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9 01:02:08
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时间:2023-03-19 01:02:08     小编:

"

在文化变迁的一般意义上,现代性的思想界碑是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来标识的。这两场文化运动一方面以希腊艺术精神为样板,扫荡禁欲伦理对人的感性欲望的警惕和恐惧,另一方面又运用科学理性武器,破坏宗教神学以天启形式构建的超验价值系统,由此凸显了世俗化和理性化这两个现代性的基本面向。这两个面向的进步蕴涵已被人们透彻地加以解读,但即便如此,下列问题的提出并非没有根据:压抑性的中世纪宗教意识形态,从特定的历史角度看,也曾是为宇宙和人生提供意义解说的信仰体系的实际承担者,因此,当对这个承担者实施革命的时候,是否也要将它负载的价值意义一并抛弃呢?假如这种价值意义在世俗化和理性化过程中被逐步抛弃,它将造成怎样的社会-文化后果呢?而倘说这种后果有引发价值震荡的消极的一面,则又该怎样填补传统信仰崩塌后遗留下来的精神真空呢?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高歌猛进的时代就已经被一些人本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家相当深刻地触及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人觉醒了以后的再反思。

人觉醒了以后

历史的悖论引发了思想的悖论。一方面,随着传统归属纽带被撕裂,人在自由竞争和自由流动中获得了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广阔空间。珍爱现世人生的幸福追求成为时代精神的新格调,并因而合乎逻辑地进入了近代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视野。当彼特拉克向基督圣哲奥古斯丁分辩:“我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当爱拉斯谟向上帝质问:“如果你把生活中的欢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3]他们极其质朴和有力地表达了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价值观。按照这种价值观,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从我而来,上帝不应——事实上已不再——对人施以压束,因此,人有理由公开释放其自然欲望。直率的言谈、疯狂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都是人的本性使然的正当追求。

只要同僵死的封建文化作一对照,就不难体会这种自由追求的个性解放意义。但是,问题又有它的另一面。倘说过度的禁欲造成人性的扭曲,那么,极端的放纵会不会冲决羁约人心的道德堤坝,从而使人在物质利益和官能享乐的刺激下自由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呢?或许这是物欲长期被压制、被剥夺的合理后果——抑郁太深,以致一旦开禁,对物欲的追求就会变得加倍疯狂。但纵令如此,自私、贪婪、卑鄙无耻同主体能量的积极迸发一道,随传统凝聚力的耗散蜂拥而出,至少表明一种个人主义、幸福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并不是无条件的。否认这一点,便会在物化或异化形式上导致一种新的人格扭曲。正是从这个角度着眼,布克哈特评论说:“如果广义和狭义的利己主义都同样是恶的根源,那么高度发展了的意大利人由于这个理由比起那个时代的其他民族的成员来说是更倾向于不道德的。”[4]

马基雅弗利曾为这一非道德的现实给出过一种非道德主义的辩护。他强调,我们所以突破道德和宗教的限制,是因为“教会和它的代表们给我们树立了最坏的榜样”。[5]但这个辩护无法成立,尽管它听起来非常令人信服。因为从价值意义来看,道德败坏应成为理想重建的理由,而不该推演为效法最坏榜样的充足的依据。因此,当马基雅弗利把道德看作笼络和操纵民众的约言而仅仅谈论它作为工具手段的实用价值的时候,那些视道德若性命的理想主义者却无法保持随波逐流的冷漠与超然。他们睁开了一双人的眼睛,但在真真切切地看到人自身的卑鄙、虚伪和残酷之后,这双睁开的眼睛立即被刺得流出了鲜血。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说:

在这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6]

在这段著名的文字中,莎士比亚表露了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情结。一方面,“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对人的崇高庄严的赞美;但另一方面,“ 这泥土塑成的生命”“不能使我发生兴趣”又可说是对人的无以复加的厌恶。而这种赞美和厌恶所昭示的问题,正是人觉醒了以后的问题。帕斯卡指出,按照基督教信仰,上帝绝对肯定地给出了宇宙和人生意义的终极解答,可是人一经觉悟,则谛听这种解答就成为一件稀罕事了。结果就产生了文化言路的断裂:“真正的本性既经丧失,一切都变成了它的本性;正如真正的美好既经丧失,一切就都变成了它的真正的美好。”[7]但问题在于,假如抛开对信仰权威的优先接受,把凡人的情欲看作人的真正本性,再把放纵情欲的自由快乐看作人的真正美好,那么,这种美好将势必在个性解放的名义下扫荡传统禁忌,彻底解除给人以心理约束的负罪感和羞耻感。可是,当社会丧失了羞耻感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习俗和法规不再受人尊重,平等导致怂恿,卑鄙和妒忌取代仁爱……” [8]

由此不难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挣脱上帝怀抱的觉醒,为什么矛盾地然而又是合乎逻辑地演化成了另一水平上或另一景观下的困惑与迷惘。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困惑与迷惘乃是一种新的精神病灶。它的可怕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同个性解放浪潮相伴而生且大行其道的乐观信心受到沉重打击,更要命的是,因遭受打击而产生的心灵伤痛,随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而在文化转型的动荡岁月得不到抚慰,从而恶化成了难以疗救的悲观绝望情绪。按照传统宗教伦理,追求自然欲望的直接表现和无度满足,会使人背弃神性光明而沉沦堕落,因此它在事实上的存在,决不意味着它在价值上的正当。但是,世俗化潮流却将过去被认为是阴暗的东西暴露在新文化的正当性阳光之下,因此,自然欲望的公开宣泄及其经常表现出来的贪婪、卑鄙、冷漠和残酷,不仅变成无修饰的生活现实,而且仿佛获得了正大光明的充足理由。如此巨大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感到惶然无措!哈姆莱特说,世界犹如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在这个花园里,魔鬼头戴王冠,天才颠沛流浪,淳朴被讥为愚昧,“超乎寻常的亲族”就像“漠不相干的路人”,就连最圣洁的爱情也不过是沉醉于欲火的轻狂游戏。这时代已价值错乱得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分可言了。所以,泰门就宣布;“ 我讨厌这个虚伪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9]而深感任何可能有的生存目的都已被弄得荒诞无聊的李尔,则不仅为存活于这个世界,甚至为投胎于这个世界而痛不欲生: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10]

现在,我听说有一个人摆脱了自己的羁绊,他不相信有一个上帝在监视他的行动,他自以为自己是自己行为的惟一主宰,并且他认为只对自己本人负责;那末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难道这是一件说来可乐的事吗?恰好相反,它难道不是一桩说来可哀的事吗?不是世界上最可哀的事了吗?[13]

哀莫大于心死。在发现人的渺小、可卑与兽性之后,哈姆莱特甚至斥责女人要生出一群罪人来。他的心碎了。“碎了吧,我的心”。[14]这是人对人自身的绝望。这绝望仿佛表明,人的觉醒是一场错误。可是,人既觉醒,成为根本,则神本就不再成立;而神本不再成立,则向上帝祈祷便不能给自主独立又病入膏肓的人提供缓解焦虑的信心和依托,因为那里有一个忏悔的力量所达不到的盲区。“试一试忏悔的力量吧。……可是对一个不能忏悔的人,它又有什么用呢?啊,不幸的处境!啊,像死亡一样黑暗的心胸!啊,越是挣扎,越是不能脱身的胶住了的灵魂!”[15]在这样两难的处境里被扯来扯去,再坚强的神经也会被崩断,更何况那些想救活价值理想的人本主义者对世态的冷漠炎凉是那样的敏感,那样不能容忍!

因此,莎士比亚以精神分裂的戏剧化方式安排了哈姆莱特等人的人生结局。似可认为,这个结局既是艺术的典型,又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一定意义上讲,发疯是对价值关怀的一种否定性表达。它不同于被罩住双眼的浑浑噩噩,不同于在世俗污泥浊水中沉沦的恣肆狂纵,更不同于掩饰丑恶肮脏的道貌岸然和阴险狡猾。毋宁说,它既是对生存的荒诞状态的自觉意识,又是对人世的无涯苦难的挺身抗争。但是另一方面,精神分裂终究不能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以这样的心态去抗争,很容易把抗争变成复仇。极其可怕的是,否定性的复仇行动不仅会指向邪恶的卑鄙小人,而且会无度推演,指向一般意义的人类,最终扭曲为近乎虐待狂式的毁灭一切的残酷。哈姆莱特自称:“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16]泰门公开声言,他憎恨形状像人一样的东西,愿毁灭之火把整个人类吞噬:“ 神圣的化育万物的太阳啊!把地上的瘴雾吸起,让天空弥漫着毒气吧!”[17] “万物之母啊!……枯萎了你的肥沃多产的子宫,让它不要再生出负心的人类来!愿你怀孕着虎龙狼熊,以及一切宇宙负载之中所未见的妖禽怪兽!”[18]李尔在暴风雨中的呐喊,不仅是在向人类发泄着满腔愤怒,而且把毁灭之火引向自身,变成了撕心裂肺的自我戕害:

吹吧,风啊!吹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你,瀑布一样的倾盆大雨,尽管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沉了屋顶上的风标吧!你,思想一样迅速的硫磺的电火,劈碎橡树的巨雷的先驱,烧焦了我的白发和头颅吧!你,震撼一切的霹雳啊,把这些生殖繁密的、饱满的地球击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 [19]

如此丧失理智的疯狂,倘说从反面印证了道德重建的必要和急迫的话,那么,它同样也警告后人,即使一种高傲的理想热忱,若过分偏执也会走火入魔。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疯虽触及了矛盾却没有化解矛盾。当它意识到又容不下人间的善恶错乱的时候,它自己也被黑暗所笼罩,从而熄灭或掩住内心的神性光明,以极端否定的形式走向了价值虚无。帕斯卡认为,摆脱这一精神困境,必须做一场赌博。这场赌博是一大胆而惊险的跳跃。它需要勇气和毅力,也需要谦逊和虔诚,而且一定得赢回一个肯定性的东西。根本说来,这就是在新的水平上重建信仰。

“谛听上帝吧”

所谓在新的水平上重建信仰,也就是在人觉醒了以后重建信仰。就近代的西方文化的演进而言,人的觉醒,不仅表现为冲破禁欲主义束缚,确认现世生活价值的幸福主义追求,而且也表现为挣脱蒙昧主义羁绊,推崇科学准则和知识力量的理性主义追求。在帕斯卡看来,这种理性主义追求,不论作为一种认知方法,还是作为一种精神气质,都是与中古传统相对立的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也就成了信仰重建所不能回避的最起码的历史基点。

由于立足于这一基点,帕斯卡对宗教信仰获得了一种较为开放的积极理解。照他的看法,作为允诺真正美好的指路明灯,宗教信仰本质上应当是可敬的和可爱的。排斥理智的迷信就像不信仰一样邪恶有毒;而把有毒的迷信用强力置于人的内心,则根本有违仁爱的宗旨,它不是维护虔诚而是“毁坏虔诚”,实应为人们对宗教的惧怕、敌视和仇恨负责。 [20]这意味着,新时代条件下信仰的重建,必须以承认人的理性自觉为前提。帕斯卡强调,人作为一个生物存在不过是一根芦苇,脆弱得一口气都能把它吹断。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凭借思想他可以囊括整个宇宙。因此,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与尊严。倘否认人的这种伟大与尊严,则信仰就会蜕变为蒙昧。

但是,鉴于只期求凡人幸福的世俗化潮流会在物化形式上导致人格的片面扭曲,所以又必须追问:仅仅诉诸理性判断能否为理想重建提供充分的价值依据?倘若不能,它的合理边界又在哪里?如果不承认这一边界,则一种无度膨胀的理性主义将会造成怎样的社会-文化后果?这些追问使帕斯卡在对理性的一片赞美声中打入一个楔子,并因而显得逆时代潮流而动,似乎成了“中世纪哲学人类学的殿军”。[21]

按照近代理性主义者的乐观成见,以哥白尼日心说为代表的新宇宙学,打破传统神学-形而上学所设立的天国领域的虚构界限,使人穿越太空,经天纬地,获得了理性得以自由飞举的无限空间。但是,深受中世纪哲学人类学影响的帕斯卡却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茫茫宇宙向人无限开放了以后呢?这开放真的就等同于解放吗?事实上,早在帕斯卡之前,蒙田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拈出人文主义者经常援引的普罗泰戈拉的那句话,然后加以嘲笑:“真是,普罗泰戈拉给我们编了个难以置信的故事,把人当作万物的标尺,却从来不曾量量自己。”[22]不量不知道,一量吓一跳。蒙田用令乐观主义者们感到欢欣鼓舞的新宇宙学,粉碎了人类理性的狂妄自大:

现在让我们单独来看看人的本身吧,看看这个没有任何外来的援助,只有属于自己的武器,缺乏神的美德和认识——神的美德和认识是人类荣誉和力量的来源,是人类性命的基础 ——的人吧。看看在这美丽的装束下,人的风度到底如何?叫他开口说说他根据什么认为自己比其他生物优越得多?是谁使他认为天宇神奇的变幻,在他头顶上傲然运行的日月星辰的永恒的光芒,一望无边的大海的可怕的浪涛,这一切都是为他而设,为他千百年生生不息呢?这个不仅不能掌握自己,而且遭受万物的摆弄的可怜而渺小的生物自称是宇宙的主人和至尊,难道能想象出比这更可笑的事情吗?其实" ,人连宇宙的分毫也不能认识,更谈不上指挥和控制宇宙了。[23]

因此,人脱离上帝的监护,冲决羁约理性的狭隘围墙而驾雾腾云,不见得是可喜可贺的盛典,毋宁说,它同时也是一次放逐。当人在无限的时空中颠沛流离的时候,他难道不显得渺小吗?他难道不有些可怜吗?帕斯卡正告那些新宇宙体系的乐观而盲目的崇拜者,近代科学世界已不再是光辉晶莹的圣宇,而是冷漠荒凉的黑洞,双手合十,仰首太空,再看不见高悬的神性明灯,再听不到天使的欢乐歌唱,只有一片对人的最深沉的情感要求缄默不语的无声空虚。“这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24]帕斯卡道出了对近代科学宇宙的最富否定性的反应。那是一种无家可归的孤独和焦虑。“我们是驾驶在辽阔无垠的区域里,永远在不定地漂流着,从一头被推到另一头。……我们燃烧着想要寻求一块坚固的基地与一个持久的最后据点的愿望,以期在这上面能建立起一座能上升到无穷的高塔;但是我们的整个基础破裂了,大地裂为深渊。”[25]

只要把这个荒芜的宇宙景象同哥白尼、伽里略那数学化了的条理井然的乾坤作一对照,就不难体会,帕斯卡是如何背离了由科学发展推波逐浪的理性主义洪流。[26]笛卡尔自称他“顶喜欢数学”,因为数学的美感和单纯以及它推理的清楚明白和绝对精确,提供了一个至为“稳固”、“坚牢”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面,可以建立起一座巍然的知识大厦。[27]倘就帕斯卡杰出的数学贡献而论,他似乎有理由,也完全有资格讲同样的话,但他没有口出狂言。关键在于,他不仅作为科学家思考各类数学难题,而且作为哲学家试图弄清数学理性的适用范围与合理限度。这使他作出了“几何学精神”和“敏感性精神”的原则区分。在帕斯卡看来,几何学精神具有原理的明晰性和演绎的必然性等优点,但惟其如此,它只适用于那些可以精确分析的、可以将其还原为原初要素的物质对象,而不能用来处理人的心灵。“当我开始研究人的时候,我就看出这些抽象科学是不适宜于人的。”[2 8]因为在人身上我们找不到科学逻辑所要求的那种齐一性、单纯性、可还原性和可计算性,而只能发现一种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微妙性、丰富性、多样性、模糊性和矛盾性。因此,数学决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学说、一个哲学人类学的可靠工具。把人归结为一组几何学命题是荒谬的。那种按几何学体系建立道德学的尝试,压根就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臆想。[29]

高傲的人们啊,就请你认识你自己对自己是怎样的一种悖论吧!无能的理智啊,让自己谦卑吧;愚蠢的天性啊,让自己沉默吧;要懂得人是无限地超出于自己的,从你的主人那儿去理解你自己所茫然无知的你那真实情况吧。谛听上帝吧![34]

借用舍斯托夫的说法,谛听上帝需要的不是走,而是飞。所谓飞也就是摆脱情欲的羁绊,冲破规律之网的束缚、重新返回人因堕落而丧失了的原本的神性生命。[35]由于执著于这种重返,帕斯卡看上去像是中世纪神学-形而上学的传人。但如前所说,这个传人实际上有一个更高的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不是别的,正是近代那两股幸福主义和理性主义浪潮以人的解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超验神圣的全面亵渎。这种解放与亵渎的矛盾交织在帕斯卡身上打上了两个烙印。从否定的意义来看,它使帕斯卡获得了中古神学家体会不到而且可能将其指控为病态的孤独、忧郁、焦虑等情绪体验。当帕斯卡向只期求凡人幸福的享乐主义者提出正告:“这里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真正而牢靠的心满意足,我们的全部欢乐都不过是虚幻,我们的苦难是无穷无尽的,而且还有那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死亡; ”[36]尤其当帕斯卡在哥白尼革命所开放的无限空间痛苦地感受到虚无:“我看到整个宇宙的可怖的空间包围了我,我发现自己被附着在那个广漠无垠的领域的一角,而我又不知道我何以被安置在这个地点而不是在另一点;”[37]——他对人的存在境遇的判断,他所发展出的寂静得令人恐惧的宇宙意象,以及那种被抛到这个世界,不知何来,不知何往,脆弱不定而孤独焦虑的感觉,根本就是一个走出中世纪以后的现代人的心态。倘着眼于此,白瑞德把帕斯卡说成是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似乎也不无缘由。[38]另一方面,从肯定的意义上说,帕斯卡作为一个富有近代精神气质的思想家,对科学理性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给予了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不仅在于承认,科学理性展示了人“析万物之理”的主体能力的伟大,更重要的是意味着,科学理性在自身的知识框架内,其逻辑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就此而言,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用三段论逻辑证明上帝存在的理由,远没有近代科学认识论穷究人的认识能力时所提供的证明上帝不存在的理由来得有力,更何况科学家手里还拿着一架能看清天体真面目的望远镜呢!由此可以理解,帕斯卡为什么把谛听上帝看作是一个惊险的跳跃。他的勇气、他的虔诚、他的深思熟虑的严谨全都体现在这样一句警世格言之中:“赌上帝存在吧。”[39]

深入追究下去,我们可以从这里引申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就上帝的存在打赌?关于这个问题,悲观主义者,像哈姆莱特和李尔,都作了消极的回答,或至少是把它悬置了起来。他们眼里揉不下肮脏的砂子,因此对人生价值产生怀疑。但他们被怀疑牵着走,始终没有摆脱绝望的阴影。与他们相比,帕斯卡既是后退,又是前进:后退到最原初的神秘,却也因而显现了穿透黑暗的神性的亮光。换句话说,人在矛盾两极来回撕扯的尴尬荒诞的生存境遇不是放弃信仰的理由,而恰恰是重建信仰的理由。“所有这些对立,看来仿佛使我远离对宗教的认识的,却是最足以把我引向真正宗教的东西。”[40]在帕斯卡看来怀疑诚然需要勇气,但怀疑到根本否认光明的地步,就是不敢承认怀疑之局限的懦弱。“最足以谴责精神的极端脆弱的,莫过于不能认识一个没有上帝的人是多么地不幸了;最足以标志内心品质恶劣的,莫过于不肯希望永恒的许诺这一真理了;最懦怯的事,莫过于作反抗上帝的勇士了。”[41]

既然赌上帝的存在成为非作不可的选择,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问题就是,这场打赌最终能赢吗?倘以作为绝" 对实体的上帝的存在打赌,肯定要输给以实证科学为根据怀疑上帝存在的理性主义者。但帕斯卡说,他吁求的不是学者和逻辑学家的上帝,而是亚伯拉罕、以撒和约伯的上帝。于是局面便整个倒转了过来。一方面,指责宗教信仰缺乏严格的理性证明,变成了对宗教信仰的最高褒奖。因为假如基督徒给出这种证明,他们就是不守约言了:“唯其由于缺乏证明,他们才不缺乏意义。”[42]另一方面,赞扬科学理性的清晰严谨,又不啻是对科学理性的致命诘难,因为逻辑的必然性压根就无法解决知识论范围以外的终极价值意义问题。“感觉到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而这就是信仰:上帝是人心可感受的,而非理智可感受的”。[43]因此,可以追问,而且必须追问:当科学根据自己的合理要求,在正当地排除那些把上帝实体化的虚妄观念的时候,是否也有权利和根据把原本不属于它权限范围的价值信仰一并加以排除呢?反过来说,凭什么就能断定,出自信仰的情感激荡没有冷漠的理性推论来得可靠呢?一旦面对这些问题,近代理性主义浪潮的弄潮儿便会在帕斯卡那里发现一个最强大的敌手。

历史理性的盲区

但这样一个善恶混合的矛盾主体能否承载起推动文明进步的历史重负?假如一定得由它承载,又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当然不可能一切皆好。伏尔泰说,面对历史中随处可见的苦难,闭上眼睛无疑是愚蠢的自欺欺人。我们既不可能避免恶,也不可能根除恶。然而可以为之辩解的是,恶乃人性中固有的因素,且可以使历史显得丰富多彩。“历史有如悲剧,要没有情欲、罪恶、灾难在其中掀风作浪,就会显得毫无生气,令人厌倦。”[46]在其哲学故事《让世界就这样下去:巴布克见闻》中,伏尔泰以一种含蓄的乐观主义表达了那个令哈姆莱特发疯、令帕斯卡焦虑的历史悖论。巴布克受天使伊苏里艾尔之命,到他国家的首都去考察人们的行为举止和风俗习惯,然后要他提议是毁灭还是饶恕这个城市。他看到了这个城市的严重的道德弊端,但同时也看到了它那辉煌的文明成就。于是他让本城最高明的金银首饰匠制作了一尊用最珍贵的材料和最下等的材料混合而成的精美的雕像,并带着这尊雕像去见伊苏里艾尔。他向这位天使请教:“你会由于这尊雕像不全是用黄金和钻石制成的而毁灭它吗?”伊苏里艾尔明白了。他决定听任这座城市就这样继续下去,因为虽则并非一切都十全十美,但一切总还是可以宽恕的。伏尔泰由此得出结论:“在一首讽刺诗里,人们尽可以指责人类的丑恶面;但是,只须还保有些理智的人,就不得不承认在所有动物中,人最完美,最幸福,也活得最久。因此,我们不必诧异,与其因为不幸和生命短促而自怜,不如应该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我们的长寿而惊喜,而庆贺。”[47]

就伏尔泰对人性矛盾和道德罪恶的清醒意识来说,他实际上默默接受了帕斯卡立论的基本前提。他之所以没有从这个前提引申出如临深渊的痛苦和焦虑,并由这种痛苦和焦虑引发回归宗教信仰的惊险的跳跃,是因为他坚持可以局部修正却不可根本动摇的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立场。理性主义立场使他无法认同帕斯卡那个孤注一掷的赌博。原因很简单:所谓赌博,对己是心智不健全的迷狂,对人则是“播种荆棘”的“威吓”。[48]乐观主义立场使他避免了厌恶人类的心理窘境,而始终对人类怀有宽容的心胸和坚定的信心。根本说来,这种信心就是对由理性支撑和担保的历史进步的信心。在伏尔泰看来,我们虽不能企求现实的完满,却可以把目光投向未来的希望。“人类最可贵的宝库乃是这个‘希望’ ,它缓和了我们的悲哀,它在我们目前的欢乐中描绘了将来的欢乐。”[49]这种思想逻辑或可称历史理性主义逻辑。

当伏尔泰用历史理性主义向帕斯卡挑战的时候,他表现出了能言善辩的机智幽默以及启蒙思想家那种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但是,不论这种精神在实践中获得了多么巨大的力量,从理论上说,帕斯卡的问题依然存在。因为理性既不能免除道德罪恶,它就不能充分疗治人因意识到这种罪恶而产生的心灵伤痛。而假如把对罪恶的解释权从上帝手中剥夺过来,转交历史,又会导致一个新的难题:倘说恶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而且作为某种调味品可以克服历史的枯燥与贫乏,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根据历史理性的法则,历史的混乱、世界的灾难本身都有意义?伏尔泰似乎不愿接受这一结局。他的意思是,文明进步总要付出代价,应该对这种代价作好心理准备。同罪恶作斗争是必须的,只是不要把这种斗争的必要性扩展为厌恶人类进而向人类复仇的非理性的消极态度。但问题在于,如果把历史理性提升为评判文明进程的至上的和惟一的标准,将很容易得出现实即合理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既会妨碍对历史进步的代价作彻底的反省,也无法为反抗客观存在的人间苦难提供充分的价值依据。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冲动,使卢梭游离于启蒙运动的主流之外,焊接了一个新的链环——伦理、政治与美学的链环。

可以说,在18世纪,卢梭是第一位严肃地看待帕斯卡对人的批判、并感受到这种批判的全部力量的思想家。他关于科学和艺术的获奖征文以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几乎是重现了帕斯卡在《思想录》中对人的伟大与可悲的描述。同帕斯卡一样,卢梭认为,文明社会用以装点人生的那种耀眼的光辉,只是一层浮华的外表。在这层外表下,隐藏着哗众取宠的虚荣和利己主义的物质欲望。前者使人丧失自我,只能从他人的意见去判断自己生存的意义;后者使人泯灭道德良知,沉醉于卑劣的功利谋划而不能自拔:

首先是满足必不可少的需要;其次是追求更多的东西;继之而来的就是追求逸乐、无边的财富、臣民和奴隶,为了这一切,社会的人片刻也不肯松懈。更奇怪的是,越不是自然的、迫切的需要,欲望反而越强烈。而且更坏的是满足这些欲望的那种权势。因此,在长期兴盛之后,在吞没了大量的财宝和毁灭了无数的人之后,我的英雄终于要扼杀一切,直到他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主人。这就是人类道德的缩影,即使不是人生的缩影,至少是一切文明人内心里隐秘企图的缩影。[50]

很明显,按照卢梭的这一评判,伏尔泰对文明进程所抱持的乐观信心显得过于轻率。当伏尔泰讥讽卢梭:“读了你的书,真的令人渴慕用四只脚走路”,卢梭发出了这样的质问:如果你观察到使我们憔悴的精神痛苦、使我们疯狂的疲惫的无度贪欲;如果你想一想人为了利益怎样在表面上相互帮助,而骨子里又如何相互欺骗、相互忌恨、相互残害;如果你考虑一下世间那“好像狼一样,尝过一次人肉以后,便厌弃一切别的食物,而只想吃人”的统治、奴役、暴力和掠夺" ,你将如何评估文明进步所付出的代价?伏尔泰回答说,无论代价多大,我们都不好苛求完美,而只能“让世界就这样继续下去”。这种回答相当有力,因为它理智地看到了支配历史进程的客观法则。但也正因如此,它遗留了一个价值空场。问题的关键在于,抬举历史理性的铁的权威,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从价值论角度看,都是对鲜血和眼泪的某种程度的无动于衷和冷漠无情。难道罪恶、混乱和灾难的不可避免,就成了顺从无常的历史命运、取消对阴暗现实的批判谴责的正当理由?历史理性像一块石头,是不是意味着人也必须变成一块石头?假如人变成石头,麻木不仁地“让世界就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如何索求自由、平等、正义和幸福?以这种方式追问的卢梭,通过对启蒙理性的反叛而打中了启蒙理性不愿正视的道德真空。

一如帕斯卡,强烈感觉到近代世俗化进程所造成的人们精神生活的神性匮乏和价值饥渴,并试图给予补救,是卢梭全部理论探讨的主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卢梭把这一主题纳入了一个新解释框架。根据帕斯卡的宗教-形而上学,人的罪孽源于人的原始堕落,因此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固有的特征。与此不同,卢梭虽承认人的堕落这一事实,却不承认原罪教义的正当可靠。在他看来,“自然人”的原初冲动天真善良,纵令表现为“自爱”,也决不是什么“自私自利的爱”。由“自爱”到“自私自利的爱”的蜕变是文明进步的副产品,因此,必须对“自然人”和“人所造成的人”作小心而严格的区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51]这便是卢梭整个立论的基础。

这个基础的意义在于,它找到了一个新的罪恶承担者。这个承担者不是个人,而是社会。是社会扭曲人的自然天性,在人身上培养起倾向于无度膨胀的贪婪欲望,并提供了满足这些欲望的花样翻新的手段。于是,卢梭对文明生活给出了一个否定性的评价:

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我们。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就被人捆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材里;只要他还保持着人的样子,他就要受到我们的制度的束缚。[52]

从形式上看,帕斯卡对人类境况的判断也大略相当:

让我们想象有一大群人披枷带锁,都被判了死刑,他们之中天天有一些人在其余人的眼前被处决,那些活下来的人就从他们同伴的境况里看到自身的境况,他们充满悲痛而又毫无希望地面面相觑,都在等待着轮到自己。这就是人类境况的缩影。[53]

但是,语境不同,所传达的意义也就不同。在帕斯卡,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由人的原始堕落所致。由于堕落,人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人生的完满,所以必须回归信仰。而这种信仰,一方面要求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罪孽,产生由衷的负疚感;另一方面也要求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保持渴慕救赎、祈求新生的谦卑与虔诚。但在卢梭那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被引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就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批判反省来说,由于社会被判定为罪恶的渊薮,因此意识到罪恶,将不仅导致人的内在紧张,而且会使这种内在紧张演化为人与社会的外在紧张。在这种紧张中,具有自主人格的独立个性,时刻体验到社会对他的压迫、抑制和伤害。他由此产生强烈的屈辱感,并为捍卫自尊而向社会、向习俗、向传统发动愤怒攻击。与此相联系,就对未来理想的设计谋划来说,由于原罪教义的有效性被否定,生存之价值意义的赎回,便不能指望上帝的恩典,而只能依靠自己的奋斗争取。这样,政治就取代神学,承担起了救赎的功能。但是这种政治并非形而下层面的务实的利益协调和规范安排,莫若讲,伦理关怀才是它首要的关怀,形而上的价值追求才是它统帅一切的根本追求。这种追求所呼唤的,不是自惭和谦卑,而是激情和热血;不是循规蹈矩的科层官僚,而是惊世骇欲的革命斗士——他搏击风浪,卓尔不凡,富于挑战精神,充满人格魅力。从气质上说,这是帕斯卡未曾见识过,而且见识了也会感到恐惧的新潮而激进的道德英雄和文化英雄。对这类英雄,我们必须在启蒙运动奠立的更高的历史基点上去理解,然而又只能从否定的意义去理解。

总的来看,在近代西方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曾发生过一场相当严重的人文精神危机。由于这场危机同现代文明进程的世俗化和理性化取向密切相关,因此,旨在重建人文精神的努力,合乎逻辑地采取了褒激情、贬理智,扬直率、抑反思,重灵性、轻功利的历史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轴心原则,可简略地归结为一种浪漫主义的审美人义论。但是需要指出,一如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浪漫主义也有它的合理边界。倘若逾越这道边界,则它无度释放的社会批判力量,既可能在政治上助长雅各宾专政那样激进的暴力主义,更容易在文化上培育极端反传统、反社会、反文明规范的自恋主义、虚无主义和道德无政府主义。这是现代性生成过程中的两难,也是它无法解决的矛盾之结。

注释:

[2] 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4]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45页。 [6] 《哈姆莱特》,见《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

[7]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6页。 [9] 《雅曲的泰门》,《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卷,第187页。 [11]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7页。

[12] 在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的专制与腐败是人们借以反抗宗教的最直接和最广泛的理由。“教会的戒条,民事的法律,哪一条不是冷酷无情的,那么谁能责怪战争的残酷呢?”(《雅曲的泰门》,见《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卷,第177页)

[13]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5页。

[14] 《哈姆莱特》,见《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卷,第15页。

[15] 《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卷,第85页。

[16] 《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卷,第65页。

[17] 《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卷,第175页。 [19] 《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卷,第208页。 [21] 卡西尔对帕斯卡所作的评论。见《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22] 见博克:《蒙田》,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23] 参见《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44页。

[24]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01页。

[25]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3页。 [27] 笛卡儿:《方法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05页。

[28]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3页。 [30]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4页。 [32]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9页。

[33]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0页。 [35] 参阅舍斯托夫:《在约伯的天平上》,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24页。

[36]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4页。

[37]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5页。

[38] 白瑞德给出一个相当有力的论据是:“创造出现代存在主义的可能性之前,必须首先创造出它的世界;要做到这一点,惟有通过科学,骤然把人类从中世纪里弹射出来。”(见白瑞德:《非理性的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110页)

[39]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页。

[40]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8页。

[41]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96页。

[42]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9页。 [44] 见伏尔泰:《哲学通信》,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6页。

[45] 伏尔泰:《哲学通信》,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9页。此处的“您”,指帕斯卡。 [47] 伏尔泰:《哲学通信》,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3-143页。 [49] 伏尔泰:《哲学通信》,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0页。 [51] 卢梭:《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上卷,第5页。

[52] 卢梭:《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上卷,第15页。

[53] 帕斯卡:《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00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追寻高山野兔
发布时间:2023-07-26
在岩石嶙峋的高山上,野兔把藏身之所安置在岩石间的地表下,并时常栖息在岩石上,相互之间发出奇特的叫声。夏秋之际,它们忙忙碌碌地劳作,从牧草地里采集过冬的草料,并堆积在洞穴附近晾干,然后再转运到地下洞穴中。不过,严酷的环......
追寻自我之旅
发布时间:2023-03-28
摘要:石黑一雄是著名的日裔英国作家,他的第六部小说《别让我走》以克隆人为题材,揭示了克隆人悲惨遭遇的背后由泛滥的生物科技和畸形的文化社会机制造成的身份危机,强调了边缘人群重塑自我身份,摆脱创伤困境的重要意义。运用空间......
追问金改落地
发布时间:2022-11-12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是中央政府强化金融改革的取向和底线。随着存保制度近日“破茧成蝶”,其他经历多年酝酿、延宕的改革举措,也有望集中落地。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作为现代经济活动血液......
乡土乌托邦的追寻
发布时间:2023-02-07
摘要:无论是在大陆还是,“乡土”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沈从文与黄春明便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二者在创作上既存在着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异性。本文将从相同的乡土姿态与不同的价值选择两方面来比较他们的“乡土世界”。尽管二......
追寻文学与美国文化背景
发布时间:2023-03-27
追寻文学与美国文化背景 摘要:追寻文学是美国文学中一种突出而普遍的倾向,是一种植根于美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的文学传统。这一貌似闲逛,实则追寻的文学传统的形成与美国的历史、与其民族的个性及其文化背景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与世界文学传统......
《当代中国的通俗政治学及对正义的追寻》
发布时间:2023-04-23
《当代中国的通俗政治学及对正义的追寻》该书由白苏珊(SusanneBrandtstadter)和石汉(HansStEinmuller)合撰而成。白苏珊,现任职于德国科隆大学人类学系,长期从事中国大陆与台湾人类学研究,海峡两岸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反讽、愤世嫉俗和中国的情形年》《权利、文化、臣民和公民》《从当代人类学视角解读中国的亲属关系》等。石汉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助理教授。该书认为.........
故里文化“根”的追寻
发布时间:2023-03-14
张良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位封留侯,史称“谋圣”。关于张良故里,《史记・留侯传》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史记》语言简洁,给后世研究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和争论的可能。由于年代久远......
民主正在失去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03
放弃相对和平与繁荣,追求残酷战争与动荡的决定看起来不合理性。但生长于民主社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响应“伊斯兰国”等亡命集团的感召,离开家园和家庭前往万里之外参加圣战。民主是如何失去这些鲁莽灵魂的忠诚的?应该如何重新赢得可......
终生追寻美的史铁生
发布时间:2023-01-17
“美,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史先生用这种态度去发现美、感受美。就拿《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来说,文章里反映出的劳动人民的淳朴,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共处,这是美。喂牛的时候还是“愣头青”的史铁生善于捕捉这些美......
追寻与现实羁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自由主义;本体观;特性;二律背反 论文摘要: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刘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
《太平轮》:南渡之殇的记忆与追寻
发布时间:2023-03-28
起航,未卜的旅程 内战末期,随着大量难民、军政人员举家赴台,所有船票都不再是票面价,必须用黄金直接换购船票,当时一张前往台湾的客轮船票,公价是金圆券150万元,黑市价格则已经被炒到300万。到了1949年1月,一张“太平轮”的......
前行中的失落
发布时间:2023-02-09
很多年前,我就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作品展中,看过姚璐的经典作品《中国景观》系列。他的作品创意和新鲜感十足,让人印象深刻。只是那时,我还并不知道这一系列作品在2008年巴黎摄影博览会上所斩获的殊荣,以及其背后点点滴滴的故事。......
追寻儿童成长的“真”乐园
发布时间:2022-11-13
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不仅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还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园内资源的互通共享性,材料......
追寻不一样的影像乐趣
发布时间:2019-11-08
作为运动爱好者,记录和分享运动精彩也是我的爱好之一。自然就很早开始关注偏三防、户外设计的相机,记得在2010年一次参加深圳高交会展览,看到了AEE推出的专业运动相机,当然当时主要还是面向海外市场,国内市场,无论是认知还是应用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运动相机其实在早期也渐渐被国内的爱好者用在一些运动场合,但那时还限于小圈子,知道使用的人少。运动相机在国内的火爆不得不说的是国内各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对于.........
寻找失却的平衡
发布时间:2023-05-03
女儿像一头发狂的狮子,挣脱开张桥的拉拽,牵着男孩儿的手一路狂奔而去。 张桥望着女儿远去的背影,心里膨胀着恨意,燃烧着怒火,悲哀着无奈。 “现在这孩子是怎么了?这么小就……” 邻居王松拉了一下张桥的衣襟,张桥这才缓过......
远古的失落之城
发布时间:2022-11-07
LostCitiesoftheAncientsPompeii:TheBuriedCity庞贝:被掩埋的城市Intheblink[眨眼]ofaneye,theoncebusycityofPompeii,Italy,wasturnedintoash-coveredruins,foreverfrozenintime.Itwasanormaldayintheyear79A.D.fortheresident.........
寻求缺失的话语(1)
发布时间:2022-08-29
著名女性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有这样一段论述:“传统电影的制作者们只能运用固定的模式和惯例将女性置于一种从属、被动的位置,为满足男性性的幻觉,女性被各种镜位安排成‘一副就要被看的样子’(to-be-looked-at-ness),电影中的女性......
精神游历者的追寻与民族传统的守望
发布时间:2023-02-01
摘 要:当代藏族女作家白玛娜珍的长篇小说致力于书写当代藏族女性所经历的精神裂变。城市文明不仅不可阻挡地改变了藏族民众的物质生活,也使其传统伦理道德面临转型,并由此经历了失去精神家园的生存困苦。作家在试图用宗教的神性圆满......
关于图画现代主义的设计史深层意义探寻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图画现代主义 视觉 现代性 论文摘要:图画现代主义是广告设计语言在装饰运动和现代主义艺术综合影响下的过渡状态,它极大地巩固绘画要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地位,在现代广告视觉语言现代性转捩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木兰秋A的失落
发布时间:2023-02-07
摘 要:木兰秋A活动指的是康熙乾隆年间,皇帝在每年秋天带领文武百官到现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境内行围狩猎、习武骑射。从乾隆晚期起,木兰秋A却走上了逐渐衰落的道路。本文试图从历史现实出来,探究其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木兰秋......
失落的大清国宝
发布时间:2022-11-01
一、纨绔子弟 民国年间,昱城有个叫张文义的人,是个外来户,二十多年前来本地开了一家绸缎庄,落地生根,渐渐成了城里有名的富商。这几年他年纪大了,把生意交给了一个姓李的掌柜打理,自己则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张文义妻子早逝......
完美化追寻中的艰难求索
发布时间:2023-03-15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修订颁行后的刑事诉讼法,实现立法价值的完美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于1998年1月19 日联合发文颁布了《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追寻彭康校长的西迁背影
发布时间:2023-04-01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五年转瞬即逝。但1953至1968年彭康校长在交通大学主校的十五年,却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中留下了独特而绚烂的浓浓一笔。 彭康校长为交通大学的发展,尤其是在交大西迁历程中,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创立发展做出了奠基......
追寻开放性数学课堂的足迹
发布时间:2015-09-15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模式,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显......
浅析城市电缆落地规划目的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03
摘要: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城市线网落地系统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线网落地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城市线网落地系统除了满足基本的服务功能、景观功能、生态功能以外,还应充分尊崇城市空间结构......
在布拉格追寻卡夫卡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3-03-06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我在布拉格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名怀揣使命的游客,不再是1990年代在布拉格旅居三年期间的那个我。 那时候,我对这座城市以及出生于此的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所有印象都是消极的。我对把卡夫卡商......
详略失当,好名难寻
发布时间:2023-03-26
中考真题,看清楚哦~~ 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的时候,惊喜的父母总要精心为之取一个好名字,寄寓一种美好的期盼。其实,生活每天也都是新的:畅游山林,你惊喜地想给那棵开花的树取一个好名字;享受亲情,你惊喜地想给温馨的家庭取一个......
失落的三倍音速之梦
发布时间:2022-10-22
失落的三倍音速之梦 上世纪50年代,有http://www.LWlM.cOm那么一段时间看上去所有类型的飞机——战斗机、轰炸机、客机,甚至可能还包括通用航空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3倍音速飞行。当然,3倍音速远比当初看起来难实现的多。在所有的设计方......
追求“意料”和“意外”的生成
发布时间:2013-12-18
" 内容摘要: 摈弃封闭的单线灌输、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品德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然而,当我们静观那些课堂实况时,却仍会发现老师无意间回避着“课堂生成”,放弃许多“现场资源”的利用时机,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了一......
追寻“本真课堂”凸显课堂实效
发布时间:2022-10-30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场所.为了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奋斗着.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一切活动要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追求“......
陈旭红:对完好有情的无尽追寻
发布时间:2023-07-17
杨晓帆 云南昆明人,生于一九八四年。二○一三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八十年代文学研究、当代小说批评等。在《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追求心灵的快意
发布时间:2022-11-05
朋友张伟,家境贫寒,考入师专时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全是空白。班级的联欢会、文体活动、才艺秀等,他只能是一个旁观者,毕业时却成了班级的“优秀毕业生”。 他的同学说,张伟能登上那个高度,完全是他个人努力的......
《奥吉?马奇历险记》:马奇的自我追寻
发布时间:2015-08-24
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小说主人公奥吉・马奇是犹太人后裔,周围的各种人物都企图......
推进融合发展 追寻报业春天
发布时间:2023-01-03
正值春光明媚的好时节,全国第十届传媒年会在武汉召开。首先,我谨代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同仁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报业转型与融合发展问题,向大家进行一些汇报和交流,求教于各位。......
寻根文学思潮中的寻根意识
发布时间:2023-05-07
摘 要: 说到寻根,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80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但对于包涵其中的寻根意识,80年代的寻根思潮倡导的“寻根”明显有别于20世纪其他时代寻根现象的“寻根”意义,同时寻根文学思潮内部成员对于“寻根”的主张又有很大的差......
《论资本与共享》:追寻人类共享文明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3-02-15
2017年2月26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东方出版社、华民慈善基金会在北京西苑饭店联合举行卢德之教授所著《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新书发布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主持发布会。中国伦......
《飞屋环游记》中追寻主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2-11-19
摘 要:2009年的《飞屋环游记》在欢笑声中叙述着各个主人公生命中的追寻。尽管梦想不同但每个人都追寻着希望,追寻着个体缺失的部分让生命得以完整。而对真善美的追寻才是生命富有意义的真谛。 关键词:《飞屋环游记》;希望;真善......
追寻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发展
发布时间:2016-03-30
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好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因此,教育要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而学生的一切都从习惯起步,养成好习惯是人一生中享受不......
反弹琵琶:追忆往事对新闻传播的启迪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02
摘 要:报刊杂志从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出发,深入关注那些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深刻影响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和事,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对于这样的奋斗史、探索史、创业史进行实事求是的追忆,并加以更为准确的把......
反弹琵琶:追忆往事对新闻传播的启迪意义
发布时间:2022-11-14
一、引 言 新闻报道高度重视时效性,这当然是新闻传播最为基本的要求,因为写新既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又能够满足广大受众对于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人们在各种新鲜信息的刺激下,获得知识的增益和精......
信仰的缺失――简析《好人难寻》
发布时间:2023-07-20
摘 要:《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简朴,文笔清新严谨,含义丰富而深刻。奥康纳用故作轻松的语调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的角度娓娓道出了《好人难寻》的主题:邪恶、死亡和赎罪,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深......
追寻罗马诗歌里 受赞颂的葡萄酒
发布时间:2023-02-12
什么是世界上最原始的“一级酒庄”葡萄酒?我猜大多数读者都不清楚,甚至未曾体验过这些有着长远酿酒历史的葡萄品种。在波尔多地区,当波雅克还是一片沼泽地的时侯,Chateau Haut-Brion已是最原始的一级酒庄,酿制着备受赞誉的葡萄酒。......
浅论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
发布时间:2023-01-17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提供的邓小平理论—浅论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整个亚洲之中,各民族各国有它们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然而,今日亚洲各族人民所面对的各种严重问题,却有高度的共同性,那就是被外国独占资本......
追索与迷失: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刍议
发布时间:2023-01-05
网络技术对文学的生产、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紧随市场化、产业化、娱乐化的时代潮流,产量巨大、层次繁复、质量参差,其独特的复杂性成为学者学术分析的重点与难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的网......
钟立风2015新专辑 《被追捕的旅客》追捕诗意,追捕歌唱
发布时间:2023-06-21
出唱片,也写书 尽管很多业内人士和死硬歌迷并不认可《我是歌手》这档节目,但也不得不承认李健在第三季中的惊艳表现让全国越来越人认识并开始了解民谣和诗歌。除了李健自己被冠上“诗人歌手”的名号外,他在节目中几次选择国内独立......
浅析绝对价值观念的追寻与价值哲学的理论旨趣
发布时间:2023-02-24
一般认为,挑战现代社会道德生活最大的问题当属价值相对主义从而价值虚无主义;而求解此一问题,除了绝对价值观念的追寻与再造,我们似乎再也开不出其他非乌托邦式的灵丹妙方了。因为在终极意义上,人安身立命之根本端赖于绝对价值观念......
追寻个性:解释学视野中的教学指向
发布时间:2023-03-25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机械化的培养方式让本应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丧失了原有的本真,遮蔽了具有生命的个体,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在解释学的关照之下,教学开始关注自我呈现,理解应作为教学的存在方式、视域融合应成为教学自我把握的......
宫崎骏:我们的纯真和失落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派湖光山色后紧接着的却是血雨腥风,黑色标志的门背后,不出所料是残酷的战争,令人作呕的邪恶怪物。或曰:宫崎骏一生只拍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作《我们的纯真与失落》。 从《幽灵公主》到《千与千寻》再到反战题材的《哈尔的移动城......
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失范及失落
发布时间:2022-11-21
摘要:文学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因此,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就代表了每一个历史时代的不同特征。现当代文学作品主要指自五四爱国运动至今的文学作品,由于各种社会原因,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现......
Mt.Gox积极寻找失窃比特币
发布时间:2023-01-11
已经关闭的前全球最大比特币交易所Mt.Gox上月称,他们正在配合有关部门对65万比特币失窃一事进行积极的调查工作,并且誓言一定要从这起丑闻中恢复。 据报道,Mt.Gox的首席执行行长卡普勒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该公司一直在就比特币失踪......
戴维森意义理论中的真与意义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30
20世纪随着现代形式逻辑的诞生,哲学领域发生了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成为哲学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意义理论的先驱弗雷格开创了基于现代形式逻辑对语句真的分析来澄清语句意义的先河,从而使得哲学中意义理论的研究必然与逻辑、与真密切......
比较阅读:追寻语文课堂的理性光彩
发布时间:2016-03-30
比较阅读法:就是寻找出一篇文章内部或一组文章之间相对或相近的部分进行比较、揣摩、品味、体悟、辨别,发现其思想感情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别等,挖掘语言的秘密,探索语言的规律,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会更鲜明、更充分、更深刻,......
现当代文学论文之乡土乌托邦的追寻
发布时间:2022-08-22
摘要: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乡土文学”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沈从文与黄春明便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二者在创作上既存在着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异性。本文将从相同的乡土姿态与不同的价值选择两方面来比较他们的“乡土世界”。......
望失落的亲情重归法律视野
发布时间:2023-02-10
亲亲相隐,或亲亲得相首匿,是对犯罪嫌疑人在法律冰冷镣铐下的一种温情松绑。跨越千年时光,人性光辉依旧。这一思想萌芽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子路》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
失落与生成:论析教师的实践性课程话语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实践性;话语权;教师研究 论文摘要:教师的实践性课程话语体现了教师自身职业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巨大的存在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现实中教师实践性课程话语的失落及其影响。进而结合新课程改革.为如何促进教......
我从来没有这样失落过
发布时间:2019-11-11
“怦怦”“怦怦”,糟了,这次考试只考了89分!教室里,同学们都拿着卷子高兴地回家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发呆。怎么办?考砸了!我数学可是没有一次考90分以下的,可是这次偏偏考了89分!我怎么向爸爸妈妈交代?这时,我眼前仿佛出现那双疲惫、充满期望的眼睛。老天爷快点下雨吧,下雨就可以慢点回家――哎,怎么办?正想着,“要锁门了。”班长说,我只得背起书包,向门外走。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朝家走去。一路上,我.........
高校足球训练教学的创新思路及现实意义探寻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要]足球是目前国际上最受人们喜爱的运动之一,对高校学生开展足球训练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足球 训练教学 创新思路 现实意......
燕归花落意中象
发布时间:2023-05-18
【摘 要】文学中的“意象”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出口至西方,而后重返故土得以被国人“消费”,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故实乃“东学西渐”,而非“西学东渐”。很多人误以为“意象”一词就是意象派的鼻祖庞德所造,一提意象便理所当......
繁荣与失落:中国人才派遣业抉择新生
发布时间:2015-08-11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人才派遣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国人才派遣行业面临的问题,探讨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为人才派遣行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才派遣 猎头 当前,全球人才派遣行业非常活跃。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
高二化学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及现实意义探寻
发布时间:2023-04-27
摘 要:自主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活动,不断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自主学习愈发引起教师的重视。通过对高二化学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
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与落实思考
发布时间:2015-09-14
当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倡导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寻找失联女孩:温暖全城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3-02-05
今年1月22日,河北省沧州市某高一女生方悦与家人、学校失去联系。手机关机,QQ没上,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心急如焚的家人在当地论坛、微信朋友圈发布《方悦,你在哪里》的寻人启事,但是转眼4天过去,方悦依然没有任何消息。就在大家都猜测她凶多吉少时,方悦的姑姑方俊丽接到一个从石家庄打来的电话,对方称在石家庄万达广场发现了方悦。方俊丽匆忙赶到石家庄,果真在万达广场北侧找到了方悦。她在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而方.........
再解读:“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及其文学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04
摘要:本文以“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为切入点,从“文化寻根”小说对民间生存本相的展示、对世俗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规范”之外的边地族群的生命经验和生存境遇的书写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寻根”所显示的话语方式在何种意......
幸福:现实中的诗意追求
发布时间:2023-04-03
摘要 张鲁镭在其小说中展演了普通小人物在现实中对幸福的种种诗意追求,这当中既有多样诗意幸福图景的描绘,又有诗意幸福图景相互碰撞的展现,还有诗意在现实中的抗争与挣扎,也有诗意与现实较量后的坚守。在这种种的展演中,我们看到......
职业选择,何处失落你我他
发布时间:2023-03-10
迷惘于定位,挑来选去是迷失 去年年底,工作刚满一年的徐小姐提出离职。在被问到离职原因时,徐小姐说,一年来她工作得非常不开心,因为她不喜欢也不适合这份工作。“那你喜欢什么工作?你觉得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公司可以为你安排......
深入文本,寻找随文练笔有效落点
发布时间:2023-03-0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名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古往今来,读书与写作之间密切的关系是被众多名家认可的。然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课上,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解”,轻“运......
幼儿阅读课程开发中草根情怀的追寻探讨
发布时间:2022-11-19
通过实践发现,幼儿阅读课程的开发无论内容还是目标,普遍存在着拔高要求,或是盲目无所适从,缺少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阅读课程。 幼儿早期阅读原是指学前儿童从低幼读物(图画书或图夹文图画书)中获取信息、理解读物内容的过程,是学......
对流失海外档案追索问题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20
一、追索流失海外档案的意义1.补全缺失档案,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需要有完涞牡蛋缸试醋魑支撑。大量的档案文献流失海外,导致我国档案资源的缺失,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目前国际档案界普遍认可的来源原则与全宗原则都强调同一来源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因此追索流失海外的档案文献对于保证我国档案全宗的完.........
情感教育让学生找回失落的兴趣
发布时间:2023-03-25
相对来说,思想品德教材比较枯燥,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课堂教学缺乏情感因素,脱离学生实际。我深刻地体会......
第九章 追寻赛伯家园——网络文学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2023-04-18
它要寻找什么,在这陌生的异地? 它失去了什么,在那遥远的故乡? ——莱蒙托夫《孤帆》 人类行为......
城镇化转型中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迷失与复归
发布时间:2016-06-15
摘要: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自身的行为模式、具有身体实践的社会记忆等特性。在城镇化裹挟下,我国少数民族村落体育遭遇了发展迷失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呈现出价值取向倒置、结构功能失序......
海龙囤考古叙事 在废墟中追寻文明的碎片
发布时间:2023-01-14
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考古是一道桥梁,结合考古发现、历史文献以及口碑传说,让我们对海龙囤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王宫、一城的来历逐渐清晰。400 多年前,土司餐桌上摆着什么样的食物,破碎的青花瓷片代表土司的什么喜好,这些都在......
在主观强烈的生命感受支配下,李贺寻求到现世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8
在主观强烈的生命感受支配下,李贺寻求到现世的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的年代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李贺所处的环境比魏晋时的状况稍微好一些,但他有极其强烈的感知力,他深......
科斯定理与寻租性腐败——产权主义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2-26
" 摘要:腐败是人类的顽症。寻租性腐败是各种腐败类型中主要的一种。本文试图应用现代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对寻租性腐败作一新的解读。本文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科斯定理分析了寻租性腐败的三个层面:成本层面、产权层面和制度层......
加强内审的意义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当前加强内审工作的主要症结 1.认识上的差异 在传统的计划 经济 体制下,农业科研“事业”都被视为“ 社会 ”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这种意识随着改革的深入,虽然有所淡化,但其 影响 力不可低估。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不具有生产功能......
数学建模的意义与教学
发布时间:2022-09-17
以微积分为起点和代表的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区分的一大特点就是数学结果的近似性和模糊性.但是,高等数学比之初等数学,又有着更强的实用性,这一特点在数学建模中体现得十分明显.目前国内的很多大学都进行了数学建模比赛的推广,并且在......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发布时间:2023-02-07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是封闭的、或者异化了的理性结构。我们说美的规律不在理性结构而在感性动力之中,也就......
解析狭义的过失共犯
发布时间:2017-05-27
多数主张共同过失犯罪肯定说的学者对于共同过失犯罪的探讨限定于过失正犯这一类型,而对于包含过失教唆犯与过失帮助犯的狭义的过失共犯理论问题则缺乏关注。肯定狭义的过失共犯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肯定共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性,通过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的适用,可以将帮助者或教唆者作为独立过失犯难以处罚的情形纳入共犯处罚范畴,提高刑法的治罪能力;另一方面,对狭义的过失共犯在立法层面的否认并不意味着否认在复杂.........
关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偏失与匡正
发布时间:2023-02-03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权利 匡正 论文摘要:权利的认知程度反映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强弱。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现代青年学生权利意识明显增强,日益重视个人利益,但对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认识不清。强调依法治校的今天......
谈落后的文化传统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2-07-24
" [论文关键词] 苏联 文化传统 社会主义 [论文提要]苏联的解体涉及方方面面的原因,而不可忽视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其文化传统对其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在苏联社会发展过程中,弥赛亚意识、浪漫的理想主义思想、教条主义......
坚守与追逐
发布时间:2022-12-25
摘 要:西部文学的“西部”是一个宽泛的涵义,正因为“西部”的滋养,成就了一个极具地域特征的西部文学。西部的地理特征、民族文化,使得西部文学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体现了西部文学的价值。但是面对物质化、商业化的社会,西部文学......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1)
发布时间:2022-11-10
是封闭的、或者异化了的理性结构。我们说美的 规律 不在理性结构而在感性动力之中,也就是说理性结构只有作为一个被扬弃的五一节才能获得美的意义。换言之,美的王国是力量的王国而不是法则的王国。不是法则对于力量的制约,而是力量对于......
重新追寻历史“自主·导学”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发布时间:2023-04-04
我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致力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学课堂模式。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流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五个环节。第一阶段:自主构建,自主学习向课前延伸。包括学案导学、自主构建和小组合作、质疑诊断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释疑解惑。教师在导学案后附自主学习记录卡让学生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吾看吾师一栏,让学生写出导学案设计的优缺点。智慧.........
小学数学论文:追寻和谐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交流
发布时间:2022-12-07
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追寻和谐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交流 萧伯纳曾说:“你有1个苹果,我有1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1个苹果。然而,你有1种思想,我有1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这段话......
追寻真正公正和自由的社会制度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17
历史法学派奠基人古斯塔夫·胡果(Gustav Hugo,1764—1844)于1797年出版《作为实在法,特别是私法哲学的自然法教程》以降,德国的法哲学分两个阵营交替发展:一个是“哲学家的法哲学”(如康德1797年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和黑格尔18......
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公共参与的意义与引导
发布时间:2023-01-04
【摘要】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和积极参与者,往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的思维,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他们关注时事热点、引导舆论,并在很大程度上对周围人的所想所做产生影响。本文立足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
谈广义价值论与狭义价值论之争的辩论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24
摘 要:广义价值论与狭义价值论之间的辩论由来已久,双方致力于各自的理论领域寻求更有信服力的论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法又引起了广义价值论与狭义价值论之争。但这是一场无解的辩论,我们不应停留于......
探究沪港通的意义与风险
发布时间:2015-07-29
一、沪港通的试点背景 2014年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李克强总理指出,将着重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较为重要的方面是资本的对外开放。李克强总理称以后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
幻灭与追逐
发布时间:2022-12-14
摘 要:五四以来,女性们开始逐渐走出家庭,追求独立和解放。可是当五四转向落潮,这些女性又因找不到出路,而陷入迷惘。《雷雨》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繁漪和莎菲就是这样两名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们身上有着追求自身解放的意......
叛逆与追求
发布时间:2023-02-23
摘要 朱丝婷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中的一位重要女性角色。她经历了行为的叛逆与内心潜在的脆弱之间的挣扎,进而追求独立的人格、成功的事业、平等和谐的爱情与婚姻,体现了女性意识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