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剧就是演员用语言、音乐、动作、舞蹈等多方面结合起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场景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而音乐是戏剧表演重要的承载体。本文通过解析戏剧音乐在艺术处理的特点和重要性,指出戏剧和音乐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综合美学艺术,并就如何在实际教学运用过程中更好的提高舞台表现和艺术指导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戏剧音乐;艺术处理;美学品格
一、戏剧音乐概述
如果说剧本是戏剧的一切之本,那么戏剧音乐是戏剧中最重要的部分,生命之根。俗话说“无曲不成戏,无戏没有曲”。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音乐的成熟度大大高于戏剧的成熟度,在它们相结合的过程中,音乐一直在戏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综合艺术中的一部分,并成为戏剧表演的最主要手段。我国民族音乐有很多形式,如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器乐,在戏剧音乐发展史上这些都是戏剧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反过来说,戏剧音乐在这些基础上形成并综合吸收它们的成就而获得迅速发展后,又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指导了它们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音腔体系。戏剧音乐将音乐美和戏剧艺术美在相同时间和空间里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多方面展示了综合艺术之美。戏剧音乐之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它要调动每一种艺术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充分展示出其独特的美另一方面要将每一门艺术比如音乐、戏剧、文学、舞台等融于一体,成为综合性艺术美学。本文研究的戏剧音乐,都是在声乐伴奏作品中,根据歌曲情节和艺术表演所实施的艺术性处理。戏剧音乐不同于纯音乐的关键在于,它不像纯音乐一样可以独立存在和自由发展,它必须表现规定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戏剧气氛,将戏剧情节和人物需要作为中心任务。所以可以说,戏剧音乐中所包含的各种美的因素都是要服从于统一的戏剧构思,这是对戏剧表演全面的、动态的综合体现。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本文从声乐艺术指导的美学角度,分别梳理和陈述戏剧音乐艺术处理过程中应当努力确保的重要美学品格。
二、戏剧音乐的审美表征
(一)流畅舒展之美
所谓流畅舒展,在音乐进行中具体表现为一个中心事件或者人物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迅速展开,其变化由音乐出发,以歌词作为载体,主要针对音乐结构、旋律的艺术处理问题。从音乐结构原则上来说,中国传统戏剧音乐和欧洲戏剧音乐的差异在于,一个强调统一,一个强调对比。我国戏剧音乐偏重于在统一基础上呈现对比的音乐效果,讲求水到渠成,以渐变的方式柔和变化。欧洲音乐偏重于在对比基础上完成统一,音乐经常采用突变的方式,来追求鲜明强烈的艺术变化。流畅舒展表现在音的构成和音的连接方式上,将音本身的音高、音色、旋律变化联系起来,用假话、添眼、换头、衍展等手法展开乐思,在统一曲调上横向发展从而产生变化。我国戏剧音乐情节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美感形态。从接受美学上来说,流畅舒展可以满足观赏者多方面的审美需求。首先,可以提高审美信息的有效传递力。戏剧音乐要达到“戏剧情节丰富和生动”这个要求,就要求音乐处理方式一定要流畅舒展。因为音乐的流畅性是故事情节进展顺利的必要保障。其次,由于戏剧为了展示其全面的艺术特点,大多都采用环环紧扣或者此起彼伏或高速发展的情节发展模式,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积聚持续而强烈的紧张感,让观众紧紧被表演抓住。舒展的音乐设计有利于让欣赏者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提高审美紧张度和专注力。
(二)凝聚贯通之美
不论是一部好的戏剧,一首好的歌曲,还是一篇好的文章,都必须有一个中心线索贯穿于整个作品。如果把这一中心线索看作是“花架”,那么作品中一切人物、故事、情绪等等都是紧绕在架上的“藤”。清代戏剧大师李渔曾经说过:“一出接一出,一人顶一人。务使承上接下,血脉相连。”如何做到这以上要求呢?再用李渔大师的话来解释就是“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这里的“一人”在戏剧声乐作品中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即歌词、旋律、节奏、情绪都只围绕作品意图来表达,这也和戏剧本身的“向心型”这个特点不谋而合。中国传统戏剧创作中采取的向心型的结构模式,将人物、冲突、事件、意向、道具各个方面,各种成分都积聚贯穿为一个严谨而和谐的整体。如《贵妃醉酒》是梅兰芳先生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的京剧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戏曲背景是源于乾隆时一部地方戏———《醉贵妃》的京剧剧目,主要描写了杨贵妃酒醉后怀春自赏的心态,凸显杨玉环对帝王的柔情。由这部戏曲改编的声乐作品《贵妃醉酒》将这个中心传承下去,发展成为一首艺术性和表演性要求都很全面的作品。因为它的经典,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有声乐演唱的基础,还要有戏曲演唱的能力、戏曲表演的身段、戏曲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戏曲表演中比较外放的表演情绪。这首作品前后有三种情绪,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绪演唱不同的乐段。在表演上,演唱者要将曲中杨贵妃醉酒后自言自语的媚态融于音乐演唱中,表演者在眼神、体态、甚至拿酒杯的姿势(即使在演唱中没有酒杯这个道具)等各方面都要将这段变成一段“表、演、唱”。整首歌曲都突出一个字“醉”,整个音乐从歌词到音乐处理这个“醉”字都贯穿其中。这样的作品将美学的空间性和音乐本身的表现性这两大元素同时融入到一个综合体之中,一种神奇的相互作用的效应也就随之产生。一种任何单一艺术不可能达到的综合美感,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将时间和空间统
一、形象和抒情统
一、空间与表现统一,并在一个音乐作品中得以全面展现。
(三)全面中和之美
孔子有过这样的论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一般认为,内部和谐的温柔敦厚型的艺术风格称之为中和之美。这也是中国历来创造和欣赏美的主要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中国音乐审美的理想就是达到“和”。无论是戏剧音乐还是声乐作品,想要达到“和”的美学内涵,音乐必须具有故事性和可变性。如果是一首戏剧音乐,它必须要能够承载戏剧故事内容的起承转合。那么声乐作品也是一样的,当确立了声乐作品的中心思想,歌词和旋律就必须比对这个中心思想来加以创作和演绎,就好像一个故事一样,每一个角色,每个人物性格侧面、各个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唱段、唱词所展现的细微个性都要为这个故事服务。这些都使人物形象在音乐中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由写意到写实。声乐艺术表演非常注重交流与内涵。交流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明白人物的思想变化,情感情绪的输出;内涵是在演唱者表演的过程中传达给观众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诠释。比如作品《杨白劳》,这是歌剧《白毛女》选段之一。《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奠基石,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旧社会农村贫苦百姓生活为原型,用音乐叙述整个故事的中心思想。这部歌剧是我国历史上被改编版本最多的作品之一,有歌剧版、话剧版、芭蕾舞版、电影版、电视剧版,由此可以证明这部作品代表着我国戏剧艺术发展的全面性。整部歌剧根据故事情节的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剧情,音乐作品都赋予其承前启后的双重作用,使音乐在整部歌剧中和谐统一。故事中“杨白劳”这一人物勤劳善良,为了生活欠地主的债却还不了,年关都在外躲债,他的隐忍和老实无法阻挡地主无止境的剥削,他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被逼得卖女之后,痛苦自杀。前奏音乐是从左手八度低音缓慢开始,音乐背景沉重,右手先单音将主旋律沉重带出,再双音重复,然后左手震音右手和弦一步一步将音乐背景推向叙述的开始。这样的音响效果既有气势又有紧迫感,为人物出场铺垫出悲惨、压抑的情绪氛围。杨白劳人物出场,由男低音演唱,前面八句用了极少的伴奏,这样好似念白的歌词,让悲剧人物的悲情成分更加直白。歌词前面部分多用短小的音乐句子,以缓慢的音乐速度构建出不安、无助、压抑和悲伤的背景。从前八句音乐旋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品
一、二句和
三、四句旋律相似,变化不大。后面
五、六句和
七、八句也是如此。由此可见,这首作品从音乐背景、意识、特点多方面借鉴了戏剧元素。随着歌曲发展到后面,音乐情绪出现崩溃式爆发。这里借鉴了戏剧中念台词的表演形式,用吟诵、道白的方式演唱出来,演唱情绪越来越激动,伴奏音型一直重复出现,速度却是越来越急促,再加上表演者表现出杨白劳的愤怒和呐喊时,已经是全曲最高潮的地方。这样前后不同的音乐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出这首音乐作品丰富而饱满的内涵。古语有云:“外有所感,内有所应,内有所感,外有所发”。像这样拥有饱满情绪的音乐作品在歌剧《白毛女》其他选段中比比皆是。这些作品兼顾了故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音乐旋律和歌曲中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丝丝紧扣。这样的音乐作品通过描写喜与悲、离与合、生与死、福与祸、成与败、盛与衰、得与失等情绪,以循序渐进的行进方式,让音乐在故事发展情节中显示出充分而强烈的中和之美。这种写作手法是听众最喜闻乐见的典型范式。
结语
前文所提到的几种美学品格,虽然都是从声乐作品的伴奏中提炼出来的,然而,这些美学品格也广泛存在戏剧表演中,存在于演员的舞台处理、人物刻画中,存在于观赏者接受美学和审美心理学中。在实际的高校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很少将哲学知识、艺术学知识、文学知识、美学知识和美学认知方式联系在一起传授给学生,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脱离艺术本身,而是以追求匠人式的技术和手艺为单一标准,从而演变成了个人技术能力展示,误解了艺术的真正意义。如此,很难成为具有艺术传承能力的音乐人才。我们应该尽量引导学生们从艺术、哲学、文化等美学层面去把握和理解声乐作品中人声和伴奏的美感特征和艺术价值。只有具备了这些美学品格,才会得到聆听者和观赏者的青睐,才会形成自身必不可少的审美品位和欣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