知故乡已经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地方。我记得您在小说《白莲浦》里,就设计了浦云这个有趣的视角,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姑娘到了云踪屿,她的欣喜和赞叹显然不同于白云将故乡内化于自身的依恋。“故乡”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旭红:“故乡”现在完全可以类比为我的祖母,祖母已不在人世,而儿时的故乡即便山水不改,也不会是我当初的故乡。故乡于我如同我身上具有祖母的基因一样无可分离,我所有的成长,必是以她的基因来收取和吸纳并散发。她是我一切的初始,出发是因为她存在,而皈依也是因为她存在,我也因此获得存在的意义。

杨晓帆:城乡对照是您小说中常出现的背景,许多当代农村题材小说都会处理到城市化对农村的改变、农民进城务工时遭遇的社会歧视等问题,您是如何在小说中思考城乡隔膜的?

陈旭红:你所提到的农民工进城务工遭到的社会歧视,已被言说得太多,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现在相较缓解了很多。从社会角度来讲,这属于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在此之下,人心也跟着变异,冷漠无情是不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的。可人只要做出努力,心就会被打通,我总是持这样的愿想。就像《思富湾》里的江主任,一个条件优越的城里人,遇到了来自乡村的清芬,在一次有惊无险的车祸中,彼此看到了对方身上具有的可亲近的人的品性,所谓城乡差别悄然消解,不良的社会观念也跟着后退,人皆具有的情意不由自主地生发出来。我不愿对现象深究,城乡隔膜在我看来也就是个空对空的说法,关键还是人心,人心又有什么可分城与乡的。

杨晓帆:相比之前的创作,我觉得《人生在世》是您的突破。如果说《白莲浦》等作品还意在写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那么《人生在世》更接地气,是您对现实题材的逼近。您怎样看待《人生在世》之于您创作的意义?这是一次写作上的转折吗?

陈旭红:现实题材的作品,更能显见作者的思想和潜在意识里的种种观念。《人生在世》的初稿完成并不太困难,但修改它,磨炼了我,理性思考的东西多了起来,以前我往往是简单地带过。要说意义,我想我以后在创作时思考会多起来。至于它是不是一次写作上的转折,我想也不必这么理解,这篇文章合适这样来定,下一篇或许又回到了从前或者再变化了,也不一定吧。

杨晓帆:《人生在世》的故事题材容易让人联想到新世纪以来文学界关于“底层写作”的热烈讨论,您是如何看待“底层叙事”这种创作现象的?

陈旭红:说实话,最初我对“底层”这一概念很是反感,就好比世界本来没有这一物,突然地被制造出来,然后更多的不幸都将被归类进去,从此他们就被永远地烙上这个封印,仿佛遭遇了无以逃脱的悲惨后,还要被告知是因为命当如此。可静下心来想一想,就社会现象来看,眼前诸多不幸的事实难道不是表明有那么庞大的一个群体被压在底层么?他们处处被限制、被损辱、被欺凌。

向来“底层”存在的必要,就是为了上层表达同情和慈献恩惠所备下的。不然,上层的功德何以显现,人的伟大的同情心将如何来表达。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同情,应像《人生在世》中的马丽那样,表现为一种“想替遭遇不幸的人去掉不幸而不能的哀怜”,因为这哀怜而选择彼此紧紧相依。这个社会有这样的同情吗?其实,靠劳动换取生存必需的老百姓不需要谁的同情,也没有谁配说“同情”他们,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

所谓“底层叙事”,我更愿意把生活其中的人的心路铺展开来,他们生活困窘,但不代表他们没有尊严,事实上许多时候,恰恰是处在这种境地的人们才是遵守人生秩序的人,才是守人道的人,也因此他们才是真正尊贵的人。可是,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内心的一种认定,在描写到现实处境时,我也没有办法。我不会写那种身处逆境恶狠狠反扑的人物,我笔下的人物大凡到了这个时候,便自己绕道,这样的绕道,不是不对抗,而是“秀才遇兵”的不对等,是蔑视和悲愤,他们只能别过身去,不断地别过身去。

杨晓帆:这种“别过身去”可能会被人质疑缺乏一种穿透现实的反抗精神。就像小说中的冯秋来,对于现实生活的满腔仇怨,最后都被所谓照顾父母、爱护妻女的“人生本分”给化解了。

陈旭红:反抗精神人人都有,对违背自己意愿的事谁又不反抗。但五四青年式的反抗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而且那时反抗是理直气壮的,堂皇安之的。而小说中冯秋来这样的人物怎么反抗呢?以他和他家的遭际,他内心明白,与其徒劳地与世争公道,不如用心顾全身边的人,这才是人生最根本的意义。在我看来,反抗精神是人感到被压迫时的一种精神状态,而就整个人生来说,它显现的是激烈和突出,但不会长久,对这种精神状态我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

杨晓帆:一方面是恪守本分,但另一方面,您在小说中又有一句点睛之笔――“人生在世就是完好有情的无尽追寻”。虽然《人生在世》是实写日常生活的卑琐困苦,但也写出了一种生命的轻盈感,有着对世俗生活的向上超越。或者可以说,冯家姐弟虽然在生活中被迫绕道,但他们还努力保持着一颗洁净的心。这种超越性的精神力量是您文学创作的主旨吗? 陈旭红:应该说是这样的。但我因为抱有这样的愿想来写作,时常感到羞愧,我更像一个“劝世”而不是“写作”的人。小说里二姐冯秋水酒后写下的那句话:“人生再苦也留恋,想来唯有泪双流。”人生本就是这么个大悲凉,怎地就不能好好待承。

杨晓帆:能不能谈谈《人生在世》这个标题的考虑?

陈旭红:最初这篇小说的题名还真的叫《底层人》,因为要写它的感觉强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目,便暂定了它,粗粗界定下一个意味。初稿写成后,不满意。放了一个月,再看它,羞愧死了,满纸的情绪与愤慨。我意识到自己过于强化了社会性的东西,导致了这一结果。于是修改从题目开始,《人生在世》一冒出来,一下子就明朗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个古老的人生感慨,却常用常新。

杨晓帆:女性在您的小说中经常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您觉得女性作家的独特生命体验对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陈旭红:应该是有影响的吧。我的创作动因是直接来源于一些强烈的生命体验,比如《幽幽茶花》中的春叶,就是几个儿时女伴共同生成的。在那四时风物之中,生命原是如此的多姿摇曳,生活却缀着大大小小的不得不食的苦果,女孩儿的世界必定要完美,世上哪里有,没有了即便去死,也要死得美美的。还有《那对美丽的云青坛》,里头的余素和青绸儿也是实有其人,她们一世的生活给了我不一样的生命体验。每每提及这些,她们都会闪现在我眼前,仿佛我们大家的生命是交织在一起的,说不出是她们的还是我的。比较含混了,说不清,不说了。

女作家的作品我很喜欢萧红的,其中《呼兰河传》满布着她的生命体验。在那里,可以读到萧红痛楚的关怀,字里行间有着“我帮不了你,却痛惜你”的伤情。

杨晓帆:聊了很多具体作品,我们再来聊聊“写作”本身吧。能说说您最初是怎样开始尝试创作的吗?

陈旭红: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你为什么写作?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写作者应该是学养丰厚心怀深沉的人,而我动辄直抒己见,我的写作多是为了卸掉心中的负荷才做的事。第一次写小说时念初三。一个星期六下午放学回家,雾蒙蒙的天很是愁人。走到村前的小河堤上,见一竹床漂在河面上,很奇怪谁家的竹床漂在河上,而村子格外的静。到了晚上,才听家里人讲,村里的某老人上吊了,那竹床是放他遗体的。小时候,见过几回老人自尽,都是附近村庄的,情景不一,忽地就因为本村的这位老人而勾想起来,悲伤仿佛都汇聚了过来,积压着。又一个星期开始了,除了写《竹床》这篇小说,什么也不记得。当时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拿了我的稿子,一面批评我中考临近不专心功课,一面又读了,而且读后他花了两个课时来评析。这篇小说把老师和同学们都给感动了,我很高兴,觉得自己为一些可怜人留住了点什么,而我的心也如释重负。这样的写作使我有了完成大任后的轻盈。

杨晓帆:相比一些在语言形式上深受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作家,您的小说对人性、人生的理解带有更多十九世纪小说的精神气质,而语言、结构又有中国古典诗学的典雅韵致。能谈谈您关于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一些阅读感受吗?

陈旭红:在正式发表小说之前,我对外国小说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关注得都不多。最先接触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不过在此之前,半通不通地读过《说唐》之类,那时尽管全然不解其中味,却书虫一样一下子钻到了里头。刚上初中时,父亲在一所大学里找了份临时工作,带信问在家的我们有什么需要,回家过年他好一并带回来,我开了书单让带信的人捎给父亲。父亲回来,带回了老舍文集中的两本和巴金的《家》,还有郭沫若的《少年时代》。为了静心读书,我一个人搬到家里做仓库的小屋住下,小屋没窗也没电灯,一天到晚都得掌着带罩的煤油灯,那个隆冬腊月我是在那几本书里度过的。记得每本书里都有冬季的描写,读着读着,感觉与情思全然贯通。这几本书的阅读似乎是一种打开,等第二年暑期,就借读了《红楼梦》,那时真是初进花园尽拣自以为艳的采,不知道还要在意更多,采得几枝,天上地下神乎其神地胡想了一个假期,喜欢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现在想来,我的生命还确实受过来自文学的许多滋养。再后来,初中接触古诗文多了起来,又觉更喜欢它们一些。一九八八年,接触到《名作欣赏》这本刊物,很是喜欢,中间十多年里几近沉湎于世俗生活,但这本刊物我一直订阅,给了我许多滋养。中国文学是融通情感、撩动情思的,在具体的情境中又有氤氲之气,最后化为广大的轻虚,感觉是无却又什么都在。

二○一二年夏从鲁院回来后,我买了不少当代外国文学作品。在这之前,少年时期,读过拜伦、普希金的诗,和两本外国女诗人的集子。前者的诗歌似乎总在林子里忧伤漫步,偶尔抬头看空中的飞鸟,啊,将我的情思捎告给我的爱人吧;后者的诗歌则多是冷静沉着地打量生活和情感,佩服她们的远见卓识,但难免又有辨识出一切后没法释怀的坚冷。喜欢归喜欢,还是觉得他们的世界与自己有隔膜。近两年在补读外国文学作品,他们的简单深刻令人诧异,人的存在被揭示得毫发俱现,三魂六魄俱伏眼前,看得人惊心动魄,这笔力叫人遥遥叹观。但看多了,我还是有种被逼视的感觉,深刻是深刻,可人事显得促狭,人生格局小,生是硬生,死是当死,罚是应罚,不及中国文学里头的人生润泽缭绕与澎湃。中国人物不管处于哪种境地,仍是情不自抑,洇然一片。中国人活得好时,是欢天喜地,活得不好,便借以佛道擦拭,人生匆促得赶紧放下沉重和悲伤,甩甩衣袖,精神仍然要飘然出尘,再苦的人生,酒也要喝出别样的况味来。

外国作品中的人物,我喜欢雨果《悲惨世界》里的犯人冉・阿让,《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他们在遭遇中尽力完成本分,在我看来,这就是人道主义精神,这些行为远远不是为了赎罪,罪本身是因为做了不合人道的事而犯下的错,我宁可相信他们是回归人道,而不是为了纠错。最近读了安妮・普鲁的《断背山》。这篇被贴为同性恋标签的作品,讲述了生活境况不太好的两个男人,一起来到荒无人烟的断背山放牧。二十多年前我去过西藏,数次行经过了无人迹的地方,在那里除云影在移动,整个世界都是静止的,在那样的地方,一个人在人间所有的思想观念都统统归于无意义,若是身边有个相伴的人,不管同性异性,那就是天成此好。《断背山》让我想起一句话,“贪爱如水,能润生死”。小说写到杰克死后,埃尼斯去了杰克的故乡,他想看看杰克生活过的地方,然后他在杰克的卧室衣橱里看见了一件衬衣。那件衬衣是在断背山上杰克曾经穿过的,而袖子上干涸的血迹却是埃尼斯的,是最后一天他们扭打时染上的。埃尼斯看到衬衣里还套着一件他以为自己丢了的衣服,才知道是杰克悄悄带回来珍藏于此。真诚的贪爱,养了生,也润了死。中国人哪怕是男女之间,也多是以情见长,而外国人则是以爱出情,洇然一片;中国人的爱是掩于情下的,而外国人的爱则是突显的、坚毅的、动人心魄的。这样的区别,也是什么样的文化产生什么样的文学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冉旭:2014年只有喜没有悲
发布时间:2022-09-30
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电影《初恋未满》中饰演夏静寒;在电视剧《因为爱情有多美》中饰演徐海航,《唐朝少年》中饰演饰银哥,《今夜天使降临》中饰演阿豪。 不用谎言欺骗大家 如果每年都能有不同的影视作......
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发布时间:2023-03-19
" 在文化变迁的一般意义上,现代性的思想界碑是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来标识的。这两场文化运动一方面以希腊艺术精神为样板,扫荡禁欲伦理对人的感性欲望的警惕和恐惧,另一方面又运用科学理性武器,破坏宗教神学以天启形式构建的超验价......
故里文化“根”的追寻
发布时间:2023-03-14
张良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位封留侯,史称“谋圣”。关于张良故里,《史记・留侯传》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史记》语言简洁,给后世研究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和争论的可能。由于年代久远......
终生追寻美的史铁生
发布时间:2023-01-17
“美,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史先生用这种态度去发现美、感受美。就拿《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来说,文章里反映出的劳动人民的淳朴,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共处,这是美。喂牛的时候还是“愣头青”的史铁生善于捕捉这些美......
好处不可给尽
发布时间:2022-08-21
好处不可给尽如果班组里有个技术高超的工人,作为领导你会怎么对待他?是跟其他工人一视同仁,还是像宝贝一样对他格外用心?我认识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老板。他相中了市里技能大赛的一位状元,费尽功夫挖到自己企业里。从进入那天起,他就不断给予状元各种好处。比如处理一个技术难题,给额外津贴;平常加班,其他工人象征性的管一顿饭,状元则有正规的加班费等等。一开始,状元还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老板拍着他的肩膀说,厂子未.........
女诸葛:红色女谍黄慕兰董来旭
发布时间:2023-05-09
出身湘中名门的黄慕兰,曾是中共早期的妇女运动领袖和特科重要成员。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营救过周恩来、关向应等中央领导人,在隐蔽战线屡建奇功。她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是20世纪中国社会风云和革命历程的一个侧面反映。周恩来曾......
人物:陈业伟:追雪山的人
发布时间:2023-03-04
十年一梦 这一刻,似乎唤醒了陈业伟内心深处对山的痴迷。 就像初识糖果滋味的孩子,这种美妙的滋味让陈业伟贪恋。坐一次滑翔机的门票是170美元,这对他来说并不便宜。但接下来三天,他仍然每天一大早就来排队,只为一次又一次追逐无......
追寻儿童成长的“真”乐园
发布时间:2022-11-13
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不仅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还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园内资源的互通共享性,材料......
追寻不一样的影像乐趣
发布时间:2019-11-08
作为运动爱好者,记录和分享运动精彩也是我的爱好之一。自然就很早开始关注偏三防、户外设计的相机,记得在2010年一次参加深圳高交会展览,看到了AEE推出的专业运动相机,当然当时主要还是面向海外市场,国内市场,无论是认知还是应用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运动相机其实在早期也渐渐被国内的爱好者用在一些运动场合,但那时还限于小圈子,知道使用的人少。运动相机在国内的火爆不得不说的是国内各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对于.........
轻快生活情义无价,情怀有价
发布时间:2023-03-11
PARROT Zik 2.0 无线耳机 长期在你头上驻留的耳机,比你的名片更能无声地表明你的身份。法国设计师斯塔克的介入让Zik 2.0变成一枚安静的美男子,此时市面那些无线耳机似乎都沦为廉价又愚蠢的科技产品。音质不落人后,Zik 2.0支......
尽头,风景这边独好
发布时间:2022-09-27
何为精品?有以文取胜者,也有以质取胜者,更有以情取胜者,所谓见仁见智,并无高下之分。然笔者心目中之精品多为作者思考和思想的呈现,它打开一扇门,不仅使我们欣赏到作品本身的这道风景,更能引领我们走近作者本人,走进作者的其......
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3-01-02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视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章......
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崔橹,晚唐诗人,风格清丽幽怨,伤感唯美。他的诗作以咏物诗为主,意象上多取残莲新柳入诗,偏爱柔弱偏僻之景;艺术手法上注重摹形传神,融典入诗;情感内蕴较丰富,多抒仕途之苦情,或漂泊流离,发思乡之愁情,或凭吊古迹,慨怀......
在个体与公共之间追寻
发布时间:2022-07-23
内容摘要: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上来透口气》是作者前、后期创作的过渡。小说围绕着日常与例外、胖子与瘦子、现在与过去、名字与自我这四对关系来组织情节,巧妙展现了个体与公共世界间的冲突,表达了主人公保灵寻找独立的主体性,以及这一追......
《当代中国的通俗政治学及对正义的追寻》
发布时间:2023-04-23
《当代中国的通俗政治学及对正义的追寻》该书由白苏珊(SusanneBrandtstadter)和石汉(HansStEinmuller)合撰而成。白苏珊,现任职于德国科隆大学人类学系,长期从事中国大陆与台湾人类学研究,海峡两岸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反讽、愤世嫉俗和中国的情形年》《权利、文化、臣民和公民》《从当代人类学视角解读中国的亲属关系》等。石汉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助理教授。该书认为.........
让学生尽情合唱
发布时间:2022-10-17
【摘 要】 合唱是小学音乐中常规且必要的训练内容,传统合唱教学中以教定教的方式,把学生禁锢在单一、机械的狭窄空间,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新课改遵循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提出了音准、情感等指向性教学强化措施,以期为小......
尽孝,有“面”还得有“里”
发布时间:2023-03-16
百善孝为先,从老祖宗那辈开始,“孝”就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在那个物质匮乏、经济水平低下的年代里,纵然没有条件,孝子们依然创造条件来尽孝。而在当今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年代里,我们却常常感叹尽孝......
追寻彭康校长的西迁背影
发布时间:2023-04-01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五年转瞬即逝。但1953至1968年彭康校长在交通大学主校的十五年,却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中留下了独特而绚烂的浓浓一笔。 彭康校长为交通大学的发展,尤其是在交大西迁历程中,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创立发展做出了奠基......
追寻开放性数学课堂的足迹
发布时间:2015-09-15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模式,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显......
血性陈情的冯唐
发布时间:2022-12-17
旦官场奴性太重,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就会成为一个空洞的说辞。所以古往今来,总是有一批人在坚守做官的底线,“道”亦在,死又何妨呢。 西汉文帝时代,有个叫冯唐的人。此翁六十余岁,官衔还是中郎署长:一个皇宫里宿卫殿......
卵巢被谁“偷”了?情敌手上有把无情的刀
发布时间:2022-12-23
初为人母 美少妇陷入噩梦 2009年8月,已怀孕两个月的姚晓蝶又要例行产检了,这是她最头疼的时候,因为每次产检都要排队、等候,至少要折腾大半天,让她精疲力尽。这时,孟伟对她说:“干脆咱们多花点钱,去私立医院生孩子吧。这样......
在布拉格追寻卡夫卡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3-03-06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我在布拉格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名怀揣使命的游客,不再是1990年代在布拉格旅居三年期间的那个我。 那时候,我对这座城市以及出生于此的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所有印象都是消极的。我对把卡夫卡商......
陈园红木 见证东兴红木产业二十年
发布时间:2015-08-10
“陈园红木”,东兴红木产业的名片之一,是从萌芽发展到枝繁叶茂的老品牌,是东兴红木产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在东兴红木产业的大船上,陈园与其他红木企业一样,在二十几年的发展中乘风破浪,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它迎难而......
无法退还的红包
发布时间:2015-08-25
郑黎明是市医院心内科技术骨干。郑黎明擅长微创手术,每天找他看病做手术的病人排着长队。 有个农民心脏不好,来找郑黎明做手术。这个农民只四十多岁,他走进办公室时,郑黎明还以为他有五十多岁。他长得老相,偏瘦,满脸的褶子,......
情系“红星” 关心“红星”
发布时间:2023-07-06
我是江苏扬州人,1938年生,1958年6月份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内地,当年10月来到江西省东乡县红星垦殖场总场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过红星。1990年落实政策,回到第二个单位省委党校,在校刊《求实》杂志编辑部工作一直到退休。 王震“文革......
陈寅恪的“四等爱情”
发布时间:2022-11-16
情投意合,相见恨晚 陈寅恪情感上的“晚熟”,急煞父母。家人开始好言催促,最后父亲警告他:“你若再不娶妻,我将马上代为聘定。” 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一次闲谈中,同事偶然提到曾在一位女教师家中,看到墙上悬挂的诗幅末尾......
好爱情里可以有“穷”字吗
发布时间:2022-11-05
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如果家境贫富有差别, 穷的那个,是否要放弃? 10年之后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一个穷男生写自己跟全心全意爱他的女友分手的故事。 他家境贫寒,但是高考成绩全县第一。贫穷的家庭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他到......
就是要追求完美
发布时间:2023-02-12
油画作为纯粹的艺术在中国传播,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20世纪初,当西方艺术走向现代主义道路、冷落写实艺术时,欧洲的古典写实油画却受到中国大众的青睐。其实,画界虽有力倡现代主义艺术的声音,但处于大变革过程当中的中国社会,因需......
追寻文学与美国文化背景
发布时间:2023-03-27
追寻文学与美国文化背景 摘要:追寻文学是美国文学中一种突出而普遍的倾向,是一种植根于美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的文学传统。这一貌似闲逛,实则追寻的文学传统的形成与美国的历史、与其民族的个性及其文化背景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与世界文学传统......
无油红糖饼干
发布时间:2022-10-14
很多宝宝都喜欢吃饼干,妈妈亲手做的饼干更能让孩子们欢快得手舞足蹈。少油或者无油饼干最健康绿色,虽然比不上曲奇来得香甜,但酥酥脆脆的也很不错哟! 用料: 黄豆粉30克,低筋面粉30克,红糖30克,牛奶35克,玉米淀粉20克。 ......
红楼情恋录
发布时间:2023-03-04
看到“红楼”二字,又有“情恋”紧随其后,相信许多人会立即想起那著名的宝黛钗三角恋,平尤袭二奶控,还有晴麝莺等的小三梦……哎呀,且住――― 本人这里说的“红楼”,并非北京宁荣二府,也不是什么警幻仙境,而是确有其地,实有......
寻春留痕 润物无声
发布时间:2022-09-30
教学儿童诗是开学后要准备的第一节课外阅读课,很多低年级语文老师都在为此忙碌着。我在课前作了长时间的思考:单纯的诗歌教学是枯燥无味的,何况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说出对春天的想法,写出对春天的喜爱,便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了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思路,我的备课工作就正式展开了。课前,我将教室布置成了春天的乐园,黑板上贴着春来秋去的.........
教育中学生幸福的缺失及追寻
发布时间:2022-10-20
教育已伴随人类数万年,古往今来的中外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都曾经试图阐释什么是教育,结果是学者们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从苏格拉底“产婆式”的自然、自由的“引导”方式启迪智慧,到柏拉图转向对个人合乎社会期待的潜能开发去......
探寻小学节奏教学激发学生音乐美好情感
发布时间:2017-08-09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变换的节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所以情感是它的突出特点之一。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节奏的培养,使学生既要掌握节奏,同时也要表现节奏,在表现中,节奏与心灵情感的撞击,蹦发出的声音,使学生陶醉其中,情感得以体验与抒发。一、节拍的稳定性训练1.依靠于歌曲训练歌曲的节拍是稳定的(特殊歌曲除外,不做训练使用曲目)我让学生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拍手训练,这样的练习既锻炼.........
追寻“本真课堂”凸显课堂实效
发布时间:2022-10-30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场所.为了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奋斗着.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一切活动要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追求“......
《太平轮》:南渡之殇的记忆与追寻
发布时间:2023-03-28
起航,未卜的旅程 内战末期,随着大量难民、军政人员举家赴台,所有船票都不再是票面价,必须用黄金直接换购船票,当时一张前往台湾的客轮船票,公价是金圆券150万元,黑市价格则已经被炒到300万。到了1949年1月,一张“太平轮”的......
刘旭阳的诗
发布时间:2015-08-20
我们不谈论叙利亚 我把一本诗集放在马桶盖上 这样老套的并置却带给我惊喜 这样做并不是有意掩饰,我们谈论的话语 在不同的道路上奔跑,播撒尘雾 扬落的墨迹,定义生活和文化 我放下的可以是一个阿拉伯,也可以是大马士 ......
《奥吉?马奇历险记》:马奇的自我追寻
发布时间:2015-08-24
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小说主人公奥吉・马奇是犹太人后裔,周围的各种人物都企图......
建筑式意识:数学教学的应然追寻
发布时间:2022-12-20
在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堆砌式”教学倾向仍然存在,出现了内容散点、方法割裂、视野封闭等问题。建筑式意识可以将复杂的数学要素视作整体,从宏观上形成体系,彰显整体之美,凸显逻辑之链,拓宽课程视野。教师应具有建筑式意识,以融通、关联为思维路径,帮助学生创建个性化数学大厦,真正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关键词】“建筑式意识”;结构;“堆砌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发布时间:2015-08-20
父亲一直是我心中的一棵大树。 每次打电话回家时常下意识地问父亲:“妈呢?”这时我明显感觉父亲有一种失落感。我和母亲通话,父亲就静静地坐在一旁,偶尔插上几句,总会嘱咐要我努力工作……当母亲把电话递给父亲时,父亲却又说不......
推进融合发展 追寻报业春天
发布时间:2023-01-03
正值春光明媚的好时节,全国第十届传媒年会在武汉召开。首先,我谨代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同仁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报业转型与融合发展问题,向大家进行一些汇报和交流,求教于各位。......
陈有才新作
发布时间:2022-09-27
发 蒙 八岁那年的二月二 一个叫龙抬头的日子 父亲把我送到一家私塾 先生是一位年近古稀的 留着长胡子的老人 他叫黄佐才 报名时 他一听我名字 抚摸着我头说 好啊 吾佐有才成才也 我一头雾水 跪到地上叩三个响头 这还......
微信红包的温情
发布时间:2023-03-06
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让大部分人的春节过得快活并紧张着。据工信部2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移动数据流量消费呈爆发式增长。微信拜年、抢发红包等成为春节娱乐的最火热方式。微信和支付宝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除夕,微信红包收发......
爱情不会让你占尽便宜
发布时间:2015-08-27
正值青春岁月,还没有对象的女人,谈起理想对象,都有很远大的抱负。 以下是丽君的说法:“当然要又高又帅,又文质彬彬,我喜欢的男人是裴勇俊,当然,还不能那么老。”她笑得神采飞扬。嫌裴勇俊不够年轻,因为她只有二十三岁。“家......
《飞屋环游记》中追寻主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2-11-19
摘 要:2009年的《飞屋环游记》在欢笑声中叙述着各个主人公生命中的追寻。尽管梦想不同但每个人都追寻着希望,追寻着个体缺失的部分让生命得以完整。而对真善美的追寻才是生命富有意义的真谛。 关键词:《飞屋环游记》;希望;真善......
追寻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发展
发布时间:2016-03-30
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好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因此,教育要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而学生的一切都从习惯起步,养成好习惯是人一生中享受不......
追求最好的企业管制
发布时间:2023-05-02
审计委员会 西方诸国的建设 模式选择 1.英美模式——董事会内设审计委员会 这种模式被以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国家所采用。在这种模式中,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内的一个专业委员会,一方面对公司履行财务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
积极寻找好办法
发布时间:2023-03-16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本期“发现作文”栏目的小作者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善于开动脑筋,积极动手解决问题,充满创造力。 爷爷家离水井很远,一趟又一趟地提水,多累啊。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省力一点呢?田如意同学利用课堂上学......
论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资源的戕害
发布时间:2023-07-14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资源的戕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揭密真相的旗号,给一些英雄画上另类嘴脸。刘胡兰被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当年那个为了保守党的秘密和保护乡亲们安全、以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气魄英勇就义的刘胡兰遭到贬损和中伤。因此,我们不但要还原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及形象,更应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戕害红色资源的错误本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红色资源需要长期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虚.........
追寻罗马诗歌里 受赞颂的葡萄酒
发布时间:2023-02-12
什么是世界上最原始的“一级酒庄”葡萄酒?我猜大多数读者都不清楚,甚至未曾体验过这些有着长远酿酒历史的葡萄品种。在波尔多地区,当波雅克还是一片沼泽地的时侯,Chateau Haut-Brion已是最原始的一级酒庄,酿制着备受赞誉的葡萄酒。......
浅析绝对价值观念的追寻与价值哲学的理论旨趣
发布时间:2023-02-24
一般认为,挑战现代社会道德生活最大的问题当属价值相对主义从而价值虚无主义;而求解此一问题,除了绝对价值观念的追寻与再造,我们似乎再也开不出其他非乌托邦式的灵丹妙方了。因为在终极意义上,人安身立命之根本端赖于绝对价值观念......
相思鸟 此情尽处也温柔
发布时间:2022-10-03
相思鸟,别名恋鸟,在西方叫“乃丁格”(情鸟)。活动于平原及海拔1000米以下的小丘的常绿阔叶林、灌木丛和竹丛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韩家庄,庄里有个老员外,夫妻俩生活了近20年却还没有一男半女,员外整日烧香祷告,终于在4......
详略失当,好名难寻
发布时间:2023-03-26
中考真题,看清楚哦~~ 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的时候,惊喜的父母总要精心为之取一个好名字,寄寓一种美好的期盼。其实,生活每天也都是新的:畅游山林,你惊喜地想给那棵开花的树取一个好名字;享受亲情,你惊喜地想给温馨的家庭取一个......
有追随者才有领袖
发布时间:2022-10-11
说起凉茶品牌加多宝,几乎无人不知。凉茶其实在中国存在已久,但加多宝集团率先提了出来,并依靠特劳特(中国)战略定位咨询公司倡导的“定位”理论,将凉茶发展成了几乎和软饮料并列的一个品类。其实,在2003年,加多宝生产经营的其......
浅析爱情小说《追魂》
发布时间:2022-11-08
爱情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也是社会延续的根基。恋爱结婚实在是一种社会延续的责任。古人云:“食色,乃人之常情也。”渴求爱情、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权利,无懈可击。那里有人,那里就有生活,那里就有爱情......
“阿诗玛”杨丽坤:红颜多舛,幸好有你相伴
发布时间:2022-12-18
在美丽的云南石林,撒尼人盛传一个古老而凄美的传说《阿诗玛》,讲述的是聪颖美丽的彝族姑娘阿诗玛和勇敢憨厚的青年阿黑相爱并追逐幸福的故事。196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而女主角阿诗玛的扮演者杨丽坤也由此开启了......
精神游历者的追寻与民族传统的守望
发布时间:2023-02-01
摘 要:当代藏族女作家白玛娜珍的长篇小说致力于书写当代藏族女性所经历的精神裂变。城市文明不仅不可阻挡地改变了藏族民众的物质生活,也使其传统伦理道德面临转型,并由此经历了失去精神家园的生存困苦。作家在试图用宗教的神性圆满......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尽情翱翔
发布时间:2023-03-16
摘 要: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宋代诗人朱熹曾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首要的事情。 关键词:激发阅读兴趣;奠定阅读基础;营造阅读空间......
黄河恋红河情
发布时间:2022-10-31
1946年,越南河内,胡志明发动的八月革命正如火如荼,第五战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阮山开罢高级军事人员联席会议后,回家路上一言不发,似乎心里压了千斤重的石头。 进了家门,他命司机把他的老部下李班接来。 “除了胡主席,只有你......
追寻个性:解释学视野中的教学指向
发布时间:2023-03-25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机械化的培养方式让本应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丧失了原有的本真,遮蔽了具有生命的个体,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在解释学的关照之下,教学开始关注自我呈现,理解应作为教学的存在方式、视域融合应成为教学自我把握的......
所谓爱情,追求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5-08-26
爱情,似乎是永恒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么,众人向往追求的所谓爱情到底是什么呢? 1.安全感 任何一段关系的基础都是安全感。你不用担心你的伴侣会将你置于危险的境地不管不顾,也不用害怕他会随时消......
闻立鹏的“红烛”情结
发布时间:2022-09-25
深秋,京西美丽的西山林场,闻立鹏先生的画室中。我凝神站在闻一多先生的巨幅画像前,望着先生炯炯放光的眼神,一段跨时空的历史风云奔来眼底,在心中激荡…… 我问闻先生:“人生中,您父亲留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是父亲......
邓颖超的红岩情思
发布时间:2023-03-14
编者按 作为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份学习研究宣传周恩来及南方局培育形成的“红岩精神”之中心刊物,《红岩春秋》就是在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倡导和直接支持下创办的。25年前《红岩春秋》创刊时,已是85岁高龄的邓颖超亲笔题写刊名......
比较阅读:追寻语文课堂的理性光彩
发布时间:2016-03-30
比较阅读法:就是寻找出一篇文章内部或一组文章之间相对或相近的部分进行比较、揣摩、品味、体悟、辨别,发现其思想感情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别等,挖掘语言的秘密,探索语言的规律,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会更鲜明、更充分、更深刻,......
寻理无根树,问道张真人
发布时间:2022-08-10
张三丰其人 “见面不如闻名,威震天下的张三丰不过是个貌不惊人的胖子。” 在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王晶导演借着演员之口,留下这样一句台词。事实上,每每谈及张三丰,我们脑海里似乎都会出现这样一个形象:须发皆白......
现当代文学论文之乡土乌托邦的追寻
发布时间:2022-08-22
摘要: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乡土文学”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沈从文与黄春明便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二者在创作上既存在着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异性。本文将从相同的乡土姿态与不同的价值选择两方面来比较他们的“乡土世界”。......
在乏善可陈的经济数据中寻找星星之火
发布时间:2022-11-03
《金融博览》:王总裁,感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民新指数立足于中小微企业的样本,从2月份数据来看,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不是特别理想,请您具体地分析一下。 王庆:的确是这样,2月份民新指数显示,中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情况不容乐......
红木浓情“领袖”风
发布时间:2015-08-10
王铁成先生虽已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铄,言谈中透出敏捷的思维,聊到高兴处先生抚掌大笑,问道细微的地方又凝眉沉思,真是颇有“领袖”当年潇洒的风度。 先生的院落叫海棠园,别墅取名五风楼,楼内客厅的四围挂满字画,虽有几幅名家之......
教子无定法,但能寻良方
发布时间:2023-01-15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已经处在独生子女做家长教育下一代了。作为学校如何给家长一些启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教育方法,去帮助家长教育好孩子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应该做......
寻访北大红楼再现日军罪行
发布时间:2023-05-27
在北京五四大街路北有一幢通体都是红砖砌成的大楼,因这里曾经是北京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所在地,很多人亲切称它为“北大红楼”。北京大学的校舍原在景山东街的马神庙四公主府,1916年,学校在沙滩兴建学生宿舍楼,因大楼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1918年8月红楼建成后,改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是北京大学的文学院所在地。红楼在建成之后的多年中一直是北京城最高和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之一,但其盛名.........
信仰的缺失――简析《好人难寻》
发布时间:2023-07-20
摘 要:《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简朴,文笔清新严谨,含义丰富而深刻。奥康纳用故作轻松的语调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的角度娓娓道出了《好人难寻》的主题:邪恶、死亡和赎罪,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深......
解密萧红的隐秘情恋
发布时间:2023-03-25
萧红是以一个小女人的样子出入鲁宅的,在这里,她可以没有过去。在这里,她可以选择记忆,她只需记得祖父的后花园里面的花儿草儿虫儿鸟儿。如果可以,此后的种种最好能从她生命中挖去,然后一切全留在现在,留在这里。在这里,她喜欢......
沈天鸿:言不尽意,立象有味
发布时间:2023-06-06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栖居在语言所建造的“家园”中的人,是思考者与诗人。中国古典美学则强调“言不尽意”,主张“立象以尽意”以有“意味”。东西方哲学包括美学的区别即在于此,但仍有其共同点:立象依靠的是语言,......
无法置换的亲情
发布时间:2022-11-19
上星期天的早上,我坐客车去县城参加一个宴会。坐在我前排的是一个年轻的妇女,握着手机与人开心地聊天。 她说昨天是她的生日,晚上,她上幼儿园的女儿把老师发的饭后水果――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带回了家,送给她做生日礼物。 ......
去维罗纳找寻爱情的金殿
发布时间:2023-03-28
如果知晓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经演绎着一场旷世奇恋,那么对于维罗纳或许你并不陌生,因为它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共同殉情的地方。这个不足30万人口的意大利小城,以美妙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青年......
有的放矢寻求突破
发布时间:2016-05-18
摘要: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但教师仍应珍惜课堂上的分分秒秒,为学生能在有限时间里获得更多的进步殚精竭虑。本文紧紧围绕中年级阅读教学中,课堂目标的确立、达成和积极扩充,浅谈一些教学策略,号召语文......
尽忠尽责“老战士”
发布时间:2015-08-10
车世豪先生从小在特殊的家境中长大,培养出吃苦耐劳的品质。十几岁参军,抱着为国尽忠的信念多次走上战场,在硝中诠释“重於泰山”的活法。身为东江纵队(香港)抗日老战士文化促进会会长,他带领一批抗日老战士走进香港各大校园讲课......
“红军票”见证鱼水情
发布时间:2023-07-27
在可歌可泣的长征岁月里,有一段广为传播的“红军票”故事。 银行“大搬家” 1934年10月初,成立两年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接到突围的命令:十天内,整装待发,把整个国家银行带走,随中央红军主力行动。 财政部和国家银......
追求情法交融,让判决多一些人情味
发布时间:2023-03-23
未成年人案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未成年人诉讼法律文书的主要载体,是未成年人诉讼活动和审判工作的缩影,是青少年法制宣传的生动教材,它体现着司法的权威和国家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和关怀,同时也是衡量未成年人案司法水平和审判质量的......
论萧红复杂的死亡情感
发布时间:2023-03-25
摘 要:萧红对待死亡的情感是复杂的、变化的。她在创作早期更多地体现出对死亡的恐惧,而越是到创作的后期,特别是“扶桑之旅”后,她对待死亡则充满了直视。 关键词:萧红 恐惧 直视 死亡情感是指人们对待死亡的情感态度,是人们......
乌江,请见证殷红的爱情
发布时间:2023-01-03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的一夜,天空乌云密布,从山上往下望去,已分不清哪里是乌云,哪里是汉军的旗帜。 从寨垒巡视完后,项羽回到中军帐中,虞姬已备好酒菜,还特意穿了一身紫金凤袍,这是她平常不怎么穿的。她跟随项羽征战多年,缴获......
无热情不成功
发布时间:2022-08-16
最近,美国橙县的高中应届毕业生王爱玲被斯坦福、哥伦比亚、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和康奈尔五所顶尖大学录取。一名申请人同时被五所顶尖大学录取相当罕见,王爱玲究竟有何成功秘诀? 王爱玲对媒体坦露说:“真的没有秘密和公式。在申请......
追到姑娘就有房(中)
发布时间:2022-09-25
三、闺女大了不由娘 转天一早,老郝去街上吃早餐,刚刚走到半路,本社区的杨大婶追上来告诉他,她的小卖部昨天夜里被盗了! 这不是老糊涂吗?老郝埋怨她:“为什么不报警?”杨大婶说:“我怕警察不信呀!”老郝又好气又好笑:“......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发布时间:2023-01-19
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
陈伯达组织“《红旗》学术批判领导小组”
发布时间:2023-02-26
陈伯达曾在所写《文革小组成立的经过》中说:“‘文革’前,周总理(毛主席那时不在北京,我认为周总理是奉毛主席的指示同我谈的)对我提出担任文革组长的职务,我认为不能胜任,不肯担任。记得,好像是谈过几次(三次?),周总理说......
“入世”之后,职业教育要尽早做好准备
发布时间:2023-06-23
" 我国“入世”之后,教育的形势会有怎样的变化,职业教育怎样适应变化,怎样提高质量和效益,怎样搞好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怎样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诸多问题,亟需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寻找有效的适应方式。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
陈独秀对q
发布时间:2022-12-11
[ 论文 关键词]陈被秀 中国 传统伦理文化 资产阶级民主派和革命派 胡适 [论文摘要]本文考察了五四前期陈独秀对中茜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通过对陈独秀与胡适在批判和否定传统伦理.疋化的异同,论述了陈独舞伦理批判思想的......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发布时间:2023-07-24
:请简要介绍贵行的背景。 黄蕾:青岛银行私人银行成立于2011年3月,是国内第一家开设私人银行业务的城商行。凭借区域总行级法人银行的优势和国际化的私人银行服务理念,依托外方股东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ISB)资深私人银行家加盟......
所谓“情侣装”,无非“装情侣”
发布时间:2015-08-27
这位亲,欲求解救,不要急着去寻求对付你女朋友的方法,而是得先行破解情侣装的密码。 着衣之道,怕就怕“撞衫”二字。两支正在激烈肉搏的军队(只限穿全套制服的正规军)、两支狼奔犬突的橄榄球队、正在巡房的主治医生以及彼时正躺......
浅谈红色影视剧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追求
发布时间:2023-01-23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人性、人道、人权曾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或针对某些具体作品,曾多次展开过讨论和争鸣,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性、人道、人权成了理论和创作的禁区,我国很多红色正剧就受到过这种影响。到了新时期,文学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作家逐步突破了这一历史的禁区,敢于大胆地正视和表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近年来,很多现代红色影视剧把人物刻画得很饱满,凸显人性、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