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浅谈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2 00:34:44
浅谈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时间:2023-03-02 00:34:44     小编:

在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的改革已初见成效,从思想上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明显提高,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了改进,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对学校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都是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但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以教师授课、学生训练为主要形式,考什么就教什么、测什么就练什么,完成各项规定的教学任务,只注重形式,忽视了体育的实际效果。再比如对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增强体质,打好身心健康的素质基础,是否具备参加身体锻炼的能力和培养经常锻炼的习惯,以及是否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之所以依旧留存这些问题,主要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师们应该与时俱进,尽快改变教学方法和思路,真正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学校体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智力

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人的脑发育,改善中枢及周围神经的功能,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锻炼还有助于推迟和减轻随衰老过程发展而出现的大脑迟钝、记忆力降低现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和灵活性,使大脑的控制指挥功能熟练和稳定,从而促进智力的提高。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成熟。同时,不同性质的运动为整个大脑神经系统提供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此外,根据高级神经的负诱导规律,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可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完全休息,从而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坚强意志

体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征服,由不会到会、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远及近都是不同程度的征服过程。不论是征服自我,还是征服对手都不可能有永远的胜算,这就是体育的挑战性。这个挑战性表现在挑战了一个对手,会有更多对手,克服了一个高度,会出现更高的高度,达到一个目标,就有更新的目标。即使在一场比赛中战胜了所有对手,但新的挑战目标始终存在。在这种挑战与征服的轮回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暂时性,而努力征服是永恒的,失败和胜利对于体育来说都只是过程和起点,这一次次的失败除了能激励不断拼搏,还能促使参与者对失败和胜利的辨证思考,因而有利于学生理智、科学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假如有过失败和成功的多次体验,学生或许不会因为荣辱得失、职位的升迁而悲喜无常,也不会因碰到学习困难而无所适从;更不会因为失意或者家庭暂时的困难而厌世颓废。尤其在今天,在校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挫折和失望的经历很少,体育竞赛和活动中征服困难和感受失败的经历对于他们大有裨益。

三、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高度协作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人与人之间紧密合作的时代。交往能力是个人在现代社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不会与他人合作就很难取得成功。团结协作是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如一场球赛、一场接力赛、一个游戏、团体操、拔河比赛等运动项目,如果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队友之间的团结协作就难以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能够自觉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运动竞赛每个人都遵守共同的规则,形成共同的目标,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相互交流、协商、配合、制约、激励,目标的是否达到而共同喜悦、兴奋、悲伤,为今后的奋斗目标共同设计群策群力,让大学生明白只有协同作战的集体,才有真正的凝聚力,才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长此以往,才能使每个大学生更加活开朗、积极主动、充满信心,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强化,自觉形成“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

综上因素,在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之后,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要继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工作是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课教学中,可以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理直气壮地为学校体育争得一席之地,真正地贯彻学校教育的“非歧视原则”,可以根据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自身特点的学校体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2] 吴明乾.浅析体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学苑教育.2011(11).

[3] 游秀云.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龙岩师专学报.2004(05).

[4] 黎红.浅谈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07(0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